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光范文
时间:2023-03-24 13: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年少时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1年11月19日星期六晴
这几天,我和爸爸妈妈有了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在每天中午十二点准时收听“济南经济广播电台”的“流行小说城”节目。通过源源不断的无线电波断断续续地听完了桐华着作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部小说,这是一部人物单纯、风格朴实、非常贴近现实的一部回忆体小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每当片头曲《童年》响起来,都会唤起爸爸妈妈对美好的学生时代的回忆。我也很喜欢这部小说了,所以我也以这部小说的题目为题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吧。
小说以朴实而细腻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罗琦琦年少时经历的许多人生坎坷和感情纠结,通过努力奋斗终于考上了着名的大学的感人故事。罗琦琦从一个顽皮、敏感、叛逆的老师眼中的坏孩子,成长为了一个勤奋、有规划、有目标的一个努力上进的好学生。小说还讲述了她的同学陈劲、张俊、小郭等人的故事,他们也做出了或坎坷或精彩的人生之路。
听着这部小说,我感觉小说中的人物就像我们班级中的你我他一样,也有幼稚、也有恶作剧、也有眼泪,还有欢笑、失败和成功……我想:我们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能赢得友谊,并且人生精彩,那就是我希望的人生了。
篇2
正处于青春道路上的我,正处于年少轻狂的我,正处于学习来提升自身素养的我,有时也会感到太多的无奈,惆怅,虽然我的年少岁月并没有完全消逝,但却已过一半,回忆起,才纵然发现,以前的事物早已面目全非。
小时候周围的玩伴,喜欢一起光着脚丫满街跑,喜欢一起在沙堆中堆沙人,喜欢一起交换玩木偶娃娃,喜欢一起在别人的水龙头前打起水仗……太多太多的在一起玩耍的事情了,而现在擦肩而过,已是形同陌路,那一段充满欢笑的时光早在我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至今,曾经的沙堆已成为了高楼大厦,曾经的街道已变的繁华街市、红灯绿酒,曾经的木偶娃娃被丢弃在无人知晓的孤独角落里,多年的藏匿把娃娃镀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曾经玩耍时的那张照片永远被定格在那年的夏天,等,一切的事物虽已荡然无存,却深烙在我心扉,时而回忆,时而欢乐,时而怀念。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真的回不去了。
增城市中新中学初三:李丽琳
篇3
我的少年时代,自卑就几乎如影相随。我的家庭一贫如洗,所以我穿着破旧,经常饥肠辘辘。由于营养不良,身材又瘦又矮,智力平平,所以我经常觉得四周都是嘲笑的眼睛。自卑像一块巨石压得我走路时总是驼背弯腰,几乎喘不过气来。
我像蜗牛一样负重前行,感觉人活着没有一点意思。人的自我心理暗示真的具有变成现实的能力,由于我心理上感觉人生无味,所以我的生活果真变得毫无趣味可言,我感叹老天不公,把人生的苦难都加到了我一个人头上。
第一次数学考试没有考好,从那以后,我就认为自己智力不行,之后,数学这门功课真的成为了我的“瘸腿课”,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敢举手,因为我深信自己数学不好,我的答案必定是不对的。直到小学毕业,我的数学成绩始终在班里稳居下游。
第一次写作文,我绞尽脑汁,始终写不出一个字来,在其他同学都按时交上作文后,我还没有写完开头。那时,我想,写文章是需要天赋的,显然我没有。既然我生来就不是写作的料,那就早早缴械投降吧!没多久,老师和同学就都知道了,那个谁谁谁不会写作文。
第一次打篮球,当我出现在篮球场上时,一个高个子同学冲我说:“这么矮的个子也敢来打篮球?”这句话如同在兴致勃勃的我的头顶泼了一盆冷水,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这样的个子是不适合打篮球的,于是我把手中的球放到了地上,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了,任凭其他同学怎么喊我,我都不愿再回到篮球场上。
篇4
我是阳光少年.
我时时沐浴在阳光里,
唱歌、跳舞……
听,鸟儿在说什么:
冬天里没有阳光。
不!我的世界
到处充满阳光。
我是一位阳光少年,
哪里有阳光,
哪里就有我的身影,
哪里就有我的歌声。
春天,阳光来到草地上,
我悄悄地走到它身旁,
我想轻轻地握住它,
它却如风一般地溜走了。
夏天,阳光来到小河边,
倾听着小河的奏鸣曲。
“扑咚”,哪里传来的怪声音,
“噢,sorry! 我正在游泳。”
秋天到了,
阳光怎么都不见了!
