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9 04:2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秋思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题:《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涉及课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课例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日常文本信息,表达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提问、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2.教学过程
(1)常见文本类型。采用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的文字处理方法的回忆。教师介绍常见文本类型。
(2)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①教师出示用Word编排的唐诗文稿、邀请函、论文报告范例。
②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文稿、插图素材,模仿制作邀请函,编排论文报告、唐诗文稿。
③学生展示成果,同时讲述排版要点(学生只展示了与范例一样的排版文稿,没能按要求讲述排版要点)。
④教师提问:“任务一的唐诗、邀请函的排版和任务二的研究论文的排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没有回答)教师自答:“两者表达的主题不同,排版风格不同,不同的文本形式,需要不同的排版式样。根据文本阅读对象的特征及应用的场合、目的,文本本身的性质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这才是排版的关键所在。”
⑤拓展活动:针对不同的作品要求,分析并讨论归纳出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及制作方法填入表格中(表格略,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拓展活动)。
⑥教师依据表格内容归纳加工要点和制作方法。
课例二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加工的流程,了解信函、研究报告等常用文本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的了解,编辑排版艺术节邀请函和校运会宣传标语等文本内容,表达内容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优势;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
2.教学过程
(1)常见文本类型。
①呈现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加工”流程图,教师讲解信息加工前需明确的问题。
②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呈现教材P40“交流”内容。
③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41的“任务”:上网搜索常见文本特点,填写P41表3-1和表3-2(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表3-2的填写)。
(2)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①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P41的“观摩”:打开教材光盘的“教学案例”,观察其中存放的多种常见文本的排版及其表达效果,分析其加工形式,并进行评价,说明理由。评价之前请参考教材P42的评价要素。
②小组反馈案例评价结果(学生浏览光盘“教学案例”以及评价的时间不足,各小组没有形成评价结果,无法反馈。教师采取自己逐条讲解教材P42的评价要素的方式来替代学生反馈活动,呈现本环节内容)。
③讲授教材P42的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要点。
④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原文件,排版邀请函。
课题《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一节课。通过对以上课例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目标制定方面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课堂教学目标机械地套用三个维度的陈述,缺乏从整体上思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其二,教师研读课标不到位,没有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可分步实施的各学期、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问题一: 目标缺乏梯次细化,机械套用三个维度,课标难以落实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课程标准对该课题的要求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其中,“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 …”是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形成良好的表达行为和素养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追求。“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的技能目标和“形成良好的表达行为和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在多项解决实际文本信息处理实例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课例一和课例二都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为一个平面的三类目标来描述,缺乏从整体上思考如何让学生在用文字处理软件处理信息的实践过程中体验、感知“文字的加工方法”以及“技术的恰当应用”。从教学目标的指向看,教师将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一般方法停留在知识性记忆层面,导致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侧重于模仿学习。课标的三个维度难以落实。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课例所对应的能力目标,其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学资源等具体情况,将其梯次细化成各课时目标,形成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课堂教学目标。课例一的目标设计生搬课程标准要求,使其选择的教学行为、设计的学习活动侧重于“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导致学生在经历“信息加工与表达”主题学习时缺失“如何选择恰当的技术表达意图”的体验。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忽视课程目标的细化,教学就可能走向“无目的”或“偏离课程主旨”的无效教学。
本课例“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主题的重点目标是“能根据任务选择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信息表达方式的选择”是信息表达过程中相关技术操作的前提,其实现是对有关技术操作素养的提升;而信息加工工具的熟练操作则是落实信息表达方式的实践,也是对信息表达的技术深化。据此,细化后的教学目标可以具体描述为:①通过制作邀请函、论文报告,了解信函、研究报告等常用文本的形式及特点;②在编辑、排版艺术节邀请函、研究报告等常用文本过程中,学会根据信息接受方的特点选择效果形式、表达主题内容;③灵活运用文字处理软件中的编排技术,总结、归纳出常用文本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④通过制作、展示活动,初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行为。
问题二: 依据学情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研究不足,教学效果难显
课例一和课例二的教学过程中,课例一的教师用以往的软件操作教法经验为基础处理新课程教学,致使学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虽能熟练操作文字处理软件,但无法达到“如何选择恰当的技术表达意图”的程序性知识目标;课例二的教师“照本宣科”,完完整整地依据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序列来实施教学,没有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相应处理。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益的直接因素,而教师对二者的选择是基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因此,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因素。本课例的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Word软件,他们具有使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编排操作的基础,基本掌握页面设置、正文格式设置、图文混排等操作,能够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排版。但是,学生对如何根据任务的要求,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文本呈现方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缺乏足够的经验。