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钱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21:2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反洗钱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反洗钱总结

篇1

一、精心构建完善组织领导体系

我县联社为了做好反洗钱工作,成立了以联社副主任谢新录为组长,联社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反洗钱工作领导办公室,领导全辖区信用社的反洗钱工作。同时,各社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并确定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反洗钱工作,从而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反洗钱组织体系。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

为增强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我们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强了对反洗钱知识的学习。一是深刻领悟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我们注重中层干部、基层社主任及主办会计参加的反洗钱动员会,学习了人民银行精神及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反洗钱知识,提高了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首先,联社充分认识到金融机构是控制洗钱的第一道屏障,要确保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信用社“了解客户”的优势,提高其反洗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强化了临柜人员反洗钱方面知识的培训。为确保切实履行好这项重要职责,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扎实开展反洗钱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三是通过与其他银行及公安部门的合作,强化了反洗钱意识,初步形成了一支反洗钱工作队伍。对反洗钱一线工作人员说明当前国内外反洗钱形势与任务的同时,了解反洗钱的操作技术与方法。四是认真选配工作人员。联社要求,各社应注意将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业务能力强、熟悉经济金融及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安排到反洗钱工作岗位上来。各社均按要求认真选配人员,逐步充实反洗钱工作岗位。

三、从严把关加强对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的监测

在单位开立结算账户时,严格把关,认真审查六证(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企业代码证、国税、地税、开户许可证)及经办人身份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并详细询问了解客户有关情况,根据其经营范围开立相对应的科目账户;在为单位客户办理存款、结算等业务,均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要求其提供有效证明文件和资料,进行核对并登记。对于开立个人账户,严格按实名制的有关规定审查开户资料,要求客户出示本人(或连同代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其身份证件的姓名和号码进行开户操作,对于未能依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个人账户一概不予办理开户手续。

对现有的账户进行全面清理,按《人民币大额和可凝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建立存款人信息资料库,对不符合要求的存款账户(如营业执照过期或被注销的),已通知客户尽快提供新的营业执照或办理销户手续。

在提取现金方面,严格执行逐级审批的制度,对明显套现的账户不给予现金支付。我联社坚持每天对每笔超过5万元(含)的现金收付业务进行查询和实时监控,并要求个人或单位需提前一天预约提现金额;单位结算账户100万元以上的单笔转账交易和个人结算账户20万元以上的大额支付交易和单位结算账户发生与个人结算账户之间(含他代本)单笔20万元以上的大额转账交易都设立了手工登记本。

严格监管和控制公款私存现象。我联社成立专项小组专门对有意要套现或公款私存的帐户实施严格监控,狠抓狠管杜绝类似这样的帐户发生,以确保我联社结算帐户帐户都能合规性地运各单位结算账户和个人结算账户的大额现金收支和大额转账收付等现象,经过我县信用联社员工的深入了解和观察,都是属于正常结算业务范围,没有违反反洗钱相关规定。

今年以来,我联社辖区内没有出现短期内资金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集中转入、分散转出的账户;没有资金收付频率及金额与企业经营规模明显不符的账户;没有资金收付流向与企业经营范围明显不符的账户;没有企业日常收付与企业经营特点明显不符的账户;没有出现存取现金的数额、频率及用途与其正常现金收付明显不符的现象等可疑支付交易。

四、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反洗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完善反洗钱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和制度。

篇2

9月13日我行营业室门口设立了宣传点,开展反洗钱知识宣传活动。现将此次宣传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此次宣传活动采取内外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即对内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反洗钱的法律制度和案例分析,深入学习反洗钱的法律制度和案例分析,加强员工自身的宣传教育,正确履行金融机构反洗钱的职责和保密义务;要求临柜人员在工作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和反洗钱工作的自觉性,防止内部或外部勾结开展洗钱犯罪活动。利用客户办理业务同时及时向客户讲解反洗钱的相关知识;对外采取网点设立反洗钱咨询台,摆放宣传折页、向过往群众进行反洗钱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让群众了解洗钱活动的危害性和进行反洗钱活动的重要性,更好地配合银行开展客户身份识别。提高客户的法律意识,积极配合我社开展反洗钱工作,形成良好的抵制、打击洗钱活动的社会氛围。

2、通过LED显示屏对反洗钱宣传标语进行不间断播放。营业厅不断播放反洗钱视频。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迅速启动

为确保反洗钱宣传月活动顺利开展,我司加强了反洗钱宣传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反洗钱宣传活动方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反洗钱宣传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反洗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下设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联系人,突出宣传主题为“打击洗钱犯罪,提升洗钱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部门间沟通,强化宣传任务的落实,加强对各基层单位的追踪指导,制定学习课件下发给各业务单位和部门宣传使用。同时,各支公司的反洗钱联系人也按照分公司反洗钱宣传活动方案要求具体落实各阶段宣传活动的组织策划及宣传实施工作。

二、反洗钱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一)参加反洗钱户外宣传活动

我司积极参加反洗钱广场宣传活动。分公司派出4人参加了当地市政府组织的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到新百广场开展反洗钱现场咨询1次,向社会公众发放了100份反洗钱宣传折页,并现场解答反洗钱知识,提高群众洗钱风险防范意识。

(二)开展柜面反洗钱宣传

1.分公司和支公司客服中心利用客服柜面和大病保险服务窗口积极向客户发放反洗钱宣传折页350份,并向临柜办理业务的客户宣传防范洗钱风险知识。

2.分公司利用LED屏幕播放反洗钱宣传主题“打击洗钱犯罪,提升洗钱风险防范意识”,支公司悬挂反洗钱宣传条幅4条,并在客服大厅摆放一个月的反洗钱宣传展架6个,在办公场所、营销职场、柜面大厅张贴反洗钱宣传海报49份,确保每个营销服务部都张贴有反洗钱宣传海报。

