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流动儿童范文
时间:2023-03-29 00:1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爱流动儿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市妇联、教育局、移动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邮政局共同在这里举行“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爱心贺卡传递亲情”启动仪式,这是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一次实际行动。移动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各倾情捐赠30万元用于整个活动,体现了你们浓浓的爱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次活动不仅搭建留守流动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亲情沟通的桥梁,同时对于进一步向全社会倡导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促进和谐*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市委、市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儿童工作,把促进儿童事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颁布实施了《*市儿童发展规划(*1-2010)》,积极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为儿童服务,我市儿童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在不断增加,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中家庭教育缺位、亲情缺位的现象凸显。据统计,我市有13多万留守儿童。近年来,在市妇联的牵头下,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指导县市(区)在留守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建立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性家长学校,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等亲情关爱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留守流动儿童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生存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我们要深刻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把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放到和谐社会建设大局中体会和把握。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新生的和潜在的生产力,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载者。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对于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帮扶力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村家庭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改善民生、体现民意、凝聚民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只有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才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在外干事创业,才能有力地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不断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希望各有关单位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各自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妇联组织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协调做好相关工作。教育部门要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公安部门要把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纳入工作职责;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有特殊困难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司法局、财政局、农委、计生委、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关爱活动。要通过各种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抓出新的更大成效。
篇2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逐渐增多,由此带来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
我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据每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占的比例这几年保持在10%~15%之间。按我校的规模,学校就有100人左右的留守学生。而这些留守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悉心照料,出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所以,对留守学生的关注,是农村中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留守儿童有很大比例会表现出如自制力差、自私、自卑、孤僻等问题,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障碍。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清除这些障碍,让他们顺利地渡过这个关键期而健康成长呢?应该说,长期在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办法,这些办法在实践中也是卓有成效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开展,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方法,其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我们知道,留守学生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缺乏父母的关怀,也缺乏父母对他们的约束。如果我们能在集体中给他们更多的亲情般的关怀,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小杰,男,是我校2011级的学生。父母在他小学时就外出打工,每年春节,他才有机会与父母团聚,平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在小学初、中段表现良好,但到五六年级后,开始变成老师眼中的刺头。升入初中后,很快就和其他一些表现不好的学生混在一起,不做作业、逃课、上网、打架是家常便饭。老师对他是无可奈何,各种教育方式都收效甚微。
其实小杰的例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例子。在农村中学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几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所以,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帮助留守学生,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其在体验中获得感受,在活动中,形成各种认同意识及正确舆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约束机制,使健康向上的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来影响其心理与行为。因而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学生采用团体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认识到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运用团体活动来帮助留守学生呢?
一、确定团体活动内容
根据需要,我们把团体活动的目的主要放在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上。
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些团体活动:《拥有一个快乐的集体》,展示集体的力量。《独一无二》,你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优点大聚会》,原来你们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秘密天使》,帮助他人和得到他人的帮助,原来都是一种幸福。《班级大家庭》,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就是自己的兄弟姊妹。
