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精系统范文
时间:2023-04-04 06:3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精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近几年,随着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第二采油厂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精细管理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所显示出来的优势日益突出。文中通过对精细化管理内涵的剖析,从五个方面对油气集输系统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做法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 油气集输系统 精细 管理
一、油气集输行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背景
(一)原油集输任务重,站库安全风险高的需要
原油集输系统承担着整个油田的原油沉降、脱水、输送任务,其特点是技术密集、分布面广、高风险,而且,油气本身的易燃、易爆、难输送等特性和生产的连续性,决定了联合站的管理必须在细节上下足功夫,在精细化管理上做实、做细,才能保证平稳集输和安全生产。
(二)彰显工作执行力,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在“发展大油田”的历史进程中,各项工作都需要精心组织,精细落实,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去完成。同时,要使精细化管理见成效,首要任务是提高全体干部员工的执行力,要把精细管理的思想和科学管理方法渗透到生产建设、安全环保、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和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细”是精细化必经的途径,“精”是精细化的结果,细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精的途径,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加强对工作各环节的控制,使各环节的工作都得到强有力地执行,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利用量化的数据规范管理者的形为,并对管理进程进行引导、调节、控制,在点点滴滴上精耕细作,追求完善的工作效果。
三、在油气集输行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实践
(一)从强化责任入手,着力实现管理制度的精细化
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从强化责任入手,完善制度,突出业绩考核的核心地位,形成融管理制度、技术规范、考核俗嘉一体的制度体系,这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坚持“继承、创新、科学、实用”的原则,从完善制度、明确程序、规范管理行为入手,系统总结和分析单位实际情况,深入剖析管理现状,在广泛征求各层面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依据。
二是强化制度执行。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会议、培训和深入各基层宣讲的方式,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制度宣贯和学习。同时,从领导、机关组室到基层队,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监督检查和考核,严格按照“PDCA”循环原理,做到有安排、有措施、有落实、有反馈、有考核、有记录,形成闭环式的工作落实模式。
(二)从规范分工入手,着力实现管理流程的精细化
规范和优化工作流程,分清各环节职责,这是搞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一是精确岗位设置。根据站库生产规模、集输工艺、安全风险等因素,分操作岗位、管理岗位和机关三类,按照“按需设岗、精干高效、满足生产”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挖掘人力资源潜力。
二是严细职责描述。按集输管理流程,从上至机关、下到操作员工,对每个岗位的职责分工、职责定位、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进行了确定,既明确了业务职责、又明确了在QHSE工作中的职责,做到职责定位准确、明了、全面、细致,明确了各岗位要干什么工作、怎样去干、干到什么程度。
(三)从提高执行力入手,着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精细化
一是科学制订目标。根据集输系统的实际运作状况,把原油集输平衡、安全生产作为关键目标,把低成本、队伍稳定、管理水平提升作为实现关键目标的保障目标;同时根据计量交接、设备管理、操作行为、安全生产、技能素质、环境保护六个方面制订出长期目标,即通过精细化管理,站库实现六个零,即“计量零误差、设备零事故、行为零违章、安全零事故、油气电零泄露、环境零污染”。
二是细化目标分解。对业绩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层层签订业绩合同,使各岗位和员工理解、把握工作目标,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员工身上,发挥全员智慧,凝聚全员力量,强化工作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逐步将精细化管理的观点及模式渗透到员工的思想意识之中。
四、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认识
篇2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精量灌溉;作物水分状况;路由协议;传感器节点
中图分类号 S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16-02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很大,但由于人口众多,每年的用水量也非常多,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另外,我国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北方的几个省区更属少水地区。近年来,城市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浪费严重,水源污染,使原本贫乏的水资源更加紧缺,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农作物、果树等的生产和种植中,实施节水灌溉势在必行,而推行精量灌溉又是重中之重。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世界各国水资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和推广精量灌溉,根据作物需水信息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1]。农业作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其对用水量的需求不言而喻,长期以来限于思想观念、资金支持、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对作物的灌溉一直沿用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随着水资源日益短缺与农业需水量逐年增加两者之间矛盾的不断加剧,精量灌溉这种现代节水灌溉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
1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精量灌溉中的应用
1.1 精量灌溉的意义
农业节水是以高效用水为核心,其中对作物实施精量灌溉一直是节水灌溉的研究重点,即解决何时灌和灌多少的问题[2]。精量灌溉指通过微喷、滴灌等方式,根据农作物水分生理特性和需水规律,以及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空气湿度、大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把握合适的时机,掌控适当的速度,实施精准的水量控制,从而摆脱土壤、气候、水源和灌溉设施等条件的约束,使农田水势保持在适宜作物生长的最佳状态,并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
精量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缓解淡水短缺、地下水开采过度的严峻局面,同时能够通过与精确施肥的有效结合,改善农作物、果树等的土壤环境和生长条件,从而提高作物、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精量灌溉不仅是保证作物生育需水、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肥效和药效、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3]。精量灌溉能够极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避免杂草滋生,改善土壤条件,降低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使农业生产、生活真正做到低投入、高收益。精量灌溉以科学配水、科学用水、科学节水为核心,可以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是解决我国农业用水紧张的有效途径。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监测区域内随机分布的大量种类繁多的微型传感器组成,它们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迅速自行组网,对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计算和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被视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二大广泛存在的网络,其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和常用的新技术之一,发展迅速,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农业中的精量灌溉领域。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精量灌溉的优势
