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验收汇报范文

时间:2023-04-04 01:5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验收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题验收汇报

篇1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保守内科综合治疗 早期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62

2004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21例,现将保守内科综合治疗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116例,诊断SAP 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4~78岁,平均54.3岁。所有病例入选标准符合2003年上海全国胰腺疾病会议诊断标准,即有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并有下列情况之一即为SAP:①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②伴有器官功能衰竭;③Ranson标准记分≥3分;CT评分为D、E级。行保守治疗结果:20例治愈,1例暴发型SAP死亡,死亡率4.8%。死亡原因主要为ARDS、胰性脑病。死亡病例:男,58岁,发病1周后来院,呈休克、中度昏迷状,血钙1.53mmol/L,血糖26.1mmol/L,血钠156mmol/L,血氯134mmol/L,LDH 780U/L,PaO2 62mmol/L,CT分级E级,并发脑水肿、脑疝,住院3天后死亡。

治疗方法与分析:①早期进食:禁食及胃肠减压5~7天后(与传统的禁食2~3周不同),立即进食。肠道黏膜组织是人体十分重要的免疫学屏障,直接的经肠道营养能够保护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有试验研究也表明,早期进食可改善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的移位。而过久单纯肠外营养能导致胃肠黏膜萎缩,使黏膜通透性增加,造成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引发全身性的肠源性感染[1]。②一般常规治疗:吸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使用抑制胰酶活性的药物(抑肽酶),镇痛,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及肠外营养支持。③抗休克,重症监护: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早期支持衰竭的器官,早期的大量液体复苏。需要强调的是,早期补液以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急性胰腺炎时,循环血容量可损失达1/3。这些液体大多进入非功能的第三间隙。此外,呕吐,胃肠减压和肠麻痹也损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补充血容量,维持足够的组织灌注可避免微循环瘀积。容量是否补足,以心率、血压、尿量作为判断指标,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检测。另外,对严重呼吸困难或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加重表现;中毒症状明显,短期大剂量使用地塞米松。④早期使用抗生素:患者出现胰腺感染性坏死时,死亡率明显增加,所以预防感染是治疗的关键,一旦确诊为SAP即可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一般使用亚胺培南或头孢三代加甲硝唑,有感染或感染倾向者加用左氧氟沙星,伴真菌感染加用氟康唑,抗生素的有效性与细菌对其敏感性及局部药物浓度有关,亚胺培南、第三代头孢、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覆盖大部分病原菌,也能在胰腺组织和胰液中达到杀菌浓度,在临床广泛应用。⑤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及乌司他丁:目前国内有关生长抑素及乌司他丁的研究均显示了它们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能较好地抑制胰腺分泌,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过程中,联合生长抑素及乌司他丁治疗后,患者腹胀、腹痛明显减轻,胰酶进行性降低,疗效明显,使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并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2]。⑥应用中药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胃肠功能的恢复:中医认为,急性胰腺炎属“脾心痛”、“胃心痛”、“厥心痛”等病证范畴,其病机主要是中焦湿热蕴阻,气滞血瘀,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本病治疗核心在于“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选用中药从胃管内注入或灌肠治疗。方剂组成:大黄30g(后下),芒硝10g(冲入),厚朴10g,枳实10g,丹参15g,元胡15g,红花12g,红藤30g,柴胡12g,木香15g,金银花30g,黄连8g。日1剂,水煎两次,每次煎至150ml,上下午各1次,从胃管内注入并夹管1~2小时,如腹胀或呕吐严重者,可保留灌肠。如患者每天大便超过2~3次,大黄、芒硝酌情减量。期间可用芒硝装入棉布袋内全腹外敷。采用以“大黄、芒硝”等通里攻下、祛瘀通便中药为主,配伍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利湿等功用的中药,一方面可以减轻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降低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另一方面有激活和恢复肠道功能和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3]。

讨 论

依据以上病例分析:过去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自身消化的局部病变,而采取早期手术,消除坏死组织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但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且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很高。近年来研究表明,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中不仅胰腺的自身消化参与发病,而且微循环障碍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也参与了发病,也是造成SAP内环境紊乱和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早期,病人均伴有中毒症状,内环境失调,临床表现有休克和器官功能损害。此时手术不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反而由于手术的创伤和应急反应而加重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加剧病变的进程,进一步激化全身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近年来强调早期保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尤为重要,此期重点应放在对循环、呼吸及肾功能的维护和支持方面,采取积极保守治疗对抑制胰腺分泌,改善胰腺血液循环,防止肠道细菌移位,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元新,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2,6(2):90.

篇2

【关键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存在问题;完善对策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同志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明确做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而多方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被提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致力于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一、校企合作是协同创新在高校中的重要体现

“2011计划”致力于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分别是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其中,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即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逐步发展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正是高校与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协同,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均带来显著影响。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培养模式,充实研究生教育培养资源,是提高专业学位培养、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有效平台。

目前校企合作的各类方式中,创建实践基地虽不完全成熟,但实用性强,可以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多方受益,现阶段应用广泛,也是本文后续研究的重点。其他合作方式还包括:尝试企业到学校设置所需的相关课程、并由企业教师来校授课的机制[1];按企业需求操作的定向工程硕士培养机制等。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于2002年开始招收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2004年起招收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工程类)硕士,扩大了全日制工程硕士试点范围和招生规模。至2010年,西电在13个相关领域全面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其中“电子与通信工程”和“集成电路工程”为工程硕士试点领域,并于今年5月赴京参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验收汇报会”。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的企业实习,是其区别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接触社会行业、熟悉企业需求的核心步骤之一。由于西电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特色全国重点大学,信息与电子学科也是西电最为优势的学科,因此学生实践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了解电子与通信或集成电路领域的应用背景、生产流程和科研流程。西电优先选择具有下列特征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①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②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的企业;③国家重点行业的企业。学校计划在未来的几年内,建立比较稳定、且在行业内具有影响的实习基地30家左右。

