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承诺范文

时间:2023-03-21 11: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生承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生承诺

篇1

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每每我感到人生的困惑,总会有些失意抑或沉默,初涉人生的那些“红灯。我有过无限的失意与挫折。我已经学会了许多,是它使我尽早地拥有直面对人生坎坷的智慧与力量。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平凡的人,增加了我平凡生活的温馨和快乐,也使我明白了一个人一生一世应该做的是奋斗。

不知过了多长的时间,我仿佛从几千年的痛苦挣扎中又活过来一次,我在相互斯杀中选择,我想,我终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在这奢望中学会了放弃。人,应该学会好好的把握,不是么?生命有时就如一场雨,看似美丽,但,更多的时候,你必须忍受那些寒冷与潮湿,感知那份无奈与寂寞。只要自己能够领会生命的那一份温存与依托。当你缺少阳光时,你自己便是阳光,你要坚信你可以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快乐时,可以为自己设计那份快乐,让自己也去感知那一份生命生命的未知。感觉一下那种契意的感觉。

人,之所以活着,那是为了一种信仰。坚实而又显得平庸。但,都是那样的实在。风风雨雨,你艰难的向前行走,历经了岁月的历史苍桑。几经风雨的洗礼。你,变得坚强了,是因为你在那无数次的蜕皮之痛中,变得不再向任何失意低头。青春的这个驿站,我终于赶上了,可我却没有哪怕一丝的喜悦。因为我得到了,但,在我得到的同时,我也失去了。我宁可去承受那种失去很多的同时得到哪怕一点点,也不愿意在那得很多的同时失去。因为我已经输不起了。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一个个高低浅的脚印仍然依稀可见。回望自己描绘的那一幅幅挣扎沉浮的图画,淡装浓抹。虽然光彩照人。可是,回眸走过来的这些历程,我却久久思索。心里却不能平静。思索着那些喜,那些痛。那些幸福的悲衰与快乐的沉寂。我虽然看不清命运的终极点。但,我清楚地知道身旁午夜的消逝。既将破晓,旭日就要升起。也许我的人生就要从里开始。

失败了,才觉得自己的不足,失去了,才觉得拥有的可贵。人,往往不会在你最开心或最幸福的时刻想到那些曾经的失意。一个人能够做到气而不馁,败不退,胜不骄。这样做人,才是自己真正的强者。不要事事都看得太“开”,来也空空,去也空,到头来那只会万事一场空。人活着就要活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做自己的一面镜子,时时鞭策自己,让自己动容,让自己惭愧,让自己思索……

当一个人敢于把爱倾注在生命中,灵魂的高度就逾越了一切障碍。所以,人必须学会宽容大度地放弃一些看似美丽实则没有意义的东西。这才是做人真正的勇气,人的失败是无法挽回的,越想补尝,越不甘心,就会越痛苦,况且失败的本身就似打破的瓷器发出的水。怎么不回复到原来的样子。在失败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一个新的起点,重新开始,继续来过。

我,终于等到了属于我的那一份欣喜。当我失望而归时,我哭了,那泪不再是苦涩的,而是甜的。因为我早已经把它藏在心里,这是我真情的流露。既然已经说过风雨无阻。所以现在的我已经不再轻言流泪。

别问我“你到底怕过什么”。无所畏惧的人也就称不上勇士。在生命的旅途中,能够真正的品尝到征服的快乐,也不愧曾经奋斗过。我怕过什么,我也在想,我也在问。你究竟是不是自己,悲伤么?你早已经被悲伤伤得满身伤痕。寂寞么?寂寞并不可怕,恐惧么?恐惧得只有自己,从悲伤的困境中走出来,再去领略那份随之而而来的寂寞已经显得那些像雨后飞霞的从容。有时,只要你稍想片刻,便能领略;有时,要花掉整整,整整一生的时间。

曾想摘一片樱花珍藏下来,想证明一个“永远”的故事,可是过了一些日子。去发现它枯萎了,失去了夕日的光彩。可,我并不会把它扔在风里,因为它是我的永远。我使终怀凝时间会冲淡一切。所以我在努力,握在手中的,并不是我们真正能够拥有的,我们的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摘下来的东西就失去了生命。可它却仍然活在心里。这就是生命的真谛。拥有的本身只是这样相对不定的意义。

