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保障范文

时间:2023-04-07 14:0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人保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疾人保障

篇1

残疾人保障法是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1990年12月第一次通过,20xx年4月新修订,现行保障法一共有九章六十八条。

关于歧视

保障法第三条 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第七条规定: 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关于监护人义务

第九条 残疾人的扶养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扶养义务。

残疾人的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职责,尊重被监护人的意愿,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的亲属、监护人应当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增强自立能力。

禁止对残疾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残疾人。

第六十条规定:供养、托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侮辱、虐待、遗弃残疾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关于康复、辅具以及社会保障

保障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并分阶段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十六条规定: 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发展符合康复要求的科学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第二十条规定: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

第四十八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生活、教育、住房和其他社会救助。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各级人民政府对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必要的辅助器具的配置和更换,应当按照规定给予救助。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关于教育

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为残疾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政府、社会、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给予寄宿生活费等费用补助;对接受义务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助。

第二十五条规定: 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

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举办的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有盲人参加的,应当为盲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第六十三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有关教育机构拒不接收残疾学生入学,或者在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以外附加条件限制残疾学生就学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关于就业

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 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第三十一条规定: 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普及、稳定、合理。

第三十三条规定: 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义务。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十五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第三十六条规定: 国家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超过规定比例或者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和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对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

对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三十七条规定: 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第三十八条规定: 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特点,提供适当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和生活设施进行改造。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盲人保健和医疗按摩人员从业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四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在职工的招用等方面歧视残疾人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残疾人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精神文化

保障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十二条规定: 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当面向基层,融于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与。

第四十三条规定: 政府和社会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网络等形式,及时宣传报道残疾人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为残疾人服务;

(二)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及其他残疾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根据盲人的实际需要,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

(三)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开办残疾人专题广播栏目,推进电视栏目、影视作品加配字幕、解说;

(四)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参加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五)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有计划地兴办残疾人活动场所。

关于环境设施的无障碍建设

第五十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便利和优惠。残疾人可以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

盲人 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国家鼓励和支持提供电信、广播电视服务的单位对盲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给予优惠。

第五十二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加强监督管理。

第五十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

第五十五条 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

篇2

一、基本成效

从执法检查的情况看,自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区、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残疾人保障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在残疾人康复、教育、扶贫救助、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较好地改善了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了残疾人权益。

(一)宣传有力,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区政府、区残联把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先后出动宣传车10次,印制和发放残疾人保障法及残疾人优惠政策宣传书2.8万余份、宣传单2万余份、宣传手册1.5万余份。二是利用各种特殊纪念日进行宣传。如“全国爱耳日”“全国助残日”“国际盲人节”“国际残疾人日”等,开展了多项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宣传活动,让社会了解、关注、帮扶残疾人。三是组织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帮助残疾人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在元旦、春节、“全国助残日”等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组织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帮助残疾人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宣传和活动,全区上下形成了“了解残疾人、关注残疾人、帮扶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二)服务到位,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是开展“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为广大残疾人谋利益。组织全区残疾人工作者深入到每一位残疾人家中,详细掌握每个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需求,量身定做个性化发展方案和帮扶方案。据了解,一年来,共上网录入残疾人24619人,落实个性化服务残疾人24533人,落实覆盖率达130.77%,落实服务总项次140616项,人均7.5项。二是加大扶残助残项目的实施力度。累计投入资金244万元,对43名贫困脑瘫儿童实施了手术矫治、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资助2名贫困家庭重度听力残疾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帮扶项目;对全区城镇新增172名残疾人实施再就业帮扶;对3065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了扶贫帮扶;资助2个集中托养机构,为201名智力、精神及重度贫困残疾人提供了居家托养和集中托养;为5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22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为700名精神病患者发放了救助卡并免费提供了药品。

(三)注重培训,残疾人就业状况显著改善。一是组织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残疾人创业就业技能。二是建立完善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为残疾人提供项目开发、就业指导、税费减免、政策咨询、资金帮扶等“一条龙”服务,尽最大限度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环境。三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的同时,针对一些企业的用工需求,在保障残疾人工资福利等权益的情况下,实行“定向培训、定向就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实现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共落实培训、扶持资金43万元,举办各类残疾人培训班7期,培训残疾人560人,新增残疾人创业就业532人。

(四)重视教育,残疾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大力实施圆梦行动。将残疾儿童入学问题纳入了区义务教育总体规划,修建了特殊教育学校(二中)。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为残疾学生减免了学杂费和书本费的基础上,为52名贫困残疾学生提供彩金助学,为76名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了救助卡,对14名考入大学的残疾学生每人给予3000-5000元的入学资助。二是积极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组织53名残疾运动员参加了全市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的11个比赛项目,代表队共夺得了36金、39银、16铜,获团体总分、金牌总数第二名的好成绩。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了康复科普知识宣传、残疾人文艺作品展览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残疾人文化生活,又体现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奋勇拼搏的精神。

二、存在不足

在充分肯定残疾人保障法贯彻实施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宣传力度,但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深度、广度不够,特别是山区偏僻乡村存在死角,尚有部分残疾人及其家庭不是很清楚自己应享的权利和待遇,对办不办残疾证抱无所谓态度;还有部分企业对吸收安排残疾人就业与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

二是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落后。目前城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标准较低,人行道上铺设的盲道和坡道欠规范,各类主要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到位,为残疾人服务的功能较弱。

三是残疾人扶贫就业难度仍然很大,优惠政策未能有效落实。个体经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竞争态势形成的挤压空间越来越窄,残疾人由于文化水平、知识面、社会参与能力、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制约,个体就业难度较大,应该给予兑现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加之,目前尚有个别单位既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影响了残疾人事业发展。部分企业甚至为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将残疾人作为临时安排,年审后便予以辞退,侵害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残疾人是最需要社会关爱、支持、帮助的群体,保障这个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和健全人一样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虽然残疾人有一些肢体和行动上的不方便,但他们和正常人享受同样美好的蓝天,建议区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主动性、持续性,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走出去、站起来参与正常人的活动,可把符合条件的部分残疾人选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让其参与社会管理,提高残疾人的政治参与度。

