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1 10:4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03)3号〕文件中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定义为: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这个定义突出了政府组织和支持的角色,强调农民自愿参加,筹资方案多样的原则和方针。相对于建国后到农村财政体制改革以前这段时期我国实行的农村医疗制度,新农合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其表现为确立了政府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政府部门组织、引导、支持的责任;强调农民自主自愿参加,赋予农民知情、监管的权利: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县为单位统筹。
二、新农合中政府职能缺失的表现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新农合资金来源稳定是新农合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08年3月,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人80元,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10元增加到20元,参合农民的年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00元。虽然筹资标准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政府资金在合作医疗中占主体地位,相应的应当承担更多责任。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出资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成为主体。这一情况表明,中央政府在新农合筹资中承担的经济责任很不够,这不仅会影响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也会影响地方政府对新农合项目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2.政府在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过程中政策导向上的失误由于存在医疗卫生服务主客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在医疗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我国以往的医疗资源配置主要以二元结构为主,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主要向东部地区和中部主要城市流动,占全国总人口85%的农村人口只占有约30%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农村卫生资源稀缺,并且得不到补充。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大城市大医院,使得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与之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结构性矛盾引发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水平低下,农民大病不得不选择城市医院治疗,甚至放弃治疗,直接导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发生。
3.各级政府部门权责不清、职能错位现象严重现阶段我国新农合的管理体制采用的是委员会制的组织机构,由农业、财政、卫生、教育等中央各相关部委成立新农合部级联席会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新农合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的医疗事宜,各县也成立了由县相关单位参与的新农合管委会负责本县的医疗事务。这种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合工作的开展,但也有几个突出问题。第一,从国外相关管理体制来看,新农合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应当划归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第二,现有的管理体制造成医疗服务提供者也是农民权益维护者,利益的矛盾使得卫生部门不可能完全履行自己的责任,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第三,委员会制度使得各部门联合办公,极易发生多方共管、行政真空、权责不清、协调困难、行政效率低下和行政成本高昂等问题。
4.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G•布罗姆(1999)指出:“缺乏监督的卫生服务市场常常是低效的,并且是不公平的。”目前,由政府职能缺失导致的新农合监督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金监管机制缺失。基金管理是新农合制度管理的核心,是影响全局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基金的筹集、结存和使用环节上大都存在贪污挪用的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第二,社会监督流于形式。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监督不重视与农民监督意识的缺失导致社会监督名存实亡,政府对社会监督受理制度建设的迟滞与对农民社会监督理念宣传不到位,是导致此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政府职能优化的途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一项政策是否能够推广首先取决于宣传是否到位。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是新农合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有助于让农民认识到参与新农合的意义,引导农民改变陈旧过时的思想,接受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农民树立健康风险和医疗风险的观念,增强其参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助于农民在思想上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政府作为宣传主体,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掌握的信息平台强化新农合政策的宣传,使得更多的群众了解政策,积极参与,使新农合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消除农民对政策的疑虑,减少政府部门在工作中的阻力和困难。其次,要丰富宣传内容。政府在宣传过程中应当注意强调新农合的性质、意义和具体操作步骤,让农民了解就诊和转诊过程,公开起付线、封顶线、用药范围、补偿比例和监督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再次,要拓展宣传渠道。政府应当重视基层干部的入户宣传作用,让基层干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提高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信息载体,对不同层次的农村受众强化影响;鼓励和支持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参合农民免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让农民切身感受参合的好处。
2.加大财政投资,强化中央政府主导地位中央政府应当加大对新农合的财政投入力度,强化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中央政府占有丰富的税收资源,掌握国家的货币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国家决策的制定者和者,有能力对政策进行大规模投资。从社会责任来说,中央政府分散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强,必须承担主要的责任。在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环境迥异,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在进行资金投入时要把中西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作为重点,尤其是要做好保证贫困地区的资金保障工作。第二,保证对新农合财政投入的持续和稳定,中央财政的稳定投入可以吸引各种社会资金进入新农合领域,可以推动当地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理清职能部门权责关系,明确责任在治理职能部门权责关系的问题上,政府应与时俱进,及时对发生的新情况作出准确的认知和判断,调整政府部门内部秩序,优化对新农合工作的组织管理。在中央政府层面应将新农合管理机构划归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一直以来,中央都把卫生行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全面统筹协调新农合工作。从政府职能的划分来看,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新农合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将其纳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在地方上应将新农合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县乡一级建立新农合工作管理办公室,直接向上级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从而使新农合基金作为专项资金使用,减少了基金流失的风险,避免了多头办公的问题,有利于政府部门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行政问责的实施。
篇2
关键词:加强 民营企业 信用 制度建设
1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相比国营经济,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还具有创新性,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民营经济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很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具有经营方式活、生产效率高、责任划分清的特点。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为:起步低、规模小、资金不足以及缺少长期规划和全局眼光,另外,很多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当,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2 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如果缺乏信用制度,就无法进行融资,保证资金流通,维持正常的运营。在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中,要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保障企业发展,主要依靠银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在此情况下,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应运而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不仅能简化贷款程序,降低成本,还能有效地避免以往因信息不对称,造成贷款无法追回的情况,有效降低风险。
以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遭遇融资难、融资慢、融资少的困境,很多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停摆,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相比一些大企业,如国营和外资企业等,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还不成熟,没有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无法应对市场经济下的种种考验。同时银行业对其存在不信任,常会为了降低经营风险,谨慎放贷或者拒绝贷款。民营企业的资金缺口非常严重,融资方式单一,多依靠民间借贷的方式维持企业运营,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建立信用体系,对解决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意义重大,一方面,建立信用制度可以为银行掌握企业信息,提供贷款方案提供信息方面的保障。通过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了解企业的经营和信用情况,大大节省了以往调查的时间,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另一方面信用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表现,维护自己的信用度,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信用体系可以把企业的良好表现记录下来,同时,一旦企业做出不诚信的行为,信用体系也要随时记录。总而言之,每个企业的信用体系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必须用自己的良好表现赢得银行方面的认同,才能增加融资机会,为自己的发展争取自己支持。同时银行还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贷款方案,决定贷款额度和偿还时间的长短,为企业的诚信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积极促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
对此,加快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是当前发展民营经济,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企业高速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目前现行的融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管理过死,手续繁琐,与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严重不符,民营企业资金周转较快,对资金需求较急,因此,就综合分析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建设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势在必行。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加快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机制。要想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企业信用机制,首先要建立企业信息库,将各个企业的情况如实记录其中。其次还要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价机制,依据一定标准,制定评价规则,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②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融资方式多样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宣传,对于一些自主创新,发展良好的民营企业给予适时的优惠政策,采用多种方式为他们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直接融资。③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促进运转快捷。随着民营企业的制度改革,要为民营企业构建“贷款品种多样化、融资手段多元化、服务范围广泛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做到一般贷款与专项贷款服务相结合,实现贷款品种多样化。金融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实现服务范围广泛化。④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新机制,拓展发展渠道。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活力的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它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科技项目及其产品开发领域,以期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过程中获得资本收益,是一种有组织的中介方式。
此外,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还要积极拓展发展渠道,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设立当地较大规模的创业投资基金;二是利用国家下拨的创业投资基金;三是利用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四是设立专门以投资民营企业为目标的投资基金,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创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本溪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立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05).
