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范文
时间:2023-04-07 06:3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现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
1 发现学习
1.1 发现学习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只限于寻求那种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行为,而且还包括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发现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的核心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发现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1.2 发现学习的优点
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有助于记忆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求知与思维的习惯。在英语的教学中,发现学习就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在学习英语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1.3 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是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我们现在不能完全利用发现学习的原因有:我们国家现在虽然是提倡素质教育,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仍占着首要的地位。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尤其在中学的教育中,时间就是金钱,基本上很难有时间能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发现学习。在国外,可以进行小班教学,教师可以发现学习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但要在我们国家真正的实现小班还是不太现实。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中学的每一个班级都有五十人以上,有的甚至有一百人,很难想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能带领大家来主动的发现知识。发现学习忽视了学习过程基本特征。事实上并不需要事事发现。如过多使用,占时太多;忽视学科特点,适用数理科,文史、艺术科就不适用,忽视学生差异,给差生造成越来越重的自卑感,有极大的偶发性。
2 接受学习
2.1 接受学习的内涵
接受学习是以听讲和练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式,以突出的教学的结果为标志。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少是以定性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对学习者来讲,学习不包括发现,只要求把材料内化或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接受学习指学习的内容基本上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将所学内容加以内化,以便将来能够派用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接受学习中,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如一个概念、一条定理、一组规则、一些无意义的音节、若干法律条文或判例加以内化或组织,纳入到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在将来的某一时期可以运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
2.2 接受学习的优点
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强调知识的量。对于教材的编排,教师的教学都是选出知识宝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和规律,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把现成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给他们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知识内容,比较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2.3 接受学习的问题
接受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其有固有的特性:1) 局限性。在接受学习方式下,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只局限在书本上,其知识系统不完整,过于空乏,实践运用差。2) 机械性。接受学习方式下,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主导地位往往被教师侵犯,容易形成惰性,无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没有经过自己的。3) 缺乏实践性。接受性学习方式注重机械记忆。学生的知识则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景中迁移应用。但是,接受学习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缺陷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所强调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更为重要。
3 结合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两者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不能一味地去赞扬发现学习的好而强调接受学习的不合理。创新性固然重要,创新性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但我们的教育是在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的,要运用发现学习完全照搬西方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一直走接受学习的路线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国家在发展,教育也要跟着发展,我们国家需要创新性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接受学习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性。在教育中,要引入发现学习。现实的做法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但也并不意味学习过程中完全不能有丝毫的机械学习。
把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发现学习可以促进有效的接受学习,反过来接受学习也可以促进发现学习,两者合理地同时运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而不会相互矛盾。接受学习给发现学习提供前提准备,因为有的知识点是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不需要去发现的。发现学习可以促进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经过发现的知识更便于接受和理解、记忆。发现学习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因而可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我们的课堂上,把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结合具体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英语教育,一般在课堂上是语法的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部分,以往教师对语法的教育都是直接把语法规则呈现给学生,就像是把语法的句型和规则用数学定理一样写出来,让学生用这些来造句,对这些句型反复操练,把实施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结合,来讲语法知识:
1. 首先教师列出一些句子,对这些句子和这次课内容相关的某些固定规则、搭配和用法给予讲解,可以节约一定的时间,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发现知识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入“角色”,形成学生独立探究能力所能触及的“最近发展区”。
2. 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发现,在发现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启发、引导、点拨,力求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所发现。在发现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处理不了的问题,教师就可以给予更多的帮助。
3. 在学生有效探索的基础上,对大家的发现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有效地利用学习迁移,以帮助学生找到共同点。
4. 教师突出重点,归纳总结发现的精华,得出共同的结论,并上升为语法规则。
5. 把归纳出来的语法拿到实际的运用中来,让学生对自己归纳的知识更加熟悉。
英语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要充满发现,体现探索,接受学习又为学生的学习节约了时间,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由被动地接受结论变为学生主动获得结论。要将英语学习的过程变为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适当的讲解和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的过程,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思想与方法。
参考文献:
[1]H. D. 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出版社,2002.
[2]冯忠汉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
[3]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4]刘奇志,谢军.布鲁纳教育心理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学研究,2004.