目前,西电有代表性的联合培养基地包括:华为、中兴等在国际通信界有影响力的公司;英特尔、富士康等国际知名企业;中国科学院、中国航空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电子信息类研究所。

“中兴通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由中兴通讯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双方于2009年9月成立。联合培养基地在承担中兴通讯的项目研发任务的同时,努力完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双方合作,朝向“教、产、学、研”全面合作的方向迈进。

联合基地主要包含五个研发中心:手机产品研发中心、数据产品研发中心、用户方案研发中心、软件平台研发中心和产品质量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中兴通讯与西电经过多次专题讨论研究,在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多个研发中心,旨在以中兴通讯软硬件产品为依托,结合西电通信、软件、微电子、计算机等多个现有基础和学术研究方向,共同完成中兴通讯手机事业部的研发任务和一些重大预研课题。基地的建成和实施,在硬件和企业合作等多方面也同样实现了“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工作”。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各项活动,受到西电和中兴通讯的双重领导和控制:西电确保进入研发基地实习的学生数量和研究方向对口;中兴通讯负责管理培训基地日常运作,包括下达项目任务、管理研发过程、并对研发质量进行实时控制等。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2009年联合培养基地招收工程硕士30人,2010年招收81人,2011年招收120人,2012、2013年数量持续增长。学生的实习期为14个月,这充分利用研究生二年级的实习期,并于每年滚动进行。经过面试筛选过程,参与实习的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研发中心后,先进行统一的集中培训,再根据专业划分和培训结果进入部门,部门根据研发任务分配学生到项目组。同时部门确保每位实习生都有对应的企业导师进行指导。

在学校与研发基地的共同努力下,西电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充分应用培养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身应用性技能。联合实践基地对于企业本身、学生、高校及教师都带来益处,是三方共赢的培养模式。实习的学生有50%以上入职中兴,后成为研发骨干力量;成功入职的员工对中兴的实际发货项目有所贡献,分担了全球各个项目组的研发进度压力,填补了公司研发资源的不足。在多方深度参与的预研课题中,实习生作为纽带加强了中兴和西电在各个重点学科研究方面联系,促进了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另外,实习生结合产学研预研课题同时进行了专利分析和布局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对学生的论文深度有益,也前瞻性的保护了中兴的前沿技术和产品。

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教育现代化改革中的大胆尝试和创举[2],是未来的大趋势和大方向。虽然西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开展多年,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也已经从最初的摸索阶段到现在具有一定规模,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校企联合培养工作难以得到全面落实,对接性没有充分实现,即高校和企业对于学生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在思想上尚未达成一致

对于高校和学生而言,前往实习基地的目的是将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得到技术方面的进步;而企业则希望前来实习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但对于长期接受理论指导的在校学生而言,实习初期的“再教育”和“再培训”过程必不可少,如果没有高校层面与企业协调实施这一过程,就有可能出现学生无法快速上手业务,或成为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但“再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实施方案仍未得到规范落实,多流于形式[3],既浪费了资源和时间,又对于学生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2、政策支撑力度不足

由于相较国外,国内的高校与企业之间接触较少,高校一直以科研为主要工作内容,企业则偏应用和实践,因此与企业和高校的接触不够密切,由此造成沟通、合作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不对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但现今并没有稳固的政策支撑,校企联合培养的实施过程往往缺乏双方的共同监控,客观条件下难以保证规范和公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易接触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技术上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与此同时,企业没有得到有利的政策性保障,积极性也不易调动。

3、对校企联合认识不足

西电是我党和我军最早建立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长久以来,不论在学生培养还是科研项目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工程特色,西电校内导师与外界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保持着长期的、多样性地合作,拥有多种横向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校可能比很多企业的研究机构有着更为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更多的经费投入,许多实验设备和科研条件甚至更好。在这种情况下,导师认为学生外出实习并不一定比校内实践更有效果和价值,无论从事的项目还是获得的成效都可能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但事实上,除了研究和业务之外,在校外基地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对于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可以接触到企业的各种人员,从而尽早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人事关系,为他们今后尽快地适应社会做准备[4]。

四、完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对策建议

对于以上问题,参照西电的现状,本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如下对策建议:

1、设立专门项目组和导师组,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西电已于今年3月成立专业学位办公室,致力于整合现有资源,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各类实践基地建设。在校外基地部分,学校方面将成立专项支持机构,筹划在学校内部为联合培养基地设立专门的项目组和导师组,为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建立一定的培养机制;同时继续加强并完善企业与导师的横向科研合作,使校内基地更为规范化和系统化;理顺校外基地各方关系,逐步建立利益协调分配机制[5],将企业、老师和学生的利益进行综合考虑。

2、争取政府部门政策支撑

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撑,从而使得联合培养工作的实施更为规范化,此方面可参考江苏政府出台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政策支撑不应只靠教育部的明文规定,应有多方(如工商局、税务局等)的配套措施,明确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出人力及资金进行监控,尤其注意帮助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让学生接触企业核心内容,从而在技术方面得到真正的提升;强调“企业导师”的重要性,避免流于形式,引进企业著名专家作为兼职导师,真正实现“双导师制”,在这些业界专家的助力下将该行业研究的前沿课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直接引入学校[5];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日常沟通,保持合作关系,真正达到校企联合的示范作用。

【注 释】

[1] 冯涛,万明,王筠.校企合作在西部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创新培养中的功能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 2011(2)162-163.

[2] 刘思利,王昕,周超英.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改革成效.第六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3] 王小龙,李门楼.浅析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第六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