(二)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残疾人就业、康复、文化体育及社会保障的要求不断增强和提高。建议区政府:一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强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能力,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要加强对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让残疾人享受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和残疾人救助等优惠政策,切实解决残疾人“因病致残”“因残致贫”等问题。三要优先将残疾人纳入城镇低保、农村特困救助范围,努力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四要把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纳入规划,逐步为残疾人提供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便利。

篇3

下面,按照会议安排,我将我县的助残工作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希望通过这次学习交流,能够使我们的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全市的残疾人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一、坚持和谐发展理念,让残疾弱势群体共享社会文明进步

我县共有各类残疾人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弱势群体。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如何实现好、保障好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解决他们收入普遍偏低、生活缺乏保障、自救能力较弱的现实问题,成为县委、县政府“求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议题之一,并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逐步清晰的过程。

为掌握全县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尽快解决现实问题,县委、县政府最初安排了一名主管领导深入一线进行了全面调研,并由电视台把资料带回来,在常委(扩大)会议上进行播放。面对特困残疾人生活窘困的画面,在场的人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想办法、寻出路,再难也要解决特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问题,让这一弱势群体共享社会文明进步”这一扶残助残的共识由此很快形成。按照“全党动手、全民参与、更新机制、共创和谐”的指导思想,一系列措施随之出台:

每年将扶危济困和助残工作纳入为百姓办实事的具体内容,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残疾人事业发展问题;在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中实施“五个一”工作机制,其中之一就是每人分包一个特困残疾人家庭,从日常生活到残疾人就业、子女上学等事项一包到底;建立长效机制,残联与民政部门统一协调,把名经济困难残疾人列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并经常性开展慰问送温暖活动。

扎实的工作举措,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我县多次被省、市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先后三次承办全省残疾人工作现场会,年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称号。省残联理事长同志评价我县实现了四个“全省第一”:第一个开展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第一个建立了为残疾人无偿发放物品的“爱心超市”,第一个进行了乡镇残联换届,第一个成立了乡镇残疾人慈善救助会。

二、大力实施危房改造,为贫困残疾人撑起安居的蓝天

随着助残工作的拓展和深化,解决好残疾人住房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安居才能乐业,没有安全舒适的住房,就谈不上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我县自年起,按照“摸清底数、分清缓急、动态追踪、逐步消除”的工作思路,连续实施“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万元,维修、翻建残疾人危房户、间,名残疾人喜迁新居。危改工程的大力度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营造了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促进了干群和谐,维护了社会稳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今年,我们又将残疾人危房改造列为解决好“三方面问题”的重要内容,确定全县剩余危房年底前全部改造完成。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月底即可全部完工。几年中,我们牢牢把握了三点:

1、工作上求细。为查清底数,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状况调查领导小组,对全县个乡镇个村街的残疾人进行逐户走访,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为实施“危改工程”提供了准确数据。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年度改造计划,保证新出现的危房能够得到及时改造。在危房改造过程中,对涉及到的残疾人进行提前妥善安置,做到有处住、有人管、有饭吃,确保民心工程真正让群众满意。

2、工程上求严。县委、县政府把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各乡镇分别确定具体责任人。为有序推进,建立了档案跟踪制度,根据危房破损程度及残疾人生活状况,制定具体改造方案和资金支付清单,不搞平均分配,保证整体工作效果。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一步到位原则,统一施工材料,统一施工标准,安排专人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格验收,保证改造后的房屋既美观又耐用,不留隐患。

3、力量上求广。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涉及面广。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采取了县乡两级政府拿大头,并向上级争取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种筹资渠道。在责任机制上,分解落实乡镇、村街和有关部门责任,形成齐抓共建机制。工程建设过程中,党政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检查质量、督导进度,协调各方关系,及时解决危改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务实举措,感召了广大群众,出现了许多群众为危改工程出义工、捐砖瓦木料的感人场景。

三、延伸织密服务网络,让残疾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活便利

住房仅仅是生活必需的一个方面,要使特困群体切实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还需要提供“衣食住行医”等多方面的便利,对此我们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1、以“爱心超市”为平台,建立经常性救助机制。扶贫助残工作不仅要能够“救急”,最重要的要靠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保障其有序运行。作为一种尝试,我县于年建立了“爱心超市”,通过拓宽社会捐赠渠道,实现了贫困残疾人的经常化救济,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一是抓基础。为解决“爱心超市”的办公地点和启动物资,县委、县政府为县残联及时划拨了新的办公场地,腾出平方米楼房作为“爱心超市”;在全县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捐赠活动,仅在三天时间里就收到衣物万件,捐款万元,为“爱心超市”的日后运行奠定了基础。

二是抓管理。安排了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物品存储库房,配备了消毒设施,对收到的衣物进行清理、消毒、分类;制定了《募集与接收制度》、《仓储与保管制度》、《发放与领取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保证了“爱心超市”有效运转。

三是抓延伸。按照“分片服务,就近领取”的原则,在部分乡镇建立了“爱心分社”,更加方便社会捐赠和残疾人领取物品;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行上门服务。

三年来,“爱心超市”共发放衣物万余件,发放特困救助款、慰问品总值近万元,为多名残疾人解决了实际困难。电视台、日报、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我县“爱心超市”救济模式进行了报道,中残联领导来我县进行调研,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2、以“慈善救助会”为载体,建立全民救助机制。助残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年月,我县首先在镇成立了以救助困难残疾人为主的“慈善救助会”,资金来源以社会募捐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目前,“残疾人慈善救助会”已发展到个乡镇,四年来先后募集资金万元,救助贫困残疾人人次,“慈善救助会”被残疾人称为“有求必应、有难就帮”的民间“110”。