[5]马静波.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篇2
【关键词】发现学习;创新思维;过程;内部动机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13-01
传统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多采用灌输教学,所以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期望和要求,即教师应当是知识储备非常充分的,学生学得多与少,好与坏取决于教师。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传统“教与学”模式而提出的方法与原理,从教师的灌输转向学生的自主发现,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地阅读书籍和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实践,从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而这个知识并不局限于未知的事物。通过发现学习的运用,能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究,推动学生思维创新与发展,最终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一、以“发现”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学生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动机往往是多元化的,主要可归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类。外部动机是由于外在的刺激所引起的,通过强化物来产生作用,可以包括奖励与惩罚,主要根据学生的行为好坏来进行相应的刺激。这种外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它所持续的时间是短暂的且后期作用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同时,过多的外部动机会影响学生内在的调动与发展。
学习最好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即是通过发挥自我的内在动机来进行发现,进行学习。当外部动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就需要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创设具体的贴近学生的学习情境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利用活动进行思考与发现,调动学生极力探究发现的积极性与内驱力。在对知识进行发现的基础上,同时注重通过发现进行能力动机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当这种发现学习的方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能够更好的由内部发散展现到外部。
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形成逻辑感
在通过“发现”提高学生内部动机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对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而掌握结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首先,注重对于教材的选择与解读。教材是课堂教学三要素之一,因此选好教材是推动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关键一步。在坚持大方向的基础上,对于教材的选择要注意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够突出重点,线索明朗,同时也具备发散性的问题创设,能够让学生结合之前知识进行迁移,更好地分析与探究。同时灵活运用教材,对于要点加以精炼的讲解和设问,让学生通过课堂视听主动来进行组织与加工,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与新鲜感。而对于教材的解读过程中,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罗列出教学目标,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课前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从而根据这个方向进行自主的分析与学习,这一点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去应用。
其次,形成螺旋式的学科结构。“结构”,在布鲁纳看来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于知识及学科机构的综合,能够进行更深入地理解和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单纯地解读知识点或者方法论是比较局限的,学生学习到的只是教师教授的知识层面上的内容,学生只是会记忆它,而且这种记忆也是比较具有负担的。
最后,通过“发现”推动逻辑感的形成。在对知识体系和目标有宏观认识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发现与分析,对知识的过程有一个更加贴切的把握。这个分析与发现的过程,是建立在某一个点或者面,从而层层展开,那么它也就有助于一种逻辑思维的培养,运用知识的迁移,一生二,二生三,非常具有逻辑感。
三、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学习的过程,终结性评价则注重于学习的结果。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注重在知识结构的掌握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分析,因此更加强调学习的过程。通过对于知识过程的注重,能够改变学生固有追求结果的想法,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过程中来,对于知识内容和形式有一个更好的探究与深度挖掘。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发现学习法 运用
发现学习法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创。该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在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扩展和优化,从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实施发现学习法应着眼于师生的双边活动,把教师的导读、导学和学生的自读自学、互读互学结合起来,很大程度上革除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首先,教师必要的引导教学,是实施发现学习法的首要环节,也是发现学习法取得成功的保证。
1.字斟句酌,体味推敲。汉语中,相同的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细加推敲,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换词、换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斟酌,这样既可以发现问题,又能帮助学生更为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欣赏“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把“绿”字换成“过、吹、到、满”等字,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而不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色彩、词性、修辞三个方面考虑,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仔细“把玩”,认真“品味”,使他们明白:“绿”字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了通感修辞手法表现出春风到江南后水乡的巨大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2.巧设疑团,启发诱导。启发和诱导是相辅相成的。诱导是为了“发”,它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就不能实现“发”的目的。如在《阿Q正传》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理解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可设置这样的提问方案:A.提出问题:以革命的性质而言,阿Q不可能遭到革命的为难,他为什么对“革命深恶痛绝之”?B.铺垫启发:①革命与谁为敌?②阿Q身份、文化如何?③“深恶痛绝之”是阿Q的语言吗?④那是谁的语言?⑤阿Q会说出这样的话吗?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按先易后难的步骤引导学生思考的顺序铺垫法,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步步诱导下,步步达到“发”的境界,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读书处处留心,多问个“为什么”,那么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肯定会大有帮助。教学中,我们应通过设疑释疑,可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拓展思路,标新立异。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扼杀了学生多思的天赋。现今的素质教育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更多敢于标新立异的“天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庸才”或“蠢才”。因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长期的训练,可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立异的良好个性。
4.融会贯通,对照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经过比较,会更清楚地认识事物,更容易发现问题。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把多位作家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把多位作家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把某一作家特定时期不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还可以把某一作家不同时期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借助比较的方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并使知识融会贯通。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是确保发现学习法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鉴于此,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指导训练学生:
1.广泛阅读,打好基础。一般说来,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是以知识积累作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在课内精读精讲的同时,还应不断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扩大涉猎面,使精读与博览相结合,并让学生利用已学到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既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入思考,探寻奥秘。目前,中专生在学习中有时会存在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这除了心理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他们读书浮光掠影,不愿深入进去,这样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育学生养成细心读书、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通过思考,不但可以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为学生赏析课文打开“通道”。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交流探讨,开阔思路。一个人由于诸多自身条件的限制,学习上往往有一种思维定式,成为其发现问题的障碍。而借助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便可打破这种局限,发现许多自身不易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机会让学生交流、探讨。中专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有别于普高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不同于普通高中,所以,我们要结合课外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交流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交流。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一些交流话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也就会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篇4