即对根据任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等能力。而且,学生必须通过变式练习才可能获得“解决问题”这一类型的程序性知识。另外,有部分学生对Word软件的操作不熟练。依据学情,该课题教学要突破的难点即“如何根据任务的要求,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文本呈现方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该难点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因此,学生是否掌握了程序性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才能判断。课例一虽然以作品制作的操作实践活动为主线,但在“范例展示”的环节,教师没有对范例作表达方式特点分析,学生无法从范例观摩中理解如何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因此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或照着范例呈现方式进行编辑排版,或盲目选择表达形式,教学效果不到位。所以当作品展示时,学生也没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说出版面设计的理由及表达效果的优势。随后教师的总结也无法落实根据具体需求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的目标。课例二课堂效益低下的原因是没有依据学情提供足够的变式练习。教材内容的呈现序列是为了让学生先理解和掌握有关常见文本加工的流程,使有关程序性知识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原有命题网络,再通过日后的变式练习,使命题转化为产生式系统。而课例二的变式练习并不足以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的产生。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依据学情,课例一的教学过程可作以下修改。
(1)实例示范:学生观摩他人艺术节邀请函、研究论文作品;解析其中的信息表达方式,分析成熟作品中是如何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
(2)创设任务情境:学校要举办艺术节,现要向兄弟学校的同学、老师发艺术节邀请函,还要向家长、社区养老院的老人发艺术节邀请函。请一、二组负责设计制作邀请兄弟学校同学的邀请函,三、四组负责设计制作邀请兄弟学校老师的邀请函,五、六组负责设计制作邀请家长的邀请函,七、八组负责设计制作邀请社区养老院的老人的邀请函。
(3)小组作品展示:展示过程讲述小组如何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分析接受方的特点、选择信息表达的方式,并阐述技术上是如何实现的。
(4)师生归纳小结:归纳信息表达的相关原则以及信息加工方法。
(5)创设任务二情境(知识巩固应用):学校计划举办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现将你们研究性学习的论文报告文本根据需要重新进行编辑排版,符合阅读对象特征及应用场合。
篇2
一、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的”
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教学反思强调,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可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教学反思,“思”之要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五思:“效果”如何?每一节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三、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这里的“据”是优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优质教育来源于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据”的主要的来源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一据: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据: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篇3
根据学校“三公开”工作的安排,我于星期一上午执教了一节历史课,课题是《全球化与多极化的趋势》。下课之后,回想很多,我仔细回味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有所感悟,现在反思如下:
本节课是世界历史下册第4单元《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的一个内容,本课线索清晰,我根据课程拟定了三个目标,具体是“知道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内容、掌握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了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办法”,整节课下来,学习目标基本达到。
在导入新课方面我提问学生“美苏冷战是如何终结的”,引导学生回顾苏联解体,进而又回顾到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又问“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哪个方向发展呢”,从而顺利导入新课,通过温习以前所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新课环节首先是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测评部分,对于重难点,我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达到解决。学生回答不完整、不全面的教师再进行补充。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佳,使参与拓展性问题回答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教师的讲解还是比较多,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巩固新知。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有效的指导争取课堂教学迭起,在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让其识记知识点。
我相信,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会帮助我更加迅速的成长,也让我能及时地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规避类似的失误,为上好每一节课打好基础。
篇4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本文结合在平时教学中阐述从哪些角度进行反思等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在教学中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经过将近一年的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以及在多次的各级培训的指导下,我认为在化学教学工作方面都要有一种常反思的精神。
1.从教学方向来说有以下几点反思,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技能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若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可以进行编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尽量编写与生活有联系的知识,如果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同时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其次,对重点、难点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1.2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如果经常出现口误,就会令学生对你失去信心,听课就无法专心了。另外最好能做到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教师,要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要考虑到合理地使用面板,切不可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切不可随手画图,板书难免有错漏,写好后要查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作为化学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化学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重视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1.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也学到了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1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2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3学后的反思。
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通过反思《物质的量》,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还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教学常规、师生关系、教学效果和自身专业成长,全面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3.1教学常规的反思。
