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心范文

时间:2023-04-06 22:1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下父母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天下父母心

篇1

才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

当你真正长大的时候

才明白父母的默默奉献

当你装着豪情壮志

走向社会的时候

当你带着美好的憧憬

去创造精彩生活的时候

当你在另一座城市扎根

去享受爱情呵护的时候

此时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互相搀扶着走到门口

用那双浑浊的眼神

盼望着他们的归来

用那双颤抖的双手

做着他们爱吃的饭菜

用那嘶哑的声音

叮咛着他们注意身体

老人拖着晃动的身体

徐徐回到那寂静的小屋

望着老人的那孤独的身影

难道你们没有心痛的感觉吗

听着老人的那唠叨的话语

难道你们真的没有那份牵挂吗

想着老人那期待的神情

难道我们不该做些什么吗

也许有些人

一辈子也读不懂父母的心

篇2

人们愤愤不平了,感慨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什么是可怜?可怜就是值得怜悯和同情。也就是说,当父母对儿女的疼爱超出了情理常规;当父母在儿女身上所花费的心血,没能得到儿女的理解,没能获得预期的、相应的回应,以致旁人都看不过去。于是,人们便无比痛心地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对子女之爱,本应是可亲可敬、温暖如春的,缘何又变得 “可怜”了呢?作为父母,我们能否不那么“可怜”地去爱自己的子女?

给孩子缺失的爱不要把满足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当

诚然,父母疼爱子女之心天日可鉴,其无私和宽宏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堪称人世间第一爱。这是我们每一位为人子女者终生也难以回报的。但如果父母之爱真到了“可怜”的分上,就有必要反省一下自身了。

因为同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只有适度,才能最好;父母之爱,尽管博大深厚,也要有度有节,否则,依旧无法超脱物极必反的事物发展规律,以致从可敬可佩堕入“可怜”的境地。

大学生小涛,热情地邀请几个家在外地的同学在暑假期间来自己家玩。因怕自己只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家太显寒酸,要求父母租一套豪宅。 父亲获悉某处有一套180平方米、带家具和屋顶花园的房屋要出租,急忙前去联系。房东在听了小涛父亲介绍的情况后甚为同情,主动答应以一个半月的期限、1500元的优惠租金出租。

于是,小涛及其同学如约来到这个设施齐全的“家”,度过了一个舒心的暑假。“为了儿子的‘面子’,我们也只有硬起头皮挺。”小涛的父母如是说。可是,租住这套住宅及相关开销,半个多月就花去了3000多元。这可是一对退休老工人几个月的生活费啊!

小涛完全是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发,为了面子,不惜“打肿了”父母的脸,自己充胖子。其心理与行为,不用说,是极端自私的。而其父母对儿子百依百顺的“爱”,也实在让我们感到遗憾――这原本是一个教育孩子诚实做人、不慕虚荣的好机会,却被这场“糊里糊涂的爱”驱赶得无影无踪。其实正是这种无原则的“溺爱”,正是这种“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甚至“操碎了心”的爱,才使得父母心变得如此“可怜”。

至于前不久在传媒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家三口倾家荡产奔赴香港追星的事件中,那位一贯放任、支持女儿追星的老父亲,因为女儿未能圆满地实现追星梦,愤然投海自尽,更是让人想起了那句充满辩证的咒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给孩子需要的爱不要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当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许多做父母的疼爱孩子,不仅仅是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还有一种心理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爱子心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出于一种私心,是为了使自己心理需求得到慰藉。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却又往往“事与愿违”、“自讨没趣”。

一名大学生在校门口拦住了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两人争吵了起来。原来这位妇女是大学生的母亲。因为儿子春节没有回家,母亲就从数千里外的老家来看儿子。端午节快到了,她还拎来了一篮子粽子。而大学生觉得衣着破旧的母亲会使自己“丢脸”,怕被同学看到后笑话,于是坚决不让母亲进校园。

在儿子的一再催促下,这位母亲含泪掉头离去。临走时母亲还反复小心地问儿子:“要不要把粽子留下来吃?”儿子嘴里只嘟囔了一句:“你快走吧,谁还吃这个东西?”