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在农业领域,特别是农业精量灌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实现精量灌溉需准确获取作物需水信息,并根据需水信息制订灌溉控制方案[4]。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网络结构灵活、覆盖面积大、数据传输距离远、兼容性好、感知精度高、应用成本低的特点,非常适合于农业节水灌溉系统的实现。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精量灌溉,符合农作物生长和果树种植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同时能够缓解我国农业生产中用水紧缺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水资源消耗和浪费的问题。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持续深入研究,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施农业精量灌溉呈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传统农业中,人们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获取大田中农作物的信息,这种方式既耗费时间精力,获取的信息又很有限。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针对大田灌溉中数据采集量大的特点,比较方便地实现大量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施精量灌溉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掌握详细的作物需水资料;二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三是提供两者相衔接的大量技术指标,并将这些指标转化为遥感标识和模型。可见,作物水分状况监测是精量灌溉的基础与保障[5]。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农田中的土壤和作物水分状况,确定缺少水分的区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作物水分状况实时监测与诊断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比较典型的成果有:利用土壤水分诊断作物水分状况、基于冠层温度信息诊断作物水分状况、利用茎直径变差诊断作物水分状况、利用植株蒸腾速率诊断作物水分状况、利用声发射信号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等[6]。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用来采集和监测土壤水分、冠层温度信息、茎直径变差、植株蒸腾速率、声发射信号等,这些都为更好地诊断作物水分状况,同时结合农业灌溉设备和技术定时、定量地进行精量灌溉提供了必要条件。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不但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监测对象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而且可实时将信息通过无线的方式发送给用户。将其应用于精确农业可有效解决农田信息的获取问题[7]。在实际的农田灌溉过程中,可比较容易地采集土壤湿度等信息,再对农田作物缺水环境进行诊断,并将结果和解决方案反馈给农民。
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精量灌溉系统设计
由于可以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大面积监控,单个节点成本低,使得传感器网络非常适合于农业领域的信息采集工作[8]。利用无线传感网络实施农业精量灌溉,要求控制精度和智能化程度高,可靠性好。灌溉过程应采取自动控制模式,这样可基本消除在灌溉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灌溉的准确性。
2.1 系统结构
为了将农田土壤和作物水分数据实时、准确、稳定的传输,无线传感器网络必须建立一个稳定、合理的体系结构,保证数据准确传输。一个完整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精量灌溉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在这套结构中,利用无线传感器节点网络的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墒情和外部环境,传感器负责采集田间土壤墒情信息,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土壤水分、空气湿度和温度)通过传感器采得信号,经处理后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数据传输给基站,基站负责将采集的数据收集和汇总起来,再发送给灌溉专家系统,灌溉专家系统的中央处理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土壤墒情信息数据,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和后台灌溉知识库,决定相应的灌溉措施和灌溉决策,并形成灌溉控制指令,再通过基站发送给灌溉控制执行机构,从而实现大面积、农业信息采集自动化、灌溉精准化的精量灌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其中实现了土壤墒情的采集和传输,以及灌溉控制指令的传输。
2.2 路由协议
随着国内外WSN的研究发展,许多路由协议被提了出来,从网络拓扑结构的角度可以大体把它们分为2类:平面路由协议和分簇路由协议[9]。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泛洪协议(FLOODING)、定向扩散协议(DD)、低能量自适应聚簇分层协议(LEACH)。
2.2.1 FLOODING协议。泛洪协议是最早也是最经典的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路由协议。该协议具有严重缺陷:内爆(节点几乎同时从邻节点收到多份相同数据)、交叠(节点先后收到监控同一区域的多个节点发送的几乎相同的数据)、资源利用盲目(节点不考虑自身资源限制,在任何情况下都转发数据)[10]。因此,泛洪协议不适合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
2.2.2 DD协议。定向扩散(directed diffusion)是一种基于查询的路由协议。定向扩散路由协议只适合用于少量节点,否则延时会很大。
2.2.3 LEACH协议。低能量自适应聚簇分层LEACH协议的实现具体分2个过程,即网络分群阶段和数据传输阶段。LEACH协议具有放置方式敏感、低扩展性的应用特点。
2.2.4 协议的选择。为了满足精量灌溉的需求,在选择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时,应综合考虑网络结构、传感器节点部署、数据可靠传输、复杂度及低功耗等各种因素。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与应用高度相关的特点,因而其路由协议同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很难说哪个协议更为优越。由于传感器网络中路由协议具有应用相关性,所以还没有出现一个普遍适用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协议[11]。需要在农作物实际生产或种植过程中,根据地形地貌和作物面积、位置分布来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
2.3 成本控制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精量灌溉领域,由于在大面积的灌溉区域下,有大量的土壤墒情和农作物水分信息需要采集,所以相应的需要大量的传感器节点。传感器节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功能单元,应具备低功耗、低成本、无线组网等基本属性[12]。目前,很多技术先进的传感器如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等还主要依赖于进口,其价格并不低廉。因此,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节点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达到的实际目标进行布置,适量地控制传感器的数目,充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设计灵活的特点,控制成本。成本的高低是衡量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否在农业灌溉系统中成功实施的重要指标,只有成本低才能大量部署在大面积的灌溉区域中,体现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精量灌溉中的各种优点。
3 结语
现代化农业需要高效、精确的农业灌溉系统,而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运用到农业精量灌溉中,能提供可靠的土壤湿度和作物水分状况依据,从而降低灌溉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灌溉向精量灌溉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灌溉领域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4 参考文献
[1] 高峰,俞立,张文安,等.基于作物水分胁迫声发射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精量灌溉系统的初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60-63.
