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文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13:0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看看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看看文学

篇1

雪花在飘舞,大地上一片雪白,那该有多浪漫、多美啊!

雪,到底是怎样呢?我真想看看雪。雪,我真想摸摸你,你是柔软,还是坚硬?还是我一摸,你变成一滴水?

雪啊,你在北方,我真想看看你,每到冬天,我日日夜夜的想你,如果看到雪景,我就感觉很幸福。

广东汕尾城区红卫小学三年级:郑佩宜

篇2

鲁迅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祥林嫂,她是一个唠唠叨叨近乎疯狂的女人,因为她的孩子给狼叨走了。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着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祥林嫂身上,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粗鄙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地背出一阙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你说这总共不到五十个字吧,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事实上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现实,两者必须相互映照、同时存在,没有一个孤立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我们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杨,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杨树,那么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一个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价值判断!

篇3

The perfect birth control device, when someone invents it, will be totally invisible yet impossible to forget: no pills, no shots, no condoms. This year newest entry, OrthoEvra, is not perfect, but it close. It a patch about the size of a matchbook, but as thin as a piece of tape, that delivers the same estrogen and progestin found in a standard birthcontrol pill. The hormones pass from patch through the skin and into the bloodstream. It's a waterproof and won't fall off just find a discreet place to stick it on your body, and change it once a week. If only it were invisible.

(Quoted from Time Magazine December 2002 )

【译文】

爱的贴片

当有人发明(invent)最佳避孕方法(Device)时,应该是完全看不到(totally invisible),但却又不会忘记的:无需药片、或打针、或使用(condom)。今年的新产品,OrthoEvra,不很完美,却也很接近了。它是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贴片(patch),但却像胶带一样薄。里面含有在标准避孕药片里含有的雌激素(estrogen)和黄体酮(progestin)成分。荷尔蒙(hormones)从贴片渗入皮肤,并进入血液(bloodstream)中。这种贴片有防水性(waterproof),不宜脱落,只需在身体上找一个不显眼(discreet)的地方贴上(stick on),每周换一次。如果真是看不见的就更好了。

For Big Food, the supersizing of America is becoming a big headache.

Last summer New York City Attorney Sam Hirscho filed a striking suit against McDonald on behalf of a class of obese and overweight children. He alleged that the fast-food chain egligently,recklessly, carelessly and/or intentionallyarketed to children food products that are igh in fat, salt,sugar, and cholesterolhile failing to warn of those ingredients links to besity, diabet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igh blood pressure, strokes,elevated cholesterol intake, related cancers,* and other conditions.

Junk food may not be addictive in the same way the tobacco is, but weight, once gained, is notoriously hard to lose, and childhood weight strongly pred ictones. Rates of overweight among small children, to whom junk-food companies aggressively market their products, have doubled since the l980s, and rates among adolescents have tripled.

(Quoted from Fortune Magazine February 2003)

对快餐业巨人来讲,美国人的超常体形正成为一件很头疼的事

篇4

我们全家一起挤了两辆长安车。去茶山竹海的路上我们全家时而跳起来(路太陡了),时而往前倾,时而惊心动魄(那时像要滚下山坡)。

三个小时后,终于到了。我立刻冲向通往竹海顶端的楼梯,我没注意脚下,结果摔一大马趴。

经过一小时的攀爬,我们爬上了山顶。鸟瞰一下:一棵棵雪白的竹子映在我眼前;放眼望一下:远处的一个大雪人好像正在向我招手;专心看一下:附近的一大堆雪正等着我们去把它变成“人”。我和姐姐同时跑了过去堆雪人,爸爸也参与了。

篇5

一.教育学生从收看新闻类节目中学习语言的规范、简明。

现在的高中生时间非常宝贵,但仍然有许多小的零碎时间可以收看电视节目,如中午吃饭时间播放的“新闻三十分”、“中国财经报道”等等。这些节目的主持人标准的读音、正确的朗读停顿和语调、规范的语法以及质朴端庄的仪态,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多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说普通话的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同时对国内外的大事也有所了解,可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除此之外,新闻语言的规范、得体、简明对现在语文学习中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压缩语段题经常是给学生一段新闻,让学生提取信息写出一句话的主要内容或是给新闻拟标题。这种题目学生可以做,但语言总是不够准确、简明,用语罗唆。而新闻中的标题和内容其实就是这类题目的现实反映,多让他们看新闻类的节目,学习新闻语言,对学生以后做这类题目定会有所帮助。

