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范文
时间:2023-03-20 10: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经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C.《孟子》
2.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A)。
A文章书画稿费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D)。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李清照《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B)。
B.盛夏
5.“爆竹声中亭岁除,春冈送暖入屠苏”,这里德“屠苏”指的是(C)。
C.酒
6.“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7.“豆蔻”是指女子()岁,“弱冠”是指男子(A)岁。
A十三岁、二十岁
8.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9.中国传统习俗中,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C)。
C.腊八粥
10.“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B)。
B.二年
11.近日,李先生收到陈先生的一份请帖,上写为了庆祝“弄璋之喜”。陈先生的喜事是(C)。
C妻子生了个男孩
12.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C)。
C.圆规曲尺
13.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B.小篆
14.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刃约相当于(A)。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15.人们为伺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16.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17.唐代诗入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B李贺
18.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D.河砚
19.“天知神知栽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B)。
B.劝人投案
20.“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B)。
B.风水勘探
21.“生日净未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
A男角
22.“文武二圣”指的是(B)。
B.老子,关羽
23,“小李杜”指(C)。
C李商隐、杜牧
24,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A)。
A130
25.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26.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节气
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B)。
B.5月5-6号
2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哪
方面的典型表现(B)。
B.虚实相生
2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A)。
A注重线的作用
29.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哪里(C)。
C.《乐府诗集》
30.成语“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B)。
B.捧起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那
句话最相似(B)。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2.中国民间的“冬力力,”是从哪一天开始的(B)。
B.冬至
33.“变脸”是哪一个剧种的绝活(C)。
C川剧
34.龙门石窟位于哪个城市(A)。
A河南洛阳
35.古汉语中,有关“阴”、“阳”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36.“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B)。
13.‘安徽
37.按我国传统风俗,在农历那一天喝“腊八粥”(B)
B十二月初八
38.在古代,人们尊称刘方的老婆为(B)。
B.令正
39.古时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咀姐时你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当用下面哪种称谓(B)。
B.舍弟、舍妹
40.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A)。
A庐山
41.毛笔中“狼毫”的原料取自(C)。
C.黄鼠狼
42.我国音乐的发展有悠久历史,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B)。
B.宮、商、角、徵、羽
43.掘称为“荷月”的月份是(B)。
B六月
44,“蜀犬吠日”的意思黟B)。
B.少见多怪
45.“梨园”用来指代戏曲界,那么“杏林”指代的是(B)。
B医学界
46,古人对“郴”年龄的称呼是(D)。
D花甲
47.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下列哪个节日有关(A)。
A中秋
4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吕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是(C)。
C.杜甫
49.在“精卫填海”的嚶,“精卫”是(B)。
B.一只鸟
篇2
关键词:诵读;古典诗词;深入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79-0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语文教材中一部分精美、典范乃至流锤千古的篇章,而怎样学好古诗词,怎样激发学生想去诵读那些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遥远的古诗词呢?由于古诗词自身特定的特点:语言精炼和谐、感情深沉丰富。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层面的感知上,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探究体验。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因此,只有把他们“想读”的兴趣打开,“渴望读”的心情点燃,“迫切读”的冲动挑起,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学生们才会主动、积极、热情地进入诗词意境。
一、走近古诗词
走近古诗词就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想使学生走进古诗词,使他们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题西林壁》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不同角度写庐山,作者大胆奇特的视角,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其中的道理。《枫桥夜泊》中作者通过“月落”、“乌啼”、“钟声”等巧妙的表现,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千年哀伤,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二、走进古诗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60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珍珠。
我们充分发挥早读时间和课外阅读课的优势,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习教材和《课标》中推荐的诗文篇目。让学生在教学之前先熟读成诵,然后与教师共同感悟欣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水平。
