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诗范文

时间:2023-04-08 06:3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寓言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寓言诗

篇1

人有自己快乐的童年,诗也有自己快乐的童年。俄国诗人克雷洛夫就给了诗歌一个快乐的童年。

诗歌,被人们称为文学的结晶,文学作品中的最高境界,而出自克雷洛夫笔下的诗歌,正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中之美。各位读者,我并不是夸张,而是实话实说。一定有人不相信我说的话,但只要看一看这本书,你就一定会心服口服!

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幽默滑稽,我们看的心情不会过于沉重,这一点是它最好的地方了。呆呆的乌鸦,狡猾的狐狸——《乌鸦的干酪》它让我感到乌鸦十分高傲自负,狐狸费尽心机要搞到那块干酪,它很聪明,是一个成功的猎食者;绝望的农夫,斯文的死神——《农夫与死神》让我感到做人不要太悲观,而且,死神有时也会有和蔼可亲的那一面;诚实的樵夫,不诚实的村民——《樵夫与女神》它告诉我们,诚实的人会受益无穷,而不诚实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多管闲事的梭鱼,大方的猫——《梭鱼与猫》它告诉我们,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管闲事的人,一定要吃亏;乱下结论的狐狸,可怜的受骗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告诉我们乱下结论可不好,最后挨到受骗者的胖扁是必然的!

克雷洛夫的诗句丰富多彩,我被他深深地吸引了,他写的诗歌倍儿优美,想像力倍儿丰富,哲理性倍儿高,我倍儿佩服他。虽然克雷洛夫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是,他和他的作品,我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篇2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战,互相攻击、诋毁,都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各自对方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地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

道理容易懂,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却往往既看不到“尺有所短”,同时又忽视了“寸有所长”。有的工厂生产技术问题,我国技术人员、专家完全有能力解决,厂领导却非要出高薪聘请外国的洋专家不可,不相信“寸有所长”;又比如在选拔人才问题上,往往是求全责备,非要找个全才、天才不可,否认“尺有所短”。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怎能不犯错误。”十个手指也有长短,一个人不可能三百六十行,行行称状元。所谓多才多艺也是相对而言的,真正的全才是不存在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便概括了这一普遍道理。

选拔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就是要看到他们身上出众的才能,否则,就会埋没人才。牛顿是物理学家,但不善辞令;孙膑是军事家,但未必能亲临前线;陈景润是有名的数学字,但不是个好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因此说牛顿的三大定律无价值,孙膑的兵书对作战没用处,陈景润对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就是错的。相反,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三人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都是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

使用人才,用人所长。对于人才,应该避其所短,扬其所长,而不是不作具体分析,盲目地一概而论。有的知识分子在某一个专业方面有特长,就应该让他心安理得地搞科研,而不是硬把他提拔到领导的岗位上;有的知识分子专业知识平平,但他却有某个方面的管理经验和特长,我们就应该把他安排到这个部门的领导岗位上,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在管理方面的才能和积极性。如果安排不当,同样也是埋没人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撼,我们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切忌寓言诗中的鸟儿看待事物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篇3

浴盐:

浴盐亦称浴晶,压制成片状称为浴片,是一种浴用制品,通常具有诱人色泽、松弛或清新的香气。可添加到水中进行沐浴,其目的是清洁皮肤,增加沐浴的乐趣。

浴盐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记载,最早发现盐对皮肤有着特殊养护功效的是欧洲的水手们,他们常年在海上漂泊,使他们的皮肤干裂和老化。他们便用深海中的海水来清洁和沐浴,结果发现干裂的皮肤开始光滑老化的角质层则开始脱落。受此启发,希腊人将取自深海的盐精炼成浴盐用于皮肤的保养。

几个世纪以前的欧洲宫廷贵族也是利用天然海盐中所含的大量矿物质来软化肌肤上的老厚角质,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功效。

篇4

论文摘要:现代语言学家之父于20世纪初提出两个重要概念一“语言”和“言语”。他认为,人的言语行为分为语言和言语两部分。区分语言和言语有利于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一、引言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直到19世纪初才有德国语言学家注意到区别语言和言语的必要。他指出,语言是一切所述的话的总和,而言语则是日常运用语言的每一个活的动作。

俄罗斯语言学家也曾经强调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他说:“现实中,只有言语,词只有在言语中才有意义。言语中的词每一次出现只相当于一次思维动作,而不是若干次,换句话说,我们所说的或理解的每一个词都不能有一个以上的意义。”

在近代语言学历史中,给语言和言语做出系统理论解释的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提出“语言”和“言语”两个重要概念之后,语言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般认为,所有20世纪的语言学派的观点和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认为,人的言语行为分为语言和言语两部分。区分语言和言语有利于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言语研究正逐渐取得与语言研究同等的地位。

掌握语言,特别是外语,语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从语言系统中取得,二是从言语实践中获得。有了语言知识并不等于掌握语言。为了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必须掌握诸如有关语用要素、言语行为类型、篇章作品等与词语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应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培养运用两类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言语技巧,培养记忆、语感以及善于模仿、乐于交往一类素质。

语言和言语是俄语教学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也是俄语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同的语言概念和教学层次。因此,在俄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应正确认识语言和言语的对立统一关系,摆正并协调好二者在教学中的相互位置,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学到语言的有关知识和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技能。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1.语言是言语的工具和产物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中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语言在社会中有很大的作用,但对社会有依赖性。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示意念的符号体系。而语言符号所连接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即声音的心理印象。他把物质的语言心理化了。他认为,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性的,但符号约定俗成,在共识体系中是不变的,个人不能改变它。语言体系是符号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要使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效果,必须有语言;但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2.语言是具体的说话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而言语就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言语交际包括两种过程,一是构建话语,即说写过程·二是理解话语,即听读过程。言语交际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口头交际,即说和听;一种是书面交际,即写和读。且强调的是说写过程,而现在对理解过程更重视。