我是否吃透了新课标的要求了吗?今天这节课在采取传统与探索的选择上如何分配,课前的备课:我认真写出教案了吗?我做出适合我自己、适合本节课的教学、适合的作业了吗?……。课前的15分钟:我对教案、课件都非常熟悉了吗?课前的备课需不需要再做修改呢?我上课所需的教具准备好了吗?对于课堂教学常规,我们也应该反思,在每天的课堂我都落实得怎样了?取得什么样的进步或成果了?还有那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呢?等等。我想,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反思、总结,那么我们会找到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问题的。
3.2师生关系的反思。
经常说学生要快乐学习,哪么老师也应该是快乐地教,一节课应是带着微笑进,也是满怀喜悦的心情回到办公室,成功的一节课,可以感染我的一天,失败的一节课又使我天灰地暗,很不舒服,因此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教与学相长的基础。我们每天可以反思:今天我表扬学生了吗?都表扬哪些学生了?表扬的方法、方式如何?相应地,今天我批评学生了吗?我批评的方法方式怎样?在课堂上我今天发脾气了吗?我除发火之外再也没其它方法可以能更好的解决了吗?今天我解决师生的矛盾方法是怎样的?……。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学生如果喜欢你就学你这科,如果不喜欢你他们就不学你这科。怎么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需要我们自己想出一些点子,这些点子应该是动态的,应该随着对象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改变,因为今天所用的点子明天也许就不合适了。
3.3教学效果的反思。
我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最终在教学效果上是否得到提高?我任教班学生成绩在年级中的排名进步了吗?我任教班成绩与年级平均成绩的差距拉近了吗?我们本学科的成绩进步了吗?我们的学生学习进步了吗?
3.4专业成长的反思。
教师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实现自己。教师育人和教师育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共同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动当中。我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了多少?自己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些什么?适合自己吗?自身的教学反思做得怎样了?落实得怎样了?我的教学和别人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差距?在不断反思中努力提高。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每天都学一点、反思一点、落实一点、改进一点,勤奋一点,努力一点,那么我们的课堂自然就变成了愉快的课堂。只有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丰富我们的课堂,愉快教学,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做一个新时代新形式下的新型老师,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新形式的教学理念下不断新陈代谢。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 课堂改革 缺憾
一、重视情感目标不等于不要知识
在传统生物课堂上,教师注重的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论探究实验还是演示实验都只是给学生讲一下理论,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很少,完全不顾学生年龄特点、需要以及感受。新课程改革要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师在授课时又往往把大量精力用于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的达成,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听了一些公开课,感受最多的是教师只是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简单展示一下,而留出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或组织一些活动:如演小品、对抗赛等,一节课热热闹闹。殊不知,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有效获得更多的知识,它并不是排斥知识本身。如果没有知识做铺垫,其他形式的活动都将是空中楼阁,所以更不能忽视知识目标的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学以致用,这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重视形式多样化但不能牵强附会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那种突出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教学状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于是教师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地设计各种活动形式,不论是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都要开展几个活动,似乎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热闹”,学生学习效果也才会好。
确实,变换一下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中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但是,个别教育者、学校领导要求课上必须有活动,否则就通报批评,这就违背了课改的初衷。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开展活动教学,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的方式也应该不一样。如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仅仅是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而不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如果一个问题本身根本就不具有讨论的价值,为讨论而讨论,那就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具备“活动”加“热闹”的课堂真的就是一节好课吗?未必是!上学期,我校秦智雄老师出示了一节校级公开课。秦老师的课堂没有太多的活动,没有太多的热闹,教师的话语简洁温柔,学生文静投入,连课件也只是简单的几张幻灯片,但是为数不多的活动设计恰到好处,课程的进展滴水不漏,水到渠成,一切都在安静地进展着。课程结束,我相信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各有收获。浮华不在,但不妨碍好课的存在。
可见,活动的设计要根据课程的内容而定。课程内容适合设计活动就设计,不适合也不必强行设计,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免有些形式主义了,这也是背离我们新课改的理念的。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教师“淡化出场”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目的是既要让教师从满堂灌的劳累中解脱出来,又要让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但有些教师就片面地认为,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课堂上讲的内容愈少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课堂上只能讲15分钟,领导转课堂时帮忙计时,如果超过了15分就认定为课堂不合格。这其实是领导没有把握好课改本质、没有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的表现,这样的课改也很难出成绩。如果离开教师引导,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化,教师成为教学中的旁观者,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实际上是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思维的限制,本身很多想法就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的话,学生就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维,更何况有些问题是经过小组讨论共同得出的结论,那就更容易形成固定思维、错误的认识,这样以后就很难改了。因此,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更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更确切地说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学习“循环系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注意不断设问:“心脏的位置?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是怎样循环的?”诱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我让学生担任“评委”,用“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你认为这么回答对吗?为什么?”“该如何改正呢?”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展示,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激励性评价不等于全盘肯定