关键词 发现学习法 中学思想政治 评价 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Discovery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WEN D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ents in terms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moral education. However, many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course boring, abstract empty. That in the end is what causes us to spend the interes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ecause there are no good teaching methods, it can not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We found that learning can make up for this deficiency, and this was also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the learning method was found, the discovery of the evaluation study law and the use of discovery learning metho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Key words discovery learning;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teaching; evaluation; basic requirements
1 发现学习法概述
何广铿认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法,主张发现式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①靳玉乐认为,“从学习者要达到的目标来看, 发现学习法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的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 来发展其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②
现代教育学对发现学习法是这样定义的:“发现学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材料自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③
2 对发现学习法的评价
2.1 发现学习法的优点
(1)有利于发掘和提高学生智慧潜能。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发展。发现学习法是在学生在拥有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来打破常规,最终完成知识在质上的飞跃。帮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学生通过对事物进行组织,不仅能发现其规律性,而且能使信息条理化, 并保证信息随时发挥其可能发挥的作用。(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究方法,并给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让学生自己可以进行充分的探究。发现学习法主要是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迁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长久记忆。因为是学生自己进行的探究,在其过程中已经把知识理解记忆,并内化成了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像机械记忆那样死记硬背。而且便于学生用所学思想政治知识分析当前时政问题,并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政治态度。
2.2 发现学习法的缺点
(1)学生对全部的学习进行发现是有困难的,所以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因为学生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对全部学习知识的发现是有困难的甚至会有一些错误的发现,不仅耗费时间长,而且事倍功半。(2)对学习动机差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低和忍耐性差的学生不合适。发现学习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积极性低,课堂将毫无生气,最终结果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自导自演,并不能真正发挥发现学习法的功能。(3)因重视学习者的探究活动,常伴随着错误尝试。因此可能比教师讲解式的学习更耗费时间,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而且不适合讲授学生完全没有理论基础的知识。
在当前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潮流下,强调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运用发现学习法讲授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一些原理知识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
3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发现学习法的基本要求
(1)在运用发现学习法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他的工作是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路,评判学生的成果。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情景,尽可能给出一些有助于启发的图片、文字或者音频,帮助揭示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帮组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完成质的飞跃。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了解相关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才能做到事事启发,时时启发并适时启发,促进学生发现过程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在进行启发时,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教学经验和个性特长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启发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并设法调动并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我们要关注“双差”学生,即基础知识差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相信自己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而且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还可以解决问题,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法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案及教学程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方案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课堂活动的开展方式,都应不尽相同,不能局限于一条教学方案、一个教学程序、一种教学模式,以善变应万变。总之,在运用发现学习法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方设法壮其志,引其情,增其趣,启其思,发其智,导其学,授其法,促其成。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发现学习法引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深化的必然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发现学习”有利于激活思想政治课,激发起学生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探究和创新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发现学习法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发现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问题、过程都必须是有意义的;其次是发现学习法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师生关系民主化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与产生问题意识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与发现相结合的原则、发现法与其它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发现学习法在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但我们在运用发现学习法时还需要注意,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是适合运用发现学习进行教学的,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发现学习的方式。如何使发现学习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顺利展开,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注释
① 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微世界;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35―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07
一 研究问题
科学发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良好的问题解决活动。小学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小学生通过探究科学实验,从而发现并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的活动过程。微世界(Mircroworld)是一个经过实证研究证明十分有效的认知学习环境与心智工具(mental tool),尤其适合于发展科学(技)学科的探索与发现学习活动。国外已经有许多微世界应用于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案例。但在国内,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很少有关于微世界的教学应用研究。如何运用微世界促进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具体问题:
(1)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有什么特点,其活动过程是什么?
