教师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2 00:1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我漫步__山前
当我行吟__河畔
当我驻足__溪边
我的__技校啊
我怎能把眷恋的目光
离开你的身畔
我是这样的爱你
象我的生命一般
当我第一次面对你时
就把自己庄重地托付
朝霞升起
我和你一起在操场
晚霞绚烂
我与你相伴花径
月明星稀
我和你踏着铃声
风霜雨雪
我与你兼程前行
阳光灿烂
我同你笑对欢欣
我把所有的热情
青春的梦想
成熟的期待
中年的翼望
和着我的挚爱
打包在你的身旁
我以心灵
我以声音
我以眼睛
我以双手
在你的每一寸天地
在你的三尺讲坛
在那块黑色的沃土
用汗水 热血[!]
辛勤幸福快乐地耕耘
我忘记了
春天桃红李白
柳絮轻扬
我忘记了
初夏玫瑰芬芳
牡丹争奇
我忘记了
七月流火
炎署烈日
我忘记了
秋风稀雨
落叶飘飞
我忘记了
冬日白露
蒹葭苍苍
但我没有忘记
我是你的教师
我与同荣
你每一次奋发
我紧紧相依
你每一次徘徊
我献上忠诚
我属于你
也属于你的学生
我们和着他们青春的热烈
感受他们青春的节拍
脉动他们青春的希望
放飞他们青春的理想
让自己燃烧
让自己融化
当夏日的清晨
他们高扬青春的长发
飘扬理想的旗子
挥手向着远方
向着祖国的
天南海北
五湖四海
大山江河
他们——
用智慧创造未来
用青春飞舞彩虹
用热血凝筑明珠
用大坝筑造丰碑
用大爱奉献光明
我们是多么地
骄傲自豪 快乐幸福
当我面对晚霞的灿烂
当我面对落日的黄昏
当我面对金色的秋天
我会灿烂地笑着
不悔是我的选择
不悔是已经逝去的青春
不悔是我无愧的心
我的技校 我的梦境
我会用所有的祝福
祝你在__
乘风的航船上
在祖国大地
走向世界
篇2
九月,金色的季节;
九月,温馨的季节;中华励志网
九月,鲜花盛开的季节;
九月,天真烂漫的季节。
迎着九月的和风,
我们来到大自然,
采一束鲜花送给老师
采一缕欢笑送给老师
今天是您的节日,
全体少先队员们共同祝愿
愿您幸福快乐到永远
忘不了,讲台上您那怡人的风采;
忘不了,夜灯下您那辛勤的身影;
忘不了,您那和蔼可亲的笑容;
忘不了,您那认真负责的精神。
是您把我们引上知识的航船;
是您,教我们如何畅游知识的海洋。
我们成功了, 您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成名了。
您还是我们的老师;
无论我们有如何惊人的业绩,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面对我们这些新时代的红领巾。
您只有微笑,烦恼与忧愁永远留给独处的日子,
您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亲爱的老师, 您辛苦了!
您的付出,
您的辛苦,
我们看得见。
看!鲜艳的红领巾红似火啊!
飘荡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每一条红领巾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让我们唱吧!
让我们跳吧!
庆祝伟大的9月10日
庆祝光荣的9月10日
听!那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歌。
那是一首献给全天下老师的歌。
记住吧!9月10日。
记住吧!九月,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搞好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以下是我对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开展好诗歌教学的前提准备
开展好诗歌教学的前提就是要认真备课,真正的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师自己”,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关注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任何一堂课都有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我在教学古典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候,因为我执教的班级是个理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错,对于这首古典诗词,学生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学生大都是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语文,课外就很少有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面对这种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为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背诵全诗。经过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教学目标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关注教材,明白教学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改搞好阅读教学,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诗歌鉴赏的教学是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而语文教材里的诗歌篇目又不是只放在一册语文书里,从第一册到第六册均有分布,因此,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看到独立的诗歌篇目,我们应该关注不同年代的诗歌在教学要求上的联系。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
(三)教师要对诗歌教学篇目有深层次的理解,应尽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注重积累,注重思考。
二、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它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高低。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的,它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诗歌是文学之母,特别是古典诗歌,它的语言含蓄而优美,跟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的歌词都是和古典诗歌相关的,有的歌词内容甚至和诗歌的内容一模一样。比如: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的歌词内容就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词内容相差无几,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的歌词内容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诗词内容差不多,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的歌词内容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诗词内容也是一模一样的等。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而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这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你就已经走好了课堂教学中的很重要的一步了。
篇4
一、让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而辞发”,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饱含着作家真善美的情思。 诗歌更是情感的精灵,是诗人情感的结晶。“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诗歌教学的课堂必须是激情四溢的情感场。
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情感。只有激情四溢的教师,才会有情感飞扬的学生。教师总是以自己的如诗一般的激情感染、打动学生,最终实现情感的互动、碰撞和交融。因此,面对诗歌,教师就是诗人,用或高亢或低沉的深情语言为学生描述一个个或慷慨激越、或哀婉悲戚的情境。
其次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带着深刻的情感走进诗歌。当年闻一多先生教诗,总喜欢把课调至晚上。他一走进教室便拉灭了电灯,点起蜡烛,用非常舒缓的声音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美国荣获奥斯卡金奖的电影《死亡诗社》中,青年教师基多每当周末夜晚就把学生带到附近山洞里,让学生围坐在熊熊篝火前朗诵自己最心爱的诗歌。复旦附级教师黄玉峰利用学农时间组织学生到浙西山谷写诗,住农舍,干农活,感受深山老林的村野情味。上述三位是“造境”的高手,他们或创设情境,或带领学生真实地走进生活,激起了他们的阅读期待,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创造情境,如拉上窗帘、关上电灯、点起蜡烛,或借助窗外的阳光雨声等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创设一个与诗歌相符的情境,使学生由景入境、由境生情,更深刻地体会诗歌之美感。
二、让课堂像诗一样美不胜收
