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回忆范文
时间:2023-03-25 15:2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雨中的回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淅淅沥沥,又是一场沁人心脾的秋雨。一时,眼前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而我的记忆深处,却被秋雨冲刷的越来越清晰了。
我,是一个热爱轮滑的少年,每天踩在轮子上,飞快的从众人面前滑过,除了得到阵阵的赞叹声之外,一种自豪也渐渐弥漫在我的心里。于是我对轮滑的热爱又增加了几倍。每天练习在广场上,与其说是练习,倒不如说是展示自己,渐渐的,我靠我精湛的技艺博得了高手们的认可,成功的加入了轮滑高手俱乐部,也成为了广场上一颗耀眼的轮滑之星,正当我洋洋自得的时候,我发现,还有一个少年,他每天都来广场刻苦的练习,技艺比我还要精湛!突然,我的那份自豪消失的烟消云散,在几天后的,他一定是我的头号竞争对手!
果然,在轮滑大赛上,我看到了他那熟悉的身影。一时间,我竟然想逃跑,我胆怯的看着他脚下不停转动的滑轮,更令我畏惧的,是他那自信的微笑。正当我看着他发呆时,轮到他上场了,那娴熟的节奏、那优美的滑姿、那精湛的技巧,将我深深地折服,我彻底被他打败了,是心理上的失败,我站在赛场发呆,而那时,我还没有上场展示自己。大脑一阵幽静的沉寂,突然,大屏幕上出现了我的名字,该我上场了!我胆怯的走上台,这时候,可以说我的自信完全消失了,我只想上去走个过场,然后再找个地缝钻进去。紧张的一段展示,我溜溜的跑下台,等待着我输他赢的消息,果然,他赢了。颁奖时间,天空下着蒙蒙秋雨,滴到我的脸上,刺痛到我的心里。领奖台上,他高举着奖杯,脸上,又挂着那让我产生畏惧的自信的微笑。我茫然了,我不知道我还能否自信的走下我的轮滑之路。我快速的滑着,想要逃离这个令我畏惧的现场,当我低着头快速滑过他站得地方时,听到了声音极小的一句话:“你有实力为什么却展示不出来呢?”听到这句话,我仿佛醒悟了,不管怎么样,都要自信的展示出来,你怎么知道你不行呢?我终于明白了,这次比赛,我输给了自己。天空上仍然下着秋雨,不同的是,它们冲刷着我的胆怯和自卑。我滑到最高处,对着世界喊:“我能行!”霎时间,天空一切晴朗,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晴朗了,这让更加坚定不移的决定,我要在轮滑之路上走下去!
天空依然下着秋雨,我的脸已经布满自信的笑,我坚定不移的大喊,“我能行!”
篇2
天上正下着朦朦胧胧的小雨,细细的打在颠簸的旅游车上,我无视周围人群的喧嚣,沉浸在了回忆中……
记忆中的太奶奶是个慈祥的老人,她的口袋里永远有着一颗颗漂亮的糖果,在我解馋之后又用她那如干树皮似的手将那些糖纸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给我把玩,看着我的眼睛里永远有着欣慰和安详。
长大后,因为搬家了的关系,我渐渐地与她疏远了,远到我都看不到她看到我出现时眼中的欢喜,也看不到我离开时她眼中的落寞。
直到那一天,天上正下着小雨,姑姑打电话给我爸爸,说太奶奶病危,想见我一面。爸爸心急如焚,也不管车钱多贵,拉着我就打的去了太奶奶住的医院。
篇3
今年夏天,广州市的夏女士替7岁的儿子报名参加了一个吃苦夏令营,在送儿子去夏令营时,夏女士出动了7、8口亲戚欢送,好容易等到夏令营结束,全家像迎接凯旋的将军一样接回了儿子,当天就带他去麦当劳和游乐园庆贺。结果,刚回家两天,儿子又出现了娇气、懒散的习气。
对此,心理专家解释说,很多家长认为挫折教育通过吃苦夏令营等让孩子体验徒步旅行、被不留情面的教官训斥、在野外被蚊虫叮咬等经历,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
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一般来说,“吃苦夏令营”这种事先有准备,而且以形成团队动力的活动,多数孩子都能挺过来,这对他们今后面对困境的帮助是相当有限的。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是多方面而且不可预知的,人为地让孩子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挫折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明白,要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我幸福的乐观情绪。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进而战胜困难。
“适度期待”的宽松型的家庭更易培养孩子抗挫品质
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专家们认为“溺爱+期望值过高型”的家庭,最容易培养抗挫力差的孩子。单纯的溺爱还不是孩子耐挫力差的主要原因,父母以物质上的事事满足作为交换条件,要求孩子务必成龙成凤,这种功利化的期待对孩子造成的精神伤害,远远大于溺爱本身。因此,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适度期待”的宽松型的家庭氛围。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首先表现出良好心态
孩子的抗挫能力有多强,很多时候直接取决于父母对挫折的反应。孩子在文艺汇演的最后彩排阶段被淘汰、参加珠心算比赛没有进入复试时,父母不去安慰孩子并跟他一起分析失败原因,而是不分青红皂白斥责一顿,孩子的耐挫力绝对不会由此增长。因为,孩子的抗挫力来源于他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而孩子最大的成就感来自父母的重视,与永不放弃。
适时肯定孩子而不是苛求孩子的天赋
经常表扬孩子“你已经努力了”,而不是责怪他“为什么你的表现永远不如某某”,要让孩子明白,努力去发现自己擅长的事物并不断强化它,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自信与乐观精神,帮助他克服其他方面的挫败,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信补偿法”。
摒弃“失败很丢脸”的心态
父母生活中要允许孩子多尝试,不仅经历挫折,而且有能力承受这种打击,年龄稍大的孩子有时为了面子会拒绝尝试可能失败的事物,宽松型的家长会与孩子一起分享参与过程的快乐,教育学者认为这种“停下、分享”的过程十分重要,它摒弃了孩子患得患失、悲悲戚戚的心态,从内心深处产生“风雨摇撼不动”的快活情绪。
帮助孩子从内心深处制造快乐的情绪
教会孩子交友与沟通的技巧
这会使孩子在遭受挫折时很快从老师、同学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凡是容易在挫折中一蹶不振的孩子,一般都孤僻、缺乏朋友。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受挫后恢复力的获得越来越多地依赖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以及“我们无条件与你在一起”的承诺,将培养出孩子不畏困难,战胜困境的勇气。
教会孩子利用机会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特长
你的孩子会吹口琴吗,会跳舞吗?充分肯定他的闪光点,使孩子在经历其他方面的挫折时,很快能恢复过来。挫折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成功和肯定的能力,只把幸福和肯定寄托在一种追求上(如分数与排名),其结果是痛苦的。
篇4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
一、社会经济词汇的范围及特点
社会经济词汇是指社会环境下中,用于表达社会中个体与团体之间经济关系的词汇。刘军平(2012:395)将社会与经济类词汇概括为一大类别,认为社会经济词汇并非一个具体学科的术语,而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通常包括大众广为关注的科教、房地产、医疗和食品等领域的词汇和语言表达。
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和汉语语言特点给翻译带来的困难?张岱年和方克立(2013:363)认为我们在主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就的同时,要保持民族独立性,发扬固有的优秀传统,创造自己的新文化。汪榕培(1991:1)认为存在“中国英语”这种语体,李文中(1993:18)将其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或语篇。
二、社会经济词汇的翻译策略
1.本体还原法
英汉语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隐喻表达,即用喻体表达本体的含义。本体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事物的来源或根源;喻体的基本含义是对本体的特征进行有效并极为形象的修饰。由于中英文化存在差异,同一本体往往使用不同喻体进行修饰。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汉语社会经济词汇中的隐喻表达时,就无法直接翻译喻体,而应该直接翻译其本体,我们称之为本体还原法。这种方法旨在将汉语隐喻所要表达的本体意思完全展现出来,也就是在英语译文中表达本体意思,尽管汉语词汇是用喻体表达的。
