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者常乐范文

时间:2023-03-21 03:1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知足者常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俗话说:“学无止境” 。的确,知识是没有穷尽的,而世间也无所谓天才,只不过是平时的仔细加勤奋罢了。所以,我们应永不知足于已学到的知识,而要不断学习和开拓创新新的知识。

??是谁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其中,“学海无涯”是正确的,而“苦作舟”就不对了,为什么非得苦呢?学习知识怎么会苦呢?不知足地学习知识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何乐而不为呢?

??我爱读书,尤其是那优美如诗的文笔,那抒情而美好的散文,令我为之陶醉,为之着迷;那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都渗透着发自内心的,深邃的感情,都流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令我为之感动,为之热爱。

??曾记得,多少次在文海里遨游,多少次徜徉在文学的天空,当每一幅诗情画意的风景图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内心都是如此得愉快、明净,使我感到万物都是如此得美好,世界是如此富有生机……

??读书使我心情舒畅,陶冶了我的情操,净化了我的心灵,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消除了我的烦恼,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和生机,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篇2

在科学研究时,要保持不知足的心态,才能有更大的发现和突破。1637年,英国化学家波义尔因过分知足和急于求成,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华兹华斯曾说:“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你若始终怀着一颗不知足的心,矢志不渝地追求你所认为正确的答案或你的个人信仰,追求使你彻夜不寐的梦想,并锲而不舍的将其变为现实。

在初三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仍要保持一颗充满好奇,不知满足的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成功。这颗不知满足的心,为你挽留了多少新知,又为你消化了多少旧识。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目标。要达到某种水平或某个目标,不可只达到与其相近或相似,要达到尽量完美,然后开始下一次的长途跋涉。

篇3

在科学研究时,要保持不知足的心态,才能有更大的发现和突破。1637年,英国化学家波义尔因过分知足和急于求成,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华兹华斯曾说:“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你若始终怀着一颗不知足的心,矢志不渝地追求你所认为正确的答案或你的个人信仰,追求使你彻夜不寐的梦想,并锲而不舍的将其变为现实。

在初三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仍要保持一颗充满好奇,不知满足的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成功。这颗不知满足的心,为你挽留了多少新知,又为你消化了多少旧识。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目标。要达到某种水平或某个目标,不可只达到与其相近或相似,要达到尽量完美,然后开始下一次的长途跋涉。

篇4

一开始,深呼吸,吸进淡淡的草香,吸进淡淡的花香,吸进淡淡的味道,就是幸福的滋味。

曾经的生活,四处充满贫穷与落莫,到处侵湿伤心的雨滴。而如今,我有真的感觉到幸福的滋味,可是,人为什么就会有不满足的感觉呢?

常说:“知足者常乐”。我想是这样的意思,知足的人,很容易体会到幸福的滋味,而不知足的人,要艰辛奋斗,才有幸福的滋味。而我想,幸福的滋味是没有等级的差别的,可是,为什么人们常选择后者呢?是正是因为这样,社会才会更加进步?还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滋味?

而我,我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想要好成绩?这不是我所想要的;想要温暖的家?我已经有有个有温度的家了;想有一群朋友?我也有了;想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我现在承担不了这个责任;金钱?多了浪费,够用就行!那我究竟想要什么?幸福!这样才有幸福?幸福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味道?为什么我的未来是这样的渺茫!

篇5

小敏说,她已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如今第二次婚姻又出现了

>> 不知足的女人毁了三家庭 不知足,亦无妨 常乐女孩不知足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知足 知不足 不知足 刘长乐,知足与不知足 知足 不知足 知不足 “不知足”者,亦寿 不知足者常乐 朱鼎健:永远不知足 自省知不足,自修不知足 教师为什么不知足、不快乐 名利面前知足常乐 课改征途不知足亦常乐 男人最怕女人问什么 做一个永不知足的人 女人这辈子最怕遇上洋葱男人 德州仪器把微处理器待机功耗再降一个数量级还不知足 男人不知道的女人 男人最怕女人用的三个答案等 女人不可不知的――男人的秘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男人最怕女人“不知足” 男人最怕女人“不知足”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女子烦恼事:丢了左先生,厌了右先生

小敏说,她已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如今第二次婚姻又出现了问题,她很痛苦和焦虑,想和现在的丈夫离婚。

