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03-14 07: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90-03
“担当”是一种重要的内在修为,是一种境界。2007年5月共青团成立85周年之际,总书记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信中在表达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殷切期望时谈到了“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通俗易懂,但是把“四个新一代”连在一起,使人们感到其中沉甸甸的份量,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提出来,更显得非同寻常。
非同寻常在哪?要求新一代敢于担当。人民日报说得很干脆:“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1];《人民日报 》2012年2月更提出:“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总理则告诫干部要“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奋勇向前”[2]。可见,担当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担当教育应当迫切的进入基础教育课堂,让担当成为中学生的自觉与常规。
担当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其实是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的。比如“平民教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被称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有希望的一种运动和事业。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他也提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是到乡下去的运动”,强调“处处读书,人人明理”。
“平民教育”是一种教育公平的诉求,但也有必要探讨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概括起来,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1)“叫人求真,学做真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2)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3]
这一切都渗透着“担当”二字。担当首先是人的基本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真人”、“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担当教育。担当其次是一种素质,知识也好力量也罢,只有在担当中才能彰显其功能;担当更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可见担当教育就是践行着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的思想。
“教、学、做合一”原则。“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基础教育只是一个平台,应该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指导学生成为有担当的人。所以,基础教育培养承载责任、勇于担当的人才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具体要求。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融会贯通阶段,是中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奋斗意识等形成并固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群体中开展担当教育适时而且适宜。
我国的担当精神传承已久。《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是一种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是一种担当;“为国举鼎,虽不可能,亦勉力为之”是一种担当。同志对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殷切寄语,同样昭示着教育理念中必须重视培育责任意识、强调担当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道德对象从人到自然的扩展及全球化背景下伦理观转化的新向度――由信念理论向责任理论转化”[4],担当教育面临着新背景、新价值观念、新教育模式等众多挑战。如何深刻剖析担当教育的内涵,探讨担当教育的实施方式,评价担当教育的接受效果等,值得深思。
担当教育内涵深刻。开展担当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手段和载体使青年学生明确责任,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并内化为自主行为。首先是认知层次,明确责任,即明确担当什么;其次是探讨层次,即途径在哪儿,如何承担责任;最后是做行合一,践行层次,即以实际行动承担责任。
当代中学生应该担当什么责任?从宏观上讲,是指社会责任,就是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繁荣与进步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也包含人际责任,即个人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从微观上讲是指自我责任,就是自我对其个人人生、事业、发展及生命所承担的主体责任。
中学生如何担当自己所应承担的三种责任?其方式和渠道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包含的情感本质和道德内涵却十分相似。
手语歌《感恩的心》中学生都喜欢,为什么?因为这首歌唱到了学生心灵最深处。感恩是理解责任的源头。追根溯源,感国家和民族的渊源之恩、感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感社会与他人的互助之恩都是对自我责任的最初感悟。自信是承担责任的基石。相信自我的能力是感恩践行、勇担责任的力量源泉;热爱是责任担当的动力,对祖国的热爱让青年挥洒热血,对亲人的挚爱让青年孝心拳拳,对他人和自我的深爱让青年满怀热忱;沟通是有效担当责任的渠道。良好的沟通让青年享受权利、明确义务,也让中学生在与他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交融中找到勇担责任的最好方式。
践行是责任担当意识过渡为日常行为的现实表现,其最终目标是责任担当意识内化为习惯和无意识行动,这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项检验标准。先成人,后成材,实行精细化管理,让学生每天有进步,让家长每天都放心。应大力实施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把学生管理纳入班主任工作考评中,并对每个班级实行百分制考核。从男生头发“前不搭眉后不搭领”、女生不化妆,到不早退不旷课、不痴迷网络,以及每天的起床、早读、跑操、就餐、上课、自习、就寝等都进行规范。这就是外在环境与内在道德修养的和谐统一。
毋庸讳言,学生的责任意识尚存不足。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受社会、教育、家庭及自身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中学生责任意识与价值观念的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民族、亲人和社会深怀热爱,乐观自信,敢于承担责任;他们重视自我价值,张扬个性,对事业、人生有较深刻的理解;他们富于激情,渴望沟通,维权意识强烈,善于思考权利和义务。这是主流。
在肯定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有部分中学生的责任感不同程度上带有实用性、利己性和矛盾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在责任观念上,重视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忽视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在宏观上他们热爱祖国,但未能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上,他们希望得到尊重、理解,但未能很好地尊重、理解他人;在微观上他们向往美好人生、事业成功,但对于挫折和失败明显认识不足也努力不够。
担当教育切合中学生成长特点,很有必要实施。开展中学生担当教育要紧密围绕其内涵,立足认知和内化的客观过程开展工作,适应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尊重中学生的人生成长规律,分层次、有目的地进行。紧扣核心问题,构建担当教育的完整体系。
开展担当教育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教育途径和内化推进,形成完整的责任担当教育体系。必须将担当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形成正确的责任内涵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丰富责任担当教育的途径与载体,融入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讲座报告等鲜活的载体,让中学生体会、感悟担当的过程。
把握认识规律,推动担当教育的过程递进。要充分认识到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体现了不同阶段的不同教育内涵。入学之初,要积极加强担当教育的认识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人际责任和自我责任;在学习生活的进程中,要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不断承担责任,实现自我理想,回报师恩亲恩,回报祖国社会,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厚重的责任感和高远的理想,转化为刻苦读书、奋进成才的实际行动;在学生面临高校选择的竞争阶段,适时地加强毕业指导教育、人才使命教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目标。如此促进担当教育最终的行为内化,让担当意识成为中学生心灵的烙印,使之受益终生。
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担当教育的实施效果。贴近学生包括三方面:(1)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载体,以达到不空谈、不浮夸的效果。例如,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榜样,给同学以共鸣。邀请杰出校友和公众人物与学生交流,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2)要充分关注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责任担当的内涵,使学生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不灰心不气馁;(3)要强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老师坚决不能对学生态度粗暴、冷嘲热讽、歧视侮辱,更不能进行体罚。教师一旦出现有损学生自尊心和身体健康的言行,都将追究责任并纳入师德考核。
