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范文

时间:2023-03-20 14:4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三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三首

篇1

千秋一瞬两茫茫,浮云载,奈几何。

百里踏过,道尽人心凉。

待得人间繁花落。

菱花镜,红酥手。

昨夜两鬓忽满霜,

红烛台,纱窗薄。

纵使天长,难等地也久。

奈何年年有人守,

孟婆汤,相思酒。

《访友》

风吹,落叶黄。

十二月冬寒洒一地。

白雪霜雕几日景。

乘兴去,无人归。

一路风尘皆不沾,

待得明日踏雪回。

《无题》

风打花落多几何,一潭春水无情皆流尽。

突来风雨,搅得一番太平,乱世终薄意。

篇2

千秋一瞬两茫茫,浮云载,奈几何。

百里踏过,道尽人心凉。

待得人间繁花落。

菱花镜,红酥手。

昨夜两鬓忽满霜,

红烛台,纱窗薄。

纵使天长,难等地也久。

奈何年年有人守,

孟婆汤,相思酒。

《访友》

风吹,落叶黄。

十二月冬寒洒一地。

白雪霜雕几日景。

乘兴去,无人归。

一路风尘皆不沾,

待得明日踏雪回。

《无题》

风打花落多几何,一潭春水无情皆流尽。

突来风雨,搅得一番太平,乱世终薄意。

篇3

(第一课时)

执教:全椒县章辉小学

陈良付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3.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老师播放的是有关黄河的图片,欣赏了这组图片,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你还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2.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起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二、回顾学法,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词语: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一)解题意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浪淘:波浪淘洗。题目的意思是大浪淘沙。刘禹锡的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二)知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浪淘沙九首》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三)诵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示范朗读。

3.指导朗读节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5.齐读。

(四)明诗意

1.自读古诗,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2.逐句交流诗意。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挟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4.齐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五)品意境

1.出示图片,结合1、2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黄河九曲绵长的曲折和裹挟泥沙汹涌奔腾的气势。(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2.出示图片,结合3、4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诗人逆流而上、一往无前、直冲霄汉的豪迈气概。(诗人欲上九霄的气概)

(六)悟诗情

1.这首诗前两句歌咏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后两句诗人有景色联想到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自己的处境,进而驰骋想象。他想到了谁?为什么?

2.交流。牵牛织女是神话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以此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拓展延伸

1.学习《浪淘沙》(其二)

2.总结积累: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感受到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后请大家再收集有关描写黄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吧!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雄伟壮美的景象

篇4

编号:

教学设计模板

语文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示儿)

教学目标

1.体会《示儿》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读懂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

使用方式和意图

一、出示课本中的古诗和图片,导入新课。

(一)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

1.学生交流对陆游的了解。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2.学生交流陆游临终时中国的情况。

(金兵南侵,南宋偏安,中原陷落,百姓凄苦)

(二)理解诗题的含义。

二、学生图文结合自学古诗,教师检测古诗自学情况。

(一)学生自学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初步理解诗意。

(二)学生在组内朗读古诗,相互纠正读音,并说明纠正理由。

(三)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朗读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四)齐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三、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

(一)在组内交流已经理解的字,向组员请教还不明白的字词。

(二)全班交流:

1.讨论古今异义词,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扫祖宗

“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

2.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

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扫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三)指名学生连贯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陆游明知死后万事皆空,还要叮嘱儿子家里祭拜祖先时把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自己?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指名学生读,点评。

(二)教师范读。

(三)齐读,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拓展阅读。

(一)出示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二)教师点拨

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厩:马房。

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遗民:沦陷区人民。

(三)交流,提高认识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写的,从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六、布置作业:课外收集爱国的诗歌。

课件出示诗人陆游的头像和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外搜集资料,对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认识,从而为深入学习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充分让学生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其中关键字词用红色标示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加深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感悟。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加强对爱国诗人陆游的认识,感悟诗人的爱国热情。通过补充阅读爱国的诗歌,也扩大了学生阅读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示儿

陆游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减”字;会写“梅、溪、泛、减”4个生字。 2.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三衢道中》。

3.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愉快心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练字纸,教学课件,田字格黑板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想不想出去游玩?想去哪里玩?

