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监控范文

时间:2023-03-19 02:2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区监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区监控

篇1

小区住户拥有一个高效率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又能满足不断变化的使用者的需求对小区实现统一、有序、智能化、网络化管理,这

是小区安全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满足住宅小区的安全和科学系统化管理的需要,以及为了对随时发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对意外情况能迅速做出正确

判断,并给出正确、快速的指挥和处理。结合小区管理的特点,我部制定了本实施方案以达到降低业主投资成本的目的.在整个系统中采用网

眼视频服务器加普通摄像机,实现对小区各个地方进行视频实时监控,达到维护社会治安和防止破坏的作用,及时地把一切可能发生的或即将

发生的案件和险情的图像资料传送到监控中心,使监控中心的值班员可以把这些危害和隐患扼制在萌芽状态,杜绝财产损失、确保人员生命安

全。这也是为配合安全保卫工作,打击现代犯罪行为提供有效法律证据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期能更好地为管理服务。现要求在小区内设置数个

监控点,进行数字系统监控,以提高整个小区的安防水平。

网眼数字监控系统为现代化小区建立一个先进的、完善的安防系统的操作管理平台实现了集中控制、集中管理,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用户需求分析:

加强小区监控的安全防范工作,改变以往的被动调查为主动的巡视、监控。

通过网眼视频监控系统,对各个小区楼宇进行全时、不间断的监控。

所有的视频数据环境数据必须远程传输并且对数据的记录存储要尽量的全面细致.

良好的扩展性能,可以适应小区规模不断扩展的需要。监控系统的软、硬件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灵活性及扩展性,以适应不同规模监控系

统网络和不同数量监控对象的需要。

网眼视频监控系统必须统一将小区的视频画面人员进出小区的状况小区住户环境的视频信号等数据及时的传回监控中心。

体现高科技的含量,体现安全防范的特殊性。

提供多点监控、远程监控实时监控等丰富的监控方式。

最终的目的是要保证小区业主的安全以及保障业主的各种财产.

总体来说就是达到小区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的通讯方式家庭智能化系统和高度的安

全性。

系统设计思路

利用小区内已经布好的宽带网络,把监控图像传输到小区这中心

以最快捷、最合适的方法思路完成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

将普通摄像机连接到接入以太网络的网眼视频服务器上,再通过宽带将图像送到到监控中心

篇2

关键词:智能小区 安防 监控系统技术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安防监控系统是整个智能小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小区是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化新型住宅,主要内容是在智能小区内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技术,为居住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化信息通讯服务、高效科学的物业管理和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等功能,小区的智能系统包括信息网络、管理与设备监控系统、安防系统等功能。小区的安防系统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安全技术的设备器材,通过对小区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工作来保障小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综合性多功能防范系统。同时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小区安防系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只进行小区的安保工作,目前还提供小区环境监测等功能。

一.智能小区安防系统的组成

1.住宅报警装置

住宅报警装置是安装在室内由各种探测监控器组成的以保证住户在住宅之内的安全的安防系统,同时还提供紧急呼救的服务。

2.访客对讲装置

访客对讲装置是一款主要针对外来访客通过业主的识别进行安全防护的一项安全措施,访客对讲装置可以有效地防范外来无关人员进入小区,可以有效的规避一些可能对小区内的居民或者小区内的公共财产设施造成的威胁甚至伤害。在现实操作中访客对讲装置常常与门禁系统结合在一起,可以高效准确的控制小区内人员的进出。

3.周边防越报警装置

周边防越报警装置是通过在封闭的小区周边安装各种探测器,防止伤害的发生。

4.视频监控装置

视频监控装置是为使小区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小区内部动态安装在小区的出入口、周界、公共通道等等重要场合的安装摄像设备,由小区的监控中心进行监视以及录像。其中电视监控系统和网络数码摄像机的应用较为广泛,电视监控系统主要是对小区内的主要入口、停车场、通道、等公共部位进行实时监控。网络数码摄像机的应用在目前较为广泛已经逐步取代了户外高清黑白摄像机,这种技术的采用可以解决传统监控设备中安装距离等难题。

5.电子巡更装置

电子巡更系统是由信息钮、巡检器、控制器、软件、保安中心管理计算机等组成。电子巡更系统是对保安巡更人员按照设定的线路进行的值班巡查的状况进行记录。安防系统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可以对外面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保安巡更人员实现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功能。 电子巡更系统的信息钮一般设置在住宅小区的盲点,死角,主要道路等处。小区的主要用户可以在小区内的重要地带或者部位进行设置,可以专门编号和命名巡逻站点,根据小区内的实际需要监控的范围设定独立的巡逻线路,这样可以启用自动导向功能显示出下一站点。巡逻路线要按照巡逻站的依次排序准确地记录出预期和实际的巡逻数据, 同时输出数据。

二.智能小区安防系统的特点

1.智能小区安防系统的数字化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来临“数字安防”已经形成为一种社会前进的趋势这种以数字化和红外线技术为基础、向超高灵敏度红外视频系统发展是这种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模拟信号为基础的视频监控防范系统向以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发展;系统设备向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安防产品能全方位地记录,并以数字方式存储各种流动与报警信息。2000年以来,数字监控产品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一些技术实力和资金背景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安防市场,给安防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产品也由原来的数字监控录像主机,发展到网络摄像机、网络传输设备、电话传输设备和专业数字硬盘录像机等多种产品。

2.安防系统集成化

现今安防系统的集成化主要分为安防系统自身功能的集成和安防系统。其中安防系统自身功能的集成是指将语音、门禁、报警、影像等各种功能集中在同一个网络构架平台中来展示出智能小区安全监控的整体情况;安防系统是指与其他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将安防系统与智能小区的通信系统、服务系统及物业管理系统等集成,这样可以共用一条数据线和同一计算机网络,共享同一数据库。这样一次投入,事半功倍,彻底摆脱重复布线、反复维护的烦恼。

3.安防技术国产化

目前世界上正在努力开发利用用于周界防越精确定位的同轴电缆磁电感应技术,我国现今有的厂家已经将自己生产的微波电缆推入市场,这种电缆能够精确的通过蝉噪效应定位任意周界可能发生的意图攀爬闯入和试图切断的入侵行为,精确度可达到三米。这种系统主要运用数字信号来处理信息,不会受到雨、大雾天气、车辆路过的震动影响或者噪音而引起误报。这说明,我国目前的安防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有很多国内厂家纷纷走发展技术之路,致力于缩短我国在安防方面与世界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技术方面超过世界水平。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发展自动跟踪和锁定系统、远距离多路报警图像传输系统,以提高监控产品的质量。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产品,提高国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智能小区安全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智能小区安全监控系统设计原则是以“可靠、经济、完善、严密、合理”的设计思想,致力于做到系统的安全性和周密性。系统不仅要能够维护大楼的安全和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外还要提供服务于管理、给管理提供现代化的手段。保证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现代小区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讲机的先进性,同样是系统的可靠性的重要保证。同时先进的系统设计也是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扩充性的保证。在监控系统的设计师应该注意保证设计的技术安全性的同时尽可能的选用世界先进技术。

1.系统的可靠性原则

监控系统在设计的时候一些细小的失误或者技术小误差都会给系统而设计结果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设计时采用不成熟的技术或者设备都会对系统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设计的可靠性必须纳入系统安全性的检测范围。

2.系统的设计经济性原则

监控系统最终是要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建设中去,所以必须考虑系统投资,这也是工程设计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小区的建设方应该在选择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以及选购设备时候充分考虑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及售后服务有保障的设备和供应商。

3.系统的弹性和扩展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监控系统使用管理的要求,整个监控系统应该具有扩展功能和弹性。系统的更新速度必须能够赶得上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原来建立的系统的容量和功能上经过若干年后,往往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扩展系统规模几乎是必须的。因此,在设计中重点考虑系统应有较强的扩展功能,并留有一定余量。

结束语:

智能小区在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安防产品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为人们建造安全、舒适、快捷、方便的美好生活环境做出巨大的贡献。就目前而言,智能小区的安全防范监督系统正在一步步趋于合理完美,这种系统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信息服务系统。选择环境也更具成熟性和先进性,随着智能小区建设资金的进一步投入,可以对监控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扩充不断地提高和完善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童.《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3

本项目拟建成大型成熟、高绿化的生态住宅小区,除住宅楼外预计建设公共建筑,包括幼儿园一栋,大型停车场一个。为预防和制止入侵盗窃、抢劫、破坏等刑事犯罪,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同时为便于物业管理,此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共设计16个视频监控点,监控区域主要覆盖小区周边围墙、主要道路、出入口、停车场、自行车棚和幼儿园,同时在围墙四周安装红外对射探测器,形成“电子围墙”,配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夜间报警探测,可有效弥补摄像机在夜间无光线或光线较弱情况下监看效果不理想的弱点,从而有效提高安全防范可靠性。

设计依据

由于此住宅小区周界区域比较空旷,尤其是小区北部区域(一废弃机场),且小区夜间周边没有灯光照明,因此给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创造了地理条件,小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为此,用户针对小区安全隐患适时提出小区安全防范监控系统建设需求,对小区周边围墙、主要道路、出入口、地上停车场、幼儿园等重点位置设计安装16台摄像机,其中围墙周界为重点防范区域,要求达到报警探测和视频监控双重保障。

