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范文

时间:2023-03-29 08:0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与海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人与海鸥

篇1

老人一直走到码头的尽头,面对浩瀚的海洋,他抬起头,久久凝望天空。这时,太阳的余辉已经变成古铜色。除了沙滩上还有几个慢跑的人,码头上已是空荡荡的,仿佛成了他一个人的世界。天空,大海,凝思,遐想,还有一桶大虾。

然而,码头上很快便不再孤寂。天空中瞬间出现了千百个白点,呱呱地鸣叫着,扑打着翅膀飞向码头上那个瘦长的身影。不一会儿,老人的周围都是鼓动双翅、翩翩飞舞的海鸥

老人抓起桶里的大虾,一一喂给那些饥饿的海鸥。若细心去听,你会听到老人在喃喃自语:“谢谢你!谢谢你!”

几分钟之后,桶里的大虾空了,可老人并不马上离去。他久久地伫立在码头,沉浸在遥远的思绪之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每一次,总会有一只海鸥落在他的帽子上,那是一顶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已经泛白的军帽。

终于,老人转过身,慢慢朝海滩走去。有几只海鸥,蹦蹦跳跳地跟在老人的身边,直到送他上了台阶,才恋恋不舍地飞走。

老人叫埃迪,曾是一名飞行员,参加过一战、二战。在一次执行飞越太平洋的任务时,由机故障,他们迫降在茫茫的大海上。埃迪与另外七名机组人员从飞机里爬出来,上了一个救生筏,开始在惊涛骇浪中随波漂流。他们要忍受太阳的暴晒,要躲避鲨鱼的袭击,最为艰难的是,他们要与饥饿抗争。

到第八天的时候,他们随身携带的配给食品已经吃完。现在,他们没有食物,没有水喝,在距陆地几百英里远的茫茫大海上漂流。要活下去,他们需要奇迹的出现。

那天下午,八个人举行了一次简短而虔诚的礼拜,祈求奇迹的发生。之后,救生筏上一片沉寂。为了节省体力,埃迪把头往后一靠,打算小睡一会儿。他往下拉了拉帽子,以遮挡毒辣的阳光。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耳畔只有海浪声。

突然,埃迪感觉到有个什么东西落在了他的帽子上。海鸥!埃迪的心一阵悸动。他竭力克制住内心的激动,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心里盘算着如何把这只海鸥捉住。他稳了稳心神,攒足了力气,突然把手一挥。只听“嘎”的一声,海鸥发出了一声惊叫。抓住了!埃迪掐住了海鸥的脖子。

他们拔掉海鸥的毛,美美地吃了一顿――只是,对于八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一只海鸥实在是杯水车薪。不过,埃迪留下了海鸥的肠子,用作诱饵,成功地钓上了一条鱼。然后,他们又用鱼肠作诱饵……就这样,他们靠这种简单的生存技巧活了下来。到他们被发现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海上漂流了24天……

几十年过去了,埃迪永远无法忘记那只救命的海鸥。每到星期五的傍晚,他总会拎着一桶大虾来到海边,去表达他对海鸥的感激之情。

篇2

我为其中人与海鸥心中的那份真诚的友谊所感动,老人将海鸥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而海鸥也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以致在老人死去时它们愿意做老人的“白翼天使”成为他唯一的守陵人。

我也疑惑过为什么海鸥与老人能建立起一段这么感人的友谊呢?

通过了解我知道了原因,那不仅仅是因为老人对海鸥的喜爱。

老人每天要步行十余里路往返来喂海鸥,就连5毛钱一趟的班车他也不做,而4元5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犹豫的买给海鸥,而他自己的唯一奢侈品就是那两角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从这篇课文中我得到一个结论:你对动物好;动物也会对你好。每种动物它都是有灵性的,你对它的好它都能感觉得到。

有人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麻雀,即使它的伤口好了,它也会重新飞回来。

篇3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冬日,作者和朋友看见一位老人拿着饲料在翠湖边给海鸥送餐。听说这位老人天天都去那里喂食给海鸥,已经有十多年了,所以海鸥和老人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老人还给海鸥取了好多名字,他们也非常听老人的话。没想到十多天后,老人去世了,把他的照片放在翠湖边时,所有的海鸥竟然全都飞了过来,排成列队为老人守灵。他们似乎也很悲痛,绕着照片飞了好几圈才飞走……

