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范文

时间:2023-03-16 05:3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学习

篇1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

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

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拥有胆汁质的人,在恋爱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胸怀坦荡之长,不犹豫地向你真正所爱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应注意方式。另外,对性知识,的不适当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心理问题............

篇2

关键词: 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学学习情况访谈

1.问题提出

公共课心理学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教育理论素养、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但目前,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效果很差,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学。进行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学习状况如何,有什么特殊的学习需要等问题值得调查,这将为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2.研究过程

2.1访谈对象的选定。

从邢台学院06、07美术系、音乐系师范学生中随机选取20名同学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大二学生10名,大三学生10名;美术系学生10名,音乐系学生10名。

2.2研究方法。

访谈法。

2.3研究步骤。

2.3.1准备阶段

拟定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教师印象等。

2.3.2实施阶段

个别访谈。通过访谈,获取艺术类学生学习心理学情况的原始资料。

2.3.3整理阶段

对原始资料加以整理总结,进行定性分析。

3.结论

3.1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课程本身不感兴趣。课堂之外很少关注心理学知识。

3.2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对心理学课程学习很不重视。

3.3艺术类学生反映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联系,对于该学科的学习目的也并不明确。他们平常关注的是带有趣味的心理测试、游戏等。他们希望将艺术专业学习的相关知识穿插到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3.4艺术类学生普遍反对单调的讲授式教学,更倾向于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

3.5艺术类学生追求考试简单化,期望教师注重平时学习的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3.6大多数的艺术类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的任教教师还比较认真。

4.讨论

4.1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追求独特与个性,创造性强却自由散漫,无视纪律,学习的随意性强等。同时艺术类专业教学是单元制,没有固定教材。这些决定了他们普遍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程的学习。

从心理学教材、教学、教师看,在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需求。教学理论性太强,和专业联系很少,方法又单一,加上自身文化底子薄,学生当然听不进去。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少,造成教师只管讲,学生不怎么听。

4.2对心理学课程价值的看法的个体差异。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价值的看法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对自己完全没用,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如美术系一名大二的学生表示,心理学的学习使他作画时心态更平静。音乐系一女生也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她增强了唱歌的勇气与自信心。但更多的学生则持消极的态度,认为心理学对于学习、生活都没有帮助。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大部分艺术类的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重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5.建议

5.1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教学,要精选教材和教师。

一方面,心理学教材应避免选用纯理论的学术性教材。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知识,要开朗、热情、宽容,有沟通能力。

5.2转变对艺术类学生的偏见,满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特殊需要。

教师要从心里接受艺术类学生,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改以往“发愁给艺术类学生上课”的旧观念。同时对讲课内容要筛选、精选,尽可能与艺术专业学习相联系,尽量贴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实践性和示范性。

5.3灵活运用各种授课方式。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的制作上追求图、文、声、像结合;可采用课堂讨论开启艺术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组织学生观看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堂教学录像;可设置教学、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寻求解决应对方案,在实际活动中传递心理学知识。

5.4课程评价应侧重过程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结合艺术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平时实际学习表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弱化考试成绩在学生个体评价中所占的比例。

篇3

关键词:学习风格 元认知自我调节 知识构建团体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的学习,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网络教育如何实现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实现学习者能力、素质的提高;网络教育协同学习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

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相关软件,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途径和不同顺序的学习经验,为学习者传送不同种类的学习经验提供便利。但现实中却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尽管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与人(机)交流的机会增多,但这些并不能证明学习者因此而能更好、更快的学习,因为学习环境的统一性——教育软件的限定,并不能吻合学习者自己特有的学习倾向,从而不能达到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学习的“随心所欲”状态。

