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思想范文
时间:2023-03-15 20: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主体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其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
曾赞扬伯夷、叔齐是人格伟大的人,认为他们能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具有独立意志自主意识,不为任何外部压力所屈服。并强调这种人格能够做到识礼、知人,是非分明,意志坚强。识礼,就是能认识和掌握社会规范;知人,就是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然后“能好人,能恶人”,即是非分明,能坚持正确信念,与邪恶势力斗争。
2、理想如命,志坚如钢。孔子要求他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就是仁,即“仁以为己任”,这样才能力行仁道,力拒恶道;并要求学生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仁,他说:“欲仁而得仁”、“求仁而得仁”;还要求学生“志于仁”,时时刻刻不离开仁,“苟志于仁,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述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学生在关键时刻以生命捍卫仁,“志士仁人,无求人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同时认为作为积极的道德主体,必须有如钢的坚强意志,“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强调坚持精神,“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还强调要能经得住艰难的考验,“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3、爱人宽人,立人达人。孔子十分注意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他努力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使之成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仁爱精神今天理解就是一种利他精神,包括利群、利社会、利国家,即为仁,就是能宽厚待人。他对学生子张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利他精神体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笃实躬行,重义轻利。孔子重实重行,不仅说的要符合仁,而且要付诸实践,做到笃实躬行。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上,他向学生提出“言必行,行必果”;少说多做,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做后说,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不到的不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在行的过程中,?要重道义而轻私利。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孔子只追求道义而排斥功利,其实这是误会。孔子认为,作为社会的积极道德主体,为维护有益于公众的大义而排斥害义的一己私利,这是与西方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的区别所在。
篇2
关键词:马克思 主体性 现实的人 价值
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
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从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出发,是以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精神为原则的。近代哲学把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宇宙的差异发展成为对立,并且以消除这一对立作为自己的任务。”[1]不难看出,“自我意识” 即是近代哲学的开端。
在笛卡尔看来,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内的东西,唯有不能怀疑自身。“我”作为怀疑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存在的,因此,笛卡尔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结论。“我思”和“我在”是同一个主体,尽管这样,笛卡尔却是以认识的形式来表达人的主体性特征的。主体的内涵由世界之外的人转向意识内在性,成为自我意识。
康德在其先验感性论中,将感性直观即感性接受的表象分成了质料和形式两部分,在他看来,感性直观的质料是后天的,而其形式却是先天的,它不依赖于感觉,且存在于感觉之先,感觉之所以能够被认识,就是因为它们的作用,最终得以成为感性经验。他认为,主体只是自我意识的活动。
黑格尔发展了康德对主体认识的思想,在他看来,认识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意识主体认识现实世界,即客体向主体运动;二是主体凭借自身的力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则改造现实世界,即主体向客体运动。
二、马克思对主体性的理解
1、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在对人的理解的探索中,马克思认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2]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其他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的现实生产活动构成了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并且是所有观念的根源所在。
2、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是社会的、历史的人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室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活动,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是在前人的物质生产水平上进行的,现代人的物质生产水平同时又是后代人进行物质生产的基础,他们是不能孤立存在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3]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将他从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社会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也就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他应当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而人是历史的。
3、用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观把握主体性的主客关系的内容和尺度
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观进行评价时,总是按照主体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这一充分体现出了主体性内容在价值本身上的显示,即作为主体的人总是从自身的需要、能力、尺度出发去把握和改造客体与主体的特性。
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意义
1、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找到了科学、合理的途径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结束了通过人的认识来论述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唯心主义谬论,实现了主体性原则与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这是唯物史观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这样,主体性思想不仅有了人性的基础,也有了现实的根基,主体性思想与人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要想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这样不仅说明了作为主体的人对外部世界的积极能动作用,同时也肯定了外部世界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制约作用。
2、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我国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南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然包括了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创造各种符合主体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满足主体的各种需求,以此来帮助主体的完善;另一方面,要提高人的认识水平,使主观的需要能和客观相符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实践效率。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特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客体满足主体的发展要求。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而,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符合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的,是哲学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我国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南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近代哲学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体与客体分离,忽视了它们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紧紧依附着社会实践,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现了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交融,在避免了唯心主义抽象的主体性的同时,也摆脱了旧唯物主义经验层面的主体性,所以说,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应是价值的主体性和实践的主体性,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