外婆告诉我:
阳光不就在那落叶上吗?
冬天已经来临,
朋友,告诉你:
现在你真的找不到阳光啦!
它已躲进我温暖的心房。
我是祖国的花朵,
我是阳光少年。
篇5
文/雨眸
黄昏,晚景,你我拾级而上。
5月过了很久,将手背抬过额头,隔着指缝可以看见阳光下6月的天空,是我喜欢的天蓝色,纯粹辽远。
之前下过很多场的雨,现在的空气都有些灰蒙蒙的雾气。爬完了从前的生活中剩下的一半路途,这一路走来有一点心酸,也有一些小小的满足、小小的幸福。至少,剩下的这一程,不只是我一个人,不管是否将会风雨兼程。
这个城市我不曾来过,对于它的记忆,只是路过。那次是远行,透过火车的车窗,可以看见它建筑密集的样子,还有高高的楼顶,我可以幻想它是美丽的吧,住在这里的人应该也会有如风般轻盈温柔的心灵。
两年后的一天它变成了一个温柔的陷阱,然后我一不小心就掉入了尘世,走了很久,一个人。是谁说过,“我当然明白,世上所有的事最怕就是心甘情愿。而我就是这样的无能为力,那真是一段糊涂的日子,我那么那么喜欢你,没有道理,没有章法,也没有指望。我只是害怕你不开心,我只是害怕你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孤单。”
此刻可以与身边的人携手看夕阳,回首间就听见了红尘翻滚的声音,我的笑声,你听见了吗?你的笑声,我稍不注意就听在了心上,伴随6月初跟随阳光到来的风向。
指给你看的那座像城堡一样的楼,里面会不会住着所有美好的童话。我们透过阳光看见它,是不是就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山风吹响树叶的声音,是在说飞倦的鸟儿都回家了。我想我应该好好把自己发霉的心情拿到阳光下曝晒。
光线很柔,你捏着我的鼻子对我的身材百般打击,用刮大风就可以吹跑的你和我比较。我就开始想到了你瘦瘦的但是能给我依靠的肩膀,那是家的感觉啊,想着想着就好想哭红眼眶。
是不是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心就更接近天堂,就更能看到希望?一直说我是靠信念生活着的人,所以怎么能失去希望呢。那些曾经丢掉的希望,在你陪的路途,我都在小心翼翼的一一拾起。
兵荒马乱地小青春里,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世界很美,没人掉眼泪。曾经是害怕回忆的,和朋友说过,“不要谈曾经,我会哭的。”遇见你,你给的感动,让我突然觉得,青春岁月里,应该多留一些回忆,以后经常翻看,有可以怀恋的东西,有可以一起怀恋的人。
将自己放在自然中,思绪就会飞得漫无边际。你看,这是又一个烂习惯。
站在有你的山顶,会有好多好多的想法,会想起你说过你希望以后有属于自己的家,身边有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你如此单纯像小孩子的样子,那份简单我在混乱的大学生活跌跌撞撞很久终于才把它遇到。
和你在一起的时光被我叫做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想人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那么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像孩子一样,真诚;像夕阳一样,温暖;像天空一样,宁静。
海子说过,“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做过去,忘不掉的叫做记忆。一个人寂寞的时候,有时候,很难隐藏得太久,时间太久了,人就会变得沉默。那时候,有些往日的情怀,就找不回来了。或许,当一段不知疲倦的旅途结束,才会感到累。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能一直和一个人作伴,实属不易。”
篇6
他学习刻苦努力,思维敏捷,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每做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目标,并能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直到实现。比如:他想学习骑独轮车,就自己坚持摸索,没有老师现场指导,只是看一下视频教程,摔过无数次,有时练习几个星期毫无进步,但是他不怕失败,最终成功了。他通过自学独轮车,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道理。
学习上,他求知欲强。课堂上,发言积极,敢于提问,也善于质疑,对所学知识都能理解掌握;课外,他像一条贪得无厌的书虫,总会挤时间遨游在书海中。他认为读书会使一个人的思维更加灵活,对生活也会更富有爱心……正是有了这些书的陶冶,才使他懂得了许多处世做人的道理,提高了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也活跃了思维,开扩了视野,成为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大量的课外阅读同时为他的写作与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习作经常作为范文在班级朗读,在同学间争先传阅。也正是这样,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也一直名列前茅,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了“三好学生”。虽然他取得了好成绩,班上的同学都很崇拜他,但他从不骄傲,因为他明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道理,他会努力钻研,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他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灵。他文明礼貌、与人为善,深得长辈喜爱。在学校,对于有困难的同学,他总是乐于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为乐,真诚奉献,他会主动把自己喜欢的书和玩具拿给大家一起分享,因为他明白“快乐要和大家分享”。
