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06:2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值周制;组长培训;小组评比;小组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83-01
在班主任管理过程中,我发现团体意识的建立非常重要,团体的力量也非常大。学生在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学生需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的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这些对学生获益良多。
军训结束后我积极的将新课改理念运用于班级管理,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具体如何实施,制定符合我校及我班的管理制度。
我班是高一年级最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学生自我管理的。以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11个合作学习小组。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与管理,一学年下来,我班学习成绩一致在进步,考到了年级第二的好成绩,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均有得奖,获得了11面锦旗,为本年级获奖最多的班级。
我班管理措施具体包括:
一、以小组值周制为形式实行班级岗位责任制
1、采用小组值周制,每小组负责当周班级事务(主要是纪律和卫生方面),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把班集体当成自己的家般爱护,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
2、采用值周班长制。值周班长有每组组长担任,任务重点是管理值周小组负责当周班级各项工作,写《班级日志》。这样班长、值周班长和值周小组三者捆绑负责班级日常工作。
3、值周小组根据值周发现的班级问题,找寻解决方案,并针对班级问题召开相应的主题班会达到教育目的,形式须多元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我班在大家共同参与下,开展过“感恩母爱班会”,“励志演讲会”“我的精彩—才艺展示”。效果都非常好,增加了班级凝聚力,丰富了课余生活。
二、对组长进行培训上岗制——组长职责培训
参与班级管理的人必须进行先培训后上岗,并且进行职责教育与培训,这样才不至于学习小组流于形式。一个好的负责任的小组长,对本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能够真正帮班主任分忧。
1、对学习小组长进行责任感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能够用心工作,创造性的去工作。
2、对学习小组长进行制度约束,制定“学习小组长公约”,要求学习小组长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制定本组集体学习计划与制度,并监督小组成员完成,每周组内开会一次,自我检查与改进。每两周组长开会一次,交流经验教训。在组内形成互助小组(由优秀学生集中对本学科疑难问题在本组内进行讲解)。
三、设定评比栏,11个小组每两周在考勤、卫生、自主、合作及其它六个方面进行星级评比。
每两周评选一次,两周平均分第一、第二、第三为优秀学习小组,组长为优秀组长。对优秀组长与优秀小组提出表彰和奖励。得分最低小组进行通报批评,并进行整顿。
每一个月,全班评选优秀学习小组3组。优秀学生若干,分别授予下列光荣称号:“团队之星”,“进步之星”。发现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并有很好的带动性。其他学生想这些明星学生看齐,形成了学风浓,学风正的班集体。
四、以小组形式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学校活动中充分利用小组分工以及相互竞争,活动效果更佳,反过来小组在各种活动中历练也更加团结,增强了班级荣誉感。
如上学期曾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背课文大赛,我班以每小组集中考察,鼓励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你追我赶。我班也因此获得了背课文大赛一等奖,以及本学期篮球比赛中,论实力我班不是很强,但是全班同学团结在一起,小组分工辅助,有的小组负责后勤,有的小组负责啦啦队,有的小组负责请人进行技术指导。最后我们获得年级第三的好成绩。这都是通过小组将同学们联系在一起,班集体再把小组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班级。
篇2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格外重视。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习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事,必须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的优越性,学生是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提供展示与进行互补的平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增强,还淡化了教师的权威和促进了教师主导性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它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了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的新型学习任务,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过去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的关系。因此小
组合作学习能全面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理论依据
1.课前深度预习,提出质疑。
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预习的习惯,更没有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预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我要求学生所有课型都要提前预习。预习时,先反复阅读文本,争取做到对预习内容“胸中有全局”,然后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大胆质疑,最后完成预习学案。
2.课上合作释疑,展示互评。
上课时,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个人预习时提出的质疑,老师此时要关注各组的讨论情况,思考水平,特别关注学优生和学困生。然后教师把甲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乙组,乙组完成不了的问题交给丙组,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选出主讲人,完成板书,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它组的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并做好记录。教师此时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提出新问题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评讲者的问题,教育学生如何评价和对待其他学生的发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样就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不同的课型上课流程略有不同,但这一环节始终是教学设计时的主体。
3.当堂测试,检测效果。
根据不同的课型,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设计部分达标训练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课堂检测要像考试一样,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当堂测试题认真批改,做好记录,小组评比。这样,教师就能真实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自己的“合作学习”理论,改进自己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二)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三)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为编定合作学习小组和事实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提供方向。
(四)实验法:
选定实验班,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和控制,从而找出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几种有效的策略。
(五)其它方法:
其它还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2、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
3、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4、指导教师掌握并应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五、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收集与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
3、指导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4、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
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新课改的实施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蓬勃发展的舞台,前人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早已成了体系。本人平时长期坚持理论学习,敢于实践,能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成员,并多次承担市、区、校教学研究公开课任务。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书面材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2、进行公开教学研究活动,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成果。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3、展示个人博客主页,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过程材料。
4、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编排方案。
5、不同类型学生的评价标准。
6、不同学生的发展目标。
八、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3)制定方案
(4)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1)教学观察。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总结、反思。找出当前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收集整理案例。每个月对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和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进行阶段性总结。
