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26 04:5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社会人文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大学都以专业教学见长,对语文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语文在师资力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随着教育部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我们应认真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做好大学语文师资构建、教学过程优化和提高教学评价水平,使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关于师资力量的研究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要想把它教好,深入学生之心,并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教"成了各个环节的核心问题。然而,在当前,这个问题却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使大学语文课程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一些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有不少是由一些兼职的、非专业课的教师来担任的。他们本身无论在学历还是在教学水平方面都有待提升,由他们充当大学语文教师,无疑给这门课程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也有一部分高校是由中文系/文学院的各学科的专业老师充任的,他们的学术背景、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各不相同,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他们常常以专业的眼光或者态度来讲授大学语文教学,要么倾向于"深"与"涩",要么倾向于"专"与"精",而对于大学语文所要求的综合性往往注意不够。
一些高校把大学语文的教研机构也往往由基础部或公共课部来进行管理,无形中就萎缩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即使设置大学语文教研室,也很少有真正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学人员,不过是由其他教研室的人混合而成;即使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但对他们的要求往往低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由此导致了大学语文师资力量不强。
三、大学语文教学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大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求。通过了解发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中,学生是主要因素,只有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优化应对学生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大学教学实际,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注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与大学语文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结合,要认真分析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体应对现有的语文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进行认真分析,找出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取得积极效果。
3、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要在特定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的。为了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效果,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成为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有力的指导,满足教学过程优化的需要,使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取得预期效果,满足教学需要。
四、大学语文教学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准确评价,进而对教学过程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从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来看,整体教学评价水平还不高,教学评价还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为此,应制定具体措施,提高教学评价水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认清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评价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要将教学评价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基于这一考虑,应全面推进教学评价深入发展,使教学评价成为保证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成绩的关键,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2、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公正、客观
对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公正性和客观性不强的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应在推进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使教学评价能够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保持教学评价的独立地位,提高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高教学评价质量。
3、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评价是保证整体教学过程准确有效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教学评价结果必须是客观准确的,不能存在主观和虚假。为此,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应不断提高实效性,使教学评价成为保证教学过程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手段,充分满足大学语文教学需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实际,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主要应从师资力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以大学语文教学需求为主,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教学研究成为满足大学语文需要的重要手段,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晓城;;"文学阅读思路"的彰显与建构--评王先霈主编的《大学语文》[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2]王群芳;;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3]孙丽丽;;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唐哲;;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新模式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篇2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研究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与能力。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
运用研究性教学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起来本应得心应手,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到教师影响把语文当作政治课来学,一些纯美的文学的东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调,令学生越学越无味,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误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误区。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动学习,思维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忘记了谁是课堂的主人,而在课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或命令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令学生厌烦至极,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消失。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在这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而要做到这些,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尽一切努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封闭性的阅读教学,它的缺点是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努力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创造性地组织阅读教学,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彻底摒弃“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的狭隘阅读观,而是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努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是很困难的。
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努力拓宽阅读视野才是重要的。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以科学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氛围才行。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其次,大胆创新考试形式。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必将催生一个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思路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人类教育中的基础性环节,对于未来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讲和实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学活动本分不能够脱离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小学生与其他受教育群体相比,更具有精力旺盛、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方法处于初始阶段的特点,同时小学生活泼好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待开发,因此,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具体的生活化视角教学,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育教学的认知。[1]在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很明显,主要体现在,能够令以进行课文讲述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带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能够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课文和语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在日后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下文将从三个角度进行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扩展小学生语文学习和生活视野
