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永远范文
时间:2023-04-08 02:3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永远的永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独自站在生死的悬崖边。
一点点企盼;
那些永去的恒年;
能够从头再来。
痛断了心肠,
从心底抽出,
一把腐朽的残剑。
当最后的承诺,
都已不再那么可信。
还会有哪些真心,
痴情的呼唤着;
不再可能的恋爱。
寂寞的天空下,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篇2
这些都是我在上了小荷以后才改变过来的,在说了一的堆废话之后,我要做正经事了,今天我要介绍我的铁杆荷友。我的荷友不算多,不像木魔仙子样,数不可数。我的朋友,都和我有着说不完的话,让我对他们非常的信任。在此,我要对你们说一声:谢谢,正是因为有了你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在一步步的向着成功走....不说了,在说下去也是废话。
〖ZY941108〗
海豚(ZY941108),为什么我要叫她海豚,因为因为她跟海豚一样快乐和活跃!我和她虽然认识不久,可我们俩只要一在一起,就有着说不完的话语,她比我大1个年级,她老说我的作文好,说起来真的很惭愧,其实我们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关键要看你有没有付出,我付出了。所以收获了。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海豚你要加油,你的作文并不比我差,只要你肯用心写,你会有一天,比我更成功,不我还没有成功呢,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走向成功!
〖梦幻小桃子〗
篇3
那一年,法国影星苏菲玛索来上海,径直地去了上海博物馆。她知道那里的青铜十分好,看得痴迷也疑惑。请教馆内工作人员,无奈言语不通。有一位中国老太太,戴一顶红色法兰西帽子,一边接过苏菲玛索问题,一路讲了过去。苏菲玛索的惊讶程度同陈逸飞一样。这位中国老妇人的法语地道得不得了,一点外省口音都没有。
老太太有一个很中国气派的名字:蓝鸿春。
别人都叫她蓝老师。
蓝老师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教了几十年的法语。
父亲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做院长。这所医院是法国教会医院,震旦大学就在医院边上,分法、文、理工、医四个专业。法语为第一语言。
父亲从小在法语学校读书,毕业,在法国机构工作,深得法国文化浸润。
1942年,父亲把她送到震旦大学读法律。那一年她17岁。
毕业的时候,蓝老师拍了这张照片。
真真的是泛了黄的照片,闻得到岁月的味道。
每一天的阳光都是崭新的,像水,像空气,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可是记忆因了这张照片,依旧的新鲜。
学校里,是永远的法语。无论上课,唱歌,演戏,还是写作业。
回到家,是永远的上海话。就像宋氏三姐妹,要么英语,要么上海话。
我和蓝老师讲普通话,她恳切地望着我问:我能说上海话吗?
她家的房子是法租界里的石库门。低楼铺的是法国瓷砖。
早上,在绝对中国、绝对上海的客堂间里喝法国的沙滤水,还有法式的土司。
蓝老师的父亲给子女完整的西方现代教育,同时要求他们恪守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一年,蓝老师请我吃饭。去的时候,她在打字机上打字,是二战时期的那种老式打字机。她摘下眼镜,匆匆地给我倒了一杯咖啡,又回到了打字机前。她说,对不起,请你等一下,我就好的。这是给学生的考卷。
打字机边上是一个白色的巴洛克风格的玻璃橱,一堆器皿里,两瓶法国香水婀娜非凡。古铜的盖子,琥珀液体,在黄昏的光线下,就像一种诱惑。
蓝老师说,香水是祖父去越南做生意的时候买了来送给祖母的。说着,她去翻箱子。这箱子是嫁妆的一部分,很深,蓝老师的半个身子全埋在里面了。
蓝老师从箱子里翻捡出两双法国四十年代流行的黑色玻璃丝袜,镂花,是有枝叶的玫瑰。也是祖父买来的。
我把手伸进丝袜,皮肤上好像多了一层欲望。
1949年,蓝老师在震旦大学附近的伯多禄堂结婚,曾经穿过。蓝老师说,牢得不得了,穿不坏的。现在倒是不舍得穿了,要作纪念。
如此性感美艳的东西,均是来自一个男人的眼光,便忍不住要去想起杜拉丝笔下的那个中国男人,以及那辆致命的黑色轿车。
后来看见蓝老师祖母的照片,实在是一个很矜持的美女。
蓝老师忽然想起是请我来吃饭的,赶紧跑去厨房,一会儿,一个托盘端了上来。
罗宋汤,土豆色拉,黄油,果酱。
蓝老师说,主菜是烙蛤蜊,从红房子学来的。没有烙蛤蜊的烤盘,不过没关系,自己拿钢精锅子做了一个。
从教会学校出来的女孩子,似乎都有这样的能力。即使是在煤球炉上,也可以烤出一丝不苟的土司。
蓝老师有一个同学,姓朱,家里是望族,父亲亦是法国教会的,住在绍兴路5号的一幢华美的洋房里,花园很大,可以打网球。同学生日,他们在草坪上开派对,留声机里是爵士和法国女歌星。
我问:有那里的照片吗?
