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范文

时间:2023-04-06 19:0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习题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习题课

篇1

一、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习题课中当题目出现以后,教师先不忙着用成人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这会使学生形成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学习习惯。而应把“过程”作为数学课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审题,并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找出解题的切入点,抓住关键。一旦出现难度较大的习题,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做适当的点拨,做到不起不发、不愤不悱。难点一旦被突破,学生们就会跃跃欲试,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这时我多以鼓励的方式请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给予中肯的评价。学生受到鼓励后,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更多的学生一改往日的沉默,快乐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此基础上,教师以点带面,对相应习题加以拓展,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习题课中往往会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精心设置习题的难易程度,采用分层教学。基础题是每节习题课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掌握,信心十足;拓展题足以使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斗志倍增,兴奋不已。只有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产生一些成就感,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才更有益于启迪其思维开发和智力,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体验对学生激励作用远远大于失败体验,成功体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产成功感和快乐感,愉悦其整个身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拓其思维空间,点燃思维的灵感火花,往往会有奇思妙想等智慧火花迸出。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快乐学习有密切关系,教师要变枯燥的数学教学为学生有趣的数学活动,其方法为:加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提高教学水平,融启发式、引导式、操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并能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使其及时得到强化。这样教学,学生就会觉得饶有兴味,感到快乐,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整理及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奖优”和“竞赛”也是很好的方法。我经常模仿QQ积分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分,分为星星、月亮、太阳等几个等级。每当习题出现以后,各小组的任意一名组员都可以上黑板板书演示其答案为本组赢得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多时即可兑换相应等级。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带着快乐的情绪去求知和探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也被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欣慰之余,教学热情空前高涨。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既聚精会神、思维活跃,又层层递进,学生带着快乐的情绪学习自然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状态。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相依为能,教学相长。

篇2

【关键词】多媒体 习题 立展示 课堂艺术性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习题课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些教师怕上习题课,总感到在讲与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主动配合,课堂气氛沉闷,因而教师也就失去了上课的激情。那么如何上好一节习题课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上好习题课的一些体会。

数年前我校安装了两间多媒体教室,激发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情,但是僧多粥少,一星期能到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课并不容易。从2012春季开始,学校的每间教室都安装了鸿合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多媒体教学才真正普及。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使我们的教育由传统教学走向“黑板+屏幕”教学。

一、精心备课,是上好习题课的关键

在学生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精心备课,做课件,就是教师备课的过程。为保证习题课的质量,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最关键,教师在选题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的性

所选习题具有代表性,通过习题讲解,主要巩固哪些概念,训练哪些解题方法,预期达到怎样的效果,都要做到目标明确。如下面是我上“浮力”习题课设计的5道例题,通过5道例题使学生对浮力公式F浮=G排=ρ液gV排及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例1.体积相等的实心铁块和木块,都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 )

A.铁块大 B.木块大 C.一样大生 D.无法确定

例2.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和木块,都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 )

A.铁块大 B.木块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例3.体积相等实心铁块和木块,投入足够多的水中静止时所受的浮力( )

A.铁块大 B.木块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例4.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和木块,投入水中静止时所受的浮力( )

A.铁块大 B.木块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例5.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和木块,投入水银中静止时所受的浮力( )

A.铁块大 B.木块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2.典型性

典型习题对一类问题或一种方法具有代表作用、选择并讲好典型题,分析研究它的典型意义,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并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3.针对性

选题要针对学生实际,习题不应太难,脱离学生水平;也不能太容易,对于学生的知识缺陷,多选针对性习题,达到弥补知识不足,提高多向思维水平的目的。

4.综合性

初中物理综合性习题内容丰富,复杂,学生对这类问题也感到棘手,而这类问题只能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去寻求解题途径。

例6.(2010.南宁中考题)如图为牲畜自动饮水器的示意图。A是储水箱,K为出水口,它的横截面积为6×10-4m2,出水口处有活塞,受到水的压强为5×103Pa.细杆0C可绕0点转动,从0点到浮球球心的距离是O点到B点距离的2倍.当浮球的体积浸入水中1/3时,细杆OC水平,K处的活塞就可将出水口关闭.(g取10N/kg,ρ水=1.0×103kg/m3)求:⑴活塞受到水的压力。⑵若不考虑活塞杆KB、细杆0C及浮球的重力时,应选择多大体积的浮球?

