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道理范文

时间:2023-04-05 17:1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大道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生大道理

篇1

2、高兴就笑,让大家都知道,悲伤就假装什么也没发生;

3、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

4、快乐最重要,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他们在一起,何物让你不快乐,你就离开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离开他;

5、不要老在别人面前倾诉你的困境袒露你的脆弱;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69-01

1 引言

21世纪,中国经济文化政治都在腾飞的发展,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这就使得中国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经济政治的发展也随之带来了社会压力的加大,不仅仅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在高校大学生中也尤为突出。那么怎样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成为教师家长非常重视的事情。本文就以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2.1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对独立生活的适应问题

现如今的社会,多个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孩子一直是在父母的庇佑下进行学习和生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任何风雨的洗礼,吃穿住用行皆是父母解决。所以刚刚进入大学,对于集体生活非常不习惯,这给新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困扰。这些学生根本无法独立的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因此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厌烦学校,焦虑紧张的情绪。有很多的学生开始逃课,逃避现实的种种困难,自闭,不同他人进行交流,甚至对大学生活心灰意冷。

2.2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沉迷游戏

紧张的中学生活结束后,很多学生面对的大学自由且学业任务不重。这就使得他们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开始放任自己。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来打发时间,来填充自己的生活。网络游戏成瘾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能找到自我,能使自己更亢奋,有些学生通宵的游戏,甚至是逃课逃学,对网络游戏产生极大的依赖感,常常迷失其中。这样的学生只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中,他们情绪的反差极大,一旦离开网络游戏很可能产生不良情绪,不能够正常的进行学习和生活。

2.3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人际交往能力的表现

所谓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人际交往也是这个小社会中的重要课题,一些学生开始集体生活后及其的不适应。不习惯同别人睡在一个房间、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方式等等都成为交往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面对新的环境,没有来自中学的老师那样的关心和照顾,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交往方式等的差异都成为了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2.4高校大学生不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学习节奏突然缓慢下来,让很多的大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有些学生奉信及格万岁的说法,于是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上课早退、逃课、考试抄袭的现象非常之多。有很多高分进入大学的学子最后毕业成绩不合格,不能得到相关的毕业证书,于是开始对学校和社会不满,发泄愤懑的情绪。成为社会不可用之才。更为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刚刚进入大学的男生女生多是情窦初开,向往恋爱。但是她们还并不成熟,很多对待爱情只是向往极容易造成对待恋爱的草率和冲动。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坠入爱河,最后不能自拔。一旦失恋觉得万念俱灰,失去生活和学习的勇气,耽误和学习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 辅导员如何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3.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老师,关心着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学生的在校父母。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找好方法和技巧进行心理的疏导。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举例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大学生心理扭曲的严重后果。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正视心理问题的存在,作为辅导员老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传播正能量。加强系与系之间的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陶冶情操。

3.2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要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检查,比如从课堂的观察中、平时的生活中、其他学生的反应中发现问题。对一些特殊状态的学生要采取特别的关照,经常关心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的进行疏导,做好预防工作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辅导员要和学生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方式,从朋友做起,经常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一起聊天散步,这样才能更容易进入学生的队伍,才能更融洽的交流也更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进行辅导。

3.3利用现代网络,开辟心理咨询通道

很多自闭型学生不愿意同人交流,即使辅导员主动引导也拒绝交流,这就需要辅导员进行其他途径的开辟,以此来解决一些内向学生不愿意吐露心声的问题。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室,这样学生可以在网上跟辅导员进行交流,慢慢的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学生从只有自我的漩涡中走出来。还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或者微博,微信的方式跟学生展开沟通,通过这些平台跟学生进行互动,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对有些同学的心理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4 结语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及时的发现并解决才能为国家培养全面健康的人才。辅导员要对心理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加强心理的辅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通过不断创新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健康成长的教育。端正工作态度,辅导员的工作是具有时代性和思想性的,要充分的对学生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彭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方法探索[J].企业家天地,2011(01):11.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 心理 辅导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保持正常、生活具有幸福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地增长,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因此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也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对交往认识不够,缺乏正确指导。在思想上,对交往的认识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在对问题“你有几位知心朋友”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知心朋友在“5位以上”的只有26%。在回答“如果求帮助吗”的问题时,有高达75%的学生选择“不会”或“不清楚,只有25%的学生选择“会”。在回答“学校有关提高社会适应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讲座多不多”的问题时,有高达57%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36%的学生表示“偶然举办”。在回答“周围的老师是否向你强调过提高人际沟通,加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的问题时,高达64%的学生选择“从不强调”,24%的学生选择“偶尔强调”,选择“经常强调”的只占12%。可见,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交往中不够自信,缺乏积极主动性。

斯宾诺莎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命题:“我们的心灵有时主动,但有时也被动;只要具有正确的观念,它必然主动,只要具有不正确的观念,它必然被动。”调查中,有34%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较被动,6%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较大;22%的学生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有4%的学生极易受窘。同时,在回答“对于团体(学生会、社团)或非正式的组织,你是否参加”的问题时,有高达62%的学生选择“不参加(32%)”或“偶尔参加(30%)”。

(三)交往能力不强,缺乏交往技巧。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礼仪虽然有时会表现为细枝末节,但却体现着交往主体的精神和品性。在答“能否在他人面前自由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问题时,有高达64%的学生选择“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还有18%的学生选择“因为害羞不敢表达”,仅有18%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善于表达自己”。缺乏交往技巧,是大学生交往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回答“你认为自己或身边同学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可能是?”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技巧。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际的技巧(24%)”,而且“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看法(18%)”、“不能听取意见(16%)”。为此大学生应认真学习交往的礼仪,应多参加一些校园内外的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与异往困扰。

作为处于青春期转型成熟的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在“你认为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多项选择)”的分析中,排序依次为:“随大流”、“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满足生理需求”、“寻找学习动力”、“追求美好爱情”。可见,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以及不能正确处理和异往的问题。