尽管对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智力和已有知识的差异(认知),成就动机及其相应的个性特征(情感),很少研究影响学习者意志行动方面的因素——学习风格。所谓学习风格,即指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由于它经常被个体所使用或表现出来,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注重学习者学习风格,并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有利于我们在网络教育环境设计中,更好的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倾向性,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更好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习者乐学、易学、快学、学好。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这三方面是以意志行动为核心相互交叉,形成学习风格的五个部分三个层面。一是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部分:知觉风格、信息加工风格(同时加工与继时加工)、记忆风格(趋同与趋异)、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发散与集中)、解决问题风格(深思与冲动)。二是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部分:理性水平、成就与动机、焦虑等。三是学习风格的意志行动要素:学习坚持性、积极性、动脑与动手、保守与创新等。这三部分组成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四是学习风格的生理性要素: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对视、听、动感的偏爱、学习外部环境的安静与否等。这部分为学习风格的生理层面。五是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与结合学习、竞争与合作。

针对以上所述的学习风格内容与要求,对于网络教育的环境设计而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习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二是学习者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前者对于网络教育而言是很容易达到的。我们重点是讨论后者,我们认为网络教育中要达到教育个性化的效果,就是要根据学习风格的有关理论要求,设计一个系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风格,达到“随心所欲”的学习状态。为此,在系统的设计中应包括四个部分:诊断、计划、教学与评价。诊断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其中包括学习者发展的特征、学习风格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通常学习风格是诊断中最易忽视的因素,但它却最重要,因为它直接参与学习之中并监控着整个学习过程。学习风格的诊断内容主要包括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五个部分,可以设计一些问卷于系统环境中,让学习者在进入实际学习内容之前进行回答而实现。计划就是让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倾向以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明确自己那些要学,那些是自己学习的难点、疑点,自己准备怎样学,等等基本问题在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心灵地图”。这点可以通过老师的提示窗口,给学习者以提示。教学是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之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诊断结果与学习计划,选择情景、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一个阶段结束之后,要给学习者一个反馈,对其学习效果有一个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计算机软件给出,也可是学习者发出电子请求,由教师或同学给出。

二、元认知自我调节与网络教育激发作用

当前,我们常以上网获取信息而大开眼界,感觉确实是丰富了知识,但就网络教育的效果而言,并非获取知识是最终、全部目的,否则我们的网络教育只不过是传统教育中,帮助学习者填充知识多了一道残酷的工具而已,对于学习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的开发并非有多么明显的帮助。而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是有能力去批评、思考、学会学习、对个人的潜能有所了解的人。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必须有一种学习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构筑知识、理解学习者已完成的工作,并能开发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所必须的能力。认知心理学的关于学习者无认知自我调节的理论,对于我们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有所启发。

元认知自我调节简而言之,就是指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认知、调节与监控。其基本的假设是,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预期结果、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能清楚地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就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善于元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较好地激活背景知识,集中注意学习材料的有关信息并对材料进行推论。最常用的元认知自我调节策略有:一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或设问;二是明朗化或试图解决疑问;三是概括或者回顾学习材料的要点;四是预期或估计后面的内容。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学习、理解过程进行自我讲解。

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就是要对学习者有明显的激发作用,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一是突出重点,唤起注意。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内容是千千万万的,只有那些新颖有意义,学习者感兴趣的材料,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被学习者所选择,才能引起学习者的设想与疑问,从而致力去探索。这就要求在软件的设计中,尽量运用形象生动的富有创意的形式。二是提供知识背景,试图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围绕一些关键的概念而组成的网络组织,其中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和命题。如果能激活学习者已有背景知识,那么学习者就有了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就试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策略去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有意识的调节过程。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当学习者感到难以解决问题时,适时的给予一个帮助(查询)系统,给学习者一个知识背景的线索,达到激活学习者内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三是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也就是学习者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用一些概念和短语把所学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实、现象、原理清晰地图示出来,将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有一个提示,就是让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与计算机中已有资源、教师、同学的意见进行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反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四是给学习者一个操作与验证的单元。学习者学完了所学的内容之后,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给学习者一个新的相关内容,让学习者将获得的知识、学习策略或操作程序进行运用,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能力的迁移。