篇3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点,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实效意识,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之所以强调“机制”问题,旨在从社会运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以使从“现象”描述和实践总结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科学发展的本质揭示层次,从而深化理论研究,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
一、优化选拔机制
搞好选拔工作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在选拔过程中,要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候选人实行岗前公示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拔时,同时要考虑人员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比例,促使队伍结构最优化。要把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事业心强、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并热爱这项工作的人员选拔到队伍中来,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只有坚持入口的高标准、高起点,才能保证队伍的高水平。
二、建立有效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首先要制订规划。规划是实施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培洲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需要制订教育培洲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培训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并付诸实施。规划制订要详细、具体、有操作性,明确教育培训的任务、要求和目标,要加强督促、检查,同时建立健全必要的教育培训机构或培洲基地,以保证教育培训的顺利进行。其次要组织培训。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认真组织,确保教育培训效果。培训的种类可以分为:长期与短期培训,正规与业余培训,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脱产与半脱产培训,学历提高与进修培训(包括国内外),继续教育,学习考察,等等。培训的内容重点是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等。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在职或脱产攻读学位,举办培训班、专题研讨、研究论坛、形势报告、专家讲座、辅导报告,选送到国内外进修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正常流动是必要的,也是优化队伍结构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救。个合理的流动制度,是增强队伍牛机和活力、稳定利优化队伍的重要措施。要坚持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稳中求动,动中保稳。流动要形成制度,把学历高、专业相对对口,有志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人才引进,同时允许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人员流向其他行业或岗位,使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进行流动。
四、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检查和考核,是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考评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并形成良好运行状态的重要一环。考核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德、能、勤、绩、效等五个方而进行。考核时,要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尽量保证考核的全面、准确、客观、公正三,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挂钩。要把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手段应用到考核中,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逐步实现考核评价的规范化、制度化。
五、强化竞争机制
竞争,才能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才能有发展。无论是选人、用人,还是培养人,都要引入竞争机制。要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打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而,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吸引有热情、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增强队伍活力,从而推动工作开展。
六、建立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运用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吸引、凝聚人才。要尽可能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资、住房、福利等待遇,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保障,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加强分配的政策导向,向优秀人才倾斜,向贡献大的人员倾斜,使才有所值,力有所得,最大限度地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4
人的主体性发展以及人类对主体性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特性。与以往思想家仅从“天赋观念”或人的自身存在出发寻找人的主体性不同,哲学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中阐释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综上,要想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必须在实践中切实解决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的主体性理论并不为哲学独有,由于主体与人与有天然的统一性,所以只要涉及人的学科,都可以而且需要研究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作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虽然都抓住了主体是人、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属性的主体性哲学在认识论方面的核心内容,但没有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没有科学完整地提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因此,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本文着重探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论依据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产生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源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人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文化传承与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建构在现实人的生存需要基础之上,也正是出于人的生存所需,才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因此,人的问题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其最内在、最本质的问题。其次,现实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思想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存在直接服务于这一历史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充分表达了对现实个人的存在境遇和人解放问题的关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提升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的兴起和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现“人的回归”提供了理论支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塑造模式。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适时地从社会范式转型到人学范式,就是把现实人的问题视为关注的重点。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以人学思想为理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因此,需要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的历史过程,结合学生的个人需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拓展教育途径,开发教育载体,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一)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将会改变人们的一些生活和思维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而,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就需要既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也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氛围。
(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倡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外,还应着重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生命思想政治教育等。通过以上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切身体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的关注和包容。