汉语中社会经济词汇如果是隐喻表达,而喻体又是不为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在翻译过程中,就应当先充分理解源语言词汇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后,再进行翻译。再者,我们知道英语更注重用简短的方式表达意思,因此还要考虑用词简短。汉语中大量的社会经济词汇可以采用本体还原法进行翻译。例如:①“豆腐渣工程”是指质量低劣的工程,低劣到如豆腐渣般脆弱。在理解了其本意的基础上,略去“豆腐渣”表述,将其译为jerry-built project,会更合适。②“形象工程”一词是指某些官员为提高政绩,劳民伤财建立的没用实际意义的工程。深究“形象”其义,应该是想表达“空虚、无意义”的含义,因此vanity project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这个意思。③“黑心棉”中的“黑心”在该词中意为劣质的,而中国文化中形容一个人恶劣行径时所用的词便是“心是黑的”,直接翻译本意为shoddy cotton即可。
2.语义拓展法
语义拓展法是指将汉语词汇或短语中省略的部分先补充完整后再进行翻译。汉语社会经济词汇中缩略语较多,其表达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因此,译者在将一些汉语缩略语翻译为英语时,需要将这些词语进行拓展后再进行翻译,以确保可以完整地表达源语言的意思。
汉语缩略主要是指从较长的语言结构中抽取关键性的字,组成缩略语,以达到用简短方式表达整个词条意思的目的。例如①“物业税”中的“物业”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物业税”拓展后的完整意思为房产和地产税,因此译文为property tax比较合适。②“棚改房”实际为“棚户改造区内的住房”,即涉及棚户区,又涉及对棚户房的改造,我们将其翻译为housing in run-down areas that will undergo renovation。③“被就业”是“被宣布已经就业”的缩略语,指某些机构的就业率中存在虚假,而事实上许多人并未就业,也被计算在已就业率中,译为be said/be declared/be alleged to have found jobs。
3.扩句缩减法
扩句缩减法是指将缩略语或简短表达语语义扩充完整后进行翻译,然后再对英文译文进行缩减,以达到同汉语源语形式一致的效果。这其中涉及的过程大致为:理解简短表达语补足信息翻译对等处理缩减。例如:①山东大学的校训为“气有浩然,学无止境”,(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首先理解其内在含义:“气有浩然”指学生们应具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即“气”, 应译为spirit;“学无止境”意在“为学”,强调学生应以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学术上的完美。“浩然”意味高尚的意思。分析含义后,应将其补充为一个语义完整的句子:学生应有高尚的精神,学术是永无止境的。这句话可译为Students should be noble in spirit; it is boundless in knowledge。再进行对等和简化处理,将主语和系动词省略,最后形成译文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
篇5
关键词: 语言交际 会话含意 语用推理
1.引言
会话含意是指说话人话语意思的暗含(implying)及听话人对其所(隐)含(what is implied)的理解(杨达复,2003)。徐盛桓(1991)指出对会话含意的领会过程,即理解语用蕴涵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推理,称为语用蕴涵推理,简称语用推理。
会话含意理论经历了从“古典格赖斯”到“新格赖斯”的发展过程。但是,“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不是“旧”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的取代物,二者存在密切联系,并具有不同的语用学任务(冉永平,1998)。简单来说,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是建立在合作原则基础上的推理,其会话含意理论主要根据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情况来推导出由此产生的特殊会话含意,强调交际中的暗含意义;而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则是以常规关系为支柱,着重于讨论在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各项准则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般会话含意,并以此为核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类会话含意的推导及梳理来证明: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理解并把握好会话含意理论可以有效提高英语理解和交际能力。
2.一般会话含意和特殊会话含意
格赖斯把“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类。认为,自然意义不传递意图,只表现客观实际;而非自然意义与说话者的意图有关,不表示客观实际而传递主观意图(冉永平,1998)。
根据格赖斯的划分“会话含意”是“越出”表面意义而得出的,所以它不同于直接从表面意义得出的“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例如我们听人说:“我渴了”,就从表面意义直接得出“他想喝点什么”的含意,这就是规约含意。格赖斯又将会话含意分为一般性会话含意(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和特殊性会话含意(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其中前者是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意;而后者是需要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意。对于一般含意,格赖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作深入研究,只举了一个“不定冠词+名词”的例子,解释过于简单,讨论也欠深入。的确,特殊性会话含意才是格赖斯特别关注的,在他看来,大部分违反或利用会话准则得出的含意是特殊性会话含意(索振羽,2000)。
以列文森为首的语言学家们继承、发展并深化了格氏的思想,并把一般会话含意定义为一种默认推理(default inference)。他说,一种会话含意是特殊的,当且仅当它是由特殊的语境决定的;一种会话含意是一般的,当且仅当没有特殊的语境取消它(冯光武,2007)。例如:Some of the students’ parents have already left.在任何语境中,这句话都含有“不是所有的学生家长都已离去”的一般会话含意,但是该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特殊会话含意,比如,“我们一定来晚了”,“学生表演可能已经结束了”,“汤姆的家长已经离开了”等,不一而足。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巨大突破与深化,它进一步确立了一般会话含意在含意理论和含意推导中的地位,极大地扩展了“旧说”的语用解释力,说明语用学理论完全符合一般语言理论的方法要求,能提供简明的概括性的解释模式(冉永平,1998)。
3.特殊会话含意和一般会话含意的语用推理
3.1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及含意的语用推理
合作原则规定了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合作准则分为数量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熊学亮(2007)指出,会话含意的推导取下列模式:
A.话语+语境含意
B.遵守准则一般含意
C.违背准则特殊含意
Kempson (1975:143)说,如果说话人在遵守交际合作大原则的基础上,故意违反了某条准则,而这种违反又能被听话人觉察到,且说话人又坚信听话人有类似察觉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那么说话人违反准则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定的言外之意(转引自熊学亮,2007)。例如,Tom刚到公司没多久,对秘书Mary很有好感,但不知对方的具体年龄,在打探未果的情况下想到了一个迂回战术:
(1)Tom:How many years have you been working here since you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Mary:Many years.
