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范文

时间:2023-03-23 20:2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希腊神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重量》;希腊神话;存在之思

中图分类号:I1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珍妮特・温特森是当今英国文坛一位非常活跃,也备受争议的作家,她常常被视作英国女权主义作家的典型代表。2005年,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Canongate Books)发起“重述神话”项目,珍妮特・温特森以小说《重量:阿特拉斯与赫拉克勒斯的神话》(下文简称《重量》)参与其中。这部小说展示了她超越女权主义的人文哲思。

古希腊神话中蕴含的关于生命和世界的深沉思考一直是重要的文学主题。《重量》不仅借用了古希腊神话的情节,还延续了它的主题:人是什么?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阿特拉斯和赫拉克勒斯这两个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做了变形:在古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是英雄,阿特拉斯是受罚背负苍天的提坦巨神,后者仅仅是前者英雄事迹中的一段插曲;而在《重量》中,温特森让阿特拉斯成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赫拉克勒斯成了阿特拉斯的精神参照。这里的阿特拉斯在重负中学会了思考、质疑,在长时间的静止中学会了聆听,在听到的世间百态中学会了怜悯和尊重。这样的重新编排和定位,透露出作者的思考:面对整个外部世界,人究竟应该和可能处在怎样的位置?

一、人间的英雄,世界的征服者

赫拉克勒斯在希腊神话中是集人类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英雄,一个象征着“完人”的符号。《重量》中的赫拉克勒斯也是一个符号,他象征着以世界的征服者自居的自我认知状态。

希腊神话和《重量》都有赫拉克勒斯摘取金苹果的情节:赫拉克勒斯杀死巨龙拉冬后请阿特拉斯帮他摘取金苹果,作为交换,他答应在阿特拉斯离开的这段时间内代替他支撑天地,而阿特拉摘取金苹果后,不愿接回重负,赫拉克勒斯设计把苍天放回了他的肩上。

金苹果树是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成婚时,大地女神盖亚送给赫拉的礼物,它被种植在圣园中。这金苹果既是大地女神的馈赠,象征自然的慷慨,又是天后赫拉的私有财产,并不属于人类,一旦人类想染指它,它便成为人类欲望的象征。赫拉派拉冬看守金苹果树,拉冬的凶猛是一种警告,象征着不可逾越的界限。人面对着世界的种种界限。赫拉克勒斯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的英勇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能杀死拉冬这样的怪物,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不可能”就在于它超越了人类的能力范围。赫拉克勒斯的“伟大”在于,他的行为似乎证明了:人有足够的力量突破所有界限。古希腊神话热情地赞颂这样的人,并认为人在突破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在这种认知基础上,人类确实创造出许多物质和精神财富。所以时至今日,在很多时候人类依旧以不断扩张、发现、突破作为一种肯定的价值观念。

二、从自然之子到自我的审视者

古希腊神化中,故事以人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状态来解释宇宙,将人的喜怒哀乐映射到世间万物中,人们单纯地笃信自己拥有一切,也因此愉悦满足。小说《重量》开篇写了受罚以前的阿特拉斯,此时的他就处于这种状态。

《重量》中的阿特拉斯是地母盖亚与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强大的父母对他予取予求。他居住在亚特兰蒂斯,拥有富饶的领土、和睦的家庭。当他被天神宙斯逐出自己的园地,眼看着宙斯将亚特兰蒂斯沉入海底,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侵犯。阿特拉斯因此加入其他提坦挑战天庭的行动,结果是战败后被罚背负苍天,在身体因负重而静止的漫长岁月中,阿特拉斯陷入了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开始反思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负重之初,阿特拉斯从自以为拥有一切、掌握一切的迷梦中惊醒过来,意识到并非世上的一切都属于他;但他即使不能拥有一切,也因身体的强壮和头脑的发达而有责任担负起整个世界的重量。这种认识依然包含着某种天真的自信。《重量》还将古代神话和现代神话嫁接,设计了1957年,阿特拉斯在世界的边缘打破前苏联的人造飞船“斯普特尼克2号”,救出小狗“莱卡”的情节。他满怀爱意把这只即将被杀死的小狗从飞船里救了出来。这样的阿特拉斯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带着爱恋,尽最大的努力守护着世界的其他部分。这时,他退去了人类童年时期那天真烂漫的欢欣,对世界的情感变得复杂:自己是源于这个世界却又独立的个体,面对世界,他有对母体的依恋和崇敬,也有因同源而产生的同情,同时他把宇宙小心地放在肩上时还带着深深的悲悯和柔情。“斯普特尼克2号”是第一个载着地球生物驶向太空的宇宙飞船,它就像是另一个形式的赫拉克勒斯,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行动能力,也承载了人无穷无尽的探索欲和征服欲。在世界尽头的阿特拉斯一把抓住了太空舱,“它躺在他的手心,像一只僵硬的虫子……在他看来,那是一个由马口铁和电线造出来的蠢物。”作者通过阿特拉斯打破“斯普特尼克2号”救出莱卡的情节,表达了对赫拉克勒斯所象征的人类形象的某种否定。这时的阿特拉斯不再将外部世界看成与自身对立的事物,而是将自己视为世界的组成部分,加以确认。

温特森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人生故事,将其主题延伸到现代语境中,拓展了人类的自我审视。阿特拉斯从背负世界起,就开始思考自己与所负之重的关系,并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不断深入地寻找自己生存的价值和位置。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和探索中,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巨大,使人难以承受。《重量》中的阿特拉斯长久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肩头,思考自己和这份重压的关系。仿佛只有在这种重压下,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真实感。每个平凡人,都可能在不停的克服困难、达成任务的过程中,像赫拉克勒斯一样,一点点建立起一个了不起的“自我”。而这个“自我”却是值得怀疑的。是谁决定了赫拉克勒斯要完成那些任务?如果完成这些任务不是他的初衷,那完成了任务后的那个英雄赫拉克勒斯是真正的他吗?在小说中,赫拉克勒斯曾提出质疑:“我们为什么要干这些事?”但这种思考转瞬即逝,徒留一声感慨:“我是最强大的男人……可我却得不到自由……”海德格尔说“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赫拉克勒斯步入这个圈套,成为被“常人”歌颂的英雄,而非他自己,而这也正是阿特拉斯的重负。

在小说的倒数第三章,温特森让阿特拉斯冒出了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把世界放下。阿特拉斯热爱世界,因此他小心地用双肩支撑它,用全部的柔情去呵护它。但是当他反复思考自己的位置却难有满意的结论时,阿特拉斯决定放下重负。他抱着毁灭一切的决心抽出双臂,等待天崩地坼。可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在他的眼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无依地悬浮在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而这正是温特森对人的存在的真正看法。

温特森的《重量》在形式上重述了希腊神话中赫特拉斯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而在精神层面《重量》自始至终贯穿着希腊神话中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与前人对话,思索人的存在。她在书中多次写到“我想把这个故事再从头说起。”温特森最终将探索存在的目光从“我是谁?”转向“我是怎样的?”从凭借人与世界的关系来认识自己,转向直面自身的尝试。与希腊神话相对照,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是对希腊神话中存在与生命主题的继承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德]古斯塔夫・思威布.高中甫等译.诸神的传说.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6.

篇2

一、古代欧洲文艺发展的源泉

古希腊神话是古代欧洲文学艺术兴起的源泉和土壤。世界著名的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和欧利皮德思流传下来的三十四部悲剧中有三十三部是以神话为题材的。现在人们可以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中收索到大量的原始的古希腊神话。同时,古希腊神话为后期的罗马文学带来了无穷的素材资源和创作想象力。比如说,在古罗马神话中,诸神的形象与古希腊神话相同,取名不同。如爱神的希腊名字是Venus,罗马名字是Aphrodite;希腊神话中战神叫Ares,罗马名字则是Mars。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时期,古代欧洲的戏剧和文艺理论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古希腊文学家、哲学家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众所周知,柏拉图被誉为欧洲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和文艺领域的心灵感应的命题,对后世文艺理论的形成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希腊文艺创作的经验,开创了古代文艺研究学独立而精辟的新领域。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悲剧的本质,他都发展了自己的独立、完善的思想。他的著作The Poetics《诗学》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二、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起源

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文化瑰宝,通过后世手稿、传教士、学者和图书馆的保存及流传,最终传入欧洲。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一般认为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希文化,两希指的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神话及思想从中世纪到现代成为欧洲重要的思想源泉。欧洲文艺复兴的指导性思潮理论“人文主义”的来源其实就是古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文艺复兴就是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兴起的。古希腊神话以其“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主张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古希腊神话中,神并非完美,诸神具有与人同样的情感、思想以及内心弱点。此外,神话中歌颂的“英雄”在其有限的生命旅程中不懈的追求自由、胜利和理想。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强调“人”才是万物理论的中心;宣扬个性解放,人类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反对蒙昧。比如说,薄伽丘(Boccaccio)在他的The Decameron《十日谈》中肯定了人的尊严和现实生活状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表现出人本主义的觉醒。彼特拉克在作品中提出“人”与“神”的区别概念,并且深信“人”应该主宰现实生活和时代的发展。

其次,古希腊神话滋养、丰富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古希腊神话在后期的欧洲引起广泛的兴趣,为大量的诗人文艺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Hymn of Apollo 《阿波罗颂》至今在诗歌界璀璨夺目。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代表性雕刻作品David《大卫》和巨幅天顶画Genesis《创世纪》都传承了古希腊神话的英雄形象具有浓重的希腊神话色彩。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则运用神话主题创作了举世瞩目的Mona Lisa《蒙娜丽莎》,它成为人类文化不朽的瑰宝。