篇7
[关键词]青少年受众;广播电视节目;大众信息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是人们日常不可缺少的大众媒体之一。近些年来,广播电视在“窄播”的道路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功。广播电视的频率专业化、节目专业化,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对象性日渐明确,广播电视受众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虽然广播电视频道设置也越来越专业化,但是针对特定阶段青少年受众的节目很少,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安排和价值取向设计方面,并不符合培养、娱乐、教育青少年受众的需要。
所谓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目前的广播电视中所开设的栏目及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各个节目的各种受众对象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但这些众多的节目中唯独缺少的就是针对我国受众队伍中的青少年群体的广播电视节目。在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虽然有不少娱乐节目内容也很吸引青少年受众,但这些节目内容还不能满足青少年受众的真正需求,有时有些内容甚至还会误导青少年受众。
青少年节目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与早先发展的少儿节目和老年节目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对比。目前在全国几乎所有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设置中,基本上都有了少儿节目,再加上少儿节目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历程,节目设置可以说基本成熟。节目运作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而青少年节目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空间,还显得比较稚嫩。从初一到高三的这六年中,对于人生重要的经历来说是个不短的时间跨度,孩子们要经过中考和高考的两次抉择,社会的关注不应该只停留在他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应该关心真正贴近日常青少年受众的实际生活。现在的青少年受众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独立的自治能力,心理素质也比较敏感、脆弱,生活与学习中都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因此这段时间,他们特别期盼能得到学校、家长还有社会的关心,帮助他们懂得怎样学做事和做人。
青少年节目是一个很具内容、很有潜力可挖的节目。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必经之路,办青少年节目的过程中应当看到它和少儿、老年人节目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且这群人的话题和内容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减少的。在现代社会资讯爆炸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等传媒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而青少年节目必须存在,而且要尽可能地办好,要办成青少年受众们喜闻乐见、像知心朋友的好节目。
对于广播电视媒体来说,衡量它优劣的标准就是它自办节目的能力、质量和收听率。对媒体来讲,要增加一档节目,首先要考虑到增办这档节目的必要性,有没有收视群,将会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之要考虑到增办这个节目。台里自办节目的实力。多种因素加在一起,权衡一下利弊,才能确定是否开办。之后要考虑节目如何设置,又是怎样设置。而青少年节目的创办往往在其中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比如。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青少年节目因为没有像少儿节目一样已经进入一个良性的成熟期,所以在创办之初或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所以不少人就把青少年节目归入了成人的娱乐节目。因为他们感觉在这类节目收视群中青少年受众也占了较大比例,往往就觉得没有再开办一档青少年节目的需要了。