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代的诗人,一起出去走一走吧。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出示诗人简介)自己读一读关于他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

是的,他不但爱旅游,还爱用诗句记录自己的旅游见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他在游“三衢道中”时所写。(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自己读读这首诗,看谁能读得一字不错。指名读。再指名,随机正音。齐读。

有一个字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出示“减”)这个字怎么读?你是怎么记住它的?指名说方法。

2.还有几个字要求我们会写,老师把他们挑了出来。(出示“梅、溪、泛、减”)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不但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再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你们觉得这几个字中哪个字最难写?随机抽并范写。生书空并描红。随机抽取评价。

3.刚才我们学习生字都用了什么方法?(先观察字形,认清结构,再注意占位,强调落笔的注意事项)课下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其他几个生字。

三.理解诗意

1.扫除了生字障碍,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三衢道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随机评价并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

2.回顾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你还会用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归纳看注释、查字典、调换语序、补省略等方法)看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用这些方法理解该古诗的诗意)小组合作学习。

3.检查学习效果。通过你对诗句的理解,你都读懂了什么?指名说。随机评价语引导诗人的游玩时间、游玩天气、游玩路线、游玩途中所看到的、游玩途中所听到的。(板书:游玩) 四.体会心情

1.我们通过理解诗句,知道了诗人写了一次“游玩”的事,诗人这次游玩玩得愉快吗?(板书:愉快)你从哪些字或词感受到的呢?(出示全诗)

晴:说明天气好,天气好心情就好。诗人其实还告诉我们,这次游玩的天气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难得的好,你读出来没有?引导“梅雨时节的晴天”强调“日日”。这样的天气心情不止是好了,简直是惊喜,你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读读这一行诗吗?指名读,再指名。

泛:(出示溪上泛舟图)你泛过舟吗?心情怎样?会看到什么? 行:(出示山间小路图)你爬山时心情怎样?

不减:(出示林荫小路图)当时的天气已经有点热了,能在这样的绿荫下行走,心情一定很好。

添得:(播放黄鹂鸟的叫声)听一听,好不好听?听到这样的声音心情好不好?

2.真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全诗吗?同桌互相练一练。指名读,再指名。还有哪种读法能让我们表达出这种心情呢?(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敲击、拍手)齐读。 五.想象意境。

1.我们跟随诗人曾几的脚步,一起游览了“三衢道中”,我们在晴朗的好天气里,泛舟溪上,溪水碧波荡漾,溪两岸绿树红花,清风拂面。后来,

我们又走在了绿树成荫的山间小路上,耳边不时回响着黄鹂鸟清脆悦耳的叫声,真让人心旷神怡!(出示风景图)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此刻你就是诗人曾几,让我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次回到三衢道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眼前的景物也许会比诗人笔下更丰富。(播放背景音乐,配风景图)

2.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

篇6

我没有在腊月抽出时间来,但今天我下了决心去的,当然,我还带了我的baby去的,他不大愿在家里老呆着,尽管他可以不停地玩各种玩具。

乘车其实很方便,门口就有,只因不知,还打了114问的。从柯桥出发,乘坐208或268都只一会儿便可以到安昌镇站,下车便是。远看去,一座牌坊,上面篆书“安昌古镇”,还有一幅对联,不及细看。我的感觉更像是走向绍兴农村的路径,走上小桥,又过一桥,桥有点失修的样子,有部分钢筋也露了。门口一个戏台,想必是节日时渲染气氛时用的,现在虽说是春节,但气氛不是很热烈,人们休闲的味道倒是很浓。这里的人们都有着绍兴农村的习俗,大部分都存在着,可能是舍不得丢弃。我看着这里的风景,觉得很是眼熟,跟柯桥老街对面的房屋差不多,也是长廊,也是沿河而建,也是挂满了各种东西,也是人们在门口沿河生活劳作、起居休憩,只是这里的道很长,远比老柯桥的规模要大。但我想,或许这是生在本土、长在本土的人的心理吧,要是换成一个外地人定会觉得十分的新鲜,我们不觉得有趣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会是具有十分的韵味呢。

这样想着,我们顺着长街走去。这是一条很长的沿河长廊,又是街,又是房,又是店,又是过道,旁边的河宛如相偎相依的伴侣贴着岸走,也许是岸在顺着河走吧。这靠河一边是一根接一根的木柱,支撑起廊檐,人在下面走,便觉得安稳、舒坦,不怕日晒,不怕雨淋,又可以做很多事情。