篇4

(一)重要意义。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目前,全县共有2.13万残疾人。近几年来,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备、覆盖面较窄、城乡区域差别较大、投入不足和服务设施、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和基本需求。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残疾人为本,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坚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先予以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普惠制度与特惠制度相结合,将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需求迫切、受益面广的实际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坚持思路、模式和制度创新,加快构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目标任务。到2015年,建立起覆盖全县城乡的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等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与全县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社会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二、加快制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将残疾人优先纳入覆盖全县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专项政策,采取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措施,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制定特殊扶助政策,保障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1.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企业必须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缴费基数不足上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残疾职工,县政府以上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对残疾职工个人缴费差额部分给予补贴。无雇工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残疾人员和灵活就业残疾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按全县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80%作为缴费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县政府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补贴标准给予补贴。企业在办理企业年检时,应照顾残疾职工并为其缴纳企业年金。农村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按个人最低标准由县政府全额代缴,贫困残疾人个人最低标准缴费部分由县政府给予补贴。重度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累计满15年者,经本人申请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领取基本养老金。

2.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城镇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并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纳入城镇低保范围的城镇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缴费,纳入低保范围的各类在校残疾学生,按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缴费。一二类残疾人低保对象个人不缴费,由县民政部门负责从医疗救助资金中代缴。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县政府给予补贴,重度和贫困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由县政府全额代缴。将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精神病康复和辅助器具适配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对残疾人住院的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适当上浮,上浮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残疾人住院的政策内报销比例不得低于9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残疾人的住院政策内报销比例不得低于80%。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其个人住院的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大额医疗保险报销和门诊费用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要适当提高,住院报销的起付标准可适当降低,具体标准根据全县医疗基金支付情况确定。

3.残疾人参加工伤保险。各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必须为本单位残疾职工办理工伤保险,并缴纳工伤保险费。残疾职工因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用人单位应及时救治并申报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按规定及时足额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重视残疾职工工伤康复,逐步完善工伤保险职业康复制度,增加残疾人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4.残疾人参加失业保险。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失业保险并缴纳失业保险费。残疾职工失业后,有关部门要协助其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并享受其他相关待遇。对城镇企事业单位招用合同制残疾职工连续工作满1年,本单位已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依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关于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甘政办发〔〕110号)享受社会保险有关补贴。

5.残疾人参加生育保险。城镇企业必须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女职工办理生育保险并缴纳生育保险费。参加生育保险的残疾女职工计划内生育的各项医疗费用可略高于限额标准报销,具体比例根据我县实际确定。确保残疾女职工按时足额享受各项生育津贴。

(二)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改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1.对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要应保尽保,残疾人本人在已补差的基础上按保障标准的20%上浮计算补差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优先纳入农村低保,主要成员重度残疾、缺失劳动力,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纳入一类标准保障范围。

2.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残疾人,民政部门要优先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救助标准要适当提高。

3.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民政部门要及时给予临时救助,情况特殊的可给予二次救助。不符合低保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由民政部门按我县临时救助标准予以重点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的残疾人,相关部门要及时救助,外地的要和户口所在地联系予以妥善安置。供养服务机构要优先集中供养残疾人五保户,逐步提高分散供养残疾人五保户的生活标准。

4.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住房保障和救助范围。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在实施危房改造等各类农村建房项目时,优先安排残疾人家庭并适当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切实重视和保障房屋质量和安全。因建设规划需要拆迁残疾人家庭房屋,要为其落实临时安置补助、拆迁补助等方面的优惠规定。

5.对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残疾学生在资助、减免学费等方面实行倾斜照顾政策。研究建立残疾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接受学前教育的残疾幼儿给予资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残疾学生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将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并优先享受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对参加全国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考试等并取得学历证书的宕昌籍残疾学生给予学费补助,补助标准及所需经费根据实际确定并解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全部免除学费。民政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普通中小学特教班及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三)落实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提高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水平。

1.大力改善各类福利机构设施条件,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并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制定完善与孤残儿童养育、康复、教育、就业、住房等相配套的综合利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动员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兴办或支持残疾人福利事业。

2.逐步建立城乡贫困残疾人定期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落实政府对70岁以上残疾人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补助的规定。对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日间照料、居家安养等予以经费补贴,所需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落实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残疾人独生子女伤残或因故不再生育的家庭,按照高于规定标准20%发放扶助金。

3.贫困残疾人家庭和福利机构安装有线电视的初装费及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及特困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用电、用暖缴费确有困难的,相关单位应按半价收取费用。

4.落实残疾人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实行财产信托等保护措施。做好伤病残军人优抚安置工作,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

三、大力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残疾人服务水平

统筹规划残疾人专项服务,加快残疾人服务机构、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残疾人服务机构、专业技术和绩效考核标准,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构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围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快构建以专业康复机构和医疗单位为骨干、社区(村)康复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快县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卫生部门要会同残联制定康复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康复服务机构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县医院、中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和精神病科,乡镇卫生院要设立残疾人康复室。建立残疾预防工作机制及控制网络,开展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控制技术和诊断技术研究,有效防控残疾发生。重视残疾人心理和精神健康。卫生部门和残联要通过定点医疗机构,组织实施残疾人重点康复项目,满足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推进县级辅助器具服务中心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大力开展残疾人助行、助视、助听等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县财政按全县辖区人口每人每年至少不低于0.5元的标准预算并落实残疾人康复经费。

(二)构建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要积极开展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水平,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进一步规划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乡中小学要根据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和需求,适当附设特教班或安排随班就读,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研究重度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学生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通过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形式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推进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推动开办残疾人特殊教育高中班,普通高中要接受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和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各级各类院校招收新生时不得歧视残疾学生,对于符合招录条件的残疾学生,不得设置任何障碍,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和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及随班就读教师的绩效管理和职称评定办法,提高特教教师工资待遇,在晋级评优和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残联系统康复教育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参照特殊教育学校有关标准执行。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和师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大特殊教育投入,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每年全县教育费附加要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特殊教育。

(三)构建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依法推进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县财政局、县地税局、县残联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宕昌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残联审核、财政代扣、地税代收保障金征收工作。扩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范围,可安排用于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扶持发展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落实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要安置就业,落实公益性岗位按不低于30%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优先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扶助措施。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等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残疾大学生。对吸纳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适当补助,对帮助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的职业介绍机构给予奖励,所需资金从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人社部门委托并指导有条件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加快县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服务作用,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加强盲人按摩行业管理,制定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提高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盲人按摩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有关部门要加强残疾人劳动监察,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劳动权利。