三、知识构建团体与网络教育交互作用

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是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一大优势,能较好的使学习者处于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者使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可以通过局域网与其他用户或网络服务器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更高层次的网络进行交流。但并不是由于网络本身有这样的一种功能,我们就乐观的认为,只要提供了这样的系统,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找到“灵丹妙药”。其实不然,一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学习者在上网的大量信息中“遨游”会因探究中缺乏方向和条理而受损;如何设置不同的交互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再好的交互网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构建团体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他人,与外界的环境,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个知识团体中,相互作用、相互构建产生的。在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环境中,学习者参与知识的传播,他们在教师帮助设定的目标、指向自己的问题并监控自己的理解,运用可得的资源设计获取知识的环境。在这种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中,是师生分享各自的专门知识或负责找到能带给团体的知识。在一个相互讨论的团体中,学习者通过建设性的争论,推测、质疑、批评和摆出证据来学习。在这种知识构建团体的学习构想中,学习者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此可见,交互网的教育与知识构建团体的内涵,确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交互网的教育功能确实为实现知识构建团体这一教与学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支持,知识构建团体的实施要求又为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有效发挥,提出了有依据的设计条件。一是要使学习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提供课程支持。也就是在交互进行地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之用的学习内容。这些信息不仅要有足够的教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教学材料同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习者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在网页的结构设计上要有一个“导航”系统。二是要根据交互学习的不同方式来设计不同的教与学方式。通常而言,在网络交互教学中有以下四种方式:1、通过讨论来学习。一般是某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提出求助,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有关学习者与其讨论。2、通过共同建构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共性的问题,由教师发出指令,大家停下来就共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实现认知能力的构建。3、通过指导来学习。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直接向教师发出请求,当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其指导时,便可进行指导学习,指导学习的教师要明确学习者的实际理解情况,然后给以相应的启发和提示。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第1期。

(2)兰学文:〈〈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解过程的模式及其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1999年4期。

篇4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综合分析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笔者认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应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5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一部分数学教师的做法也使得中学生的数学没有创造性。他们课前不安排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二是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比如,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哪些是未知?哪些是已知?未知和已知又有什么关系?使得解题半途而废不能进行下去。

三是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四是偏重结论。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对答案、比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顾及“数学过程”的不多。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要爱心引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给他们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数学学习信心增强起来。

再次,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还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要及时、正确矫正其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及时引导。同时,我们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李春秋.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德.健康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5]杭荣华.角色扮演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50-751.

篇7

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的任务在于发现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心理学从孕育时期起,它就与学校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心理学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质量的提高,其作用都十分显著。心理学对教师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是改进工作、提高质量、增强效率的重要依据和武器。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人在校学习期间对数学的定论是:数学给他们以困难和神秘的感觉,从而使他们怕学数学,产生一种厌学的心理倾向。因此要想全面提高数学的教与学的效果,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把学生从这种厌学的心理环境中解救出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手段,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缺少了师生间亲密合作,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牵制因素。在班级管理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尊师爱生的气氛充满班级,教师提出的要求就能顺利变成学生的行动,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老师体验到与学生交往的极大乐趣,使教师感到欣慰。师生关系好,学生会理解教师在工作中付出的辛苦,学生会主动学习。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往往埋怨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把出现不良教育后果的原因推到学生一边。而越是这样,学生在情感上离教师越远,教师的一些美好教育教学设想也就难以顺利实现。所以说,教师要慎重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人的认知需要、成就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一种成长性的需要。一般来说,高层次的、成长性的需要的充分表现有赖于低层次需要的大致满足。有生存才有发展“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的求知欲望,就应注意尽量满足他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为温饱而操心,他们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自己的生活有基本的安全感,尤其是他们的感情需要、友爱需要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更倾向于发展求知、审美、创造、自信等宝贵的品质。

相反,如果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生活在一个具有威胁的环境中,得不到爱,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经常受到他人的排挤,他们会变得胆怯、退缩或者充满敌意,从而也就丧失求知的欲望。所以数学课上,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友善的能使他们产生归属感的课堂环境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我们的教育往往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例如我们多数教师都喜欢通过分数、奖励、荣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当代教育有一种越来越重视内部动机的倾向,因为内部动机才能真正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富有吸引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激励性。重视内部动机,也就是要重视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不是单纯地把学习知识当成获得某种报酬的手段。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动机,学习成了人的精神需要,学习行为成了自觉、自愿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才能显著提高。