蓝老师说,有的,你来拿,我请你吃烤牛排。
九十年代初,她突然给我电话,说要请我吃饭。在淮海路上的一家饭店里,她点了贵妃鸡。她说,我要去法国了。我去那里读一个博士。
天呐!六十四岁,去国外读博士。
我惊讶,更是钦佩。
她没有太多的钱。她和年轻人一样,勤工俭学。给公寓楼分信,给初到法国的留学生补习,也替他们的权利写诉状,上法庭。
在巴黎,住的地方,靠近先贤寺,闲下来,就去里面坐坐。她喜欢坐在居里夫人面前。
期间,她回来,约我在“新天地”。一顶红色的法兰西帽,喝意大利特浓咖啡。
我去巴黎的时候,她给我一张巴黎地图,一张地铁联票,特别关照我,奥塞博物馆你一定要去的,一个旧火车站改建的艺术仓库。她还说,要吃便宜的午餐,就去学校的食堂。要买便宜的香水,就到中国大使馆开设的学生处。
蓝老师做人的世俗标准是:可以帮人就帮人。在巴黎,她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导游和留学生的生活指导员。
七十岁的时候,蓝老师以“优秀”的评语在巴黎社会科学院拿到了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巴黎的中法学校聘请蓝老师执教。这样,她就在巴黎呆了12年。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们坐在作家协会的一个客厅里,吃玛格莱特小甜饼,听周克希先生读他新近翻译的法国名著《追忆逝水年华》。
我说,你读得真好,简直是要入迷了。
周克希说,是蓝老师教得好。你比我幸运,可以在她家里吃法国菜。我见她,是要必恭必敬的。
周克希原先的法语老师,也是外国语学院的教授,一个很谦卑的绅士。他觉得自己的法语里有无锡口音,怕影响了学生,所以就把周克希推荐给了蓝老师。
蓝老师是作为法国教师退休回上海的。
年纪大了,不能戴着贝雷帽骑在自行车上穿梭了。
我去看她,她总是送我法国香水。天知道她囤积了多少。
最出怪的一次,她拉开大衣橱,拿出一件酱紫的羊绒大衣,执意要我穿上。很轻柔,很温暖。
篇4
这段时间我们都沉浸在分离的悲伤气氛中,虽然都知道现在的分离并不代表永远的再见。
以前老看别人分离的样子,感觉很好笑,不就那样嘛,现在终于轮到自己了,才深刻体会到了这一切的沉重!
提前说好了,姐妹们到时别太“煽情 ”,可当看见一个个平日里熟悉的身影越走越远,逐渐消失在眼前,鼻子立刻变得酸酸的,眼泪还是禁不住聚集在一起,夺眶而出... ...
回想起六年的点点滴滴——
一年级,一下课就和鑫、晴、晨、文,直奔‘蘑菇亭’。那时不知那‘蘑菇亭”哪来那么大的魔力——让我们五个死党在那第一次见面······
二年级,我们彻底混熟了,并像电视里那样‘拜把子’。现在回想起来,真为那时的天真、幼稚而感到好笑,可偏偏是在那个童真时代建立的友谊最为珍贵······
老天真爱跟我们开玩笑——
三年级时,文不小心在洗澡时烫伤了,是严重创伤。没办法,她半个学期没来上课,我们也经常去看她、帮她补习。可这也不是办法,就算她现在去上课也跟不上我们的进度了。无奈之下,她爸妈带她去了郴州,一边治疗一边学习。就这样,我们痛苦的失去了文,即使我们和文都不愿意这样,但为了她的身体和学习,只好······
四年级时,我们的、最亲爱的冯老师也离我们而去,我们这个大家庭沉浸在悲伤之中。悲伤之余,我们更不能辜负冯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只好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
五年级时,鑫也随她父母转学了,五个只剩下三个了!我们悲痛不已,可生活是残酷的······
六年级,我们都在为毕业会考做最后的冲刺,大家都不想在小学最后的时光中留下一丝遗憾······
毕业会考的前一天,我们放假了。我们没有痛痛快快的玩,谁也没心情玩了,不是在复习,而是在和同学们告别。那天下午,我们不约而同的来到了教室,而且都带了毕业照。 平时乱糟糟的教室现在看来都是那么的温馨,地板上由于收拾东西而散落的垃圾此时都是那么的令人留恋,
愿所有的一切都定格在此时,变为永远!