通过对以上各部位安装监控摄像系统和报警探测系统,能够建立一个有易于扩充、升级和管理使用的综合监控平台。实现小区重点区域的集中监测和数字化管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保证居民人身财产安全。

一个完整的小区安全防范系统,是视频图像监测系统和报警探测系统的完美结合。如何将两个系统的联动功能发挥到最大化,是决定该防范系统是否完善、先进、可靠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该系统性能高低的关键。因此,根据多年行业经验,对此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和建立应满足以下要求:

(1)系统能够常年连续地稳定运行,保证监控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

(2)设备性能精良,适应西部多边的自然环境气候。

(3)方案设计周密、科学、合理,便于实施。

(4)选用设备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能够完全满足用户实际要求。

(5)各种信号传输顺畅无干扰,常年使用无衰减。

(6)用户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和维护,用户可自行组态。

(7)报警侦测灵敏,报警信号传输实时性高;监控图像质量清晰自然,无延时和抖动。

(8)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扩充性和升级能力。

(9)可与本单位的其他监控系统实现网络连接,并可成功纳入统一的数字化监控网络。

系统设计

1.前端设备的布设

前端设备在整个监控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项目中前端设备包括前端摄像机和前端探测器两部分。

(1)前端摄像机的布设

前端摄像机是最主要的图像采集设备,发挥着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现场监看功能、视频报警功能、图像复核功能(主要结合报警系统实现)。摄像机主要安装在室内外“重要监视区”及要害部位。这些摄像机通过对现场的实时监视,能及时发现险情、不法行为和治安问题,能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此,重点监视目标、重点监视地段(小范围),宜采用固定摄像机,如进出入口等;较大范围的监视区,如围墙周边、主要道路、停车场等,宜选用带云台和变焦镜头的摄像机。

(2)前端探测器的布设

同摄像机一样,前端探测器作为重要的报警探测设备,对突发和意外情况的及时捕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方案中围墙是整个防范系统的重点,仅通过围墙周边安装的摄像机进行单一的视频防范还不能达到理想可靠的安全性,这是因为,夜间围墙周边没有灯光照明,严重影响监控图像的清晰度和辨识度。另外,图像监看需要保安人员进行视觉判断,尤其是在夜间事件多发时段,更要求保安人员提高警惕时刻职守,但夜间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最为迟钝的,因此由于人员疏忽造成防范漏洞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弥补视频监控在夜间无光环境下的防范弱点,我们在围墙安装红外对射探测器,利用多重探测光束形成一道肉眼无法看到的“电子围墙”,在夜间进行布防。一旦有非法分子翻墙进入,探测器被触发,报警信号可立即传输到监控室,启动警号闪灯等设备进行告警,从而有效提高了围墙防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弥补了夜间视频监控的不足。

2. 主控系统

该项目是围绕智能化数字硬盘录像监控系统(以下简称数字硬盘录像系统)作为主控系统来进行设计的。数字硬盘录像系统是指以计算机硬盘为图像录像媒体,集成画面分割切换、云镜控制、录像检索、网络传输及报警联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度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它以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为基础,在其中增加了前端设备的控制功能、报警信息处理功能,以及计算机网络传输功能等,从而构成完善的数字化监控报警系统。其中图像记录部分采用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利用硬盘录像,使图像的记录、重放、检索、管理等更加灵活便捷,因而日益成为监控系统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对于传统模拟监控系统,具有多种特点和优势:

功能高度集成,将视频监控和报警探测有机结合,简化了系统设备,更加方便了系统的保养和维护;

操作更加简单、直观,界面更加友好、人性化;

超大的记录容量,方便快捷的检索、更利于保存;

实现了网络远程监控和系统联网;画质更清晰;

安全性更高,具有严密的输入安全措施和防伪水印,杜绝录像资料被篡改。

系统功能

为了便于用户对系统功能的理解,下面从用户对该系统的不同使用环境和系统的特殊功能,分别阐述系统的各种智能监控功能。

1. 中心监控室具有的功能

主控室是整个系统的信号控制及信息交换中心,具有最全面的系统功能,简单表述为以下几点:

可实时显示任意一路或多路监控点的影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

可对任一路摄像机的显示效果、录像速度进行设置,以达到最佳效果。

可对某一路或某几路重要监控点的图像进行多种模式的存储录像。

重要录像资料可以备份和播放。

可对录像资料进行多种智能检索和回放。

可任意控制前端云台和摄像机镜头,选取最佳角度和距离监测现场情况。

具备强大的联网传输功能,可将各路监控信号远传广域网,实现网络监控。

具有强大完善的报警联动功能。

可在主控室扩充模拟电视墙,增强显示效果(但成本造价较高,暂不推荐)。

通过在数字智能型控制主机上的设置,可将监控信号上传到Internet网,实现远程监控。

更详细的功能介绍请参见设备选型中数字硬盘录像主机的功能介绍。

2. 报警联动功能的实现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和突出的是该系统的报警联动功能,因为从方案设计的初始,就确定了监控重点为围墙部分,而有效提高围墙防范性的途径是同时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和报警探测设备,所以,如何实现两个系统功能的结合,即报警联动功能,以做到快速接警、准确判断、有效告警等一系列联动反应是该方案的核心。其具体功能是:

当夜间有非法人员入侵(翻墙进入小区)时,报警探测器首先被触发,报警信号立即传送到监控室,启动警号闪灯进行告警。

同时数字硬盘录像主机的监控界面自动弹出电子地图显示报警方位。

数字硬盘录像主机立即启动围墙报警区域的应急探照灯自动打开,为摄像机和保安人员侦查警情提供必要照明。通常,当夜间监控区域没有光线或光线微弱的情况下,摄像机无法正常监看,只有通过增加环境照明或添加红外灯方式来给摄像机提供补充光源。而增加环境照明不仅牵涉环节较多,增加工程量,而且常年耗费大量电力。添加红外灯,一是远距离红外灯价格较高,且夜视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且无法配合智能球型摄像机一起使用,也就无法实现报警预制位功能。

因此,我方设计思路是在围墙安装应急探照灯,作为报警后的联动灯光。平时探照灯处于关闭状态,不耗费电源,当某处报警探测器被触发后,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探照灯将自动开启,为摄像机提供充足照明,也便于保安人员的图像察看。同时现场灯光的开启,具有较强的威慑作用,可直接避免一些事件的发生。

数字硬盘录像主机同步启动报警区域的智能高速球摄像机以最快的速度(240°/秒)自动转动到该报警区域,为保安人员采集现场图像。同时摄像机自动进行录像功能,为以后事件查证提供有效的图像资料。该方案中之所以选用性能最优的前端设备―高速智能球型摄像机,除了它出众的品质和性能,正是为了利用其所特有的报警预制位功能和高速旋转的性能,以保证在报警触发后的最短时间内摄像机以最快速度自动确定报警方位,采集现场图像,为保安人员迅速查明警情,采取行动争取了大量时间。与普通云镜控制摄像机相比,报警后,保安人员虽可通过电子地图快速辨明报警方位,但首先需要人工确定报警区域摄像机,然后通过手动控制该路或多路摄像机进行图像察看,如果人员操作不熟练,或一时慌张,造成操作失误和时间延误是必然的。

还可利用数字硬盘录像主机强大的网络远程功能,设置多个网络接警中心,实现网络远程报警功能。即报警后,本地报警图像将自动上传到其他网络分控端的计算机上,并远程启动分控端的警号闪灯;该分控计算机同样会自动弹出电子地图显示报警方位,以及启动报警录像功能。该功能的实现,有效增加了报警后的响应范围,避免了单个监控室人员离守而造成的报警无响应的情况。是监控技术网络化发展的突出表现之一。

另外,对于平时重要部位安装的摄像机可在数字硬盘录像主机上进行视频移动报警功能的设置,当有画面中出现非法移动时系统能够自动报警、启动录像,以便及时发现警情并作为日后取证之用。

3. 其他网络分控端具有的功能

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观看所有监控点的视频图像。

通过网络和分控软件可远程控制各监控点的云台和镜头,摆脱地域限制。

器材设备的选用

1. 前端设备

(1)对于摄像机的选用应根据具体环境选择,对于围墙安装摄像机,推荐使用BN-5606XH3 (SONY-480机芯)高速智能球型摄像机,以配合报警探测系统实现报警预制位功能。

(2)对于停车场、小区通道等区域安装的恒速球型摄像机,推荐选用BN-5606HL3室外壁装/吊装智能低速球。

(3)对于室外固定摄像机,因夜间光线较差,推荐使用BN-1350D红外夜视摄像机。

(4)对射探测器

2.传输设备

传输系统承担视频图像信号、控制信号的传送。根据设计要求,视频信号的传送基本上经屏蔽密度为96%的抗干扰SYV75-5-2或SYV75-5-2专用同轴视频电缆传输。

系统视频输入和输出阻抗以及视频电缆的特性阻抗均同为75Ω。

多芯双绞线传送报警信号和控制信号。

多芯护套线传送设备用电。

3.录像设备

篇4

关键词:DTMF编解码、热释传感器、门磁传感器、远程遥控、小区家庭监控等。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J

一、系统功能的分析:

从市场上来看,市场上目前的有关小区家庭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存在着人性化不强、报警准确性低、监控手段单一、不能远程报警、抗破坏能力差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经过仔细和认真的分析,研究了一套更加有效的监控方案。