篇8
重阳节后不久,就是父亲50岁生日。因为是整寿,再加上父亲在亲族中威望辈分都高,来了不少拜寿的人,将他家的小院挤满了。热热闹闹地做完寿,众人陆续散去,她留了下来。
她究竟是母亲的表侄女还是表外甥女,他至今也没弄清楚。似乎是母亲与她的母亲是少女时代的闺中密友,各自成家后,离得远了,借着他父亲做寿的机会,她母亲遣她来探望。
母亲很喜欢她,留她住下来。她名字里有个梅字,母亲叫她小梅子,与她殷殷地话家常。小梅子大他3岁,他刚看了巴金的《家》,学着觉慧叫她梅表姐,想了想,不妥,把“表”字去了,叫梅姐。
那年雪下得特别早。梅姐住了半个月,屡次要回家,母亲总舍不得,一留再留。终于开口放她回去了,那天却漫天漫地地下了一场大雪,阻断了梅姐回家必经的山路。
这场雪下下停停,缠绵了一个星期。初时梅姐有些焦急,后来干脆安心住了下来,等着天晴路好。
梅姐很勤快,她来之后,灶上的饭菜,圈里的鸡鸭,这些家务母亲都插不上手了。
一进农历十月,天冷得飞快。梅姐买回几色毛线织毛衣,给他准备的是枣红色的,他说了一句“有点儿扎眼”,梅姐去换成了鸭蛋青。
梅姐的手艺原来这么好。他因为是高三了,两周才放一个星期天,两周前他回家梅姐刚把毛线买回来,再回去爸妈的毛衣都已经织好了。爸爸的是深灰色,用的十字花针,妈妈的是靛蓝色,织成竖的罗纹,掩饰了略发福的身材。他的还没动,梅姐等着他回来,问他喜欢圆领还是鸡心领。圆领太普通,而他肩窄,鸡心领更显得人瘦。他想起英语老师穿的毛衣,是很别致的领口,两肩略方,就画出来给梅姐看。他担心太困难,就说:“要是麻烦的话,就织鸡心领吧。”梅姐说:“没事儿,我见过这种领子,我慢慢想想。”梅姐拿毛衣针在他身上来回比划:“起100针,就可以了……”
这个星期天他磨蹭到很晚才回学校。接下去的两个星期仿佛过得特别慢,13天总也过不完似的。终于到了最后一个下午,本来只有两节自习课,却被物理老师占去,讲上回模拟考试的卷子,讲完试题又即兴来了一场小测验,放学的时候已经6点多了。
物理老师刚跨出门,教室里的抱怨声就跟着溢了出去。班里一大半是住校生,离家都不近,他们等这两周一次的星期天已经很焦心了。这么一拖,天就黑下来了,这意味着本来打算回家的人,尤其是女生,就回不去了。他看看窗外乌沉的天,一声不吭地冲出教室。
骑着车出了校门,路上空荡荡的,四周的田野黑暗沉寂。15公里路,他骑得快的话,一个半小时就能到了。他的胸口热一阵,紧一阵,脚底下蹬成一阵风。
快到家的时候,他推着车过一座石桥,隐隐约约看见桥那头有个白影子。他心里动了一下,快快地奔过去,果然是梅姐穿着白风衣站在那里。梅姐看见他就笑着说:“姑姑姑父今天出门了,我一人呆着闷得慌,估摸你今晚要回来,出来迎迎你。”他说:“天这么黑,这么冷……”
他这时候才注意梅姐怀里还抱着毛衣架子,一团毛线揣在兜里。梅姐说:“这个领子有点儿麻烦,我好几次开了头都不对,织了拆,拆了织,一个领口就织了一个星期。我赶着织了好几天,还差一只袖子,明天赶赶就能出来了。”
他说:“不急着穿,我还有好几件毛衣呢。”梅姐说:“新毛衣暖和。今年冷得早,身上一冷,哪还有心思学习。”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他也不骑车,推着车一步一步朝家走。寂静使这条路显得空而长,仿佛没有尽头。
这么走着,天就完全黑下来了。他问:“梅姐,你上学的时候念文科理科?”梅姐没答话,始终扭着脸,好一会儿才转过脸说:“文科。我语文、英语好,数学怎么也学不好,没办法。”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他突然明白过来,梅姐刚才哭过了。她的手装作是在掠头发,其实他知道她是在悄悄拭去眼泪。
他心里有奇怪的欢喜和悲凉。他知道像梅姐这样的女孩子,读完高中如果没考上大学,她的命运就是早早地嫁人,生孩子,一辈子要走的路基本就这么定了。他也知道梅姐已经订婚两年了,听说明年就要嫁过去。
远远地能望见他家的灯光了,梅姐忽然说:“小鹏,在你家这一个月,我挺高兴的。”他的嘴巴不时地张开,仿佛随时都要说出什么来,可最终什么也没说。他的嘴里灌满了带着苦味的冷风。
第二天,梅姐被附近几个女孩子请去教她们织手套。他的毛衣袖子还没有织完,到晚上梅姐也没回来。他没穿上新毛衣,怅然地回学校去了。想到毛衣一天织不完,梅姐就还在他家里,又很安心。
两周之间的星期六和星期天是不上早晚自习的,他很想晚上骑车赶回去,早上再赶来上课,可是――有什么理由呢?这样平白无故地回去,爸妈一定会怀疑他在学校闯了祸。他将已推出车棚的自行车送了回去。
再回去的时候,梅姐已经走了。母亲把新毛衣递过来:“你就是爱搞些花样,这一件毛衣费了小梅子好大工夫。”
他默默地走回自己的屋子,显然是被梅姐收拾过了,整齐又干净。他不知怎么会想到梅姐也许要留封信给他,哪怕是张纸条也好。他翻开每一本书和笔记本,把所有的柜子和抽屉都搜了个遍,甚至把褥子也掀开来看,什么也没有。梅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
他用毛衣蒙住脸,哭了。
梅姐没有再来过。
第二年,他考上省城的大学,很多人来贺喜,梅姐也没有来。大二上学期的一个周末,系里组织足球赛,他在宿舍里弓着腰写海报。身后的老三忽然疑惑地叫起来:“老六,你胳膊这儿是个什么呀?是朵花儿吗?”