《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言语》条对“言语”的解释也是这样的:“言语是社会(部落、部族、民族)成员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表现为交际和思维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包括口头形式),就是言语行动。同时,言语又是这一活动的产物的总和,即由言语单位(句子)所组成的语言材料。”

3.语言和言语的共同特征

(1)二者都具有显著的社会交际功能;

(2)二者都是受社会历史发展和一定的社会特征制约的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生产活动,存在于记忆环境和社会成员相互交往之中;

(3)二都有一定的交际功能,为人们之间的交际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语言的词汇单位和语法规则都是从言语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客观存在的现成的语言手段。具体的词组、句子和话语则不是现成的单位。在学习语言时,我们只要记住现成的语言单位和语法规则,就可以创造出能满足各种交际目的的话语。在交际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情境运用现成的语言材料临时组织话语。

2.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语言中的音位、音节、词素、单词和语法规则是固定的、有限的。而在具体的交际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有限的单词和语法规则组成无限的词组或句子。

例如,记住单词crapb~,kpacrmbr~,,/~om,ro和语法规则,我们就可以在言语活动中根据交际需要,组成许多词组,如crapb~ro,crapbrif且om,kpacrmbrfi,/~om,kpacrmhrifro等。如果我们不是记现成的语言单位,而记实际具体的自由词组,就无法记住无限数量的词组。

3.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

如果语言不稳定,就无法交际。语法规则是基本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不断发生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也不断变化。新的词汇产生,旧的词汇灭亡。而言语是多变的,言语的意义经常发生变化。一个词汇用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下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用在计算机俚语中,就有了新的意义:

4.语言不受语境制约,言语受语境制约语言单位是供全社会的、备用的结构单位,词素、词汇、词组、音素、音位等语言单位常常是可脱离语境而存在的言语是个人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结构单位的过程和结果,句组、段落、段组、篇章等言语单位不可脱离语境。不处在语境中、不表达意义、适合于社会所有人的句组、段落、段组、篇章是没有的。

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表示:每天第一次见面,有礼貌地打招呼——“您好”;或两个人发生争吵时,也会经常说,此时它的意义表示“非常吃惊并反驳对方”。又如(我太需要你的鞋了),如果把这句话放在不同语境之中,意思是:我才不稀罕你的鞋呢。

5.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的个人不能创造语言,不能改变语言;言语是个人的经验,言语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且在划分语言和言语时,把语言确定为是一种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的现象。

6.语言是同质的,言语是异质的语言和言语不同,它是人们能够分出来加以研究的对象。语言科学不仅可以没有言语活动的其他要素,而且正是没有这些要素搀杂在里面,才能建立起来。言语活动是异质的,而语言却是同质的:它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这系统里,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在这个系统里,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且说:“语言以储藏于每一个个人脑子里的印迹的总和的形式存在于集体中,有点像一部词典,引出相同的册数分配给每一个人使用,语言的这种存在形式可以拿下面的公式加以表明:

1+1+1+1+1=1(集体的样本)。

7.语言和言语掌握的途径不同

从心理学和外语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语言和言语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掌握两者的途径及由于掌握而产生的结果不同。语言可以且必须经过实践来掌握,通过运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的途径掌握,即通过运用这种语言的言语来掌握。

四、区分语言和言语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语言知识教学和言语技能培养的关系,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它决定了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

外语教学应该把言语层次的教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把言语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二位。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说只是整个教学的一种内容、条件和手段,培养言语技能才真正是语言教学的目的。知识的传授必须紧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言知识教学要服从言语技能的培养需要,为言语技能发展服务,并最终转化为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要求教师不断创新,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现有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室,利用网络组织外语教学,力图使每次的课堂言语活动都能成为较为真实的言语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环境并投入其中。

2.语言和言语是一对矛盾体,其辩证关系要求外语教学方法因人而异。且说:“语言系统要经过无数次的经验才能建立起来。”实践证明,任何语言的掌握都要有经验的积累。外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篇5

这让人想到距离北京有200多公里的承德人,他们就能字正腔圆地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比北京人讲得更标准,是因为承德一度是清朝皇帝的避暑山庄,那里的普通话是满族人说的官话,接近北京话,又没有北京话的土味儿,是标准的清王朝官话。承德作为清王朝的陪都、夏宫近300年,除了皇帝带来的皇室宗亲、扈从大臣,还有满族的八旗将士常驻承德,因此承德成为“旗人”相对集中的地方。满族人的官员都努力学普通话,而不是北京话。另外,东北、北京的商人、小贩、脚力等,他们迁徙到了承德,承德也成了东北、北京人的聚居地之一。由于不断地交流、同化,承德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形成了。其实,汉族人古代的普通话并不是当今的北京话,而是当今客家人说的话,就像现代的古汉语大师不是北京人、陕西人、河南人,而是远离中心文化的广西客家人――王力。王力的家乡在广西的博白县,那个县有160万人口,90%都是客家人。古汉语中的许多发音与当今客家人的语言发音相近、有些甚至完全吻合。

一切都时过境迁了,语言这玩意也是个嫌贫爱富的“势利眼”,连英国人的英语如今都不是标准的英语了,只有杂交的美国英语才是最好听的英语。好听不好听有时不是音律与调门,而是实力。美元硬过英镑之后,谁能说一口美国的英语就是时尚。按语音学家的分析,这世界上法国人的语言发声最优美,可却从没形成过世界性的“法语热”,或许是法国人闹暴力闹得过多,过于恐怖,株连了“优美”的法语,活该!闹的结果就没好下场。

字正腔圆的中国标准普通话历经数百年的普及,已经在中华大地形成一统,但也历经了波折。这些年,带头破坏标准普通话的就是那些引领时尚的明星们。他们绝大多数是可以字正腔圆地说话,可偏偏要拿腔拿调地说着港台普通话,这完全不是因为港台腔优美,而是那里的时尚比大陆早了两步,可早走两步的时尚毕竟不是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呈现出强势的走向,如今不仅人民币在世界坚挺,汉语在全世界也走红了。已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257所孔子学院和58个孔子课堂,有3000多万老外在接受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教育,可见语言也是“势利眼”吧!