在听一些教师的公开课时,我发现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教师的评价或者口头语都是“很好!”“不错!”等,即使学生的回答是不沾边的、甚至就是理解错误的。如在听“生态系统”这节课时,当时教师出示了几幅图片,让学生辨别分别是什么生物?一个学生指着蘑菇说:“这是生产者。”学生说完以后,教师的评价是:“XXX回答得非常好,加上 5分。”这位教师一节课上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学生的掌声也是连续不断,乍一看这似乎是关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领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但是不分对错、过多外在的鼓励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呢?事实上,这位教师进入了一个误区,如果教师的赞赏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学生在长期的表扬声中中会渐渐“麻木”,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
篇6
关键字:体育;院校;足球;教学
G843-4
高等教育,一方面需要承担起对于人才的培养任务,另一个方面需要密切关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动态。就当前我国社会而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客观上要求着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环境中的地位需要给予进一步的关注。与此对应,教育部多次在相关文件以及纲要中指出,作为球类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足球专项课程,承担着培养足球专项师资以及相关人才的重任。
一、足球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体育院校在足球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显著不足,甚至于已经上升到系统偏差的层面之上,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呈现并且日渐突出。虽然目前高等教育规模有所扩大,从而推动着人才输出从总量上看呈现高峰趋势,职业需求趋于饱和,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本质,仍然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人才供求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就当前面向人才需求岗位的调查和分析表明,除了必要的足球技能以及教学能力以外,在足球运动领域中的比赛组织能力、足球理论水平以及科研能力、足球裁判能力,以及必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等,都成为人才输出的必然要求。围绕这样的能力集群进行建设,展开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
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对于理论和学生核心地位的忽视,已经成为阻碍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的重要不利因素。而单纯就前者而言,我国体育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对于理论基础以及文化基础忽视,而对于体育技能偏重的态度,这样的态度直接导致学生基础素质不足,长期发展能力架空,并且理论和文化方面的短板,与我国当前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初衷违背。这种足球教学方式不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还会导致大学生对足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而对于后者而言,学生在教学活动服务的主要对象,这种核心地位随着教学改革的展开而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确定。然而在体育院校教学环境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重点是考虑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于足球专业本身注重实践的特征,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对于课程展开方式的认知,从而过于注重实践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论,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更加无法有效服务于学生,而单纯围绕体育教学内容而展开。其二则在于体育教学方法方式形式单调,教学组织方面过分强调足球技术的规范和练习的密度,从而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形成了指令-练习的闭环行为方式,从而进一步固化了教学形态,阻碍了学生朝向教学活动核心迈进的步伐。
二、推动体育院校中足球教学活动发展
想要推动足球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针对当前既有体系中的不足,以学生发展需求和素质基础作为依据,展开深入的改革,才能获取到良好效果。就目前足球教学展开状况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下一个阶段对足球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予以对待:
1.构建以学生作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在传统足球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独自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传授足球知识和动作要点,而后学生跟着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并未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甚至于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一定的压制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想要突出学生的核心地位,应当明确教学活动本身,以服务学生自身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因此,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的提升密切关注,创建闭环信息系统,鼓励学生主动反馈学习状况等相关信息,并且动员教师通过这些反馈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从而形成对教学进展状况以及教学效果的一种新的评估途径,同时修正教学进度,帮助实现对于学生发展的深入推动。
2.丰富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活动中,必要的理论说明之后是教师示范,最后是学生练习,并且练习和进一步的修正指导交替进行。此种教学方式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展开方式,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对于推动学生的足球技能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价值。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到更多自由思想的影响,另一个方面,比较单一和固定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工作学习疲乏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种情况,可以考虑以数字技术作为依赖,加强比赛观摩,并且记录学生实践过程,来加强学生对于自身实践过程的认知,从而形成主动的对于自身足球实践的修正,提升其综合能力,并且加强理论认识。
3.注重教学情景应用
不同的教学情景需要给予不同的关注,并且以不同的态度来进行构建,才能获取良好效果。必要的足球课前预习,有利于大学生对所学组曲技术的正确理解和掌握,而示范过程中,教师则应当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和问题,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来进行示范。例如正面脚弓传球动作的示范,教师应当特别提醒大家关注传球前的准备姿势、用力顺序、击球点、传球脚型、出球方向等要点。并且需要在示范和练习之后要求学生做出必要的总结,确保学生不是单纯的模仿。
三、结论
体育院校的教学工作,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更易于受到体育课程本身特征的影响。缺乏学科之间横向的沟通与交流,是造成足球教学工作难以进步的重要因素。实际工作中唯有不断发现不足,并且进行改进,积极展开对外学习,以服务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宗旨,才能获取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竹杭.足球战术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
[2]杨次渝,李献青,秋良.足球比赛进球规律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
篇7
关键词:等比数列;教学;反思
