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范文

时间:2023-04-01 00:1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交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人际交往的工具

人际交往,作为信息的传递过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符号系统作为信息的载体才能实现,符号系统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一般可以把符号系统归为两类,即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御用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交往称之为言语交往;利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交往为非言语交往。

语言符号系统:主要讲语言、字句的表达

俗话说:“一句话逗人笑,一句话也能使人跳。”可见,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具有其独特的力量的。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要注意交谈语言的字眼。说话是将字、句合起来变成声音以及表达思想或心情,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意思呢?

1、说话要越简洁越好。有些人在叙述一件事情,为了卖弄才华,极力地修饰他们的语句,用重复的形容词,或学西方语言独有的倒装句法,或穿插歇后语、俏皮话,甚至引用经典、名人语录。如果你没有专心听他说话,则往往弄不清他在说什么。

有人说话费了很大的精力,仍使人抓不住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使用词再瑰丽,也没用。

解决办法:说话时记住要说得简明扼要,在话未说出的时候,先在脑子里想好一个轮廓,然后按照顺序一一说出来。

2、文句不要重叠使用。遇到不解的地方,说一个“为什么”就够了,不要说好几个!答应别人的时候,说一个好字就行了,别说多了,像结巴一样,除非你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或加强力量时才用得着。

同一词语不要滥用;解释月球上为什么有生物存在这个问题的时候,几分钟内用“科学上的观点说”

二、三十次,无论多么好听的报告,也会使人厌倦。王尔德说:“第一次用花来比喻女人的人是做聪明的,第二次把它再用的人便显得愚蠢了”。同一个次也不要用来形容不同的东西,只能显示出你用语的贫乏。公主是美丽的花园是美丽的天空是美丽的等。

3、要避免口头禅的出现,易使人发笑

4、不要说粗鲁的或不雅的话。

人际交往的非语言符号系统:

1、视——动符号系统

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等都属于这个系统。动态无声的皱眉、微笑、抚摩或静态无声的站立、依靠、坐态等以及眼镜、口红、发型等附加物在交往中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人脸:250000种不同的表情。

2、时——空组织系统

准时到达预定的地点会面嫩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礼貌,使对方感到言而有信,为双方交流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面对面的谈话,有助于产生亲密感。但也需要空间的距离来保持安全感。不同文化水平者对空间距离的要求是不同的。大中专学生所需的空间距离平均为98/110cm,而高初中生所需空间距离平均为81/99cm(男-女)/(男-男)不同社会地位者对空间距离的需求也不同。升迁后产生自豪心理与人接触的距离就会大一些,保持他作为官的与众不同感。陌生人之间不论同性或异性之间的接触,总会有一定的空间距离的需要。男对女:134,女对女:84。女对男:88。男对男106。

3、目光接触系统

在交往中视线接触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是强烈的,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4、辅助语言系统

音质、音调、音辐及言语中的停顿、速度快慢、附加的干咳、哭或笑等,都能强化信息的语义分量,具有强调、迷惑、引诱的功能。用多种语调、方式说出:“你过来”。

这四种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人际交往中起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加强或减弱口头语言的力量。如果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能配合得很好,交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人际交往艺术的心理效应

善于交往的人,不但能使初不相识的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能广结人缘。

人际称呼:

谈话的艺术:

问候:

言辞:

谈话态度要诚恳;

说话时目光要正视:

说话不要喋喋不休

说话的语音语调要恰当

说笑话要掌握分寸

说话用词必须准确通俗

篇2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人际交往的“黄金律”,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是一种理性信念。可是,有些同学错误地运用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可能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这样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而他们自己也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当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就会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对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律”,构成了“反黄金律”。

刚刚走进中学校园的初一学生,面对全新的校园、全新的老师、全新的同学和全新的书本,除了要学好新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结识一些新朋友。因为到了初中,我们不仅仅需要家长的支持,更需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喜怒哀乐,然后使自己很快融入新的集体中。步入初中的我们,很难跟那些与自己相处得很好的小学同学分到一个班级,即使能同在一个班级,数量也是寥寥无几。初一的学生正逐步进入青春期,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开始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在这个阶段,对人际关系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

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迈好中学第一步。

1. 学会使用真挚的微笑

微笑可使人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愉悦,在精神上感到一种安慰。特别是第一次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强化人们的第一印象。可以说真挚的微笑是打开交往大门的钥匙。

