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4-01 01:4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环境

农村文化是农村发展的软实力,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路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比较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因此,思考和探索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就越发的重要。

一、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城市文化成为强势和主流文化,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城乡发展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上,城市以他本身具备的优势和竞争力形成了更具吸引力的文化,并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村,让农民盲目崇拜和渴望城市文化,从而削弱了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

2.农村现存的文化样式不断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逐渐被边缘化。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常年的城市生活使他们习惯城市的各种文化潮流,自身缺乏对城市文化的归属感。而在农村,传统农业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小农意识依然存在,新生代的农民工已不习惯于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对本土的文化失去了回归感,进而使农村文化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3.适合农村、农民的新文化体系缺失。当前文化建设没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文化产业的服务主要以城市社会为主,消费性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反映城市生活居多。文化工作者没有更多考虑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适合农村、农民的新文化体系还没有形成,以农民和农村为题材的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少。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农村新文化体系的缺失使农村文化活动贫乏,赌博风气愈演愈烈。城市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农村文化形成冲击,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正替代农民淳朴、守法、互助的道德标准,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无人赡养、集体观念淡漠等。农村新文化体系的缺失,使农民失去了文化活动的指引方向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力,乡村文化贫乏,喝酒、打牌就成了农民消遣的主要活动,部分农民沉迷赌博成为普遍现象。

2.落后的教育水平阻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我国农民群体中知识分子较少,即便部分孩子考取大学,也只以此为跳板流向城市,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这成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

3.缺少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一方面,农村蕴藏着许多原生态文化财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有些已流失,有些已后继无人,缺少专业人才挖掘和保护原生态文化;另一方面,缺少针对城乡二元化结构下农村新文化体系建设的专业人才。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对积极健康的文化需求增加。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强化组织。一要认真贯彻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规划好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大文化宣传。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宣传,就没有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关心和宣传农村文化建设。三是各级部门保障资金,专款专用。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争取上级部门对乡镇文化建设补助。

2.配备一支专业的新型的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一是完成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还可以确实了解农民的新变化、新需求,进而构建农村文化新体系。

3.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建设多样基层文化阵地。一是挖掘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承问题。二是提升节俗活动质量。传统节俗文化是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三是建立农村文化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共享。

文化是民族的根、国家的魂。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功能。因此,我们要乘文化大发展的时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方向,以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社会和谐稳定和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具体而言,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村文化建设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经济发达县和落后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土地贫瘠,条件恶劣的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首先是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其次是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第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偏低。

(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在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快发展。但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首先,由于市县乡各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四)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很多农村文化站专干仍然年龄偏大,大多数已40多岁以上。这些文化专干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也偏低。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

(五)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目前很多县乡财政非常困难,再加上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的支出少之又少。各县乡级图书馆、乡镇图书室藏书量普遍不高,而且多为旧书,新书很少。农民急需的科技图书很少,看书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解决。

(六)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农村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的现行体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目前,农村文化站都是由乡镇进行管理的,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

(七)农民自办文化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和引导

目前,在自办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农民自办文化的定位不明确。第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较为滞后。第三,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使各级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县乡村文化建设及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农村文化投入,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进一步引进和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增加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现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对现有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的陈旧设施加以改造完善,使之正常发挥其功能,尤其要加快建设农村农家书屋和文化站的建设步伐。

4、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特别是开展更多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把先进的文化精神产品送到农村送到偏远山区。

5、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作为国家办文化的补充,进一步促进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

篇3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令人堪忧。一些地方只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财政投入少而不落实,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偏少,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文化工作严重下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抓好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群众思想主阵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群众中也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变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之举,文化建设必须全过程地渗透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了,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村文化建设要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更新文化发展理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组织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意识,深刻认识文化事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着力构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新格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切实抓好对农村文化工作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及具体运作。群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网络广泛健全的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的专项监督检查,以此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全面建设。

(二)抓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格局。一方面,要抓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抓好公益性文化阵地、载体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将文化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将“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将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大枣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格局。比如围绕乡土特色,着力挖掘并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在农村传统庆祝方式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农民文化活动。在比如广泛开展农民歌手大赛、现代舞蹈大赛、农民秀选拔赛、现代文明礼仪大赛及以缅怀革命英烈,弘扬革命传统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立了农民表演队,农民篮球、乒乓球队等等。

(三)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光靠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要继续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