1、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⑴采用单片机作为中央处理器,性能稳定,工作可靠。

⑵出现警情时可以提供两种报警方式:现场警笛报警和静音,并能立即自动

按顺序拨打6组报警电话号码,遇到忙音自动追拨,直到拨通设定的电话。

⑶采用语音报警,例如:这是XX楼XX号,有人侵入!请立即来人。可以

使接到报警电话的主人一目了然,立即明白情况,并可以监听现场。

⑷可远程遥控功能,当用户拨打和报警器主机连接的固定电话号码时,在振铃6声无人接听后,主机自动摘机,语音提示,用户可以立即输入四位的密码,正确后可进行远程遥控操作:

①远程布防。

②远程撤防。

③远程紧急报警。

④远程解除报警。

⑤远程监听。

⑸主机内部配备后备可充电电池,可以确保在停电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池上继续工作,抗破坏能力强。

⑹具有紧急报警求助功能,不管主机是在设防还是解防状态,只要按下紧急求助按钮1秒钟以上,就能立即发出高响度报警声音,并且拨打预先存储的报警电话号码,必须经过正确操作才能解除报警。

⑺门禁系统采用非接触识别系统,必须有正确的电子识别钥匙才能打开门锁,否则作为非法侵入予以报警。

⑻ 报警传感器(热释传感器):

热释电人体传感器:在监控区空间可探测到非法活动人体,并报警。

门磁位移传感器:盗贼撬开或通过装有门磁位移传感器的门窗时,并报警。

⑼ 通讯链路可选用:无线方式。

⑽小区报警功能:报警电话可设5组。

第一组为小区报警电话(号码为0,则无小区报警),语音提示为:这是XX楼XX号,有人侵入!请立即来人。

第二到五组为相关人报警电话,语音提示为:有人侵入!请立即来人。

2、系统的模拟图:

给值班室报警时,通过电话线送出标识码,并将监听声音送至计算机,通过录音机录下现场声音,并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所在位置。模拟图如下:

三、工作流程:

主机处于设防状态时,当无线人体热释电传感器检测到人,或者无线门磁检测到门被打开时,探测器会立即发出无线报警信号,主机接收信号到会立即现场报警,并自动拨打多组报警号码报警,主人听清报警留言后可以按电话机的“#”键确认报警成功,这时主机会停止报警。

系统可进行远程控制,必须远程登陆。用户可用手机或异地电话拨打与主机并接的电话,当听到6次电话回铃音之后,主机会自动摘机,送出“请输入密码”的提示音,用户应快速输入预先设置的密码,若密码校验成功,则可以进行远程设置。

四、系统的设计:

1、热释传感器的设计: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一种新型敏感元件,由高热电系数材料,配以滤光镜片和阻抗匹配用场效应管组成。它能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出来自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输出,并可有效抑制人体辐射波长以外的干扰辐射,如阳光、灯光及其反射光。热释电红外开关BISS0001配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少量外接元器件构成的被动式红外开关。是一种高科技产品特别适用于企业,宾馆,商场及家庭的过道,走廊等敏感区域或用于安全区域的自动灯光,照明和报警系统。

2、门磁原理图的设计:主要利用单簧管遇磁接通的功能,当接入12V直流电压可以正常工作,使永磁铁接触装有单簧管的一侧,把单簧管移开指示传感器有信号输出的绿色发光二极管发光。当永磁体和干簧管靠得很近时(小于5毫米),门磁传感器处于工作守候状态,当永磁体离开干簧管一定距离后,无线门磁传感器立即发出报警信号。

3、DTMF编解码:

(1)译码器特点:DTMF接收器采用MT8888双音频解码器。MT8888是采用CMOS工艺生产的DTMF信号收发一体集成电路,它的发送部分采用信号失真小、频率稳定性高的开关电容式D/A变换器,可发出16种双音多频DTMF信号。接收部分用于完成DTMF信号的接收、分离和译码,并以4位并行二进制码的方式输出。MT8888芯片集成度高、功耗低,可调整双音频模式的占空比,能自动抑制拨号音和调整信号增益,还带有标准的数据总线,可与TTL电平兼容,并可方便地进行编程控制。

(2)MT8888芯片与引脚:

下图是MT8888的芯片介绍和引脚说明:

IN+:运放同相输入端; MT8888

IN-:运放反相输入端;

GS:运放输出端;

VREF:基准电压输出端,

电压值为VDD/2;

Vss:接地端;

OSC1:振荡器输入端;

OSC2:振荡器输出端;

TONE:DTMF信号输出端;

WR:写控制端,低电平有效,与TTL兼容;

CS:片选端,低电平有效;

RSO:存储器选择输入端,与TTL兼容;

RD:读控制端,低电平有效,与TTL兼容;

IRQ/CP:中断信号请求端;

D0~D3:数据总线,在CS=1或RD=1时处于高阻状态,与TTL电平兼容。

Est:初始控制输出端;

St/GT:控制输入/时间检测输出;

VDD:+5V电源端。

(3)MT8888的内部结构图:

MT8888的内部结构图

MT8888内部由收发电路、振荡器和电源偏置电路组成。收码电路包括信号放大、拨号音抑制滤波、输入信号的高低频带通滤波、译码及锁存等功能;发码电路包括数据锁存、行列计数D/A转换和混频等功能。

MT8888内部有两个数据寄存器,一个是只执行读操作的接收数据寄存器RDR;另一个是只执行写操作的发送数据寄存器TDR。MT8888在发送信号时可提供在种工作模式,即DTMF械、突发模式、CP模式。这三种工作模式均可通过寄存器进行设置,

(4)MT8888的应用电路:

MT8888的典型应用电路

MT8888的电路非常简单,与微机接口也很方便,通过改变R2可调节输入信号的增益。这个电路是MT8888的典型应用电路,我们可以借鉴此电路来完成我们的设计任务。

(5)寄存器与控制

MT8888内部有两个数据寄存器,一个是只执行读操作的接收数据寄存器RDR;另一个是只执行写操作的发送数据寄存器TDR。另外,MT8888中还有两个4位的收、发控制寄存器CRA和CRB。对CRB的操作就是通过CRA中的一个特定位来操作的,因此编程中应对其进行初始化;而MT8888中的4位状态寄存器SR则用来反映收、发信号的工作状态。寄存器的选择与操作由RS0及WR和RD口线来控制,控制功能如表1所列。 表1 寄存器控制功能表

MT8888在发送信号时可提供在种工作模式,即DTMF械、突发模式、CP模式。这三种工作模式均可通过寄存器进行设置,各寄存器的功能见表2和表3所列。

表2 控制寄存器功能表

4、系统软件设计: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必须要有良好的软件相配合,而且要有友好的人机对话功能,鉴于以上要求,该系统软件部分主要由主程序、中断子程序、延时子程序、提示音产生子程序,设置子程序,报警子程序等几大程序模块组成。

要使系统更具人性化,就应该有好的管理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对话功能。典型的工作界面如图所示:

(1).系统软件流程图:

主程序流程图:可以实现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

(2).系统本地设置的程序流程图:在与外部电话线断开的情况下,使用家中的电话,按说明拨打一系列号码,即可实现对自己报警号码的设置和报警方式的设置,还可以存储自己的楼号、单元号和房间号,便于报警时告知监控室。另外,用户还可设置自己远程设置时需要输入的密码。

(3).远程设置程序流程图:远程设置是指用户不在家中,拨打自己家的电话,六声振铃无人接听后,用户板自动摘机并提示用户输入密码,密码输入有两次机会。在密码输入正确后,系统提示用户进行远程控制。

五、结论:

篇5

【关键词】电视监控 闭路电视 智能小区 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U28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电视监控技术来源于非广播电视技术。智能小区电视监控系统组成闭路电路监控系统一般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一是产生图像的摄像机或成像装置;二是图像的传输与控制设备;三是图像处理与显示。从闭路监控的主流技术划分,可以将闭路监控系统分为采用传统方式的系统(模拟信号)和数字化的系统(数字信号)。传统的录像方式采用普通摄像机和普通的磁带录像设备,主要由摄像机、镜头、云台、解码器、矩阵、画面处理器、监视器、录像机等设备组成。数字化录像方式主要是采用硬盘录像技术,前端摄像机可为普通摄像机或数字化摄像机(又称网络摄像机),后端采用硬盘录像机进行控制和录像,主要设备有摄像机、镜头、云台、解码器、硬盘录像机、显示器等,如采用网络摄像机则可实现远程互联网监控。在摄像机的选择上,有黑白摄像机和彩色摄像机之分,摄像机的参数还包括照度、光圈、焦距等。

二、关于安全防范系统的概述和设计:

我们对安防系统的几个子系统的分类是根据已往的经验,不一定全面,但都是使用率较高的几个系统。其中闭路监控系统一般情况下无论在什么场合的弱电系统中都是必须的,而且也是整个安防系统中分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个系统。在高档宾馆、大型写字楼及高档住宅楼等高层建筑中,一般情况以上提到的安防系统都要求使用,即使业主或甲方由于种种原因进行删减,也少不了闭路监控系统。而在学校、住宅小区、机关大院等民用领域,使用较多的是闭路监控系统、周界防范系统及巡更系统,其他系统使用较少。

在安防系统中,闭路监控系统是应用最广泛、历史最久、发展比较迅速的,其他系统都是大同小异,只需按照业主、甲方要求,以实现功能为目的,市场上的供货商基本都能满足需求,而且价格差异也不是很大;但闭路监控系统就有很大的选型空间,实现一个目的可以有很多种设计方案,由此也引起成本、利润很大的浮动空间,所以工程商和系统集成商在方案设计时有很大的空间。