篇3

当鸟儿飞,我反思过去,褪色的回忆已成为记忆,当四月的月亮坠入眼睛时,五月的天空正在偷偷哭泣,直到十一月刮起寒风,我才开始明白,时间真的无法挽回了。

时光匆匆,流年逝水。不知不觉中,我们已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落下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点,只是片叶子依然翠得耀眼。还记得吗?以前蹦蹦跳跳的你,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雨后和那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欢。那里的天空很蓝,那里的草很绿,那时的你真的很幸福。给生命一个承诺,让幸福持续到永远。

拥有坚强个性的人,就如同有了生活支柱,无论是风中还是在雨都无法将它吹倒,坎坷固然难走,但挫拆过后便会看到彩虹。给生命一个承诺,让生命为自已添彩,让生活为自己喝彩。

阳光照在脸上,写在心上,去抓不到手上。温暖只是一种浪漫的感觉,只有体会过的人才会明白。花开固然美丽,我不会为花开儿雀跃,更不会为花谢儿伤感。以为我相信美丽的故事不一定有美丽的结局。给生命一个承诺,让美丽的世界不再遥远,让忧伤的花瓣不再落下。

篇4

关键词再投资;承诺升级;影响因素;控制手段

分类号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7.007

1引言

“你没必要在一只股票里把所有的钱都赚回来。”

――Warren Buffett

诸多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研究者们却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着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即使是那些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也同样如此(李锐, 李爱梅, 凌文辁, 2008)。其中较常出现的一类非理性投资行为是投资者在进行再次投资时,将自己的大量资本投向已然亏损的股票或其他项目,而非那些在之前投资中获益的项目。大部分情景下,这样的投资选择都无法帮助投资者扭亏为盈,反而使投资者在失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在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将这种不顾后果,向已然失败的项目中投入资源的行为称作“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Boulding, Guha, & Staelin,2016;Schaumberg & Wiltermuth, 2014)。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著名心理学家Staw,他认为“在决策情境中,消极的后果实际上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原来失败的项目当中并承担与此相对应的风险”(Staw, 1976)。Brockner(1992)认为,当一个行为符合以下三个特征的时候,我们认为其受到了承诺升级现象的影响:(1)决策者向某一活动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金钱、时间及精力等;(2)投资收到负向反馈(即至少在目前阶段,决策者并未达成活动目标);(3)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有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继续投入资源或从行动中撤离。在进行再投资时,人们通常会认为其投资行为仅仅受到对于未来盈利期许的影响,而不会受到自身之前的初始投资决策的影响。但事实上,过去的损失和成本,可能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与对未来预期同等重要的影响(Staw, 1981),即人们在再投资时出现了承诺升级的情况。由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掺杂了更多的非理性因素,违背了传统的经济理性原则,造成其投资资源的浪费或陷入到过去的错误中无法自拔,失去了捕捉新的投资机会的动机和能力(唐洋, 李伟, 2010)。因此,为了削弱承诺升级现象的影响,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并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投资者进行更加理性的决策。

2拨云见日:承诺升级内在机制的心理学解释

承诺升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几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认可度较高的心理学理论包括自我辩解理论(self-justification theory)、自我表现理论(self-presentation theory)、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等。

21自我辩解理论

自我辩解理论常被用来解释承诺升级现象(Cantarelli, Flybjerg, Wee, & Molin, 2013),它脱胎于Festinger 的认知失调理论(李锐, 李爱梅, 凌文辁, 2008)。当收到负向反馈之后,决策者有一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决策出现了问题,想要为自己之前的行为做出辩护的需要,并因此对之前的错误决策进行合理化的辩解(张凤华, 刘书培, 胡笑羽,2016)。通常而言,投资者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辩解的方式就是继续向收到负向反馈的活动投入资源,以期追加的投入可以扭转负向反馈,实现其最初的目标并获得正向情绪体验,从而发生承诺升级现象。换句话说,相较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人们认为忽视他们先前投资项目的消极反馈要更加容易(Beshears & Milkman,2010)。此外,Staw(1976)将申辩分为内部申辩与外部申辩两种,内部申辩是决策者为了保持自我概念的统一而对自我进行申辩的内驱力;外部申辩则是当面临外部威胁或评估之时,决策者为了保持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或使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保持一致而产生的申辩外驱力。

22自我表现理论

通常,人们总是通过一些外部的符号或信号来展示自己的内在价值(Teasdale, Lyon, & Baldock, 2013)。收到负向反馈时,投资者认为假如自己承认自身的错误可能会向他人传递出一种不利于自己的外部符号,招致他人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因此,他们可能会为了避免在他人面前承认自己投资失败或自己的决策出现漏洞而继续向初始项目投入资源。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人们更倾向于去惩罚那些经常改变自己决策的人。如果一名投资者改变了自己的决策方向,放弃向起始项目投入资源,旁观者可能会将投资者的行为定义为懦弱或者缺乏自信(Milkman, 2013),这也在无形中加重了投资者的情境性压力。因此,有些时候即使意识到继续向已经失败的项目投入资源可能并非是最佳的选择,一些投资者仍然会选择继续投入资源来避免表现出自己决策的前后不一致。