Tom想知道Mary在公司工作了多久进而推算出她的大致年龄,而Mary给出的回答既笼统又简单,信息量不足。Mary故意不说出详情,有意违反量准则,暗示她不愿意据实以告,有“你的动机我已察觉且对你尚无好感故不愿详谈”的特殊会话含意。再如:
(2)Driver:(Being stopped by police)Sorry officer,was I driving too fast?
Police:No sir,you were flying too slow.
在这个例子中,答话人似乎违反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第一条次准则说了假话,但当时语境是司机在公路上超速行驶被逮,因此司机不难推出警察的真正含义:“你这车也飙得太快了点。”警察将汽车高速行驶与飞机飞行形成对比,营造夸张气氛创造幽默效果,颇具说服力。
可以看出,违反质的准则就是言过其实。除了说谎,说话人多半会使用隐喻(metaphor)、反语(irony)、夸张(hyperbole)等语用修辞手段来让听话人从中推导出他的隐含意义(何自然,2003:53)。
不能不提的是,格赖斯(1975)认为,会话含意除了对语境的依赖以外,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可推导性。可推导性指的是会话含意能够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列文森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列出了以下推导过程(何自然,1994:92)。
假设说话人为S,说的话为P,P具有的“会话含意”为Q,那么听话人对会话含意的推导过程可分为下列六步完成:
a)S说了P;
b)没有理由认为S不遵守准则,或至少S会遵守合作原则;
c)S说P,而又要遵守准则或含意的合作原则,S必定想表达Q;
d)S必然知道,谈话双方都清楚:如果认为S是合作的,必须假设Q;
e)S无法阻止听话人考虑Q;
f)因此,S意图让听话人考虑Q,并在说明P时意味着Q。
下面这个句子就可根据这一推导过程推导出说话人意欲表达的含意。
(6)S:Time flies.(叶淑斌,2004)
a)S说了P: Time flies;
b)S是遵守合作原则的;
c)S说了Time files.又遵守了准则,S必定想表达Q“时光飞逝”;
d)S知道谈话双方都清楚,如果认为S是合作的,必须假设意义Q为“时光飞逝”,而不可能是“给苍蝇计时”,因为双方都有这样的共识,“给苍蝇计时”毫无意义;
e)S无法阻止听话人考虑“时光飞逝”这个意义;
f)因此可以认定,S意图让听话人考虑“时光飞逝”这个意义,并在说“Time flies.”时意味着要表达“时光飞逝”这个意义。
此六步法可用来推导以上各例的会话含意,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可以明确的是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在对话语的特殊会话含意推导的过程中不仅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且清楚明了、方便记忆。足见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有助于理解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隐含在话语里,且需要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特殊的”言外之意。
3.2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及含意的语用推理
随着语用学特别是会话含意理论的发展,列文森等认为,会话含意的产生并不是单纯地因违反了“合作原则”,会话含意的推导也不仅仅由“合作原则”来实施,会话含义实质上是以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提供的信息量的强弱和多少,以及说话人所选择的表达方式来阐释的。
考虑到交流过程中的双方的参与,列文森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面对其基于直觉和经验事实提出了数量(Quantity)、信息(Information)、方式(Manner)三原则。列文森三原则使会话含意理论发生质的飞跃。徐盛桓(1993)指出新格赖斯语用推理机制可以处理日常话语中“正常”意义的一般理解,而不再只关注“非常”的言外之意。这一点可能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它使语用学在研究日常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方面进一步担负更重的任务。
3.2.1数量原则的运用
列文森认为数量原则是最重要的。关于量原则,列文森充分利用了荷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荷恩等级关系”,同时规定,要使任意一个句子框架内的S内容和W内容形成“荷恩等级关系”(S和W表示词语的信息强度按先强后弱的次序排列),则: 1)在一个任意的句子框架A内必须实现S句〔用A(S)表示〕蕴含W句〔用A(W)表示〕;2)S,W有相同的词汇性质;3)S,W涉及的是相同的语义关系或来自相同的语义场。具体来说就是,具有相同性质的词项Word 1和Word 2,若分别镶嵌在同一个Sentence的框架之内,若Word 1蕴含Word 2,则Word 1同Word 2有“荷恩等级关系”,且Word 1的信息强于Word 2的信息(邱天河,1998)。例如:
(7)Most of the students have come to attend the lecture.
此句中蕴含着“Many of the students have come to attend the lecture.”而“Many of the students”又蕴含着“Some of the students”。可以看出其信息强度依次是most>many>some。量原则认为,假如说话人知道是most of them,就不要说many of them,知道是many of them,就不要说some of them,以免会话信息的强度不够而造成误解。另外,当说话人说出任何一个弱项(w)时,他话中所蕴涵的意思是否定强项(S)。即 Some of the students 否定的是 Not many of them,以此类推。因为受话人相信这已经就是说话人所能提供的最佳信息度了,于是就有理由认为对方在否定没有说出口的强项,所以就由“Most of the students have come to attend the lecture.”推导出“Not all of the students have come to attend the lecture.”。可以看出,由这一方式推导出的会话含意符合格赖斯所说的,言语交际时往往有这种情况:某种(形式的)语词除字面意义之外,通常还携带着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某(类)隐含意义。这种隐含意义对于具有语用常识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于是他称这种含义为一般性会话含义(杨达复,2003)。再看一例:
(8)A:Do you love me?
B:I like you very much.