为了解决传统模拟系统的设备繁多复杂,布线、安装工作量大,调试、维护、扩充难度较大,以及图像的远程传输、与门禁、报警等系统的联动、联合作业等缺点,闭路监控系统在经历了开始的以矩阵控制为核心的模拟控制系统(CCTV),到后来的以硬盘录像机为核心的半数字系统(DVR),以及现在的以网络摄像机、视频服务器为核心的全数字网络传输系统(DSS),其技术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性的飞跃,也引领了安防市场的发展方向。虽然第三代的网络视频系统号称已经进入技术成熟,市场推广的阶段,第二代的数字硬盘系统也已经有很多的应用案例,相应的产品在市场上也层出不穷,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传统的模拟矩阵系统应用面还是比较广泛,在所占市场份额中也是主要力量,而数字硬盘系统、网络系统应用还是比较少,只能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论媒体、专家还是权威如何评论,根据我们的经验,目前确实还是以模拟矩阵系统为主流,硬盘录像系统也有应用,而第三代的网络传输系统就很少使用了。在实际应用中,综合各方面因素,只是在点数较少(

三.小区安防系统设计依据和原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监控和四周防范系统已经成为了为小区智能化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座现代化的智难受小区,为了保护人生财产的安全和住户的安全,能有效地阻止或及时处理突出事件,可以充分运用监控和周界防范系统,设计如下:

1.设计依据和原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的《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和《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及《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所规定的内容,进行设计。

2.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

(一).合理性

这是监控系统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安防系统中,要注重周界防范,将危险排除在小区之外,更要强调的是总体的防范措施。即是以小区为中心,进行总体的防范,而并非是以住户住宅为中心。可以采用立体防范的措施,及多种防范手段并用的方法。主要是在小区周界设置红外线入侵探测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在小区的主入口,大门处设置全方位的可调焦高清摄像机,它的最低照度应当为1-3LUX,以保证良好的夜视效果。在单元门的入口处、车库口设置超广角的摄像机,使监视范围覆盖整信入口区域;并且还可以通过其长时滞录像机对近期的资料可以随意地对任一摄像机所摄取的画面进行回放。车库里的摄像机配置听头,保证在有人破坏时能够及时的报敬警。上述措施的采取,还要保证在监测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无死角,并且不浪费摄像资源,使系统的使用设计更加合理,并且优化到最佳的摄像效果。

(二)可靠实用性

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系统的主要部分为了保证可靠性,可采用世界著名厂家的产品,同时也要兼顾到监控设备的完善性和简单化,使监控系统在处理应急情况时能反应迅速、准确,提高保安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3.模块化设计

监测系统采用矩阵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便于将来系统的升级和扩展时,也无需更换现有设备,只需要软件升级或添加设备即可,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延续性和兼容性。

四.周界防范及电子巡更系统技术方案说明:

本文以安定宝电脑监控周界防范系统为例进行周界防范设计,,周界防范系统可以在同一系统、同一条总线上集成各报警与巡更点,并且在电脑软件上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各个报警点和巡更点,并对各个报警点和巡更点分区进行单独布撤防、集中或单独控制,也可以判断巡更位置和巡更人员,并自动执行巡更计划,而且在巡更出错时及时发出警告,提配打更人员及时掌握巡更点情况。

报警控制主机在接收到来自报敬按钮和重点部位报警探测器的手动和自动报警信号时,向CCTV发出触发信号的同时,对报警进行处理,触发警号报警,并通过继电器的动作启动报警区域的灯光,而且通过自动拔号器联通“110“或者其它自动报警系统。这套系统的联网方式也十分灵活,即可以采用电脑控制的局域网,也可以采用电话线及无线接收的方式进行报警。

报警的主机和主控制键盘放在中控室,各个子系统可以单独进行布撤防,也能通过配置,由主控制键盘进行控制。巡更系统即在巡更点巡更键盘,根据巡更键盘发回的信号来判断巡更点和巡更人员代码。报警及巡更人员可以绘制电子地地图,在地图上表示所有的报警点,还可以进行地图之间跳转,可以设置“电脑管理“功能,定时自动地对各个报警子系统进行布撤防。从而真正实现小区内松外紧的防范体系。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安防系统的概况,紧密结合小区安防系统设计的依据和原则进行设计,从合理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出发,对周界防范及电子巡更系统技术方案做了简要说明,从周界布防系统出发,简单阐述了小区智能化安防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6

【关健词】现阶段;小区绿化;质量问题;质量监控

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优越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住居环境。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把小区绿化及配套设施纳入重要考虑因素,小区的绿化建设关系到小区的品质,2000年以来,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观念不断改变,小区的绿化建设也随之达了一定的水平,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科学建绿使小区的绿化美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并及时加以科学引导。

1 现阶段小区绿化质量问题简析

1.1 绿化设计盲目跟风

建设单位为了提高楼盘的整体品质, 过分强调园林景观立竿见影, 缺乏科学地指导。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盲目学习和借鉴行业内经典的园林设计经验, 忽视了自身项目的特点。在植物配置方面, 许多植物品种选择受建设单位影响缺乏专业的考证, 忽视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季相变化, 盲目引进树种, 忽略乡土树种, 使小区在植物配置上造成资源浪费, 不能体现其自身独有的魅力。

1.2 施工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多数开发商对绿化工程施工队伍的考察只停留在其企业的资质和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上, 忽略了对施工队伍专业素质的考核。园林施工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 聘请经验不足或专业知识缺乏的人员负责现场施工和管理, 同时现场施工的工人素质也参差不齐。由于绿化工程与土建和机电工程存在较大的差别, 其施工的对象是有着生命力的植物活体,且每种植物都有其各自的生态习性, 在种植、修剪、养护等方面的要求也大不相同,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绿化施工的品质和完工后的景观效果。

1.3 施工管理问题

绿化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较多, 但是与建筑、机电等法律规范相比, 并没有受到重视, 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 对绿化的施工管理缺乏实质性的监管。

1.3.1 缺乏绿化工程类监理单位及专业监理人员,在绿化施工过程中没有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种植土土质、苗木品质及种植进行有效地监控。

1.3.2 行政监督薄弱, 绿化建设行业的行政管理缺乏有力的措施, 园林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阶段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

1.3.3 非法转包现象普遍, 施工单位在中标后, 对于赢利把握较低的项目采用非法转包、分包方式, 将所承接工程承包给一些资质不符的其他单位, 直接导致小区绿化工程施工质量低下, 严重影响了小区绿化景观品质。

1.4 后期养护管理问题

小区绿化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一般会移交至物业公司负责后期绿化养护管理, 并且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一般都不是由专业的绿化工程师担任, 故后期养护投入不足、管理人员不专业等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浇水不合理, 导致树木成活率低; 草坪修剪、除草不及时, 影响草坪品质; 施肥、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影响树木品质等养护问题。

2 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问题的监控

2.1 规划同步

园林工程是居住小区室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设计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居住小区的整体品质。因此, 在居住小区项目规划设计时, 在确保项目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要求等硬性指标的前提下, 应考虑园林景观的布局方案及主题风格, 做到建筑与园林同步设计, 同步协调, 这样才能有效突出园林设计的主题风格和布局形式, 提升小区园林设计的整体品质。

2.2 因地制宜

绿化设计不应盲目借鉴, 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项目建设单位和设计师应从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利用项目自身的独特性, 结合建筑物的风格和布局形式, 科学合理地优化植物配置。我国植物资源丰富, 植物品种繁多, 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 植物的地域差别较大。居住小区绿化设计应尽可能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树种, 不应过分注重引进树种, 忽略乡土树种。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和季相变化, 做到四季有花, 四季有景, 体现其自身独有的园林景观魅力。只有遵循植物生长习性, 适时适地种植, 才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确保绿化工程品质。

2.3 招投标规范化

选择有实力的绿化承包商是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特别是最近两年内承接的一些重大型园林项目, 要实地考察项目完工品质, 客观评价投标单位的施工能力。建设单位评标时, 不应过于考虑最低价中标, 以防投标单位恶性竞争, 同时建设单位应防止投标单位中标后将工程非法转包, 降低工程品质。

2.4 加强施工队伍专业素质培养

绿化工程是由施工队伍来负责具体实施, 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都直接地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树立“以人为本, 质量第一”的思想, 加强绿化工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作业的培训,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在工程实施前, 正确领会设计意图, 进行设计交底, 现场放样不随意发挥。针对植物各自的生态习性, 加强绿化种植、修剪、养护等管理措施, 确保绿化的施工品质达到预期的效果。

2.5 施工管理规范化

2.5.1 贯彻以“预防为主” 的方针, 加强绿化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定期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培训。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绿化行业的行政监督和执法力度。

2.5.2 增设绿化工程类专业监理人员, 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对种植土土质、苗木品质及种植要求进行有效地事中监控, 确保绿化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阶段的质量优良。

2.5.3 严禁非法转包, 对于施工单位中标后, 将工程非法转包给其他单位的现象, 进行集中整治, 依法处理。

2.6 严格把控工程质量验收。

种植土质量、苗木品质都将影响绿化工程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对苗木修剪、种植都有严格的要求, 应注重中间环节验收, 层层把关, 发现质量问题立即通知施工单位整改。竣工验收是工程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 应按照合同图纸进行现场审核, 综合考评工程的完工质量, 确保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2.7 加强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

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 是绿化工程品质得以体现的保障。因此后期养护的管理单位必须聘请有养护资质的承包商和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 保证合理的养护投入, 制定详细的养护计划, 加强养护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严格按制定的养护计划执行, 确保工程后期绿化养护的品质和景观效果。

3 结语

绿化工程是居住小区室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整个楼盘的园林景观品质。加强对这些工程质量问题监控, 才能提高小区绿化景观的品质。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 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做好定期和不定期排查, 对创建高品质的园林式居住小区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向杰.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住宅科技,1997(6):27~30.