[2]林若楠.企业信用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01).
[3]彭晓娟,魏纪林.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12(05).
[4]林钧跃.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J].中国标准化,2009(09).
[5]刘兴开.论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J].经济师,2006(12).
篇3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小学教育的综合发展,必须要重视后勤管理的教育,后勤管理为推动学校的综合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后勤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后勤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提高对后勤管理的重视程度,为校园的和谐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当前小学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后勤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基础课的教育中,从而忽略了后勤管理。一些领导认为把学生成绩抓好了,就实现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后勤的管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学校为了节约开销,对后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从而阻碍了学生文体素质的培养。
2.学校后勤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
由于学校对于后勤管理的疏忽,导致后勤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首先,由于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后勤管理制度,使后勤管理呈现松懈的状态,也为工作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使后勤制度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管理。其次,有一些学校没有设立相关的后勤部门,致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混乱。最后,由于后勤部门管理松懈,后勤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从而影响了后勤的综合管理。
3.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后勤管理制度才被人们重视起来,受传统管理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不重视后勤的管理,导致了后勤人员的整体水平偏低。首先,由于学校综合条件的影响,后勤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通常都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临时担任,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其次,在人员任用方面,没有聘用相关专业的人员,大多都是职工家属等,导致整体素质偏低,思想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最后,由于后勤部门的人员流动性较小,导致人员年龄偏大,不能够及时接受和实施新的思想观念,这些都阻碍了后勤管理制度的发展。
二、加强后勤综合管理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是后勤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的执行能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落实岗位职能分离制度,使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分工明确,并实行奖惩制度,保证管理人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执行能力的提升,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要对管理人员灌输竞争意识,实行优胜劣汰的方法,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察,表现好的予以表扬,表现不好的采取淘汰的形式,通过这一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使后勤的工作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建设后勤综合管理系统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后勤的管理水平,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后勤综合管理系统。首先,根据学校现阶段管理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管理系统的内容,这样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才会有据可循,能够为后勤的有效管理提供前提条件,并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原来以人为管理主体的形式转化为制度管理,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提高了师生的组织纪律性。其次,应该设置后勤管理中心,形成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这样更能够增强后勤管理的权威性,也有利于后勤工作的有力开展。后勤制度应该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而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保证制定出来的制度适合学校当前的发展。只有后勤管理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有机统一,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基础的保障。再次,应增强后勤部门对学校管理成本的监控,建立资金审核体系,对学校的成本进行综合的审查,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资源配置的最大利用率和最大使用化。最后,应该建立严格的财务审核制度,对于学校经费的使用情况应该进行详细记录,明确每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以保证资金的可追溯性。同时还要对各项资金的明细实行透明化的制度,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为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保障。
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想使小学后勤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准的管理队伍,通过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定期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定期的岗位培训和完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综合管理水平,不但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了保证,也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反倾销 内部控制建设
在反倾销调查中,出口产品一旦被裁定存在倾销,在未来出口时,将会在缴纳一般进口税的基础上,被征收附加税,即反倾销税。如果出口企业应对不力或不应诉而被裁定高额反倾销税率,就极可能出现国外市场萎缩,甚至丢失市场的后果。无论是反倾销调查应对速度,还是所提供信息的质量,都是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的外在反映。构建满足企业应对反倾销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应诉率和胜诉率的当务之急。欧盟和美国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是对我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要经济体,本文将从应对欧美反倾销调查的角度,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一、内部控制在反倾销应对中的作用
(一)事前预警。反倾销调查中,产品出口价格在调查期内低于其正常价值,就会被认定存在倾销。具备反倾销应对职能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监测产品出口数量、出口价格、所占进口国市场份额变化以及进口国相关产业状况的变化等,掌握进口国反倾销动向,在可能被提起反倾销调查之前,及时向企业发出预警。若企业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反倾销调查,无疑是上策,如协商交涉无果,企业可以马上着手做反倾销应对准备。
(二)有效应对。欧盟和美国调查机构会对符合条件的应诉企业分别裁决,企业要获得低税率甚至零税率,关键在于在规定时限内配合调查、提供准确的出口价格以及准确的正常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确保企业及时参与应对。反倾销调查的每个程序都有规定时限,快速反应是应对调查的一个重要原则。比如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需要在立案公告15日内提交抽样调查表和市场经济地位问卷,才有机会被视为案件“合作企业”,避免被征收高额的统一税率;进口商调查问卷内容更是涉及企业管理、销售、成本等方方面面,动辄上百页,一般要求在37日内提交。具备反倾销应对职能的内部控制,能够通过密切关注反倾销信息,准确掌握反倾销调查程序的关键时间点,在规定时间内收集并提交调查所需信息,这是成功应对反倾销调查的前提。
