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汇报范文
时间:2023-03-23 22:4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成果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很荣幸能邀请到各位参加项目部2012年外出培训学习成果汇报会。感谢各位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参加会议。请允许我先做自我介绍,我叫李永强,是此次外出河南学习团队的一员,很高兴作为今天会议的主持向大家展示我们学习培训的成果。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工,他们是:选煤项目部项目经理崔志刚崔总;项目经理助理、也是我们这次学习的总带队李华李经理;项目经理助理马新茂马经理;
各位领导和专工一直奋战在我们项目建设的一线,每天都非常忙碌,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各位能来参加我们的报告会,下面我们进行今晚的第一项议程。
为了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备,提高员工素质,加快工程建设以及保证以后生产的顺利进行。经崔总同意、李经理和马经理组织,选煤项目部与7月底选派一部分员工参加培训学习。其中赴****22人、河南**29人、**集团发展公司、钾肥公司34人,共计85人。经过近两个月的培训实习,我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我们带着学到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安全地回到项目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晚由我们外出学习人员汇报我们的成果、交流心得体会、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检阅。
1、下面进行第一项:学习培训成果汇报
丁仁军、朵海平、张元弘、刘伟、周龙、保积珍、王文博、李丰乐、杜佳乐、张晓莉、石大元、任慧、李万章、王重孙。
2、李经理是我们的总带队,为了我们的学习做了很多的工作,为我们安排吃住行,在他的照顾下我们才能安心地上班实习。下面请我们李经理为这次学习培训做总结,大家欢迎。
3、儿行千里母担忧,可以说,把我们比喻成选煤项目部的孩子,比喻成崔总的孩子一点也不过分。我们身在外地的时候,崔总时时刻刻都在操心,在我们学习期间,经常打电话询问我们的情况,领导的关心让我们感到温暖,也充满了动力。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崔总为我们做总结发言。大家欢迎。
4.、再次感谢崔总的讲话,我们一定会认真体会,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选煤工作者。
5、接下来是今晚第二项:现场互动和交流,由我们的学生向大家讲讲自己所学到、看到、感受到的。现在开始……
6、大家都说了这么多,现在由各位领导问大家问题,大家举手回答,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
篇2
一、完善科研制度,健全网络,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本学期学校教科研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科研管理制度:重新学习了教科研例会制度、课题实施定期汇报制度、课题成果总结推广制度、教科研成果评比奖励制度等,真正落实科研兴校,使教育科研向更自觉的理性水平提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四个子课题小组,教科室责任到人,具体负责四个子课题组,并设立了新的课题组长,负责子课题的日常研究工作。
二、注重学习,加强课题的研究力度,完成中期汇报:
各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科研工作的学习材料,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继续做好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工作,加强课题的研究力度,抓实研究过程,在深入实施过程中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汇总工作和资料积累工作。使课题的管理、实施、操作更规范、科学、有效。教师的研究更加主动、自觉、扎实。本学期在各教科组活动的基础上,汇编出《八一小学教科研成果集》,结合教研组团队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了中期课堂教学汇报课,受到了区教科室领导的肯定。教科室还完成了08年度课题汇报。评选校教科研组及先进个人。
篇3
汇报会开始了,几位主持人端端正正的走向讲台,向大家说:“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欢迎各位家长从百忙中来参加我们的成果汇报会。”接下来主持人宣布第一个节目是舞蹈“AEIOU”,班里的几位女同学面带笑容的走到台前,老师放起欢快的乐曲,大家手舞足蹈,优美的舞姿加上美妙的曲子,简直是一种享受。
第二个环节是互动游戏。我们大家在一起欢声笑语,倾刻间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
最后,我们开始对话表演,每个人的英语说得都非常流利,而且加上动作、表情,家长们也连连称赞我们。
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践教学: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研究课题“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XSZ12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首始课程。开设“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塑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合格的大学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实践教学作为“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课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指的是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以“基础”课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直接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基础”课实践教学已经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但是随着“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一些问题依然困扰着“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普遍存在着对“基础”课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的现象。二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三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筹措渠道不畅,是实践教学难以全面有效展开的原因之一。四是社会实践有效机制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是由教学性、寒暑假性、勤工助学、学生自发性的开展,这些社会实践形式和“基础”课的社会实践尚未接轨,还是处于一种各做各的状态。五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还只是处于有限度的进行中,其深度不够。六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由于没有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等原因,导致“基础”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探索
为改变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局面,本课题组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新的方式,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1、设立适合大班的教学模式。“基础”课重在积极开拓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设置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创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任务为趋动,以团队为组织,以专题为内容,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合一、课内与课外合一的,适合大班教学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
