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节目范文
时间:2023-04-05 22:2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视谈话节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电视谈话节目进入我国观众的视野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并曾作为主要节目样态占据各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有人统计过,2006年全国电视谈话节目超过200个,但大部分节目都只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其中的根源是值得探讨的。
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观点,本文采用叶子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方式,即访谈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专访节目形态和谈话节目形态的统称,本文把研究范围界定在谈话节目中,即“由主持人邀集嘉宾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电视节目具有大众传播的属性,同时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交谈又带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因此严格说来,电视谈话节目是在大众传播中融合了其他传播类型的节目样态,但这种融合到底是“大众传播的人际化”还是“人际传播的大众化”。理论界存在着争议。同时,也有观点明确指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交流和日常生活的人际交流有质的不同,上述两种表达似乎过于简单,并没有体现电视谈话节目的本质属性。
从严格意义上讲,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制作过程和播出过程,前者以传播为目的,后者是传播的真正实现,是大众传播,但传播的效果则直接决定于节目的综合制作水平。因此。孤立地对播出过程进行分析显然是不全面的。本文拟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全过程以及参与各方的传播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对其本质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找到电视谈话节目实践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根源,并探讨其解决办法。
我们先来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一般包括前期筹备、谈话现场录制和后期剪辑制作三个紧密相联的阶段。谈话节目的前期筹备是确定话题、设计谈话内容、选择节目表现方式等,这个阶段是由策划、编导和主持人等共同完成的。现场录制是节目的真正实施过程,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谈话交流通常以“准直播”的方式进行(大多数的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没有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有浓重的人际传播色彩。一般的谈话节目录制两到三个小时,而播出只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所以,编导要对现场的谈话进行浓缩,并保证节目仍具有“现场谈话”感觉和氛围,这就是节目的后期剪辑制作。
很明显,谈话节目制作是组织行为,目的就是制作一档可以播出的节目。它有严密的前期策划和管理,节目内容、节目形态、节目时长、嘉宾的选择、话题的选择、谈话的方式、谈话的节奏、话题的走向等,都是在一定的规划下进行的,而且,在后期制作时也要遵循预定的原则和规划。这一前一后的规划和删削也决定了电视谈话现场的组织传播特征。在电视谈话现场,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谈话是以制作节目为目的的,也形成一个组织,有强烈的目的性。尽管现场交流是没有文稿的、即兴的、面对面的,反馈及时的,但主持人和嘉宾的交谈不仅仅是说给对方听的,也是为了谈给现场观众听的,更是说给电视机前的听众的,这与人际传播的自发性、随意性、自由性的特点有明显区别,二者不可混同。另外,由于电视谈话节目是在大众传播平台上的播出的,这对它的可视性、艺术性、思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电视谈话节目制作播出的全过程,其传播模式可以定义为组织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平台的延伸――公开交谈的艺术展示。
电视谈话节目现场的传播模式决定其谈话现场的特定场景和氛围。传播过程的展开依托一定的社会场景,“社会场景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础”,。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会有不同的举止、或受到所在的地方和参加者的影响,场景的区别会影响到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现场来说,正如张颂先生提出的,场景是“实境”与“虚境”的结合:主持人在和现场的嘉宾交流是实境;通过媒体平台和大众交流是虚景。对此,约书亚・梅罗维茨也有类似的表述,即媒介平台使“表演的社会舞台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社会场景”,谈话现场是物理场景。媒介创造出的是“信息场景”。谈话现场的这种虚实结合的传播场景构筑了新的交往模式和传播模式。生活中面对面的谈话是没有虚境的,交流对象总是可感的,确定的;电视媒体给电视谈话节目增加了“虚境”,而对这个“虚境”的感知和把握往往体现了一个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崔永元讲过自己早期作为主持人参与《昨日童星》节目录制时的一个疏忽:“有个嘉宾说到张嘎子,我就想去看照片,上去了,把照片拿下来,自己看看,再给了别人”。如果是普通人际交流这一系列动作毫无问题,但当时导播立即指出,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照片拿过来,在镜头前展示一下”,“让大家看完以后,再拿过来给观众”。显然,这个所谓的疏忽就是忽略了电视的特性,没有顾及到场外观众对看照片的视觉需求,只让自己和现场观众看清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节目的传播效果。媒体创造出的这个信息场景从本质上区分了生活中的传播和大众媒体的传播,即使被大家认为是最像生活中面对面传播的电视谈话节目也从本质上和生活有了距离,不仅多出了一个信息场景,原来的物理场景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两个场景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杂糅在一起互相影响制约。虚境传播决定了实景传播的性质和目的,实境传播是虚境传播目的的执行。
电视谈话节目现场传播关系也是复杂的,是一对对传播关系的有关联的叠加形成的一个系统的传播的网络,是一个组织传播的现场。“是否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加信息交流,是区别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参与谈话的人员是作为节目的一员参与其中的,作为节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场外观众进行交流。我们可以用图来显示谈话现场的人员状况:
如图所示:左边的平面代表电视谈话节目录制现场,右边的平面代表场外观众接受信息层面,在这个立体三角形中,先是谈话现场平面有三组一对一的传播关系:主持人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嘉宾现场观众;每组传播关系又和剩下的那个倾听对象形成了新的传播:主持人和嘉宾现场观众、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嘉宾、嘉宾和现场观众主持人,这六对传播是有及时反馈的,沉默、掌声、笑声、语言都是反馈的形式。再看连接两个平面的传播关系,两个平面之间听不到反馈。每一个现场的人员组成元素都会单独向观众传播信息:主持人受众、嘉宾受众、现场观众受众;而现场的每组交流又会共同向观众传播信息:主持人和嘉宾受众、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受众、嘉宾和现场观众受众,最后现场所有成员集体和受众形成了传播关系:主持人和嘉宾及现场观众受众。可以看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关系实际是两个交流过程的嵌套,即现场构成的每对交流关系又通过电视平台和场外观众
构成新的交流关系,正如卞之琳《断章》里描写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谈话现场,各参与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同时话语权也有不同的等级。这也是组织传播的特征,因为人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是平等的。虽然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都参与节目的录制,但是他们节目参与的程度、在节目中的地位、话语权力大小是不同的。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始终掌控着谈话的主动权,控制着话题走向。他有提出问题,适时转换话题、打断谈话的责任和权利。比如崔永元曾在不同场合谈过他如何打断谈话而不伤害观众的妙招,当然他这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表达拒绝,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拱手让出谈话现场的控制权。嘉宾则只有决定是否回答的权利;现场观众为了配合节目的录制,也只能在主持人同意的情况下才拥有话语权。