呼吁社会关注,优化责任担当教育的大环境。责任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互动是难以实现的。作为学校,首先要与学生家庭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共同构建责任担当教育的体系;其次要强化全员育人,将教育、管理、服务作为责任担当教育的实施载体,以良好的风范熏陶学生、以公平的政策激励学生、以完善的资源设施保障学生;最后要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使责任担当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和青年成长的有益环节。
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并给学生的理想插上有力的翅膀。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很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还要激发学生谋划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追求。这种追求是担当教育的初衷,也是担当教育的永恒目标。时代呼唤高扬理想、勇担责任、大胆创新的人才,时代赋予了培育担当精神的使命,必须高度重视、把握规律,努力培养引领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担当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开.没有责任担当不是小问题――“看干部看什么”之一[N].《人民日报》,2010-11-10(3).
[2].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EB/OL].(2008-3-18)[ 2012-12-19].http:///2008lh/zb/0318b/.
篇2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力,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出国留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篇3
关键词: 陶行知 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陶行知与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家和奠基人,他们一生致力于教学改革,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尤其是在数十年推行与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这对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两位教育先驱的生平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有着高的道德修养、高的理想,他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黄炎培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他在二十世纪初就积极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认真总结中国自开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成熟与完整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二、两位先驱的职业教育思想
1.关于陶行知。
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互为作用。陶行知用生活来教育的思想内涵是: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生活即教育,是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还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它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一理论很有针对性,即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还要注意学生的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幼双方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补充。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不是机械灌输式的而是互动的过程。陶行知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创造的特征: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强调的是“探索”与“开辟”的精神;二是强调创造是“新价值的产生”。新价值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含义,因而所有人都能去创造,即创造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创造从哪里做起才好呢?陶行知认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创造的源头在行动,实践是创造的土壤,由此审视综合实践活动,不难掂量出“综合”与“实践”的创造分量来。
2.关于黄炎培。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他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论的核心是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平民化和科学化。他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体现了一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价值。最后,职业道德的教育理论,是黄炎培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炎培非常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他“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提出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就是要热爱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尽心尽责地干好,为社会和人类多作贡献。“乐群”就是要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同时要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意识和“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情操。他认为职业科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与职业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就同时会迷失方向。
三、两位教育先驱对现代职业思想的启示
1.应该重视职业道德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当前,职业学校已经认识到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因而非常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掌握,这是职业教育的一大收获。但也出现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倾向,只重获得“一技之长”,而相应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却被忽视了。
2.办学方式封闭,应该重视社会实践。
职业学校之间往往缺乏联系和沟通,职校与用人单位也没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严重脱离社会的封闭办学模式。而且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部分直接从师范院校毕业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职称结构不合理,缺乏对生产服务一线的了解,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不能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这种严重脱离社会的封闭办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
3.应该建设社会化的职业教育者队伍。
黄炎培在指出职业教育不能闭门办学、必须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还反复告诫人们:“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所以,职业教育,绝对不许理想家和书呆子去干的。”所以职业学校在聘请教员时应充分利用职业界的人才,甚至应多聘请其中有经验者。这样学生对一线的生产服务才有更实际的了解,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结合,成为真正的实用技能型的人才。
4.不能为办教育而办教育,要立足国情办教育。
要把教育当做产业来办,高投入,高产出,并且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方面由经济基础决定,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对经济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在我国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对人才素质相应的要求就高一些,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应也低一些。各地区财力、物力、人力对教育的投入也不尽一样,不能因为这样一些原因就放弃努力,应因地制宜地办教育,因材施教地办教育,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把教育当做事业来办,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文集[Z].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J].中国教育改造,1927.
[3]中华职业教育社安徽省分社安徽省陶行知教育研究会.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陈鹤琴教育文选[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4]潘东标.陶行知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J].生活教育,2010(12).