二、设计有效的活动方式
1.融冰活动。即进行热身活动、放松训练(包括想象放松、游戏放松、深呼吸放松等),或做个小游戏,或讲个小故事,或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得以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2.活动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故事联想等,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动合作。有时一节课是多种形式的交互运用。
3.活动分享。同学间交流活动中的领悟,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分享活动的得失、成败,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同伴,以促进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主题的总结提炼。此时,教师要积极倾听,即用“心”来听,不仅要听懂对方话语的内容,还要听懂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和情感含义,指导要适当。因为教师指导少,学生无从下手,表面上热热闹闹,纯为活动而活动;指导太多,又可能养成学生的依赖性,变成教师的说教。
4.进行团体活动反馈。通过每次的调查反馈,或写活动日记,活动感想,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整改,以保证每位成员进行正常的活动,使活动效果更好。
通过一学期我们在三个班的具体操作,应该说,团体辅导活动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引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在三个班的班风、学风都比较好,班级的留守学生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3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学校在县教育局的指导帮忙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坚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镇留守儿童情景。
x月份,我校对全学区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并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景明。到目前为止,已为x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80%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20%寄托给亲戚看护,而隔代看护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心理不平衡,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生活无规律,生活习惯相对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厌学情绪严重;任性、自私、无组织、无纪律,自控本事差等。
二、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我校根据56号文件精神,开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系列活动,并制定《董岗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学生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欢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1、开展结对关护系列活动。进取动员志愿者、教师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关护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找“代表妈妈”,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目前,我镇已为11们留守儿童找到了妈妈,经过与结对儿童应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生活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忙。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针对镇中心校留守儿童相对集中这一情景,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每星期2次为留守獐开放,并供给课余文化学习和组织课外活动。“留守儿童之家”常年有两名教师现场指导。
3、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在镇妇联及团委的牵头下,今年共有4名贫困留守儿童受到结对资助,每年均有必须的资金确保学业正常。我镇每半年还组织一次贫困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利用定期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乡之机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
5、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如“六一”期间组织留守儿童举办了一场文化演出;
6、强化宣传。经过学校广播、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景,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取得的成绩
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必须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在结对的教师中更是涌现了许多优秀教师。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此刻还仅仅是起了个头。可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关爱“留守孩子”,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应对生活,应对学习,自强不息,欢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现将本学年留守孩子工作总结如下:
一、利用主题班队会,加强关爱。
我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队会,各中队辅导员教师根据本班留守孩子的具体情景,确立一个子主题,策划,组织同学举行一次主题队会。经过主题中队会,以正面、反面的事例教育留守孩子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合理安排自我的学习与娱乐。经过活动,让留守孩子从小学习自理,明白自我的事情自我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经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帮忙别人时的欢乐,也在团体中体会到别人帮忙时的欢乐,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把关心他人看作是自我生活中欢乐的一部分。在各位教师、同学的帮忙下,我校蔡东剑同学被评为莆田市留守孩子“自强少年”。
二、利用节日,加强关爱。
我校根据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六一节在全校开展了“庆六一,关爱留守孩子”大型游园活动,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团体的温暖,觉得自我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开开心心、快欢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三、利用资料,加强关爱。
每个班级建立了留守孩子档案、联系卡、统计表、基本情景登况表、手拉手好朋友结对子登计卡。每一位教师都与留守孩子结对子,要求教师必须做到: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景。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3、供给必要的帮忙,如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四、利用“爱心天地”,加强关爱。
每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忙他,与他一齐成长提高。并在“留守孩子”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留守孩子”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我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关怀。
在各班开辟关爱留守孩子“爱心天地”,发表“爱心宣言”,制作“爱心牌图”,精办“爱心宣传栏”。挑选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版面精美的作品为宣传栏的资料。