2.有利于获得市场经济待遇。正常价值直接决定反倾销税率的高低。欧盟和美国确定正常价值时,根据被调查国家是否属于市场经济而区别对待,对于市场经济国家会以出口企业自身数据为基础确定正常价值,而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采用替代国数据。目前欧盟和美国都未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出口企业不能证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销售产品,调查机构就可以寻找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即替代国,比较替代国产品正常价值和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确定倾销幅度。美国主要从替代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指标来考虑,经常选择泰国、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国家作为我国的替代国;欧盟则更多以替代国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为衡量标准,经常选择美国、日本等经济远比我国发达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实践中,欧盟和美国选择的替代国产品正常价值经常远高于我国产品正常价值,反倾销税率被高估,因此,在反倾销调查中,企业应尽可能争取获取市场经济待遇。
在欧盟反倾销调查中,企业申请市场经济待遇时,需满足五项标准,其中有两项为会计要求:有一套用于所有场合的,按照国际会计标准独立审计的财务账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未受到过去非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扭曲,尤其是在资产折旧、购销、易货贸易、偿债冲抵付款等方面。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已基本实现国际趋同,但制度安排的完善并不等同于有效实施。比如在欧盟对我国光伏太阳能产品反倾销案中,就有出口企业因未按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进行存货减值和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而无法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具备反倾销应对职能的内部控制,能够使会计资料、账簿符合要求,及时发现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提高企业信息的可信度,增加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的可能性。
3.提供高质量的调查问卷答卷。出口商调查问卷是调查机构确定企业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的基本信息来源。填写调查问卷和后续的实地核查是反倾销调查的重点和核心。出口商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除企业基本信息外,包括被调查产品的生产成本、国内销售、出口数量及价格等各环节的数据和证据。具备反倾销应对职能的内部控制,应该对从材料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各环节都进行有效控制,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为调查问卷的填写提供准确依据。
4.配合调查机构顺利开展实地核查。收回调查问卷后,调查机构会到答卷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核实答卷信息、查验原始证据。核查时,出口企业需按要求提供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原始证据。如不能及时提供有关资料,调查机构有权根据其掌握的其他资料作出最终裁决,而这些资料可能由企业竞争对手提供,通常对企业不利。调查机构在实地核查前一般会提前通知具体核查事项,具备反倾销应对职能的内部控制,应能全面准备相应问题的填写依据及背景材料,并在实地核查时做好部门、人员的配合。
二、反倾销应对视角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反倾销风险是出口企业不可忽略的外部风险,企业应在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将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职能融入到常规内部控制机制之中,使其成为出口企业运行的一部分。
(一)营造具备反倾销应对职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以往案件中,不乏有企业对反倾销调查毫无警觉,甚至在获知已被提起调查时还认为税率的确定不涉及企业层面,直至收到“传票”才开始仓促应对,最终被课以高额反倾销税,被迫淘汰出局。由此可见,出口企业要有效防范和应对反倾销调查,首先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起反倾销风险管理机制。在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应在部门设置上体现对反倾销应对的考虑,设置相关的内部控制岗位,该岗位人员需具有国际贸易、法律、会计等反倾销相关的知识,由于反倾销应对涉及企业采购、生产、销售、会计、内部审计等多个部门,该岗位应被赋予从相关部门获得信息的权限。
(二)开展反倾销应对的风险评估。一般而言,产品出口量急剧增长,出口价格低于国内销售价格或者低于成本时,产品被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风险会相应增加。出口企业应定期从内部销售、会计等部门获得出口产品信息,同时,可通过国内外政府公告、行业协会报告等途径,收集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成本、价格、销售等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倾销风险分析,评估采取与不采取措施时企业所承受的风险,为企业下一步的反倾销应对提供决策依据。
(三)实施具备反倾销应对职能的控制活动。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通过对关键控制点加强控制,满足应对反倾销调查的需求。反倾销应对要靠证据说话,出口企业首先应加强会计记录控制,细化各环节的记录,保存好购销合同、发票、保险、运输单据、报销单等反倾销应对所需要的原始凭证;设置专门的备查簿,记录不能在总账和明细账中登记的反倾销应对所需的相关信息,并做好与记账凭证之间的索引。
出口企业可以重点强化对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控制。采购环节是反倾销调查问卷和实地核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如果企业的供应商全部或部分是政府控制的企业,很容易被认定为采购行为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在申请市场经济待遇时陷入被动。因此,企业应尽可能采用招标、竞价性谈判等公开透明的方式确定供应商,保留相关记录,以利于企业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即使未能通过审查,也能由此赢得调查机构的信任。生产环节中,成本核算是与反倾销应对直接相关的关键控制点。产品成本是确定正常价值、测算倾销幅度的重要依据,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而反倾销认定的产品成本范围比我国会计准则宽的多,除前述三部分外,还包括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具体而言,包括可分摊到被调查产品上的研发费用、运输费用、保险费用、广告费用及包装费用等。我国目前常规的成本核算制度不足以满足应对反倾销的需要,出口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细化成本费用的核算,保留完备的材料、耗能、人工费用的原始记录与资料,还应在备查簿中详细标注细分至不同规格、种类产品的期间费用,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分离出口产品应分摊的成本,并能够对其所做的成本动因选择进行合理解释。应对反倾销调查的另一个关键控制点是销售环节,出口企业一方面应通过控制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有效防范企业陷入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应在备查簿中详细记录出口产品数量、价格、时间、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加工中转情况等,以便在反倾销应对中提供清晰、完整的资料。
(四)建立具备反倾销应对职能的信息平台。针对反倾销防范与应对的要求,出口企业可以在其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建立反倾销应对的信息平台。该平台应包括对内、对外两部分信息。
企业对内信息平台,应定期从采购、生产、销售、会计、内部审计等部门获得资料,了解出口产品的销售数量、销售价格、销售成本、在国外市场所占份额等情况以及出口、内销的对比等,为反倾销预警和应对提供信息支持。
企业对外信息平台包括三部分:国内竞争对手信息、国外竞争对手资料及其所在国信息、潜在替代国信息。一是收集国内竞争对手信息,尽可能避免本国出口企业间发生恶性价格竞争,从根源上降低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风险。二是通过国外媒体等渠道,了解主要出口国相关政策和可能被提起反倾销的动态,提前进行反倾销防范和应对的准备;掌握国外生产企业经营状况,如果国外生产企业产销状况良好,可积极主张国外产业未受到损害(如产业未受损害,即使出口企业存在倾销也不会被征收反倾销税)。三是收集潜在替代国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在应诉时迅速判断反倾销调查机构的替代国选择是否合理,如替代国产品正常价值高于我国产品正常价值,出口企业可及时抗辩,积极反证其已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或者证明我国与该替代国的差异,促使调查机构对替代国正常价值做出合理调整,避免我国出口企业陷于不利地位。