[5]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J].教育与职业,1934.
篇4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 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 “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传递。
篇5
关键词:陶行知 学前教育思想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12-02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历经艰辛无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中国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创造并形成了独具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他对幼教事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为我们解决当前学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搞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要求,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一、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1.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原本就有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同时也反映着生活。教使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健康科学,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和谐;生活让教育的内容才越来越丰富,教育的目的越来越明确,方法得以创新。“社会即学校”就好比把动物园里的动物放到自然中去,让它们摆脱高墙的束缚,过自由的生活,把所有的一切都伸展到自然中去,让大家看到更真实的东西。社会是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我们的学校。“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使学校与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了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办学校,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学校脱离社会生活环境的严重诟病。“教学做合一”的实质体现的就是教学方法,就是如何做的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要根据学来进行,学要根据做来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根本和中心就是“做”。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完善了良好的素质,是陶行知对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
2.关于“六大解放”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为此,他提出了关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儿童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我们要注意开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双手,为他们的发明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符合他们发展规律的教育,尽可能的开发他们的潜能。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要求,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3.和谐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的和谐家庭教育观要求父母要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端正态度,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要达成一致,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是想法,尊重孩子,为孩子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要严宽结合,不过于放之任之,也不过于苛刻,拿捏得当才好。父母要密切与幼儿园的联系,创造和谐的家园关系,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努力。
二、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背离了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1.教育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
许多教师和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应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生活的重要性,一味的以书本为主,忽视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就只依据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忽略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有一次,一位老师在组织科技活动――电的用途,并没有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在教室里通过简单的开灯和关灯来向幼儿说明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显然,她这样的做法太过简单,涉及的方面太少。电的用途很多,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没有电小朋友们就不能看喜爱的少儿节目,不能上网,不能在儿童城堡里玩耍,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电就做不成。幼儿教师这样的做法对幼儿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还会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懂得热爱生活,也不懂得怎样生活。
2.教育者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象力丰富,这些都说明儿童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巨大的发明创造潜能,然而许多成人没有意识到这点。事实上,许多成人都很害怕孩子动手,孩子们的“破坏”行为让他们觉得孩子就是个小捣蛋鬼,每天尽搞些破坏,让他们很头疼。每当孩子要有所行动时许多家长和教师就会制止他们的行为。成人不曾想他们这样的做法会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束缚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事实上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感知觉,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研究的精神。
3.家庭教育存在不足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疼着爱着,生怕他们受一丁点的伤害,对孩子过于溺爱,而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又过于极端。许多时候父母教育态度不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达成一致,这让孩子的很困扰,不知道该听谁的。有些家长甚至还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孩子的一切都是幼儿园的事,与家长无关,不管什么都由幼儿园负责,出了事就找幼儿园。家长这的这些想法很幼稚,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而不是置之不理,只有家园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三、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学前教育事业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总体而言,我国学前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探析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显得格外重要。
1.实施生活化的教育,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
教育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也要体现人类社会的生活。然而,现代的幼儿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实际。笔者在幼儿园小班实习的时候发现有的老师教学时就脱离了生活实际。例如有一次组织数学活动,学习数字4的组成,教师只准备了1到3的数字卡片,没有准备其他的教具和学具。教师用数字卡片进行教学,孩子也用数字卡片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单一而且抽象,并没有把幼儿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小班幼儿的特点是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思维也比较具体形象,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体验,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他们才能够把获得的经验逐渐的内化,并且进行自我建构,以此来获得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准备丰富多彩且色彩较艳丽的教具,这样小班的幼儿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用这些教具来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组织教学时习惯将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按事先策划好的方案去直接控制幼儿的学习,人为地割裂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为此,要做到生活化教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例如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积累经验,教室和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也应该将生活融入其中;在平时的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收集常见的生活物品,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教师还应该创编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游戏或儿歌,让他们在游戏和儿歌中感受生活。另外,教师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总之,教师的教学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关心和感受周围的生活,激发幼儿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幼儿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并且在教学上努力践行