在分析了电视谈话节目制作的全过程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谈话现场是整个节目制作流程的一部分,并且受其传播模式的严格制约。电视谈话节目不是把私密的人际交流公布于众,而是“将已经是公开的事情变得更加公开。”正如约书亚梅罗维茨所解释的:“‘公开一公开’的事件是指那些在电子媒介的帮助下超越了空间一时间的范围,每个人都可能接触。”。因此,只分析谈话现场的面对面是不全面的,“大众传播人际化”和“人际传播的大众化”观点显然都有只针对谈话现场这个片段,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概括如下: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组织传播,其传播方式组织内和组织外传播两个部分,谈话现场是组织内传播,而组织外传播就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规定着谈话现场组织传播的目的;根据大众传播的目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流程有充分设计和规划;传播场景是对策划文案的一定程度的再现和灵动发挥,传播场景中每个个体都是节目制作团队中的成员,依照大众传播目的的规定性,以组织中的特定的身份进行沟通,享有与特定身份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
认识清楚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对提高节目质量有重要启示的。
节目组的品味决定着谈话现场组织的氛围。谈话现场组织虽然是经过策划团队和主持人反复商定的结果,但是这个临时组织常常只存在几个小时便被解散了,伴随着强烈的灯光的炙烤,录像机的监控,让这些关系复杂的成员畅所欲言,形成融洽的交流气氛,难度可想而知。对谈话现场组织的有力支撑和掌控其实更多地来源于现场背后的团队的力量――节目组。组织“能创造意义,具有价值观和规范,因其共同的事件和仪式而代代相传”,所以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崔永元多次谈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人文精神”,认为这种组织文化才是节目品位的保障,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品味不是在谈话现场形成的,不是靠技巧支撑的,它更多地来自整个节目团队的文化品味。《艺术人生》的制片人王峥在谈到团队精神时总结为“用艺术点亮生命”,这是他们整体制作群体的价值取向的体现。通过屏幕我们看到的是谈话现场的气氛、格调,但实际上反映了整个节目制作集体的品位。既是策划又当过谈话节目主持人的阿忆说:“主持人临场把握固然重要,但幕后方案的力量是决定因素,它可以限制明星嘉宾的矫情和嚣张。这种结构非常像是,幕后预案布好沟渠,主持人像个拿铲的农民,嘉宾的话语水流沿着预定沟岸行走,遇到临时阻塞,农民就用铲子轻轻疏导引流。”
篇2
关键词 谈话节目;叙事;人物形象;规范化;标识性;传媒科技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08-02
吉林市电视台开办了一档谈话类栏目《绝对情感》,它以“说我们自己的故事”为定位,强化叙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市井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节目自开播就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反响,连续在全省电视台文艺评奖中获得自制类栏目一等奖。这档小成本栏目之所以能在地方电视台取得成功,我认为,立足本土、强化叙事是它取胜的法宝。
首先,节目的故事化,符合百姓的欣赏口味。
影视艺术自诞生便与叙事有不解渊源,复制人生圆了人类化短暂为永恒的梦想,人们对情节化的叙述始终情有独钟。
尤其是日益把看电视作为消遣的手段的今天,听故事比硬性说教更具有吸引力。在此种前提下,叙事性的强化与贯穿,恰恰投受众所好,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这为这档节目的成功普及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强化叙事,是规范谈话内容的重要手段。
谈话节目以“聊”为主,这种聊本身较之于其他电视节目就缺少规范性。加之,每一个做客节目的嘉宾,多数囿困于某种情绪中难以自拔,具有强烈的倾诉愿望,作为或喜或悲的情绪的承载者,他们过于主观的倾诉如不加以限制,将很难实现节目创作的中心任务,会使编导的策划成果付之东流。所以,创作伊始,编导确立唯一的结构模式,用讲故事规范谈话走向,加之主持人的有力配合,规范了谈话的内容,直奔创作主题,提高了创作效率。
那么方向确定了,故事怎么讲百姓才愿意听,节目怎么做主题才突出?
1选材上,精选具有标识性的故事
典型环境造就典型人物,节目制作的成败,关键就是能不能把人物最独特的事件发掘并展现出来。
我们做过一期节目叫《回家的感觉真好》,嘉宾是一个有犯罪前科的年轻人。当时小伙子出狱一年,生活全面陷入困境,情绪低落,一口一个“人活着没意思”。这种过于情绪化的倾诉势必给我们的编采工作带来麻烦,我们深入和他沟通,试图走进他的生活,后来得知,他刚刚失恋,很多情绪都与之有关。于是我们茅塞顿开,这期节目我们就谈他的爱情故事。
《回家的感觉真好》我们没有从正面谈有犯罪前科的人的新生活如何如何艰难,我们通过他的失败的爱情经历,展现了一个青年内心的孤独和强大的生活热情,他也借我们的节目爱情誓言,向新生活发起新的挑战。
节目播出后,我们收到了很多观众来信,他们有的自责对这些边缘人物的关心不够,有的要给小伙子提供各种帮助,其中不乏被他的爱情宣言打动的求爱信。半个月后,小伙子又恋爱了,他的生活重新燃起了阳光。
倾诉能为一个人敞开一闪新的明亮的窗,能找回一个落泊者的自信。这期节目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重新关注身边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给予他们关注,充分体现了我们节目的社会价值。
2围绕中心事件,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作为事件的承载者,人物是矛盾发展的原动力,推动事件发展的走向。因此,嘉宾的讲述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塑造的过程,或美或丑,或完美的或缺憾的,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物性格可以报漏无疑。所以,围绕中心事件,强化事件的关键环节,就是在放大人物个性,让人物更真实、更准确地呈现出来,可以加速受众对人物的解读
如何放大细节,放大哪些细节?我们的原则是,放大有助于解读人物的细节,放大有利于解决事件矛盾的细节。
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最多的就是谈论婆媳关系。老话重弹,如何有新意?我们就是以讲故事为原则,而且遵循的是放大讲述人个人行为细节的原则,让嘉宾在讲述中不断地“照镜子“,不断地反思,婆媳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样,一段时间谈下来,无论是媳妇还是婆婆,慢慢地都从“被告席”跌落下来,开始反思自己,很多矛盾在一期节目中就解决了,而且他们展示的财迷油盐、市井百态,让收看的观众收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3讲故事的方法要常变常新
“你的故事,有我愿意听”,这是我们节目的宣传语。新巧奇绝的题材好把握,同类的作品怎么做?答案是:要么放弃,要么创新。于是,我们选择通过叙事手段的变化来保持节目的常看常新。
比如,我们集中做了四期反映孩子与家长矛盾关系的主题系列策划节目《爸爸妈妈我爱你》。这四期节目,我们选择了四个不同年龄段的家庭,依据他们的个子特点,选取了四个不同的故事,集中探讨孩子教育。这四个节目,我们有的请的是孩子做嘉宾,有的请的是家长,有的是以讲述为主,有的是以视频短片评述为主,每个叙述形式都不同。
四期节目在暑假连续播出,观众看了不但没有雷同感,反而多点参照,相互借鉴,收获颇多。
4电视表现手段多样化
真正的电视艺术创作,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尤其作为地方电视艺术,循规蹈矩将是死路一条。
谈话类节目虽然以说为主,但是,决不能忽略它的视觉元素,决不能电视节目广播化。
首先,谈话本身容易单调,节目中必须强化视觉元素:情景再现、生活现场、模拟拍摄等等;另外,不是所有的嘉宾都健谈或是口齿伶俐,为了保证电视效果,有些表述模糊的叙事情节必须用短片加以弥补;适当的短片插入,可以简化叙事中非重要的环节,优化叙述结构,增强节目的可视性。
所以,我们的节目遵循视频与谈话的比例要高于1:2的创作原则,也就是,30分钟的谈话节目中,视频内容不少于10分钟 。
5保持生活原貌,凸显地方特色
能走到电视机前讲述内心的故事的人,一定是不得不说的诉求的。我们的节目就是给折让的百姓敞开心扉的平台。从编导、主持人到工作人员,我们以尊重为前提,耐心倾听,平等交流;在节目录制中,我们决不感染嘉宾的任何行为,包括他上镜的衣着和动作习惯;对于他们谈话中对生活的偏移观点,我们会耐心引导。我们努力保留百姓嘉宾的生活原貌,把这种真实的故事传播给千家万户,把本土化的创作原则贯穿始终。
《绝对情感》是一个小成本投入的节目,但是它的百姓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却日渐深远,它之所以取得成功,或许值得我们更多的地方电视工作者思考。
参考文献
篇3
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通过温暖的节目色调的渲染,使人们不为生活琐事所烦恼,推动着人们向更好的生活去憧憬,突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应用心倾听、娓娓而谈,与感情受挫的嘉宾将心比心,从而拉近主持人与嘉宾的心理距离,做到“近”心。
一、注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冲突
对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来说,一方面,冲突可以推动叙事不断向前发展并保持受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各种冲突在嘉宾身上也的确客观存在着。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的内心冲突。
1.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人与传统的矛盾冲突是人与社会环境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人与人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人际矛盾的展示,没有了人际矛盾冲突的展示,节目的故事性和吸引力会大受影响。人与人的这种矛盾冲突,不仅表现在性格冲突上,有时也表现为理念冲突和欲望的冲突,一般来说,这几种冲突是掺杂在一起的。这些冲突通常通过外化的语言、行动等来展现。
3.人的内心冲突
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嘉宾讲到动情处会潸然泪下,哽咽无语,这往往是由于当事人的心理承受着两难的选择。
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近心”策略