三、欧洲文学发展的宝库

古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一种传播土壤。”古希腊神话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闪闪发光的思想和生动如画的神话故事。这为后世的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素材。莎士比亚在Hamlet《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为,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丁在《神曲》中描述尤里西斯如何开始。完成自己十年旅途探险的故事。拜伦曾做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普罗米修斯凛凛有生气,成为反抗压迫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巨人呵!你被注定了要辗转在痛苦和你的意志之间,……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但你那抗拒的毅力,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 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雪莱的歌剧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歌颂了不屈不挠为自由而抗争的人类英雄的形象,并且以鲜明的描述色彩和博大的情怀,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向往,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文学责任感。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直接抒发其对古希腊神话的赞叹:“神话真是伟大!”事实上,古希腊神话故事情节曲折而生动、人物个性丰满突出鲜活。人类发展的历程中遇到的许多重大话题,像和平与战争、自由与束缚、爱情与理想、道德与腐朽,在古希腊神话中都有实际的体现。

综上所述,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想要真正了解西方文化,首先对古希腊神话的认知是必需的。在西方社会,人们一般有这样的认识:对希腊神话了解的多少,一直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要想真正读懂西方文化,古希腊神话是必修的入门课。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精神动力和历史发源摇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希腊神话 英美文学 创作

引言

希腊神话传说由爱琴海范围内及其周边范围流传的传说故事组成,这些故事中大多数和神与英雄传说相关,包含了开天辟地p关于人的来源、自然现象、风俗形成等类别。长期以来,古希腊神话都是透过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的,早在公元前十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神话体系,之后又经过作家们的记录与反复再造,最终成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1]众所周知,希腊文化实际上是英美、甚至所有西方文化起源里的一部分,它在欧美文坛上具有极其深刻的作用覆盖。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坛的起源,是古希腊人民最早思想行为与其生活经历及理想的果实,它可以令人们知晓前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理解。实际上,希腊神话有着极高的文艺建树,它在整个文坛历史有着极为深刻的作用覆盖。西方文化传统大部分是思想系统与古希腊流传而来的的文学宝藏,这两方面融汇为一而形成的。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也就是在这样洋溢着文艺色彩的环境下形成的。由此看来,希腊神话对于整个英美文学之演变构成具有重大作用。

一、希腊神话的起源以及文坛地位

自古以来,每个民族的神话均被看作是他们最初的文化起源,而这也给后来的文学家写作带来了可供借鉴的宝藏,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是透过其独有的神话传说逐渐沉淀积累而成的。也可理解为神话传说是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化的来源,各个民族的文化在最初始阶段均包含于各色各样的神话传说里面。神话传说事实上是用其古老、特有、粗陋与精炼之方法展现出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思考模式等。希腊文明自古以来被人们看作欧美文化之基石,这和这个国家历史悠久的神话故事密不可分。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常常会把具体的一个人给神话化,展现出对所有非正义、残暴、凶险的力量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希腊灿若繁星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起源于诗人荷马的两部巨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前者描述的内容是很久以前希腊人与特洛伊人爆发战役的传说,且详细描述了整个战役里面攻击伊利亚特的历程;后者描述了希腊军队于海上返回时遭遇的一系列离奇事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始于公元十四世纪,止于公元十六世纪,是那个时期新兴思想反抗旧有观念所形成的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在这次旷日持久、气势磅礴的运动中,古希腊神话再一次被人们挖掘而出,再一次得到了世界学者的关注。在各个民族神话故事里,希腊神话是体系完善、故事复杂的神话之一,它凭借特有的魔力得到瞩目。希腊神话充满了人对其儿童时期之自由信念、自我认识的期待与颂扬,展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认知也是组成欧洲文学的关键部分。[2]就整个文学历史来说,特别就西方文学历史而言,古希腊神话的确占据着极其关键的地位,它对整个西方文坛产生了极其深刻的覆盖作用。

二、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本身就有着极为显著的特色,这种特色使其拥有了独树一帜的吸引力,可以在世界文坛历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因此对西方文学有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其关键特征是在这些神话中古人依据自身模样来造神,且给予神以人类的外貌与个性,令其可以简单自然地与人类之间产生各色各样复杂联系。古希腊神话对人类的描写有善良邪恶、美丽丑陋等各不相同的情况,然而这其中绝大部分的故事仍然以赞誉人类为主,赞誉人的果敢与永远奋斗的意志力和精神。而关于人类个性当中的缺陷,古希腊人同样予以了批判,在他们看来,就是因为人类个性当中的某些缺陷才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3]古希腊神话故事里这类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人们有着极其强烈的吸引力与说服力,长久以来一直被全世界各个民族的人们所推崇。

古希腊神话故事里除去将神采取人格化想象处理以外,自文学概念而言,希腊神话故事自身也有着文学方面的特点。希腊神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类初级阶段的文学,它具有特有的文艺吸引力,希腊神话故事里的文艺展现方式、故事桥段与审美特点均是十分有个性而且完美无缺的。

从文艺展现方式这个层面来说,希腊神话故事把很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要素集中为一体,利用夸大、想象与浪漫的文艺展现方式来创建出“神”的模样。比如,普罗米修斯是反抗专有制度、百折不挠、希望给人们寻求美好生活的勇敢者楷模;赫拉是一位外在典雅而内在充斥着妒忌的代表人物;女神雅典娜有着漂亮外在并极为聪明的英雄女子模样;阿伽门农是一位勇敢果断的代表。实际上上述人物形象和真实情况当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相似,这类神话某种程度上就是真实生活情况的反映。

就在内容上而言,这里面的桥段常常富含哲理且又极其唯美,其内容十分庞杂,且神话中的差距相较而言极其大,包含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界变化诸如此类。这类故事的桥段非常动人,引人入胜,有着极高的文艺水准。就审美特点上而言,他们对于美又带有炙热之激情与追寻。在这其中表现了人和自然、理智和感情、想象和真实协调融合,这类特有的审美特点,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三、文艺复兴后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故事对英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展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特点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潮流影响重大,几乎覆盖了当时的欧美文坛。在那个时期,这些神话故事被融入于文学作品中,在世界文坛获得极高瞩目。可是作家对这些故事的再次研究并非针对文化的复兴,只是凭借古老神话来写作,传播人文主义理念,相信人类的能力以及尊崇革新进步的发展趋势。

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类英雄具有非凡的才能与造诣可以与神展开对抗,主人公大部分有着强健的体魄、果敢的性格、潇洒的外表与超乎一般人的才能。他们的涌现实际上表明,这些神话故事还有一个特点――称赞英雄人类。其象征着人和自然展开对抗,他们坚强勇敢,尽管很多英雄在和自然对抗过程时落败,但他们的果敢坚强、勇于反抗的精神被世人敬仰。英雄是为了荣耀、情感、救赎等原因投身于变革之中,英雄献身有着历史意义,这展现出古希腊人看重人类的个人发展与自然属性。这些故事给英美文学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与创作激情,持续发展的英美文学也给这些神话带来了新鲜活力。

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产生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作家写作类型着重于理智而不是情感的表达,雪莱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作家。雪莱是英国殿堂级的抒情诗人,也是追寻希腊文艺复兴之人,其杰出作品《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就是凭借这些神话故事里面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传达其坚强不屈的追寻精神。

在19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使人类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创造经济蓬勃景象的同时也激化了社会中的矛盾。这个时期欧美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就是批判,其中狄更斯就是这类型的杰出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就是透过借用这些神话故事来讽刺现实,提倡人应该保持良善、品德与良心,其著作借用许多古希腊神话故事与传说。

上个世纪,英美文学将创作焦点转移至发现个体内在与人类未来的出路上,杰出人物有庞德、艾略特、乔伊斯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诗歌作品《荒原》取得了极高的文艺建树,也是现代派诗歌里的杰出代表,这部作品运用象征包含神话、传奇和真实转变、传统与真实交织等多维复杂内容,开创地拓宽了诗歌写作的展现方式,延伸诗作的内涵深度。美国杰出作家庞德作品《诗章》中丰富的庞杂内容,包含有文艺、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情节,数次借用了很多希腊神话故事。英国作家乔伊斯的杰出作品《尤利西斯》的标题起源于神话里面的英雄奥德修斯之姓名,架构、人物、桥段都可以在古希腊神话《奥德赛》中找到对应,作家使古希腊神话和当前现实社会完美契合,有着强烈的借古喻今的含义。

通过对欧美文坛历史演变的梳理,可以得出英国文学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取得了极高造诣,令人文主义攀上巅峰。英国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一生写出许多流传于世之佳作,例如代表作《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以古希腊神话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悲剧经典,它同时也是欧美文坛中造诣最高的爱情诗作,灵感取自于特洛伊战役开始时之传说,透过战役与克瑞西达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时代人物个性与追求的转变。文艺复兴中作家写作的内容大部分都表现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给予足够肯定与探索,尊崇人类发展历程与反思,且看重个体感情表达。这些文学家的著作中的人文精神均是从神话故事里找到灵感的,因此才可以写作出流传于世的佳作。

结语

从文艺复兴开始,这些神话故事得到了欧美文坛颇多瞩目,这里面的神、英雄经常涌现于欧美作家著作中,且这些故事极大充实了作家作品的表达内涵,激起欧美作家创作欲望,给写作内容增添了广度与内涵。这些神话故事是欧美文学的主要起源,它展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文艺复兴中的人文思想潮流下给作家们提供了灵感的源泉,贡献了宝贵写作材料。希腊神话故事中富于人性的神与英雄时常出现于英美作家的著作里。希腊神话凭借自身独有的文艺表现方式、情节与审美特点即使在当代文学中仍能产生影响力,了解与领会英美文学还应该对其创作灵感的来源希腊神话进行深入探索,提升整体创作背景的认知高度,才能更加深刻地解读英美文学著作。

参考文献

[1]纪琳.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篇4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爱琴海上的蓝白精灵们,