2、建立新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应具备的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诸多能力加以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
3、以小组为单位,摸索“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模式。
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大班型授课,而现实中教学资源有限限,又很难实现小班型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一次参与研究性学习和上台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在本学期第一次课由任课教师作如六大步骤策划:一帮助学生学生团队组建。每班级按人数自由搭配,组建8个研究性学习团队,以培养学生集体主队合作的能力。二选择任务。每个学习团队任意选择八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做调查研究,以培养学生自助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三资料收集。每个团队根据所选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四主题撰写。主题的撰写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多种格式,以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五汇报准备。在汇报中要求使用PPT,很多学生不会做PPT,如何制作,如何操作,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以培养学生处理困难的能力。六主题汇报。每次上课留下30分钟的时间作为课堂实践教学,各班派出一个学习团队作代表,以同一个主题作汇报(6分钟为宜),进行PK,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自我展现意识。七评分与总结。在团队汇报后,老师与学生评委评分、教师点评和鼓励并指导后面的团队操作。做到成果展示在课堂功夫施展在课外,以培养学生总结经验的能力。
4、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精心设计成果展示。
(1)“学习汇报书”,学习汇报书是每个团队根据选择的主题学习性调查研究,经调查结果以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形式展现的纸质报告书。
(2)“团队亮相”,要求每个团队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展示自己的队名、口号甚至是logo,还可以用各种形式展示团队成员的风格和特长。
(3)“现场汇报”,把主题的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如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格式,做成PPT与大家分享。
(4)“活动感悟”,要求每个团队以简洁的语言谈谈此次活动的收获和感触,如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难如何解决?解决后的心态等等。
5、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精细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每个团队主题汇报的成绩,作为“基础”课的平时成绩一半,总分为100分,此分数在学生总评中按20%计算,该团队成员成绩共享,此成绩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
“学习汇报书”“团队亮相”“现场汇报”“活动感悟”四项的分值比为3:2:4:1。
参考文献:
[1]程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4.
[2]徐倩.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报(汉字综合版),2001(6).
[3]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5:41.
篇5
关键词 植物栽培校本课程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植物栽培”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1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植物栽培”校本课程把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栽培技能,充分体验到种植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生命科学课题研究。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存在困难,学生还缺乏一些课题研究必备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开设“植物栽培”校本课程为那些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为研究做准备的机会,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1.3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奠基
从事初中生物教学的老师总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不知道花生生长在哪里,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花生长在树上;学生不清楚黄瓜、南瓜等植物一定是异花传粉;学生对于植物分类,特别是各类群的代表植物的特征总是记不清;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实验时,经常出现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的情况……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接触和观察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少。开展植物栽培活动,不但丰富了教学素材,还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结果必然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2 “植物栽培”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
2.1 课程目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接触的事物比较熟悉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地学习它、研究它,而且能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本课程实施前,对学生的需求、兴趣展开了调查,结果看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种植植物很感兴趣。因此在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的前提下,确立了具体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获得一定的植物栽培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
能力目标:通过种植,认识、欣赏植物,培养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通过调查,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具有初步的策划、组织能力,更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种植,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操作的积极体验,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并懂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通过种植,更具爱心、责任心,对自然、对生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通过自己动手种植植物,不仅为绿化学校、美化学校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树立了环保意识。
2.2 课程内容
对现有苏教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以各类群代表植物的种植为主线,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1)各类群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方面,如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代表植物的养护方面,如葫芦藓(生物实验常用材料)、黑藻(生物实验常用材料)、铁线蕨、银杏(本校园常见植物)、花生、豌豆、南瓜等。
