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狗狗范文
时间:2023-03-25 03:0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趣的狗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张楠
每个人都有经历过许许多多有趣的事,看见过许许多多有趣的人,有趣的小动物,有趣的……
爸爸是一个爱养狗的人,他常常从外面买来一两条狗到家里。这次他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狗,他身像雪白雪白的,肥嘟嘟的脸上长着双黑白相间的小眼睛;又黑又鼻子,着实让人喜欢;走起路来那长长的尾巴一甩一甩的仿佛在打自己的屁股,可爱极了!
每一次,当我回到家时,迫不及待地放下书包时,它就连忙跑进我的房间,努力地跳上我的椅子,又舌头舔了我的书包的拉链前爪想拉开拉链,仿佛想要读书似的!
篇2
所谓地沟油,是从居民下水道生活污水中捞取漂浮的废油,经过加工过滤而得。若食用,不但心理上让人难以接受,而且有大量毒素和致癌物质,对人体伤害极大。近年来,有关地沟油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不但破坏消费者身体健康,也对食品信誉造成恶劣影响。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忍不住会想到一个问题――邻国日本是否也曾使用过地沟油呢?
当然,既然地沟油来自生活污水,中国有地沟油,日本当然也有。但好像在日本的食品问题上还没有见到关于地沟油的报道。那么,日本的地沟油去了哪里呢?
笔者的一位台湾朋友曾和我谈到日本的地沟油,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台湾曾发生过“日本地沟油”事件。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缺德厂商相勾结,从日本进口地沟油,在台湾地区加工食品出售。“日本的食品法规严格,所以他们把地沟油送到台湾来赚钱。”这位朋友至今谈起此事依然忿忿不平。
可见,缺德厂商无所不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地沟油和真正的食用油相比价格低廉,是其在面临法律制裁时仍有人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暴利可以让人疯狂,地沟油问题并非中国一家独有。
而日本的地沟油问题只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似乎并没有出现“屡禁不绝”、“愈演愈烈”等现象,而是迅速地消失在历史之中,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
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固然是原因之一,向日方有关人士了解之后,才发现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在日本,如今即使想买地沟油,也没有地方可买,买到了,也完全没有可能去做糕点。
今天,走在日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漆饰鲜明的垃圾车从居民区进进出出。这些垃圾车使用的燃料,就是地沟油。日本的地沟油现在都由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并以较高价格卖给了日本政府。而日本政府则将这些地沟油提炼后用作了垃圾车的燃料。
地沟油本身如果不加回收,会流入江河造成环境污染,但回收处理所需费用又相当惊人,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对其都感到头疼的地方。因此,日本政府将清理地沟油的环保费用用于回收地沟油和进行提炼,其购买价格高于缺德厂商可以接受的价格,使其因为无利可图而自然选择放弃。
篇3
1、将沾油的衣物部分浸泡在60℃左右的温水中,湿透后取出。撒少量洗衣粉和等量碱粉,用手搓搓,用水冲洗,再用洗衣粉洗净。这将更彻底。
2、将少量洗涤剂涂抹在油污部位,然后敷上半小时,让洗涤剂完全溶解油渍。待时间到后,轻轻擦拭油污部位,然后清洗干净。
3、衣服上油渍越短,就能去除的越好。可以在洗衣粉中浸泡30分钟,多用洗衣粉涂抹在油污部位,然后清洗搓擦,最后用水冲洗。
4、将绿豆粉涂抹在油渍上,再熨一下,去除油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时代广场:位于铜锣湾勿地臣街一号;
3、希慎广场:位于铜锣湾轩尼诗道五百号;
4、太古广场:位于金钟道八十八号;
篇5
【关键词】课堂;激活;兴趣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活其思维。所以说,“悬念”切入是课堂教学切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没有涟漪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产生吸引力。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借鉴文学创作的做法,设置教学悬念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灵活导入,先声夺人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尚未集中,教师要做好导引员,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走入课堂。 导语可采用旧知复习导入、情境导入、热点切入、纠错导入等方法。但必须简明扼要,同时注意设疑激趣、启发诱导,为了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关联,可以通过典型材料体现线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找知识关联中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解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引用合适的材料,进行符合学科基本规范的推导,既重视思维过程,又重视“证据”运用,使学生在问题的解释、回答中获得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化学的理解与认识;以此为基点改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教师若能巧设悬念,即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并发展了思维,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思想上形成“放之不忍,解之不能”的思维状态,怀着急切的心情去关注悬念所涉及的问题,全力以赴去解决。经教师正确诱导、点拨,知识就一点一滴地被学生所掌握,让学生在课后感受到收获与思考价值的化学课,就是有学生味的课。
二、创设情景,有效渗透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选择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图片材料、影音资料,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历史情节中,从而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此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出将入相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感悟到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创设质疑情境促进思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因此,在教学关键处,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多角度地呈现材料,巧妙激活兴趣,加强师生互动
篇6