我们知道,在(love,like)的荷恩等级中,like是弱项,love是强项。由此可判断,B的话语含义可推导为:我对你的感情还没有达到“爱”的程度但对你还是有好感的。B的话恰当地把握了话语的信息强度。而且B相信对于A来说要准确理解B的话,推导出其中的会话含意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凡是说英语的人都具有的常识是like的信息强度明显低于love,且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以轻松推知B的言外之意。另外,非常明显的是通过列文森数量原则推导出的这类会话含意是格赖斯四准则含意推导过程中未曾给予足够重视的。
3.2.2信息原则的运用
关于信息原则,列文森认为,在人们的记忆储存里,有若干个不言而喻的“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s),正因为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话语中就不点自明,说话人就可以“说得尽量少”,受话人则以此为依据来扩展说话人话语的信息内容;而这些“常规关系”可从句子所提及的对象或事件所形成的共轭关系、蕴含和前提关系来加以判断(索振羽,2000)。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说最少的话传递最多的信息。也就是说,说话人的表达倾向于最小极限化,受话人力求在理解的过程中将话语信息扩充到最大极限化。下面是列文森用过的一个例句:
(9)John turned the key,and the safe opened.
此句中说话人利用了常规关系才可以这样少说的,因为他相信受话人可以在心中补全语义上的空缺。由此推得句子“John turned the key of the safe in order to open the safe.”,倘若不利用常规关系,这句话就得这样说:“John turned with his right hand the key which was matched with the lock which had been fixed on the door of the safe,in order to unlock the lock,so as to open the safe.”倘若如此交际,繁琐复杂,耗费时间,且幼稚可笑。
3.2.3方式原则的运用
关于方式原则,列文森所陈述的基本内容同格赖斯的方式准则及其各次则的基本涵义相同。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可以说“方式原则”是通过对话语的异常表达方式来推导有关蕴涵的,即通过对说话人所使用的有标记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推导。
例(10):有一位男士在邀请一位小姐一起去跳舞时说道:“Are you willing to go dancing with me?”对方回答道:“I’m not unwilling(to go dancing with you).” (邱天河,1998)。从字面意义上说,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但这是一个有标记的表达形式,按照列文森的方式原则,“不要无故”用有标记的表达形式,这时这位男士就要从对方的话语中得出诸如:a)but I am a little bit tired;b)but it is time for me to go;c)but I promised to dance with Tom just now等可能性,从而推导出对方“难以应邀,礼貌回绝”的会话含意。
此外列文森还指明:量原则、信息原则、方式原则这三个原则的运用是有顺序的,总的来说是: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具体说明如下:(索振羽,2000)
1)符合“荷恩等级关系”的表达形式实行量原则的推导先于信息原则的推导(即对其一般会话含意的推导优先);
2)其余情况则由信息原则得出特定的理解(仍然先考虑话语的一般会话含义);
3)并存两个意义相同的表达形式,一个有标记,一个无标记;无标记的由信息原则推导其会话含义,有标记的由方式原则推导出无法应用恰当的信息原则推导出来的含意(即话语的特殊会话含意)。请看下例:
(11)A:Do you think John is a brave soldier?
B:Yes,he is a lion in battle.
首选,经分析可知,对于A的问题B本来可以简单地以“Yes”或“No”来回答。因为列氏理论方式原则规定:“不要无故使用冗长的、隐晦的或有标记的表达方式。”根据信息原则推导出B要表达的是:“约翰是一个勇敢的士兵”,可是B用了冗长的表达方式,根据方式原则,可推出“约翰骁勇善战;勇猛无敌”的特殊会话含意。这样就可以使B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形象。
那么如果用格氏的理论来推导又如何呢?A说B是狮子不真实,违反了质准则,其特殊含意可能同样是:B奋勇杀敌;王者风范。比较而言,用格氏理论推导特殊会话含意过程更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方便学习掌握。下面,让我们用列氏原则再来推导一下在3.1中用过的例句(1):
Tom:How many years have you been working here since you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Mary:Many years.
首先可以判断答语不符合“荷恩等级关系”的表达形式故不实行量原则的推导。那么根据信息原则,说话人只提供实现交际目的所需的最少的语言信息而受话人通过找出最为特定的理解来扩展说话人话语信息的内容,并以此来认定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如无特殊语境,Mary 的答语可能仅表示“她已为公司效力多年,只是岁月如风,转眼飞逝,一时实在无从计数”的会话含意。再次证明,在推导特殊会话含意时列氏理论的应用能力和解能力明显不敌格氏理论,存在解释盲区。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一句话中暗含着“特殊含意”,那么这个特殊含义才是说话人意欲表达的,因此只有理解了这个“特殊含意”,交际才能够顺利进行。这也许是格赖斯注重推导特殊会话含意的原因之一。虽然,列氏的方式原则亦可以进行特殊会话含意的推导。但是由以上推导可知,与格氏相比,列氏理论在推导特殊会话含意方面缺少细致的分类,过于笼统且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可是在推导一般会话含意方面列文森三原则可说是独树一帜,认识深刻。其原因大概是列文森等人充分认识到在言语表达过程中:一般含意优于特殊含意。即, 在实际的会话中,如果能够用句子的一般含意表达意图,说话人就不会采用有特殊含意的句子。
4.结语
综上所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两者关系密切,源远流长,二者具有不同的语用学任务。运用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推导特殊会话含意简单清晰,易于掌握;而运用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进行含意推导可以有效弥补未被格赖斯给予足够重视的词项的等级关系及其无需特殊语境便可推得的一般性会话含意,且其推导过程的考虑周全且严谨。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能否正确理解话语的会话含意关系到是否真正理解讲话人话语的真实意图。可是在语言学习中理解会话含意是长期困扰学习者的难题之一,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有些时候即便是我们握了较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这其中当然有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影响因素,也有缺乏相关语用知识指导的原因。由此可见,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加强相关文化、风俗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掌握一定的语用推理知识和技巧对于有效的语言交际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日常话语交际时,听者在听懂语言表层结构的基础上如能将会话含义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习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语用推理能力,增强对含蓄语言的理解,掌握正确的会话解码技巧,将有助于语言学习者从语用推理的视角正确把握交际对话中“正常”与“非常”的“话内”与“话外”音,并借此来提高语言学习的理解能力、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Levinson,Stephen C. Pragma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冯光武.格赖斯的意义理论――老话题新解读[J].外语学刊,2007,(6):19-26.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路静.新格赖斯主义与会话含意 [MA].黑龙江大学,2005.
[7]邱天河.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发展概述 [J].山东外语教学,1998,(4):13-17.
[8]冉永平.从古典Grice会话含意理论到新Grice会话含意理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74-79.
[9]徐盛恒.语用推理 [J].外语学刊,1991,6(6):1-7.
[10]徐盛恒.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1):7-14.