每天都等待着阿波罗跃出海面,

又在月神塞勒涅忧柔的目光下,睡去……

手里的遥控器不停地转换着频道,恍然间,北京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的火种采集仪式的画面让我的手指停了下来,画面中最高女祭司用似乎早已失传的古代语言正在和太阳神阿波罗祈祷。于是,物换星移,我就像电影中的镜头一样,随着一声穿越时空的音效,站在了爱琴海的边上……

去年10月,在飞机辗转了20小时抵达雅典时,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的我,终于选择了大巴的最后一排平躺,伴随着导游的希腊神话故事,开始了我的希腊梦幻之旅。

梅黛奥拉,天空之城

抵达雅典后并无片刻的停留,直接驱车赶往希腊中北部的梅黛奥拉。5小时后,我们坐在卡兰巴卡小镇的饭馆里已是夜晚时分,透过窗户,借着路灯,我分明看见不远处的房子后面矗立着一个“巨型怪物”,很直很黑很高,半遮半掩的,让我心生几分恐惧和好奇。次日清晨,我们的车沿着特里卡拉和卡兰巴卡之前的公路前行,峰回路转,迎面看到的是耸入云霄的石壁,这些锥体、圆柱体和圆形支柱上面零星地卡着植被,还有很多洞穴,就像是未刷过的、长了很多蛀虫的臼齿。我恍然大悟:我昨晚见到的“巨型怪物”就是这些2500年前史前大海覆盖色萨里平原和河流沉积剩余物,再加上板块构造压力和年轻的皮尼奥斯河流的侵蚀造成了现在这等奇观。

哦!这里就是梅黛奥拉!远处的悬崖峭壁之间镶嵌着的惊世绝伦的修道院提醒了我。梅黛奥拉(Meteora)来自希腊文,表示“悬在空中”的意思,指的就是建立在山崖绝壁上一座座与世隔绝的修道院。从9世纪开始,就有修道士在山洞里修行。14世纪开始,陆陆续续地在山顶和悬崖上修建了许多修道院。这些修道院雄踞于一座座巨大的山岩顶点。巨大的山岩从广阔的塞萨里亚平原拔地而起,有的超过400米,它们形状各异,色彩不一。在几乎无法到达的山峰上,自11世纪以来,僧侣们在这如同通天柱般险峻的山峰上修行。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梅黛奥拉成为了帕萨里亚地区最有权威的宗教中心,它的鼎盛时期共拥有24座分布在大小山岭上的修道院和上千名修士,成为抵挡随着土耳其人的侵占而来的伊斯兰教的中流砥柱。由于这里惟一与外界相通的工具是绳索、藤篮和滑车,进入这里有如登天般困难,所以有幸到达这里的人为数极少。直到20世纪,石级的修建才改变了这种情况。在土耳其占领期间,修道院保持了古希腊的文化和传统,它们不仅是宗教中心,同时还是求学者和艺术家的中心。相信如果没有这些修道院,古希腊文化将会消失,而现代希腊将会反映来自土耳其帝国的根基和历史的粗浅知识。

一缕阳光打在对面山崖的一座小修道院上,迷离神奇得就像是不属于这个星球一样,我突然想起了宫崎骏1986年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故事背景是幻想中的欧洲大陆,在一座金矿里流传着理想世界天空之城勒普泰的传说,据说那里拥有无尽宝藏和控制世界的奇异能力,生活在矿山里的男孩帕索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生活缺少幻想是件乏味的事,人类文明最壮伟的奇迹,从来都不是理智的结果!

圣托里尼,很希腊的希腊

爱琴海有多蓝?就像我们路上看到的那种蓝底白字的路标的蓝!没错!就是这样蓝!

当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我们就登上了“blue star”豪华邮轮,去一个与爱琴海亲密接触的地方――圣托里尼岛。那里,很希腊。

诗人奥德修斯・埃里提斯曾经说:“希腊在海洋中休憩。” 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大约有2.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被岛屿覆盖,那些有着古老历史和现在风情的岛屿,就像是散落在爱琴海中的明珠,而圣托里尼就是其中的一颗。

圣托里尼(Santorini),是希腊爱琴海上的一座小岛。被形容为:所有旅行应该终结的地方。圣托里尼是一座火山岛。火山爆发的时候,岛的中心塌陷被海水淹没。剩下的部分,形成一个弯弯的月牙。圣托里尼的老港口在岛的中心处,从这里仰望圣托里尼,看到的其实是一片悬崖,但悬崖上布满了房子。那些房子,都是白色的,只有星星点点的教堂的圆屋顶是蓝的。那颜色,好像是从蔚蓝的天空和蔚蓝的海洋里溅出来的。圣托里尼躺在天空和海洋交汇的地方,安静得像一块白玉。

费拉(Fira)是圣托里尼的首府,我们就住在这个小城里,它高高地居于岛屿边缘的峭壁上,城里的房屋为了防震都建成方形,而且都涂成了白色,就像是朵朵盛开的水仙花。费拉已成为圣托里尼的商业中心,细窄且多岔的道路两旁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首饰店和艺术品店,这里像极了威尼斯,搞不清方向的话你会发现,同一家店一直在你眼前出现。“just blue!”在这里我突然被眼前一张满是蓝色的明信片镇住了,哦!在这里,我被蓝色击中了!

最爱伊亚村!位于半岛最北端的伊亚(Oia)也许是希腊风景中最为绮丽的村庄了。这里的圆顶教堂与蔚蓝大海,构成了希腊风景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明信片上出现率最高的画面。怪不得,连导游都会兴奋地叫道:“很希腊的希腊就要开始了!”希腊奉行着宽容和人性化的宗教东正教。东正教起源于东罗马帝国,是与罗马天主教、新教并列的三大教派之一,它因由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区的教会发展而来,又被称为“希腊正教”,这一教派的教会的管理上比罗马天主教会宽容,也更人性化,教会甚至允许僧侣结婚生子。正是这种闪耀着人性化光辉的宽容,让这爱琴海上的教堂形象如此可爱。圆顶教堂正是东正教的标志,在梅黛奥拉德修道院里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圆顶教堂,所不同的就是,Oia村中的教堂圆顶被涂成了蓝色,这也许是被爱琴海的海水染成的吧!

伊亚村是个艺术村,这里天堂般的意境让很多艺术家聚居于此,走在小镇的主街上,随时会看见路旁画架上搁着一幅还未完成的画。走着走着,就有惊喜:这不是刚才那幅画上的地方么?同时令人感动的还有这里的艺术品店,无不透露着温馨的爱的主题。伊亚和费拉一样,也是一个临着山崖而建的小镇。这些建在山崖上,过去由黄土盖成的石洞屋,如今漆上各种色彩,除了一贯的白墙蓝顶小屋外,其他颜色的屋舍,饰以小巧的阳台、窗棂、阶梯,以及色彩鲜艳的植物花卉,色彩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变化,将基克拉泽群岛(The Cyclades)地中海式的建筑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着迷地穿梭其中,宛如置身于梦幻童话世界;我面朝大海,心暖花开!

雅典,依然神话

传说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都想争当阿提卡地区的保护神。主神宙斯裁决时,让他们各自拿出一份最好的礼物奉献给雅典人民,并让人民做出决断。于是,波塞冬兴冲冲地用手中的三叉戟在岩石上敲击三下,从岩石上跳出一匹战马,这是战争的象征;而雅典娜则胸有成竹地从石头里变出一粒橄榄树的种子,播种下去,霎时,一株象征和平的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希腊人惊呆了,他们一致选定能够保佑他们长治久安的和平之树。从此,永久的保护神降临卫城山,举国上下也被丰茂繁盛的橄榄林所覆盖。人们索性把女神的名字当作自己国家的首都之名,“雅典”(Athens)之名,由此问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雅典曾经没落过、辉煌过,被人遗忘过;而如今依然是现代希腊的首都。在雅典,古希腊文明的遗迹随处可见:帕特农神庙,厄瑞克特翁庙,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古剧场,还有广场前穿着古代服饰的总统卫队……

一边是现代希腊,一边是古代希腊,雅典,让我在过去和现在的时空里不停在穿越。

去看帕特农神庙是我到雅典后最迫不及待的事情,公元前440年之后的十年间,在伯利克里的庞大公共设施建筑规划里,帕特农神庙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事实上,帕特农神庙把雅典娜女神敬奉为纯洁无瑕的处女神,帕特农之名也是出于雅典娜的别号Parthenos,是希腊文的转写,本意为“处女”。曾经,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刻家菲迪亚斯设计的用象牙和金子制成的12米高的雅典娜神像在昏暗的庙中金光闪烁。古代末期,这座雕像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掠走带往君士坦丁堡,从此下落不明。那么,借着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雅典娜雕像的复制品,我们在神庙前这样想象:她站立着,长矛靠在肩上,盾牌放在身边,右手托着一个黄金和象牙雕的胜利之神;黄金制造的头盔、胸甲、袍服色泽华贵沉稳,象牙雕刻的脸孔、手脚、臂膀显出柔和的色调,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

从远处到跟前,我几乎都在仰视帕特农神庙,大气磅礴,稳定优雅,上下左右对称和谐。非常符合美学上的审美原则,给人以辉煌中的恬静的壮美感。这座神庙由著名的潘列泰克白色大理石块筑砌而成,每根石柱都是由一截一截的短石柱拼接而长高的,缝隙十分吻合,大小颜色都很接近,几乎看不出痕迹。阳光照耀下的神庙,岂能用华丽、辉煌来形容?