对于小学教学而言,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而是对于小学生视野的扩展,视野的扩展不仅仅包括知识视野的扩展,还包括生活经验视野的扩展,由于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通常都是经典之作,与当前小学生接触到的社会接触到的生活都有所不同,可能是年代久远或者与实际生活差距较大的实践,这些文章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视野狭隘自然会导致对于文章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的结合,或者结合具体的社会校园现象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阅历,从而扩展小学生的视野。[2]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观察,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和调查,扩展学生的生活视野,这样才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宽度和深度,提升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生活知识
众所周知,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性学科,与此同时,语文还具有综合性和结合性强的特点,语文是未来进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备的技能,同时也是进行生活生产必备的知识,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他学科的教学也都离不开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所谓语文教学的内容正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因此,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生活化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融入生活知识,就能够令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令学生结合知识和生活的相关知识,令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对于生活知识有所感悟,对于各知识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三、多种语文教学方式再现生活情境
语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语文课文的讲授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掌握能力,因此,想要在生活化视角下进行语文教学研究,就需要从多种语文课文的教学方式入手,想要学生能够从第一视角进行信息的掌握和感受,就需要将课文转化为客观的事务进行感受,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课文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对于课本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对于重要的课文可以利用两三节课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话剧表演,令学生更加能够以第一视角而非第三视角感受作者的用意。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思想品德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令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再现课堂情景也可以通过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以及课后分角色分析探讨等教学方式实现。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多个学科相结合,进行生活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多种方式教学的尝试。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本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创新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等手段,将生活化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69-02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之一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前那些传统的仅以教师或者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紧跟时代,努力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在新实际的新形势下,努力将语文课堂教学做到: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模式多样、内容丰富,真正的实现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的统一,以此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就将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新世纪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1.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它是我国文化记录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所以很有必要对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针对存在的一些时代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此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2.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2.1趣味性。兴趣是第一位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没有任何动力的。而无论教育形势如何发展,兴趣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地位不会随教育形势的变化而变动。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之中,我们要特别的注重教学快乐氛围的营造,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学生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增强教育教学的趣味性,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使之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人文性。新课程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世纪下,语文学科的教学要加强教学的人文性,全面落实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有:情感、思想品德的培养;文化的积累;方法的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为学生构建人文环境,让学生得到情感的陶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达到对课文的真正理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3创新性。创新,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落实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改变,突破传统教学中标准答案的束缚,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有所创新。主要做到:问题的开放性。所提问题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要让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加强引导,要让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增强学生问题意识,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
2.4主体性。在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之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开展教学活动,忽视学生的具体学情,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地进行识记与运用。而新世纪之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控,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领与合作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提供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维,以此达到学生们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5现代化。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等一些现代科技产品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中也一样。我们的教学要积极的应用到现代技术水平,勇于接受新的事物,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体现出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在具体的教学中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内容,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以此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集现代化、知识、趣味性于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3.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要注重知识与技能。在过去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对学生学习结果十分注重,而忽视了对其技能、知识学习过程的培养。而新世纪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我们要求教师必须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审美等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教师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比较宽松、愉快、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教师和学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努力使学生学会自发的思考、交流以及议论,使小学语文课堂实现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交流,以此有效的提升小学生技能水平以及知识水平的提高。
3.2要明确过程和方法。在新世纪下,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必须要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和相关的兴趣导入,对于每一节课程的导入是吸引学生进入到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堂的导入,引领小学生走上一条探索知识的路。与此同时,要积极的在课堂中创设意境,以此增强小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真正处于自身创设的情境里,有效的将学生的情感发掘出来,并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丰富,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以此真正的引起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进行探究的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3.3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知道,不同学科之间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是不一样的,但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必须要将人作为主要的对象,并且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将过去传统教学中偏重学习知识的情况进行改变,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以此来指导小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小学生能够在自身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做人、审美,以此真正的使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4注重信息化教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信息技术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通过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来,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运用信息化的方式开发一些语文学习的专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给我国小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参考文献:
[1]赵英杰,郝爱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47.
[2]邬彩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4,01:131.