[2] 张兵,张建生,黄文生,等.基于作物生理电特性和土壤湿度的灌溉模糊决策系统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6):440-441.
[3] 蔡甲冰,刘钰,雷廷武,等.精量灌溉决策定量指标研究现状与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4,15(4):531-537.
[4] 韩安太,何勇,陈志强,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茶园分布式灌溉控制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1,42(9):173-180.
[5] 高峰,俞立,张文安,等.基于茎直径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作物精量灌溉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7-12.
[6] 高峰,俞立,张文安,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作物水分状况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107-112.
[7] 冯友兵,张荣标,沈敏.面向精确灌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56-59.
[8] 徐刚,陈立平,张瑞瑞.精准灌溉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休眠技术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z1):232-236.
[9] 沈波,张世永,钟亦平.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J].软件学报,2006,17(7):1588-1600.
[10] 唐勇,周明天,张欣.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06,17(3):410-421.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特点
1、及时
及时是在信息管理经系统中,灵敏、快速地发现和提供管理活动时所要用到的信息。包含两方面:一、要及时发现和收集信息。瞬息多变的现代社会信息,一旦其中的信稍纵即逝,都无法挽回。因此在信息的管理中,就要以快速、最敏捷地反映出工作进程和动态,同时,也要适当地记录下已发生过的情况及问题。二、要及时的传递信息。信息只有传输到需要信息者的手中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除此之外,信息还应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只有这样,当信息传输到有关人士中,才能使信息成为决策、指挥及控制的依据。
2、准确
信息在具有及时的同时还必须准确。决策者之所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那是不可缺少准确的信息。如果信息失真或不正确,不仅对管理工作起到错误的指导作用,还会造成管理工作的失误。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必须要求原始信息可靠,才能加工出更准确的信息。在信息工作中,相关工作者在收集及整理原始信息时必须具备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能有一丝主观上的随意性。并要对原始信息认真核实,使其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
在基于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系统的信息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现代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信息系统,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用来完成对信息的自动处理过程;通信系统由工作站、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构成,可以通过线路与计算机之间或通过线路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结合,使具有动态、随机和瞬时发生等特性的信息传输和处理跨越了地理位置的障碍实现了全球互通互联。信息系统的九个特性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密不可分,它还决定了信息系统的不安全性。信息系统的特性对其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危险,如果被利用,系统的资源就将会受到很大损失,甚至关系到企业组织的重要机密。
三、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应用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规章制度。环境监测是为了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释数据和合理地综合运用数据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服务。准确、可靠、可比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诸如制定环境标准、条例、法规和政策的依据。所以,所取采取样品应该具有代表性,测量所得有效数据的也应该很完整,分析数据更应该准确、精密,各组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以及综合分析评价的客观性,都要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2、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优质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监测担负着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为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服务监测、为污染事故及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四项主要任务,是市场经济形势下实施各项环境执法管理、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阵地。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完善监测质量机制,保证监测数据公正、权威、可靠,优质为环境管理服务。
3、推动实验室认可制度。实验室可建立质量监督网,对涉及质量问题的相关科室安排质量监督员,负责其部门日常监测工作的监督,并对质量负责人负责。如果监督员发现其科室工作中不符合工作要求的,可在其气管权限内给予纠正,如果无能力解决,及时向相关质量负责人汇报,在质量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纠错,从而减少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偏离工作程序情况的发生,并保证各项工作按其体系要求进行。
4、加强队伍素质自身建设,自觉适应环境管理的需求。环境监测工作要以人为本,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来源于人员素质。现在深化改革的环境工作中,监督管理和执法要求环境监测队伍人员精、素质高、活力强,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变化。此外,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也需要不断进步,监测工作的任务将越来越重的同时需要监测人员积极、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和提高办公效率,掌握新技术和方法以解决相关的环境监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结语: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执法效果和反映环境质量的真实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公正,满足政府、社会、客户的要求,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使得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环境监测与国际的接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必须实现从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向全过程质量保证发展,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征.医院静脉药物集中配置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国药业, 2009, 18(5): 1.