在这里,尽管孩子冷漠的态度遭人谴责,感情的天平重重地向母亲这一边倾斜;但我们却不能不说,母亲的做法确实有些欠妥。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心理成长正处于青春期,他正在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好面子、慕虚荣,是这一时期青年人的重要特征。而母亲在事先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为满足自己想念孩子的心理需求,贸然前往,完全忽略了孩子此时的心理需要和现实环境状态。

人在小的时候,就像接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一样,接受着父母之爱的抚育。父母也是在无条件地给予着,此时,接受者的内心是一切“以我的需要”为中心,而且也是无条件地接受父母之“爱”的控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内在的自我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感受、愿望和主见。此时,对于他们来讲,父母之爱中的很大一部分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那种时时处处都处于父母的监管之下,“总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的感觉,已成为他们心灵成长的“桎梏”。而这一时期,一股来自心底的力量正促使着他们极力要挣脱 “桎梏”,保护自己的心灵空间,去寻求心灵的自由。当孩子开始向“准成人”的行列迈进的时候,他们已不愿像儿时那样毫无异议地全盘接受父母“填鸭式”的抚爱,而是要与父母在心理上“平起平坐”地分享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甚至要独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这空间既是心灵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那是不允许他人控制和干涉的、属于年轻人自己的生活。

这时的父母可能有些不习惯,他们极不情愿地看着失控的小鸟正飞向遥远的蓝天,便发自本能地做出一些“疼爱”孩子的事,想再次将孩子的心吸引到自己的身边。不能否认,父母之爱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但不少父母通常是从自己的心理需要出发来爱孩子的,因而这种爱就不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其表现往往是自己主观决定要给孩子什么爱,而很少考虑孩子实际上需要什么爱。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上面这一幕令人心寒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景。可是这种“可怜”的父母爱心非但不能赢得子女的理解,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反感,并且,他们在抵触之后还会产生深深的内疚。这就形成了一种负性情绪的循环。这种亲子之爱就在这“爱”―抵触―可怜―内疚―报恩的循环中延续下去,令当事人痛苦不堪,让旁观者也慨叹不已。

篇3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例都体现出了那值得崇敬的父母心。今天我也目睹了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字。

晚上,妈妈带我去吃肯德基。当我点完餐和妈妈端去吃时,看见一个餐位有一对看起来生活不是很富裕的父子,那个叔叔的眼睛似乎受过伤,他没有吃,只是在旁边坐着看自己的儿子吃。我想看看那个叔叔后来会怎样做,便要求妈妈坐在他们餐位的旁边。

当我坐下来时,听见那个小弟弟吵着闹着要他爸爸给他买冰淇凌,他爸爸二话没说,走到点餐的地方,对服务员说:“帮我拿一个冰淇凌,草莓味的圣代。”服务员对叔叔说:“先生,一共五元钱。”叔叔一下子愣住了,可能他认为一个冰淇凌要不了这么多钱吧?但他看了看坐在餐位上望着自己的儿子,便把钱从兜里掏了出来,递给服务员。回到餐位上,继续望着自己的儿子吃东西,看见儿子的身上哪里脏了,就赶紧拿纸给他擦。

篇4

父母经常给孩子写信,关心他的学习,也经常给孩子寄钱。要知道,这几百块钱可是父亲在田里耕耘出来的,是母亲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孩子收到了父母寄来的信,但他觉得父母太罗唆了,于是向父母回了一封信:

爸妈:来信收到,望稍安毋躁,我一切都好。最近手头又紧了,请你们无论如何再寄点钱来。不少于2000元吧,要用“快汇”。另,我跟你们讲了多次,来信宜短,不宜长。你们总爱???匏簦?朔盐业氖奔洹>痛烁楸省

这几天,母亲总是坐在家门口,等待着邮递员的到来。这天,邮递员终于来了,他递给了母亲一封信,母亲一看,是儿子寄的,赶快跑到田里,去找孩子他爸。由于跑得太快了,母亲摔了一跤,但她又爬了起来,继续往田里跑去,到了田里她大声喊道“孩子他爸,儿子来信了!父亲连忙跑来,一边跑一边说:“我就知道,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他们赶忙打开信封,可他们都惊呆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宝贝儿子竟然把自己关心他的话说成???匏簦?朔阉?氖奔洌??嵌忌诵牡亓飨铝搜劾帷