篇6

《朝野僉載》“侯思止”條解讀

近代漢語“他誰”的源流

由“虎口”説開去

區域語言學綜觀

代詞詞尾“着”的來源

中古譯經的協同副詞及其來源

小議近代漢語副詞的研究

古漢語詞典編纂的一些問題

上古漢語介詞詞組的語序問題

漢語“等待”義動詞歷時考察

學術自傳:追回流失的歲月

上古漢語關係從句的類型學考察

日本中世“篇立音義”與漢字研究

試論西周金文否定詞“某”的性質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的起源與發展

兩周金文“取予”類動詞研究

上古漢語的同義詞“首”“元”“頭”

《訓世評話》中的特殊語言現象及其語言性質

《訓世評話》中“是”的兩種用法及其來源

從《訓世評話》看明初幾組常用動詞的興替

清代旗人漢語的滿語干擾特徵初探

無定“把”字句的生成機制

漢語語法化中的語義重新分析和語義演變

BA式雙音狀態形容詞的形成與演變

明清山東方言裏的音節删减現象

從《左傳》中的“P(V/A)+之”看先秦漢語的述賓關係

上古漢語中助詞“也”的産生和使用

從古人薟讀看上古漢語的輕動詞句法

對上古漢語否定句裏代詞賓語位置的進一步討論

古漢語的名詞化標記:指稱、語用與話題

先秦漢語中的領主屬賓句——兼論“王冕死了父親”的歷史來源

主動思考“被動”——關於古漢語被動句的樸素思考

漢語周邊語言與“VP去”相關的語序關聯

論英語主語優先型語言類型的歷史根源——與漢語對比的角度

“趁錢”南北詞義考——由偏指引起的詞義演變

從存在義到不定指代義和多量義:“有X”類詞語的詞彙化

元明方俗語詞瑣記——以《老乞大》爲中心

變與不變——漢語史中語言接觸引發語法改變的一些問題

多樣性與歷史演變:以鄉話(湘西)的名量詞系統爲例

青海甘溝話複數標記“們[mu]”的類型特徵及歷史比較

十七到十九世紀中文語法書:中西語言學傳統的融合

從出土文獻資料看漢語字詞關係的複雜性

從楚簡和秦簡看上古漢語詞彙研究的若干問題

YH127坑疾病卜辭系連初探——以貞卜丮與“殙”事件爲例

由字形、文句通讀評估浙江大學《左傳》簡

原始漢藏語動詞後綴*-s在上古漢語裏的遺跡——去聲别義新證

從上古漢語構詞形態的角度再談商、周兩代語言區别

篇7

[关键词] 语言教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78-04

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逐步发展为基于网络化的教学,使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主化学习,广大高校教师对网络化教学的模式予以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发现许多问题,涉及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网络学习环境等,但对于如何开展语言实验教学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何构建语言实验教学体系,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一 语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体系不统一

传统的语言教学是基于课程体系的讲授式教学,而语言实验教学则为更加注重实际操练的实训化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于现代化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分析、训练,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因而传统的语言课程教学体系不能适应这种建立在“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独立操练的实验教学理念,虽然近年宋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做了改革,但在实验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整个教学体系未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的改革,达不到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更谈不上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

2 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手段方法的矛盾。

在当今的外语网络化教学中,没有更好的引入实践环节。虽然构建了数字网络化实验室,教学模式上也实现了网络化,但在教学上却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充分利用数字网络技术来进行外语实验教学的却不多。很多数字网络化实验室的大部分功能并没有开发和利用起来,甚至把数字网络化的实验室当作了多媒体教室、当作计算机房宋使用,针对数字网络实验室开发的实验教材不多,结合教育技术方法的实验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二 语言实验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与语言实验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主体,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主体的认知结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言教学系统与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着显著不同,其一,能够促进语言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发展,促进并形成主体和客体等各要素间能动交互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其二,是教育价值能够实现完整意义上的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该说为外语实验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特别是为语言实验教学的网络数字化特征提供了基础和支撑,而网络化外语教学环境也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化的支持,从教育价值的构建角度分析,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为外语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自主学习理论与语言实验教学

构建新型外语实验教学体系,自主学习理论能够进一步突出自主性、创新性和科学的教育价值理念: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化的教学模式理念,真正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原来单一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创造多方位的外语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学习网站等进行自主学习与测试,自主考核学习过程与实训结果,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随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强化训练,通过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多年来在语言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确定了语言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思路,构建了完整的语言实验教学体系,并于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语言实验教学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该理念,语言实验教学中心首先完成了对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媒体观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并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与内容(五个掌握);针对不同实验教学课程,构建了五个语言实验教学平台,最终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四个功能),一句话,就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具体体现在: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

六个转变――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变“教师包办”为“学生自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教材学习”为“资源共享”;变“单科实验”为“多科整合”;变“传统手段”为“现代手段”。