我读了以后,觉得老人是一位热爱动物的人。他天天拿着一大袋饲料,走十几公里的路去喂海鸥,要一直到天黑才回家,这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我明白了人与动物之间也要充满爱护之心,人们不要去侵犯动物的领地,而是去照顾它们,这样人与动物将成为大家庭,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篇4

关键词:趣味引入;老人与海鸥;探究延伸

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不应该拘囿于课本,不应该固守于教师,而应该注重阅读空间的扩展,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效对接,注重文本与现实的深情“拥抱”,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一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之后,从此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海鸥等种种事迹,无不感动春城人,也感动着知道这个故事的每一个人。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走进“喂鸥老人”的内心深处,走进那令人难忘的“人鸥情”之中呢?

以下是我在执教《老人与海鸥》的课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05年,我国西南美丽的春城昆明开展了一次网上评选城市名片的活动。你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名片吗?它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同时也必须代表自己独有的文化,散发自身的独特魅力。结果呀,一种叫做红嘴鸥的鸟从五十多张城市候选名片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了昆明的城市名片。那么,为什么昆明人如此钟爱红嘴鸥呢?为什么昆明人与红嘴鸥有着不了情缘呢?难道仅仅因为昆明市是我们国家唯一一座红嘴鸥栖息的城市吗?不,不仅仅是这样。其实红嘴鸥能够成为昆明的名片,还和一位老人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想不想了解其中的故事呢?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可能知道“名片”的意思,但只是仅仅限于个人名片,而对于“城市名片”可能是一知半解,进一步,对于“红嘴鸥居然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在这个意义上说,从“城市名片”入手,从一只动物居然成为城市名片入手,犹如惊雷一炸,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命视野与文本的生命视野间的思考张力,这张力,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生命意蕴的高度敏感和警觉:凭什么呀?不就是一个动物吗?“海鸥老人”这个普通的小人物身上真的散发出足以令所有人动容的人性光辉了吗?昆明人把红嘴鸥评为昆明的名片,真的有足够的理由和足够的情感寄托吗?……诸如此类的思考,扩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在更大程度上给课堂松绑。

同样的,就《老人与海鸥》而言,还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究延伸来滋补课堂教学:

延伸一: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很难相信,他每月300多元的工资有一半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塑像捐款,并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新华网昆明2006年1月18日专电“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并附部分碑文:“……与鸥同乐,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妙趣,岂非春城人民爱鸥情结之表征乎?如今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泯,故铸像以其永恒。夫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乃华夏文明之精义,然则,‘海鸥老人’之精神,亦可通天人之道也。”)

延伸二:送给学生本文作者邓启耀的话――“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美丽的翠湖边,你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 ;你想对那群知恩图报的海鸥说: ;你想对围观的群众说: 。

延伸三:当学生在理解感悟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时,让他们或以老人的身份、或以小海鸥的身份,或以市民的身份,出心中所思所想。

不难看出,当“延伸一”中“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徐徐展开时,学生的心一定是肃穆的、尊敬的,仿佛被什么所轻轻拨动。相信,一种“善”,一种“哺与反哺”,一种美好的情愫必将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并渐渐发芽。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经常引领学生在语文味和人文味之间“多走几个来回”,必将在更广的层面上滋养孩子、成就学生、锻造学生。

“延伸二”以作者邓启耀的话――“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为起点,让学生开启言说之欲,其目的在于在“爱”的名义下,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群众对话的平台,以此实现多种视阈走向融合的过程。

无疑地,“延伸三”则将落脚点落到“写”上,这正是“读写结合”的典型做法。引导学生进行真切的、自由的,个性、畅快的阅读体验和表达体验,正是聚焦学生注意力的动力之一。

这样的拓展,最大限度地滋养了学生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无疑地,在这样的场域中,学生的眼在洞开,心的触觉在延伸,情感的涓涓细流在流淌。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有联系的、适宜的拓展,通过更多的“藕断丝连”的资料来滋补课堂教学,以此打造厚重、灵动、精彩的语文课堂,以此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收获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参考文献:

