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范文

时间:2023-03-14 22:3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路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齐己 【朝代】唐

2、行路难,君好看,惊波不在黤黮间,小人心里藏崩湍。

七盘九折寒崷崒,翻车倒盖犹堪出。未似是非唇舌危,

暗中潜毁平人骨。君不见楚灵均,千古沉冤湘水滨。

篇2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旨:作者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且有着坚定的信念,将来一定可以成功。同时也激励着人们,人的一生碰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坚信,一定会达到最终的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叹别离。

挥笔泣泪洒千滴。

断桥边,

红尘浪,

浪子回头,

独闯江湖去。

举杯销.魂与君饮,

大胆豪歌兄弟情。

风云泣,

雷电鸣,

烟飘百里,

美酒千金值。

望古今,

浪淘尽。

曲断今朝几人识

莫叹息,

莫叹息,

长风破浪,

终当会有时。

挥笔再续曾经曲,

逝水年华追魂忆。

风流事,

莫再提,

篇4

今年以来,中国公路乱收费、高价收费和强行收费等行为造成的社会矛盾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先是河南农民时建锋被控偷逃368万过路费被公开判处无期徒刑,“天价过路费案”让舆论的矛头直指物流流转中的高收费。之后在“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怪圈中,流通成本过高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占据蔬菜运输成本中极大比例的过路费被曝光在聚光灯下剖析。最近,各大媒体将目光聚焦在了高速公路收费问题,众口同音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声讨已经畸变的公路收费制度。一些人大与政协的代表们也质疑收费高,开始炮轰。要求降低“买路钱”,调整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甚至取消收费,还利于社会公众。

从1984年我国第一条收费公路――中山市张家边进港公路宣告通车开始,这些年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猛,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398.4万公里。仅从2006至2010年间,5年内新增63.9万公里;高速公路达7.4万公里,新增3.3万公里。

但这同时,全世界已建成的14万公里收费公路,10万公里在中国。我国高速公路的95%、一级公路的65%都是收费公路。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行费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高速公路成为“高价公路”。

“要致富,先修路”,是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但是,如今的收费道路却成了“拦路虎”,每一层关卡、每一道环节都要收费甚至罚款,还要收税。不合理的公路收费吞噬民众利益,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痛斥收费公路“站点密、收费高、罚款乱”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不得不承认,公路收费已经直接导致了物价的上涨,成为CPI快速上行的发动机,收费公路成为不折不扣的通胀推手,这也是中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公路收费站林立,不仅成为我同公路运输中的一大特色,遍布全国的设卡收费公路,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动脉顺畅的“血栓”,它让中国的公路运输因此而阻塞,并随时陷入瘫痪境地。

今年3月24日,中国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对外表示,交通运输部将着力构建“两个路网体系”,其中“收费公路体系”占全国公路里程不到4%,以体现更高品质的公路服务”。我国收费公路政策已存在20余年,越来越多的收费公路已达到或接近停止收费的年限。但是,按时取消收费的公路却很罕见,很多公路通过改造升级或其他理由继续延期收费,并未计划取消收费。这是很多人都在观注的话题。

6月14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从6月20日开始,在全同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强调。

据五部委联合发文称,此次清理整顿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公路的超期收费,通行费标准过高以及不合理的收费。用一年左右时间的进行专项清理工作,全面清理公路超期收费、通行费收费标准偏高等违规及不合理收费,坚决撤销收费期满的收费项目,取消间距不符合规定的收费站(点),纠正各种违规收费行为。降低偏高的通行费收费标准。对通行费标准偏高、经营收益过高、社会反映集中的收费公路,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照经营性公路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政府还贷公路按期还贷并满足养护管理资金需求的原则降低通行费收费标准。同时,将政府还贷公路改为经营性公路进行建设和经营管理的,要立即纠正,实现属性归位。擅自在公路上设卡实施检查或收费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取缔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有专家称,很多地方政府对公路收费有利益的需求和驱动,很多地方把收费公路当作地方政府的印钞机,或者是没有烟筒的工厂,甚至在一些二三线以下的县城地级市的收费公路是除了土地之外的最高收入来源。有一些省份有专门的收费公路招商引资意见,可以把收费公路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的项目,然后用各种手段让收费期限不断延长。