例6综合了压强、杠杆的平衡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综合题只要我们将其分解,逐个击破,即可解题。分三步解题

⑴求活塞受到水的压力;⑵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求F浮;⑶由F浮可求V球。

二、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在习题课上,由于课堂特点,需要快速复习物理知识点,如“浮力”习题课可将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先制作好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答(下面是我上“浮力”习题课课件的一些复习片段)

1.本节综合知识体系

⑴浮力的概念

⑵浮力产生的原因

⑶物体的浮沉条件

⑷阿基米德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

⑴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重

⑵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⑶计算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⑷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3.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

⑴称重法:F浮=G-F示

⑵原理法:F浮=G排=ρ液gV排

⑶状态法:F浮=G物(漂浮或悬浮)

4.物体的浮沉条件

⑴F浮>G物上浮ρ液 >ρ物

⑵F浮

⑶F浮=G物悬浮ρ液 =ρ物

⑷F浮=G物漂浮ρ液 >ρ物

又如结合交互式学、电学、电磁学及光学的教学工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如复习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电路实物图及简单电路图等,多媒体都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多重刺激学生的感观,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设计情景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习题的展示更优美,增强课堂的艺术性,为突破难点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习题课的重点是通过习题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所以习题的讲解和分析是习题课的重点,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例6中利用课件添加玻璃管分别在水和油中的图像画面使题目的问题更直观。例7在图中进行动画的受力分析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在习题课上,利用黑板加屏幕能同时展示给学生的解题过程变得更宽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在课前拟好分析过程,对重点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提高。

在物理习题课中,关键是教师能精心备课,精心设计题目,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它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用多媒体技术上习题课定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蕾:《多媒体在物理习题课中的优势》,《考试周刊》,2008.35.

篇3

一、讲评要找准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环节

一堂真正有实效的习题课,不在于教者讲了多少道题目,也不在于对某一道题讲了多少种解法,关键是要发现学生知识上的盲点,也许是一个概念,记忆模糊了或理解不准确,也许是对题目中的信息没有挖掘到位等等,这就要我们去发现。所以在我们讲解之前必须让学生先做,通过学生做的过程,我们就能准确把握学生对这个题目或这一类题目解答上的盲区,然后针对问题再点拨,这样,教师也就从“一言堂”中解脱出来了,即使我们只用了只言片语,但学生听了肯定就会,而且效果要比我们直接讲析好得多!

二、激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我们能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才

能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学生平等对话,接近学生,参与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例如:我在讲“现有A、B、C、D四种气体。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B在通常状况下呈黄绿色。将四种气体分别通入盛有酸性AgNO3溶液的试管中时,通入B、D的试管中立即出现白色沉淀。在盛有A、B混合气体的集气瓶外点燃镁条时,可以引起爆炸并生成气体D。将气体C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时,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以上事实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这四种气体的化学式;(2)写出与A、C、D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3)写出在实验室中制取A、B、C三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指出这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

这一道题时,我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做,然后提问,让学生自己讲对这四种气体的推断理由,学生说,因为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那就是H2,B在通常状况下是黄绿色,则为Cl2,D气体是由A、B两种气体反应得到的则为HCl气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是CO2气体。我接着问,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哪些?该生回答说还有SO2,我问哪C气体能否为SO2呢?这是学生就争论不休,好多学生说SO2也可以,理由是SO2在酸性AgNO3溶液中可被氧化为SO2-4,从而生成Ag2SO4,可溶于稀硝酸。我问,Ag2SO4真的能溶于稀硝酸吗?有证据吗?学生说有,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随后我们一起查了相关网页,做了实验,并重新翻了课本。在网上确实有说Ag2SO4可溶于硝酸的,但通过我和学生共同做实验,分别用3 mol/L的硝酸去溶解Ag2SO4,未见溶解,然后我们又查课本,发现在高中第三册课本第97页说,检验Cl-时,如果有SO2-4,必须先把SO2-4除去,再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检验,这就说明Ag2SO4是不溶于稀硝酸的。这时候学生清楚地知道,Ag2SO4是不溶于稀硝酸的。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该题的习做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注重思路启迪,注意学法指导

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巩固知识,形

成技能,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在解后教者点拨评析时,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另外,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作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篇4

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习题课教学是物理学科一种重要的课型,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考升学压力和学校考核的影响,很多物理教师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和长远性,物理教学的目标过份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导致物理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关注所谓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具体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联系实际;只热衷于“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而忽视了物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只重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物理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物理教学退化为裸的知识传授,甚至演化为解答物理习题规律和技巧的讲练.