五个掌握――一是要掌握三种语言与文化:外国语言与文化、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文化、中国语言与文化;二是要掌握三种理论:教育理论、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三是要掌握三种媒体:大媒介(电子系统)、小媒介(幻灯、投影、录音等)、综合媒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结合构成的信息网络);四是要掌握三种技术:编制技术、使用技术、维护技术;五是要掌握三种方法:教学方法、科研方法、创新方法。

五个平台――针对不同实验教学课程,构建五个语言实验教学平台,即:信息网络化平台、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外语资源服务平台、语言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四个功能――培养学生在实际语言应用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和教学实际情况,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建立并完善了“四个面向、三个层次、多个模块”的层次化、实训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四个面向是指:面向全校信息信通、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经济管理、人文、国际等9个学院35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全校41个研究生、博士生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外语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外语专业

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个层次是指:按照“语言基础”、“技能技巧”、“设计研究”三个层次,语言实验教学中心独立开设实验课,在对全校通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由“语言基础训练”、“技能技巧训练”、“设计研究型训练”三大实验教学板块组成的相对独立的“一体化、三层次”的语言实验教学体系。

多个模块是指:在每个层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划分成不同的模块。

实训化是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实验室内得到实验训练,在课外得到进一步的实践锻炼更是必需的,因此,中心特地把语言实验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开放实验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紧密联系课外实践的、实训化教学体系。

(1)语言基础训练

语言基础训练主要是在任课教师的主导和实验教师的协助下,利用语言实验教学中心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和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实验教学,主要集中于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强化,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设计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协作学习、会话讨论、教师点语评等形式获取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和各种交流技能。这一层面的实验教学包括:技能基础训练模块、语言习得模块、知识验证模块,如各语种的视听说、语音语调、翻译基础等基础型实验。

该层次的实训活动以辅助教学、夯实基础为主线,主要对应如基础英语、基础日语等核心“基础类”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扩展,内外互动,相辅相成,以强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2)技能技巧训练

技能技巧训练是在基础板块内容的基础上,对语言能力和技能要求高一级的课程进行能力训练与提高式的实验教学。充分突出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使外语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层面的实验教学主要集中于支撑报刊选读、写作等语言“能力类”课程,如写作、口译等课程的教学。开设的实验模块主要有各语种的高级视听说、专题口译等技能技巧实验。

(3)设计研究型训练

设计研究型训练主要以自主创新实验等培养学生进行研究、创新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利用先进的设备,融合先进的教学理论,对技能要求高,能力要求强的技能类的课程进行实验教学。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利于学习者技能提高和知识扩展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这一层面的实验教学,主要应用于高技能和高交际能力的课程训练。完全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重点在于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以学术专题形式进入自主创新性学习、通过自主课题研究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参与教师课题等形式进入设计研究实验、可以通过毕业论文的创新实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研究实验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型实验项目,如本科生进行数理统计中因子分析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同声传译训练的探索与实践、外语电视访谈节目与外语素质与能力提高的探索、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电子化教学实验等设计研究型实验。

四 实验教学的实践

根据上述实验教学体系, 目前语言实验教学中心每学年主要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数达四十多门课程以上,在实验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突出了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设计实验项目。目前共开设44门课程,168个实验项目,其中语言基础型实验87个,占52%,技能技巧型实验57个,占34%,设计研究型实验24个,占14%。年受益学生达14000人。根据本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结合中心的特色与优势,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深刻认识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学生只是实验操作者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研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因此,本中心实验教学人员十分重视努力探索和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思想指导实验教学全过程,实行多种形式、相互衔接、渐进性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中心主要的实验室全天面向学生开放,不受课时限制。学生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任务既可以是老师布置,也可以是自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

2 渐进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传统语言教学往往局限于专门技能训练,容易培养出“学究和书虫”,存在一些弊端,针对这一情况,中心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变单一技能训练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师首先将科研成果设计成课程实验项目,利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研究领域:再将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项目分解为小项目,吸收学生进入小项目的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证调查、资料收集等工作,使学生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从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学生能够发挥其创新能力,独立承担部分科研工作。

3 重视运用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改进传统语言实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利用最新的实验教学手段,大胆探索,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单向式实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积极培训教师掌握和应用实验教学新技术。

自2002年始,中心每学期定期专门培训教师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图像、音频及视频文件编辑处理等,帮助教师掌握和应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技术,并鼓励教师进行实验教学课件设计的交流和研讨。目前,中心实验教学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并有完整的实验指导书和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中心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将实验课实验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此外,中心还开辟了教师论坛等栏目,实现师生网上互动,辅助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式实验教学,扩大了实验教学覆盖面,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4 构建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各门实验课程都改革了成绩评定办法,强调平时学习训练,建立了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包括:实验表现、实验考查、数据记录与分析、书面作业、实验测试、阶段考核、语言实践7种形式。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机制和模式。形成了应知应会笔试考核、综合实验答辩考核和创新实验学术论文考核等

多种考核模式为一体的多元化、系统化、能力化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既注重过程评价又注重结果考核,促进了学生实验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例如:基础实验采取“平时+自主+笔试”的考核方式,重点监测、评价和保证学生对“应知应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综合型实验采取“目标+环节+答辩”的考核方式。实验考核分项进行,统筹兼顾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设计报告。创新型实验采取“目标+环节+报告+答辩+论文”的考核方式,创新型实验在综合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和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对自己完成的创新研究的精髓进行提炼和总结,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多元化的考核评估办法得到了学生们的赞同和认可,认为它能科学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真实水平,激发了学生自主训练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的学风,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 结语