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诵读效益,师生经常一起或朗读、吟读、唱读(用各自喜爱的歌曲、戏曲等的优美旋律把诗词演唱出来)、背读、译读;或共同背诵,听写、默写;或合作学习,相互赏析。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能快速准确地默写这些优秀片段、名句。学生在读――背――写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逐渐就养成了勤读书,勤积累的良好习惯,诵读水平和欣赏品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诗歌也不例外。要提高学生初步欣赏诗词的水平,光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学会对诗词的整体感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整体感悟呢?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有效地利用工具书、相关资料和注释,来学习古诗。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已有的生体验和课堂所学的经验,加深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学习,查阅资料,相互质疑、释疑,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内外适时点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并不断鼓励学生把独特的体验写出来,向外投稿,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如果形成了这种轻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进入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化境……
感悟的高层水平就是学生能把已有的生活体验恰如其分地引进课堂,把课堂学得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不少学有所长的学生能把独特的生活感悟描绘出来,积极向外宣传推广,并能形成气候,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篇3
1、四大名著,包括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
2、《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时期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编著的一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它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篇5
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爱的人物便是诸葛亮了,他才智过人:在舌战群儒中,他的每句话,句句经典。让我看到了一个沉着稳重的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他知道鲁肃为人忠厚、值得信赖,让他帮忙。知道天气的变化,以雾为障。知道曹操疑心重,逼寨受箭。回南岸时,顺风顺水。从这些我都看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在火烧赤壁中,诸葛亮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真是妙句,也把周瑜的心事倒了出来。他识天文,把东南风的时间准确无误地说了出来,真可谓“鬼神莫测”……诸葛亮的生平运用智慧的地方还有很多。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关羽,他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是忠、勇、义的化身。《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最后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不杀张辽、留关羽、善待徐庶。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篇6
说到经典,我就想到了它们。唐诗、宋词、元曲脍炙人口,孔夫子的谆谆教导萦绕心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使我看透浮沉,鲁迅的《朝花夕拾》使我感慨万千。
你是一个国家的髓魄,一个民族的感召,一幅如诗的画卷,一股甘甜的清泉。清流潺潺,流进胸膛,流进了每一个细胞,从此,我记住了你,一生,一世,至始,难忘……
你就是那么的神奇,如日,如月,不够炙热,却很温暖,温暖的活跃了每个地方。
五千年的风雨没能将你淹没,历史的变故没能使你沦沉。回顾历史,我看见了你的身影,青铜编钟敲击着楚辞敲击《天问》的韵律;河姆渡断层的陶片闪烁着华夏的光芒;祖冲之勤奋的双手丈量着地球的半径;华夏的子孙用诗文灿烂着古国的天空。
五千年了,你的英姿仍在,你的飒爽不变,你是中华的象征,你是民族的写照,你是祖国的永恒,你是世界的骄傲!
因为爱中华,所以爱你,;因为爱你,所以爱这个国家。是你,让这个国家一直屹立在雄伟的东方;是你,让这个民族如此的自强不息;是你,让每个人都学会了孝道,学会了以孝为先。还有什么是你所不能的呢?
在今天的中国,你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说,你讴歌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还说,你记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错,这就是你!你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历程的见证;你承载了无数代人的梦想,寄存了无数代人的希冀。
中国,正是因为有了你——经典,才有了今天的灿烂辉煌;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的积存,才有了今天自强不息的祖国;正是因为有了你,才有了今天如花般的我们。
篇7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者,莫大乎蓍龟。
此句意在说明卜卦的作用和意义,联系上句来看,法象、日月都能在易经的法理中找到对应,而对于人们更为关切的易经的人文用途,易卦更显现了强大的威力。
探、索,探求、求索、探到,赜,前文谈到过,意思是深奥,隐,隐秘、隐微,这四个字的意思在《周易正义》中是这样讲的:探,谓窥探求取。赜,谓幽深难见。卜筮则能窥探幽味之理,故云探赜也。素,谓求素。隐,谓隐藏。卜筮能求素隐藏之处,故云索隐也。翻译过来就是探求深奥、隐秘的事物和道理;钩,钩取、东西在深处的时候才需要钩,如钩沉,致,招引、使达到的意思,比如招致。深者,难觅难见。远者,难闻难求。合起来这四个字的意思是钩求、获得深远的事物和道理。以定天下之吉凶,就是确定天下大事的好坏、利弊,“成天下之叠者” 音wei,不倦的意思,“”,《尔雅・释诂》中的解释是,勉也。本义指水缓慢流动,无止无休,如清流,引申形容孜孜不倦,也有人将其同于伟大的伟。对于这一句的意思孔颖达是这样阐释的:言天下万事,悉动而好生,皆勉勉营为,此蓍龟知其好恶得失,人则弃其得而取其好,背其失而求其得,是成天下之也。我比较认同其中的含义。天下万事万物生生不息,都在勤勉的营生,通过卜卦,好坏得失都在卦象中显现。人人都愿意趋利避害不在乎已经拥有的东西,而去追求自己喜好的东西,都不希望失去而希望获得,所以连续不断、连绵不绝的在求索中。但是真正的能够在求索过程中做到发现隐秘、深奥的事物和道理,能够把深远的事物和道理弄明白、搞清楚,甚至能够判定天下之事的吉凶悔吝,这三者都是作为人而言感觉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仅凭自身之力很难认知的事情,况且还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求索,恐怕只有卜卦才能够实现。蓍草、龟甲虽为小东西,但是在为易者眼中、手中,却可以发挥大作用。借助这样的方法和手段,圣人就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超越自身的物理极限,通过惜力发力,来丰富和强大自身的力量,这就是易的威力。
篇8
“国学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
二、活动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将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特举办此项比赛;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系统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举办“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鞍山小学的学生从小开始,在他们心灵最纯净的时期,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与现代文明、现代科学、现代民主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为培养具有“刚毅之气 厚实之学 强健之体”的现代合格公民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组织机构
成立鞍山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组长:李鑫明
副组长:
成员:**