(四)构建残疾人扶贫服务体系。将农村残疾人切实纳入全县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残疾人扶贫开发专项政策措施,加快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扶贫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残疾人扶贫,由扶贫部门会同残联共同组织实施。加强残疾人扶贫开发与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农村残疾人家庭充分享受各项社会保障和扶持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时,要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依托政府有关涉农部门,指导和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确保每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有1—2个增收项目。制定残疾人家庭申请扶贫开发贷款的优惠措施,提高康复扶贫贷款的使用效益。加强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广泛开展残疾人社会帮扶,及时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困难。

(五)构建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管理办法,规划建设县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建立健全以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组织实施好“阳光家园”计划,及时落实配套资金。积极采取政府解决护理补贴或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有实际需求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居家安养服务。鼓励、引导、扶持单位、个人和社会团体为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县残联、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托养服务机构、福利院和敬老院的管理,整合资源,改善条件,不断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质量和水平。

(六)构建残疾人无障碍服务体系。认真贯彻实施《省无障碍建设条例》,将无障碍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规划,建立协调机制,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无障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管部门对重点区域和场所进行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检查和验收时,应征求残联及项目所在地残疾人代表的意见。相关部门要做好本行业、本系统的无障碍建设工作。重点推进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区、公园景点、交通枢纽、公共服务等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逐步推进无障碍建设向乡镇、村(社区)延伸。各类公共交通站点和交通工具要配备无障碍设施,逐步设置残疾人升降踏板和专用座椅等,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落实残疾人驾驶机动车和残疾人专用车泊位设置的有关规定。对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居环境实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县政府予以补贴。政府信息公开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公共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县内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要逐步采用语音提示、加配字幕等信息无障碍技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执法监督力度,确保无障碍设施完好、安全、可达。

(七)构建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有关部门要重视、支持和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文化活动。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要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并提供便利服务。建立健全县残疾人文化组织机构,逐步建设残疾人文化艺术服务设施。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定期开播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在公共图书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设立以盲文、盲人有声读物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阅览室。重视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鼓励、扶持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和创作,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残疾人文化艺术博览会、艺术汇演等文化交流活动。残联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残疾人文化周”和“文化助残”活动。

有关部门要重视、支持和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县残疾人体育机构,逐步规划建设县残疾人体育管理中心,加快发展残疾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所要配置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器材,广泛开展基层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逐步完善残疾人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强残疾人体育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信息库。积极组织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对在国内外重大文艺展览、演出和体育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运动员、特殊艺术人才予以奖励,县政府帮助解决其就学和生活保障等问题。

(八)构建残疾人维权和法律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在制定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中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获益权。建立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协调协作机制,依托县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服务机构、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援助或救助服务。建立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室,落实人员、场地、经费及工作津贴。及时督查督办残疾人反映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妥善处理残疾人,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号召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增强残疾人学法、懂法、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适时组织开展残疾人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

(九)构建残疾人组织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残联组织“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作用,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并落实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政策、规划和措施。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机构编制部门根据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机构编制支持。落实乡镇残联、社区残协残疾人专职委员全部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规定。乡镇残联和村(社区)残协要做好残疾人需求摸底调查和转介服务,积极协助党政机关抓好各项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措施的落实。按程序推选优秀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广泛参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十)构建残疾人信息服务体系。政府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数据信息管理系统要设立残疾人事业栏目,为科学配置社会保障和服务资源提供数据支持,及时反映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基本状况,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政府信息公开化。残联要建立健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信息管理制度、残疾人综合业务数据库和无障碍信息网络服务管理平台,开展残疾人状况监测和调查,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统计工作,提高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县残联要尽快建立网站,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加快内容更新,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多领域的信息服务。

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一)明确职责,分类指导。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务求实效。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本部门、本单位职责范围和工作计划,加快制定针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专项政策措施。残联要积极协同有关部门、单位抓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为全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创新途径。城乡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确保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二)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经费通过县财政预算安排、社会捐助、个人与单位负担等多渠道筹集。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改善残疾人服务设施状况,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

篇5

最低劳动工资标准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12月30日向社会公布《最低工资规定》,并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作为残疾人劳动者,根据规定也应执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他们最起码的劳动报酬,但在《残疾人保障法》及各地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中,没有写入“残疾人的劳动收入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类似规定,因此,一些企业就似乎忘记了残疾人也应当执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导致少数残疾人的收入与低保线接近,失去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应当在有关法规中写入“残疾人最低工资标准按《最低工资规定》执行”,以突出劳动报酬的重要性。

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必备条件。在有关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政策法规中也十分重视劳动合同期限的规定,通常都会写明“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应当与残疾职工依法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这一硬性标准,敦促用人单位与残疾人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以保障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与残疾人签订的都是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即有明确具体的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的劳动合同,有些单位更以最低要求与残疾人签订一年期的劳动合同。短期劳动合同对于就业能力相对较弱的残疾人劳动者而言,意味着随时有再失业的可能。

依笔者之见,在残疾人劳动就业政策法规中应该体现出明显高于劳动法对劳动合同期限的一般性规定,比如,用人单位应该与残疾人签订3年或5年以上的劳动合同;从残疾人保障金征收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吸收工作满5年或10年的残疾人;还可以规定用人单位与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残疾人续签至15年的劳动合同,以保障残疾人社保缴费年限满足15年的最低要求而享受最起码的养老金待遇。总之,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为残疾人做好、做细文章将会十分有利于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保障和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

提前退休

残疾人之所以关心提前退休的问题,与当前一些企业借改革名义违规操作为职工办理提前退休、退职手续有关。国家关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和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并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历来严禁扩大适用范围,坚决制止违反规定办理提前退休的行为。因为这涉及劳动者的养老金问题。国家规定基本养老金除特殊工种按规定提前退休不减发外,其他提前退休人员,每提前1年减少2%(不含个人账户养老金)。