1.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一套优秀的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的各学科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这一平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应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课前,在备课时要了解听课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预想设计,紧扣新课标理念,随时对教案进行改良。例如等比数列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同时也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在刚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对知识点难以理解、难以驾驭,所以我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将知识分成高一渗透、高三拾遗的方式来讲解,收到更佳效果。
(2)课中,课堂要生动有活力,各个环节衔接流畅,同时围绕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例如在课题引入时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促进与学生的交流。
(3)课后,学生要对课堂知识进行回顾,而老师则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找出课堂教学的可提升点,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独到见解,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
2.重方法,重思想,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理念注重教学情境,注重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想,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教学经验,我认为应当从教学思想理念、授课方式两方面来进行总结反思。
(1)在教学思想理念上:老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对于本节知识的精髓的提炼,然后融于现实生活的例子中,因此,在课件的选择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例子,在讲解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授课的方式方法上: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规律。在等比数列求和这一节中可以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引入思路,引导学生对等比数列求和的思考,并且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激发学生对等比数列求和探究的积极性,由特殊走向一般,同时鼓励学生与之前所学过的等差数列进行类比,将这两处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本节讲授中,公式的推导可以说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在此处进行了多次的教学反思,我认为首先要在学生已经对等比数列求和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的基础上,仍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先带领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再引导学生探索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整堂课通过亲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3.重难点,课堂之外的课堂是关键
由于初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数列知识,所以它对于高一新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以笔者的执教经验来看,学生在刚接触到这一部分时会表现出对知识的把握很茫然的感觉。为了使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老师不但需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上注意自己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还要在课外补充课堂上的不足。笔者所认为的课堂之外的课堂,应当分成学生和老师两方面来考虑。
从学生方面来说,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每节课他们需要参与大量的教学活动,而老师则充当了引领者的角色。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成为了必要且必须的,而课后的习题练习更不是与新课标相违背的,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对于知识的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熟练地应用知识,没有课后习题来巩固知识就如同纸上谈兵。
在新课标的素质要求下,老师的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电,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不断令教师进步的方法:①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提高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学会教学;②通过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续的桥梁,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同时又可以将反思后的理论来指导以后的实践;③通过反思教学的良性循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教学成为一项科学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④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而言之,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而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们更要将其转变为一种文化,教学不是可以靠简单的训练就可以学会的技术,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颖娣.浅谈课后反思交流[J].中学教学参考,2009(29).
篇8
从教18年,笔者基本在小学高年段任教数学。在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班”培训期间,关于“高效教学”的讨论使我想起来,有一种学生的解题错例一直想不出所以然:
在教学求圆的周长后无论在练习还是测试中总有个别学生在求半圆周长时“又快又错”,他们总能很快的套用圆的周长公式“C=2πr”,再除以2,也就是“πr”,而漏掉加上直径“d”。
碰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责备孩子怎么就这么粗心啦,就连很多老师都为那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如此“粗心”感到可惜。而“粗心”的同学往往在试卷发下来时就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何订正。基本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就懂了,但为什么总是在做题时就“一时粗心”呢?
这难道真的仅仅是一时粗心吗?为什么每一届都总有这么一些专门在这种题上粗心的学生呢?而且这其中还不缺是成绩不错的学生。直到笔者今年任教三年级讲授“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似乎明白了这些学生的所谓“粗心”很大程度上是拜我们追求的“高效教学”所赐的。
在本册教材(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在教学交流中我发现没有概括出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班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理解来求周长速度往往较慢,大概有“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和“(长+宽)×2”这几种解题方法,尽管慢但问其解题思路时,就算个别平时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会支支吾吾,但大体上都能围绕“求长方形一周的长度”来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概括出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班级总觉得教学非常高效,体现在学生解题速度快、正确率高,真正达到了“一见题就做,一做就对”的效果。而答案基本上是标准的“(长+宽)×2”,问其解题思路也是流畅标准的“根据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通过对比我恍然大悟,那些学生用“πr”求半圆周长并不是一时粗心,更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很多老师、家长或校外辅导中心为了“高效”在学生初学求图形周长计算时过早地给概括出计算公式,学生自然就聪明“高效”地套用起来,我们却没想到这正剥夺了该学段学生最需要的对求“周长”就是求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种数学本质的感悟内化的思维训练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看到求图形的周长第一反应就想计算公式然后套用就可以了,直到六年级这种套用计算公式的本领就会得到更好的巩固,所以看到求圆的周长就想到“C=2πr”,半圆的周长自然就是它的一半也就是“πr”了,哪里还记得想想求够“一周”了没有?