(3)栽培技术方面,如种子催芽、盆播、露地栽培、扦插、嫁接、人工授粉、水培等。
(4)植物欣赏方面,如典型植物功能、植物空间配置、色彩搭配、校园绿化方案设计等。
2.3 课程实施形式
开发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培养学生关于植物栽培方面的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教给学生很多关于植物栽培的理论知识。课程实施的目的是以此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基于上述理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施本课程。
(1)讲座。
邀请家长、园艺工作者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教师一起围绕某一领域进行专题介绍,拓宽学生视野。
(2)调查汇报。
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从周围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走访、问卷、上网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在课堂汇报交流。
(3)动手实践。
课堂上,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实验技能操作,如“种子的催芽”、“植物盆播”。课后,学生选择喜欢的植物进行种植、养护。 (4)小课题研究。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大约4~5人),在教师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实验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
2.4 课程评价
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给以多种形式评价。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填写自评与互评表。每节课后各小组都会拿到一张评价表,小组成员先要为自己作一句话的评定,再由组内相互评议,产生小组评价等级。最后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评议。
(2)作品展评。课堂上,学生将栽培作品搬上讲台,并作简单说明,让全体学生欣赏评价。学生的一些栽培作品直接用于美化教室和校园,同时又作为成果展览,让全校师生欣赏评价。教师用相机记录下学生栽培活动中的美好瞬间和优秀栽培作品,在学校校本课程成果汇报活动中,向家长展示,让家长欣赏评价。
(3)开放性理论知识考查。教师编制考查试卷,试题以自主性、开放性为主,如“选择感兴趣的植物,谈谈它的栽培要点”,“为了更好的绿化教室、绿化校园,请你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学期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查。
下面就本学期开设“植物栽培”一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作进一步阐述。
主题活动:植物水培技术。
活动时间:2012年4月9日。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植物的水培方法,尝试水培一两种植物;能力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完成探究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布置课前探究问题,准备几种常见的植物、栽培容器和栽培工具等。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课题,最好制作成PPT。
活动过程:
(1)调查汇报(由学生组织、展示)。
问题①植物都能水培吗?例举适合水培的植物。
第一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问题②如何选择水培植物的器皿?
第二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问题③水培的取材方法有哪些?
第三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问题④如何对水培植物进行日常养护?
第四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整个流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准备.主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学习方式的能力。
(2)动手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水培吊兰、绿萝、富贵竹等。
(3)课后拓展。学生将课上完成的水培植物小品带回去养护,观察。
(4)大擂台(2012年4月23日)。学生将水培植物小品集中展示,学生互评,指出每个栽培小品的优点和不足。学生相互交流栽培经验。
活动反思:校本课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承担引领作用,在必要时候予以指导。要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 “植物栽培”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
3.1 实施校本课程所取得的收获
(1)拓宽和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讲座、上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通过大量的感性知识积累,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更系统,对植物栽培常识及各类群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加深了认识,为今后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实践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如为什么绿萝叶子发黄,怎样解决?水培吊兰的根发黑了怎么处理?……学生发现问题后主动去解决,如请教他人、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等,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在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细心、耐心、爱心等)。
(3)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让一些学生重拾自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本课程的活动,很努力地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特别是在传统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在本课程中也能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实践,展示的成果很好。
(4)在学校、家长的支持下,课程得以顺利展开。课程实施前,学校将校园西北角大约30m2的土地、小池塘一角、教学楼五楼的露天阳台作为课程实施场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家长搬来了废弃的鱼缸,有的家长运来不用的花架,还有的家长提供了各种植物种子,等等。学校、家长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证。
3.2 实施校本课程尚需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成果展示层次不一。有些小组做得很好,但有些小组只是简单的把网上的内容下载拼凑,没有形成本组成员的观点。这主要是小组成员能力差异引起的。因此,在布置任务时针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需要进行个别辅导。
(2)学生对成果展示的关注度不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对本组的成果展示关心,对其他小组的成果展示关注度不够,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提出问题交流的现象少。
(3)一些探究或调查的内容过大,完成效果差。课程实施之初,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探究。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课题选择要么新且大,要么选择的课题小但可行性也小,实施起来存在诸多困难。久而久之,一些探究课题虎头蛇尾,草草结题;一些课题浮于表面,不见其里。
篇6
关键词:合作探究 理论指导 数学教学