一个个品学兼优的爱的使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爱心宣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爱心画面,给留守孩子阳光般的温暖,阳光般的热情。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我校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有留守儿童x名,根据上级要求我校进一步进取探索和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建立了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取得了新的成效。我校全体教师对在校留守儿童给予异常关注,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帮扶上对其总是予以优先照顾,多献上一份爱心,想方设法消除其孤寂的心理,让他们与正常的儿童一样健康茁壮成长。如活动参与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贫困生资助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学习辅导方面,留守儿童优先……
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上,从“创、办、建、管”四个字上狠下功夫,从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措施保障,求真务实高效等三个方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的家长能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紧抓好。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
创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指导思想:广泛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村“两委”现有条件,做到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为构建和谐吴川村,促进城乡儿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为其营造健康、欢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健康成长。
创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工作原则:我们坚持在“五清楚”和“三沟通”原则下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即:清楚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景,清楚其家庭情景,清楚其学习、思想动态;清楚与监护人的关系;清楚与其联系方式。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留守儿童参加学校团体活动,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交流沟通;多与教师联系,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思想等方面困惑,与临时监护人密切沟通,为其营造温馨的家园气氛。
二、加强领导,真抓实干。
(一)创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一条路子。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加之监护人管理不到位,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留守综合症――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出现障碍、行为出现偏差、安全事故也有时发生。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更加感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经过一系列筹备工作,我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大家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如每期活动开展都有3个人参加,其中值班干部处理日常应急事务、班主任(退休教师)做好出勤登记、安全管理工作等、辅导教师(在职骨干教师)做好科学文化知识辅导及开展文体活动等。
(二)办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一个场所。
为解决留守儿童双休日、节假日没人管、没地方去的问题。我们在校设两个室,一间是留守儿童活动室,另一间是阅览室,作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固定场所。同时按照“七个有”来建设:即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有成效等,实现了由镇村干部、教师(退休教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组成的队伍,为广大留守儿童服务。同时,进取筹措资金,购置图书、文体设施等,并开通了“亲情电话”。
(三)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规章制度。
我们制定了xx小学创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实施方案,创立工作领导组名单、基本概况、工作职责、信息卡制度、帮扶制度、联系制度、“四个五”爱心育人制度。对我校一至六年级156名在校留守儿童造了《花名册》,拟定了每学期《教师轮流服务安排表》、《活动中心日安排表》及详细的《工作安排表》等。这样留守儿童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四)管好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心的学习生活。
1.进取培训提高监护人素质。
每学期举办一次监护人培训班。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经过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家庭教育培训班”,该活动中心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有xx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并分发了《家教歌谣》、〈〈家庭教育集言〉〉等家教材料,受到了监护人的欢迎和好评。
2.精心组织开展活动是关键。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是“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灵魂,是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成效的关键。为此,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分别制定了两个学期活动的具体计划,不仅仅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并且增强综合本事。我们开展的活动有:辅导学科作业、健康体检、知识竞赛、春游踏青、心理疏导、下棋比赛、画画比赛、趣味健身、看KTV文教片、每月一次的团体生日,以及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体验生活,主题实践活动等。每次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人有序开展,大大增强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倾情付出,硕果累累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实效。
经过心理教育辅导活动的开展,健全了留守儿童正常的心理品质,他们“学会坚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理解、学会自我调解”,促进了其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中心,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自由散漫,学业成绩很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他们变了,变得活泼开朗了,学会尊重他人了,能够自觉遵守纪律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篇4
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为期半个月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已经结束了,在这半个月的志愿者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接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想象到的一些状况。在重庆市巫溪县中岗乡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我的心都会触动,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那里的留守儿童在所有儿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也有些是和自己的叔叔阿姨住在一起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当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又在所有留守儿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都散居在家里,再加上生在贫困的山区,所以根本就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虽然学前教育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属于国家的义务教育,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智力开发等方面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应该一起高度重视。