1.关注受众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
作为一个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切忌把自己架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要和嘉宾、观众平起平坐,把自己也当成是人群中的一个普通人,才能以一种最真诚最平和的心态去交流。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对于嘉宾、对于受众情感、事业经历以及心灵的关心都会得到对方的心理反应。要时刻关注受众的心理需求,理解受众的心理感受,给心灵以呵护、让温暖伴随节目同行。
2.倾听心声,表达爱意和关怀
主持人与观众对嘉宾经历的认真倾听很重要,节目嘉宾能够具体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感悟正在引起大家的兴趣,自己受到的挫折大家能懂,自己获得的成绩也为大家所认可,这种浓浓的爱意与关怀之情会使节目更加丰富,讲述更加真诚。陈鲁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倾听者。在节目现场,她可以让采访嘉宾畅所欲言,自己甘愿去做一个安静的听众。对于很多采访嘉宾来说,在面对摄像机镜头以及大众的时候,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但是当鲁豫坐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在这样一位优秀的倾听者面前,他们也会卸下包袱,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有一期《鲁豫有约》采访的是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鲁豫这种给人毫无压力感的关怀般的倾听方式就取得了很好的采访效果。廖静文比徐悲鸿小了整整28岁,徐悲鸿去世时她还不到20岁,鲁豫很理解的说:“一个年轻的女人独自地走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再有新的感情经历的话,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决定绝不去触碰那一部分。”出于对二人的尊敬之情,鲁豫当时只是问了这一生您有没有什么遗憾,没想到廖静文在面对鲁豫这么善意、关怀般的倾听后说出了自己一段从来没有公布的情感经历。廖静文正是在面对鲁豫无压力倾听的采访面前消除了戒备,才愿意主动与她倾诉、交流,把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
三、情感电视谈话节目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主持人是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灵魂和“控制器”。在节目中,他们对情感的掌握和运用,关系到节目的成败。主持人是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灵魂和“控制器”,在一场谈话节目中为了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主持人不仅要控制现场的节奏,包括谈话主题方向、时间分配等,还要运用情感因素,发挥个人魅力,充分激发和调动参与者的谈话热情,使现场形成热烈的谈话氛围。
1.具备“同理心”
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设身处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心境的心路历程”。同理心就要求主持人在与嘉宾交流时,在情感上要接近采访对象。从根本上来说,电视访谈节目就是主持人与被采访者进行心理沟通,一个心灵接近和了解另一个心灵的过程。主持人有同理心,才可以打开受访者的心扉,让采访活动顺利进行。
2.自我弱化意识
篇4
电视传播信息的重要优势就在于声画双通道和传播符号的综合运用。在谈话节目中,围绕着“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声音的功能被着力突出,用以表现大量的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画面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主要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来对声音信息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谈话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更具可视性。
这种声画关系是由节目的特点决定的,但这并不能得出谈话节目重声音轻画面的结论,更不能认为谈话节目中摄像师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角色,只能不动声色地记录和再现。不注重摄像师的作用,实际上反映了节目制作者对电视媒介传播特点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在目前的谈话节目中,“人头接人头”现象随处可见。从景别到运动形式,摄影和剪辑技巧简单且缺少变化,节目制作者在着重考虑话题的逻辑关系和主持人的现场把握,侧重于声音(语言)的现场表现的同时,很少关注摄像师的位置和作用,剥夺了镜头本身发言的机会,也使观众失去了一个获得信息、受到感染的渠道。这是影响谈话节目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个背景下,《防诈骗三人谈》中摄像师作用的发挥就显得独树一帜,极具分析和借鉴的意义。
二
《防诈骗三人谈》是一个关于女性怎样防止上当受骗问题的节目,1999年4月25日在央视《半边天》节目中播出。这是谈话节目,一位女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在演播室里围桌而坐,你一言我一语,侃侃而谈。它的成功固然是由于主题选择适当、主持人掌控有方,嘉宾表现精彩、编辑剪接流畅,还有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摄像师对镜头语言的精妙设计。
从摄影造型的角度看,《防诈骗三人谈》体现了谈话节目的这样几个共性:
首先,固定镜头为主。全片57个镜头中,固定镜头有36个,占63.2%。这种突出固定镜头的设计符合谈话节目的要求。因为一般来说,谈话节目都在演播室内进行,谈话过程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谈话者的空间位置基本不变,自身的动作幅度也小,主要信息都是通过声音符号来传递的。观众作为旁观者(实为潜在参与者),他的状态也是一定的,基本上不语不动,以尽可能充分清晰地接受谈话内容。而提供稳定的视点,尊重人们停留细看物体的视觉习惯,突出表现静态中的人物,正是固定镜头的主要作用。
其次,较小景别为主。全片中景、近景、特写加起来共有41个(包括12个落幅画面),占总镜头数的71.9%,单是近景就有29个(包括10个落幅画面),占总镜头数的50.8%。这样的景别分配符合谈话节目的要求。谈话节目强调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主持人和嘉宾之间,谈话双方和现场观众之间,还体现在场里与场外,即谈话现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之间。最大限度地影响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是节目所追求的传播效果,用景别来实现目标,则是电视传播的特有手段。较小的景别所表现的空间范围也比较小,画面内容也比较单一,画面框架对表现对象的逼近,拉近了观众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不仅使被摄对象的声画细部都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也很容易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一种交流感。谈话节目以较小的景别为主,非常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情绪变化,对观众产生的视觉刺激更加直接有效,观众也更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再次,正面平角为主。在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上,全片有45个镜头是正面平角拍摄的,占镜头总数的78.9%。只有12个镜头是侧面拍摄,其中仰角度和俯角度拍摄各有1个。正面拍摄有利于交代横向人物间的关系,能够形成被摄人物与电视观众面面相对、目光相视的造型效果,极易调动二者之间相互交流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平角是人们平时观察事物常用的角度,所以用这种角度拍摄的画面,朴实真切,不易变形,给人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和纪实性,是电视新闻摄影中常用的角度,也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要选择。
三
目前的电视谈话节目在体现上述共性的同时,也因自身定位的不同而各有追求。比如一些新闻类谈话节目常常使用侧面拍摄的方法,这固然有利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平等交流,也避免了画面的呆板凝滞和过于严肃,却影响了与场外观众的交流,使电视机前的观众真正成了“看客”,减少了参与的机会和兴趣,影响了大众传播的效果。还有一些娱乐类谈话节目很注重运动镜头的运用。而这种运动常常“为动而动”,随心所欲,虽然使画面活泼多变,更加时尚,却缺少章法,感官刺激多于审美享受。这些都说明,在谈话类节目中,摄像师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发挥。《防诈骗三人谈》虽是一个老节目,在这一点上却至今令人称道,值得分析和借鉴。它的摄影智慧主要体现在对运动镜头的运用上:
首先,安静地运动。全片虽以固定镜头为主,但运动镜头的比例也不小,有21个,占36.8%。但自始至终,如果不留意,观众并不易觉察到运动的存在,这是因为镜头的运动平稳而舒缓,线路清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画面富于变化,却并不喧宾夺主,场里场外信息的传受和交流不仅没有被打断或损耗,相反还得到了适当的突出。摄影师就是这样,在不动声色中,与台前幕后默契配合,共同营造了自然热烈的谈话气氛,使几分钟的小节目简洁流畅、悦人耳目。