(2)微世界的功能特性是什么,它在小学科学发现学习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有效地运用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
二 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
1 科学发现学习的含义
科学发现学习(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是指学习者通过构造科学实验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即学习者像科学家一样,针对某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学习活动。因此,科学发现学习是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习者针对某一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步骤探究科学实验,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的学习活动。科学发现学习的目标、过程都十分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经历,并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方法,建构起有关的概念、原理,发展有关的认知技能。
2 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
De Jong和Nioo曾把科学发现学习称为“探索性学习”(Exploratory Learning),并对科学发现学习的过程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一过程主要由两类活动组成:转化性过程和监控性过程。张建伟和陈琦对科学发现学习进行了结构化分析,认为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完成问题表征与假设形成、实验探索、自我监控与反思概括三种相互联系的活动,这三种活动构成了科学发现学习中相互交织的三条线索。同时还强调,在整个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领域性知识(domain knowledge)和元知识(meta-knowledge)具有重要的作用。陈刚提出了计算机模拟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结构,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在实验空间和假设空间中展开的双重搜索,包括有三个子过程:搜索假设空间、搜索实验空间和证据评估。
综合上述所有观点,笔者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进行学习,它可归纳为三个基本活动过程: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自我监控活动(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反思概括活动。在这三种活动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领域性知识、元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发现学习的基本探索活动。
3 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虽然科学发现学习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欢迎,但是,许多实验研究表明,科学发现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不一定优于传统的讲授型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者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新的问题与挑战。而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困难:
(1)学习者在使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实验探究时,容易将其等同于“游戏”,导致无法发挥微世界的学习功能;
(2)由于受到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对科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实验,具体表现在:①不知道怎样从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选择自己的研究问题;②不能正确地完成实验设计:⑨不知道应该记录哪些实验数据;④较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来得出结论:⑤对自己的实验过程不能进行很好的监控和调节,经常是随意地、没有逻辑地开展实验探索。
三 研究方法
为了最终形成一套能够有效促进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1 总体目标的确定
本行动研究的总目标是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的总体思路,开展行动研究,通过不断修正、完善,提出具体的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与操作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本行动研究将设计成三轮循环,每轮的目标分别为:
(1)第一轮行动目标: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细化各个并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2)第二轮行动目标:修正、完善各个环节的策略;(3)第三轮行动目标:总结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分析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 实验对象和内容的选择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五(3)班的学生(共30人),确定如表1所示的部分教学专题作为实验教学内容。
“种植外星植物”、“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三个专题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内容。“种植外星植物”内容侧重于将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研究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设计对比实验,学会如何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整理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态瓶”帮助学生探索在封闭条件下建立良性生态系统的方法,再用于实际生活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孩子们形成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
3 微世界的设计与开发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微世界的设计理念是为小学生提供模拟真实世界现象的发现式与探索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操作微世界中的元件或命令进行模拟实验活动,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究进行科学发现学习,从而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植外星植物”这一专题是根据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中“生物与环境一”单元中“设计种子发芽”、“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专题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拓展内容,该软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科学实验研究环境,通过探索三种养料A、B、C中,哪种是外星植物“小菱花”生长需要的养料,并找出该养料的最佳分量范围,从而帮助“小菱花”生长得最好,以打破宇宙高度,操作界面如图1。
“制作生态瓶”微世界是针对小学科学五年级内容“生物与环境(二)”中有关生态瓶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构建、观察、改变“微型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的理解,明确非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依赖关系,软件操作界面如图2。
在“维护生态平衡”微世界软件中,呈现了一条由“草”、“兔子”、“狐狸”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软件开展对比实验,观察这一生态系统50年里草原生物数量的变化,软件操作界面如图3。
4 总体行动方案
(1)将微世界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探索微世界的使用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一轮行动计划;(2)实施第一轮行动;(3)观察并收集数据,分析效果;(4)反思第一轮行动结果并总结;(5)改进教学,细化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二轮行动计划;(6)实施第二轮行动;(7)收集并分析数据,观察结果;(8)反思第二轮行动结果,并改进:(9)以同样的模式进行第三轮行动研究。
四 研究过程、结果与反思
1 第一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与策略。作为一种计算机模拟软件,微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拟真实实验的虚拟环境,因此需要让教师和学生熟悉和适应利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学习,克服因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困难。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较为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首先,在开展科学实验探究前,教师利用微世界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并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接着,教师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微世界中的科学实验分解为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借助实验方案和其它辅助工具来完成一定任务,在整个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了搭建“脚手架”、同伴辅导、提供辅助工具(如Excel)、反思等策略。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微世界这一新的学习软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明确了任务要求后,很快就能熟练操作微世界;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研究方案的重要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填写实验方案,但也有不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作记录:部分学生利用了Excel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直观化的图形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图4(a)、(b)是学生利用Excel处理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所得到的“小菱花”生长曲线图。