像“提前给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式的短见的“高效教学”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高效教学”吗?或者说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以其说是“高效教学”,不如说是“高效扼杀”学生数学思维的“好心办坏事”的行为!
至此,笔者想起了几位数学成绩很一般的学生移民欧美后回来都自豪地跟笔者说“现在在班级里数学成绩是最好的,他们讲的我早就懂了,老师都差不多要夸我是数学神童了。”经了解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移民欧美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大体都会有以上的体会,这似乎说明了中国的数学教学是如此的“高效”,这甚至一直是我们不少同行的自豪!
同样的,今年7月份在跟一位台湾同行交流时,这位同行不无惋惜地跟笔者说:他儿子本来考上大陆的一所重点大学,准备9月份就去上学了,但最后儿子放弃了这所重点大学的学位,决定留在台湾读大学。我还以为他儿子自理能力不强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在我追问下他道出个种原因竟然是:他儿子了解到台湾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在大陆高中时已经学完了,怕到大陆读大学跟不上,所以放弃了。这似乎也证明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确是很“高效”的。
纵观我们学生读大学、工作的后续发展以及获若贝尔奖的情况,笔者不得不怀疑这些我们引以为豪的“数学”以及 “义务教育”的“高效教学”是否跟“概括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所以我觉得只有改变“高效培养数学神童”、“高中学完大学一年级内容”这种“高效观”,狠下心来把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幅删减下来,才能有学生真正的减负!才能有基础教育真实的“高效”!
难道现在不是到了我们这代教育人好好审视我们的“高效教学”的时候吗?
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问题;建议
2009年的会计人才白皮书的调查显示,当企业被问及“您对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印象”时,在理论知识方面,“扎实、全面”被选中比例为33.1%,“较扎实、较全面”被选中比例为58.5%、“薄弱、知识面窄”被选中比例为8.5%,基本达标;在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20.8%,“实践能力较弱”被选中比例为26.9%,“缺乏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52.3%,可见实践能力是严重缺乏的。这是当前所有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而对于应用型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许多学者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查。被调查的企业均表示需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要素的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65.7%的企业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编制会计报表能力和报表分析能力;61.5%的企业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能力。当前的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
一、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未引起学生实质性的重视
现有教学模式下,应用型会计专业重视知识点的讲解,但不注重结合实践处理阐述。虽然绝大部分应用型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相应课程的模拟实习,但学生还是容易将模拟实习理解成课程练习的转换形式。课程模拟实习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上所起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学生的理论知识还不能迅速转化为实践处理能力。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模拟实习毕竟没有进入具体工作环境,附加有很多假设条件,模拟环境简单化使学生感受不到实践的氛围;另一方面是模拟实习滞后于理论知识讲解,弱化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会计专业可考的证书比较多,很多学生从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就是抱着考证的心态和目的来学习的,一般不重视跟考证不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一些实践课程的学习。这种考证热的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学校没有合理的引导,学生自身认为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往往用考取多少专业证书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没有正确认识到身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是在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上。
(二)会计教师缺乏实践知识
教师是会计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所以要求其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知识,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教师来说,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任教于高校,本身缺乏实践知识;鉴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节约成本的考虑,教师从教后教学任务又很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其次,就企业而言,由于财会工作性质特殊,集中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税负等方面的信息,促使企业高管人员不愿外人接触财务信息,一般也不会接待教师去参加实践。再次,大多数高校未与企业或中介机构联合,在组织、经费和时间上也未能对年轻教师做出相应的安排。这样的结果是,高校会计教师整体上缺乏实践知识,从而很难有能力从实践上对学生加以指导。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财会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16位,其中20多岁的年轻教师10位,比例占62.5%,这些年轻教师几乎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没有从事过相关的实践工作。还有一部分从事教学的兼职教师基本上都是在校的硕士研究生,更没有实践经验。虽然他们理论方面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是完全缺乏实践基础,根本无从指导学生。而且因为学生与教师的配比严重失调,导致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很重,即使有机会也根本无暇去参加相关实践。
(三)实验项目与实际差异较大
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是模拟实验,这就要求实验项目必须贴近工作实际,所设计的经济业务应该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并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但是我们目前教材提供的实验项目基本上都未曾提及企业部门设置、凭证的传递流程、财会部门各岗位设置等,对于需要作出职业判断的实验项目更是几乎为零。这样的实践结果,学生仍然只停留在会计核算和反映职能的训练上,对于会计人员如何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如何进行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决策,如何与其他部门和财会部门的其他岗位进行沟通和协调,学生根本就没有实践的机会。因此,学生毕业后这方面的能力也非常不足。