篇4
空调能耗;经济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U8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80-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应用日益广泛、普及,空调用电量站总用电量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空调能耗已占总能耗的20%左右,因而空调的节能意义重大。在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中均以最大冷负荷做为设计冷负荷,而实际运行时,空调冷负荷则随不同因素而变化,负荷最小时不到设计冷负荷的10%,于是存在很大的能源浪费现象。
一、建筑能耗的分析
在空调设计中,首先要确定室内设计参数,这关系到舒适标准语卫生要求。合理的室内设计温度与湿度应该是在满足热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耗。设计中干球温度在22℃~27℃范围内,相对湿度在30%~70%范围内被认为是舒适区。根据本设计的办公楼的室内设计参数,通过计算,可得到相应的人对热环境的反应状况和耗电量,见由表1-1可以看出,温度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增加,都会能耗有所降低。
二、冷水机组的经济性分析
不同的冷水机组的能耗也不同。为比较不同冷水机组的经济型,选取两种设计方案。方案一:选择螺杆式冷水机组。方案二:选择冷剂式冷水机组。
两种方案的初投资费用及年度费用见表9-2:
由表2-1可得,从初投资及年度费用分析来看,螺杆式冷水机组均比冷剂式冷水机组经济,因此选用螺杆式冷水机组更合理。
冷水机组的最优运行方案是,先开启一台冷水机组,使其冷量由小到大调节以满足实际冷负荷的变化,直至制冷量不够时,再开启另一台。当两台同时开启时,平均分配冷负荷。此时,总运行耗能量最小。
三、水泵的经济性分析
空调系统的耗电量约占建筑总耗电量的40%~50%,而空调水泵的耗电量由占空调系统耗电量的18%左右。对于空调系统的水泵的设计选型,虽有一些节能措施,但从现状看还远远不够,电能的浪费还很严重。
采用变频技术对水泵进行无级调节时一种行之有效的节电方法,也是水泵运行节能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工程中,有一价格较高、变频水泵工作点的变化及水泵的效率、水量变化、与冷水机组匹配运行等问题,在实际运用的还不多。在实际工程中,所接触的水系统多为并联回路,水系统的水力平衡时保证水泵运行的前提,在设计中甚至采用加大流量的方法来抵消水力不平衡的影响。真正解决水力不平衡的问题得通过在设计中水力平衡和运行中调节。在目前空调系统设计中,一般式选用多台相同的水泵并联,网管的性能按最大流量设计。
四、冷却塔的经济性分析
在制冷空调系统中,冷却塔起重要作用。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冷却塔是湿式冷却塔。当冷却水通过冷却塔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的同时,实际上还进行质量的交换,因此热量又分为显热和潜热两部分。因此冷却塔的选型与需冷却的负荷、冷却温度范围、接近度、湿球温度有关。
降低冷却塔的出水温度对冷水机组的性能提高有益,但并不是冷却塔出水温度越小越好。对于冷水机组冷凝压力有一定的底线,冷凝温度也有一低温限制。对于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冷凝温度过低,就会造成“冷剂水污染”,也可能造成溶液浓度过高,从而引起“溶液结晶”现象的发生。对于离心式冷水机组,冷凝温度过低,就有可能造成压缩机“液击”现象。对于螺杆式冷水机组,就有可能引起压缩机“失油”和蒸发器“蒸发温度过低”而停机。
降低冷却塔出水温度虽可提高冷水机组的性能,却增加了冷却塔的能耗量。实际上冷水机组的耗电量随着冷凝压力的进一步降低有升高的趋势。
冷水机组的负荷是随时间变化的,冷却塔的性能受外界空气和冷水机组的影响。在设计条件下运行冷却塔不是最经济的,将冷却塔出水温度控制点设定为空气湿球温度加上2.8℃也不是最经济的。因此,找出冷却塔出水温度的最佳控制点,该点在设计点和最冷点之间,使得冷水机组与冷却塔总耗电量最小。
[1]何耀东.暖通空调规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戴永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尉迟斌.实用制冷与空调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马最良,姚杨.民用建筑空调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徐荣晋.暖通空调工程常用数据速查手册[M].北京: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 能流分析;物质流分析;能值分析;能流密度;能源消耗强度
中图分类号 X21;F22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5-0059-05
早期的资源代谢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作为用于分析社会经 济的 物质流代谢方法,物质流核算的框架和指标也越来越完善,如Eurostat的国家层面物质流核 算指南[1]。2001年,Haberl提出,必须全面考虑社会代谢的能源和物质,以扩大 代谢方法的研究范围,并且充分开发这一方法的潜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Hab erl还进一步指出,能流分析是实现全面了解社会经济代谢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维持物质 不断流动的前提是获得不断的能量输入,以推动系统内物质的转移和转换[3]。
诺贝尔奖获得者Ostwald最先从能量的观点来研究社会经济系统。1992年,Giampiet ro 等评估了在社会经济代谢过程中,用于改变生态系统能量大小。考虑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能量 流,可以像生态学家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一样来加以考虑。社会经济代谢的核算系统也 应该考虑驱动物质流动的能量流[4]。2001年,Haberl提出与物质流分析相一致 的能流核算方法,用于分析进入和离开国家经济系统的能量流动[2]。2004年,Hab erl等 提出物质和能量流分析(MEFA)框架,通过跟踪社会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流,以及评估与 这些流动相关的生态系统变化(例如土地利用),从而分析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5]。2006年,黄书礼等对台湾1981-2001年间社会经济代谢进行了分析,将物质 流分析和能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单独的物质流分析不足以识别 台湾不断增长的能源使用[6]。2006年,Haberl基于社会代谢方法,探讨了社会经 济能量流的可持续性问题;与传统的能量统计(只考虑技术设备上使用的能源)相比,该方 法考虑了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种能量流,包括了人和家禽的营养能量流[7]。目前 ,大多数有关社会经济代谢的研究都忽视了能量流,因为用相同的单位来比较物质和能量是 很困难的。
能流分析是用来评估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它对环境―经济系统中能量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 化分析,同时通过能量统计,对能源的初级输入、能源转换、最终能源使用、能源输出等过 程进行结算。在能流分析中,分析的对象主要包括生物质(燃料)、化石燃料、能源产品、 电力等。
以往能流分析将各种性质和来源根本不同的能源以能量单位表示后进行比较和数量研究,然 而不同类型的能源并不可比较和加减。以能值作为共同的度量标准,则可以将各种原本不可 相加和比较的能量,通过其能值相加和比较,使系统分析建立在太阳能值为标准的基础上 [8]。文章参考物质流分析方法,提出环境―经济系统中的能流分析框架和分析指标 , 并以能值分析中的太阳能值作为统一单位。通过对区域(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进行能流分 析,可以为区域能流的优化管理、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等能源政 策的制定提供导向。
1 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研究框架
区域(城市)能流分析研究框架(见图1)建立的基本原理是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的总输 入=总输出+净累积量。区域能流分析能够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跨区域/国家的比较。
1.1 分析的主要能源类型
在能流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能源类型包括能源输入、能源转换、终端能源和有用能源、能源 输出等。