为了有效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在有关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政策法规中可加入“残疾人提前退休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这一条,以防止用人单位任意为残疾人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残疾妇女特殊劳动保护

引起笔者注意这个问题的是一对聋哑夫妇的来访。女方意外怀孕后,因流产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其所在单位以此为由扣发奖金和工资,他们觉得情理不通,与单位再三交涉未果,遂到残联询问残疾妇女在这方面是否有特殊保护措施。笔者没有找到这方面的特殊规定,但在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字〔1988〕2号 )中找到了一般性的规定,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42天的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且女职工怀孕,在本单位的医疗机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检查和分娩时,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

送走这对聋哑夫妇后,笔者意识到了残疾妇女特殊保护的重要性。鉴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一些用人单位带有明显的就业歧视,残疾妇女在残疾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下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承担着更大的就业风险。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应根据残疾妇女群体的心理、生理特点,从政策上制定一系列有助于保护残疾妇女合法权益的规定、措施,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奖励和惩治措施,以保护残疾妇女就业。

流动残疾人就业保护

在残疾人群体中还有一个外出务工者群体,他们像所有外出打工人员一样怀着改变贫穷落后生活现状的美好愿望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打工挣钱,但他们却不像其他务工者那样有健全的身体易于找工作,在打工路上有更多的坎坷遭遇。再则,保护残疾人劳动就业多为地方性政策,一般仅适用当地残疾人,对于外地残疾人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他们也就难以享受与当地残疾人同等的保护措施,因此,如何使这一群体“流动”而不“流失”保护性的政策资源,如何使他们得到恰当的就业保护值得深入探讨,毕竟,残疾人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大势所趋。

篇6

第二条  残疾人劳动就业指帮助安排达到规定就业年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事劳动并取得报酬。

第三条  残疾人劳动就业纳入我市劳动就业整体规划。

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方针,建立、完善残疾人劳动就业体系。

第四条  街道办事处对待业残疾人按规定进行待业登记、管理和就业前培训。

各级劳动管理部门要加强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各级就业培训中心开设适应残疾人就业特点的专业和工种。对参加就业培训的残疾人,酌情减免培训费。

第五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民政、残联、街道、镇、居(村)委会、大中型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

第六条  福利企业享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

福利企业应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

第七条  福利企业的经营权不得随意或变相转让。福利企业减免的税金和税后利润,必须提取规定的比例用于发展残疾人的福利事业。

第八条  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对达到录取分数线、有与残疾人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工种(专业)的残疾青年,应予照顾录取。

第九条  各单位在录取大专、中专、技校、职业学校毕业生时,优先录用专业对口的残疾学生。

第十条  用工单位应根据残疾职工的情况安排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合理确定劳动定额,改善劳动条件。对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可进行转岗培训,安排其重新上岗或从事其他工作。

第十一条  残疾职工在转正、定级、升级、报酬、劳保福利等方面,与健全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按规定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

第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合并、分立或改变经营形式时,应妥善安排残疾职工,不得随意解聘。

第十三条  各县区、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安排残疾人参加公益性辅助工作,在生产资料、扶贫资金等供应和分配上给予必要照顾。

第十四条  残疾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给予优先办理营业执照,适当放宽经营范围,酌情减免管理费和摊位费。

第十五条  残疾人自谋职业,其从事劳务、修理、服务性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残疾人个人所得,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

第十六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按本单位在职干部、职工总数的1.5%安排残疾人就业。

录用残疾职工达不到前款规定比例的,每少安排一名残疾人就业,每年应按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的60%交纳残疾人就业基金;残疾人就业比例数不足一人的,按比例差额计算交纳残疾人就业基金。特别困难的,经核准,可视情节予以减免。

第十七条  各单位安排就业的残疾人须持有市残联发放的《厦门市残疾人证》,方可计入比例数。

第十八条  每安排一名盲人或重残人就业,可按两名残疾职工计算。

第十九条  单位独资、合资兴办福利企业,其集中安置的残疾职工人数可分别计入本单位应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数。

第二十条  单位因工致残的在职职工,经市残联认可并发放《厦门市残疾人证》,可计入本单位应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数。

第二十一条  市、区县成立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机构,负责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和残疾人就业基金的征收管理,受同级民政、劳动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二十二条  对虚报录用残疾职工人数或拒缴残疾人就业基金的,由劳动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限期交纳应缴基金和滞纳金,有关部门还可对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残疾人就业基金,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可从自有资金中列支,也可从包干经费中列支;企业单位可从营业外支出中列支。

第二十四条  残疾人就业基金使用范围为用于残联兴办的社会福利企业;补贴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费用;补贴安排残疾人就业所需设备、设施改造的费用;有偿扶持残疾人福利企业发展生产;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机构的经费开支;奖励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先进单位。

第二十五条  残疾人就业基金实行专户存储、专项管理,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篇7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工作。

第三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为同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服务,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四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培训、就业服务、文化体育生活、法律服务、志愿者助残、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

第五条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歧视、侮辱、伤害和虐待、遗弃残疾人。

残疾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履行应尽的义务。

第六条残疾人经县级以上医院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残疾标准》进行残疾检查后,由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对残疾检查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残疾鉴定机构申请复查。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残疾鉴定机构,负责残疾检查结论的复查工作。残疾鉴定机构的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七条市、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乡(镇)、街道办事处逐步建立康复站,为残疾人实施康复医疗。

政府鼓励卫生医疗单位低偿或无偿为残疾人进行康复医疗。

第八条市、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组织设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器械、生活自助具、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

残疾人购置必备的专用辅助器械确有困难的,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应给予适当帮助。

第九条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招收基本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入园、入托,并针对残疾幼儿的特点进行早期智能开发和听力语言训练;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不得拒绝招收基本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等学校、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不得拒绝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标准、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残疾考生入学。

政府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十条学校应当为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并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减免学杂费。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优先获得奖学金。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在盲校、聋哑学校、弱智学校(班)就学的贫困残疾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

第十一条市、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建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部(所),开展残疾人待业登记、能力评测、职业培训、就业介绍、咨询服务等工作。

第十二条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根据就地就近、方便生活的原则,多渠道安置就业:

(一)政府鼓励社会各界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

(二)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应当按不低于其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三)政府鼓励、支持残疾人自谋职业。

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前款第(二)项规定比例,应当按实际差额比例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其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本地职工年平均工资额计算。达不到当地平均工资额的,按实际发放工资额计算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三条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残疾人福利企业应给予特殊扶持:

(一)对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产品优先安排并对某些产品逐步实行专产;

(二)税务部门应按国家规定给予优惠;

(三)对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出口供残疾人组织和个人所需的物资和物品,海关应按国家规定提供方便,并给予减免税优惠。

第十四条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符合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并减免管理费;税务部门在税收方面按国家规定给予优惠。

第十五条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残疾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与健全职工同工同酬。

用人单位不得向残疾职工收取风险抵押金以及各种名目的附加费用。股份制企业不得强迫残疾职工认股。

用人单位应当尽量安排残疾职工在岗。对确需下岗的残疾职工,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

第十六条市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建立残疾人活动中心,县(市、区)和残疾人比较集中的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广泛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第十七条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新闻单位应当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反映残疾人的生活,并在部分电视作品中逐步增加字幕和手语解说;

(二)文化、教育、出版等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盲人读物、盲人有声读物、聋人读物、弱智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积极兴办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室);

(三)市、县(市、区)图书(文化)馆应当有计划地增加盲人读物的征订和收藏,方便盲人阅读;

(四)文化、体育等部门适时组织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并提供方便和优质服务。

有关部门组织残疾人参加县级以上文化、体育比赛等活动的经费,由当地财政部门解决。参加活动的残疾职工在集训、演出和比赛期间,所在单位应当照发其工资并保证其福利待遇不变。

第十八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设立残疾人事业福利基金。基金来源:

(一)政府拨款;

(二)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从社会福利彩票本级留成中按一定比例划拨的资金;

(四)各级残疾人组织兴办经济实体筹集的资金;

(五)接受的捐赠;

(六)其他资金。

前款第(三)项规定的具体比例,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残疾人事业福利基金由各级残疾人联合会管理使用,专款专用,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对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免除各种社会负担,并依法给予生活保障。对其他残疾人应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减免政策。

第二十条拆迁人在实施房屋拆迁安置时,应当对盲人和重度肢残人在楼层安排上给予照顾。

第二十一条计划、公安部门应对城镇残疾人中农业户口配偶及子女的农转非给予优先解决。

第二十二条残疾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享受下列待遇:

(一)搭乘火车、飞机、公共汽车时,优先购票和搭乘;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免费携带;

(二)盲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

(三)残疾人专用交通工具,可就近免费停放;

(四)盲人读物普通邮件免费寄递;

(五)残疾人就医,优先挂号、就诊,盲人、双下肢残疾人、多重残疾人免交挂号费;

(六)残疾人免费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宫)、美术馆、展览馆、文化馆(室、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图书馆;公园免收门票;使用收费公厕免费;影剧院、体育场(馆)提供半价优惠。

第二十三条本市新建、改建或扩建市区道路及公共设施,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执行。

第二十四条对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出显着成绩的单位、个人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下列人员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班)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

(二)在残疾人福利机构中专门从事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师;

(三)经过手语专业培训并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人员。

上列从事特殊教育满二十年或虽不满二十年但连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十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退休的教职工,其特殊教育津贴纳入退休费基数。

第二十六条不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委托本级残疾人联合会做出责令限期缴纳的处理决定。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讼又不履行处理决定的,由作出处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残疾人联合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篇8

关键词:残疾人; 就业保障; 法制建设; 职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的特点

在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的关注下,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取得了重大突破。《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进行了特殊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统筹规划,积极促进残疾人实现就业权利。目前在我国8296多万残疾人中,已经实现就业2266万人,其中城镇463万人,农村 1803万人。与此同时,残疾人就业结构、就业模式更趋合理化。据统计,2010年我国集中就业残疾人达到10.2万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8.6万人。全国省(区、市)、市(地、州)、县(区、市)三级残联举办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2504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2200个,83.3万人次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有11.6万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但是在老龄化社会人口变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多。我国目前尚有858万有劳动能力、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残疾人就业保障发展不平衡。目前的就业保障措施主要向城市残疾人群体倾斜,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就业几乎处于无政策保护的状态,基本上是自我保障。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单位中就业的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多,残疾人的就业环境得到改善,但是残疾人就业保障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残疾人就业权利的法律制度缺失

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合形势发展的需要,相关法律的实施有效性差。虽然《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都明确规定了平等就业原则,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但在实际中这些法律的实施缺乏权威性,缺乏基本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大量存在。此外,一些法律政策对这方面的规定存在空白,残疾人就业保障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

(二)残疾人整体就业质量不高

目前仍有大量残疾人未实现就业,已就业的部分残疾人因为身体或技能方面的缺陷主要从事一些层次较低的工作,同时大批残疾人下岗、待业,残疾人的就业水平与就业总水平差距很大。城乡残疾人就业体制不一,生活水平和整体状况差距很大。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在就业水平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智障者、精神病者、盲人就业困难。中国人口众多,劳动者充分就业与劳动力总量过大、残疾人素质普遍较低的矛盾长期存在,结构性失业现象十分突出。

(三)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排斥

由于现实中种种偏见与社会排斥的存在,用人单位在招录员工时往往招收身体健康的人而不录用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并不知道后者的劳动效率可能等同或大于前者的劳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排斥便产生了。实际上当残疾人的人力资本存量等同甚至高于正常人时,企业往往还是会选择健康人员。加之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依法吸收残疾人就业的责任不够明确,部分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依法与残疾人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残疾人就业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四)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残疾人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残疾人自身素质较低,而现有的残疾人就业服务制度不健全,提供给残疾人的职业培训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数量较少,培训项目比较单一,难以保证培训服务的专业化;第二,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培训服务质量不高,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另外,欠发达地区在培训机构、培训设施、专业人员等基础工作层面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日益扩大的培训需求与有限的服务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思路