(4)撰写论文。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2年7月)
篇3
关键词:生本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不注重合作学习。一些老师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浪费时间而且课堂秩序会被打乱,或者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把活动作为自己玩的时间,活动中一些问题老师也没有发现,更没有结束之后的反思与总结。这样的小组合作除了浪费时间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在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高效的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实践中总结的高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组建合作小组有窍门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小组成员要合理搭配,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成效。
对于小组的组建,我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同桌的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第二种方法,由前后桌的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这种方法我在教学活动中最常用,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第三种方法,学生自由组合。组内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这种组合在期末复习、班级活动的时候非常好用。
小组组建好后,给每个小组成员编号,并做好分工,比如: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三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在小组合作时,我会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如:小组内发言时要按照次序,要学会聆听,要礼貌用语,各司其职。当然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一般在一个月之后,我会调换他们的分工,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纪律员的下次当记录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四人小组的成员缺一不可,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小组合作内容有目的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进了课堂信息交流,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学生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比较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联系时,让学生小组探究,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和倾听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小组合作时机要恰当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如在新旧知识衔接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在学生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复习梳理知识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小组合作过程有计划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定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操作过程,即“明确目标指导合作引导讨论交流评价”。
明确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指导合作是在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对组员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使学生逐渐学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生生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真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交流评价是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作出判断的过程,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增强学习动力,进一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将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概括为:引导、合作、参与和交流。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丰富文本和自我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分子)、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五、小组合作成果有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生本课堂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①组内指定一个同学发言。②发言完毕,组长要承担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互动的任务。③组长还要承担或指定其他同学提炼出发言内容的中心词在黑板上板书的任务。④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认真倾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时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地理新课程
一、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要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如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班级内部形成地理学习的小单元。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个人特色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而其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和广泛适用性已得到公认。但是,当前高中地理课堂上的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在落到实处、追求实效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思考,亟待解决。
1、盲目实施,流于形式
由于新课程改革注重学习过程的小组合作方式,个别教师“课必合作”,完全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合作的必要、讨论的可能,一声令下,学生就迅速展开“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公开课,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成了“讨论+问答课”,只求形式上的花哨,表面上的活跃,学习效果反而达不到预期目标。
2、分组随意,分工不明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展开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往往随意随机形成,一般座位近距离的4―6人组成一个小组,这样虽然有利于保证正常的座位秩序和学生的近距离交流,但往往忽视了小组成员内部的合理配比,无法使每个小组合作学习最优化。更有的地理课堂由于人数太多,或所分小组数目少,每组成员太多,或小组成员人数相差甚远,使合作学习课堂不够有序有效。
3、独立思考,时间不足
笔者曾经在上“外力作用”课题时,给学生抛出了12个问题,没有留够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便让其早早地进行小组讨论,由于缺少知识铺垫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难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只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最后教师不得不越俎代庖,将知识点讲完了事。也有些地理课堂,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的次数多,但每次才进行了1、2分钟,教师就让学生回答合作讨论成果。实际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透彻,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合作学习让人甚感遗憾。
4、评价总结,单一片面
教师对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不能很好地予以点评和总结。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或只重视对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均很单一。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进行有效的分组与分工
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合理的分组之上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一重要原则。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指小组内部之间每个成员对于高中地理所掌握的程度要有不同,也就是说有的成员地理知识掌握得较好,有的同学掌握得不够理想。同时,对于组间要求每个组之间的总体水平大体相当,这样才有利于小组间开展有效的竞争,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2、明确组员职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般来讲,每个学习小组需要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工作,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工作,一名同学负责材料的选择与整理工作,最后还需要一名同学负责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学习探究成果,所有的活动在组长的计划指导下进行。这样以来,学习小组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学习探究活动,逐步地思考问题,逐个地发表见解,最终加以总结,形成学习成果。另外,小组内的分工并非一经确定就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小组内成员经协商后轮流负责相关工作,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锻炼。