篇7

关键词:住宅小区 水电安装 施工监理

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居民对于小区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大面积小区的水电安装工程建设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监理对于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提高住宅小区水电安装工程中施工监理的工作效率就成为城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面积的开发住宅小区水电工程的特点

1.很多楼栋的工程结构类似。

2.施工形式复杂,有地上和地下的,明装和隐蔽的。

3.工程建设投入量大。

4.工程施工内容非常多,如:供配电工程、卫生排水工程、天然气安装工程、安全监理工等。

5.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多,各个单位人员知识水平和素质不同。

二、抓好工程质量是关键

国家有关规范及各地方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中水电安装都有一定的标准,要想使小区工程按照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顺利建成,需要工程监理单位对参建单位最好检查监督工作,对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抓好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

三、监理在工程各阶段的监督措施

(一)施工前期对于基础工作和设施的监管

施工前期水电安装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于施工地实际情况、环境的掌握,对施工方案的设计、审核、验证,购进施工材料和设备,进行基础性的施工操作。监理人员对于工程的监理必须有着对于工程的目标、任务、施工条件、技术、材质要求、质量要求的有效了解和正确鉴别能力才能保证监督行为的有效性。因而,在施工准备阶段,监理主要应该对项目的投资、建设情况、具体的建设要求、工期的安排、施工单位准备的施工设备、施工材料以及与主体工程相配套的水、电气等辅助设备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建筑单位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道德和专业素质也应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进入现场时,监理人员除了做好基本的监督外,还应当与管理人员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在具体操作中互相配合。

(二) 施工过程中的监督

监理人员对于施工人员具体操作的监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路安装防雷方面:注重基础接地体、柱内引下线、屋面接闪器等安装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安装中不能出现错漏现象。母线槽的有效支撑方面:母线槽进行垂直安装时,其对于支撑点的压力加大,可能出现支撑点力度不够而使得母线槽移位或脱落的情况,造成事故。因而,应做好在工人对母线槽的刚性支撑的安装、阻水台建设等细节性的工程工作上的监管,确保细节工作按技术要求落实到位。住宅区学校的电气工程施工方面:配管的跨接问题、插座的接地线安装、明配管、灯器具及开关插座中的具体排列、标高事项都必须在监理的监管下,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商场、超市工程方面:这类建筑物的工程重点集中在吊顶内设工程。在吊顶内几乎集中了电气、消防喷淋、安全监控、空调系统等工程的全部管线、设施安装, 安装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集中表现在这里。要强化工人施工步骤的先后性安排和技术细节的处理,严格执行设计标准,禁止工人对具体工作的随意修改,避免系统间的相互干扰。室外工程建设方面:地上地下专业监理工程师必须密切配合,严格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各系统的测试方案, 详细比对,反复推敲验证,实地见证测试, 并根据测试结果决定工序进度。

(三)工程竣工时的质量检验

工程竣工时,监理的工作主要是协同施工单位,对预交付工程的质量和功能进行再次检验和测试,确定工程质量合乎规范后,方可上报交付。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施工前、施工中的监管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监管工作积累经验。

四、提高监理效率的建议

(一) 提高I主思想认识,规范具体行为

我国对于业主与监理的权责划分缺乏针对性的规范,使得业主经常对监理单位的权利进行干扰。因而,应当完善相关制度,明确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权责范围。另外,业主专业知识的缺乏造成了监理与业主在相关工作方面的沟通障碍,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因而,政府要适当对业主进行培训,让他们主动学习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当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监督业主行为,降低其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对于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应当予以惩罚,并敦促业主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总之,政府应

当担负起为监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可全面履行职责的环境。

(二) 加强人才培训

目前,我国尚缺乏专业素质过硬的监理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监理事业的发展,政府应当在政策、财政、具体行动上都大力支持监理人才的培养,拓展培训渠道,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三)进一步完善法规和制度保障

我国监理事业起步较晚,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完善监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情况,出台具体执行方案和条例,保障监理能在工作中凭自己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独立公正地解决问题。

(四)加强对监理单位的审查和管理

应按照《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试行办法》对现有监理单位进行资质审查,取缔不合格的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监理资格,规范行业秩序,严格行业准入标准。住宅小区的水电安装工程系民生工程,是关系我国发展大局的重要问题。加强监理在施工中的监督作用对于保障施工质量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因而,必须通过制度保障、人员思想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等措施,保证监理在施工各环节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为居民区水电安装工程保驾护航。

五、结语

建筑工程中水电安装是建筑安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竣工,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控制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运用正确的施工方法,重视并加强对施工质量和监督、检查和验收,从而确保我国的居民住宅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罗时锐.高层住宅小区水电安装监理工作[J].工业c,2015(41):19-19.

篇8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校园第三空间建设中的误区,阐述了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向第三空间延伸、将第三空间资源整合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双向功能理念,提出了第三空间构建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70-02

1背景

目前,第三空间的定义有两种:①美国社会学家雷・欧邓伯格(Ray Oldenburg)在其著作《绝好的地方》一书中将社会空间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g是居住或者家族场所,第二空间是职场或者工作场所,而第三空间则是除居住和工作以外的公共空间。②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在其1996年出版的《第三空间》一书中提出,第三空间是不同于物理空间(第一空间)和精神空间(第二空间)的新的空间,它包容二者,进而超越二者[1]。

笔者认为,具体到实际中,第三空间不仅仅包括校园里的图书馆,还包括城市中的酒吧、咖啡店、公园等公共场所。校园与社会是有机的整体,校园第三空间的建设自然也离不开具有休闲功能的社会场所。校园第三空间建设不仅仅是在图书馆中建设休闲功能区,还需要对校园整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样,校园第三空间建设还需要做好建设前的评估工作,利用校园WiFi的追踪和定位功能,结合matlab数据分析可以为校园第三空间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校园第三空间构建的误区

2.1误区一:第三空间是图书馆的改造升级

近年来,在高校中“创客空间”“共享空间”“创新空间”等关于空间的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性,即都在图书馆内。新的各种空间功能都是在图书馆重新改造或者升级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后的空间仅仅是一个“花瓶”,并没有解决学生对第三空间平等信息共享、自由交流、滋生智慧等功能的真正需求,因此这样的改造满足不了全校师生的需求。

2.2误区二:第三空间建设是图书馆的内部工作

在高校,只要涉及学生阅读或者自习的事情大家自然会认为那是图书馆的工作。第三空间的构建涉及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等多个方面,而图书馆在第三空间构建中只负责规划与指导,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其他部门的参与,对第三空间的建设单凭图书馆一个部门是完成不了的。

2.3误区三:第三空间是图书馆的地域扩张

校园第三空间是区别于学生宿舍生活空间和教室学习空间的另一种空间形态,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也不是图书馆地域的扩张。第三空间既可以是图书馆的领地,也可以不属于图书馆的范畴,但是在功能、布局上应该接受图书馆的指导。

2.4误区四:第三空间是学生的休闲场所

第三空间是学生新的学习空间形态,是一个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知识建构、文化融合的场所,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休闲空间、餐饮空间,更不是一个娱乐空间。构建休闲场所不是第三空间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让师生更舒适地学习、讨论与研究。第三空间和休闲场所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获取、资源使用的便利性不同。

3校园第三空间构建的策略

虽然第三空间的概念最初是西方学者针对人们生活的真实空间而提出的,也对西方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第三空间的理论研究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内涵。校园第三空间的构建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升级改造,也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地域扩张,而是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向第三空间延伸或者第三空间资源与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双向功能的实现。

3.1图书馆向第三空间的转型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本质就是图书馆要从“书”的空间转变为“人”的空间,通过打造舒适的空间、提供社交和活动机会、承担社会功能,以达到聚集人气、凝聚智慧和思想的目的[2]。图书馆向校园第三空间转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第三空间建设应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做到“以生为本,读者至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对空间利用进行评估,合理调整图书馆空间布局,对利用率不高的地方进行改造,增加讨论与研究空间、展览与演示空间等多功能学习空间。②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增加网络设备与多媒体阅览设备。③扩大休闲场所,增添休闲设施,如休息室和咖啡馆等。④建设社交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活动,让图书馆成为知识建构的场所。⑤定期开设“真人图书”活动[3]。

3.2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向第三空间延伸

校园第三空间建设不应局限于图书馆的空间再利用,而应该放眼整个校园,对校园内可以利用和改造的空间都进行第三空间改造,这才真正符合美国社会学家雷・欧邓伯格在其著作《绝好的地方》中提出的第三空间的要求,即“物理空间加资源和服务构成除图书馆之外的校园第三空间”。

