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25 01:3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天的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主动学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Awake the “spring” of the Chinese class teaching
------New research on actualizing the main-body education teaching
Peng Xinsheng
【Abstract】All is for students, is for all of students and is for all students.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so only bringing the go-aheadism, the enthusiasm and the creativeness of the main body into play, Chinese class just can have the true “spring”.
【Keywords】Main-body teachingActive learningLoose and free class atmosphere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观。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培养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因此,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应该是看在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否注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正确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求知。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而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应淡化表演欲,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发现和探索。
2.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让课堂“热闹”起来。以往的那种抱着教案不放,按部就班让学生“钻进”自己设计好的“圆满”答案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敢轻易发言,使学生造成心理障碍,课堂也显得呆板,变得枯燥无味。语文教师应大胆地尝试课堂教学的开放,让课堂“活”起来。可以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知识、去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就教学的内容去设疑、去探索,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开动了学生的脑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而且,学生们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课余时间就会主动地去预习、去求知、去思考、去查找资料。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3.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要改变沉闷、呆板、严肃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突破教案的束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其次,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积极交流,容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甚至质疑辩论。那么,学生就能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才干,学会思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篇2
木糖醇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甜味剂,其本质不含糖,是一种代糖用的甜味剂。糖醇的分布范围很广,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之中,但含量很低。商品木糖醇是将玉米芯、甘蔗渣等农业作物进行深加工而制得的,是一种天然、健康的甜味剂,对于人们的身体来说,木糖醇也不是一种“舶来品”,它本就是人们身体正常糖类代谢的中间体。
木糖醇甜度与蔗糖相当,溶于水时可吸收大量热量,是所有糖醇甜味剂中吸热值最大的一种,故以固体形式食用时,会在口中产生愉快的清凉感。木糖醇不致龋且有防龋齿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我们试图建立的开放式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其主体构架是:(阐述中以《找春天》作文指导课为例)
一 让学生动眼,启迪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为思维提供了感性材料,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课堂上,我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实物投影,多媒体软件提供音乐、图像、影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看春景。让学生带着“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听《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边听音乐,边观察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春天画面。画面按地点的转移,依次出现小河边的柳树,田野的小草,果园的桃花。先让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找出春天植物的特点。
2.看小品。让学生继续带着“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欣赏本班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冬眠初醒的动物》,让学生懂得春天动物的特征。这样就为后面说春天提供感性知识。学生就能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思考具体的说出春天的特点。
二 让学生动手,促进思维
“如果要培养学生成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们做锻炼手指的活动,因为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动手中启迪思维是体验春景的基础。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画春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春景,发挥想象,画一幅赞美春天的图画。我设计教学环节如下:1、构思画面。学生闭眼听音乐,构画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 让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学中,要以思考为中心,以多思为手段,以乐思、善思为目标。通过激发学生思考活动,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提高思考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因此,要让学生把观察、思维、表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思维,把观察所感知的画面形象转化为语言材料,储存在大脑之中,为表达做好准备,进而提高作文能力。我设计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了我来到(哪里),看到(什么)。这个句式说话后,要求学生想想春天还可以到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到什么,并展开充分合理地想象,为后面写春天做了铺垫。学生也就以颂春天为主题,按一定的顺序写一段话,将具体的形象思维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让学生动口,体现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语言是思维的体现,也是思维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将他们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按“春天,我来到_ 看到_。”这句式练习说话,让学生把景和物融为一体。最后让学生吟诵学过描写春天的诗文《绝句》、《春晓》、《咏柳》等,把赞春天,爱春天的情感融在其中。