公路归根到底是公共资源,否则,“公路”就成了“私路”。收费公路的根本性质是“公”,不能让收费站成为国家经济血液运行中的“血栓”,损害全民的公共利益。当然,我们同样也要看到,没有收费公路政策的支撑,中国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建立起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高速公路网,而没有这些硬件设施,中周永远不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与物流系统。

篇5

这篇诗,乃是诗人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为李白饯行。而之后却是写人生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形成了鲜明而又强烈的比对。

我觉得这首诗,不光是写事,更是一种道理。或许“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就是这首诗的真实写照吧!朋友是永远的,他为了自己不会去吝惜那一点点的钱财,这样的人才是好朋友吧!

当走出被友情,亲情包围的圆圈,迎来的只是凛冽的苦风而已,这些风风雨雨或许是道路上的磨砺,但也会是阻碍成长的困惑。当没有了朋友的劝告,当只能用自己的感觉去做事的时候,这又是多么的无奈……

篇6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3、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受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望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达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高中《语文》 鲍照诗插图 南朝宋 线装书 白瓷酒壶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11年4月版),选入了南朝宋诗人鲍照(约415~470)的《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诗后配有一幅插图:鲍照坐在野外的松树下,身体微微后仰,右手端着酒杯,左手凭靠石台,石台上放着一个酒壶和一函线装书,头上松枝横斜。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表现了鲍照诗的情感内涵,人物背后的苍松也象征着鲍照孤高耿直的个性,然而插图中的线装书、酒壶却大可质疑,鲍照生活的南朝宋,还没有这样的线装书和这样器形的白瓷酒壶。

鲍照生活的南朝,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卷轴用书衣包裹,而插图中的线装书,是明朝中期才出现的。我们知道,雕板印刷始于唐代,但那时多印佛经、杂书等,唐代以及之前的书籍都是手写。写本的形式是卷轴,像今天装裱了的书画一样。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云:“卷轴是六朝隋唐书籍的主要形式。按文章的长短,将纸粘成长幅,由右向左一行一行地写,写了卷起来就由左向右卷。左端安一根比纸稍长的细木棍或竹棍,这就是轴。”[1]把若干个卷轴集中在一起,用布帛做的书衣包上,称为“帙”。有五卷为一帙的,但一般多是十卷为一帙。从隋唐画家流传下来的画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卷轴和帙。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授经图》,图中三个长者都拿着卷轴,有的已展开,有的还卷着[2]。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画的《伏生授经图》,描绘汉文帝时九十余岁的伏生讲授典籍的情景,图画伏生席地而坐,双手放在几案上,右手拿着卷轴的一端,左手指着卷轴,在专注讲授,地上还有一卷轴和一帙,帙的一端,露出几个卷轴头。唐代诗人出行或到野外游览,一般用书囊(盛书籍的袋子)装卷轴,如皎然《寒栖子歌》云:“今日惠然来访我,酒}书囊肩背荷。”酒}是可提挈的贮酒器。皎然《送邬鹬洪州觐兄弟》云:“书囊山翠湿,琴匣雪花轻。”据此,鲍照诗插图中石台上的那函线装书,也应画为一帙或一书囊。

宋代雕板印刷盛行,书籍装订由卷轴变成了册页。宋代装订成册的书,根据印叶的折叠、装订,分为“蝴蝶装”“包背装”等,但还不是线装书。到了明代中叶,线装书才出现。线装书是将印好的纸一页一页折好,折时版心向外,用单页书衣分置书身前后作封面,打孔装订。一般线装书打四个孔,称为四针眼线。因为线装书的册页平扁,改用函盛装。最简单的函书套,用硬纸作里,外面敷上布,围在全书四周,因为它围绕在书的四面,故称为四合套。鲍照诗插图所画装有线装书的函书套,就是这种四合套,然而,这样的线装书和函书套,是鲍照死后一千年左右才出现的。