[11]熊学亮.语言使用中的推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2007-2008年间,在此基础上三所中医药院校合作,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德尔菲法,完成了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小儿肺系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最后制定出科学规范的《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3]、《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小儿肺炎中医诊疗指南》、《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汪受传等人在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集成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编制了问卷调查表,提出循证的水痘中医诊疗指南,供儿科工作者规范水痘的中医诊断辨证与治疗[4]。刘弘等人做了关于中医治疗痛经指南指标框架及诊治意见的研究,通过德尔菲法调查中医妇科行业专家关于中医药治疗痛经指南指标的框架及诊治意见,为撰写中医药治疗痛经指南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之一[5]。申琪等人在文献计量研究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编制了专家问卷的调查表,通过向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专家发送两轮问卷,第一轮问卷57份,第二轮53份问卷。两次调查问卷分别收回有效问卷为48份与44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2%与83.0%,制定出《耳鸣中医诊疗指南》初稿在中医症候学方面应用陈刚等人利用德尔菲法制定调查问卷,通过三轮调查问卷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症候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的基本证候,后期脾肾两虚、阴阳两虚伴浊毒、水湿等证候增加。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的调查问卷能够很好地总结专家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治经验,对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有一定的意义[7]。
丁樱等人基于德尔菲法制定专家问卷,得出结论:专家的积极水平及专业水平均较高,分布地区广,具有代表性,故肺脾气虚证、脾虚肝旺证、肾精亏损证3证定为该病的证型[8]。李建生等人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慢性呼吸衰竭中医证候诊断研究一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应用德尔菲法建立了证候诊断,并作出结论:慢性呼吸衰竭常见证候包括实证类4种,虚证类3种,兼证为血瘀证,证候诊断可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9]。在中医学期刊中的应用医学期刊的中各个栏目的设定,反映的是整本杂志的层次,同时也是刊物的骨架,它限定了整个栏目的内容。栏目的设定具有标杆的意义,具体的使用在《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栏目建设的德尔菲法分析一文中[10]有体现。在方剂学中的应用理法方药是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应用的思维方法。方是指方剂,中医方剂有着君臣佐使等组方规律。它对于探索新的方剂剂型、组成成分、药物剂量都有积极意义。在陈争光[11]等人制定的《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指南》中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一致的意见,形成了相应的证型和方药。这个治疗指南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治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医疗技术中的应用中医医疗技术有着特色和优势。如何更好的筛选中医适宜技术,使之符合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特点。林颖[12]等人探索了使用德尔菲法探索筛选和寻找适合社区的中医推广技术的方法,虽然只是进行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开端。使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的主要指标专家的积极系数这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专家对问卷咨询表的关心程度[13]。常用问卷的回收率来表示。以往的经验表明问卷的回收率和很多因素有关,领导小组的能力、经验,充分的说明;其次就是专家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心;再次就是技术手段,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别,给问卷的回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工作中可能出现问卷的丢失。解决的办法:充分准备,领导小组要对可能的状况进行预测。问卷中明确本项目研究的意义,专家的选择要慎重,专家的纳入标准要明确,同时要加入剔除标准,制定问卷有效标准,废除无效问卷。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包括均数、满分频率、等级总和。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它被用来判断专家对每项指标是否存在较大的分期,或者找出高度协调专家组和持异端意见的专家。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程度使用来反映问卷的信度的重要指标,对专家评价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专家的权威程度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专家判断的依据,另外一个就是专家的熟悉程度。使用的统计学软件问卷调查中一般采用的软件包括比较常见的是Excle、SPSS。
德尔菲法主要被用于指标评价,完成对指标的重要性的评估,也可对于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特别是适用于那些缺少信息资料和历史信息,而又受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文的影响的信息分析和预测的课题。现代中医药的研究更多关注于客观指标的研究,而以往的中医药研究所缺乏的是客观的指标。通过德尔菲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可以提取和精炼出一些相对客观的指标。这些指标集中了专家的意见,这些指标具有观点质量相对较高、财务成本较低等优点。值得注意的是:课题组必须对于可能出现的偏倚进行控制,德尔菲法整个过程需要细心准备,特别需要做好问卷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红 程英武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
篇7
【关键词】 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述评
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探求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名、病位、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后,尤其是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脉络,理清其内外风争议的发展规律,以便指导临床实践并促进理论的突破十分必要。
1 病名
《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记载很多,但无“中风”的病名,而是随本病不同的症状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命名。①偏枯。《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②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是由大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上迫清阳,清窍不利,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证。③大厥。《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④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由阳亢煎熬,阴虚无以制阳所致。⑤喑痱。《素问·脉解》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也,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知,可治,其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⑥大风。《灵枢·刺节真邪》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⑦击仆。《灵枢·九宫八风》曰:“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⑧卒中。《素问·本病论》曰:“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损鸣乱。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⑨暴厥。《素问·大奇论》曰:“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指突然晕厥仆倒,不省人事之证,暴厥之脉多数急躁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按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为煎厥、大厥、薄厥。”张山雷在《中风诠》中亦指出:“煎厥、薄厥、大厥之病情,大致相似,则亦猝然昏瞀之中风也。”
现今“中风病”病名较权威的记载始于《中医内科学》[1]。在此之前可一直追寻到汉代,大多以“中风”为名。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以中风单独列节,并有详细的论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自汉以后,虽然后世有许多关于中风的论述,但在病名的发展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从中风病名的细化和分化上论述,这种细化主要是从病因病理和鉴别诊断的角度考虑的,但也很有意义。如王履《医经溯洄集》把因于风而中风者,称为“真中风”;因于火、气、湿等而中风者称为“类中风”。《诸病源候论》中有论述中风、风癔、风口、风偏枯等情形,但只有“中风”讲的是中风病,其余是描述中风病的单个表现。而在《千金要方》中,以中风病的主要表现肢体偏瘫来描述中风病,包括偏枯、风痱、风懿、风痹等。值得提出的是,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提出了“卒中”作病名,它是从发病缓急来考虑的;明代李中梓则根据中风后的两大类不同表现,以“闭”、“脱”而名,实际上是从证而分;叶天士从病因角度,中风发于内,而提出“内风”;张景岳以证代病,“非风一证,实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另外,李中梓在《证治汇补》提出了中风先兆之名;王清任则提出了内中风之名;张锡纯等则提出了“脑充血”和“脑贫血”病名。现代朱文锋教授[2]提出了“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之名。总之,以“中风”作为病名,起于汉代,其已经基本满足病名定义的基本要求。中风作为病名,说明了该病发病的特点,起病急、突然仆倒、变化快如风等,说明了其基本概念的类别。但由于同时代以及后世已有许多以“中风”命名但非“中风病”的论述,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这些论述中的非中风病的“中风”名与真正为中风病的“中风”名相混。因此,现代以“中风病”命名,才使中风病名完善。
2 病位
中风病位在脑。脑具有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人的精神活动,主要由脑所支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中风病引起的猝然昏倒、神志不清等临床表现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逆乱于脑所致。故《素问·玉机真脏》篇云:“春脉如弦……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也。”《灵枢·五纪》亦云:“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可见,《内经》认为中风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3 症状
