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范文
时间:2023-03-15 15:5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责任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明责是增强干部责任意识的前提
2012年,兵师党委提出了对农牧团场实行争先进位的考核办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团场干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一个指标的完成都离不开责任的落实。
作为一名团场干部,增强责任意识,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明晰自身岗位在全团工作中的位置、作用、职责和要求,自觉做好职权范围内的工作。
其次,要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能力素质、工作要求、群众愿望等方面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对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距有正确认识。
最后,要在寻求最佳工作思路和方法上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只有做到了正视自己,明确职责,才能把有限的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才能实现后发赶超。
二、履责是增强干部责任意识的重点
履行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五个方面: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
培养责任意识。干部要在坚持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理念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和知识技能学习,培养勇于干事、敢于担当,积极进取、主动自觉,各负其责、尽心尽力,在岗一日、尽责一天的责任型团队,要提升学习能力,打牢开展工作的理论基础,要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工作的实干能力,要提升思维能力,强化决策功能,要提升执行能力,增强决策效果,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增强责任能力。增强干部的责任能力,既要提升自身领导、管理、沟通协调和情绪控制等能力,还要从我做起,重视培养靠得住、信得过的党性修养和职业品格,将分内职责履行到位。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干部要加强自我反省,培养沉稳坚毅的心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干部还要善用正面思维,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健全责任制度。首先要建立考核体系。在明确职责、岗位设置和分工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员的日常责任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对责任评价的日常化、经常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其次是要创新管理模式。在管理中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全员责任意识;管理者要把重心从“对人的管理”转移到“为人的服务”上,依靠职工发展团场,增强全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职工对企业、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强调责任行为。就是要求干部要敢于担当,一是要敢于担当重任,勇当时代先锋。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对青年干部的要求,也是落实好各项工作的要求;二是要敢于决策,做坚定的执行者,在任何情况下,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主见,遇事要冷静、考虑问题要全面、处理问题要果断;三是要敢于面对复杂情况和问题,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待问题不能绕道而行,而要迎难而上,努力寻求好的解决办法,防止被动,要有预见性,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要敢于面对职工群众,防止矛盾激化。要正确对待职工的诉求,多与职工沟通,多为职工着想,关心、爱护、尊重每一名职工。
三、问责是增强干部责任意识的底线
强化责任意识,还要形成问责机制、营造问责氛围。要做到事前问责善提醒、事中问责抓督促、事后问责严诫勉,确立良性的责任导向,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提高。
问责的过程,要明确对谁问责、谁来问责;要了解问责的情形,明确问什么责;要了解问责的方式,明确责任的承担方式;要了解问责的程序,明确怎样开展问责;要了解问责的后果,明确问责对问责对象造成的影响;要明确问责与纪律处分、刑事处罚的关系。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问责的内涵,自觉接受监督,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履职尽责。
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是当前团场干部必备的素质,在责任与能力之间,责任是先导,是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得以发挥的思想意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让能力在责任的引导下发挥到极致。
篇2
当前,开展责任意识学习讨论活动,正在集团上下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结合学习《问题背后的问题》提高责任感、强化责任心。我就加强责任意识谈谈个人的浅显认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责任意识?
我们天天在讲提高责任意识,那么什么是责任?什么又叫做责任意识呢?
个人认为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角色。父母养儿育女,老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工人铺路建桥,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甚至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有不同的范畴,如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领导责任等等。这些不同范畴的责任,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有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有责任意识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
二、责任意识的表现
责任意识的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公安卫士任长霞以炽热情怀书写执法为民的人生壮歌,导弹司令杨业功用赤胆忠心浇铸共和国的和平之盾,医学专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敢医敢言,科学家马祖光在实验室里以生命之火点燃科学之光,艺术家常香玉用德艺双馨八十人生唱响“戏比天大”。同样,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刻能看到众志成城抗台风、挥汗如雨战高温、连夜施工抢进度、扶贫捐款献爱心……从中,我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相反,没有责任意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一起起惨痛矿难带给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的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一例例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例引发的沉重教训,甚至一次次小小的操作失误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从这此事情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共同的祸根——责任的缺失!不仅表现在对个人的不负责,更表现在对家庭、集体甚至国家的不负责。责任就像一把双刃剑,沉甸甸地摆在我们面前。
三、责任认识的误区
有的人认为,讲责任太沉重,担责任太劳累,不轻松,不潇洒。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常言道:“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作为社会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国家;你不劳动我不劳动,谁来创造财富;你不担责我不担责,谁来推动社会进步。有收获必有付出,有享受必有奉献,这是生活的法则。“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逃避责任、坐享其成、虚度光阴,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人生才会充实,生活才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潇洒走一回”。也有人认为,责任是一种束缚,限制个人自由,阻碍个性发展。这种把责任和自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认识,也是不正确的。责任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自由以责任为“边界”,责任以自由为“外延”。履行责任与享受自由是成正比的。享有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履行责任,才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天底下没有为所欲为、无拘无束的自由。责任限制是一种主观上的任性,彰显的恰恰是自由。主观上的任性,行动上的随心所欲,只会导致不自由。
甚至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无法负责任;“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负责任无用;“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负责任吃亏。凡此种种,是对责任观的歪曲理解。我们只有将自己承担的责任先担负起来,才能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负责,形成一种人人负责的氛围,而不能用自己的不负责去淡化负责的氛围。
有一句话说的好——责任重于泰山!