篇5

一、把握主线,整体感知——读通文。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脱离了学生实际,拔高朗读要求,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做到读得好,口齿清楚,读出感情,学生根本无法在感知的基础上学会朗读。对此,我们有必要将朗读向课前延伸,在课堂教学前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把文本读通,读顺、扫除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从整体上抓住文章的事、人、情、理,把握好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把琐碎的课堂讲解让位给朗读,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解读的主线,进行自主的入境朗读,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中所蕴涵的意旨、情趣。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人教版第十一册),我大胆放手,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遨游,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学伊始,引导学生思考:老人与海鸥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同学们很快从文中找出文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都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板书:老人 亲人 海鸥)文章的脉络清楚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学生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感受,把文本内容的理解融入朗读过程中,建立朗读的情感基调,朗读也就容易到位。

二、抓住重点,深化感悟——读懂意。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只讲不读”“思而不读”,或对朗读缺乏指导,或不得要领,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朗读不能揉体验、感悟为一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讲析。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领悟文本,读懂文意,进行坚实的重点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赏析,领悟文本内涵,体会文本表达技巧。在这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努力做到既注重于朗读形式又注重朗读时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否则,所谓的感情朗读就成了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在教学《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暴雨和山洪的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师:让学生找出描写这场暴雨和山洪的句子,读一读。一个字来概括?

生:(大、猛、狂)

师:作者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雨“大、猛、狂”的感觉呢?出示: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引导比较哪一种表达方式是最简短的句子?

生:像泼。像倒。

师:两个字就是一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启发):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

生:(学生读得短促而有气势。)

师:要读出洪水的来势凶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渐强号和渐弱号。)哪一种符号可以用到这句话的朗读中呢?为什么?

生:渐强号。因为洪水来势汹汹,向村庄狂奔而来,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响。

师:你们把句子的意思读懂了。再来读一读。(教师用手势指挥学生反复读,学生读得很到位。)师:这样读就把洪水的来势凶猛读出来了。

师:第三种表达方式有什么特色,大家自己发现吧。

生:课文说洪水在跳舞,用了拟人手法。

师;跳舞,这个词多美啊!放在这里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生:可怕,简直是魔鬼在跳死亡之舞啊!

师: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生找出句子。教师出示:①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 了。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③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跳舞、舔、爬,单看一个词,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

生:洪水的可怕。

生:令人畏惧。

生:让人胆战心惊。

师: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生读句子。)

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将教学内容锁定在文中描写山洪和暴雨的句子,一句“作者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雨“大、猛、狂”的感觉呢”,引领学生品出短句的有力,读出一连串短语的渲染作用,悟出“以美写丑”的艺术效果。把朗读的时间用到了刀刃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习得表达技巧。

三、张扬个性,拓展解读——读出情。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点睛之字、词、句、标点,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提供引子。

教学《老人与海鸥》课文后一部分,写老人去世后,海鸥们的举动令人意想不到,震撼每个读者的心灵,这部分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到17段,说说文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到心灵为之一颤,划出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学生一读)

师:你们说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真的是“意想不到”吗?(学生二读)

师:是的,这样的场面谁不为之动容?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真挚感人的场面。(学生三读)

师:这样的举动,只有亲人才能做到,也只有亲人才会这样做啊,老人是海鸥的亲人,海鸥也是老人的亲人。(学生四读)

这堂课,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教学中我没做任何分析,而是通过春风化雨的点拨,润物细无声的指导,多形式多角色反复诵读,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读出了厚度,读出了深度;读出了味,点燃了情。情到深处意更浓。

篇6

关键词:

深度阅读就是指通过阅读的延伸和扩大,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文本所给予的。为了让阅读探究带学生走进“深度阅读”的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对文本进行拓展性阅读。

一、适度补充点拨式拓展材料,实现对教材的深度解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在阅读时往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把握文本的重点。

片断一:《詹天佑》

师:那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自然条件:塞外的狂风、黄沙、深谷

工作条件:没有抽水机、坡度大

人为因素:帝国主义的干涉阻挠、要挟、嘲笑

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当然远远不止!(老师低沉缓慢地读屏幕上出示的文字):

看完了这段让人动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句话,我想心中定有别样的触动。(指导反复读这句话)

……

这段文字的补充,使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样也丰富学生对课文人物内心的感悟。补充这样的拓展材料,使学生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又增添了新认识,产生了新的思维。

二、适度补充相关主题的拓展材料,引发学生的多元理解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难发现很多作品风格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但却可能描写的是同一主题或者是主题相关的内容。如果能让学生阅读时由此及彼,在对同一主题的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后,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也正是语文教学所期待的。

片断二:《渔歌子》

师:“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归”,那么你觉得作者钓到的是鱼吗?他真正钓到了什么?

