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地范文

时间:2023-04-09 02:5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用水源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饮用水源地

篇1

饮用水水源保护是一项重大的民生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都对饮用水安全做出了重要的法律法规要求。

今年,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持续保持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投入,在此基础上突出办好19件民生实事。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就被列入19件民生实事之一。近日,记者对成都市饮用水源相关问题作了调查。

为什么饮用水水源地在郫县

成都作为长江中上游的一个特大型城市,因为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沿袭,还有途经成都的金沙江、岷江等水系,让成都润泽千年。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的郫县刚好位于都江堰灌区上游,水资源更加丰富。这些都为郫县成为成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打下了基础。

不过,除了先天的优势,后天的完善也很重要。在2013年以前,郫县环保局还没有引进先进的水源监控方式,对饮用水水源的监控完全是依靠人力,郫县5个饮用水水源地新民场镇、唐昌镇、唐元镇等需要大量的水源巡查人员。但是因为没有追踪设备和及时快捷的传送设备,所以巡查人员到底有没有到现场巡查、巡查到的问题能不能及时反馈都成了制约郫县饮用水水源监控的瓶颈。而2013年后,郫县环保局引进了一套水源监控设备,这些为水源地的监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同时,新民场镇沿河居住村民数量不少,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留下不少的生活生产垃圾,这些垃圾的排放势必会对水源水质产生影响。于是2013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搬迁”开始了。

李婆婆是这场“生态搬迁”中的一员。过去她一家老小都住在新民场镇云桥村沿河道旁的农家院里,过着最有农村气息的生活。养几只鸡、几头猪,有一个自己的菜园,大部分时间李婆婆都在自家院子里活动,偶尔遇到赶场,就背个竹篓筐出门去镇上买点生活必需品。

由于李婆婆家院子紧挨河道,所以生活污水流进河道里的现象很常见。“有的时候我们起床漱口洗脸后,直接就把水倒在河里了。”李婆婆说,由于村上的人没有城市人那么讲究卫生,所以洗完菜后水都往河道里面倒。这样的生活方式,当时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然而,作为承担着成都市中心城区80%供水任务的郫县,饮用水水源地的地位不可小觑,它的水质优劣直接关系着绝大部分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上述状况必须改变。

2012年开始,成都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位于郫县重要取水点的自来水六厂进行饮用水源专项保护。

像李婆婆这样的农户,要理解饮用水源专项保护计划也许过于深奥,他们并不完全清楚这里面涉及的一环又一环的连锁反应。但是有一点他们却非常清楚,那就是他们需要搬离现在所居住的地方,搬入到由政府专门为搬迁住户新修的小区里集中居住。在郫县新民场镇随处可见“生态搬迁”的标语,该搬迁项目共需拆迁安置409人,192户。

从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里搬走,打破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李婆婆和许多村民都不舍和不情愿。然而这件关系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似乎已经到了必须为之的时候,郫县环保局工作人员联合云桥村的村干部一起对当地村民进行了知识宣传和搬迁动员工作。

随着工作人员多次的政策讲解和实地的情况分析,云桥村的许多村民逐渐明白了原来居住的地方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而他们的一举一动更是关系到更多人的福祉。带着对老宅的依依不舍,沿河居住的村民都相继搬离,住进了“生态搬迁”小区里。

占地50余亩饮用水源湿地保护项目落户云桥村,是继“生态搬迁”后的又一个大动作。选址郫县云桥村,是因为云桥村地理位置特殊,成都自来水六厂的取水源徐堰河、柏木河、柏条河三大河流都途经此地,所以云桥村是成都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时下正值初春,云桥湿地保护区多数的植物还未展露新枝,大片大片的芦苇随着呼呼的寒风翩翩起舞。这时有两位修护工正在云桥湿地外修补路基,而云桥湿地也进入了休眠期,这段时期是不准游客进入的。

“这里的空气质量很好,是一个天然的氧吧。”黄木说,作为郫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他们明显感受到了云桥村和别处空气质量的差距。由于这里是重要的取水口,所以一切生产生活痕迹都不能留下。

站在取水口,清澈的河水奔腾而下,卷起的一片片白浪似乎在昭示着这里优良的水质。

“夏天到这里来的感受又不一样了,现在觉得很冷,但夏天就觉得特别舒适。”环保局工作人员说。一边是湿地公园,一边是取水口,两岸没有生产生活污染,此地担负起了成都饮用水水源地的重任。

饮用水水源保护到底是怎样的

工作

28岁的刁杨和26岁的赵欢有很多相似之处,年龄相仿、从部队退役回来、年纪不大,却都已结婚生子,如今两人有着同一身份——郫县新民场镇的水源巡查人员。

见到二人时,他们正如平常一样戴着手套,拿着铁丝和铁锹在新民场镇一条长长的河道旁进行巡查。刁杨说每天巡查的工作都一样,开着县上派发的一辆标有环境监督大字的皮卡车,在新民场镇6个村来回检查有无河道安全问题和隐患。农村的小路多,许多地方皮卡车无法到达,他们就必须徒步进入巡查,而这些地方往往已人迹罕至了。从早上9点开始工作到晚上7点,据他们自己估算每天的路程大概在30多公里,上班时间几乎就没沾过板凳。

这一天,刁杨和赵欢第三次巡查到新民场镇一处河道,由于天气寒冷,这里除了路旁的柏杨树与之作伴,就只有一阵阵寒风和一波波奔腾的河水。他们细心地巡视着四周的情况,这时发现河道处的铁丝网被人为损坏,并且还有残留的一些野炊用具遗留在河道旁,于是他们迅速拿出定制手机将图像拍照后传送到郫县环保局饮用水源数字化管理平台。

与此同时,郫县环保局饮用水源数字化管理平台里,网格化视频监控室的工作人员小黄正追踪着5个乡镇的河道、桥梁等情况,在这个监控室里她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上厕所的空隙可以起来换个姿势,大部分时间她都必须密切关注各个监控点的情况。接到刁杨他们传过来的照片,小黄赶紧对照片地点、内容进行核查,判断了事件的大小后,依据相关办法及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管理平台处有三位工作人员,他们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对于这份几乎没有节假日,眼睛几乎十几个小时不能离开监控屏幕的工作,他们轻松地说:“这就是工作,如果能发现一处问题,解决一处问题,那会让我们很有成就感的。”

在成都市郫县的5个镇有许多像刁扬和赵欢这样的水源巡查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水源问题发送到郫县环保局饮用水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处,管理平台会根据巡查人员提供的信息、图片或者视频及时给出方案。