当前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一般模式:教师准备大量的习题一学生在上课前完成一课堂上师生共同对答案一学生订正,基本是学生做、教师讲、学生听;平均用力,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注重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本得不到体现,自主学习变成了自主练习,还是多做、多讲的传统模式.

本人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同学科教师的研讨以及对现阶段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反思,无论是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来说,习题课都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了,近几年来,本人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学生问卷调查、与本组教师研讨、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听课实验等,不断实践,不断修改,初步形成了“初中物理习题课模式”,该模式既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也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该模式从操作层面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该模式的实施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找出问题

具体流程:

教师编写习题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综合评价形成问题教师预设、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

具体操作:

“教师编写习题”——教师要根据本章节教学要求和学生学情,精心选题,主要要体现这样的几个原则:巩固物理基础知识;体现联系实际的题目;突出科学探究,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完成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评价”——教师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每次每组抽批一人(叫临时小组长).

“学生互评”——临时小组长根据教师的批改结果检查本组其他同学.

“综合评价”——临时小组长将本组其他同学批改的结果报物理课代表汇总,形成综合意见.

“形成问题,教师预设、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和生成性的问题,调整备课,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俗话说“功在平时”,这里要说的是“功在课前”,本阶段是实施下一阶段的基础,要做到实在、到位,学生的培训要及时跟上,让学生达成共识.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解决问题

具体流程:

学生汇报评价情况教师分配讨论的任务学生讨论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反馈练习自主评价针对性的作业.

具体操作:

“学生汇报评价情况”——由课代表根据练习统计情况来完成,着重分析学生完成情况、典型错误、学生存在的困惑;

“教师分配讨论任务”——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各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学生讨论”——讨论本组的任务(完成任务比较快的小组可讨论其他小组问题);

“学生汇报”——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性的问题(小组同学轮流汇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点评”——教师在本环节的作用只是点拨、引导;

“反馈练习”——教师以试卷、纸条、举手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自主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作自我评价;

“针对性的作业”——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本阶段教师的作用是“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组织学生开展好几个环节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点拨学生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思考、讨论、交流、合作、表达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自主参与,张扬个性.

第三阶段:反思提升——反思问题

学生根据针对性的作业,查漏补缺,反思提高.

二、该教学模式的特点

1.针对性

该教学模式就是针对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而设计的,是符合习题课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另外该模式是围绕“问题”来设计的,从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反思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2.自主性

“学生完成练习”、“学生互评”、“综合评价”、“学生汇报评价情况”、“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反馈练习”、“自主评价”、“针对性的作业”、“反思问题”,无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可操作性

该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也可灵活运用各环节,特别对于年轻教师很有用,有利于加速他们的成长.

4.合作性

新课标里有这样的一条要求——“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合作与交流.

5.动态性

每一阶段都有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师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样的理念.

三、对该教学模式的反思

1.“初中物理习题课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反思提升阶段,学生如何反思、怎样量化反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反思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2.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它的执行要到位

在实践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操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该模式运用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提高学生对该模式操作的执行力,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该模式,对该模式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3.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

篇5

关键词:习题课;精心选题;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90-01

习题课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上好习题课,对于总结归纳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如何上好习题课呢?备课和上课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重要环节。

一、备课时精心选择题目

习题课作为重要的教学补偿手段,需要精选习题,展开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节习题课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习题的选择。

1、例题的安排要有很强的示范性

首先让例题体现主要知识的运用,体现通性通法,起到加强双基的示范性,再通过适当的变式训练,达到夯实双基、举一反三的效果。

2、习题的配备要有阶梯性

习题类型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级与级之间插入“缓冲”习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提高,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适当安排综合提高型和创新应用型习题,有利于程度较好的学生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习题课中要重视计算过程,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有所“悟”。