诗歌是美神的骄子,诗人将真挚的情思融化于优美的语言,凭借语言的翅膀在创作中飞翔,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因此诗歌教学应该在美的氛围中体会诗歌的音律美、意境美。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形成韵律,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变化,反映了诗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其实就是表现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诗歌的音律美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或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可称之为“情感的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阅读诗歌须吟哦、朗诵,于声音唇吻之间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通过激情的诵读,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用燃烧的激情驾驭语言的韵律,既进入作品之蕴意,又融入作者之心灵,去会晤一颗高尚的独特的心。
其次是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思想感情和与客观景物之间的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诗歌的意境。王国维把意境分为三种类型,其实就是意境美的三个层次,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一种叫“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水融的和谐统一。鉴赏还涉及到实境与虚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言外之意、托物寄情和触物兴感等意境呈现方式或类型。
三、让课堂像诗一样个性张扬
“诗无达诂”。诗歌是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诗人对生活的独特关照和开掘。诗人总是把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独特认识借助独特的客观物象表达出来。模糊性、丰富性是诗歌的最大特点。从阅读的角度看,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倾向、认知特点来理解诗歌,诗歌的阅读就是作者对诗歌意义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个性化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
个性化的诗歌课堂应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对诗歌意蕴的解读肯定不一样,因此教师的教学个性首先应体现在自己对诗歌应有个性化的解读,而不宜做高级搬运工,人云亦云。其次要有色彩鲜明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体现出自己的教学个性:长于朗读的就将读作为教与学的最基本手段,并以自己的读带动学生的读,在读中体验诗的情韵;精于讲的将用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一幅美妙的诗歌图画,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善于写的将写几首情境交融的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优美。总之在教学中要切忌将诗歌上得和小说、散文一样,贯彻新课改理念,利用情境、比较、联想、拓展等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体验。
个性化的诗歌课堂还应培养学生的“读解个性”。青年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使得他们总是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体验诗歌,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切不可把教参和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让他们在文字咀嚼、背景介绍、方法指引中自己进入诗的意境,领悟诗歌之美,并在学习过程中张扬个性,砥砺品质。
四、让课堂像诗一样富于创造
创造是诗歌的本质,没有创造就没有诗歌。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这一点又是时下学生最为缺少的,因此诗歌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学的最高追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要的是保护、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创造性感悟和解读,切忌结论先行和套版效应。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能放飞自己的心灵在诗的天空翱翔;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生成性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即时样态动态掌握教学流程,只有创新型的课堂才有创造的火花。
其次,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仿写就是一个很好手段。一位著名诗人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中充满智慧和灵性的东西恰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最能够体会和理解的。我们不指望学生成为诗人,但学生在写诗时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非凡想象、个性化的语言等等,却都是时下语文教育所缺失的。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38-01
1.美读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2.联想想象,再现情境
国画中的泼墨写意,十分注重"留白",这与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几笔,却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羁无绊,岂不快哉!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与作家拥抱,古典诗歌的这种魅力尤其浓厚。这种魅力的获得,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艺术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鉴赏者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杜甫的遭遇与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的悲悯、同情、仰慕等情感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走进诗歌中感受到那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
3.比较异同,透视风格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诗可比较,题材相同的诗可比较,风格相同的诗可比较,手法相同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也可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当然,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当严谨,不可滥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每首诗歌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时,可以紧扣两首词所写的"愁"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写了诗人早期生活的闲愁,抒写了相思之情;《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国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时的词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全词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此时的愁已经变得厚重和苦涩了。
4.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5.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篇6
1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学生兴趣的不足。兴趣往往受主导意识流的影响。现今,人们更加热衷于时尚的东西,对学生而言,古诗词还不如一首打油诗来的有趣。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以讲代读,烦琐讲解。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学中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词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使诗词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人文精神不能得以传递和弘扬。