我问了一些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很渴望学习,积极向上,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为国家做贡献,也有些留守儿童只是希望自己能和父母一起生活,有个温暖的家,还有一少部分根本就没有理想和抱负,对于未来是一片茫然。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都很困难,父母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才外出打工挣钱,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都不在孩子身边,造成家庭对于孩子管理不周,关心不够,教育不当等给留守儿童的感情和心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勾通思想,倾听烦恼,鼓劲上进,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像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有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地约束和教育,导致经常不按时上学,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留守儿童很少说话,经常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发呆,总感觉是闷闷不乐的样子。还有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现有监护人文化程度很低,在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又很差,很多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孩子和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甚至部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连孩子在学校的哪个年级、哪个班、哪个是班主任都不知道。所以从来都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自己也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所以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很差,有些甚至小学没有毕业都放弃学业在家里闲呆着。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阶段中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仍然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他们很需要社会的关注,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如今,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有些好转。但是留守儿童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仅依靠家庭和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发动社会各界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形成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好当今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国家快速平稳地前进。
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今天来到xx村是想要看望村里的留守儿童,陪他们玩玩游戏,聊聊天,教授他们一些知识,了解下他们的生活,也给他们讲下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这次储潭村教育服务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让我们心情心态随着加以转变
每当看到一群群孩子们背着书包的样子,总会想到自己小时候。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生活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家庭的胆子跟着加重,许多家长迫不得已背井离乡,抛下年迈的父母以及年龄尚小的孩子而外出打工。他们也有不情愿,但为了维持生计而被迫于自己的孩子天各一方,这却苦了对世界好奇的孩子们,没有了父母那温暖的怀抱,却要自己独自面临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孰知这对还小的孩子们是一个怎样的事实。
年幼的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小与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给他们那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心灵创伤。而作为新一代年轻的我们,他们眼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理所应当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帮助。我们少玩几次游戏、少逛一次街,也许就能给他们多买一件新衣服,多买一个文具盒,用我们的关爱填补他们内心的缺失的爱。
在xx村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当地八户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根据村长介绍,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只有农忙的时候才会回来帮助家里务农。留在村子里的大多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每到一家,迎接我们的都是一张张纯真可爱的小脸,纯真可爱水汪汪的大眼睛。
篇5
扎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暖冬行动工作总结 1、积极开展志愿关爱服务。以“快乐学校”寒假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为载体,在48所高校遴选183名志愿者,组成19支“快乐学校”志愿服务队伍,深入18个市(州),依托19所留守学生之家关爱阵地,集中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心理抚慰、感受城市、爱心捐赠、安全自护教育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寒假。
2、扎实开展“手拉手温暖过冬”活动。通过“青春促和谐、真情暖寒冬”----手拉手温暖过冬捐赠,共募集包括衣物、玩具、书籍等价值30余万元的捐赠物资。这批爱心物资已通过“妈妈之家”公益组织清洗、消毒、熨烫、分装后运送到凉山州的昭觉县、布拖县以及眉山青神县,分发给1000名结对的留守儿童。
3、深入推进“亲情在线”活动。充分发挥全省4801个“留守学生之家”的作用,通过750个亲情视频通话为载体,广泛组织留守学生通过网络视频通话与父母传递亲情、拜年送祝福。
4、大力开展“万名留守学生暖冬关爱行动”的公益活动。为了让贫困山区的留守学生在新年、新学期穿上新衣服温暖过冬,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华西都市报、分众传媒、腾讯大成网、腾讯微博共同发起主题为“青春促和谐,真爱暖寒冬”这个冬天不再冷——2011年希望工程万名留守学生暖冬关爱行动”的公益活动。截止目前,已募捐羽绒服(或防寒服)4100件, 帽子、围脖、手套5950件。
篇6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镇地处吉林市郊区,农民外出务工极为方便,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这些留守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监管不到,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诸多问题:性格上孤独自卑、缺乏自信、性格内向;学习上不积极,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自律性较差;养成习惯不规范,缺乏礼仪素养等等。
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无疑给学校的德育小学教育带来诸多困惑和挑战,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古代教育家曾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中的特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所以既要研究教育方法,又要改进教育策略。因此以学校教育为纽带联动家庭与社会,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是实现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常态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为留守儿童开辟绿色通道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针对留守儿童思想、人格、行为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研究。细致调查留守儿童背景资料,详细登记,然后分门别类,建立个人档案,为与留守儿童有效交流和沟通扫清障碍。
2.对症下药,进行深入心灵的教育。如何解决个体存在的问题呢?关键之处在于让留守儿童真切感受到来自团队和集体的关爱。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开展游戏娱乐活动、手工小制作等;每月为留守儿童举办集体生日会,生日会上吃蛋糕,唱生日歌,互送生日礼物和祝福;设立留守儿童心愿箱,每周开箱一次,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们的心愿。