雅典市区空气清新,能见度高。站在帕特农神庙后侧的观景台远远望去,在诸多白色房子中央还醒目地拱立着一座尖顶的山峦,恍如在白色浪花中前行的一艘轮船。这座名为利卡维托斯山的来历传说也和雅典娜女神有关:雅典娜从班德里山采了一块巨石,在送往古城堡的路上,被猫头鹰的叫声所干扰,她便随手将石块摔到了地上,石头就成了今天的利卡维托斯山。现在,山顶有一座建于1834年的教堂和钟楼,每天清晨,钟声幽幽,传遍四方。

篇5

摘 要: 古希腊神o纷繁众多,雅典娜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她身上兼有众多神性,曾受到广泛膜拜。了解她的由来有助于我们缕清雅典娜这一神话形象的发展脉络,让我们解开她是希腊本土之神还是外来之神的谜团,找出雅典娜外来文明的源头,有利于我们研究古希腊世界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本文从雅典娜的神名发音和神o近似性角度入手,比较她与埃及神话中伊西斯和奈斯神的共性,从而推测雅典娜与两个来自埃及的女神的同源关系。

关键词: 雅典娜 伊西斯 奈斯 神o 神名

1.雅典娜简介

雅典娜女神是古希腊神话中非常重要的神o,她是宙斯与墨提斯的女儿,完美地继承了父母的力量和智慧。她是乌云与闪电之神,也是智慧之神,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世人。与此同时,她还是战争之神,身着精细的铠甲,手持长矛与盾,她象征着战争中的智慧、勇气与公正。雅典娜是一个集多重神性于一身的神o。

2.关于雅典娜起源的不同观点

关于雅典娜神名的由来我们没有发现可靠的证据表明她的印欧语起源。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她的名字首先以Atana Potinija的形式出现在线形文字B中。在迈锡尼时期的石刻中,她被称为“At(h)ana女王”,我们无法就此确定以上这两个考古发现中的记载为雅典娜神名的最初形式,鉴于历史上希腊世界与周边文明有着较为频繁的商业来往,我们有必要用更广阔的视野走出希腊,放眼周边文明,探索雅典娜神名的更古老的形式,从而验证雅典娜神是否具有外来的源头。

关于雅典娜神名的起源,学界有不同意见,一般说来有如下几种,如腓尼基起源说、利比亚起源说、克里特起源说和埃及起源说,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证据表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美国古典学家马丁・贝尔纳认为Neith是雅典娜在埃及的对等神,因为二神都是战争之神、纺织之神和智慧之神。德国古典学家沃尔特・伯克特认为雅典娜与埃及的Thoth神相关,二者皆为智慧的象征,且出生方式相似,都是从头部出生的。本文基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当年做出的关于古希腊神o大部分起源于埃及的记录,坚持雅典娜神名的埃及起源说,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寻找雅典娜在古埃及的对应神o,以此验证雅典娜神起源于埃及的说法的可靠性。

3.雅典娜与外来神的关系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神o形象并非能在短时间被人为地创造并得到广泛崇拜,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民之间的商贸往来、战事和其他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引进当地的神o或者赋予当地神o的神性到自己的神o当中。接下来比较雅典娜与古埃及的几位神o和人物在神性、人物经历和名字发音方面的近似性。

3.1雅典娜与伊西斯

伊西斯(Isis)是埃及最古老的神o之一,不仅在埃及范围内广受崇拜,而且在泛希腊化时代的其他地区乃至罗马帝国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她是埃及的重要神o。伊西斯神名的象形文字转写为?s.t,读音应近似为Aset,她的名字的含义是“王座”,其头饰是一个王座。她的身上具有丰富的神性,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认为伊西斯是埃及的智慧女神。在这一点上她和雅典娜的智慧女神的身份是相同的。

伊西斯τ谘诺淠壬衩和神性的形成可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雅典娜(Athena)的神名的前半部分可能受到伊西斯的埃及形式Aset的影响。在埃及的赛斯城曾有一座雅典娜雕像,这座雕像也时常被当地人看作伊西斯神。赛斯城的守护神为女神奈斯(Neith),我们接下来讨论雅典娜与奈斯的关联。

3.2雅典娜和奈斯

奈斯女神为古埃及的另一位古老神o,她通常被看作世界的创造者,她是太阳神拉(Ra)的母亲,也被看作天空女神。在古代,奈斯与雅典娜被人们视为有关联的两个神,两者关系紧密,神性相似,希罗多德甚至认为两者是同一神。柏拉图与狄奥多罗斯也认为两个神o关系紧密。

作为战争之神和纺织之神,奈斯有两个象征物,一个是上面放着交叉两根箭的盾牌,一个是纺织用的梭子,因此她既被看作战争之神,又被看作纺织之神,这两个神性在雅典娜身上也同样具备。因此,我们猜测奈斯对于雅典娜神名和神性的形成可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雅典娜(Athena)的神名的后半部分可能受到奈斯(Neith)的影响,它们都具有很典型的辅音/n/,而当后面的塞音/t/和喉音随着音变的过程丢失的话,就只剩下辅音/n/加元音的结构了。

3.3 Aset-Neith,阿塞纳丝(Asenath)与雅典娜

进一步讨论,如果我们试着把上文的Aset和Neith合并起来,就会得到一个合成词Aset-Neith,在古埃及,人们经常会把两个相关联的神o的名字合成一个,比如阿蒙-拉和何露斯-赛特等。这个合成词在发音上与雅典娜(Athena)是极为相似的,从语音学角度来讲,两个塞音/t/与词尾的喉音都很容易在音变的过程中丢失,齿龈摩擦音/s/受它后面的齿槽塞音/t/的同化而使得发音部位降低变成了齿擦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史料中找到这个组合形式存在的证据。Isis-Neith的组合形式曾经出现在希罗多德的著述当中,他曾经描述了当时人们为了祭祀Isis-Neith而每年举办的火炬庆祝大会,这里边的Isis就是Aset。当我们把Isis-Neith中的Isis换成它的埃及形式Aset时,我们就可以得到Aset-Neith,笔者认为很可能是Aset-Neith后来直接演变成了雅典娜(Athena)。

除了以上例子外,我们还可以找到另外两个辅证。圣经《创世纪》中有阿塞纳丝的故事,据传说,阿塞纳丝是埃及奈斯神殿的女祭司。单单从语音来讲,阿塞纳丝(Asenath)的名字与雅典娜(Athena)非常相似。尽管两者的神性并没有太多共性,但是两者都是处女,且与埃及有很多联系。关于阿塞纳丝名字的埃及象形文字的转写形式为Is.t-N.t,Aset-Neith,这与上文我们假设的合成词是完全一致的。这个例子至少可以证明我们假设的合成词在古代埃及是存在过的。除了这个例子外,还有一个是关于赛斯城的。赛斯城(Sais)是奈斯女神的守护之城,这座城有时被称为Aset-Neith,有学者认为它的意思是“奈斯神的宝座”,这个例子进一步证明了Aset-Neith这个合成词是存在过的。结合伊西斯女神的神名Aset有“宝座”之意,我们可以推测雅典娜(Athena)的原始形式为Aset-Neith,意思为“奈斯神的宝座”。

4.结语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发现雅典娜与伊西斯神和奈斯神在神性和神名的发音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本可以确定雅典娜与其他两位女神具有同源关系。同时我们也建构出了雅典娜神名的原始形式Aset-Neith,并且考证出了这一合成词形式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为我们继续研究希腊其他神o的源头和流变形势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Andrew Lang. Myth Ritual and Religion[M]. London:Longman,Green,and Co.,1887.

[2]Leroy A. Peters. Joseph and Asenath[M].Authorhouse,2008.

[3]Martin Bernal. Black Athena Vol.1[M].London:Free Association Books,1987.

[4]Martin Berna. Black Athena Vol.2[M]. 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1.

[5]Martin Bernal. Black Athena Vol.3[M]. 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6.

[6]M.L.West. The East Face of Helic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7.

[7]Walter Burkert. Greek Religion[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8]古埃及.亡`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9]古斯塔夫・斯威布.希腊神话与传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0]荷马.伊利亚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11]荷马.奥德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2]赫西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3]黄洋,晏绍祥.希腊史研究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4]卡利恩・萨伐.腓尼基神话[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5]刘以焕.古希腊语言文字语法简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罗念生,水建馥.古希腊语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7]阮炜.另一个希腊[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10.

[18]索菲娅・N.斯菲罗亚.希腊诸神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19]孙周兴.古希腊语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0]希罗多德.希罗多德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篇6

一,蛇发女妖美杜莎本来是个美丽的少女,她还有两个有着神仙血统的姊妹,她是三位蛇发女妖中唯一的凡身,传说中有着致命诱惑的眼神,居住在遥远的西方,是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海神福耳库斯的女儿。海神波塞冬(Poseidon)受到诱惑,化身成骏马与她偷情。为了逃避海神之后安菲屈蒂的嫉妒,而躲在雅典娜(Athena)的神殿中交合,此举触怒了雅典娜。盛怒下的雅典娜迁怒于她的两个姐姐,所以将三姊妹都变为妖怪。她们全身长满金色的鳞片,背上长着鹰的翅膀,美杜莎的背上则长着天鹅的翅膀,头上没有头发,只有盘挠扭动的蛇,但仍然难于掩盖她的美丽,只要有人看过她(们)的眼睛,都会被她的美丽和魔力吸引而失去灵魂变成一尊石像。人们称她们为Gorg(音义:高哥或戈耳工),没有人知道她们住在哪里。

在希腊传说中“戈耳贡”是容貌极为相似的蛇女三姊妹的统称,包括丝西娜Stheno(又译“斯忒诺”力量之女)、尤瑞艾莉Euryale(又译“欧律阿勒”飞翔之女)、美杜莎Medusa(支配之女)。

在蛇发女妖三姐妹中,只有美杜莎是凡身,她的姐姐丝西娜和尤瑞艾莉都是魔身。柏尔修斯收拾的就是年纪最小的妹妹美杜莎,而其他两位姊姊因为拥有不死之躯的超能力,所以无论柏尔修斯砍杀多少次,她们绝不会丧命,最后柏尔修斯只好放弃赶快逃走了。珀尔修斯躲避美杜莎两个姐姐的追杀时,在空中遇到狂风的袭击,被吹得左右摇晃,从美杜莎的头颅上滴下的鲜血落到利比亚沙漠中,成为一条条毒蛇。