语言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网络技术的特色,结合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现状,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构建语言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营造的外语学习环境进一步体现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语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璐,汪成楚,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快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4):60-62

[2]孙立伟、新型外语训练中心的构建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贾国栋,基于课堂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6):82-85

[4]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8-22

篇8

1 引言

本文将重申和展开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想法:语言哲学与语言研究的关系,就像营养钵对钵中的小苗的关系,也像摇篮对摇篮中的婴儿的关系。

西方语言哲学是发生在西方哲学20世纪初期至70年代的那一场由语言性转向带来的分析革命及分析哲学的产物。它的初衷是“以语言为手段来重铸哲学的千年老题”(baghramian 1999:xxx)。由分析革命而来的“西方语言哲学”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著述,这些著述富有智慧、营养和启发。我们将这一丰富资源称为“营养钵”(a nutritive bowl 或feeding block),这一营养钵无意中或实际上已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营养,酝酿、发育和激励了语义学、语用学、句法、翻译论、修辞、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等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尽管这些只是语言哲学的副产品。下文的每一小节的结尾处,我们将呈现每一语言学分支所沿承的哲学轨迹。

尤其是,我们将在第3节看到,我国一些学者从语言哲学这营养中,发掘出全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用新的方向和新的解答方式来引领新的语言研究和发展。这种语言研究,既吸收分析传统的营养,又对中国当代语言研究作出新的探索。

2 从语言哲学到语言学的轨道

本节探讨语言学各分支是如何从语言哲学那里发展来的。

2.1 从指称理论到语义学

哲学的各种指称理论告诉我们语词如何与世界关联。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讨论得最热烈的问题。何以如此,martinich的一句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指称问题的确重要,因为哲学家的典型看法是:语言与实在相联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指称”(martinich 2001)。这个实在(reality)就是西方哲学家时时关注的存在(being)。看人们怎么用指称,就是看人们怎么用语言表示存在。frege的“论含义和指称”(frege 1952/1999),russell的“摹状语”(russell 1956),strawson的“论指称”(strawson 1950)等等,都是哲学家对指称问题的关注成果。他们的工作只是表明他们的观点:“语言与实在相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指称”。也就是说,他们为了弄清实在是什么,才对语言中的指称感兴趣。

基于同样的理由,哲学家也对名称与指示词感兴趣,因为名称、指示词与指称相关。searle认为,每一个专名都与一组或多或少是确定的摹状语相联系,这组摹状语确定一个名称指示什么样的对象(searle 1958)。简言之,名称间接指示。kripke论证说,名称与它们的命名物直接关联。他推断说,专名确保在每一个可能世界中辨别出相同的个体(kripke 1972)。evans认为,无论是描述理论还是因果理论都回答“假定出现指称,什么东西确定什么样的对象被指称”这个问题(evans 1973)。

关于命题态度,哲学家是这样考虑的。“哲学家想要知道信念的对象是什么。”信念可否用一种语言学方式表述?他们认为,“信念可以有一种语言学的表述方式”(martinich 2001)。于是就出现了哲学家大量研究“玛丽相信/知道/认为/愿望/期待(等等表示命题态度动词)”的语句。实际上,这就是:存在某个被相信的事件(事件也可以成为对象,不是哲学家想不到这个上面来)或人。这是在用语言描写存在。

围绕语句的真值与词语的意义(truth and meaning)这个项目做文章的作者及作品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语句的真值问题有什么哲学意义呢?西方哲学家大致上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逻辑实证主义者有这样的看法:一个语句仅当它具有真值时才是有意义的。然后,另一些哲学家持不同意见:语句有没有意义不在于它是不是具有真值。若是这个语句是在做某件事,虽然它没有真假可言,却是有意义的语句。第二,哲学家传统上关注于人们所持的信念或所说的话是否为真;倘若为真,那么语言似乎必须以某种方式与世界相联系。只有语句为真,哲学家才能从语言中看到与世界相联系的地方,而一谈及“世界”就关上了西方哲学的千年老题:存在。

结论:从哲学旨趣到作为其副产品的语义学轨道。轨道1:世界的样态→语词如何与世界关联+语词/名称/命题指称什么→指称理论→语义学基础; 轨道2:世界的样态→语词如何与其他语词关联+语词如何与使用该语词的说话人的信念和意向相关→意义理论(指意义的真值条件理论)→语义学(作为一种副产品)。(注意:在二值逻辑的前提下)

2.2 从意义理论到语用学

2.21 二值逻辑的束缚

根据二值逻辑,一个句子非真即假。而逻辑实证主义者却认为:一个语句仅当它具有真值时才是有意义的。于是语言中大量没有真值的句子,如祈使句“请开门!”所有疑问句,道德判断句“你不该那样做”等等,都成了无意义的句子,但直觉告诉我们,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2.22 austin的哲学研究对语用学的提升

为了挣脱二值逻辑的束缚,austin提出“言有所述句”(constatives)与“言有所为”(performatives)的划分(austin 1962)。前者描述事态,事态为真为假,依赖于它们是否与世界的样态相符。后者不具有真假值,但有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的限制。后来他取消了这样的划分,认为一切言语都是言有所为,我们说话就是在做事。searle发展和改进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言语行为与说话人的信念和意向的关系。言语行为理论后来成为语用学家的经典话题,而austin等哲学家的原意不过是在为没有真值的句子也有意义而寻找解释的理由。

转贴于

2.23 wittgenstein的意义使用论

wittgenstein的“意义即使用”观点认为,句子的意义在于使用,“不要问意义,要问使用”(wittgenstein 1953/1999)。也就是,他将语言意义约束在语言使用的游戏中。在他看来,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我们使用的语词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意义。“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forms of life)(《哲学研究》第19节)。这是当代语用学中较有影响的意义使用理论。