高校校园第三空间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有空间、没资源、没服务”。新一轮校园建设使校园空间面积得到极大扩展,但是校园空间功能划分单一,建筑的利用效率低,学生所需的第三空间建设严重不足。如:学校食堂的面积很大,但是仅仅在三餐时间开放,利用率低,因此可以延长开放时间,划分出舒适的学习与讨论空间。目前,南京晓庄学院就对其餐厅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将电子阅读下载机放到食堂,让师生在就餐的同时可以顺便获取电子信息,得到师生的普遍赞扬。资源形态的数字化、信息环境的网络化、即时通信和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正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行为并催生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形成[4]。

3.3第三空间资源与图书馆资源整合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更新及知识的创新速度极快。校园第三空间是一个平等的信息共享空间、公共的社会交流空间、宽松的灵感再现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头脑风暴”式的知识创新。这些知识需要进行收集、整理、再加工、建构,从而成为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展交互式用户群,以采集、转载、共享、、链接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更为广泛、快速、交互的学科信息和知识,使受众用户从点到线再到面地交互访问、分享和学习,从而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5]。

4影响校园第三空间建设成效的因素

4.1第三空间的构建应成为全校共识

校园第三空间建设既包括对图书馆现有的空间改造,也包括对新物理空间的利用,其中可能涉及图书馆、基建、后勤等部门。为了使第三空间建设顺利进行,全校必须对项目建设达成共识,成立以校级领导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图书馆负责规划和指导,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4.2利用现代科技对第三空间的地点进行评估

高校第三空间建设在对校园新的物理空间进行改造前,需要对该地点进行评估,以提高空间改造后的利用效率。空间评估的目的在于系统、全面地了解图书馆空间运作效能及用户空间需求[6]。空间建设事前评估相对比较容易,参与评估的图书馆员可以利用校园WiFi结合matlab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师生常去的地点、去的时段、停留的时间,以确定第三空间的位置、设施数量等;还可以分析师生经常搜索的资源类别,确定师生的专业,建设相对应的特色第三空间。

4.3第三空间构建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利用图书馆原有空间进行第三空间建设比较容易进行功能定位与改造,但对新选择地点的空间进行构建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原有功能特点,切勿为了第三空间改造而取消其原有功能,造成新建的第三空间同质化。原有空间多样化的功能、差异化的地点都是其进行第三空间构建的有利因素,在这些空间增添与学习、交流、研究及创新等功能相关的设施和设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低投入、高效率运作才是建设校园第三空间的有效手段。

4.4采用矩阵管理模式管理校园第三空间

校园第三空间的构建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内部,因此把校园其他可利用的空间建设成校园第三空间必然涉及空间的管理问题。对校园空间的管理可采用矩阵管理的模式,对物理空间与学习资源进行交叉管理。随着校园第三空间功能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图书馆的管理应集中在对校园第三空间的功能规划与研究、资源建设与整合上。

5结语

多年来,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是集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校园第三空间建设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第三空间建设既要避免落入图书馆地域简单扩张的误区,又要避免落入在其他空间中画蛇添足再造工程的误区。第三空间建设要充分考虑师生对资源需求的差异性、讨论空间的多样性、生活设施的便利性。第三空间建设要形成全校共识,科学管理,高效服务,动态评估与调整建设过程,让师生真正做到学习、生活和休闲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丁晓慧.论大学生活第三空间的构建:以图书馆转型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57.

[2]隆茜.高校图书馆空间评估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6(4):79.

[3]李品庆.“第三空间”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及其构建措施[J].新世纪图书馆,2015(3):16.

[4]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1):114.

[5]张雪媛,都平平,李素美.自媒体网络图书馆资源服务推广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15(4):26.

篇9

关键词:造价控制;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领域才开始发展,这时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工程造价的管理领域,比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等[1][2][3]。此时造价控制的重点才开始由单纯的造价控制向经济效益评价基础的投资评估转变。近期,相关学者专家中的张跃明详细研究了房地产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他论述了房地产建设项目造价控制与失控对企业生产的严重影响,以及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性,研究了项目在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和结算阶段造价控制的财务措施[4][5][6][7]。

二、工程概况

本建设项目位于贵阳职教聚集区东区凤凰西路;学校规划建设用地约424亩,确定新校区办学规模为12500人。新校区建设内容包括基础教学和生活用房及实训实习基地。总建筑面积规模为278400 m2。项目建设周期:建设从2012年4月开始到2016年6月完成,逐步推进。项目总投资为83000万元,建设工程费用65591.9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9879.24万元(包含土地征拨费5088万元),预备费3773.56万元,贷款利息费用3755.28万元。本项目总投资83000万元,其中政府专项资金投入约6010万元,约占7%;银行贷款融赘42000万元,约占50%;学校自筹资金与社会化投资约34990万元,约占4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三、各阶段造价控制

1.投资决策阶段控制

根据职教园总体规划,省建设学校规划建设用地约424亩,学校实际需校园占地面积618亩。根据以下几点可以缓解学校用地:①依托职教聚集区优势,很多设施可以共享。核心区考虑了体育馆、医院、商业、美容、美发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学校可以与公共核心区资源共享,既满足了学校的发展需要,又节约了体育活动用地。②紧邻学校西侧的滨河湿地公园可作为校园绿化休闲用地补充,既完善了老马河的生态系统又为紧张的学校用地增添了用地在贵阳市清镇职教聚集区东区总体规划中:公共核心区、河滨湿地公园,山体公共绿化。三项公共配套紧邻学校。

在设计时也要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比如此项目,地下室建筑面积达18400m2;当然考虑地下室时也是考虑到基础的埋深,和大挖大填的问题,由于需要比较深的基础,深挖是必须的了,这时就要考虑是不是就不要深填了,也即是既然挖了这么深,那就把挖深的尽量做成地下时,这样也可以将原来的一些大型基础改为独立基础即可。因此不仅挖填方节省了、空间节省生了,而且基础造价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2.施工阶段控制

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使用环保建材,以此带动贵州未来节能环保之路的健康发展。“绿色科技、节能环保”是本工程施工的着重出发点。当然也是本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重点的其中之一。

3.竣工阶段控制

施工完成后,要对项目的决算依据合同进行审核确保准全面。首先,要审核项目的建设标是否实现,及情况符合图纸求。包括具体功能指标、质量要求等。其次审核施工管理是否规范,相应的现场清单齐全设计变更是否符合程序规定,工量的有客观凭证。以及施产生费用支出变更是否 符合程序规定,工量的有客观凭证。以及施产生费用支出变更是否 符合程序规定,工量的有客观凭证。

四、结论

全过程造价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对造价的综合影响,而不是单方面的降低某种造价就能达到效果的;需要业主方、地勘单位、设计单位、造价管理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各方参与人员的共同参与到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来,进行各阶段方案论证比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到降低造价的目的,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Life Cycle Cost Analysis Guidelines 2002[M].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39.

[2] Life Cycle Cost Analysis in Pavement Design.U.S[M].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Publication No. 1990.

[3]Medley,LarryG.TheLife-CyclePerspective:ManagingCostBeforeItOccurs[J].CostEngineering.1996(10):15-18.

[4]周燕.浅谈FIDIC合同条款和国际EPC项目造价控制[J].招标投标与造价,2012.06:31-32.

[5]刘雄英.浅论全过程造价管理[J].科技资讯,2008(20):139,141.

[6]张跃明.基于项目全过程的房地产项目造价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0(02):66-67.

[7]樊春阳,张东强.基于限额设计的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3):43-44.

篇10

关键词:区域地质灾害;空间效应;危险性评价;不确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2-0334-05

Spatialeffectanalysisofregionalgeologicalhazards

ZHUJi-xiang,ZHANGLi-zhong,ZHOUXiao-yuan,LUYan

(InstituteofHydrogeologyandEnvironmentalGeology,CAGS,Shijiaz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Evaluationoftheregionalgeologicalhazardsdependsonthespecificspatialandtemporalscale.Duetothenonlinearevolutioninthetemporalscaleandheterogeneityinthespatialscaleoftheevaluationindexes,thegeologicalhazardassessmentisinevitablyimpactedbythescaleeffect.However,theevolutionoffactors(suchasthestratumandtopography)isrelativelyslow,thescaleeffectpresentsmainlyasspatialeffect.Basedonanalysisoftheinternalfactorswhichcausethespatialeffectoftheregionalgeologicalhazards,theinfluencingmechanismofspatialeffectontheuncertaintyoftheregionalgeologicalhazardsassessmentwasinvestigated,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studyofuncertaintyandimprovementofevaluationprecisionofregionalgeologicalhazards.

