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时间:2023-03-22 06:3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评课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

如何评课和如何写评课稿?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荷花》评课稿吧。

《荷花》第一课时

一、书写荷的笔顺。

二、描写荷花的诗句

三、跟着清香追寻,学习第二段。

1、范读前三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段。找出描写荷花美丽的词语、句子。

A 挨挨挤挤。联想生活中的场景,公交车、节假日的景点。

B 碧绿的大圆盘 。简笔画。

C 冒。替换

四、小结

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生字,所以要突出生字教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不理解的词语,所以中年级要特别重视词义的教学。这篇文章值得玩味的词语比较多:挨挨挤挤、冒等等,不仅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领会用词的妙处,所以词义教学的任务很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的。执教老师使用联系实际、勾勒形象画面、替换等方法理解词语,这是非常好的,但要注意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也不能完全脱离课文的语境,在理解之后要返回到课文里,可以促进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词义。理解词语之后再把词语放回文本中,进行朗读指导。也就是:教学指向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要在语境中完成。

还有对理解词语方法的提炼和指导,最好能提供情境,鼓励学生把好的词语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在表达时能积极主动用到新学到的词语。词语教学经历:理解-----积累-------运用-------提升情感的环节。

《荷花》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二、范读

三、学习第四段

1、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2、朗读指导:轻重,理解“翩翩起舞”

3、男女分读,蜻蜓、小鱼

4、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入,想象蜻蜓干什么,小鱼干什么?

5、句式练习:——告诉我——

6、把自己想象成——告诉我——

7、体会“忘记了”

四、如果你是小动物……

能有意识地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这个基础应该是“理解与运用并重”,这指向了语文教学的两大目的:一是语言的理解,二是语言的运用。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理解和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即理解中有运用,运用中有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然而运用应该是使孩子的“言语运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呈现一个授课前后“获得”的梯度。而且句式训练应该与作文训练有机融合,或者说每个环节的设计之间都应该前后呼应,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琐碎与不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原创:杨美云

公众号:益起学堂和孩子一起出发

篇2

关键词:预学评价;评价指向;激励评价;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3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多种功能,其目的最终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语言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定性的评价,以起到激励、导向的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评价策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和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1.重视预习的评价

我们知道预习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是学好语文的有力保证。去年开始参加本课题研究时,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通过开学几周的了解,发现本班很多学生不懂得课前预习,甚至把课前预习当作把课文简单地看一遍就行,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因此,我就先从抓预习评价开始。开始是教师拟定预习单,让学生根据预习单的要求完成预习,上课伊始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组织大家一起对预习进行检查,评价预习等级――优秀、良好、加油。课堂上对预习进行评价,慢慢地树立了孩子们预习的意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大部分基础好的孩子就能自己制定预习单;一小部分基础差些就由"小老师""小组长"帮助制定预习单。然后运用课前三分钟在小组内交流互查,并进行自评和互评等级。上课时我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肯定性的,或者指导性评价等。通过抓预习评价,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们课前预习的习惯,督促他们更有效地完成预习,还可以"配套"专项评价――每周根据教学具体情况,设了"听写之星""阅读之星""背诵之星"等。孩子们对这种评价方式很感兴趣,预习效果明显提高。上课的效果自然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2.明确评价的指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三维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它强调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一定要明确指向。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2.1 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以朗读为例,《课标》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要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模糊的评价,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情况,采用"读得正确,停顿恰当""读得很流利,声音如果响亮些就更好""读得抑扬顿挫,真有感情"等等这一类评价语。因为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小学生朗读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来评价学生,可以指导他们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2.2 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以理解课文为例,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评价同样不能只说"理解对了""讲得不错"等等。而应该有具体明确的评价"真好,你能抓住关键句子进行理解""不错,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样的评价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是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才有帮助。

2.3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因此的对文本的感受是多元的,但是学生的多元反应、多元解读并不是都正确、合理的。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注意这正确的导向。以《落花生》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问题"同学们,将来你希望做怎样的人?""有没有想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学生纷纷回答,要做"像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的人""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都表示反对做桃子一样的人。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全面的,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导向性的评价:同学们想做花生一样的人,非常好!但是苹果、桃子、石榴虽然外表华丽,让人看见后十分爱慕,可同时,它们也十分有用,为人类作出贡献。所以,父亲赞扬花生,并没有贬低桃子、苹果、石榴,不是说大家都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而不能做像桃子它们一样的人。只不过父亲是拿它们与花生进行对比,更欣赏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因为这一点很难做到。

3.善于激励性评价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以后,如果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