2 对策探讨
2.1 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2.3 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效果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古诗词单元,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下文将在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和诗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二、正文
1.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在两个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诗歌教学是“美育教学”的一部分
开展诗歌教学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从小建立起审美情趣方面有着显著作用。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诗歌学习是实现美育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科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审美和思维的发展,诗歌教学通过文字,传达出的美感,是属于审美的角度的。而在审美实践中又实现了对小学生情操的陶冶,实现了对小学生心灵的美化。同时这也是丰富小学生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的良好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诗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般人的阅读能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其二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在小学生本身来说,自身没有大量的实践,而诗歌教学可以使小学生体会到没有实践过的生活,历史事件,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学习诗歌后,小学生在对诗歌学习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主观积极地使用工具书和独立回忆,扩展学习,这就在复习预习诗歌时不自觉的加深了自我阅读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结果。
2.诗歌教学方法
因为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掌握学习方法和使用学习策略的问题。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因此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诗歌教学才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扎实指导小学生学好,读好教材中的古诗的基础上,还掌握读诗赏诗的方法,能够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还能运用这 些方法去读教材以外的古诗词。以达到小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鱼的能力就不仅仅停留在背诵上而是能够不同程度地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提高自我情趣,受到美的熏陶的目的。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 探索诗中意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文学作品中,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表达的感情也最为丰富 。也这是这一点,体现出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探索意境,创设情景就显得非常重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成果事半功倍。
首先,基于诗歌偏重于抒情言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可以从阅读欣赏诗歌的感情着眼,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切感情。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养成在阅读诗歌时将自己作为“意中人”的习惯,小学生这个年龄正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年龄段,这种代入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美好和愉悦。
其次,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将诗歌的内容通过分析,判断来教授给学生。小学生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这就要求教师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同时达到学生领悟到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 获得美的享受。
(2)启发学生探求诗歌的深层意蕴,在教学中着重于朗读,背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帮助小学生在初感诗歌的情境后,深化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对一首诗歌的学习扩展至这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来读更多有关与这个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诗歌,这也就很好的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与表达能力,积极有效地将学生领进了更为广阔的诗歌天地。
另一方面,因为诗歌本身具有的特点,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需要反复吟咏。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也应该要求学生在品赏诗句,体味诗情后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以加深记忆力和理解程度。而小学生这个年龄是记忆力强,接受能力强的年龄,因此背诵诗歌也有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
(3)注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将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作为研究的目标。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兴趣,进而再转化为乐趣和志趣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等学习过程,使这种兴趣加深,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也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就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小学生去感受理解诗歌,喜欢上阅读诗歌,学习诗歌,使小学生通过鉴赏诗歌来体会美的词句美,美的自然与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篇8
所以,苏教版的初中语文书中,既有《赤壁》《秋词》这样易懂的绝句,也有《行路难》《白雪歌》这样费脑筋的歌行;既有《天净沙 秋思》这样催人断肠的小令,也有《水调歌头》这样豁达乐观的长调;既有《冰心诗四首》这种温暖浅显的小章,也有《再别康桥》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新格律诗。可以说,这些内容从理解的层面上,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初中的学生,但是,从美学的层面上来说,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鉴赏诗歌。因此,一首诗要学生学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就成为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重点要考虑的内容。