3、习题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关联

所选习题可是同一知识点的层层深化,也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与其它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组合。采用变式练习和题组练习的形式。通过例题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题、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对例题和习题的安排,数量要适中

不要搞题海战术,让每个题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注意体现方法和规律,才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课本例题、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的,在题目的配备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或进行适当改编,编制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习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应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上好习题课要坚持四个原则

精心准备好一节课后,课堂教学是关键。在习题课中,要让学生自练、自悟、自得,教师不失时机的点评。要让学生自悟出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自得出解题技能。要实现上述目标,应选择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以下的四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习题课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

“精讲”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要讲到点子上,要充分展现解题的思路、方法和规律,要疏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碰到的疑难,要讲清解题的规范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及疑点内容,需要主动发现问题,才能在上课时有的放矢,讲解更能击中要点。学生要多做习题,且要把自己的体会大胆讲给大家听,暴露思维受阻的原因,遇到问题要和同学老师辩一辩,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学会解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启发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以下三点: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与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的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或问题组)构成的教学主线,使学生进入有意义自主学习的心理过程。提出与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的问题,促使学生出现认知的需要,即产生浓厚的兴趣。(2)启发学生立疑释疑。立疑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找出疑难、发现问题,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这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释疑是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要给学生机会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自己动脑、动手以及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师启发下,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发扬教学民主。这是启发的重要条件,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在确定解题策略时,学生可能产生各种想法和思路,要让他们有机会讲出来,创设思维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使学生在选择解题方案上有所突破。

3、规范性原则

解答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洁明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说一说,必须要有板书进行解题示范,可以教师亲自示范或让学生板演、点评后板书,使学生学会规范的书写。

4、系统性原则

突出审题探索和反思的过程,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在解题以后,对解题过程加以反思、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揭示数学题目之间规律性联系,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功能。

篇6

关键词:文科;讲评;构建;思维;反馈;

习题课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习题课能够达到查漏补缺、开阔思路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上好习题课,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文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习题课去加深,而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生一上习题课就昏昏欲睡,没有精神。如何才能使习题课达到最佳效果?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根据我在文科班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或许能给同行们一些启发。

一、 课前准备

高中文科班的数学基础差,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知识消化,吸收,运用,课前的准备自然是必需和充分的。

1、摸底

“摸底”,就是要对学生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这是教师掌握第一手可靠资料的最佳途径。在上习题课之前,各学习小组把组员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给课代表,并且以书面形式上报教师。

2、温故

温故就是要求学生温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摸清数学底数的基础上,查出哪些是易错点、马虎点、知识遗忘点、易混点和思考盲点,针对这些“点”来设计出针对学生实际的“治疗”方案。比如,“马虎点”要重点讲解,“知识遗忘点”应变换角度进行重新记忆。

3、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我们缜密分析学生的错题,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仔细把脉,确立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同时教学目标中应充分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情感价值观方面,要对一些学生进行信心教育,逐渐培养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挑选

挑选就是挑选练习题,在习题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典型性和梯度性。有针对性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加深巩固,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矫治”。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让学生收获或吸收更多的营养,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消化的时间。

二、 上课

1、习题课应该由易到难,逐层递进

针对文科学生数学基础差、逻辑思维不强等弱点,因此我在与他们上习题课时,注重知识点的阶梯性。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这三级之间还应插入级与级之间的“缓冲”习题,形成“小坡度、密台阶”习题,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解题,还有利于他们树立解题的信心。

2、适时总结典型题型和解题方法

针对现代学生在学习中“懒”、“靠”的特点,我在选例题时要注重以下原则:一是掌握基础。通过一定的题型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二是着重指出。告诉他们在解题时,哪些环节是解题的关键点,通过在解题时,与以往的题型不断对比、分析,总结题型的异同,找出解题的技巧。三是题型加深。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题型的训练,使学生领略到知识点的广度与深度,以便在以后遇到相似的题型时,增强解题的自信心。

3、注重情感交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习题课时,我注重与文科班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对学生以往的了解和分析,以及平时课堂上的表现,从而能够掌握学生学习程度,以及某一知识点的掌握与否;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形式,使学生及时反馈接受数学知识点的信息,以便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化发挥。