【关键词】高效;有趣;小学音乐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近年来的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课堂效率低,甚至是无效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传统小学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真正的了解学生
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优点、缺点、性格等,所以并不是每一名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都可以兴高采烈的主动唱歌,有一部分学生是静静的躲在角落里听,这部分学生的性格都是偏内向的,不敢、害怕唱歌,怕自己唱跑调了、怕唱错了受到老师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而有一部分老师却没有对这一现象引起注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愿意开口唱歌的学生教师不会阻拦,对于不愿意开口唱歌的学生教师也置之不理,只要不扰乱课堂秩序就可以。这样下去,要实现高效有趣的小学音乐课堂只能成为想象。
2.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老师领唱,学生跟着老师唱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孩子们基础知识量的增加,学生一直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学习,学习兴趣难免的会逐渐的下降,而教师也并没有对这种情况加以重视,也没有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最终产生了枯燥乏味的小学音乐课堂。
3.教师观念存在偏差
在大部分音乐教师的观念里都认为,音乐并不是期末考试的科目,所以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己对这门科目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教师最后教出的效果如何,与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本身都没有重视起这门学科,可想而知对学生的重视程度,更不要奢望高效有趣的小学音乐课堂。
二、构建高校有趣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
1.创建有趣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比如在教授《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曲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可以运用手号演示歌曲,但是对于小学学生而言,学习手号的过程效率是特别低的,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课堂氛围是十分压抑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建议教师针对这种枯燥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有趣的或具有游戏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来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照教学目标制定一个有趣的游戏。游戏规则就是哪组成员表现力强、准确率高,教师就在这一组员中选择一名表现最好的学生来担任评委,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争着抢着来表现自己,所以在老师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特别的认真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可以在这种放松、积极的状态下学习。
2.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对于完成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师也不例外的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的课前准备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只有做好课前准备,才能构建出高效有趣的小学音乐课堂。所以在教案中应认真的研究学生和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高效有趣的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的学习、唱歌。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海涅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话语尽,音乐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品德教育是灵魂深处的教育,而深入灵魂的教育,音乐是很好的途径。但是我们不能将这种教育当作一种知识来讲。因为没有音乐情感的参与,那只会是空洞的说教,其教育目的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自然渗透、自然养成。在我们的教材中可以说每首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并且对情绪、思想倾向、人文内涵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懂得真善美。如《国旗国旗真美丽》,课堂上我会让孩子们亲手来做一面国旗,孩子们通过活动了解了红旗上的五颗星代表的不同含义;懂得了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孩子们再次唱起“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时,都情不自禁地亲了亲自己制作的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从心底油然升起。
4.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班级中一定会存在唱歌好的学生,还会存在唱歌能力稍差的学生,同时还有个性开朗,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性格的不同,其做出的教学评价也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性。大部分没有信心、性格内向的学生都不太愿意上音乐课,这些学生的想法是,如果老师让我唱歌,唱的不好其他的同学们会笑话我,所以自己宁愿安静的在角落里呆着也不愿意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其实这类学生不是不想唱,而是害怕唱,怕自己得到的只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应给那些性格内向、没有信心的学生更多展现的机会,让那些表现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内向学生共同进步,教师一定要以鼓励方式为主对学生做出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除学生的成绩之外,还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可行的、成熟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由此创建高效有趣的小学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社区矫正代表着当今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今天,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的社区矫正制度,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制度和理念,对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构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行刑制度体系尤为重要。