篇5
一、问题引路,兴趣激活
教学实践中大家有一个共识:提出一个有价值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发起阶段,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前提条件。专题性研究的过程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发起运作的:
从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综合性学习具有跨学科的特征,除了涉及初中各科课程的知识外,还包括自然科学、生活经验等知识,它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是学生学习经历与生活经验的交互整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不同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完蒲松龄《狼》,学习时学生在了解狼的习惯,感受狼的智慧后,自然而然地提出疑问:狼属于什么动物?它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有什么作用?今天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怎样?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研讨。如生物组,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它在自然界的作用;文化组,了解狼的有关诗词篇章名人名言等。
从生活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学习的兴趣是广泛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可以让他关注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爱好音乐,可以让这些学生关注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可让这些学生关注古今中外的作家及经历,作品及风格等。这一阶段虽然只是整个过程的发起阶段,但要求学生首先要对学习内容和生活中的事物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思考和观察,才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应该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的事物和想象,细心观察,不断体验和感悟,不放过任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养成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的习惯。
二、师生互动,追根溯源
选题就是在提出的问题中筛选确定研究专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质疑,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探究性的问题。切意急躁和盲目、不切实际。如上例提出为什么狼的智慧仅次于人?这一研究专题,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学生无从下手。反之如果确定了解描写狼的有关诗词篇章名人名言等作为研究主题,就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参与度高,容易取得研究成功。因此,在确定研究主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研究主题。
三、制定学案,明确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确定研究专题后,要求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观点出发,写出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使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预见能力和筹划能力。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学生往往容易犯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的毛病,不能充分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得计划实施不能真正起到对研究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作用,甚至使研究性学习中断,影响学习效率。例如,有的学生确立鲁迅的散文风格研究的课题后,便急切的对课题研究进行规划,以为只需对鲁迅的几篇文章进行阅读讨论列入研究计划就行了,对鲁迅生平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风形成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探究却没有考虑到,把问题简单化,考虑问题欠周密。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生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应根据课题情况,对研究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必须涉及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四、集思广益,大胆质疑
专题确定后,为了使研究取得成果,就要进行讨论分析,这是研究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一要广泛搜集占有资料,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活动去搜集与课题的有关信息;二要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研讨,要加强与同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分享成果。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激励寻求课题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有自己见解、看法,敢于大胆提问、质疑,听他人发言时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紧紧围绕讨论的焦点,不跑题,不抬杠。
五、分享成功,由此及彼
篇6
关键词:主体教育;语文教学;自主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教学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根本,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把主体教育思想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培育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主体,进一步升华教育的意义。
在识字教学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稍作示范,然后让学生多多的练习。让其在练习过程中正确地认识每个字的音形义,还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字形的习惯,使其通过对中国汉字特点的观察和理解后,能够触类旁通,学习和认识更多的字。然后,教师应该找一些相应的包含这些字、词、句子或语段让学生习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字词的认识。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在于让学生形成独特的性格,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文章来阅读,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再自主解决问题,让其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真正地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习作教学中,首先,教师应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拟题目,写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可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修改指导,让其不断通顺完善,待学生的写作能力渐入佳境后,教师再规定一些较有深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不断提高其能力。
口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准确、恰当、得体地运用口头语言完成各类语言功能,所以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情境或随机选择一些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不断地练习,培养学生正确地发音、正确地选择词语、正确地传递信息、正确地表达感情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感情,指导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使他们拥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流能力,要不断地丰富其语言的积累,培养其语感,发展其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良品.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近代化[J].学术论坛,2005(03).