(五)强化反倾销应对内部控制监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反倾销调查机构发现企业有做假行为,会一票否决,不再采信企业提交的信息。因此,出口企业加强对企业控制活动的监控,包括查验企业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是否齐全、账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凭证、发票、账簿的数据是否一致、是否经过了独立审计等,有利于确保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为提高企业反倾销举证的采信几率提供有力支持。Z
参考文献:
1.刘爱东,赵金玲.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联动机制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构思[J].会计研究,2010,(12).
2.金静.反倾销会计:研究综述及进一步推进反倾销会计研究的建议[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
3.孙芳城,杨兴龙.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反倾销应对策略:以厦华为例[J].财务与会计,2009,(5).
篇5
【关键词】社保基金,有效监管
众所周知,社保基金是广大参保者的“活命钱”,是社会保险体系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日益扩大,统筹层次不断提高,社保基金的规模也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增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保基金的收入每年的递增都在20%以上。如此庞大的规模,如此空前的流量,给监管工作带来的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因此,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障部门来说,就意味着责任的十分重大。可是,社保基金的监管,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社会保障部门的一项简单的管理性的工作,它需要的是政府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和各司其职,还需要全社会的全方位监督。为此,我认为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和有效营运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制度。
由于新的《社会保障法》还没有出台,而现有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暂行办法》又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改的完善。修改的目标:应从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出发,让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更加公开化,更加透明化,操作更加规范化。修改的内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如投资规模、领域、方式等)、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如发放的机构、方式等)、违反相关规定所应受到的处罚、监管机构失职应承担的责任等。与此同时,还应尽早制订《社会保障法》,对社会保障的范围、险种、费基,对社保基金的征收、发放、管理、投资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样,我们的社会保障基金就能够在筹集、管理和营运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但这还仅仅不够,还需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保基金的收入才能有所保证,社保基金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益才能有所提高,而政府对社保方面的压力才能有效缓解。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社保基金管理工作中,社保经办机构要切实落实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完善业务流程,明确人员责任。对于关键岗位,要合理地设置人员,坚决规避出纳人员一人多岗等错误做法。对财会人员要实行道德水平与业务技能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来提高管理水平。社保经办机构对会计人员要做到: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加强业务水平的培训,使其熟练地掌握会计法规制度,全面地掌握保险知识和规定,熟练地运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全面地提高管好用好社保基金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水平的培训,使其提高法律意识,提高道德素养,培养他们以对广大参保者和对国家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依法处理会计事务,切实管好用好社保基金,对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要拿起法律武器,以法律手段予以抵制。真正地成为执行会计法规的忠诚卫士,确保国家社保基金的安全。
三、实行五险合一的统一管理。
现有的社会保险基金有三个经办机构,他们“各自吹各自的号,各自唱各自的调,各自念各自的经。”我们要改变这种分散的现状,要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有效地整合,统一为一个经办机构,即实行“五险合一”的运作模式。要对外统一征缴、统一支付、统一稽核,对内分账核算。要提高信息化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参保人员的资料信息库会保险信息数据库,并及时、准确、完整地建立个人账户,记录基本信息、缴费情况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的情况等数据资料;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及时、全面地掌握参保人员的总体情况;要完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每一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阳光下有序运行。
四、加强社保基金的外部监管。
加大基金监管力度是维护制度运行的长期任务。只有不断强化监管,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基金的安全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基金风险。一是实行纪检、财政、审计部门联合监督,建立对社保基金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在监督过程中,要重点监管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有效实施;监督社保经办机构在社保基金征收、支付环节是否应收尽收,有无套取基金现象;监督社保基金是否完整,是否保值增值。二是建立社保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制度,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在内的社保基金年度报告,将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重要事项披露出来,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要制定监督、举报奖励办法,发挥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保障社会公众获取社保基金信息的权利,和对社保基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五、加强社保基金的内部监管。
是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在社保基金的征收、支付、货币资金管理等重要环节严格贯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等内部会计控制原则,从源头上防范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等不法行为发生。内部审计科室或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要依照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社保基金收支结存情况等进行内部审计监督,防范违规舞弊现象发生。特别要加大基金收入环节审计力度,做到帐帐、帐单相符,日清月结,交款单与基金入户日期必须一致,避免利息的流失与基金的临时挪用。真正实现社保基金在透明中运行,在阳光下使用。
六、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运营。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风险;重要课题
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是指在业务经营管理活动中,为防范风险,保障安全而建立的一种内部制约和控制的制度。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现行的内控制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内控认识有偏差,风险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近几年对内控重要性教育缺乏,一部分人对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控机制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认识肤浅,从根本上忽视了内控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
1.2内控制度建设不到位