(五)过分强调自我价值。“90后”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孩子。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兄弟姐妹的竞争,缺乏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意识.很容易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优势,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经验不足、好冲动,善幻想等心理特征。过高的心理需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时时产生冲突,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虚荣心强,过分炫耀自己,对人缺乏真诚,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恐惧与逃避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形象。因此,这种对交往的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在交往中时常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

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嫉妒与猜疑心理。嫉妒有很多方面,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发现自己的境遇不如别人,就会产生抱怨、憎恨,甚至愤怒等复杂的心态。猜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一种由主观臆断所产生的不信任的情绪情感。

(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孤独与自卑心理。孤独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找不到或者根本就不想找到知音,缺少心灵的默契。自卑,即因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过低地估计自己,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独来独往,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有意远离集体,自我封闭。

(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敌视与冲突心理。人际敌视是指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使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而产生的。处于人际僵局的个体之间几乎不再有人际交往。人际冲突是人际相处障碍的最高表现形式。虽然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具有突发性,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但是发生冲突时,个体的理智感下降,非常容易做出极具伤害性的事情,从而长久地留下心理创伤或生理损害。

(五)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追求功利心理。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前提:二是交往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三是交往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四是交往手段粗鄙化。

(六)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欣赏与高傲心理。具有自我欣赏心理的学生很不宜与他人相处。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应极其敏感。

三、高校心理辅导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1.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今后适应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较多。为了更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应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形式,广泛采取活动课的形式,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交往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应根据大学生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各高校都应开设心理健康课。

2.加强对高校班团活动指导,满足大学生团体交往需要。

建议高校加强对班团组织的指导,班团组织管理应吸收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团组织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高校的学生管理应吸收心理学专业教师参加,或在学生处专门设立心理辅导科,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工作。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主动开展工作,采取讲授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实施小组心理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形式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大学生交往问题主动开展咨询与辅导工作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任务。

4.对于学生认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面谈咨询,进一步将该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开展。心理辅导团体活动是学生接受度高,喜爱度高的活动,学生在团体中既能有效地解决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更促进了人际交往。围绕学生心理素质内涵需要,开发相应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将团体辅导课程化,定期开展。在调查中显现出来,学生对心理团体辅导的需求是希望主题化,有针对性,并且可以定期开展,课程化规范化。

(二)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与成熟的问题,致力于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提高心理成熟度,增强认知能力、选择能力、适应能力,确立并实现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大学生生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有疏导渗透方法、表扬鼓励方法、典型教育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较多、效果较为明显。

心理疏导渗透方法是指在高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通过采取潜移默化、迂回灌输的办法。寓教于乐,而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方法,是一种间接教育方法,要正确分析形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开展心理辅导。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高职生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抵制错误,激励高职生与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对照,自觉学习和仿效,发展自己的健康心理。

表扬鼓励方法是指对高职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和肯定的一种心理学教育方法。运用表扬鼓励方法,要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诱导,对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行为适当地加以肯定,激发高职生的积极性,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对高职生要运用表扬鼓励方法,可以借助社会心理环境和高职生的群体压力,造成先进与非先进在精神荣誉和物质利益上的差别。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被表扬者则可以从这种差别上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积极良好的心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典型教育法点击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帮助高职生提高心理认识的一种方法典型教育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及仿效。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容忽视的工作,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心理沟通、情感投资、心理相容、晓之以理、平等信任、实事求是等原则,充分注重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样,学校心理辅导才能真正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起到保障作用。

(三)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应人际交往不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形成,需要加强自我调适。

1.正确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特殊性、重要性,并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摆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摒弃那种对人际交往的无所谓的态度。

2.树立交往自信心,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在交往中,大学生应树立交往的自信心,根据新群体的实际情况,重新客观地审视自己,对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做出正确的评估,了解自己在他人和群体中的位置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差异,并在找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旦遇到心理障碍时,要积极与辅导员、教师及学院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联系,解决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3.自觉优化自身心理,完善人格和能力。大学生要优化自身心理,及时疏导交往中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充分健全自己的人格,施展才华,表现自己特长,使自己的人格、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良好的心理与人格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克服自我中心过强、自卑心理过重、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

4.掌握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应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要从自我做起,有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坦然诚实地走进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礼貌,主动与同学进行沟通,平等待人,注重言谈举止,重视人际交往的语言把握。同时,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对对方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

5.掌握正确的交往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是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也是处理同学关系的一条基本公德规范。大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渴望并追求平等的交往关系。因而在交往中要特别遵循平等交往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首先必须自尊,只有懂得自尊自重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谦虚宽容的态度,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四、结语

高校心理辅导教育是新形式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教育的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体魄和意志坚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和创新应用型人才。高校还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辅导技能的心理辅导教师。高校心理辅导是全社会、全体教职工及全体学生的共同命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借助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只有高校心理辅导真正的落到实处,实现“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大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训美,高校心理辅导定位探析,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

[2]刘晓新、毕爱萍(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个人理财消费道德

一、当代大学生开展个人理财教育和消费道德引导的必要性

1.大学生的诸多不良消费行为发人深思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中国“应试”教育的胜出者,有“天之骄子”的美称。但是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没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应该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是理性地、有计划地在消费,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值得重视,比如: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浪费消费以及消费高科技化等,这些不良消费行为很多是因为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冲动和浮躁心理而导致的。不良消费行为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常发展,造成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失落和人格缺陷,致使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和法纪淡漠。

2.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凸现我国理财教育的匮乏

(1)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大学生缺乏合乎社会规范的理财教育。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君子言义,小人言利”。古代王安石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反对变法的人说王安石是小人,因为他口口声声说要理财、要聚财。反对派搬出了孔子的语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辩就是君子小人之辩,言义者就是君子,重利者必是小人。所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谈钱色变”,自己的言行举止离金钱越远越好。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就有意识地让他们远离金钱,以为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但是这种逃避的态度并没有起到纯洁孩子心灵的效果,大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炫耀消费、攀比消费、恋爱消费、人情消费等现象,正好和家长的初衷相反。