二、改革现有会计教学的建议
(一)改变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
目前的教学考核主要是以笔试为主,考核的内容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为主,重点考察相关的账务处理。而以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目标导向下,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质更能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改革考核方式,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在一定比例的笔试基础知识的考核外,增加对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考核,使学生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期末以某个具体企业为例,要求学生对该企业撰写分析调查报告,从不同角度对公司理财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资料确定财务比率,结合报表附注分析财务状况,了解整个行业背景然后预计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些分析报告反映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判断企业情况的实际能力,以此作为学生成绩的评价之一,将一次性理论考试变为能力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举办会计实务性的专题讲座
目前在会计专业教学以及专业教材中,一些实务操作过程处理的内容普遍比较缺失。如企业发生日常购销业务时常用到的结算方式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过程中需要到哪些部门办理,会经历哪些业务流程,相关票据如何填制,以及票据本身的相关法律责任和事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哪些纳税事项,如何进行纳税申报,具体如何操作等等。这些具体实务操作内容因各种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没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应用型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把这些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适应,才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其实这些实务操作本身并没有多大难度,只要学生接触过,大致了解其中的流程,在工作中基本都能胜任。但如果从未处理过相关问题,就易给用人单位纸上谈兵的印象。
对于这些情况,应用型会计专业若能针对专业的实务处理聘请实务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实践专家做一些专题介绍,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一些市场场景模拟,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另外,“事实胜于雄辩”,实践中的专家来讲解经济业务中发生一些违规案例和严重的经济后果,对学生的威慑力和教育意义更强,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提高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
目前的会计教学注重要素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的讲解及模拟实习,但对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比较缺失。考虑实践需要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教授学生会计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职业敏感性。如在会计政策允许范围内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有什么影响;企业在具体的经营环境下,在会计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应做出选择什么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是最为有利的。经过这样的引导性思考,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进行职业判断、职业选择的能力将会有明显提高。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加强相关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会计教师队伍,防止师资流失;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师的培养力度。如学校可以适当放宽对会计学教师业余兼职的限制,允许其通过到一些正规的公司或经济实体担任兼职会计这种方式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另外,还可以考虑以学校的名义同一些具备合作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作为一种特殊的进修培训方式,定期派送教师到这些单位担任一段时间的专职会计。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业务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师,担任技术性、实操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对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很有帮助。
(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没有合适的实训基地,或实训基地建设的标准不高,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可能成为空谈。因为学生只有到企业实习,才能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接触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从而对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有深刻的印象。学校也可以走校企联合之路,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把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真正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放在经济环境、社会需求中考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明确在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实践教育。抓好实践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创新的精神。当然,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在社会需求变化中不断调整,逐步提高整个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顾艳.应用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
2、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6).
3、陈晓芳,吴静.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9(11).
4、胡克琼,杨侃.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2007(10).