篇5

难道只因简单的口角,曾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儿子就做出如此反伦理举动?弑母案的背后潜伏着哪些深层次的母子矛盾?2010年 8月,记者赶赴杭州,深入调查发现,母子矛盾的根源竟隐匿于14年前那场重要的人生志向的选择上,更在于儿子参加工作后,母亲不放心让他单飞,千里迢迢赶赴杭州照顾儿子的起居,在母亲眼里,儿子长得再大也是孩子,可儿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

青春无法飞翔:

母爱过度,阻断儿子人生理想

1996年7月9日,高考一结束,浙江建德一中的刘建军就是全身心的解脱。和其他学生不同的是,他想解脱的不是紧张的高中生活,而是这座小城里像牢笼一样的家庭。

刘建军1978年10月28日出生于建德,父亲是铜矿工人,工作忙碌,很少在家。刘建军和哥哥刘海多是在母亲张英的管教下长大的。张英个性要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两个儿子的学习要求极为严格。1993年,大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建德当地最好的院校:建德师专。张英极有成就地对刘建军说:“看看你哥, 懂事又听话,你要向他学习。”刘建军听了,有些不悦:“他是他,我是我,干嘛老拿我跟他比?”从小到大,在刘建军眼里,母亲总是偏向哥哥。他依然清楚地记得,5岁那年,他被哥哥欺负,向缝纫机前缝衣服的母亲呼救,母亲无动于衷,任凭自己哭喊。现在,在母亲心中,哥哥依旧是一切都是对的,一切都是好的。

哥哥考上师专后,刘建军的日子并没有轻松。那时,张英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二儿子身上,生活上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学习上不允许他有丝毫的放松。刘建军的成绩稍有下滑,母亲不是把他盘问个没完,就是到校了解情况,刘建军觉得自己就像笼中的小鸟,只盼望着高考早一天到来,自己早一天飞出。

7月中旬,标准答案下来后,刘建军一脸喜色,分数不低,报考全国重点大学完全没问题。全家都为刘建军骄傲,张英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见谁都夸夸就要考上重点大学的儿子。

填报志愿,他抱着报考指南一个劲勾画那些医科大学――做一名医生,一直是他最大的愿望。可是张英坚决反对。“妈妈觉得现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最热,你为啥不选这些,偏去学什么医!你做事毛躁,不适合做医生。”

母亲从小就对他很严格,大事小事都要替他拿主意。可如今他已经成人,到了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了,难道就不能作一回主?刘建军不服气,第二天,他背着母亲偷偷填报了浙江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回校交了表。谁知晚上回到家,一眼见到母亲,发现那份志愿表竟然在她手中拿着――原来,张英从儿子的同学那里得知儿子偷偷填了医科志愿,又气又急,直接找到老师要回了志愿表。

“你再考虑考虑吧,妈还会害你吗?”她一遍一遍地苦劝儿子,言辞无比恳切,态度无比执拗。

志愿表上最终填报的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张英像拿着战利品一样带着表格去了学校。望着母亲心满意足的样子,刘建军心灰意冷:好,你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反正是你逼我学的,学不出来,你别怪我。

8月,刘建军以全市理科第6名的高分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儿子上学那天,张英眼里含着泪花,心中万般不舍,可刘建军连头也没有回一下。大学四年,他不经常回家,回家也不怎么跟母亲交流。以至张英对儿子在学校的情况知之甚少。

2000年7月,别的孩子大学都毕业了,张英这才发现,儿子竟然没有毕业证,原因是欠了学校3000多块学费。

“家里每年都给了你钱,怎么还欠学费?”张英莫名其妙。

“玩网络游戏花掉了呗。”刘建军漫不经心地说。

“给你钱是让你学习的,你怎么可以……”张英按捺不住想发脾气。谁知刘建军抢先她一步,突然爆发了。“学习学习!我根本不感兴趣,为什么要学这枯燥的专业?这大学是你选的,你自己去读啊,你去啊!少烦我!” 儿子一通大吼,吓得张英目瞪口呆。