但是,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还有以下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学生对微世界的“热情”过高,导致他们忽视了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等重要信息的理解,少数学生甚至将操作微世界当做玩游戏,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把握学生进行科学发现学习的关键环节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二是未能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间学习效果差异较大。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对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加以改进:
(1)在开始实验操作前,对学生的操作权限加以控制,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微世界,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探究任务、提出研究问题、形成了假设并制定了实验计划后,再给予学生操作的权限。
(2)教师加强对教学关键环节的把握,并针对关键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概念转变和思维发展。同时,采用同伴辅导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策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协作,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水平差异。
2 第二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细化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并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反思、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进一步总结三种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从而加以改进。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在教学的关键环节,设计了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提出问题和形成假设的阶段,教师提供的知识解释支持策略主要包括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概念图支架等,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师除了直接讲授,还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时还让学生学会利用概念图工具对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建构有关的科学概念。在实验探索阶段,教师分别针对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和分析实验三个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包括:搭建“脚手架”、操作示范、提供辅助工具等。
本轮行动研究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活动,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我要利用微世界来发现”,因此更加重视实验研究方案的阅读和填写,部分学生能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辅助工具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由于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在操作微世界和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访谈教师发现,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提出和假设形成阶段在整个课堂中处于很关键的地位,需要充分引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明确问题基础上开展实验的探索。因此,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外,还应考虑在最初的教学环节中,加入任务驱动策略,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等步骤,使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
通过访谈学生发现,学生主要在两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一是不知道如何根据研究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较难根据分辨猜想和假设选择相关信息: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推理和解释,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虽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已经针对这两方面的困难提供了相关的学习支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轮行动研究对教学策略进行细化并改进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案,较第一轮行动研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也发现以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发现问题
学生在形成假设和得出结论两个环节还存在着较大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支持。
(2)改进措施
发挥小组协作探究的优势,利用“同伴辅导”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促进。
3 第三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操作过程及方法,分析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本阶段的教学实验中,主要针对前两个循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重点关注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中的有效性。
通过执教教师的反思,可以发现:(1)各种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2)教师认为微世界很适合于支持小学科学中部分难以在课堂中完成的科学实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学生对微世界的使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访谈发现,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能够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3)极大提高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五 总结与评价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总结出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如图5所示,并得出如下结论:
1 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实施步骤包括“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反思评价”六个环节
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实施步骤分为: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和反思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必须是一名参与者和行动者,实验方案和操作都应尽可能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任务。在科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设计实验、开展微世界探索、收集数据,并猜想背后的规律,直到实验数据能够支持所猜想的规律,最终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迅速了解微世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减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2 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多元评价策略
通过对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试验的归纳总结,得出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了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模糊评价策略。在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中,学生始终是进行探究和发现的主体和中心。在微世界操作中,但由于受到背景知识、思维水平等各面的限制,小学生在利用微世界进行科学发现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激活有关背景知识、提出问题和假设,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微世界探索和实验分析与总结,并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3 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有促进作用
