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语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语教学

篇1

三年级语文期中自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然后任选一个写话。

风云变( ) 气( )万千 有求( )应 有志( )成

风华正( ) 出类( )萃 ( )笔生花 ( )然天成

请看学生的造句答案:

1.天气预报说,今天天气晴朗,明天天气气象万千。

2.我气象万千地把人打跑了。

3.天上的云风云变幻。

4.这风真是风云变幻。

5.秋天的风云变幻可真大呀!

6.少年王勃这篇课文有风华正茂。

7.森林里的树木长得很风华正茂。

8.老师写作文的时候真是梦笔生花。

9.我们班的个别同学是梦笔生花。

10.有志向才能有成功,可以用有志竟成这个词语来表示。

……

这是我在学校组织的阅卷工作中发现的句子(学校采取的阅卷方式为年级互换,密封起来,以流水作业形式批改),学生的答案简直令我啼笑皆非,同时也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多么荒谬怪诞!答卷中这种答案不是个案,正确率只有30%左右,表达精彩的更是寥寥无几。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就悄悄地把这些句子与该年级的任课教师“分享”,每遇到类似上述答案的句子,我就读给他们听。与他们的对话中,尴尬之余,他们也很直白:教材中明明要求是“读读背背”,以往考试的时候最多是“填空成词”,学生只要能正确默写出这些成语就行了,没想到这次考试竟让孩子们造句?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周折加重学生的负担?试卷中的题目超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反思

究其原因,非常显然,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孩子,是我们没有解读清楚成语教学的目标任务。真是难为孩子们了……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十分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几乎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都安排了“熟记成语”或者叫“读读背背”这个训练项目。然而这些成语的编排并非是简单随意地组合,而是有着一定的关联,有的成语结构相同,有的成语押韵上口,有的成语关系文本,读起来意境无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造成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引导使用。还有的教师成语教学只是停留在课前查查字典,课间交流意思,课后读读背诵的层面上,就草草了事。将活生生的成语变成了冷冰冰的记忆训练、应付考试的工具,将内蕴丰美的文化瑰宝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文字符号,致使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现象。

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成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记忆,如果不去应用,就会引起回生现象,而且失去了积累的意义。熟记成语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运用。虽说教材未作运用的具体要求,但教师时时处处要有渗透运用的意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成语融会贯通,在平时的写作说话中能熟练地运用它们。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记住成语,有意识地进行应用,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呢?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从而达成“熟记成语、积累成语”的目标,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对策

(一)查学习工具,准确理解成语,学会运用成语

学生学习成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知道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如果让学生凭空理解成语的意思无疑是强人所难,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理解成语不能光看字面,要深入到成语的内部,从整体上去把握,或查词典,或联系有关句子进行理解,就容易了。如“气象万千”一词,表面字义很简单,如果教师不去引导学生看词典中的解释,学生就很容易凭主观意向造出上述案例中那种可笑的句子。教学时,教师若能告诉学生“‘气象’的意思解释是‘情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再把它放置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感悟,如“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然后再让学生模仿造句,他们肯定会举一反三了。

(二)创设情境,多元理解成语,恰当运用成语

成语教学中,在学生大体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语境,激活学生刚刚存入的成语,让学生产生顿悟,脱口说出刚记的成语。有的可联系课文内容创设语境,像“风华正茂、出类拔萃、才思敏捷、笔走如飞”等成语,就可联系前面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勃》,把文章内容概括成以下片段,让学生填上合适的成语,来感受王勃是个“奇才”,加深他们对人物的了解。如“王勃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他(才思敏捷),(文思如泉),很快就写出了《滕王阁序》,大家不由地都竖起大拇指:他真是(出类拔萃),(后生可畏)呀!”这一训练就是内化成语的过程。有的还可根据平日里的课外阅读的故事来加深印象,理解“初出茅庐、料事如神”等,可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理解“有志竟成”可描述《铁杵磨成针》等。

(三)撷取生活资源,感悟成语生命,灵活运用成语

篇2

"低年级儿童正处在启蒙阶段,识的字很少,没法查成语词典,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成语歌里的成语呢?"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然而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施展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多变的教学方法 ,尽可能采取适当的形式帮助理解,促进熟记,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本人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小结如下:

第一步 正确朗读成语,初步感知内容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因此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成语,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准成语固有的语意停顿,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这样有助于正确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识记成语。

第二步 讲究教学技巧,灵活理解内容

1.利用"无字词典"进行教学

所谓"无字词典"是指生活里的学问。其形式多样灵活,包括借助肢体语言、凭借语言环境、借助生活经验、结合亲身体验、借助插图、绘画等方法。

如:在学习"倾盆大雨、滴水成冰、鸟语花香"时,我让孩子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鼓励学生"见景用词";教学"奋起直追"一词时,我就引导学生看"龟兔赛跑"图,仔细观察图意,了解乌龟是怎样坚持不懈地追赶兔子的等,这样学生从感性知识化成理性知识,以后就能在生活中积累、运用。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在花坛边,我即兴提问:"我们的校园怎样?"只见学生充满笑意地朝我看看,兴致盎然地说:"我们的校园''''百花盛开''''!""绿草如茵""姹紫嫣红"……还有一次,正逢课间活动。我问:"同学们一个个怎么样?"大家齐声回答:"个个生龙活虎,精神抖擞!"

2.运用媒体渲染进行教学

为了避免教师在教学成语时的枯燥无味,为了赋予成语语言以生命和美感,在视听感官上给学生以深刻的刺激与感受,教学时,我将实物、挂图、投影片、原声录音带、原版录像带频频进入课堂,给学生呈一个多姿多彩、奇妙无比的成语世界,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识字提供一个广阔的、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尽情发挥想象、超越历史时空的语言环境。学生通过听、看、读、想、说、表演成语,不仅可以学习最精粹的语言、词汇,而且满足了提前阅读的愿望,引导他们爱上成语。在学习"兔死狐悲"这则成语时,我只用了一段录像就让孩子轻松地理解了词语中蕴涵的意义。孩子们身临其境,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能事半功倍。

3.借用经典故事进行教学

中国的成语中有许多出自典故,这些典故极其具有教育意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我也经常借助小故事来进行成语教学。如成语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四个成语,语意连贯,一气呵成,表达了一个中心:抱定一个宗旨,只要坚持不懈,顽强不息地干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教学时,我就联系《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歌的大致意思。然后,让学生把它当作一首四言小诗来诵读。要读得铿锵有力,要把不怕困难、

4、采用多种形式指导读背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他们活泼好动,爱玩,爱唱,爱游戏,要想激发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必须不断地变换读背的形式,使他们兴趣盎然。

拍手背 读读背背的四字成语多合辙压韵,朗朗上口,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边击掌,边读背。每两字为一节拍,每四字为一重拍,轻重结合,缓急相间,孩子们或独自拍,或同位互拍,边拍边诵,其乐融融。

唱着背 课间,常常能听见孩子们哼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而我国古代就有和着节拍唱古诗的习惯。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成语填在孩子们熟悉的儿歌曲调里唱着背,孩子们可以边唱边加上自编的舞蹈,个个兴致勃勃。久而久之,那些爱唱会唱的孩子还会自创曲调,自觉唱、背,只要他们感兴趣,记得牢,何乐而不为呢?

对着背 语串中的每对成语,有的意思相近,有的意思相反,有的意思相承,可以组织男女对读,或师生互读,或小组对读,几遍下来,孩子们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能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灵活采用不同的形式。学玩结合,提高读背效率。

第三步 提供语言环境,注重巩固内容

篇3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着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着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篇4

例如,成语“绳锯木断”,“绳”用的是词语本意,那“绳之以法”中的“绳”呢?“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绳”是动词,做“制裁”解。那“绳”为什么能做“制裁”讲呢?有个成语叫“绳墨之言”,其中“绳”做“规矩、法度”解。为什么“绳”有此意呢?《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指用墨线量过。想一想,这其中的奥秘也就明白了。但还有一个成语叫“绳其武祖”此中之“绳”是继承,“绳其武祖”是说“继承祖先的事业”。可见,要想透彻地了解、明晓成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再如,说人有才,会用“八斗之才、才高八斗”来形容。为什么“才”会用“斗”来形容呢?原来这个成语跟南北朝时的山水大诗人谢灵运有关。谢灵运恃才自傲,但他又对曹植极为钦佩,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后,人们就用“八斗之才、才高八斗”指具有极高超文才的人了。