他茫然地回头看看老三。时间太久了,关于这件毛衣的记忆也模糊了,对于此时的他来说,这件毛衣只是一件很旧了但尚能挡寒的衣裳而已。
他问:“哪儿呢?”老三扯着毛衣的袖子给他看:“这儿!这儿!”他被扯得很不舒服,索性脱了下来。
老三指着右胳膊肘上方告诉他:“刚才你一侧身,可巧看得特清楚,这会儿又不显了。”他抻着那只袖子,左看右看,迎着灯看,背着光看。突然,他就看见了,半个巴掌大的一块,比别的地方颜色略深一点点儿,不注意还真看不出来。5个花瓣,中间一个圆点,是一朵梅。
老三这个傻小子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平时大大咧咧的老六为什么之后的一整天都失魂落魄,忽悲忽喜,没完成的海报也不写了,连纸带墨统统扔在一边。
毕业后,他回市里的中学教英语,与隔壁办公室的一个语文老师结了婚,生了个女儿,日子过得平淡安宁,连老家也不大回了。有一年过完暑假开学的时候,他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梅姐的孩子考上了他所在的高中,梅姐要送孩子上学,让接应一下。
他放下电话,一种又害怕又期盼的心思隐隐地折磨着他。可是,他看见梅姐的第一眼,梅姐朝他笑了一笑,他的心又暖暖地放回去了,仿佛他和梅姐再见面就应该是这样似的。应该是什么样呢,他也说不清楚,反正心里很安宁。
他帮她女儿把宿舍教室都安顿好,带她们回家休息。梅姐让女儿叫他舅舅,不住地托他照应,他满口答应着。看着瘦削疲惫,两鬓微灰的梅姐,心里五味杂陈。
梅姐又要给他织一件毛衣。他早已不穿手工编织的毛衣了,衣柜里堆满了妻给买的羊毛衫、羊绒背心,每一件都要几百上千。可他竟不能开口拒绝。梅姐找不到测量的工具,只好用手隔着空气,虚虚地一扌乍 一扌乍量他的肩宽腰围,量完了“扑哧”一笑:“小鹏,你可是胖多了,从前要起100针,现在恐怕要起130针了。”
篇9
今年,光良推出新专辑《回忆里的疯狂》,歌声依然忧伤又温暖,同名演唱会也将于3月2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他与本刊记者回忆起往事,恍若当年歌中少年。
本来不叫“无印良品”,叫“光良品冠”
“我们的第一张专辑是在马来西亚发行的,当时叫‘光良品冠’,其实也想过‘无印良品’,但我们比较像两个音乐人一起做专辑,所以不想用团体的名字,我们也讨论过用‘光良品冠’还是‘品冠光良’,但发现‘光良品冠’比较好念。结果到台湾公司要帮我们取‘无印良品’的时候,坦白说我们是新人,所以没有选择。结果我们在香港发了第一张就喊停了,因为香港有无印良品,那个公司告我们。”
无印良品的第一张专辑《掌心》,为什么封面照片很……丑?