一路上看到的最多的自然是店和房子,房子是清末时的房子,绝大部分保存着木排门,这样人们仿佛就回到了那个有台门、有石门坎、有木房子的旧时民居生活里。店是开在房子里的沿街店,这里开店的应该就是这里的住户、这里的主人。由此,我也奇怪,他们是如何管理的:这么一个景区,它是如何控制人员进出的呢?住在这里的人家少说也有几百上千户,他们的生活起居都要与外界沟通,而且看得出他们就是平平常常跟我们没有任何区别的绍兴人,这样的流通,又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横贯整个小镇,汽车也可从镇上穿过,怎能成为风景呢?可能这里的自然生活就是风景吧,我这样理解。

这里有特色的我认为是脚下的石板,全是以前的旧石板,坑坑洼洼的,看得出饱经风霜的样子,上面不知磨砺了多少代人的鞋子。我很佩服他们的这种做法,听说他们在重新修建时有不少旧石板是从外面买来的,真正实现了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缮做法。而在绍兴城里,我看到的却是崭新的平整的石地板,虽名曰古城旧迹,却已是人非物移了,这样的“古”,让人体会不到真正的韵味。

这里的纯朴还是值得观瞻的。在冬日的暖阳下,日光照在水面,又映射到廊檐上,水波粼粼,犹似上面千万条游龙在嬉戏。儿子快乐地说:“看,上面有河水!”“那是河水的影子。”我说。纯朴的感觉就这样扑面而来,仿佛童年的记忆一下子打开了,我们再也合不上,一任它泄出来,溢满江河。看,在暖阳下嬉笑的人们,有在升炉子的,有在磕瓜子的,有在搓麻将的,有站在那里闲聊的,孩子们忽然从身边跑过,互相追逐嬉戏着,但没有听到鞭炮声,可能已经放完了,也可能为了消防安全,不大好放。靠民居的一边大多是卖小杂货的,各种小物品都有,也有家庭用品的,也有民间工艺品的,属木制、竹制工具为最多。河对岸,一样的老房子一溜儿建着,显现着岁月古老的回忆。这里没有现代仿造的那种粉墙黛瓦,那种黑白太分明,太漂亮,缺少了时间感,像绍兴不少地方兴建的仿古建筑,都太做作。

在这条长街的两边应当是有好几个馆的,有不少文化的意蕴在里边,但我缺乏这方面的修养,也就不去看了。

出来时,我还是像进去时那样悠闲的步子,在这里走路让人感到心的放松,神的舒畅,走再多也不觉着累,在不经意中往往就走了很长的路。一路上,我用我的DV摄下了它的悠长。

当然,不足也很多,像外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不协调,闹中取静不如静中求闹;像自然原生态的太过肆惮,让人在领略人的淳朴、实在的同时也会有些许的遗憾;像保护和修缮的并举尚未到位,有些痕迹已被抹去了。

篇7

一天一个经常放东西他家的年青人又来了,一进门就说:〝乐伯,我把这条扁担放到你这里,你帮我收拾好呀,不要被别人拿走了。〞

〝抽筋鬼〞回答道:〝这回我一定跟你收拾好!〞

等这个年青人走后,〝抽筋鬼〞找来一把锯子,把这条扁担锯成了三节,放到一个木箱子里,用锁锁了起来。

到了中午,这个年青人从街上买好了东西,来到〝抽筋鬼〞家里找扁担,左找右找就是找不着。就问〝抽筋鬼〞:〝乐伯,我要你跟我收拾的扁担呢?〞

〝抽筋鬼〞笑道:〝你不是要我跟你收拾好吗,我这回跟你收拾得好好的。〞于是,他把箱子从柜子上搬下来,把钥匙递给年青人说:〝你打开箱子看。〞

年青人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抽筋鬼〞,从〝抽筋鬼〞手里接过钥匙,打开了箱子,年青人一看惊呆了,自己的扁担成了三节,躺在箱子里。年青人又好气来又好笑,口里一个劲地说:〝乐伯呀,乐伯,你真是一个抽筋鬼哟,我要你收拾好扁担,你就是这样收拾的呀。你叫我怎么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哟!〞