如我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对学生的朗读我是这样评价引导的:开始学生没有读出感情,这时评价"不错,读得正确,停顿准确,如果你读的时候能想到巍峨的泰山、奔腾的江河,一定会读得更好,再试试"。教师进行肯定评价,再给予指导性的鼓励评价,学生练读之后有明显的进步,这时评价"太好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的雄伟的泰山就屹立在我的眼前""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站在奔腾的长江边上,看到了滔滔的江水"。学生得到这样激励性的评价读得更积极、更投入,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4.发挥学生主体性

课堂上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很多时候课堂评价都是被教师主导着,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被评价的对象,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作用。《课标》明确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需要注意学生的评价要适当、有针对性。在这一点上,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在课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评价:对同学的评价要先进行判断,如果没有错,一定要先进行肯定评价(而且主要就是鼓励的、肯定的评价),然后如果有不足、建议或者不同的理解、看法再提提出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还应该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不能只是简单的对学生的知识等进行测评,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让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重视课堂评价。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让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03-01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新理念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一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教学评价的点滴体会。

一、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评价意识淡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评价目标应多元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但是,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适时进行评价,整堂课中对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结果没有只言片语的肯定和鼓励;也不能对做得不够好的孩子给以善意的提醒和要求,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即使有评价,方式也非常单一,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赏识和尊重的评价基本缺乏。这样的课堂沉闷,压抑,学生显得拘谨、被动,课堂的有效性极低。

2、评价语言单调、空洞、笼统,缺乏激励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中部分教师为评价而评价,评价语言形式化,“好”,“不错”,“很好”,“你真棒”,等评价语言是教师的口头禅,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教师也会给以肯定和夸奖一通。这样的评价平淡,普通,随意,对学生没有丝毫的激励和肯定作用。

二、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认识评价意义,适时恰当实施评价。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评价作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兴奋剂。适时的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2、评价语言应贴切、恰当。

评价语应准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语言应简练,不含糊。

准确性是评价语言的灵魂。评价不真实、不贴切,就不能恰当肯定和鼓励学生,相反还会滋生学生虚伪心理,养成坏的学习习惯。所以,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有分寸感。评价时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

3、评价语言应饱含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是每个孩子内心迫切的需要。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评价,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既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我们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让我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吧!

4、评价应富于变化。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会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教师真诚的评价,注重了随机变化和创新,使学生兴趣高涨,反应积极,都期待自己的巨大潜能被发现。

5、评价语言应幽默风趣。

幽默评价,是指教师用诙谐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赞科夫说得好:“幽默是教学的第一助手。”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也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沉闷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充满机智的评价语,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评价还应注意夸奖和善意批评相结合。

赞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和会人的微笑,是课堂上评价学生的主流,而不是全部,评价提倡赏识、鼓励的同时,也不应该放弃批评。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于是课堂上“棒棒,你真棒”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及时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实在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问题,教师应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见解、准确的答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地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婉转地批评像一把钥匙,是一种育人的方法;善意的批评像一个音符,是一种教学的艺术;真诚的批评像一缕阳光,是一种无私的关爱。

篇4

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一、评价主体倡导多元化

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评价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及其学习状况的裁判员或者“法官”,教师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课程理念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促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生成。

1.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校正、提高的过程。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为学生以后踏入社会,根据社会生活行为准则校正自身行为奠定基础。课堂上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要手段。有位老师在上《雨霖铃》公开课时,请了一位男同学起来朗读,这位男生读得有点结巴,老师让他自我评价一下,他对自己前面的朗读也不甚满意,愿意再读一遍,他的第二遍读得明显比第一遍好。自我评价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2.引导学生互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了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称赞外,更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提高自身的群体地位和群体影响力。学生互评包括同桌互评、小组评价和全班同学评价。苏州园区三中的一位老师引导学生鉴赏王维的《山居即事》后四句诗的表达技巧时,让一个同学到黑板前写上自己的答案:“诗的后四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新生的翠竹,盛开的红莲,渡头上炊烟袅袅,采菱之人归来,表达作者对恬淡安逸宁静淡泊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然后让其他同学对照标准答案,对此回答进行评价,模仿阅卷老师,酌情打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起到了教师评价所起不到的作用。

3.加强教师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积极学习,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建立起积极的、亲近的、平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好吗”“你很会思考”“你很会活学活用”“你找对了答题区域”这些评价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感到一种满足,产生学习内驱力。

二、评价手段注重多样化

语文教学评价不能把考试当作唯一的评价方法,而要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更为科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