其次,巧妙地运动。全片有18个全景,占镜头总数的31.6%。全景可以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特点,确定人物和景物的方位,是摄影造型的常用手段。但是,因为全景中包含的环境空间比较大,作为被摄主体的人物在画面中的面积就相对变小,与观众的距离就被拉大。因此,在谈话节目中,全景的运用很有必要,但要适当,比例不宜过大。在这部片子中,全景占全片不到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包括11个起落幅画面,也就是说,一多半的全景画面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全景镜头出现的,而是作为运动镜头的一部分实现全景的功能,调节全片的景别节奏。这种一箭双雕的做法,使片子浓缩而洗练,显示了摄像师的技巧和智慧。
第三,均衡地运动。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叙述和造型的功能。这部片子中主要运用了推、拉两种运动造型手段。其中,推镜头有11个,占运动镜头总数的52.4%,拉镜头有9个,占运动镜头的42.9%。推镜头一般是从单人的中景或三人的中、全景推至单人近景,其中,落幅为主持人的有5个,两位嘉宾各有3个。拉镜头则一般是从单人或两人中、近景拉至三人全景,其中起幅为主持人的有4个,嘉宾有2个二人中景,并各有1个单人近景。从上述简单的统计可以看出,更适于谈话节目、逐渐接近讲话者的推镜头被着力运用,而拉镜头虽略少,却也与之基本相当,使得推拉之间,有进有退,有远有近,运动方向和空间感觉上都获得了平衡。在起落幅的数量上,主持人作为主人的地位得到了突出,两位嘉宾则机会均等,受到了同样的尊重。
运动镜头由于画面框架的移动产生了运动指向,从而具有了主观性。现在这种均衡的镜头处理则使得整个片子稳当、客观,有利于全面、如实地呈现谈话信息,赢得观众的信任,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篇5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
《广播电视词典》对主持人的解释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对受众,平等地进行传播的人。” 美国著名新闻节目《60分钟》的制片人唐・休伊特将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比作是接力赛中的最后一棒。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伴随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成熟而诞生的,它的出现将人际传播的某些优势(如信息量大,手段多样、地位平等)嫁接到大众传播之上,拉近了受者与传者的距离,使电视实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有效结合。电视传播与其他媒体的传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电视传播中有看得见的主持人因素。在所有的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最少界限,最易达到效果。正是主持人的存在使媒体与受众的传播还原到了人际传播的原始阶段,主持人成为电视表达亲近性和实现交流感的一个载体。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性强,传受双方地位平等,信息对称等。以个人身份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主持人,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传达和接收信息,实现了信息传递主体的人格化转变。如果没有主持人,观众就真的变成了“看电视”,只能单向接受电视传递的信息,主持人的出现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信息对称和地位平等。所以有学者将这种以主持人节目出现的传播方式叫做主持人传播。
二、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传播
主持人传播一方面在大众传播中注入人际传播的因素,使大众传播越来越像人际传播,更有利于受众接受;另一方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人际传播的情景加以放大,使人际传播的范围和对象无限拓展,达到只有大众传播才能实现的深度和广度。在谈话节目中,这种人际传播大众化和大众传播人际化的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因素,他们之间的交流是自然、真实、生活化的人际传播,而制作完成的节目通过电视播出又实现了人际交流的大众传播。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担当多重角色,它的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
1. 回归人际交流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不同于记者的采访,采访是对事实、观点等的追问与探询,记者的提问可以直奔主题,直击要害,以获取新闻事实为目的。而谈话节目是要还原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状态,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包括观众)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讲述经历故事、交流思想情感、分享谈话中的收获与愉悦。正像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所说的那样,主持人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能把故事讲好、讲得吸引观众就是好的主持人。对于主持人来说,状态上越自然、越生活化越好,还原生活的原汁原味。很多谈话节目在演播室布置上都力求还原生活场景,所以多半布置成客厅,简单、随意与节目融为一体。比如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二套的《小丫跑两会》,内容是民生话题,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邀请嘉宾和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根据节目需要,演播室设计了主持人与嘉宾围坐在餐桌旁促膝交谈的场景,营造了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一下子拉近了主持人与嘉宾、观众与节目的距离。主持人王小丫与《开心辞典》中的靓丽形象也有很大不同,服装朴素,化淡妆,去掉了娱乐节目中夸张的肢体语言,看上去稳重大方,话语平和中充满关切,与嘉宾交流自然而充满真情。所以,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要从方方面面回归自然的交流状态,要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嘉宾,了解嘉宾,与嘉宾在心灵上达成一种沟通与认同,双方共同打开心扉,才能实现真诚交流的目的。
2.收放自如,把握主题
虽然谈话节目形式上是典型的人际传播,但其实质依然是大众传播,所以谈话节目主持人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实现传播目的的使命。主持人必须要事先与制片人、编导进行充分沟通,明确节目主题意图,并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贯彻实施。一场谈话节目,不管现场有多热闹、嘉宾有多出彩,如果偏离了主题就只能是一期失败的节目。应该说谈话节目的控制权掌握在主持人的手中,但控制到什么程度对节目有很大影响。思路不严密,或立场不坚定,很可能出现任由嘉宾信马由缰的跑题现象。但控制得过紧也有可能影响嘉宾的发挥,比如有的主持人担心嘉宾会跑题,所以经常在话题还没有完全展开时就鸣金收兵,让嘉宾觉得放不开,使节目失去了很多精彩内容。所以主持人既要善于营造轻松自然的交流氛围,又要时刻把握节目的主题脉络,把握好收与放的分寸。发现嘉宾跑题时不能生硬打断,而是要在不破坏节目连贯性、不打断嘉宾情绪的前提下,自然巧妙地将嘉宾思路带回到中心话题中来,做到收放有度。
3.掌控节奏,善于协调
谈话节目以语言为载体,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但是,由于谈话节目的人际交流互动性,主持人的感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更重要。在谈话节目现场,主持人与嘉宾、观众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看似生活化的交流,经过周密的策划制作过程搬上荧屏共同完成一次大众传播。首先,在主持人与嘉宾、观众的交流中,双方是平等的,互为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主持人控制着节目环节起承转和,担当着谈话秩序协调人的角色。尤其是多位嘉宾观众参与的节目,如何控制不同观点的交锋?怎样选择适当的时机让观众参与进来?这需要主持人现场准确的判断和敏锐的反应。现场随机应变的能力一方面来自于平时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主持人要善于倾听。现场的即兴交流中,谈话者的思路转瞬即逝,情绪随时变化,主持人要善于通过倾听判断嘉宾的观点、情感以及观众的反应,预测话题的走向,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对策,做到因势利导,游刃有余。
4.要充分重视现场观众的角色地位
观众是谈话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主持人要充分尊重现场观众的发言权,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地参与到节目中来。原本处于传播末端接受者地位的观众,通过谈话节目的参与过程,身份发生了变化,成了节目中信息的直接传播者,使谈话现场的人际传播扩大到主持人与嘉宾以外的更大层面。观众互动在内容上多为对话题补充议论,或者是针对嘉宾的提问评价等,往往会成为出乎节目策划之外的亮点之一,虽然仅仅是小范围的互动交流,却改变了观众被动接受的状态,体现了主持人传播的优势所在。现场观众的参与感会延伸到电视机外,它对电视机前的观众影响是巨大的,使收看节目的观众产生间接的参与体验,从而提高对节目的收看兴趣。受众参与,是营造良好受传关系的重要条件,从这一点来讲,谈话节目主持人要将观众看作与嘉宾同样重要的交流对象。
篇6
一、高校电视台谈话类节目创新
众多高校电视谈话类节目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承担着重要的教化作用。我们看到,很多高校电视谈话类节目有其他电视台访谈节目的影子。不可否认,大学生作为栏目创办的主力军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那么,在节目创办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在模仿中寻求创新,在突破中提高节目质量?