“第一张专辑《掌心》是我们DIY的,我们天真到连封面都自己弄,你有看过马来西亚版本的《掌心》吗?蓝色的,我们两个长得很……挫,那个头发是我们同学剪的,拍照也是我们同学拍的。做完之后拿给滚石发片,滚石说你们音乐很棒,然后……好吧。因为我们也是新人嘛,所以这些东西凑一凑就发了我们第一张专辑。”
品冠也是一个很耍宝的人
“我原来在校园时期或朋友圈里喜欢扮演一个让人家注意的人,让大家笑我就很开心。可是好像出道没多久就把这些收起来了……其实你别看品冠这样,品冠也是一个很耍宝的人,可是他的梗都很一致,多年没见还是讲同样的笑话(笑)。”
差点去了修电脑……
“我念完书出来是在一家修电脑的公司,直到参加了一个歌唱比赛被签约。我去吉隆坡当歌手,同时也去应聘了一份有关电脑的工作,可是被录取后上班第一天,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如果我是以业余的心态去做音乐,那么我的成绩也只能是业余的成绩。我就决定不去上班了,我放了他们的鸽子。我能做出这种事我觉得很大胆,因为我是一个很乖的人啦。”
光良的吸引力是什么?
“制作《童话》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功课,研究光良的吸引力是什么,一个是学生气质,现在应该没有了(笑),为什么学生喜欢听我的歌,就是因为我有学生气质;二是我的声音会给人家一种奇妙的感动。我没有刻意扮演少年(笑),但我确实常觉得自己在一个刚刚毕业的状态,做很多事都会充满想象,比如很想背包去旅行。你们应该不知道我几岁对不对,知道了也不要写喔。”
我不需要等到伤心才写歌
“如果我要等伤心才写歌,我可能十年才会出一张专辑或两张专辑,创作人也要有想象的空间,对很多事情要敏锐。这个我是从大哥(李宗盛)身上学到的,他说其实唱歌就像演戏,要找自己的角色,歌词就是剧本,我其实都听不懂(笑),经过那么多年累积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童话》差点不是主打歌!
“其实《童话》之前我已经不想做音乐了。那时候市场很乱,环境也变了,我决定离开旧东家,可还有两年的约。我跟老板说要解约,老板说‘我们也想做但你也要有作品呐’。我心想你是说我不会写歌吗,我是那种不能被呛的人,然后就开了条件说,我当然可以继续做音乐,除非你们答应专辑制作前后我说了算。结果我做了8个月完成了,他们说假如我坚持《童话》是主打歌他们就不会答应。我那一刻觉得我被骗了,当场大哭说要用钱买回来,那时候才真的体会到人家说做音乐就像生孩子。后来公司另外一位企划说他来负责,才按我的方式发行了。其实我是在下赌注,所以《童话》慢慢火起来的时候,人家说我赢了,我却很伤心,觉得我在公司十年,为什么要经过这样的时候,才有机会做自己的实验。”
篇10
一场成为人生回忆的颁章典礼
这一天是学年最后一天,也是建设大马路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母校的最后一天。为了欢送这帮即将毕业的孩子,学校特地举行了毕业暨表彰典礼。
在温暖的舞台灯光下,活动徐徐拉开序幕。主持人手拿红色颁奖名单出场了,一个个毕业班的孩子都紧张了起来――因为那上面可能印着他们的名字。为了成为那名单上的名字,孩子们已经整整努力了两年。自从吴校长提出“至美少年”评选活动开始,大家就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这一光荣的称号,尤其希望获得那一枚珍贵的“至美少年”奖章。
舞台的音响中终于传来主持人的声音,听到自己名字的孩子一个个按照老师的指引,快步走向舞台中央。他们胸佩鲜红的,印着“建设大马路小学至美少年”几个金黄大字的绶带,接受着同学们的欢呼和掌声。
掌声中,吴校长走上了舞台,为获得表彰的孩子在绶带上别上“至美少年”勋章。台下的掌声和欢呼声一阵一阵传来,获奖的同学们既兴奋又紧张。望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望着父母亲骄傲的神色,台上的孩子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颁奖完毕,这些“至美少年”们在谢过校长和同学们后,欣然走下了舞台……事后,已就读广州名校执信中学的刘思婷回忆说:“我的小学阶段是在建设大马路小学度过的。对于我而言,‘毕业’不是一个轻飘飘的名词,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留恋。对于朝夕相伴的同学,对于兢兢业业的老师,对于作育英才的校园,我心存依恋与感恩,而每次都让我回想起这一切的,就是被我珍藏在抽屉里的‘至美少年’勋章。”
一项着眼主动“生长”的评价改革