2. 学会真诚地关心他人

初中生之间的交往是种友情的交往,只有做到真诚的无私奉献,尽力、周到地关心他人,才能赢得朋友,才能培养他人对你的忠诚,才能具有更大吸引力。正如有人所言“正是不关心别人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大,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也最大”。所以能否真诚关心别人,是关系到交往成败的重要因素。

3. 交往相似因素的寻找

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似的人进行交往,体现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交往前,应了解交往对象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方面与自己的相似因素,为开展交往活动提供条件。

4. 交往内容碰撞点的寻找

篇3

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任何人际关系的本质都是交换关系。只有人与人之间精神与物质交换过程中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与持续。

根据霍曼斯的社会交往理论,笔者提出人际关系投资模型。模型的理论基点:人是理性的,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先评估对方的交际价值,之后决定自己的投资值,并通过交际的收益调整投资水平,以求达到均衡。当经过一次或多次博弈后,发现收益与投资不平衡时,人际关系破裂,社交结束。

具体模型:

评估值=对方的角色价值+对方的行动价值+对方给与自己的情绪价值

投资值=自身的角色价值+自身的行动价值+提供给对方的情绪价值

评估值是指对方的人际交往的价值。投资值是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投入。

角色价值:指角色所占据的资源,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包括社会舆论地位、财富、外貌、学历、身体状况。例如,角色价值比较:主人>借住者,有劳动力的>无劳动力的,上级>下级,教师>学生,富豪>平民百姓>无业游民,美女>帅哥>外貌平庸男>外貌平庸女,长辈>晚辈。

行动价值:包括金钱和体力的付出。

情绪价值:有正向、感恩、赞美、欣赏、安慰等,这类情绪价值高。负面情绪:唠叨、挑剔、取笑、嘲讽、冷漠、谩骂、挑剔等,这类情绪价值低。情绪价值的波动较角色价值的波动要大。

这个模型在我日常咨询的时候,用来辅导婚恋或婆媳关系r,觉得非常管用,例如儿媳接受了婆婆大量的行动价值,如果自身没有提高情绪价值给婆婆,婆婆就会自动化地释放负面情绪价值来平衡关系。

我反思,能否将这个模型用来指导孩子的社交呢?尤其是我家多多现在才两岁。于是我尝试用简单的语言就实际的小事件对多多进行具体的指导。

例如,婆婆说多多经常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玩具,想去拿别人的玩具,别人不肯,多多就不开心,下次看到了喜欢的东西就不敢说了,定定地望着。

恰巧有次我和他外出玩耍,他看上了一个弟弟的铲子,我就问他:“你拿了弟弟的玩具,弟弟就没有玩具玩,那你有没有玩具给弟弟玩?”他就会拿出自己的挖土机玩具车和弟弟交换着玩。

所以现在多多也明白了交际的第一要务:交换。要是到小区玩,他就会先准备一些玩具或零食,以备交换玩具用。当然有时,多多的玩具或零食并没换来玩具,但是他们对多多很热情,甚至一看到多多出现就会兴奋地冲过来。他们给予多多的热情就是高情绪价值。这样的人际关系也是和谐平衡的。子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也符合黄金交往法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让孩子知道人际关系间的真谛是交换,没什么不好的,起码知道不是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当交际失败的时候,可以从自身找原因,不会说对方势利或者社会不公平。

具体来说,该如何根据模型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一、角色价值

1.提高自理能力,增强角色价值

有次多多看到有几个三四岁的哥哥姐姐在一起玩,就很高兴地跑过去,跑得太快了,鞋子掉了。我帮他穿上,当走到哥哥姐姐的身边时,他们就和多多说:“我们不和不懂自己穿鞋的小屁孩玩。”

三四岁的孩子往往不愿意和比他们小的孩子玩,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年龄大些,角色价值高,嫌弃多多年龄小还不会穿鞋,能力缺乏,角色价值又降了一些。

我和多多说:“你知道哥哥为什么不和你玩吗?那是因为你还不会自己穿鞋,你想和哥哥玩吗?”他可怜巴巴地点点头。“那我们就在一旁先练穿鞋吧。”我说。于是多多就在旁边很积极地练穿鞋。

反正别人嫌弃多多不会什么,我就陪多多练什么,提高多多的能力,增强角色价值。有时候训练吃饭,多多不肯吃,我就会教育他,哥哥姐姐喜欢和能自己吃饭的小朋友玩,他就会乖乖地自己吃。