四、如何提高责任意识
人们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陌生的;最应该做到的,往往又是最难以做好的。责任也是这样。我们从小都在讲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如何去做?当然是通过履行自我的责任来体现,来升华。个人认为提高责任意识,要从三方面来践行。
首先是责任教育。主要从大、小两方面来讲:大的方面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着眼于服务和奉献,引导人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着眼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引导人们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着眼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引导人们把职业目标同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自觉的把责任意识转化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去。小的方面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的尽责是对集体的尽责,每个集体的尽责是对社会的尽责。让我们在全社会共同营造这样一种风气和氛围:负责任光荣,不负责任可耻。
其次培养勇于负责、敢于负责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怕牺牲、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后世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篇3
案例1:某次寄宿生集会,一学生时而说话,时而把前面的同学揽入自己的怀里,值日行政让他站立,该学生就是无动于衷。于是值日行政钩住他的衣领要他站立,没想到这位学生竟架起手势要跟老师大干一场。为严肃校纪校规,学校要求该生在下一次寄宿生集会时做深刻检讨,该生回家后竟威吓家长:“要让我做检讨,我就不读!”于是家长急了,来校找认识的苏领导,苏领导马上打电话给分管领导和该值日行政,通融能否不让该生做检讨。通融未果后,家长又找该值日行政说情,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
案例2:某中学一生管教师在巡查宿舍时,发现一个宿舍的学生在讲话,于是要求该宿舍同学说出谁是肇事者,因没人主动说出,结果体罚了该宿舍全体学生,引起该宿舍学生及其家长的强烈不满。家长来校找马领导,听说马领导对着家长说:“这生管教师是该被好好教训一下”。结果生管教师不仅挨了家长的教训,派出所、新闻媒体也都介入教师体罚学生这件一事了……
案例分析:如果家长找到苏领导后,苏领导能问问事情原委,站在学校的立场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过错,指出孩子做检讨的必要,告知家长对孩子一味顺从的危害,也许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如果家长找到马领导后,马领导不是“这生管教师是该被好好教训一下”,而是承认生管教师确实存在方式方法上的过失,及时为学校平息事态的发展,也许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影响。
这两个案例都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学校一些行政领导很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对于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认识
学校的大局就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和谐、持续发展。为达此目的,学校行政领导要有大局意识,要自觉了解学校的大局,要以班子的利益为重,要以学校的事业为重,要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重。大局好了,大家都跟着沾光;大局坏了,大家都跟着倒霉。行政领导是一所学校的领头羊,因此,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对待学生、教师、家长等方面都不可缺少大局意识。大局意识是行政领导的基本政治觉悟、公德准则,是学校稳步提升的前提条件。
责任意识是指对工作的一种内在的负责意识。责任意识强,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总觉得工作单调无味,很小的问题也可能解决不了。行政领导是学校的管理者,学校的盛衰荣辱都有行政领导的责任。对于这些责任,行政领导要自觉、主动去完成,不是被动接受,那种为博得校长的欢喜,在校长面前很卖力,而在背后却是大相径庭,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学校得以向前发展的危险信号。无论我们在什么行政岗位,都需要默默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折不扣地完成本职工作,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成就事业、赢得他人尊敬的关键所在。
二、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意义
领导班子是一个核心组织,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是教师团队的楷模,它发挥的是决策功能、指挥作用。因此,学校班子成员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比普通教师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为重要,它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基础。如果班子内部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闹矛盾搞分裂,那教师就变得做事无目标、奋斗没方向,学校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再无凝聚力、战斗力可言。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应看作是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一种奉献,反映的是行政领导的政治品质问题。
当前,一些行政领导很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的领导缺乏长远规划,总是考虑短期效应,致使学校难于持续发展;有的领导不能以身作则,问题处理有失公正,没有全盘棋思想,致使班子涣散,人心不齐;有的领导认识偏差,认为自己是在为校长做事,工作上大打折扣;有的领导缺乏周密思考,工作不讲效率或经济成本;有的领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力图安稳,明哲保身,缺乏荣誉感;有的领导工作拖拉,不敢负责,缺乏担当和勇气,致使制度难以执行;工作难以落实到位;有的领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分担责任,而是送人情,乱加评判,暗箭伤人;有的领导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应有的党性原则,个人私欲膨胀,搞“窝”里斗;有的领导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唱得好听,做得难看;有的领导对一些交叉性的工作相互推诿,不能通力合作,统筹兼顾。凡此种种,造成班子之间关系紧张,不能融洽相处,形成合力,而是产生内耗。
不管在什么单位,领导之间需要鼎力相助,尤其是副职,本身就是助手,就是配角,对正职的支持是分内的事,也是副职必须具备的素质。副职要有“绿叶”精神,甘当无名英雄,甘做班子荣誉的奉献者,要多揽事少揽权,多揽小事,多揽缠人的事,工作中要尊重正职,请示正职,不要主观臆断,随意表态,要有主见但不固执。当出现工作失误后,不能推卸责任,找种种借口敷衍了事,要自我剖析,敢担责任。当其他副职遇到困难时,要以旁观者清的角色积极献计献策,帮助解决,分担责任,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更不能相互拆台、落井下石,班子领导只有相互补台,才能相得益彰,形成合力。
某些情况下,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全局利益,有时行政领导要甘于牺牲个人利益,不能一心只想个人得失,这是最能看出一个领导的风格、品质到底如何,也是领导能否受到他人敬重的最敏感话题。
如果行政领导首先没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又怎能要求教职工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群众看干部,教师看领导。行政领导要把自己的品行、行动作为教师的一本活教材,做到觉悟高于他人,工作勤于他人,奉献多于他人,业绩优于他人,唯有如此做出表率,才能引领教师做出表率,也才能触发教师把学校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行政领导要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有利团结的话就说,不利团结的话不说,有利团结的事就做,不利团结的事不做;该说的话才说,不该说的话不乱说,该做的事才做,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这样,行政领导说话才有分量,做事才能让人信服,为人才能让人尊重。
三,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方法