家里向校方还清学费后,刘建军拿到了毕业证,在杭州一家电脑公司找到了工作。不过没干多久,他就辞职了,理由是工资太低。张英给他打电话,小心翼翼地劝说:“现在工作不好找,你可以找到新工作后再辞嘛。”刘建军阴阳怪气地说:“现在知道工作不好找了吗?那当初为什么逼我学这个破计算机!要是读了医科,我早就进了大医院了,哪用在这种小公司里被人吆来喝去!”

张英觉得委屈,可是更心疼儿子。从那以后,她不敢再问儿子工作的事情。电话里顶多问问生活上的冷暖。要是听出他口气不对了,张英就想:肯定又换工作了。放下电话,她就会立马给儿子汇一笔钱过去。那种心态,类似于“赎罪”,虽然她想不通自己何罪之有。

刘建华收到钱后该花照花,没有一点不好意思的;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更加随意了:高兴了找家公司待待,不高兴拍屁股就走人――生存问题不用愁,反正母亲会寄钱给他的。

一切顺利的时候,他也曾幻想对未来有一个重新设计,比如考法律硕士、读MBA等等,可是只要遇到些许挫折,他就会躲、就会逃,就会给自己找理由开脱:刘建军,你落到这个田地,都是别人害的;这错误,本来就该由别人来埋单,与你无关。

母亲成了他的出气筒和替罪羔羊。每次遭遇失败,他只要这样一想,马上就会心安理得。

屡屡辞工,

儿子失败却要母亲埋单

一觉睡到了第二天天大亮。

看看表已经快中午了,张英叫儿子起来先吃早饭,他在屋内不耐烦地嚷道:“知道了,叫什么叫!”

张英一阵难过。儿子的脾气越来越坏了,但她不想理解成是出于对她的“仇恨”,而宁愿认为是社会上的竞争压力造成的。

这次儿子再度辞职,她仍然选择笑脸相迎,不埋怨、不指责,可内疚却比以前更深了:这些年计算机行业过热、人才越来越拥挤,儿子的日子越发不好过;当初若不是自己干涉他学医,今天说不定他真不用受这份苦……

想起儿子蜡黄的脸庞,张英叹了口气,拎起菜篮子上了街。她打算以后每天换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只希望他的身体快快好起来,能重新出去找份新的工作。

只要不提工作的事,刘建军对母亲还算心平气和,母子之间也算是和睦。整天吃了睡睡了吃,一转眼他就在家里晃了两个月。

9月的一天,张英从外面回来,对刘建军说:“邻居你陈姨家的小二子从广东回来了,还开着奔驰车,一个初中毕业生竟混得这么风光。”

刘建军觉得母亲是在讽刺自己,心里有些不舒服:“你当初不是认为唯有读书高吗?”

张英听出了儿子话里的火药味,却忍不住想多劝他两句:“其实关键还是看个人努力。你的好朋友刘强(化名),人家上的是大专,现在不也在杭州买房了!”

刘建军的声音一下就大起来了:“他考上的是他想学的专业,我考的不是!如果不是你逼我改志愿,我今天怎么会这样!”

跟以前每一次争执一样,儿子的矛头再次毫无意外地指向了她。张英忍无可忍:“建军,这几年你工作不顺利,家里没问你要一分钱,反而给你寄了一两万块钱,全是家里在养着你,现在你倒怪起家里不是了。”

妈妈的话让刘建军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大声叫道:“我没要家里养我!谁要你们养我了!我没有……”张英也火了:“就是家里在养你。”

话音刚落,一记猛拳便砸向她的胸口。她连退两步,两眼发晕。

儿子居然打她了!她闭上眼睛,哭喊起来:“你打吧!你打吧!”刘建军望着一脸泪水的母亲,紧握着颤抖的拳头,怒目圆睁,半晌才收起拳头,掉头跑开了。

他不知该怎么解释刚才的举动,他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是母亲呜咽的哭声分明证明:这一切并不是噩梦。可为什么他竟会如此失控?刘建军想,也许是母亲的话触及了他内心最痛的地方。