3、注意发挥教师在地理合作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调控者,要做好精心准备、适时调整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者调控者、组织参与者的角色,要担起更多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第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条件。主要包括两点:物质条件和心理条件。物质条件即教室的布置力求便于学生组内、组间的交流,便于教师到位辅导;心理条件即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可合作学习方式,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对学生进行耐心辅导。第二,为学生精心界定合作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遇到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教师要提前做好学习架构的设计工作,设计力求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以及启发性。要求学生合作学习什么,主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也必须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限制,以免束缚其思想的活跃性。第三,学习过程中注意适时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若某些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那么将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整体进程,因此,教师必须保证自己积极地介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同学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应予以指正;当小组讨论遇阻时,应予以点拨,引导他们开启思路以保证小组讨论能继续进行;当个别学生或者小组不认真学习时,应予以引导,提出要求。
4、及时总结,多元评价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论是否正确或合理,着眼点是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和创新度,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必须着重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参与的频率、态度、习惯、方式、能力等纳入到评价内容中。同时也必须兼顾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尤其是每位同学发言后,教师应用一两句话进行即时点评。
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组内、组间、师生互评等形式,以总结合作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找出改进的办法,达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甘秋红.地理合作学习模式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Z5)
[2]高晓华.浅谈地理合作学习[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
篇5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同时,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去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正有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决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数学小组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主要原因有三:
(1)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专题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
(2)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镇教育教学改革。
二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实验与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评价学生的平台。
三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意义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该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促进小学生社会化等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四 课题实验与研究人员
1.花沟镇研究人员:组长 贾美忠
主要成员 王君峰 贾学燕 陈秀荣 高春燕
2.实验与研究人员分工
王君峰 理论研究、材料整理、成果积累、实验与研究报报告的撰写
贾学燕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1)
陈秀荣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2)
高春燕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验中数据的整理与收集
五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上网搜索等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资料,研究内容,内化吸收,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作好理论准备。
2.理论指导实践。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实验教师作为首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传递给第二批实验教师,使第二批教师能够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六、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内容
1.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成功的关键。①将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③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④及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提高其组织、领导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营造合作氛围——明确合作目标——指导合作过程——汇报合作成果——评价合作结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中,重点做了如下几点:①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②在评价内容上,既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③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了学生的高度上。④在评价的标准上,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⑤在评价的公正上,让学生有发展的信心。⑥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成长记录袋等。
七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第一步:(20xx.1——20xx.6)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第二步:(20xx.9——20xx.6)在总结和改革第一步的同时,我们创造性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第三步:(20xx.9——20xx.6)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进行了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扩大范围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满意效果。
第四步:(20xx.9——20xx.12)我们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研究和实验,深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五步:(20xx.1——20xx.12)我们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召开了课题实验、研究的总结与交流会议,并撰写了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八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边是我们对陈秀荣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实验班进行的学习行为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 学习数学态度% 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的能力%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评价他人的能力%
喜
欢 一
般 不
喜
欢 乐意合作与评价 一
般 不乐意合作与评价 积
极 一
般 不
积
极 乐
意 一
般 不
乐
意
前测94.7 19 58.3 38.9 2.8 60.2 21.1 18.7 53.3 15.2 31.5 52.6 28.5 18.9
后测97.3 19 76.3 23.7 0 84.2 15.8 0 75.6 24.4 0 81.6 15.4 3
比差 0 18 -15.2 -2.8 24 -5.3 -18.7 42.3 16 -31.5 29 -13.1 -15.9
由上表可以看出: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能力。
2.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是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所学知识与社会调查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是我们对贾学燕老师实验前和实验中学生进行严格的问卷调查,所取得的一些数据
人
数 对小组合作学习感兴趣% 参加社会调查的能力% 社会实践操作
能力% 对教学中的评价%
感
兴趣 一
般 不感
兴趣 乐
意 一
般 不
乐意 熟
练 一般 不
熟练 乐
意 一般 不
乐意
实验前 28 57.9 21.1 21 31.5 50 18.5 28.9 31.6 34.5 65.8 28.9 5.3
实验中 28 84.2 15.8 0 81.6 15.4 3 54.9 36.8 8.3 81.6 18.4 0