(三)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发挥教育者主导性为前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既要理直气壮地发挥权威引导作用,又要始终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力,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学生能主动地表达新原则或者观念。因此,这就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正确进行教学环境的设定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被教育者主体性更好地实现。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教育手段,由单一教学方法转为多样化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教育者可以在尊重受教育者的前提下,让其自己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选择。其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应做到由封闭式教育转化成开放式教育。社会发展日益迅猛,封闭的校园环境会束缚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应提倡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提升自身思维的活跃性。最后,应将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相结合,不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显性教育,还注重通过隐性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五)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集体的一部分,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高校学生社团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社团活动是学生参与度、热情度都极高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因此,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社团,并且开展各式各样的思想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另外,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加强学生公寓建设,把学生公寓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十分必要。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学生主体 课程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该学科的价值体现,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将学生推向课堂主体地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行论述,确保课程价值最大限度的实现。
1.转变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课堂能否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从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的重要影响因素。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师要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就要摒弃以往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具体应该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识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采取的是“一言堂”的模式,导致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或者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开始不喜欢思想品德,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2)认识到在课堂上凸显学生课堂主体的意义。思想品德是一门育人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健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品德课堂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积极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课程内涵,对学生健全地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从思想上认识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品德课堂的构建对课程价值的体现和学生健全地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品德课堂的保障。
2.多种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平台的重要部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进而在确保课程价值最大限度实现的同时,也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例如: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我选择了“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进行自主分析,即:
案例一:晏子使楚的故事。
案例二: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与一位批评家在一条仅能让一人通过的小路上相遇。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笑着退到路边:“我恰恰相反。”
……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案例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自主思考能力有密切的联系,更能能确保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顺利实现。
又如:教学《挫折面前也从容》时,我选择的是“讨论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挫折有利于成长”“挫折不利于成长”两种说法进行讨论思考,并自主说说观点和看法,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自主讨论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学会辩证看待挫折。在确保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种教学活动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讨论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为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品德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3.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和谐课堂环境的构建能够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思想品德课堂,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一分子。所以,要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品德课堂,营造和谐课堂环境就成了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评价或者是恰当教学手段的应用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比如:完善课堂评价体系。以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为例,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们选择的是案例分析法,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的分析能力、重点抓住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观点的独到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可取之处,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综上,学生课堂主体的凸显不仅需要思想上的重视,还需要教师从行动上落实,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限度实现,才能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篇6
关键词:主体教育;教学;意识;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03-01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主体教育思想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立足教材。形成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具有“活泼性”风格。教材的这一特点为我吗进行主体教育提供了契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在施教过程中,让学生预习教材,养成一个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并设计提出一些新颖又有一定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去分析、回答,得出结论。学生从这一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实施教学,排疑解惑,变教材的可读性为可教性,学生的思路就能随教师的讲解去拓展知识面,使得师生在认知上融为一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把这种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意识称之为“自力学习意识”,即形成学习主体意识,自主明确学习目的,自觉参与学习---认知过程。在学习中实现一般发展。
二、课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热情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科学,它的教育教学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最佳场所。充分创设课堂最优环境,使学生主体参与得到充分体现,这是主体教育思想渗透于思想品德课的关键,也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那么,如何创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最优环境呢?