她的前夫姜杰经商,属于很会讨女人欢心的那种人,甜言蜜语张口就来,每次出差都会给她买一些小礼物,虽然礼物不贵重,但会说出很多个让她心花怒放的理由。当初她曾经暗自庆幸能遇到这样一位有情有义又有趣的男人,所以,他们谈恋爱不到三个月就结了婚。

婚后,小敏似乎还陶醉在被姜杰情话环绕的理想化状态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姜杰三天两头出差,回家也不做家务,臭袜子随地丢,家里弄得像狗窝也不收拾。小敏感觉落差很大。

有一天晚上小敏要加班,打电话让姜杰给她准备晚饭,姜杰答应了。可她到家时,姜杰正在看球赛,厨房里冷锅冷灶,根本没有热乎饭。小敏当即爆发,质问姜杰:“你给我做的饭呢?”姜杰眼睛都没离开电视,说:“老婆,方便面我买回来了,你快去煮吧,我也有点饿了呢!”小敏顿时语塞,半天才缓过劲来,问姜杰:“你到底爱不爱我?”姜杰说:“当然爱啊,这还用问吗?”小敏抢白道:“你既然爱我,就不会给我煮碗面吃吗?我给你说我今晚加班,又累身体又不舒服,你没听见吗?”说完使劲把方便面砸向姜杰,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姜杰觉得小敏因为一碗面就又哭又闹,真是太莫名其妙了。在他家里,都是妈妈做饭,爸爸就是个油瓶倒了也不会扶的主儿,妈妈从来也没有像小敏这样过。他只顾在心里评判小敏没教养,哪里会顾及小敏的满腹委屈?结果两人都心生芥蒂,小敏看姜杰哪儿哪儿都不顺眼,于是对姜杰实施各种“作”的手段。次数多了,姜杰累了、烦了,再也没心思哄小敏开心了。结果,那段婚姻维持了不到两年,便以姜杰出轨而告终。

小敏的第二任老公陈宝是经朋友介绍的,是个上班族,属于谨言慎行、敦厚朴实的那种男人。他会把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把物品摆放得整齐有序;他会在小敏上夜班时接她一起回家;他会在小敏每月来例假的日子,给她煲汤熬粥……陈宝无微不至的关心,再次点燃了小敏的爱情之火,两人恋爱不到半年,小敏再次走进围城。

现在,小敏又后悔了。婆婆在婚前就看她不顺眼,婚后婆媳冲突不断。因为陈宝也是二婚,婆婆不同意他们办婚礼,结果陈宝就真不办了,这让小敏如鲠在喉。陈宝对金钱很吝啬,为她花一分钱都心疼得要命。虽然他会为她做很多事,但是不能和他提钱,提钱就伤感情。春节时,陈宝只把单位发的东西给她父母送去,却没舍得给钱,而往年姜杰至少要给她父母2000元钱。上个月,小敏母亲说头晕,小敏想带母亲去做体检,可陈宝说啥不愿意掏钱。小敏怎么也没想到陈宝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她实在不愿意再和陈宝过下去了。可当她提出离婚时,陈宝说她放着好日子不过,尽瞎折腾,任凭她怎么闹,就是不理她。

小敏内心很矛盾,一边吐槽对陈宝如何失望,一边又说陈宝如何关心体贴她,最后感叹说:“为什么男人和结婚前不一样呢?要是能够把两个人的优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那该多好啊!”

小敏的诉说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刷爆网络的“左先生和右先生”之争。姜杰犹如左先生,只有爱的语言,却无爱的行动;陈宝犹如右先生,有爱的行动,却无爱的表达。小敏原来有了左先生,还想右先生,现在有了右先生,却又想起左先生的好。不知足就没幸福啊! 为啥爱折腾:自我价值低,寻找存在感

通过聊天,我了解到小敏是个非常自我、控制欲很强的人。这样的人通常是经营不好婚姻的,因为和她沟通总是被她的气势所裹胁,非常不舒服。陈宝能够对她关心呵护,已经很难得了。而且,我感觉小敏的话不能全信,她的表达极富有渲染色彩,而且有些东西可能是她臆想出来的,并不能够代表客观现实。

于是,我让小敏提供两个亲人的联系方式,想找他们了解情况。小敏爽快地把姐姐和陈宝的电话发给了我。我首先打了她姐姐的电话,姐姐说:“我和小敏是双胞胎,小敏从出生就被结婚多年未孕的姑姑抱走抚养了。后来姑姑有了亲生女儿,5岁的小敏又回到了家。刚回来时,她感觉有些生疏,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我父母对她小心翼翼的。上小学时,小敏总爱和我争东西,文具、衣服啥都是她先挑好的,剩下才是我的。小敏学习也比我好,如果偶尔考试不理想,她就生气不吃饭。我爸妈都让着她,家里没人敢惹她。她结婚之后,在家里也都是她找茬,其实两个妹夫都不错。这次她又因为鸡毛蒜皮的事非要和陈宝离婚,家里人都劝不住她。她不折腾就不舒服,谁也没法子!”