篇10
关键词:体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教学;训练
篮球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篮球基本功,有先进的篮球理念,还要熟练掌握篮球裁判规则,在向学生传授篮球相关技能的同时,还要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动作,使其形成正确、规范、合理的技术动作。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师范院校对篮球专修学生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教学能力,其首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师范性。对篮球专修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还要具备很强的讲解能力,能够熟练地把所学知识准确表达出来。很多已毕业的学生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技术动作的示范,往往忽视了对技术动作重点和难点的解说,抑或是讲解得不够详细,这样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质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师范院校的篮球专修学生,除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者之外,还要思考今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篮球教师。授业,指的是传授和示范,对于篮球专业来说,理论课对于打好基础有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讲解时要把动作的方法、要领、练习要求等核心内容都讲述清楚。篮球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根据练习的难度和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其次,在篮球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应灵活运用示范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深刻地分析,把每个需要练习的动作进行分解,配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尽快掌握动作的要领,增强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欲望。解惑,就是为学生解答问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动作。解惑的过程要求教师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动作,指出不规范和错误的动作,并帮助其改正。
二、强调教学的全面性和规范性
很多篮球专业的学生虽然对篮球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并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但是,大多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初期,表现出缺乏规范性、系统性的特点,并且综合运用战术和技术的能力较为薄弱。比如,大多学生在篮球比赛时都使用右手突破和上篮,左手一直是他们的薄弱部分,如果能把左手突破技术掌握好的话,无疑会给防守人带来更多防守的压力,增加进攻的砝码。在实际篮球教育中,就要让学生充分锻炼他们的弱侧,努力纠正弱侧意识,改变使用单侧两极化的现象,使学生在比赛时能够平衡地运用两侧,减少对方突破的机会。由于弱侧的习惯是从小就形成的,在今后的训练中也很难纠正,因此教师教学要更加详细和深入,让学生掌握规范的动作和姿势,以实现左右手运用的平衡。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自己左右手的区别,改正自己的不规范姿势,以提高自己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对于师范院校篮球专修学生来讲,他们是篮球专业的传承者,发展方向不是职业篮球运动员,因此,教学重点不应再是投篮率、动作的多样性或跑位的快慢,而应重视学生动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只有师范院校篮球专修学生的篮球动作是准确的,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动作规范,才能使取胜的概率更大。
三、提高学生篮球比赛的竞争力
篮球教学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战术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篮球比赛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篮球技术和比赛战术是篮球专修学生必备的两个素质,有技术没战术在比赛时就o法最大化地运用技能,有战术没技能则会失去获胜的保障。对于师范院校篮球专修学生来说,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在篮球比赛中取胜,因此,必须掌握战术基础和配合。在战术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几个互不了解的学生进行几轮比赛,这些没有经过战术培训和训练磨合的学生在实际比赛时是谈不上有制胜策略的,他们之间也无法形成默契的配合,通过这样的比赛让学生了解团队配合的重要性,明白只凭个人努力是很难取胜的。然后,教师再进行战术教学,从易到难,由浅到深地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基础配合的要领,明白基础配合需要把握好时机。战术教学必须借助于篮球实战,在比赛中,教师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动作及学生之间的配合,从而指出他们易犯的错误,同时,篮球战术基础配合只有在实际比赛中才能得到训练,比赛可以反映学生对战术配合掌握的真实情况,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暴露出的问题安排下一步的教学任务。
四、督促学生对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
篮球技术和篮球规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相辅相成。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篮球技能之后可以学习篮球裁判规则,在通过审核之后可以进行篮球执法。篮球裁判法是篮球比赛所必须遵循的一项法则,篮球裁判法尺度的轻重与好坏能直接决定比赛的走势。督促学生对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主要靠学生对裁判法的理解和记忆,要重点记清跑位、手势以及裁判员执法区域等知识,只有充分理解了裁判规则,才能保证执法时能够灵活运用各项法则。教师在对学生讲解篮球裁判规则时,应当在学生了解一定理论基础的情况下,结合篮球实战让学生先分析比赛中的犯规情况,然后再进行解释和补充,主要纠正学生在执法时出现的跑位、手势、鸣哨等问题。篮球裁判手势需要反复进行强化,学生可以利用镜面进行练习、强化,查找不足,做到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熟练、准确地做出各种手势,教师也可以联系校外的企业或篮球俱乐部,推荐学生去参加篮球裁判的执法,以提高学生的裁判实战经验。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随着各师范院校的扩招,招录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对于篮球专业而言,学生在入校前所获得的荣誉和成绩大多取决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如身高、体重、力量等,还有的学生在篮球方面有过人的天赋,但还存在一些自身条件不好,必须通过后天努力才能赶上别人的学生,因此,在篮球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对于一些先天条件和素质都比较占优势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技能和战术配合,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为高校篮球俱乐部和我国的篮球事业提供人才;对于一些先天条件较好但是篮球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今后应当重点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尽可能使他们的动作规范;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但是喜欢动脑思考篮球战术,今后教师应鼓励他们多钻研进攻和防守的战术,对于篮球战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维;还有一些学生身体素质一般、基础一般且不善于研究篮球战术,教师应当建议他们多进行篮球裁判或篮球竞赛的编排;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些实战的机会,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要适当地给予施压或奖惩等。总之,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对篮球专修学生的培养方向也要全面,篮球专修学生的发展方向并非都是篮球运动员,应当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从而为我国篮球领域的各个方面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勇.师范院校篮球专修学生专项能力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102-105+116.
[2]漆利君.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课教学与训练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76-177.
[3]魏勇.高师体育专业篮球专修生教学能力培养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