一、前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学习不单单是被动的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勇于探究,充满创新和思考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较为推崇学习方式之一,要想实施好合作学习策略,必须要明确理论指导,根据地方办学特色有效实施,文章由此展开论述,以供参考和借鉴。[1]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研究性学习型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接收式学习的彻底改革。此种模式下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寻找问题解决的最有效方法和措施。
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施,主要有开放式、半开放式、集中式三种。
开放式组织方式:不统一设定研究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决定,成果丰富、视野广泛、更贴合生活实践;半开放式组织方式:班级统一设定内涵丰富的研究主题(比如“数学与文化”),学生根据主题确定自己几个感兴趣的子题目(比如数学与音乐、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生活等等),然后交付全班讨论调整,确定一批可供小组合作的研究题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分组,实施研究学习;集中式组织方式:由全体同学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题目,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2]
2.数学实验型合作学习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精辟的概括数学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数学是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又是试验性的归纳学。今后高中数学课教学必须要充分体现数学学习的这两个侧面,尤其是后者在数学教学中基础性作用。数学实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较为抽象的数学对象形象生动化,转化为看得见、摸的着的动态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在动态中认识数学对象的不变性,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积累学习的直接经验,逐步掌握间接知识,获得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等的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的本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小组汇报式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式合作学习通过学生有效的课前合作预习、课上合作汇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能力。
主要包括了课前准备、课堂汇报、课后汇报三个环节。(1)课前准备,提前分组,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组内学习内容,由学习内容分配每个组员汇报的部分内容。在明确内容之后,组内同学提前分工,认真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准备讲案提纲。将准备好的内容,提前预演汇报,完善汇报内容;(2)课堂汇报,课上小组代表用5-10分钟的时间,将准备的过程、得出的结论、自己的疑惑等等,依次汇报。同时鼓励每一个同学参与课堂讨论之中,共享成功的喜悦;(3)课后评价,课堂结束之时,需对全班汇报成果进行测评,不仅有知识方面的,更要有参与程度方面的,同时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策略的有效性
在高中数学课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不总是应用于教学整个系统之中。会因为教学环节的不同,应用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提炼及学生的独立学习过程中。由此,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将其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极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1. 新课导入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合作学习应用于新课导入,可借助问题情境,适度引进竞争机制,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有效品质。比如说:高中生在立体几何初始课的学习中,教师引导临近座位的4-6个同学组成合作小组,拿出长度相等的6支笔,思考――如何用这些笔拼出4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拼笔游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而作为尚未接触立体几何的高中生而言,整个问题正值最近发展区,更容易调到他们去尝试这个简单却不能完成的问题,为接下来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外部可能性。
2. 课堂练习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研究证实:合作学习是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有效练习方法。在课上练习中,通过合作学习的实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共享组员思考成果,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3]
比如:椭圆第一和第二定义学习之后,可尝试如下开放式的练习,加深对相关概念属性的认识程度。椭圆x2/25+y2/9=1上有一个点P,此点距离左准线2.5,引导组内学生通过已知条件可以探究出那些相关量?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上述结论设计题目,供组内其他同伴进行解答。[4]
再比如:
3. 课后复习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学生合作编撰数学问题或测试卷,是操作性很强的一种合作复习形式. 以2-3 人为宜,自由组合编撰章节问题或编拟考卷。 此项活动除了能反馈学生学习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强化合作复习功能,提高整体水平。对于这一学习活动,学生满怀兴趣,有一种提升自我价值的冲动.。教师只需对考查内容、题型、 题量、 评分作出要求,且规定必须先系统复习方能下笔,合作完成成型后,随机分到不同小组解答,并由解答方另附上对此份考题的评价,命题小组对答卷进行批改后反馈给解题方。[5]
参考文献:
[1] 张磊. 巧妙应用合作策略促进高中数学教学[J]. 数理化学习. 2013(07)
[2] 严娟. 浅析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J]. 中学时代. 2012(18)
[3] 傅钦志. 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2011(Z2)
篇7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音乐教育 小组声乐汇报 作用体现
本文是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声乐表演艺术形体语言特征及实践研究》(2014043)的阶段性成果;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渭南市城乡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比研究》(15SKZD08)的阶段性成果。
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名合格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声乐课一般都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四年时间。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类学生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原则上要求课程应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然而,近年来,由于学生大量扩招,造成高校硬件设备和教师资源的匮乏,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课的形式所取代。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不仅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指导,甚至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来弥补这方面授课的不足,成为许多教师探讨研究的对象。