23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投资领域常用的分析理论,它能够解释个体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冒险倾向。由于前景理论将个人的价值感受融入了决策行为分析中,因此其分析结果十分准确(Velumoni & Rau,2016)。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随机事件的发生和人对事件结果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第二阶段则是个体对事件的评估与决策。在阶段一中,有一个财富增加或减少的参照点,该点的位置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印象,人们会通过参照点来为决策选择框架。当决策的结果大于参照点时,决策者倾向于判定它处于盈利(gains)框架;当决策的结果小于参照点,决策者倾向于判定它处于亏损(losses)框架。价值函数(参见图1)呈S型且在盈利定义域中是凹的,在亏损定义域中是凸的。因而,当投资者判定当前情境处于亏损框架时,会有追求风险的倾向,亦即“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将外在挑战视为机遇,即损失规避(Chu, Chin, Liu, & Wang,2017;Walasek & Stewart, 2015)。在承诺升级情境中,由于收到的反馈为负向,因此投资者通常将处于亏损框架之内,开始追求风险,从而继续向该活动投入资源。

在上述的三种理论中,自我辩解理论从动机角度出发,阐明了自我辩解动机如何驱动个体再投资的决策行为。自我表现理论则将这种动机置于人际交往当中,揭示了他人看法对个体辩解动机的调节作用。这两种理论实际上都将目光投向了投资者的投资心态。而前景理论的着眼点则在于个体的主观期望与认知,它更多地描绘了一种客观存在的、对个体判断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倾向。简言之,这三种理论都试图从投资者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与认知来解释承诺升级现象的机制,只是它们所强调的, 在承诺升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活动有所差异。因此,可以说它们都从某一个侧面揭示了承诺升级的内在机制。

3追因溯源:承诺升级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文对于承诺升级现象解释机制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为什么投资者在进行再投资决策的时候总是会受到之前投资结果(尤其是在收到负向反馈之时)的影响。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时候会发生承诺升级现象?承诺升级现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1个人因素

311人格因素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构成一个人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个体的决策活动会受到人格因素的影响(Caliendo, Fossen, & Kritikos, 2014;Kloseck, Hobson, Crilly, Vandervoort, & Wardgriffin, 2009),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不例外。研究表明,与B型人格相比,A型人格者常展示出更高的自我辩护倾向(Brecher & Hantula, 2005),更倾向于表现出承诺升级行为;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越高,个人越容易出现承诺升级问题(Schwartz, 2015);乐观的投资者比悲观的投资者更易出现承诺升级行为(Steinkühler, Mahlendorf, & Brettel, 2014);不同个体的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也会正向地影响到承诺升级行为,内控者习惯于将问题归因于自己,因此更易产生辩解的倾向,从而比外控者出现更多的承诺升级行为(Irfan, 2010)。综合上述研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推啵人格特质对于承诺升级行为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312情绪因素

在心理学诞生之初,人们就意识到情绪常常会影响到判断、推理和决策等人类高级认知活动,情绪与决策的关系也始终是研究者争论的热点。同样,在承诺升级领域,对情绪问题的研究热情也逐渐升高。例如Tsai和Young(2010)发现,相较于恐惧情绪,愤怒情绪更能引发承诺升级且会通过风险知觉这一中介变量对承诺升级产生间接影响。而在众多与承诺升级有关系的情绪研究中,后悔格外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由于投资的高风险性,一旦出现决策或者操作失误,投资者往往会感到难过和悲哀。因此,在决策之时,他们往往会寻求将未来可能体验到的后悔情绪降到最低程度(Ku, 2008)。研究表明,当投资者预期到撤回资金的行为导致出现后悔情绪的概率较高时,将会表现出更强的承诺升级倾向(Keil, Depledge, & Rai, 2007)。

313认知因素

投资决策过程十分复杂,个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判断对其会有至关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的存在往往会促使投资者向失败的项目投入更多的资源。证实偏差是指人们普遍偏好那些能够验证自己假设的信息,而忽略或低估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Metzgar, 2013)。当收到负向反馈时,投资者常倾向于在收到的各种信息中寻找那些能够证实自己的初始决策是正确的信息,认为自己的投资项目仍然富有生命力,从而发生承诺升级(Milkman, 2013)。