Keywords:regionalgeologicalhazard;spatialeffect;riskassessment;uncertaintyanalysis

1927年,德国科学家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不可能同时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和动量[1]。位置量测越准确,对于动量的确定越不准确,反之亦然。位置代表事物过去或现在的状态,动量代表事物的发展趋势。测不准原理表明:人们无法同时准确地再现过去和预测未来[2-3]。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主要是利用过去的地质灾害观测资料对研究区未来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与预测[4-5],因此评价的不确定性必然内蕴于相应的评价结果中。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根据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状况,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做出评估[6-7]。一方面,地质灾害作为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自然现象,具有时空尺度的相关性质;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例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作为区域性的自然条件,其外在的表征特性(例如面积、形态等)也会受到尺度的影响。因此,区域地质灾害的尺度特性是其内在固有属性之一[8]。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生态学、地理学和遥感领域内的尺度问题研究[9-15],对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尺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大[16-17],以及极端自然事件的愈加频繁[18-19],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演变进程不断加剧;同时监测资料的积累,以及评价技术的进步,客观上提高了区域地质灾害的评价精度,也为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尺度效应研究的提供了有利条件。

1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尺度效应

尺度是自然过程抑或观测研究在空间、时间抑或时空域上的特征量度[20-22],凡是与地球参考位置有关的数据都具有尺度特性。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尺度效应是指在进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利用了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信息源进行分析,导致评价结果产生不确定性的现象。尺度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介质在空间领域的非均质性与在时间领域的非线性特征[23-24]。如果将地质灾害固有的尺度作为本征尺度(用A表示),对其进行观测与研究的尺度称为非本征尺度(用B表示),则有

fA(xa,ya,za,…)KA(1)

fB(xb,yb,zb,…)KB(2)

式中:xi、yi、zi表示相应尺度i下的影响因素,i∈{a,b};Ki表示相应尺度j下的评价结果,j∈{A,B};fj表示相应尺度j下由影响因素xi、yi、zi…确定评价结果Kj的函数;表示分析的过程(模型、方法等)。

按照拉普拉斯观点,如果知道某一时刻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就能确定该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位置和速度。在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中,非本征尺度上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xb、yb、zb…)与本征尺度上的(xa、ya、za…)越接近;同时非本征尺度下的函数fB与本征尺度下的函数fA越接近,则两者获取的结果KB、KA就越接近。将本征尺度下的KA理解为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实际概率,非本征尺度下的KB为根据观测资料获取的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分析概率,于是有

C=|KA-KB|(3)

FBA(fB)fA(4)

Fba(xb,yb,zb,…)(xa,ya,za,…)(5)

式中:C表示评价结果与实际区划结果之间的误差,也就是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FBA表示函数fB对fA的贴近度,0≤FBA≤1;Fba表示非本征尺度下影响因素(xb、yb、zb…)对本征尺度下影响因素(xa、ya、za…)的贴近度,0≤Fba≤1。

因此,在拉普拉斯观点下,当FBA越趋于1,同时Fba越趋于1,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C的值就越趋于0。然而测不准原理表明,FBA和Fba不可能同时逼近于1,它们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不可兼得的互抑关系。这种互抑关系本质上是由介质的非线性引起的[23-24]。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主要有两种思路:(1)充分考虑影响因素(xb、yb、zb…),认为(xb、yb、zb…)越全面,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小;(2)充分考虑评价因素的综合影响模式,即f,认为f越精确,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小。由于评价因素的影响模式由每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模式fB共同决定,因此有

fB=f(f(xb),f(yb),f(zb),…)(6)

式中:f(xq)表示单个影响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模式,q∈{a,b,c,…};f表示f(xq)的综合影响模式。

一方面,如果考虑的因素越全面,即在非本征尺度下影响因素越接近本征尺度,即Fba越趋于1,客观上要求f(xq)越准确;由于地质灾害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系统,f(xq)在理论上主要以非线性函数为主,因此如果f(xq)越全面,评价模型的非线性特征越强,导致f的发散性特征越强,使得获取f的难度大大增加,甚至无法获取;另一方面,如果考虑综合影响模式f越确定,客观上要求考虑的影响因素应当越少,因此,黄润秋等[25]认为在一次评价过程中一般应当选取3~5个影响因素。

2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空间效应

由于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演变的缓慢性,使得其在时间上的非线性演变特征对评价不确定性影响通常认为是可以忽略的(尽管近些年来也逐渐受到关注),因此,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尺度效应主要以由介质的空间非均质性产生的空间效应为主。

2.1比例尺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结果精度的影响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依托于一定比例尺的要素图层,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在空间上都具有一定形态特征,例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任何尺度下获取的地质灾害信息都是由两部分信息组成:确定信息P与随机信息Q,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C是关于P、Q的函数,即

C=fs(P,Q)(7)

P==fP(s)(8)

Q=fQ(s)(9)

式中:s表示当前比例尺;fs表示评价结果不确定性C关于比例尺s的函数;P表示当前比例尺s下评价要素的确定性信息;Q表示当前比例尺s下评价要素的不确定性信息,如随机信息、白噪声等;fP表示P关于s的函数;fQ表示Q关于s的函数。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C与评价要素的确定性信息P呈负相关,与要素的随机信息Q呈正相关。根据拉普拉斯观点,比例尺s越大,蕴含细节信息更多,因此评价要素的确定性信息P随着比例尺s的变化而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空间形态在小尺度(大比例尺下)的随机性会增加,以及信息获取难度的增加等,使得不确定性信息Q也随比例尺的变化而呈正相关关系。拉普拉斯观点只考虑了确定性信息P与比例尺s的正相关变化,而忽略了不确定性信息Q也随比例尺s的正相关变化。

总之,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C并不一定随比例尺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如何在一次评价中选取合适比例尺的要素图层,应当充分考虑研究地质环境的复杂性、评价结果的精度需求等因素。

2.2分析粒度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结果精度的影响

所谓粒度,包括空间粒度与时间粒度。空间粒度是指空间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如样方、像元),亦即一次评价过程中最小的评价单元,一般指评价图层进行单元格剖分的大小;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间隔[26-29]。空间粒度大小对评价结果的精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已有的经验一般采用1×1~3×3km2[30],但是由于研究区地质环境和评价尺度(规模或比例尺等)的不同,粒度大小也应有所差别。空间粒度大的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忽略的信息就越多,评价结果呈现的“斑块化”效果就越明显,只能反映宏观性的区域地质灾害区划信息,其实效性主要由研究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与范围决定:背景越复杂,同时范围越小,实效性就越差。空间粒度越小的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反映的信息更多,对数据精确性的要求更高,而且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信息Q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应当在考虑评价结果的精度要求,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的复杂性J和研究区的范围或规模S的基础上,确定空间粒度A,即

C=fA(A,…)(10)

A=fa(S,J)(11)

式中:C为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

2.3不同比例尺下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权重变化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权重是表征该影响因素在地质灾害演变与发生的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在进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全面地进行分析,往往需要选取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不同变化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每种控制地质灾害演变与发生的因素在时空尺度上的易变性不尽相同,一般来说降水、坡度最易发生改变,地貌与植被次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最不易发生变化。在大尺度上,人们往往关注更多的是事物在空间上的整体特性;而在小尺度上,更关注事物的细节信息,而宏观空间特性往往只作为约束条件。已有的尺度研究表明: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变化速率高的影响因素地位下降,甚至被抹除;而变化较慢的影响因素则会得到保留,甚至被凸显[21]。因此,在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过程中,时空变化慢的影响因素(如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在小比例尺(对应大尺度)下,其权重应适当加以“凸显”;而时空变化比较快的影响因素(如降水量、坡度等),在大比例尺(对应小尺度)下,其权重应适当加以“凸显”。

对于同一研究区的地质灾害而言,不同的比例尺下的其影响因素的权重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时空变化特性,有目的地进行调整。不同时空变化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权重随比例尺变化规律见图1。

2.4监测资料的比例尺转换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结果精度的影响

由于基础数据不完整,或者图层中某些属性数据丢失或错误,或者需要其他比例尺下的数据等原因,在区域地质灾害评价过程中,常常要通过比例尺转换获取同一比例尺下的所需的数据。目前的各种比例尺转换工具主要是基于线性思维的机械化转化思路,关注的是图层要素几何特征的概化和消隐等,而忽视了内部属性随比例尺变化的非线性特征。已有研究表明[21,31],在尺度域的过渡带,依赖时空特性的监测数据会出现混沌、灾变或不可预知的非线性变化,因此两个不同比例尺下的数据之间的转换通常是不对等的,即

I1pnI1q(12)

I2p1nI2q(13)

I1p≠I2p(14)

I1q≠I2q(15)

式中:I1p表示数据为当前比例尺p下数据包含的信息量;I1q表示比例尺p下的数据I1p在比例尺变化n后数据包含的信息量;I2q表示数据当前比例尺q下数据包含的信息量;I2p表示比例尺q下的数据I2q在比例尺变化1n后数据包含的信息量。

在进行比例尺转换时,由于无法掌握信息变化情况,只能对其进行简化处理,即假设信息在比例尺转换时是按照既定的、已知的模式进行的,这种由人为设置好的模式必然会与信息的真实变化过程有偏差。理论上,无法通过比例尺转换再现当前比例尺下数据的真实信息。因此,比例尺转化必然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度。

2.5不同比例尺下的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具有空间属性的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一般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空间非平稳性是指多个变量之间的空间关系随尺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不稳定性[32-37]。空间非平稳性依存于具体的尺度域,与尺度大小负相关。换言之,随着尺度的变小(比例尺的增大),空间变化速率快的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会增加(如在局部区域坡度对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控制作用;光照条件对植被种类的影响等),而空间变化速率慢的影响因素(如岩性、地质构造等)会由于自身非线性特征的加强,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会变得不明显;反之,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大,空间变化速率快的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会减小,蕴含于其中的相关性信息也必然会随之抹除,而空间变化速率慢的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也会相应减小,但变化较小,反而尺度变大使得影响因素的线性特征增加,凸显了空间变化速率慢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不同时空变化速率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随比例尺变化规律见图2。