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在就业起点上就处于事实上不平等的地位,国家有责任提供特别的扶持和保护,把竞争就业与保护就业相补充和配套,解决现存的问题以体现社会公平。

(一)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

大力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协调各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针对现存法律中的空白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条例,使其趋于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依法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同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修订现行的法规政策,使残疾人就业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二)集中就业、分散就业相结合,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从就业模式来看,我国残疾人的就业模式仍是“以集中就业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特点。集中就业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残疾人集中就业模式出现危机。依法全面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中显得更加重要。分散按比例就业就是指残疾人按企事业单位数的一定比例分散安排到各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安置模式。未达到比例的用人单位需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进行奖励。同时,应该明确按比例就业的法律地位及执行主体,加大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推动按比例就业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社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残疾人自主就业

国家应大力帮助、扶持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者个体开业。对于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办理相关手续,在场地、水电费用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相关规定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免受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还应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提供小额贷款、财政补贴等扶持,调动残疾人创业的积极性。对于自主择业的残疾人,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环境,增加残疾人的职业福利。

(四)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制度,完善落实培训计划

针对残疾人特点,逐步拓宽残疾人服务项目,优化服务工作程序,加强专业化队伍工作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和社会化。各市、区政府按照残疾人数量的多少开设一定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并实现培训方式、培训课程的多元化,使之与市场要求相适应。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培训计划,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大培训资金投入,鼓励扩大农村残疾人培训规模,逐步开展转移培训,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将残疾人就业率作为当地政府考核的指标之一

将残疾人就业率与当地政府的工作业绩挂钩,并制定一定的评定标准,将残疾人就业率和残疾人工作满意度列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通过行政力量和其他约束机制实现残疾人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陈良谨: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9

篇9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税模式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从1992年起开始执行,2006年出现财政代扣,地税代征的征收模式,实施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施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冲突,主要陈述如下:

(一)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覆率高低不一,受人为因素影响大

我国现有三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方式,从实施效果来看,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方式征收效果明显弱于地税代征、财政代扣的征缴方式,因此国内只有少数几个省市采取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方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地税代征、财政代扣的征缴方式的实施效果就一定很好。各地征收方式与其征收覆盖率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在大多数省市,地税代征方式是国内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主要征收方式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陕西省安康市在“代扣代征前后保障金征收覆盖面提高66.5%,征收率提高39%;”。吉林省黑龙江省情况亦是如此。但是也有实行代扣代征后效果不明显的。如南京市在2006年实行代扣代缴政策后,当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覆盖面仅30%,与南京市实行代扣代缴前覆盖率相差不大。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手段存在软弱性

由于残疾人联合会属于民间组织,没有行政权力。在保障金的审核过程中,参加审核的用人单位数量不确定。同样,在征缴过程中,用人单位拒缴现象非常普遍。笔者在新疆残疾人联合会的实际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地税代征实施的地区,保障金征收数量的多少与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的人情关系和工作努力程度有直接关系。因为在保障金审核、缓缴、减交、免交审核,保障金的奖励、惩罚负责机关都在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不具有行政权威,征收手段具有软弱性。地税机关的数据资料和法院的强制执行均取决于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的有效性。且地税是保障金的代征机关,税务工作人员没有职责内工作的急迫性和积极性,也没有相关的绩效考核系统,所以只征收按时缴纳的用人单位,并不会参与相关催缴工作。可以说,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手段的软弱性造就了用人单位保障金缴纳的随意性。

(三)用人单位存在残疾人就业安置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困难现象

目前从全国来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比例不足。据资料统计,我国残疾人公务员录取比例仅为0.03%。福建省2009年年底,全省申报的公益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只有五千多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仅为0.038%,只有省直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达到1.08%。

用人单位存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困难现象,其原因除了用人单位本身可能由于自身财政困难或自身行业是国家拨款难以缴纳外,用人单位对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合理性的疑问使得很多单位认为没有必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残疾人就业扶助是国家的责任,需要国家进行全力支持,征收保障金是把本是国家的责任强加到用人单位身上。再者,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方式表示疑问,认为如果保障金缴纳如果是社会义务的话,应该用征税的方式进行,征费的方式不具有权威性。最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国内不是所有地方都征收保障金,且保障金缴纳比例不同,不同地区的征收费率不同,对用人单位具有不公平性。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原因分析

制度是一个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规则,一个设计良好的制度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避免工作中出现的利益纠纷。因此笔者将从制度层面分析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碎片化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政策立法的低层次性导致各地方政府机构有权利对其具体实施政策进行修改。因此国内各地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范围、征收主体、征收程序、征收管理和使用范围均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范围上大致都指定在国家企事业单位,但在具体范围的界定上有三种不同做法。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标准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有不同,甚至在黑龙江省、天津市、四川省等地区下辖的下级行政区域相关政策各有不同。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范围上也存在“原样照搬型”、“有限扩大型”和“无限扩大型”三种类型。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各地实施政策的差异性一方面意味着保障金征缴相关政策更迅速的在各地实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保障金实施的地区企事业单位的保障金缴费待遇存在不公平性,在地级市范围内、省级范围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保障金征缴工作程序、规则的不统一。这样的不统一会造成各地区高一级行政区域内相关机关征缴成本的提高、征收效率的下降,难以实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市级统筹、省级统筹甚至全国统筹。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政策指向模糊

此外,各地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更存在政策指向模糊的特征。例如保障金的征收时间国家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开始年限上亦没有硬性规定,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仅征收数量不一,征收起止年份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如广东省的南海、顺德和的拉萨甚至到2010年才开始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此之前南海、顺德已经十年没有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了。

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监督检查方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北京、湖北等极少数省份给出明文文件加以规定。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信息透明化建设方面上面,除山东省、湖北省具体规定了信息公开政策外,其他各省市级相关文件均没有此类规定。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解决对策

笔者认为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策设计不完善。因此,笔者将直接从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模式设计的完善上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问题。

(一)完善保障金征收管理程序

残疾人就业保障税的征收机关是各地税务机关,征收基金入库然后交由相关残疾人就业管理机关使用。税务机关征收力度大,效率高,成本低,且税务机关只管征收,不管使用,可以有效避免征收工作人员的一些寻租行为。纳税单位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进行税款的申报工作,简化了纳税程序。