3.向全体员工和销售人员发放反洗钱宣传折页1500份,确保每人都有一份宣传折页作为宣传工具,提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自觉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三)组织营销服务部进行展台宣传

各支公司组织所辖18个营销服务部安排销售人员在营业场所门口摆放反洗钱宣传展台,开展1次展台宣传,向客户发放宣传折页,接受客户咨询。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契机在为金融行业的腾飞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同时也给各家金融机构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洗钱犯罪活动逐步出现了智能化、隐蔽化的趋势,严重地危害了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金融机构健康有序的运行。试想,生活中萦绕在您身边的都是毒贩,黑社会组织,走私犯、金融诈骗罪犯甚至琳琅满目的洗钱机构,我们的生活还会安定吗?社会的安定还会有保障吗?因此,打击洗钱犯罪活动,人人有责,我们必须高举反洗钱的旗帜。

反洗钱是法律赋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义务,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是稳健经营、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实际需要,是纯洁社会风气,保持社会安定,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保证,更是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客观要求。几年来,我社坚持开展反洗钱教育,培养了反洗钱人人有责的工作态度。身为农信社一线柜员的我,深知反洗钱的重要性,不以小事为轻,办理业务时时时刻刻做到把好自已的这一关。 首先,办理业务时认真审核客户的身份,核实客户身份,杜绝为客户开立匿名帐户或假名客户 争取充分发挥柜员在反洗钱中的作用,作为柜员就必须具有揭开遮盖有问题客户面纱的能力以及对法律实施当局提供有关交易和客户身份证明的可靠文件的能力。不应保存匿名帐户或明显假名的帐户。应要求,我们柜员在确立营业关系或进行交易,尤其在开立银行帐户,进行大量的现金交易时,根据可靠的身份证明识别客户,并记录客户的身份。 开户必须进行联网核查审核客户身份证件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如发现同一客户多个客户号应帮助客户对其账户进行梳理合并。对开立多个结算账户的除履行开户手续外,还应注意了解客户身份、交易背景等。对于有合理理由怀疑账户的支付交易涉及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将其作为可疑交易按规定报告上级。除此,在日趋隐秘和智能化的洗钱活动中,还存在其他我们不易察觉的洗钱方式。比如利用"地下钱庄"、走私、以及和民间借贷转移犯罪的收益等。而作为一个合格农信前台柜员,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避免洗钱活动从自己手中得逞。坚决不为利益所诱惑,杜绝与洗钱的犯罪分子同流合污。

洗钱本身作为一种犯罪行为,其社会危害及其严重,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的安全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不仅如此,洗钱活动还削弱了国家对于市场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严重地危害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干扰了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种种迹象都表明,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金融从业人员,加强反洗钱宣传教育,培养反洗钱责任意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尽管洗钱犯罪已不鲜见,但人们对于反洗钱工作的认识却并未提高,特别我们作为服务基层的农村信用社,基层客户对反洗钱法规学习不够,了解不多,从而出现对人民银行的反洗钱工作不执行、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所以加强反洗钱教育宣传,特别是加强有关反洗钱法规的学习教育,帮助公众走出法律误区就显得至关重要。加大对农村反洗钱宣传教育的投入,组织进行反洗钱宣传,使农村的农户更多地了解反洗钱知识和反洗钱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身网点多、人员多、覆盖面广的优势,向广大群众宣传洗钱活动对社会的危害性。

篇5

关键词:金融机构 反洗钱 可疑交易报告质量

当前世界各国的反洗钱制度几乎都以可疑交易或者可疑行为(统称可疑交易行为)报告制度为中心,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要求金融机构报送有洗钱迹象和可能的交易行为的有关信息。正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也建立了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正式施行,并于同年3月1日实施《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4种大额交易和48种可疑交易要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上报。自此,我国反洗钱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目前,可疑交易报告是我国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情报来源基础,一份高质量的可疑交易报告,不仅反映了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整体水平、能力和态度,同时也是人民银行评估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情况的重要依据。但从近几年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有效性分析,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成效并不明显,上报监测中心的报告份数居高不下,报告质量普遍较低,有价值的可疑交易报告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花费的人力物力却不少。如何有效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成为困扰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难点。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明确了金融机构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这些客观标准在反洗钱开展的初期阶段对指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筛选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多数金融机构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过程中还存在主动分析识别的动力不足、过度依赖客观标准和反洗钱监测系统提取等问题,使得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可疑交易分析有效性低,不利于发现和挖掘真正的可疑交易和洗钱线索,不仅无法帮助反洗钱情报分析部门提高情报分析效率,反而可能妨碍反洗钱情报分析部门甄别涉嫌犯罪和洗钱活动的能力。根据日常工作实践和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笔者对可疑交易报告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当前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防卫性报告”的工作思路仍未完全转变,金融机构简单地使用“可疑交易报告的客观标准”

反洗钱工作初期,监管思路主要以“规则为本”,金融机构总部为防止分支机构在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时出现“不报告、漏报告”等违规问题,投入了巨大的开发与维护成本,构建了各自的“可疑交易监测系统”,按照可疑交易报告“客观标准”从核算系统中提取可疑交易的待排查数据。本意是为发现、分析和报告可疑交易提供一个基础框架,为人工分析识别提供数据支撑。金融机构为了避免受到处罚而采取了“怕漏报就多报,多报告总没错”的防卫性报送的做法,虽然央行的反洗钱监管思路已逐渐向“以风险为本”转变,但金融机构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合规即免责”的错误观念,彻底扭转“防卫性”报送思路尚需一段时间。