幼教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幼儿教师的发展和进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都很高的幼儿教师队伍对幼儿园和幼教事业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应该把教师的培训纳入到基本的工作当中,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当前的幼儿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教师对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幼儿园可以让教师自主学习生活教育理论,并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帮助他们相互学习与进步,并且把学习结果渗透到平日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3.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环境的创设,努力为幼儿创造和提供条件,培养其创造力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笔者在一些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发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班级的环境布置过于简单,材料种类和数量不足。例如“娃娃家”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角色游戏,因此环境布置不应该过于简单化,可以把它布置成真正意义上的家,让幼儿自己布置自己的“家”。这样的环境创设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而且还可以让幼儿自由想象,自由支配,通过动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儿童。总之,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而且还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成人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并且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充分尊重他们,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4.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解放幼儿,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培养创造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培养创造性的教学中,老师让全班的幼儿坐成半圆形,孩子的手脚都被要求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准动。然后老师就说:“请小朋友好好想想,我们的手和脚都能做些什么?”几乎全部的孩子都把自己的手脚抬起来看了看。就在这个时候,老师还让他们把小手放好,小脚并拢,规规矩矩的坐好不许动,并且让他们再想想,然后请小朋友回答。在老师让他们思考的这段时间里,有的小朋友在自言自语,有的小朋友在小声讨论,还有的小朋友在继续摆弄自己的手脚,场面几乎出现了小小的混乱。很明显,幼儿正在结合自己的身体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可是教师却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还对幼儿提出坐好、不准动的要求。显然,教师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解放幼儿,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
笔者记得在实习时,曾经看到过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劳动、生活、学习有包办代替的行为,这种做法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些孩子出于好奇可能会把幼儿园的玩具或是家里的一些东西拆开来看看究竟,这时很多的家长和教师就会制止他们的行为,有时甚至还会打他们一顿,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学习、探索和操作的机会,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能取得进步,更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事实上,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可以在反复操作和尝试中不断地获取经验,以便获得成功。我们不应该以一个成人的思想和眼光去看待幼儿的“破坏”行为,也不要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操作,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促进其创造力发展。
5.重视家庭教育,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
篇6
1.绿色课堂内涵
绿色课堂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热点课题,其是借鉴“绿色”之意,还教育以本来面目的课堂,绿色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内涵上来看,绿色课堂“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快乐学习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绿色课堂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将教学分为两个方面,即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又包含“温故知新、探学导航、自主互动、聚焦点拨、综合评价”。
2.绿色课堂与传统课堂对比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绿色课堂具有本质的区别,其更强调“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突出“因材施教”特色。在绿色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找到自己的定位,没有“遗弃者”,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在绿色课堂下,学生被科学地分为若干小组,教学过程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开展,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均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小组交流讨论来共同完成小组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与同伴的监督与帮助,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
3.绿色课堂实施的效果
首先,从学生层面来看,绿色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明显改善。绿色课堂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小组的合作能力。此外,绿色课堂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绿色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绿色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六个要求,即“以反思促进步、以座谈促成长、以外出讲课促成长、以教研活动促提高、以质检促提升、以量化促发展”。绿色课堂不断促进教师教学的能力提升,要求教师“精心编制导学案、制订展示流程、开展年级质检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二、绿色课堂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契合
1.绿色课堂与生活教育理念的契合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无处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与绿色课堂理念非常契合。“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相伴关系,教育应该是鲜活的,而绿色课堂中,教师的授课理念均来自生活,教学过程也十分生活化,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下,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而进行学习,这与“生活即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陶行知认为学校应与社会相关联,应将教育回归本色,还原到社会中来,?社会成为学校的一部分。在绿色课堂模式下,要求教师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从社会中学习知识,进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绿色课堂注重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在社会中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此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是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而设计教学方案,让教、学、做合一,即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情而调整,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绿色课堂正是结合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并把学习到的知识展示出来,做到学以致用。
