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范文
时间:2023-03-19 17:1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员密集场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按照“、派出所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单位全面负责”的原则,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工作。镇、派出所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具体做好监督范围内人员密集场所的排查自改、隐患确定、督促整改等工作,并按照10%的量对负责整治的人员密集场所进行督查;督查人员密集场所排查自改、隐患确定、督促整改等工作;镇教育、工商、文化等部门在各自的行业管理范围内,协助做好隐患的督促整改及验收工作;各人员密集场所应按照整治要求,落实自查自改和隐患的整改工作。
二、整治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员工消防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日常管理规范有序,消防设施运行完好,“四个能力”建设全面达标,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三、整治范围
夜总会、歌舞厅(KTV)、酒吧、网吧、桑拿浴室、游艺(戏)室、足浴;
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营业性餐馆及容纳50人以上住宿的宾馆、旅馆;
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
医院的病房楼、门诊楼;
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福利院;
学校的集体宿舍。
四、整治重点
1、是否依法办理消防相关手续;
2、是否采用不燃、难燃材料装修;
3、是否保证疏散通道、消防车道、安全出口畅通,门窗上是否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4、是否保证消防设施正常运行,设有消防控制室的是否接入城市火灾远程监控系统;
5、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是否达标。
五、整治要求
1、严格隐患查处制度。整治过程中,要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着重检查单位是否按照“四个能力”建设标准,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装修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安全疏散是否保持畅通,建筑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用。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消防法》的要求,该责令改正的责令改正,该处罚的依法予以处罚,对于限期改正的要合理确定整改期限,在切实保证隐患彻底整改的同时,注重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
2、严格临时查封制度。整治中应按照下列五项标准严格实施临时查封措施:一是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者严重堵塞,不具备安全疏散条件的;二是建筑消防设施严重损坏,不具备防火灭火功能的;三是人员密集场所违反规定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四是公众聚集场所违反规定,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的;五是其他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火灾隐患,经集体研究决定予以临时查封的。各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临时查封的工作程序,对情况危急、不立即查封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可在取得公安消防机构负责人口头同意后立即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实施临时查封。
篇2
【关键词】人员密集;群死群伤;安全隐患;事故教训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人们群众生活质量和品位的提升,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日渐增多,此类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在经营的过程中,人员大量聚集的情况经常发生。由于人员密集,一但发生事故,往往损失比较惨重!如何有效地控制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课题。通过对安监工作调查研究,就预防人员密集场所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隐患及教训做浅析。
一、人员密集场所定义
根据人员密集场所的范围,将密集场所分为以下几类:
1.宾馆、饭店等餐饮场所
2.商场、市场、超市、金融和证券交易厅等商业场所
3.歌舞厅、影剧院、夜总会、游艺厅、网吧、洗浴等公共娱乐休闲场所
4.医院、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场所
5.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会堂等人员集中场所
6.汽车、火车站候车室,港口码头候船室,机场候机厅
7.人员密集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
二、人员密集场所特点
1.人员数量多、密度大。人员密集场所往往人员高度集中,在一定空间内同时接纳众多人群。现场安全管理难度大,而且多数人缺乏逃生的常识,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疏散逃生困难,极易造成人员的群死群伤。
2.人员流动性强,人员的组成复杂。由于个体差异,在面对突况时,极易造成场面的混乱,从而引发事故的发生。
3.场所所在建筑使用性质变更。酒吧、网吧、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很少使用独立的建筑,经营者一般都是租用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装修和改造,有的是在商场或办公楼的某个楼层,有的在停用的仓库或厂房内,有的在居民住宅楼的首层,有的甚至在居民住宅楼里面进行改造。这些建筑原设计不是用作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的消防设计不能满足人员密集场所的相关要求。将这些建筑随意改为人员密集场所不仅改变了建筑的使用性质,也给建筑带来了“先天的火灾隐患”。
4.装修相对高档化。由于商业需要,最大限度的吸引顾客而盈利,往往因造型和突出宣传效果而采用大量木材、塑料、纤维织品等可燃易燃材料进行装修,造成了安全隐患。
5.消防设施先天不足,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设置不符合要求。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时,势必造成疏散困难。
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案例及分析
人员密集场所最常见而且最容易发生的就是火灾事故,火灾的危害性极大,最直接的是残害人类生命,毁坏物资财富,俗话说“贼偷二次不穷,火烧一把精光”,火灾的间接损失惨重(比如停产、失业、停学、失学),破坏生态环境。建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四起火灾事故,无一例外都发生在人员密集场所。
1977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一。新疆伊犁地区建设兵团61团,晚上9点在放映电影《战友》时,由于一名12岁的小学生燃放的一枚俗称“地老鼠”的花炮落在礼堂的舞台上,引燃可燃物造成的,是建国以来公共娱乐场所损失最惨重的一起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仅仅几十分钟,无情的大火使694个生命化为了灰烬,161人受伤致残。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因电气烤燃幕布引起火灾,死亡325人,伤130人,是建国以来人员伤死亡人数占第二位的!