由以上对照数据可以看出,实验中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改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对教学的评价有了较大提高。具体表现为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能主动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各种兴趣和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得多。下面是实验教师王君峰与对照班教师教学同一内容的比较表:
班级 实验班 对照班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尝试教学法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直接讲授时间 10分钟 22分钟
学生发言人数 23人 16人
讨论时间 10分钟 0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和提高性题 完成“做一做”和课本练习
做题正确率 95% 83%
从而可以看出:王君峰老师非常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中获取知识,对此学生做题正确率高。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互动、互评和个别指导与个别评价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是王君峰老师与对照班的一次成绩对比统计表。
班
别 教
法 实验前 实验后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末考试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人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人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 小组合作学习 71.4 84.5% 63.4% 89.1 93.3% 73.3%
对照班 尝试教学法 72.2 91.6% 66.7% 80.8 88.3% 45.7%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益处。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策略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而引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潜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应用到实践中。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具体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成员缺乏合理编排
通常很多老师利用就近原则将桌子靠的近的学生拼成一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有些小组学习能力强,有些则弱,当老师布置一个合作学习的任务时,能力弱一些的小组很可能完不成,这样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就不明显。
去年任教一年级数学,开学不久我按照桌子远近给学生分小组,后来多次课堂教学中发现分成的8个小组有两个组基本上课不会主动举手表达观点,每次我点名发言后也是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楚,后来我做了学情调查发现这两组学生学习能力偏弱,甚至极个别属于学困生,正因为我对学生学情不了解情况下的分组,所以造成了小组合作优势发挥不明显。
(二)学生积极主动性不够
合作对学生而言是个新事物,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合作,造成了合作有形式缺内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成了主角,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敢发言,被动的沉默着。容易造成强者更强,差者更差。对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而言,又更多地失去了自我判断意识,学习效果甚微。
(三)小组合作学习时趋于形式化
很多老师很难摆脱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影响,观念更不是,他们在合作学习上不用心投入,让合作学习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几乎没有互动,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小组合作就是走个过场,一旦老师发现教学时间不够了,就匆匆终止合作,进入下一个环节,显然这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效率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在运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减弱了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功效。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呢?现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下:
(一)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合理搭配、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将合作学习落在实处
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科学合理的分组,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班级情况,有目的地对于知识基础、性别、能力特征、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存在一定差异的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标准进行分组,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间的座位应该是面对面或者相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做到每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比例相当,同组学生之间最好存在一定互补性,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互助。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通过组员的帮助而获得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前、中、后为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度
要想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就要求教师在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配合、合作后的总结等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合作前要为学生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解释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合作中不应不管不问必须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及时巡视,认真观察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旦发现问题,要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讨论,如果发现小组中有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教师应给予善意的引导和鼓励;此外还要多关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特别是是课后总结,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
(三)精心设计有价值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找到合作学习的关键点,如何让小组的每位成员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开拓视野,增加见识。选取有探究的价值、有难度、有探索空间、有一定的开放性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的问题。
(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合理设置问题,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是小学数学课堂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引入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或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把教学内容蕴含情境之中,在课堂上,教师再注意合理设置讨论问题,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能活跃气氛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学习兴趣的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合作交流中健全人格的形成。虽然除了上述论及的问题外,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小组合作有效数据的获得,如何验证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获得的实质性进展等。
【参考文献】
篇7
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探究问题合理确定会直接影响探究效果,一般来说,问题越具体学生的探究活动越容易深入,倘若探究的课题过于宽泛,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浮于表面,无法出成果。如在《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中,笔者给学生布置的第一个探究课题是农业在古代中国中的地位及其具体表现,这个探究问题相对来说提得较具体,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会更有针对性,从而不容易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
二、引入小组竞争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积极发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潜力,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如果恰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往往会更好地强化合作学习目标,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这个框题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分别从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水利灌溉技术的提高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然后综合这四个方面的情况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处于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这样把较大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明确探究的方向,还可以在小组之间营造竞争的气氛,提高学生探究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