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篇8

关键词:心理学课程大学生内在要求问题吸引力提升策略

2011年,我国教育部在印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挖掘其中的主渠道内容,围绕必修课或必选课来给予大学生相应学分鼓励,保证教学过程的吸引力,同时保证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有效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在高校开设并建设心理学课程具有它一定的重要属性,它体现了心理教育之于人格完善建立的有效性,需要加以重视。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应该体现于以下3点。

1.对高校落实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

当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与优质人格品格的有效培养,强化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前健康成长,完成最后一段学业生涯。所以说对高校落实以心理学课程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有它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

2.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看,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抑郁、自闭、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群体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威胁到了社会发展的安定团结,从本质上为大学生的家庭、所处的学校、社会等等环境带来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程度不言而喻,它需要高校调整教学策略,提出适应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调适能力的教学手段,通过改善课程建设机制与内容来满足他们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主观诉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满足教育必然要求。

3.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本身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也应该遵循教育部的相关意见来明确自身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活动指导的重要性,划清教育主要渠道,明晰教育基本环节。高校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存在它一定的内在要求的,只有满足这些内在要求才能达标[1]。

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当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这些问题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师队伍本身,它们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对课程设计与应用开展也十分不利,所以在这里需要指出这些问题,为随后的教学策略提升明确条件。

1.教学理念创新力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创新动力,许多高校在开设并实施这方面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教学理念,即知识讲授理论为核心,联系实际内容偏少,整体上表现为教学方法严重单一,且评价方式也只围绕心理知识理论内容展开,这些都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乏味,无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极差,某种程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健康向前发展。究其根本还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性目标,在目标导入方面也存在缺陷,导致教学过程与现实实际的严重脱节,而创新能力不足则多体现在教学方式与教学作用发挥上,换言之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无法影响到大学生的未来生活与事业,收效甚微。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当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不够丰富,且没有一套统一的专业化教材,这导致不同教师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侧重点、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关心的人生目标、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相关内容渗透不够明显,客观上无法做到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更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所以往往心理学课程教学无法吸引到大学生。

3.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当前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讲授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但是这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方面过于保守,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虽然有教学案例展示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也相对较少。若想摆脱这一教学方式缺陷,教师就要通过改进优化教学方式来实现突破。

4.教师能力存在缺陷

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存在能力缺陷,一方面在于这方面师资力量匮乏,许多教师没有执业资格,一方面在于学校对于校内心理咨询中心的构建不够完善,其中的教育内容也不够专业化,无法为学生展开系统全面的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从教师配置就可以看出,许多教师人生阅历与相关专业资历尚浅,在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这样他们就无法做到对当前大学生人生目标与人际关系等等心理特征内容的全面有效关注与辅导,客观讲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2]。

三、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1.创新及明确教学目标

从整体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是缺乏吸引力的,无法从本质上吸引学生学习心理学并实现自身心理素质的有效优化。但作为高校本身来说,优化教学课程是提升学科吸引力的根本基础,实际上它就更注重了教学学科中对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双重有效培养,围绕大学生人才培养包括该群体之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来设置心理学教学课程内容。它不仅仅要在课程中传授心理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区别于一般德育课程内容,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大学生在面临各種心理问题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与自我优化能力。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课程教学考核方面要更多关注他们的课堂、课后体验,关注他们感悟心理学知识内容的能力和适配调节自身心理的有效技能提升。

2.理论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吸引力,引导学生爱上心理学。高校必须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来丰富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给予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更关注自我的机会与空间,着眼于大学生在心理学内容学习过程中的现实需求,结合理论、案例与诸多教学环节设置、选取与研究来展开教学过程。当然教师也要注重对课外资料的选取,围绕一些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来展开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案例与学生层次特征的匹配性,同时注重所提出案例内容的时代性与现实意义。通过贴近学生现实需求的案例内容来凸显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及科学借鉴意義。基于此,高校应该重视对自身师资能力的有效培养,定期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来丰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心理学课程的良好展开做好铺垫。