很多师范学院声乐教育专业自学生进校以来就坚持采用“小组声乐汇报”的方式,来改进大课教学模式的不足,从而给教师、学生都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帮助。
小组声乐汇报对高等师范类学生声乐学习的促进作用
简单来说,小组声乐汇报就是声乐教师将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板块,在每一板块内容的课堂授课活动之后,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分组轮流的方式或者随机挑选的方式,组织学生(大一、大二是四人一节声乐课,大三是两人一节声乐课)进行演唱汇报。汇报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点评,也可以由教师来亲自点评,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出小组声乐汇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高等院校虽然是一个成年人学习的地方,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意识。然而,由于在完全放松和缺乏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仍然非常淡薄,尤其是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弱,如果再缺乏有效的监督,其学习效率更是低下。小组声乐汇报的重要特征是,一方面它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加声乐表演的可能性,不会让学生有旁观者、看客的心理存在;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课外作业或者是课外练习的成果如何,从而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事实上,这种督促更多是来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的心理压力,是一种积极寻求自我提升的手段和方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来自教师的语言激励。因此,这种心理上的督促,压力更大,效果也就更明显。
2.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
在我国目前的高师声乐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必须把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多方面技能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要求。
在小组声乐汇报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登上讲台。他们既可以体验舞台表演的真实感受,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在教师和同学们的点评中,了解到除自己演唱声部之外的其他声乐作品,在风格的掌握、演唱经验的积累、艺术处理、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认识作用。这其实也就是一种自我锻炼,培养实践经验的过程。总体来说,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学生只有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自信地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范唱教学实践,而高等师范院校的小组声乐汇报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方法。
3.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声乐是一门极其抽象的学科,里面往往包含着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教师也会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表演,然而,大部分情况下,一下课学生可能就已经全忘记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讲授正确声乐的概念应是“明亮”“圆润”“连贯”“靠前”或者“靠后”等。而在现实的演唱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将自己刺耳、暗闷的声音认为是正确的,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教师点评以及与他人学习对比的方式才能真正体会这些内容。
而在小组声乐汇报中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学生之间在理解力、声音表现、欣赏特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可以相互观察、相互体会正确的发声,通过听、看别人的演唱,体会教师的点评,来树立正确的声音要领,从而记住这个印象,去调整自己的声音表现。这是平时在大课授课过程中所不具备的条件。
4.加强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
在小组声乐汇报中,实现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与互助学习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为了使小组表演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赞同,组员之间往往会群策群力,积极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在此情况下,这种学习心理着重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互助协作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小组声乐汇报的价值和效果。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其未来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都大有裨益。
5.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目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声乐条件和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是以声乐技能考入学校的,也有的是以钢琴、器乐,甚至是舞蹈考入学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其声乐条件和素质,实现因材施教,按条件培养。比如,对于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注重声乐技能的培养;对于声乐条件较好的学生则要培养他们全面发展。
在大课中,教师既没有机会,同时也没有时间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然而,在小组声乐汇报中,则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将具有相似声乐水平或者相同特征的学生分为一组,给他们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技巧等,既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又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6.极大地释放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担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既要完成规定的学期教学任务,同时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在学生的毕业汇报中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声乐水平,这对于教师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在小组声乐汇报中,教师是处在一个点评者的角色,从事的是对日常教学效果的检验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极大地释放了其教学负担。而且正如上文所说,小组声乐汇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总体来说,小组声乐汇报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表演相结合的重要学习方式,既可以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教师而言,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谭顺来:《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小组课与个别课结合》,《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2]陈蓉蓉:《浅谈声乐个别课教学中的非主要问题》,《天津声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篇8