五 让学生动笔,再现思维
这一步中,重点是帮助学生由说到写,顺利实现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实现说、写转换不要人为设置许多障碍,应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快递的将说的内容笔录下来。笔录时,先不要去多考虑语序、词语等问题。
六 让学生朗读修改,完善思维
笔录下说的内容后,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改。读改分两个层次,一是常规性的读改,包括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等等;二是重点读改,主要是对照作文训练要求,重点读改。
建立开放式的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篇4
一、“借尾巴”的讨论课堂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富有个性的小学生,他们的脑海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正因为他们充满想象,富有创造力,所以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始料未及的“小插曲”。
即将上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一个调皮的男孩向我提出问题:“老师,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其他动物都没有告诉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了?”我暗暗地佩服他读课文时善于思考的精神,并巧妙地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是啊,其他动物为什么没有及时告诉小壁虎它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呢?”一个聪明的女生首先回答:“其他小动物从没仔细观察过小壁虎的尾巴,所以它们都不知道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了。”一个机灵的男生说:“因为其他小动物都不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多少,所以当小壁虎向它们借尾巴的时候,它们都不了解小壁虎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
那位调皮的男孩又继续提问:“为什么小壁虎从来不转头看看自己身后的尾巴?”我告诉学生:“小壁虎可真粗心啊,它没有认真地观察过自己。你们知道小壁虎的妈妈为什么知道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了呢?”有的同学回答:“因为那是小壁虎的妈妈,妈妈最疼爱小壁虎了,她最注意小壁虎的变化。”有的说:“因为壁虎妈妈知道自己的尾巴断了还会重新长出来。”我借此机会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小壁虎的妈妈这么疼爱小壁虎,它为什么不向妈妈借尾巴呢?”一个机灵的小朋友这么回答:“因为壁虎妈妈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就会变难看,小壁虎不希望自己的妈妈变丑,所以它没向妈妈借尾巴。”另一个小朋友说:“因为壁虎妈妈也要用尾巴来保持平衡,小壁虎爱自己的妈妈,它舍不得让妈妈遭受断尾巴的痛苦。”
下课铃响了,我仍沉浸在孩子们精彩纷呈的答案里,一段“借尾巴”小插曲引起了课堂激烈的讨论,可爱的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心去解读课文,这堂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引导孩子学会思考永远比书上的知识更重要。
二、“找春天”的诗意课堂
当课堂上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时,教师应化被动为主动,抓住一切可行的机遇,对学生进行适宜的教育,这才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教学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时,我告诉学生我们的校园里到处都藏着春天。一个喜欢插话的男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师,那就带我们去校园里找春天吧。”讲台下几个男生也跟着起哄,我忍不住想发火,转念一想:观察校园的春天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立刻让学生集合,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春天。
我让全体学生把袖子高高地卷起来,感受春风,我带着孩子们欣赏了含苞欲放的木棉花及艳丽的三角梅,凝望校园墙角那一片覆盖着牵牛花的绿绿的爬山虎,闻着淡淡的桂花香,站在榕树下聆听鸟儿的欢唱……
当我们回到课堂,孩子们按捺不住心中的雀跃,我试着引导:“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们的校园里,你看,墙角的牵牛花正吹着紫色的小喇叭。”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春天在我们的耳朵里,你听,鸟儿正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有的说:“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你瞧,操场旁三角梅开得那么艳丽。”……
感谢这堂课不期而遇的小插曲,孩子们在找春天的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充分地发挥了孩子们的潜能,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发现了春天,发现了美,也让我收获了一堂诗意的语文课。
三、“捉蜗牛”的联想课堂
日常教学中出现想象不到的“小插曲”时,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首先应以课堂为重,待时机成熟时“小插曲”便可迎刃而解。
教学“所见”前,班上一个喜欢恶作剧的男生捉了一只小蜗牛藏在抽屉里,上课铃声一响,几个女生就纷纷举手向我告状,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我对此未进行任何表态。在引导学生学习“所见”后,我故意问那个捉蜗牛的小男生:“你的小蜗牛去哪儿捉的呀?你是怎么抓到的呢?”他很激动地告诉我他是如何在校园的草丛里轻而易举地抓住蜗牛,我进一步向全班学生提问:“你们猜,诗中的牧童能不能像XX一样轻轻松松地抓到知了?”同学们忍不住笑了,不一会儿纷纷举起小手。
篇5
教学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双边活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过程。课堂气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保持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一点粗浅探讨,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好的新课导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播放歌曲《英雄赞歌》导入;教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可采取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兴趣: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童年,它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那里有山、有水、有白云;童年就像一段浓缩的历史,记录着我们儿时的酸甜苦辣;童年就像一个沉淀的童话,充满了奇特的想象,那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指出:“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春天欣欣向荣给人以希望,春天鸟语花香给人以美丽,春天生机勃勃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你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一块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在学生已经进入到个性化的理解之后,教学可直接过渡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种对话将是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维度的。师生共同欣赏、研读课文,教师可进一步设疑,作者笔下的春天是美丽的,那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作者笔下的春天如此美丽的原因是什么?