这种物联网式的水源监控方式让过去复杂多变的水源监控变得清晰明了。

成都的饮用水水源水质到底怎样

从成都市环保局获悉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县城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8个。中心城区自来水二、五、六、七厂集中供水服务人口约500万人,设计日供水能力228万吨,2013年实际日供水量180.8万吨;其他区(市)县水厂集中供水服务人口约415.6万人,设计日总供水能力163.55万吨;2012年实际日供水总量98.4万吨(2013年数据暂缺)。县城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9项指标全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要求。

对于从未离开成都的人们来说,要分辨出成都市的水质优劣状况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对于一部分在外久居过的人来说,成都市的水质如何他们似乎最有发言权。

在上海工作快5年的王强在今年正式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成都,在“大肆”比较了成都与上海在发展上的差距后,他突然去厨房忙活了一番,再出现时,已经泡好了一壶茶。“上海水质硬,水质比较差,我已经很久不喝茶了。”王强说,回到成都后,他重拾了过去喝茶的习惯,相比较而言,成都的水质比上海一带好太多了,水质清澈、口味回甜。

篇2

从固原出发,驾车往东南方向沿101省道行程约半小时,便进入了开城镇贺家湾一级水源地保护区。沿着保护区一条柏油小道向山里行驶,一股松柏夹杂着丁香花的芳香扑鼻而来,路两边的山坡上松柏青翠,青草绵绵,盛开的丁香花点缀其中。坐在山顶的凉亭中,凉风习习,远眺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嶂,贺家湾水库如一块明镜镶嵌在群山环抱之中。眼前的一切,令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随行的固原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贺家湾水库承担着固原市区及原州区东部、西吉县城及其东部、彭阳县北部部分乡镇约50万人的饮水,是固原山区最理想的集中式水源地之一。但是以前由于资金匮乏,监管不到位,住在周围的村民常年在山上开垦放牧,导致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水源地逐年萎缩,再加上人为污染严重,饮用水安全受到了威胁。经过这几年政府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山绿了、水清了。现在村民们全部都搬走了,昔日的村落小院、房屋已荡然无存,管理站的基础设施和监管设备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在贺家湾水质预警监测站,我们见到了常年驻守在这里的老员工杨生俊。现年55岁的杨师傅虽然是个农民,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生俊从2005年就来到了贺家湾水库,成了一名专职的水库管护员。来这里之前,他曾在彭阳县奈何水库做过临时工。老杨告诉记者,因为贺家湾水库地处大山沟里,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所以之前很少有人愿意在这里长待下去。他最初来这里,也只是想着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补贴家用。刚来时,整个管理站平时就他一个人留守。

看护水源地是一件既枯燥又单调的工作,老杨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沿着水库周围巡视,防止有人或者牲畜跑进来。除此之外,他还负责每天查看水质、水位变化以及开闸放水等工作。在周围村民还没有搬迁出去之前,杨师傅经常因为阻止人和牲畜进入库区活动和村民发生争吵。后来,贺家湾库区被政府设成了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同时,当地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当地村民全部迁出了保护区。

成为一级饮用水源地的贺家湾水库环境有所改观了,但老杨的问题出现了——“成天就我一个人,除了一条狗陪着,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晚上一个人住在这里,还真有些害怕。”老杨笑着说,原本就偏僻的监测站,变得更加冷清了。由于缺少和人交流,老杨也渐渐变得少言寡语,经常一个人坐在水库边上发呆。

老人们常说,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有感情,老杨也不例外。一年里老杨回不了几次家,可是每次在家里住不上一两天,就急着往保护区赶。按他的话说,既然干上了这个活,那就得给人家干好。更何况我守护的是固原市和周围地区50多万人的生命之水,千万不能出任何问题。就这样,虽说是条件艰苦,但老杨在工作上没有半点懈怠。在他一个人留守的日子里,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和问题。

2009年,固原市政府投资1160万元的整治工程正式开工。上万名干部群众上山植树,营造水源涵养林4700亩,并对库区的道路、管理站等基础设施进行重建和改造。工程建成后,贺家湾库区将由水土流失区变为水源涵养林区,不仅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显著增强,也为改善水质、确保5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提供了保障。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先后投入环保资金507万元,在保护区设置了警示牌和围网等保护设施,同时建成了宁夏第一家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测站——贺家湾水源地预警监测站,并首次在西部地区水源地运用了最先进的生物检测技术,24小时不间断检测水源地水质情况,实现了宁夏水源地预警监测零的突破。如今的贺家湾已是固原市的水源地生态保护区,成为固原东部农村安全引水工程、东山坡引水工程和固西引水工程主要水源地,日均引水量8000吨左右,保障了固原市区、西吉县城、固原东部山区农村50多万人的日常饮用水。

随着政府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保护区的环境和工作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杨生俊的日子也跟着一天天好了起来。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有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进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安全、卫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3、《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三、划定保护区的对象

本方案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对象为兴隆办事处树地村集中饮用水的水源。

四、划定方案

1、一级保护区: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防洪堤坝范围内的水域及其相应河段两岸防洪堤坝外侧纵深各50米的陆域;

2、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2500米(包括汇入上游的汤池、哈达两支流)和下游距一级保护区边界200米水域(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及其相应河段两岸外侧纵深各1000米的陆域。

五、保护措施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淘沙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该保护区内设立墓地,禁止居民及个体、单位在保护区内从事对水体有污染的农牧业活动;禁止在该保护区内倾倒、堆放工业废渣、畜禽与居民粪便、生活污水以及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居民和企业设立排污口和建立输送污水管道、渠道;禁止建设油库;禁止在保护区内使用农药、化肥、炸药等使水体受到污染;禁止厂矿、企业,特别是采矿行业、玉器加工业、缫丝等向保护区内排放废水废渣。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他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转产或搬迁;禁止设置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已有的上述场站要限期搬迁;禁止利用未经过处理、不达标的污水灌溉农田;不得滥用化肥农药,不得使用炸药、药品捕杀鱼类;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堆放场所必须有防雨、防渗措施;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篇4

关键词 农村;地下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问题;措施;江苏睢宁

中图分类号 TU99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30-01

1 睢宁县农村地下水质概况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全县总面积1 773 km2,人口131万人,耕地面积10万hm2,辖16个镇。地处黄淮冲击平原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睢宁县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因此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睢宁县农村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开采全新统孔隙水,部分乡镇集中式供水系统工程主要开采下更新统及上第三系孔隙水。

1.1 全新统孔隙水

全新统含水层为浅层地下水,该含水层为潜水含水层,水位埋深为5~10 m,该层水受人类活动及水文气象等因素影响大。pH值为7.2~8.0,总硬度变化为360~840 mg/L,溶解性固体平均含量1 500 mg/L。平均氟含量超过2.0 mg/L,远远超过人畜饮用标准(1.0 mg/L),长期饮用高氟水对人身健康极为不利,该层水不适宜人畜饮用。