我们知道“唇亡齿寒”的含义,“唇齿相依”也不陌生,但古人是怎么说的?《左传》上有这样一段话:“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古人说“辅车相依”不说“唇齿相依”,“辅”,颊骨,“车”,牙床,两者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的事物。所以,要真正了解掌握一个成语,还真的不容易。

比如“三拜九叩”中的“拜”,是古代的拜礼,古有九种拜礼,其中有一种叫“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要的。那么其他八拜是什么?是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再如“逐鹿中原”中的“鹿”,喻帝位。“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指畜类牝牡相诱。“狼烟四起”中的“狼烟”,是狼粪燃烧放出的烟,古代边防用来报警。“赤子之心”中的“赤子”,指初生的婴儿。

成语中有学问,有知识,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有些成语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尺短寸长”“不耻下问”“满招损,谦受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开卷有益”“丧志”等等,都深刻地启示着我们的人生。

成语还有幽默,有情趣。郑人买履、画蛇添足、杯弓蛇影、叶公好龙等成语,不但让我们开心一笑,还会引起我们无尽的思考。

有一个成语叫“生吞活剥”,说的是唐朝初年,枣强县尉张怀庆喜欢写诗,但又不肯下功夫,总是抄袭著名文人的作品。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还有一次,他把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郭正一和王昌龄的作品哪来,生拼硬凑,据为己有,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不仅是一个笑话,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陆游有一首诗叫《题斋壁》,其中有这样两句:“草赋万言那直水,属文三纸尚无驴。”其中“三纸无驴”就是一个成语。《颜氏家训?勉学》说:“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是说一个博士要买驴,先写买卖合同,博士写了三张纸了,居然还未见一个驴字,比喻行文啰嗦,通篇废话,不得要领。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成语教学;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08-02

成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成语教学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在巩固语言基础,增强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能够正确辨析和运用成语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题。

一、举足轻重:成语教学的必要性

学好成语不仅是为了解答高考中的一道选择题,对词语积累、语言运用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说:“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必须学习的常用语汇。”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成语对语文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成语是进行古典文化熏陶的丰富源泉,让学生增长智慧

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瑰宝,而许多成语就是出于文化经典。大量成语的形成都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史实。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吴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终于成就了霸业。还有“望梅止渴”、“狡兔三窟”、“纸上谈兵”等成语,就会想起一个个的历史画面。

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揭示其内涵,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成语“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先忧后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些成语一旦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有可能成为他们知人论世、安身立命的某种潜在的准则和动力。

成语是文化信息传递和文化精神保存的极好载体,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可喜的是,成语积极传承已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2007年4月,陈汉东先生用60个成语写成《中华文化之歌》作为炎黄二帝塑像落成的赠礼,引起越来越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鸣。《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语言文字类电视节目,体现了国家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责任担当,掀起了一股学习成语的热潮。

(二)成语是学习文言的“活化石”,让学生不再谈“文”色变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学习成语可以让我们熟悉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词的活用等。有些文言文中的字词可联系相应的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如《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文言文的语法也可联系成语。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意为“使……活”,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劳民伤财”、“完璧归赵”等。

(三)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让学生妙笔生花

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对于学生创造能力具有不利的影响。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具有创造性的作文练习技巧,从而构思出新颖巧妙的作文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作文、周记、日记等日常练笔中,都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成语。在写作中运用成语,必须对成语进行辨析与斟酌,并结合语境与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进行成语的选用。通过日常的有意识强化,学生养成了自觉运用成语的习惯,写文章也更加有文采。曾经问及一位台湾教师台湾的学生怎样学习作文的写作,他随口说道:“记一千条成语”。由此管窥成语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对于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开展成语教学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妙语如珠。

在我们谈话时,适时、适量地加入成语,就如在菜肴中加入佐料一般,可以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更有味道、更具内涵。在平时的口语练习要求学生表达某种意义时,在能够使用成语的地方,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成语。学生理解、掌握的成语越丰富,就越能够提高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勤于积累,巧于运用,久而久之,不仅能谈吐不俗,妙语连珠,而且可以增进智慧,净化心灵。所以加强成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势在必行!