2.引诱对方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弱化其角色价值,展示自己占据的资源

有一次,有四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在小区的凉亭玩耍,多多勇敢地走上前,想融入哥哥姐姐们中。但是那几个哥哥姐姐看到多多走近,立马停下玩游戏的节奏,手拉手形成人墙,大声说:“这里是我们的地盘,禁止通行。”

我就明白了,他们认为自己先到一个地方又年龄大,便是一个高角色价值者,他们嫌弃多多角色价值过低,评估不过关,不想进行人际交往。

这个时候我就“引诱”他们进入多多的势力范围,和多多说要不我们回家喂金鱼和玩摇摇车吧,我们家的金鱼怎样怎样,摇摇车有多好玩等等。那些哥哥姐姐听得心神荡漾。结果哥哥姐姐问:“真的很好看吗?”忍不住跟来。到了我家,进入了多多的地盘,他们的长辈角色弱化,多多的角色价值增强了,他们就会很积极地和多多玩,看到鱼缸就会问多多这是什么鱼,多多也很高兴哥哥姐姐和他玩,有的时候还煞有其事地说不要乱动这个或那个。本来最小的是他,此时俨然一个小领导,其他人看到他还知道得蛮多的,就不再说他是小屁孩了,并且很愿意和他玩。有一次,他们碰到多多,又说禁止通行,多多说:“我们家有鱼,不和我玩,下次不带你们去看鱼。”他们就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小团队,容纳了多多。

二、增加行动价值

有一次,有个哥哥在小区踩着一辆小型自行车,多多看了很喜欢,想试试,他就拿自己的玩具和哥哥换,可惜哥哥没看上。

我就让多多帮哥哥推车,并附加一些情绪价值,“哇,哥哥好棒好棒”。虽然那个哥哥比多多大不了多少,但是还是会忍不住停下来,说:“多多弟弟,我给你踩一下吧。”

三、增加情绪价值

多多也是一个施加情绪价值的好手。碰到弟弟妹妹哭,就会上前抱住弟弟妹妹,并说:“不哭不哭,哥哥跳舞给你看。”然后故意摔倒逗别人笑。

他想要我抱就会说“多多爱妈妈”,想要爷爷抱就会说“多多爱爷爷”。要是大人微笑不语,他还会厚着脸皮,拉你蹲下来,然后吻吻脸蛋。在高强度的情绪价值下,大人最终会妥协。有的时候,多多会哭着和我说奶奶凶他,我就会说奶奶凶你是因为奶奶干活累了,这个时候,奶奶一凶你,你要乖乖待一边,不要乱跑,并重复对着奶奶喊:“多多爱奶奶,奶奶不要干活了,奶奶累了。”

多多记住了,有一天婆婆告诉我,她又凶多多了,多多一直喊:“多多爱奶奶,奶奶不要干活了,奶奶累了。”还自己跑去拿扫把装装样子。结果奶奶转怒为笑,说多多真是懂事,是开心果。

有一次爷爷花了五块钱陪他玩游戏,他没有说爱爷爷,也没有吻爷爷,但说:“爷爷现在给我钱花,我以后有钱给爷爷花。”逗得老爷子合不拢嘴。

篇4

如何看透一个人?按照数字逻辑,有些人属乎直线,有的属乎曲线,对于直线型的人,确定两个点,一是动机,二是目的。曲线形的需要,对他言行举止,思想认知,进行建模一番!

同性竞争论,拆穿人类虚伪的面具,直面冰冷的世界啊。同性之间是很难交到朋友的,尤其是男生之间。因为他们的本质关系是竞争关系,仅靠短暂的合作关系维持的虚伪的友谊。他们之间的结果要么是关系慢慢淡了,老死不相往。要不就是闹得不欢而散,从此井水不犯河水。人际交往的真理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有些事情,劝的了别人却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人就是这么自私,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别人要做到。讨厌别人的那些缺点,却不知道自己也是这样

篇5

安全型交往模式启动

常有妈妈问:“孩子特别胆小,让她跟同龄的小朋友玩她也不肯,总是躲在我身后怎么办?”这个羞怯感一般体现在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下子面对太多陌生的人,自我保护意识就开启了。这时家长不要着急,因为自我保护欲望强烈的孩子通常是很聪明的孩子,也更善于观察外在世界。在这类孩子心里,有一个先后顺序必须明确,那就是“先摸清情况,才能暴露自己”。