插图中的酒壶,鲍照生活的时代大概也没有。首先,插图中的酒壶没有作色,也没有大量晕染,看起来很像是白瓷酒壶,而白瓷最早是北齐(550~577)才出现的,比鲍照要晚一百多年。如果是青瓷或黑瓷酒壶,就当用淡墨作色或者大面积晕染。陶瓷学界一般认为,安阳洪河屯村所出土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的一批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也有学者提出“巩义白河窑所出土早期白瓷的年代为北魏时期,早于安阳范粹墓出土的瓷器”,但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将我国早期白瓷起源的年代定为北魏,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证据尚显不足。目前来看,武平六年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是最早的年代明确的白瓷器”[3]。

其次,笔者查阅中国古代人物画发现,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列女图》长卷中画有“卫夫人”“卫灵公”宴饮的场面,图中有饮食器具,但没有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的《扶醉图》画陶渊明与宾客饮酒后分手的情景,图中画有三个倾欹于地的酒瓮,而不是画的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图上有作者题写的“贵贱造之者,有醉则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君且去”,而这几句是《宋书・陶潜传》所记陶渊明的话,可知画中人物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与鲍照大致同时,陶渊明去世时,鲍照大约12岁。“瓮”是小口大腹的陶罐,笔者认为钱选所画酒瓮才是南朝常用的,因为那时的酒是醪酒,即米酒。

再次,笔者将鲍照诗插图中的酒壶临摹下来,拍成照片发给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从器形特别是流口来看,这种酒壶要到宋代才有,最早也要五代才能烧制。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才出现了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画评家认为“人物衣冠及画风,都具有南宋特色”[2]的无名氏《夜宴图》,描绘唐代十八学士于花木葱郁的庭院中秉烛宴饮的场面,也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韩熙载夜宴图》和《夜宴图》都描绘的是唐代的宴饮场面,都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是唐代就出现了这样的酒壶,还是南唐画家顾闳中和南宋画家无名氏把南唐以后才出现的酒壶画入了描绘唐代宴饮的画卷中?如果是后者,正与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的意见相合。总之,鲍照诗插图中所画如果是白瓷酒壶,那么鲍照生活的时代应该还没有。

参考文献

[1] 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篇8

说起邵阳最具有特色的街道,当然要数资江河边的资江南路步行街。

资江南路步行街为东西走向,全长1400米。路边的入口处耸立着一道刚刚修复的城墙,城墙有三层楼高,长大约800米。方青石板垒成的城墙上面有凹凸不平的?望窗口,可以察看河面的情况。有了它邵阳的人们可以睡好觉,再也不怕那洪魔。看着巍峨雄壮的城墙,我为邵阳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而骄傲。

步行街不仅宽敞而且美丽,靠城墙边歌厅林立,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美不胜收,208棵名贵古树,丹桂飘香的桂花树碑,四季常青的樟树,叶似扇子的银杏树等等.花圃里花团锦簇,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几座有趣的铜像,你看他们在打糍耙,这里有个小姑娘在买烤红薯,老爷爷多么慈祥称着等等,它们诉说着邵阳的传统文化.

篇9

冰山上的来客

从南通到新疆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交界的阿克陶县、塔什库尔干县,陆上行程一万多公里。在这两个县的境内,耸立着海拔7000米以上的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等多座终年不化的雪山,散落着许多明镜般的高原湖泊。由于路途艰险,常人难睹真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部反特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在这里取景,故事梗概也取材于此。随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美妙旋律经久不息地回荡在中华大地,无数人对雄浑的帕米尔高原,美丽的塔吉克姑娘产生了浓烈的情趣。作为看过无数遍《冰山上的来客》,几乎熟记全部台词的我,不知有多少个梦境中的足迹到达这里。想不到,中国晚协让我圆了这个梦。