许多现行的信用社制度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演变而来的,有些制度虽经不断修订,但尚未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主要表现为:制度不完整。一些新业务和计算机业务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适应不了新业务的发展。制度本身不完善,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实际脱节,影响了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制度不系统,影响了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
1.3内控制度执行监督不力,责任难落实,处罚力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未执行事后监督制度,无监控设备,一人临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流于形式。一些检查往往停留在对业务凭证的审查和账务核对上,并且存在着重录入轻审查、重凭证要素轻资金对转关系、重账表核对轻内部科目对应关系,不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对风险的评估,造成内控制度执行中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发现。
1.4缺乏内控激励机制
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比较健全,但其中管理监控性、强制性、约束性的多,缺乏激励性的内控机制,特别是对经营管理者。在出资者经营者关系中,要强化激励与约束,就必须对经营者实现责任的货币化和契约化,但现实中信用社主任及经营管理层的报酬非货币化和责任非契约化十分明显,出了事故、风险,可以按规定扣工资奖金和无限赔付,但做出业绩、做大规模却不能随之增加收入,没有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绩工资制,因而不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5人员素质低,相互监督能力难保证
一是部分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差,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怕得罪人,做好好先生。二是文化、业务素质低,不具备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工作能力;三是法制意识淡薄。
2.农信社加强内控建设的必要性
2.1加强内控建设是深化农信社改革的需要
近两年,全国各地农信社掀起一股改制农村银行机构的热潮,农信社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通过完善法人治理从而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信社自我约束能力、防范风险能力,改善经营环境,为农信社的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2加强内控建设是提升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邮储银行全面扩展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回归农村经济建设等,这些都使得农信社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农信社底子薄、基础差、历史包袱沉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除了加大硬件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必须通过强化内控制度管理,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来扭转竞争劣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3加强内控建设是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
纵观国内外银行业发展趋势,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是今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方向,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手段,而这些先进的业务无不需要健全的内控制度、强大的内控体系来保障正常运营,农信社今后要想拓展在新型服务领域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完善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铸造铜墙铁壁来抢占市场份额。
3.对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3.1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不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对违规责任人,视其责任大小,结合制度规定,给予必要的经济、行政处罚,必要时要请求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责任追究制度是制定和执行其他内控制度的关键和重点,只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不作为行为和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到位,才能使其他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从而树立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坚持用制度管人、用法规管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建立监管部门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
首先要建立内控制度的风险评价体系,监测各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是否能有效地控制和避免风险的发生;其次是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要人员的监督:除传统业务中的存贷款、会计外,重点应放在计算机、新兴业务的检查监督,把重点环节与全过程控制结合起来。
加大内部检查力度,建立以市、县联社为内控主体的稽核检查机制,检查财务、信贷业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帮助农信社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贷款操作的合规性、手续的合法性、风险程序预测的准确性、资金运用的合理性、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贷款担保手续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监督,并明确规定监督不到位的责任。
3.3完善现有的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
制定会计工作业务操作规程和奖惩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行为,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严格坚持会计控制系统规范化制度。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完全按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坚持授权分责原则,即对会计账务处理实行分级授权,任何人不得超越权限或范围,坚决杜绝乱用会计科目、乱设账外账、虚增虚减利润和体现领导意志的违规行为;加强会计监督制约能力,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会计内控制制度。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严格坚持会计控制系统规范化原则,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要完全按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坚持授权分责原则,即对会计账务处理实行分级授权,任何人不得超越权限或范围。
3.4强化内控制度的落实,谨防内控制度棚架
内部控制制度定得再好、再完善,如果没有严格地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所以内控制度贵在落实。首先要帮助信用社全体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员工上岗前和在职员工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增强法纪观念,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懂得法律、精通业务、严格执行制度;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教育,引导全体员工敬业爱岗,自觉遵纪守法,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的考验;第三,应经常对全体员工进行案例教育,提高员工对违章、违规操作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自觉维护和执行规章制度;第四,对全体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使大家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五,做好重要岗位人员的交流和定期轮换,通过岗位交流和定期轮换,形成人员优化流动机制,达到暴露问题和自我控制的目的;第六,加强对决策和管理人员的控制,转变经营管理的观念,把以业务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加强内控制度落实的关键。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内部防线,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对于推动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风险、提高综合(下转第344页)(上接第355页)效益、改善运行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亚男.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思考.时代金融,2006,(09).