篇7
1.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材建树
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其意义至少有三:
1.1正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确有多种课外活动,但处于“课外”、“业余”地位,不是作为学科服务的体脑调节课安排,就是当作学科的“附加”或课堂的“延伸”。其名不正,非为课程“一体”,视为份外。现在,“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以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轨道,这一“地位”和“名份”,就刷新了旧有课程观念,名正则言顺,为全面实施“活动课程”赐予了上方宝剑。
1.2开源
生活是语文教学及学习的鲜活源头。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初一册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课堂,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辐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课内、课外结合,课内练功底,活动出效益、正时风,这种“正字”活动所繁衍出的内容、层面及效应,所显现的活力和后劲等,是和以往那种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不可相提并论的。
1.3活流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智能。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因为初中生在好动、好胜心理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2.活动课程:“活”而“动”的运作动力
活动课程,经过近年的实践,已经总结出不少如何运作的方略。
一是,加大活动课程教育空间及其多功能的开发。
加大活动课程教育空间。把每次语文活动当作一块实验田,不拘一格,广泛地联实际,紧贴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跃的富有情趣的中学生,不用简单的活动形式消磨学生的美好时光,更不能应付差事,走过场。例如,课本剧演出,这本有相当大的难度。有的老师将此活动与影视生活中的“小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模拟:大胆地设想一个情节,分几个角色,设计一套对话,再适当加一点舞台提示,构成一幕剧。因为影视生活广阔,可供联想的小品甚多,这么一引发,学生兴趣陡生,一个个取材实际生活或教材的剧本构想出事了。如《现代版孔乙己》、《小巷深处话感恩》等,色彩纷呈。后经演出,当场评分,把大家的学习热情推向。活动前部分师生的种种畏难情绪,随之得以消除。可见,大家真正动作起来了,打开了局面,活动课就有了生气,有了路子。
活动课程的多功能开发。现在,不能再习惯性受那种“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的窄小思想观念的支配,滞留在对以往那种“知识点”上肢解文章,排出一套套习题,全力备考,以致架空内容的教法上,那将使语言形式失去灵气和光彩,文章中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几尽泯灭。的确,语文教育要定准位。这个位应定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学要变语言形式应试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变低效率为高效率,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由此,语文课程,无论学科或活动部分的教学,都要有中国特色,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坚持汉语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活动的开展,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有机地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自然,语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靠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实施,并一以贯之;而活动课程率先为之,这是赋予它以新鲜活力的根本之举。对此,我们要有宽广的眼光,看得宽远些,深透些。
二是,快速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和活动组织能力。
目前,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程感到茫然,驾驭无力,与课程活动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较大。这就催促广大教师尽快充实自己。
勤于读书,丰厚文化根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于负责,二是有本钱。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实力问题。在确认并努力实践“一生独爱栽桃李,愿作春蚕吐尽丝”之后,就得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实力”来自博学:在实践中学,向书本学,选读有关语文本身的名著、新著,既读近期与教材有关著作,又读远期一点增广见闻,提高理论素质的专著。古今中外论著多读点,文化素养就越高,知识面越广,就为多种模式的教学、多种层次的思维提供源源不尽的材料与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创新。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13-01
生态美育最初是基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审美关系调节,探讨人类精神之路的美学分支。二十世纪中后期,生态美育受到语文教育界的关注,旨在促使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与生态审美观相结合,用以培养青少年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共生的自塑能力,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均衡性、亲和性以及完整性。
一、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一方面源自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培育需求。小学生尚且处于“自然人”阶段,指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样式与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大使命之一。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文本空间,为小学生关照世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学业才艺、人格健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自我修正、调适、锻炼的自塑能力,青少年自塑能力发展需要语文生态美育的参与,以激发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促使其获得鼓舞自我精神成长的内在力量。
二、生态美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途径
1.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教学途径
小学语文课文不乏描写大自然生态和谐美的篇章,教师可通过课文教学培育小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朴实审美意识。以《天鹅的故事》为例,文中呈现了一群天鹅为求生存用身体破冰的壮观场景。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到审美点,一是有关老天鹅的特写镜头,问问学生老天鹅是如何腾空而起,又怎样用血肉之躯扑打冰面,其中的剧痛需要承受多少次?二是观察更多的天鹅加入了破冰行动,形成鹅群团结合作的场面,让学生发挥想象:它们叫喊些什么?由此明确了课文的审美方向,即对老天鹅勇敢奉献精神,以及鹅群团结拼搏精神的赞扬。文末老人将猎枪挂在墙上三十年,他是为谁而挂?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珍爱鸟类,保护自然生态的讨论。
2.基于人与社会和谐的教学途径
生态美育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应着重对小学生人事交往行为的情感道德培养。以《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为例,课文是一首短小的儿童诗,写了一个少年送给邻居盲婆婆一只蝈蝈,为其带去美妙愉悦感受的事。课文教学应集中在引导学生对“盲”字创设的想象情境中,一是对盲婆婆黑暗生活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孤单寂寞、困难危险、难过伤心等;二是对蝈蝈美妙歌声引发的想象,比如田野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如何流淌的,盲婆婆对童年的回忆等。对前者的想象指出了少年送蝈蝈的原因,对后者的想象则反映了少年送蝈蝈的效果。两次对比想象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尊老助残的情操,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你的身边也有一位盲婆婆或是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你会为她做什么?由此立足人与社会和谐的审美体验,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自塑能力培养。
3.基于人与自我和谐的途径
课文中对个体生态体验的感知资源,可以帮助青少年调节自身对现实生活、情感体验,以及理性抉择三者的平衡,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教师可结合课文反映的生活真实,激发学生的本真感受,实现积极理性的精神探索。以《海伦・凯勒》为例,文中主人公海伦・凯勒小时候遭遇了失聪失明的不幸。教师可通过反复引读带领学生进入主人公生活的真实:她再也看不见……再也听不见……她不能亲口……也不能倾述……面对的只能是……引发学生感受:小海伦的心情会怎样呢?如果是你,你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并提出问题:是向命运低头,还是创造生命奇迹?进而过渡到对海伦的理性选择的分析,从面借助榜样的力量启迪学生积极的生态决策,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
篇9