行刑制度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由感性走向理性,由野蛮走向文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作为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代表着行刑制度的发展潮流与趋势。如今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西方国家处于社区矫正的人数已经超过监禁人数。在构建和谐社会今天,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的社区矫正制度,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制度和理念,对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构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行刑制度体系尤为重要。
一、相关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相关概念
1.社区。社区(community)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即由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实体。
2.矫正。矫正(correction)是西方行刑系统的基本用语,但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法定有权机关对判决有罪者实施的各种处遇措施。二是指对罪犯所进行的通过道德教诲、心理治疗等旨在转变其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的活动。-3
3.处遇。处遇(treatment)即处理、对待的意思。罪犯的处遇,就是指为了使罪犯早日复归社会,防止他们重新犯罪而采取的各种处理、对待措施的总和。罪犯的处遇分为设施内处遇和社会内处遇。前者也称监禁处遇,是指将罪犯隔离于监所内改造的处遇形式;后者也称社区处遇或社区矫正,是指将罪犯置于社区环境进行改造的处遇形式。
4.社区矫正。“为了实现罪犯的再社会化目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或裁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矫正的基本特征
1.刑事制裁性。社区矫正的刑罚惩罚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区矫正机构对罪犯进行适当监督,限制其一定的人身自由或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实现的。
2.行刑开放性。社区矫正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的刑罚执行模式,根据罪犯的个体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实行有针对性的充满个性化的心理矫正,让罪犯走出监狱大墙,使其置身于一种社会环境下劳动,同时发动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通过心理疏导、亲情感化、行为矫正、物质帮助等方式,帮助罪犯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其回归社会的心理素质。
3.行刑主体特殊性。社区矫正不是由监狱作为执行机关,而是由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依法具体实施对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体现了监禁刑与非监禁刑的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关系,体现了刑事执行一体化。
4.行刑对象特殊性。社区矫正主要针对轻微的初犯、偶犯以及在监狱中已服刑一定期间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和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5.惩罚缓和性。是指社区矫正措施对犯罪人的惩罚程度较轻的特性。它是一种不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的刑罚措施。
二、现阶段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众对社区矫正难于认同
在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罪犯”就意味着“坐牢”(监禁),认为只有把犯罪人关在监狱里才最安全和最使人放心,如果把犯罪人放在社会,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或者犯罪人会因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改造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
(二)现行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种类太少
现行法律规定中有关缓刑、假释的法律规定过于严格。“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危害社会”作为假释的实质性条件,缺乏考察、评定和检验的标准,实践中不易操作。在决定假释时,出于保障社会安全与稳定,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考虑,假释决定机关将会采取尽量不适用假释的做法,避免承担失察等责任。
(三)社区矫正适用的数量太少
我国长期坚持监禁刑罚为主,非监禁刑罚为辅的原则。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包括三种刑罚和两种刑罚执行措施。三种刑罚指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两种刑罚执行措施指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实践中,对于管制刑的适用率不高,而法律在管制、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等的适用对象和条件上规定得又过于抽象和苛刻,导致实践中难以执行,适用的比率非常低。
(四)矫正、教育及执行刑罚的严肃性不足
现行矫正制度包括了电话报到、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公益劳动、请销假制度等,理论上基本涵盖了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加之交叉感染的顾虑,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得不到有力保障,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
(五)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矫正网络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于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在其刑罚执行时由公安机关管理。由于公安机关本身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刑事案件侦查等任务。实践中,公安机关只能做到对文件和档案材料上的把关和落实,对于社区矫正的教育转化、心理矫正、监督管理等重要工作内容就处于落空状态。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社区矫正机构和配套的社区矫正体制,未能形成全面完善的矫正网络。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举措