但我知道,我们心中都很清楚,时光不会等我们!现在的分开不代表永远的离别,只要我们心中一直想着216这个大家庭、大集体,216永远不会分开·····
篇5
当灾难来临,当家园变成无法栖身的困境时,当家园变成不得不挥别的一片废墟时,我们是否还会苦苦坚守,是否还会在意家园那无声的等待,就像母亲的目光永远等待在你离开的方向。
是的!我们会不顾一切的回来,回到曾经寄托过年少情怀的家园中来,回到承载着无数记忆的家园中来,回到盛放着希望和憧憬的家园中来,因为她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永远无法割舍的家园,无以取代的家园……
震后满目疮痍的川西北大地上,回荡着痛失亲人、家园破碎的悲怆呼声,回荡着从头再来、重建家园的坚强呐喊!
家的眷恋
孟 醒
回家的感觉是永不消散的温馨,丝丝萦绕在心头。每当我背着空空的行囊,携着满心的疲惫与憔悴,在静谧的月夜踏上故乡那条弯弯的泥径,泪水就会夺眶而出,冲淡所有的沧桑。泥径的尽头,那道青竹篱笆内,有我白发的母亲火塘边喃喃的低语;不知名的小花在院子里静静地吐散着清香;秋虫低鸣婉转;草丛里似乎还飘散着童年时那催我入梦的摇篮曲……
于是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总渴望回家,不为吃现成饭,穿现成衣,只想抛却所有的忧思,所有的积郁,感受那份闲适,那份恬淡。
外面的天空总显得不太晴明,而家乡村外那片树林掩映的蓝天带给我的写意与舒怀却无论如何也难以忘记。那云、那风、那和煦的阳光、那清淡的草香,都曾给我甜甜的意趣。如今,当我跻身于繁华的都市,穿梭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于陌生的脸孔之上却寻不到一丝往事的印迹,时常不经意间便迷失在钢铁森林里,找不到来时的路。每每于暴雨的夜晚,只身一人蜷缩在路边的电话亭里,透过泪流满面的玻璃窗,无言地读着孤寂的大街,沉默的夜色便深深涂抹我的面颊,迷蒙了我的眼睛。
漂泊异乡的游子融入浓浓的夜色,心中最为渴望的便是家的温暖。这种情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当年大禹治水之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会是怎样的无奈与凄凉?他的传说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是因为这种情愫。
中国人是最注重家的观念的,这份深深的眷恋积淀下来,便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透露出丝丝质朴的情怀。古诗词中以怀乡为题材的佳作层出不穷,从“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乱山深处过重阳”,还有“大漠中秋夜,月是故乡明”,无不渗透着真挚的思乡之情。家的召唤和对家的眷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形成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凄美哀婉的风景。
家是一盏永恒的灯,时时照亮游子的孤寞。让满心的伤怀在那片光明里蒸发而去,破晓之时,整点行装,带着昨夜的温情上路―前路依然漫长,但不再感伤。迎着夕阳,我紧握双拳,就像儿时牵着母亲的衣襟。脑际浮现出那条弯弯的泥径,泥径尽头那道青竹的篱笆,那扇破旧的窄门,还有母亲倚门而望的身影和风中飘拂的白发……
走在母亲深情的目光里,我不敢回头,也无须回头,因为我明白,这一切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永远也抹不去的背景。
梦中的家园
王成峰
人们啊,不要去打扰那些远方的漂泊者,我知道,或迟或早,他们终要回归自己的家园。即使在流浪的旅途中倒下,他们的灵魂也终会回到自己的家园,回到亲人的梦中。
家园是一种信念。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
越来越多的漂泊者,
越来越多的归家的歌。
家园之于我们,永远是这样地梦萦魂牵。
那回肠荡气的萨克斯音乐《回家》,还有保罗・西蒙那充满青草般轻松、疏懒气息的《乡村大道》,将一颗颗归家之心,沐浴在无限的感动中。
年轻的时候,我们视家园如鸟笼,收不住飞翔的双翅,无法将生命之舟系于一处,更无法抑制住对远方的向往之情,一心想着冲出家门,那样地匆匆忙忙,那样地急急迫迫,那样地义无反顾。当如鞭的岁月驱赶着我们从豪情万丈走向理智沉静,走过苍凉,走过荒原和河流,岁月的伤痕爬上额头,思念与泪水漫过季节的河流。驻足于繁花的尽处,我们再也抑制不住对家园的渴望,渴望回到那个宁静的出发地,回到那个精神的栖地,安然地,安然地梳理起自己的羽翼。
回望故乡,父母的期盼和亲情有增无减,故乡亮丽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更加动人,布谷的叫声更加悠长清亮,童年的趣事更加清晰在眼前……梦中的家园啊,我们向往已久的家园,我们夜夜思恋的家园。