3.利用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6
一、巧用音乐,调动情绪
《乐记》提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由此可见,言传身教离不开音乐元素。如今音乐已不是音乐课的专利,其已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化课堂教学中。随着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普及,音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日渐频繁,只要运用恰当,音乐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大有帮助。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课《春天的畅想》一课时,借助一些和春天有关的音乐及歌曲,加深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在欣赏雕塑作品《春风》时,我选择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如沐春风”的春天气息;在欣赏一组优秀的学生作品时,我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在音乐中畅想春天,从而激发学生表现春天的欲望。又如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课《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选择由柴可夫斯基作曲、杨洪基演唱的音乐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忧郁低沉的旋律和演唱者沉重有力的呐喊,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作品的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作品内涵。实践证明,音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寓教于乐的好形式,更是提高美术作品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二、巧用视频,营造氛围
要上出优秀的美术课,运用多媒体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视频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具有高效、信息量大、有声有色等优点,但它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师合理地整合与利用。美术是一门比较有趣和拓展性的学科,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下足工夫。巧用视频,不仅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对学生理解、分析作品也大有帮助。例如我在执教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的《人文奥运》一课时,就借助一些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课堂的感悟。在课前,我先播放一段具有中国民族风的奥运宣传片,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不仅渲染课堂的“奥运”氛围,更增强学生探知的欲望。在讲到奥运精神这一教学环节时,我选择一段运动员在赛场拼搏的视频,其中既有运动员奋力拼搏获得成功的喜悦镜头,又有虽奋力拼搏但失败的痛哭镜头。短短的一分钟,学生便一下领悟“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又如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凝练的视觉符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标志存在的广泛性,我提前在街头拍摄了一段视频,主要展示了学生熟悉的街景和店铺。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店铺的名字,同时知道了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类似这样的视频利用的课例还有很多,其实只要教师多动动脑,根据教材内容和目标,适时、适度、适量地引入视频,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用游戏,增强趣味
篇7
刚接手三年级这个班时,我担任本班的语文课,一次上语文课堂活动课,要求孩子们说说你认识的风是什么样子的。绞尽脑汁地备好教案后,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但面对孩子们的时候,我觉着有些局措,不知该如何让孩子们准确地认识风。忽然,有一孩子大喊:“看,燕子!燕子!春天来了!”小家伙们顿时个个都竖起脑袋朝窗外望去,个个小脸都洋溢着快乐与兴奋的气息。“在哪儿呢?在哪儿呢?”“在那,我看到了!就在那儿,看呢!”
看到活跃的孩子们,我顿时感悟到:春天来了。我透过窗户放眼望去,是啊,春天来了,看,学校操场后面的桃花开了,粉红粉红的,远望就像一片美丽的云彩。再看校园中的树木,都绿了,我怎么就没觉察到呢?春天是多么美的季节啊。何不让孩子们出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换一种教学方式呢?想到就做。于是我放下精心所备的课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喜欢!”“那我们今天就到外面去找找春天,看看春天是什么颜色的,怎么样?”孩子们一蹦三尺高,冲出了教室,跑向校园的每个角落。原来,他们是这么地渴望外面的世界。
天蓝蓝,和煦的春风带来一种活力,孩子们一下子就散开找春天去了。自由观察后,孩子们将我一下子围住,争着告诉我,他们心中的春天,而他们明亮的眼睛,活跃的思维给我带来了一次次不小的惊喜。
“老师,瞧,小草绿了,是春姑娘将他们染绿的吧?那春天就应该是绿色的!”一位扎着两小辫的小姑娘天真地望着我,略带自豪地说。
“不,小草的颜色不都是绿的,瞧,那边的小草,绿中还带有黄呢!”一小男孩伸手指向远处小坡上的草地说。
“哦!是吗?那你是发现了一种新的颜色啊,那你认为这应该是什么颜色呢?”我启发道。“它应该也是一种绿,嫩嫩的,略带黄,应该是嫩绿?”他略有迟疑的告诉我,我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认同。他兴奋地跳着去告诉伙伴:“我发现了嫩绿色!我发现了嫩绿色!”