这几年,刘建军的工作一直走马灯地换。虽然是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但因为眼高手低,基层的工作不愿意做,高层的又做不来,几年下来,依旧在原点踏步。他的同学有的自己开了公司,有的拿上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年薪,这些他都知道,只是一直不愿意面对。

可母亲这番话,彻底捅破了这层纸,让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失败,同时意识到:母亲并不愿意对他人生的失败负责。

这个责任母亲不负,谁来负?他自己吗?刘建军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一点,他心里仍然迁怒于母亲,因为他实在没勇气承担这失败;他在心里对母亲咆哮:一切都是你造成的,不是我,所以你要承担责任,你必须承担责任……

拳头,就是在那一刻挥出的:他要用暴力来驱散内心的恐慌。而其实,在潜意识里,这拳头更像是挥向他自己的――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参加工作10 年了,至今一事无成。他恨自己,觉得自己无能至极,恨不得把自己打一顿……

这次动粗之后,刘建军收敛了很多。他虽然没有主动向母亲道歉,却主动找起了工作。2009年11月底,他跟母亲说,打算回杭州试试运气。

张英看到了儿子的变化。亲生儿子动手打她,让她心寒至极,但想想毕竟是自己干涉他选择在先,让他痛苦多年,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原谅他吧!当儿子提出要去杭州时,她当即表示不放心他的身体,要一起前去,好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一让再让,

护犊赎罪终致弑母惨祸

2009年12月2日,母子俩人来到了杭州,暂住在上城区清泰南苑刘建军的表妹家。

开始的半个月,刘建军的态度非常积极:一边在网上投简历,一边跑各大人才市场。张英则每天早上6点多就悄悄起床,先到菜场买些新鲜蔬菜,再回来给儿子做饭。上午儿子到人才市场,她在家洗衣服、拖地,等着儿子的好消息。

可是儿子的好消息迟迟未到,投出去的简历绝大多数石沉大海。刘建军的情绪又开始变坏。

12月19日那天,直到中午1点钟,刘建军才阴沉着脸回来了。张英小声问:“今天怎么样?”刘建军把简历朝沙发上一扔,没好气地说:“还能怎样?我一个堂堂正正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几年程序开发的工作经验,这家小破公司竟让我从跑业务做起。”

张英苦笑了一下:那也比没有工作强啊!可想了想没敢说出口。看来儿子的工作不是一两天就能找到,她决定自己也去人才市场碰碰运气,最起码把母子俩的伙食费赚回来。

第二天,张英来到小区附近的家政公司。工作人员上上下下打量着她,笑着说:“大妈,您这个年纪,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怎么出来找工作了?孩子舍得让你出来吗?”说得张英的眼泪差点迸出来。填了资料,留了联系方式,临走她再三拜托对方:“我确实需要这份工作,报酬可以比年轻人更低些,麻烦你们费心帮我找找。”

2010年1月1日,新年到了。张英想,今天多做几个菜,庆祝一下,给儿子一个新的开始。谁知11点30分左右,她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家政公司打来的,说有一个客户想见见她。

张英连忙收拾一番赶了过去。临出门前,她不忘拍拍儿子的房门,大声说:“建军,妈妈出去一下。”

张英满怀期待地去了,并不知道门后的儿子刚刚遭遇了又一次重创:上午,他鼓足勇气给那家“小破公司”打了电话,说他现在可以过去,但公司人事经理却冷冷地说,人已招满了。刘建军觉得自己撞到了死胡同里,头破血流,陷入绝境。他木然挂掉电话,蹲在地上,喘着粗气,心如死灰,什么工作,什么生活,什么亲情,一切都没意思,一切都没意义。母亲在门外唤他,他明明听见了,却懒得去理。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张英回到了家。客户对她很满意,说明天就可以上班,工资每月1000块钱。这笔钱基本够她跟儿子一个月的伙食费了。回来的路上,张英想,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儿子这个天大的好消息,让儿子也为自己骄傲一下。

打开门,看到的却是儿子阴沉的脸。“你到哪里去了?”