袁朝华及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内容
1、参赛时间:11月9日(如遇下雨则另行通知)
2、参赛对象:1-9年级全体学生;
3、参赛内容:
⑴规定内容:1至3年级集体脱稿朗诵《三字经》;4至9年级集体脱稿朗诵《弟子规》中的一则(总叙和亲仁两则除外)。
⑵自选内容:每班自选一个节目,节目内容不限,但必须是国学经典。
4、比赛形式:
(1)规定内容以班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可以编排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
(2)自选内容统一规定不能只是采取单一的集体诵读形式,必须要有艺术表演形式。
4、着装要求
服装统一,整齐大方
五、工作人员名单及分工
1、总指挥:
2、具体事务协调:
3、具体分工及负责人
⑴活动主持:
⑵场地器材组:
⑶场务:
⑷奖品组:
⑸摄影组:
⑹医务组:
⑺安全保卫:
⑻成绩汇总:
⑼奖状书写:
⑽评委组:
⑾校园安保:
六、安全及工作要求
⑴为保障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请每位班主任教师高度重视,做好赛前各项准备工作。节目有配乐的班级请在11月1日前将所选音乐准备好,交到白晓燕处,以便汇总。
⑵“一切行动听指挥”,各班班主任在活动当天要负责本班学生方阵的安全,自始至终守护好本班学生,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活动开始前,各班班主任要清点本班参加活动的人数,特别是确实未参加活动的学生,班主任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弄清其未到校的原因,如实做好记载。
⑶所有学生要自始至终参加完比赛活动,中途不得离开;各班要安排一名学生安全员配合班主任管理本班安全。
⑷安全负责
各班安全由各班班主任及各班安全员负责
⑸活动进(退)场顺序:
活动当天各班进(退)场时,均以班为单位,由各班班主任带队逐个进(退)场,请各位班主任务必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严防出现不安全事故。
⑹各班班主任教育学生在观看节目期间,请保持场地卫生及会场纪律;活动结束后,各班安排学生打扫好自己所在区域的卫生,并把板凳端回教室。
⑺此次活动需要用到的器材设备请与袁朝华老师联系。
⑻当天值周领导及值日教师负责此次活动全场安全领导工作和突发性时间的处置工作。
七、活动程序
⒈工作人员及评委到位。
⒉奏国歌、升国旗。
⒊李鑫明校长宣布活动开始并致辞。
⒋评委组长张泽元老师宣读评分规则。
⒌活动开始。
⒍活动结束。
⒎颁奖仪式。
八、评分标准:
使用100分制,两个节目分开评分,每个班级的最后得分为两个节目的平均分。具体细则如下:
1、诵读内容为古今中华经典诗文和各地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人名作,体裁不限,格调积极向上。(10分)
2、仪表仪态(共20分)
1)服装统一,整齐大方;(5分)
2)精神饱满,姿态自然大方;(5分)
3)表演能与朗诵融为一体;(5分)
4)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作品的内涵。(5分)
3.精神面貌(共15分)
1)精神饱满、昂扬,充分展示活力与朝气。(5分)
2)集体配合协调(10分)
4.创新(共15分)
1)表演者使用的诠释方式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0分)
2)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适当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5分)
5.朗诵技巧(共40分)
1)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10分)
2)朗诵熟练,声音洪亮,能够脱稿;(5分)
3)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作品节奏,韵律明显(10分)
4)能正确把握作品内涵,声请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10分)
5)很好地把握时间,每个节目控制在3—5分钟之内。(5分)
九、评比奖励办法
全校所有班级拉通排名,不再分年段设奖。奖励设置如下: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为优秀奖。
十、其余未尽事宜待通知。
篇9
一、加强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程以“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核心理念,意在把这一理论应用并推广到实际教育中来,成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教育实践行为。
我校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为经典文化,其宗旨是: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丰富人文素养,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改革开放既让我们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但是最重要的渠道莫过于通过诵读千古美文,通过文学熏陶,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因此,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需要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队员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队员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队员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同时,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其后天的文化气质也明显与众不同。凡是在儿童少年时代阅读并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人,凡是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浸过的人,其日常的行为举止、言谈教养都会烙上浓郁的书卷气,这种儒雅的书卷气是文明的标志,是高贵精神的象征,无数生命个体都洋溢着这样浓郁的书卷气,整个社会文明就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3、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否则,一切的手段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扩大阅读量,读什么呢?我们这个民族使用汉语来表达,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的最优美、最经典的诗文传递给学生,永远是母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学生在心灵最纯粹、吸纳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过去,人们常用“私塾功底”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和语文修养,其实,“私塾功底”说到家就是诵读的功夫——通过对经典诗文中名句的反复研究,可以使队员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慢慢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争取做中华好少年。
二、领悟学习口号:
诵读经典 感悟经典 演绎经典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习惯
三、学习目标
1、诵读经典,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陶冶情操;造就文明社会的小公民。
2、热爱读书,积累经典诗文,提高表达能力。
3、坚持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
4、如何借助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的研究,来培养提高队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5、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
6、让学生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20篇(段),初感诗文大意,研究经典诗词中的名句,以起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四、学习原则
1、经典性:学生诵读、背诵诗文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诗文是经典之作,能传递真善美精神,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良师佳本。