(一)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的社区矫正制度
1.管制的改革与完善
第一,增加管制刑的义务配置。在管制刑中引入对受害人的赔偿、参加公益劳动、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等内容。
第二,建立管制刑的惩戒保障机制。增设违反管制规定的处罚条款和相应的制度措施。如果罪犯恶意逃避法律制裁、拒不履行有关义务的情形下,可以调整原判决,对罪犯予以没收保证金或者撤消管制易科拘役的处罚,使管制等非监禁刑的执行过程保持必要的张力,督促罪犯积极遵守和履行法定的规则和义务,保证行刑的效果。
第三,扩大管制刑的适用范围。管制作为一种限制自由的轻刑,其适用对象不应根据犯罪性质来确定,而应根据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的大小确定,对一切可以适用拘役的罪犯均可以考虑适用管制。
2.假释的改革和完善
第一,修改有关假释的限制性条件和实质性条件的法律规定。笔者认为,对于因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一律不得假释不合理。这类犯罪人犯罪的原因、性质、危险性程度各不相同,采取一刀切的禁止假释的做法,不利于这部分罪犯的改造和重新融人社会。应在立法上对此类犯罪的假释条件规定更加严格,如提高最低服刑限度,延长考虑期,强化考虑期内的监督管理等。
第二,改变假释的裁定和程序。笔者建议,修改假释的裁定机关和裁定程序的法律规定,将假释裁定权由专职的假释委员会行使。
第三,增加强制假释的规定。加拿大法律规定,罪犯在监狱服完刑期2/3以后,获得法定假释,但其行动仍受到矫正机构监督。我国可以借鉴此做法,对特定符合条件的罪犯实行强制假释。
第四,修改执行和监督机关的法律规定。笔者认为在司法行政部门内设立非监禁刑执行机关(社会矫正局),专门负责对包括假释在内的犯罪分子进行管理与监督。
3.缓刑的改革与完善
第一,对缓刑的适用条件明晰化、具体化。如增加投案自首、归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罪行、主动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事实、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或减少犯罪造成的损失、积极退赃、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实质要件作为缓刑的条件。
第二,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建议将有期徒刑缓刑的期限提高到五年。我国每年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犯罪分子所占比例为50%以上,这其中被判处三至五年的犯罪分子也占相当的比例。
第三,建立可靠的缓刑宣告前的调查制度。即在判决、裁定前,对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建立一套严谨周全的调查评估制度被告人返回社会后危害社会的可能性进行充分论证,以确保依法适用缓刑制度。
第四,完善撤消缓刑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导致缓刑撤消的法定事由,即缓刑考虑期内再犯新罪、发现漏罪、实施了情节严重的违反法律或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这些规定不尽合理。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建立缓刑的“延长考虑期”制度,对于轻微违反缓刑条件的罪犯,并不立即取消其缓刑资格,立足于挽救犯罪人的目的。
4.监外执行的改革与完善
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本应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服刑,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某种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刑罚,暂时采取的一种变通执行措施。
第一,扩大暂予执行的对象范围。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可以监外执行的对象只有有期徒刑和拘役,是否可以考虑扩大到无期徒刑。
第二,增设被监外执行人员的义务规定。
(二)增设社区服务刑
社区服务,就是法院以刑事判决的方式,判处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数量的时间内必须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无偿劳动,作为对社会赔偿的一种方式。
1.适用对象。包括可以适用五年以下短刑的未成年犯、轻罪犯、过失犯,对所有武器或暴力进行犯罪的人排除适用社区服务刑。
2.适用期限。我国社区服务刑的期限规定在60-240小时为宜,因为社区服务的劳动主要应该在业余时间完成,以不影响罪犯在社会上的正常生活为原则。
3.实施机关。由公、检、法、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整合力量,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对违反社区服务刑执行制度的,给予警告或者行政处分等,对个别情节严重、恶意逃避社区服务劳动、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可以规定以拘役来代替。
(三)构建完善的社区矫正新机制
1.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及范围至少应包括四类:一是未成年犯。尤其是对于那些罪行较轻的未成年犯或未成年初犯、偶犯。二是轻罪犯。具体范围可以考虑将原《刑法》所规定的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罪。三是过失犯。过失犯罪其主观恶性程度一般不会太大,使用社区矫正刑,更有利于他们的改过自新。四是老、弱、病、残、孕犯。
2.增加禁止性或义务性规定。英国法律中,法官可以判令被告人进行无偿的从40小时到240小时不等的社区工作即“社区服务”,或者要求服刑人员在宵禁期间不得进入某一特定的场所,或要求其在晚问或周末留在家中不得外出等等J。我国的社区矫正可增加对服刑人员管束的某些禁止性规定,如在一定条件下禁止其出入特定场所或与特定人员来往,增设一些义务性规范,如向受害人道歉、赔偿受害人因犯罪遭受的损失、参加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积极承担家庭抚养费用等。
3.改进矫正方式,丰富教育手段。当今,许多国家社区矫正的非监禁刑罚方法已经成为成熟法律制度写进法典,适用对象宽泛,种类繁多,除缓刑、假释外,还有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电子监控等,在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进我国现阶段矫正手段单一、效果不显著的现状,必须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个别教育与分类集体教育相结合。二是专职教育与兼职教育相结合。三是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四是课堂式教育与互动式教育相结合。
篇8
关键词:幼儿园 兴趣导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5-01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能够长期地影响学校中的群体意识,积极地影响和改善着人的精神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显著。幼儿园文化是指幼儿园主体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园风园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其核心是幼儿园在长期的办园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幼儿园所特有的,为幼儿园每位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1。幼儿园文化凝聚着师生员工的共同理念和追求,起着引领作用,能够促进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一、兴趣导向的幼儿园文化解读