这就是安全型的交往模式,家长必须要了解并且理解,不然就会误解孩子胆小而强行地把孩子推到外在世界去。通常越往外推孩子,孩子越害怕,越不肯与外界接触,结果适得其反。在这类孩子潜意识中,需要先充分观察和了解外面的情况,这一步对孩子来说正是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大多数家长并没有看到孩子躲在角落其实是在观察和探索,而这本身就是人际学习的过程。因此,如果孩子启动了安全型交往模式,你就要改变策略了。

错误的做法:有妈妈硬是要把孩子从背后拉出来,拽进小朋友堆儿里,甚至当众指责孩子胆小。孩子会因此受到强烈的挫折,因为他没有准备好走进群体的时候你把他拽进去了,他还完全不知所措,仿佛一只惊弓之鸟。这种体验非常糟糕,会在早期的人际交往经验中给孩子留下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家长准备好了,不代表孩子也准备好了。

正确的做法:妈妈的原则是要坚持与孩子一起留在群体范围内,不要离开即可。首先你得允许孩子“躲藏”,但是不要答应孩子“离开”的要求。如果孩子要求离开,妈妈应带孩子到距离群体稍远一点的地方,让孩子渐渐适应。其次,妈妈要尊重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要跟孩子一起默默的观察,不要反复地劝说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然后,就需要妈妈有足够的耐心,要经常带着孩子到这种群体环境里。只需找一个角落,渐渐地,你会看到孩子越来越放松了,他有一点想要尝试走进这个群体了,他有点儿不太好意思地靠近这个群体了……直到孩子行动起来。这个过程,必须不给予任何的推动力,绝不说服和鼓励,因为任何的鼓励都是阻力。妈妈只需要耐心地陪伴着,等待孩子自己迈出这一步。这不仅仅是交友的一步,更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一步。

杂乱群体=有益群体

妈妈总喜欢经常带着孩子与小区里其他孩子玩耍,这是就近原则,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让人喜欢。有的孩子任性、自我为中心,有的孩子会撒谎,有的孩子很不讲卫生……这就成了妈妈的心头之患,怎么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交友环境呢?妈妈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但是,你做不到给孩子筛选朋友,难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在杂乱的群体中,孩子会自己选择相处起来舒适的伙伴,并会培养出自己适应各种类型同龄人的本领,这就是社交技巧。如果从小生活的环境简单如一,那么孩子的人际体验会在进入更大的群体时受到更强烈的挫折,不见得是好事。早点儿让少不更事的孩子在摩擦和矛盾中适应,感受到外在世界的复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孩子涉世的价值观和技巧。妈妈要知道,越是早期的经验,越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刺激和体验。

所以,群体复杂多类不是件坏事。再说,学龄前的孩子能复杂到哪里去呢?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孩子解决不了就会找妈妈,妈妈再加以引导,毕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主要的。

TIP交友注意事项

对于1~3岁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比较模糊,妈妈带孩子出门与社区的小孩相处时,要注意两件事:

不要离开孩子身边。因为3岁之前属于依恋期,这个时期孩子对妈妈的需求是最强烈的。有的妈妈为了让孩子跟小朋友玩,会趁着孩子不注意悄悄地躲起来,远远地看着。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刺激,给孩子留下“外出是极不安全”的心理印象。

不要强迫孩子让出自己的玩具。这是大人常常喜欢做的事情,其实际意义就是分享嘛。妈妈要知道幼儿期的孩子是不能理解分享的,因为你的孩子尚且不能把自己认得清楚。所以,妈妈切记因为玩具的分享使得孩子很讨厌跟朋友玩哦!

幼儿园是最适宜孩子的交往群体

篇6

幽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幽默的语言,能使社交气氛轻松、融洽,利于交流。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疲劳的旅途上,焦急的等待中,一句幽默话,一个风趣故事,能使人笑逐颜开,疲劳顿消。在公共汽车上,因拥挤而争吵之事屡有发生。任凭售票员“不要挤”的喊声扯破嗓子,仍无济于事。忽然,人群中一个小伙子嚷道:“别挤了,再挤我就变成相片啦。”听到这句话,车厢里立刻爆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人们马上便把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此时,是幽默润湿调解了紧张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还可以寓教育、批评于幽默之中,具有易为人所接受的感化作用。在饭馆里,一位顾客把米饭里的砂子吐出来。一粒一粒地堆在桌上,服务员看到了很难为情,便抱歉地问:“净是砂子吧?”顾客摆摆头说:“不,也有米饭。”“也有米饭”形象地表达了顾客的意见,以及对米饭质量的描述。运用幽默语言进行善意批评,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避免出现使对方难堪的场面。