3.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科吸引力

当前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必须得以优化,从根本上提升教学失效与针对学生的学科吸引力。考虑到目前大学生思维活跃,现实需求多,所以针对他们的教学方式需要实现现实优化,从根本上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某些高校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其中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从本质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环境限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来优化和灵活教师授课方式,保证理论与实践内容相互紧密结合。所以当前高校教师会采用传统案例分析配合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模拟训练、课堂讨论等高强度互动教学模式来推进教学进程,并在课后进行心理测试以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换言之,在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应该注重它的体验性、互动性、实效性与实验性特征,强化课堂教学活力。比如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去课外参与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或沙盘推演活动,主要是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结合情境案例展开现实教学,而教师则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主体共同构建互动机制,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学生的个人行为潜能与思维发散潜能,通过丰富的课外体验和感悟来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过程。

4.优化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

上述3点教学内容都能够实现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优化,但具体针对学生的优化还应该另辟蹊径,比如说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优化学生,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度。积极心理学本身具有建设性,它能够充分挖掘人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潜能与力量,通过促进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幸福感、成就感、愉悦感、感恩心)、积极的人格特质(天赋、兴趣、毅力、人际能力、价值观)以及积极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社会关系)等等来凸显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优化过程。

在实际的大学生教学优化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来为学生提供优化样本。比如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Martin.Seligman曾经提出的心理学样本来约束教育学生,像学会“感恩拜访”、“每天记录3件生活中好的变化”、“大笑练习”等等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心理学教学当中,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换言之就是通过这样的心理学样本给予他们正面的、积极的知识信号,鼓励他们每天都约束自己且拥有进步。同时,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自信量表、乐观量表、自我幸福感量表、人格量表等等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在每一个学习成长阶段的潜能、优势与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修正、丰富和完善自我,锻炼健康的心理素质[3]。

结语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是否拥有吸引力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本文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基本论述,希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优化来提高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鼓励学生更加积极、有益的学习与生活,并从中获得启示,丰富和健全自我人格与心理素质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丽萍.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初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5):101-103. 

[2] 张平.心理学类课程的开设与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C].//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工作协作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7:322-327. 

篇9

[关键词]邯郸学步 学习心理学 学习

一、引言

信息化终身学习时代向全球教育改革和实践发出了学会学习的强烈呼声,学习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取得最优学习效果的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文化中,也蕴藏了前人无数关于教与学的智慧,如《学记》等,而这笔宝贵的财富现在属于我们。这些教与学的智慧并没有过时,于当今社会的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笔者多次读到“邯郸学步”这一耳熟能详的典故,细思量,脑海中浮现了一个疑问:“邯郸学步”典故中这样不幸的学习结果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现象存不存在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呢?如果存在的话,又该如何避免该现象的发生呢?基于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文献“邯郸学步”典故的相关文献,全面了解其出处及延伸意义,然后分别从行为主义、需要理论、社会学习论和迁移理论等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解读,以期获得一些学习方面的启示。理论水平有限,可能理解的不够深入、全面,敬请各位同仁指导!

二、“邯郸学步”典故

“据传说,赵国人走路的姿态特别优美大方,邻国的人们往往表示羡慕。燕国的寿陵有几个少年,相约到赵国去学习走路的姿态。他们—同在赵国的国都邯郸,专心观察来往行人,竭力模仿他们的动作。可是结果很不妙,这几个少年,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态学得,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能力也失去了。他们后来简直是爬着回去的。”[1]这就是家喻户晓的“邯郸学步”典故。比喻一味模仿别人,而忘了自己固有的长处,结果不仅没有吸取到别人的优点,反而出了洋相。

该典出自于《庄子·外篇·秋水》,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自认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听说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于是对自己开始产生怀疑,为求证找到朋友魏牟,而魏牟对其只通过表面粗浅的观察来探寻庄子思想的态度加以批评,建议其若是这样还是不要学习庄子思想,免得最后对自己的思想都混乱了,并叙述了这个故事加以劝说。原文为“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译文为:“你没有听说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邯郸去学走路吗?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步伐,最后只好爬着回去。”[2]