4、注重师生互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的教学情感融入学生心理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纠错”,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即使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因势利导,随机就变,把学生的错误资源当做反面教材,认真分析,寻找根源;或者把问题切换成低一层次稍容易的相关问题作启迪,指出思考方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过不断地锻炼和积累,学生才能养成较好的思考习惯且掌握一些解题思路。

5、把题目进行延伸,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提炼解题技巧,把思维引向深入

对于文科学生变式训练很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仅靠一道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多道题去巩固熟悉再理解。

6、课堂教学的模式多样化。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常用模式有:教师精析型,堂竞赛法,例剖析法,组比赛法。习题课教学模式要常做变换,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丰富多彩的,使数学变的不再枯燥。

三、作业

1.成立数学学习小组

根据文科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数学基础,我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小组中有好、中、差三个等级。

2.分层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挑选极具典型与知识技能紧扣的习题,分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三部分,让小组成员明白自己可以做哪几部分的题。

总之,习题课需要教师潜心设计,从备课方面看,可能比一堂新授课还要多,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无的放失、照本宣科的状况。我相信只要勇于探索,勤于研究,就一定能上好习题课。

参考文献:

1、《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 读与写・下旬刊 2010年第11期

篇7

关键词:能力培养;高效;展示提升;四三三;知识树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50-02

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有好多学校的好多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在题海中遨游,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考试状元,其中又不乏一些考试机器。当听到一位南方的教授到我们北方来讲学时说道:“××的一名高考状元到清华大学报到,受到清华大学的校长的接待,问到报什么专业时,她说不知道,要问她高中的班主任。”此时,我的心中感到一点痛。我们的学生那么聪明,怎么会没有思想?如何适应现在的社会?

其实自从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就首当其冲走在了课改的前沿,经过几年的奋斗,在改革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四三三式”教学法。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展示提升”环节,课堂上变老师讲为学生讲、学生析、学生评、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评判能力,以适应以后的社会。但学生讲毕竟不如老师讲得多,讲得快,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追求高效率。孙成林教授说过:“评价一名老师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看他能否上出高效的课堂。”在这里,我以一节习题课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上出高效的习题课。

一、精选习题、跳出题海

要想跳出题海,要想提高学生的水平,就要精选习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知识是有限的,题海是无限的,我们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不是为了做题。”所以我在选题时会下很大的功夫。例如在上《制取氧气》习题课时,首先明确本课时的知识点;然后浏览近三年甚至近五年本单元中考化学试题,再根据经验精选试题。要求是:(1)要突出这几个知识点,并且有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2)是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出现的易错易失分的题。(3)尽可能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联系,从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社会责任感。(4)每个知识点选一至两个题即可,多了会烦。选题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并且达到总结规律、拓展、系统基础知识的目的。例如针对氧气的制取原理这一知识点,我选了这样几个习题:

制取氧气的原理:

1.下列关于生成氧气的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B.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C.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可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D.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通过此题了解氧气的三类五种制取方法――工业制法、自然界生成方法、实验室制法(其中实验室3种制法)。

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就是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B.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没有二氧化锰的催化,过氧化氢也能分解放出氧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深刻理解催化剂一变二不变的性质,并且不影响生成物的量。学会分析图像。

二、批改作业,了解情况

班级多、学生多,老师要备课、上课,还有自己的生活,全批全改几乎不可能,但最必要的是抽查作业,我在时间最紧张时抽查每组(共6人)2名同学作业情况,在习题课上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讲就是时间的浪费,就是低效。

三、展示提升

我们学校“四三三”教学模式中最亮的一个环节就是展示提升。

第一,分配任务:作业下发后首先自己改正错题,不会改的小组讨论交流、上报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分配任务,把需要讲解的问题分给各组,组长再把任务分配到个人。第二,营造有力的竞争机制,对表现较好的同学或小组予以肯定、奖励,激励其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第三,学生分组展示:展示的内容有,先讲解习题,再分析关键点易错点,最后总结规律、系统知识,完善知识树。第四,本组完成后,其他组同学对这一组的展示给予评价或是补充。第五,老师的介入:讲解的过程中,对于关键点我适时地穿插提问,突出重点;学生卡壳时我以提问的形式给以启发,学生总结不到位的地方,我给以完善补充;学生挖掘不到位的地方,我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前行。最后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做这一个题达到了掌握一类题的目的。第六,平行训练达到检测本知识点和拓展延伸的目的。