(2)“应试”教育盛行,忽略了理财等基本生存技能的培养。

自从中国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大家都忙着应付考试,要不然家庭将为之付出高额的“择校费”。一旦“晋级”成功,家长往往是各式各样的物质奖励,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也多源于此。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一旦踏入社会将很不适应。“月光族”就说明这个问题,没有理财观念学生很难适应社会,更难取得成功。

(3)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太注重实用性,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理财教育相当落后,对少年儿童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

和中国的理财教育相比,美国的理财教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清晰地依据少儿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规律,体现出取材生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鲜明特点。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到把认识的商品买回家。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照此循序渐进,直到17岁能比较各种储蓄和投资方式的风险和回报,比较年利率,以便决定把钱存在哪里,从谁那里借钱。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与此同时,还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使他们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从而知道赚钱的正当途径。这种教育更为重要,因为没有这种教育,孩子就不会明白财富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只会花钱而不知道钱从何来,甚至会以不正当手段去捞取金钱。

3.把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和消费道德引导结合起来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俭建教授提出:“中国青少年理财教育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理财价值观的教育,涉及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技能和方式;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在个人理财教育中,首要的是进行理财价值观的教育,这说明理财教育也是一种道德素质教育,应该在开展个人理财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消费道德的引导。

消费道德是指人们在消费中形成的指导人们消费活动、调整人际消费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良好的消费道德意识并非消费者与生俱有,它往往需要适当的途径从外界对消费者施加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年龄阶段,乐于接受各种新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喜欢追赶消费潮流。然而,我国高校长期忽视消费教育,消费教育始终未能走进大学课堂,针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因此,加强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和消费道德引导的目标和内容

1.认识金钱

如果理财教育仅仅是教会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理财教育,而是拜金主义的教育。通过理财教育要认识到金钱本身是中性的,虽然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金钱本身并不带有任何价值色彩;金钱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拥有健康人生的必要条件。对理财教育的重视,并不意味着裸的追求金钱,人们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观念;金钱不等于富足,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在人格上建立起巨大的财富,有了这个资本,才能建立起金钱的财富,应该体会到财富的心理根源,而不是只看到纸币。

2.学会攒钱

智者常常能够储存好的东西,而愚者则挥霍所拥有的一切。通过理财教育要使学生明白:他们所挣的钱不是泉水,可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如果不注意积蓄,就显示不出它的力量。同时,鼓励学生打工并不在于增加家庭收入,而在于在打工过程中能够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在打工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对金钱的认识,明白金钱并不仅仅是能够买到东西的一种物质,还意味着劳动、付出和收获。这样的认识对于理财教育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在储蓄教育的同时,有一点必须加以提醒,储蓄只是起到攒钱的作用,不能指望储蓄能够致富。长期而言,储蓄的收益率很难战胜通货膨胀。所以,致富不能依赖“积少成多”的储蓄途径,而是要靠具有“几何级数、加速成长”的复利效果的投资。

3.让钱增值

通货膨胀无处不在,金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而且贬值的幅度远远高于存进银行所获的利息。因此,以为把钱存进银行就能够高枕无忧是错误的。为了保障在通货膨胀之下减低金钱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投资计划更加显得重要。投资的收获是金钱和心理的双重收获,投资者在理性地权衡风险与收获的关系后,牺牲目前的一些利益以在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4.理财素质

理财道德和素质的培养决定受教育者将来能否获得金钱以及能否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金钱。第一,理财教育不可忽视诚实,这决定受教育者一生的金钱观是否正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对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这样一个观念的认识依然非常淡漠。信用观念的培养,是理财教育与品德养成共同关注的人的重要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理财教育应重视勤俭教育,财富是在不断努力创造和精打细算的基础上逐渐积聚起来的。通过理财教育创立一种节约消费的准则,让金钱道德化。第三,理财教育要注重乐于助人,也就是把自己的财富无私捐助给需要的人。通过理财教育,受教育者不仅要学会积极创造财富,还要在自己创业过程中不断给予别人帮助,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此外,理财素质的教育还包括:强烈的服务意识、独立性、远大的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克制冲动学会忍耐等等。

5.消费道德

高校消费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的消费者”。对大学生来说,做一个“有道德的消费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第一,具有价值判断能力,即对消费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做出理性判断。第二,具有对支付水平的分析能力,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有计划、合理地进行消费,尽可能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具有自主性,在商业广告的诱惑面前,不盲目跟随,不盲目攀比。第四,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对自身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以此明确一个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即在消费过程中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是否会破坏自然环境,是否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是否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6.创业致富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的作者罗伯特・T・清崎认为做企业主挣钱是最明智的。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很好,寻找到了高薪工作,但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让钱为他们工作,结果为钱辛苦工作并陷入长期债务。在生活中,许多拥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人同样陷入财务危机。在中国,对许多出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父母来说,他们依靠国家和单位生存已经习惯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改变这种观念。

大学生理财教育应传授的创业基本素质包括:第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一个人的创业历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单纯的赚钱还重要;第二,一个人很喜欢自己的工作,那就全心投入,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在毕业的时候随意找一份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工作经常完成得不好或者没有完成,这样就更谈不上创业了;第三,运筹能力,人生的机会是很多的,关键是能否抓住,在面对种种机会时,做出怎样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此外,创业的基本素质还包括冒险精神、善于沟通、发挥创造力等等。

三、开展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和消费道德引导的合理途径

1.延伸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接受思想的主要渠道,目前高校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有不少都属于经济类课程。对于大多数非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经济学基础薄弱、社会阅历匮乏,经济学知识接受起来很困难。高校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经济学知识的时候,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结合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适当地用具体事例讲解理财知识,这样学生才能领会并且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在开展理财教育的同时,自己也要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要首先说服自己,这样才能达到预计效果。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将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既可以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阵地进行消费道德教育,使消费道德教育有了正规的渠道和途径。又能将消费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密切相联,强化教学的针对性。