1.准确得体的口语、体态语相结合评价

语评价是课堂上最常用最经济的评价方式,课堂上的评价一方面是对某位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对全体同学所提出的要求。如果单纯用“好”“棒”之类的词语来描述,学生并不知好在何处,棒在哪里。所以,教师的评价应告诉学生回答好在什么地方,或声音十分响亮,或语句很通顺,或词语运用得恰当,或准确把握题意或课外知识丰富等,这样清楚明白的评价既可以指导学生相互学习,又可以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

课堂上教师的鼓励语言、礼貌动作、亲切微笑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评价手段。在学生因为紧张站起来后一言不发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并给予热情鼓励:“别急,慢慢讲”或者“刚才还没有想好,是吗?”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给学生一些善意的提示。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般应双目注视学生,流露出柔和热诚的目光,让学生感到你注意着他,他是全班的中心,从教师的目光中让学生感受到热情、赞许、鼓舞和喜欢。这样的语言和行动上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2.时刻观察学生,评定学生,做好跟踪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教学中,教师应从观念、情感上接纳智力、兴趣、心理各异的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用正确的评价方法来激发学习热情。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依靠课堂45分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侧面体现自己语文知识、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和态度情感,所以,教师应对学生课堂上的各项表现进行观察,并制订课堂表现观察表。学生的课堂表现大致从听讲、提问回答、朗读表达、思维有创造性等方面去评价;每方面可分积极、一般、不积极等三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写出课堂表现评语,每周或每月评价总结一次,并将结果放入其语文学习档案。这会使学生听课更认真,思考问题更积极。教师通过观察表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

三、评价内容坚持全面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存在重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程度方面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的倾向;而能力方面又常常只重读写能力的考察,而置听说能力于不顾。这种评价内容上的狭隘和片面,对语文教学活动有着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对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的考察。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篇5

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作为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系列素养之一,也是极其重要的素养之一。“教是为了不教,制是为了不治”,如何有效地促进这一能力的形成,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整合的提升,如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建设、评价等。而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建设能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乃至高效插上飞翔的双翼,尤为重要。而评价建设的成效,更是对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索,有了一些较成功的做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合理分工,精心搭配组建学习小组

小组搭配是精心安排还是放任自流?这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是否得到良性地发挥,也是学习小组评价的公平、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小组搭配工作中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般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后,我的课堂就开始采用学习小组分级管理的模式。我会将全班所有同学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10个左右的学习小组,将“卫生”、“两操”、“校服”、“路队”、“课间活动”、“完成作业”、“课堂表现”等所有的项目都落实到学习小组的评价中去。引导各个小组时刻展开比赛,分项细化要求,让每个小组明确要求、齐头并进,建立自己小组的“小组日志”,确立自己小组个性化的激励政策,将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和班级的争星榜紧密结合,真正的践行“组荣我荣、组耻我耻”激励作用。

具体操作分为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自然搭配。师生共同交流、确定组建要求:一个小组4人,至少有一个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并让小组自发地推举一位学习小组长。学习小组进行一段合作学习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如:“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这时,我没有对其放任自流,也不是进行简单的处理,而是耐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单独谈心、温言劝说等种种方式、方法进行了解、引导,并对特殊小组结合实际原因进行了小组重组,让优弱势搭配尽量地趋向合理。小组重组中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我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并创造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并在评价上实施层次性评价,从而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合理、有效的。

二、建立积分加标志的激励措施

学习小组的方方面面,一般我会采用五个积分换一颗大标志、个人与集体并进的层次性评价。小组或者成员如果没有特殊的贡献就可以采用积分的评价体系;如果有突出的贡献,就可以直接获得一颗大标志。譬如:每周班会时间,我在课堂上点评查阅上周的读书记录本时,每个组员获得几颗大标志,就可以为自己和小组获得几个积分,如果有的同学读书特别多,得到的大标志特别多,那就可以额外的为自己和小组获得一颗大标志的奖励;如果本组里有一个同学没有达到相应的读书标准,就为自己和小组减掉一个积分,小组长要相应的双倍减积分,从而更有力地促进了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三、创建不同的纵、横向评价标准促每个成员的健康成长

我班每个小组成员分为ABCD或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同学(每个成员可以随时申请上移一个级别),大家分工协作,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为自己小组争取到同样的积分,评比采用组间评价、组间同级别成员等同评价等方式,更好的鼓励、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心与竞争力。

例如六年级时,我们设定的分层读书标准为:每组A同学每周至少阅读600页书才可以得一颗大标志;B同学每周至少阅读500页书才可以得一颗大标志;C同学每周至少阅读400页书才可以得一颗大标志;D同学每周至少阅读300页书才可以得一颗大标志;每个同学每周再多读200页,就可以再争得一颗大标志;从而很好的激励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信心。

各种检测过关采用不同组别同等次学生平等竞争的方法进行,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四、创建“立体、坐标式”争星评价体系