【关键词】探究 交流 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汇报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帮助学生理清、调整思路,掌握科学探究技能,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重视科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对于有序地引领学生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养成自主探究习惯,发掘自身创新潜能,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等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在实验探究的交流汇报这一环节,还存在着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费时而低效的现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促进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后有效地进行汇报交流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良好的交流习惯是基础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要提高课堂上汇报交流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和科学的表达习惯。
1. 我们共同的习惯――安静倾听
在科学课堂上,汇报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可知,学生比较在意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而不重视同学的发言。因此,良好的倾听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从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就开始培养习惯。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逐步、渐进式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但是,众所周知,一种习惯的养成开始往往是艰难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用一些小方法来帮助孩子。比如,教师在汇报交流活动中,给倾听的孩子提一些具体的要求。这些小方法都是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应该借鉴。
2. 我们共同的语言――科学用语
科学课堂教学中表达和交流是指把对科学的认识表达出来,进而进行相互传播,交换各自的认识,形成新的认知。因此,科学教师应把引导学生学会科学表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
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科学词汇。如果学生连科学词汇都没有掌握,又怎么能奢望他们在交流中科学地表达,又怎么可能理解这个科学概念的深层含义呢?当然,还是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去引导孩子对科学概念进行建构,而不应该死记硬背科学概念。
其次,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不清的话语中的真实意图,并用简练科学的语言帮助学生表达,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二、精心的活动设计是保证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的基础,课堂中产生的实验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表现,其中隐含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而实验探究活动之后的汇报交流,则是这些科学思维的交流,通过这些思维火花的碰撞,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在精心准备的前提下再多一点“不精心”,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发现,在交流中有的放矢。
三、恰当的交流方式是关键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找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要的交流方式。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希望自己经过实验探究后得到的成果能被展示,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在交流活动中,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参与最大化,不管是对中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
有的教师组织的交流活动参与度和活跃度较高,学生乐于参与交流,参与交流的机会也更多,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为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大量的数据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的交流汇报活动,参与的学生太少,大部分学生只是“打酱油”,他们的努力成果并没有被展示,长此下去,学生也就失去了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交流的热情渐渐消失,思维的火花也就难以产生。因此,在交流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每个学生探究成果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思维,让汇报交流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总之,在实验教学课中要提高学生参与汇报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科学的表达能力,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维,以合适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那么,汇报交流活动将不会再是科学课堂中的走过场,孩子也将不会是交流中的看客,从而使交流活动真正发挥出促进孩子思维碰撞,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J].新课程(中学),2010(10).
篇9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中差生;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构建和认知分享的观点,它能使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而且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中差等学生,更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模式,教师和学生已越来越熟悉和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教师就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都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但这么多年,反思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我认为有一点是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做得不够完善的,那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中差生的收获没有好生多。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部分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宠儿”,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他们的才干得到了更多的展示,他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他们就像是一出戏的“主角”。而部分中差生则成了合作学习中的“配角”。