那是一个流浪者灵魂的泊地;
那是一个跋涉者在疲惫与困顿的憩园。
永远的家园
―献给“5.12”四川地震灾区同胞
晏弘
天昏了,地黑了
山也崩了,水也毁了
瞬间,灾难如魔
美丽家园变成废墟
知觉在哭泣的背后哭泣
泪眼在别离的深处别离
家,我的家
梦断这里
风吹来,光照来
一声呼唤,万种温暖
此刻,火种点燃
亮起人间长情大爱
灵魂在升华的大川升华
血脉在连起的命中连起
家,我的家
不离不弃
只要我们双手在,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挺起不屈的脊梁,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一位在德国的中国学者在博客中这样写道:“一个能在废墟的基础上站起来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经得住考验的民族;一个能在废墟的基础上重建家园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最有希望、坚不可摧的民族。”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在地震灾区看到:在房屋的废墟旁,在倒塌的厂房外,在浸泡着无数哀伤与悲恸的大地上,到处是擦干眼泪、重建家园的身影。
灾区的大规模重建,数百万灾民的安置,无数破碎心灵的拯救,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漫长过程,但是,灾区的群众说,只要我们双手在,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地震让这里的人民失去了一切,但没有失去对重建美好家园的梦想,没有失去尊严与刚强!地震,震不垮人们的精神与意志。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多少代人胼手胝足营造完成的美好家园,瞬间破碎……截至6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累计4000多万人受灾。
绵竹市天池乡农民杨绍元说,他看到一座山头平移了几里远,把一切碾压得粉碎,“我只逃了一条命出来,连铺盖都没带出来。”
但是,地震能摧毁灾区人民的家园,却无法摧毁他们的精神与意志。他们知道,坚强地活着,才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好的慰藉。
安县花镇联丰村9组村民李成林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媳妇和孙子,只剩下他和老伴。他的眼泪几乎流干,但记者见到他时,老人正在给庄稼打农药,他说: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
在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村,记者见到魏永强,他正赤膊在收获家里的油菜子,离他劳作的地方不到一公里远的北川中学废墟里,至今还掩埋着他大儿子的遗体。炎炎烈日下,他偶尔朝北川中学望一眼,脸上汗水泪水纵横。他还有一个小儿子。他说:“要让这个孩子好好读书,长大有出息。”
在地震灾区广袤的土地上,一顶顶帐篷搭起了,一条条公路打通了,一间间活动板房建好了,开始有炊烟袅袅、书声琅琅,开始有笑脸,开始有信心……虽然恢复到地震前的状况,还有一段漫长与艰巨的路要走,但是,灾区的人民都相信:他们能够重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映秀镇是汶川大地震震中,惨烈不堪,但人民已经开始为重建家园做准备了。渔子溪村村民马学清有两位亲人遇难,埋葬了亲人后,他在家里的废墟里翻出了一台冰箱,放在帐篷里。他说:“这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怎么能离开呢?我要把家建设得比原先还好。”
虽然遭遇如此可怕的灾难,但人们仍然咬着牙在废墟上昂起头来:家没了,没关系,土地在,勇气在,精神在,希望就在。地震,震不断农民对土地的眷恋。
地震前后,正值川西北抢种抢收的农忙时节。
但是,地震,夺走亲人、毁坏家园,却无法让这里的人民离开他们的土地,离开他们的即将收获的粮食。
连日来,地震灾区数十万农民奋战在抢收抢种的田野上,应收尽收、应种尽种,他们白天在土地上忙碌,晚上睡在帐篷里。这些在破碎家园上的忙碌身影,无言地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农民的坚忍与顽强。
在北川,农民们正在争分夺秒地收割小麦。“我们现在是晚上住帐篷,白天收粮食。”北川县擂鼓镇农民张德胜说。在地震中,张德胜的父亲遇难,房子倒了,但是庄稼还在。他是首批从绵阳安置点回到家乡的受灾群众,一回到家,就和家里幸存下来的人抓紧时间收割麦子、补种大春作物。