1.栏目名称创新谈创新必须从栏目名称入手,不要借用已有的节目名称。一个好的栏目名称不仅能高度概括栏目内容,也能体现栏目内涵,展现栏目风格和定位。可以做些文字游戏,如湖南大学电视台的《知湖者也》,借用“之乎者也”,但将“乎”变为谐音的“湖”,代表湖南,也有一股江湖之气。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的《谈校风生》,将“笑”变为校园的“校”,栏目的指向性更加清晰明确。
2.录制环节创新(1)场景设计可以是室内演播室,也可以根据访谈内容选择其他地方。比如北京大学的《美丽人生》和湖南大学的《知湖者也》都曾将录制地点搬到了室外。或者选择被访者所熟悉的场所,如家庭、办公室等。一个好的环境有利于嘉宾克服紧张情绪,面对镜头从容发挥。谈话节目常常受到场内空间的限制,为了突破这一限制,主持人可利用传媒手段将嘉宾和观众引到第二空间(复空间)。在节目录制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请看大屏幕”。中国传媒大学《谈校风生<记忆5?12——以生者之名>》特别节目中,主持人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在演播室现场插入场外采访和纪录片《灾区志愿者》片段,充分调动了嘉宾的情绪,感染了观众的心,达到了催泪的效果。另外,场景布置上也应当进行突破创新。校园访谈可以不中规中矩,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体现学生活泼的风格。(2)观众互动由于录制条件和场地条件有限,往往没有办法让更多观众到现场来,这时可以运用其他媒介手段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比如引入微博、人人,微信等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浙江传媒学院的《时光机》就首开先河,不仅开通新浪认证官方微博,还通过微博、人人等新媒体以及校内平台面向全国大学生征集话题及问题。在现场,学生可以通过新浪微博进行实时大屏幕互动,随时发表自己看法,向嘉宾提出问题,更好地参与到节目中。这一形式受到学生欢迎。在第二期节目中,《时光机》甚至以4085条微博刷新新浪微博协会的记录。(3)道具和音乐除了主持人和嘉宾现场应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外,为了使节目更加饱满,还可借助道具实物或穿插情景小品来提高嘉宾和观众的兴趣,丰富节目形式,展现节目个性。如中国传媒大学《谈校风生》有一期主题为《广院的舞台》,里面讲到哄台用的纸飞机时,嘉宾就现场折了一个纸飞机,并实验飞行效果。这样的安排让节目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湖南大学《知湖者也》第三期《我爱自助游》,嘉宾分享了出游时购买的物品;第六期《将减肥进行到底》主持人出示展板,不光有问题测试,还有嘉宾减肥前后的对比照,十分吸引眼球。另外访谈中可以加入音乐予以辅衬,最好能有调音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配音,以此来增强效果。
3.制播机制创新(1)后期制作编导要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在形式上做文章,在动态上下工夫。为了体现创新性,应对栏目进行整体包装。可根据节目风格和谈话内容将图片、影音、字幕等穿插在节目中,以丰富谈话内容。还可以使用特效手段让节目更加精美。浙江传媒学院电视台在2011年11月的《校园访谈——传媒达人秀》后期处理上运用3D画中画技术,在嘉宾谈话时同时展现所说的内容,画面表现更加丰富饱满。(2)多元化媒介平台随着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元化传播形态的发展,高校电视访谈节目不应只拘泥于电视平台窗口,应把目光投向网络,利用网络扩大节目影响程度,让更多人收看节目,提升收视率。还可以将手机、网络、报纸、广播、电子杂志等多个不同媒介形式结合起来,在电视媒体传播平台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电视栏目形态。
二、意义作用
高校电视台作为重要的传播窗口,无论是在信息传播,还是在舆论引导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我国高校电视台电视谈话类节目,大多数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环节上也存在许多问题。高校大学生在节目创办过程中应当多向成熟的栏目学习,但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如果只是单纯模仿而不注重自己的个性,那么节目就失去了自身的魅力。校园电视谈话类节目除了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创新,内容上也要有一定深度。突出访谈的个性、真实性和深刻性。既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也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将价值观的引导由“显性”转为“隐性”。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多媒体资源,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以满足大众精神领域需求。借助媒介手段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方兴未艾。据统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严肃性的电视谈话节目到娱乐性的电视谈话节目已有179个。①面对遍地开花的电视谈话节目,一些传媒研究者敏锐地观察到其中存在的阻碍谈话节目进一步成熟发展的现象:
“在‘实话实说’中,存在很多嘉宾和观众不敢讲真话的现象。”“类似因重重顾虑而不敢讲真话的现象在‘实话实说’中还有很多。而这直接影响到沟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②“有的嘉宾言语呆板,甚至操一口难懂的方言,有的嘉宾在镜头前讲套话、打官腔,有的嘉宾夸夸其谈,这些都成为交流的障碍。”“观众因种种顾虑而不敢说真话的现象也大量存在,谈话的真实和有效受到影响。”③
确实,电视谈话节目中谈话的真实和有效令人置疑,即便是谈话节目的典范《实话实说》也不能幸免。这样的沟通只能称之“伪沟通”。所谓“伪沟通”即是无效的沟通。作此解释的依据是哈贝马斯曾提出,任何一项成功(有效)的沟通行为需满足四项要求:言辞意义是可理解的,言辞内容是真实的,言辞行动是正当得体的,言辞者的意向是真诚的。④考察目前的谈话节目,可以发现,现场观众或嘉宾的谈话有时是言不由衷的,谈话者的真诚无从谈起;有的谈话者的言辞甚至不可理解(如方言太重或言辞过于专业、晦涩难懂)。这样的沟通只能是虚假的、无效的沟通。
平等交流是理想的沟通情境
为什么在谈话节目中会出现伪沟通现象呢?现有论述多从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角度作简单剖析。而我以为,谈话节目中平等交流未能充分实现,是导致伪沟通现象的深层原因。
在阐述展开之前,首先解释一下何为“平等交流”。平等交流就是排除社会的、个体的差异的交流。不论社会精英还是平民百姓,都能有均等的机会自由进入谈话场这一公共领域畅所欲言,在无拘无束中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想法,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乃至不可预见的冲突。这一切都构成了谈话节目中比画面更具魅力的质素。如果说,“交流是谈话节目的本质”⑤,那么,平等交流则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没有平等交流,谈话节目就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然而,平等交流的真正实现只是一种理想的沟通情境。因为,平等交流的真正实现“必须在免于压迫性的社会力量介入的情境之下,所有参与传播者都能有相同的机会,自主地选择及使用言辞行动,相互质疑言辞内容的真实性或合理性的有效声称”⑥。按照这个参照系,考察实践层面的电视谈话节目,我们可以发现谈话场中有诸多因素妨碍着平等交流的充分实现,导致伪沟通。
导致伪沟通的因素
一、从预设的游戏规则看
任何活动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谈话节目也不例外。游戏规则规定了谈话场中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赋予了主持人优势话语权:他有权分配发言权和发言的时间,他有权打断他人的话,转换话题,把握谈话的方向、节奏。由于主持人优势话语权的存在,使得他人无法真正的畅所欲言。此外,主持人在有意无意间通过语调、手势等非语言因素强化着角色地位,有时是呼应言语的,有时却和言语处于游离状态,使得主持人在貌似平等交流的情况下,掌控着话语权。因此,尽管成熟的主持人在场上表现很低调,几乎让人意识不到主持人话语霸权的存在,但角色定位决定了他的话语权仍是优于他人的。作为媒介代言人的主持人,他们必须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节目文本叙事结构,把握造悬念、起冲突的火候。这种谈话节目的情节化、程式化,必然影响谈话者发言机会的均等和谈话者的畅所欲言。
同时预设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相同的机会参与到谈话节目中来,获得在公共空间发言的机会。只有那些拥有相对来说较为稀缺资源的人才可能入场,如《对话》的嘉宾和现场观众都是通过专业的广告公司去联系的。嘉宾是某一方面专家、权威或名流,而观众也对某一方面很熟悉,提出的问题有深度。因此平等交流的充分实现有待于游戏规则的改进。
二、从参与谈话的现场嘉宾、观众来看
当他们一进入谈话场,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游戏规则行事。特别是有些人在其他场合(如科学、学术领域)尚未被认可时,他们更期望借助媒介的强大力量使自己已有的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发生转换或是增值。他们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说什么可以把观众逗乐。他们主动放弃了平等对话的机会,放弃了相互质疑的权利,和媒介“合谋”,使得固有的游戏规则得以继续,使得不平等的交流得以进行。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当真实、真诚的表述会导致场中嘉宾、观众已有的资本受损,也会影响他们在这个公共空间谈话的真诚和真实,导致主动放弃平等交流的权利。