(二)金融机构成为可疑交易报告的“中转站”,缺乏主动性

目前,金融机构反洗钱基础工作处理多是由基层金融机构承担,大部分基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领导组织机构还局限在设立这一层面,除按要求在形式上成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外,没有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反洗钱岗位人员均为兼职,他们承担着业务量考核指标和客户服务的双重压力,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去处理反洗钱工作。金融机构和反洗钱组织机构体系的缺陷,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反洗钱工作深入高效开展的瓶颈,工作人员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反洗钱监测上报工作,甚至不清楚自己有哪些反洗钱职责,也就很少主动去开展反洗钱工作。虽然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尽力开展人工识别,但每日产生的众多“可疑交易”,麻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将本来应由报告机构承担的可疑交易分析、识别的责任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而报告机构却成了“可疑交易报告”的中转站,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的情报中心只能陷入“可疑交易报告”的大海。反洗钱监测中心每天收到海量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报告数据的利用价值究竟如何,投入与效率能否科学,都有待商榷。

(三)分析识别流于形式,难以适应金融创新的变化

洗钱活动是一种高智商的违法犯罪活动,其洗钱的手段也在日益更新和变化,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往往滞后于千变万化的洗钱手法。随着金融创新力度的加大,新型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洗钱犯罪手法已经突破了传统金融业洗钱的范畴,不仅可以通过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金融机构,而且可以通过房地产珠宝等特定非金融行业。同时,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交易方式不断推出,资金交易活动更加具有隐蔽性与快捷性。科技系统难以恰当掌握和有效识别难以量化的可疑交易,金融机构如果再按一成不变的“客观标准”去制定数据模型,让系统以固定模式去搜集数据,势必影响可疑报告质量。可疑交易监测系统按照“客观标准”机械、简单地从交易数据中提取了大量的可疑交易数据,并通过系统落地到交易发生的营业网点,由营业网点的岗位人员进行分析、识别和排查。但由于营业网点可疑交易数据较多(几乎每天发生),银行网点本来业务就忙碌,根本没有精力进行深入分析与识别,只能是简单地排查或上报。各金融机构总部的反洗钱牵头部门每天面对辖内网点上报的大量可疑交易报告,也没有精力去做深入的分析与识别。

(四)报告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影响了报告的价值

由于只要相关数据和行为符合可疑交易标准,反洗钱监测系统就会给出预警并抓取生成可疑数据报告,进行报送,随着报告数量的增多,报告的边际信息价值递减。各网点机构的岗位人员只能依赖监测系统对可疑交易报告机械、简单地进行判断,其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大量低价值的可疑交易报告。根据大连中支统计数据,2011年,大连市金融机构报告人民币可疑交易2639万份、外汇可疑交易报告101万份,但同期重点可疑交易报告仅为9份,重点可疑交易报告份数仅占可疑交易报告份数的00033%,重点可疑交易报告普遍存在“零报告”现象。可见,上报监测中心的“可疑交易报告”绝大部分是无价值可言的普通支付交易数据。

二、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质量的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见,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与当前执行的可疑交易报告客观标准密切相关的。制定可疑交易客观标准,当初是基于我国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的时间较短,识别可疑交易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有限而考虑的,是希望通过制定“客观标准”来指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开展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现在,我国全面推行风险为本的工作思路,并且通过多年的反洗钱工作积累,金融机构无论在风险意识上,还是业务技能上大都具备了自主识别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报告的客观标准。金融机构根据人民银行可疑交易报告原则性规定,实施自主识别报告制度,使金融机构将有限的人员力量投入到主动分析识别中来,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要求金融机构在充分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将可疑交易监测工作贯穿于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筛选数据、事后监督、一线临柜、客户经理等信息资源,发挥岗位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可疑交易,报告有质量的可疑交易,通过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自主识别判断,使其真正主动承担起可疑交易的识别和报告职责。

一是要明确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的可疑交易。金融机构根据客观的可疑交易标准报告的可疑交易,只是反映了某笔资金交易在客观表现上不同于或有别于一般的正常交易,实际上属于异常交易;而真正的可疑交易应当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这些异常交易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经过充分的主观分析判断后发现的涉嫌洗钱的资金交易活动,实践中称为“重点可疑交易报告”。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识别发掘出“重点可疑交易”,即真正的高质量的可疑交易。

二是构筑反洗钱管理立体防线,为可疑报告质量提供制度保证。金融机构要按照风险为本原则重新梳理反洗钱内控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以“风险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反洗钱工作体系。将反洗钱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具体化为“看得见、够得着、抓得住”的标准,使每个部门和岗位人员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为达标,并将其渗透到日常业务运行的主要环节和全部过程,延伸到日常管理的每个角落,形成以业务及岗位规范化管理为主线,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为补充,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为保障的反洗钱管理长效机制。

三是完善反洗钱监测系统,为识别可疑交易提供数据支撑。目前,人民银行已在工商银行试行金融机构自建异常交易筛选指标。当人民银行取消可疑交易报告的客观标准后,金融机构应继续有效利用反洗钱监测系统,千万不能因取消客观标准而弃用以往的监测系统,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认识到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数据支撑作用,有的放矢地利用系统提取的异常交易数据,做好人工分析识别,高效挖掘有价值的可疑交易线索。参照人民银行可疑交易报告原则性规定,按照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继续完善反洗钱监测系统,将新的洗钱交易特征、黑名单客户、高风险客户、洗钱特殊地区等信息进行补充,将新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以及异常交易特征植入系统,并根据业务发展不断更新与维护,更好地为反洗钱工作服务。

四是加强一线反洗钱从业人员的选配和培训。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尤其是反洗钱报告员等一线反洗钱从业人员是可疑交易识别的主体,但由于临柜人员普遍年轻从业年限短,在反洗钱工作前沿的反洗钱从业人员往往从业经验不丰富,他们虽然学习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却识别分析经验不足。因此,应尽量选派经验丰富的员工从事反洗钱报告工作,并加大对一线反洗钱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配置反洗钱骨干队伍,保持人员的稳定性,做好传帮带。制订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计划,从反洗钱基础知识、反洗钱法律法规再到反洗钱案例剖析,通过讲座、业务指导、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不断增强和充实一线反洗钱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可疑交易的甄别能力。