我班语文课堂上合作小组的评价分为两个系列:个人评价和学习小组评价。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提问有效性 策略 评价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①。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加深、抽象、难度大,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成为高中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听课逐渐处于被动式的学习,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故此,本文详细探讨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具体策略,旨在激发学生课堂听课的主动性,为提高教师有效性提问的教学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1.选择合适的提问契机,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高中数学复杂、抽象、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于问题的设置、怎样提问、提问的内容等都要预先进行精心的准备,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的“空间中的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时,根据面与面相交和平行的关系来判断构成相交线数量的题目。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空间中有三个平面可以构成相交线的数目是多少?”通过提问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在纸上试着画图,然后得出答案。

2.创设提问情景,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情景的创设,那么在提问中更需要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来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高中数学中空间立体几何是很多学生感到很抽象的知识,需要很强的想象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教师在讲授《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教师会展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建筑物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3.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要想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问题的设置,对于提问高于或者低于学生的知识层次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问题的设置。例如,教师在讲授《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都会对学生进行预习式的提问,此时问题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复习式的提问,而是提问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内容进行的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椭圆的标准方程,那么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又是怎样的呢?”这种悬疑式的提问同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的认真听讲课堂内容。

二、高中数学有效性提问的评价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编制有关课堂教学提问相关内容的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从中得出评判提问有效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要学生真实的填写问卷并从中进行有效性分析。例如,通过调查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问题后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及问题对于学生的难易程度,学生是否能够集中精力的主动参与问题的思考,教师提问的问题是否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查,从而便于教师对提问做出评价,成为教师改善提问有效性的依据。

2.专家评价法

有专家提出评价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可以从教师提问的技能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两个方面进行②,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参与问题思考的程度、思考过程中的情绪反映、对于问题思考的思维状态的变化等。对于教师的提问技能主要包括:问题设置的质量、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否关注到全体的学生以及对于后续的学习是否具有提振学习信心的作用等,从这些方面对教师的提问进行评价。

3.观察记录法

通常采用观察并记录的方式来对教师的提问有效性进行评价,是指把教师的问题进行编码,针对每一个问题学生的反映积极参与情况进行数量的统计。最后通过学生的反馈、问题提问的水平和类型、提问的对象等方面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有效性的综合评价,从而为提高教师提问技能提供参考的依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师提问的技能和水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还能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无论教师采用哪种提问策略,都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挖掘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拓宽学生思维的视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展示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程度。

【注释】

① 肖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教育教学论坛[J]. 2014(7):115.

② 徐小芳.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评价,中学数学[J]. 2009(9):15-18.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交流;反馈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反馈交互进行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交流的过程。而评价是动态生成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十分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信息的传递,而忽略课堂评价的重要性。下面就此论题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更有效的手段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意义及其重要作用。

一、点到即止―响鼓无需重锤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槌敲”,引申意义是比喻聪明人如果出现错误,只需要人们提点一下便可领会和改正。其实,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表现或者回答,也是只需要一两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可以使学生心领神会,也无需再继续评价,只要给学生一定的“留白”,让学生有努力的积极性、有进步的空间。但要注意,即便是同一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都存在明显差异性,包括在学习不同内容时的课堂氛围也会有所差别,教师应综合把握课堂的氛围,以学生为本,当作出评价的同时,应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始终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教学态度,作出与学生相适应的评价活动,尽可能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技巧―敲鼓无需蛮力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时间仅40分钟,在40分钟内不仅要完成课前导入、课文讲解,还要进行师生互动,以及设问提问等环节,整堂课的安排滴水不漏。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对学生的某个表现作出评价时,都是匆匆忙忙。然而,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通常都是先想到最普通的、最常规的答案,或者是由于一时语塞,无法及时作答,但此刻倘若能够为他们稍作停顿,或引导,都或许能收获更多精彩的答案。恰恰是因为课上时间宝贵,教师急于做评价,所以这份精彩,经常被扼杀。因此,在进行语文课文讲解、内涵设问等环节时,教师可适当延时评价,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空,促其驰骋想象,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同时,多关注观察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使他们能够从课堂评价中找到认同感,从而产生更多学习动力。比如,学生在课文朗读时发挥较好,教师可评价:“你读得真棒,声情并茂,十分流利,简直像个小播音员!”又如,学生在回答课文中心主旨时,思路清晰,教师可评价:“你的回答很精彩,思路清晰,头头是道。”再如,学生作文写作内容新颖,教师可评价:“你不仅把生字都写出来了,且字迹隽秀,内容很有创意,真让老师惊喜!”这些评价虽然都只是一些平常话语,但却从不同侧重点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了捕捉,能使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更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三、换位思考―敲鼓不可勉强