〝抽筋鬼〞笑道:〝一条扁担看值多少钱,鬼叫你要我把扁担收拾好的,看以后你们还要我收拾啵!〞

篇8

托管课的铃声响了。老班走进教室:“拿出听写本,翻到新的一页。”

开始听写了。我紧紧握住笔,生怕出一点差错。“好,开始!羞涩。”还好,这个词我记得很清楚,第一课里有的。我赶紧写了出来。

“写好了吗?好!第二个词是——放肆。”放肆?老班啊老班,你也忒刁难人了吧?这个词恰好我记不起来了啊。我只写出了“放”,“肆”早就记不起来了哇!我看了看同座的罗彦哲,他也在奋笔疾书哪。虽说罗彦哲成绩没我好,可他听写基本都能得不错的分。如果偷看他的准没错!可是,我是好学生,怎能?可是,我想得本子啊!我不停地搓手,我毫无法子可以写出“肆”!就在我决定偷看罗彦哲的“放肆”时,老班说:“嗯,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能力来赢得本子!不要用偷偷摸摸的手段否则我不予发奖。”我又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再也不敢看了。这时,老班的目光转移了,我急忙瞄了一眼罗彦哲的听写本。哎呀,太棒了,全回忆了起来!我把“肆”迅速写在了听写本上。

正当老班报出第三个词——“尴尬”时,又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吴泽鹏偷偷拿出语文书放在抽屉中,开始猛翻语文书。没想到被老班察觉了——“吴泽鹏,这次听写你不要写了,作0分处理!”这下,吴泽鹏也只好垂头丧气的站在了门背后。嘿嘿。

篇9

落笔对方显深情

对写法也叫主客移位,即撇开自己不写,而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表面上是写对方,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衬自己。这样写既曲折有致,富有意境;又具体充实,富有深度。这种手法常用在思亲怀乡诗中,委婉含蓄地抒发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

在家家户户欢度除夕的时候,诗人却独居客舍,远离亲人。面对寒灯,诗人油然而生孤寂凄然之情。按常理,诗人应该尽情地一吐自己的思亲情怀,可诗人笔锋一转,撇开自己,却从对面写来。“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沈德潜《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婉曲含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都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以境衬人见品性

以境衬人,即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限制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描写,可以起到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的作用。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雍陶《访城西友人别墅》)

诗人没有采用访友诗的常规写法,浓墨重彩地渲染抵达友人居处后的见闻和好友相逢时的情景,而是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后就戛然而止。但我们从三、四句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和朴素划一、洋溢着闲野情趣的画面中可看出友人及其别墅的投影,也不难想象到这位友人恬静自适的高雅情怀。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都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先抑(扬)后扬(抑)起波澜

先抑后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再褒扬,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先扬后抑与此相反。抑扬的使用可使诗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

诗中三、四句提出牡丹与梅花熟早熟迟的设问,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诗歌先抑后扬,赞美了梅花凌寒自开、孤傲高洁的品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诗歌先写“不知愁”,在明媚的春日里,精心打扮后登上翠楼。当看到大路旁翠绿的杨柳,想起了离别的丈夫,才说到“悔”。诗歌先扬后抑,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篇10

【关键词】石首地区 跳三鼓 唱法

风俗歌是指由传统习惯支配,在相沿积久的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并直接反映该风俗活动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一类民歌,又称风习歌、习俗歌。这种有特定民间风俗背景的民歌,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普遍存在,许多风俗歌甚至广为流传,极具影响。我国的风俗歌大致可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季节性风俗歌。这类风俗歌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如春节贺年时传唱的过年调、赞狮、赞龙、送春牛;谢土地神和敬财神时传唱的谢土地、送财神;端午节祭祀时传唱的端鼓腔、端午歌,等等。

第二类为非季节性风俗歌。这类风俗歌不受季节、时令限定,在婚嫁、丧葬、祭祀、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的民歌。如婚嫁歌、丧歌、祭祖歌、酒歌、茶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及多声部重唱与合唱。

跳丧鼓是荆楚众多风俗歌中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所谓跳丧鼓,是一种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悼念故人、慰藉生者的民间丧俗歌舞形式。打丧鼓、唱丧歌,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楚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世代承袭,保持着浓厚的楚人遗风。屈原《楚辞》中的《国殇》就被认为可能是一首丧鼓歌。石首跳三鼓是湖北荆楚民间音乐中极富特色和颇具影响的一种丧俗民歌。传统民歌的演唱艺术又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构成,各民族传统民歌的演唱,从发声技巧到艺术表现都极具个性。石首跳三鼓重演唱,唱时要求中气足,口打开,字词清,音纯亮,板口正,腔调准,情感真。