五是注重案例分析。当前我国反洗钱工作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反洗钱工作处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任务重,要求高。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从实践中我们感到,反洗钱从业人员最需要的是贴近实践操作方面的指南,最好能更贴近实际业务。金融机构应结合人民银行举办的培训内容以及通报的风险提示和洗钱案例,整理典型案例,剖析主要洗钱犯罪活动的资金交易特点,总结相应的识别分析技巧,开展案例分析培训,并定期搜集新近破获涉及“洗钱”交易的案例,及时将新的洗钱手法、资金交易模式、掩饰伪装手段进行讲解,提高识别洗钱活动的技能。

篇6

关键词:私人银行;洗钱;风险

一、海南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二、私人银行业务洗钱风险分析

(一)制度缺失风险

一是法规缺失风险。反洗钱“一法四规”未根据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制定更严格的管理措施。银行业监管部门也没有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管理,但该办法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体现不足。二是内控不力风险。由于监管法规不够具体,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在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巨大经营利益驱动下,各行倾向于采取法规要求的最低管理标准。在内外部管理制度的缺失下,私人银行业务存在较大的洗钱风险。

(二)业务操作风险

一是初次与私人银行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出于对客户隐私和吸纳客户的考虑,商业银行一般只对客户开展基本身份识别,对客户的身份背景和资金来源难以做到深入了解,非法资金容易通过私人银行渠道进入金融体系,达到洗钱目的。二是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后,商业银行比较注重与客户业务关系的维护,对客户的持续识别和交易监控存在不足,带来潜在的洗钱风险。三是商业银行对私人银行客户设计开发了一系列专项产品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投资需求,但洗钱风险防控制度与措施配套不足,对客户的资金来源缺乏深入调查,产品销售环节存在洗钱风险。

(三)合谋洗钱风险

私人银行客户享有专属客户经理服务,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预约服务时均通过专属客户经理完成。在业务开展中,商业银行要求客户经理与客户建立密切的信任关系。客户交易情况除客户经理外,对银行其它工作人员都严格保密,容易导致客户经理与客户合谋洗钱的风险。

三、海南省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在海南3家已开办私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中均未制定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也没有在私人银行业务操作规程中充分体现反洗钱工作要求,而是将私人银行业务等同于一般理财业务,在反洗钱内控制度上执行相同的标准,不足以有效防范私人银行业务的洗钱风险。

(二)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尽职调查不够深入

海南省的私人银行业务能够对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和登记,但对于客户的收入状况、资金来源合法性等一些核心信息则难以获取。从反洗钱角度来说,严格的尽职调查工作是有效防范私人银行客户洗钱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商业银行应尽其所能地了解客户全面的身份信息,包括其身份背景、资金来源、资金的实际受益人和控制人等,海南省的私人银行业务在这方面存在明显欠缺。

(三)私人银行业务的可疑交易报告流程有待完善

如个别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与反洗钱岗位人员对私人银行业务异常交易的共同分析力度不足,对于出现的异常交易更多是由反洗钱岗位人员进行判断分析,作为最了解客户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在反洗钱工作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可疑交易报告。

(四)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和知识不强

部分私人银行业务人员对在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时开展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在办理结算账户开立等环节已对私人银行客户开展了身份识别,所以在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时便可适当弱化识别和监控措施。对于一些基本的反洗钱业务知识,部分私人银行业务人员也不太熟悉,各商业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反洗钱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四、提高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层面

1.健全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应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制定专门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或将反洗钱工作要求嵌入业务操作规程中,并且标准要高于一般理财业务。在设计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应考虑洗钱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

2.强化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尽职调查。在接纳客户时,应收集及记录客户开户目的和理由、财富来源、估计资产净值、资金来源方式、保荐人或其他可提供信誉证明资料的途径等信息[1]。在建立业务关系后,定期更新、完善和检查客户档案,以确保资料内容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此外,应建立客户风险管理制度,确定客户不同的风险等级,分类识别、分级审批,对于高风险客户执行更为严格的身份识别制度。

3.完善私人银行业务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流程。私人银行部门应明确制定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流程,对客户的资金进行实时监测,善于总结私人银行业务异常交易的特点,不断探索交易监测模型,敏锐地发现可疑交易。充分发挥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作用,加大客户经理与反洗钱岗位人员信息共享与共同分析力度,切实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

4.加强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内部监督。进一步加强对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反洗钱知识技能。赋予反洗钱部门独立的监督检查权力,能有效获悉私人银行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并定期对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实施内部稽核,及时发现和防范洗钱风险。

(二)人民银行层面

1.协助健全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一方面,考虑在《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反洗钱部门规章中进一步明确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要求,为商业银行健全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提供法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窗口指导、现场走访、集中培训、针对性培训等方式加大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指导,协助完善其反洗钱内控制度,确保其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反洗钱工作要求。

2.强化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监管。在风险为本的理念下,合理分配反洗钱监管资源,将监管重点投向私人银行业务等银行高风险业务。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勤勉尽责地履行各项反洗钱义务,并适时组织开展对私人银行业务的专项检查,确保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合规有效。

3.督促商业银行完善内部反洗钱工作流程。督促各商业银行切实发挥反洗钱组织机构的作用,完善内部反洗钱工作流程,明确各业务条线反洗钱工作职责分工与配合,并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直接与部门绩效和人员晋职相挂钩,促使各业务条线主动去开展反洗钱工作,切实提高私人银行业务条线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