二.借鉴知识类节目,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

电视中有许多群众喜闻乐道的栏目,借鉴电视栏目用于语文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进入角色,爆发创造力。

现在的电视栏目已经不再是盲目的搞笑、好玩、好看,从中央台到地方台越来越多的电视栏目开始注重知识性了。像《百家讲坛》《国宝档案》《走进科学》等节目,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宣传,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比如让学生集体收看《百家讲坛》,然后对节目中所讲的某一历史人物进行评论,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会对以后的课文学习、作文训练起到很好的作用。还可以借鉴这种讲座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讲析课文的活动。

三.指导学生收看电视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兴趣――知识――技能――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造力,这是学习的良性过程,也是我们教师a的追求目标。如何将学生对电视剧的喜爱层层转化,最终达到高层次的综合力和更高层次的创造力呢?我认为可以主要从这样两个方面去开展:

1.有组织地开展对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的看读评写活动。

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往往集中最佳的导演、编剧、演员阵容,比一般的电视剧更能激起学生的观评热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台播放的四大古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收看前,让学生阅读原著;收看时,让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观看。如:电视剧和原著情节异同,导演如此改编的目的、用意以及得失和改正的意见;收看后,采用指定中心发言与自由评论的形式,组织辩论并写出剧评,谈谈自己的观后感。例如电视剧《水浒》,很多学生都看过,而且也很喜欢看。我们在高二的语文课本上也学过原著里面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要求学生将阅读原著和观看电视结合,口头评论和书面剧评结合,讨论林冲这个角色在原著中和电视剧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个更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这个人物。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是机械的观看电视的剧情,而是更多地注重人物、情节、环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重点讲到的内容,学生就会更加立体地熟悉、理解这些文学作品,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了。

2.将收看电视剧与课文中的戏剧单元教学结合,提高学生读写剧本的能力。

在高二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一个戏剧单元,里面选了不少中外优秀剧本,有曹雨的《雷雨》、老舍的《茶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剧本,掌握写剧本不可缺少的要素,了解剧本创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对戏剧有所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看课文剧本录像的活动,让学生观看《雷雨》《窦娥冤》等影片,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习剧本的兴趣。

看电视、学语文,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利用好了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无节制地看电视,会影响学习,有碍健康。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握看电视和学习的关系:1.要适度适时,不能过于沉迷,也不能过分依赖。2.要有选择,纯娱乐节目可以看,但要少看,主要选择收看对学习有用的知识类节目。3.带着问题收看收获会更大。

篇6

医患沟通是个说不完的故事。如果在看病挂号问题上,医患双方能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一下,或许就不至于“不欢而散”了。

看病不挂号:“非诚勿扰”

在门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或家属,他们不挂号、不排队,直接进诊室对医生说:“我不看病,请您帮我看看这个外院的检查结果是不是正常?”还有人说:“打扰您一分钟,只要帮我看一眼病人就行。”

其实,看病哪有那么简单?“一句话、一分钟”能解决问题吗?有时候,这样的病人像是约好了似的,看一次门诊就能碰上十几个。每当那时候,我就只好“得罪”了,只给挂号、排队的病人看,如果他们愿意加号且当天还允许加号,那就给他们加个号,按顺序等到最后再看。个人以为,看病还真得讲究点“非诚勿扰”的精神。看门诊不挂号,不仅打扰了医生的正常工作,还耽误了其他病人的时间,这种行为实属不应该。试想,如果病人都不愿意挂号、排队看病,都对医生说“占用一分钟”,那门诊岂不是要大乱?

能否加号:“视情况定”

为保证医疗质量,医院一般对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号都有数量限制。若病人确实有困难,可以与医生商量,要求加号。通常,医生会考虑给下列病人加号:①手术后需要复查的病人。②虽不够急诊标准,但病情较重、一般情况较差者远道而来的病人。当然,若这类病人较多,医生就无法一一满足了。④新生儿或出生不足百日的婴儿,不但可以加号,还可以优先看,这是我科几十年的老传统。⑤专科之间转诊的病人,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尽可能给加号。⑥当天病情复杂的病人不多,时间充裕。

若遇到下列两类病人,医生一般不考虑加号:①临近下班时间来就诊者。这时候,即使医生愿意加班看病,病人也常常无法及时做检查、取报告,不如换个时间来就诊。②不愿意排队挂号、随意要求医生加号的人。医生如果纵容这种做法,门诊秩序将会大乱。如果每个病人都争先恐后、不守规矩,以求自己看病方便,最终损害的是所有病人的利益。