听到儿子的口气像在审问自己,张英咽下了好消息,淡淡地说:“到家政公司去了。”刘建军生气地说:“现在都快1点了,饭还没做。”张英二话没说,走进厨房,开始做饭。

张英一退再退,息事宁人,刘建军却步步紧逼,不依不饶。他跟进了厨房,继续指责母亲:“拖到现在才煮饭!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的肠胃不好。我现在胃疼,你高兴了吧?”

儿子一再寻衅,终于激怒了张英。她反问儿子说:“你胃疼,是我造成的?你今天的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刘建军的情绪莫名地亢奋起来:“是你造成的,一切都是你逼的!”张英重重地放下手中的菜,也大叫起来:“那又怎么样?是我造成的,又怎么样?”

“啪”的一声,一记清脆的耳光打了过来。张英愣愣地捂着发烫的脸,傻了:这是儿子第二次打自己,而且是打在脸上。

她哭了,哭得歇斯底里:“好,我现在就离你远远的,回老家。”

刘建军慌了神:母亲走了,他怎么办呢?以后谁来照顾他,谁来听他发泄,谁来为他的失败埋单?

“你别走,你说,是谁把我逼到今天这个地步?”他拦住母亲,继续纠缠道。张英一句话也不想再说,只管朝前冲。刘建军疯狂了:“我说了不准走,你还走!你给我站住!”说着,他竟然从身后的刀架上抄起了一把尖刀,对准了母亲的胸膛……

事后面对警方的审讯,刘建军曾这样辩解,说他当时只想吓唬母亲,说母亲可能没看见他手中有刀,低着头就冲了上来……但辩解改变不了结局:那把闪亮的尖刀,当场捅进了张英的胸膛,待到120赶来时发现,张英已经因急性大出血当场死亡。

刘建军这时好像才明白,母亲真的没了,永远没了。他顺手拿起那把尖刀朝自己的腕部割去,被警察当场制止。

2010年6月24日上午,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刘建军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面对这个结果时,刘建军的反应却是当庭大叫:“请求死刑!”

刘建军的辩护律师说,本案是父母望子成龙酿成的一场悲剧。填报高考志愿时,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到底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是顺从家长的意见,本案的发生值得所有的考生的父母警醒和深思。

篇6

——题记

都说小孩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却从小在“ 金钟罩”中长大,父母的唠叨时刻伴着我们,难道小孩的一点错都不能容忍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话固然好。可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呀!我在《格言》

中看到一句讽刺话语:“曾经理想很多,现在留给后代!”这话可能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是的,父母无一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是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很多家长已经给孩子指定了成长道路。不错的,像好的幼儿园然后上好的小学,从重点中学到重点高中。可孩子们的理想是和父母不同的,如果家长们让孩子一味的朝一个方向发展,就会使孩子感到厌学,厌恶生活,心理承受力不好的甚至回自杀!

有人说,风雨中开的花朵是最好看的。但不合孩子的心意,达成了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不怕这花朵“枯萎”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心莫急。

篇7

同学们,当我们从丫丫学语长到即将步入中学大门的时刻,你们是否理解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意思呢?从前我也不懂,现在我不仅弄懂了,也把这句话铭记在我的心中了。

你们想知道我是怎样明白其中的含义吗?那还得从两年前说起。平时,我经常肚子痛,痛起来哭闹个不停。每次都是妈妈送我去医院。吃点药就好了。可这一次,却很闹心。那天,我吵着让妈妈带去吃火锅。吃完饭刚回到家,我就发病,痛得我在床上直打滚。妈妈不顾天黑,二话没说,把我背到了医院。

到了医院,妈妈忙的不可开交。一会儿去交费,一会儿扶我去抽血,化验。等一系列的检查做完,妈妈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我多想让妈妈歇一会儿,可妈妈坚持给我打吊瓶。到了病房,才知道要做皮试。我从小怕针,怕痛。为了让我顺利做完皮试,妈妈就把我的嘴放在她的胳膊上。等做完皮试妈妈的胳膊上留下了一个血红的大牙印,我问妈妈痛不痛,她却说不痛。