死亡人数第三位的是2000年12月25日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的东都商厦的火灾: 309人丧生 ,起火原因是电焊工违规作业引起特大火灾。
1994年11月27日下午1时30分辽宁省阜新市面积200多平方米的艺苑歌舞厅营业时由于一17岁男青年点烟后将燃烧的报纸随手扔到沙发座下,造成特大火灾,死亡233人、烧伤20人。死亡人数排在了第四位。
由于人员密集场所人员密集,一旦发生事故,疏散困难,易造成群死群伤;场所内功能集中,可燃物多,火灾财产损失大;伤亡大、损失大,势必造成的社会影响大。因此,国家对于密集场所与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一)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耐火等级的要求
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分级标准。当建筑物具有较高耐火等级时的作用如下:
1.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确保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破坏,不传播火灾。
2.为人们的安全疏散提供必要的疏散时间,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安全。
3.为消防人员扑救火灾创造条件。
4.为建筑物火灾后修复重新使用提供可能。
一、二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防火条件好,层数一般不限制,三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屋顶可燃,为了便于起火时消防队扑救,层数不应超过5层,四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防火性能最差,层数严加限制。
2010年11月15日14时许,上海市中心胶州路靠近余姚路附近的一座约30层的公寓楼发生火灾,是由于2名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的。在救援过程中,由于消防云梯达不到高度,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救援过程动用了直升机,但由于火势过猛,致使直升机无法靠近。由此可见,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后,人员的疏散与救援难度都非常大。这起事故共造成58人死亡,是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灾,造成的房产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亿元,事故发生时当地的二手房交易价在每平方米3万元左右。
2011年2月3日午夜刚过,兔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200多米的高楼被大火吞噬,火灾再次敲响消防安全警钟。 2月3日凌晨,消防人员乘云梯灭火,但起火大楼太高,灭火遇到困难。(我国引进最高的消防云梯有限高度为90米,目前我国消防服务云梯多为53米高) 经查明火灾系因烟花鞭炮引发,鞭炮为人们带来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不仅带来严重空气污染,而且对消防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火灾发生之前的沈阳皇朝万鑫酒店可以说是非常的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可是一场大火,另投资30多个亿建造的五星级酒店毁于一旦,该酒店共有客房393间,所幸火灾是发生在农历的除夕夜,酒店入住的客人寥寥无几,由于疏散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如果火灾发生在平时,这393间客房入住率很高的情况下,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后果?沈阳市政府部门一位领导认为,应该反思不断增建超高建筑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问题。
(二)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防火间距的要求
防火间距的要求是为了防止初期火灾向相邻建筑蔓延,可以为火灾扑救创造一定的扑救条件
2001.11.1安徽合肥的庐阳宫大火,由于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没有达到要求,火灾殃及了相邻建筑,因此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装修材料的要求
使用可燃、易燃材料进行室内装修。一是为追求美观、舒适及环境档次,大部分采用胶合板、纤维板、塑料壁纸、刨花板、纤维制品等可燃、易燃材料装修;二是场所内布置的沙发、座椅、窗帘、幕布及地毯等都是可燃的。场所本身火灾荷载大,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快,使轰燃现象提前并极易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毒烟雾,易使火灾迅速蔓延和扩散造成重特大火灾事故。
2000年3月29日河南焦作的天堂音像俱乐部火灾,死亡74人。
2009年1月31日福建省长安市布丁酒吧火灾,死亡15人
2008年9月20日深圳舞王俱乐部火灾,死亡44人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近年来曾发生多起一次死亡数十人或数百人的火灾事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类场所使用了大量可燃材料装修,火灾发生时,这些材料产生大量有毒烟气,许多恶性火灾事故表明,火灾死亡原因中,直接被烧死的人是少数,多数是中毒而死,或先中毒昏迷而后被烧死,因此,在装修中应尽量不适用或少使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毒性气体和发烟量大的装修材料。
火灾中直接危害生命的因素:
1.缺氧火灾中物体燃烧消耗大量氧气,火场燃烧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会降低空气中氧的含量,造成室内缺氧。
2.火焰烧伤主要是因为人体与火焰直接接触或者受热辐射引起。
3.高温火焰产生的热空气能引起人体烧伤、脱水、呼吸不畅。
4.毒气火场中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呼吸器官或感觉器官产生刺激,使人窒息或昏迷。
5、烟烟迅速蔓延会使受灾者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判断力下降。
火灾统计表明,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80%是由于吸入火灾中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而致死的。
综上所述,人员密集场所群死群伤火灾发生领域广、频率高、数量大、持续时间长,至今尚未有效的控制,预防人员密集场所群死群伤火灾事故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那些只强调防火分割而忽视人员的安全疏散,只装报警而不装喷淋,只考虑防盗而忽视了人员利用窗口逃生等设计思想,用全新的、科学的、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最高的质量来建设,用最严格、最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监督,切实有效地整改现有的各种大小火灾隐患,才能有效的控制群死群亡恶性火灾事故,才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大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GBJ16-87(1995修订本)《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995年11月1日起施行。
篇3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发生频繁,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又严重损坏了公安消防部队的形象和声誉。如2008年深圳舞王俱乐部9.20特大火灾、2009年福建省长乐市拉丁酒吧重大火灾、2013年吉林长春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然而人员密集场所位置设置不当、不按规范进行装饰装修、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堵塞、安全出口锁闭、经营业主忽视消防安全管理等隐患是导致人员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人员密集场所常见火灾危险性及预防对策作初步的解析。
一、人员密集场所常见火灾危险性
(一)场所的位置设置不当。目前有些宾馆、饭店、俱乐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为了谋利将部分空余房间和楼层出租或自己开办歌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这些场所与其他部分建筑空间没有完善的分隔措施,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两部分人流疏散路线因交叉而影响疏散,极易酿成重特大事故。有的人员密集场所还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发展迅猛,扑救困难,人员疏散困难,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二)内部装修违章使用大量可燃、易燃材料。人员密集场所为追求美观,舒适及环境档次,大部分采用可燃、易燃材料装修,增加火灾荷载,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快,并极易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顺着窗户、门缝、楼梯间迅速蔓延,扩散到整个空间,使人不到几分钟就会中毒窒息死亡。