(四)丰富活动载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传统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另外,还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品质,把和谐村组、和谐家庭、和谐支部等和谐创建活动,同“十大杰出农民”、“十大杰出妇女”、“十大致富标兵”、“十大农民歌手”等评选活动及平安村组建设,廉洁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正确对待矛盾、困难、挫折和荣辱,塑造自强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篇4

关键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26-02

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这对于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涉及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主动性、自发性、广泛参与性、历史延续性等特点。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农村深层次改革发展营造创新氛围和思想环境。文化所具有的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使农村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2.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必须拉长农村文化建设的“短腿”。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那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体现的是对村民文化素质、文明涵养、道德素养、主人翁意识的要求。培养新型农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重德守信、和睦友爱的邻里关系,都属于文化建设范畴。只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丰富、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农村才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与时展进步相适应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逐步确立,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状态,一些领域不良道德现象有所滋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在增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是: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发展,现代文化难以有效传播。一些传统曲艺节目、地方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少有市场,本该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生活形式,呈现出被影视网络娱乐替代的趋势;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体难以实现与农村受众的有效互动,贴近农民、反映农村建设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在农村一些地区,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然而农村文化的发展却没有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在农村不少地方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有的地方甚至还在滑坡。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的断层现象,使得落后、封建糟粕的东西盛行。如农村中倘有老者去世,子女往往请一些民间的喇叭、唢呐班子表演,内容大多低俗不堪,却吸引大量的围观群众。

究其原因,一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以致于许多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远程教育等公共文化资源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一些乡镇有限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现象突出。三是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热心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越来越少,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普及;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农村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气候。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5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 农村传统文化 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其建设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悠久、内涵非常厚重,纵观古今,中国农民一直保持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这种朴实的生活,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繁荣昌盛,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作为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针对我国未来发展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其宗旨亦在于如何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传统文化

1.农村传统文化的含义

我国农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产生于农村社会,本质是农业文化,蕴含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内涵及其丰富。

所谓农村文化指的是与农村区域的生活、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能适应当地群众需要的思想、道德、法律、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文娱活动等的统称,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

2.农村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具其自身的特性,这种特性既出现在社会生活的表层,又存在于农民的意识之中。目前,在农村占有主体地位的仍然是传统意识较强的“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平均思想”、“乡土观念”,这些观念是农民思想深层意识下的价值取向,同时形成了以这种价值取向为指导的行为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且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出现在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中的听天由命、不求进取、自给自足等落后的思想意识是现实社会中农村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沉渣和糟粕,这些与时代相背离的思想应该随着时间的进步而被摒弃,而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则是长期以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始终存的,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激发人们正能量。它不仅是我们民族过去的需要,更是我们民族现在、将来的需要。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所蕴含的传统精神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自始至终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的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极其重要,必须将其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发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与核心,它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导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使每个人都从小就树立起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让爱国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势在必行。

2.加强和平共处、和谐共进教育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层面上看,其表现为崇尚“合群济众”, “团结就是力量”。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以此,在尊重个性、鼓励个人追求和创造的同时,又必须将个人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凝聚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发扬和平共处、和谐共进的精神,进而实现共同致富。

3.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其

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因此,应弘扬农民群众的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文化精神,令其奋发图强、不甘落后,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进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传统乡村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乡村文化在新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挖掘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利用优秀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新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农民重振乡村的精神的凝聚,有利于广大农民重新树立对文化的信仰,增强其自身的自豪感。

1.优秀传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作用

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它置身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中,传承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产生于本土,反映着当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历史和当地群众的审美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应该传承和发扬下去。

乡村传统文化是团结凝聚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精华灵魂的载体,也是长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如河南豫剧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等曲目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劳朴实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农村百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无形中使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风尚、价值取向等潜移默化,潜在的发挥着政治教育作用。

2.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作用

传统民间文化源于本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理应传承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切实做好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利用。

民间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中的拔河、长跑、秧歌、舞狮、抖空竹、踏青郊游、放风筝、赛龙舟、花会、花灯等习俗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一直流传至今;在素有“歌海”美誉的壮族地区,“三月三”已成为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到农历三月初三那天, 四邻八乡的乡民都会穿上特有的民族服装,赶来参加唱山歌、跳民族舞蹈等歌手和能人的大聚会,充分展示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亲和力,使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承传,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提高了农民群众对文化参与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也得到了提高。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普及,使农村文化成为真正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3.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作用

随着时间的沉淀,一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渐渐的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产业。这种文化产业的形成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有助于当地文化的对外宣传,提高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的古庙会,逛过古庙会的游客都会被热火朝天的社火表演、异彩纷呈的民间绝活所吸引、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小吃更是让游客们回味无穷。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民的收入大大的增加,同时也使农民们的日常生活得以丰富,其对文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利益与我们息息相关,由于传统文化是诞生于农业社会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想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小琴,汪静.农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转变[J].南昌高专学报,2011(5).