根据小敏姐姐反馈的情况,我判断她很可能是小时候的分离创伤带来的自我r值感和安全感低,因此她要不断地让自己变得强大,以便自己不被忽略和抛弃,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带着这个疑虑,我拨通了陈宝的电话。

陈宝说,小敏很容易情绪化,情绪上来时说一不二,非常固执甚至偏激,如果不称她的心思,她就要死要活的。因为结婚没有办酒席,她曾经拿着刀逼过他;前段时间姐姐已经带着她妈体检过了,可是小敏非要他掏钱再给她妈体检一次;每年给父母的钱,小敏一定要比姐姐给得多才行。陈宝不理解,为啥小敏总是做这样不靠谱的事,并且无论对她如何好,她都不知足。陈宝也坦言,小敏不发脾气时也很好,豁达乐观,跟婆婆吵架从不记仇,对朋友热情大方,对他也是真情付出。对于小敏为什么会这样“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陈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找到成长点:消除满腹怨,有爱情长远

我理清了帮助小敏调整心理状态的思路,再次约她进行咨询时,我开始引导小敏面对自己的问题。

首先,我用心理剧的办法处理小敏内心积累的负面情绪。我用空椅子技术引导她把对前夫的不满和对现任丈夫的埋怨,以及对婆婆的积怨都统统宣泄出来。她痛快地哭着说着,身上的一层层盔甲慢慢脱落,内心的焦虑和愤怒也渐渐消失。

接着,我用意向对话梳理原生家庭对小敏的影响。在催眠状态下,我帮她回到童年,让她看到那个被姑姑抱走的小女孩,化解她压抑在潜意识里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让她接纳和肯定自己,增强她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最后,我用家庭家谱图让小敏改变认识。通过画家谱图,我让小敏看清陈宝在原生家庭影响下形成的行为模式,让她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我们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换位思考的话,很容易造成夫妻间矛盾重重,使婚姻难以为继。天下没有完美的婚姻,要完善婚姻,就要正视和不断解决婚姻中的冲突与矛盾。

篇6

许多人都说高三学子像精卫一样填着题海,嘴里好像永远都念叨着ABC和XYZ,眼镜片一天天厚起来,头发一天天薄下去……高三意味着充实日出而作,日落不息。

高三,当我们不把生活与学习看成是压得透不过气的石头,而看成是圆梦前的星星点灯,我们就能在踏实中收获,在快乐中繁忙。

繁忙,不仅仅为了对未来的希冀,更为了对社会的责任。歌德说:责任来自对生活的热爱。作为××中学的学子,我们应该很庆幸,有这样一批老师,这样一群班主任为我们带来一堂爱的教育,也开启了我们对责任的领悟。

繁忙,为了不断超越、突破自己的极限而成长。握着沉甸甸的接力棒,我们的肩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得失,而是更深更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承载着父母、老师、我们的母校——××中学的希望!

所以,高三学年注定是沉甸甸的:沉甸甸的学习,沉甸甸的教诲,沉甸甸的期望,沉甸甸的关注……一切皆为了沉甸甸的收获。收获,在坚持中,在奋斗中!尼采说过:“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而高三就该像一棵树一样坚韧而寂寞地成长。

高三就好像是一段长长的黑黑的隧道,而几个月后的那个日子,就是火,就是光,就是路标,指点着我,我们,还有千千万万同龄人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篇7

在动物中,猴子是第一号阴沉动物,这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他和人类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更是为了说明它有一个忧郁的面孔。这种忧郁的面孔往往让人觉得它像个哲学家,因为唯有哲学家才会有忧郁和沉思的表情。牛似乎不会思想,因为它们看起来是那么知足;象也许会怀着盛怒,可是它们那不断摆动象鼻的动作似乎代替了思想,而把胸怀中的一切不满都排除。唯有猴子能显示出彻底讨厌生命的表情。