兴趣导向的幼儿园文化,关注幼儿的兴趣,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安排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中心。幼儿园里的精神理念和物质环境,以及制度建设,都能够围绕培养和促进幼儿的兴趣发展来展开活动,真正的将幼儿园变成他们的乐园。在这里,幼儿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启蒙思想,发展兴趣,同时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办园理念和校园环境建设,都能够关注幼儿的兴趣,教学活动和课程的安排也无一例外的考虑到了幼儿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这种文化关照下的幼儿园教育,是外引式的,幼儿的天性在教师的帮助下得以自然发展,是一种理想和美好的教育状态。
二、构建兴趣导向的幼儿园文化
(一)精神文化建设要关注幼儿兴趣发展。
幼儿园的精神文化,是幼儿园在长期的办园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行为模式。它是幼儿园建设中的深层内容,是需要师生员工长期努力才能够形成的,非一朝一夕之功。幼儿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体现,集中反映在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中。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关于促进幼儿园发展的相关文件和举措层出不穷。而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能够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因此,在兴趣导向的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也要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前提下,以关注幼儿兴趣发展为出发点。首先,教职员工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好保育工作,转变思想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其次,要认识到幼儿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并能够以切实的行动去激发和促进幼儿兴趣的发展,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二)教学活动要关注幼儿兴趣发展。
幼儿园教育主要在于启发幼儿的智慧,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幼儿园围绕艺术、健康、社会、科学、语言五大领域开展的主题课程,都应该在关注幼儿认知特征的基础之上,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幼儿教育中的教学活动应该是适当和科学的,不能违背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围绕幼儿兴趣的引导和激发这一主旨,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自然和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说,在兴趣导向理念引导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多的关注幼儿自然的发展,使幼儿的天性得以舒展,而不是给他们以重重压力,让他们在家长和学校强烈要求下,丧失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兴趣导向的幼儿园中,幼儿是活泼的,充满了生机,展现了幼儿所应有的精神风采。
(三)校园环境的营造要关注幼儿兴趣发展。
校园的环境氛围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幼儿园,布置美观、充满童趣的校园环境,更能够给幼儿带来美好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建设幼儿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兴趣导向的幼儿园校园环境建设,将启迪和发展幼儿的兴趣融入环境建设。园长和教师在平时与幼儿的相处之中,依据自己对幼儿们的了解,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布置校园和教室环境。这种环境的创建,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兴趣展开的。可以是在教师的设计之下,老师和幼儿一起完成的。这样做,既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更加增强了幼儿们对自己亲手参与建设的校园环境的热爱。在这样的校园中学习和生活,幼儿们也将是快乐和自豪的。兴趣导向的学校文化建设也将收获到良好的效果。
三、兴趣导向的幼儿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地方特色
不同的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幼儿园文化建设,在追逐当今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将随手可得、师生熟知的当地文化置之不顾,而是要加以继承和吸收,将它们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例如甘肃农村地区的皮影戏和社火等文化为当地师生所熟知,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少有学校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实,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将它们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之中,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这样做,既可以增进幼儿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又可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时代浪潮下,学校文化建设结合地方特色必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幼儿园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转变认识,自觉在文化建设中融入地方特色,这样学校的发展也将获得新的生命力。
总之,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幼儿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必然要求。幼儿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和长期的努力。兴趣导向的幼儿园文化建设,以幼儿为中心建设文化,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促进幼儿兴趣发展的理念,营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校园环境,体现了地方特色。最终,为培养和促进幼儿的兴趣发展,实现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定方.浅谈幼儿园文化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幼教研究),2010,(1):65.