[2] 任丽娟,郝丽娟.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及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3] 艾莲.乡土文化:内涵与价值——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2010(3).

[4] 吕世忠.中国传统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0(15).

篇6

21世纪已经进入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迅速地占据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大部分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媒体化”的社会,以互联网和手机为基础兴起的网络媒体和随身媒体等新媒体手段使得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媒介高度饱和的状态,“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CCTV”几乎成为现实。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比如,郭美美事件、“到保定来看海”及“吃一盒老酸奶等于吃掉了一只破皮鞋”事件和影响都体现了微博作为新媒体手段的“实时和海量”特征;再者就是微信当中的一些微商铺也正在改变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将农产品搬上网络,放到微信中去宣传和经营正在慢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而这种时代所表现出来的趋势也必然会影响农村的发展,尤其是会重新定义农村文化的发展形式和内容。因此,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依靠网络媒体传播已经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趋势。但是,当下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普遍落后于城市,这其中也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是现实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支撑缺乏,形式陈旧,单一,无法满足现代文化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要求。因此,建设新的文化发展形式,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科技含量对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对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科技含量的要求日益强烈。

2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广大农村改变发展思维,接受、认同和使用网络媒体并积极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文化环境和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网络媒体来说是巨大的阻碍。新的发展手段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作为支撑很难发挥作用。中国广大农村总体上落后于城市,历史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仍然存在,尤其是文化发展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而且由于广大农村文化建设不发达,导致广大农村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和基础。农民的思维陈旧、落后,对新生事物接受速度慢,认可时间长,导致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遇阻,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明显与时代脱节,跟不上网络时代的发展速度和要求,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农民自身的进步。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和媒体化高度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信息的产生、传播,这些信息正是时展和中国农村发展所必须的要素。而为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除了要有新型的传播方式外,现代化的文化环境也是必须的。因此,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打造较为雄厚的文化基础和现代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是中国广大农村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媒体化时代和建设新型的文化发展形式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农民发展思维进一步现代化,这些都是适应时代和运用网络媒体传播的前提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的必备要素。

3二者统一于中国“三农”现代化的进程中

篇7

【关键词】农村;农民;文化;建设

当下,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社会各界都发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声音,这里既有来自政府官员的关怀,也有来自专家学者的关切,还有来自媒体大众的关注等等。但是新农村建设到底该从何处入手,重点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众多争执和歧见。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重点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减少农村人口,把古老的“乡村中国”变为年轻的“城市中国”;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着手。以上种种观点,说明了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从某个方面涉及到了问题的本质。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新农村建设最好的切入点是文化建设,是重建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因为这是比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和人口迁徙更根本的问题。

1、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现阶段,全国上下都把目光注视到了农村,都在关注农村。但是在许许多多的“三农”问题方案里,很难倾听到农民自己的声音,农民并没有被放在农村建设的主导地位。如果没有农民自己的努力,政策再怎么高明前瞻,社会再怎么捐款救济,领导再怎么英明果断,也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农民自己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建设,核心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三农”学者杜瑞生曾说“千投入,万投入,不如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投入。”在农村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可以把农民从消极无为的自然观念和传统的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用新的价值观念武装农民,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使农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要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前提就是要在政治上重新认识中国农民,应该将农民视为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政治人,同时成为市场经济的行动主体,同样也可以成为民主政治的权利主体。”i有了农民内在的发展需要,那么外在的力量再稍微推动一下,那农村就会如星火燎原一般,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2、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