2.丰富课外教育

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各类社团、各种组织活动多种多样,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大学生理财知识和消费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可以开展以“大学生如何科学理财”为主题的班团活动,以“如何看待校园浪费现象”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举行“大学生创业理财”大赛,举办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将理财知识和消费道德的教育贯穿其中,从而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一种崇尚勤俭理财、抵制不良消费的好风气。

3.开设新课教育

目前高校每年都新开设选修课,《理财学》、《创业常识》、《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学》这些课程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应该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可以通过这些选修课的开设,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个人理财和消费道德的理论知识,全面提升学生对个人理财和消费道德的理论认识。

篇5

关键词:性教育;健康的爱情观;人才培养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大约在18岁~22岁之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身体的发育已基本完成,一些成长中的问题比如性的问题也困惑着他们。他们身体虽然基本成熟了,但性心理的发展并未得到完善。这一时期,恰当地引导,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

爱情是神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性的问题,是大学生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不必紧张。性教育在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方面的教育时,如果避而不谈“性”显然不完整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张旗鼓地谈性教育依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为了大学生的学业进步,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用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去引导他们。

一、性教育是一门非常严肃的课程

性教育是一门非常严肃的课程,不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都要抱着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讲解一些与生理、心理相关的困惑和疑难,让大学生了解性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与之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道德。性教育,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性道德教育。

由于缺乏性道德的约束,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性和处理两性关系,导致一系列性生理、性心理上的问题,给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身心创伤。大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几乎所有追求理想爱情与婚姻生活的人,都希望爱情甜蜜,婚姻幸福。而要做到这一点,掌握正确的生理卫生、心理卫生知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性的教育也理应成为爱情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

近年来,人们对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认识也日益客观,已经不再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进行大加批评和指责。人们只是希望大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业中,学业的进步才是大学生最可宝贵的财富。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大学生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把他们在学习和恋爱中遭遇的性困惑告诉我。我非常感激同学们对我的信任。但同时,这也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当他们遭遇性困惑的时候,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倾诉对象。很少有父母给他们必要的性教育,因为许多父母根本缺乏相应的知识,他们觉得男女之事长大了无师自通。缺乏必要的主渠道的性教育,有的大学生特别是男同学就从报刊、网络获取一些性知识。而网络上的知识,有的并不正确。

近些年来,一些重点高校比较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并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据我了解,像我所在的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性教育还相当缺乏。老师在相关课堂上谈论性教育,依然是需要足够勇气的。

18岁~22岁之间的大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基本完成,性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在他们的困惑中。这一时期,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当他们渴求急切又缺乏指导,他们开始急躁,开始出现一些因无知而导致的性冲突问题,包括婚前的发生、性疾病的预防等等问题。在中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学生对性知识了解肤浅,需求强烈。

性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要正确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类性问题,有效开展大学生性教育,培养正确的性道德观,让大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让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性,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等问题上应有的严肃态度和责任。

三、笔者的建议

学校作为教育重要的前沿阵地,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因为,时代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把塑造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因为健全的人格是健康性观念的依托,而健康性观念又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次录像那样简单,它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大家都要关心这一问题。

而作为教师,更要慎重地对待这一问题。现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相关实例,给大学生提出几点建议。

(1)不要轻易地认为有了性的需要,就一定是爱情的来临。大学生处在性成熟期,因此性的需求在这个时期时有发作,这证明大学生生理已经成熟。但是,如果仅仅把性的需求作为爱情的来临,这是令人担忧的。一时的性冲动,便可能给彼此双方带来严重伤害。爱情是神圣的,是男女双方彼此强烈地、持久专一地渴望与对方长相厮守的一种感情。因此,决不能把一时的性冲动,错当成爱情的来临。爱情需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甚至是一生一世的考验!

(2)避免轻易发生,采取有效方法释放或转移青春的激情。几年前,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女生,曾经几次约我倾诉她在性问题方面的困惑。这位女生说:她有一个从高中时期就深爱她的男友,为了她来到本地打工。面对男友的冲动,该怎么办?每当学生问及此问题时,我都不免感慨。我们年轻的时候,似乎也遭遇过类似的困惑,不过,从来没有人来帮助过我们呀!我这样告诉她:你的男友的性冲动,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以后,你不要给他创造充分的条件,尽可能不去他住的房子里与他单独相处。你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就认为这个男孩子不好!他没有强迫你,证明他还是很尊重你的!女孩子听完,豁然开朗,我的心情也非常明朗。

对于恋爱中的大学生来讲,要避免轻易发生,要采取有效方法释放或转移青春的激情。牢牢记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要多在一块共同学习,一块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事情。要避免一味沉醉于二人世界的风花雪月,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深深的遗憾。

(3)了解必要的性知识,有效避免怀孕流产。对于恋爱中的大学生来说,了解必要的性知识,有效避免怀孕和流产,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女大学生,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于男大学生来讲,要学会理解与关爱,避免由于自己一时的冲动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伤痛。时至今日,由于性知识的欠缺所导致的悲剧,在大学校园里还时有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

(4)洁身自好,避免不良的。对于正处在情感困惑期的大学生来讲,要学会理智地抗拒一些诱惑,洁身自好,避免不良的,这对防止性病与艾滋病的传播显得十分必要。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 人际交往 心理健康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适宜内容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就人际交往而言,我们认为团体心理辅导适宜内容主要有:

1.解决浅层的认知、情感、行为障碍。旨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

2.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形成自信等品质。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这一点特别适合大学生在团体中比较分析、自我领悟、自我成长,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团体心理辅导的助人成长作用其中包括自我意识的成长。

3.改善情感体验,如焦虑、恐惧、孤独、情绪自控力差,不善表达情感等。团体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氛围使参加者容易找到共同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在团体活动中期阶段,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找到风雨同舟的感觉,使个体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很多成员抱着改善的态度加入,加上被他人接受、关心,更进一步加强了信心,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在本实验中感情与社交孤独辅导前后差异极为显著就是一个证明。