2、适宜性:对经典诗文要作出精心选择,不但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要本着“纯”与“美”的原则去选择经典,还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文进行研究。
3、朦胧性:对于经典诗文,学生可能一知半解、朦朦胧胧,这也是正常的学习现象,允许存在。
4、实践性:只有通过开展大量的经典名句的研究活动,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阅读能力和提升审美能力。
五、具体实施办法
1、进行校园的书香环境布置:
学校以“建有文化的校园,育有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调整和规划校园为契机,“经纬校园,文化时空”,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特色。
2、学生读书
(1)保证每天十分钟的诵读时间。
(2)开展《中华古诗文精品》诵背活动,保证质量完成诵读任务。
(3)办好一个图书角。教师要发动学生形成读书分享俱乐部,把自己好书分享给大家。
(3)确保每位学生在家每天有半小时读书时间,家长督促、教师检查。
(4)学校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如经典诵读展示、赏诗会、诵读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
(5)学校将定期组织开展诵读活动、读书节活动,评选“读书小博士之星”。
3、具体活动:
(1)开设诗园,利用墙报、班队活动课展示班级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积累和赏析。
(3)继续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积累的热情。如利用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4)做好“古诗摘抄本”、“阅读积累卡”。让队员们将所学、所想、所悟及时地记录下来。
西中滩中心小学
二0一一年四月月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材料
《诵读中华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
一、加强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程以“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核心理念,意在把这一理论应用并推广到实际教育中来,成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教育实践行为。
我校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为经典文化,其宗旨是: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丰富人文素养,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改革开放既让我们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但是最重要的渠道莫过于通过诵读千古美文,通过文学熏陶,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因此,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需要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队员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队员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队员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同时,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其后天的文化气质也明显与众不同。凡是在儿童少年时代阅读并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人,凡是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浸过的人,其日常的行为举止、言谈教养都会烙上浓郁的书卷气,这种儒雅的书卷气是文明的标志,是高贵精神的象征,无数生命个体都洋溢着这样浓郁的书卷气,整个社会文明就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3、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否则,一切的手段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扩大阅读量,读什么呢?我们这个民族使用汉语来表达,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的最优美、最经典的诗文传递给学生,永远是母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学生在心灵最纯粹、吸纳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过去,人们常用“私塾功底”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和语文修养,其实,“私塾功底”说到家就是诵读的功夫——通过对经典诗文中名句的反复研究,可以使队员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慢慢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争取做中华好少年。
二、领悟学习口号:
诵读经典 感悟经典 演绎经典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习惯
三、学习目标
1、诵读经典,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陶冶情操;造就文明社会的小公民。
2、热爱读书,积累经典诗文,提高表达能力。
3、坚持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
4、如何借助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的研究,来培养提高队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5、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
6、让学生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20篇(段),初感诗文大意,研究经典诗词中的名句,以起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四、学习原则
1、经典性:学生诵读、背诵诗文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诗文是经典之作,能传递真善美精神,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良师佳本。
2、适宜性:对经典诗文要作出精心选择,不但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要本着“纯”与“美”的原则去选择经典,还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文进行研究。
3、朦胧性:对于经典诗文,学生可能一知半解、朦朦胧胧,这也是正常的学习现象,允许存在。
4、实践性:只有通过开展大量的经典名句的研究活动,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阅读能力和提升审美能力。
五、具体实施办法
1、进行校园的书香环境布置:
学校以“建有文化的校园,育有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调整和规划校园为契机,“经纬校园,文化时空”,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特色。
2、学生读书
(1)保证每天十分钟的诵读时间。
(2)开展《中华古诗文精品》诵背活动,保证质量完成诵读任务。
(3)办好一个图书角。教师要发动学生形成读书分享俱乐部,把自己好书分享给大家。
(3)确保每位学生在家每天有半小时读书时间,家长督促、教师检查。
(4)学校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如经典诵读展示、赏诗会、诵读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
(5)学校将定期组织开展诵读活动、读书节活动,评选“读书小博士之星”。
3、具体活动:
(1)开设诗园,利用墙报、班队活动课展示班级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积累和赏析。
(3)继续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积累的热情。如利用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4)做好“古诗摘抄本”、“阅读积累卡”。让队员们将所学、所想、所悟及时地记录下来。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经典诵读;价值;途径