幽默还有自我解嘲的功用。在对话、演讲等场合,有时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处境,这时如果用几句幽默的语言我解嘲,就能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缓解紧张尴尬的气氛,从而使自己走出困境。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去一个大城市演奏。钢琴家走上舞台才发现全场观众坐了不到五成。见此情景他很失望。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恢复了自信,走向舞台的脚灯对听众说:“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票。”音乐厅里响起一片笑声。为数不多的观众立刻对这位钢琴家产生了好感,聚精会神地开始欣赏他美妙的钢琴演奏。正是幽默改变了他的处境。

幽默虽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倘若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激化潜在矛盾,造成冲突。在一家饭店,一位顾客生气地对服务员嚷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只鸡的腿怎么一条比另一条短一截?”服务员故作幽默地说:“那有什么!你到底是要吃它,还是要和它跳舞?”顾客听了十分生气,一场本来可以化为乌有的争吵便发生了。所以,幽默应高雅得体,态度应谨慎和善,不伤害对方。幽默且不失分寸,才能促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那么,应当怎样培养自己幽默谈吐的能力呢?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怀,对生活充满信心与热情。其次,要有高尚的情趣、丰富的想象、开朗乐观的性格,才能成为幽默风趣、自然洒脱的人。..幽默在人际交往中作用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篇7

【关键词】PAC理论人际交往策略启示

一、PAC理论概述

(一)PAC理论的含义及内容

PAC理论是一种帮助人们正确进行人际沟通的新工具。1964年,加拿大的柏恩博士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即“父母(Parent)心态”、“成人(Adult)心态”、“儿童(Child)心态”。

P型(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支配、教训以及其他权势作风和命令口气;A型(成人)心理状态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他人,讲起话总是用商量的口气;C型(孩子)心理状态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遇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在人际交往中,“父母”常常会作出武断的判断和评价,在“父母”的语言中常出现“应该”、“必须”等词汇。成人自我状态是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以理智的心态与人交往,不盲动、不急躁,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情绪,以对方感到心情愉快的方式交流,常用“我个人认为”、“是否”等词汇。儿童自我状态是人格中儿童欲望和冲动的表现,以情感和感觉为标志,与人交流时容易感情冲动、喜怒无常,无法接受别人说他不好,会产生受伤害与愤怒的心情,经常出现“我不知道”、“我就不”等词汇。

(二)PAC理论的类型

二、PAC理论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PAC理论简单易懂,实用性强,通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易于理解掌握。该理论能够帮助人们通过改进沟通方式促进自身成长,并与他人进行有效交往而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经过学习掌握PAC理论,可以利用该理论分析自我状态,分析自我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自我的积极因素,主动改变消极因素。在与别人交往时,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实现自我控制,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了解PAC分析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互补性或平行性反应,使信息得到畅通。倘能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给对方以成人剌激,同时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作出成人反应,那就有利于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国外对管理人员进行PAC分析理论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人们在相互接触中的心理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PAC理论对处理人际交往的策略启示

(一)树立人际交往的信心

人类本来是具备思维能力的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人与人之间也渴望沟通,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到处受欢迎,凡事助力多而阻力少;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则完全相反。虽然在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成长过程、社会地位以及个人目标等,都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只要我们自身有信心敢于善于和他人交往,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调整内外因素,实现人际沟通顺畅

在PAC理论的架构中,强调通过内部因素调整和外部因素调整实现人际沟通之和谐与顺畅。其中,内部因素调整是指着重把握自己的上述三种自我状态与他人进行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学会问自己“这样的行为、想法和感觉对处理当前的事情是否恰当,能否解决问题?”外部因素调整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注意引导他人的自我状态,努力形成A―A型的沟通方式。

(三)寻求准确适当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人会因无法准确找到自我定位,而盲目的和不同的人运用相同的方式去和他人交流,另外有些人会因社会身份处于优势时,通常受到的情景约束较少,则会出现自我角色错位等问题。往往不分场合把自己的角色转换为“教育者”、“管理者”角色,这种角色转换易于产生盲目的自高自大,服务意识差也就可想而知。在与他人交流时便以权威和教诲为标志的父母自我状态出现在他人面前,容易造成别人不满,相互交流也就可能中断。还有些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职业同其他职业作比较,由此产生自愧不如的自卑感,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激情和责任感,以喜怒无常的C心态与别人交流,同样易于导致交流中止。所以应当准确定位,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适宜的方式与其交流。