4.发展适应行为,形成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使参加者学会倾听技术、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沟通的技巧等。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以自由地进行实验,去观察、分析经由这个实验场所所表现的资料,去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想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以相互学习,交换经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劝告。团体还是学习社交技巧的地方,在这里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提高社交技能与技巧。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1. 团体类别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从辅导内容上主要涉及改善社交焦虑、人际态度和抑郁状态、克服人际敏感、改善两往、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等;其服务模式则主要为发展性团体,即团体成员均是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他们对人际交往均存在一定心理困惑,但怀有强烈的改变愿望,并能够按照团体约定坚持完成整个团体活动;辅导形式除了男女大学生混合的一般团体外,还有针对专门的女大学生团体采取的不同辅导方式。

2.研究对象选取与研究工具 人际关系团体中的研究对象多数为本科生,成员通常是有着共同人际关系问题的同质性团体。研究对象一般有2种主要筛选方式:一种是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之后,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与访谈法进行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被试;另一种则是通过公开海报招募,成员自愿报名参加人际关系团体。

3.研究方法 大学生人际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多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大部分实验设计采用前后测实验组、控制组设计。研究者通常将被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成员接受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是具有共同人际交往困惑的同质性团体;也有诸多研究未设置对照组。

三、讨论

1.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背景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其中又以心理因素为主。心理因素又包括认知因素、技能因素、行为方式及个性特征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易改变,有些则不易改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个性特征、人际交往中的消极情绪、回避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改善作用。同时在本研究中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发现大一新生与其他年级学生在团体中的表现与体验有所不同。

2.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人际交往个性特征。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个性特征仍有较强的可塑性,如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以及某些个性特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就能更全面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团体辅导中开展探索自我的活动,对深化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挖掘个性中的积极成分的潜力,促进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20个我是谁”、“自画像”分析以及动物想象投射测验等活动,小组成员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逐步认识自己,发现自我评价当中的不合理认知,树立自信。通过对潜意识自我意象的发掘与讨论,小组成员能够从积极的角度去认识自我,找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在优势,从而增强自信。通过活动小组成员人际交往中的畏缩性降低,开放性提高,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个性因素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研究结果也使笔者认识到,有些成员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尚不够深入,可能与团体咨询的特定形式有关,团体活动往往难以触及到每位成员的深层次问题,如能在团体辅导的同时,适应成员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辅助以个别辅导,则更能体现心理辅导的效果。

四、结论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

(2)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个人成熟度的增加,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还有潜在的长期效应。

(3)因为交往各变量的复杂性,在团体辅导后个体的具体变化趋势又略有不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辅导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3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考生借助绿色通道和社会资助都走进了大学校门,接受了高等教育。贫困大学生虽然圆了求学梦,但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面对贫富差距构成的悬殊对比他们种的一部分人极易产生自卑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就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肇始。

一、贫困大学生的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具有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贫困大学生受困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原因,加之缺少自我疏导的能力,极易形成非常态和非健康的心理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种特征:

(一)自卑与焦虑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乡村进入繁华的都市不仅在视觉上给他们以强烈的冲击,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开始波澜起伏。因为他们对于这个社会中人的生存质量有了更直观的比较,这种比较显然在现实中也无法避免。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家庭富裕的同学可以穿着时尚,可以吃各类他们闻所未闻的美食,去过很多的城市,但是在特困生那里他们过去没有这种引以为自豪的体验,同时他们也不可能即时地完成家庭富裕同学所获得的那些体验。这种自卑甚至会随着大学生活的延续而不断加深。

此外,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的外在标准,还表现在精神面貌和素质才艺方面。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家庭出身优越的孩子自小接受了良好的礼仪和修养教育,在接人待物方面他们表现得自然、得体。他们早早地从父母那里习来了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他们自小接受了音乐、美术、舞蹈各类名目繁多的素质培养,他们乐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而贫困大学生囿于教育条件的简陋和缺失。在高考前他们鲜有机会接受真正的系统的素质教育,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只是在饥寒交迫中懂得节俭,他们羞于在众人面前讲话和展示自我。原本就已经处于自卑的他们在城里大学同学的对比下他们又不幸的丧失了残存的一点自信。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还可能伴有焦虑。他们无时无刻不牵挂与惦念在家劳苦的父母,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学费给家庭造成了多么大的经济负担,他们有心替父母省钱,却又无法割舍自己的大学梦,处于两难之间的他们会常表现出忧心忡忡的神情。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不仅源自于个人的困惑,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侵袭。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欲文化和拜金文化在高校里也氤氲开来,当“富二代”的招摇被一部分人所崇拜和惊羡时,当攀比风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时。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与焦虑也在这样的现实刺激下走向更加极端的自卑。他们经济出身上的“先天不足”在其他同学那里不但得不到同情与理解,反而有可能成为笑柄。

(二)自闭与羞怯

一个贫困生同时兼具内向的性格。那么他很容易形成自闭。自闭是一种逃避行为。贫困生为了避免现实中的遭遇的各类尴尬,只能远离遍布攀比之风的周边人群。他们只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在这里没有外来的强势的对比,有的只有他们自己真实的呼吸。

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谈不上丰富多彩,他们可能继续过着高中时代把板凳坐穿的苦学生活,在书本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或者举着一个自制的广告牌在人流密集处寻找做家教的机会;抑或是到餐饮场所做兼职的服务员和商场的推销员。如果贫困生长时间脱离身边同学和室友的群体。容易诱发性格上的孤僻。

大学时代是萌发爱情的季节,大学生陷入对异性的思恋都再正常不过。特困生也一样会对异性萌发好感陷入思恋。但是,内向的贫困生因为缺少自信和性格使然,非但在同性同学间习惯性地包裹自己,在异性面前也羞于表达。当代大学生性格多为活泼、开朗,贫困生如果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过分的羞怯,则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对于适应大学的群体生活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三)仇富与逐富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与自闭心理只是浅层次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也可能遭遇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当贫富对比成为多次地重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当同学间的交往因为贫富对比而产生巨大隔阂。那么贫困大学生的内心就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是对“富有”的嫉妒,也是对“富有”的憎恶。贫困大学生甚至有可能将这种人有我无的自然现象扩大为对社会不公的激进认识,成为愤世的个性青年。人的体内如果积蓄了太多的消极情绪,整个世界在他的意识里可能都是灰色的。