及至目前,建设大马路小学“至美少年”评选已时近两年,而它的萌生和发展其实远不止两年时间。早在十多年前,吴小兰校长在新西兰进行学术交流,她所寄宿的家庭里有个残疾的孩子,就读的却是镇上很优质的中学,同学们都是身体正常的孩子。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残疾孩子在学校里跟其他同学没两样,努力学习,有很多朋友,且谈论自己的学校时总是一副很骄傲的样子。
吴校长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这个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于是经常跟他聊天,后来才慢慢了解到,这个学校会给特别优秀的孩子颁发一枚勋章――但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这枚勋章。凡获此勋章者,都可以日日佩戴着它,这样别的学生和老师只要看到勋章,就会知道佩戴者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吴校长一下子理解了那个残疾孩子――是学校里积极正向的阳光评价方式,给了他健康向上的乐观情怀。
这种精神勉励法给了吴校长极大启发。她认为,目前国内评选的“三好学生”以及各类积极分子,都没办法完全考虑到每个孩子的需要。然而,既然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是有教无类,我们的评价方式就应该考虑到孩子们方方面面的特长。教育教学的评价改革的念头开始在吴校长的心头点燃。
回国后,在多元智能、积极心理学及全纳教育等理论的指引下,吴校长带领老师们制定了“至美少年”学生评比方案,开始了阳光评价的改革探索。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将学生个人评选方式由被动的推荐改为主动申请。开始时,学校每学期提供12个申请项目,如果一学年度能获得其中10项,就将授予“致远十美少年”称号,这等同于过去的“三好学生”。
“致远”这一称号,源自校名“建设大马路”。当时,有教育专家建议从校名的含义出发,建设一条让孩子们走得“更实、更宽、更远”的大马路。其中“更实”是指基础知识要扎实,“更宽”是指全面发展,“更远”是指要为成长奠基,并由此而延伸出“至美文化”“致远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学校建立了完备的“十二美”少年评价标准,形成了目前的“至美少年”系列评价。
相应地,同学们只要积极参加评比,发挥各自长处,保持学习信心,在一学年里分别拿到十个“美少年”称号,就可以在年度评选中获得“至美少年”勋章。
一种需要相互“发现”的品质蝶变
第一次举行“至美少年”评比时,有很多同学问:“老师,我觉得都没达到标准,怎么办?”“老师,我觉得我都达到了,是不是都可以评呢?”类似问题很多。由于学生习惯了以前的“三好学生”评价标准,习惯了由老师决定谁做得好,谁该被表扬,因此当突然有了决定权的时候,一下子不知该如何是好了。而这也正是“至美少年”评选的意义所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有意识地将评选标准具体化、生活化,让他们以此为对照来规范自身行为。
有一个孩子在上学期的“至美少年”评比时,觉得自己全都达标了,因此在全部项目里都有自荐,但在小组评比时,同伴们却只同意推荐四个项目。她很生气,也很困惑,觉得自己明明都已经做得很好了,同学们为什么就是不同意呢?对此,一个组员解释说,做值日时,你没有准时倒垃圾,让班级扣了分。另一个孩子说,因为你的迟到,导致我们没有评上“文明班”。她一时无言以对――没想到同学们观察得那么仔细!但她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变成同学们心中的“至美少年”。结果第二年评比时,她很谦虚地自荐了八个项目,而小组同学却帮她推荐了十个项目。有个组员说,上一次午休排队时,你最后一个离开课室,还顺手关上了风扇,达到了“环美少年”标准。另一个组员说,你上次画的画不是被老师贴出来展览过吗?达到了“画美少年”的评选标准。就这样,这个孩子在“至美少年”评价标准的指引下,在同伴的督促和鼓励下,逐步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成为了真正的“至美少年”。
当然,从学校的初衷看,“至美少年”评价并非要让所有孩子都达到“至美少年”的标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点,自己去改正自己的缺点,让同学相互监督、相互评价,以此达到“至美少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