我们乘坐的大巴凌晨5时从喀什沿着中巴国际公路一路西行。由于时差的关系,南通此时应在午夜,而我们已在险峻的高山峡谷和人烟罕至的荒漠间穿行。中巴公路是我国战略地位最为重要的国际通道,沿着这条路即可到达巴基斯坦、阿富汗。晨8时许,霞光初露。窗外闪现出雪山泛出的耀眼的光芒,雪峰下的湖面露出了美妙的涟漪。美,太美了!车上同行一片惊呼,许多人强烈要求停车,抓取这难得的场景。然而,领队却表示,美景还在远方,此时千万不能太激动,很快就会进入高海拔路段,你们这些大记者不会太好受。

果然,车至一处峡口,镇江晚报总编老顾嘴唇开始发紫,说话渐渐不太利索。一路吹嘘攀过多少高山的浙江几家晚报的老兄也息了劲,一个个喊头疼。领队急忙嘱咐马上服用红景天,这是对付高原反应的特效药。也许是我曾越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多座雪山,也许我曾攀过喀拉昆仑进入过阿里,如此海拔高度倒也无妨。只是打心眼里怨恨大胡子司机只顾赶路,全然放过了无数可以登上画报封面的好画面。

途中, 车队停在一处邮电所前,大家一哄而下先抢着解决内急,再根据安排采访一位汉族军嫂。20年前,这位军嫂为了冰山上任连长的丈夫放弃了内地教师职业,在这个小邮电所坚守了20年。军嫂姓袁,长得还算端庄,就是帕米尔高原的太阳太毒,将她晒得像个放马的女人。别看她豪言壮语不多,做的事却很感人。多年来,她免费供应红景天,救助过不少高原反应的路人;发动过过往司机、旅客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孩子捐衣捐钱,捐学习用品。20年间,内地无数的捐助包裹通过她的手,送到了各个放牧点的孩子手上。我们体会军嫂善良的心,也纷纷购买这里的明信片,算是一个间接支持。

大巴在群山中继续穿行,一路上几乎没有一丝绿意,山上怪石嶙峋,有时红得可怕,有时黑得吓人,反而是山顶上的积雪发出的光芒为山体增添了亮色。7个小时的攀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片奇景。连绵的雪峰倒映在一汪湛蓝的湖水中,雪白、湛蓝,美艳雄浑。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峰就在眼前。细细看去,慕士塔格峰雄伟高大,峰顶的皑皑白雪,犹如满头白发,倒挂的冰川,如同老人胸前飘动的银须,难怪诗人美誉其为“冰山之父”。而公格尔峰和她的姐妹峰公格尔九别峰则显得亭亭玉立,妩媚动人,如同少女晶莹的冰肌,倒映在纯净的喀拉库里湖中,让人震撼,想不到祖国边陲还有这么一处世所罕见的净土。

大巴在湖边一停稳,老记们忘情地叫喊着“冰山上的来客,我们来了”,迅速冲到湖边,举起相机连连狂拍,仿佛稍一迟钝,美景就此消失。看到这帮平时似乎沉稳的老总这般急吼,我这个玩相机多年的老记自然不能胡拍。鉴于此,我当即离开乱哄哄的大部队,沿着湖边一路前行,寻找最佳角度。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几匹马和骆驼正在湖畔休息。好!如此构图实在是好!我端稳相机抓取了几幅动静结合,前后呼应的美图。读者朋友若从本期主打的这幅图中能够分享快乐,也不枉我气喘吁吁地一番行走。

商旅驼队极难一睹,这几匹几可乱真的骆驼伫立在沙漠中,

也有一番韵味,耳边似乎响起悠扬的驼铃声

神秘的高台民居

南疆采风,喀什重中之重。历史上,喀什有过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堪称新疆历史的“活化石”。喀什也是最具新疆特色和维吾尔民族风情的地方。可以说,到新疆,如果不到喀什,就不算真正到过新疆。

在这个汉族为少数民族的城市里,只要艾提尕尔清真寺经文声响起,信徒就开始了虔诚的礼拜,每天五次,从不间断。作为西部商品最大的集散地,喀什的中亚国际大巴扎内,来自内地和邻国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面对我们的镜头,各族店主笑容可掬,有的还特地戴好花帽,摆好造型让我们拍个够。然而,清真寺的钟声一响,他们马上就会面朝麦加方向,就地祷告,壮观的场景让中外游人惊叹不已!