2.6研究范围与背景条件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可评价性的影响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是一个确定性的评价过程,要求其影响因素是可以测量的。在大尺度上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线性特征加强,空间非稳定性减弱,在空间上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相对的“不变性”,例如地层岩性分布、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等,使得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空间格局是确定的,这决定了在大尺度上区域地质灾害的可评价性。小尺度上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空间非稳定性较高,由此产生的混沌现象使得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某些空间特征和行为变得不可确定,使得区域地质灾害可能不可评价。因为在小尺度内,时空变化速率较慢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只具有控制区域地质灾害区划的作用,评价结果的内容必然需要包含更多地质灾害的局部区划内容,而针对局部地质灾害区划所需要的信息却包含较高的不确定性,导致区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必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从尺度上分析,影响区域地质灾害可评价性的主要因素如下。

(1)研究区的规模或范围。研究的规模或范围直接决定了区划的信息量,研究区规模越小,相应评价所需要的尺度也应越小。小尺度的地质灾害区划需要更多的局部区划信息),,但是由于这些局部信息本身包含一定的不确定性,获取这些局部信息所需的监测数据也包含一定的随机性,这种数据内部的随机性比会随着监测数据量的增多而累积,可能导致小尺度内的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不可行。

(2)研究区背景条件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复杂多变、地质构造强烈发育,断裂带广泛分布、地形地貌丰富多样等,它决定了信息的质量,控制着信息的空间变化速率。研究区背景条件越复杂,特别是空间变化速率较慢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背景条件越复杂,地质灾害的区划信息中的非线性特征会越明显,信息的空间非平稳性和非均质性也会越明显,监测数据包含的随机性也会越多,同样可能导致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变得不可行。

3结论

(1)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时间上呈现非线性的演变规律,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质的分布特征。由于地质灾害内蕴尺度的性质,以及作为制约地质灾害演变与发育的影响因素在时空领域呈现出特定的尺度特征,因此尺度效应是控制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不确定性的客观因素之一。

(2)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比例尺、分析粒度、比例尺转换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结果精度的影响,不同比例尺下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权重与相关性的变化现象,以及研究区规模与背景条件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可评价性的影响等。

(3)随着全球极端自然事件的频发,特别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改造的加剧,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演变进程大大加快,地质灾害在时间上的非线性演变特征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已经呈现出加深的趋势,使得尺度效应变得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aulBusch,TeikoHeinonen,PekkaLahti.Heisenberg'suncertaintyprinciple[J].PhysicsReports,2007,254(6):155-176.

[2]史蒂芬.霍金,吴忠超(译).果壳中的世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130.(StephenHawking.Theuniverseinanutshell[M].Changsha:HunanScience&TechnologyPress,2003:101-130.(inChinese.))

[3]史蒂芬.霍金,许明贤(译).时间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8-81.(StephenHawking.Abriefhistoryoftime[M].Changsha:HunanScience&TechnologyPress,2004:68-81.(inChinese.))

[4]RenéeSchicker,parisonofbivariateandmultivariatestatisticalapproachesinlandslidesusceptibilitymappingataregionalscale[J].Geomorphology,2012(161-162):40-57.

[5]VanWesten,CJ,vanAsch,TWJ.,etal.Landslidehazardandriskzonation―whyisitstillsodifficult[J].BulletinofEngineeringGeologyandtheEnvironment,2006(65):167-184.

[6]MicheleCalvello,LeonardoCascini,SabrinaMastroianni.Landslidezoningoverlargeareasfromasampleinventorybymeansofscale-dependentterrainunits[J].Geomorphology,2013,182:33-48.

[7]RobinFell,JordiCorominas,ChristopheBonnard,etal.Guidelinesforlandslidesusceptibility,hazardandriskzoningforlanduseplanning[J].EngineeringGeology,2008(102):85-98.

[8]杨勤科,李锐,徐涛,等.区域水土流失过程及其定量描述的初步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18(2):20-23.(YANGQin-ke,LIRui,XUTao,etal.Preliminarystudyofregionalsoilerosionprocessanditsquatitativedescription[J].Subtropical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06,18(2):20-23.(inChinese))

[9]MeentemeyerVandBoxEO.Scaleeffectsinlandscapestudies[M].In:TurnerMGed.LandscapeHeterogeneityandDisturbance.NewYork:Springer-Verlag,1987:15-34.

[10]TurnerMG,O'NeillRV,GardnerRH,etal.Effectsofchangingspatialscaleontheanalysisoflandscapepattern[J].LandscapeEcology,1989,3:153-162.

[11]BensonBJ,MackenzieMD.Effectsofsensorspatialresolutiononlandscapestructureparameters[J].LandscapeEcology,1995,10:113-120.

[12]WickhamJDandRiittersKH.Sensitivityoflandscapemetricstopixelsize[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1995,16:3585-3595.

[13]O'NeillRV,HunsakerCT,TimminsSP,etal.Scaleproblemsinreportinglandscapepatternattheregionalscale[J].LandscapeEcology,1996,11:169-180.

[14]QiYandWuJ.Effectsofchangingspatialresolutionontheresultsoflandscapepatternanalysisusingspatialautocorrelationindices[J].LandscapeEcology,1996,11:39-49.

[15]SauraSandMartinez-MillanJ.Landscapepatternssimulationwithamodifiedrandomclustersmethod[J].LandscapeEcology,2000,15:661-678.

[16]FabriziodeLuizRositoListo,BiancaCarvalhoVieira.Mappingofriskandsusceptibilityofshallow-landslideinthecityofSoPaulo,Brazil[J].Geomorphology,2012,169-170:30-44.

[17]S.Lee,J.Hwanga,I.Park.Applicationofdata-drivenevidentialbelieffunctionstolandslidesusceptibilitymappinginJinbu,Korea[J].Catena,2012,100:15-30.

[18]Shiwakoti,DR.AnassessmentofsoillossandnaturalhazardsinNepal[J].JournalofNepalGeologicalSociety,2000,21:41-48.

[19]Bijukchhen,SM,Kayastha,etal.AcomparativeevaluationofheuristicandbivariatestatisticalmodelingforlandslidesusceptibilitymappingsinGhurmi-DhadKhola,eastNepal[J].ArabianJournalofGeosciences,2012,http:///10.1007/s12517-012-0569-7.

[20]BandLE,MooreI,D.Scale:Landscapeattributesand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s[J].HydrolProcess,1995,9:401-422.

[21]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2005,24(1):11-18.(LIShuang-cheng,CAIYun-long.Somescalingissuesofgeography[J].GeographicalResearch,2005,24(1):11-18.(inChinese.))

[22]倪九派,魏朝富,谢德体.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的空间尺度效应[J].生态学报,2005,25(8):2061-2067.(NIJiu-pai,WEIChao-fu,XIEDe-ti.Effectsofspatialscaleonthequantitativeestimationofsoilerosion[J].ActaEcologicaSinica,2005,25(8):2061-2067.(inChinese))

[23]CammeraatEL.Scaledependentthresholdsinhydrologicalanderosionresponseofasemi-aridcatchmentinsoutheastSpain[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4,104:317-332.

[24]ZhangRH,SunXM,SuHB,etal.Remotesensingandscaletransferringoflevityparametersonearthsurface[J].RemoteSensingforLandandResource,1999,3:51-58.

[25]黄润秋,向喜琼,巨能攀.我国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及问题[J].地质通报,2004,23(11):1078-1082.(HUANGRui-qiu,XIANGXi-qiong,JUNeng-pan.AssessmentofChina’sregionalgeohazards:presentsituationandproblem[J].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4,23(11):1078-1082.(inChinese))

[26]LamNSN,QuattrochiDA.Ontheissuesofscale,resolution,andfractalanalysisinthemappingsciences[J].ProfessionalGeographer,1992,44:88-98.

[27]JeneretteGDandWuJ.Onthedefinitionsofscale[J].BulletinoftheEcologicalSocietyofAmerica,2000,81:104-105.

[28]SchneiderDC.Theriseoftheconceptofscaleinecology[J].Bioscience,2001,51:545-553.

[29]WuJLandscapeEcology:Pattern,Process,ScaleandHierarchy[M].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0.

[30]赵忠海.北京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度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3):39-44.(ZHAOZhong-hai.RiskassessmentoftheunexpectedgeologicaldisastersinBeijing[J].JournalofGeologicalHazardsandEnvironmentPreservation,2009,20(3):39-44.(inChinese))

[31]RolandSchulze.Transcendingscalesofspaceandtimeinimpactstudiesofclimateandclimatechangeonagrohydrologicalresponses[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1,82:185-212.

[32]玄海燕,李帅峰.时空加权回归模型的非平稳性检验[J].甘肃科学学报,2012.24(2):1-4.(XUANHai-yan,LIShuai-feng.Thenonstationaritytestsofgeographicallyandtemporallyweightedregressionmodel[J].JournalofGansuScience,2012.24(2):1-4.(inChinese))

[33]魏传华,胡晶,吴喜之.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估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22):126-134.(WEIChuan-hua,HUJing,WUXi-zhi.Estimationof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withspatialautocorrelation[J].MathmaticsinPracticeandTheory,2010,40(22):126-134.(inChinese))

[34]BrunsdonC,FotheringhamAs,CharltonM.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Amethodforexploringspatialnonstationarity[J].GeographicalAnalysis,1996,28(4):281-298.

[35]BrunsdonC,ForheringhamAs,CharltonM.Spatialnonstationarityandautoregressivemodels[J].EnvironmentandPlanningA,1998,30:95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