篇6
摘 要 改变以往“跟我学”教学模式,用尝试发现学习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尝试发现——假设论证——总结,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尝试发现学习模式 体育教学 探索 讨论
以往的体育教学基本是教师教,学生跟着学。就像中央电视台原来搞的那个英语学习节目“跟我学”一样。体育教学过程中,那种“跟我学”的模式体现得尤为突出,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老师的指挥,服从教学中的统一目标,统一要求以及规范化和有序性。常有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遇到类似情况,就很难完成教学目标。近年来,我用尝试发现学习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尝试性地进行亲身体验,从而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和运动的乐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达到培养学生提高探究、思维能力,避免了产生枯燥、单调之感,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了解,以及对教师提示的理解能力。
一、尝试发现学习模式简介
尝试发现学习模式最初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加鲁纳提出的。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他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材料,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简单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尽量少提供“答案”,只着重提供“任务”,或者略加提示,而主要由学生自己根据任务或线索去尝试体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尝试发现学习模式的过程
尝试发现学习模式是以心理学的认识结构和直觉思维为基础,在教师精心引导下去“尝试发现—假设论证—总结”。具体过程如下:
(一)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疑难和矛盾,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这时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
(二)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尝试体会,了解动作的基本要领。学生在反复的“尝试”过程,学生起初的认识大都是片面的、不连贯的,教师应从他们七零八落的体验中加以引导。
(三)组织学生提出假设和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可开展讨论与争辩。当部分学生发现动作出现了错误时,教师应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并讲述通俗的原理,然后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假设一旦成立,即成为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形式,进行验证,把主观不确切的假设,上升到客观的比较确切的理性和高度,认识到动作技术的因果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普遍提高,原先学习时难以纠正的错误动作一下子解决了。
(四)对动作技术原理方法和争论的问题做出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或科学、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反复的尝试练习、假设论证,最后对所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是符合科学的结论。做出“科学的结论”并不是完全离开教科书,而是即符合教科书的要领,又符合个性差异的特点。
三、体育教学中尝试发现学习的实例——排球双手正面垫球
(一)教师预先不给正确的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的技术要领,而是对学生提出一个学习目标:控制好垫击到位。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模仿部份学生错误动作(例如:屈肘两臂并不拢,不会用力;移至慢,对不准球等等)。引导学生自练,学生为了获得成功,为了获得同学和老师的称赞,充分引导其思维,意志努力,尽快去发现,掌握能使自己控制好垫击到位的方法。
(三)学生相互间观摩、请教、讨论,不断改变方法,完善动作技术。讨论的问题主要有:1.球怎么又垫偏了呢?2.怎么接不到球呢?3.怎样控制好对球的用力呢?
(四)教师对学生的自练进行评价、总结,并讲解正确的双手正面垫球的技术,对自练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解答。错误问题和纠正方法:1.屈臂或扬臂。明确要领,多做徒手练习及垫固定球。2.击球部位不正确,用力不协调。明确球与手臂接触的部位,多练习协调蹬腿、提腰、抬臂,垫固定球体会用力和协调发力。
(五)学生在了解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后,在练习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动作技术,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巩固正确的双手正面垫球技术。
四、尝试发现学习模式应用时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在亲自的体验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由“身”动转“心”动,改变以往的强迫教学。
(二)正确引导,培养自学。并不是完全脱离教师,让学生自由地尝试发现来解决问题,教师应及时组织讨论、探究和引导,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应用尝试发现学习模式,并不是排斥其他形式的学习,而是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比如:合作、探究、自主等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技术,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同时,信息技术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如网络信息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而探究与发现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达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服务呢?笔者谈了几点经验。
一、巧借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这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予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问题的趣味性、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小兴安岭的美景,播放与文章相关的音乐,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领略小兴安岭的美景。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也对小兴安岭充满了向往,学习兴趣自然更浓厚了。
二、巧借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与发现学习中,学生是认知主体。创设情境后,教师有必要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空间,引导他们参与到轻松愉快的探究活动中。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先让每位学生自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许多学生都提出疑问:“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变化?”笔者让学生根据提示先自主探究,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巨人回来之前花园的样子,以及巨人回来之后花园的样子。通过前后对比,学生能发现巨人情绪的变化,从中引出“快乐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主题。又如在教学《杂交水稻之父》时,笔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事迹。待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笔者再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这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學习的快乐,从而有信心更深入地探究学习主题。
三、巧借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适应教育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生字“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
体演示“车”由甲骨文—金文—小篆
—简化汉字的全过程。在演示中,教师可以讲解:“最初的车字很像车厢、车轮、辕轭齐全的车,简化之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车’。”通过呈现生字的演变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汉字识记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其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计动感画面,以课堂游戏的形式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由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四、巧借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生写作时“知其物却言之无物”的困惑。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及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其他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讲评与修改,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并由此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继而帮助学生解决作文写作的难点。