分田到户以后,原有的集体生活被解散,农民便只顾着自己的一亩八分地,原有的集体意识被瓦解。而市场经济的到来,又为农民输入“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成为了农民的生活准则。市场经济需要人们高度的合作精神,而这种分散的小农意识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文化却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那就是凝聚、整合、归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如果仅靠基层政府和现有的农村组织力量很难把分散的农民聚集到一起劳作、生产、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农村的自身的活力,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3、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目前农民工的大量流动加上市场经济及现代价值的侵入,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边缘化,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外界文化信息的输入。面对一个充满诱惑和刺激的社会,他们被压抑和排斥,从而增加了他们心理上的空虚以及不平衡。这样,各种腐朽思想便会乘虚而入,一旦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特别是近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他们在城市无法立足,回到乡村又无法找到一种归属感。面对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一种巨大差距,激发他们“仇富”、“”的不满情绪,貌似平静的乡村隐藏着很多危机,一旦有机会便会爆发出来。当前农村的各类矛盾凸显,农民工的大量流动,农民社会结构多样化、复杂化,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化、边缘化,农村开始出现伦理危机等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社会,从而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难点也在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使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尚的精神文化家园,可以创造出祥和、安宁、文明的乡村氛围。在农村建设文化,可以增加农民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那些腐朽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变化不攻自破。以村社为本位的文化建设,可以产生村庄共同意识,形成村庄舆论,在村庄道德规范建设的基础上,重建村庄共同体,恢复乡村内部压制力量和惩罚机制,从而规范农民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使村庄社会活动纳入常规的轨道。

4、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伴随着痛苦的反思和批判的。在现代性因素的冲击下,农村人的价值体系被改变,对人生意义的阐述被重构。家庭不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他们越来越多的突出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子女变得越来越不孝了,养儿防老越来越不可靠了。家庭、爱情、亲情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眼前的现实的物质利益。以往农村的发展道路是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注重GDP的增长,认为把农村的住房全部变成了楼房,把农村的泥路全部变成水泥路,那就建设成新农村了。这样的发展只是为农村披上了华丽的外衣,而其内在没有一点变化,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在和外在的结合。新农村建设,不但是要实现农村的经济繁荣、村容整洁、设施完善,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文明和谐、民主管理、满足农民群众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保证,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农村的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使农民的生活既达到物质的小康也达到精神的小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每一个现代国家都会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经济的贫困是不可怕的,但如果文化贫困了,乡村就会被彻底摧毁。所以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注重农民收入的增加,不是单单看农村的楼房有多高,马路有多宽。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让农村成为有文化,有生活感的新农村,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公民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的新型公民,从而让农民过上有意义、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因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好切入点是文化建设,就是重建农民生活方式,恢复农民生活的主体性价值。ii

注释:

篇8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1必要性分析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提高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1)群众文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党的十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20字要求”。只有精神文明与物质水平实现同步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群众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精神支柱。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水平的群众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农民更深刻地领会到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思想与要求,从而确保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3)农村群众文化是传达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很好地将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与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使农民在生活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身的精神认识水平。

1.2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可将存在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高素质人才。农村的经济水平及生活便利条件等均低于城市水平,无法对高素质人才形成吸引力。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主要依赖于乡镇、村委会中的文化宣传人员及热爱文艺活动的村民,单一的文化活动无法很好地满足全体农民的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工作效率低下。第二,缺乏资金投入。相较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而言,国家的资金投入量相对欠缺,大多数农村的文化基本设施(如图书阅览室、活动中心等场所)严重缺乏。第三,缺乏群众基础。由于经济发展的掣肘,农村居民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认同度较低;且大多数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政府主导、群众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与文化活动的初衷相背离。

2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路分析

2.1打造高素质工作队伍,强化人才

人才是各项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主体,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应增加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工作激情的干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并适度提高待遇水平防止人才流失,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高素质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村委会也可在农民群体中直接提拔热衷于文化建设事业的工作骨干,工作骨干可深入基层,充分了解到农民群众的切实文化需求,进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更好地贴近群众需求,实现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在确定人才队伍后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强度,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进而实现农民精神文化水平的飞跃性提高。

2.2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强化内容

地方特色文化是农村居民所熟知的文化元素,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可提高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可度,为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便利条件。政府部门不仅要积极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与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的思想等先进文化相结合,还要实现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工作的吸引力,达到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目的。

2.3政府可与社会团体合作,强化资金投入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现象,政府可积极开发社会资源,使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应利用募集资金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对陈旧失修的文化场所进行修缮或重建,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条件,更好地调动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