3.优化组合,相互促进共成长。不同的留守儿童,性格特点迥异,各有其优缺点。俗话说得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何让这些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的孩子相互取长补短呢?根据居住地,将这些不同特点的孩子进行优化组合,每逢节假日,让他们轮流做东,集中在一起,做作业,阅读课外书,完成手抄报,做游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种小组活动,拉近了孩子间的距离,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4.利用德育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派出所、敬老院、烈士陵园、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养殖基地等都要充分利用。与派出所的法制辅导员联合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敬老院大多都是孤寡老人,正是孩子们献爱心给予他人亲情补偿的好时机;烈士陵园安葬的英雄们激励着孩子们,令他们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黑木耳种植基地和牛羊鸡鸭鹅等畜牧养殖基地更能激发起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科学,建设家乡的热情。
二、以家庭教育为连心桥 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
1.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长期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孩子们情感饥渴。学校通过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让鸿雁传情,组织学生与远方的家长说说心里话和提倡写思念日记等活动,让他们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发泄出去。这样既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解决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有效解决家庭教育和孩子们感情的饥渴问题。
2.开办家长学校。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现代孩子的教育。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家长学校,聘请专业的家庭教育讲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引导家长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3.建立家校联系卡。学校的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怎样有效使用家校联系卡:针对问题,注重及时性—有事就联系;指导为主,注重可操作性—不是说教,更不是告状;及时反馈,注重连续性—紧抓不放、常抓不懈;严格家访制,对于特殊学生要不定期的进行家访、电话访,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各项信息。
三、以社会教育为助推器 巩固扩大留守儿童教育成果
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就更加需要关注。
1.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人员的教育作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心督促留守儿童的成长。同时在教育方法上面积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以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
2.积极争取村屯社区的支持。在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协同村委会为留守儿童建立乡村图书室、活动室、不定期的组织孩子们活动,消除留守的寂寞,增进同伴间的感情,又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
3.联动群团组织,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亲情关系。联系“爱心妈妈”、国有企业和各种协会,为留守儿童寻找“妈妈”“爸爸”。不仅仅在物质生活上面为孩子们提供帮助,更重要的在精神和感情上面关爱,对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的缺失进行弥补,尽可量减弱或消除心理阴影。
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并不断壮大,积极探索教育方法,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执着追求。这种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联动家庭与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关护、关心的教育体系,能在一定层面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同时又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变化,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常态发展。
篇7
第一站我们先到了拉海村拉响组三(1)班学生潘池燕家,其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因家境贫寒,已远走他乡,杳无音讯。一进入寨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同村的几个小孩在雨中玩耍,而潘池燕只能在自己的“小屋”旁边观看,看到我们来了,很有礼貌地向前打招呼:“老师好!”其它小孩虽也是在校生,父母亲都健在,都在家,只是看着我们一言不发,却没有池燕那么礼貌懂事,显然她比同龄人成熟懂事了许多。踏进家门,映入眼帘的是几个盆在接着屋顶漏下来的雨,雨点在盆里叮咚着响,家里的盆、桶都用完了,还是有几处雨点滴在地板上,孤零零的9岁的她,就承受了这么大压力。班主任给她送上书包、文具盒、鞋……的时候,我把随身带的相机“咔嚓”了一下,那一刻我真的有几多心酸,稍稍地擦着眼角的泪珠,看着池燕脸上洋溢着笑脸,我多么希望她快点长大、快点长大……肩上的“重担”不再压跨着她的腰。
跟潘池燕告别之后,我们随着就来了邻近的一个小村寨石求组――潘池猛和潘池望的家。这是两兄弟,一个五年级学生,一个是六年级学生,还未进家门,潘池猛的语文科任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这是一个小小木房子,底层是用来喂牲口的,已是破烂不堪,二层是住人和日常生活的地方,须经一个木梯子才能爬到二楼,这是一个简易的木梯子,看来已是年久失修了,长期在外面受到雨水的浸泡,已是“气吁喘喘”。吴老师爬上去的时候跟着我们后面的人说:“等我上去了。你们再来!不然……”。显然是担心了两个人一起上去,那梯子承受不了所承受的重量,还好我们一个人都能顺利上去了,借着房间里微弱的灯光,给兄弟俩衣物和学习用品后,在下楼梯的那一刻,看着天上的丝丝细雨,留给我们路还很长还很长……
已是傍晚时分,我们到了高寨组,这是十几户的一个小村寨,正好在寨脚碰到了村主任,在我们说明来意后,把我们带到了三(2)班的潘珠女家,看到我们来了,害怕见到自己的老师,珠女却躲得远远的,当村主任叫来珠女后,我们在她家的门口,今年的三月,每天都满天雨,很少看到太阳出现,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外面可以看到屋顶的瓦房上漏了好多小洞,村主任说:“这是珠女的家,因漏雨太多了,不能居住了,只能在她大伯家借住。”我们就这样在门口和珠女、村主任聊了一些家常后,把我们带的学习用品和衣服给她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湿润了……。在我们农村,父母亲为了生活常年在外奔波忙碌,这样的留守儿童实在太多了,这样的家庭也太多太多了。在回来的路上,我让每一位老师作了小结,大家都为之感叹,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们,可是我们只是作为一名老师,能帮助的也就是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背后辛酸的故事,在缺乏父母关爱的同时,也缺少了许多许多……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我们真真正正地了解民心民意民愿民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到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次“认亲”之行真实体会,要想真真正正地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本人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给他们提供温暖的“家”。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家境贫寒,家是一个不像样的家,其父母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外出务工,把他(她)们留在了家里,他们的家都是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让他(她)们没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在心灵上极大的不平衡,从小就给他们带来创伤,所以我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尽量考虑让他们在学校住宿,并做到人为的关心,让他(她)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家的温馨。这样才有心情去学习、去读书。