退不退号:“按原则办”

“退号”有一个原则:只要不是本专科诊治的疾病或咨询范围,医生都会主动给病人退号,随后告知其正确的就诊科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希望病人千万不要责怪挂号或导医的工作人员,因为有些症状往往涉及多个科室,有时连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都难以准确判断首诊科室应该是哪个。

还有些病人,在看过门诊以后,觉得医生只是说了几句话,没开药,也没开检查,觉得“没看病”,便要求退号。虽然这种要求有点过分,因为“诊断后给予指导”其实也算看了病,但为了避免纠纷,医生通常都会爽快地答应退号。

篇7

       Medical Recapitulate

主办:  中国医师协会

周期:  半月

出版地:天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6-2084

CN:   11-3553/R

邮发代号: 6-10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医学综述

创刊时间:1994

篇8

一、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

1,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并举

在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各校均制定了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安全保安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实验室药品管理制度、课间护导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对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程序进行了限定,比如:食堂管理制度要求二次更衣、消毒、生熟分开、48小时留样等;实验室药品管理制度要求将化学危险品放在独立的化学危险品柜里,执行“双人双锁”制度,课间护导制度要求值日护导教师做好课间指定区域的巡视工作,在学生主要活动区域设立“安全文明岗”(学生护导点),由值日护导学生在课间对学生进行督导。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学校还制定了各种预案,如校园踩踏事故应急预案、校外集体活动事故预案、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等。

学校层面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3个途径进行:(1)演练。中小学校根据市教委的规定,每年都会举行消防演练。(2)讲座。聘请区青保办主任、法制副校长(兼职民警)做关于如何避险、逃生的讲座。(3)利用宣传栏、宣传手册、广播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消防日、安全日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校将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以漫画的形式呈现。

2、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

在校园维修制度上,除了学校层面的常规维修外,在区、县教育局层面,主要采取大修与小修相结合的模式。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的教育局规定:辖区内学校每10年进行一次大修;如果出现房屋渗水等问题,则学校可每学期申报,教育局于暑期组织维修。

在技术防范方面,在校长室、财务室、电脑房、食堂安装与110联网的红外报警系统,在校门口、教学楼主要出入口、宿舍区等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建立校园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在校园围墙安装周界报警系统。

学校门卫由正规保安公司的保安人员担任。政府每年组织学校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培训。

3、教育局、公安局,交通局、卫生局通力协作

教育局专门成立“校园安全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人员每人配一辆电动车,定期到辖区学校进行安全检查;为学校的技术防范提供经费支持;通过开展安全文明校、行为规范校的评比工作,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意识。公安局为每个学校配备了法制辅导员,片区民警定期定时对学校进行巡视。交通局为校门口的马路划定斑马线,在学生上学、放学的高峰时段有交通警察或者交通协管员维持秩序。卫生局负责对学校食堂卫生工作的常规检查。

4、引入市场化手段,转变政府和学校角色

伴随上海市中小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上海市教委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立了一批具有经营学校食堂资质的餐饮公司,负责经营学校食堂。通过“外包”这一市场化手段,学校食堂的经营权由学校转变为专业的餐饮公司,学校与政府的角色由经营者转变为监督者。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该区的社会发展局专门成立了后勤社会化办公室(简称“后勤办”),负责该区学生营养午餐的具体管理工作,包括:(1)指导、协助学校与餐饮公司依法签订合同。(2)制定营养午餐的卫生标准和营养标准。供餐单位需提前一周将菜单报“后勤办”审定,符合标准的菜单将在网站上公布。(3)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营养午餐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网站上公布。(4)组织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参加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督促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5)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处理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事故,维持秩序,控制事态发展,并启动应急预案。

学校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监督食品的卫生、质量状况;成立由学校领导、学生及其家长组成的餐饮监督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营养午餐进行全方位抽查监督;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由教师、学生、家长、供餐单位参加的学生营养午餐听证会;督促供餐单位按时办理“学生营养午餐保险”。

市场化手段既分担了学校的风险,同时将经营权与监督权分离,有利于保证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5、保险险种丰富,风险被转移