这里提倡的换位思考,即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反映情况,以学生立场来感知。就学生的个体而言,普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向以及正确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性,故而感受就各有不同。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方面,了解捕捉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后及时跟学生交流,针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作出调整,同时,注意课堂的整体评价,通过课堂朗读、学生练习的互相批阅等形式都可以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主要问题,对教师自身安排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高效低耗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四、重视平衡―敲鼓不可破音

通常,我们在语文课上所做的评价,无外乎两种:激励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赞赏、鼓励、认可,或者提出期待,即为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批评,否定,则为否定性评价。所谓“评价的平衡”,指的不仅仅是激励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的平衡,还涵盖了一个内容:无论是激励性评价,或是否定性评价,都需要有一个“度”,达到自身的平衡。只有达到了这个平衡,才能避免“敲鼓敲破音”的问题,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其中,激励性评价自身的平衡,指的就是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评价的时,要注意“适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可以有适当的鼓励与赞赏,切不可“过度”,不可夸张,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到虚而不实。与激励性评价一样,否定性评价也要有一个“度”,虽然课堂上适当的批评和巧妙的否定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既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评价感觉到自己的回答或表现是错误的,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心悦诚服,乐于接受教师的指正与引导。

五、总结

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开始时期,所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是教学重点之一。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设置教学计划的同时,结合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实际回应,及课外交流等多种途径获得有效的评价、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自身教学形式与手法进行反思与调整,确保有的放矢,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笔者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调查方法,获得相关材料,对材料所得结果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和分析,人文学科的教师们一直以来针对学校的具体人文状况,采取了系列可行的方法,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去做,方法要去探索。

论文关键词:调查;人文素质;方法;探索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各类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国整个高职教育的形势呈迅速发展的态势。

总体看来,学校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具体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注重学生学习机能过程实用性的学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技能并且注重实践环节,在如此培养目标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好用上手快。

但是在强调技能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我们在实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齐头并进,使用好这个双刃剑。

人文素质是人诸多素质中的一种基础性素质,是指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由人文认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为等要素构成的主体品质。具体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纪观念,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知识和艺术修养,以及做人、处事的态度方法等。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种素质的基础,其并非天生的,而是人文知识内化的结果,是实施人文教育的结果。这里的人文教育主要指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其中包括课程教育、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性人文教育活动,以及中国历史上优秀人文精神的教育。笔者在标题及文中所提到的素质就是人文素质。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更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方面要推进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了国家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中,可见推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完善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这个人才就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过于强调技能,对人文素质有所忽视,从长远说,这种片面的培养模式不利于一个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评判一个学校是否完善,重要的不是硬件设施的好坏,而是培养模式是否健全,因此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善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必要部分。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完善进步的需要。1988年,世界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集会,联名写信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中深刻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确实,这些有识之士们都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魅力所在,当然最主要的是在一系列困惑疑虑中,他们明确了一点就是进行教育就必须传承人类文明教育,必须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当然,中国道德文化,尤其是它的道德规范,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用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可见,用它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调查的现状问题及不足

笔者曾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做过此方面的调查,对所调查的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找到一些适合的方式方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学期即将结束时在学校做了一次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方面情况以及如何才能提高素质的问卷调查,选取了本校高职生200名,下发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选取样本文科理科比例适当,男生与女生之比为123:74,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即学校的人文素质总体情况调查的现状如下:

(一)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问卷显示,约有147人次表示对人文素质概念还是有所了解,人文素质方面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也较好;在关于人文素质重要性方面,认为人文素质在高职院校中十分重要的占了109人,可以看出学生们基本还是认同人文素质作用不可忽视;大多数同学对不文明的素质低下的行为也明确表示鄙视和反对。

具体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具体化的优势是:不打架,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注重个人卫生,其中小部分人对人文素质关注度较高,非常有素质。

(二)学生们大多数都想采用适当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尤其愿意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开设各种人文文化的课程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有51名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课堂开设文学等人文素质课程来加强人文素质的提高;75名同学认为可以参加学校的如演讲、书画等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活动。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团委能够组织大量提升学生素质的文娱活动及其各种讲座;各个系部也能结合自己系部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如11年全年,各个院系结合自己的院系特点开展了各种系统的技能大赛,如文秘办公自动化专业的文字输入大赛,旅游专业进行导游大赛、以会展牵头的陶研馆解说大赛,此外还开设了文化讲座、各种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活动。

(三)硬件设施方面:学生对学校的利于人文素质提高的各种大多硬件条件满意度尚可,如57名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基本能满足学生对人文资料书籍和资料的需要。学校总体环境幽雅、安静适合学生精心读书。