1.2 中上更新统孔隙水

感官性指标符合饮用水标准,pH值呈偏碱性。一般化学指标主要是矿化度和总硬度超标,毒理学指标主要是氟和硝酸盐氮超标。

1.3 下更新统及上第三系孔隙水

下更新统和上第三系孔隙含水层埋藏在全新统和中上更新统之下。该含水层为承压含水层,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5 319.79万m3/a。该层水为无色、无嗅、透明、无悬浮物、偏碱性水,含氟量低于1.0 mg/L,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该层水埋深为80~150 m,水质较好、水量充足,矿化度、总硬度、氯化物、氟化物及硫酸盐仅个别井超标,是农村居民较理想的饮水水源。

2 农村地下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

2.1 评价项目

地下水一般污染物评价项目必需评价的4项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选评的3项确定为pH值、硫酸盐、氯化物。在这7项之外,有铁、锰水质监测资料的,再加上铁、锰含量作为一般污染物参数。地下水源地有毒污染物项目为硝酸盐、氟化物和砷。

2.2 评价结果

2009年对现在运行的76座地下水井监测结果评价。一般污染物指数全部达标,整体水质良好。但是从单项指标看,也存在个别水井的铁、锰超标现象。76座井中,铁超标(>0.3 mg/L)的有6座,超标率为7.9%;锰超标(>0.1 mg/L)的有19座,超标率达25.0%。

有毒污染物水质指数为2~4,有毒污染物水质指数超标的水井全部为氟超标。氟超标(>1.0 mg/L)的井数为33座,超标率为43.4%。

综合来看,睢宁县农村饮用水安全主要问题为氟化物超标,目前正在运行的农村地下水井供水系统,水质氟含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水源井封井质量不高,或水源井使用年限较长,引起全新统或中上更新统中水进入水源井的缘故。

3 睢宁县农村地下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地氟病

地氟病的发生往往与病区环境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通常认为是由于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所致。据有关文献,结合此次获得的水质分析成果,睢宁县高氟水(指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1.0 mg/L)主要存在于中上更新统孔隙含水层中及上第三系孔隙含水层中。氟离子含量偏高的原因与当地总体上处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下游,有利于氟的富集有关。睢宁县的地氟病主要分布在高氟水的范围内,这可能与氟离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有关,因为氟在水中有多种存在形式,不同的存在形式致病机理不一样。

3.2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是睢宁县较为严重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且以全新统孔隙水污染较为普遍,在城乡地区主要由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所引起,在农村地区主要被农药、化肥和污灌水污染。据水利部门编著的《睢宁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中有关资料,该县全新统孔隙水氨氮、氟等指标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1-2]。

3.3 存在混合开采及资源浪费现象

由于区内绝大部分生产井在打井施工时,未严格按照不同深度含水层应分别成井的有关规定(即分层取水),故造成多个含水层混合成井现象。这种串层混合开采常造成多个含水层之间发生或加剧其水力联系,使得水质差或被污染的含水层补给水质好的含水层,而形成多个含水层同时发生水质恶化现象。另外,串层开采还给有关水位、水质分析、开采量等调查统计资料的利用及地下水资源量分层计算工作带来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4]。

4 睢宁县农村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工程措施

4.1 重要地下水源保护区隔离工程

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资源管理条例划定水源井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一是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场;二是堆放、填埋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质;三是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四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因此,针对睢宁县农村地下水源存在的水源井保护问题,规划各城镇水源保护区的物理防护工程,一级保护区主要建设以下水源井物理防护工程:①按照井群各单井半径30 m圆的外切线所包含的区域征地拆迁;②对一级保护区内现有污染源进行整治处理,严禁一切有污染的活动;③对井房拆建、新建、维修改造;④在保护区建设截洪沟、防洪墙;⑤在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建设围墙或铁艺围栏,树立永久性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碑。

4.2 二级保护区主要建设环境治理工程

主要有以下治理措施:一是在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树立永久性分界桩,在主要道路入口设立永久性标志牌。标志桩、标志牌的形式和内容由环保部门统一设计;二是禁止新建、扩建、改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三是农业生产上严禁使用污水灌溉和使用持久性、剧毒农药和高残留除草剂。在农村推广绿色农业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对二级保护区内的村庄实施厕所改造工程、排污管道入户工程、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和村庄河塘整治工程;五是禁止设置油库,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放射性废物及一切可能使水质恶化的物品,禁止存放液体或气体燃料、化学物品及废水。

5 参考文献

[1] 吕兰军,卢青.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中的水文服务与思考[J].水资源研究,2012,33(3):46-48.

[2] 姜婷秋.农村饮用水安全和水质卫生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4):103.

篇5

关键词: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问题;环境保护工程

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多,对于水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但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的范围不断延伸,水源地的建设越来越困难。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是供给我国居民用水的重要资源,其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是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举措,需加强管理。但是当前湖库型水源地存在着水质恶劣、水位下降及水利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水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现象,我国已经逐步意识到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完善的必要性,开始计划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措施。笔者通过浅析当前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对构建环境保护工程提出个人看法。

1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的现状问题分析

1.1立法明确、缺乏实施。水源地环境保护本应是政府职责所在,但是通过实际情况发现,虽然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范》、《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条例对饮用水水源地有明确保护措施,就这些条例而言,指导性意见措施非常完善,但是就实际运行机制而言,并未有明确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对于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议也未有成效。这种“光说不做”的现状是当今饮用水水源地缺乏合理保护的最大障碍,导致人们无视法律条文,不重视对水源地进行保护。

1.2水源地功能退化。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作为供给内陆水资源的重要渠道,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生活用水,还需满足周边地区农业及工业用水,大大加剧了水源地的供给压力,使水源地循环效率降低,水量骤减。并且由于城市化范围的扩大,城市污染、垃圾堆放、下水排放等现状都极大地影响了水源质量,给水源地造成了污染,导致现今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功能较为脆弱,难以自行修复。

1.3管理机制不完善。水源地的保护应该具有统一规划及整体管理条例,但是我国当前水源地是经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部门间独立性强,各部门都对其做出了完善意见,导致在保护过程中易出现意见不一的现象,并且各部门资源整合性差,导致在管理过程中效率低下。

1.4突发状况解决不清。湖库型水源地易出现突发污染现象,但是目前环境保护对于该方面的防止未有深入,导致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会影响区域用水,给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对于突发现象的预测与解决计划等方面需要进行提前分析,构建水源地预警机制。通过对于环境变化实时监测,可以避免突况下不能及时出现应急情况。