二,美杜莎原为雅典祭司,身为祭司她必须永保处女之身。但她的美貌让她被男人所爱戴,其中包括海神波塞冬。波塞冬被美杜莎的美貌所吸引把她在雅典娜的神庙里给了,此举激怒了雅典娜,因为作为贞洁的处女神以及女战神,美杜莎在失去贞洁的情况下选择了苟活于世,被女神视为不够坚贞,于是便把美杜莎变成了可怕的蛇发女妖。

三,美杜莎曾经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因吹嘘自己比雅典娜长得漂亮而被这位智慧女神夺去了她的所有美丽,只留给她一个丑陋的妖怪之躯。

篇7

希腊十大神话女神

1.赫卡忒

赫卡忒是与夜晚、鬼魂、地狱、魔力、巫术妖术联系在一起的从近东传入的大女神,并且是希腊神话中前奥林匹斯的重要的提坦女神,并且是机遇的三相女神、魔法的女神、鬼魂女皇和地狱女神。

2.Akso

阿克索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掌管卫生安全和医药治疗的健康女神,手上持有一个装着蛇的碗,西方文学中的形象相当于是中国传说中的扁鹊,并与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同样受到崇拜。

3.厄俄斯

厄俄斯是太阳神赫利俄斯和月亮女神塞勒涅的姐姐,并且是光明女神忒亚和提坦神许珀里翁的女儿,在古希腊神话中的形象是手指玫红,衣着藏红的天空上的女神之一,并与阿斯特赖俄斯结合生下四大风神。

4.尼弥西斯

尼弥西斯是干预着婴儿的降生、儿童的教育、财富的创造等人间事务的希腊神话中的司复仇的三女神的总称,并在赫西俄德的记载中,是珀耳塞斯和阿斯忒里亚的女儿,并且是魔法与巫术的保护神。

5.厄里斯

厄里斯在《神谱》《工作与时日》《伊利亚特》中均有记载这位神话人物,在荷马和赫西俄德中均对其有着不同的描写,在希腊神话中是专司不和的女神,也是古希腊著名的故事金苹果的发起者。

6.赫拉

赫拉是第二代神王神后克洛诺斯和瑞亚德女儿,也是宙斯的姐姐和第七位妻子,并与其共同育有赫菲斯托斯、阿瑞斯、赫柏、厄勒梯亚,在古希腊神话中出了事第三代天后外,还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也是婚姻与生育女神。

7.福柏

福柏在古希腊神话中是乌拉诺斯和盖亚的女儿,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光之女神,并与丈夫科俄斯方共同诞下勒托和阿斯忒瑞亚,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德尔斐神谕也是属于这位光之女神的,并从忒弥斯那里获得了神谕的权。

8.倪克斯

倪克斯又被称为诺克斯,是与丈夫和哥哥厄瑞玻斯一同为混沌卡俄斯所生,在希腊神话体系中具有崇高的神位,并具有同时制约凡人和众神的强大力量,并在所有神话体系中有着天光、白昼、死亡、睡眠等象征意义。

9.墨提斯

墨提斯是宙斯的第一位妻子,并且在希腊神话中显示,她是欧申纳斯和泰希斯的女儿,先后诞下了雅典娜和波洛斯,被人们认为是大洋神女之一,墨勒斯的海洋神女,原始的智慧与思想女神。

10.赫斯提亚

篇8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英雄驱魔;冒险动机

在人类英雄神话中,英雄总是与魔鬼相对,凡有魔鬼的地方,总是有英雄存在,而英雄也正是在与魔鬼的战斗中,才真正成为英雄。也就是说,击杀魔鬼似乎成为这一类英雄神话传说的核心配置,英雄就是为了击杀魔鬼而生,而魔鬼,则是为了制造灾难而活。灾害、魔鬼、英雄这三者便成为英雄神话的基本元素,缺一不可。其实,如果这样来理解英雄神话,仍然未免有点太机械,神话的创造者或讲述者并不是因为这样的意图采取创造出神话来。相反,在神话的创造过程中,英雄、魔鬼都是神话中的生命体,他们并非机械地生存,机械地死去,无论是英雄驱魔或者魔鬼兴灾,各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动机的。如中国式的英雄驱魔,其动机往往表现为某种崇高的道德动机,而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驱魔,其内在动机与我国神话中的英雄动机则不完全相同。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和探讨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冒险这一驱魔动机,通过这种动机的差异分析,以显示出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同之处。

在古希腊有关驱魔母题的英雄神话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英雄内在动机模式――冒险。古希腊的英雄们似乎更多的只是为了冒险而遭遇魔鬼,从而发生驱魔行为的。“冒险”,即承受风险,不顾危险。表面看来,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冒险,才发生自己的英雄行为,但若是对此做一番认真的分析就会发现,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之所以冒险,完全是因为在英雄冒险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层的内在动机。在西方人看来,冒险,可以展示冒险者的内在价值,或者说一旦冒险者在冒险的过程中,经受住各种危险的考验,那么,其内在的价值便自然而然地得以显现。换句话说,一旦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种种种冒险,也就实现了自我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勇于冒险,并乐于冒险,且善于冒险,其背后都是受着这种深层的内在动机的激励。

古希腊的英雄神话,因冒险而奋勇驱魔的故事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叙事模式。比较突出的代表,就是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英雄业绩。这里的每一件业绩其实也就是一种冒险,而他之所以喜欢这样的冒险,理由似乎是比较简单的:就是为了挣得“不老之身”。神话是这样讲述的:赫拉克勒斯与欧律斯透斯都是珀尔修斯的孙子,欧律斯透斯因为年长而当上了迈肯尼的国王,赫拉克勒斯为此感到非常郁闷。后来,他请示神谕,得知自己“必须完成国王交给他的十项任务,等到这些任务完成以后,他就可以挣得不老之身。”

夺取金羊毛,也是一种比较经典的冒险行为,只是伊阿宋的动机则在于夺回自己的王位。伊阿宋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其堂兄珀利阿斯却占据了本属于他的王位。伊阿宋长大后,扬言要夺回自己的王位,于是,堂兄便与他约定:只要伊阿宋带回金羊毛,前辈国王佛利克索斯的灵魂才能返回故乡,珀利阿斯就会把王位让给他。“已故的佛利克索斯吩咐我们带回金羊毛,好让他的亡魂返回故乡,神谕已经宣示了他的这条命令。可我已经年老力衰,而你却正值青春年华。你去进行这次远征吧,我在宙斯面前起誓,一定会把王国和王权让给你。”[1]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冒险是法厄同的冒险,他既非为了个人的长生,也非为了王权地位,而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狂野的梦”:像父亲阿波罗一样驾着太阳车巡视苍穹。在法厄同的冒险中,也有驱魔因素,只是他所驱逐的并不是外在的魔鬼,而是他内心中的魔鬼,即恐惧。“法厄同不知道路在何方,也驾驭不了神马。他从天顶朝地面望了一眼,吓得脸都发白了,地面离他多么遥远。他双腿颤抖,两眼发黑。他后悔不该央求父亲让他驾车。……又无力勒住这些马。他看见四周都是可怕的天上的野兽,心中更是害怕。”[2]最后法厄同失败了,败于内心的恐惧下,其结局是十分悲惨的。

无论是“不老之身”,还是个人王位,甚至也包括实现自己“狂野的梦”,这些冒险动机看似各异,但都隐藏着一个相似的内在动机,那就是实现个人的内在价值。“不老之身”是内在价值的一种表现,王位同样也是,至于实现“狂野之梦”,本身就是实现内在价值的一种艺术化。在这一类型的英雄神话中,冒险是驱魔行为发生的唯一情境。如果英雄不去冒险,纵然魔鬼依然存在,英雄驱魔的行为却不会发生。因为,英雄与魔鬼各自生活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他们将永远不会相遇。惟其英雄内心的冒险冲动,从而使得他们各自突破了自己的常规生活空间,不相遇的力量终于相遇,于是,英雄行为才得以继续发生。

那么,古希腊英雄何以会产生冒险的冲动呢?就神话的字面意义上看,似乎是很清楚的。但若是认真思索起来就会发现,神话所给出的理由其实并不十分充分。就拿赫拉克勒斯来说吧,他冒险是为了获得“不老之身”,其实这种“不老之身”也可以理解为“流芳百世”。为了永恒的未来,英雄愿意冒险,并且也愿意牺牲自己的当下生活。伊阿宋也是如此,为了王位,他愿意夺取金羊毛,不惜冒着丢掉生命的危险。至于法厄同,就更是如此,哪怕只是为了一个梦幻的实现,也愿意冒险。

要理解古希腊英雄的这种动机,还得从希腊人的性格、民族精神的层面做一番思索。陈嘉映先生认为,希腊人酷爱冒险,是因为他们追求卓越。“面向更高的生存是希腊的理想。”“追求卓越并非只为满足内心,但卓越也不是用来换取各种琐碎利益的手段,卓越者本来也不希图什么。”[3]其实,追求卓越也罢,富于冒险精神也罢,最本真的还是希腊人自由意志的再现。因为,自由才是追求卓越的前提。正如依迪丝・汉密尔顿在《希腊精神》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昂扬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使他们反抗暴君统治,拒斥神权教条。他们不要专制的君主和辖制他们的主人,他们要自由思考。开天辟地以来,思想第一次获得了自由,一种甚至今天也难以实现的自由。不管是政权还是宗教,都让雅典人可以自由的去思考。”[4]

在笔者看来,古希腊英雄神话中的冒险,其实是其内在自由意志的一种表现。作为人的存在,每个人完全有权利去追求他所要追求的东西。冒险对于那些希腊人而言,本身就是自由的表现,同时也是其获得自由的过程的再现。因为在英雄冒险的经历中,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外在环境或力量的束缚,而在与这些外在环境力量的搏斗中,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便改善外在环境,战胜外在力量,重新体会一种获得自由的轻松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追求的深层冲动,才会不时地唤醒人们的冒险冲动,并驱使人们勇敢的投入到冒险活动中去。于是,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也才会出现那么多的冒险活动,产生那么多的冒险中的驱魔英雄。

【参考文献】

[1][美]依迪丝・汉密尔顿.神话――希腊、罗马及北欧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M].刘一南,译.华夏出版社,2010:127.