游戏规则是必要的,问题是预设的游戏规则是否利于平等交流的充分实现。不久前的“谭盾事件”出人意料地打破了原来的游戏规则,他的拂袖而去是对话语霸权的反抗。人们由此看到了建立新的游戏规则的契机。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国际双行线》意外地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先驱,甚至使得它具备了被载入电视史册的可能。”⑦
谈话节目是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传播。表面上看来,谈话场中主持人是和现场嘉宾、观众互为主体,交互主体性的实现,有助于交流双方在信息共享下达到相互认同、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但是从本质上看,这么做“无非是利用面对面交流的幻象,制造一种平等、亲切的传播氛围,看似对受众的一种尊重,其实还是利用人际传播的优势来加强大众传播的效果,并没能改变受众被动支配的地位”。⑧因此,是否可以说,谈话节目是隐蔽性很强的不平等交流。
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可视电话网络化
一部传播史,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传播活动也在不断进步的历史。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有效沟通的实现有了技术平台的支持。
现有的技术已使电信、有线电视、广播、计算机业汇流到一起,产生了宽带通信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它集声音、图像、数据于一体,并有按需存储和交互功能。可视电话的普及和互动电视等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看到了平等交流充分实现的希望。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整合后的媒介:可视电话网络。可视电话的出现使不同空间的即时对话成为可能;可视电话网络化,使得“在一些谈话类和娱乐类的节目中,谈话和游戏是不会被中断的,用户可随时进场和退席”,他们“以自己的形象和声音,‘现场’发表意见”。⑨人人都可以在谈话场这个公共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未来的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嘉宾、观众的界限模糊了,甚至完全消失。主持人将不以电视媒介的代言人面目出现,主持人将在受众中产生,固有的游戏规则不会赋予他们优势话语权。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参与者将充分实现主体间的平等交流,达到有效沟通。
然而,需注意的是,这种有效沟通又是以谈话者拥有技术平台和操作技能为先决条件的。平等交流的真正实现、完全有效的沟通也许还有待时日。
注释:
①何树春:《一切都是对话(上)》,《新周刊》2001年5月15日
②黄爱萍:《“实话实说”能否超越自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8期
③赖黎捷:《谈话节目:发展中的遗憾与不足》,《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1期
④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第212页,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⑤周星:《新世纪中国谈话节目的现状和走向分析》,《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1期
⑥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第214页,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这里参考了哈贝马斯关于“理想的言辞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的描述。
⑦李宏宇:《脱口秀挑战观众承受力》,《南方周末》2001年12月6日
篇8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风起云涌,一个好的谈话类节目做好了,马上就有人跟风模仿,于是谈话类节目的同质化竞争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一个有自己独特个性和风格的节目是很难被模仿的,因为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本身的个性化和独特风格是谈话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个性鲜明的节目,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而当这种个性恰好能够满足观众的品位和需求时,节目就具有了一种不可替代性,从而令观众对其产生某种偏好,具有同类节目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其实主持人的形象就是节目的形象,节目本身一定要带有很深的个人印记和特质,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乃至一颦一笑都应该是这个节目特有的。这样的节目才具有独特个性,才能够站在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前沿。
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风格主要取决于主持人的风格与魅力。主持人风趣的语言、突出的个性、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能够使观众叹服。具有亲和力也是主持人个性化的范畴。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以个性化、本色、真诚的主持特色,构筑起崭新的平台和桥梁,用于嘉宾和观众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这就是主持人的亲和力和主持人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氛围的能力。
人们在面对摄像机时,往往不能像在通常情况下一样放松自然地进行沟通或交流,有的人也许还要刻意地维护自身的形象,这些都会使他们在表述观点时词不达意或避重就轻。著名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鲁豫曾这样说:我要给被访者很宽松很真实、没有被侵犯的氛围。这种和谐氛围的营造其实来自主持人采访前的精心准备,与其他谈话节目的刻板流程不同的是,鲁豫通常在每次采录节目前,完全没有和嘉宾沟通,不见面也不打电话,保持彼此的新鲜感,使这个节目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对人物进行透彻的了解,沉浸在他(她)的世界里,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和想象,当年的他(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不准备采访提纲,只准备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开场白。这个开场白是一定要想好的,因为它决定着谈话的基调和气氛。
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主线,主持人的个性决定了节目的个性,主持人的知名度决定了节目的知名度,因此,要注重对主持人个性的包装,突出主持人的作用,张扬主持人的个性。节目的形式、话题以及对话题的切入角度都要尽量根据主持人的特点而确定。每个成功的谈话节目都是在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基础上获得成功的,好的主持人能够抓住观众视线,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熟悉的领域,只有对被访者熟悉的领域进行交流时,与被访者的交流才会流畅地进行。从传播学来看,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施拉姆说,传播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带来了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了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而双方的这些经验中的重合部分才是“他们的传播环境”(也就是共同经验范围),也就是说,寻找共同经验范围并在共同经验范围内开展传播活动,是建立有效传播关系的前提。那么现在再来看访谈时营造和谐氛围,就不难看出,要使得访谈能如鱼得水般顺畅,那就要求主持人在事前一定要对被访对象的背景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获得与被访者更多的共同的传播环境。
当然,个性的追求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综合性的,是一种“多元化”的个性。而这种多元化是多方面的组合。一个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展现个性化的同时,还要能积极参与到节目的选题、拍摄、剪辑等程序中。这同时也叫做主持人所具有的复合角色。优秀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具备复合能力的同时,才能更具备所做节目的牵引力。因为较好地参与节目的制作能够更好地认识一期节目的主旨、倾向、编导所要表达的意图、嘉宾的背景资料等,能更好地主持现场,游刃有余地把握大局。所以常常是主持人水平决定了节目的水平,主持人的思想情感、个人志趣影响了节目的风格。主持人的知名度也与节目的知名度捆绑在一起,影响着受众的审美接受过程。因此一个节目主持人的修养非常重要,而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就更加重要了。相比其他节目而言,谈话节目更能充分而及时地反映出主持人的自身素质和人格品性,也就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文化积累、生活阅历、人生感悟、敬业精神,前期投入直至现场主持,都会给电视节目带来重要的影响。