五、巧借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学生无法体验社会实践时,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最鲜活的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如在教学《夸夸我的家乡》时,笔者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茶文化。然后,笔者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安溪观音茶文化寻踪”活动。
1.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启发探究
首先,由师生共同研讨,确定活动主题,即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过程,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动态。然后,学生分小组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选择研究茶文化的方法。
2.第二阶段:深入调查,实践探究
第一,查阅资料。每位学生都积极行动,利用多媒体查找有关茶文化的资料,或者去书店寻找茶文化的书籍,了解茶文化。
第二,社会调查。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请教当地茶王,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参观安溪茶叶大观园,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近茶叶,了解茶叶。
第三,聆听茶事。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茶仙陆羽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查找赞美茶的美文佳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茶叶的了解。
3.第三阶段:资料整合,交流汇报
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对茶叶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进行初步总结,统计搜集的各种信息。然后,学生按照自愿成组的原则,分小组研究茶叶制作工艺、茶诗、茶画等,最后以各种形式汇报各组的收获。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篇8
笔者试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探索出初中语文课堂“发现学习”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和实践能力,为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兴趣,唤醒主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通过课堂的实践和对相关理论的学习,笔者真切感受到:评价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问题设计得多么巧妙,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是否主动分析发现已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课堂的“发现者”。换言之,就是看能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发现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例如教《杨修之死》时,笔者适时抓住学生的问题“杨修为何而死?”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查阅资料,课堂讨论激烈,学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表达感觉,畅所欲言。
教学《吆喝》时,笔者发现文本的编排有其内在的隐性要求: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从而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从“现实生活”中的“吆喝”入手,借助媒体的功效,播放一段“吆喝”视频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趣导入。
二、比照归纳,提升发现能力
发现学习课堂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常见一些语文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思考比较的时间,结果收效甚微。比照品读对于初中学生加深发现和领悟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特别是培养语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九年级第六单元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三首诗,运用比较教学法,三首诗所表达的不同主题就一清二楚了。学生在比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比读,在“发现―比较―再发现―再比较”的循环中,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感受中理解领悟。
笔者将《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两篇文章进行比照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比照《曹刿论战》,大多数学生浏览标题后能及时抓住标题中的“论”字,通过阅读明白,“论”是对宋襄公贻误战机导致泓水之战失败的分析。那么接下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为接下来的文言词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基础。通过与课内文章的比照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体现梯度教学
体验(活动)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着主观人文主义的色彩,教师与学生之间恰当地进行沟通,交流感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对于活动尤为重要。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才能相互配合、教学相长,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这一点来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个体表演,也可以是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借助新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历史名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笔者结合《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抓住2014“青奥南京”这一契机,开展“青奥文化大使海选”活动。其中活动目标是分梯度的:通过讲述和评论风流人物,制作千古风流人物的相关宣传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通过搜集与南京有缘的名人的相关资料,亲手创作“文化大使”的推荐语,提升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受到伟人力量的感召和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活动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由2014年南京的青奥盛事导入,寻找与南京结缘的千古风流人物,在金陵历史名人的精神感召下,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爱国爱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四、巩固拓展,反馈学习成效
教师对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性言语为主、应体现人文的关怀、更要因人而异做出有价值的评价。
篇9
关键词: 发现式学习模式 初中化学教学 应用方法
发现学习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够极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模式而获得的知识,将会被更透彻地理解,并能对掌握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对学生提高成绩、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发现学习模式”的特点
发现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了解学习知识,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吸收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和思维锻炼。发现学习模式非常适合初中生,可以让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巨大影响。发现学习模式具有几个很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过程,在发现学习模式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求者,教师仅仅起到引导作用,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且发现学习模式强调学习动机,它能够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过程中,十分适合化学学科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模式”的方法
发现学习模式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地探索知识,使学到的知识都能够得到灵活运用。下面以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粗盐的提纯》为例,阐述发现学习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引起学生的兴趣,引题并展开讨论。