诗歌教学有一些基本环节,是无法回避并必须清晰的。比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典故介绍,朗读示范等,似乎这些内容都有其固定的程式,我们在所有诗歌示范课的课堂上都能看到,但却很少认真思考过这些环节的最佳位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然而我们是不是经常先入为主地告诉了孩子们,而不是在学生想知道这些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切入了呢?不同的诗歌,在教学环节上是不是应该考虑用不同的顺序呈现这些基本信息,也许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最近上了两堂诗歌教学的公开课。这两首诗挺有代表性,一首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歌行体古风;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现代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在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考虑了基本环节的适时安排,特别是最基本的“作者简介”和朗读示范,产生了以下的一些思考和效果。
首先,我要谈的是“作者简介”这个环节。在读诗品文活动中,我们一定会“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个人风格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其作品的鉴赏角度。因此,作者简介作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隆重出现,而不是一笔带过。关键是,这个环节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似乎很少被严肃考虑。大部分的出现形式是:介绍完课题后,直接介绍作者,并用PPT形式出现,教师读,或者学生读。总之,面目严肃,位置靠前,形式单一。然而我认为,作者简介作为学生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绝不是固定化、模式化的,它应该适时出现,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或牵引理解,或起承转合,或总结感悟,根据不同的作品和教学目标,它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我在执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我设计的课程目标是: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诗歌内容,感受李白诗歌飘逸自由的风格。2.引导学生深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诗中流露出的苦闷矛盾的感情。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作者的创作思想。
这三点目标,都建立在学生对李白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布置学生预习后,我决定把作者简介这个环节放在课堂的前段。这样,一方面是想尽快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语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预习可能面铺得比较广,不一定切合这首诗的具体要求,所以,将作者简介提前介入,有助于学生在这堂课建立正确的方向感。而且李白的生平确实比较坎坷,要讲的很多,所以,基于这是诗歌教学,我将他生平中与本诗关系密切的部分做了一个集中,用以下这段话作为本课的开场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二十岁走出四川,十年仗剑游历,诗名满天下;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蒙皇帝亲自召见,三年伴君生涯,终因一身傲骨,离开宫廷;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报国大志,一生落寞,却以布衣之身留下“诗仙”美名。”
这段话加上我特别注意的富有激情的语调,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迅速把自己的前期准备和这段话勾连,在叹息唏嘘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相反,在《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却把作者简介几乎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后。由于这首诗是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学这首诗主要是了解现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培养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信息过量的话反而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且,徐志摩的这首诗感情复杂深沉,绝不是初一的孩子能短时间内充分理解的,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懂得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初步学会创造诗歌。审美目标: 培养积极的的诗歌审美情趣,提高诗歌审美修养。
篇9
由此来看,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个解读文本并产生自己独特、愉悦新体验的愉快过程。但是,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往往有一种畏惧甚至厌恶的心理。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学生们不是在阅读诗歌,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惦记着高考,小心依从教参讲解作品,引导学生最终达到已经定好的作品理解。实际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是一个参与者,而不该是他人结论的接收者。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落脚于“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充当导引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整合、感受、鉴赏”,有他自己的“领悟、拓展、发现”。现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吟咏品味。语文教学中,阅读在首要位置,诗歌教学尤是。面对一个新的作品,让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构建初步意义。“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切忌拿着作品生硬框套地切割划分。
在讲授《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时,一节课,我让学生自己朗读,结合作者的身份背景后朗读,提示朗读,设置问题朗读。最后,学生自己较全面准确理解了作品。
其次,多元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些话:“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也就是说,对于文本的解读,不是固定、单一的,允许学生有他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做的,是在其中穿针引线,帮助学生将作品阅读感受上升到精神层面,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个人知识”。
当然,可能有老师对“允许学生多元解读”这点会说,高考改卷,对作品的解读,答案是单一的,学生的多元思考如果错了怎么办?这一点,我的看法是:高考选择的试题都是具有代表性和明确指向性的题目。毕竟,它是考察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不是着意刁难我们的学生。
最后,大胆创新。诗歌研读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对于古代诗歌作品的研读,可以采用专题研读主题分类研读,常见意象研读,甚至可以让学生注意诗人对描写的景物颜色的选用。在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学生觉得《山居秋暝》读起来确实清新、干净,有“山水田园”的味道。但诗人是怎么做到这点呢?我把诗中几个主要景物写出来,让学生注意它们的颜色:空山(青翠);明月(银白);松(碧绿);清泉(透明);竹(绿色);莲(白色)。学生马上说:“老师,我知道了!诗人选择的景物本身颜色就具有干净、素雅的特点。所以在根据这些景物去想像意境的时候,当然就是清新、干净的感觉了!”这么一说完,学生全来劲儿了,主动回忆起学过的一些诗歌,想要再一次品尝发现的喜悦。
在我看来,语文这门学科是一种工具,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工具,而不是把工具制好的成品给他。在诗歌教学这一环节中,我们不是要教学生生硬背记田园派“清新自然”、“新月派”注重格律或者某作家代表作品是什么……而是要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思想和情感,升华个人的情感。
篇10
【关键词】诗歌教学 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设计
一、把英语诗歌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诗歌的功能有利于语言学习