也许哲学是由讨厌的感觉开始的,所以猴子才更像个哲学家,不管怎样,人类的特征便是怀着一种追求理想的期望,一种忧郁的,模糊的,沉思的期望。人类和猴子的差异也许就在于猴子仅仅觉得无聊而讨厌,而人类除了觉得无聊而讨厌,还有想像力。正是由于这种想像力,让我们都有一种脱离旧辙的欲望,让我们都希望变成另一种人。大家都有梦想。兵卒梦想做伍长,伍长梦想做上尉,上尉梦想做少校或上校。而一个气魄宽宏的上校是不会把上校当做一回事的,他仅仅认为这是一个机会而已。这正如罗斯福、之流一样,我们称他们为伟人,而他们自己却觉得很平常。拥有了便不再是好的,得不到的便永远是最好的。人们总在期盼和追求中生活。“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个人不是他现在的自己。

这种特性无疑地说明了我们富于伟大的想像力和梦想才能。一个人的想像力越大,就越得不到满足,就越觉得痛苦。所以一个富于想像力的小孩,往往比较难于教育,他们常常像猴子那样忧郁,而不是像牛那样感到快乐和知足。一个理想中的职业一定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若在缺乏想像和理想的人们中便永远不会感觉。总的来说,人类有时也被这种理想的力量引入歧途,有时则辅导上进,可是人类终究是靠这种想像而进步的。一个懒惰的人由于富于想像力而发明了某种不懒的理由。人类正是有了这种想像力,这种惰性,才有了梦想,才发明了这么多奇怪而又不怪的东西。

年轻的梦想是可贵的,或许他并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它常常和我们终身相伴和并存,直到我们年老死去或许也不会消失。因此我认为人类的梦想是最美妙最快乐的音乐了。梦想是是真实的,爱迪生、牛顿这两个人幼年时都梦想过,这种奇妙的梦想,结出了最美最瑰丽的果。当然平庸的孩子也曾有过梦想,他们的梦想或许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感觉到的都是快乐!

恶梦常想破坏好梦,因此,二者之间不断地搏斗苦战,人们为梦想而斗争,正和为财产而斗争一样。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人们的心底,使人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安静,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时,梦想便是真实的。

篇8

艰苦磨难也美好,

晚霞似火烧不尽,

手握二胡听鸟叫。

有人说,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当然,谁也不愿意在哭泣中度过一生,但是也有许多人找不到乐趣,使自己乐不起来。例如有人腰缠万贯却更加贪婪,永不知足,并不快乐;有人已身居高位,但举止高傲,心思沉重,难见笑容;还有些年迈的老人,尽管事业有成,但又整天哀叹“人生苦短”,忧心忡忡。其实,真正的人生应当是活一天、乐一天,不然就等于白活。人生乐趣自己找,找到了乐趣,人生才有滋味;笑对健康是最有价值的,不会寻找人生乐趣的人,才是最傻的人。

祖国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当做致病的精神因素,“太过”或“不及”可以引起气机紊乱、脏腑失调,并把许多精神、情志的变化与“心”相联系,如称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则悲”、“喜为心之志,笑为心之声”,还有“喜胜忧”、“喜则气缓”等诸多论述,说明古人也主张以喜乐的心情来缓和紧张、忧闷的不良情绪,达到保健的目的。如果一个人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情志抑郁,天长日久则会使气机闭塞、气血逆乱、气郁化火,有伤肺脾,出现食欲不振、神疲失眠、消瘦乏力等诸多症状,正如古书《卫生宝鉴》称:“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

如何通过欢乐增进体质、祛病强身,国外已早有重视,例如德国曾建立过“欢笑联盟”,还定期举行笑的比赛。1999年1月,丹麦等四国医生在哥本哈根举行专门研讨会,讨论幽默的医疗保健作用,并创立了“幽默治疗学会”。美国俄克拉何玛市建立幽默康复医院,超过95%的患者称,他们比进院前的感觉好多了。

人生有阳光灿烂,也有阴云密布,没有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是完整无缺的,关键是自己如何对待,生活不是缺少完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人生乐趣要自己找。首先要识福知足。常言道“知足者常乐”,“仁者乐”、“仁者寿”,工作要上进,生活上不攀比,自己认为可以了便知足,人生中难免有磨难、有曲折,只当做是锻炼、是考验,事过之后一笑了之,不留遗憾,不能幻想生活有多圆满,要喜迎坎坷,不要影响自己的喜乐。