地震发生后,政府紧急转移受灾群众,在各个安置点,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妥善照顾,衣食无忧。但是,对土地深深的眷恋,让这些农民们迅速踏上了回乡生产自救的路。他们背着政府发放的食物、帐篷,还有化肥,满头大汗而又满心期盼地奔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他们被摧毁的家园,樱桃熟了,秧苗绿了,麦穗金黄,油菜子乌黑发亮……这是挡不住的勃勃生机。
“不撂荒一块田”,“不让粮食烂在地里”,这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遵循的古训。
生产,是企业的命脉,大量工业企业,在地震中遭受了惨重损失,一些企业甚至陷入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刻。但是,他们没有等靠要,在妥善安排受灾职工的同时,迅速组织人员清理生产现场,积极调动骨干抢修损坏设备,科学调整产品生产计划,企业生产迅速转入正轨。
在汶川县城,当一盏盏灯在残垣断壁间亮起来时,谁还能怀疑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呢!地震,震不断我们重建家园的梦想。
在灾区采访,受灾群众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话就是:有政府帮助,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但是,我们不能全部靠政府,我们都有一双手。
在特大地震灾难面前,四川灾区群众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恢复正常生活,重建美好家园,不能等,不能靠,意志不能垮,双手不能闲,我们要谋生活。
这些用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的受灾群众,正在让世界看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历经磨难、饱尝艰辛,砥砺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转自新华社 记者 肖春飞 邹陈东 侯大伟 有删减)
废墟上托起“明天的太阳”
天像往常一样的蓝。
这里是帐篷学校,是被多少双充满爱心的双手搭建起来的帐篷学校―没有音乐伴奏,汶川地震受灾最重的北川中学509名高三学生,19日在集体高唱的国歌声中复课了。
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抚慰着亿万民众的心,也为满目疮痍的灾区带来一份生机与希望。
尽管余震尚在持续,灾区的人们已开始了重建……
一个个希望的火种正在点燃。
“擦干眼泪、勇敢选择坚强;走进课堂、扬起理想风帆”―在灾区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一条条红色标语挂在绿色的帐篷上,让人振奋和温暖。临时教室是废墟中最早立起来的建筑。
5月18日,灾后第六天,一所由板材临时搭建而成的小学在绵竹市遵道镇落成。
20日上午,绵阳城飘洒着凉凉的雨丝,空旷的南河体育馆里,一夜之间被无数双爱的手支撑起了12个大帐篷。
“帐篷学校接收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北川的,绵阳市所有老师踊跃报名到帐篷学校去教课,有老师们在,孩子们就不会感到无助和孤独。”二年级的夏芙蓉老师含着眼泪对记者说。
21日,灾后第十天。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诚栋抗震希望学校开学,琅琅读书声成了这个世界上动听的声音……
23日,总理探望在北川中学安置点的同学们,铿锵话语仍响在耳畔:“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
为帮助孩子们应对感情创伤,帐篷学校附近一个个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起来。牌子上写着有关心理健康的建议:“说出你的需要和感受”“给自己一些时间”。
在用帐篷搭起的“临时学校”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老师”。中国红十字会等组织的特色心理救援队的成员―奥运冠军邓亚萍,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梦想,孩子们不断鼓掌,发出笑声和欢呼声。
操场上,四川籍奥运冠军高敏则用家乡话鼓励着灾区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们“超越自我”的声音盘旋在操场的上空。
“我们一定好好学习,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天府之国。”
“我一定传承我父亲的血脉,好好生活!”