把诗歌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与诗歌在教育中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al)和娱乐性(recreational)的功能是分不开的。首先,诗歌本身的潜在性和诗意性(potentiality and poeticity)、语言的歧义性(ambiguity)和意义的非琐碎性(non—triviality)赋予诗歌极大的解释空间,允许不同读者对之做出完全不同的诠释,有利于激活交互活动中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使之不囿于权威的评说和结论。其次,外语学习中的诗歌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起着非常有用的作用,因为每一次阅读英语诗歌都蕴含着一种对诗歌结构、意象、声调、词藻以及简洁效果等的再认识。第三,英语诗歌在语言教学中的代表性功能还体现在诗歌语言具有可持续记忆和可背诵的特点上,这有利于学生反复吟咏,由读诗进而产生语感。
(二)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
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还要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由于诗歌写作弹性大,诠释诗歌充分体现了个体的主观意志,故诗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而这一点正好是文学教学中除文化模式、语言模式之外的第三大目的所在:个性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内容上使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有机融合,在形式上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诗歌活动中履行的是组织者、鼓励者、合作者、解难者的角色功能。通过朗读、分析、改写、评点诗歌,学生间相互讨论、共同磋商,综合运用英语的各项技能。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和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符合轻松地进行合作学习的情感需求
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处在一种被灌输的被动位置。长此以往,学生对大学英语课感到枯燥、乏味,同时还经常担心被老师提问。因心理的紧张产生的语言焦虑(anxiety)阻碍了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内化,挫伤了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学习者通过合作学习,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诗歌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英语中有无数优秀的诗歌作品,在选材上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除了完成书本上要求的英语诗歌的要素等基本知识及诗歌外,笔者所提供给学生的选材或是学生自己找的诗歌避免一味追求经典和永恒,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操作。同时,诗歌在课堂的利用性也要考虑,要是有音频资料效果会更好。由于每个学生的水平、爱好和兴趣不同,对诗歌也会有所偏好,在选材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找喜欢的诗歌,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有选择的挑选或轮流使用。
(二)教学手段的应用
要理解作品需要大量阅读,包括原文、评论及背景的知识。课前准备活动中,笔者让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课堂组织过程中可多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这样可以思维互补,使分析的结果更加透彻。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笔者进行集体讲解。学生对一首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每个人提出不同观点和理由,其他同学同意或反驳,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经过多次讨论和交流,最后达成共识,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语言及交际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
1.选词填空。诗歌和其他文章一样在写作过程或文章结构上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并具有独特的韵脚、节奏等。笔者在课前准备一些资料,把其中的顺序捣乱,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后将其恢复到正确的顺序。或将一首诗中主要词挖空,要求学生选择填空,水平较高的学生可选用cloze的形式,每空提供多个词语供其进行分析选择。
2.诗歌和散文互相改写。改写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笔者适当的给与指导和帮助,更多的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图书,或互相帮助来完成。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同时也学到了课本和诗歌里所没有的知识。由于此项任务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度,所以不要求全部学生完成。
3.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埃·爱伦堡在说明诗歌的特征时说,诗是“音乐和有趣思想的结台”,配合以适当的背景音乐,通过听歌填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仔细的了解诗歌的格式和韵律。
4.诗歌与图画相结合。刘易期在《诗的意象》中是这样定义意象的:“就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一首诗可能本身就是由多种组织诗歌欣赏的时候,把诗歌和画相结合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不过此项工作要注意诗歌内容的选择,描绘自然景色的比较适合。
5.朗读或背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非常注重字音、重音、音节重读及节奏等的选择和安排,如果在朗读或背诵的过程中,能注意到这些小细节,那么诗歌学习也会变得有意思。笔者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组成小组配乐朗读,并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诗歌写作。课堂开始的时候,笔者简单介绍诗歌大意,或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可能会出现的词及表达方式,也可把诗歌内容中的一些主要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词来想象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尝试用这些词造句。通过不断的修改润色,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7.诗歌翻译。诗歌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和微妙的情感,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开始阶段可选择一些简单的或者学生已熟悉的诗歌,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逐步联想到自己学过的中文诗。对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将中文诗翻译成英文。
8.利用网络资源。充分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学习资料也是学好诗歌的必要保证。互联网上有很多好的英语学习网站,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在线或可下载收听的诗歌录音;flash形式的诗歌,以及一些专门的诗歌写作或学习网页,可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很好的资源。
笔者认为虽然一个单元的是个学习过于短暂,但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的欣赏能力既可以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学习简练,生动的表达方法,同时在词义延伸及书面和口头语等方面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和引导,并注意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诗歌发挥真正的魅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综合英语教程6(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潘章仙.试论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融合[I].国外外语教学,20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