三、注意合作学习过后的总结归纳和难点突破
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活动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系统化、逻辑化,相对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方式获得的学习成果显得比较杂乱。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对学习活动的成果进行点拨总结归纳,就会使合作学习成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合作学习过后,教师一定要注意总结归纳。除此以外,每个章节都会有一些难点内容,这些内容仅仅依靠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难以有效突破,这时候,教师要对这些难点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讲解和突破。例如《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内容的难点在于“小农经济”部分,在小组活动结束以后笔者从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的涵义和特点、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概括,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节的难点。
四、实施有效的评价活动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 学习 有效 运用 美术教育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符合美术教育中主要教学模式。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在美术教育已经开始在小学教育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此模式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学生个性化和整体性的统一。此模式是以多个学生单体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个体间通过团队合作正确地使用教学中学习到知识进行测试,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考核评定。合作小组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还要求能够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完成团队任务,不仅能锻炼学生自己个人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整体进步的目的。
二、注意小组分组的合理运用
合理进行分组是让小组分组学习有效运用在美术教育中的前提。学生是充满个性的个体,每个个体都迥然不同,合理进行小组分配就要求教师本着公正、平等、自由的原则进行分配。努力为学生创造出欢乐、祥和的学习环境。对于小组合作内容指导教师应给与一定限度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动性,充分调动积极性。同样的兴趣能使小组在合作中产生灵感的碰撞,使学习简单容易,让学生重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进行小组分组时,要认真贯彻责任到人的原则。每项工作都要有专人负责,落实责任到人原则。这样做可以明确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防止学生出现跑偏做无用功。而且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增加每个学生的锻炼机会。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当堂可能完不成教师交代的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一幅画分成几个部分交给几个人共同完成,既避免了作画重复现象,又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任务。
三、整体构思和过程优化
(一)正确选择合作形式
美术教学的合作有两种,一种是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一种是合作创作美术作品。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必要性和挑战性是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基本要求,在选择正确的合作形式后还要求教师对小组合作内容和进行时间的合理把握,达到效率最大化。
(二)合作学习过程的优化
美术教育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本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美的感悟,使学生学会欣赏美,并学会完美表达,使更多人感受美和体验美术的文化价值以及思想的进化与提升。所以美术教育过程十分重要,教师对课堂的把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美术教育,教师应精讲,靠学生自身感受美,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使学生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正确合理地掌握课堂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实践产生思想碰撞,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表达能力。其次小组合作的过程需要教师统筹兼顾。不仅要对整个班级所有小组进行管理,还要做到对每个小组深入观察寻找优缺点和公共盲点,而且还要照顾到每个学生,发现每个人的不同因材施教。
(三)小组合作的总结与评定
小组合作的总结一环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下一次的学习效率。所以做好每一次的总结与评定是必要的。结果的评定应全面客观,总的来说要做到对合作过程的总结,对整个小组和每个组员的总结,注重对学习能力不同人的总结,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总结。
四、美术合作学习的关键点
尽管美术合作小组学习有优点,但实施过程复杂,存在问题多。学生差异较大参与度不均。美术合作学习关键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定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能力,发掘出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和感悟,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多美的感受。
(二)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长期规划
小组合作不是一次两次短期就行的。美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因为没有一套固定小组合作,每个合作主题都是不同的,教师需要长期实践才能摸索出规律,才能灵活地进行改变以适应多变的合作要求。
(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教师与学生并不是分开独立存在的,他们是一体的。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只有互相了解才能发现出问题和优点,才能优化合作过程,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美术的学习对于小学生对美的认知作用是巨大的,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学习美术,接受美术教育,所以美术教育应得到学校家长的关注,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美术教师应该带领儿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细心观察儿童,创造符合儿童教学管理模式。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趋势势不可挡。我们要虚心学习,不断改进,使其充分适应我国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吴晓华.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有效美术课堂[J].考试周刊.2011(33).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阶段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还能对开发学生大脑、提升其智力水平,发挥一定作用。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好奇心重、自制力差、缺失独立思考能力等特点。而伴随新课改的日渐展开与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也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对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使之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应该有所选择。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因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小学合作学习这个教学形式,故对学生分组情况并不是很在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基于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与优劣势进行科学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2]。例如:教师在讲解“数据统计”知识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内都有思维方式较灵活或者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学生合作完成对应数据的统计,并绘制出对应统计图。通过这样一种分组形式,让学生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并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要求每位学生都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都能有所收获。为此,在科学分配小组成员后,教师还需对小组任务加以配合,为学生安排合适的任务,使之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进步。例如:教师在讲解“时间的计算”知识时,应积极引导小组成员合作练习,通过问答和纠错形式来积极展开小组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小组内学习能力中等的同学负责出题,而基础较差的同学负责回答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则负责纠错,并提出相应的改正意见。