目前,上海市适用于学生伤害事故的险种主要有校方责任险、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少儿住院基金、城镇居民(学生)基本医疗保险。校方责任险自2001年起实施,由上海市教委为上海市全体中小学校集体投保,险种覆盖率为100%,城镇居民(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对象只限于具有上海市户籍的学生,对具有上海市户籍的学生覆盖率为100%,少儿住院基金的覆盖率与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的覆盖率也在90%以上。险种丰富、覆盖率高的社会保险,大大增强了学校的抗风险能力。

二、校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安全制度缺乏特色

在勘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个区内,各校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条款内容基本相同,有的学校直接将教育局下发的文件经过剪贴变成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基于校情制定安全制度,导致制度的有效性下降。教育行政部门在检查这些规章制度时,主要看规章制度是否完备,而对制度的有效性关注不够。

2、对学生健康问题以消极管控为主

目前,教育部虽然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作出了硬性的规定,但是由于害怕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不少学校总是想方设法减少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与活动量,或者取消风险系数较高的体育项目。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还是以消极管控为主。

3、学生午餐由“营养饭”变为“安全饭”

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学生的午餐主要由校外的快餐公司提供。在调研的过程中,学校总务主任均反映“盒饭的口味不佳”,其中一位总务主任的话颇有代表性:“以前是学校自办食堂,现烧现吃,口味好,现在是外送盒饭,盒饭自快餐公司运出,经过冷藏、杀菌、消毒、加热后,饭菜的口味差了很多,盒饭由‘营养饭’变成了‘安全

饭’,有的学生只吃几口就将其倒掉,导致饭菜的浪费极大。”

4、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上海市中小学校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因为心理咨询室的咨询教师多为本校任课教师兼任,学生对他们的专业性与保密性存在质疑。

5、学校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事故关注不够

从调研结果来看,各校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身体伤害事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主要是针对如何预防学生身体伤害事故的发生,而对学生心理伤害事故的关注不够。

6、缺乏专门机构进行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目前,上海市还缺乏专门机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善后工作。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都会直接找校长,这占用了校长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学校与家长难以达成和解的情况下,校长很难再管理学校的其他事务。

三、对策与建议

1、关注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特色和有效性

目前,学校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在数量上已经比较多,教育行政部门下一步的检点应该放在这些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上,鼓励学校结合校情制定出有特色的规章制度,完善配套措施,使规章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同时,把如何预防学生心理伤害事故的发生列入规章制度中,让师生树立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样重要的意识。

2、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制定心理咨询工作条例,规定哪些信息心理咨询师应该保密,哪些信息可以与任课教师分享,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成立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专管部门

篇9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学刊/知识结构/编辑学/社会科学学/科学学/国家期刊奖

【正文】

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学刊”)的质量无疑与其主编、编辑的素质、编辑(更主要的是主编)的知识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学刊评化的一个侧重点应该是考察其操作者(主编、编辑)的知识结构、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方面所决定的学刊的优劣情况等。我们曾经研究过“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最佳知识结构”这一课题,研究结果认为,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首先应该是学术期刊出版方面的专家,其最佳知识结构“既要具有合适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地说,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包含这样四层含义:1.一定要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实现“学者化”;2.一定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学”知识储存;3.一定要有比较高的“编辑学”理论和实务方面的修养;4.一定要有“领导科学”方面的素质修养。[1]推而广之,综合性社科学刊编辑素质、知识结构也大致如此。相应地,综合性自然科学学刊主编(编辑)应当具有的是“科学学”的修养;而对于专业学术期刊(非综合性学刊)主编来说,除了“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之外,其余三方面的知识结构完全适合于他们。只有有了学刊主编、编辑的最佳知识结构,才能有真正优秀的学刊。

毋庸讳言,在我国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有的学刊主编不去研究“社会科学学”(或者是“科学学”),或者不懂“编辑学”,就是说在这两个方面不具备最佳的知识储备,但是,其主编的学刊照样获得“国家期刊奖”、“双高期刊”、“核心期刊”或者是教育部的“名刊工程”期刊,等等。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这些主编不自觉删顷应了“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和“编辑学”内在规律的要求。但是,唯物主义地讲,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我们认为,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是由其所处优越的学术环境、依靠高水平的自然来稿而导致的。二是因为这类学刊编辑部的优秀自然投稿稿件俯拾即是,在这方面,与其他学刊相比,处在一种“不平等”的竞争状态。诚如著名学者、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先生2002年在其主编的学报获得“双高”期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一名这两项大奖后,接受采访之际所坦言的:“北大学报能有今天的成绩,首先因为她背后有北大,有北大深厚的学术资源,有北大校领导和北大学者们的全力支持,还有编辑部同仁的齐心协力。”[2]这是实事求是的。回顾历次评比,经常是这样的状况:“国家期刊奖”等奖励获得者大多是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或者是国家的主要高等学校主办的学刊(在此,我们绝对没有否认在这些编辑部里,在编辑学、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等方面的研究上,不乏高水平者)。[3]而稍低一级的奖励,往往是那些由一般综合性大学和各省级社会科学院(科学院)等主办的学刊,依此类推,几乎“概莫能外”。