二、摸清情况、建档立案。
1、学校要求各班主任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制订成“××班留守儿童花名册”。其主要内容有: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
2、教师要定期走访或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家长”。
三、用心体贴,关爱到位 。
学校要求班主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生活概况,制定帮扶计划。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四、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篇8
我市现有流动儿童12570人。其中站前区有流动儿童 902,西市区有流动儿童935人,盖州有流动儿童238人,开发区有流动儿童10000人,老边区有流动儿童495人。
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市妇联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快乐成长计划——“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使这些孩子们学习、生活基本上得到了保障,让他们感受到了学校这一大家庭的温暖,和城里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在学习上得到优先辅导。很多老师无私奉献,利用早晨、午休时间为孩子们补习功课,学生采取互助的方式帮扶;在生活上得到特殊关怀。一些学校为其减免学杂费。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建立帮扶对子为其捐衣物、学习用品,扶助流动儿童。老师还通过电话联系、每周家访,经常与家长沟通情况;在管理上得到特殊照顾。
从__x8年开始,市妇联针对流动儿童放学后家里没人,也没有亲属在身边的特殊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投入,在流动儿童较集中23所小学建立流动儿童课后活动中心,并为每所“流动儿童课后活动中心”投入电脑、电视、录音机、书籍、桌椅、书柜、各种球类等学习、体育用品价值百万元。各学校为“流动儿童课后活动中心”提供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并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情况,在“活动中心”设立自学作业区、生活关爱区、文体活动区,学校安排老师专门看护。一方面保证流动儿童有学习场所,按时完成作业,有利于提升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保证必要的文体活动,解决放学后流动儿童失控不安全问题。这一举措使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上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和其它小朋友一样共享蓝天,健康快乐成长。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尽管各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性,以及对流动儿童关爱工作不平衡,受经济条件制约,流动儿童群体工作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学习成绩滑坡。在学习上,由于两地教材不同、教学进度不同,造成流动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而且父母外出打工早出晚归,在孩子学习上管理不到位,多数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
二是生活相对困难。由于父母多数从事刮大白、拾废品等力工低收入工作,生活比较困难。而且还存在“两不管”现象,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又不能享受城市特困家庭的低保待遇。仅靠学校、师生的救济帮助只是杯水车薪。
三是心理问题突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问题令人担忧,由于孩子的父母一年到头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难、需求、兴趣及道德养成无法关注,造成了流动儿童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上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逆反心理强,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四是安全隐患多。由于放学后家中无人,又没有亲属在身边,多数流动儿童没人看护。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许多流动儿童不能到当地学生小餐桌那里写作业,教育部门在减负规定中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学校也怕承担安全责任等,所以流动儿童放学后存在失控现象,在管理上出现的空白地带,致使流动儿童安全得不到保证。
解决好流动儿童问题,是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稳定农民工的生产生活,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对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正让流动儿童和其它小朋友一样共享蓝天,健康快乐成长。
1、强化政府行为,解决源头问题。制定政策,加强宏观指导,为流动儿童平等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建立教育、保护、救助等长效机制,特别是在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对接纳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支持。
2、发挥传媒优势,营造良好氛围。宣传党和政府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关爱流动儿童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努力营造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3、纳入教育规划,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要加强对流动儿童课后活动中心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真正解决放学后流动儿童失控不安全问题,有效利用这一阵地丰富流动儿童的文体生活,提升学习成绩,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篇9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转向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213-04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达1167万人,农村留守儿童达5800万人。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学界研究的焦点。20世纪头十年的前半期侧重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后半期侧重于农村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近年来则侧重于农村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教育的比较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要有所创新、突破和推进,后续的相关研究在研究立场、假设和目标这三方面应进行转向。研究立场规范着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假设制约着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范畴定位:研究目标决定着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方向路径。研究立场、假设和目标的转向意味着重新构建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体系框架,并以此体系框架来重新审视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
一、研究立场:从学科立场转向实践立场