贫困大学生在受到现实的强烈刺激下,也有可能转而走向对金钱的疯狂追逐。为了满足虚荣心理,为了可以像富有同学一样享受生活,人本身的贪婪性在思想意识里成为主导。贫困大学生就有可能通过非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物质财富,来进行心理上的一种自我补偿。但是这种变态的追求会将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毁掉,造成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悲剧。

二、辅导员的美爱与重塑责任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自闭乃至仇富这些心理问题,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心理行为。有以上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也都普遍存在着不善交际的尴尬。辅导员需要对此有明确的和足够的认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辅导员在面向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完满人格,帮助贫困大学生祛除深浅不一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建设关爱型校园的现实需要。

具体说来,辅导员在与贫困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多鼓励、关爱他们。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贫困大学生的歧视,这样不但会挫伤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灵。更会使得其他同学也效法。此外,召开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工作会议时都应低调行事,尽量避免在其他同学中间产生对贫困大学生的非议。

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能停留在保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上,还要积极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自我实现。贫困大学生有其优于其他同学的特质,他们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刻苦认真,欠缺的一般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

能力。如果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耐心培养,贫困大学生个人素质将会得到全面的提升。他们原本自卑的心理也能够得到修复和重塑。这也是在帮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早日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的。

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心理疏导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贫困的心理阴影。要不断地给他们鼓励,尤其是对有理想抱负的贫困大学生,要让他们明白“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要让他们懂得“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的出身而觉得自己比别人卑微,他们甚至由可能产生拼搏和进取的不懈动力。

(二)公正与公平

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起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除了对他们施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外,还需要辅导员对特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实际的关怀。此外,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从业态度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

贫富差距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况,坦然地正确地看待贫富差距问题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贫富差距不应该影响到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当前社会很多人都习惯性地将个人财富的多寡作为评判社会地位的标准。帮助贫困生赢得在同学当中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信,就需要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确保公平、公正。

在班级干部的选拔中,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工作中,其他各类评优活动中,都应该一视同仁,甚至要鼓励那些优秀却很内敛的贫困生展示出自己的实力。此外。公平、公正还应体现在贫困大学生的身份认定上。目前贫困大学生的身份等级认证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各个地区民政部门认定标准不同,甚至存在着造价现象,致使部分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可能无法享受到国家的助学金。辅导员在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助学金待遇。

辅导员公平、公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贫困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贫富差距对比的感受体验影响,部分学生情感可能有时过于灰暗和偏执,辅导员的公平、公正能够让他恢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判断。能够让他坚信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对于他走向社会他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拒还助学贷款的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其中不排除有偿还能力却不还助学贷款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而吉他们这是出于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报复心理。

三、环境友好型班级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身边同学的外部施压有着重要关系。虽然身边同学可能是无心之过,但是,不经意间的一句玩笑话,一个蔑视的眼神,都可能给原本就自卑的贫困生再一次地精神打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辅导员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帮助班级同学树立良好的学风。将罐比之风刹住,要通过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个班级和谐氛围的营造需要辅导员去组织,如果将一个集体打造成环境友好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成员间就能够彼此携手共同进步,生活在期间的成员不仅能感受到爱和温暖,还能享受到地位的平等与彼此的尊重,学业上也能共同进步。

辅导员应该经常组织各类班级活动,或者通过类似拓展训练等课外活动,将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树立集体的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活动中,同学之间的友情会得到巩固和提升,个体的差异将被抹平。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有一种普遍性,这与当前我国社会拜金观念的流行有着莫大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富差距问题,是辅导员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效的针对性,同时也应从贫困大学生个体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人手,要通过建设关爱型校园,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桑志琴,李绍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

篇8

【关键词】自卑心理 大学生 班主任 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能力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沟通能力。沟通作为人际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互动,它存在于人们的各个生活和工作领域之中,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乃至事业的成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增长智慧、取他人之长的基本方法。

2.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3.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4.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处置方式,一个人只有重视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人,不难想象,人如果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他人交往,一个人应该如何独立生存?因此,有人存在,必定与人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就是一个在团体或者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当大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会与各式各样的人物打交道,特别是在职场生活中,我们是否得到他人的支持、帮助,这就涉及自身交际能力的问题。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自己与同学、老师、领导、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就某一社会现象或热点谈谈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与领导交谈,可以大胆交流自己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见解,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的不怯场;与职工交谈,可以了解他们目前的工作情况和心理状态。因此,足见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极大的需求,他们人人都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因此,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认知态度。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品质,能够很好地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反之,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则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孤单等不良情绪,由于心胸狭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容易形成各种压力,严重地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孔子曾说过:“独学则无友,则孤陋寡闻”,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帮助我们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也提高了对他人的认识。在整个交往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对方,同时也可通过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清了自己。交往越多涉及的面越广,交往的程度越深,我们彼此的认识就越深刻,才能达到前面所提到的,得到他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拥有的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也随之增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互换,使自己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良好的集体,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品质都是在民主、和谐、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反之,则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自卑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自卑是心灵的癌症。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情绪。适度的自卑能激励人发愤图强,取得成就;但过度的自卑则会使人堕落颓废,自毁前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心比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成为自卑心理的牺牲品。因为自卑,他们往往精神萎靡,丧失热情,学习落后,成长受阻,严重的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天资较低,或者学习习惯未能培养好,造成学习能力较弱。从小学到大学,他们的学习成绩都跟不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产生了自己是“差生”、跟不上的感觉,随着岁月的不断沉积,就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2.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或家庭残缺。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父母整天忙于奔波,养家糊口,无暇顾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再加上其自身的素质不高,社会地位相对低微,学生容易产生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或者由于家庭残缺,使孩子缺少本该有的温暖和稳定的生活,从小蒙上生活的阴影,产生了自卑心理。

3.学生所处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学生自身比较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再加上某些学校或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常常把他们视为差生,不愿也不想与他们打交道,他们的座位也排在教室的后面。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就慢慢自认是差生,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放纵甚至是放弃的心理。