1、激发学生的参与情感。行为来源于意识,并受意识的制约。课前,我已注重了学生“自力学习意识”的培养,上课时,学生基本上处于“待机”状态,期盼着教师讲授新内容,解答新问题。因此,新课的导入,尽可能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情感。
2、构建学生的参与环境。不同的环境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的性格、气质,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新教材内容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精讲,把较多的时间用来组织学生读书、讨论、分析,提问并解疑,让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真正浓起来,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吸取知识营养,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3、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年龄、性格、气质、爱好诸多不同,课堂参与的能力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区别对待。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鼓励其“个性”发展。应多鼓励,少批评。对语言表述、观察分析等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务必多让他们参与讨论等活动;对胆小的学生则在小组讨论中多让其表现自己;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提出较高要求。总之,课堂中,应多创设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表现自己的情境,培养其积极参与的激情和能力,达到主体参与的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115―01
“主体性”课堂教学,是指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思想品德“主体性”课堂教学,应该通过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实施分层教学等方式进行。
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具体情境,找到情境、知识、学生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我在教学“追寻高雅生活”一课时,对“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于陶冶身心、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以下教学:
第一步:创设情境。以投影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第二步:再现情境。请学生进行表演并加旁白。朴素的旁白、夸张的表演,使得所有学生都融入到了情境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分析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于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乐观、幽默的人总有很好的心情,并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总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他们从而能感受到更多的生活乐趣,并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
第三步:扩展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人生经验再次进行表演,达到了未曾预料的效果。通过情景再现,使得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于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
这样通过情景的创设、再现和扩展,学生的眼、耳、身、心都参与了学习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并合作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和讨论探究。例如,在教学“自我新形象”一课中“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和怎样追星”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猜明星。通过播放歌曲《中国人》,请学生们猜:是什么歌?是谁唱的?同学们为什么喜欢刘德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播放幻灯片“叛逆太子”。用幻灯片讲述一位明星的发展之路,并同时播放歌曲《因为爱所以爱》,请学生猜“叛逆太子”是谁?在播放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于明星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可以欣赏他们的哪些优点?应该批判他们身上的哪些缺点?要公正客观地加以学习和批判。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对自己或别人的思维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解答疑惑和作出分析的过程。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就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个环节:提问:根据所列明星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地去追星?应该追什么样的星?还可以让学生就他们自己所了解的明星发展之路,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议一议,想一想,并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对于音乐和歌星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人生阅历、价值取向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学生间的知识、能力得到了互补,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机会,也培养了交往的能力。最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人无完人,偶像也不例外;我们应善于从不同的榜样身上不断地学习,进行自我完善;应该追德艺双馨的明星。
三、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创新,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表现出热情、活跃的态度,也经历着情感的体验,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四、实施分层教学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能动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主体性概念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因此教育者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使其思想意识等方面发生改变的对象,由于受教育者是社会中现实的人,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因此,受教育者也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履行着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其主体性表现为:了解自身的状况以及自身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确定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组织各种教育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收集教育反馈信息;总结整个教育过程的经验和教训。
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其主体性表现为:主动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自觉主动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品德;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意义
(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有利于发挥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都认为教育者具有主体性,对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加以重视,而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通过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可以使我们既重视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又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都充分重视自我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能用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能够促进人的个性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因此,我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地看待主体性,探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张扬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以往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过多地强调了单项灌输,忽视了客体的实践能力和主体能动性。如果我们真正切实地从客体的主体性出发,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努力配合教育者接受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将其转化为个体意识,外化为现实行为,而且还会使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主体性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这样,就既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人性,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富有成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三、坚持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具体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主体性观念,增强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起着规定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塑造其品德等的主导作用,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树立主体性观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只有教育者拥有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促进者和成长的伙伴。同时,教育者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教育受教育者,弘扬和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促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首先,要培养和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强奋斗意识、自立学习意识、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创造意识、自我修养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使他们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形成自身正确的思想政治修养。其次,要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让受教育者逐步养成自立自强的自主精神、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自律精神,使他们能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培养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主体性人格,使受教育者逐步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高效率工作的人才。
(三)坚持主体性原则,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主体性日益彰显和突出,我们应该坚持主体性原则,树立平等观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变单向灌输向双方交流互动转变,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双方能就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互相启发,创新理论知识;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受教育者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篇9
一、复习导入
为了更好地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没有直接问学生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而是用三道题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答案并说明你是根据哪条性质来解决的。
例题1:在?荀ABCD中,BC=3 cm,AB=2 cm,则?荀ABCD的周长为 .
例题2:在?荀ABCD中,∠A+∠C=100°,则∠A= .
例题3:在?荀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AO+BO=10,求AC+BD的值.
学生回答后,我在黑板上板书这三条性质,并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三条性质.