(三)建筑内消防设施器材缺少、损坏、停用等现象较突出。许多人员密集场所灭火器材数量不足或选型不符合要求,甚至已超过使用年限仍然继续使用;有的场所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设置不明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不合格;有的经营者为了整体效果、美观,将室内消火栓等消防设施遮挡、堵堵起来,擅自挪用、拆除;有的场所室内消火栓、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等建筑消防设施虽已配置,但因员工不会操作使用,维护管理不好,不能正常运行,形同虚设。
(四)安全疏散设备不健全。一些人员密集场所只有一个安全出口或虽设置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但营业时均上锁,可利用的只有一个。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或防火卷帘下堆放杂物,常闭式防火门和防火卷帘的作用是在火灾时关闭或降下来,有效阻止火势、烟气蔓延。在日常工作中,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或者将常闭式防火门推开忘记关门,或者在防火卷常门下堆放杂物,自然而然地失去其应有的保护作用,导致火灾迅速扩大、蔓延。
(五)电气设备使用管理不当,违章用火用电现象较多。有些人员密集场所在建筑装修装潢过程中,只注重环境优雅,品位高档,往往忽视对电气设备和电器线路的规范安装使用,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用电量大,容易发热漏电打火。有的场所因使用伪劣电气线路设备,电气故障时有发生。大部分灯具直接安装在吊顶上,灯具的高温表面或镇流器发热引起可燃吊顶造成火灾;一些特殊灯具附带有驱动灯具旋转的电动机,当旋转阻力增大或卡机时,电阻发热引起火灾;电气线路敷设时未按要求,在易可燃顶棚和夹层内,线路未穿阻燃管而直接敷设,线路接头不牢,接触处松动,绝缘不包等都极易引发火灾。
(六)人们消防意识淡薄,逃生能力差。有的经营者管理混乱,工作人员的消防素质差,为了赢利目的,存在严重超员现象不加以控制,;有些顾客消防意识淡薄,忽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乱扔火种;有些顾客在发生火灾时,不知如何逃生,面对熊熊大火,有的呆若木鸡,有的慌作一团,有的钻入桌子和床底下,有的甚至从几层或几十层的楼上往下跳,这势必都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二、预防对策
针对此类场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火灾预防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消防监督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消防监督人员要熟练掌握消防法律、法规和建筑、电气防火的消防知识技能,及时了解掌握新型工艺、材料和设备的各种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积极参与人员密集场所灭火预案的制度,定期组织实际演练,不断提高日常监督水平和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认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落实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明确并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
(三)严格把好审批关,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公安消防机构要严格备案抽查制度,该审的审,该验的难,从源头上把好关,不留隐患。
篇4
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待生活的品位也在迅速增长,对于一些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要求和空间要求也就更高,这些人员密集场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各类消防安全问题也逐步显现。一般来说,人员密集场所都具有面积大、人员集中、可燃易燃物品多、用火用电量大的特点,火灾危险性极大。就目前全社会火灾发生的总体状况来看,人员密集场所群死群伤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尤为多发,已成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抓好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工作,对于保障当前社会安全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现状
(一)一些场所所在建筑使用性质随意变更。酒吧、网吧、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很少使用独立的建筑,经营者一般都是租用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装修和改造,有的是在商场、办公楼的某个楼层,有的在停用的仓库或厂房内,有的在居民住宅楼首层,有的甚至在居民住宅楼内改建。这些建筑原设计不是用作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的消防设计不能满足人员密集场所的相关要求。将这些建筑随意改为人员密集场所不仅改变了建筑的使用性质,也给场所带来了“先天性的火灾隐患”。
(二)一些场所业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漠视消防安全,防火意识淡薄。这些人员密集场所除了平时消防经费投入不足,在经营过程中还常常出现消防安全疏散通道被占用、堵塞,安全出口上锁,灭火器材被遮挡或挪用等等,甚至由于经营上暂时的需要,擅自拆除、停用自动消防设施,严重妨害了单位的消防安全。有时,他们对于公安消防机构监督检查中提出的隐患整改要求,也不能积极有效地落实整改,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三)部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欠缺。经营业主自身的安全素质不高,单位员工也欠缺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单位内未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制度,消防工作管理措施不到位。譬如,这些单位配备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防排烟系统等固定消防设施后,由于欠缺必要的消防专业知识、未落实专人管理,固定消防设施长期得不到正确的维护保养,损坏老化现象严重,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难以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一些人员密集场所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违章用火用电现象普遍。人员密集场所由于顾客流动量大、可燃物品集中、电气设备繁多,管理难度较大,许多电气设备安装和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规定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体育场馆因大型活动需要,临时乱拉、乱接电气线路,过负荷用电,违规操作,一旦电气线路安装或使用不当,极易引起电气火灾。另外,部分场所用火随意,违规使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管理混乱,酿成火灾的现象十分普遍。
(五)部分原先经过消防审核和验收的人员密集场所擅自进行改、扩建,造成新的火灾隐患。这些人员密集场所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同意,擅自进行经营场所的改、扩建,并且在此过程中擅自采用大量可燃材料进行美观装修,降低了建筑的整体耐火等级;违规取消防火隔断,或进行防火分隔不合理,妨碍了正常的消防安全疏散;改变了原先电气线路设置,破坏了保护措施,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火灾迅速蔓延,致使过火面积增大,火灾损失扩大。
二、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的成因分析
(一)违章装饰装修。《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明确规定了建筑物顶棚、墙面等部位以及窗帘、帷幕等装饰织物必须满足的燃烧性能等级要求。然而有的装饰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任意降低防火标准,人为造成很多火灾隐患。
(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类人员密集场所用火用电、防火检查、控制室值班、员工培训、消防设施维修保养、火灾隐患整改、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以及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必须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管理制度,但不符合本单位或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实际,制度内容不具体、不全面,有的规定内容与现行消防法律法规规定不相一致,缺乏可操作性。