(二)自卑心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自卑心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卑的一些表现及其潜在特质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潜在的影响。

1.封闭。由于自卑心理而导致的封闭性大学生,通常不喜欢与人交流,觉得交往起来过于麻烦,更多的时候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出不去,外人进不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

2.嫉妒。自卑者的心理容易产生一种畸形的嫉妒心理,在各个方面都想争第一,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得心理上的胜利,恶语重伤别人,这也是导致与他人交往关系交恶的原因之一。

3.敏感。自卑者过度的敏感会对人际交往很不利。很多时候,对方一句很不在意的话就会刺痛到自卑者的神经。自卑者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听到对方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就会受到伤害,甚至愤怒,搞得对方都莫名其妙,久而久之,自卑者就很难听到真话了,听到更多的是一种恭维,和朋友的交往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

四、班主任引导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自卑心理的途径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更好地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一)对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及时做好心理辅导

1.对于学习能力较弱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评定、早期干预,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自我认识和心理调整的教育,在校园生活中,要不间断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并且能够利用各类班集体活动灵活且持续地进行心理训练,鼓励其积极交往。

2.对于因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要从心理上认同他们与其他学生是平等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接触或者与家长结合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穿着、生活和学习用品方面和其他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失落感,容易产生迷茫和恐惧。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地予以心理辅导,使贫困大学生意识到大学是一个和谐多元的集体,同学之间的交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帮助贫困大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减少造成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隐患。

(二)多组织班集体活动,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积极互动的过程,只有一方主动而一方被动的交往不能持久,鼓励大学生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可以消除自卑所带来的交往困扰。在班集体活动过程中,很多时候班主任可能会把更多表现的机会留给了班上的“活跃分子”,其实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才更需要这些表现的机会,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鼓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勇敢地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他们才不会害怕与陌生人交往,从而社交恐惧感和孤独感才会随之消除,久而久之自卑感也会烟消云散。

(三)正确处理学生矛盾,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需要班主任要有很大的耐心。由于社会交往较少,学生的沟通面不大,且置身于一个充满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同学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对于学生间的纠纷班主任要做到及时、有效、公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必要时还可以与领导、任课老师、家长或班干部商量方案,借助外力辅助完成。

总之,人际交往是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的知识阶段,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人际交往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贡献程度。因此,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俨然成为班主任不可替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新生听力状况的现状分析,借助元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元认知策略在大学新生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以期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听力理解 元认知策略 大学新生 元认知应用

一、引言

听力在外语语言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说、读、写的前提。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的输入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语言的输入就没有语言的习得。听力作为一种输入性技能在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W.M.Rive的统计,听在交际活动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5%。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听力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在听力理解中运用学习策略尤其是运用元认知策略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二、理论依据

元认知(metacoglli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 H. F1avell提出。它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对一般的认知活动起到引导、驾驭和调控的作用,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知识作为大脑中固有知识的一部分,是认知主体所获得的有关他们自身认知过程的一系列事实和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它可以帮助主体在不同的认知环境中获取更新的知识和技巧。元认知策略是指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地对这一过程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主要包括计划、监控、评估和修正等具体策略。元认知的两个组成部分(元认知知识与认知调节)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互有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的认知和监控,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元认知在个体的第二语言习得、口头交际、记忆、理解、注意等认知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话语理解和第二语言习得紧密相关,它是影响话语理解和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

西方认知心理学家根据学习认知心理过程把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认为在这三种策略中元认知策略高于另两种策略,因为它是学习者调控学习进程的行为,是一种高层的实施,可以对学习进程进行计划、规范、监控指导。元认知策略主要分为三类: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具体到听力之中的元认知计划是指对听力策略或技能的合理选择以及对资源的理想分配,比如听前的预测、听时的策略或技能的选用、对注意力的选择分配等。所谓听力理解中的监控,是指个体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对听力理解情况的意识,当发现所选择的策略或技能无效而造成听力理解失败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解决问题。而听力理解中的评价,则是指个体事后对听力理解效果的自我评估。

三、大学新生英语听力的普遍现状

通过对文献、同类文章、调查结果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学新生在英语听力困境方面存在以下共同点:1、,许多学校在初中、高中只进行应试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从未进行过任何有效的听力训练。相当一部分的中学教师只用汉语组织课堂,讲解课文,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入学后英语听力训练几乎从零起点开始。2、在中国,英语教学缺乏所学语言的(即英语)的客观环境,甚至缺少口语流利的英语教师,因此,缺少语言环境,缺少可以理解的语言的输入,势必造成对所听内容的反应迟钝,听不懂所听材料的内容,而且由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听说的作用,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近十年的英语学习,听不懂简单的会话,也不能从事简单的日常会话,造成了十足的“聋哑英语”(即听不懂,也说不出),虽然在高考中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却无法适应大学的英语教学。3、缺乏适当的教学方法,若是学生从小学起就打下扎实、良好的语音基础,对其将来的英语学习尤其是听说水平的训练起着促进作用。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小学和中学,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学处于一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英语教师的素质不高, 缺乏良好的语音训练,在某些程度上就影响了听力水平,应试教育体制使得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认知单词上,而对单词的语音(听音和发音)并不注重,尤其是对单词的重读音节读不准。

以上所举事实均客观存在于各个大学的入学新生之中,而且数量比重相当之大,是新生英语听力和英语教学面对的普遍问题。

四、元认知策略在听力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听力理解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接受声学信号或刺激的语音信号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听者主动利用音素、句法和语义等去辨认语音信号,积极参与信息重建的过程,是听者利用先前知识,通过推理接受新事实和吸收新信息的过程。因此,在听音过程中,听者积极的认知活动的参与极为重要。可以说成功的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元认知活动过程,教师在听力课堂教学中加强提高学习者在听力理解中的元认知意识,在听力教学的听前阶段、听中阶段和听后阶段三个阶段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Underwood把听力理解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听前、听中和听后,这种教学模式利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以获取正确的听力理解,同时在计划、监控和评价等方面促进元认知策略的习得。在听前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与听力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鼓励学生预测材料类型及将要完成的任务;在听力阶段中,学生需检验听前活动的预测是否正确,同时监控所使用的策略是否有效;听力练习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在听中活动中所使用策略的效果,鼓励学生对自己所使用的策略进行交流讨论,并做出总结。