二、循序渐进:成语学习的方法

成语如此重要,应该加强成语学习。《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做对十道题更为重要。这里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高中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一)重视成语积累,把积累的工夫做足

成语数量庞大,要想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即使不撑死,至少也会落个消化不良。教师和学生宜互相督促,坚持每天积累两个成语,定期查阅,让学成语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在成语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清晰地归类、梳理成语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1.按来源梳理。成语是汉语的“压缩格式”,往往都有自己的来历。其来源和出处主要有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历史故事(图穷匕见)、诗文词句(老骥伏枥)、口头俗语(一劳永逸)、外来语词(火中取栗)、新造成语(眼高手低)。

2.按典籍梳理。如《孟子》中的成语:揠苗助长、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顾左右而言他等;《左传》中的成语:东道主、退避三舍、外强中干、厉兵秣马等;《史记》中的成语:暗度陈仓、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

3.按易误用或试卷中容易出现的成语梳理。如不以为然、不刊之论、灯红酒绿等。可把一些资料印发给学生,如试卷常见成语200例、易用错成语100例等。

如果学生也能按照这种方法对成语进行搜集积累,假以时日,梳理形成的材料会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与此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在遇到不理解的成语时要及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询,对成语进行深入的了解。成语积累是个慢功夫,需要有耐心。耐得住过程中的枯燥与寂寞,才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二)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开展与成语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成语的氛围,采取多种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断启发思考,且活学活用。同时多组织一些兴趣活动,如看成语讲故事、课堂成语接龙比赛、你演我猜说成语、看图片猜成语等。

(三)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口语表达或写作时运用成语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带头使用成语,形成使用成语的氛围。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就能自觉地学以致用。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写文章时,如果某句话用上成语效果会好得多,教师一定要及时点拨和提醒,让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近年来高考成语的考查又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重点考查学生对书刊报纸等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把文中所谈的基本方法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不断积累,才能真正拥有并运用好成语,并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三、慧眼识珠:正确使用成语

在掌握成语方法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其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

(一)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如:经过他的认真学习,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

(二)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如果在使用时不加注意,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三)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有些成语虽然意思基本相同,但感彩截然不同,运用时应根据语境区别对待,否则褒贬误用,词不达意。如:周迅是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女星。

(四)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如: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五)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或矛盾。如:他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六)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有些成语应该注意它的词性用法以及它的词义轻重与语境是否协调。如:少数党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与其同流合污。

(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些成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然而我们由于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造成了对选项的错误判断。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综上所述,成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学好成语,善加利用,可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学好成语,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将大有裨益。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在成语这一块还有很多挖掘的地方,通过学习成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出版社,1980.

篇6

一、兴趣,成语教学的前提

兴趣作为入门学习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习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激发起学生学习成语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成语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热情,这不仅在成语教学中效果显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也可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习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习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主观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三、生活,成语教学的阵地

篇7

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很难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何将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是数学教师一直思考、探究的课题.将成语引入数学教学,可激发兴趣,强化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D(〗一、启迪智慧,创造神奇〖=〗

例如,已知ABC的三边分别是a、b、c,且满足a2+b2+c2=ab+ac+bc,试判定其形状.学生通过观察,根据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与a2+b2+c2=ab+ac+bc的特征作比较,自然会想到通过“无中生有”,即等号两边都乘以2就可以把问题解决.

〖=D(〗二、言简意赅,便于掌握〖=〗

例如,对于添去括号,书上的法则叙述较长不便背诵,在运用中总会出错.我的讲法是:括号前面是正号时,括号里各项的符号“依然如故”.如+(a+b-c)=a+b-c,a-b+c=a+(-b+c).括号前面是负号时,括号里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相比要“改头换面”.如 -(a+b-c)=-a-b+c ,a+b-c=a-(-b+c).简称:“+”号“依然如故”,“-”号“改头换面”.学生特别喜欢,也方便记忆,做题时掌握了这个规律,准确率极高.