2提升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的措施

2.1生态工程保护。加强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建设,首先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需要进行围栏护理,避免周边水域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同时对于河道适时清理淤泥,河内种植水生植物,优化水体。并在周边地区建设生态湿地与绿色屏障,保护水源地内生物的多样性,完善水源地生态平衡,以此优化水质。此外,加强水源地林地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程,将湖库分区域进行规划,多样树种、多样草种有效结合构建绿化生态网,是保持水源地区域内绿化工程的重中之重。并且周边城乡绿化设施也应不断完善,不仅要使水源地内的水体不受污染,更要保证城乡水体的质量,才是有效进行环境保护工程的手段。通过对生态保护及绿化面积的工程建设,可以达到涵养水源、优化水质的效果,从而提升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力度。

2.2法律力度实际实施作用加大。立法项目的明确是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程的前提,面对当今各部门对于水源地的规划措施,说明对于水源地的保护已有充分掌握,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应该联合进行水源地的合理保护,将环境保护工程科学合理的实施出来。首先,应该树立群策群力的意识,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本就是多部门联合实施,那么应该总结多方位的建议与意见,结合大家观点做出合理环保规划;其次,实施过程中,应该不断宣传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对工作人员做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更要对周边群众、企业做出合理引导,利用群众的力量扩大环保渠道,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水源的必要性;最后,对于破坏水源地的群众或企业,采取有效的惩罚力度,并对这种破坏行为的后果明确告知人们,将合理避错进行实际开展工作。通过将法律规定进行项目规划并明确实际应用的措施,是有效提升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的方法,可以实现水源地水质的提升。

2.3完善预警机制,通过预估完善环境保护工程。对于水源地应该分片建立布控设施,实时监测,有效分析各片水体的质量情况,预估其污染能力对于整个湖库的影响,针对较大问题做出评估表,明确各项指标的解决措施。

3案例分析

某城乡交界处水库,建立15年左右,上流域林地面积广泛,近期进行检测过程中,发现水质受损。一是由于上流域工厂多,造成污染严重,二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居民生活用水排放不合理,并且农业生产时,大量农药残留物随地表及地下水流入水源地,影响水质;三是对林业的开发,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由于在水源地周围出现的各种问题,政府决定优化水域,构建环境保护工程。该地区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第一,围栏护林,对于林区的乱砍乱伐现象,政府首先对其开展了保护措施。通过对周边居民与企业进行法律知识引导,发动群众的力量共同保护林区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周边人们活动对林区的影响。此外,政府加大林区规划建设,对于林区其他树种科学种植,丰富林区多样性。同时,构建水源地周边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水质优化,政府加大经济资金投入,对水域内种植水生植物,优化水体,并设立防护网,对于湖库水源区明确警戒线范围,违反规定者给予一定经济处罚。第三,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城乡地区公布栏张贴公告,说明水源地受破坏的严重后果,警醒人们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同时发放保护水源地的宣传手册、环保袋,利用实际宣传提升人们的参与性,有效保护水源地建设。

4结束语

水是人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财富,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作为居民用水的重要来源,必须要确保其水体的循环性与可持续发展,面对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存在的立法、管理、保护措施等问题,必须要不断构建生态保护与优化水源的机制,促进水源地的合理发展,以此为人们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伶.基于GIS湖库型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系统分析[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2.

[2]李鑫.刍议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策略[J].环境与生活,2014(8).

[3]王.村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技术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

[4]唐肖.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

篇6

关键词:城市供水;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影响评价;思路

中图分类号:P343 文献标识码: A

引语:

某城市拟建设第二水源为位于城市北部山区的约30km的大(二)型水库,该水库已经当地政府作了第二水源的决定,并汇同相关职能部门,作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及水资源论证等,并作了几年的水质监测,各项水质监测指标基本达到了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中的II类水质标准,可满足作为水源的水质要求,并划分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一、二级及准保护区),对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上游河流沿途采金矿区等工矿企业作了相关整治,现拟建设供水水源设施,通过输水隧洞输送到城市郊区的自来水厂处理后对城市进行供水,该供水水源工程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选址选线的比选

1.1取水口论证

取水口选址是否合理主要考虑水质安全的确保,取水口一般应有2个以上方案比选,主要从以下几个要素考虑,水质保证、周边水土涵养,水质不易有大的变化、方便施工等几个要素。

首先要远离水库的上游入水口,并偏离来水水流方向,主要考虑上游河流受金矿区多年的开采,水质虽未受大的影响,但底泥重金属经多年累积影响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须作底泥重金属渗滤试验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同时取水口不宜设置在下游水坝,造成水体流动加速,易引起水质变化;取水口附近陆域宜为没有村庄及水体养殖区、没有支流、冲沟等,以免对水质造成影响;不宜为周围坡地为农村经济作物及桉树种植区,易造成面源污染,而宜尽量在自然植被较丰富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应利于确保进水塔地基可靠和隧洞进口洞脸边坡稳定。

1.2输水线路的论证

输水线路方面的比选主要考虑从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影响、村落敏感点、征地拆迁、项目投资、施工期环境影响等几方面综合比较,应尽量避开地质断裂带及敏感不良的水文地质,沿途避免或尽量远离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敏感物种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偏离村屯密集区及当地水源地,以减缓拆迁及环境影响。拟应选择3个以上输水线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如通过隧洞输水方案、全管道输水方案或隧洞+管道输水方案,及不同线路方向等比选。一般优先考虑采用无压隧洞输水、重力自流供水方式,及输水线路经过敏感点较少的方案,主要原因是隧洞多深埋山体内,生态环境影响小,仅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需征用补偿,工程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相对于较小,无需搬迁安置,社会影响程度也相对较小;各施工营地和施工支洞距离各敏感点较远,产生污染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

2水质、水量的保证

为确保取水口水源水质的安全、应加强入库河流、库区底泥监测数据及浸出试验,完善取水口汇水陆域地表水、土壤监测,加强水源地水质达标的论证及环保措施,作为第二水源的供水量与城区现有水厂同时供水,水量应依据城区需水量的近、远期的预测,科学给出需水量,应设置在线水质、水量监测,确保供水设施安全,制订相应的应急措施,应急预案。

3水资源的论证

水库现状赋有灌区供水(包括灌区毛需水、其他供水工程供水),农村人畜需水的供水功能,同时,为保证水库的生态用水及下游的生态补水,避免对下游水位及水量造成较大影响,应满足近、远期对城市供水、灌区供水、农村人畜需水及生态用水的供需平衡,结合在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及水电枢纽的调水,进行水文情势分析,构建水资源供需平衡,确定城市供水规模下的最低保证率及供水最低运行水位。通过水资源的论证,确保城市供水规模达到设计要求。

4环境影响

4.1对地表水影响

项目环境影响项目建成运行后,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将以本项目取水口为中心,重新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随着各项水源保护工作的展开,过对库区范围内各项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水库水质应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次通过分析水文情势,对各功能用水的进行影响分析;施工期地表水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区及施工营地对地表水的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