二、练习巩固
利用课前准备的小黑板,围绕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练习1.在?荀ABCD中,∠B=110°,延长AD到F,延长CD至E,连结EF.则∠E+∠F= .
练习2.平行四边形的一角的平分线分对边为3和4两部分,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练习3.在?荀ABCD中,AEBC于E,AFCD于F,∠EAF=60°,BE=2 cm,DF=3 cm.试求?荀ABCD的周长及?荀ABCD的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复习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动、在练,这样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形成。
上课开始,我按照最初的教学设计,在黑板上出示三个例题,学生分别回答并解释题目的依据,顺利地引出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三条性质,并顺势引导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三条性质。我考虑到时间的局限性,相应的练习可能时间有些紧张,所以我在设计时想把重点放到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没有顾及平行四边形的其他性质,比如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作任意直线必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等于360度、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等等。
接下来进行习题训练,练习1没有很大问题,就在我叫学生上台演板做练习2时,出现了我没有想到的结果。我选这道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画图,使学生具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学会分类讨论的方法,全面地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读一遍题后,问学生:“解决这道题首先要做什么?”
生:“画图。”
师:“对,画图,先确定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问题变得更加清晰直观,在这一点上,同学们千万不要偷懒,凭空想象答案是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写一写你的见解呢?”
生举手。
接着,我到下面去看学生做题的情况,有些学生很快画好了图,并得出了答案,有些同学没有考虑所分的对边哪一边是3哪一边是4的情况,只得出了一种结果,我给他们指出后他们很快就补充了另一种答案。在我走到张××的座位时,他一个字都没有写,张××是一个数学成绩非常不错的孩子,我以为是他偷懒不想写,正想数落他一顿,这时他说:“刘老师,图形我不知道怎么画,这个对边是什么意思,它到底指的是哪一条边?”我当时愣住了,没有想到他会在“对边”这个概念上卡壳,他的同桌嘴快说:“不就是把AD分成AE和ED两个部分吗?真笨!”
张××脸上一红,怯怯地说:“CD也可以是它的对边呀。”
我给他耐心地讲解了一遍,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顺利”地把正确答案写了出来。巡视一周后,我发现像张××一样搞不清对边的还有四五个学生,大多数学生都解出了正确答案。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双主体” 互动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张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活动与交往中,自主地去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并通过自身思辨的过程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然而,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仍存在着许多争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单一主体说。它指的是教师单一主体说与学生单一主体说。教师单一主体说认为教育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塑造的过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者,是主体,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而学生单一主体说则是这样认为,教育过程其实是学生认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过程。第二,双主体说。该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与个人。”按照这个定义,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则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也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此,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第三,多主体说。该理论认为除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个体、群体甚至介体与教育环境等因素也具有主体的性质,也是可以成为主体的。以上几类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单一主体说否认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而陷入到片面中,双主体说与多主体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泛化了主体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内涵和表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在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行为者,是具备主动的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内涵便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定义演变而来的,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行为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实体。教育者,当其被认为是主体时,其主体地位体现在实施主导性。受教育者,当其也被认为是主体时,他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接受主导性上。受教育者是有主见、有思想、有实践能力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活动中绝对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能动地接受教育。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实体都视为主体,使这两个主体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是“双主体”思想核心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要实现和谐互动必须研究其主体性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必须要全面地理解教育目标,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熟练掌握教育内容,合理、科学地选择教育手段或方式,设计教育环节。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协调者。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其过程客观存在着一种序差,这样的序差便是从成熟的教育者指向正在不断发展的教育对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协调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应协调受教育者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激发者。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发展阶段与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然后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同社会规范结合起来,并且启发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再将社会规范内化、践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和谐互动的实现途径
(1)平等交往。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和谐互动是一种交往行为。交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有效途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功能。然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表现出强势的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以有经验的“过来人”自居,因此,给教育对象盛气凌人之感。从交往的角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如果处于平等交往关系中,双方就必须遵守交往的各种规范与准则,相互履行相应的义务与责任,而且在人格上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在话语权上应相互承认,相互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互动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