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心骨,是节目的灵魂。主持人不仅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度情绪、协调气氛、拉近嘉宾和场内观众距离并提起他们谈话欲望的重任,而且控制着全程节奏,决定着节目的走势和趋向。这些都集中体现出主持人身上独具个性的风格和驾驭能力。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能合理地与节目相融,而节目也能完全地将主持人的个性化闪光点闪耀在观众眼前,这个谈话节目便能稳操胜券、独领谈话节目的。
今后,电视谈话类节目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它赋予主持人更多的机遇,也给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有许多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他们用多姿多彩的个性主持风格和人文精神拓展了谈话节目无限宽广的艺术空间。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努力完成的不仅仅是一两期节目,而且也点燃了一把能引导现代人窥视自己内心世界的火炬。随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涌现出来,个性化了的主持人一定会让我们的电视屏幕更加多姿多彩。
篇9
财经类电视节目发展到今天,各节目之间的竞争已从单纯地依靠节目质量或节目内容的竞争转移到节目品牌的竞争,这也是我国传媒进入品牌时代的特征。当前的一系列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各自从不同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提出相应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很少有节目能够像《波士堂》那样,在商业表征的基础上,从节目内涵入手,挖掘商业本质,展现商者人性,探索商业文明。《波士堂》的理念是“商道即人道,财经也轻松”,这样一个标新立异的理念,打破了原有财经谈话节目的刻板、严肃、枯燥的传统形象。与此同时,又保留了高端、精英节目的品位,抛弃说教,放下身段,在与民同乐中使观众有所收获。这也是《波士堂》在众多财经类谈话节目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最主要原因。
《波士堂》节目中展示琴棋书画、歌舞朗诵等才艺的“波士秀”,打破了传统媒体中的中国企业家严肃、沉闷的刻板印象,在体现娱乐的同时,更彰显节目的人文关怀。盛大网络有限公司总裁唐骏吹奏萨克斯,青岛啤酒集团总裁金志国打起山东快板,而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章苏阳则玩起指挥,这些才艺展示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生活中的另一面。在电视节目市场化的今天,为了打造和提升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许多节目不得不从对电视节目内容的诉求转向了侧重于电视节目的形式变化。《波士堂》中,三方互动的人物对话体系将谈话从单一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演播室成为一个思辨而又不乏娱乐性的“谈话场”。人物对话是谈话节目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评定谈话节目优劣的最关键因素。《波士堂》打破了主持人和嘉宾双向对话的传统形式,独具创意地将三位观察员设置进了对话体系中。三位来自企业界、文化界或演艺界的观察员与主持人及嘉宾一起,构成了一个三方互动的人物对话体系,使得对话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更高层次的飞跃。
目前我国的谈话节目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彼此间模仿抄袭过于严重,缺乏创新和个性。要保持一档节目的周期性、稳定性、持续性,就必须寻找和拓展其生存空间,提高自身在同行中的竞争力,打造节目知名品牌。《波士堂》的品牌知名度在同类节目中鹤立鸡群,有着它必然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值得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借鉴和学习。
塑造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品牌形象
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品牌的第一印象对品牌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先推出的创新型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品牌,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创新能使人联想到一档节目的智慧、进取、执着等优秀品质。
《波士堂》在塑造节目品牌形象上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在《波士堂》开播之初,其创始人杨晖就致力于把《波士堂》打造成国内第一档商业访谈互动脱口秀,节目定位是“财经+娱乐”,它占据了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市场的一个空白区域。电视媒体有娱乐节目脱口秀,也有财经节目脱口秀,但是同时具备财经娱乐脱口秀的节目,《波士堂》是第一个。此外,《波士堂》是国内第一个在节目录制的同时由互联网进行同步直播的节目。这些都成为《波士堂》塑造自身独特品牌形象时的绝对优势。
利用网络媒体
打造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品牌
《波士堂》在利用网络媒体打造自身节目品牌上卓有成效,是同类节目中的引领者。2006年11月,《波士堂》就与若邻网正式达成合作,共同开创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互动营销的先河。双方合作后,《波士堂》利用若邻网庞大的商务人脉网络,更精准地向节目的收视群体节目信息,招募现场参与观众,而若邻网的用户除了有机会报名参加《波士堂》节目的录制,获得与成功人士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之外,还可以在若邻网上对节目进行讨论。此外,作为国内唯一的由互联网进行同步直播的节目《波士堂》具有了原本属于网络形式的自由、个性、及时、互动的特性,极大地扩充了受众群,几万人同时在线收看一档电视节目成为可能,体现出鲜明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
注重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品牌延伸
2008年9月,唯众传媒推出了《波士堂》新书――《波士堂――商道即人道》,《波士堂》的一些影像资料也纷纷投入市场。与此同时,伴随着《波士堂》的热播,唯众传媒又适时推出了《波士堂》系列节目《谁来一起午餐》《上班这点事》《大声说》《智赢天下》四档节目。这些不仅使《波士堂》节目本身收益大大增加,同时也扩大了《波士堂》品牌的影响力,使品牌的传播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品牌的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财经类谈话节目只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地重新开发利用,以创新的思维模式去实施品牌延伸策略,才能使节目获得长足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财经领域的题材已经做不到垄断,但《波士堂》却以其固有的品质、内涵和个性化的财经人物,成为自身品牌的制胜策略,值得国内各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借鉴和学习。与此同时,只有注重打造自身的知名品牌,才能获得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篇10
【摘要】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其所应具备的素养主要体现在内在修养、情感表达、现场驾驭能力等方面,本文从这三方面对电视谈话主持人的素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做好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电视谈话节目 主持人 素养
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主要起到引导嘉宾和观众,并使用有声语言、形态语言并且能动的操作节目进程的作用,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仅有良好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还是不能满足节目发展需求,包含众多内容的优秀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内在修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主持人的内在修养是最基本的素养,将会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
1、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
媒体肩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责任,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由于电视谈话节目自身的特殊性,不仅肩负有沟通、交流和审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并改变受众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此作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是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