(四)大多同学认为学校还是比较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素质的普及提高。学校素质基本培养目标明确,能够经常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经常举办各种有利于提高素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注重从师德方面、人格魅力方面来影响学生。

三、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学校人文素质总体情况尚可,但在问卷中也反映出了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首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些在校的高职学生大多对人文素质概念模糊,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人文素质,它的含义是什么。这种现象比较让人担忧。

(二)目前在校高职生人文素质情况不容乐观,根据问卷调查可知:自认素质一般的高达98人,经过访谈和观察可以知道,具体的表现是:随处吸烟、吐痰现象比较普遍,讲粗话、骂人较多,言行举止有时不太文明;不注重公共卫生的维护和保持,乱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对人文关注较少,知识面窄,缺乏自主能力,社会实践参与少;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不懂得互相关心关爱。  (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在普及职业教育的同时,对专业技能的关注过多,而对文学、艺术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及相关方式方法关注度不够、强调不够,教学计划安排中强调专业过多,人文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公选课来实现,在其他选修、必修课程设置中少得可怜。

(四)在具体的各种提高人文素质的活动中,开展的速度还是缓慢不够,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计划和具体的目标。即兴的多,长远规划的不够;还有具体实施中细节关注不够,有事疲于应付。

四、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

2010年12月份浙江省教育厅专业评估专家团曾来我校考察,对我校教学等各方面的满意度比较高,尤其是对老师的教学能力给予了很高评价。此期间在开教师座谈会时,专家提到了一个十分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高职类学生就业情况较好,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上手较快,即毕业了后马上就能从事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来,但是几年过去,当初实践能力薄弱上手慢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却充满了潜力,各方面表现后者居上,往往展示了更大的上升空间。

这是一个比较耐人思考的问题。这里就深藏着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原因应该比较很明显,这就落在了综合素质上,具体就是体现在了人文素质上,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往往意味着有更大的潜力和更大的发展前景。

我们的学生在录取中属于第五批次,有些甚至是单考单招进来的,学业排名极为考后,是不用质疑的,人文素质相应地也非常不容乐观,与其他前批次的学校无法相比较,所以在高职院校更应该关注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提高了,那么技能的提高就是事半功倍了。

我们结合专业建设对各大企业进行调研时,被调查者也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技能好学,素质难提。在普遍对学生招聘时,同等情况下,往往选择的就是各方面素质较高的,这个素质体现出来就是言谈举止等这些小小的细节及文化知识面等具体的素养的积累。

五、如何解决学生人文素质不足的方法的提出

鉴于此种局面,我们从事文科教育的全体教师深深感受到了这份责任,我们认为党务之急就是应该充分利用我们文科这样一个教学大平台,进行本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实践践行工作:

(一)我们利用教学计划中所开设的各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授课在课堂上积极灌输人文理念,如从开设公选课至今,我们学院已经开设了近20门公选课,仅我们本课题组的老师开设的就有《中国文学名作欣赏》《书法技艺》《影视鉴赏》《跟我学——游在浙江》《社交礼仪》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在课程章节文章选编上力求从意识形态上影响塑造学生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讲述,每次每门课,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课程设计,使学生首先通过文科课堂来培养人文素质理念。学校也十分重视这一部分的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动员教师们多开设此类文学艺术课程,并且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部分此类课程,方准毕业。

(二)课程设置的方式力求打破传统面向成人、满堂灌的行为方式,力求新颖、有创意。《中国文学名作欣赏》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们传播中国文学知识,还采用小组讨论及请学生上讲台的方式,让同学们真正地来关注和学习。《影视鉴赏》利用一些网络传播手段,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自己当导演,真实体会,然后让大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探索交流。

《跟我学——游在浙江》力图把课堂搬到社会大环境中去领悟学习,如结合课程内容在学习把郁达夫的文章时,直接带领同学们去郁大夫故居学习参观。

(三)文科教师历来重视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注重利用课堂进行素质教育,如:《社交礼仪》《与你说法》等课程力求在课堂上直接进行人文素质的探讨学习;《书法技艺》类课程重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等精髓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他文学类的课程力求用经典的内容熏陶学生,如《中国文学名作欣赏》选择了大量能反应我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古代文学的内容。

(四)全体老师能利用文科平台拓展开展相关的人文素质活动,如为新生推荐100本文学类必读书目,大多是经典名著,有助于素质培养的书籍;参与组织各种演讲比赛,关注学生各种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业余辅导。