篇7
关键词:军队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20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招标投标法》以来,我国招标投标体制逐步健全完善。经过多年的实践,招标投标制度在军队建设工程领域显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其不仅可以合理节约使用建设资金,使总部可以控制概算投资、控制投资规模,也打破了军队基本建设领域里工建部队占主导的常规施工方式,促进投标人提高技术和经济管理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但是,随着军队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深入,其暴露的问题愈发显现。因此,认真思考招标投标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保证军队建设工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招标投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法律规定和实务操作两个方面分析招标投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草案)》,该条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范围、细化规定,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依据和准绳。但是就我国招标投标法律体系而言,仍存在许多问题。
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冲突。国家计委《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中确定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强制招标项目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应当公开招标。七部委《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第11条却规定了邀请招标的适用情形,而交通部《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工期特别紧”可以适用邀请招标。[]令出多门,让招投标人无所适从。
立法技术存在瑕疵。作为规范我国招投标市场的主要法律,《招标投标法》立法技术粗糙,个别条款没有可操作性。如第41条规定的中标条件,要求中标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和实质性要求。“最大限度”一词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不论是招标方,或是投标方,或是评标专家,甚至是法官都很难做出正确的评判,缺乏可操作性。
(二)实务操作中风险颇多
笔者认为,招投标领域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可以按招投标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分类。
招标人想法设法规避公开招标。招标人将大工程分解为小项目,有时甚至故意流标,搞场外运作,逃避监督;或在信息上做文章,限制信息的范围,缩短时间,招标公告变更频繁。另外,有的工程虽已经过招投标程序,招标人依然暗中限定承包商、供应商,肆意增加工程款、延长工期或降低质量标准。
投标人陪标、围标、串标或对招标人进行商业贿赂现象严重。投标企业为使自己“合法中标”,不惜重金聘请相关企业陪标、围标、串标,以小利赢大利。他们通过伪造投标书,拉大标书中的预算造价,造成该企业唯一合适的假象。在投标分组确定后,与评标委员会拉关系、走人情,对其进行商业贿赂。
监督管理不到位。实务中,监管部门较多,各自为阵,互相推诿,缺位越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由于评审专家自身专业限制,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管理规定理解不准确,对废标条款理解的片面性,导致评标结果异化。
二、完善军队招标投标制度的建议
招投标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会映射到军队招标投标活动中来。当下,除一些特殊项目和保密项目外,军队工程建设越来越开放,看到招投标活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应直面该制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军队自身的特点,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一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相关法律制度
按照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军队的制度应符合基本法的要求。因此,我军应启动规范审查机制,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招标投标实施条例》的规定,清理不符合时宜的制度。另外,应针对我军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调研,参照上位法制定新的规定。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清单编制与标底编制相分离制度、招标投标文件的法定期限与程序、对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处罚力度等问题的研究,以促进招标投标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都能在较规范的制度约束下进行,确保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控制招投标活动中的廉政风险
招标投标是军队工程建设易发生廉政风险的领域。因此,应明确从招标前的准备阶段直至清标阶段的廉政风险点,时刻防范廉政风险的发生。招标前的准备阶段,应出台预防规避招标的措施,根据项目工程和采购进度合理制定招标计划;招标文件编制阶段,应使用专业、准确、合理、规范的语言清晰的体现招标人的意思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尤其应以醒目的方式将废标条款集中标识;开标前阶段,严格遵守相关程序规定,以随机分组的形式防止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单位围标、串标;清标阶段,建立清标员信用档案,实行实名制清标、投标文件双清理和交叉清理制度,并随机抽取清标员,减少招标机构及投标单位对清标工作的干预和影响。
(三)强化投标人资质信息化管理
2010年国家监察部等部门联合《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的通知》,对投标人资质信息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地方单位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资质信息管理。我军应借鉴地方上好的管理经验,依托更强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投标人资质实施信息化管理。基于现实角度考虑,我军可研发统一的信息平台,建立投标人资质信息的分类数据库,并建立信用记录。数据库应实现同步更新和反馈,及时补充投标人的新动态。这样既能保证招标项目最大程度公开透明的选择投标人,又能解决因投标人数量短缺而导致的招投标活动竞争性不强的缺憾。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
我军可以部为单位举办培训班,加强评审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评审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确保评标结果不异化。实施专业化分工,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评审队伍。建立评审人员个人道德信用记录,并制定道德失信惩罚办法。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严格监督工程的设计图纸、进料手续以及施工操作规程,严格各道工序的质量检查。强化审计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督,通过内部审计和第三方审计,对招标方式、招标程序以及建设工程合同内容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翁光德:《以招投标法为依据 努力做好军队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载《军事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2】孙守祥:《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改革浅探》,载《军事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篇8
证取样制度、的起因、目的、依据、范围,明确见证取样人员的职责、
资格,取样人员职责、见证取样送检的实施。
关键词:见证取样;见证取样人员;取样人员;职责;实施
中图分类号:TQ075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工程是大型的综合性产品,价格昂贵且使用期长,它涉及人民财物的安全,涉及人民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其质量的优劣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建设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如果达不到标准,建设工程质量就不可能合格,因此,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质量控制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测,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见证取样送检即在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监督下,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在现场取样,送到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进行检测的工作,是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首要环节。为进一步完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我们对取得见证取样资格的人员定期培训,不断提高见证取样人员的业务素质。现就见证取样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情况介绍如下:
一、了解建立见证取样制度的起因
上个世纪80年代,不少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薄弱、致使涉及结构的试块、试件和材料取样中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给工程结构留下了不安全隐患。建立见证取样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明确建立见证取样制度的目的
为规范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和材料的真实性,建立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保证工程质量。
三、熟悉建立见证取样制度的依据
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验收标准》强制性条文第3.0.3条第6款。
四、掌握见证取样的范围
下列试块、试件和材料必须实施见证取样和送检:
1、用于承重结构的混凝土试块;
2、用于承重墙体的砌筑砂浆试块;
3、用于承重结构的钢筋及连接头试件;
4、用于承重墙的砖和混凝土小型砌块;
5、用于拌制混凝土和砌筑砂浆的水泥;
6、用于承重结构的混凝土中使用的外加剂;
7、地下、屋面、厕浴间使用的防水材料;
8、用于道路路基及面层的材料或试件;
9、市政工程中,业主或监理单位项目总监认为与质量密切相关的材料或构件;
10、国家规定必须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其他试块、试件和材料;
五、 见证取样人员应具备的资格
1、见证取样人员应是本工程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人员。
2、见证取样人员应是本工程施工单位的现场试验人员。
3、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具有建筑施工专业知识。
4、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见证取样人员资格证书”
5、见证取样人员的基本情况,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六、见证取样人员的职责
1、见证取样的职责
(1)取样时,见证取样人员必须在现场进行见证。
(2)见证取样必须对试样进行监护。
(3)见证人员必须和取样人员一起将试样送至检测单位
(4)有专用送检工具的试样,见证人员必须亲自封样,并应在试样或其包装做出标识、封志、应说明工程名称、取样部位、取样日期,样品名称和样品数量,并由见证人员和取证人员签字。
(5) 见证取样必须在校检委托单上签字,并出示“见证取样人员上岗证或资格证”。
(6)见证人员必须对试样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负有法定责任。
(7)见证人员应做好见证记录,并将见证记录归入工程技术档案。
2、取样人员的职责
(1)取样人员必须按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取样。
(2)保证试样能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和取样的真实性。
(3)取样人员必须在检验委托单上签字,并出示“见证取样人员上岗证书或资格证”。
(4)取样人员对试样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负有法定责任。
(5)取样人员应做好取样记录,并将取样记录归入工程技术档案。
七、见证取样送检的实施
1、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到监督站办理申报监督手续时,应填写《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见证取样和送检人员资格审查表》,由项目监督工程师审查金正人员和取样人员的资格,并抄送给检测单位。
2、见证取样的试样、证件和材料送检时,应由施工单位取样人员填写检测委托书,委托书上须有见证人员和送检人员的签字,签名不得涂改、代签和剪贴,否则视为无效。
3、送检单位应按检测资质和计量认证的范围进行检测,不具备必检项目检测能力的检测单位,应及时通知建设(监理)单位,送上一级具备检测能力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4、检测单位受理见证取样送检时,应核验该单位工程取样人员和见证人员上岗证(或资格证),并检查委托书内容及试样的标识、封志,确认无误后,在委托书加盖“见证取样送样”印章。并按有关标准、规范及时开展检测工作,出具科学、公正、真实、准确的检测报告,在检测报告备注栏中加盖“见证取样检测专用章”。
5、检测单位发现试样不合格的情况,首先应通知该工程受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见证单位。
6、施工单位应及时向检测单位索取见证取样检测报告,并及时交检验结果通知见证人员,由见证人员将检测结果登记于见证取样记录表中。
7、试件检验不合适,按有关规定可加倍取样时,加倍取样送样时必须按见证取样送样实施。见证取样试件、试块和材料的送测结果达不到有关规定时检测单位必须及时通知监督站工程监督人员。
8、见证取样检测报告是单位工程的质量控制资料,应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部分,不合格项目的检测报告应和相关处理说明附在资料中,不得随意撤走。
篇9
关键词:刑事拘留;设计缺陷;法律监督;善设想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62--02
刑事拘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在法定的紧急情况下,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刑事拘留一般是在紧急情况下采用,如果适用不当,就会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具体的适用条件。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刑事拘留措施的适用并不尽如人意,检察机关作为宪法明确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刑事拘留的监督还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导致对刑事拘留的监督心有余而力不足,应该引起重视,以加强完善对刑事拘留措施适用的法律监督。
一、刑事拘留制度的设计存在不合理
1.外部监督缺失。拘留作为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其适用却呈现出强烈的行政化色彩。公安机关根据“办案需要”拘留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时,仅需办案部门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即可签发《拘留证》拘留被拘留人。刑事拘留的过程是公安机关自行决定、自行执行、自行延长、自行变更的,完全是一种封闭的单向性内部行政审批流程,它不仅拒绝被拘留人的申诉辩驳,而且排斥了司法机关的外部审查。
2.拘留期限过长。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至四日;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被拘留人,拘留期限最长可达37天。此外,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12条还规定,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在30日内不能查清提请批准逮捕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拘留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过长的羁押期限,已使拘留背离了临时性强制措施的原意,沦为长期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工具,完全曲解拘留本义,不该羁押的羁押,不该延期的延期,在程序上做足文章,在时间上用至极限,使得拘留表面形式合法,实则侵犯人权。在实际办案过程中,有的侦查机关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延长条件办理,对不该延长的案件违法延长刑事拘留期限。
3.讯问时间随意。由于看守所与办案部门政出同门,利益同体,渴求羁押场所保持中立无异于与虎谋皮。“谁控制了你的身体谁就控制了你的思想”。看守所对被拘留人的监管直接为侦查讯问提供便利,被拘留人的对抗辩解显得苍白无力。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应当在24小时内讯问被拘留人。但对讯问的时间、地点和次数没有明确规定,深夜讯问、车轮讯问、连续讯问等手段在“口供中心主义”的观念驱动和“办案需要”的堂皇遮蔽下被滥用,违法而不犯罪的变相体罚或刑讯逼供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上述的诸多因素,导致在个别公安机关在适用刑事拘留时,无罪拘留、任意延长期限、以拘代侦、以拘促赔、拘留程序不合法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现行检察机关监督刑事拘留的存在严重缺陷
1.监督方式被动滞后。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措施的监督主要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而错用、滥用拘留措施的行为在移送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前已经完成,即使进行监督也无法挽回被拘留人人身自由被侵害的事实,检察机关这种亡羊补牢式的事后被动监督不利于迅速、及时地保障被拘留人的诉讼权利。
2.监督力度差强人意。由于检察机关对滥用刑事拘留措施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审查公安机关移送提请批准逮捕的书面证据材料来进行的,而在实践中,这种书面审很难发现公安机关“手续齐全”遮掩下的法律适用瑕疵,即使在案情、讯问时间、讯问地点上发现滥用拘留措施的问题。也因公安机关做足程序文章而难以实施监督。