这是记者采访几位经历劫难的四川学子的话语。他们在灾难中生还,在灾难中成熟,用自己的行动和誓言,诠释着坚强不屈的真义。
(来源新华网 有删减)
重建家园
向敬之
你支持着我,我支持着你,
再大的地震坍塌不了前行的步履。
中央的关心给了你家的温馨,
八方的救援支持我笑迎风雨。
你帮助着我,我帮助着你,
美丽的笑容传递了和谐的春意。
陌生的问候给了我真诚仁爱,
清香的便当带给你热情洋溢。
这就是爱,最美丽的诗意,
走过艰难携手在亮堂的天地。
军民相亲,党政同心,抗震救灾,
一次次微笑迎来崭新日出。
这就是爱,最温馨的记忆,
化作壮美生发出不朽的恋曲。
勇士辈出,众志成城,重建家园,
篇6
记得过去的新衣,常常是在新年的时候添置,即使是早就做好的,也一定要捂在箱子里等到初一才向亲友展示。衣裳不讲质地,不论时尚,只要是新的,就算是好好地过了一个年。现在的新年也添新衣,只是衣橱里挂着太多的新衣,也就看不出新衣的新了。
记得过去的糖果,只有一种甜,能在春节的时候吃上母亲自制的米花糖已算是一种奢侈了。而现在的糖果有芝麻甜,花生甜,玉米甜,椰子甜,红茶甜,还有巧克力那种苦苦的甜。
记得过去到乡下走亲戚,看见亲戚家残破的木门上贴着春联,那春联被灰瓦土墙映衬得十分耀眼,便问父亲:“为什么要贴红纸?”父亲说:“房子很旧,贴上红纸就显得新了。”而现在的房子比春联还要耀眼。
记得过去的年夜饭总是母亲用一双缠着胶布的双手在厨房里辛勤劳作,当我们享用完满满一桌菜时,母亲又开始包饺子了。几乎每次过年,累得直不起腰来的母亲都要在床上躺上一天。现在我们把年夜饭摆在了酒店,母亲穿着体面的衣裳,悠闲地评价着哪个菜好吃,哪个菜更香。
记得过去整个春节期间,是走马灯式的拜年,走亲戚看朋友,挨家挨户,唯恐拉下一家、得罪一家。现在的新年,人们除了看亲戚,也看世界,有人参加港澳游,有人去了新马泰。年味淡了吗?不,是变了,从单一变得丰富,从贫穷变得富裕,从美好变得更美好了。
篇7
在我回家的路上,天下着好大的雨,不过呢,我没有带伞,独自在一个角落遮风挡雨。我还是没有逃过水雨的淋湿,真的那雨很大,我在那里被雨淋湿了,发现我感觉到头有点晕晕,就在这时,我想起来咯。我就在这个地方看见那女孩的。刚我想起来时,头痛的厉害,在那里被雨淋湿了全身。眼睛有点迷茫咯。我看见一个红衣服的女孩走来。
过来一天咯,我才慢慢的睁开眼睛,看见一个温柔的女孩在守在我身边。我没有叫她,看起来她好像一夜没有休息,非常的困。我在想我怎么会在医院里呢。心里好奇,不久她醒了,很温柔的说;你好些吗/感觉怎么样,我说一句,你在问我吗?当然了,我不认识她,以为她只是在我身边睡觉的女孩。这时,我看她的眼神,有种不同的感觉,和我那次看见那女孩时的一样,她的眼神好像在告诉我什么,但是我也说不清这种感觉。
女孩站起来说了一句话;你没有良心,我才清醒过来,明白了,原来是她,我装模作样的问;你谁哟,为什么这么说我。看样子她要生气咯,不过她没有骂我。只是温柔的说,做人要有良心,不然不会有好报的。说完看来你好了,我也走了,我知道我只是好奇心,并不是真心想那样对她的。
我慢慢的走了过去,说了声谢谢你,我不知道她叫什么,我就用了个你子来形容她。只见她说了声不用了,我是角咯看见你晕倒了,就把你送去医院咯。没有什么,当她走时,我还没有来得及问她的名字,她是如此的善良。
我不知不觉的回家咯,我回家时一直在想;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呢/在怎么说是她教了我,我的去好好的谢谢人家。
几日过去了,我的病好了,在家里好久咯,都没有出去过,于是想出去走走,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的病好了,不过今天的天气很好,天气晴朗,在街上有好多人的笑容,我在想,今天我会不会遇见她呢,因为我想知道她的名字,我就好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在我的梦里,都是她的存在,她的温柔;她我守在我身边的感觉,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迷人,是那么的让人沉迷。我走在街上心情是那么的愉快,看见天空的是那么的灿烂。不小心把一个女孩碰到了,我低下头一看,原来是她,她站起来准备想骂人的,看见是我,她又咽下去了,我看见她满脸的忧伤。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因为我看见了她的心里对我的不满。我想起来咯,可以带她去些开心的地方,做些开心的事情。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于是我问聊过问题,你想不想做开心的事情,她想了想什么事情啊。没有什么我不敢的,是吗,就说你不敢,走,去就去,有什么啊,我一路聊着,非常的开心,很快就要到了,我问她的名字,电话号码,只是我在担心她会不会不说呢,正在想的同时,她已经说了,原来我是这么看她的。在说人家还救了我。我怎么可以这样想,于是我还问了她的年龄,她22了,没有男朋友。于是我在想,如果我追她的话,会不会答应呢。刚想说出来,这见她说了句好美。