刘?伟等:区域(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5期 (1)能源输入。输入经济系统的能源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来自区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富含能 量的物质(生物质、化石燃料等),利用的水能、风能等,原子能转化为热,或把太阳能转 化为热及电能。此外输入经济系统的能流还包括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化石燃料(原料或 产品)、生物质(燃料)、电力等。
能源输入可以描述为直接能源输入或者总一次能源输入。虽然直接能源输入只包括实际进入 经济系统的能源量,但是总一次能源输入考虑了隐藏流(隐藏流是指获得直接输入但未通过 社会经济系统的能量流[9])。
(2)能源转换。能源转换是指通过计算一次能源转变为终端能源过程中的转化平衡。一般 指化石燃料、水能等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变为电能、热能、汽油、煤油、柴油、煤气等二 次能源。例如,煤通过燃烧转换为热能,热能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转换为机械能,再带动发 电机转换为电能。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转化过程通常是电力和热能,以及原油提炼 和与煤相关的各种转化过程。转换后的二次能源比一次能源具有更高的终端利用效率,使用 时更方便、更清洁。在能源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伴有转换损失,例如废热、摩擦损失 等。
进入社会系统中的能源通常以不同的方式转换为其他能源,最终作为终端能源,即直接用于 提供能源服务。能源输入的一部分没有用于能量供给,而是作为能源储备或富能物质存储下 来。
(3)终端能源和有用能源。终端能源是指用于生产有用能源和最终能源服务的能源。终端 能源也包括人类为了生存和活动,以及耕作动物所消耗的营养能源――生物质。能源服务是 通过使用能源而获得的非物质服务。例如,能源服务包括供暖、把人或物品由A点转移到B点 等,而不包括使用能源生产其它的能源载体,如用汽油发电等。有用能源是指在提供能源服 务中实际做功的能源,主要包括动力、热能、光、数据处理等。
终端能源和有用能源仅指系统中的能源转换,终端能源使用也直接与经济核算系统和不同部 门的活动相关。然而,与能源输入相比,终端能源和有用能源很少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系统相 关,因为,从一次能源到终端能源,一次能源中的相当部分在转换过程中损失掉了,或者用 于其他非能量目的。此外,社会的能量代谢效用主要取决于能源服务。目前,对于能源服务 的数量,可以用有用能源的使用量来衡量[9]。
(4)能源输出。能源输出主要包括能源在转换、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指大 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等)、热耗散、输出/出口到区域外部的能源,以及本地获取所产生 的隐藏流和出口能源相关的隐藏流。
1.2 分析方法
1.2.1 系统边界的确定
在区域能流分析中,首先需要确定分析系统的边界,即研究的范围。系统边界主要包括研究 的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等。在系统边界的确定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取的时间范围较宽,能使得出的分析结果表征出变化趋势;
(2)选取的时间段具有连续性。除特殊原因(缺少相应的统计数据或者分析区域的空间边 界发生较大改变等),选取的分析时间段最好是连续的,以便于分析和做出预测;
(3)分析时间段内空间范围的一致性。在分析的时间范围内,分析区域的空间边界最好保 持一致,以便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4)在分析时间段内,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或者对能源的消耗较大。对这样的 时间段进行分析会更具意义。
1.2.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1)数据的获取途径。按照分析的能源类型,进行数据的分类统计。数据获取途径 包括: ① 通过规范的统计年鉴(农业、林业、工业、能源、气象、水利等)、环境质量报告书或 网络统计数据库等,可以获取直接能源输入和直接能源输出等数据;② 已被学术界认可的 研究成果。如我国对太阳能值转化率的研究很少,还不足以支持能流分析。因此在能流分析 中,可以参考国外最新的太阳能值转化率;③ 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研究报告,如国家能源 报告等。
(2)数据的处理。在数据的统计分析中,需要对其进行部分筛选和处理:① 直接能源输入 和隐藏流又分为区域内和进口两部分,总一次能源输入实际上包括区域范围内的能源输入量 与进口的能源输入量,其中进口能源产生的隐藏流虽然对出口区域产生环境压力,但仍计入 进口区域的总一次能源输入中。② 通常统计机构收集和的数据都是以质量、体积(如 天然气、木材等),或热量单位来计算和统计的。因此,需要采用能值转化率将其转换为统 一单位,以便于比较分析。最后,根据收集到的分类能源统计数据,利用指标计算公式(见 表1),得出分析结果。
2 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指标
进行区域环境―经济系统的能流分析,需要构建一系列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系统 中的能源使用结构、功能与效率等,同时也可以为系统综合分析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 考。表1从经济、环境和强度效率角度构建了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的指标。
2.1 经济指标
(1)直接能源输入 指一定时期内区域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总和,是观察区域能源生产水平 、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一次能源生产量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 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其他动力能(如风能、地热能等)。通常我们会忽略一些应该包括 的内容,例如家禽放牧等。对于进口,应该考虑所有能源物质的进口,不仅仅是能源载体;
(2)总一次能源输入 等于直接能源输入加上隐藏能流。隐藏流可以是国内/区域内的(例 如,开采一吨煤所消耗的能源等),也可以是进口的(例如,进口物质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 的能量等);
(3)能源消费量 指一定时期内区域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 源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 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以及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 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能源损失量三部分[10]。①终端能源消费量 指一 定时期 内区域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 量。②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 指一定时期内区域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 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③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以及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 量,但是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4)能源自给率 指某一区域的本地能源输入与能源消耗总量之比。能量自给率可以用来 描 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交流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能源自给率越高,说明经济发展对区域 外部能源的依赖越小;
(5)能流密度 指某一区域能流总消费量与该区域的标准生态面积之比。能流密度这一指 标 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两个特性――经济发展强度和经济发展的等级。能流密度越大,说明经 济越发达,在等级中的地位越高;
(6)净能量产出率 指系统产出能量与经济反馈(输入)能量之比。反馈能量来自人类社 会 经济,包括燃料、各种生产资料与人类劳务。净能量产出率是衡量系统产出对经济贡献大小 的指标。净能量产出率值越高,表明系统获得一定的经济能量投入,生产出来的产品能量值 (产出能量值)越高,即系统的生产效率越高。净能量产出率对能源和进出口价值评估特别 重要,可用以说明能源生产与利用的效率,显示经济活动的竞争力[8];
(7)单位产值能耗 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单 位产值能耗,通常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量来表示。它反映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受一 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人口等;