(三)某些人员密集场所未经消防审核,有的未经验收擅自投入使用,或随意改变建筑物内部结构,擅自改变场所的使用性质;有的验收不合格就投入使用,而与之相匹配的消防安全基础设施没有跟上,事后又无法弥补,有的消防水压不足、室内消火栓数量不足,致使消防设施先天不足,留下了火灾隐患,增大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
(四)消防器材和安全疏散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设置位置不够合理。有的建筑内部缺少自动消防设施或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做好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防范措施
遏制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重特大火灾事故,是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具体说来,政府部门、公安消防机构以及各人员密集场所都应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落实措施,共同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
(一)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应从提高“四个能力”方面入手
一是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每月应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其内设部门负责人每周应开展一次防火检查。检查内容应包括:用火、用电有无违章;燃油、燃气等易燃易爆危险品使用是否符合有关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要求;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设置及完好情况;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消防控制设备运行情况及相关记录;员工本岗位消防知识掌握情况;防火巡查、火灾隐患整改及防范措施落实情况;消防水源情况,灭火器材配置及完好情况,室内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有无损坏、埋压、遮挡、圈占等影响使用情况;有无违章设置员工集体宿舍。人员密集场所每日应进行防火巡查:营业期间的防火巡查每2小时至少一次,营业结束时应对营业现场进行检查,消除遗留火种。值班人员夜间防火巡查不应少于两次。人员密集场所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用火、用电有无违章;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消火栓、灭火器、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重点部位人员在岗在位情况;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情况;营业期间有无设备检修、电气焊、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情况;营业期间有无超过额定人数现象。员工应履行本岗位消防安全职责,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岗位火灾危险性,掌握火灾防范措施。
二是扑救初起火灾能力。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组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员工发现火灾应立即呼救并拨打119电话报警,起火部位现场员工应在1分钟内形成第一灭火力量,火灾报警按钮附近的员工立即按下按钮或电话通知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员工使用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灭火;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附近的员工引导人员疏散。火灾确定后,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应立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通讯及联络组通知员工赶赴火场,与公安消防队保持联系,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员工;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使用消防设施器材扑救火灾;疏散引导组组织引导现场人员疏散,确认房间内无人后应关闭房门,在房门上做记号;安全救护组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现场警戒组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三是组织疏散逃生能力。人员密集场所员工应熟悉本单位疏散逃生路线及引导人员疏散程序,掌握逃生设施使用方法,具备火场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火灾发生时,疏散引导员应通过喊话、广播方式,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要求通知引导火场人员正确逃生。
四是消防宣传教育能力。人员密集场所的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是消防安全明白人,并熟知以下内容: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职责;本单位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依法应承担的消防安全行政和刑事责任。场所应确定专兼职消防宣传人员,经过培训,具备宣传教育能力。场所内应悬挂或张贴消防宣传标语,利用展板、专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人员密集场所主要出口应设置“消防安全告知书”和“消防安全承诺书”.在每个楼层、每个房间设置“严禁燃放焰火、严禁违规使用明火、严禁乱扔烟头、严禁堵塞占用消防通道、严禁锁闭安全出口、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等消防安全提示牌。
(二)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从源头抓起,严把“三关”。
一是督促各设计单位严把设计关。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对各类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设计进行规范设计施工,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设计要退回重新设计,严把建筑工程图纸的审核关。同时,设计施工图纸必须报相关的审图机构进行防火审核,严把验收关;工程竣工后,严格进行消防验收,严把开业检查关;开业使用前,必须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进行防火安全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或者开业;
二是建章立制,从制度管理上扼制火灾隐患的形成。公共娱乐场所要根据场所的使用情况,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安全疏散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值班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配电房操作规程,消防控制设备操作规程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执行各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要用制度规范人的行动,从制度管理上遏止火灾隐患的形成;
三是积极采取不燃化防火处理。严格控制采用可燃易燃材料装修(饰)顶棚、墙面、隔断、地面等;对于增设的楼梯、室内楼板应符合建筑耐火等级的要求,钢楼梯可采用涂刷防火漆、外包混凝土等措施予以防火保护,楼板应采用符合耐火极限要求的材料;对设置有厨房的,应采用实体墙与其他部位分隔开。
(三) 重在平时,措施到位,加强单位消防安全基本管理要求。
一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应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
二是人员密集场所平时需要控制人员随意出入的疏散用门,或设有门禁系统的居住建筑外门,应保证火灾时不需要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标识和使用提示;
三是凡属人员密集的场所应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设定为中危险级,在选配灭火器种类时,应选用4kg储压式ABC型干粉灭火器,在灭火器的设置上还应注意每一个灭火器配置点灭火器不应少于2具,不宜多于5具,并应设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
四是人员密集场所电气设备多,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电气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的规定,由具有电工资格的技术人员负责进行设计和施工安装,严禁超负荷用电,严禁私自搭接临时线路;
五是设置在多种用途建筑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楼板和2.0h的隔墙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满足各自不同工作或使用时间对安全疏散的要求。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内的疏散楼梯宜通至屋面,且宜在屋面设置辅助疏散设施;