要增强学校行政领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但用制度管理往往只能局限于下限要求。行政领导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应表现在自觉、主观能动方面,需要通过学习、实践、自省、自律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1.在学习中增强。自古以来,凡是有造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热爱学习的。学习是立身之本,是提高修养的基础。学习,一要学政治理论,保持理论上的清醒、立场上的坚定、政治上的成熟;二要学本专业知识,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三要学法律知识,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四要学修身养性知识,促进品格、情感、心理方面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2.在实践中磨砺。大局观和责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岗位炼意识,岗位出人才。领导干部要从书本上汲取理论支持和知识营养,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造就优秀的品格。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坐享其成,都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如何,不是嘴巴里说出来的,说了也没人相信,而是在实践中磨砺出来的,不用说别人也会由衷信服。那些在艰苦、复杂环境工作中经风雨的行政领导,比在平稳安逸的环境中成长得要快一些;那些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行政领导,比经历简单的行政领导要成熟一些。因此,每位行政领导要积极实践,主动投入,用心去做,在做每件事,处理每件事的过程中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3.在自省中提高。自省是对自己的品行、行为是否合乎职业道德的自我检查。作为行政领导,要经常想一想,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想想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领导干部的标准和要求。个别行政领导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不成熟,工作没做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缺乏反思、自省。为此,行政领导要经常反思自己干了些什么,有没有自觉维护学校的大局,工作有没有做好,做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在自省中分析得失,调整自我,在自省中赢得事业的成功,在自省中塑造出完美的人格。那些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行政领导,总是能够深入思考,想问题、处理问题总是站在大局的基础上,站高一步、看远一点、想深一些,工作成绩总是优人一等,胜人一筹。
4.在自律中升华。自律是人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形式,是在职业道德活动中自己为自己立法,是在理性、良知的指导下对现实和职业道德关系的自我约定。作为行政领导,一看做人,二看做事,既然组织安排你挑重担,那么你就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讲回报,只求组织放心。一些班子成员在做事情上常求“利”字,有利可图,积极表现,没利可图,一拖再拖,这是很庸俗的人,难成合格的行政领导。面对各种诱惑,要能保持平常心,严于律己,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清清白自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实际上,很多党性党规、品行修养就像开车不能闯红灯一样,是一些常识性的要求,人人都应知道,行政领导要清楚自己的品德底线,同时也要守住这个品德底线。
篇4
情感疏通,培养责任意识
现阶段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生在“421”家庭。他们从小就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挣着养,抢着宠。毋庸置疑,这种生活环境,容易造成他们“责任意识”薄弱,尤其在日常小事方面。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任,要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对亲人、对自己负责的人才。
责任意识不是一种技能,不是一两天的学习就能具备的。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意识的内化过程,让学生在心里体会、感受到责任的存在,能在做事的过程中按照责任的准绳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便是自己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也能毫无怨言、认真做好,这就是责任。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化过程是长时间的,也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可能一件小事就能触动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责任意识的道理。理论知识的灌输方法要丰富多样,避免枯燥单一地讲解。值得推荐的方法是:结合学生身边的日常小事,将责任意识具体化呈现给学生,比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少给父母添负担”就是一种责任的承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重新感悟传统文化故事中一些内容:孟母的“择邻而居”,讲的是教子的责任;“卧冰求鱼”,讲的是恪守孝道的责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讲的是工作尽职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的是爱国的责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慢慢理解责任的意义。
结合实际,合理制定目标
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内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这种认识和情感表现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目标,从简到难,逐步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责任意识的培养特点,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目标分四个阶段制定。
一是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二是对他人负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同和接纳他人,爱护父母亲人,营造温馨舒适家庭氛围,并能够与大家互助合作精神;三是对集体负责,让学生做到爱护集体,具有集体荣辱感,学会共享,愿意为集体付出;四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爱护环境、关心国计民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志报效祖国。从学生自身、身边亲人、朋友开始,到集体社会,从近到远,从易到难,逐步制定目标,让学生一步步养成责任意识。
循序渐进,逐步培养
根据阶段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关键是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就要珍视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功。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急于追求胜利,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同时,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抗挫能力不够强。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成功,对其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以追求更大进步。在激励的过程中,教师切忌随便表扬,因为那会失去激励作用。相对应的,对于学生表现出的不积极、不负责,教师要给予提醒和指正,注意指正时的用词,不可随意定性,切忌一棍子打死,而应以心理疏导为主。及时合理的表扬和鼓励,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发展和促进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主动、自发地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培养的重心是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肯定,就具备了发展其他方面的动力,会参照此长弥补不足。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发现学生优点、特长,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和强化发展。比如:有些同学可能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成绩不好,但孝敬父母,常常会帮其他同学打扫卫生、干体力活,让其他同学多一些时间学习;有的同学可能不爱学习,但在日常活动中积极为班集体荣誉努力奉献,放学后依旧想办法、出策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些学生往往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欢迎。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特长,激励他们做到全面发展。比如孝敬父母的同学,经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意识到自己好好学习,就是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的重要表现,自然就有了学习动力,承担起学生时期的重要责任。
家校沟通,合力培养
现阶段中学生责任意识相对薄弱,与家校沟通不够及时有极大关系。试想,学生处于两个并不统一、甚至矛盾的教育环境中,又怎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现实的情境往往是教师要学生对自己负责,而家长则觉得除了学习文化课知识和考试,其他事情都可替孩子代劳,不用学生负责,致使很多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够健全。因此,学校要尽量多与家长沟通,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开放家长学习网站,开设校讯通等方式方法,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输送给家长,做到家校一致,共同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篇5
【关键词】青年 社会责任意识 思考