在喀什的大街小巷,烤羊肉串、拉面师、民族手工作坊是摄影人的最爱。还有那扎着花辫子,身穿五彩缤纷长裙的少女,戴着绿色小花帽,留着花白胡须的老人,都是抓拍的焦点。当地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喀什为西部各种政策最为宽松的国家级开发区后,历史名城开始了高速腾飞。

然而,在高楼拔地的背后,传统的西域风情会不会受到冲击?答案是,国家在投入巨资建设喀什的同时,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保护同步进行。其中,修复中的高台民居就是其中的范例。

高台民居建于喀什老城东北端一处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居民均是维吾尔族,距今已有600年历史。这里的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巷中的饮食店,手工作坊随处可见,被中外学者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

为了抓取鲜活的精美瞬间,我乘大部队采访国际大巴扎之际,第一次“脱队”单行,走进了神秘的高台民居。

穿行在密如蜘网的小巷内,拉条子面的老汉,玩耍的孩童,曼妙身材的姑娘,各式人物一一收入画面。不过,最惊喜的是,由于我的深入,竟然拍到了一位制陶之家的上好场景。

这是一处不起眼的土屋,门前挂着的一块“土陶技艺五代传人”的木牌让我停下了脚步。斗胆敲门后,通过多次手势交流,一位维族胖大嫂方同意我入内参观。看官!这可是一般人看不到的场景呀!摆放的陶器色彩之浓烈,造型之精美,让人惊愕。为联络感情,我当即给屋内的老太太呈上一块南通带来的真丝手帕,并按照维族风俗,虔诚地向她们表达敬意,得到了满面笑容的回报。

原来,这是一处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土陶作坊。历史的岁月里,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一日三餐不能分离的泥巴碗,和面盛饭的陶盆,洗浴用的土陶脸盆,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壶),盛水的“库甫(陶缸),洗衣用的“台西台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库扎”(土陶水桶)。夜晚用的各式土陶油灯、烛台、以及婴儿摇床、便具,甚至还有土陶制的捕鸟猎具等等,多达百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户人家五代以此为业,是高台民居土陶技艺的最后传人。

我询问能否拍摄土陶制作过程,胖大嫂马上将在外挖土的丈夫叫了回来。想不到的是这位精瘦的维族汉子竟能操一口标准的汉语,他说他叫吐尔逊,新疆自治区主席瞧过他的手艺,凤凰卫视记者采访过他。在他搀扶下,我努力攀上顶层小屋,这就是他的陶艺工作间。吐尔逊打开转机,打磨各种土坯。和煦的阳光透过天窗洒在小屋,土陶层次格外丰满,我趴在屋角构图、对焦,直到满意为止。吐尔逊问我,高台民居土陶艺人这么多,怎么就对我感兴趣?我直夸他形象好,神态佳。看到视屏上的神形,吐尔逊一家人开心地笑了。慈祥的老太太也操着听不懂的话,一个劲地拉着我往前走,原来她老人家是要我为她拍全家福,我当然乐于从命。

和大部队汇合后,同行们对我的这组图片产生了兴趣。当天下午集体采访结束后,我又自告奋勇地陪同扬州晚报总编徐向明、姑苏晚报副总编沈玲等重回高台。徐总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学问高深,高台的小街、小巷和百姓家中几百年的文物让他看得大呼过瘾。而制陶艺人的流程则让沈总拍照不停。可惜的是,这位漂亮的沈女士高跟鞋不太利索,上下土路行走不便,在她的要求下我们只能与高台告别,错过了晚霞下古民居的人文美景。