《内经》对中风病症状的描述散见于各篇之中,包括血溢脑脉之外和脑脉痹阻所致的中风。归纳起来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类。中经络的临床表现以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灵枢·经脉》云:“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唇胗……足阳明之筋……卒口僻……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此言口眼斜是由风痰中于经脉,经脉拘挛或纵缓所致。此外,《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风伤于人也……或为偏枯。”《素问集注》云:“如汗出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偏泽,必有偏身之患矣。”此论述指出,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入中经络而致半身不遂。有关对语言不利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所胜……舌本强。”《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由于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又为发音器官,故三阴病则舌强、舌卷短。
中脏腑者,邪中较深,病情较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呕血、二便失禁为主症。“突然昏仆”,《内经》称之为“不知人”、“仆击”、“僵仆”、“眴仆”,是由于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上蒙清窍所致。如《素问·厥论》云:“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太阳厥逆僵仆。”《灵枢·五纪》亦云:“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有关对呕血及二便失禁的记载,《素问·厥论》云:“太阳厥逆则呕血、善衄。”《素问·举痛论》亦云:“怒则气上,甚则呕血及飧泄。”怒则肝阳暴张,肝火横逆犯胃,胃络损伤则吐血,胃火炽盛而致齿龈出血;火热炽盛,伤及气血,气虚失摄,而致二便失禁。总之,《内经》记述中风病的病状主要包括发病时的情景,如卒倒、击仆等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以及偏枯、厥冷等大致的表现。
《金匮要略》记述了较详细的中风病表现,包括肌肤不仁、肢体沉重不动、不识人、舌难言、口吐涎等。《世医得效方》云:“谓卒然倒仆为卒中,乃初中之证,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言,唇吻不收,为中倒后之证。”《世医得效方·风科》还论述了中风恶证的表现:“中风恶证,口开者,心气闭绝也;遗尿者,肾气闭绝也;手撒者,脾气闭绝;眼合者,肝气闭绝;鼻鼾者,肺气闭绝。备此五证,尤不可治。五证中才见一证,犹当审余证以救疗。盖以初中则眼合者多,痰上则鼻鼾者亦多。惟遗尿口俱见为恶,心为五脏主君,肾为一身根本,诚不可闭绝也。”《杂病证治准绳》记载了中风病的先兆表现:“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疾。”明代张三锡指出:“中风病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张锡纯进一步指出中风先兆有5种表现:“一、其脉必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二、其头目时常眩晕,或觉脑中昏愦,多健忘,或常觉痛,或耳聋目胀。三、胃中时觉有气上冲,阻塞饮食,不能下行,或有气自下焦上行作呃逆。四、心中常觉烦躁不宁,或心中时发热,或睡梦中神魂飘荡。五、舌胀,言语不利,或口眼歪斜,或本身似有麻木不遂,或行动不稳,时欲眩仆,或自觉头重足轻,脚底如踏棉絮。”《医宗必读》记载了中风的脱绝之症:“凡中风昏倒,若见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者,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为脱绝之证。”
从上述文献可知,历代文献对中风病的病状记载比较详细。关于中风病的证候论述,比较系统且较早的还是《金匮要略》的论述,包括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后世对中风病的证候论述,如对病因病机的论述一样,多是单一的,很少系统论述。
4 病因病机
《内经》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论述包括:①体虚邪中。强调体虚是中风病发病的内因,中邪是发病的外因。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关于内虚,从该原文分析,当属体内营卫气血亏虚和气血运行不畅;关于邪中,从《内经》其他原文中,只发现为伤于风,如《素问·风论》指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偏枯。”②情志失调,血逆瘀于脑。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指出了气血逆乱,气血上逆(脑)是中风病发生的根本机制;又如《素问·调经论》指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③饮食不节,可发中风。《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明确指出饮食膏粱厚味是中风病的原因。
《金匮要略》论中风病因病机,主要对中风病的“体虚邪中”作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论述,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指出中风内为气血不足,外为风邪使然;并且论述了中风病不同程度病变的病理机制:“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诸病源候论》论中风病因病机为“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奏理空虚,受于风湿。”《济生方》指出:“荣卫失度,奏理空虚,邪气乘虚而入,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因此,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虽然有学者认为,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1],但《内经》也已经意识到饮食、情志等因素是中风病发病的相关原因,尤其强调气血逆乱于上是中风病发病的病理机制。
金元时期,刘完素认为中风主火,强调“心火暴甚,水不制火”是中风病的发生原因,“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朱丹溪认为,中风病主痰湿,“案《内经》已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惟刘守真作将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极是!由今言之,西北两方亦有真为风邪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丹溪心法·中风》)。而李东垣强调“正气自虚”,薛己则认为“阳化内风”,而张子和论中风为“风从火化”。
总之,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内经》最先确立了“体虚邪中”的基本思想,《金匮要略》对体虚邪中作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论述,其后至唐宋以前,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上遵循上述认识。《内经》中除了提及体虚邪中外,也提及或者暗示“气”、“火”、“痰”、“瘀”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关,如“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以及“膏粱厚味”生痰湿等。因此,《内经》初步提出了我们今天概括的中风发生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火”、“痰”、“气”、“瘀”、“虚”等内容。后世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论述不过是从不同角度重点强调,突出其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已。
5 治则
《内经》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论述了一些大的原则,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后世医家创立主治中风喑痱证的地黄饮子和主治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即是这个原则的具体应用。另外,临证宜“顺之而治”、“治未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外邪侵犯人体,由表传里,应掌握规律,早治疗,防止传变,所谓“平治于权衡”。《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强调了调节气机的重要性。
6 治法
《内经》有关中风病治疗的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针灸。如关于平调阴阳、虚实补泻之法,《灵枢·热病》曰:“偏估,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关于表里异治,《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是谓追之。”《灵枢·刺节真邪》曰:“治厥者,必先熨调其和,掌与腋,肘与脚,项背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运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运止……故厥在手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此可谓中风病按摩导引康复法之萌芽,对中风病半身不遂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7 预后
《内经》对中风病的预后作了原则性的论述,如《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苦,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也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偏枯,身偏不用而病,言不病民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即病在腠理之间谓之中经络,可以治疗;出现意识障碍,谓之中脏腑,能言语者可以治疗;不能言语者预后较差。
8 结语
尽管历代古医籍未对中风列专篇详细讨论,但在若干篇中对病名、病位、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其预后等方面的论述已较为详尽,为后世医家对中风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在继承《内经》学术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中风病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启示我们研究中风病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考虑,对中风病治疗应采用综合疗法,才能获良效。
参考文献
篇8
一、努力保持学习兴趣,积极获得愉悦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了学生在学习中不致“疲倦”和“产生冷漠的态度”,教学中,我们有义务让他们“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即努力保持学习的兴趣。应该说,每一位教师都会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中这样说,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首先表现为关注学生与课程本身的情感联系,即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兴趣。要想学生有兴趣,端正态度很重要。我常常这样去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加快转型的形势下,英语这一语种已经在国内国际日常交际和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的学生,怎样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呢?问题的提出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作了一次英语学习目的性的引导。为了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譬如课堂导入,预设中,我努力做到每堂课都用不同的导入手法,或课件、或活动、或故事,以免单调式的雷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要想使学生能长期地保持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不可少,这两者互为因果。学生愉悦的体验越多,兴趣保持的时间就越持久。有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次,我在黑板上出了三道题,根据所给中文完成句子:
1.看!他正忙着做早操呢!Look! He is ________ morning exercises.