2、深厚的文化底蕴素养
这类节目都是通过主持人与嘉宾、观众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为主,对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等社会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东方卫视《杨澜访谈录》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与节目本身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主持人杨澜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主持人作为媒体特定的形象代言,个人的文化含金量也就反映出了这个节目的品牌定位和质量的含金量。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认为主持人必须要靓丽养眼,但是如果仅仅只是靓丽养眼而没有足够的文化作为支撑,那他(她)充其量也就只能算是个“花瓶”。
那要怎样才能练就深厚的文化底蕴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三方面来积累:首先,注重平时的积累。主持人要装扮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灵更美,这样由内而外的美才更持久更有魅力。其次,要多和受众交流,了解群众的心声。这一点对于主持人对每一期节目的驾驭是很有帮助的,只有了解了受众心中所想才能将节目制作的更适合他们的“胃口”。最后,积极思考总结。只有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的人,才会发现知识薄弱地带在哪里,将这些地带不断地加强,一定会铸就一道坚实的知识防卫墙。
3、敏捷的思维方式
对于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优秀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来说,拥有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直播时代来说,你很难预测到节目进行中会发生什么,你也很难预见节目进行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所有的一切不一定会在策划之中。对于电视谈话节目就更是如此,即兴交流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一大特点,而正是由于这种即兴的交流方式使得节目在进行中存在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在前期的准备中,主持人和策划会假设多种可能出现的状况,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万无一失。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可预知性赋予了电视谈话节目巨大的魅力。
在主持人敏捷的反应能力上,央视主持人董卿在2009 年春晚彩排中的表现堪称经典。在当年春晚彩排中,青年歌手王莉在上台时不慎摔倒,单膝跪地。虽然由于她的舞台经验丰富没有影响到声音的效果,但现场气氛未免显得尴尬。面对王莉的摔倒,董卿这样说道:“刚才王莉不小心摔倒,好在没有影响她的演出。其实,春晚就是这样一个舞台,大家都是摔倒了又爬起来才走到这里的!”在这种特殊的状况下,能像董卿处变不惊,反应迅速,这是对主持人的思维反应能力提出了不小挑战。
二、情感表达——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必备素养
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观众谈论的话题不外乎就是“说说故事”、“讲讲道理”、“摆摆看法”,这便要求主持人和嘉宾、观众有一个可以达成一致交流的平台。但想要别人和你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那你自己首先就必须做到对别人以诚相待。在电视谈话节目中怎样做到以诚相待,最直接的就是“移情”。
“移情”本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一般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并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这一语言运用艺术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只有很好的运营这一方法才能更好的走进谈话对象的内心,发掘更深的层次信息,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电视谈话节目不像新闻节目那么严肃,没有娱乐节目那样随意,我们就将它定位为崔永元所说的“唠家常”,是一种非常亲切自然的感觉。就像几个相识的旧友或是邻里之间的交谈。
在一种热烈的、活跃的、自由的氛围里,倾注主持人的感情很好地进行谈话,发掘更多的信息,将节目推向。只有这样,大家才有话可说,才能说的投入、聊的起劲,因此,作为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才能营造出更加真切的、适合谈话的氛围,这对整个节目是很有帮助的。
鲁豫在做《鲁豫有约杨钰莹——为爱做交代》这一期节目的时候,鲁豫很好的运用移情这一方式,与杨钰莹合拍,产生共鸣使节目进程流畅自然,不乏精彩:
鲁豫:那段恋爱的日子你现在可以去回忆吗?(试探性的,始终从对方的情感经历来考虑)比如说这是一段什么样的感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你现在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杨钰莹:其实那个时候的恋爱是非常幸福的,很快乐的。但是当我们在幸福快乐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我们的感情会因为一些非常重大的事件而遭受了非常多的、别人不可想象的一种打击,还有不被尊重的这种现实,我觉得特别的残忍。但是无论发生什么,它也不能破坏我们当初这段感情的纯真和快乐。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明显的感觉到除了自然真切地感情以外,娓娓道来的传递方式、积极主动的互动沟通,陈鲁豫自然而真切地移情方式的使用为整个采访的过程增色不少,将自然真切的感情融入到语言中,与嘉宾、观众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这些是一个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所应当具备的素养。
三、现场主持技巧——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可培素养
我们所说的主持技巧,就是主持人在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过程中发现并使用的,使节目被掌控得更好的方法。例如开场怎样引出话题,怎样引起观众嘉宾的讨论,怎样制造话题,怎样制造话题冲突点,怎样给节目结尾等等。
1、做聆听者,适时引入话题
“煽风点火”这个词语用在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对节目主持人怎样适时的切入话题的描述。在节目中主持人认真聆听嘉宾和观众的发言,既是对发言者的尊重,也是为节目更好的发展寻找话题切入点的一个重要要求。通过认真的聆听,抓住可以切入并引导话题的瞬间,引导嘉宾和观众做出更好更深入的讨论。这一方法通常运用在谈话开始阶段,大家的话匣子一时还未打开——谈话话题还未深入,嘉宾和现场观众都还没有“进入状态”,这时自然需要主持人“煽”出一把“火”,让现场的讨论气氛“热一热”。
2、善意制造争端,引发讨论
通常情况下,对于同一个话题,不同环境中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反应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声音。将这些不同的思想和声音汇聚在一起,必定会碰撞激荡出火花,只有这样这个节目看起来才有劲头,给人的感觉才会有层次感,有深度,才能确立节目在同品牌中的权威。富有争议的谈话内容能烘托出整个节目的激烈的气氛,有时候在节目中的“火药味儿”也能使节目的内容更为丰满,更能够吸引受众。
3、避免情绪激化,平衡话语权
主持人在制造激烈争端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火候,掌握一定的度,平衡话语权,使节目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在这里的主持技巧,即衡好各方谈话的时间、程度以及火候分寸。
总之,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根据不同类型谈话节目的要求,发挥个人长处,综合运用好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积累这一内在素养;掌握好语言作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培养的关键素养,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达和幽默机智的语言智慧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综合运用情感和现场主持技巧,使节目更加丰满。
参考文献
①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3
②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3
③蔡长虹:《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89-190
④魏江南:《节目主持艺术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72
⑤孙保国,《电视谈话节目形态嘉宾元素与主持人元素浅析》[J]《. 北方传媒研究》,2010(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