康德曾经说过:“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①责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责任教育,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论,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说,再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标准的提出,处处都体现着责任意识。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既可以促使其不断成熟和完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应承担相应责任的意识和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特征。广义的社会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感和对于自我之外的他者的社会责任感。②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一般包含三个层次,分别是对自己负责的自律精神、对他人困难的同情心,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是一个人的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增强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增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所谓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与德治充分融合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包含对他人、对社会群体,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相对素质也较好,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条“生态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每个青年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自觉地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无疑会起到极强的示范作用,极大地影响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增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德育教育最首要的任务。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是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这一时期所受的道德教育,会成为其自我道德的衡量准绳,成为其对社会现象的评判标尺,对青年群体今后步入社会,甚至对其一生的价值判断都会形成重要影响。青年只有具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会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才会乐于奉献,主动、自觉地为社会、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兴旺,作出应有的贡献。培养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疑是高校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增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青年群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首先,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人迈向成功必备的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德责任有时比知识或能力更加重要。青年最终要踏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当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自我价值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中才能得以体现。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人民群众的尊重程度和服务程度,青年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相应的其自我价值也体现得更大。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当代青年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分析
为获取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具体数据,本人编制《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问卷调查表》,并在第一调查网问卷内容,对广大网友进行不记名调查。通过对网上获取的50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受调查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现状有以下特点:
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通过调查发现,受调查青年知识广泛、思维敏锐、热爱祖国、关心时事、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整个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问到“青年是否应该爱国?”时,有90%以上的受调查者表示,爱国应该是青年的首要责任,作为青年应该自觉承担起对祖国的责任;而且有超过六成的受调查者表示,如果祖国遭受侵略,自己最关心的是国家的安危;有近七成的受调查者表示比较关注时政。
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社会奉献精神不够。对社会责任持何种理解,是否具有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社会责任意识是否强烈和其是否能自觉履行自己社会责任的关键。社会责任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一种自我约束,即不做对社会有害、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然后,才是关怀他人,回报社会,这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更高层次表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青年群体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第一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不危害社会利益,不有损他人利益,能自觉地尽到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但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更高层次,关怀他人、回报社会,对社会有奉献精神却不是每一个青年都能做到的。我们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有近半数的学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都不够。
篇6
摘要: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教学责任意识不仅关系到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分析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现状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增强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的一些建议,以推动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随着独立学院办学形式的规范化,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学院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势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总体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这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氛围乃至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提高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容忽视。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现状
独立学院所倚重的专职教师队伍以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而中青年骨干教师短缺,其年龄结构呈现“葫芦型”的特点。这些初人职场的青年教师为学校的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并将自身的成长与独立学院的发展联系起来,是独立学院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但在推动独立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部分青年教师责任意识状况却不容乐观,教学责任意识仍有待提高。
1.青年教师师德意识较为薄弱。“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不仅会影响教育,还会对一个民族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但是,独立学院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教学责任意识,只教书少育人,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