确定学习目标是一种元认知策略,是指完成一门课要达到的目的或能掌握的本领。大学新生刚从中学过渡到大学,面对新环境新要求,学习目标的确立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学有方向,克服盲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短、中、长期目标。学习目标一经确定并得以实现,会增强学生的听力学习的自信心,紧张、自卑等心理障碍也随之消失,利于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监控策略是指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依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效果、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监控,其中包括对所听材料的理解程度进行监控,对自己采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是否有效进行监控,以及对自己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等进行监控。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监控自己是否按照预测的思路从宏观上捕捉听力信息,而无须拘泥于个别单词等。以上方法对于初进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实用的、有效的,能够提高自我监察能力。

教会学生评估听力策略。“自我评估”策略是指学习者回顾自己的学习,如在完成某项语言任务时做得如何。评估策略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指学习者对自己听力水平的评估,包括对某篇具体听力材料的理解,在一段时间内听力水平提高程度和听力策略的使用效果等。授以新生一定的自我评估方法,让他们发现自己听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为指导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总 结

通过元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听力理解中的元认知策略,重点阐述了如何在听力理解教学中应用元认知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听力能力,元认知策略的加强应用利于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这对我们今后的英语听力教学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Rivers, w.1984.what Practitioners say About Listening:Research Implication for The classsroom [J]. InR. A. Gilman And L. M. Moody.. 1984. Foreign Langnage Annals 17/4

[2]Cavell, J.H.Metacognitive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M].Edward Arnold.1971.

[3]文秋芳. 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学习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3)

[4]文秋芳, 王立非. 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 外国语言文学, 2004, (1).

篇10

关键词:伦理;道德;人际交往;当代意义

一、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内涵

伦理道德范畴,是指那些反映和概括人类伦理道德的现象与本质,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年,其伦理道德范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仁

《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仁”是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中心范畴和最高准则。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与根本,是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与规范,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揭示了人性的灵光,提升了人生的价值,展示了人格的伟大,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意义。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下引同书,只注篇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另一方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所以,“仁”包含“忠”、“恕”两个方面,其本质就是推己及人地爱人。

(二)孝

“孔子以孝统摄诸行”(:《中国伦理史》第20页)“孝”乃人伦之始。它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首创私学,设帐授徒,最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学而》)他认为“孝乎维-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三)礼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仪促进人际和谐。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培养学生,是从教学生修礼开始的。要学生通过学礼,来规范行为,美化形象,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达到高尚的人格。礼作为对人的行为的一系列外在规定,是具体而周详的。但在行为中只重礼的末节形式,必会导致虚伪,所以孔子在实施礼教时特别注重强调礼的内在精神和人的内心的真诚。孔子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条件,即所谓“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四)信

孔子对“信”更是高度重视。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有信”(《学而》)孔子认为,人们只有遵守“信”的道德规范,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使自己的行为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如果不讲信用,虚伪欺诈,就会寸步难行。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问题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一个重要转折期,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值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对人际关系的需要也极为强烈的时期,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有些人容易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过高评价自己,妄自尊大,孤芳自赏。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一味地要求别人理解尊重自己,对别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难以认同、宽容、理解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经常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亲情的疏离

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然而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大述衷肠”。这些沉迷于网络虚幻情感世界的同学对现实感情比较淡漠,他们游离在大学生的主流群体的边缘。由于对网络虚幻情感的沉迷,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

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是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或是写信。还有些学生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

(三)礼仪的缺乏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无声名片。然而,今日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知识方面极度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大学生乱穿马路,争相挤乘电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同学说话夹枪带棒,敲敲打打;有的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语,冷嘲热讽。在仪容方面,许多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头发五颜六色,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在求职中,许多学生更是饱尝不懂礼仪的苦果。

(四)诚信的缺失

诚信一个人与外界更好交往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有朝气、讲诚信,体现着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但是,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同学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种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经常表现出的是冷漠、高傲、盛气凌人,迟到、早退习以为常,承诺的事情,经常是不能兑现,不了了之。

三、孔子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人际关系在一定的群体内起着调节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功能。大学生只有善于与人相处,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而孔子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仁”、“孝”、“礼”、“信”等,内含着人际交往基本原则的思想精华,是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汲取的思想源泉。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际交往中的仁爱之心

天地间“我”不能独存,“人字的结构需要相互支撑”。而“仁爱”的真谛就是尊重、理解、善待他人,与人平等交往。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应该会正确认识自我,更应该学会以开放的胸襟接纳他人,不以恶意猜测人,勿求全责备。崇人之德,扬人之善,师人之长。应该培养宽厚待人的作风,尽已为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种一心只为自己的人最终会被识破并远离,只有拥有一颗仁爱的心,才能冲破个人狭小的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人发展带来更多的条件,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事父母,能竭其力——人际交往中的孝悌之心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汛爱众”。人道孝为先,“孝”是建立在对父母等亲人的自然情感基础上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孝心和孝情。这种亲亲之爱是可以扩展和延伸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有这种爱心的人,必然会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当代大学生不应使自己最亲最近的人慢慢变成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会爱,又怎能会爱别人,怎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呢?只有发扬中华民族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才能更好地发扬扶弱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不知礼,无以立——人际交往中的礼让之心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知礼”,是一个人自处于社会的一个行为准则。“礼”的在内在精神是“情”、是“爱”、是“敬”,是人格的“尊严”。在人际交往中,“知礼”自然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一个“知礼”的学生,应该为人谦恭,虚心礼让,不自满,不盛气凌人。应该有敬畏之心,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秩序,懂得去尊重别人。应该恰当地修饰白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符合白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应该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关的协调一致,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四)言必信,行必果——人际交往中的诚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