(8)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是研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10];
(9)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10]。
2.2 环境指标
(1)环境负载率 是指系统中不可更新能源投入总量与可更新能源投入总量之比。环境负 载率越高,说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扰动相对也越大。
(2)环境纳污饱和度 是衡量区域环境状况的指标,它能反映区域环境容量的占有 情况。 主要受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影响。基于我国很多城市进行了环境容量核定,因此提 出该指标以衡量环境容量的占用情况[11]。
2.3 强度效率指标
(1)能源转换效率 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 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它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 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10];
(2)能源利用效率 是指一个体系(国家、地区等)有效利用的能量与实际消耗能量的比 率。它是反映能源消耗水平和利用效果,即能源有效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
(3)能源消耗强度 是指某一地区的人均能源使用量,是评价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
3 区域能流分析的实践意义
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能源,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因此进行区 域(城市)能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1)弥补物质流分析在环境―经济系统中的研究不足。物质和能量以不同的方式交织在一 起 ,单独的物质流分析不足以识别环境―经济系统的能源使用。综合应用能流分析和物质流分 析,可以对区域的资源流动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代谢模式。
(2)进行能流的优化管理。能流分析的核心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能量流动进 行量化分析 ,了解和掌握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能量的流向和流量。建立在能流分析基础上的能流管理, 可以通过对能量流动方向和流量的调控,发现各种资源和不同行业的能量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在此基础上,依靠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制定 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优化区域内的能源配置,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指导 区域环境―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根据能流分析,可以明晰各产业能源的消耗和利用、可更新能源 与不可更新能源比率等情况,从而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例如,用各种可更新能源(如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替代现有的化石能源,不断提高可更 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环境污染[12]。
(4)为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基础。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使用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污 染物。通过能流分析,可以获得污染物贡献率和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然后根据区域整体环 境的使用功能要求及自净能力,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方法。
(5)为节能减排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能流分析,可以获得当前经济系 统基准年的 能源消耗和利用效率,以及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等分析结果,然后据此可规划出能源污染 物削减计划,以及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中期(20年后)目标和远期(50年后)目标等。
4 结 语
对环境―经济系统进行能流分析,其目标就是弄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更好 利用能源的同时保护环境。能流分析在过去20年间的发展比较缓慢,其研究框架和分析指标 有待进一步完善。论文借鉴物质流分析和能值分析,提出了区域能流分析的研究框架和分析 指标,并对以往能流分析在单位统一上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处理。作为社会代谢研究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能流分析必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如何将能流分析与物质流分析进行整合,从而更 好地研究社会代谢,这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European Communities.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 nd Deriv 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 [M].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 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2]Haberl H. The Energetic Metabolism of Societies [J]. Journal of Industria l Ecology, 2001, 5(1):11~31.
[3]Haberl H, Batterbury S, Moran E. Using and Shaping the Land: A LongTerm P erspective [J]. Land Use Policy, 2001, 18:1~8.
[4]Giampietro M, Cerretelli G, Pimentel D. Energy Analysis of Agriculture Ecos ystem Management:Human Return and Sustainability[J].Agriculture Ecosystem E nvironment,1992,(38):219~244.
[5]Haberl H, FischerKowalski M, Krausmann F, Weisz H, Winiwarter V. ProgressTowards Sustainability? What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Material and Energy fl ow Accounting (MEFA) Can Offer [J]. Land Use Policy, 2004, 21(3):199~213.
[6]Shu Li Huang, Chun Lin Lee, Chia Wen Chen. Socioeconomic Metabolismin Taiw an: Emergy Synthesis Versus Material Flow Analysis [J]. Resources, Conservatio n and Recycling, 2006,(48): 166~196.
[7]Helmut Haberl. The Global Socioeconomic Energetic Metabolism as a Sustainab ility Problem [J]. Energy, 2006, 31 (1): 87~99.
[8]蓝盛芳, 钦佩, 陆宏芳.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Lan Shengfang, Qin Pei, Lu Hongfang. Emergy Analysis of EcoEconomic System [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2.]
[9]Helmut Haberl. The Energetic Metabolism of Societies, PartⅠ:Account ing Concept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1, 5(1):11~33.