2.青年教师敬业奉献精神缺乏。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本就该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而独立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却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个高尚岗位的工作职责。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责任心,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教学上既不认真备课授课,也不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缺乏教学热忱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3.青年教师长期性教育意识不足。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一环,也需要在思想上树立教育长期性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教学职业生涯,服务于教育事业。但现实中,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却常常忽视教育的长期性,仅把教学工作作为短期功利性的谋生手段,把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经历当作以后职业发展的跳板,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也懒得负责任,教师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思想意识指挥下的青年教师,其教学质量自然令人担忧。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贵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青年教师自身方面原因
独立学院师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青年教师居多。这些年轻的教师大多刚从高校毕业,教学经验较缺乏,职业素养也不高。初人职场的他们承受了来自成家、立业等方面的经济压力,多表现出短期功利性倾向,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不甚关心,片面追求科研项目、职称头衔,却没能从教书育人的基本点出发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这就导致他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工作中缺乏教师应有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高考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学习主动性方面都不高。在学生总体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抑制。在教学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内心激励,从而使他们不注重师生互动,更不用说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独立学院方面的原因
独立学院是民办性质的教育机构,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除了具有教育的公益性外,独立学院也要兼顾出资者的经济利益。独立学院聘任教师采取的是聘用制,教师不人国家事业编制。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教师待遇比较低,福利和社会保障也不及普通高校的教师。这就无形中加重了青年教师的经济压力,分散了青年教师投身教育的精力。部分青年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只是将在独立学院的任教作为其职业发展的跳板,他们会在教学之外另谋职业发展的途径,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等不负贵任的现象时有发生。
普通高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独立学院办学。由此,独立学院的校园建设一般是以普通高校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并通过购并普通高校的教学及校园设施来扩大办学规模。但大多数独立学院只能继承普通高校的硬件条件,在软件方面如教学质量、校园文化氛围等精髓却难以继承,再加上仅有十来年的办学经历也很难让独立学院在短短的时间内沉淀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因此独立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比较浮躁。还有一些青年教师片面强调科研,无教学责任意识,既不认真备课也不专心上课,在学术研究上又表现为急功近利,仅关注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成果的产出,根本无心教学。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教师一向被社会公众视为园丁,是指引人们心灵的明灯,教师的职业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但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内心也存在着公办教育情结,认为公办学校的教师是高尚的职业,而民办高校、私立学校的教师无论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还是在师德修养、职业道德等方面都不如公办学校教师。而独立学院目前的教师聘用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公众对独立学院教师认识的偏差,公众会误认为拿不到铁饭碗的教师,其能力水平一定比较低。这种有偏颇的社会观念着实会给初人职场的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不小的打击,让他们得不到在独立学院任教所应有的归属感,于是对教学工作多为应付了事,不愿多花时间精力去钻研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漠不关心不负责。
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成绩相对落后,但他们的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父母大多是成功人士,工作比较繁忙,很少有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家长在内心里一般都将教育学生的工作全部交付给学校和教师,“教不严,师之惰”,他们认为学生的教育就应该由学校和教师全权负责,而不关注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抑制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热情,从而助长青年教师不想承担责任,不愿承担责任,得过且过敷衍工作逃避责任的心态。
三、增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的建议
教师是实现学校教学目的的基础,也是提间字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增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观念,不断学习提高师德素养,独立学院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和教师聘用制度、教师激励制度以及社会家长各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够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责任意识
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保证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首先就必须从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观念做起。青年教师需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只是服务于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教言行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学生学习的楷模。而作为师德基础的教学责任意识,更是每一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转变自己短期功利性的思想,以先进的文化思想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做新时代的好青年好教师。同时,青年教师也应当关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既可以促进师生的交流,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教学责任意识,也可以促进师生情感,让青年教师获得教学工作的成就感和为人师表受尊重的满足感,从而激励青年教师更加注重提高自身教学责任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独立学院应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制度
首先,独立学院应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独立学院的办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普通高校的各种校园资源。但独立学院在依托普通高校发展,完善校园的教学设施的同时,也很有必要建立起独立学院的特有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使那些心浮气躁的青年教师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安心教学,静心进行利.研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逐渐培养起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归属感、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和能够担当责任的意识。
其次,独立学院应完善教师聘用制度。独立学院要根据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来确定教师招聘计划和招聘规模,制定教师招聘的标准,从源头上选聘最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教育人才。高校要按“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来实行和健全岗位聘用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应聘教师的职业技能,更要关注应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职业素养,聘用符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要求德才兼备的教师。