研究立场是“研究者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来看待研究对象,研究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所呈现的内容也不一样,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研究立场事实上规范着整个研究过程的价值取向。研究立场不同,对于同一对象的研究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研究结果。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立场。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教育学立场侧重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是基于教育学的理论与知识来解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象与问题,主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卫生、营养、道德、学习和安全等方面的状况,倾向于从教育层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心理学立场侧重于农村留守和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来解释他们的心理现象与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人的分离和处于留守状态会产生心理问题:农村流动儿童由于环境的变迁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学的学科研究立场倾向于提供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来探究农民工子女在留守或流动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揭示农民工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因果机制,服务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社会学立场侧重于农村流动儿童的适应和融合研究,是基于社会学的理论与知识来解释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习与生活的适应问题,为农村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融合提供理论支撑。社会学研究立场是以社会学的理论和知识为解释框架,构建农民工子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路径,提出农村流动儿童适应城市学习与生活的措施方法,建立农村流动儿童适应与融合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
学科研究立场为深刻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提供了专业理论与知识,为深入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提供了学科背景的解释框架,有助于深化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但并不能全面认识农民工子女及其教育现象与问题。学科研究立场为我们提供的是学科视野中的人。即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子女。但这种学科视野中的人却是对农民工子女整体人格的分割。虽然各个学科都在研究农民工子女。但并没有提供有关农民工子女的完整知识,我们具有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但对于农民工子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和全面的认识,并不能形成农民工子女整体人的形象。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应转变研究立场。
学科研究立场为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提供了背景知识,为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提供了解释框架,有助于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但无助于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事实上,学科只能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背景,它本身并不能作为研究立场,研究立场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应由学科的研究立场转向实践的研究立场。基于实践的研究立场才能真实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切入点,因为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是由于他们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要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需求。不能来自于学科研究,只能来源于实际调查。只有基于实践的研究立场才能深入农村留守儿童中间。在田野调查中呈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真实情况,反映他们的教育诉求;只有基于实践的研究立场才能深入农村流动儿童中去开展相关研究。在问卷与访谈中反映农村流动儿童教育的实际状况,全方位地呈现他们的教育现状与问题。基于实践的研究立场,各学科中的理论与知识应成为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法,它们能极大地拓展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路径,为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专业知识与方法。
二、研究假设:从问题儿童转向特殊群体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在从事某项研究之前对于研究对象的假定,然后收集有关的资料与数据去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研究假设的预设大致确定了整个研究的范围和结论,它制约着整个研究的范畴、过程、进程和结果。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是建立在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之上的。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教育学立场是建立在农村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之上的。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表现在学习、品德、生活、安全和卫生等方面,围绕着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教育问题的研究假设来开展研究活动,通过收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资料来验证研究假设。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心理学立场是建立在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具有心理问题的研究假设之上的,认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自卑、孤独、封闭、逆反甚至反抗等方面。围绕着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具有心理问题的研究假设来开展研究工作,收集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资料和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通过实证研究来得出有关结论。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社会学立场是建立在农村流动儿童具有社会问题的研究假设之上的,认为农村流动儿童的社会问题表现在学习适应、学校适应、社交适应、城市生活适应、城市文化融合和城市融入等方面,围绕着农村流动儿童具有社会问题的研究假设来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收集农村流动儿童适应性资料与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
把农民工子女看作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是站不住脚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等于是农民工子女本身的问题,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而造成其子女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所引发的问题,是由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得不到切实满足而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农民工子女本身所具有的问题,两者之间要作出严格的区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因此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是不能成立的,研究假设应进行转向,即确立农民工子女不是问题儿童。而是特殊群体的研究假设。
由于农民外出务工,其子女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而成为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具有与非留守儿童及城市当地儿童相异的教育需求。这种教育需求表现在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表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因此,农民工子女是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特殊群体,并不是问题儿童。基于农民工子女是特殊群体的研究假设,有必要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中挖掘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特殊性,提供具有学科背景的相关资料与数据。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完整,学校应承担本应属于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责与功能,要在亲情关爱、心理咨询、安全监督、学习辅导、品德教育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要相应地改革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教育的特殊需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教育服务。对于农村流动儿童而言,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由于环境的变迁而造成了他们的适应问题和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应承担起更多的本应属于社会教育的职责与功能,要在心理关爱、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城市融入和文化融合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教育服务;同时,要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农村流动儿童对于城市学校教育的特殊需求,为农村流动儿童的适应与融合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三、研究目标:从干预措施转向关爱服务