4.加大反洗钱专题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可组织各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定期开展反洗钱工作交流会,由反洗钱工作开展较好的代表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同时,选取典型案例,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专题宣传,并针对性培训反洗钱工作开展薄弱的机构,从而提高私人银行从业人员整体的反洗钱意识和技能。

(三)行业监管部门层面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建立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管理规范和工作指引,并将反洗钱工作要求纳入其中,督促指导商业银行提高各类风险防范能力。■

篇7

11月3日上午,在人民银行的组织下,今年新入行员工参加了"2012年**市金融机构新员工反洗钱业务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关于反洗钱的相关内容,强化了反洗钱方面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洗钱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危害,整个反洗钱培训让人让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了解了什么是洗钱。洗钱通常是指将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办理业务过程中就要时刻警惕那些不明来路的大额款项的流转,要了解客户,以便认清楚其为普通交易行为还是洗钱行为。

二、认识了洗钱的集中常见方式。例如利用金融手段、利用保密限制、利用地下钱庄、利用民间借贷等。当前中国洗钱犯罪呈现的四大特征是:1、熟练使用网上银行和现金业务;2、通过各种投资进行洗钱;3、跨境洗钱;4、通过亲属洗钱。当前阶段的反洗钱工作就要结合当前中国洗钱犯罪的这几种新特征来进行,做到对洗钱犯罪的有效打击。

篇8

互联网贸易(以小额、高频为突出特征)要求创新出与之相适应的支付方式,体现快捷、安全的特点,满足非面对面交易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互联网支付方式对传统的反洗钱规则提出了挑战。客户身份识别规则。传统的金融机构开户申请需要面对面进行,而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对客户的开户申请审核主要依赖客户自行提交的注册信息与验证资料,全过程均在线完成,人工审核环节少、时间短,难以达到传统的客户尽职调查义务要求。若要完全依据传统的客户尽职调查要求,又难以满足互联网贸易的相关要求。尤其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完全取消了开户环节,难以直接适用传统的客户尽职调查要求。可疑交易报告规则。一是新兴支付方式对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支付带来了新的洗钱风险,相应的可疑交易标准需要予以总结。如犯罪分子通过虚构交易或者重复买卖虚拟商品洗钱;通过割裂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支付机构之间的资金流转线索洗钱;通过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支付方式跨境转移资金等。二是新兴支付方式给可疑交易报告的时效性带来了挑战。新兴支付方式以快捷、全天候、实时全球清算作为发展趋势。一旦发现可疑交易,需要以更强的时效性上报,并及时处理,可疑交易报告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记录保存规则。一是客户身份信息要素新规则需要重新建立。新兴支付方式的透明度可能建立在手机号、IP地址或社交账号实名制而非传统的账户实名制的基础上。二是需要建立适应网络信息特点的保存时限、保存方式及保密规则。如虚拟货币形成的交易记录依据协议生成,没有集中管理交易记录的中介方,传统的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记录保存规则难以适用。

二、金融业分工体系演变对反洗钱监管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金融业逐步形成了新的分工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在全球范围,资金需求方和提供方直接交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业新的分工。这种新的分工体系对传统的反洗钱监管提出了诸多挑战:对传统反洗钱义务主体安排的挑战。传统的反洗钱义务主体的共性是涉及客户的资金交易。但随着传统的作为资金中介的金融业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各类信息中介、信用评价中介等。这些中介往往不涉及资金交易,这就对传统的反洗钱义务主体安排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对反洗钱跨国监管合作有效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生活突破国与国的界限,全球互联网货币形成,资金交易随之轻易跨越国界,跨境支付及交易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空前加大。犯罪分子利用不同国家反洗钱/反恐融资监督执法工作衔接上的不足,或者利用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体系的点对点的匿名交易,脱离不同国家的反洗钱监管,对反洗钱跨国监管合作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对匿名交易技术开展反洗钱监管的挑战。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隐匿交易IP地址、来源的新技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兴支付手段一旦被犯罪分子用于犯罪,会给相关部门执法带来极大难度。例如,比特币支付中的Tumbler技术,可割裂交易与特定虚拟货币地址的联系,达到混淆来源的目的;又如TOR(TheOnionRouter)技术,可以隐匿真正的IP地址。这些技术的发展要求必须对匿名交易技术予以监管和引导。

三、完善和改进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

加强法人监管。进一步加大法人监管的力度,根据法人监管的要求来灵活分配监管资源,应对金融机构组织机构扁平化。推动金融机构以互联网方式改造传统的反洗钱做法,如可疑交易监测集中进行、客户信息在机构范围内共享、加强监测系统建设等。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完善事后监管。建立针对具体业务、产品的洗钱/恐怖风险评价标准,提升监管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要求金融机构及时报送产品销售情况、风险演变情况,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及时修补案件中发现的制度漏洞。加强监管技术的开发和投入。研究和制定反洗钱技术标准(如可疑交易监测系统和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系统等),探索对反洗钱信息系统开展检查和监管的有效方法。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开展检查和监管的思路,开发相关软件,提升监管效率。建立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反洗钱规则研究和建立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客户身份识别规则。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防范利用传统银行与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客户身份识别规则不同所带来的洗钱/恐怖融资风险。研究和建立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可疑交易规则。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合作,结合防范欺诈及相关犯罪,利用风险提示,建立适应互联网支付方式的可疑交易标准。研究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可疑交易报送时限、处理要求,提高可疑交易报告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充分发挥可疑交易报告的作用。研究和建立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规则。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合作,根据执法部门实践所提出的要求,充分考虑客户信息泄密风险与客户匿名交易风险,推进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明确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要求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要求。