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曾有无数媒体报道某人某时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伏尸沙海,某人某时身陷其中哭爹喊娘,最终被沙漠吞噬。如此渲染,实在让人恐怖不已。

本次采风,乌鲁木齐晚报作为承办方创造了中国晚报协会26届年会以来多项记录。一是组织工作周密,无一人遭到意外;二是陆路行程三千公里,无一人掉队;三是各地接待圆满,采访极其顺利等。但最让全国晚报老总们感兴趣的是,特别安排的由南至北的沙漠穿越行程十分难得。当然,这个穿越是建立在高性能的大巴车,充足的饮水,还有新建成的第二条沙漠公路十分便捷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乌鲁木齐到喀什,我们乘飞机,返程则安排了大巴从和田沿沙漠公路至阿拉尔,全程424公里,车程约十小时。感谢真主,我们碰上了难得的好天气,每天刮起的风沙这天竟风平沙静。公路两侧,满眼除了茫茫沙海就是金黄的胡杨和断流的沟壑。沉醉在与沙漠亲密接触的喜悦中,老总们对精心的安排赞许连连。南疆之行,大家不仅欣赏到维吾尔音乐、塔吉克鹰舞,还目睹到正宗的十二木卡姆表演,品味了南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采访到大量的新闻素材。返程还能体验大沙漠,岂能不让见多识广的老记们对承办方的策划水平为之叫好。

漫长的沙漠旅程中,我们参观了不少的古迹、遗址,目睹了各个服务区军人、武警的雄姿,还意外地在大漠深处享受到事前没有透露一点风声的民族大餐。

当大巴驶到一处胡杨林时,领队突然招呼停车就餐。沙漠中何来餐厅?神奇的是,不到10分钟,20多张铺好台布的餐桌出现在我们面前,桌上的新疆葡萄酒、饮料、水果、冷菜一应俱全。太神奇了,露天大漠中怎么变出了一场盛宴呢?原来,这出自乌鲁木齐晚报社社长杨大鸣独具创新的构思。他认为,新疆美食也是新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沿途各县市的接待各有特色,但无边的大漠中出现这顿地道的民族大餐,全国晚报的老总们印象必然更为深刻,此行报道将更为鲜活。

然而,谁能想到沙漠大餐的背后却存在着许多风险。首先,老天会不会刮风?食品送达现场能否保温?这一切,杨大鸣和他的团队都经过了周密的考量。结论是,老天当天肯定会开眼眷顾远方来的客人。于是,好戏开锣了。

举杯祝福新疆的欢快声中,一盘盘香味扑鼻的羊肉抓饭送到了我们面前。坦率地说,在喀什,在莎车,在和田,在各个采访点,我已狼吞虎咽了不少的羊肉串、羊肉抓饭,但眼前的美味又怎能错过?一盘下肚,见同桌的美女、金陵晚报的老总刘乐云小姐面有难色,称不适羊肉味。我当即伸手端来,并虚言:小姐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同桌的江苏晚报界各位老总连连哄笑:得了便宜还卖乖……

篇10

1、《陆少的暖婚新妻》,作者是唐玉,男主角是陆薄言。

2、《婚前婚后,陆少的暖心甜妻》,作者是思我之心,男主角是陆宇铭。

3、《一婚到底:陆少的闪婚甜妻》,作者是顾小妖,男主角是陆景乔。

4《纨绔总裁,我不婚》,作者是苹果葡萄梨,男主角是陆廷赫。

5、《亿万老公太危险》,作者是芊霓裳,男主角是陆少铭。

6、《最美的时光》,作者是桐华,男主角是陆励成。

7、《独宠旧爱,陆少的秘密恋人》,作者是云檀,男主角是陆子初。

8、《危险关系,陆少的专宠弃妇》,作者是夏夏绯红,男主角是陆知郁。

9、《宠你上了瘾,错惹霸道上司》,作者是坏妃晚晚,男主角是陆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