2.24 grice的意义理论

grice (1957)批驳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证实论。他认为,意义是会话双方互动的产品,不能脱离人的交际意图孤立地进行分析。说话人a 必须试图使话语x在听话人身上产生某种效果;同时,听话人必须领会到说话人的这一意图。交际实际上是意图的传递与交流。显然,grice把语言的意义与人的心智关联了起来。grice意义理论一直是语用学的经典话题。

结论:从哲学旨趣到作为其副产品的语用学轨道:世界的样态→语词如何与其他语词关联,语词如何与使用该语词的说话人的信念和意向相关→意义理论(意义的使用理论+多元划分+意义是互动的产品)→语用学(作为一种副产品)。(注意:冲破了二值逻辑的束缚)

比较上文提到的轨道2,才知道为何都从世界的样态出发,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是语义学,别一个却是语用学。

2.3 从意义理论到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翻译论

tarski为了最终地提出真(值)的语义理论(the semantic theory of truth)(tarski 1956),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其中之一是如何避免像说谎者悖论那样的语义悖论。他的智慧是,首先区分工具性语言(a metalanguage)与对象性语言(an object language)。我们用工具性语言来谈论、解释和分析对象语言即被讨论的语言的特性。为了避免自我指称问题,他建议,“为真”、“为假”这个两个词应该放在工具性语言里做谓语,而不是放在对象语言里作谓语(baghramian 1999:42)。于是,对tarski的t-约定:x is true iff p,我们可以这样例示:

“snow is white” is true iff snow is white.

此句中,引号内为对象语言,引号外为工具性语言,是对对象语言的解释。

工具性语言概念被钱冠连(2003d)扩展,而应用到对翻译的思考。他说,工具性语言是解释、分析和讨论对象语言的语言。也就是说,工具性语言是对对象语言的解释和再度解释。这是一种语言之内的解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翻译正是一种语言之内解释关系的延伸。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翻译是一种工具性语言的扩展观。

直接关注和思考翻译问题的英美哲学家有quine (1960)和其学生davidson (1970/1975)。为了搞清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纯经验的方式证明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的问题,quine提议应研究最原始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的情形,即“迄今为止从没有接触过外界的人的语言的翻译”。 他把翻译场景拉远到一个文明世界首度发现的原始部落,假想一个田野工作的语言学家,试图翻译该部落的土著语言,通过对这种情形的考察,我们可以弄清楚,翻译的要求和条件是什么。davidson将“最原始的翻译”扩展为“最原始的解释”(radical interpretation),以包括同一种语言之间的解释和理解。要理解某人的语言,必须依赖双方具有相同的对世界的看法,这就是davidson,quine 所称的“信念沟通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davidson论证,如果我们所知道的全部就是说话人认为是真的句子,而且,如果我们不能设想他的语言就是我们自己的语言,那么,我们连翻译的第一步都无法迈出。既然对信念的认识来源于解释词的能力,那么,我们从一开始便必须假设存在着普遍的一致。因此,信念沟通原则便是认定某人具有某种信念心态的前提条件。

结论:从哲学旨趣到作为其副产品的翻译论:轨道1:语义悖论→对象语言与工具性语言的区分→解释关系(同一语言之内解释)→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翻译→翻译论(作为副产品);轨道2:翻译手册→最原始的翻译→解释(早先不知道的外语的翻译)→(学习/翻译/解释一种语言的要求和条件)→翻译论(作为一种副产品)。

2.4 从哲学研究到作为其副产品的句法

结论:从哲学旨趣到作为其副产品的句法轨道:dummet的轨道:哲学的目的→思想结构的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作为思想的工具)→句法(作为副产品)(dummet 1991);russell的轨道:传统的哲学问题→哲学句法的功用→句法(作为副产品);钱冠连的建议:句子的结构→宇宙的结构→思想的结构→语言、宇宙、思想三者的同构→语言全息论→句法(作为一种副产品)(钱冠连2003a)。

3 受分析传统的语言哲学启发而产生的新的语言学发现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与利用西方语言哲学资源中的营养与智慧,以新的视角去关注如何将语言问题和现实的外部世界、人的行为、社会交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起来。这便是所谓的节外生新枝。下面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几个例示。

3.1 纯分析性考试模式危害外语教学

这个问题,对于处在相当迷信现代化考试手段(纯分析性考试,即打钩钩、画圈圈)的中国外语人,是听不进去的。我们曾经在多种场合指出:还是要整合性考试,纯分析性考试弊大于利(钱冠连 2003b)。如果我们搬出著名哲学家的话便是:“现在存在着一种很大的压力,竞相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借助最新的科学发展来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加害与扭曲创造能力的正常发展,因为这些方法削减了呈现在爱探索的头脑面前的这些材料的范围与复杂性,把行为放在一些固定的框框之内限制起来了” (chomsky 1972, baghramian 1999: 295)。

难道,搞掉人的创造能力就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吗?