〖=D(〗三、通俗易懂,易于理解〖=〗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线与面积关系”时,我用“一分为二”来说明三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六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在讲“乘方”时,对于细胞分裂2,2×2=22,2×2×2=23….我用“一分为二,一本万利”来阐述.将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反复对折,求它的厚度时,我用“一分为二,层出不穷”来形容.简洁、通俗、易懂的阐述,使学生对所讲知识极易理解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在题目训练中去实践运用.

〖=D(〗四、比喻贴切,一目了然〖=〗

例如,在讲“平行公理的推论证明”时,我用 “针锋相对”来比喻反证法的开始,用“知错就改”来说明反证法的结束;在讲“证明题分析方法”时,往往用“执果索因”与“执因求果”的方法说明.为了增添色彩,激发兴趣,对于这些方法,我把它们比喻为“正面出击”和“本末倒置”.这种做法形象贴切,便于学生产生生动形象的联想,从而促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D(〗五、利用谐音,妙趣横生〖=〗

例如,在讲3+22的化简时,需要把有理数3变成两个数之和,即3=2+1;然后把2写成(2)2,从而将根号内的两数之和变成和的平方(2+1)2.这种解法,我把它叫做“无中生有”,“里应外合(和)”.

〖=D(〗六、描述生动,形象逼真〖=〗

例如,在讲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情况,进而会产生多种结果的类型题时,以往尽管千遍强调、万次提醒:做题时一定要考虑是否存在多种情况,但效果还是不佳.后来我让学生在解题时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保证“万无一失”,定能“一举多得”.如,线段AB所在的直线上有一点C,已知AC=8,AB=6,求BC的长.同学们会考虑点C在线段AB上,或在线段AB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三种情况.

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成语来形容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定理、法则,不仅能使数学课堂妙趣横生,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同一些说教道理,泛泛而谈,让人觉得空洞、茫然、乏味的教学相比,引入成语,就像树的枝干上长满了绿叶,会显得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让人觉得沁人心扉,怡然自得.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所以数学知识只有服务于实践,才能更吸引人;只有赋予它生命,才能花枝招展.

篇8

笔者在阅读中注意到大量成语中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若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以成语为载体的化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能起到推动作用,化学教学将取得良好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成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利用成语引入课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更自然地进入化学情境。如:在“焰色反应”教学中,可以采用“火树银花”引入,提出问题:“火树银花”描述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何焰火会是五颜六色?焰色的产生是与黑色火药还是与其他物质的存在有关?等等。学生会结合实际积极展开讨论,教师抓住时机,通过实验、分析,层层引入,完成本节教学。再如:在“氨气”教学中,讲到氨气与酸反应的性质时,可以以成语“无中生有”为题做一个趣味实验,事先在2只空的集气瓶内壁涂上分别少许浓氨水和浓盐酸,并用毛玻璃片封住瓶口,然后将2只集气瓶口对口的叠加在一起,抽去当中的玻璃片,立刻就会见到原先“空”的集气瓶内白烟滚滚,真是“无中生有”。有趣明显的现象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欲望驱使学生探究化学的神奇奥秘。

二、深入浅出,增强学习理解力

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分析通常不感兴趣,往往只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分析。把化学原理以成语为载体进行讲解,可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学生借鉴已有的成语概念对化学理论知识加以分析、消化,最终完全掌握并学会应用。如:在“电化学腐蚀原理”一节教学中讲到“船壳防腐原理”的时候引用“丢卒保帅”这个成语。引导学生分析:为何在船壳上绑附锌块?船壳和锌在海水中组成了一个什么体系?金属锌和铁的还原性谁强?哪种金属更容易腐蚀?通过分析,学生意识到了“丢锌保铁”的妙招,同时也对电化学腐蚀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在日程生活问题应用中也学会了“丢卒保帅”的方法,如城市下水管道的防腐办法、港湾闸门的维护等。再如在“氮氧化合物”的教学中引用“雷雨发庄稼”这个俗语引导学生分析:空气中主要存在什么气体?闪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会怎样?得到的NO在空气中稳定吗?NO2与水反应可以得到什么?化肥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分析思考,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最终明白了为何“雷雨发庄稼”的道理。类似的还有:学习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性质时可结合 “水滴石穿”;讲蛋白质的“盐析”现象时可用“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教分散液的时候可用“水融”等等。