以专题二“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为例:

习题内容: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文字表达式为: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收集装置选用 ;为什么 ?如何验满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已知二氧化碳是一种可以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制取装置是 。

四、课堂小结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各组的小树融成大树,达到本节小结的目的。

五、达标测评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物理习题课 高效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课堂教学后必不可少的一种辅课,它是检验教学效果、回顾复习、思维发散的场地,也是对课堂缺陷的很大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如果直接练习,错误的地方就会很多,既达不到巩固、活化知识的目的,又无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题时,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二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教师指定某位学生一问一答,也是把本应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个别教学;三是照课本讲解多,发散分析少;四是着眼结果多,突出过程少;五是就题论题多,方法指导少,教师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样解而不能使之与其他问题联系渗透。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将习题教学的改革作为整个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

在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使习题课高效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1.时间安排

习题课时间的安排一定要合理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既不能过早,又不能过迟。早了,学生不能应用所学知识深入思考;迟了,学生会因遗忘失去巩固的最佳时机,也会因下节内容所学知识引起认识的混淆。所以习题课最好在上完新课后立刻进行,时间以三十分钟到四十五分钟为宜。

2.学习回顾

对新课教学内容的回顾是进入习题课学习的初始环节。学习回顾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须掌握的知识。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在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练习做好准备。

3.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选择习题上要和新课教学结合,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接近,使学生感到前一段的学习是有收获的,以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即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讲解时则应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加深理解。

4.习题课的课堂安排

(1)出示题目,注重审题。

可以通过作业纸或课件形式出示题目,给出题目后,教师要沉得住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审题时,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思考选用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题。

(2)注重提问,并能扩大提问范围。

在提问就是学生思维的展示过程,也会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信心,也可以暴露学生思维特点,激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加以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提问对象的选择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素质而定。对突破材料难点和教材内容关键性问题,以提问优秀生为宜;对巩固教材内容为目的的问题,以提问中等生为宜;以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目的提问,可以提问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另外,教师应注意提问方式,用征询、探求、协商的语气代替生硬、命令、居高临下的口吻。

(3)注重评价,给出正确引导。

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后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联系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4)拓展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要遵循两“贴近”原则;①让问题的表述贴近问题本身,达到提问目的,避免提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问题;②使问题表述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让问题本身使学生为难,想不出而产生焦虑情绪。

问题的拓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把题目进行延伸,拓展思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5.注意点

(1)注意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注意一题多变,拓宽学生思路。

篇9

关键词:习题课;问题;反思

新课结束以后,我们开始对知识进行梳理,接连上了几堂习题课,这时的学生对待习题课表现出一种近乎麻木的表情,心不在焉,懒洋洋地说着选项,我提出的问题往往缺少回应,课堂显得比较沉闷,我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本打算通过试题的带动,帮助大家复习和整理知识,没有想到会是这种情况,我感到很郁闷,也很着急。

一、问题的解决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调整,改变了方式,由学生轮流讲解,轮到的学生表现得也不是很积极,这时我又面临新的尴尬,学生仅能说出选项是什么,但给不出选择的理由,对选项缺乏深入的分析,不管对错一致统一“口径”――“××选项与题意无关或因为它不对所以不选。”如果是一个学生对某道题这样分析,是无可挑剔的,我们常用的做选择题的方法中有这两种情况。但当所有的同学都这样回答时,那就是问题了。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接着我又做了一遍示范,教给学生分析选项的一些方法,然后找一些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分析,结果也不太理想。

于是,我不得不又改变了策略:针对材料选择题,我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材料自己设定问题,这样吊起了一部分同学的“胃口”,开始“动”起来了。而这一要求对某些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我又顺势把前后两排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动”起来的学生就增多了,针对不同小组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作答?这时的课堂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看着他们热烈讨论的情形,我稍感欣慰。

虽然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觉得我们师生的收获都很大。通过这种方式既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这真是一举多得啊。

二、我的反思

通过本堂课,我发现了学生身上的一些问题,我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循规蹈矩式的讲题方式让人厌倦,现在的学生有一种“猎奇”的心理,他们喜欢一些时髦的、新鲜的东西,要想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就需要教师做“孙悟空”,学会七十二变,而且需要在课堂上不断的“变”。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同时要不断解放思想,进行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对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篇10