生1:作者应该还钓到了快乐。

生2:我觉得作者还钓到了悠闲。

……

师:你知道柳宗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请大家再读《江雪》

……

师: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未置可否,课后,请你边继续研读,边比较两个人的生平,也许你读到的不只是一首诗,而是一个美丽的人生,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对《渔歌子》和《江雪》的内容进行对比赏析,引发了学生的多元理解。由此可见,对词的理解并未止于词,课堂的结尾老师给学生留下的是一个可以引发学生沉思的缺口,学生由此得到的也许不只是对一首词的理解,是对词人,词的写作背景,甚至是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人生态度的良久沉思。

三、适度地填补文本空白,使文本丰厚起来

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教师能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孙老师动情地朗诵着文本的最后一节: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已经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深厚的情谊所感动了,学生的内心有好多话想要一吐为快。孙老师抓住了文末的空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直抒胸臆的情境。出示这样的练习:

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海鸥,你看:                                 

老人在天堂里牵挂他们吗?他看到了什么?接下去写。

篇7

一、梳理学生质疑,设计课堂主问题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在课前质疑的习惯。学习课文前,布置学生预习,将不理解或很想了解的问题写书上,作批注。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到课堂上,纷纷晒问题,期望得到解决。于是一种现象产生了:孩子们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课堂活跃了,但也形成“满堂问”模式。学生成了“放牛郎”,老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回顾整堂课,看似热闹,收效甚微。困惑之余,我开始反思。我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可分为两类: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表层的、简单的,很容易解决的)。如果将一个个问题梳理成一个至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大家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讨论,那么课堂开放的同时又能很好地集中。经过几番尝试,我采用如下策略:课前的预习质疑时,让学生尽量有条理地将问题写出来,交由学习小组的组长收集、整理。个别的、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有共性的则交给老师。与教学目标和任务无关或不是直接相关的,则可以延伸到课后解决。语文课上前五分钟,老师将共性有价值的问题呈现于大屏幕上,讨论后合并成一至两个主问题。接下来结合主问题,进行对话、体验、感悟、交流等活动。这样的课堂交流显得有针对性、目的性。有时大家会结合主问题展开争辩。不过,万辩不离主线,老师轻松地成为课堂的掌舵手。

如上《两小儿辨日》时,梳理学生的质疑后确定主问:两小儿的话都有道理吗?孔子是个怎样的大师?

争辩片断:

生1:我认为因为早晨人们看到太阳的大,傍晚看到的太阳小来确定太阳离人远近是不对的,不科学的。

生2:我认为太阳与人之间不存在远近的距离问题。因为,根据“地心说”,在银河系中,地球每时每刻绕着太阳转。地球本身有吸引力,有磁场,这个距离应该不会改变。

生3:我有补充,数学课上学过圆的性质: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永远相等。

生4:我反对。地球并不在太阳这个圆上,而只是围绕太阳转,你能确定上作圆周运动吗?

生5:我补充,地球本身是个椭圆,况且本身也在自转。这当中也许会有误差,所以造成距离不一样。

生6:假设你们说的是对的,那么人们感觉“早上凉而中午热,早上刚升起时太阳看起来大而中午时看起来小”这一现象又怎么解释呢?,

师:看来这是个很深奥的问题呢!

生:所以孔子不能答也!

……

通过争辩,得出孔子不愧是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大师啊!

二、找准重、难点,设计课堂主问题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仍然习惯于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问,过多、过散、过易、过难的提问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频繁的提问让学生静不下来,得不到沉思默想和实践练习的大量时间。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表面的、随意的、模糊的、笼统的,学生要么是不需要认真思考,要么是不知道如何思考,那么这样的提问也没有多大的价值。例如,有位老师在上《草原》一文时,欣赏完草原图片后提问:“同学们,草原的景色美不美?”“你们喜欢草原吗?”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又提问:“草原上的空气怎么样?天空怎么样?天底下怎么样?”“课文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对不对?”“‘流入云际’一词中的‘际’是不是边的意思?”“课文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什么来写的?”