我们来到了,应该可以说是世外桃源哟,因为这里有很多的野花,各种各样的,什么颜色都有,她告诉我她叫雪林,我们一起在这里开心的放松心情,说了很多关于自己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一直纠缠着她的心里问题,我就没有问了,不想去提起别人的忧伤,不管我有多少的疑问,我还是没有说出口。不想在让她伤心。于是我这个世外桃源向她表白,我不管以前你有过什么,我们去忘记它,重新开始。我们一起在这里发了个誓言就是;我们以后要永远的在一起,永远的幸福永远不离不弃,永远不让对方忧伤和悲伤,永远让别人羡慕我们,永远不要背叛誓言。
我的感情虽然是个故事的缘分,但是我们找到真实的感情,找到真爱,一生一世的爱情。我希望别人和一样,找到最近的真爱,要对自己的爱情专一。不要玩弄爱情,真爱只有一次。
篇8
初听校园民谣,是小学时代,受姐姐的影响,很奇妙的感觉。也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听懂,有没有明白,只觉得歌声空逸而缥缈,给人以心灵上的触动,无声无息,莫名地被感动。
光阴荏苒,微风吹过的时候,一切都已改变,才想起自己已经慢慢长大。一个人抬头仰望天空,忘记了所有的语言。在音乐中陶醉,在校园民谣中迷失。这时,也许思想成熟了吧,觉得校园民谣是一种美,一种无声的倾诉。
说不出那些校园歌手内心的想法,只知道他们都有奇怪的性格,或者说是捉摸不透。他们传唱校园民谣,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很微妙,总之无法用言语表达,有着太多的共鸣。
朴树的音乐总是有着彻头彻尾的孤独和莫名的忧郁,永远交横着凄美的阴霾。他唱歌不带动作,上领奖台不懂得感谢公司。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和透明,似乎他留给我的印象就是带着一顶白色的帽子,用长发遮住双眼,只能看见他在话筒后努力地歌唱。“不把这世界看得太清楚”正是他的寂寞的苍白,有着对世界孤独守候的苍老和矜持。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好在曾经拥有春秋和冬夏/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许巍的歌声难以用言语形容,需要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他的歌声与朴树的很相似,原始而朴实。他的吉他声中有着令人落泪的破碎,有着恍惚而嘶哑的旋律,有着昏黄的色调,像极了发黄的老照片。没有做作,有的只是平静,却又荡着微微的涟漪,大概就是音乐比言语多的那份韵味吧。
阵阵清风吹过/抚动天边的云彩/缓缓透过车窗/看这移动的城市阵阵花香袭来/鸟鸣婉转而悠扬/缓慢地飞翔/在这奔跑的原野/此刻寂静的心自在又安详/我心深处的孤独是渴望/我曾莫名地无尽等待/就这样消逝风里/无踪影
老狼的歌声是一本日记,他将成长的记忆一页一页地撕下,用相同的忧伤和焕发的年轻浸透了我们。不论是《晴朗》也好,还是《喜悦》也好,或者是他和叶蓓的《青春无悔》也好,永远浸润着青春,蕴藏着遥远的丰厚。
青春在飞向艳阳/但愿一起飞过/但愿一起飞过/默默共负着痛楚/喜与悲是必须经过/是与非冷雨里飘过/无言接受那痛楚/伴着我踏着寂寞路/仍能热炽地高歌
总之这些歌手,唱出的是校园民谣的魂,是校园中的青春,也或许是更多。
听校园民谣时,总觉得身边不再有喧嚣,只有旋律回旋,身体消失,灵魂飞升。那清淡的旋律如同在海中的波浪,朝心灵涌来。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只觉得是神经的愉悦和恬淡的放松。没有压力,没有繁华,没有喧嚣,没有躁动,只有内心深处的澎湃和心田处的折服。
如落叶纷飞的漫漫中独自飘零,如芬芳娇嫩的喜悦中深深呼吸,带给人的总是一种飞的感觉,还有一点静谧。
篇9
‘三八’妇女节到了,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
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我面带微笑地跟妈妈说:“妈妈,今天我给你洗一次脚!”妈妈惊奇地说:“哇!今天女儿怎么这么乖啊?”我傻傻的笑了笑,然后便跑进卫生间准备了。我放好水,端到妈妈跟前,让她把脚伸到盆里,就一个脚趾一个脚趾地洗起来。妈妈的脚很白,但有些粗糙,脚上还有个疤,这是我小时候妈妈背着我走路,不小心给划破留下的。因为那里有好多老茧,这顿时让我伤心起来。不管是老茧还是疤,都是为劳而留下的痕迹。妈妈这么对我,而我有时还惹她伤心、生气,真不应该。突然,我很想给妈妈讲故事,因为妈妈在我小时候总是在给我洗脚的时候给我讲故事。“妈妈,我给你讲故事吧!”不等妈妈回答,我便自顾自的讲起来:“从前······”
故事讲到一半,我抬头看了看妈妈,见她的笑容是如此幸福,我的心也随之感到甜美。
“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啊”妈妈有感而发。
“那我天天给你洗脚,好吗?妈妈?”