3.2 修辞新论

猜想:凡是语言使用过程中,涉及呈现方式、描述属性与认知活动时,必涉及修辞活动。修辞可以是一种哲学活动:(1) 从寻找不同的呈现方式与不同的认知内容出发(frege 1952, 1999):土豆(埋在土里的黄豆,比喻),洋芋(从南美洲输入的芋状植物,报告来源),洋芋就是马铃薯(像挂在马脖子下的铃,比喻);(2)从转贴于

描述(摹状)事物属性与交待事物指称出发(russell 1956):“打不倒的矮个子”(形象比喻与坚强比喻);(3)从讨论事物的非严格(非固定)指示记号出发(kripke 1972/1980);(4)从工具性语言出发(tarski 1956);(5)从认知相似性出发(wittgenstein 1953/1999):这里的修辞用法的机理是:选择了一个既相似又偏离于原型的最新最巧的表达式,如“猪脑袋”形容愚蠢如猪;(6)从寻求命题事态出发;(7)从寻求语言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出发:“猴子探海”:我们是在欣赏像猴子的岩石,还是在欣赏导游的语言艺术(钱冠连 2003c)?

3.3 后语言哲学路子

分析哲学家本来是用语言分析解决形而上学的千年老题,我国一批语言哲学博士从分析哲学的老问题中,充分挖掘与利用西方语言哲学资源中的营养与智慧,以新的视角去关注语言问题和现实的外部世界、人的行为、社会交际与日常生活。他们用这种节外生新枝的办法,解答了一些颇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例如,《在语言中盘旋——先秦名家“诡辩”命题的纯语言思辨理性研究》(刘利民2007),这个研究以语言性认知操作三模式论为框架,对先秦名家的思想命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充分注意。又如,《咖啡的芳香:论感觉经验的不可说性》(梁瑞清 2007),该文在对不可说进行概念分析的基础之上,指出传统的不可说问题其实是指感觉经验的现象属性以及感觉话语的现象意义具有弱式不可说性,提出了语言地图说、感觉话语的意义三分说和经验网络假说等原创理论。又如,《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王爱华2007),这个研究在前人从哲学和语言学路向对明达语言(metalanguage) 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明达语言维度观 (a dimension view of metalanguage),并以此视角审视语言哲学里的三个重要而又具有争议的话题:(1)语言与实在的关系;(2) 语言与心智 (mind) 的关系;(3)语言的不完备性。对每一个话题,本文  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4 结论

篇9

雕塑是什么?现代雕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设计思维的注入对于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雕塑》杂志社提出“雕塑与设计”这个主题,我也常常思考,并使我再一次深切慎思雕塑创作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的艺术史中,雕塑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艺术,雕塑的出现源自人类对于空间的感知,进而用以表现现实生存状态。也就是说,视觉感知是第一位的,而后才去思考雕塑创作的精神领域。笔者以为,几千年来,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一直处在“匠人”的状态,多表现当时的生活以及神话故事等内容,而西方则在其发展领域较早形成了相关精神领域的思维活动。直至1979年星星美展的出现,中国雕塑艺术才算是真正走向精神的表达。例如王克平的雕塑《沉默》作品,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个眼睛被遮盖、嘴巴被封住,视觉与语言都没有自由的形象,这件作品也是星星美展的代表性作品。中国现代雕塑很长一段是在向西方学习,直至有一批艺术家开始追求中国雕塑的本土语言才开始走向另一个结点,雕塑本体语言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其本体语言也在这个阶段趋于完善。时过境迁,中国本土雕塑艺术发展至今已更加成熟,雕塑艺术的表现也更加形式多样。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以《时间的形状》著称的观念雕塑便很有代表性;他的作品尤其注重观念与精神状态的表达,又不失对空间、造型等雕塑本体语言的一大拓展。1

关于设计,王受之认为:“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2从这个概念上讲,雕塑属于人类内在情感与思想的视觉呈现范畴。设计史研究在中国相对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艺术中存在设计理念的缺失。因此,将设计与雕塑在某种参照系予以关注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学理高度和现实意义。通常,根据设计的艺术、科技、经济等重要特征,3雕塑显然可以在此语境内展开深入阐述。

因此,作为雕塑工作者,思考雕塑与设计的关系问题,或是从设计的角度去拓展雕塑创作和雕塑研究的新路径,便显得很有必要。对此,笔者首要关注的是雕塑与设计如何实现和谐与统一,雕塑对设计的借鉴应该侧重点在哪儿,如何使雕塑艺术在其本体语言上达到更好地发展?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认为:

首先,雕塑艺术不能为了设计而雕塑。就城市环境雕塑为例,许多城市建设者、环境设计、空间等设计的参与者,经常说的是如何设计一件雕塑。这种现象表明,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雕塑艺术仅仅是属于设计的一部分。其实,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更多的应该去跟雕塑需求方说:“我们在创作一件环境雕塑作品,而不是设计一件雕塑”。虽然,环境雕塑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或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是对环境的一种装饰,但是雕塑创作不能只是为了适合环境需求或是作为一种纯装饰作用而存在于空间中。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设计材料、价值观的介入,使雕塑艺术不断地“廉价化”,这里的“廉价化”,不仅仅是材料上的廉价,更是人们对于雕塑艺术的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廉价。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正在于设计的介入。

在常规的视域中,设计多为一种产品生产,这些产品具有物理的属性,它反映着商品的价值规律以及科技水平、设计的市场趋势,为时代选择的必然结果,具有其他艺术没有的特质。4显然,雕塑艺术不能被划分入批量生产的产品。雕塑艺术在环境空间中更多的需要成为一个与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并列存在的独立体,它应该能承载起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需求。