(四)训练和提高应变与协调能力

在交流沟通中彼此了解自己及对方此时处于何种自我状态,以便控制、调整、引导形成A――A交流方式,使交流正常进行下去。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时,训练者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情景设置,让训练者扮演特定情境中的角色,在活动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体验不同的经历,训练身兼多种角色的应变与协调能力。当你面对情绪激动的人、甚至被别人误解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化解矛盾,满足他人需求:(1)在交流沟通时正确分析自己和对方的自我状态;(2)关注对方的P状态,了解P状态表现的非理性情感;(3)肯定或赞赏对方的成绩,待他情绪逐渐平静后,再发表个人观点;(4)用A状态与对方交往;5)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满足其需求。

四、小结

PAC理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个理论简单易懂,与实际联系性强,比较实用,适合每个人去学习。另外PAC理论所揭示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状态及问题很普遍,值得我们个人去思考自己所属的状态及问题。结合PAC理论所提供的可操作措施,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学会自我控制与引导他人,尽可能达到A-A状态,以实现高效交流,拓展人际关系,实现和谐相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巧玲.PAC理论在旅游服务外部沟通中的应用.泰山学院学报,2012(3).

[2]刘金蕊.PAC理论在人际冲突处理中的运用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6).[3]邓李肇.高校心理辅导员修辞策略的PAC分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8).

[4]袁梅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图书馆馆读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图书馆论坛,2012(7).

篇8

关键词: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63-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知识经济大放异彩,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渐减少,人际交往问题开始暴露在世人眼中。不仅是成年人,少年儿童也成了网络社会的“受害者”,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网络聊天工具,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也日趋显现。根据北京市青少年咨询服务中心对6万多人次的调查,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占了42%,而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占27%。在小学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生活在不被集体包容的感觉中,有的性格过于内向,与同学接触率低,关系疏远;有的成天怀着恐惧心理,沉默寡言;有的则胆大妄为,常与同学发生矛盾。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差,属于“人际交往障碍学生”。在我们班,也有这样一些孩子。

(一)现象一

小杨,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理应是个能让大家看一眼就喜欢上的孩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却令人担忧。从一年级开始,她就不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同学们越来越不待见她,甚至嘲笑她。久而久之,平时也没用什么朋友,下课后,其他同学都在走廊和操场上尽情玩耍,只有她一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写作业时,她不喜欢把自己的本子给别人看,总是用手把写的内容挡住。当老师看她的作业时,就会表现出一脸的不情愿,神情十分紧张,生怕自己有什么做错了。她对情绪的表达也很让人担忧,批评她时只是撅着小嘴,夸她时脸上也不会有任何笑容。

(二)现象二

小宋,看似机灵乖巧的她却是全班“最不受欢迎的女生”。从小就与其他孩子处不好,任性、调皮、多话、爱插嘴、爱捣蛋、爱挖苦人……几乎所有的不良习惯在她身上都有体现。任家长和老师对她苦口婆心,但她依旧没有改变,班里的孩子也依旧那么不喜欢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个孩子的交往障碍呢?

为此,我专门走访了她们的家长,通过访谈,才得知由于小杨是外地孩子,尽管活泼可爱,可是上幼儿园时被其他本地学生看不起,老师也不喜欢这个话多的外地小女孩,久而久之,她便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小宋的父亲常年不在苏州,母亲一个人把小宋带大,由于自己工作较忙,有时无暇顾及,便直接放在小区的游乐场,任小宋自己玩耍。上了小学之后家长才发现长期“放养”的结果就是小宋的“人来疯”。家长对于孩子是无计可施,孩子却觉得在家中感受不到亲情和温暖,只有去外面玩耍才能找回自由和快乐。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小学生与同伴的关系是水平的关系,学生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现根据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标准来分析学生相互交往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各种气质类型的孩子若不区别对待,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也许会因为没有因材施教而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2.家庭因素。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家庭条件日渐富裕,父母工作日趋繁忙,孩子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后,就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推广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受成绩的影响,学生间竞争激烈,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老师也是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一切向分数看齐,一些言行不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解决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对策

鉴于目前的情况和学生的社会交往的特征,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社会交往的教育;加强小学生的交往教育,指导小学生的交往实践,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针对以上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成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学校在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可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构,一方面可以全盘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一些特殊的孩子进行心理咨询,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学校还可以利用家庭与学校协会的一些宣传及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让家长也对心理咨询和能够理解和帮助学校开展的工作。