课堂中的提问都是一些简单的、表面的问题,答案要么是预设好的,要么是课本上的,要么是简单的是非问,这样的课堂既费时又无效。深人钻研教材,找准重难点精心切入,精心设计主问,使问题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以下笔者在“小语工作室”的二次磨课经历:《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第一次上课:)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问1: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生:一群海鸥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问2:是啊,天空那么大,海鸥为什么唯独要在老人遗像前盘旋呢?而且海鸥在遗像前连续鸣叫,如此反常的举动,预示着什么呢?

生:海鸥们急速煽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问3:同学们,瞻仰表示什么?从这里我们发现,海鸥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属。

生继续找到相关句子。

问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老人平时喂海鸥与其他人不同之处?

……

这堂课就在老师不断地提问与学生回答中草草结束,直至课堂的后十五分钟,才绕到本课的重点。这次失败的尝试令我深思:除备课时我没有好好备学生外,更重要的是问题的琐碎,一个个小问题串联成了一节课,导致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走,效率低下!在工作室老师及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将教学环节简化了。体会老人与海鸥间那浓浓的亲情是本课重、难点。于是,我从课文重、难点出发,整合了课堂中的众多小问题,设计了主问题。

主问:细细品读课文,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如同亲人一般?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爱是十多年的坚持!

生齐读句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海鸥啊!

师: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

生: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老人把海鸥当成自己的儿女!

师: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

……

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篇8

一、钻研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一定要深刻阅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切实读懂作者的心,读懂文本的意,整理出贯穿全文的最深刻、最凝练、最有价值、最能引领孩子读懂文本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文本、学习文本、钻研文本,从而感悟文章的叙述线索、写作手法。例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贯穿全文的问题就是当地震来临之时:你会想什么?会做些什么?李博士,年轻人想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用这个问题贯穿全文使之成为课堂的主线。《老人与海鸥》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是:老人昔日细心照顾海鸥,海鸥今日悲痛怀念老人。《雪地里的小画家》引领全文的问题是:小画家们用什么画了哪些美丽的奇妙的图案。《慈母情深》贯穿全文的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二、走进作者挖掘教学契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师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例如《慈母情深》,生答:我从文中读出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瘦弱的母亲。师问:母亲怎么瘦弱?生答:极其瘦弱。师问:母亲如何瘦?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吗?生答:(骨瘦如柴)。师问:母亲如何弱?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吗?生答:(弱不禁风)。母亲是一位疲惫的母亲,她为什么如此疲惫?因为母亲长时间起早贪黑为儿女日夜操劳。师问:从几个“立刻”很容易可以看出母亲忙碌,母亲为什么不停下来喝口水?母亲为什么不停下来伸伸腰?看到母亲劳累、辛苦、疲惫、瘦弱的身影我不好意思向母亲开口,但母亲却毫不犹豫把钱给我。不平凡、伟大的母亲的做法你从文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塞”?这一“塞”塞的仅仅是钱吗?等等的教学契机都需要教师去剖析把握。例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当地震来临之时,年轻人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依然沉着地工作着,他们这壮举会让小钱苍白的脸变得怎样?让小钱微弱的身体变得怎样?让小钱凋零的生命重新怎样?让小钱绝望的眼神重新怎样?让小钱的无奈的精神顿时焕发朝气。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有小马、小鸡、小狗、小鸭。你能换一种方式表达吗?生答:雪地里的小画家有小马、小鸡、小狗和小鸭。这些美丽的图案是小动物们用小脚( )出来的?生答:(画出来)、(印出来)、(踩出来)(跺出来)。教师只要走近作者,把握教学契机,扎扎实实进行双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必定会得到健康发展。

篇9

《老人与海》真真正正是一部不朽的神话!圣地亚哥老渔夫这个“硬汉子”身上仿佛有着“超人”的毅力。他年迈而孤独,在他连续84天空手而归以及受到嘲笑下,他依然不服输,再次出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最新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最新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1在路的上坡处的小棚屋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然脸朝下趴着,男孩坐在旁边看着他。老人正梦见那些狮子。

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人,但也许,有人的毅力可以战胜一切。有多少人在经历八十四天没有收获时,还会坚信明天也是希望;又有多少人在经历拼搏了三天三夜时,还会坚持握紧手中的“方向盘”。

在我13岁那年的夏天,我翻开了《老人与海》,就像忽然间坐上了航船,在海上迎着波浪,一直前进……轻轻合上《老人与海》,我的思绪万千,我的心早已随着书缓缓飘到波涛汹涌的海上。

回想起去年……我很沮丧,带着泪水,轻轻走过红色的跑道,回头看了眼还在比赛的队员们,我百班羡慕。的确,在比赛时,我输了,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严重的打击,我在乎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活动。我喜欢那种有竞争力的感觉,而每次在这个过程中,我被淘汰了,那会使我陷入低谷,不停地对自己说:“你又被淘汰了,又没有把握住一次机会,人生中有多少机会是让你去浪费的!”