四、加强防范以点对点交易为特征的金融风险

篇9

关键词:反洗钱;数据挖掘;可疑交易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91-02

当前,面对洗钱手段多样化、程序复杂化的严峻态势,以及有限监管资源与监管范围日益扩大之间的突出矛盾,反洗钱工作的高效开展势在必行。从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即大额和可疑交易的分析识别这一切入点着手,可大大提高反洗钱工作监管实效,如何从海量的混合类型属性甚至半结构化的金融数据中挖掘出与洗钱活动相关的交易数据,为发现可疑交易线索提供数据支持,需要我们在方法上进行探索,在应用上进行实践。

一、反洗钱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制度实施以来,可疑交易的报告、分析工作在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数量庞大、可利用率不高、关联性不强的可疑交易数据中进行主观的人工筛选分析判断,存在分析技术单薄与交易数据庞大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得可疑交易分析识别工作量和难度加大,可疑交易数据分析识别不能很好适应反洗钱工作形式变化的要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数据报送量大,可利用价值低

由于金融交易日常数据量庞大,加之金融机构防卫型报送,每天接受大额和可疑交易报送数据数以亿计,需要监测分析系统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处理,但是大量无价值数据、重复报送甚至虚报的数据造成对系统资源和人力的低效运作。

(二)系统依赖性强,人工分析技术水平低

金融机构将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法规中客观标准设为反洗钱系统中的提取要件,由系统自动提取符合条件的交易数据。由于金融机构对可疑交易报告中人工审核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依赖系统自动提取,没有严格按照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的要求进行人工审核,无法排除系统提取中存在的重复、虚报交易。进行人工审核的金融机构分析技术也比较单一,不能实现对交易账户、交易行为的动态关联分析。

(三)客观标准易于规避,自适应性差

明确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标准虽然给分析人员识别大额和可疑交易行为提供了有力参考,但是也容易被洗钱分子所规避,其监管实效性大打折扣。此外,洗钱行为会因不同区域、不同金融发展水平而不同,统一规范标准无法适应洗钱行为多样化的现状。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20世纪90年代产生和发展的数据挖掘技术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关系和模式,已在购物栏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产品质量分析、基因工程研究、互联网站点访问模式等许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作为新兴技术,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由于数据挖掘技术适合对数据类型多、关系复杂、动态性、数据量大等类型信息的分析,并且其高度程序化的特征决定数据分析具有客观性、可以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使数据挖掘技术能在反洗钱工作中迅速推广应用。

(一)国外应用现状

发达国家在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不仅建立了专门分析和收集情报的金融情报中心(FIU),而且建立了功能强大的反洗钱系统: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的FAIS(FinC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系统综合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基于案例的推理、黑板等分析技术,将数据分析视角从交易导向转为对象(如人或者组织)导向,对每一笔交易、对象、账户都用336条规则逐一进行测试,相应每条规则给出是否为合法或非法的判定结果,再用贝叶思推理对每个项目的可疑性进行评定;澳大利亚交易分析和报告中心所开发的ScreenIT系统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了对可疑交易报告的自动筛选。

(二)中国应用现状

中国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可疑交易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但是中国反洗钱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和研究已经逐渐引起监管部门及理论界的重视,技术应用层次和认识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反洗钱系统中应用的数据挖掘技术主要有: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孤立点分析和序列模式分析等以实现对交易数据的分类、关联规则和异常行为等分析。应用手法上主要停留在对各种不同分析技术的简单应用,缺乏综合系统性地应用。

关于反洗钱工作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理论界的主要趋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账户或交易行为的研究,力求通过采用新的方法提高可疑交易发现的灵敏度和可疑交易判别的可信度;二是基于反洗钱系统总体结构框架和功能的设计构想,力求通过逐步完善反洗钱分析系统中的指标体系和功能结构,对反洗钱数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实现数据的动态分析过程。

三、深化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层面

(一)提高异常交易行为识别的敏感度

由于金融交易日常数据量庞大,加之金融机构防卫型报送,每天接受大额和可疑交易报送数据数以亿计,需要监测分析系统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处理,但是大量无价值数据、重复报送甚至虚报的数据造成对系统资源和人力的低效运作。数据挖掘技术的广泛应用可有效地帮助监管部门发现可疑交易,检测异常资金的流动,挖掘出金融交易中单笔异常交易和密集频繁交易等交易异常情形,提高异常交易的检测效率。

(二)扩大交易行为关联分析的覆盖面

大额和可疑交易的发生往往涉及多个账户的资金往来或某个账户的历史交易变动轨迹,仅仅依靠金融机构对可疑交易的系统提取及单一的人工分析技术难以达到对交易账户、交易行为的动态关联分析。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能够实现对大额和可疑交易数据关联规则的分析,并通过量化的数字描述对象之间的关联规律,为分析人员提供一系列彼此相互分离的独立路径,帮助理解洗钱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了解某一具体的洗钱操作在整个洗钱链中的作用,直观地呈现出洗钱活动的推理框架。

(三)提供交易行为预测及线索追踪

在明确重点关注的可疑交易行为的后续分析中,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预测、估计等功能同样具有适用性。通过建立预测和分类模型,实现对某项资金流动是否与洗钱活动有关的判断,自动发现洗钱线索,同时可以在发现可疑交易行为后沿最优路径追踪洗钱的各步操作,帮助分析人员挖掘交易数据中的可疑点,有利于发现洗钱活动的重要线索,为后续调查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胜刚,王鹏.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人民币反洗钱系统设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6).

[2] 孙莹莹,姚文辉.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系统中的应用[J].华南金融电脑,2006,(4).

[3] 陈凌.浅谈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系统中的应用[J].华南金融电脑,2006,(8).

[4] 李志强,李灵.数据挖掘技术在金融反洗钱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7,(3).

[5] 余平.数据挖掘及在金融领域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07,(2).