2.转变教师角色。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师生交往、同学交往、学生与家长交往及学生与社会交往。而班级是学生日常相处、紧密联系的最基础群体,是学生人际交往的摇篮。教师必须重视本班人际关系现状,了解学生交往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3.培养实践交往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和每个同学友好相处。平等正视并尊重交往问题学生,放大他们的交往优势,培养他们的交往实践能力,无疑是拯救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双向交往。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同样也是,只是她们现在还很娇嫩,很柔弱,但只要我们教师用温暖的阳光去呵护,用甘甜的雨露去滋润,用最大的爱心与耐心去等待,总有一天,我们会倾听到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林甜密.浅谈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篇9

关键词: 初中生人际交往 指导 思考与实践

一、引言

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学会调节人际关系,才能个性健康地发展,才能促进道德的自我完善。人际交往对初中生也同样重要。初中生正处在认识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对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文明的变迁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今的中学生在交往方面出现了不会交往、不敢交往,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这对于其现在及其以后步入社会都是不利的。因此,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中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初中人际交往的现状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说:“成功源于30%的才能和70%的人际协调能力。”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但他们的交往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不会分享与分担是当代初中生特殊的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他们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分享是现代社会初中生一个很重要的品质。但由于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使得他们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唯我独尊,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班的班长,他成绩好,因此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些,高人一等,平时傲气十足,对同学不屑一顾,与同学在一起,常常趾高气扬,喜欢指手划脚。但同学一旦有困难找他,特别是学习方面,就非常不愿意帮助他人,怕班级里的同学追过他,使得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2.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极大地提高,个人的独立性也已经大大地增强,每个人对人、对事、对人生、对生活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

有些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懂得谦让,遇到问题不愿退让,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识较强,没有集体精神和意识。有些学生个性强,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不够冷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与他人产生人际交往冲突,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如我班的班长平时趾高气扬,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因此同学无法接受他。但假如冒昧地把他的班长的职位撤掉,后果将不可设想。

3.人际交往中还有一种情况,不敢与人交往。

我班有一个学生,性格孤僻,上学期因插班进来,不认识班上的同学,也不敢主动和人讲话,与人交往。陌生的周边环境,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一段时间后,他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又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逐渐成了远离集体的“丑小鸭”。每次听到别人说到他的名字特别敏感,觉得又在拿他开玩笑。他一方面很渴望和同学交流,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跟同学交流。他这样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很安全,但很孤独,无法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中学生的信息交流。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话指出闭门造车的弊端,一个人的信息量、知识面毕竟很有限,单枪匹马很难博闻广记。其实,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纵横交织,广泛交流,才能加深理解,拓宽知识。特别是当今时代,由于信息发达,知识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交流信息,而且能交流思想。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特别是我们所在的学校,是完全寄宿制学校,同伴的信息是学生的信息来往的重要渠道。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初中生的智力开发和技能的提高。

初中生无论是智力的开发,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在与人交谈时,思维比平时活跃,灵感频频出现,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这时某些消失了的记忆或从未考虑过的问题、见解竟然从脑海中涌现出来,连自己都感到吃惊。而且,有时候一些难题,无论怎样苦思冥想都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但经人一点拨,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由此可见,人际交流对人的智力开发的意义何等重要。人际交流与能力提高的关系也同样如此。

3.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生活在一个不团结的集体里,关系紧张,人情冷漠,互相嫉妒,学习效率就会低。反之,在一个班级或宿舍里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大家自然感到心情舒畅,遇到困难有人帮,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向心力、凝聚力的群体里,学习效率自然会与日攀升。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好的人际交往能让中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集体成员的和睦相处。假如学生长期处于自我封闭中,自然不能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和周围的人,也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孤独、自卑、自傲等不良的心理,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因此,教会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交往能力,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人际交往指导策略

1.认识自我,学会分享。

由于家庭的因素和学生个性的原因,有的学生自我中心感比较严重,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这种自我中心的影响,认为其他人都应该围绕自己转,因此导致交往不良。就我班的班长而言,他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学,认为别人都要听他的,影响了他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像这样的列子我知道是由于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首先我帮助该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改变自私心理嫉妒的心理。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正如我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才能有所成就。认识自我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

我还设计了一些团体活动,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活动中有合作也有竞争。只有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是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的人际关系策略。

2.学会宽容,学会控制不良的情绪和尊重他人。

不良情绪也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初中生正经历着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期。过渡期的种种矛盾,幼稚性与成熟性、依赖性与独立性、冲动性与理智性,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对友谊既渴求又苛求,有时情绪难以驾驭,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种种不适应。因此,在同伴交往中会产生种种障碍。