其次是多做美好的回忆,多想过去的好事、乐事、成功的事,可振奋精神,提高情绪,哪怕是曾见过的风景,助人为乐的事例、办事的经验,都会引起大脑的良性刺激,不要把懊丧的事、痛苦的事反复在大脑中回荡,制造不良的精神刺激,这叫自我折磨。中医称“心之官则思”,就是说要多思好事,对忧烦的事要学会忘却,不要对自己的不足耿耿于怀。

篇9

关键词 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思维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乐”与“不知足者常乐”等等。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2.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

篇10

一、老子道德伦理思想的来源

首先,老子的道德伦理观来自于绝对本体----“道”。在老子看来,“道”是绝对的本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老子认为“道”的道德伦理形象是“自然”的,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的行为准则最终是要建立在自然准则之上的,是要符合“道”的,因此道德伦理同样也是来自于“道”。其次, 老子道德伦理观来自其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和剖析。老子身处动荡的春秋战国,亲眼看到社会的动荡变革,但老子认为人性是可塑的,只要正确的引导,那么人的行为自然会符合“道”的要求。与儒家认为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中,“礼”是关键之所在不同,老子指出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认为尽管“礼”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作用,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当一个社会需要用“礼”来维持时,那么这个社会必然会迎来自己的末日。真正平和安稳的社会,不需要用强制的外在力量来维持,只要人们发自内心的遵循自然、遵循“道”,那么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必然是美好和谐的。

二、老子对道德分类。

老子将道德的境界以逐次递减的层次分为道、德、仁、义、礼。“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第一是“道”的道德境界。老子认为“道”的道德境界是在具备天真纯朴的社会风尚与天真纯朴之民心的状况之下才可能出现,是最理想的一种境界。但随着社会发展,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夹杂着其他情感,当人们不能以诚相待时这种天真纯朴的“道”的道德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天地是“道”之子,自然是继承,遵循“道”的法则。人要遵守地、天的法则,就是遵守“道”的法则。而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在老子看来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第二是“德”的道德境界。老子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具备上德的人尊于道,本于自然,在生活中不会刻意的表现为外在的有德。而具备下德的人实际已经失于道和自然,却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也就是最高的“德”是使自己自觉地遵守道的无为而无不为,默默地积极帮助人,尽职尽责,无欲无求。下德则是有意地表现自己“有德”,可认为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三是“仁”的道德境界。老子认为失去了自然无为的德,才能有“仁义”的出现。“上仁”虽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为之,但并非出于利己的目的,为了自己有意为之,而仅是为了施以最高的仁爱。也就是说,做一件事之前不会计较利害得失,出于本心的行动。

第四是“义”的道德境界。上义有意施为,是有意图的,有目的的。仁与义的不同之处在于:仁是有意图地广施仁爱,而义却是区别是非,以正义感对应处理事情。也就是说,当人们不能广施仁爱之时,就出现了倡导、唤起人们正义感的“义”。能够做到“义”的人,是能够区分是非善恶,有目的的去做。如果这件事会危害大多人的利益,那么就绝不会盲目的行动。

第五是“礼”的道德境界。礼又与仁义不同,它不是出自内心地自觉行为,而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如果人们能够做到不违反社会规章制度,不去伤害公众利益,那么他就是符合“礼”的。而如果有人不守“礼”,其他人就会用强制的手段“逼其就范”。老子提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当一个社会需要用礼来规范时,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处于动荡和分崩离析的前夕。

三、通过“三宝”成为有“道”之人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符合“道”,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约束自己的生活,才能得到美好的结果;如若违反自然法则、任性妄为,必然会导致不良的结果。而在了解了老子对于道德分类之后,在生活中如何遵循道,符合自然之法则,老子说“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因此想要符合“道”首先要做到“慈”。只有做到“慈”,才能有勇。“慈”是一种不带取与贪等污染成分的爱,“慈”是一种伟大情感的体现,即慈爱与宽容。老子认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是“道”化生了万物、滋养了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但却不据为己有,不自为主宰,这便是“道”无差别慈爱万物的体现。有了慈爱也便有了勇猛,老子的“慈”看似柔弱,但其潜在的力量是强大的,“慈”让人同时拥有了柔和刚,在对待自己爱的人时,表现出无限的关爱,而在面对敌人时又可以很强大很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