另外,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也引述过该故事,东汉学者桓谭向班嗣借书,班嗣不借,反以此故事劝说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以防异论的影响。原文为:“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末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3]由此处衍生出另一个成语“故步自封”,也写作“固步自封”。虽是班嗣用来劝说桓谭的,但是其中却表现出了班嗣自己顽固坚持自己旧的一套、不愿革新改进,拘执自守的心理。

三、“邯郸学步”的心理学分析

根据我们日常对学习的理解,可以认定寿陵少年的学步和东汉学者桓谭的借阅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首先,不管学习结果如何,他们见贤思齐的积极学习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我们适应终身学习、紧随时代脚步所必须的一个端正态度,反之,班嗣拒绝学习的心理则是不可取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4]根据学习心理学上对学习的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判断,桓谭的学习尚未发生,寿陵少年的学步才是确实发生的学习,只是学习的结果是糟糕的。纵观我们的学习活动,不难发现,“邯郸学步”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时有发生,那么究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因素造成了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呢?

1.没有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根据心理学家布朗的“反馈效应”实验启示: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只有正确认识了自己,才能明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七个层次。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感、爱、自尊)是指对生理和心理的安宁极为重要的的那些需要,这些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可是,它们一旦得到满足后,要求满足的动机也就没有了。[5]与此相反,后面三层需要属于生长需要,是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却是人不断追求的需要。这些需要之间具有层次性,只有缺失需要获得了满足,才可能追求后面更高层次的需要。

典故中寿陵少年是在听说赵国人步伐唯美才去学步的,从其出发点来说,他们是基于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需要层次说,要满足这一需求,其前的缺失需要首先要得到满足。寿陵少年一听说就去了赵国学习,而根本没有对赵国人及自己的步伐的进行调查分析,做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对自己根本没有自我认知,他们严重缺乏自信。“自”即“自己,己身”,“信”即“信从、信任”;“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6]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信的理解不同,因此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在此我们不做定论,本文中只引用燕国材(1999)对自信的说法来加以理解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7]自信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及身心反应过程等若干中介过程的调节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它的核心是自我认知能力。自信对心理健康很重要,也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条件。自尊这一缺失需要层次都没有满足,又如何追求审美及自我实现这样更高层次的需要呢?公孙龙对自己的怀疑,其一他对自己和庄子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不清,其二他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全盘否定自己这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班嗣拒绝借书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学说被人影响,或者被他人,他对自己的环境缺乏最基本的一个安全信任,安全这一低层次需要都没有满足,那么,对于包含自信的自尊层次需要更不可能得到了满足。

从上述分析看来,寿陵少年的学而不得,公孙龙的自我全盘否定和班嗣的拘执自守都是缺乏自信的行为表现。他们没有正确的进行自我反馈,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实际上根本没弄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如何能有好的学习结果呢?

2.学习过程不科学

在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常常表现为一种渐进的过程,行为是逐步塑造而成的。[9]对于技能的习得,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学步是一个行为习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人们学习某一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形成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以后以这种编码信息知道行动。[7]这就观察学习过程,从外显行为来看,很显然,寿陵少年的学步就是一个观察学习过程。

班杜拉指出,观察学习是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等心理过程支配的。[8]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的加工信息的能力和知觉定式决定这观察者获取的信息;在信息保持过程中,观察者需要经过符号编码用容易贮存的方式掌握大量的信息;行为的获得还需要动作再现,模仿则是这一过程的观察学习现象,模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组织信息、监控和反馈,最终使技能纯熟;为保持获得的技能,还需要动机的强化。寿陵少年观察了、也模仿了,但是他所观察到的映像是杂乱的,只有数量上增长,从始至终都没对获取的信息做有效的梳理和组织,既没能同化新学习的东西,也不能顺应外部结构的变化;公孙龙“道听途说”一些庄子思想,对庄子思想的学习只进行了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甚至这个过程也是不完全的,而且是基于攀比的心理,动机不端正,因此对整个学习过程起不到正确的调节作用,如果他继续学习庄子的思想的话,也注定是失败的。根据社会学习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需要交流、切磋。班嗣拒绝了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别人,害怕跟别人交流,在一开始就断绝了学习的发生,不管是对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利。