[6] 孙景,李志伟,刘炜.基于逻辑回归的企业大额可疑外汇资金交易识别模型[J].上海金融,2008,(6).

篇10

【关键词】网络银行;反洗钱;银行业务

一、前言

网络银行又称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技术向客户提供服务,而客户通过个人电脑或其他通信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进行各种银行业务,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和快捷的管理活期、定期、投资理财等资产,办理各项业务。目前,可以通过网络银行渠道办理的业务主要有开户、销户挂失、对帐、定活互转、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基金投资、国债投资、委托理财投资、贵金属投资、投资理财、网上缴费、信用卡还款、网上支付、企业银行服务等。作为一种交易渠道,网络银行能办理的业务在不断丰富,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并正在逐步替代传统柜面渠道,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交易渠道。

随着业务的不断深入拓展与深入,网络银行越来越受到广大客户,特别是年轻客户的欢迎与认可。据分析,目前的网络银行个人客户中大部分是20-35岁的青年人,其中30-35岁的客户网络银行交易活跃度及客户资产占比都明显优于其他年龄段的客户。

网络银行渠道的交易替代效果能越来越明显,是因为他相比较银行传统的柜面式服务而言,具有灵活性、便捷性、不受时间、不受地域影响等特点。

网络银行具有超越时间约束,超越空间限制的特点与优势,它能给客户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突破的传统银行柜面渠道需要到当地分支网点或营业所才能办理业务的限制,而且免去了客户需排队等候的苦恼。通过网络银行,银行真正实现了给与客户全方位的服务与体验,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

网络银行渠道与传统银行柜面渠道相比,它没有实体场所,它是互联网中的虚拟化空间,因此它的费用包括网络银行业务系统的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费用,服务器硬件设备的采购的维护费用。这些费用与维持网点或营业所正常营业的店面租金、水电费、运营费用、损失准备金、办公用品费、销售营销费、员工工资及福利费相比,简直是很小的一部分。根据银行业界的成本分摊公式推算,一笔在柜台10分钟可以完成的个人业务成本为l0-12元,而通过网络银行渠道处理,单笔业务成本却可以降到l元以下。

网络银行渠道提供的服务比传统营业网点的柜面渠道更便捷,避免了因营业员业务水平和情绪素质而带来的服务满意度偏差。同时网络银行可以实现客户各类金融资产的交易情况的综合查询、实时查询,使客户能够全方位的了解自身资产情况和资金流向。

二、反洗钱定义及其危害

洗钱作为一种犯罪行为。在初期,洗钱是指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并将该收益伪装起来使之披上合法的一种活动和过程。随着国际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非法资金来源不断扩大。洗钱活动也逐渐多样化。目前对于洗钱的范畴也出现了变化,2000年10月,加拿大皇家骑警和美国海关在加拿大温哥华共同主办召开了“太平洋周边地区打击洗钱及金融犯罪会议”。本次会议对洗钱活动的范围定义进行了扩充,不仅把非法收入通过反洗钱合法化定义为洗钱外,还将下列活动定义为洗钱的范畴。

1.把合法的资金成果钱以用于非法用途,如把银行贷款通过洗钱来给犯罪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2.把一种合法的资金洗成另一种表面也合法的资金,如把国有资产通过洗钱转移到个人账户以达到侵占的目的。

3.为了躲避税收和金融监管,将合法收入通过洗钱进行资金转移。

洗钱是一种非正常的金融资金往来,它会对从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等多方面产生恶劣影响。

1.洗钱是一种非法的资金转移,随着当今金融业资金流动性的不断加强,洗钱即可以使犯罪分子的违法犯罪所得合法化,也可以为犯罪活动提供进一步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更严重和更大规模的犯罪活动。如果洗钱活动与恐怖活动互相结合,还会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和财产的安全造成巨大损失。

2.洗钱活动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法律和运营风险。合法经营是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和保持稳健经营的前提。金融机构涉嫌洗钱或者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会严重损害金融机构的声誉,还会使金融机构面临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从而面临客户流失和失掉业务机会的巨大风险。

3.洗钱活动造成资金流动的无规律性,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增加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随着跨境洗钱活动的进行,大量的资本流入流出也容易引起资本市场动荡和汇率的变化。同时,洗钱活动损害合法经济体的正当权益,破坏市场微观竞争环境,损害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和公平竞争。

4.洗钱活动削弱了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严重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洗钱的主要目的是隐瞒违法所得,使其表面合法化。因此,洗钱活动不遵循资金流向最有效益领域的基本经济规律,破坏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客观上干扰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果,损害经济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洗钱助长和滋生腐败,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国家肌体,导致社会不公平,败坏国家声誉。

三、网络银行渠道洗钱的危害

我国目前尚未针对网络银行渠道的洗钱活动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也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根据我国刑法第191条规定,以及网络洗钱的特点,可以将其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和计算机数据,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所得,并使之成为表而上看来合法,或将合法资金进行非法转移的所有犯罪活动和过程的总称。在“洗钱”与“网络银行”两个因素中,“网络银行”是犯罪渠道,犯罪手段,而“洗钱”则是犯罪的最终目的。而根据网络银行的业务特点,是网络银行洗钱比传统的洗钱方式更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

网络银行超越了空间对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限制,因此通过网络银行渠道的洗钱活动只要在有互联网信号覆盖的地方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可以是公共场所,也可以使私人住宅,可以在国内,也可以在国外。因此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无法及时掌握犯罪分子的实际动向。

网络银行渠道使洗钱行为具有隐蔽性。网络银行金融交易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没有常见的笔迹、签名、传票、影像等物理痕迹,银行根本无法了解一笔交易之后的具体细节。与传统银行业务的签名盖章不一样,网络银行无须客户与银行人员面对面接触,只需通过互联网即可操作完成。网络银行主要是通过对密钥、证书、数字签名等电子方式来认证交易双方身份,只认“证”而不认人。主机只能查证交易各方的身份及支付方的存款余额,而不可能审查支付方资金的来源及性质。