再次,独立学院应健全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新招聘的教师,独立学院有必要进行一系列岗前培训,向新教师传递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帮助新教师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有利于青年教师对独立学院文化的认同,端正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适时地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教学讲座或论坛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不仅只是单纯的业务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并建立培训反馈制度,记录青年教师教学职业的成长过程和教学素养的培养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提供量化衡量依据。同时,在培养政策中明确激励机制,坚持两个‘喃保”两个“体现”,即确保培养效果在育人工作中得到体现,确保通过培训使教师自身发展得以体现。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适当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水平,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宿舍、医疗保险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为青年教师安心从事教育事业提供基本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青年教师的工作表现,综合教师师德品质来实行绩效管理,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就需求,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配备利.研设备,鼓励他们深人教学研究,拓展专业能力,设立专项基金,奖励青年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就;还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情感激励,通过情感关怀使青年教师产生归属感,打消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的不安和顾虑圈,从而使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更认真更负责。
最后,独立学院应建立对青年教师全面评价机制。独立学院可以借鉴公司企业的360度全面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仅由上级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从学校、学生、同事等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既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也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评价,力求给予青年教师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并将薪酬福利与考核评价挂钩。实行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够最大限度上实现公平公正,使青年教师得到情感上的归属感和激励,克服思维惰性,从而负责任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三)社会应转变观念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社会是人与人的组织,青年教师身处社会之中并作为社会的一员,当然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社会公众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正面评价是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道德品质的内在推动力,是增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内心基石,是青年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和归属感的促进力量。而社会公众片面的不公正评价却会抑制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社会应该转变观念,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要认识到同为教师,无论是独立学院教师还是普通高校的教师,他们都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教学经验稍欠缺的青年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都是为教育学生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服务的。社会应该继续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宽容的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社会环境。
篇7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依托课程本身的特性,肩负起责任意识教育的历史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笔者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解读课程标准,明确责任意识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也是思品课的基本理念之一。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是思品课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责任和责任意识教育贯穿了《课程标准》的全部内容。解读《课程标准》,思品课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是层层递进的:七年级主要培养学生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八年级让学生学会对他人、集体负责,做一个守法维权的人;九年级的学生自觉地承担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做一个为民服务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明确责任意识教育目标,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硬性灌输,需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完成责任意识教育感知一内化一升华一实践的过程。
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责任意识教育内容
思品课的独特性质决定其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时,教材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社会生活中有各种鲜活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开发利用好教材资源。如教科版七年级思品课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强调我们承担起共同的责任;教科版八年级思品课第九课“一步之遥”强调违法犯罪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等。这都是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还可以立足地方实际,利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开发,整合文本、生本、音像、实物、网络等资源丰富责任意识教育内容并为责任意识教育服务。
三、创设教育情境,引发责任意识情感体验
责任意识教育中应本着“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努力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进而增强责任意识。如教科版九年级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讲“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时,首先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青少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承担应有的责任;然后介绍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和百年抗争的历史,引用屈原等人的诗句,重温《义勇军进行曲》,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中国,面对列强入侵和国家危亡,有何感受?”这一情境立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丰富教育活动,增强责任意识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课开展辩论赛、演讲会、时事报告会以及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课外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如讲授教科版七年级思品课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时,笔者曾布置过“请为自己设计一条关于责任的标语”的作业题。学生设计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为父母分忧是子女的责任”“学校兴衰,我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等标语。从而在教学中营造了一种正能量,让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再如,在九年级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此为主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既认识到生活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陋习,又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剖析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认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改善评价标准,落实责任意识评价内容