其次,守望雕塑本体语言的纯粹性。在谈到雕塑艺术创作时,不得不提到雕塑的本体语言。现在许多环境雕塑借鉴了设计语言,表现在材料、空间表现、装饰手法等诸多方面,这也促使在雕塑艺术出现了各种分类――架上雕塑、城市雕塑,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纯艺术雕塑及装置雕塑的概念。那么,谈到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笔者强调雕塑语言的纯粹性。纯艺术论强调通过以“真、善、美”为表现核心的艺术本体语言的彰显,而进入相对独立的艺术状态为宗旨。纯艺术雕塑便为抛开雕塑的商品价值和利益而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首先应该是其造型、空间以及其所表现的精神性。而今,环境雕塑中产生的经济价值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雕塑艺术本体语言的表现,至少在精神性方面是这样的。现当代许多雕塑艺术的发展,促使了许多实验艺术的出现,许多雕塑艺术家开始运用设计的思维进行创作。这些雕塑的材料以及造型更加趋于美观,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内容更加倾向于所谓的“观念”,而多多少少摈弃了许多传统雕塑造型。这种发展趋势,确实给雕塑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不可否定的是,这同样也相对造成了雕塑本体语言的流失――它可能是雕塑艺术的发展,但也可能是雕塑走向消逝的转折点。怎样寻求一个支点,在雕塑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寻求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作为一位雕塑家应关注的首要问题。

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它应该是根据空间或者相关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的创作,旨在表现人类社会的精神,并关注现实中的人生百态。雕塑不应仅仅以物质化的表象存在于现实空间,而应成为一种独有的精神性存在,并影响到现实社会,进而以其特有的开创性影响未来;不应为了去做一件“雕塑”而去忙于设计,过多地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和经济价值,却枉顾其中的现实、历史与人文精神。

另外,笔者认为雕塑艺术应为时间的艺术。雕塑虽然具有三维立体性特征,属于空间的艺术,但是笔者认为雕塑艺术更应属于时间的艺术,它的价值将经由时间的磨砺而愈发耀眼。在时间平台上,设计更多的存在于单一的时态中,具有时效性、服务性。而雕塑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不论在现在,还是在过去,乃至在未来的时态中,均是成立的,均可以产生其价值需求。因此,雕塑艺术应去承载更多的人文思想,贴近社会生活,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例如,在环境雕塑中,我们既可以创作关于古人以及古人生活场景的雕塑作品,也可以旨在表现当下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通过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去创作一些不曾存在、未曾发生的或是想象中的事物。这些作品放在某个环境中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同样发挥着其应有的审美价值。而设计则不同,虽然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概念”的作品,例如概念车、概念手机、概念空间等,但是这些设计作品无一例外均应服务于当下人某种功能需求,这一点与雕塑非常不同。

所以说,虽然两者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应对雕塑与设计的关系,即雕塑在很多地方可以向设计学习,在作品中渗入设计的元素,最终更好地去完善作品。正如王受之教授将设计定义为将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雕塑与设计属于平行的两个艺术门类,不存在孰轻孰重的比较。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艺术,任何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都不能凌驾于另外一方之上。作为一个空间独立体,雕塑有着自己的“气场”,一件好的雕塑艺术作品,应该能够提升某个环境的品位和层次。例如,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教堂建造的雕塑作品――《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在艺术史上这些雕塑作品甚至比圣彼得教堂被予以更多注目。同样,文化、社会大环境更是雕塑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教堂中创作一件弥勒佛肯定不合时宜。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雕塑”与“设计”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现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拴马桩,便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从考察发现的拴马桩地理分布结构看,拴马桩所处方位均是马匹拥有量最多的区域。拴马桩柱头狮子、猴子等各种雕塑造型,在赋予拴马桩趣味与审美的同时,也使我们对于古代雕塑艺术和当时风俗民情的研究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同时,在某些方面,它也可以归入设计的范畴,因为它被创造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拴马。这些拴马桩虽然已经失去了当年用来拴马的实用性,但作为雕塑艺术来讲,它依然大放光彩,成为雕塑与设计完美结合的一个绝佳诠释。

前文曾提到,雕塑艺术越来越“廉价化”,这种“廉价化”可能基于运用廉价材料不易保存的缘由,但更多的应来自其在未来时态中,是否依然能够体现其价值的思考――许多作品在出现后的二三十年甚至更短时间便已遗忘在人们的脑海中。雕塑艺术的时间性应该充分地体现在摒弃现实的眼前的经济价值体系,而追求更加广阔的、宏观的时间状态,应该能充分体现一个时代或是一个社会的某种状态,乃至缩小到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感受中,从而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并去思考艺术的本质意义。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设计艺术在其本体语言的发展上,也更多地向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不断地借鉴,在其实用性的基础上向更加的具有艺术性、精神性的表达上转变。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作品展中的不少作品,便十分强调实验性与学院性的表达。这些作品摒弃了传统设计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精神性,赢得了众人的好评。

事实上,中国的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十分短暂,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这决定雕塑艺术应在多个方面向其他艺术借鉴,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过,笔者仍要坚持的一点就是,在借鉴其他艺术的同时,雕塑的本体语言仍为守望的要点,不能以发展的名义抛却自身的核心价值。这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并保存下来的关键。时间终将使无数设计,在名利场逻辑中黯然隐退,却能给经典的雕塑作品冠以永恒的光辉。

注释:

1吕澎《塑造“时间的形状”――隋建国的艺术》[J].《荣宝斋》,2010(08)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7页

篇10

月亮和星星窃笑

不可一世的太阳也有今天

是不是江南烟雨已退休赋闲

来此旅游住下已经几天

濛濛笼笼的外表诱惑着视线

深藏不露的伎俩惯玩不厌

窗外视线已经模糊

我坚信模糊中的群山依然逶迤向远方

山坡上依然翻腾着惊涛骇浪

那条小河依然在歌唱

此时,可能因发胖而情绪波动

间歇的鸟语,虫鸣犹在

歌声中依然飘来那熟悉的花香

路上的马达湿漉漉的

嗜睡的人已睡得腰疼

烟雨里,纯净的阳光和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