有很多的原因造成如此现状,近几学期,我观察了部分课堂,以及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我觉得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差异。面对同样的任务,学优生因为基础好,能力强,他们总是能较快较好地完成任务;而中差生完成任务时总是相对较慢,完成的效果相对较差。其次,有部分学生合作意识差,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其突出表现是:有的善于表现的学习优秀学生“以我为中心”独霸话语权,不知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展示,不倾听,不配合;有的学习表现差的学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呆坐观望;即使轮到他参与,仍然是推委推脱,消极应对。第三,学生不知合作方法,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许多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规范,只顾形式,不顾实质。其主要表现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七嘴八舌,凑热闹。瞎起哄,不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仍表达自己意见,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二、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没有领悟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内涵。有一部分教师以为在环境上建构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桌椅摆成适合小组学习型,课堂上让小组讨论讨论问题,课后让学生合作找找资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而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小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讨论、意见综合、生成问题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在小组学习者交流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者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实践训练中解决共同的问题,提高小组中全体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其次,教师缺乏教学智慧,教学策略简单。许多教师在讲授式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虽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是教师很多时候依然按“一对多”的提问方式来与学生单向交流和对话,忽视小组的存在。教师或在分组上,或在设定小组任务上,或在时间安排上,或在评价上,缺少恰当的教学策略,无法使优等生和中差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分工,互相依赖,共同提高。
近两年来,我就如何通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参与面,如何提高中差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收获,从而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自己个人肤浅的尝试。我的尝试主要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小组建设应有利中差生
1、营造小组融洽的合作氛围
建立小组愿景。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特征是一种有集体愿景的团队学习。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探讨团队学习愿景,这个团队愿景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结合小组实际情况。使学生个体愿景与小组愿景结合起来,让学生齐心协力为实现团队愿景而努力奋斗。使中差生树立团队责任感和荣辱感,从而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学习力,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建立团队文化。良好的团队文化也是团队充满凝聚力重要方法。因此当小组组建完成之后,一般我会要求每个小组设计小组口号,小组标志。通过参与设计让每个小组成员增加团队归属感。学优会更加包容,而中差生会更加自信。
2、制定科学的小组学习制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充满动态感,因此容易造成小组学习秩序混乱,从而造成中差生在混乱中要么消极逃避,要么制造一些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件。有一个科学的制度是小组学习取得良好成效,是中差生得到提高的重要保证。
制定小组学习公约。小组学习公约可以规范和约束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小组公约的制定应该明确具体,使本小组成员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制定公约时,老师可以参与引导,组内成员要充分讨论,达成最大的共识。
小组学习组织者采取轮换制。大多数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喜欢指定学优生作为学习的组织者。这种做法虽然能使学习任务看似非常圆满的完成,但学习成效确是要大打折扣。学优生在一个班级只是极少部分,学优生的知识能力是远远超出大多数中差生,只由他们引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的结果就是表象好看,但中差生由于跟不上节奏,学习收效甚微,小组 两极分化严重。因此,我觉得小组学习的组织者不应指定学优生,而应采取轮换制。我们应该相信绝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对部分责任心不够,或组织能力不足的学生,我们应该加以教育指导,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而不是因噎废食,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
二、过程引导应倾向中差生
1、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只能是组内优等生的独角戏,中差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而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中差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会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总之,只有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合作的成效。保证时间最好的做法就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合理频率,比如有些老师在一节课时间里安排多达三四次小组学习,曾经听过一节课《皇帝的新装》,老师共安排了四次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是:1、品味语言,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写旁批,然后小组交流。2、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3、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4、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说真话谈谈作品的现实意义。这四个学习内容既有语言品味的,又有主题理解的,还有学生情感体验的,如此复杂的高频率的合作学习可能会让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多数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我觉得,还不如大胆取舍,只侧重于一方面内容设置一个问题,或围绕同一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系列问题。
2、搭设有梯度的学习台阶。