3.监督程序流于形式。囿于‘‘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诉讼原则的影响,“公检法一家”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与公安机关侦查部门由于业务沟通密切,部门关系良好,碍于情面不敢大胆监督,导致监督程序名存实亡,相互之间只讲配合,不论制约。检察机关往往对公安机关滥用刑事拘留措施的行为不闻不问,即使对一些严重的违规行为也仅仅是口头纠正,甚至明示或暗示公安机关弥补手续漏洞。
4.监督手段软弱无力。实践中检察机关对包括滥用适用拘留措施在内的违法侦查活动的监督通常是采用口头纠正和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等方式进行,但口头纠正是隔靴搔痒,不见动静;《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建议书》虽然能引起公安机关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由于检察机关没有对不纠正行为的惩戒手段作保障,实际监督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是只要错拘、滥拘的行为没有构成犯罪就没有法律后果,检察机关就无从监督,侦查人员没有任何职业风险。
三、完善刑事拘留监督的机制设想
在立法层面修改完善刑事诉讼法的同时,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侦查活动监督职能,创新监督工作机制,探索对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措施的检察监督新思路。
1.构建刑事拘留前、中、后全程检察监督机制。
在刑事拘留前,确立审批制度,即由检察机关行使批准刑事拘留权,公安机关负责提请和执行。这是实现事前监督的最有效方式,这样检察机关就可以将可能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刑事拘留消灭在萌芽状态。但考虑到刑事拘留的紧急性和临时性,兼顾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如对审批制度全面实施确有难度,可以分步实施。公安机关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拘留3日和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4日的权力可以暂予以保留,但应在作出决定后报检察机关备案审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延长至30日的审批权应交由检察机关行使。
在拘留中,检察机关对刑事拘留变更、撤案的审查。公安机关对立案后采取刑事拘留、在侦查过程中未提请逮捕而需要变更强制措施或准备作撤案处理的案件,必须将全部案件材料报经检察机关审查。如有违法情形的,检察机关应当及时提出监督意见。建立刑事拘留个案备查制度。公安机关对立案后采取刑事拘留措施的案件,应把立案决定书、刑事拘留及延长拘韶期限的法律文书及时抄送检察机关,以备审查;必要时,检察机关还可以作相关调查。一旦发现有违法拘留的,检察机关应及时予以监督并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
在拘留后,加强对刑事拘留释放的跟踪监督。特别是刑事拘留后转作行政处罚或取保候审释放、满一年又未移送的案件,监督公安机关是否依法按案件终结程序作出了撤案处理。落实责任追究制。公安机关违法拘留或“当拘不拘”等行为违背了程序法要求。因此,检察机关应当对滥用刑事拘留权、任意出入刑事拘留标准的执法人员追究法律责任,向相应的公安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对后果严重的,检察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
篇10
客观现实是,这一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身上存在着独生子女特有的弱点: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感意识淡薄,自私,任性,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缺少人生目标等等。而且,社会上高离婚率导致单亲子女越来越多,而单亲子女在人格的健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如果我们的教育再跟不上,这些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搭建平台,让孩子自信自强
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自信使人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当孩子们在求学路上,要面临一个个严峻的考验,自信会帮他们懂得那种奋斗的意义;当孩子们在求职路上,也要面临一个个残酷的挑战,自信会帮他们树立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所以,培养孩子自信心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基础。
我们在年级、班级设置多个小干部岗位,健全的班干部竞选及少先队轮值制度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层面上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给每个学生创造为班集体、为学校服务的机会,并及时表彰鼓励,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建立自信、不断自强。
在学校组织的元旦庆祝、运动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从活动的发起、策划、组织到评比,都会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扫除,或一种礼貌行为,都能得到集体及时的肯定认可,久而久之,每名学生都会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学生们在集体生活中“如乘春风,如沐春雨”,既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又有对集体依赖的愉悦感,还能处处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这种付出爱也被爱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二、创设环境,让孩子合作竞争
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与合作交往。要使孩子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同时适应时展的需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必须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加强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校为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竞争中来,感受竞争气氛,在少先队及班级建设中引入竞争制度,比如队干部、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各类优秀学生评定办法、纪律竞争制度、卫生竞争制度等。
同时,我们学校每个班都建立学习小组,并一直在强化小组建设,让每个孩子明白,在小组中他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组员们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使自己小组的活动获得成功。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是一个独立的学习组织,合作学习时组内交流、反馈、汇报,互帮互助,互通有无,这当中小组间也有竞争。校内一些集体活动,如社会实践等,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组长采取选举法,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善于和同伴合作,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喜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将合作与竞争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完善制度,让孩子有责任感
我们建立了年级公约、班级公约,小干部工作要求等,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正确的行为准则,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并建立评价方案,学期末进行优秀小干部、学习标兵等的表彰,为他们树立起形象、生动的榜样,并宣传他们的积极面、闪光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做好份内的事,争做份外的事,让孩子敢于担当,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四、丰富活动,让孩子张扬个性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一个达到了个性化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充分地达到平衡与统一人格的人,而一个始终认不清自己,读不懂世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充分个性化的人的。加登纳的关于智能的发展的理论提出:教育不应当脱离实践。
生活即教育,活动即课程,只要有一个闪光点,就要让它成为今后人生成功的支点,通过活动,把学生的优点扩大,让学校成为孕育知识的阵地,同时也是收获的阵地。例如文学社组织“感恩”征文活动,促使“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长辈、感恩同学”的优秀品质形成。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探究活动,张扬有钻研精神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认可,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他们今后人生的成功打下基础。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发挥有绘画、音乐、体育能力学生的特长,为他们个性的张扬提供一个平台。同样也让学生从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肯定自己,增加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