一、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时代对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的呼唤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在混乱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这股思想意识的混乱也波及到学生的意识形态,面对纷繁变幻社会现象和巨变的社会结构,许多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方向,仅仅将学习和升学、生存联结起来,造成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人格存在缺陷、道德底线不断溃退、人生境界仅停留在求生的高度,削弱了学生的民族、社会责任意识,也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通过展开中华传统经典的诵读,从青少年开始重新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2.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记录了民族基因的最高智慧,凝结了古人对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社会责任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观察和思考,流传至今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指导高中生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但能够拯救现阶段的民族文化衰落、弥补中华文化断层,还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从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朴实而永恒的人生元素,实现心灵的回归,重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意识形态和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从语文学习方面而言,诵读经典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敏锐性,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途径
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沐浴文学之光、启迪人生智慧、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诵读经典活动,力求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外校内相结合。让诵读经典活动,不但成为语文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抓手,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伴随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为学生人生的“伴侣”。
1.每天定时进行文学欣赏
经典诵读和语文教学方向不完全等同,它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又高于语文学习,更注重利用文学元素浸润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培训,相对比较枯燥;而经典诵读则注重对古诗文赏析,学生从文学性、艺术性、情感的表达,或从古诗文描绘的意境、语言的气势或精美等角度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对文字的领会、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责任等,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教师每天利用课前或课后十分钟,或教师、学生讲解,或观看赏析古诗文的视频,以此为学生指明诵读经典的方向、示范诵读经典的方法。这些文学经典可以是来自高中《语文读本》的作品,也可以是电视热播的讲坛对象。比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诗歌中“香草美人”形象,理解作为委婉设喻、曲折表达对明君的呼唤,以及暗喻自己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也可以选择于丹讲论语的视频播放,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经典,理解古人的行为准则对当下的进步意义,从而带动学生的课下阅读。
2.课外阅读实行“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
目前的高中生学习、升学压力极大,很少有人能主动去阅读经典、汲取其中的营养,因此,教师布置“任务”就成为展开诵读经典活动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不是每个学生对每部经典著作都感兴趣,部分学生制度某部经典中某一份内容感兴趣,如果教师强迫学生阅读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但不能达到阅读经典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敌对性。因此,教师在推进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坚持布置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的原则,教师为学生划定阅读范围,给学生留下自己选择的余地。比如,教师可以安排某个阶段学生课下阅读《论语》。至于学生是阅读原著还是阅读翻译的文本,还是观看于丹讲论语的视频,就由学生自己选择,只要能达到了解其思想精髓的目的即可。
3.定期展开诵读经典集体活动
诵读经典活动不但需要渗透到每一天,还需要定期举办学校、年级或班级的集体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就某一经典著作展开讨论,可以是阅读经典的心得感受,可以是和阅读经典相关的演讲活动,也可以是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旨在出发学生的兴奋点、掀起诵读经典的浪潮,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
4.鼓励诵读经典活动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诵读经典活动不是课外作业,更不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而是阅读习惯和爱好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大块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为促使诵读经典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假期作业进行。比如,布置和经典阅读有关的日记和作文题目;鼓励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讲解经典的节目,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名胜古迹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促使阅读经典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发展。
三、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已明确了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而经典诵读活动正是从古诗文的“文学”角度入手,注重以文化的浸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从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文化元素的浸润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经典诵读活动是超越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的回归,是实现语文学科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有效尝试。
总之,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既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生的延伸和提高,是实现语文育人功能的良好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