(五)大型专题活动的开展。每学期,我们旅游学院承担校人文素质教育类的人文课程和开展了大量相应的人文素质活动。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中心的学生技能大赛等。大赛一共分为几个阶段。我们从事文科教学的老师都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其他学院暂不举例,仅就我们一个学院的来展开。

篇9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运用现代课堂理论,把原来的必修课(我们平常用教材在教室里所上的课)课时进行压缩分解,增设读写课、赏析课、实践课,为学生营造、融合提升、扩大学习语文的环境,让他们走进广阔的语文大世界,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一、必修课奠基,营造语文环境。

语文学科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作为学习生涯的必修课,语文的必修课堂教学必须起到奠基作用。它不仅是学生语文扩展与提高的前提,而且还要为营造语文环境服务。必修课注重了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优势,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大胆地改革调整,进行减时增效,克服过去花时多,只重教本、效率低下的必修课堂教学。现在课时减少了,要完成不变或更重的教学任务,只有在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只有变大干、苦干为巧干、乐干,才能达到目的。在必修课课堂教学中坚持通过教材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夯实学生“双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到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方法,同时营造一种充实的语文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并形成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读写课促学,融合语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必修课里即使把课文读得很熟、教得很透,对于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课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阅读与写作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而读写课则是保证课外读写的有效形式(尤其对农村学生无书籍、无时间、无指导的三无状况)。要使读写课真正起作用,关键是学生阅读书籍资料的建设。在这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2)组建班级阅读交流站,让每个同学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学期开始暂借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系列的借、还、管制度,学期结束如数退还,达到一个同学出一本书,就可享受数十本书的资源与信息的目的;(3)根据各自家庭实际与书籍爱好类型,自主课外选用。在读写课上本着由浅入深,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原则,教师既可向学生推介内容,也可对阅读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还可与学生一起探讨疑难。

三、赏析课冶情,提升语文环境。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内容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赏析课能够更好地达到“文道统一”让学生通过赏析品味古典佳作、记忆历代名言警句,吟诵唐诗、宋词、元曲,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研读古墨的幽香,欣赏如诗如画的描绘,叹服文学、书法艺术的精湛,油然而生美的情感,身临其境地享受中外古今的精华瑰宝,学生在赏析中审美,受到思想教育,在审美中陶冶情操,认识真、善、美,辨别假、丑、恶,达到提升语文环境的目的。在实践中一首绮丽小诗、一段细节刻画、一个人物塑造、一则经典故事、一幅漂亮书法,均可让学生在谈感受、发表见解、吟诵、对话、模仿、辩论、欣赏、交流中陶醉。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让学生随文而歌,随文而泣,感受学语文不仅是一种爱好,而且是一种享受,其中之乐,妙不可言。

四、实践课激趣,扩大语文环境。

语文教育观强调让丰富的校(课)内生活和精彩的校(课)外活动相统一,变封闭为开放,解放学生头脑,让学生放开手脚在更广的时空里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扩大认识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环境。在教学中可开展以下活动:(1)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材料,通过一事一议,小评论员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2)模仿影、视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训练。(3)结合学校的校会、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座谈讨论等活动进行概貌总结。(4)以接待员、公关员身份向别人介绍学校、家庭、自己的爱好、理想,体验洽谈、交涉、公关的艺术与策略。(5)通过影视和生活接触学习广告的设计与制作,并为自己心爱的物品设计广告方案。(6)针对社会、学校、班级的热点问题,开展分析调查,举行论辩,用举例、列数以理服人,进行演讲比赛,在旁征博引中训练感情、语调。

篇10

【关键词】实践取向 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66-0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小学语文“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为研究对象,具有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课程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网站构建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介绍。

一、认真践行“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反复的实践和反思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研究教育教学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运动,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面对的共同命题,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英国通过重新构建有效学校运动,来生产“有效教师”,提高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并且颁布了全国性的教师教学标准框架,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教学标准加以明确。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我国也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教师教育课程“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强调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灌输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把这些理论和方法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或进行模拟课堂实践,学生缺少必要的教学体验,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

为了尽量避免步入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误区,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建设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理念。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取向”的特色。在课时分配上,明确规定了教学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为“32(16+16)”,在32个课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16个课时。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量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课程群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载体和桥梁,要把“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必须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为我们明确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还为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确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地位。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采用了组建课程群的策略,设置了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以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朗读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板书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写作技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名师教学风格、“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案例评析等为辅拓展性课程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构成了先修后续、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课程是核心课程的补充和强化,同属一个课程体系。尽管它们在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实践证明,课程群的建设对构建师范生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综合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打造一支“实践取向”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纵观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不难发现,一方面,相当部分的教师因为受传统教师教育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习惯用大量时间来讲授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自己主宰课堂,不愿意交出主动权,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高师院校教师自身对基础教育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不了解,他们对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操作指导通常局限于宏观和中观层面,无法亲自操作具体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直观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范例,严重地影响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弊端,真正把“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我们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策略:

1.采用“双师”制,努力提升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利用每年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轮流安排课程主讲教师到实践基地学校调研或任教,了解和熟悉基层学校的教学情况,指导实践基地学校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尝试执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和实践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课程教学团队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2.密切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关系,把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请进大学课堂,让他们加盟我们的教学团队,现身说法,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力量。

3.开设“名师工作坊”。把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特级教师和研究专家集中到“名师工作坊”中,聘请他们担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请他们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开讲座,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和引领下快速地成长。

四、大力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必须努力打破“教师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师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为了有效达成课程目标,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1.在教学理论学习环节,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个人自学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老师点讲精讲”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观摩分析教学案例―小组合作完成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呈现教学设计―反思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几个教学环节的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反思中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落实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的“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3.形成了以“课前训练常态化、‘五课’活动程序化、微格教学制度化、教学实践研究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为抓手的“五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方法体系。

(1)课前训练常态化。把每次课或每节课前面的5~10分钟时间作为课前训练的规定时间。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全班同学按5~7人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进行试讲。然后,推荐一个代表作为候选人,课前由老师或学习委员抽签决定1~2名同学上课,时间为3~5分钟。完成教学后进行反思互评和老师点评。各小组每次推选的候选人必须不同,力争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2)“五课”活动程序化。“五课”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和评课,这五项教学专业活动,是提高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给学生开设了“‘五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拓展性强化性课程。具体做法是:老师按照教学常规的先后顺序对学生进行“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活动介绍,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每介绍完一个活动板块的内容,就让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操作。

备课环节,老师给学生提供不同教材、不同学段、不同板块的备课内容,学生个人进行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说课环节,先在学习小组中进行,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上课环节,代表要求按设计的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听课环节,全体同学要对上课代表的模拟课堂进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课能力、笔记能力;评课环节,先由上课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实施与教学预设之间有什么问题。再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课,提出修改建议。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评课能力。经过有序的“五课”活动的系统训练后,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微格教学制度化。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微格教学创始人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技术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方法,微格教学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培训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微格教学操作过程是:第一步,学生以3~5人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微格教学设计,书写教学方案。第二步,进行微格教学实践。各个学习小组到微格教室模拟上课,并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第三步,小组成员一起对录像材料中呈现的教学技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寻找得失,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在以上各个操作环节中,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关的示范材料。

由于微格教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单一,授课时间短,操作灵活,学习小组人数少,便于控制和训练,教师指导有针对性,师范生易掌握,容易保证质量。目前,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我们依托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已经把微格教学训练制度化,微格教学成了师范生训练教学技能必须运用的方法,每年还定期举行微格教学比赛,有力地促进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学实践研究化。教学研究是为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的研究。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必须是基于每一个教师具体案例的研究。”因此,我们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在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的课程群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渗透教学研究的意识,为他们提供教学研究的平台。由于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就为学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老师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文字案例时,事先就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研究论题:“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资源的作用”等,让学生养成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5)考核评价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考核既要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学理论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核评价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考评内容的多元化。平时成绩占30%。考评内容包括:案例实况记录、课堂听课笔记、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案例集锦、微格教学、课程小论文、教学评价等。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主要考评基本的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二是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之外,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课程团队的其他教师和学生均要参加考核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三是考评地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地点打破了传统的“教室中心”,拓展旁及图书馆、微格教室、学生宿舍和实践基地。四是考评方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有口试、模拟课堂和教学实践等方式。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提高了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

五、创建“实践导向”的优质开放的课程共享资源网

创建一个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课程优质资源网,是提高师范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策略。

201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荣登教育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拟立项建设课程名单,成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目前,该课程已经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作为一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开辟创建了“实践导向”的课程共享资源网。网站的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课程主体内容的基本资源。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思考练习、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授课录像等。这些基本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本条件。

2.丰富多样的课程拓展资源。按照“五课”活动的内容板块,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视频和课堂教学评析;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评价;基础教育学校前沿性的教学改革信息、小学语文教研论文、相关的课程网站等优质课程资源。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实践取向”基本理念,发挥了“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的作用。

3.与教育实习基地链接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教学在线的构建,为师范生了解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开辟了窗口,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架设交流的平台,为师范生与高校教师,师范生与小学语文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互动和共享。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的理念,有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共同任务和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认真贯彻“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打破单纯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师范生搭建一座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桥梁,切实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德瓦埃特・爱伦.微格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项目(教高函[2009]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