六是人员密集的生产加工车间应保持疏散通道畅通,通向疏散出口的主要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2.0m,其他疏散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1. 5m,且走道地面上应划出明显的标示线。员工集体宿舍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且应砌至梁、板底。
(四)严格执法,加强服务,确保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公安消防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对人员密集场所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或消防违法行为,应依法下发相关法律文书,坚决依法督促整改。在人员密集场所按照要求落实整改的过程中,公安消防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加强检查指导,帮助人员密集场所“快、好、省”地改正火灾隐患,真正体现公安消防机构执法为民的工作理念。对于那些拒不整改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或整改不力的单位必须坚决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从重处罚,联系舆论媒体予以曝光,以起到有效震慑消防违法行为的作用。对于本地区存在的影响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公安消防机构应及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此外,公安消防部队还要大力强化执勤备战工作,加强对辖区特别是重要人员密集场所附近的道路、消防水源等情况的“六熟悉”,进一步完善灭火应急作战预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实地演练,切实增强灭火实战能力,以在辖区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事故时,消防警力能迅速、有效地进行施救,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公安部第107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
篇5
【关键词】人员密集场所 消防监督 安全疏散 重要性 注意要点
1 前言
人员密集场所通常意义上是指那些在同一时间聚集50人以上的场所,比如幼儿园、养老院和博物馆等,都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但是这些场所普遍存在安全出口不能正常使用或者是数量较少的现象,人员疏散能力较差,再加上很多建筑内部消防器材毁损或者停用,如果发生火灾,会对在场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后果十分严重。因此,为了提高人员密集场所应对火灾的能力,减小火灾的破坏,就必须加大消防监督和安全疏散的检查力度。
2 做好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和安全疏散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很多建筑本身没有经过消防验收就开始使用,本身就存在火灾隐患,很多建筑的布局缺乏合理性,耐火性能较差,达不到规定的消防安全标准;建筑内的工作人员消防意识薄弱,防火知识欠缺,甚至有的人为了个人便利占用消防通道、挪用消防器材,导致消防设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消防工作管理者能力限制,对于消防安全没有科学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消防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以上因素导致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管理工作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如果不幸发生火灾,那么消防通道被占用将导致人员疏散困难,消防器材被挪用导致消防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最终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事故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所以,当前消防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做好消防监督和安全疏散的检查工作,以便在火灾时发生时能够尽快疏散在场群众,将火灾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
3 加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和安全疏散检查的注意要点
3.1明确管理者的责任
在进行消防监督和安全疏散检查工作的时候,将国家的消防法律和单位的消防管理办法结合起来,落实法律条文和管理守则的要求,指定消防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消防管理的相关制度,将安全责任不断细化、逐级落实。为了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单位应定时、不定时的组织其进行消防演练和疏散练习,确保建筑的全部工作人员都具备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在火灾发生的时候能够有序撤离火灾现场。为了保障消防管理工作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置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负责消防器材的管理,通过对于器材和设施的检查管理,确保消防器材的功能能够正常发挥。
3.2把好审批关,降低建筑自身的火灾隐患
相关的消防管理部门在进行文书审批的时候,必须按照审批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逐级审批,并且要确保审批和验收分离开来,保证审验环节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做好建筑质量的审核,依据相关的建筑防火规范严格进行审查和验收,对于质量不达标的建筑,严厉禁止非法使用,从根本上把好审批关,降低建筑自身的火灾隐患。对于那些没有通过审核和验收的建筑,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发放许可证明,任何单位不得私自开始施工建设。建筑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经过消防机构的检验,合格之后方能正常使用。
3.3消防监督和安全疏散检查工作要明确重点
根据建筑的实际特点,参照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将监督检查工作和专项整治活动结合起来。监督检查要明确工作的重点,对于安全出口要重点检查其数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对于疏散通道,检查的重点则是宽度是否达标;对于应急照明设施,应重点检查其是否能够正常使用。为了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安全、快速的疏散群众,就必须将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作为检查的重点,将堆积的杂物及时的清除,保证通道的畅通,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在建筑正常使用的过程中,检点是安全出口是否上锁,疏散标示是否被遮挡,对于人流密度较大的场所,比如电影院、商场等,必须确保留有专门的疏散通道,严禁占用。对于消防设施,检点在于其使用性能,必须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能够正常使用,通过设置合理的检查周期对灭火器材进行定期检查的方法,保证其灭火功能能够正常发挥。
3.4加强建筑的用电检查
由于短路是引起火灾的重要诱因之一,为了降低火灾的发生几率,就必须对于建筑用电加强管理和检查,杜绝违规用电现象。对于电工,必须确保其具备从业资格,上岗前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确保其能力和岗位需求相匹配。对于电气线路必须保证敷设合理,对于严重老化的线路必须及时处理,避免引起火灾。
4结语
人员密集场所由于人员数量较多,更要注意火灾防范,加强消防监督和安全疏散检查。进行监督和检查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明确管理人员的消防责任、把好审批关、明确检点,保障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能够正常使用,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起到灭火和安全疏散群众的作用。消防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的大事,因此,在相关单位采取措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的同时,也应注意加强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在工作人员中普及基础的消防安全技术,在火灾发生时,尽量做到人员的安全、有序的疏散。
参考文献:
[1]卢彦新.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检查主要内容浅析[J].科技视界,2012,(29):416.