在我打吊瓶时,妈妈一会儿给我揉肚子,一会儿给我讲故事,一会儿为我打热水……看到妈妈忙碌的身影,顿时觉得一股热流涌上我的全身。这时,我才真正懂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含义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深……

六年级:姬泽华

篇8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却买不到生命。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的呵护它。

今天的护蛋活动使我更加懂得了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是多么需要精心地呵护。

时钟终于转到了下午,我一直想快点放学,几乎整个下午都坐在教室里。虽然十分闷,但还是不敢出教室门一步,生怕一出门,就前功尽弃了。嗨,就这一个蛋,就把我一天的快乐和自由全给夺去了,只留下了担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我终于明白了它的含义。天下父母没有一个不为自己的儿女着想。正如我一直想着这个蛋一样,可是有时候自己的付出,得来的却是苦恼、担心和烦闷。所以我们做儿女的要尽量少给父母担心,多给父母快乐。

篇9

你在网吧掏钱时,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体验到父母的艰辛了吗?

这钱是父母汗水中希望和精神支柱哪。

如果父母像你这样自私自利,

还会需要那么没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劳动吗?

篇10

2008年10月,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一行来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督导,笔者作为学校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接受督导。我讲授的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节“天下父母心”被评为最佳优质课。

课堂上,新颖独特的课件制作,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语言饱蘸深情的真诚讲述,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同时也得到了听课者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此课的成功,在于教者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课堂上教者的情感真挚,生动感人,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执教“天下父母心”这节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渲染气氛,打下情感铺垫,课一开始时直接播放录音故事《感动》:在千钧一发之际父母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亡毫不犹豫地留给自己……故事情节先声夺人,嗫人心魄,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新课顺势导入。我万万没有料到,当我用投影展示中央电视台“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时,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会心的笑。突然教室后排冒出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帮妈妈洗脚,老师你做过吗?”一个班上平时上课极不专心的华勇同学发话了,他似乎在刁难我,顿时教室一片哗然,同学们都把目光转向我。这突如其来的发问,迫使我瞬间做出反应,面对学生询问的目光,我镇定下来,重重地点点头,“老师做了,而且不是一次,你们呢?”学生们摇摇头,此刻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满含深情地朗诵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什么说小草那一点点的绿意,难以报答阳光的爱,为什么儿女的那一点点的孝心,难以报答厚博的母爱?此时我想通过四幅图片能勾起学生对父母之爱的回忆,让他们敞开心扉,来个“真情告白”,讲述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做的一件令我们最感动的事,让师生共同分享父母给予的爱。随后,大家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生活中的体会与感受,学生们在争论中,通过亲身的参与生成知识,从而学会感恩。然而,此刻我也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感动,于是我在课堂上也满含热泪地讲述了我与母亲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所有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很多学生也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我从这节课才领悟到真实的东西最富有生命力,恰当的切入激活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老师的深情讲述中,学生情感的闸门一下被冲开,学生潜藏的巨大潜能被激发。学生用小品的形式现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生动而感人的孝敬父母的故事。在爱的献礼中,学生自发动手制作一张张简单的贺卡,一幅幅普通的画,一首首不押韵的献给父母的颂歌,都饱含着深情,都显得那么意味深长。

诚然,我在教学设计中,课前并未设计“自己的真情告白”这一环节,因为我认为如果教师讲授多了,就会陷入传统教学模式的泥潭。但也正是学生的“意外”,使得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也认识到一味互动不一定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讲授不一定就是旧课程的套路,我认为教师巧妙的引导和打动心灵的讲授,也许正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往往在热闹的师生互动背后,可能遗漏了某些接近本质回归自然的东西,发生在我身上这感人的故事如果弃之不用,一味引用别人的事迹,不仅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会造成宝贵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堂课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对学生付出真情,与学生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的真实,是从我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的,我现在才真正地体会到:一堂好课,一定要真情涌动,一堂好课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天下父母心”这堂课,正是凭借我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抒情。因此,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打动并感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