还有一丝残余的夕阳,已不再是火红火红的了,它是淡淡的橙色。我没有任何表情,背着书包,踏着小碎步,带着红肿的眼睛回到了家里。白天的闷热已经消失,我坐在窗边吹着风扇,抬头看天,把眼泪倒回眼眶。鸟在空着翱翔,我想起了海鸥……

老人握着鱼竿,紧紧的握住,另一只手拿着船桨,尽管在大海中,船身是那么不起眼可它仍在滑动。老人每时每刻都在跟大鱼作斗争,他在坚持着,他在用他的毅力挑战极限他没有放弃,三天三夜后依旧在坚持,他用自己的方式鼓励着自己。

“人并非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它,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最后喊出的这句话,便是人生拼搏的意义,人生中,有多少艘航船是在暴风雨中航行过来的,他们不也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折磨吗?他们不照样好好的过来了吗?这点暴风雨算得了什么呢?人的一生,就像是一艘航船,注定要经历风雨,但只要握紧船舵,船就不会沉没!

“轰隆隆!!”一声雷鸣,打断了我的思绪,下雨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冲进雨中,顿时,心中的石头落下了,这大雨洗清了我的大脑,我不再迷惘,我要做一艘敢于在海中航行的船!

仍是这样一个夏日,如此相似的一切,这橙色的残霞。14岁的我,又翻开了《老人与海》,这一年,因为有这本书的陪伴,我成长了不少。在沮丧时,要学会给自己鼓励,希望有的是,他们在前方等你;失败了,不应该只是躲着悄悄哭,而应该是找对路,坚持下去,为人生拼搏出一条航道,做一艘在暴风雨中不会沉没的船!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最新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2“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鲨鱼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

圣地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这本书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就把小刀绑在桨把上。刀子折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就用舵把。这种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我要感谢这本书,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

最新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3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最新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4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追求,无论成败与否,都是一个起点。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即使失败,也要成为一名英雄!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与大马林鱼机智地周旋、搏斗,正在归程中却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了鱼头和鱼尾以及一段骨骸。

“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在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中,大马林鱼无疑成为了牺牲者,鲨鱼来到后,老人和大马林鱼一样,同样成为了牺牲者。老人与鲨鱼间的搏斗,正是老人的意志和一切强大的敌对力量抗争,而鲨鱼则化身成为了敌对力量的代表。虽然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老人的意志。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是一位失败者,但是他敢于同恶势力抗争的精神,使他成为了英雄。所有东西都注定会毁灭,只有你的行动才是永存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在生活中,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磨难。我们也许会因为难题而退缩,我们也许会因为落后的成绩而气馁,我们也许会因为考试而烦恼……这些小小的挫折不值一提,却往往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有些人会像老人圣地亚哥一样追越极限,在困境中迎难而上,即使失败了,也问心无愧。因为你做出了行动,你就是一个成功者!

有些人却没有信心和勇气去直面失败和挫折,而是得过且过,最终被命运从成功的行列中抹除,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人。鲨鱼或许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毋庸质疑的是,老人也是一位胜利者,他始终知道这伟大的“杰作”是属于他的。他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投降和妥协。我们也需要具备这种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勇气。在任何时候,都把失败看成一种磨练,让它成为我们垫脚的基石,来攀登更高的山峰,挑战自我,直面缺陷,超越极限,你就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英雄!