思品《课程标准》说“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因而教学中要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其道德学习的积极性,评价重结果,更要重发展、变化和过程,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这样,学生不囿于背条条框框,而是回归课程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实现学生感知一内化一升华一实践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强烈的责仨意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责任;实践能力;亲近社会;未成年人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21-1一、培养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主阵地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多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所以,我个人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责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内涵丰富,覆盖面广,融合了道德、法律、心理、国际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符合了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不可避免侵入到中学生道德学习领域,不可否认,大众传媒有助于中学生了解社会和世界,拓宽视野和知识,有利于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但这些传媒难免会出现成分复杂、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对我们思品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思品老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不能因循守旧,靠着几本教科书吃遍天下,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时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不仅要把责任教育看成是责任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整体责任品质的培养,大力开展责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二、培养责任意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也就是说思品课要摒弃毫无意义的说教和无病,把责任意识的培养生活化,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充实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平常的现实生活中体验到自身的责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在讲述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二课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了新闻媒体上的一则新闻视频:几个小偷上了沈阳某路公共汽车,他们盯上了一个背包的中年妇女,乘车颠簸之际下手,一位六十岁的大爷见状大声喝止,未能得逞的小偷们对“管闲事”的大爷大打出手,乘客中没有一人站出来维护正义,致使老人身上多处骨折,打人后小偷们扬长而去,待民警来调查取证时竟无一人包括险些受害的中年妇女站出来为老人作证”看完这则视频材料后,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由于这则材料中反映的情况贴近于学生实际,学生能感同身受,于是当我提问谈谈对此事的感想时,同学们议论纷纷,这种议论已完全不是为了应付公开课而开展的形式上的讨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对材料内容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当我抛出第二问:谈谈如何才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时,答案就水到渠成了,同学们纷纷从道德、法律、责任等角度给出了正确观点。通过对这一类事件的解剖、争论、感悟,同学们意识到社会要良性发展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从而实现了作为公民应从小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的教学目标。而且通过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教育了学生要关心亲近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三、培养责任意识学校要与家庭和社会联动,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某些家庭在对孩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溺爱、放任自流、方法粗暴、急于求成等,这些失当的方法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个别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批评老师的做法,更有甚者在孩子面前吹嘘当年自己如何如何厉害,怎样调皮捣蛋使老师下不了台,把这些过去的的劣迹当成吹牛的资本在孩子面前炫耀,殊不知这对孩子道德的培养正好起到反作用,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怎么可能对老师有敬畏感,怎么可能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所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就必须为孩子设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对一些“不听话”的孩子,家长的教育方法不能简单粗暴,要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培养
责任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农村,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受家庭影响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中存在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一系列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针对我校小学生责任意识淡薄、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等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以此唤起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适时进行责任教育
小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学习中,所以我们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在点滴中,因势利导,适时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1)我们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创设氛围,引导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能虚心求教、敢于质疑等。(2)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注重学生的读写姿势、用眼卫生等习惯的养成,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3)结合学科教学活动,通过语文、品社、科学等学科,对学生渗透有关责任心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受到责任心的合力教育。
二、在学校和班级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责任感只有在具体的行为情景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所以,我们寓责任感培养于各种活动中,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给学生播下责任感的种子,为他们主动参与集体的管理提供力量。
1.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喜爱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学校经常开展以学生责任心教育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不同的活动。例如,围绕“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开展“我锻炼,我快乐”“今天我是值日生”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懂得为自己负责;围绕“对集体负责”,开展“春季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树立主人意识,发扬团队精神,以“班荣我荣”为己任,(下转第34页)(上接第33页)为集体的荣誉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为学生提供责任心锻炼实践的岗位。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仅能锻炼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对人处事的责任心。我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管理需求,将原来由少数干部负责的管理岗位,进行细化分工,扩大岗位,基本建立起每个学生都可以负责的岗位。如管理员、小组长、负责人等,从而不仅确保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能事事有人负责,在岗位的体验实践中,我们将所有的岗位进行轮岗换岗,加强全面的体验实践。