一、石首跳三鼓的演唱形式

(一)演唱形式

石首跳三鼓传统的演唱形式主要是以两位歌师演唱,一人击鼓伴奏。但也有一些演出团体做出了新的探索。1983年,石首演出的《放河灯》,以三位男演员演唱为主,以击鼓者为中心,两边由笛子、二胡和琵琶等五人组成乐队,横坐一排在后台中间;四位女演员手拿单镲立于乐队之后,随着击鼓的节奏和台前两位男演员表演的舞步、表情而伴奏、伴唱、伴舞。这既保持和突出了三人演唱(伴奏)的风格和特点,又增加了色彩、活跃了气氛,美化了画面,丰富了表现力。但这些改革尝试,较适应文艺团体的舞台演出,跳三鼓的民间艺人则仍习惯于传统的三人演唱形式。

(二)演唱程序

丧鼓歌在演唱程序上开头叫“开场歌”,叙述丧鼓歌的起源和流传情况,以说为主,大约半小时。开场歌结束,跳丧歌舞按曲牌依次进行,周而复始。中间部分则由歌师即兴编唱死者生平,或歌颂或寄托哀思,或对死者家属以安慰,或唱故事等,快结束时唱“刹鼓歌”。到天亮出殡之前要唱“还阳”号子(由道士来演唱)。

(三)演唱方式

跳三鼓在演唱方式上可由歌师专唱,或由其领唱众人和之,也可由其他客人轮流唱,这种由客人唱的方法又往往引起对唱和相互之间盘唱(比赛)的形式出现。歌师时而坐着吟唱、时而绕灵柩转唱,或者边唱边跳,常常通宵达旦。歌师有时甚至会唱上几夜,所以一两个歌师往往不能胜任,常常会请上几个演唱班子参加,彼此采取盘问对答的方式来演唱,实际上是一种赛歌。也有不用开场歌的,按固定的曲牌开头。

二、石首跳三鼓的基本发声方法

在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上,跳三鼓主要是以本嗓为主,间有假嗓。由于歌唱技巧和运用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音色。在不同的演唱地点、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内容,歌者可根据需要而选择、运用不同的唱法。

1.本嗓。指歌者用自然的真声演唱。这种唱法在石首跳三鼓中尤为多见,它是人本能的表现,在发声技巧上没有更多和更高的要求,适合于长时间即兴编词演唱。演唱“平三句头”和“矮尾子”主要是本嗓发声方法。

2.假嗓(或真假结合)。是歌者用假嗓演唱时,在深呼吸的支持下,气柱通过由长变短的声门裂隙振动而获得一种高位置的头声。在演唱跳三鼓的“高三句头”和“高尾子”时常用到假嗓。同时为展示歌唱的功底和招揽更多观众,歌师们常在开场后起调较高,声音比较高亢明亮,此时假嗓运用较多。

谱例1:《点古人》唱段的“三句头”

谱例2:《点古人》唱段的“落句”

三、呼吸技术

在呼吸技术上,跳三鼓的优秀歌师大都具有很好的歌唱呼吸基本功。歌师们常说:“气候要足,才能唱好跳三鼓。”笔者观察发现,他们在歌唱中比较讲究用丹田气息,注意腰部肌肉对呼吸的支撑控制。笔者在采访中问到“歌唱的气息”时,歌师说道:“我们唱三个晚上喉咙不累,而肚子疼。”笔者认为这是歌师们比较好地运用了腹部肌肉的控制作用,这大概就是专业术语所指的“气息的运用”吧。

1.慢吸慢呼。指有充足时间准备和酝酿的呼吸方法,这种方法适宜演唱跳三鼓的歌头“啊……”,以及一些较慢的叙事性的跳三鼓(即慢板)。如演唱“平三句头”和“矮尾子”等。

2.快吸快呼。指歌者大开口快速吸气,将胸廓打开、腰围外胀,气吸得满而不深,然后快速吐气。这种方法适宜演唱跳三鼓的“高三句头”和“高尾子”等(即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