三、类比推理,加强实验规范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操作中讲究合理、规范、安全。有时一些机械的操作要领和一些枯燥的实验理论知识会使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大打折扣。如果在实验教学中穿插一些成语或俗语可对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求,理解实验原理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成语:

(1)“以柔克刚”。强酸溶液能与强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强酸、强碱的使用过程中,却常采用“以柔克刚”的处理方法。如,强酸溶液流到实验台上,在用水冲洗之前,向台面上加入的不是氢氧化钠等强碱溶液,而是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的溶液呈弱碱性);强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在用大量的水冲洗之后,还需要在皮肤上涂上一层“保护液”,但这种液体不是盐酸等强酸溶液,而是酸性较弱的硼酸溶液。

(2)“防患未然”。在氧气、氢气的制备实验,氧气、氢气、一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存在着许多防患未然的操作。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盛装药品的试管的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防止药品中的湿存水在试管口凝结成的水珠流入试管底部,致使试管炸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一开始,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以防止氢气、空气(氧气)的混合气体受热爆炸等。

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在实验教学中不时的插入成语来说明问题,可使学生轻松掌握实验要求,能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验中去。

四、提出质疑,开拓发散思维

提出以成语为载体的开放性化学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解除束缚,让他们的思维在更大的空间中得以发散,对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起到良好作用。

笔者曾经引导学生对“水火不容”这个成语从化学的角度提出质疑,水和火能不能相辅相成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引发了学生认知结构上的冲突,在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水火不容是常理,是永不改变的事实。但老师问题的提出又使他们对这个结论产生了怀疑。在学生思维矛盾之时,笔者做了一个“滴水生火”的趣味实验:在一只蒸发皿中事先加入3毫升左右乙醚和黄豆粒大小的一颗钾。然后用长胶头滴管吸取水滴入蒸发皿中。水与钾接触后立即燃起火焰。原有思维的束缚被彻底突破了,学生们在新有的认知结构中重新确立了水和火的关系,当然对“水生火”背后的实验原理更是彻底理解。随后,笔者布置了一道类似的问题“能否运用其它化学原理做相类似的水火实验?”一段时间过后,学生相继提出了多种设想,例如:

(1)“冰块燃烧”。在冰块中加入几块电石(碳化钙),将火柴点燃靠近电石附近的冰块,冰遇火融化成水,水与电石反应产生乙炔气体,乙炔气体遇明火燃烧。

(2)“水中点火”。在玻璃槽中盛一些水,然后取250毫升的烧杯,放入数颗氯酸钾晶体,缓缓注入水,再加入白磷,将烧杯小心地放入水槽内。用长滴管吸取浓硫酸伸到烧杯内氯酸钾处,就可看到白磷在水中的燃烧现象。这是利用氯酸钾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易分解的氯酸而产生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分解放出氧气,白磷在35℃时就会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还有在讲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时,笔者做了喷泉试验,让学生意识到“水往高处走”。再向学生讲清楚其中的原理后笔者对学生提出了发散性的问题:常见还有哪些组合较易做成喷泉实验?随后学生组合成探究小组,通过实验提出了多种组合:

气体A 溶液B 溶液C 喷泉

HCl H2O 石蕊 红色

HCl H2O AgNO3 白色

NH3 H2O 酚酞 红色

NH3 H2O Fecl3 红褐色

Cl2 NaOH KI-淀粉 蓝色

H2S NaOH CuCl2 黑

篇9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成语教学;现实意义

成语是一种人们长期以来沿用、具有固定结构形式和完整意义、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搭配的词语。成语作为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数目众多,结构固定,意义凝练,言简意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成语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各类交际中包括口头或书面形式都会使用到成语。汉语学习进入到中高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在用汉语同中国人进行交流时,即使不主动使用,也会有听到成语的可能性。因此,成语随时有可能成为他们交际的障碍。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不能不进行成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增加外国留学生的词汇量。成语的组成成分多为词,也有少数为古汉语词,只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作为词使用了,而是更多地作为构词的语素使用。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成语的时候,可以复习组成该成语的各词及语素的意义,这有助于巩固他们已学的词语,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对于巩固和增加外国留学生的词汇量是很有帮助的。