教师在开始《粗盐的提纯》一课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用相关短片讲述我国制盐企业的方法,发展规模,以及盐资源分布情况,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影片结束后引题: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粗盐的提纯方法,用什么方法能够获得粗盐,大家知道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短暂讨论,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粗盐的制造和提取产生浓厚兴趣,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教师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粗盐的制造方法,并点明这堂课的主题――粗盐的提纯。
通过多媒体手段及教师的正确引导,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激发出来,让学生进行短暂讨论,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发现式学习做好准备。
(二)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
教师在确定课堂主题之后便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行学习,探索粗盐的提纯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粗盐的提纯其实就是混合物的分离过程,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粗盐中的杂质提取出来?大家可以阅读教材,探索粗盐提纯的方法,自由讨论,稍后我会找同学阐述粗盐的提纯方法。此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学生可以自己研究,也可以分成小组探讨,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研习情况,观察小组的讨论进程,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回答学生的提问,掌握学生讨论的时间,虽然发现式学习模式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为主,但是给学生的自学时间不宜过长,教师要把握课堂节奏,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教师总结,巩固知识。
学生纷纷动脑,设计出了各种粗盐提纯的方法,教师以提问或者让学生轮流讲述的方式,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对学生的研习成果一一点评,并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给予建议和意见。接着教师结合教材,向学生讲述正确的粗盐提纯方法,因为学生对教材进行了自学,此时教师再次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快速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并在教师讲课过程中解开自学过程中的疑惑,对难点和重点加深记忆,将其更牢固地掌握,确保在做题时能够灵活运用。
教师总结、巩固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过程,在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发现和探索之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出及时调整,不断完善自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教师在使用发现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控制好课堂节奏,该方法确实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但是教师的讲授环节也极为重要,如果让学生过多地自主学习和讨论,而教师的指导和点评内容较少,则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发现式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个人素质能力,但是也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才能够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一、改变观念,增强学习主体意识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试图仅仅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储备人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学会学生如何寻求和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才更符合教育的本质。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的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或者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的,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或者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价值,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传统的学习方法过分地强调和突出了接受学习,忽视和冷落了发现学习,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甚至就是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变成纯粹地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反而窒息了他们思维和智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习惯,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美国的雷尼・富勒说:“如果我们固执地透过唯一一片滤色镜去观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许多头脑将会被误认为缺乏光彩。”我们如果用同样的标准去看待事实上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就会觉得教育是一种贫乏的劳动。
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要求我们对学生必须因材施教。同时,因材施教也使学生丰富多彩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对于学习的内容,有基本的要求,也有发展性的建议;对于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学习《管仲列传》时,因为文字比较简单,我们要求学生自读,各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有的同学阅读时对“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一节文字产生了兴趣。这一节文字是一个议论性段落,段首的这句话是一个概括句,司马迁用了三件事作为例证,一是“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一是“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一是“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司马迁的引述都比较简略,这里有他的考虑和安排。但学生不满足于此,想要更多地了解相关的史实。我们启发学生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史记》内寻找相关材料。结果学生们根据《史记》的“互见法”在《齐太公世家》和《刺客列传》中找到了相关材料,从而深刻地理解了“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还有的学生由此理解掌握了议论中如何使用材料。
三、问题驱动与能力品质培养
发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而言,能否提出对于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促使他们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对象,因而在学生心中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种状态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比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是名篇,但是“悼亡”这样的题材对于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而言,是有理解难度的。我们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细细体味。通过揣摩,学生发现了两个问题,苏轼和亡妻王弗感情深厚,为什么词人却说“纵使相逢应不识”?苏轼与妻子十年生死相隔,好不容易在梦中相见,应该有万千衷肠倾诉,为什么“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前一个问题和苏轼的经历有关,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这时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此前十年,由于他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政见不合,从权开封府推官外任杭州通判,又移知密州,仕途失意,生活颠簸,重重困扰使词人过早地容颜衰老,比“尘满面,鬓微霜”更沉重的是词人内心无限的身世之感,苏轼的文字是悼亡,也是自伤。后一个问题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无言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万千感慨不知如何说起,或者满腹酸辛不愿亲人知晓而更添伤感担忧,这种以无声写内心的手法也有着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发现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和独特个性的过程,还是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品质的过程。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持续关注可以培养学习研究的持久性;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以此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见解和习惯程序,善于发散思维,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