2.绿色课堂与“六大解放”思想的契合
陶行知对教学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即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做;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现实环境中学习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时间。从绿色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来看,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教育理念。
3.绿色课堂与创造教育理念的契合
篇7
关键词:教育思想;农村;英语;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38-01
农村英语教学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成绩呢?结合农村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学习信心
英语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信心,其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施。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性地让他们回答一些问题。刚开始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 ?”并且要对他们的回答给予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学生回答对时可以说“You are very clever ”“Excellent!”必要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示赞赏,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错,觉得学习英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让他们有成就感,树立信心。
二、激发“情趣”
在中学英语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 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那么,该如何开展“情趣教学”呢?
1、“热身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课前,我通常通过让学生唱英语歌曲或英语演讲等手段创设英语氛围,我把它叫做“做热身活动”。学生可以唱歌、汇报天气、讲故事、读单词、读课文等,形式不一,可长可短,这样能有效地把课间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增加所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总结教材内容,将枯燥的英语语法变为浅显易懂的歌谣、绕口令等使学生产生兴趣。如:时间的读法:30分以内,分在前,点在后,past在中间。30分以外,分用60减,点要加上1,用to来连接。如:7:25读作:twenty five past seven.9:45读作:a quarter to ten. Be going to的用法歌诀:be going to,表打算,准备,计划将来干。表可能,有必然,通过现象来判断。使用它,要注意,疑问形式be提前。否定句,更简单,not放在be后面。To 之后,动原形,be 的形式看人称。下列词,要注意,come, go和离去(leave),进行时,表将来,牢牢记住莫忘记。通过这样的形式学习语法,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就对英语感兴趣了。
3、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我们可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如实物、图片、录像、幻灯、模型、简笔画等,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惹人探求的情景之中,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注意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尤其是学生,他们充满美好的理想,渴望被肯定,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这不仅对优等生有用,而且对后进生也有同样的效果。我积极地寻找能激发每个学生兴趣的基点。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但上课积极大胆,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我就及时地表扬他,这样一来不但学生本人增强了自信心,而且其他同学也受到鼓舞,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养成学习习惯
“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干起。”用活动组织英语教学,应从初一年级入学第一堂课进行。如在第一堂上,不一定要开门见山,直接讲新课,可采取导入法,要考虑到尽管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但他们毕竟系统地学习了3年的英语,具备基本的词汇量,会说一些简单的语句。教师可鼓励他们用英语介绍自己,向他人询问,这样便使广大而非少数学生“动”起来,在互相介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相互了解,复习了一些单词及简单句型,还形成了交际。这样的活动,在一开始由于学生的胆怯、怕出错心理,组织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费一些时间,但只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生通过教师不断组织的活动锻炼便会养成习惯,习以为常,今后再开展这样的活动教学,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便会自发地“动”起来。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反馈
篇8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倡导生活教育,提倡平民教育,推进师范教育。在他的一生中,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他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今天,我们所进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从多方面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与观念。
有利于社会、个人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观
课程目标是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的课程目标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围绕职业素养教育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坚持认为,学校教育应以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依据陶行知的思想,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首先应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行业、职业需求的“真人”。在课程目标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陶行知主张,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按时势进行,根据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为此,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以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不仅注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注重学生后续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人们转换职业也将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时必须考虑个体未来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陶行知曾经在《生活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化,人生需要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终身的,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更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支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符合行业、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观
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以“生利”为目的。他进一步指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要培养能够“生利”之人,就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联系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定义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在揭示生活教育本质特征的同时,也说明了课程源于生活、从属生活、服务生活的道理。依据陶行知的思想,首先,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围绕职业能力需求以及课程目标选取课程中的案例、实验、实训和各类课堂活动;其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对原有的“以知识逻辑为线索”的课程内容加以序化与重组,形成“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促进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促使学生掌握“生利”的本领。