4.2外环境对本项目影响

水源地工程评价范围内的矿区企业分布及农业面源等对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

影响分析。

4.3地下水影响

主要考虑施工期对沿线地下水影响,调查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情况,隧洞施工涌水情况、排放去向,沿线村民饮用水情况,主要考虑对区域地下水水位、水质影响,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分段分析隧洞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及相应的环保措施。

4.4水土流失

结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土地利用情况、对周边环境影响,着重分

析取、弃土场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规定范围内是不得设置弃土、弃渣场的。

4.5生态影响

了解生态功能区划,调查野生动物、保护物种、古树名木分布、取、弃土场周围环境现状,水生生物现状,分析隧洞疏干水对植被影响,分析围堰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5、水源地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5.1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集合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削减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施用量。

5.2居民点整治

对水库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尚有的部分居民及房屋,其生活污水对水源地水质会产生较大影响,采取措施有:

(1)设置垃圾收集点,建设垃圾临时堆放场,添置垃圾桶、环卫车等,定点存放农村生活垃圾,定时清运,减少垃圾堆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

(2)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取暖、照明,沼液可作为优质有机肥,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禽畜养殖业的管理,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禽畜养殖活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兴办大型规模养殖场。

5.3种植业污染整治

水源地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林草缓冲带。在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不得再新种植速丰桉树林,逐步改造为水源涵养混交林。

5.4矿山污染整治

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禁建工矿企业,对已有矿区进行关停,并落实闭矿后的污染整治措施,结合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对准保护区内禁建工矿企业,已有矿区进行整合,确保“以新带老”措施的建设,进一步减少各项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设立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防治突发污染性事故的发生及扩大,避免其对库区水质造成污染。

5.5非工程措施

做好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工作,开展保护区内的各项污染源控制和治理工作,在项目建成供水前,该区域水质可以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应依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实行分级防护;加大环保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加大水土保持及生态农业;用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多手段进行水环境管理。

6、风险防范

应依据《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应急措施,对污染源应分固定源、流动源及面源做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完善风险预警、响应机制,加强应急监测及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配备在线监测及应急物质储备,完善水质指标评价体系监控,规范取、中断供水制度及防控工程,完善管理机构、制度及人员,落实国家危化品管理条例,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办法及石油天然气管理保护法的要求,由政府组织形成以环保、城建、水利、卫生、安监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体系。

7、结语

对以水库作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从分析思路上着

重分析是如何做好水源的水质、水量,保证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及可持续性,因对项目而言,城市水源地其本身就是最大敏感保护目标,此外,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态影响,如水资源,生态需水、选址选线涉及的生态敏感目标等,在施工期主要影响即有污染的,也有生态的,从工程特征及影响的环境要素需分析全面,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关注点,可进一步捋清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思路,为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3)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全国环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教材,2014年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篇7

关键词:饮用水源;客水;污染;预警

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是一项高度敏感的民生工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要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地处沂沭泗流域下游的沭阳县等地区,地表水源地极易受到上游客水污染,政府及相关部门如何提高水源地管理能力、保障水源水质安全,显得极为重要。

1.水源地污染隐患分析

1.1沭阳县主要水系及饮用水源地取水口

1.1.1沭阳县主要水系概况

淮沭河、新沂河为沭阳县两大河流。淮沭河河道设计流量为3000m3/s,由南向北纵穿该县,南接洪泽湖、总六塘河(泗阳县尾水通道),北连古泊善后河(连云港市送清水通道),属地表水Ⅲ类功能区,六级航道;新沂河河道设计流量为6000m3/s,由西向东横贯该县,西接沭河、骆马湖,向东流入黄海,为新沂市、山东沂蒙地区及宿迁市区重要尾水通道,沭阳县境内分为南偏泓、北偏泓,分别属地表水Ⅲ类和Ⅳ类功能区,在县城西北处,南偏泓与淮沭河交汇,北偏泓建有上清下污地涵(设计流量为50 m3/s),淮沭河清水通过地涵上方向北通过沭阳新闸,新沂河上游尾水由地涵内东流,汛期大流量泄洪时,南偏泓和北偏泓平槽,当水位高于淮沭河,将对淮沭河产生顶托,并向南倒灌至沭阳闸,为保护淮沭河上游水质,此时须关闭沭阳闸。

1.1.2沭阳县饮用水源地取水口

沭阳县城区地面水厂于2006年初投入运营,供水能力5万吨/天,水源取自淮沭河,沭阳县城南6千米为淮沭河沭阳闸,在该闸北侧600米的南关洞闸,建有城区饮用水源第一取水口;在沭阳闸南部上游,2008年又建设了第二取水口和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站。

1.2水源地污染隐患分析

淮沭河、新沂河两岸建有防汛河堤,县内无排污口。根据水源保护需要,沭阳县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完成了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根据相关水系特征,目前水源污染主要威胁为四方面:一是汛期新沂河客水污染,倒灌汇入水源地保护区;二是水源地保护区上游淮沭河水源污染;三是水源地保护区内外的水陆运输泄漏事故污染;四是人为破坏。以上四方面实际发生概率依次递减,地面水厂投运以来,发生最严重的水源水质事件就是2007年7月2日,新沂河南北偏泓发生平槽,上游污染导致南偏泓总磷、氨氮分别超过三类水质标准17.3倍和34.0倍,南偏泓水向南倒灌进入淮沭新河南关洞渠,致使饮用水源地遭受污染,城区地面水厂停水近两天。

2.预警响应体制和机制

2.1预警响应组织体系

成立饮用水源预警响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水质监测工作组、环境监察工作组、协调处置工作组、信息保障工作组。

2.1.1水质监测工作组:负责保障水源自动监测站正常运行,并对饮用水源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也可提请省市环保部门实施水质同步监测。

2.1.2环境监察工作组:负责掌握可能威胁水源地的安全生产和水污染事故,对可能的污染源防范排查,跟踪协调对污染源采取隔离、消解措施。

2.1.3协调处置工作组:负责统筹应急演练,及时了解周边天气形势、水文情况,牵头分析水污染可能到来和持续的时间,指导和协调应急期间的供水保障及调水冲污。

2.1.4信息保障工作组:根据应急领导小组指示,负责信息处理汇总上报、人员调配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2.2预警应急响应机制

当有信息显示水源地可能或已受到污染,相关人员应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分析确认,根据实际形势,分别启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级应急响应。

2.2.1蓝色级应急响应

根据周边天气形势、水文情况,可能将有客水下泄,或者饮用水源受到其他威胁,但尚难以确定近日会直接影响饮用水源,应启动蓝色级应急响应机制。在此期间,着重作好监测、监察、气象水务信息通讯、信息分析上报工作,并及时作好提升响应级别准备。

2.2.2黄色级应急响应

根据预警,上游有大流量污染客水下泄,或者饮用水源水质受到其他威胁,将于近日影响饮用水源水质,应启动黄色级应急响应机制。在蓝色级的应急内容外,还须对污染源落实有效隔离、消解处理措施,科学实施调水冲污。