关键词:习题课;新课程;教学设计

数学习题教学是在学生学完一章节内容后,教师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而安排的教学活动。它既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一些概念、定理、公式进一步理解、掌握;又可以把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处理问题。

2013年3月5日,我们初中数学备课组,听了一堂组内的公开课。题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复习》。本节教材安排了两个知识点,不等式的性质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不同类型的习题,有不同的解法,听了本节课的内容,引发对习题课的一点思考:

一、认真审题 抓住关键

教师在讲解数学习题时,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准确审题,因为它是解答习题的前提和关键,为此,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的关键,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解题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在讲习题时,不要急于讲授解题的过程和结果,而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提示、启发、诱导等)进行处理。不同类型题,审题与解题方法不同。

任课老师在复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性质、解法,并在教室的投影屏幕上打出:

[例3]:已知方程组x-y=1+3ax+y=-7-a的解x为非正数,y为负数。

1.求a的取值范围;

2.在a的取值范围中,当a为何整数时,不等式2ax+x>2a+1的解为x

学生审题、思考,探索解题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只要学生的方法有道理,就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学生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1.本题有哪些已知量?

(1)解x为非正数,(2)解y为负数。

2.方程组得解能表达出来吗?

3.求什么?

教师给与引导后,巡视各同学的计算结果,并鼓励有结果的同学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供大家讨论。

综合题要帮助学生搞清综合与基础的关系,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理清已知和未知,条件和结果的联系,再通过步步分析,层层推理得出结论。

二、开阔思路 提高技巧

在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题目要求,运用变式练习、一题多解、错列分析等多种方式启发思维,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

1.变式练习。它就是把基本内容相同,但题目繁简不同,知识面宽窄不同,灵活性与综合性不同,按要求从低到高,由简到繁,编成一组练习题,把其它看成是基本的变式。

任课教师在讲解例2时,在教室的投影屏幕上打出:

[例2]:如果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为.则的取值范围是 .

教师引领学生对此题进行分析,最后找到方法,给与解答。学生对此题反应还是有些吃力,教师立刻举一反三,进行变式训练,在屏幕上给出:

[变式1]:如果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a.则的取值范围是 .

[变式2]:如果一元一次不等式组xa有解.则的取值范围是 .

[变式3]:如果一元一次不等式组xa无解.则的取值范围是 .

这种习题要以原问题做生长点,对原题的已知和结论进行演变,延伸和扩展,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以点串线,形成一条“题链”,即一题多变,不仅得到一系列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解决原有问题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采取变式行为后,逐步达到巩固教学难点的目的。

2.错例分析。它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累典型错例编成错答例题,指导学生检查,找出错误及其原因,提高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应用基础知识来正确解题,这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应用所学的知识的一种很好的训练。

任课教师在讲解练习时,常用到此法,效果显著。

三、精选习题 举一反三

数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以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为目的。选择习题不在多而在精,把同一类知识或同一类题型集中训练,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任课老师在复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时,在教室的投影屏幕上打出:

[例1]:解不等式组2(x+8)≤10-4(x-3)x+12-6x+73

教师引导:

1.去括号应注意什么?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掉括号变号。

2.去分母注意什么?

3.解不等式组符号如何判断?

教师给与启发后,让学生计算结果,并鼓励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出来供大家参考。

这样就把不等式的阶级所遇到的问题都解决了,做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加强解题小结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解题小结上主要包括:总结习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总结题型、解题步骤,使之规范化;总结解题的一般规律、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解题中少走弯路。比如本节课例2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根据不等式解集的情况求字母,要先确定范围,再看临界值是否满足。因此在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安排反思,加强化归思想的总结和提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极有好处。

总之,习题教学中忌讳以量带质,满堂灌,没有给学生应有的思考时间,一味地讲解题型,完成课堂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反映。教师要牢记培养学生能力,传授解题方法是教学的目的,习题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解几道习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解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习题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主,教师对教学理论、教学的内容、结构和方法要有深刻的理解,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才能发现典型题型,归纳解题规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它同课本知识内容相比,有其身的特点。知识内容为解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而解题又深化了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检查教学目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新龙,新课程理念下习题教学的几点尝试,数学教学通讯,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