篇9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要素;空间结构优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就是片面强调该地域空间范围内可实现的经济价值,而不去顾及该区域的生态、资源、人口等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地空间结构严重不合理域,进而导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不断暴露出来。而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构想;随后在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要求;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这一主体功能区区划的提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的人口分布、国土利用、经济布局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确定,应尽量与市、区、县级别的行政区划相吻合但又不局限于行政区划范围内,要从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经济文化多角度出发,以整体空间的功能最大化、长远及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为归宿,进一步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理论上讲,空间结构优化主要是针对点、线、网、面、流五个经济活动要素组成的综合空间系统及其子系统,通过不断地调整或重组它们的密度、空间形态、空间关系来实现,最终促使空间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演变。这里提到的点、线、网、面、流也就是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点即节点,一般指发展区域;线即轴线,一般指交通线、能源供给线;网即网络,一般指交通能源网、通讯信息线路,是核心、节点城市、支撑城镇与各种线状基础设施束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形成的网络系统;面即域面或等级体系,一般指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流是一个动态的要素,一般包括劳动力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空间结构的优化便是针对这五大要素的优化,节点、轴线、流要素可直接优化,而网络、等级体系是随节点、轴线、流这三大要素的优化而同步实现优化的,那究竟在主体功能区区划这一新的格局下如何对空间结构的三大要素实现优化。
第一,节点优化。大体上说,节点优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点措施:构建区域增长的中心,并强化其在经济区中的极核地位;加大经济区内各节点之间的经济联系,尤其是中心地区和地区的经济关联;提高农村小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不同的功能区又有一些差异性的政策措施,优化开发区由于国土的开发强度已较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逐步减弱,因此需要国土资源的利用率,走立体提升的发展之路;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开发潜力;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向重点开发区转移,培育轻工业产业集群,进一步推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开发区由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因此既要承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转移,又要承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转移,在主体功能区定位上突出三点: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化以吸纳和集聚更多的人口;创造适宜人口集聚的生态和居住环境。限制开发区由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因此应减少产业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在提升过程中实现人口的流动和转移。
篇10
1、主体:在主体方面,转让人须为无权处分人,受让人为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只有当转让人无权处分该物时,原物所有人的利益才会受到侵害,才会存在牺牲原物权人的利益而保护第三人利益的情形,才有适用善意取得的必要。受让人应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第三人的行为有效;
2、客体:在客体方面,我国规定善意取得的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动产以交付为其公示原则,不动产以登记为其公示原则;
3、主观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说,受让人应当“善意”。所谓“善意”,主要指不知情,指行为人在为某种民事行为时不知存在某种足以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种心理状态;
4、客观方面:在客观方面,善意取得必须依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存在,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受让人通过交易从转让人处取得财产,而受让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支付合理对价”的法律行为。善意取得既可以适用于动产,也可以适用于不动产,但法律规定禁止流通动产或者不动产。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