还有一种现象,更能说明这一点:就是同一所大学主办的文、理两种学报,它们的获奖情况一般取决于该校文、理比重和力量的对比,以理为主的学校,它的自然科学版学报获奖情况就远超过其社会科学版,相反,以文为主的学校的社会科学版学报获奖情况就远超过其自然科学版。就是说编辑部人员的力量高低不能决定和左右其学校文理比重,不能决定其学报的优劣。加之我国大学学报国家给的定性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期刊”,它不适宜过多发表校外成果,这就决定了学校层次决定学刊层次、专业层次决定相关学刊层次局面的存在。加之,人们往往习惯地把得意之作投到更高级的科研(教学)单位主办的学刊上去,使这些学刊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所以,目前的“优秀学刊”和非“优秀学刊”往往并非是由办刊人主观因素造成的。我国学刊的评比,其实是在评所登载的论文水平,是在评比主办单位的学术水平,这与评刊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我国的新闻出版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我国新闻出版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执行情况的,而我国的期刊评比又主要由它们来执行,如果不是主要去考察各学刊的编辑水平,而主要去考察他们的学术水平,难免导致本末倒置。应该说,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是由教育部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去评比的,科学文化水平是由科技部或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代表国家去评比的。所以客观地讲,这些学刊获得的种种荣誉,更主要的是基于其依附单位的高水平,依靠其所载内容(论文)的高水平,而并非靠编辑部成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高水平)取得的。它们依附的单位是科学研究方面的“国家队”,其学刊理所当然的就是学刊界的“国家队”。对此,南翔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术刊物分三六九等,并非见诸言之凿凿的红头文件,而是一种依门楣而定的习惯,门当‘等’对的,主要不是质量,而是出身。”[3]我们认为,这个“依”就是依靠,这个“门楣”就是那些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单位,这里的“质量”应该指由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所创造出来那种品位,而这里的种种荣誉往往是靠其主办单位的高水平,而非办刊人的主观努力和高水平得来的。如何通过国家对学刊的评比来真正调动编辑者们的积极性就成了问题的焦点。难怪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大刊好编,小刊难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客观反照。

[page_break]三

我们提出这一重要问题,还基于以下三个事实:第一,在2004年8月召开的“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上,我国科技专家发出这样深深的疑问和感叹:“中国为何没有《科学》?我国科技期刊处于内外夹击”。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没有像美国《科学》,在社会科学方面,还没有像英国1843年问世的《经济学家》(TheEconomist)那样国际著名的学刊,就是明证。然而,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国际性科技期刊近年来纷纷进军中国,美国的《科学》以及英国的《自然》等大牌学术期刊都加大了在中国的约稿力度。在我国并非没有优秀学者和一流的学术稿件,而是没有世界一流的学刊。

第二,这个事实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编制的大型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根据编辑水准、国际化程度及在学术界的影响等量化指标,每年都对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种期刊进行统计和评估。近日统计的1994-2004年国际学术期刊“引用总数”排行榜出炉。结果显示,以发表生物医学领域论文为主的学术期刊——美国的《生物化学杂志》(Jou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以被引用174万次位居首位,综合类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以133万次排名第二;大名鼎鼎的英国《自然》杂志与美国《科学》杂志则分别以119万次和117万次位居第三、四名;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与《物理评论》分别以77万次和60万次名列第五与第八;第六名由基础生物医学领域与临床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期刊《细胞》摘得。美国化学学会的《美国化学学会期刊》位居第七名。而与英美等国的期刊相比,中国科技刊物的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我国期刊的年平均被引频次约为300次,而同期世界期刊的指标(平均数)为2000多次。

第三,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的高水平论文往往流失海外。仅在自然科学方面,1999年《SCI》收录的以我国科技人员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19936篇,而其中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占38%,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却占到62%;我国科技工作者1999年被国际颇具影响的三个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PT)》收录国际论文共计46188篇,比上年增长32%。按国际论文排序,我国由上年的第九位升至第八位。所有这些说明,我国不是没有高水平论文,而是没有一流学刊。