2.冰箱里有太多的可乐。There is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in the fridge.
3.昨天他太疲劳了。He was ________ tired yesterday.
我点了三个成绩后进生,三个学生填空全部正确,便立即给予了表扬,并且开玩笑说,今后要经常“将你们的军”,三个学生乐呵呵地答应。以后的教学中,我真的常让他们做题或答题,做对一次,表扬一次,做错一次,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一年过去了,他们的兴趣越来越浓。我想,这与他们长期地获得英语学习的愉悦情感密不可分。
二、创设多种真实活动,大力提供实践机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努力参与,在活动中学会英语。”这种活动不再是传统教育下形式主义的虚假游戏,其活动内容必须真实而有意义。课文中本来就有编者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也可以撷取当地资源自行设计,但需要明确的是,创设多种真实活动是手段,大力提供语言的实践机会才是目的。义务教育阶段不是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是要全班学生共同发展,因此,教师面对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平时,我大多采用的是小组活动的方式,人数以3~5人为宜,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如果我安排全班学生一起来讨论,大部分学生将只有听和看的份。比如,学习Unit4 Food(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我先用课件在屏幕上显示两名学生的照片,一位身体强壮,一位身体瘦弱,同时问学生:Look at them. Are they strong? Who is strong? What about [WW(]…[WW)]?当学生正诧异时,我又移动鼠标,屏幕上出现了这两位学生的日常饮食表,我再问学生:What does the strong boy eat for break fast/lunch/dinner/supper?接着,我要求以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讨论饮食结构与健康体魄的关系。几乎是每堂课我都组织这样的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语言交流的机会。曾以不同班级做个试验,其实际效果明显优于以全班共同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主体精神。
学生由于性别、志向、智力、情感、遗传、家庭背景等各种因素,表现在学习上个体差异较大,但是,教材是统一的,现行的考试制度决定了考卷也是统一的。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减少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对英语知识掌握和能力交流的距离?我觉得,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具体讲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了解学生,与学生交心,因材施教。接手一个班级,首先要在最短时间内对学生的个性、爱好、家庭有个基本的了解。其次,利用课堂、课余、批改作业等机会与学生谈话,进一步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困难和要求,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活泼好动的外向型学生,也有些不善辞令的内向型学生,对外向型学生,我常去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内向型学生,我会指定他在讨论时发言,说错了,没事,下次争取正确。课毕后,师生交心、鼓励,增强学习信心;对成绩后进生,个别开小灶,作业批改多表扬。这些措施,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篇9
【关键词】记忆的规律 应用
英语词汇的掌握已经成为英语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英语学习的难点。很多同学会反应英语词汇特别难记,有时学生会花费了大量时间还有精力精力,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有时会出现边学边忘,边记边忘,所记忆的词汇量始终不会太多,新记忆的把原来记忆的给覆盖了,记忆的词汇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英语成绩重要因素,接下本文将从记忆规律入手,探讨如何更多的记忆英语词汇。
一、影响英语词汇记忆的因素
1.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人在记忆后会产生遗忘,而以往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记忆开始的时候遗忘会很快发生,随着时间的增加遗忘会变慢,等到了一段时间以后遗忘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形成永久星际一,总的来说遗忘是先快后慢的,为了防止遗忘可以在记忆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各种强化活动,对所要识记得东西进行强化,对于英语词汇的记忆来说可以合理的安排对知识的复习,这样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在吉尔福特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的指引下,我们能够认识到不同性质的材料会影响记忆的效果,没有意义音节记忆起来比较慢,而像诗歌、散文等有韵律或者对于学习者感兴趣的材料,记忆起来就比较快。
3.记忆的信息呈现方式如果是多样化的,如采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多渠道输入的,记忆的效果会边较好。
二、在教学中利用记忆的规律进行记忆英语词汇
1.从所要记忆的词汇的数量和难度等因素来考虑教学方法。这对这一方面的问题老师首先可以对所要掌握的词汇进行分类,比如可以分为可以自学掌握的和不能够自学掌握的,常用的和非常用的,对于需要常用的词汇比较重要的词汇,在课堂上首先老师要让学生会人会读会写,然后再对于该词汇进行做一些搭配,组成一些常见的词组或短语,而对于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词汇,学生就可应通过课本后工具书自行解决其发音、使用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处理就能够合理的分配这一节课的时间,控制好所要讲授的词汇,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把握课堂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2.从影响学生记忆词汇材料性质方面来调高记忆的效率。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需要记忆的词汇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什么意义,那怎才能更好的把所要记忆的词汇建立良好的记忆线索呢,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对词汇的总结和对学生的引导,可以对词汇按照词义进行分组,这样记忆和回忆起来就会比较条理。
3.从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方式和方法两个方面来提高记忆。通常情况下对于课堂词汇讲解过程应包括英语词汇得用法、对词汇进行对比和辨析、通过举例来掌握词汇的用法这几个过程,特别是到最后一个环节要让学生自己用该词汇进行举例,使他们把多种感官都全面动员起来,充分投入到对该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学习过程中去。实践证明运用无举例、教师单独举例、学生自己举例三种记忆词汇的方式,他们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没有采用举例来进行教学的词汇的记忆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一小时以内,记忆时间最长的是由学生举例的,记忆的时间在一周左右.通过研究表明,所用时间比较少的是无举例的教学方法此方法目标比较明确,收效快,有利于短时记忆,但是缺少趣味性,方法比较石板,不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举例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所学的只是更贴近于现实的生活,知识更具真实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表现出非常强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这种记忆方式记忆的词汇时间比较长,记忆的效果也比较好。
4.从记忆的时间方面提升记忆的效率。教学时对于英语词汇的记忆应该是按照记忆的相关规律进行复习,这样做能够在遗忘前就对各种活动进行巩固,针对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说,应该采用下面的几种方法:
(1)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举个例子,在讲解英语词汇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学前准备,然后把课本合上,根据教师列出的英语词汇再让学生写出中文意思,并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由于时间上的原因,记忆时所使用的方法是学死记硬背法,在记忆时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很高,会有很浓厚的兴趣,这类游戏在课上的时间比较少,但是对于词汇的记忆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2)英语词汇讲解时采用游戏的方法,并且精讲精炼,同时也可以对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等方面做细致的讲解。
(3)在下一次讲课的时候,黑板上可以列出一些新词汇,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方式,达到对词汇的巩固的目的.