除了证实偏差之外,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同样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再投资过程。归因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能力或品质,而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任务难度过高或其他环境因素(Tine, 2013)。以股票投资为例,众所周知,股票市场会受到诸如政策、国际环境、供求关系甚至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某投资者投资了一支地产行业的股票,而国家刚好出台政策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从而导致地产股股价大幅下跌,那么投资者很可能将投资的负向反馈归因于国家政策而不是自己的投资错误。此时投资者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得到维护并坚信自己的初始决策是正确的,从而加大了承诺升级出现的概率。

32投资项目因素

321初始责任

Staw(1976)在实验中发现,假如被试对初始投资负有责任,那么他会更加倾向于向初始项目投入资源,且在收到负向反馈时这种效应更加明显。同样,如果投资者在初次投资时受到较少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投资结果负有重大责任,在再投资时常倾向于继续向初始项目投入资源。

322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消耗且无法恢复的资源,以及个体先前为达到某一确定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de Bruin W.B., Strough, & Parker, 2014)。个体一旦向某一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努力或时间,就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继续下去的愿望。例如,在股票投资中,一旦在某一只或某几只股票有了大量的投入后,投资者往往很难摆脱之前投资的影响,在再投资时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

323决策风险

研究表明决策者在进行投资时,常常会先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这种评估会显著地影响到投资者之后的决策(Zhang, 2011)。Sitkin与Weingart(1995)发现,决策风险往往与承诺升级呈负相关,即进行某一项目的决策风险越大,发生承诺升级的可能性就越小。

33情境因素

331外部压力

Fox和Staw(1979)经研究发现,假如决策者较为容易受到失去工作的压力的影响或正在实施一个不被大家看好的项目,他们可能会有更为强烈的保护自己决策成功的动机,从而拥有更为强烈的外部申辩的需要。Brockner、Rubin和Lang(1981)也提出,自己的投资活动在他人眼中的看法会影响到个体自我表现行为。因而,当投资者面临着较大的外部压力或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时,更容易出现承诺升级行为。

332客观目标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时,一个清晰明确的投资目标会帮助他们对投资的行为与目的有更清楚的认知(Lee, Keil, & Kasi, 2012)。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的投资过程会掺杂越来越多的额外因素,如上文提到的自我辩解的心态,此时客观投资目标的存在,往往能够给予投资者以警醒,从而降低承诺升级发生的概率。

333文化

研究发现投资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他们的投资行为息息相关,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常不自觉地倾向于与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相吻合。如中国文化更重面子,中国投资者维护面子的动机也就越强烈,承诺升级出现的概率也就越大(Chow, Harrison, Lindquist, & Wu, 1997)。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当投资者在向更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亲社会项目投资时,他们往往更易于出现承诺升级(Schaumberg & Wiltermuth, 2014)。因此,我们同样需要注意文化因素对投资行为中的承诺升级的影响。

4拔足泥潭:承诺升级的控制方法

承诺升级的存在时刻威胁着投资者的投资再决策过程,稍不留神就会身陷泥潭,无法摆脱初始投资失败的影响,导致资源的浪费。结合承诺升级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下面讨论其控制方法。

41调整投资心态,降低申辩倾向

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这也是投资市场最吸引人的地方,无数人幻想着进入之后就会陡然而富。一旦投资结果与自己的预期不符,投资者就开始出现各种情绪问题,无法再摆正自己心态,在失败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投资不应该是一种投机行为。它需要投资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来获取财富。如果抱着碰运气的态度来投资,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而,我们在进入股市等投资市场之前,一定要预先对于投资风险有一个预期,做好投资失败的心理准备。既要想赢,又要不怕输;既要重视自身的投资眼光与技巧的提升,又不矫枉过正,将投资失败的原因完全归于自己的真实能力,以避免产生过强的自我申q动机和过多的负面情绪,影响到自己的理性决策。

42明确初始目标,拒绝盲目跟风

大部分投资者进入投资市场的目的都是为了积累财富。然而,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却常受到各式各样的风险、诱惑与压力的影响,从而忘记了自己投资的最初目的,做出与盈利目的相违背的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决策。因此,时刻提醒自己初始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明确自己的初始目标并不意味着唯结果论,结果大于一切。投资是有风险的,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投资决策毫厘不爽。过多地强调投资结果可能会向投资者施加过多的压力,反而导致投资者做出非理性决策。Simonson和Staw(1992)指出,相较于对投资结果进行评估,对投资过程中的投资策略有效性进行评估能够更好地抑制承诺升级。投资者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的投资模式、策略或完全听从机构的意见。投资市场诡谲多变,别人的成功经验未必可以完整地复制到自己身上,投资者需要对是否继续投入资源或撤出有着自己独立深入的思考,谨慎决策。