篇9

【摘要】为推进沈阳当区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根据沈阳当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思考: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2.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及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村民文化健康发展。3.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转变职能,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5.改革用人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农村文化队伍。6.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7.大力实施农村特古文化战略,提升民族民间文化品位。8.积极探索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有效途径,发挥城市带动作用。9.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10.建设生态文化,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绿色旅游业。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简单;谈

没有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全社会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沈阳当区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根据沈阳当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是政治,是形象,是环境,是生活,是软实力。重不重视文化,抓不抓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的态度问题。不重视文化,不抓文化,就是失职,就是政治上的近视,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是全体国民的事情,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事情,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从提高民族文明进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及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村民文化健康发展。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指示精神,制定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扶持政策,特别要建立刚性的投入机制,健全长效的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各级干部晋升的考核指标,纳入创建生态文明区、生态文明乡镇、街道的相关评价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无偿满足并不断丰富和提升农村文化为旨向,以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就沈阳当区目前而言,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转变职能,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要坚持以民为本,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部门要牢固树立群众文化是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重心,坚持为基层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用人机制。特别是区、乡两级文化主管部门,要按照内增活力、外强实力的要求,建立健全专才的宏观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同时进一步放开搞活,通过市场来实现文化资源的配置、资本的投入和人才聚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五、改革用人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是关键。为改变目前农村文化事业人才奇缺、综合素质不强、文化队伍不稳定的状况,要完善有关政策,健全有关机制,改革用人制度,面向社会招贤纳才,配齐专职人员,解决文化工作部门青黄不接、人才奇缺的问题,着力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艺术团体要坚持“二为”方向,以“三下乡”等多种方式,着力推动文化下基层,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农村、进村寨、进田间、进院落、进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解决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农村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农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七、大力实施农村特古文化战略,提升民族民间文化品位。要充分发挥沈阳当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民族民间文化活跃多样、民族风情浓郁等丰厚资源优势,合理利用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民间工艺等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着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

八、积极探索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有效途径,发挥城市带动作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和社会相关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机制,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优势和发挥辐射作用,由文化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加强城乡文化联动、互动和区域文化的交流,以助推农村文化发展,提升农村群众文化品味。

篇10

【关键词】班级管理;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共有的理想信念、思想作风、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一个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格言警句、名人画像、图书角、黑板报、书画作品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这些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成长轨迹等。

作为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结合农村教育环境和学生实际,在校园文化建设大框架之下,遵循“实用”的原则,建设切合实际的、具有实际效果的,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活动、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

1. 着力班级思想文化建设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的重要场所。班级是学生在求学阶段接触面最多、生活时间最长的集体。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农村学校,学生的视野相对窄小,耳濡目染吸收有益信息的渠道有限,受英雄人物、典型事迹的感染也十分欠缺,在学生的思想情感上很难受到较高层次的震撼与熏陶,所以只能从小处着眼,立足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的实际。班主任可组织引导学生“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共同制定“班级奋斗目标”,设计“班旗”、“班徽”,订立“班风”、“班规”,提炼“班级口号”,自编或选定“班歌”等。在学生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既是对学生思想的洗礼,也是班级思想文化的构建。

2. 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来实现的。优美的教室环境既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也能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争做到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教室的一景一物都会“传情”。比如,在教室门外墙上挂出包含班徽、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学生头像等内容的“班级标识牌”;精心挑选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奋发向上的格言警句、名人画像贴挂于教室墙壁上;在黑板上方挂上国旗、班旗,贴出班训班风;发动学生动手动脑自制小工艺品、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来装饰教室的四周;每月出一期黑板报,并用学生的优秀作业、作文,摘录优美诗文等加以点缀;结合“雏膺争章”活动开设展示栏、荣誉台;用小盆栽、小盆景置于窗台上“绿化”教室;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编排座位、安放桌凳等,让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班级环境文化的潜在教育。

3. 狠抓班级学习文化建设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深远。通常讲,学习风气与德育是紧密相关的。良好的学习风气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习惯和方式,而且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举止起着润物无声的影响作用。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提醒学生、激励学生,形成“自主、勤奋、创新”的学习风气,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让“学风”在学生身上得到内化,一些要求必须具体化,方能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早读的要求,课堂学习的要求,完成作业的要求,课间、午间活动的要求,参加活动竞赛的要求,听报告、观看演出的要求,自主学习的要求,等等。校园一事一物皆教材,每时每刻皆学习。只有让学生明确在校学习活动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才能使学生能够有章可循,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方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