以岗位实践为主线,强调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一体化在陶行知看来:“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职业教育应特别强调实践教育,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切实给学生以一技之长。在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过程中,应打破学科界限,以岗位实践为主线,随着工作过程不断展开,不断吸纳和整合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上,以应用为主旨,面向职业活动渗透理论知识,按工作过程、职业活动规律构建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有机组合。
以综合素养为核心,注重人文教育与个性发展并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认为,学校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学生的兴趣。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传统的技艺型人才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文素养教育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职业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应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要求,课程形式活泼多样,课程内容广泛浅显,让学生获得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其次,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以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潜能,设计多样的、可供选择的特色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平等、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观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职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因此,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教师在实施课程内容过程中观念必须转变,方式必须改变。
课程教学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学生学。职业教育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习得经验,根据学生“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教的方式”。陶行知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反对灌输式教学方法。对此,我们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也应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把实现工作任务的方法、途径教给学生,促进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基于以往的经验,自己找出最佳方法。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工作任务的过程、步骤,了解理论支撑,掌握技术方法,形成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课程教学应注重行知合一,手脑并用在教学上,陶行知明确提出“教学做合一”,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倡导有意义的“做”,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职业学校教师应大胆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教师设计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工作环境。教师组织教学围绕工作项目,指导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真正实现学生先“做”后“知”,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的教学论,他主张教师应“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不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模拟情境教学;利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围绕工作实例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讨论式教学等等。
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今日主流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身必须首先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身必须首先具有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历来强调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他认为,要担当起改造中国的重任,必须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必须是创造型的人才,他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因此,在实施课程过程中,职业学校教师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教学;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实时教学;利用网络与学生搭建课外实时沟通的博客等等。在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所反映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要密切关注,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构建多元的、关注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观
课程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检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著名教育评价专家佛尔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教师挫折感强,因此,职业学校更应建立“教—评—学”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以多元评价策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是课程评价的主体之一。陶行知反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评价制度,反对“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做法。他指出,当时“中国现代之会考制度”是“自杀杀人的制度”。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的指标。因此,课程改革同样应倡导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得到同步成长。
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首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可有学生参与、家长参与、社会参与,通过开各类座谈会、开通网上评教系统、征文、家长问卷等方式,让教师多方获得发展信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其次,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评价,不仅要求有“德、能、勤、绩”四方面的内容,更要求教师达到“双师”标准、能够参与各类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通过多元的评价指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再次,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应采用多元方式,比如创设“每月大讲堂”,写学习笔记心得,开展各类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在打造学习型校园、构建研究型群体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多元评价方式,优化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行知主张,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张创造性地进行考试:“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职业学校对课程评价应秉承科学性、激励性、创新性、动态性的原则,评价方式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职业学校更应全方位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其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应发生很大转变。首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转变观念。评价学生不是为了评定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果,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其次,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评价内容应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一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性知识转向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了知识与能力、是否掌握了过程与方法、是否获得了情感与价值,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可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传统评价方式与现代评价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华.陶行知的生活课程观及其当代启示[J].教育探索,2009,(10).