2.2.3橙色级应急响应

当饮用水源地污染已经形成,但污染程度轻微,地面水厂可以对净水工艺实施强化处理,也可启动第二取水口及地下井备用水源,则实施橙色应急响应机制。在黄色级的应急内容外,还须落实供水应急保障。

2.2.4红色级应急响应

当饮用水源地污染严重,必须暂时关闭地面水厂,立即启动备用地下水井等应急措施,则实施红色应急响应机制。在橙色级的应急内容外,还须启动城区地下水井备用水源、采取调集周边洁净水,保证安全供水,必要时,鼓励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应急期间有计划进行调休。

3.边界污染联防联治快速反应工作规则

加强预警应急工作保障,必须在改善预警应急装备、提高人员素养基础上,针对客水型污染特征,畅通上下游水务、环保部门的联络,完善联防联治联席会议制度,落实边界污染联防联治快速沟通和处置工作规则。

3.1环境信息快速通报交流工作规则

3.1.1适时通报重污染项目建设信息。邻域上游地区建设化工、农药、印染、酿造、制浆造纸、冶炼、电镀等重污染项目时,应及时向下游通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抄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简本。

3.1.2适时通报环境保护敏感目标信息。邻域下游地区建设饮用水源地等环境保护敏感目标时,应及时向上游通报。

3.1.3超前预警紧急排污讯息。当遇汛期泄洪或突发性污染事故,相邻县(市)之间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对方,主动、实时通报河水流量、污染物浓度、水利调度等讯息。

3.2边界环境保护快速执法处置工作规则

3.2.1提前开展污染防范性的联合检查。在汛期到来之前等可能会发生环境污染情况下,经协商同意,开展污染防范性的联合检查,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可适时提请召开临时联席会议,商讨预防与处置调度方案。

3.2.2快速处置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在遇到跨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相关县(市)应迅速赶赴现场,按照睦邻友好、相互支持的原则,共同协调磋商、共同处理解决边界污染,积极构建和谐、安全的区域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国务院,2006.

[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环保部, 2010.

[3] 关于沭阳县地面水厂取水口受上游客水污染调处情况的报告, 沭阳县环保局, 2007.

篇8

关键词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99-02

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制定规划方案时,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但在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往往存在大量无法用定量表示的定性因子,给规划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1]。编制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是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的首要任务,确定相关的环境保护工程规划的方向和重点则是水源地保护的重中之重。然而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因素很多,涉及面广。为此,该文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清晰的结构模型。

1 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大连市三面环海,地形狭窄,是一个水资源极为紧缺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40 m3,仅为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6,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2 700 m3)的1/4。2009年城镇总用水量7.23亿m3,其中城镇生活用水3.51亿m3,占总量的48.5%。随着大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饮水安全状况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大连市城市及县级政府所在地共有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地26处,其中仅碧流河水库和英那河水库年供水量就占大连市市内四区用水量的90%左右。根据水源地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水源地流域内人口约35万人(2007年),没有污染型企业,对水质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以居民生活垃圾、农业面源及畜禽养殖污染为主。目前的水质状况较好,年均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要求,部分水期的COD、总氮、石油类一次值超标。

2 初步拟定的规划方案

为了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顺利的开展,首先应将饮用水水源地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对其污染物排放情况与水质变化进行动态分析,而后确定其主要影响因子,再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方向和重点。笔者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了大连市饮用水源地污染物排放与水质响应系统模型,通过动态模拟结果,结合大连市实际管理工作现状及不足,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规划措施。

2.1 改革管理体制,强化管理机构

目前,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方式是多头领导,在深化改革的形势下,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存在权力分散、责任不清的弊端,而且不利于实现水源地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和科学管理[2]。为此,从适应饮用水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建立饮用水源地管理机构,打破各行政部门和区域的界限,综合协调环保、水利、农业、林业、土地等部门,齐抓共管。

2.2 加强环境综合管理

一是强化流域内污染源监管。围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对不同级别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对各级保护区内现有的污染型工业企业提出清拆、整治和容量总量控制要求。二是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加快大连城区和各区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建设小型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减少降雨冲刷造成污染物的流失[3]。

2.3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和综合防治,禁止盲目使用农药、化肥,严格控制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搞好农业综合防治,合理、科学地处理人畜粪便,积极推广平衡配方施肥,不断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净污能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有效转变区域农业生产方式,全面推行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安全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消除农业面源污染对保护区内水质的影响;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长效机制,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全面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能力。

2.4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一是水库清淤疏浚措施。通过水库清淤,可以恢复至少2.5%以上的水库库容,提高调蓄能力,清除各种重金属、氮磷营养盐和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内在条件,恢复水体正常的净化水质功能。二是周边河岸生态防护措施。通过营造绿色隔离带,维护河流良性生态系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兼顾沿岸景观的美化[4]。三是上游生态恢复措施。围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逐步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及化肥,为库区营造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2.5 强化环境应急能力

坚持体现以人为本,重在预防,充分考虑潜在突发性事故风险,并且充分考虑应急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制定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一旦水源地发生水污染事件,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监控和救援,最大限度地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尽力把水污染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工作重点

3.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5],是分析复杂问题的一种简便方法,可以把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加以量化。它通过把所有要解决的问题或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其影响因素或采用的方法,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分析,对每一层次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述,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明确问题,建立归递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各层判断矩阵,计算单一准则下同层个元素单权重;计算各层元素的总权重(即组合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般将层次分为3种:①目标层用于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②中间层包括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也称为准则层。③最低层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一般称为方案层。

3.2 建立大连市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系统模型

从图1可知,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的方向和重点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第1层(A层);在确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的方向和重点时,考虑从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5个方面工程进行,作为第2层次(B层);而对这5个方面工程具体又分为18个子工程,作为第3层次(C层)。在充分考虑18个子工程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近、中、远期效果的情况下,于2010年重点开展点源及面源污染控制工程,主要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违章建筑整治、生态移民、农田径流控制工程、农村生态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村垃圾处理工程等项目,作为第4层次(D层)。

该文根据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主要思路,建立判断矩阵,请10位具有高工以上职称的相关专业专家对判断矩阵内各元素之间的权重进行评分,取平均值后计算,并进行一致性验证。在此主要介绍总权重排序的计算结果(表1)。由此可以认定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确定

根据多层次权重分析,污染防治工程和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是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的重点,其中点源污染防治工程和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是污染防治的重点,周边生态恢复是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的重点。

点源污染防治工程以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场为重点,能够有效的削减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在短时间内缓解各水源地的水质问题。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围绕总量控制,以输移路径控制和末端控制为主,及时减少面源污染负荷,主要工程包括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畜禽养殖沼气化工程等。远期深入推广生态农业、生态施肥等措施。

周边生态恢复工程以强调水土保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保护水土资源,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覆盖率。森林具有涵养水源,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源水质、水量等功能,是库区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5 参考文献

[1] 李如忠,张元禧.河流水污染控制系统区域最优化规划方案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3):376-379,384.