三、家校携手,共育学生的责任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而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以及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且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再加之他们对子女的溺爱,很少花时间来关心教育子女,更谈不上采用科学方法教育子女。于是,我们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大力向家长宣传责任教育的意义,使家长明确了责任感的培养是孩子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并且愿意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了方便家长督促孩子的责任行为,我们每学期还设立了“家长对孩子的责任行为纪实评价表”,由家长监督学生实施后,家长签字方生效。由此,家校联合,促进了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篇10
中专生作为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本文探析中专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就如何培养中专生的责任意识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专生;责任意识;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64-01
1 中专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1.1 外部因素
1.1.1 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传播到中国,其中既有积极的文化,如科学技术、优秀的管理理念,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强调极端的个人利益至上,而这种消极的理论正好为部分道德判断能力较差的中专生所接受。
1.1.2 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运行中所产生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一致的对国家、对集体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市场经济的又一个特点是其运作核心是等价交换,强调的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的等价交换,这种等价交换的机制对人的思维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1.1.3 学校教育的呆板和失误。
首先,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我们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经完善与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与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非常不容易实现的。其次,教育方式单一化。目前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阵地进行责任意识的直接灌输。不容否认,灌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在学生的教育中也必须作为主导方式。但是,在针对中专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而言,其性格的个性化决定了其在责任意识的认知与接受方面具有多元性,在灌输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能否真正接受。最后,教育内容理论化。学校常教育中专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却很少倡导中专生珍惜生命、自我成就、自我实现,常教育中专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中专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1.1.4 家庭教育的弱化和偏差。
现在家庭教育一直以来是围绕孩子的成才进行的。这里的成才往往被很多家长理解成学习成绩优秀、有特长,而忽略了子女的思想道德的教育,以至于子女成人后对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完全没有认识到。
1.1.5 网络因素。
在网络中由于其匿名性的特点更无责任可谈,在这里人性的“本我”得以无限制的释放,可以说互联网为中专生的本我释放提供了过度自由的空间。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中专生就会被网络中虚假、消极、宣泄情绪的言论当做是真实、正确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2 中专生自身因素
1.2.1 中专生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
中专生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情与成就大事业之间的关系。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他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而责任感的缺乏与不能全
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有着很大关系。
1.2.2 中专生自身发展不成熟。
从中专生心理发展来看,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养成了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其直接目标就是考中专;进入中专后,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往往不知道以后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自己应该如何做,出现了迷茫的状态,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
2 培养中专生的责任意识的对策
2.1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的环境条件下,一味地要求中专生只讲社会价值,不讲自我价值是不现实的,要引导他们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摒弃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潮中“单纯利己”的道德标准。中专生是国家的未来,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是中专生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中专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
2.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中专、中庸、论语等。用传统文化医治现代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等病症。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以科学的辩证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中专生理解导致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主要原因。解开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成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精髓乃一个“仁”字,所谓“仁者爱人”,“爱”表现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对家族的爱,对邻人的爱,最后以至对天下所有人的爱,达到所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
2.3 榜样的力量。
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树立亲社会和道德行为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如“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全国优秀中专生”等等。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榜样离自己太远,就让学生在自己班里找,从自己的身边找,学习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集大家的优点在自己身上,从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榜样的活动,即养成了学生发现别人优点的思维模式,又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也促进了班内友爱和谐的气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2.4 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主要包括:(1)角色转换。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角色有榜样、父母、老师、心理医生、领导、朋友,他们的责任心逐渐增长;(2)以高年级带低年级。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经历中去感受成功的荣誉、体会自己的价值,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3)感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并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所以要让学生培养这种情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4)自我管理模式。以宿舍为单位,鼓励人人参与管理,班里由班长总负责,下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每个宿舍里又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在各项活动的管理中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5)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职业意识,加强职业责任感。
2.5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自身的行为负责与否、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责任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不如身教,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