网络银行渠道使洗钱行为的违法成本降低。在传统的柜面渠道洗钱交易中,犯罪分子往往雇佣中间人进行交易,中间人承担一定的犯罪风险,他们将也将收取不低的佣金。而网络洗钱方式则越过了中间人这一环节,直接采用网络媒介,犯罪分子无需再支付高额的中介费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在交易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网络银行渠道使洗钱行为具有快捷性。利用网络银行从事的非法金融交易活动中,账户资金快进快出,不留余额或者留下一定比例余额后转出,过渡性质明显。网络银行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把银行金融服务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客户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登录自己的账户,并在全球任何地方迅速地转移资金;或者通过信用卡、自动提款机来完成电子货币与现金的互换;各种在线支付方式以及便利的网上订货系统,又使不法分子更容易改变资金流向,掩饰资金的非法来源。

网络银行渠道使洗钱行为的监控及时性带来问题。在传统的柜面交易业务处理中,客户需要到银行的网点或营业所柜台填写相关单据,写明交易的时间、金额、用途等要素,并确认签字,一笔交易需要经过多个相关人员的经办、授权、审核才能办理。在这样严密的业务流程中,大额交易和频繁的可疑交易比较容易发现。而网络银行业务采用的是无纸化交易,客户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意自助的汇划资金,无须注明用途,没有原始单据,只有网络银行电子业务系统中的交易流水记录,无需经过人工审核。这使银行很难对资金进行监控和分析,进而给分辨可疑支付交易带来难度。

四、针对网络银行反洗钱的建议

目前我国网络银行业务与技术不断完善,日新月异,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无法满足网络银行日益迅猛的发展现状,尤其是我国至今未有一部严密有效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律规章,缺乏对电子资金划拨和网络银行交易的资金转移、确认、风险责任划分、交易记录保存等的有效监管措施。所以必须及时建立和完善网络银行反洗钱的法律规章制度。以便规范网络银行业务,避免网络银行监管出现纰漏。比如制定《电子资金划拨法》,就可以有效的对网上资金划拨,网上支付予以有效监管,防止网络银行洗钱行为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洗钱模式的多样化,金融机构仍是洗钱犯罪行为的主要途径和对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银行渠道交易的发展使非金融机构也容易成为洗钱场所和行为主体。从我国现在的立法状况来看,法律只针对金融机构的洗钱行为做出规定,而未对非金融机构的洗钱行为有明确的说明。这种的立法现状将无法有效追究犯罪分子在非金融机构行业领域进行网络洗钱犯罪活动。《金融行动工作组》40条建议以及欧洲议会和理事会相关指令都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非金融机构和职业应纳入反洗钱监管的对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非金融机构的主题地位,将非金融机构也纳入反洗钱监管过程中。

持续开展客户身份识别与风险等级评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金融机构利用网络银行为客户提供非柜台方式的服务时,应实施严格的身份认证措施,强化内部管理程序,识别客户身份。其一是要加强事先防控,与客户初次建立网络银行业务关系时,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掌握客户的真实情况,甄别客户身份,避免为有洗钱及其它非法活动嫌疑的客户提供网络银行服务,要根据客户自身特点或账户属性,考虑地域、业务、行业、信用记录等因素,划分客户风险等级,杜绝匿名账户。二是要加强网上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控制机制,在客户交易情况出现异常,客户有洗钱等非法活动嫌疑等情况下,重新识别客户身份。并根据客户身份识别与风险等级评定的结果,调整客户可办理业务的范围,限制交易次数,交易金额上限。

完善网络银行交易监控技术及手段,对交易进行及时、自动的监测与记录,使反洗钱数据甄别分析智能化。同时,提高网络银行洗钱活动的监控的敏锐度、时效性和准确性。当发生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时,能及时预警,并跟踪和监控资金的流向。对各种金融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模型,对数据进行估值,按某种属性标准对其“数以类聚”,并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规则,找出及资金转移过程中的非常态资金,进而发现隐藏其间的洗钱活动。争取把反洗钱日常工作由事后监督变成无间断的、实时的监控,进一步提升网络银行反洗钱的敏锐度、正确性和时效性。

随着网络银行业务的不断进步,通过网络银行也可以进行外汇的支付结算业务。此业务在为国际贸易等业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洗钱的全球化通道。因此,我国为了有效抑制网络银行渠道洗钱全球化的趋势,就必须开展国际合作。(1)我国应该秉承国际公约中的反洗钱精神,以打击网络洗钱犯罪为宗旨,不断完善关于网络洗钱的法律规定,吸收各国反网络洗钱的规定的优点,从反洗钱立法方面缩小与国际社会的差距。(2)与国际组织及时交互洗钱嫌疑人的相关信息,密切开展国际合作,避免因网络洗钱的跨国性而使犯罪分子逃脱法律责任。(3)通过合理确定跨境洗钱犯罪的刑事管辖权,拓展个案协查制度,加强对跨境洗钱犯罪收益的没收来加强司法写作,共同打击反洗钱犯罪行为。(4)开展技术交流,共享打击网络洗钱活动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五、总结

洗钱是一种经济,但是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社会等多方面都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科技与洗钱行为的相互结合使洗钱行为更加便利,是金融检查工作更加困难。这种新型的隐蔽的犯罪模式我们的立法和执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需要从提高我们的立法水平,加强对金融机构或金融性质机构的监管,提高反洗钱监管技术手段,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或金融性质机构的反洗钱义务与责任,与国际社会来共同打击通过网络银行渠道的洗钱活动。

参考文献

[1]向鑫琳.浅谈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金融经济,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