[10]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能源生产和消费[EB/OL]. sta ts.gov.c n/tjzd/tjzbjs/t20020327_14298.htm, 2001.[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 Explanation of statistic indicator―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EB/OL] . stats.省略/tjzd/tjzbjs/t20020327_14298.htm, 2001.]
篇6
目前我国的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多统计内容也并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次,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与地位,并采取措施弥补数据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完善。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统计分析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创新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提升能力,并作出科学的研究。目前,创新指数的应用影响、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以及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已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信息数据融入到经济统计之中已成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2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国家产业高端化的转型作出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规律,即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资金回报高以及能源消耗低。通过研究分析国家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特征,发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信息的支撑,这也说明了我国实现经济产业的高端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创新等方面作为支撑,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新能源,以便实现产业能源的绿色、高端化。
2.3实现金融创新的统计分析金融体系与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可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经营发展的链条关系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经济难题,这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做好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政策的金融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统计学作用,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篇7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
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新晨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篇8
1计算机技术针对测井技术应用概述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技术在测井的应用中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计算机处理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其中,计算机处理系统指的是勘测技术和解释方法,优于传统技术的地方在于,可以通过一次性检测获得全部需求数据,并且数据的准确率很高,不需要重复的人工计算;计算机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相结合之后,就可以实现石油测井的自动化、多样化处理需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针对测井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石油产业的经济效率,也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基于石油测井研发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主要分布于国际上较大的石油产业研发公司,如DDL系统、CUS系统以及CLS系统等,其市场从欧美国家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石油测井市场(包括海油勘测)。我国的计算机石油测井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技术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油田测井技术还停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平,如JD581多线测井仪等产品,设备级别已经十分陈旧,对人工操作的依赖性很强,并且采用的是逻辑控制数字模块,缺乏人机交互性。但是,随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提升测井技术的现代化程度,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石油测井系统发展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应用阶段,如STM-AT测试仪的研发,室内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转换、数据分析等系统研发,为实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
2计算机技术在测井系统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技术在石油测井系统中的功能分析
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石油测井系统应该包括七个部分的功能实现,分别是采集功能、决策功能、转换功能、存储功能、处理功能、校正功能、输出功能。首先,计算机测井系统依赖于传感系统获取测井数据,在数据库中暂存,操作者通过人机交流界面实现操作指令的发出;其次,智能决策系统根据指令需求,对测井任务中存在的不同模拟程序和测井型号进行调试,信号通过接口、电缆等设备输送到转换器中,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再次,数据中一部分动态组成因素存入缓冲区,其他的进入存储器中以备调用。测井数据记录完成之后,随时可以进行处理,但受到工业系统的限制,对测井数据需要校正,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最终,经过分析处理的数据可以通过打印机输出。
2.2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
用来实现计算测井系统的软件技术很多,如C语言、JAVA技术、pHP技术等,结合测井系统应用特点,数据库的容量较小、通信需求不旺盛,可以采用C/S结构的设计模式,以应用软件开发作为实现手段;应用软件主要用来移植、改造和研发各种内部系统,这其中包括数据处理系统和智能决策模块,为了丰富人机操作的功能性,简易采用菜单驱动技术,研发独立的操作系统,或对DOS系统进行改造,引入音乐支持技术。
2.3计算机系统硬件配置
针对于测井系统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计算机、监视器、投影仪、磁记录仪、针式打印机、测井信号模拟器等,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扩展,丰富更多的内容以满足系统需求。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不需要很高,因为测井数据不需要大规模地计算,80287协处理器即可满足。目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在测井方面的应用中,普遍采用的是8089处理器,16字节长度,内存640KB即可。总而言之,计算机硬件的配置要与实际需要相适应,要充分考虑测井工作环境的影响,并非设备越先进越好,如泥沙、灰尘等问题,必须确保设备的鲁棒性。
3结语
篇9
关键词:协调度;经济;环境;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N9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只关心经济的高速发展,肆意地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所以,在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得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才是未来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一、指标评价和样本选择
由于我们研究的是城市的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指标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经济情况,包括区域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状况、人民收入等状况。另一类是环境的相关指标,包括空气,水资源、能源消耗情况。我们选择了2004至2014年北京市所有的经济和环境的指标。
二、实证分析
1.假设f(x)为经济发展函数,g(y)为环境利用函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可以得到两大城市的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数T。令x为经济综合增长速度,y为环境增长速度,C为经济-环境协调度,由x,y和C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C =
2.协调发展度反映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效益与水平,通过,我们可以得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D取值0-1,T位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考虑到文中涉及的统计数据由于在数量和量纲上的不相同,首先要对数据采用最大最小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用SPSS对北京市经济系统进行因子分析,我们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的方差贡献率和因子载荷矩。将因子载荷系数除以主成分特征值的开方值,我们可以得到三个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随后对这三个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做加权平均,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综合得分模型的系数。通过将综合得分模型系数进行单位化,得到了经济系统中各个指标所对应的权重大小。同理,对北京市环境系统数据做相同的处理。最后,我们得到了北京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指标及其权重。根据北京市经济-环境系统指标权重,我们可以计算出北京经济-环境协调度,如表1:
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北京市经济发展f(x)由最初2004年的0.1715上升到2008年0.4582。美国次贷危机后,随着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的见效,北京市经济逐渐从2008年低谷走出来,至2014年达到了0.8072,这表明经济得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从经济数据来看,2004至2014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6%,人均消费支出平均每年增长8.88%,消费支出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表明了北京市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环境保护效益水平g(y)从最初的0.1278的水平上升至2014年的0.9878,环境质量逐年提高。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市环境指数从0.2781在一年之内上升至0.5904,这表明北京2008年在环境治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仅提升了环境质量,也为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承载基础。
另外,我们可以将经济-环境数据结合起来看,2004-2006年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度都低于0.5,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环境保护的力度,经济-环境处于较为失调的状态。随着奥运会的到来,北京市加快了环境保护的步伐,其力度明显大于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最终使得2007和2008年这两年间经济-环境达到了较为协调的状态。2009年以后,经济得到全面复苏,然而北京市环境保护指数并没有下降,始终大于经济发展指数,说明北京市开始有意识地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三、结论与讨论
经济发展是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表现形式,但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说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条件,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城市环境规划
要建立和完善环保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做到教育、处罚相结合的环境治理措施。通过市民和环保部门的监督,将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面。
2.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吸取国际优秀理念
2013年11月份北京成立了中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北京市走在了各省市环境保护的前列。
3.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在政策上应当鼓励少污染、少耗能企业扩大规模,优化钢铁资源配置,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
4.鼓励科技创新,吸引人才流入
北京市作为中国首都,有着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公共资源。北京市应当积极响应号召,扩大创业园区,在政策上应鼓励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建欢.资源、环境和经济(REE)的协调度和不协调来源.生态经济,2014,2.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矿井综合自动化;以太网;局域网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min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computer in the design process, from the system framework, network managem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to consider how to build mine comput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n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computer is the whole mine informatization project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platform,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ome basic applications of network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it.