“老师,我发现你的头发变成金色的了!”
“真的吗?”我不禁摸摸自己的黑色长发。
“真的!真的!”小家伙们都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肯定。
“咦,老师的头发成金色的了,怎么会这样呢?”“瞧,你的头发也成金色的了!”“看,你的不也是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那你们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吗?”我顺势问下去。
“老师,我知道!一定是太阳光将黑黑的头发染黄了!那光一定是金色的!所以照在大家的头上都会变黄了。”
“那也就是说春天的阳光是金色的咯!”一位戴眼镜的小女孩歪着脑袋说,“春天是金色的!老师,我知道了,春天是金色的!”小女孩高兴地抱着身边的小伙伴又蹦又跳。
“有道理!”我竖起大拇指,微笑着表示认同。
“老师,老师,我觉着春天是粉红色的!”一个心思细腻的丫头小声地说。
“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我摸摸她的头发,低下身轻轻地问。
“老师,你瞧!”她手指远处一片桃园,满园的桃树开着粉红的桃花,煞是美丽。“老师,桃树在春天开花,开的是粉红色的花,那一定是春姑娘的带来的粉色,所以我说春天是粉红色!”她一本正经地跟我解释道。
我震撼了,多么敏锐的感觉,多么奇特天真的想象啊。不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超凡的审美观察力吗?
当孩子们沉醉于大自然那美丽风光之中时,那风,那云,那草,那涓涓的河水,那踏上了脚印的泥土,那嬉戏的小鸭子……甚至环绕身边的空气不都尽显生命的本色、生命的多彩吗?这不也是我们所要赋予孩子的吗?
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正准备整队回教室时,孩子堆里又发出了争执声:“春天不一定是粉红的!”几个孩子嘟着嘴很不服气地对质着。
“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瞧,那里有棵梨树,开着满树雪白的梨花,梨花是白色的,所以,那春天就是白色的!”
“不对,瞧,泥土是黑色的,阳光是金色的,桃花是粉红色的,我手中这小花却是紫色的,我想春天应该是彩色的!对,就是彩色的!”
“那我们可以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这些词语来形容哦。”
“对,对!春天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一阵欢呼。
……
篇8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人格行为和智力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1~3年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培养非常重要。在强调学生学习主题性确立和自主能动学习的要求下,需要我们在《品德和生活》课堂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孩子思考,提升课程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达成课程教育效果。
一、分析教材特点。确立主体性学习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和生活》教育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就教材特色而言,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特点,注重故事引入,教材中多是孩子们经历或者应该遇到过的活事例、生活事件。我们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营造和创新学生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和情境,使得学习活动能够动态化的称呈现。因此,这样的教材适宜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而这样的教学策略的开展又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有参与的动力,并在互动和问题交流中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获得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自我管控能力较弱,课堂专注度不够。我们老师只有激起学生关注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热情,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和思考才能让他们获得更深的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上好《品德和生活》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必须确立生本理念,切实推进并运行学生主体性学习策略。
二、推进生本课堂,学生主体性运行方法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和阅历比较少,而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他们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和发挥中获得素质素养的提升。 1.联系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生活情感。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就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材而言,往往是暮⒆用侨粘I活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切入,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获得正确、是否的认识,从而在感受体验中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品质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体验和在思维碰撞、心灵感悟中获得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为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采用主体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让他们走进教材,寓教于乐地获得提升。如《家里来了客》这一课的重点内容是学习待人接物的道理,需要培养儿童学会关爱他人,养成尊重他人和从内心对客人友好的感情与态度,从而能够学会礼貌待客与给人友善相处。我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到别人家去做过客的经历和感受,让学生能够转变角色,从做客的角度感受对别人尊重、关爱的重要,能联系生活和换位思考。然后,想想,如果是小朋友到自己来做客,或者父辈、祖辈的客人来,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我们就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课堂,设置情境,让他们联系生活的思考,通过看一看(看教材,看图片),演一演(设置主体情境,让小组合作)和玩一玩游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之中学习,发挥主体性的互动交流,在参与、合作和角色转变中获得思想品质和素养的提升。 2.创设学习情境,提升主动学习能动性。主体性学习是指学生有学习热情、欲望和能学好的方法。而学生的这一能力需要老师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有方法的引导。这需要我们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认清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设计和课堂开展的方法。那么,情境创设我们可以是问题探讨的形式,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如在《春天在哪里》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和思考、儿童在春天里的活动,设计“找春天”“话春天”“唱春天”三方面的内容来感受大自然,获得自然美的观念,形成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教学中,我先在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用欢乐的音乐来渲染气氛。然后问学生,我们知道春天在哪里呢?让学生自由表达,在表达中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说出对春天的感受。然后,精选不同春天场景的图片,让学生在春天的动植物的景象的寻找中欣赏春天的景色,感受春天的美好。之后,播放几首和春天有关的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一起倾听,鼓励学生唱歌颂春天的歌曲,在歌唱中爱上春天。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说出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欣赏,提升用心感悟的能力。 另外,我们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性,还要注意激起学生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提升学生活动的能力。如在《快乐的邻里生活》学习中,我们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如何与邻居相处的,想一想,写一写自己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与周围的邻居们喜欢在一起做什么,谈谈哪些是活动是不好的,怎么办?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进行表演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建立快乐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的可贵。 总之,要让学生有兴趣并发挥主体性的学习《品德与生活》,需要我们的课堂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中进行思考、交流,从而使其在自觉参与学习活动,获得基础生活知识和技能,提升意志品质、道德素养和情感能力。