43全面收集信息,设定最低目标

尽管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人们很少能掌握所有所需信息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但信息对投资的重要性仍不言而喻(Jonas, Kock, & Gemunden, 2013)。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若缺乏充足的信息将会增大承诺升级发生的概率,而在信息明确的情境下,承诺升级将会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在实验中,研究者们在投资者做出初始投资之后为他们提供了大量较为明确的关于初始项目与备择项目的回报率信息,从而降低了被试的承诺升级倾向。现实生活中,类似于实验中那样信息明确的情境很少会出现,投资者需要面对的通常都是信息更为模糊的环境,之后的投资决策也都是建立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这就要求投资者通过提高自己的投资警觉性和投资技巧来对情境做出评估。然而,许多证据表明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时并不会对所有的可用信息都做出评估,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投资者往往简化了自身的信息收集与加工过程。基于这些证据,我们迫切地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决策程序来帮助我们全面收集处理各种可用的信息。Koriat, Lichtenstein和Fischhoff(1980)提出,如果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列出一个大纲,将选择该项目的理由和拒绝备择项目的理由写出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过度自信。投资者在决策时如果能做到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各种可用信息,可以抑制证实偏差,促进信息之间的平衡,从而减少承诺升级。此外,在投资之前预先为自己设定一个最低的目标也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承诺升级的方法(Lee, Keil, & Kasi, 2012; Lee, Keil, & Wong, 2015)。如若自己的投资结果并未达到设立的最低目标,则立刻终止向初始投资中再投入资源,转而去寻找新的优质的投资对象。由于最小目标是在决策者投资之前设立的,它将较少受到之后投资行为和结果的影响,便于投资者做出理性决策。

5结语

如前所言,大多数人在投资时都会表现出承诺升级现象。以股票投资为例,在面对股票投资结果的负向反馈时,人们会倾向于继续持有该股票甚至继续补仓,即巴菲特所说的试图“在一支股票里赚回所有的钱”,这样做的结果大都不甚理想。现实而言,许多投资者与巴菲特相比欠缺的也许并非是投资眼光、知识或者技巧,而是那颗对待事物的平常心,能够在投资市场的浮沉之中保持本心不变,不随波逐流,不固执己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面对不理想的初始投资结果时,也能不慌不忙,从容理智地应对。当然,承诺升级现象不仅仅会出现在风险投资领域,在诸如新产品开发、员工招聘与绩效评估以及人们的日常决策等领域中也都会有承诺升级现象的存在,作为管理者与决策者都应该认识到承诺升级现象的危害与原因,学会承诺升级的抑制方法与“降级”策略,以提升决策的正确性,降低风险程度。

Jonas, D., Kock, A., & Geunden, H. G. (2013). Predicting project portfolio success by measuring management quality―a longitudinal stud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60(2), 215-226.

Keil, M., Depledge, G., & Rai, A. (2007). Escalation: The role of problem recognition and cognitive bias. Decision Sciences, 38(3), 391-421.

Kloseck, M., Hobson, S., Crilly, R., Vandervoort, A., & Wardgriffin, C. (2009).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falling and engagement in daily activities by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Physical &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Geriatrics, 26(1), 1-17.

Koriat, A., Lichtenstein, S., & Fischhoff, B. (1980). Reasons for conf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 Memory, 6(2), 107-118.

Ku, G. (2008). Learning to deescalate: The effects of regret in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5(2), 221-232.

Lee, J., Keil, M., & Kasi, V. (2012). The effect of an initial budget and schedule goal on software project escal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9(1), 53-78.

Lee, J., Keil, M., & Wong, K. F. E. (2015). The effect of goal difficulty on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8(2), 114-129.

Metzgar, C. (2013). Confirmation bia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many guises. Professional Safety, 2(2), 175-220.

Milkman, K. L. (2013).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Psyccritiques, 26(1), 767-778.

Schaumberg, R. L., & Wiltermuth, S. S. (2014). Desire for a positive moral selfregard exacerbates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o initiatives with prosocial aim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23(2), 110-123.

Schwartz, B. (2015).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rational decision maker? Journal of Marketing Behavior, 1, 1-55.

Simonson, I., & Staw, B. M. (1992). Deescalation strategies: a comparison of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commitment to losing courses of 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7(4), 419-426.