篇6
市教育局:
按照教育局《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我校制定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并于7 月16日进行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教学区为五层楼,办公区为四层楼,室内活动区为七层楼。
1、现在消防栓12个,有水带喷枪20个(缺4 个)。
2、灭火器各楼层2个。
3、安全出口,紧急疏散出口标志全,位置准确。
4、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疏散通道无封堵,占用锁闭情况。
5、疏散通道、楼梯、安全出口,公共区域外窗均没设置铁栅栏、护栏。
二、存在问题
1、各楼层均无防火隔离门。
2、应急照灯数量不足。
3、无室外疏散楼梯。
三、整改情况
1、8月19日前我校将完成应急照明灯的安装,并进一步完善消防器材,保证数量充足,位置准确。
篇7
一、工作开展主要情况
1、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了市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监察、工会、经贸、教育、文化、卫生、民政、工商和游等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在本系统内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市消防支队成立了专项整治指导办公室,支队长张兰洲同志任办公室王任。各县区也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力口强了对此次专项整汁的组织领导。
2、制定整治方案,快速动员部署。
省政府办公厅通知下发后,汤建明副市长于4月15日召集公安局、安监局、消防支队主要负责人会议、要求消防部门立即制定全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方案。17日,汤市长再次召集三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听取工作方案制定情况报告,并审查通过了工作方案。4月21日,市政府召开全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对专项整治工作进个了全面部署,汤建明市就专项整治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并提出了具体要求。4月2:日市消防支队i持召开各县区专项整治指导办公室主任会议,承专项整治进行了再动员部署,要求各指导力、公室明确责任、强<1指导职能。会议召开后,各县区、各成员单位迅速制定出了符合本地区、本系统实际的整治方案,全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展开。
3、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治理氛围。
4月21日,汤建明副市长发表题为《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全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的电视讲话,并在《宿迁日报》头版刊登署名文章。市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打出滚动字幕、公布举报电话。在市移动公司、寻呼公司开力、发送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的短信业务。印发5()0[份《关于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公告》,在大街小巷张贴。结合消防进社区工作,组织公安派出所民警在社区内进行广播,组织流动宣传车进行宣传。同时,组织召开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会议,传达部署专项整治工作。除此以外,还充分利用设在市消防支队的“消防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对全市人员密集场所法定代表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切实提高他们消防意识与素质的同时,对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进行再宣贯、再部署。通过广泛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促进了整治工作的开展。
4、加强部门协调、单位自查整改落实
市政府对开展好此次专项治理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使各县区、各部门全面落实了政府、部门和单位三级责任制,明确了治理目标和重点,认清了自身责任和职能,增强了严格标准、依法办事的观念。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切实发挥好督促指导作用,对各县区、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及时督查专项。开展以来,汤建副市长两次亲自带队,组织安监、消防及厂关专项整治成员单位,对四县二区及个别隐患较大单位的专项开展及自查整改于展情况进行督察。消防支队切实履行好职能,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了专项整治联络员制度,加强对名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围绕长效管理开展工作。市工商局、文化局进一步严格’;将消防安全检查作其办理公众聚集场所许可证照的前置条件,切实抓好源头管理。公众聚集场所单位充分认识到了此次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对要自身长期效益的重要性,普遍积极开展了整改。利用“非典期间各娱乐场所、宾馆饭店等关门歇业的时机,消防支队通过申话联系、书信调查及适时的实地检查等方法,督促一些存在时恒较长或整改周期较长的隐患单位,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在抓好“排典”防治的同时,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深入整改。这些单位既彻底整改了火灾隐患,又没有影响到正常营业、“非典”过后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受“非典”影响,本次专项整治每阶段依次顺延了一个月。目前,各单位已将自查整改报告送至各行业主管部门,专项治理自查整改阶段已全面结束。各行业主管部门正按照计划开展部门验收工作,预计在8月10前结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单位对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认识不足,片面强调自身经济效益,对长效管理积极性不高,对火灾隐患的整改停留在应付检查层面,不能很好的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
2、受前一段“非典”防治的影响,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的开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各相关部门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非典”防治上,对开展专项整治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3、应进一步完善专项整治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强化专项整治指导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各主管部门信息统计及交流工作。
篇8
【关键词】密集场所 公共卫生 应急处置
近期,随着我国部分地区H7N9禽流感疫情的出现,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一次引起公众、媒体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如何保证场所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公众群体的生命健康,防止疫情扩散、传播等问题,更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现实任务。
关于密集场所的理解和把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三条第四款规定:“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从以上法律条文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密集场所就是人数较多且空间相对确定,单位时间内人口空间密度较大的场所,包含人员数量、空间两个关键要素。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划分又基本可以确定两个类别,一个是以人群为主体,可以划分为群体相对稳定且流动性较差的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和群体相对分散且流动性较强的场所(如医院、公共展览馆、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一个是以空间为因素的划分,可分为长期性场所(如公共图书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车站、医院等),和短期性(临时性)场所(如旅游、集会、宗教活动场所等)。
2003年SARS疫情后,由于公众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自我卫生防范措施已有明显改变。如今,在火车站、医院、公交车等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场所,口罩已成为一种能够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的自我防范工具,加之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此类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防疫检查力度,提高了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水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其所可能潜在的传播风险被降低,反而是与此类相反的密集场所,由于投入和引导的不足,潜在的传播风险相对增加,特别是与中小学、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高校、学生宿舍等等,所以,本文将重点围绕此类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展开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和风险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从条例的文本理解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严重性,短时间内难以做出疫情或疾病的病因、病原筛查、检测,从而提高防治防控的风险;二是快速传播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波及或影响到疫情或疾病所在场所的社会公众,从而加大了防治防控的压力。由于这两个显著特征的存在,导致产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和风险:
第一,防控信息的收集必须要快。由于事件是以过程的形式演变,且由于疫情或疾病演变速度较快,因此,导致防控信息收集的前置时间较短,信息收集存在滞后性和延时性的风险;第二,防控处置的速度必须要快。一般而言,疫情或群体性疾病的发生从确定病原、病因到事件的定性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由时间导致的疾病排查对象无形中增大,必须有充裕的集中治疗场所,目前所采取的定点接收医院就是应对此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第三,群体性心理治理或心理危机干预必须要做。一般而言,由于疫情或群体性疾病的出现,都会或多或少产生群体性情绪波动。消除心理因素的影响,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稳定群体情绪是在当前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普遍原则