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所以我们绝不能拒绝学习;知识爆炸增长,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每一个学习都是一个“慢”过程,我们需要给知识一个沉淀的过程;学习也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学习方法不得要领

学习过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迁移效应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结果。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也包括消极的干扰作用(即负迁移);既可以是前面的学习影响后面的学习(即顺向迁移),也可以是后来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即逆向迁移)。[10]当然,迁移并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领域,在情感、动机、兴趣、态度、行为方式等领域也同样能够发生迁移。

寿陵少年显然没有意识到任何新的学习都可以从已有的学习经验中找到共同点,因此,他们没有想过先分析一下自己步伐的特点再进行新步伐的学习;而且一到邯郸,无论男女老少,见到大路上的行人就跟着模仿其外形,这种对学习对象不加选择和分析的学习,不能称其为模仿学习,只能称为复制;另外,他们对新学的步伐不加任何不加思考和归纳,缺乏深入认知,最后所有形象复制互相迁移,导致自己所有的认知结构一片混乱,最终只落得爬回家了。

四、“邯郸学步”给我们的学习启示

铜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智。从现代学习心理学角度对“邯郸学步”典故进行分析,获得很多的学习启示,希望对学习者们有所助益。

1.要正确认识自己。学习需要自信,自信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是自信不是天生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培养,注重培养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引导正确的归因,多树立榜样并发挥期望的作用;2.要明确需要。需要就像是火车头,牵动着我们的行动火车,给我们行动的动力; 3.要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慢”过程,要留有时间让知识沉淀;4.学习要思考。模仿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模仿不等于复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学习是一个需要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学思结合;5.学习要生活。学习不一定是生活,但是学习和生活不能分开,生活能为学习积累经验,提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但也要防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

[参考文献]

[1][3]张晓黎,俞悦.中华成语典故(第2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5

[2]陆钦.庄子通义:外篇.秋水(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7(1)

[4][7][8][9][10]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5]吴沁.学习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篇10

一、变“填压式教学”为“探讨式教学”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学,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物理课本是你们的”,“实验器材是你们自己寻找的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更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这样课堂秩序有点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心态学习,心理上他就不会感到累。

二、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让他们想去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动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物理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觉得物理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而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生活离不开物理”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想学”了。

三、教师要变“管理者”为“组织者”

在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正视每一位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提出的哪怕是很荒谬的问题,积极引导和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新课程的宗旨之一是给学生减压。研究表明:80%学习困难的同学与其过重的压力有关,因此解除学生的这些压力将明显有助于教学效的提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教师来说,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宽松不等于放任学生,同样需要纪律。为此教师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参与评定结果,让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他律变成自律,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四、变“批评式教育”为“赏式性教育”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他来到了加州的一所中学,他让这所中学的校长为他提供了一份这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资料,看过以后,他在花名册上,勾画了两名教师和一些学生,对校长说“根据我的分析判断,这两名教师是你们学校最好、最优秀的教师,这些学生也是你们学校最聪明、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你不妨将情况告诉这两名教师,并让他们去教这些学生。要让他们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但要像平常一样去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一年之后,这两个教师所教的学生成绩果然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高出好几倍。当校长将这一消息告知这位心理学教授时,心理学教授的回答却让他颇感意外。教授告诉他,其实那两位教师和那些所谓的聪明学生都是他随意挑选的,他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教师是优秀的,哪些学生是聪明的。这位心理学教授就是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他的这一实验被人们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深刻。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当你认定一个人是优秀的、是聪明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对之投以欣赏的目光,而对被欣赏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他自然就会对所做的事情报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

五、教师要调整教学行为

(1)允许学生说“不”。新课程的物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师的观点以及其他不生的观点,可以大胆地说“不”,教师不再是权威。这样学生学习上也会感到轻松,心态也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