Sitkin, S. B., & Weingart, L. R. (1995). Determinants of risky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and propens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6), 1573-1592.

Staw, B. M. (1976). Knee-deep in the big muddy: a study of escalating commitment to a chosen course of a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 16(1), 27-44.

Staw, B. M. (1981). The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o a course of a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4), 577-587.

Steinkühler, D., Mahlendorf, M. D., & Brettel, M. (2014). How selfjustification indirectly drives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a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Schmalenbach Business Review: ZFBF, 66(2), 191-222.

Teasdale. S, Lyon. F, & Baldock. R. (2013). Playing with numbers: a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growth myth.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4(2), 1-19.

Tine, D. C. (2013). Attribution bias and overconfidence in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he role of desire to rectify past outcom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Atlanta.

Tsai, M. H., & Young, M. J. (2010). Anger, fear, and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Cognition and Emotion, 24(6), 962-973.

Velumoni, D., & Rau, S. S. (2016). Cognitive intelligence based expert system for predicting stock markets using prospect theory. Indian Journal of Science & Technology, 9(10), 1-6.

Walasek, L., & Stewart, N. (2015). How to make loss aversion disappear and reverse: tests of the decision by sampling origin of loss aver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4(1), 7-11.

Zhang, H. (2011). Two schools of risk analysis: A review of past research on project risk.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42(4), 5-18.

Abstract

篇5

关键词:安乐死;器官捐献;非法行医;活体实验

一、被害人承诺的主要学说

被害人承诺违法性事由排除的根据是什么,学术界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主要可以归纳为五种:

1.利益放弃说:该学说认为法律所保护的客体是法益,违法性是因产生了法益侵害行为。而既然被害人自愿放弃了其可支配的法益,则法律保护的客体就随之消灭,自然不会产生侵害行为。

2.法的保护放弃说:该学说认为法律保护的不是法益本身,而是法益主体向法律要求的保护委托关系,所以法益主体的承诺也就意味着放弃法律的保护。也就是说法益侵害行为本身依旧存在,欠缺的只是对侵害行为进行制裁的理由。

3.目的说:该学说认为违法性的本质在于行为违反国家所承认的共同生活目的。如果被害人承诺引发的侵害行为并未违反国家所承认的共同生活目的,则阻却违法性。

4.社会相当性说:该学说从社会伦理秩序出发,认为被害人承诺只有在其引发的侵害行为在社会上具有相当性时方可阻却违法性。可以说,这个学说比较看重社会道德对法律的制约和影响。

5.个人自由说:该学说以个人自由为基础,认为自由是法益的本质,一切法益侵害归根到底都可以说是对自由的侵害,如果追究这种行为的法律责任,无疑是侵犯了被害人地自由。

二、安乐死及器官移植等“良性争议”中的被害人承诺

说到医学上的被害人承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乐死问题。安乐死,是指基于受到无法医治的疾病所引起的激烈的痛苦,且处于濒临死亡状态的患者的意思,为了除去其肉体的痛苦而使其死亡的情况。中国现在没有承认安乐死的合法化,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通常都将安乐死案件定义为不具社会危害性或社会危害性小而对行为人免于处罚或减轻处罚。其缘由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国情尚不能完全接受安乐死,而且医疗体系和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也没有达到实行安乐死的标准。于是,安乐死在我国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个人认为,安乐死的非犯罪化是法律的必然趋势。首先,安乐死本质上仍旧可以视为一种消除患者痛苦的医疗手段,行为人选择安乐死的动机在于结束自己毫无生活质量可言的生命,客观上并未对他人和公共利益造成影响。实施安乐死的医师在主观动机上也同样是为了解除病患无法医治的痛苦,并不具备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也几近于无。从现代道德伦理观上看也是一种人道主义。所以从刑罚的目的上看安乐死非犯罪化也并不与之产生矛盾:刑罚的目的包括报应和预防两种,前者目的在于恢复被犯罪所否定的法益以及剥夺犯罪人通过犯罪而获取的利益,后者目的在于改造犯罪人及威慑社会潜在不安定因素,而医务人员在实行安乐死的时候并未获取任何利益,更不存在危害社会的心理,自然应当至于犯罪之外。