[2] 高英利.关于大同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地综合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山西水利科技,2011(1):68-69.

[3] 张建永,朱党生,曾肇京,等.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分区安全评价与措施[J].水资源保护,2011,27(1):1-5.

篇9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异味物质;水温;藻类

中图分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015-03

1 前言

水体异味现象普遍存在。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就发现了水体异味,根据美国的供水工作协会调查,在388座自来水厂中,约有43%的自来水厂存在持续时间超过一周的异味问题[1]。70年代末挪威的Mjosa湖中大量的颤藻水华所引起的难闻的霉味影响了20万人的供水。在法国,国际水环境研究中心在1994~1997年间有140个关于水体异味的报道。近年来我国江苏太湖、云南滇池、上海黄浦江、湖北熊河水库等地均有水体异味事件发生[2~5]。目前饮用水的异味问题已引起全世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也是水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太湖是沿湖城市的饮用水源地,饮用水水质关系到公众饮用水安全。2007年5月,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的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这次无锡水危机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治理太湖,但太湖富营养化的趋势短时间内无法逆转。2012年3月份和8月份苏州市自来水和饮用水源原水出现异味情况,居民反映强烈,经监测有64%的点位超过10 ng/L的饮用水限值,浓度最高的某水源地2-甲基异莰醇的浓度达到164.6 ng/L,约是其异觉阈值的16.5倍。因此对饮用水异味物质进行成分分析及其异味影响因子研究是十分紧迫的事情。

2 苏州饮用水源地异味物质成分分析

对2013年苏州某饮用水源地9种异味物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异味物质检出率及年均值见表1。检出率最高的4种异味物质包括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2-甲基异醇、土臭素等,其余5种物质均未检出(图1)。因此饮用水源地水体主要异味物质是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2-甲基异醇、土臭素。根据各异味物质的年均值和嗅觉阈值分析,导致饮用水源地异味的主要物质是2-甲基异醇,水体异味表现为土霉味,与人体感觉一致。

对2015年苏州某饮用水源地4种异味物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异味物质检出率及年均值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太湖饮用水源地主要异味物质年均值变化规律,4种主要异味物质都有很大幅度地降低,说明太湖饮用水源地水质有逐年变好的趋势。但是2-MIB的3年年均值均超过了其嗅觉阈值,所以仍然需要对水源地的异味物质进行预警控制。

3 异味物质浓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16.0 软件对苏州A,B两个饮用水源地异味物质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双边分析),见表3、表4。

饮用水源地A土嗅素与氨氮负相关,与水温、溶解氧等其他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2-甲基异坎醇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均无明显相关性。β-紫罗兰酮与水温、溶解氧负相关,与高锰酸盐指数正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β-环柠檬醛与总氮、硝酸盐氮负相关,与藻密度正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异味物质土嗅素与2-甲基异坎醇正相关。

饮用水源地B 土嗅素与水温、透明度正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2-甲基异坎醇与水温正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β-紫罗兰酮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均无明显相关性。β-环柠檬醛与藻密度正相关,与氮磷比负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异味物质土嗅素与2-甲基异坎醇正相关。β-紫罗兰酮与β-环柠檬醛正相关。

水温、光照、营养盐等许多环境因子影响着藻类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也影响其产生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等异味物质的能力。

饮用水源地A 中的β-紫罗兰酮、饮用水源地B中的 2-甲基异莰醇、饮用水源地中的B土臭素均与水温有相关性。Shu-Chu Tung等发现台湾Feng-Shen水库中2-甲基异莰醇与水温及气温显著相关[6]。Uwins等对Hinze水库调查研究也发现土臭素的浓度与温度有正相关性[7];Westerhoff等对美国Arizona州三个水库异味物质调查结果表明,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浓度从春季到夏末呈上升趋势,冬季时水中2-甲基异莰醇浓度降至检出限以下[8]。可见水温是影响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异味物质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温升高,促进水中产生的菌类、藻类生长、代谢和释放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等异味物质,导致水体产生土霉味等水体异味问题。

饮用水源地B的土臭素与透明度正相关,饮用水源地A的β-紫罗兰酮与溶解氧负相关。夏季光照强,透明度高有利于藻类光合作用,生长旺盛。因此代谢产生和释放的2-甲基异莰醇等异味物质增加。同时由于藻类生长旺盛,其呼吸作用需要消耗大量氧气。

饮用水源地B的四种异味物质与总磷、总氮、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均没有明显相关性,与Shu-Chu Tung等研究台湾Feng-Shen水库中2-甲基异莰醇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的结论一致。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水体中异味物质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细胞产生速率、微生物降解,光降解,颗粒物吸附,波浪干扰及异味物质本身的挥发等因素。因此我们检测到的异味物质的浓度,是实际产生量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变化与藻类、菌类等微生物的生长不一定同步,可能是微生物生长存在滞后或者受其他水质因素综合作用。太湖夏季蓝藻优势种为微囊藻。有研究报道认为微囊藻能产生环柠檬醛和紫罗兰酮。两个饮用水源地的β-环柠檬醛均与藻密度成正相关,与这一结论一致。

4 异味物质浓度水平与生物因素(藻类种类和数量)相关性讨论分析

通过对2014~201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甲基异莰醇浓度与蓝藻种类和数量在95%置信区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和0.605;土臭素浓度与蓝藻种类在99%置信区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759,与蓝藻数量在95%置信区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97;β-紫罗兰酮浓度与鱼腥藻数量在99%置信区间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2。太湖的藻类种群组成主要为蓝藻、绿藻、硅藻和隐藻,全年蓝藻均为优势种。有文献报道蓝藻中的某些种类可产生异味物质,因此太湖中的某些藻类可能是引起水质异味的主要原因(表5)。

5 结语

太湖苏州辖区饮用水源地主要异味物质为土臭素、二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四种。根据各异味物质的年均值和嗅觉阈值分析,导致饮用水源地异味的主要物质是2-甲基异醇,水体异味表现为土霉味,与人体感觉一致。较高的水温是水体异味的一个重要诱因。太湖中的某些藻类可能也是引起水质异味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Suffet I H, Corado Ana, Chou David, et al. AWWA taste and odor surve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88(4):168~180.

[2]于建伟,李宗来,曹 楠,等.无锡市饮用水嗅味突发事件致嗅原因及潜在问题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771~1777.

[3]Li L, Wan N, Gan N Q, et al. Annμal dynamics and origins of the odoroμs compoμnds in the pilot experimental area of Lake Dianchi[J]. China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55(5):43~50.