篇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比较,不难得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深刻地感觉到,如果运用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思想品德科的教学,必将把素质教育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现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品德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本人的体会。
一、教学目的:学会生活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最终学会生活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最终目的,即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使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明辨是非的能力尽量增强,身体力行的意识尽量提高,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也就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逐步扩大的学生生活领域中寻求一个点来组织教学。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基于新课程、新理念、新生活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构造以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为核心的生活主题式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分为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中去三部曲。
针对传统德育的有“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我们可以努力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品德教育,依托教材,发掘教材内涵,拓展学生思维,延伸教育意义,做到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学会生活,让学生在知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真正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创设情境,密切联系鲜活的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珍惜学习机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国家从2007年春季开始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2008年春季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并且农村初中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1元的生活费,农村家庭低保户学生(贫困生)每人每天补助4元的生活费。全国将有1.5亿中小学生受益,请同学们谈谈感受。通过这一活动,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感恩教育,学会感恩是维系社会和谐美好的心理机制,感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缕阳光。
三、教学方法:体验生活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自我陶醉般地讲课,学生却没有进入相应的状态;老师认为学生完全应该理解、掌握的课堂知识,学生却存在疑问;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茫然,老师面对学生的表现惊讶。这些教学预期与教学结果的背离现象,正是传统教学方式局限性的暴露。作为一个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常常遭遇这样的心痛场面:课堂上学生争着说自己如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用纸,课下学生乱扔垃圾、乱扔纸屑;课堂上,讨论着该如何孝敬父母,回到家里却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定心反思,还是由于思想品德课没有很好运用我们身边的生活资源,与生活脱节之故。新课程教材本身就是一些活生生的生活事例,如果我们能从这些生活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时事新闻等生活资源,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篇10
关键词: 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优化教学过程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向素质教育转轨就是为了近接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为实现“四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本身的改革和发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虽然生活在半个世纪之前,但他的教育理论,尤其是素质教育理论自成系统,丰富多彩,颇具特色,根植于近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土壤之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全面性、大众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的显著特点,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有特殊的地位。借鉴陶行知的素质教育观,对于逐步实惠这种转变大有好处”。
国家教委柳斌同志说:“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转变观念。二是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三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四是优化教学过程,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以陶行知的素质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示目标激发动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学评价几个环节,努力优化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紧紧围绕目标,以实现目标为主线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的制订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一)全面性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种教学目标: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三方面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种是培养熟记基础知识,应付标准化考试的目标。陶行知先生指出:“这种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学生学会考,教员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这样赶了一考又一考,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面色赶跑了,甚至把性命赶跑了……”所以,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全面性,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每节课都要有体现认知目标、情意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的要求。
(二)层次性
即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相应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明确性
即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目标不仅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更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陶行知曾批评应试教育的内容: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必不教,甚而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科学实验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会考指南。这样,“从小学到大学16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是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所以,陶行知先生要求素质教育要对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进行培养,协调并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就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在教学中精益求精,把教学的精华整合教给学生。为此,教师要做到:(1)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能够驾驭好教材,准确地、毫不含糊地把握住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以点带面,切忌胡子眉毛一齐抓;(3)深入挖掘教材中心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及时、巧妙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方法。陶行知曾尖锐地指出:“灌注的教授最要不得,他把接受文化的人学作天津填鸭……”陶先生主张教、学、做要合一。我学习了陶行知思想以后,改变了以往课堂上“担心学生说不好”,不让学生说,导致学生不会说的做法,充分认识到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力性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自编讨论题目,设计活动程序,对教材的编排提出质疑,对师生的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以及制作相应的幻灯片等,让学生充分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厌学”的气氛中解脱出来,使他们“乐学”、“会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优化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还在于他具有高尚的师德,尤其是在师生关系方面,他做得更为突出。他既关心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爱胜过父母。他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正是由于这样,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处于一个欢快和睦的大家庭中,使他成为人人称颂的万世师表。作为跨世纪的人民教师,我们更要向陶行知学习,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陶行知反对应试教育,但并不是要取消考试制度,他提倡改善考试“发动那培养生动之创造的考试”。他说:“创造的考试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谈兵。”我在教学中把评价纳入教学过程,认为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实施的行为,更是对教师反馈的行为,评价应全面反映师生活动的效果,所以我将学生的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学生的书面成绩和课堂动口动手的操作能力,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自评与对教师的他评结合起来,以期建立一个“全面”、“完善”、“充满潜力”的评价体系。
陶行知的素质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作为跨世纪的人民教师,要培育好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教师,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使之融化到思想里,体现在行动中,时时刻刻地指导自己的言行,努力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郭玉卿,裴跃进选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A].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