Key words: comput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ne integrated automation; Ethernet; local area network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1、前言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1】矿井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矿井信息化工程的综合基础信息平台,最常用的一些网络基础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的。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构建一套新一代可扩展、可运营、可管理,并可持续发展的局域网,将为今后三网融合,发展新业务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2、系统框架
当前随着企业IT进程的迅速推进,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已经成为企业局域网建设的标准配置。矿井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星形结构,千兆快速以太网方案。并且考虑到局域网建成后,与集团公司的主干网互连接入,能形成统一的体系结构和网管。网络平台应遵循以下构建原则:可伸缩性、可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可管理性、易用性、经济性。
一、网络体系结构
采用基于以太网为主的局域网构建矿井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选用交换式快速以太网,计算机网络拓扑采用冗余星型结构。整个布线系统以光纤和超五类布线系统为主。在矿井的矿井调度监控中心机房配置千兆核心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网络服务器。路由器用于租用通信公司宽带接入,防火墙用于保障内部网络安全。千兆核心交换机通过光纤连接,作为矿井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千兆核心交换机分别与各建筑的接入层二级百兆网络交换机千兆连接,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千兆骨干层。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百兆桌面接入层。最终构建一个冗余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的多业务高速数据网。充分满足矿井数据传输的网络带宽需要。服务器分别做为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归档服务器、web站点及邮件服务器、和网络管理服务器,组成矿井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器群,为矿井计算机网络提供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端、文件、数据和网站服务。
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安装运行的基础软件平台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安全软件。其中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关系数据库软件、备份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包括:网络版杀毒软件和Internet访问监控软件。
矿井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框架的体系结构为:
网络基础平台:主要指矿井工业场地建筑间光缆布线和建筑内综合布线等。
网络平台:主要指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通信设备和服务器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是网络系统的核心。
网络应用平台:主要指数据库、开发工具和基础应用服务等。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指在网络应用平台上开发的各类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
网络管理和安全平台:保证系统良好运行和安全。
二、IP地址规划和子网划分
矿井计算机网络的IP地址网段划分应当遵从统一规划分配。
矿井的内部IP地址分配是由业务驱动,按照部门及业务量的大小分配IP地址段。IP地址分配应充分合理利用地址空间,提高地址的利用效率,采用CIDR技术,可以减小路由器路由表的大小,加快路由器路由的收敛速度,也可以减小网络中广播的路由信息的大小。
三、虚拟网设计
由于矿井网络较大,可以通过划分VLAN来实现流量的合理分配、内部网络的安全。通常VLAN的实现有基于端口的虚拟工作组、基于MAC、协议、子网的虚拟工作组、通过在数据帧中增加VLAN标记位来区分不同的工作组等方法。 针对矿井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基于交换端口的VLAN划分方式,这种方式也是目前实际中普遍采用的划分方式。
根据以上思想,可以将计算机网络根据不同的部门划分划分成几个不同的虚拟网,并赋予不同的IP子网地址。同时考虑到网络安全性的需要,还可以在支持VLAN的核心或边缘交换机上进行相应的设置,控制不同网络用户的互访,有效的隔离广播。比如我们可以限制、禁止网络用户对财务等安全性高的部门的访问或者限制哪些用户拥有访问中心服务器的权利,哪些则没有。
选用的核心交换机可以提供全线速的二、三、四层交换,可以实现极为复杂的VLAN业务隔离、互通控制以及流分类等功能。
3、管理系统网络平台
一、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是整个网络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它关系到网络性能、运行效果、日常维护以及今后扩充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实施中要遵循结构化综合布线(PDS) 的标准规范,做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信号传输介质和接口及统一管理。
综合布线系统的对象是建筑物或楼宇内的传输网络,以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并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连接。在主要建筑物内采用规范化的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其综合布线系统可以划分成6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干线子系统采用光缆布线,水平子系统采用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零散信息点采用光缆进行连接。
二、管理系统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