第一,坚持统一领导。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做好突发应急事件的重要保证,2003年SARS疫情的成功防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属于国家统一防控处置的,各级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开展救助和防控,不能脱离国家省市防控部署另搞一套;对于仅限本单位发生的,必须坚持党委的集中领导,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建制企业部门,必须坚持企业董事会领导,坚持一个声音部署防控救助工作,避免出现多部门无序指挥从而影响事件的处理。
第二,坚持预防为重。无论是突发疫情或是群体性疾病,其产生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原因,因此,坚持科学预防是有效降低密集场所突发卫生事件风险的首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卫生宣传,要通过宣传栏、广播、电子屏、流动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公共卫生常识,提高群体卫生防范意识;二是根据疫情或可能存在的群体性疾病发病周期,及时通过体温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通过临时性体温检测的方式,做好患病或病毒携带者的前期筛查、上报;三是定期开展公共卫生消毒,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食堂、浴室、厕所,箱式电梯、扶梯,垃圾箱、废弃物处理区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有效降低传染风险;四是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预案,要针对本地区、本部门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预案,详细预案等级及对策,明确人员、部门分工与职责,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第三,坚持科学救治。在预防基础上,一旦发现疫情,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治措施,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因疾病所带来的风险,保障公众群体生命健康安全。一是对发生病情的个体要采取及时妥善的救治,尽一切可能保障个体生命安全;二是对可能存在的感染人群、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隔离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大,排除潜在患病或传播风险;三是密切具有相似病症群体的流行病学观察,及时做好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四是迅速启动本单位、部门的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值班和信息通报制度;五是及时建立与医疗救治部门的联防协作制度,加强群防群控,做好相关卫生检疫或消毒。
第四,坚持稳定第一。任何密集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对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带来一定的负面的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维护场所的基本生活学习工作秩序稳定,保持群体组织及个人情绪稳定,防止过激行为发生,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坚持开展积极的善后处置,特别是加强心理救助。根据相关经验,公众群体对突发卫生事件一般具有恐惧、好奇、悲观、偏执等多种心理特征,并且这种心理情绪会随着事件的发展产生发酵,形成蝴蝶效应,及时有效地开展群体或个体的心理救助,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对于缓解群体心理压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病患个体的心理咨询,能达到帮助个体树立救治信念、克服心理恐惧,增强医疗救治的疗效。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建议
高校是较为特殊的密集场所,同时,由于当前独生子女比例较高,高校的稳定更受到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就这一特殊密集场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应急处置建议。
第一,要更新观念。当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项基本职能,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由此也带来高校对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观念不强,甚至个别高校对此项工作没有分管领导,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检查机制,缺乏积极主动的早期防控意识,因此必须加强防疫防病的工作观念,树立大校园、小社会的突发事件处置意识,防患于未然。
第二,要加强师生教育和引导。高校师生较之社会其他群体,往往具有信息掌握量大、捕捉及时、消化吸收快等特点,因此,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聘请医疗专业人士,以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途径加强师生的公共卫生防疫教育,要以科学的精神传递科学的知识,提高群体科学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一直以来,高校十分注重防火、防盗、防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业务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一直处于盲点状态,因此,高校必须借鉴国外公共卫生应急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积极主动地增强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师生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结语
篇9
一、检查范围
全市范围内所有的宾馆、饭店、商场、超市、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歌厅、洗浴、足疗等公共娱乐场所,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易燃易爆单位,经营、住宿、仓储一体的“三合一”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八小单位”,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单位。
二、检查时间
月日开始,到月底结束。
三、检查内容
(一)排查整治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
1.人员密集场所设置位置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要求。
2.是否存在锁闭、封堵或占用疏散走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影响安全疏散的;在公共区域的外窗及集体住宿房间的外窗安装金属护栏,影响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设置形式是否符合要求。
3.擅自改变防火、防烟分区,容易导致火势蔓延、扩大的。
4.建筑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影响防火、灭火和辅助安全疏散功能的。
5.在人员密集场所使用、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
6.在人员密集场所周围搭建违章建筑,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的。
7.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演练情况。
(二)排查整治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单位火灾隐患
1.生产、储存、销售、使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场所设置位置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要求。
2.自动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能够发挥防火、灭火功能。
3.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或者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是否存在混存、混放。
(三)排查整治“三合一”建筑火灾隐患
根据《消防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求,“三合一”场所建筑必须达到下列两项措施的一项:
1、“三合一”场所应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防火分隔,分别设置独立安全出口,经营场所内原则上不得安排人员住宿,如必须安排值班等住宿人员不得超过人。
2、对层数不超过层、每个防火单元建筑面积不超过平方米的“三合一”建筑,分别设置安全出口确有困难的,可暂时共用安全出口,但必须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1)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场所内不得经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2)人员住宿房间必须开设外窗,并不得安装影响逃生和施救的固定栅栏等障碍物;
(3)经营与住宿部位以及其他防火单元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小时的防火隔墙、具有防火防烟功能的门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小时的楼板进行防火分隔;
(4)场所内应当设置简易喷淋灭火装置或安装火灾报警装置;
(5)住宿人数不得超过人;
(6)经营场所应按规定配置灭火器材,住宿场所应配备软梯、救生绳等逃生自救设备。
对层数超过3层、每个防火单元建筑面积超过平方米的上述建筑,必须按照第一条措施进行整改。
重点整治:
1.是否在生产、储存、销售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建筑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
2.在生产、储存、销售非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建筑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责令单位限期在建筑内部进行物理分隔,设置防火墙、安装防火门,将人员住宿与生产、经营、仓储部位彻底分隔,防止火灾相互蔓延;设置符合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配备灭火器、逃生软梯、逃生绳等灭火和自救器材,确保在火灾状况下,居住人员能够迅速安全撤离。
3.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在“三合一”建筑从事经营活动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已取得营业执照,经整改仍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四)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