基于学科研究立场和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目标方面侧重于建构相应的干预措施。即建构教育、心理与社会干预措施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和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象与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向于建构教育干预措施,即主要是从教育层面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发挥社会教育的帮扶作用来形成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教育网络,旨在解决由于亲人分离而造成的各种问题;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来加强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发挥家庭教育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亲情关爱作用;增强农村学校的教育功能,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建立学校、班级与教师等多渠道和多层面的教育干预措施。针对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心理现象与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向于提供心理解释模型和心理矫正机制来建构心理干预措施,目的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流动儿童所出现的社会适应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向于建构社会干预措施,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来解决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与生活适应问题、文化融合问题和城市融入问题,克服阻碍农村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和机制障碍。
建构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但干预措施是建立在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之上的,是指向问题儿童的研究路径,对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事后补救措施,能够临时解决农民工子女的部分问题。但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这就需要从预防着手,形成预防机制和保障体系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目标应进行转向,即由建构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转向建立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建立农民工子女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是基于农民工子女是特殊群体的研究假设和站在实践研究立场上提出来的。是为了满足农民工子女对于教育特殊需求的研究目标。建构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是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所出现的问题;建立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是为了促进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发展。与建构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相比,建立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更具预防性、包容性和更高的价值追求。建立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不仅是解决问题,而且是促进发展,在促进农民工子女身心发展中解决相关的问题。
篇10
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服务工作,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切实关心、关爱女孩和留守儿童,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优,将党的温暖和计生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乡计划生育工作实际,现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以党的十精神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解决计生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为目标,切实帮助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提升全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为构建和谐__,建成小康__作出贡献。
全乡农村外出务工计划生育家庭的留守儿童,其中独生子女户、女孩户中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儿留守儿童作为关爱服务的重点对象。
(一)开展结对帮扶。乡计生办要做好计生户留守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父母打工所在地和需要帮助的内容,确定重点对象进行帮扶。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净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二)开展生殖健康青春期教育。乡计生办要积极与学校做好联系,以青春期教育为切入点,对五年级以上留守儿童开展青春期知识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让生殖健康青春期保健教育走进课堂,使他们安全度过青春期,并为留守儿童免费检查身体,项目为测血压、体重、身高等,提高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
(三)落实流动人口跟踪服务。通过关爱计生留守儿童,经常与留守儿童父母取得联系,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惠民政策及子女所接受的帮扶,了解、掌握他们的去向,用我们的行动去感化他们,使流动人口能自觉遵守国家的计生政策,进一步开展流动人口跟踪服务。
(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奖励优惠政策宣传落实,确保农村计生奖励扶助及各项优惠政策惠及留守儿童家庭。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27日—4月5日)
组织各村(社区)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张贴标语、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宣传活动,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力营造浓厚的关爱农村计生家庭留守儿童工程的宣传氛围。
(二)调查、摸底、上报阶段(4月5日-4月20日)
组织各村(社区)结合计划生育流出人口管理台帐,对本村范围内的女孩、留守儿童家庭逐一进行调查、登记。对因计生留守儿童本人或父母病残、患重病或死亡的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建立个案信息库,作为计划生育关怀帮扶和救助的依据。
(三)优质服务阶段(全年)
每学期对女孩、留守儿童做一次免费健康查体,上一节青春期健康教育课;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档案,对查出有疾病的留守儿童,及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使其得到好的治疗。必须将独生子女户、双女绝育户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扶贫救助、生活救助等救助政策落实到留守儿童家庭。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乡计生办、学校及各站所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