通过这种分工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还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3]。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分”知识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春游”场景,并将本堂课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融合到其中,引导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切实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并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准备好素材,创造条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较为枯燥,小组内成员提不起合作、探究精神,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比赛,以此来激发小组成员间竞争的斗志,学生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不断提升合作学习效果 [4]。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知识时,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特点与周长概念”知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要求学生使用2根长约5cm的黄色小棒与2根长约3cm的红色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接着提出问题:“要想求得所围长方形的周长,就要求得什么?请用3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该长方形的周长,并说出计算理由。”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观察这个长方形,并在草稿纸上加以演算。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展开小组比赛,小组成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组员之间互相交流,成员代表发言,总结出小组观点。最后,教师对学生观点加以总结,共同得出讨论结论。
三、科学有效评价,及时鼓励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适时把握合作时机,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和谐愉快的合作交流氛围,为学生留足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循着问题去争论、倾听、反思,使之在接纳、批判自我与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得到逐步的提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准确把握每次合作契机,学生在争辩中获得灵感和新知;当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之间一起合作学习,使之在同他人的合作学习中准确、迅速地完成任务;当讲解到重要知识点时,引导其合作学习,使之了解到他人的解题方法与策略,并从中有所收获 [5]。与此同时,质疑,作为学生打开新知大门的一把“钥匙”,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火苗”所在为此,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倾听他人发言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认真思索他人意见,而不是一味地盲从。例如:教师在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知识时,例举一道题:“0.67÷0.22=67÷22=3……1。”面对这道计算题,开始时多数学生都认为这是正确的,只有少数学生表示不太正确,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问题实质加以探究,以共同探讨出正确结论。此外,在学生合作、交流讨论中,教师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独创性与自主性等主体精神与品质,均需予以肯定评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自主探究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出更大学习动力 [6];并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的探究过程中,总结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方法,以此来让学生有所感悟,逐步提升解决问题与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时,学生就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多种有效算法,而在学生归纳出对应法则后,教师应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获得一定成就感与满足感,强化学生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印丽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4,(11):96-97.
[2]丁文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5,(15):80.
[3]吴艳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47.
[4]韩景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3,(04):52-53.
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分组;小组分工;教师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程改革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已得到众多老师的认可。合作学习的确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但是,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在具体环节上下工夫,导致合作学习事与愿违,实效甚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各自为政,秩序较乱
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较传统教学更大的学生自由,但同时也容易带来教学秩序的混乱,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有的学生为了让其他同学听清自己的声音,就成倍地加大音量;还有的小组争执起问题来,个个扯起嗓子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孩子有表现自己的天性外,也有教师把这种现象认为是课堂活跃的表现而不去制止的原因。结果造成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我的;学的学,玩的玩。表面上围坐在一起,像一个学习小组,实际上是一盘散沙。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4、教师评价和奖赏重小组、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其实应该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最终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5、形式主义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人人皆知;但是,部分教师注重形式过多,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价值和途径研究较少。为了追求场面的热闹(特别在一些公开课上),不管学习内容适合不适合合作学习而都要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或令学生相对而坐,或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形状(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就认为是合作学习。结果是旧观念套用新方法,生搬硬套,形像而神不像。如此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没有实效的形式主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自读自悟、深切感受的过程,更是学生相互交流的前提。学生个体对问题不甚了了,拿什么去与别人交流探讨?学生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也就不能形成一个小组的共同意见。要教学生一些合作的技巧,其次还需要教师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如对于优胜的小组或个体给予额外奖励。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积极合作的的动力。
2、合作小组内部要有必要的分工
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相互合作、互补互助、共同发展。合作小组的划分应该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合作学习的目的。没有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常常是各行其是,自说自道,形成不了交流合作探究。因此,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汇报是代表本组,而不是只代表个人,报告员发言后,组内其他组员可以再进行补充。
3、教师要发挥应有作用
教师不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局外人。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具体讲,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起到以下作用:
(1)指导作用: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分组,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开展合作交流,如何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小组学习成绩和学生个体成绩如何评定等给予指导或建议,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
(2)组织作用: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讨论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提醒,提出明确要求。注意调控各小组活动流程和时间,确保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
(3)激励作用:交流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的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啊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鼓励这组学生在汇报时提出,以便让全班学生共享。教师的及时表扬和肯定,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