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会少得了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人总会摔倒,只是看你能否重新爬起。是否还能勇敢地去面对,成功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了失败,才会体验那成功的来之不易。只要你用一颗顽强的心去对待,成功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最新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5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海明威。

一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能让一代代人一读再读。我从那朴素、精确而又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描写中,进入了老渔民圣地亚哥的晚年生活。我读出了他的贫穷、凄凉,也读出了他的倔强和不甘,同时,他虽已年老体衰,对生活却仍保持那份固有的信心。

他出海了,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他捕到了一条大得惊人的鱼,这是他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事。经过了三天三夜的周旋,通过与大鱼的殊死搏斗,他在筋疲力尽的最后关头,终于战胜了大鱼,把它绑到了自己的船舷上。在搏斗的过程中,他心中一再出现一个念头:“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曾这样高喊着激励着自己:“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然而,最终,他还是失败了:在归途中,饥饿的鲨鱼接二连三地追上来,他拼尽全力,一条条地杀死这些掠夺者;老人回到岸边,他带回的只是一条巨大的鱼骨,一条残破的小船和一副疲惫不堪的躯体。他失败了,但他内心的骄傲丝毫不受损伤。他英勇地失败了,他是真正凯旋的英雄,一身伤痕则成了他非凡勇气的见证。在小小的窝棚中老人安然入睡。他没有失望,他没有被打败,睡梦中又要准备出海了,他梦见了狮子。

读完这篇小说,我发现,老人的故事不仅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在现实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却是胜利者,他那顽强搏击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贵和尊严。遍顾所有的人生,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哪怕再成功的人。

失败的原因可以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失败总是一个让你难以承受的打击。关键是你会梦见“狮子”么?你还会准备“出海”么?再出海,你就会有胜利的希望。我想,这种险恶的人生环境和这种坚韧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部作品越来越吸引人的原因。

篇10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背景;高效;探究;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21-01

《新课程标准》中又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因此在当前这种教育形势和要求下,教育数字化背景就推动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进程,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让我们的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

1.开放信息平台,搭建前沿阵地

教育数字化背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的平台,而且这些平全向我们师生开放。大到国家、省的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小到我校的潜能在线。有了坚实的信息技术平台,我们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就如有了源头活水,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进行自主互助学习型的教育教学活动。当前的教育资源平台就恰如其分的把学生的预学落到实处,成为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前沿阵地,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互助中,提升自我,爱上学习,做到真实的高效的学习。

2.融合信息技术,提供展示舞台

当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让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那就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交流等学习舞台,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3.共享信息资源,形成演练基地

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顾名思义就是把教学所需要的资源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就是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平台让大家学习。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涵盖的方面也很多。主要有:(1)教师资源的共享。教师在教学中经验的累积,甚至可以说全部的"家底",如果能整合成信息技术资源上传到网络中,那学生可就受益匪浅了。而我们教育改革的形势就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出现了当下十分流行的微课、数字故事等。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甚至可以反复观看,在自主互助学习中,学会了一些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本人教学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对于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举动,可以说是历历在目,并且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甚至是文中的一个标点去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谊。这样的资源就不单是一个班的学生可以用,整个六年级学生可以使用,甚至每一届六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使用(只要教材版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是教学资源的真正共享,学生在共享资源中,自主互助的学习。(2)学生资源的共享。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和理解,那么他们的这些资源如何实现共享呢?我校的潜能平台再次为学生的演练提供了基地。再如《老人与海鸥》在导学卡中,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我知道、课文结构我清楚、课文段落我朗读、课文问题我质疑这些环节,在课前A学中就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评价。这就体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然后在课堂中教师梳理出大家共同的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而引出老人感动海鸥的举动,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互助的学习,从而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4.更新信息媒体,创设独特领域

信息媒体的更新换代可以说是风驰电掣,当然媒体功能越齐全,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也就越显著。"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教学时代应该已基本结束,很多地方已实现"班班通",甚至教室的普通多媒体设备已经更新为电子白板,更甚者有些学校设置了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的实验班。有了信息媒体的更新,那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就更为便捷,进行一比一的课堂将不再是一个梦。那么在一比一的课堂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进行更为便捷的自主学习,然后与教师、同学进行快捷的思维碰撞,真正实现人机交互、自主互助的学习。

当然教育数字化背景也带来了网络是否安全的问题,但只要教师和家长正确合理的引导,监管到位,那学生一定可以趋利避害,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自主互助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成就自己的成功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在利用教育数字化背景来成就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探索中,我们还需不断摸索,但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这条教育数字化背景的道路上,一定会让学生自主互助的花儿开得更加艳丽、绚烂,让学生真正的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