1.严格按照《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对销售和使用领域的消防产品实施市场准入检查、产品一致性检查和现场产品性能检测等现场检查,判定消防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2.对通过现场检查难以确定消防产品质量的,要及时按照有关要求,对现场样品实施封样并送相应的消防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判定其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3.对销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一律没收非法产品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擅自降低技术标准,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偷工减料进行安装、维修的,一律无条件改正;对使用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构成火灾隐患的,一律限期改正,责令更换为合格的消防产品。
4.在销售和使用领域发现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要追根溯源,依法追查生产者的责任。对非法生产假冒消防产品的生产者,一律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产品和违法所得;对持证造假的,一律责令限期整改、停业整顿,没收假冒伪劣产品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有关部门撤销其有关证书,停用认证、认可标志;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维护暑期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履行自身职责,认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活动,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全市消防安全。
(二)严格执法。采取“三个必停、五个必拘、七个必罚”的严厉措施,优化消防安全环境。“三个必停”,即娱乐、餐饮、购物、住宿等营业性场所存在火灾隐患逾期不改正的必停;公众聚集场所不能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的必停;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经检查不合格擅自开业的必停。“五个必拘”,即违法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必拘;违法使用明火作业或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的必拘;过失引起火灾的尚未造成损失的必拘;公共场所发生火灾工作人员不履行组织、引导群众疏散责任的必拘;为推卸责任,破坏或伪造火灾现场的必拘。“七个必罚”,即堵塞占用消防通道、锁闭安全出口的必罚;违章使用明火、违章操作的必罚;值班不履行消防安全岗位职责的必罚;擅自停用消防设施和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等重点岗位人员未持证上岗的必罚;公众聚集场所未经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擅自营业,建筑工程未经消防审核违章施工,装修、建筑消防工程验收不合格违法投入使用,逾期不改正的必罚;违法生产、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的必罚;发生火灾事故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必罚。
(三)落实责任。各单位要对照消防安全评估的内容,对内部建筑物结构和用途、内部可燃物、外部致灾因素、消防设施完好情况、消防组织制度建立情况、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火灾扑救及人员疏散难度等方面进行认真检查。要做到认识到位、安全防范到位、检查到位、整改到位,切实把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职责不明确、检查不细致、督改不到位而使火灾隐患酿成火灾事故。
篇10
关键词:民用建筑电气火灾电气接地故障 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配置的合理性、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民用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使用功能也越趋复杂化,大型的商业、娱乐场所及便捷酒店等与住宅、办公建筑相伴而建,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购物、住宿、娱乐环境的同时也增大了电气火灾发生的危险性。
我国电气火灾在各类火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引起电气火灾的原因很多,大部分电气火灾事故是由于对电气设备运行人为地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如忘记断开电热设备的电源、在电热器上烘干衣服等;使用未经检验的、不符合制造规定的电气设备和装置是造成电气火灾的另一个危险根源,白炽灯泡(或其它发热量大的光源)和电热器等由于温度过高而引燃了周围可燃物;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导线过载、过电流保护装置特性差或短接导线保护开关、熔断器等引起了电源短路和接地故障,而电气接地故障引发的火灾在近年来有呈上升的趋势。
电气接地故障中电弧性对地短路是引发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电弧性对地短路具有很大的阻抗和电压降,它限制了故障电流,使设置的过电流保护器不能动作或不能及时动作来切断电源,而几百毫安的漏电弧产生的局部高温可达2000℃以上,足以引燃周围的可燃物,就会产生明火从而引起火灾。上述足以可见如不对系统的漏电进行监测和防控,那么人们的人身安全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现阶段针对减少电气接地故障采取的最有效、可行的措施就是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其作为一种新生的先进保护措施已经得到了消防部门、施工图审查中心和消防工程设计工人员的重视,作为一种预报警系统,其优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系统之处是可以提前报警并采取应急手段,将用户的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工程的不同使用性质、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因现阶段实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对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场所均采用“宜”来做规定,造成设计人员对规范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不尽相同,各自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执行,以至于设计不统一,也给最终工程的消防验收工作带来一些不便。笔者在近三年的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及相关的消防咨询工作中,通过与设计人员的交流、与消防部门的沟通、协调,总结了一些民用建筑在施工图设计中设计人员需把控的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设置的原则,与同行们作一个分享与交流。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现行范规中有关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相关条文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11.2.7条规定“剧院、电影院、商店、展览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第9.5.1条规定“高层建筑内火灾危险性大、人员密集等场所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第7.6.7条规定了“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报警器”、“医院及疗养院,影、剧院等大型娱乐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大型文化场所,商场、超市等大型场所及地下汽车停车场等宜设置剩余电流动作报警器”;第13.12.1条规定了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的分级来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而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云南省地方标准《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规范》DB53/205-2006对剩余电流动作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置作了进一步高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其第9.2.4条对“公共娱乐场所及按一、二级负荷供电的一定规模的人员密集场所”作出了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规定。更加引起关注的应该是2012年6月1日实施的《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其在“配电线路的保护”一章中增加了“配电线路电气火灾防护“一节(第6.4节),阐述了电弧性对地短路起火这种情况宜设置剩余电流监测或保护电器的必要性,并对剩余电流监测器的动作电流有所规定。
在上述规范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及《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第6.4节中提到的除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外的场所均为 “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一些建设单位为避免增加资金投入,认为“宜”设置不是“应”设置,而不选择设置的做法,部分设计人员也赞同这个观点,这就给工程设计带来了所谓的灵活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明确性。那我们再来看规范对“宜”字的解释,规范用词说明中指出:“宜”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可见,“宜”原则上是要求首先考虑,在没有特殊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应当选择设置。
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是认为已经设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就可以不用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表面上看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与火灾报警系统在设计上有些类似,但在功能上是有较大区别的,火灾报警系统是对火灾初期的烟、温的探测,通过消防报警和联动控制系统把火灾消灭在初期阶段,而漏电火灾报警系统是对电气火灾的监控,通过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能有效的防止电气火灾的发生。
笔者认为对于是否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作详尽的分析、比较, 配置合理、经济的漏电火灾报警系统。接下来就对近年来比较典型、常见的几类民用建筑工程做一个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