篇9
一、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
教与学是互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可以自主展开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认真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到所选择问题的价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督促。指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主题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只有同时强调二者,他们的作用才可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师生也才会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
二、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连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幅剪贴画、一份报告、一块展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张相片、一份小报,还可以是一卷录音带,只要能够呈现学生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灵活把握,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
1.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画、去贴。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
在《走进春天》一课中,我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去看看春天的美景,然后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一副副五彩缤纷的画卷。有的孩子还给书中的春景诗配上自己画的插图,他们运用色彩,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理解的诗句,使抽象的古典诗句变成美丽的色彩记号,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有的孩子利用一些图片资料:大树的落叶、家里的碎布、课外书中的图片等,剪贴成一幅春景图,极有创意。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动手的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
搜集材料、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情感是为学生探索学习创设的情境。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利用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每天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条新闻。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在《走进春天》一课中,学生课前搜集、积累了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故事、成语和好词好句,在课上他们互相交流,表达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学生们有的背诗,有的说故事,有的念成语,还有的讲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充分展示了他们丰富的语言积累。
3.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拍、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语文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例如“春天来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当地安排学生到大自然中玩耍,让他们在玩中观察春天的动植物、用相机拍下春天的校园、在课上让他们表演冬眠的小动物在春天苏醒,在春天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三、注重总结、交流、分享
篇10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具有灵活、快捷以及信息资源丰富等多种特点,为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遇到山水风景类的内容时,学生只能通过想象,但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教师能够把山水风景利用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更高效。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以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为例,首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一段优美的春的乐曲,从文章题目引入,提出导入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诗句吗?教师可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并将其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离别》,进而将本文引出,并将作者的相关作品与简介充分地展示出来。随后,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1.朗读文章,掌握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掌握不同的写景方法。在课件中展示下列相关问题:用圈点勾画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出相关的感受与体会。提出问题:针对美丽的春天,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在描绘春天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结尾部分是怎样颂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学生朗读结束后,合作交流,指名学生发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背景配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画面。)最后给出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片,如果是你,你如何描绘这样的景色?课后设置相关练习,还可以推荐相关优秀教师的微博、网站等;建立留言板模块与交流区域,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沟通与交流。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情境创设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通过利用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技术,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间的关系更近。例如《春》一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制作关于春的景色与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进而切实地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除了可以对所学课文的内容给予充分的讲解以外,在课后还可以将学习内容扩展,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课后指导网站等。促使学生课前与课后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便于其自主学习的开展。例如,在《春》一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推荐的网站,掌握了更多关于描写季节的修辞方法等。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件模块中,建立学生留言区与讨论区,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了解。学生除了能够与教师及时交谈之外,还可以与同学充分地交流,通过聊天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学好语文也就不是难事了。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时,教师必须做到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加强实效性,充分地借鉴别人的长处,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肖钟平.关于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