[2][俄]H・A・库恩.希腊神话[M].朱志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4.

篇9

关键词:水神;湘妃;波塞冬;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3-0102-05

神话学家谢选骏说:“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他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① 神话最本真、最忠实地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古代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择水而居的古老民族,对水神的崇拜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但由于海洋与古希腊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海神信仰很是兴盛。而中华文明是长江、黄河孕育的古老文明,内陆河流湖泊众多,因此中国上古神话着重塑造河神、江神与湖神。本文选取中国上古时期就已产生的水神湘妃神话与古希腊最有影响的海神波塞冬神话进行比较,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神话传说和神话体系中探讨两个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气质。

一、成为水神的途径不同

湘君、湘夫人、湘妃都是湘水神的不同别称,她们是以洞庭为中心的各条河流所共有的水神。湘君之名最早见于屈原《九歌》,湘君与湘夫人是作为湘水配偶神的面目出现的,但湘妃的最早传说见于《山海经・中山经》中的“帝之二女”神话。“帝之二女”神话最先可能系洞庭地区的土著神神话,她们所辖范围包含了洞庭湖周围的广大地区,既是山神,也是水神。但是由于历史的演进,洞庭湖地区水系众多,水神的地位日益凸显,山神的地位退居其次。后来由于屈原《九歌》对水神湘君、湘夫人爱情的反复歌咏,为舜、二妃传说的杂入提供了契机,舜、二妃作为古史传说人物,其事迹由此更让人信服。

中国上古称“神”本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纪念意义,“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二是凡名山大川均有专守,称为山川之主,也可称“神”。前者遴选死人为之,后者由生人世袭。舜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在《尚书》、《孟子》、刘向《列女传》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二妃溺死于湘水成为水神湘妃,其由来应属前者。再加上二妃贤良智慧,德纯行笃,在当时已成为道德楷模,将其升格为神更有纪念之意,这就是中国上古神话中舜二妃成为湘水神的由来。

希腊神话中没有专职的水神,因海岸线漫长,海神神话丰富,其中尤以海神波塞冬神话更为多姿多彩。在希腊神话中,波塞冬是很强大的神明,他掌握着海洋和湖泊,力量仅次于宙斯。关于波塞冬在希腊神话中是怎样成为海神的,可以简单归纳如下:波塞冬是神王克洛诺斯的儿子。克洛诺斯为了确保自己不像预言中那样被自己儿子,就吞食了妻子瑞亚给他生的孩子。后来,在母亲瑞亚的帮助之下,同是克洛诺斯儿子的宙斯没有给父亲吞食。

宙斯长大后,在瑞亚、波塞冬及其他克洛诺斯的子女们的帮助下了父亲的统治。宙斯、波塞冬和哈得斯通过抓阄划分了统治世界的权力范围,其中宙斯得到了天空,波塞冬得到了海洋,哈得斯得到了地下的冥界。波塞冬成为海神后,住在海洋深处的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面,跟妻子安菲特里忒住在一起。

由波塞冬等用武力父亲统治的过程我们可以得知,希腊神话崇尚武力夺取、鼓吹占有、自我满足,并主张命运主宰一切。希腊神话的主旋律就是由奋斗指向占有,所以他们关注物质利益、肯定武力占有、推崇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因为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为了克服陆地的贫瘠和财富的稀少,他们不得不四处掠夺财富,与大海做斗争。在海上,他们凭自己的勇敢、智慧、经验和技术生活,不依靠他人,形成了独立不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个性。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自由、独立的价值,他们可以毫不顾及他人的眼色、社会的舆论以及伦理道德的压力。在长期的航海生活中,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四处漂泊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希腊神话中充满对英雄勇士的礼赞,对武力夺取的顶礼膜拜。

而中国水神湘妃神话则崇尚个人品德修养,重视的是道德教化的社会性和社会责任。湘妃屡次助夫成功,贤良聪慧,最后不远千里追寻丈夫来到江南,并以死殉情,成为中国古代女性道德的楷模。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中国神话的道德教化功能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是紧密相关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封闭国家,在遇到严峻的生存挑战时,人们只有结成集体的力量,才能共同抵御外在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化对集体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重仁义、轻私利、勇于牺牲、奉献自我等精神理念在远古神话中就得到了反复的突出和强化,并成为中国神话的基本情调,经过后人一代一代的歌咏传承,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内在精神支撑和信仰。而贞德贤良历来被视作妇德的首选,这也就是当时水神湘妃神话受到社会广泛推崇的社会原因。

此外,湘妃成为水神还得益于其“帝女”的高贵血统。尽管女性的活动在父权社会中常常被限制在家庭内部,但是她的出身好坏以及她夫家社会地位的高低对于她人生的沉浮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山海经》中的“帝之二女”还是古籍中记载的“舜二妃”,都是帝女。而神话中大部分神格较高的女神都具有较为显贵的血统。女娲先是古帝王,后来是“三皇”之一;西王母不仅是人间帝王,也是天帝;观音娘娘是皇族血统;海神妈祖也被附会为贵族血统。后世女神的塑造仍然没有摆脱阶层影响,《搜神记》中的女神与女鬼、女妖相比,出身好,地位高。她们多能诗善赋,文辞可观,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反映着下界高阶层女性的特点,常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不光看重女子的道德操守,她们高贵的出身也是不容忽略的。

而希腊神话中波塞冬用抓阄的方式获得海上和湖泊统治权,可以看出希腊人对命运的推崇。敬神信命、注重今生是古希腊人生活的中心。命运的安排是这样的灵验而不可战胜:宙斯了自己的父亲克洛诺斯成为神王,部落的起源、英雄的降生与遭遇都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正是因为古希腊民族对这无所不在、不可抗拒的“命运”的认可和敬畏,才使他们养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命运”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希腊人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对于宇宙规律的初步理解,闪耀着古希腊人智慧的曙光。因为在“命运”面前,凡人几乎取得了与神灵平等的地位,“命运”可以决定凡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神灵的胜利和失败,神人同受“命运”支配,这就意味着神在人面前失去了他们的优越地位,变得与人同样不完美。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赞美其实就是对人的赞美,对神的贬低则暗含着人的地位的提升。所以“命运”是古希腊人自我意识萌发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他们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二、水神的外貌和个性塑造不同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大多为怪神,如河神“冰夷”,水神“天吴”,海神“禹京”和“禹”, 沙漠神“长乘”等, 都是人面兽身, 人面鸟尾或人头蛇躯。西海之神崦兹和北海神禺疆“人面鸟身, 珥两青蛇, 践两赤蛇”②,东海神禺虢“人面鸟身, 珥两黄蛇, 践两黄蛇”③,南海神不廷胡余“人面, 珥两青蛇, 践两赤蛇”④。

《山海经》中对湘水神的外貌似乎没有提及, 只是粗略地写到:“帝之二女居之……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 状如人而载蛇, 左右手操蛇。多怪鸟。”那么“帝之二女”到底是人的形象还是半兽半人呢,我们可以把《山海经・中山经》中另一处比较类似的描写拿来进行对比分析:“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同样作为水神,后者明确提到了水神计蒙“人身龙首”,而前者只提及“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帝之二女”的外貌特征,但我们根据这两处极其相似的描写可以推知,帝之二女”应该是像计蒙一样半兽半人的“状如人”的神仙。

舜二妃是湘妃神话的历史化,纵观记载舜与二妃故事的所有典籍,宋以前的古书就有近70种之多,经、史、子、集各类书籍都有,有的书籍的性质还难以确定,记载这个故事最古老的经典是《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文献系统。这六大文献系统中的舜二妃故事中没有一处提到二妃的外貌特征,而偏重于二妃的品德与智慧是各书的共同特征。

和中国水神共体或忽略外貌不同的是,希腊神话偏重对水神的外貌描写。波塞冬是一位卷发浓须、头顶金冠、手执三叉钢戟的中年男子,健壮魁梧,外貌英武。这是因为古希腊人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的,他们把神和英雄看作是最美丽、最健壮、最聪明和最有力量的人,所以古希腊神话诸神大多拥有黄金比例的形体和俊美的有个性的容貌。男性诸神无不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匀称健美;女性神灵则个个体态婀娜,光彩照人。如宙斯、波塞冬均为有王者威严的美须男子,阿波罗则为一翩翩美少年,赫拉为雍容华贵之美妇,阿尔忒弥斯为冷艳的猎装少女,阿佛洛狄特则集中了所有女性美的极致,丰满而性感,连绝世美女海伦见到阿佛洛狄特时,都对她的美感到惊诧不已。

中国与希腊水神在外貌塑造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会出现“半人半兽”的形象,一是源于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上古长江流域以蛇为图腾,所以该地区普遍崇拜“人面蛇身”的神;二是受万物有灵原始思维的影响,即认为动物与人一样,人可以变为兽,兽也可以变为人。这种半为人半为兽的形象,加重了神的神秘色彩,拉远了神与人的距离,神凌驾于人之上,比人更加威严。人在神面前显得渺小而卑微,人要对神顶礼膜拜。