税款入库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按照税法规定使用基金。真正实现税款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审计机构可以担任征收监督责任,进行征收的外部监督。此外,税法中可以明文规定税款征收、使用信息透明原则,以有利于社会大众对税收进行社会监督。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税模式,按年征收,本年征收上一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税,可以采取纳税申报和源泉扣缴相结合的征缴办法。残疾人就业保障税可以由纳税单位自己到税务机关申请纳税,也可以税务机关根据用人单位留存数据核定其纳税数额。对没有特殊情况,拒缴残疾人就业保障税的单位纳税数额核定后,实行一次性扣缴。

(二)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

我国现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制度各地实施效果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各地不同区域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数量的征多征少与各地按比例就业率的提高与否没有直接的比较系统。建立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有利于提高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最终目的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率的提高,而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税款的量的增多。所以在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的时候要正确估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税收效应。

(三)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监督监察制度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最好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制度,主要从完善监督制度和建立保障金征管透明制度两方面做起。在完善监督制度方面,国家应统一设立独立的保障金监督立法,理顺现有监督制度。此外,还要在法条中明确加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社会监督方式。在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同时,最好还要建立保障金征管信息透明制度建设。信息透明制度是社会监督施行的前提条件。

(四)建立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制度

我国应建立专门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使用率过低和使用超出国家规定范围的现象,还可以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下级之间因提成比例不同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同级管理机构之间出现的拒绝同级之间资金互助的现象。同时最好在全国范畴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筹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忠全.钟祥市赴成都、安康学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的考察报告[R].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2010.

2.关于我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尽快由地税部门代征的建议[R].海南省2010年政协提案,2010.

篇10

关键词:残疾军人 社会保障 法律问题

一、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内涵

残疾军人是指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经规定的审批机关批准,并取得国家民政部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的人员,是优抚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军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军队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由政府集中财力并组织其职能机构,对全体军人的生活权利和物质利益给予保障,以维护军人合法权益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我国残疾军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社会和群众对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残疾军人依法进行抚恤和优待的一种特殊社会工作。

二、我国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形成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

(一) 生活保障

我国对残疾军人的生活保障措施体现在就业保障和经济保障以及住房保障三个方面。

2011年新修订的《兵役法》规定:“对现役军人因战、因公或者因病致残的,按照国家规定的评定残疾等级采取安排工作、供养、退休等方式妥善安置。有劳动能力的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残疾就业优惠政策。”《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残疾军人退役移交政府安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残疾抚恤关系手续转移手续,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规定标准发给残疾抚恤金。”

(二)医疗保障

《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第十八条规定:“伤病残退休军人移交政府安置后的医疗保障,比照安置地国家机关退休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享受同职级退休公务员医疗待遇。对规定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较多的,由安置管理单位给予适当补助。其中一级至六级残疾退休军人由安置地民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残疾军人医疗补助。”《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退出现役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其中,对需要长年医疗或者独身一人不便分散安置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可以集中供养。” 第三十条“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的护理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未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的护理费,经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批准,由所在部队发给。”

(三)优待保障

第一,乘坐交通工具以及游览名胜古迹的优待。第二,残疾军人还享有税收减免优待。第三,残疾军人享有就业、受教育的优待。

(四)抚恤保障

1998年四总部印发的《中国人民伤亡保险暂行条例》是对伤亡军人设立的社会保障项目。按死亡与伤残两种情况确立不同的经济补偿标准。条例规定:因公致残的军人以及因病致残的义务兵,根据伤残等级和伤残原因分别享受42到6个月不等的保险金。军人伤亡保险给付月工资标准统一为850元。军人伤残保险受益人为本人。

三、我国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军人社会福利工作呈“自由”状态

针对残疾军人应享受的社会福利,各国有不同规定,但基本上都遵循着一个原则:除一般公民所享受的福利外,国家对残疾军人还有特殊优待。在美国、在俄罗斯都有相应完善的法律保障残疾军人的福利,而我国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残疾军人会福利方面的政策规定,这方面的工作常呈“自由”或“自发”状态。

(二)残疾军人抚恤优待标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到现在,残疾军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许多现役残疾军人存在下岗领取补贴的状态,享受不到标准较高的残疾抚恤金。甚至现役残疾军人的工资加上残疾金,也不如其他非军人同一残疾级别的伤残抚恤金高。

(三)残疾军人优抚保障法律、法规滞后

残疾军人优抚保障法律法规分散单一;残疾军人优抚保障法律、法规条款内容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体系在现实中落实难度很大,条款内容力度不够。有许多政策、理论尚不成熟,导致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实践的盲目性和抽象性。

四、加强我国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对策思考

(一)加大对残疾军人卫生医疗服务费用,提高残疾军人的健康状况

我国要借鉴国际上一些有效地保障做法,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民政优抚医疗机构作用,及时保障残疾军人的合理医疗消费。同时加大残疾军人的职业培训,增加其家庭与个人经济收入。只有在经济上得到保证,残疾军人才可以摆脱“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问题。

(二)提高残疾军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我们要注意提高残疾军人的社会地位,解除残疾军人的后顾之忧。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残疾军人的敬重,成立送温暖、义务帮工等群众性拥军优属服务组织,为残疾军人服务,有效地解决其在生产、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实际困难。

(三)提高残疾军人抚恤优待标准

我国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残疾军人优待抚恤保障水平。改革残疾军人优待抚恤待遇的给付标准,建立残疾军人抚恤优待水平的自然增长机制,实行按比例拨款,建立和形成正常增长的调整机制,避免出现残疾军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偏低的情况。

(四)建立健全残疾军人优抚保障体系

首先,我国可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譬如俄罗斯的残疾军人保障体系。其次,我国要根据《宪法》和《国防法》尽快确立我国的军人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对残疾军人的社会保障做出更加具体的、明确的细化,从而确保残疾军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残疾军人保险制度,对残疾军人的退役安置、养老和医疗保险做出详尽的规定,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