(4)在讲解的两篇课文内容近似时,教师可以对出现的相同词汇进行提示,而对相关词汇教师可以适当的指导,或利用学过的词汇进行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通过完成课后的词汇练习达到对词汇巩固的目的。
结语:总起来讲英语词汇学习是影响英语习是否顺利的重要因素,对于某些同学来说也是英语学习的难题,要扩大学生词汇量,不能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词汇教学对于学生词汇的记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记忆规律,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在教学的呈现方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词汇的掌握是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近年,随着高考试题对于词汇要求的逐步提高,词汇教学成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词汇学习进行有效性的指导,关系到高中英语教学的成败。以下是本人在高一英语教材中针对“听、读、写”展开词汇训练的点滴所得。
一、听力练习中的词汇学习指导
听力教学目标丰富多样,不仅有听大意、听细节,还有猜测词义、判断语气、推测说话者意图、预测后面结果等听力微技能训练。在高一听力课中,开展词汇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尽量选取一些词汇贴近教材,篇幅短、难度低的听力材料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词汇和听力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感。我们一般根据本单元出现的高频词汇编写听力文本,由词到句到段通过填词的形式测试学生词汇的辨音、拼写及运用能力。例如,在必修一Unit4 Earthquake的听力基础练习中,我们设置了如下四道题:
1.听后写下你所听到的单词,每小题读两遍。听写了earthquake, ruin, damage, judge等要点词汇。
2.听后写下你所听到的短语,每小题读两遍。考查了right away, at and end, in ruins, dig out等常用短语。
3.听对话后填空,每段对话读两遍。根据本单元的对话功能——表达感谢的句型编写了如下对话:
M: Don’t worry. We can drive you home after the show.
W: Oh, that would be great. Thank you.
4.听短文后填空,文章读两遍。在短文中再现与本课相关的地震话题和几个高频单词。在情景当中再现这些词汇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恰当地使用这些单词。
例:On April 18,1906, the people of Sanre Francisco had the biggest 1. shock of their lives. A huge 2. earthquake killed 3,000 people and destroyed nearly all its buildings. San Francisco lay in ruins even though 3.rescuers managed to dig out a great number of survivors. It was a total 4. disaster with nowhere to shelter and no electricity supplies. The 1906 earthquake was 5 frightening beyond words but the people fought back and rebuilt San Francisco into the fine city we see today.
二、阅读练习中的词汇学习指导
六级(相当于高一)阅读总目标下有许多微技能目标,和词汇直接相关的是: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理解代词指代作用;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18万词以上等。其中根据篇章中的上下文猜测词义是与词汇运用最常测试的一项阅读技能。学生要依靠已学词汇对阅读中常出现的生词进行推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通过定义、解释、描述、比较、构词法等手段依据上下文推知词义,阅读后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准确地学习生词,并把它们列入自己的生词表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课例:在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文时,根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分类训练以下五类常用的关联词:增补型(also,in addition,what's more等)、转折型(but,although,however等)、概括型(therefore,finally,in short,above all等)、因果型(because,so,for this reason等)、时间型(first,second,then,next,last等),帮助学生明晰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
阅读课内教学的词汇呈现方式可分为读前和读后两个步骤。阅读前的词汇头脑风暴活动是一种任务驱动的词汇呈现方式,在这样的活动中,课文主题作为词汇意义的总语境,将课文中的关键词汇预先提出,作为目标词汇,由学生将其置入一定的分语境,同时提供其他关联词汇,再对已知词汇和新词汇进行归类和比较,温故知新。
课例:在教授必修一Unit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这篇文章之前,按照“头脑风暴法”要求学生由earthquake这个中心词引出nature, hit , strike, jump, warning, damage, ruin, fall down, trap, rescue, emergency, hospital, kill, die等与地震灾害相关联的单词,教师再根据话题的不同侧面对词语进行类聚,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词汇表达。篇章阅读完毕后,再对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做更深一层的分析,使学生对目标词汇的句法行为和语言功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写作练习中的词汇学习指导
《考试说明》当中对于写作的要求是:考生应能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义、结构及文本的语境和提示,写出形式正确的单词,在写作中能够围绕主题,准确、灵活运用所学句型、词组、关联词等,恰当、得体、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对于高一英语写作我们分两步进行训练。首先是造句练习,主要是根据课标词汇编写汉译英的练习。加强造句练习,对学生熟悉巩固英语词语,提高连词成句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可根据课本例句进行模仿造句。如教授She persuaded me to buy one.这个句子时,可让学生集中训练persuade sb. to do sth.这个句式。如“How can I persuade him to buy a TV set?” 和“He persuaded his father to give up smoking.”等,加深了学生对每一个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之后是结合本单元的写作任务进行模仿写作。在新课标英语课本中,每个模块都有写作训练,而且写作训练的题目都是和本模块密切相关的话题。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本模块范文所提供的短语及句型进行写作,不但可以让学生巩固复习本单元的短语和句型,对与某一特定话题相关的词汇进行整体认识、记忆和运用,也可加强对各种文体的写作框架结构的了解。
课例:必修一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的写作要求是写海报,结合本单元的海报示例Why should we do exercise? 教师设置了一个写作任务:最近,你校成立了一个英语学习俱乐部。现邀请同学们加入,请你根据所给提示要点(1)标题;(2)加入俱乐部的好处;(3)结尾。设计一则英语海报,发表在你校英语论坛上。参考范文:
Why should you join the English Learning Club?
to meet new friends
to debate in English
to read English novels
to learn English songs
to watch English movies
to talk in English with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Practice makes perfect. Please join the English Learning Club to learn English with other English lovers.
通过本次作文训练,学生不仅再现了本单元的“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这个话题里的短语句型,也使学生对海报的书写格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只要教师有计划性地根据单元教学内容,从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方面着手,加强词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