[4]马晓雁,高乃云,李青松,等.上海市饮用水中痕量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年变化规律及来源研究[J]. 环境科学,2008, 29(4):902-908.

[5]Zuo Yanxia, Li Lin, Zhang Ting, et al Contribution of Streptomyces in sediment to earthy odor in the overling water in Xionghe Reservoir[J]. China Water research, 2010,44(20):6085~6094.

[6]Tung S C, Lin T F, Yang F C, et al. Seasonal change and cor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for 2-MIB in Feng-Shen Reservoir, Taiwan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8(145):407~416

篇10

【关键词】 山仔水库 底泥 磷释放

前言

在国内外许多湖泊水库等水体,采用了污染截流以后,水质没有明显好转,经研究得出底泥中营养物质释放是水质恶化的另一主要原因。山仔水库在2001年底污染完全截流以后,通过2003年7、8、10、11月份的监测数据和富营养化评价均表明,水质没有明显改善,有些指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水库底泥进行采样,研究底泥中营养盐在静态时的释放,从而得出水库的内源负荷量,为山仔水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水库底泥中的磷释放是一相当复杂的动态过程,释放量的大小会受到水库底层中溶解氧的状况、温度、pH值、生物活性、风浪扰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由汪家权等[2]对安徽巢湖、隋少峰等[3]对武汉东湖、侯立军等[4]对苏州河和吴根福等[5]对杭州西湖等浅水中影响底泥营养元素释放的环境因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厌氧条件下,底泥中的磷向水体释放,且释放强度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好氧条件下,底泥非但没有向水体释放磷,反而从水体中吸附磷,呈“负释放”状态,厌氧条件下底泥释磷量是好氧条件下的30倍,且pH值越低,“负释放强度”越大。升高水温、降低溶解氧和扰动上覆水均能加速磷释放,而且最大释放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提前。但是福州第二饮用水水源地―山仔水库属于深水水库,通过便携式溶解氧仪测定水库底部的溶解氧平均值为2.1mg/L,因此,本实验主要考虑在切断外污染源情况下,仅考虑厌氧环境和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底泥中营养元素的释放速率,从而计算出水体静态情况下底泥-水界面污染负荷。

1 实验方法

1.1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对山仔水库的底泥进行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底泥采样采用开闭式不锈钢柱状底泥采样器(?准60×600mm)进行底泥的采集,样品采集后立即避光保存。水样采集与底泥采集同步,水样采集采用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研制的采水器,并用超声波测深仪测出相应点位的水深。具体采样点位见图1。总磷测定采用酸性消解/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1.2上覆水样处理

用于模拟实验的上覆水样采集与底泥采集同步,并带回室内后立即经纤维滤膜(0.45μm)过滤,然后放入冰柜中冷藏备用。

1.3沉积物界面磷释放实验

在室内将柱状样中原有上覆水用虹吸法抽去,再用虹吸法沿壁小心滴注已过滤的原采样点水样,至液面距沉积物表面某一高度,并标记下这一刻度。下端用皮塞塞紧,所有柱状样品均垂直放入已恒定在指定温度下的生化恒温培养箱中,避光培养。第一次灌入的水样作为起始样。水样用注射器抽取,每次取样60mL,取样后补充上覆水至同样的高度,然后立即在针眼处涂硅橡胶密封。紧接着排出柱状样上部的空气,一边充入N2时,另一边通过导管排出空气,时间约为5分钟。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充氮气的导管尽可能的接近水面,而空气排出管尽可能与管口对齐,以便内部原有的空气尽可能的排出后,这样能充分的保证该柱状样处在厌氧的环境中,具体见图2。取样时间为每两天一次,并对所取水样进行指标分析,全部实验为24天结束。随时间的增加,实验水柱中浓度有所变化,这时某营养物的释放强度可按下式计算[7]:

式中,R为释放强度(mg/m2);V为柱中上覆水体积(L);Cn、C0、Cj-1为第n次、初始和j-1次采样时某物质含量(mg/L);Ca为添加水样中的物质含量(mg/L);j-1为第j-1次采样体积(L);r为释放速度[mg/(m2・d)];t为释放时间(d);A为柱状样中水-沉积物接触面积(m2),A=0.002827 m2,每次采样后得出的释放速度平均后即得到释放速度,试验的释放速度是考虑底泥的释放和沉降后的净释放速度,即表观速度。由于山仔水库常年年平均水温变化在21~22℃之间,夏季(6~8)平均水温在29.5℃左右,其余三个季节平均水温在19℃左右,在本研究中取15℃代表春、秋和冬三季底部的水温,25℃代表稳定热分层时水库底部的水温。

2 结果与讨论

2.1磷的释放

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并用式(1)计算,结果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山仔水库底泥有较明显的磷释放现象发生,整体上在两个温度下的总磷的释放强度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长的。对于同一地点的柱状样样品,不同的温度对底泥中磷释放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实验模拟在15℃,25℃温度条件下,底泥中磷的释放,图3中可以看出,在25℃时,底泥中磷的释放较15℃快,这是因为升高温度能增加底泥中微生物和生物体活性,进而消耗O2也增多,从而使底泥中发生Fe3+Fe2+的化学反应,致使Fe结合态中的磷释放出来。另外,微生物的活动还可以使沉积物中的有机态磷转化为无机态磷酸盐而得以释放,总体上温度上升与磷释放程度有正相关关系。

2.2 底泥中的磷的释放速率

结合(2)式可以计算出各点的释放速率和年平均释放量,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仔水库底泥中各个采样点磷在15℃下释放速度为0.501~3.530 mg/m2・d,25℃下为1.645~4.176 mg/m2・d之间, 15℃和25℃表观总磷释放速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996 mg/m2・d和2.873 mg/m2・d,总体是夏季释放速度大于其它月份。

3 小 结

通过对底泥进行营养元素释放实验,得出底泥中的磷在深水中的释放规律,并对其释放强度进行计算,实验表明:

在厌氧条件下,磷有较明显释放现象发生,而且温度的升高促进了底泥中磷的释放。水库三个底泥样品中总磷在15℃下释放速度平均值为1.996mg/m2・d,25℃下平均值为2.873mg/m2・d,说明水库底泥中大量的磷的释放是水体富营养化又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范成新.鬲湖沉积物理化特征及磷释放模拟.湖泊科学[J].1995,7(4):341~350.

[2] 汪家权,孙亚敏等.巢湖底泥磷的释放模拟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6):741~742.

[3] 隋少峰,罗启芳.武汉东湖底泥释磷特点[J].环境科学,2001,22(1):103~105.

[4] 侯立军,刘敏等.环境因素对苏州河市区段底泥内源磷释放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4):258~260.

[5]吴根福,吴雪昌等.杭州西湖底泥释磷的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109~110.

[6]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