而希腊文化崇拜人自身的体格美、人格美。这是因为希腊人民生活在地中海边,舒适的自然环境让他们感觉到人类力量的伟大,自信心不断增强,所以产生了对自身的崇拜。他们特别重视体育,因为体育能塑造体格的健美,他们把神的外形塑造成最健美的,实际上表现了他们崇尚自我,热情赞颂自我的精神。

中国神话中湘水神的性格,除了文献中记载的舜二妃母仪天下温婉的一面之外,也有着暴戾的一面,有时可以阻断交通,甚至危及渡江者和船只的安全。唐韩愈在其《黄陵庙碑》中就有“今之渡湖江者,莫敢不进礼(黄陵)庙下”的记载,可见湘水神的威力不可小觑。《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也有记载。据说当时秦始皇在君山东麓的“封山印”传下四颗,1968年被毁半数,现仅存两颗,其印长1.2米,宽0.8米,笔力苍劲,数千年字迹不减,印文为“永封”、“封山”。

希腊神话对海神波塞冬性情的描写,也有平和的一面,如他心情愉悦时,海洋平静,为航海者吹顺风,如有海难,只要他赶到,就会让恶浪狂风瞬间停止。但总体上波塞冬给人的感觉是强权的暴戾的。当他挥动三叉戟的时候,海上立刻掀起高山一样的滔天巨浪并且刮起强烈的风暴,怒吼的巨浪冲击着沿岸的峭壁,使大地震动。波塞冬野心勃勃,非常好战,不满足于他所拥有的权力。他密谋夺取宙斯的王位,但阴谋没有得逞;他与雅典娜争夺雅典城失败,便掀起万丈巨浪,淹没了特里亚西安平原;他报复奥德修斯,就是因为奥德修斯设计刺瞎了波塞冬的儿子――独眼巨神波吕菲马斯,他搅动大海,掀起滔天巨浪,使奥德修斯所乘之船惨遭覆没。

中国水神湘妃和希腊海神波塞冬性情的塑造是基于各自的客体――江湖之水与海洋之水的。河神与海洋神形象是河流与海洋的反映。相对而言,海洋比河流更为凶险,所以希腊先民在这种经验积累的“集体无意识”基础上,不自觉地塑造了海神波塞冬狂怒暴戾好战的性格。而洞庭湖畔的中国居民则在感受江河之水恩泽与灾祸并重的经验下,塑造了湘妃时而温婉时而暴戾的性格。

三、演变过程不同

“自然神崇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为普遍的共同信仰形式,大凡自然界的无生物和生物体的所有物种,都会因其特有的自然属性引起崇拜”⑤。在先秦时期,湘江水神只是土著自然神,还没有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秦汉时期,由于神话的逐渐历史化,后人将舜二妃的传说依附在水神湘妃上,水神由自然神向人神转变。在汉代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关于湘君、湘夫人与舜、二妃之间的对应关系引发诸多争论。这主要是缘于湘水土著自然神与舜二妃神话故事本就分属两个不同的神话系统,产生的时代也不同。湘水土著自然神“帝之二女”比湘君湘夫人神话产生年代应更久远,文献记载更为零散匮乏,当其与已历史化了的神话舜二妃故事融合时,难免会有费解之处,所以引来历代学者的争论。唐代以来,韩愈认为湘君是娥皇,湘夫人是女英,无形之中将封建君王的后宫等级制度附会于远古时代的君王,这一看法得到后世的普遍认同。由此可见,洞庭湖水神湘妃神话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而古希腊神话大约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就已记录定型,这正是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或奴隶社会初期。这时古希腊人居住在三面濒海的陆地上,大海对古希腊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而古希腊人十分信仰海神波塞冬。波塞冬的名字可见于公元前两千多年的铭文。据古老的神话传说,他与浸透水分的大地所产之物相关联,他又是地震之神,他还与印欧语民族中的丰产之神有关。在奥林波斯宗教中,他被奉为海的主宰,其他的地域性海神,如涅柔斯等都退居次要地位。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和某些岛屿将他尊为部落神,对他尤为崇拜。爱琴海附近的希腊海员和渔民对他极为崇拜,在希腊本土,其庙宇多建于海角和地峡。

中国水神湘妃神话随时代而不断发生变化,究其原因,是由于年代久远,缺少系统的加工和保存,神话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湘妃神话本只是《山海经》中洞庭土著水神,在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还只是土著水神,只不过由二女神变成了夫妻配偶神。但屈原对湘君湘夫人的歌咏,给后人将舜二妃故事与湘夫人联系起来提供了契机。再加上中国儒家文化“不语怪力乱神”,半人半兽的神很难被纳入正统的历史源流中,《山海经》中半人半兽的“帝之二女”自然也要发生改变,逐渐向人神转变。

湘妃神话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女神地位的日渐下降。《山海经》中的“帝之二女”以天帝女儿形象出现,还保持着自然神的风格,但已失去了独立性,成为男神的附庸,这说明此时母系氏族社会已为父权中心社会所取代。后来舜二妃神话的植入,使其地位进一步下降,彻底从“天上”降到了“人间”,失去了天神原有的神秘的光环。女神在神话中位置的变化,是世俗现实生活的反映。因为当时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夫荣妻贵、母凭子贵是她们的唯一出路。二妃的光耀在一定程度上说只是舜帝带来的,她们的一切只因与舜有关才引人注目,完全没有独立的神格。唐代韩愈将湘君与娥皇、湘夫人与女英对应起来,认为娥皇为正妻,所以称湘君,女英为侧妃,所以称湘夫人,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封建等级制度强加给神话人物的体现。中国封建社会十分看重血统,正妻地位相对较高,“不论一个男子娶有多少配偶,第一配偶才有资格称之为‘妻’。在一夫一妻制婚姻中,妻的地位是不容僭越的”⑥。封建王朝一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母亲身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感生系列神话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寻找更高贵出身编造出来的。女神以帝王后妃母亲之类形象出现,成为帝王传宗接代的工具,向世人传达统治阶层的道德要求,女神沦为男神的附庸与道德统治的奴隶。

统治阶级用封建伦理道德改造神话中的女神,湘妃神话已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对女性进行道德说教的精神工具。其实当初二妃作为帝女下嫁给舜,直接给丈夫带来了荣耀和财富,更带来了事业成功的机遇,后来二妃又以自己的聪明仁孝为舜排除诸多危难。正是因为有了二妃为舜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才让她们在史书上有了一席之地,成为母仪的范本,成为《列女传》中的首篇,供后世女性瞻仰。她们殉情而死的壮举,更是统治阶级对后世女性进行道德说教的最好教材,这也是湘妃神话被历代统治者追捧而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湘妃神话发展到明清时期,与洞庭湖畔的孟姜女传说相结合,形成了颇具湖湘特色的南派孟姜女故事,其中孟姜女故事中的望夫、绣竹情节明显是湘妃神话的翻版。明朝澧州嘉山修建了孟姜女“贞烈祠”,对女性的道德说教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傩戏《孟姜女》开头孟姜女去庙堂烧香许愿:

姜女烧香无别事,

保佑孟姜早招郎。

三岁的孩童遇到我,

罗裙兜回结成双。

有人说我丈夫小,

甘罗十二为丞相。

八十岁的公公遇到我,

拐杖之下结成亲。

有人说我的丈夫老,

姜太公八十岁遇文王。⑦

孟姜女后来在池塘洗澡被范喜良看见,她这样唱道:

世上只有藤缠树,

奴家倒做了树缠藤。

小来脱衣见双亲,

长大宽衣见夫君。

奴家洗澡你看见,

范郎哥做事好狠心。

哥哥你不为我成婚配,

只有投塘一死表真情。⑧

从以上唱词可知,明朝时澧州《孟姜女》人物塑造已接近人性扭曲,但这却正是封建统治者对女性的道德需求,孟姜女的贞烈得到统治阶级的赞许而被广为祭祀宣传。

可见,湘妃神话之所以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诠释,正是中国男权文化心理对女性的长期压制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把湘妃不合规范的神迹尽量掩埋并忘却,而把符合道德规范的神迹强加在了她们身上。

希腊神话也经过了历史化的过程。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曾把神话当成希腊远古时候的历史,但是这些对希腊神话本身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希腊神话的记载主要是保存在文学作品中,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荷马史诗》和《神谱》等,正是文学家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对波塞冬的描写,情节跌宕起伏,如写波塞冬与雅典娜争夺对雅典城的保护权,写他密谋夺取宙斯的王位,写他的众多情人等。波塞冬神话还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来描绘波塞冬的愤怒,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希腊人虽然已经开始认识海,并且看到了海的能量,再加上航运并不是很发达,他们出海经常遭遇灾祸,所以就有了海神波塞冬发怒的猜想。波塞冬的神话应与人们期望除灾赐福,畏惧自然灾害有关。

波塞冬神话中的某些故事经常出现在希腊美术、雕塑作品、剧作甚至罗马作家的作品中,对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水神湘妃神话在后人的非文学的处理之下,逐渐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失去了其本身独有的魅力,成为统治阶级进行道德说教的工具。湘妃作为多情、忠于情而殉情的水神,具有了浪漫的悲剧色彩,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悲情意象。湘妃神话的流传,使得洞庭湖及湘江那烟水深处,始终萦绕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和神秘色彩。而这种淡淡的哀愁和神秘色彩,正是文人所喜爱的、为之敏感和心动的浪漫情怀,它可称得上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阶段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决定于这个民族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材料,无论这种文化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自己创造的”⑨ 。中国水神湘妃神话和希腊海神波塞冬神话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观念。同样作为水神神话,由于中国较早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⑩,形成了大一统的儒家传统,使得中国神话为适应政治和道德教化的需要逐步被改造,所以湘妃神话有着伦理性、说教性和社会性的烙印。而波塞冬神话姿态质朴、风韵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古希腊人崇尚自由的乐观性格。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神话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11}。对这两种影响深远的神话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东西方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原因和理解文化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注释:

①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②③④ 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270、284页。

⑤ 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

⑥ 姜跃滨:《中国妻妾》,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⑦⑧ 系笔者在澧州(今湖南津市)采风时所得,最初采录者为王泸,他据津市民间花鼓戏(傩戏)班主周安全口述的录音整理成手抄本傩戏《孟姜女》。

⑨ 博厄斯:《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⑩ 参见陆道平、张铭《行政强控制模式之认识根源批判》,《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篇10

关键词: 《荷马史诗》 古希腊神话 神人“同形同性” 神人“二分”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这就是说:“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②马克思的论断切中肯綮地指出了古代神话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实质,古希腊神话传说也是这样。古希腊神话传说产生于古代希腊人史前文明发展的时期,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认识自然的努力,是他们借助想象力征服自然的产物。古希腊神话堪称人类各民族中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神话。它是古代希腊人创造的伟大的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恩格斯誉为古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③古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包括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奥德的《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在荷马史诗中对于奥林帕斯神系的描述方式一直以来都归于所谓“二同”,即神人“同形同性”论。通过神人同形同性的描述对神灵进行去神圣化、去英雄化,在这样的消解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后世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这里得到了支点。然而,正所谓古今异调,我们后人对于这样的消解有没有重新解读的可能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1.神人“同形同性”

古希腊神话有自己明显独特的特点。它曾经经历过图腾时期,但后来逐渐拟人化,具有了丰富的形象。神明与凡人同形同性是古希腊神话最鲜明的特点。神明也像凡人一样具有丰富的情感,像凡人一样喜怒哀乐。这在《荷马史诗》的歌唱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荷马史诗》讲述的是发生在距诗人生活的时代四五百年以前的故事。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灵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动,亦有人的七情六欲,具备人的社群特点,沿用人的交际模式。

特洛伊战争起因即有所体现: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了盛大的婚礼,邀请了所有的神,但是偏偏遗漏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来到婚宴上留下了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弗罗狄忒果然争吵起来,她们争执不休,为此来到天神宙斯那里。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都许诺给他不同的好处。赫拉许诺让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诺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阿弗罗狄忒则许诺他娶到最美丽的妻子。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阿弗罗狄忒。当帕里斯远游到希腊的斯巴达,见到国王美丽的妻子海伦时,他知道是爱神帮他实现愿望的时候了。在阿弗罗狄忒的帮助下,他将海伦带回特洛伊城。为了海伦,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展开了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与此同时,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灵也分成了两派,各自为阵。在神的助佑下,希腊人获得了成功和胜利,最终攻下了特洛伊。

《荷马史诗》中神有着和人一样的私心、狭隘、偏执。古希腊哲学家塞诺芬尼论述道:“荷马把人间认为是丑行的一切都加在神灵身上:偷盗、奸、彼此欺诈。”神人是同形同性的。

《伊利亚特》开篇第1卷571行至600行中唱道:

为了安慰他的母亲,白臂神赫拉,

著名的神匠赫菲斯托斯第一个开口:

“如果你们为了凡人的小事

争吵不休,以致引起战斗,

这将是一场灾难。

……

您心平气和地同他谈谈吧,

他会马上恢复对我们的宽厚和荣誉。”

……

说着,他跳了起来,把一只双重的酒杯,

送入母亲的手中,说道:

“忍耐吧,我的母亲,压制住你的烦恼。”

……

他的劝言使白臂神赫拉眉开眼笑,

含笑接过儿子手中的酒杯。

赫菲斯托斯从调缸中舀出甜美的奈克塔耳,

从左到右逐个斟满天神的酒杯,

幸福的天神们看到他在宫廷中忙忙碌碌,

个个忍不住地畅怀大笑。

正当人间的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奥林帕斯神山上最重要的两位――神王宙斯与神后赫拉也在“开战”,但是这场争吵很快被匠神赫菲斯托斯巧妙化解。

《伊利亚特》第14卷中赫拉诱惑宙斯,使之坠入情网,其中唱道:

乌云神宙斯立即答道:

“赫拉,别那么匆忙,你改天再去吧,

现在让我们躺下,尽情地寻欢作乐吧。

任何一个女神或凡女,从未象现在这样,

如此强烈地激起我的。

……

赫拉,我同这所有的女子

寻欢作乐,都不及今天,我对你的冲动。”

……

说罢,宙斯伸出双臂,紧紧抱住妻子。

……

被睡眠和爱情驱使下的天父,抱着动人的妻子,

安闲地沉睡在伽尔伽朗峰顶。

……

神后赫拉不愿意丈夫宙斯为了前情人忒提斯去帮助特洛伊人。为了帮助几乎溃不成军的希腊联军,神后赫拉便将自己精心打扮,使用美人计和调虎离山计欺骗了多情的宙斯。

又如《奥德赛》第八卷266行至366行中唱道:

听罢,女神情意绵绵,引他走向睡床,

他们刚躺上睡床,匠神赫菲斯托斯

精制的巨大罗网从上落下,将他们罩住

使他们手脚无法活动,无法起身,

他们心中暗暗叫苦,可是毫无办法。

……

护佑凡人的永生的天神们挤在卧房门的,

看到里面的情景禁不住哈哈大笑,

尤其是看到赫菲斯托斯的罗网。

一位天神对身旁的一位这样说道:

“这真叫恶有恶报,可笑!脚快的

反而被腿慢的抓住。

……

听罢,赫耳墨斯这样答道:

“远射神阿波罗,高贵的宙斯之子。

如果我真的可以睡在阿弗罗狄忒身边,

那么即使被比这牢固三倍的罗网罩住我!

被所有天神观望,我也心甘情愿!”

匠神用计将正在的妻子美丽的阿弗罗狄忒和战神阿瑞斯罩在网上,奥林匹亚众神前来观看。匠神场面的描述着实让人忍俊不禁。在神灵之间这样一出出的闹剧和喜剧中使得两部史诗的调性变得丰富起来。

通过以上所述,在两篇史诗中,荷马是在唱说神灵交给的诗篇的同时,愉悦凡人的心怀。荷马及其一批行吟诗人唱出美文来愉悦听众,使他们有持续的热情来聆听并为之神迷。两篇史诗的题材即战争和历险都充满紧张感,是凶险、血腥甚至是惨烈的,但是我们从中能够读出盎然的生趣来。

2.神人“二分”

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部距今过于遥远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历史文化、价值理念、道德风俗、生活方式等前置判断因素不自觉的影响,因此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有意地淡化甚至忽略某些东西,或者强调某些东西。神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人想象的产物。古希腊神与凡人的主要区别是神强大,具有超凡的力量,凡人不可企及;神生命长久,常生不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是不死的“凡人”。这是古希腊人按照自身创造了神的结果,这些神与人相区别的方面正是自然力固有的本质特征的反映。那么荷马真的只是在唱“二同”吗?事实上荷马在唱“二同”的时候反复唱着“不同”。荷马唱得非常清楚,我们却把它忽略了。

荷马不止一次地唱到神与人从来就不是一个族类,神不能越雷池一步,即使是宙斯也不能。

《伊利亚特》第16卷唱道:

牛眼的赫拉这样答道:

“可畏的克罗诺斯之子,你在说些什么呀?

如果一个凡人命中注定要死去,

难道你想挽救他,让他不会死吗?

你尽管做吧,

不过,其他天神绝不会同意。

另外,还有一点请你三思:

如果你从激烈的战场上救回萨尔佩冬,让他回家,

那么其他天神也有理由挽救在激斗中的自己的儿子,

若你阻止,他们就会非常仇恨你。

不光只有你的儿子在普里阿摩斯的都城下参战!”

神族有自成一套的不越雷池的定律。因为死是凡人的定理,宙斯不能违反神的意志而去救自己的凡人儿子,结果洒下铺地的泪水。

《伊利亚特》第5卷中太阳神阿波罗救爱神之子时诗人唱道:

远射神阿波罗发出愤怒的吼声:

“提丢斯之子,莫要痴心妄想,乖乖地退回去,

不要试图与天神争个高下。

天神永生不灭,而凡人双脚离不开大地!”

神和人从来不是一个族类。人是有限的,必死的,人是微贱的,凡人的脚跟离不开泥土。

除了必死和微贱,人生也充满了苦难。宙斯悲叹道:“不幸的凡人,一切生聚和爬行在地面上的生灵中,凡人是最多灾多难的。”不幸的人类、卑微的人类、有限的人类、必死的人类――这就是荷马对照神灵生活状态,提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什么样的性状和生存境遇。

在《荷马史诗》中最聪明的俄底修斯也充分领会了人的宿命,他的叹息呼应了宙斯:“在大地哺育的生灵中,所有行走在地面的族类里,人是最孱弱的一类。”这是俄底修斯的人生体悟。荷马还用“幸福的神”和“不幸的人”来区别神和人。在《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荷马在唱着“二同”的时候强调了“不同”。

荷马还唱道:“人的生命有限,智慧也是有限的。”神和人判然有别,以人的理性和智慧去把握猜测神的意志是猜不透的。因为神灵高深莫测。但敬信是人的宿命,《荷马史诗》的唱诗无碍于对神灵的信仰。

3.结语

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这是古希腊有别于其它民族发端文化中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通过对神人同形同性的重辩,对神的定性和人的定性这两个不同族类的判断,凸显了古希腊人深厚的神灵信仰,这是古希腊人重要的价值观。随着古希腊神话的形成,形成了最初的希腊人本主义观念,它成为整个希腊文明的灵魂,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我们在承认神人“二同”的同时,不应忽视神人的“二分”。

注释:

①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OL 2:113.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OL 4:22.

参考文献:

[1]陈中梅.神圣的荷马:荷马史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焕生译.荷马史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王佐良主编.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