篇10
我家就是这黄土地的一粟。多少年来,没有多少同乡人走出这里。每天当夕阳染红了半边的天空时,我总是喜欢看着远方。虽然远方的远方永远是黄土,永远是没有花香,没有绿树的荒坡,永远是没有生机的枯黄的天空。但好多年来我一直坚信着远方的远方会是充满绿草花香的平原。在那里,会有我们那祖祖辈辈的渴望。
爷爷,几乎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他那枯瘦的面颊中分明写着这个千百年生活在这儿的家族的辛酸痛楚,他那花白的头发上分明刻着岁月的痕迹,他那苍老早已失去光泽的双手早已刻满了岁月的年轮。听爸爸说,从民国开始,千百个像他这样满载对远方的远方的渴望,对富贵的追求的一批批农民穿越层层沙漠,在那通向自己的渴望的路上忍受着饥饿与死亡的威胁,拼命地像包头进发。虽然这走西口的路是那样的可怕和艰险,虽然年百年来几乎没有人到达那里,虽然这走西口的路上埋葬着无数祖先的白骨,但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他们对远方的远方的追求。他们以山里人特有的那种坚韧穿越了这条送死路。
但走出这条路,他们才发现这片土地与自己想象的有多大差异。这里没有充满爱的天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金钱。虽然这里有花草树木,有广阔的草原,但在这群想黄土一样的农民的眼里这里终究是残酷的世界。根本就比不上什么黄土地。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又离开了,又重新回到那只有属于自己的乐土。他们期望当这个残酷的世界消失后,自己能重新回到那里。岁岁年年,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但他们始终是没有等到这一天。爷爷从来都是个很强的人,当年好多人劝他离开。但他却不肯轻易的放手自己的追求。他留在了那里,一转就是好多年。
奶奶是一个终生在等待中度过的人。年轻时爷爷出门,年老时儿子女儿出门在外。她一直静静的看着远方的天空,持续的等待、等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丈夫、儿女并不是她最亲的,黄土才是她最亲、最了解她的。好多年来,黄土静静的等待着远游的游子的归来,等待着人们的关注和绿草烟花的到来。许多年来,每次当太阳将要落山,如血的晚霞砌成一堆堆似火的城墙,凄凉的羌笛声遮盖了这个静默的黄土地,成群的牛群映着如火的霞从荒山上下来,一阵阵雁鸣凄凉的从远方传来时,这无限的孤独与凄凉又紧紧地缠住她。她似乎从来没有从这无限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即使到了灯枯油尽之时,她还着爷爷的名字。她的生命似乎就是一盏只为爷爷燃烧的油灯。来时春光满面,去时冷月无声,只留凄凄惨惨的黄土声。
又是好多年,村旁的树木都干枯了;又是好多年,黄沙滚滚,吹透了离人的心;又是好多年,爷爷、儿女终于回来了。又是当太阳将要落山,如血的晚霞砌成一堆堆似火的城墙,凄凉的羌笛声遮盖了这个静默的黄土地,成群的牛群映着如火的霞从荒山上下来,一阵阵雁鸣凄凉的从远方传来的时侯了,但是再也没有奶奶,再也没有曾今的那个稻草房…
唯一剩下的只是这曾今让他们渴望离开、现在却让他们渴望回来的的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