首先,合作学习尽量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象,或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降低合作学习入门台阶。激发中差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研讨的台阶,使学生能一步步地深入探究。这首先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在每个小组之间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合作时发生的阻碍,而不是只站在讲台前,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同时,教师要能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动态的课堂里为学生生成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疑难点拨对老师能力要求高,而一个优秀老师和一个平庸老师的根本区别可能也就在此。我们不能保证我们每次的点拨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的点拨注意适时、适量、适度。
最后,成果交流时采用成员分工汇报或成员轮流汇报。分工汇报时每人负责阐述自己负责的那个部分,并力争将这个学习成果融入整个学习小组的成果中,为提升整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而努力。分工汇报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他们除充分准备自己的任务之外还需认真倾听、组合、分析他人的意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扩展知识。通过分工汇报,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的“作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轮流汇报应要求汇报本小组成员共同的成果,而并非是他自己个人的看法。汇报时要尊重小组成员的话语权,要明确本小组各成员所作的贡献,并应该点名,而不要把个人埋没在集体中,使中差生永远只能充当影子。
三、评价成效应重视中差生
小组合作学习的追求是达到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体目标,即追求基于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和个人进步基础上的团队进步。因此,教师必须建立一个合理、能持续激发小组每个成员学习热情的评价机制以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估时一定要把对合作小组集体参与的评价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评价相结合,而且要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
篇10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小组活动 互动方式 操作路径
常州新北区正在着重推进小组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学校是实验学校,所以学校上学期决定在校级层面的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中各开一节研究课,并邀请区各学科专家进行指导。在“一备二上”磨课的过程中,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在同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对小组学习的理解和以往变得有所不同。通过“一备二上”的研究过程,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小组学习带给我们的正能量,从而有效推进小组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我以5B Unit 8“At the weekends”为例,谈谈我眼中的小组学习。
一、选课的背景
我为什么选择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一些老师可能会想这节课的开课研讨几率太高,几乎已经上烂。的确,这节课相对来讲我们研讨的比较成熟,听过的课也有很多版本,大家上这节课也比较手到擒来。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在备课的时候就想,小组学习的课究竟和我们平时的课不一样在哪里?是不是区别就在于组织活动的时间或者课堂交往方式上添加一些四人或六人的小组活动?正因为这节课在处理上比较成熟,所以我对课的思考点就落在如何设计小组学习活动、如何在课堂中交往互动上。
二、课前对小组学习的理解误区
在上课之前,我对小组学习的理解和操作都存在误区。误区1:我一开始理解的小组学习就是在把组分好的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增加几个四人或六人的小组学习活动,也就是互动方式上的group work。误区2:我狭隘地理解为小组学习的互动方式为pair work和group work。误区3:操作时机上的误区。我在外面听到的英语阅读课、语文的课文教学中,一直认为这些四人或六人的小组学习活动应该设计在课文的处理部分,但是在自己的试上过程中,觉得课堂的推进很慢,往往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达不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自己很困惑。
三、上课时对小组学习的不断理解
1.小组学习活动的几种互动方式。
我之前把小组学习活动狭隘地理解为group work和pair work。那么课堂中的小组学习活动究竟有几种互动方式呢?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学习活动分为四种形式:
(1)全班活动(class work):适合传递信息类的话题,教师全班教学,学生独立倾听。
(2)个师活动(solowork):适合巩固知识类的话题,在机械操练中教师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3)结对活动(pair work):适合解决问题类的话题,在模拟交际中教师组织两人活动,在同伴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4)小组活动(group work):适合拓展问题类的话题,在真实交际中教师采用小组(4~6人)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话题内容,在互帮互助中完成学习任务。
将上述四种活动融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统称为“小组学习”模式(Harmer,1998)。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综合以上四种形式,在复习谈论、新授时设计了全班活动、个师活动和结对活动,在巩固环节时设计了一个四人小组活动。
设计四人或六人小组学习活动的时机、路径设计及操作注意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设计group work的时机,能够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体现小组学习的效率。以课文教学为例,这个活动设计在最后的拓展部分运用较好。
小组学习活动具体操作路径为:教师给出明确的任务(话题串)教师示范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小组成果展示师生、生生评价或小组间评价教师解释、归纳与提炼语言巩固、创造性使用语言(卜玉华,2009)。
案例:在本节课post-reading部分,我设计了一个语篇输出的任务:The weekend life in our life。我给学生的任务是这样的:
小组活动要求:
(1)四人一组活动,用句子“I often...,sometimes I ...”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周末生活。
(2)模仿model,介绍小组中各个成员的周末生活。
(3)小组内汇报(可以分工汇报,也可以推选一位同学为大家汇报,其他组评价。)。
在设计路径的时候,要有层次性,每一步让学生干什么都要很明确,教师要示范到位。在学生开始活动时,一般来讲,第一步,先在小组中自说,这就是刚刚讲的独立思考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倾听者可以采集信息;第二步,综合信息,相互汇报,也就是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第三步,全班汇报,即各组可以展示成果,学生自选汇报方式,可以多人合作汇报,也可以单人综合汇报;第四步,互相评价反馈,可以同组成员评价补充,也可以其他组成员评价补充,然后教师评价。第五步,教师总结归纳,最后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学生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我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活动开始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路径,做好示范,让学生知道每一步要怎么做。
(2)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扮好引领者和参与者这个角色,不再是强势的操控者。
(3)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切忌打断学生,随意评价或者纠错。也就是不要随意插嘴,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