(二)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词语推测能力。成语构成单位大多是单音节的古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有的保留了词的地位,有得则退位成语素。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进入到中高级阶段以后,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词汇,可以引导他们利用已学过的词语或其成分,推测成语的意义。推测词语能力是一个人掌握外语水平高低的反映。而外国留学生在推测汉语语义时,经常由于不懂得汉语的构词规律而频频出错。因此,我们在进行成语教学时,应该根据成语的组成结构,例如主谓式成语、连动式成语、联合式成语等,在分析成语构成的同时,引导学生推测词语,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猜错的几率,而且还无形中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提高外国留学生汉语理解能力。成语有的来自中国的史书典籍和文学作品,有的来自民间的神话传说,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和语言故事,还有的来自佛教、道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往往包含着透彻、完整的思想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中国社会文化知识,充分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外国留学生通过对成语的学习,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建议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存在着教材有关成语内容缺乏规范性、汉语语言测试重视程度不够、成语教学模式缺乏实用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这方面以往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温端政2005年出版的《汉语语汇学》一书中,“汉语语汇学”的初步理论框架的完整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对外汉语教学新的研究领域。此外,李红印在他的代表作《收“语”分析》一文中主张“语词分立”,对“词汇”与“语汇”进行了明确区分。我们知道,语汇与词汇都具有系统性,语汇教学事实上包含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借鉴语汇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这三个特性要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目的相融合。

(二)加强成语语义分析。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传统的“词本位”教学法使得学生的语素分析能力较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领域渐渐取代“词本位”的主要地位。如果就一般的词汇而言,基本上都是由常用汉字构成的,这些构词单位非常集中,构词能力也较强。在分析一个“词”的时候,语义与词义都十分重要,深刻理解与掌握语义对学生学习汉语词汇而言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成语一般也是由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当然也包括一些古汉语词汇。对成语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成语语素意义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甚至可以说语义是词义的基础。

(三)重视语境教学及文化差异。这也是明确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HSK测试中我们发现语境对外国留学生推测成语语义具有重要影响。语境有显示词义的作用,可以解决用其他途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外国留学生给出的成语解释与正确的语义并不完全符合,但是一旦置于语境中就可能是合情合理的,对理解整个篇章的语义并不构成什么影响。语境是影响外国留学生理解成语语义的因素之一,同时利用语境进行教学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到了中、高级阶段,教学重点应该从语法结构分析转向引导学生从语境的角度理解语义。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通过成语教学可以向学生展不丰富多彩的文化。这种重视文化差异的教学方法对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作用。

(四)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目前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存在多种流派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在进行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心理特质及特定的文化环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讲解成语的意义时,应该尽量从外国留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帮助他们清除理解上的障碍。另外,任何一个成语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根据不同成语的不同内容和特性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成语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探索出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青,王美玲.当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弊端和方法革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篇10

关键词:兴趣;想象力;文学水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传承着5000年以来的悠久文明,而文言文化更是璀璨夺目,特别是成语这一中国语言艺术的瑰宝更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字文化心悦诚服,所以教授学生学习成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学生成语更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巨大好处。

一、成语可激发学生的巨大兴趣

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巨大的文化,它们结构严谨、言简意赅,通常四个字就可以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这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引发他们巨大的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成语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一般的成语都是由一些故事引经据典而来的,或者是历史事实,或者是人文典故,所以要讲解成语都会涉略到一些故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了解,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又会自然而然地锻炼到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他们需要在脑海里形成概念,之后区分,然后理解,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是给予与消化相结合的产物,而激发想象力则是对学生思维附带的一种益处,所以这种一举两得的行为一定要在教学中推广。

三、成语可以使课堂更为活跃

成语多出自典故与故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还不是很大,童心还是非常重的,这一阶段的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课堂上,要想抓住他们的神经不使用一些方法是无法做到的,教授成语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讲授成语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学生一听故事,注意力肯定会集中起来的,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都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并且在讲解完后还可以让学生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巩固已学会的部分,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课堂就会出现互动,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四、成语可以使学生文学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