上述情况能不牵涉到我国学刊编辑主观能动性、编辑(首先包括主编)的素质和知识结构问题吗!现在的学刊评比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代表“国家队”的学刊因为优秀稿件的优势,所以,其学术质量自然而然在国内领先,它们的主办者往往可以高枕无忧,国家的种种期刊奖励非他们莫属。然而,我国有世界一流的学者、有世界一流的学术论文,没有的是世界一流学刊,这难道不是一个怪圈?这个问题与中国体育界“国足”现象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只是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而已。国足在国内是无疑的第一,但是能满足于这个“第一”吗?答案再清楚不过了。其实我国学刊界,早已有有识之士为此呼吁过,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教授在2002年就特别强调过:“学术刊物也需要策划!”[2]我们认为,这个“策划”当然包括学刊编辑、主编深层次积极性的调动。须知,我国的学刊是在特有体制下形成的特别的运行机制。目前无论主办学刊的高等学校还是科研院所均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由国家及其所属机构投资,而现在的学刊评比实际上不是去评比它的具体操作者——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努力程度、编辑业务水平等,然而这恰恰正是我们应该去认真评比的,也应该是评比的初衷所在,是评比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所以,假如我们的学刊评比,不是仅仅去注重所载论文的水平,而是把编辑的主观因素(主编是其灵魂)作为主要考察对象,真正按照可比性来进行评比的话,目前这些“优秀期刊”不见得就全都“优秀”。同时,如果我国的学刊评比按照科学合理的因素去进行,我国的学刊事业一定会出现更加繁荣的局面。

应当科学评比我国的学刊,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紧迫性。我国的学刊评比应当及时改弦更张,把评比的角度转变到以下几个方面来:1.学术期刊编辑部独自享有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优化组合情况,这些资源包括所在地域的古今特色文化。2.编辑部成员在文稿修改中的作用大小情况,是起了积极作用还是起了消极作用,是使文章锦上添花还是有意无意弄巧成拙。3.编辑部培养作者、发现人才的情况。4.学刊编辑部门在出版标准化、学术规范化等方面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情况。5.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出版规范、编辑技巧方面的情况。6.作者、读者对编辑部的满意度;编辑部及其主编执行国家著作权法等法规的情况。7.学刊封面和版芯的装帧、设计的准确度,它包括是否合乎封面设计规律、美学意义上的优劣情况等。8.编辑部成员对出版规律和编辑规律的探讨和研究状况,其标志是其发表编辑学成果的质量与数量。9.编辑部整体(尤其是主编)对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的把握程度,这同样看其有无高水平成果发表,等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编辑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即一般都不是编辑学科班出身,因为我国的编辑学高等教育才刚刚起步,现在在岗的学刊编辑主力大部分是在这之前参加工作的。另外,我国传统上往往忽视“社会科学学”(或“科学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所以,进行编辑学和科学学(社会科学学)方面的研究不叫不务正业,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国学刊主编和编辑们急需弥补的一课,因为我国学刊界当务之急需要的是学刊编辑行家——编辑家。我国的期刊评比如果能改弦更张,把考察、评比的角度和对象选准,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学刊的整体水平,必将激励一大批所谓“小”和“弱”的学刊脱颖而出,真正形成我国学刊“百家争艳”的局面,这也必将促使我国众多学刊早日跻身于世界名刊行列,从而大大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吉,尹玉琴.论社科学术期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J].编辑学刊,2004,(5).

篇10

汽车颠簸了6个小时,才把我们送到了雪乡。当天晚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我趴在窗台前想:“明天羊草山的雪是否会更漂亮?”

第二天,我一推开门就看到了一个银白色的世界:一块块石头上都顶着厚厚的“雪帽”,像一个个巨大的白蘑菇;大树穿上了白色的“棉袄”;屋檐的雪垂下来,像蛋糕上流下来的奶油。我抓了一把雪,呀!又松又软,一粒粒的像晶莹剔透的白砂糖。匆匆吃完早饭,我们就乘着吉普车上羊草山。那里的雪可厚啦!最深的地方都到我的腰了。我们兴奋地在雪地上打滚、“滑滑梯”,别提多高兴啦!

我真想变成雪乡的一朵小雪花,和小伙伴一起在空中飞舞,然后被小朋友们变成雪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