1.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 学生们似乎也早以习惯?quot;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2.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 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3.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课程实施,还是作为教学方式,都会有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氛围、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寻找恰当的问题切如口,设置特定的适于探究的情境。
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以孔乙己的动作作为探究的话题,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重点分析"站着喝酒"、"排出九文大钱"、"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摸出四文大钱"、"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等句。通过讨论探究,学生总结:"站着喝酒",揭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窘迫,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活画出孔乙己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的无奈人生。"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表明孔乙己已经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引导要寻找最佳切入口,为学生设置适于探究的情境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愚公移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可以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
4.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过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3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18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联系并不大,这样也就忽视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然而近年来小初衔接严重脱节的现象日益显著,绝大多数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无法良好地理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为小学生进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树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对小学生进行过渡教学,而且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在知识方面也没有太大联系,其教学内容也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阶段性的教学特征,这一特征在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对成绩非常重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一味地赶超教学进度,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小学语文的复习课程中,对小学语文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梳理,为全面复习做好准备,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反复练习,让学生牢固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在复习中做到“点水不漏”,这样一来学生的成绩是有了显著提高,教师也认为是为学生的小学阶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这样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毫无创新可言,这样的复习知识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机械重复,同样也只是让学生带着高分成绩进入初中。小学语文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还要注意的是在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的延展性,尤其是知识的过渡性与持续性。我们通过初中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它与小学语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知识难度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就这种情况看,小学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严重下滑的现象就有了解释。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过渡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在进入初中后快速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量并不大,教学进度也不快,关于重点的知识内容教师都会重点讲解,并且会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都比较具有针对性,教师也会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细致的批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在中考时,语文考试的内容并不多而且难易程度也适中,学生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然后将所学习的知识认真作答,拿到好成绩是不太困难的。然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难度加大,知识点增多,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还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速度也逐渐加快,由于教学内容多,很多知识点都是一带而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量明显加大,教师在进行批改时也只是粗略批阅。在初中考试中,语文考试的内容多,难度加大,而且考试时间也非常有限。要想让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能够快速适应初中语文教学,就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学与过渡教学相结合。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所学习的修改病句中,教师可以增加“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知识,让学生能够提前为修改病句做准备。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所学的《石灰吟》中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中没有涉及这一知识点,教师只能解释为借物喻人,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教师不能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错误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进入初中再改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要培养学生专心认真的习惯,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遵守课堂纪律。第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将重点词汇进行标注,将运用的手法批注在旁边,甚至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进行评析或者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受。第三,培养学生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不需要家长监督就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第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说话的胆量,让学生能够大方得体地说话,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说恰当的话、说礼貌的话,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第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摘抄一些美文中的词句,积累文学素材。第六,指导学生恰当利用参考书和工具书,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时,要学会自己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解决问题。
四、增加小学语文教师与初中语文教师的交流机会
小学与初中是完全不同的独立教育场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与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而且小初语文教学衔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将小学与初中有机联系起来,建立小初语文教学衔接交流制度,将过渡教学作为一项改革内容让中小学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还可以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教师关于过渡教学的交流会、座谈会等等,邀请教师到小学和初中听课,通过相互听课去了解双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够给小学教师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让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小初语文过渡教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