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宽容,遇到问题不要仅仅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根源,不要一直不能释怀,而是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宽容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师要适当调节学生间的矛盾,或者由老师牵头,由双方的好朋友进行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尊重他人。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让他们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进而发展成为自己的优点。鼓励这样的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在交往过程中有更多的话题,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他人。

五、结语

马克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流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需要交往,交往离不开人际关系。班主任应该为他们上好这一课,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观念,帮助成长中的学生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应引导学生在遇到人际冲突情境时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为他们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 存在问题 心理因素 培养途径

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他们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应如何顺畅地沟通以增加了解、培养情感这一人生课题有理性的思考。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涉及自身能力的问题。人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大学生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创造良好人际环境的有效方法,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成才的重要途径。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宣泄、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使心理矛盾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不至于积重难返;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心理有所依托,精神充实,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样,大学生能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产生积极情绪,培养坚强意志,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使性格得到优化,个性得到发展。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1.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以“天之骄子”自居,于是便用藐视的眼光看待一切,总是认为别人都不如他,也懒得同别人交往,或在同别人交往时盛气凌人,将自己的意见凌驾于他人之上。还有些来自城市,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看不起农村学生或小城镇来的学生,自以为比别人高贵,不想搭理他们,或只同极少数“身份”相近的学生相交,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很难接近。因此,这些人不喜欢关心他人,也不愿意去了解别人,只要求学校和教师多给个人提供方便,处处要显示比其他同学强。他们要当班干部、学生会干部,还想在入党、就业上领先于别人,使得同学关系很僵。

2.孤独,自卑,羞怯,不敢交往。在大学生中,有些人性情孤僻,整天寡言少语,行动怪异,不愿与同学接触交往,同学也因此而不愿与之接触,整天郁郁寡欢,孑然一人。平时除了个别感兴趣的课程外,其他功课不愿意学。有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接触外界的机会比较少,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入大学后,那闭塞的心扉一时难以打开,总是羞于同他人交往,或集体活动时发言胆怯,产生惧怕心理。还有些缺乏家庭温暖或很早失去父母关爱的学生,心理过早地受到压抑和创伤,一直处于孤独、自卑的状态。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事事不如别人,更不愿参与竞争与交往,始终用冷漠眼光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形成了孤僻、自私的心理,不愿意接受或认同于别人,我行我素,同学关系紧张。

3.过分注重小集体、小团体利益,讲哥儿们义气。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助人为乐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但集体不等同于“小集体”或“小团体”,帮助他人也完全不同于哥们义气,二者之间有质的区别。过分偏重于后者,就变成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行为。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必须以前者为前提,才不致于损伤大多数同学的利益,造成与多数人关系的不协调。

4.过分追求异性,沉湎于“爱河”之中,忽视同大众交往。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的时期,追求异性,渴望与异友是一种正常心理,也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应该说,大学生谈恋爱是当代大学校园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青年男女正当的需求,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人中有部分过分沉湎于“爱河”而不能自拔,他们上课迟到,甚至经常不听课、不参加集体活动,也很少同其他同学交往,成为班级中的“特类”。他们把谈恋爱当成是自己的主业,没有过多的时间也不愿意“浪费”宝贵的精力与其他人交往。

5.“恋旧情结”浓厚。一些大学生在未入大学前,往往把大学想象得非常美好、过于神秘,认为大学是理想中的“天堂”、“生活中的乐园”,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后,随着时光的流失,那种新鲜感、神秘感便慢慢消失,甚至觉得大学里生活贫乏、单调,“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食堂―教室”简单重复,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寝食不宁,便自然而然地留恋起中学时的生活,想起了中学老师、同学、亲友。不少大学生排斥眼前的朋友,追思中学的朋友,不交身边的朋友,留恋昔日的朋友。这种“恋旧情结”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索然无味,整日沉浸在追思与遐想中,不愿同身边的同学交往。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1.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平时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主要存在于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学生身上。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学生,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宿舍关系上处理不好经常因为此。

4.逆反心理。有些学生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论是非曲直,都与他人持相反意见。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5.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负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大学生的“小集体”现象大多如此造成。

三、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是合作和沟通。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从一开始就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而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其他同学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注重培养学生从点滴学起,集腋成裘。再次要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最后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要想成功交往,找到知心朋友,除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掌握一定的技巧外,还一定要锻炼两种能力: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进而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要成功地达到社交目标,就要审度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变通,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烨子.清华人生规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