安乐死的争议点之一在于,自然人是否有权利支配自己的生命权。有学者认为,生命权不在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法益范围内,因为他毁灭的就是自主自由权的主体本身。同样有学者认为生命权并不单属于自然人本人,同时还属于国家,因此不可自主支配。但是从上述两种学说的角度看的话,却会得出自然人无权自杀的结论。毫无疑问,目前社会的普遍观念对自杀还是持否定排斥态度的,这么看似乎自杀行为确实不具有社会相当性,而行为人又确实侵害了自己不能完全支配的法益。按照上述学说来看自杀就是非法的。这无疑与现在的刑法体系相差甚远,因自杀行为扰乱了公共秩序而被治安拘留的有之,但在中国因为自杀而被判处故意杀人罪却是不折不扣的天方夜谭。

三、非法行医等“恶性争议”中的被害人承诺

在非法行医的案件里,虽然很多情况下患者并不了解医师是否有医生执业资格,但是明知医师属于无证营业仍然愿意承受治疗风险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在农村则更为泛滥。非法行医罪的构成要件之一就是必须严造成严重后果,而这种严重后果与安乐死的相同点在于都是经由被害人承诺而得以实现的。然而非法行医却明显不能与安乐死同样应对,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安乐死所造成的后果是承诺人的死亡,而死亡正是承诺人为解除伤病痛苦而希望实现的。非法行医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包括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而承诺人的目的并不在于自残而是希望疾病痊愈,其承诺指向是医师的医疗水平不是伤害结果。其二,实行安乐死的医师虽然明知其行为会造成承诺人的死亡,但其目的在于解除患者的痛苦,主观上并不存在恶性,而非法行医的行为人对自己控制疾病发展的能力和医疗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对病患在得不到正确医治的情况下会产生伤残甚至死亡的后果都是有明确认知的,对危害结果存在放任故意。其三,诚然,生命健康权可以属于承诺人自己,但是非法行医并不单单可以认定为个人契约这么简单,非法行医罪的客体主要是公共卫生以及医疗管理秩序,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行医务行为的话必然会导致正常医务工作和社会的混乱,社会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已经不是承诺人的私人利益问题了。

与非法行医类似的还有活体医学实验,不过这个的境遇比非法行医要宽松,只要不对承诺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或永久性伤害,正常的利用活人进行医学实验并不违法,比如牙膏公司雇用志愿者来试验牙膏配方,但是像存在威胁人体生命健康的可能性的实验,不管法律还是社会道德伦理都是绝对禁止抵触的。从这方面可以大致推出生命健康权的支配权归属,首先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不可否认的,不然自杀既遂固然不可罚,自杀未遂和自残可就得当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论处了。但行使生命权和健康权又需要比行使其他权利更顾忌社会道德伦理观念,医学作为和自然人根本权利息息相关的领域,所做出的任何尝试和变革都可能波动社会的神经,不在其领域对生命权行使加以限制,相当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对医学上的被害人承诺行为绝对不能单纯依赖于社会道德来评判,相较法律道德虽然更具时代性和灵活性,但也有稳定性统一性不佳的弊端,如何把握道德与法律的分寸,是评判被害人承诺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结论

从违法性认识角度来看,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故意构成要件中包括“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说,我国学术界对违法性认识的定性问题上要求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存在社会危害性认识――至少要具备社会危害性认识可能性。所以,对于医学领域的被害人承诺现象,并不应该单纯的从违法性着手,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个承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社会认可度有无。( 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005)

参考资料:

[1] 《违法性认识理论研究》,于洪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 《违法性认识》,林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被害人承诺的正当化根据再思考》,李小涛,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1月号

[4] 《论被害人承诺的成立要件》,杨帅,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3月号

[5] 《浅析被害人承诺犯罪性的排除》,陈海江,《法制与经济》,2009年6月号

[6] 《安乐死问题的司考与立法展望》,徐博,《法制与经济》,2009年8月号

[7] 《非法行医、违法阻却事由及因果关系》,陈莉丽,刘彦,《当代经理人》,2005年18期

篇6

我是____________(工作单位)的职工,从事____________(岗位)工作。我郑重承诺:

1、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严格按执业范围执业。

2、严格执行《终止妊娠管理制度》,不对任何孕妇包括亲戚朋友开展非法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

3、在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时,严格按规定查验受术者的身份证和计划生育手术介绍信,核对身份后再施术。

4、严格执行凭证接生和无证生育报告制度。

5、不介绍任何孕妇包括亲戚朋友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引流产。

6、发现违反计划生育事件及时向市计划生育局或卫生局举报。

7、不违法生育。

8、保证上报数据的真实、准确,不篡改、虚报、伪造和瞒报出生人口性别等相关信息。

9、如违反以上承诺,愿接受开除、吊销执业资格等从严从重的处罚。

承诺人:

篇7

在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滚动播出其宣传片超过3000次!《新闻联播》居然也对这个仅有13期的节目先后进行了8次报道!在国际主流媒体方面,日本NHK进行了全球连线的直播报道;《华尔街日报》以亚洲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节目的决赛;《泰晤士报》、《德国世界报》也均以专版形式,对此节目进行了深度报道。抛开外媒,定基调的央视可以说是倾“全台之力”来塑造暑期一个最大的电视热点。有了央视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无论是基调还是前期的造势,汉听已经打牢了基础。

再看后期的收视率。2013年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科教频道播出时,共有2.9亿不重复的人收看,在CCTV-综合频道播出这个数字达到3.8亿。也就是说,全国有超过6.7亿人收看过这个节目。等到了2013年10月18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季总决赛在CCTV-综合频道、CCTV-科教频道同步播出,收视率共计达到了2.59%,一度超过了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总决赛2.31%的收视,在当周全国所有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

我们来分析一下汉听的竞争对手们。2013年的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是在周五晚间的黄金时段,“占位好”。但前有省级卫视《小爸爸》、《辣妈正传》等多部家庭类高收视电视剧,后有《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等多个品牌类卫视高收视季播节目,中间还有《天天向上》等老牌高收视综艺节目在同时段集中播出。如果再加上中央台少儿频道、卡酷及金鹰卡通同时段特排的高收视动画片,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竞争对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谓强强围攻。可就是在竞争环境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平均收视率硬是助推了平时在抢夺“黄金时段”业绩平平的CCTV-综合频道,夺得了同时段全国排名第1的成绩!

不止央视,在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之前,科教频道2013上半年同时段在全国上星卫视排名第33位;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之后,以比重7%的播出时长,贡献了频道31%的收视,科教频道同时段在全国上星卫视排名由此提升了21位,变为第13位,成为全国市场中上升最快的频道。

到了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的火热从全国海选就已开始。诺亚舟优学派联手各地教育部门,全程支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全国选拔,从乡镇街道到县区再到市、省,从海选开始就渗透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监制金越介绍说:今年“汉听”的海选阶段历时5个月,开展初赛4700余场,涉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1700个城市、30000所学校,参与海选人数超过1200万人,“不管是从参赛规模、参与范围还是影响上,都超过了迄今为止的任何一档电视节目。”

这样的成绩,可以说创造的不仅是文化类节目,即使是在文娱双品类节目里,也是一个奇迹。

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节目为什么能够走红,有一种舆论说是“提笔忘字”的情结导致,但光一个“提笔忘字”怎么能让教育系统的“官方”轻易下令让“民间”学习?所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在被“泛娱乐化”时代形形的娱乐节目不断“包围”和“洗脑”之后,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强烈渴求和鉴赏甄别能力的不断提高。

篇8

在路上,我们遇见承诺,是偶然,是必须。承诺有时令你左右为难,有时令你分不清方向,但总要有承诺来伴你走过人生的路。它像个不可缺少的音符,缺了它,你的人生就奏不出美妙的音符。人生因承诺过而精彩。许下了你的承诺,实现它,需要你付出代价。

偿泪??绛珠仙草的承诺

一个是神瑛侍者,以水浇灌路边一侏仙草,虽是无心之举,却换来仙草的一个承诺。一个用尽一生的承诺。众所周知,这便是后来的林黛玉、贾宝玉了。仙草承诺来世还泪,于是黛玉在她的路上哭完了一生,践行仙草的承诺,代价是她短暂的一生

曾子杀猪??曾子对其儿的承诺

说曾子与妻欲上集市,曾子的儿子也闹着要去,曾子无法,道:“你只要乖乖的呆在家里,爸爸回来杀猪给你吃。”这招真灵。儿子果然不闹了。曾子与妻去集市回来,挽袖磨刀,妻子连忙制止,曾子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许下的承诺,岂有不从之理?说完杀了那只准备拿去买钱的猪。曾子在路上,承诺了的,必定诚信去完成,而那一次的代价,是一只猪。

篇9

你留下的背影弥漫在我的眼底,简单的白…正如你简单的转身,离去……留我一人形单影只……你离去,是你的决绝还是我的不挽留?

接受承诺,但当有一天承诺者离去时,如何会不悲伤?遗忘承诺,但当有一天幸福来临时,是否还能握紧?

只是,我知道,这一生的承诺就要这一生去兑现,因为承诺不保留给下一世,下一世,你不会再记得…甚至曾经的海枯石烂,地老天荒…

奈何桥上,你我终究要相背而驰……

----------------------------------------------------------------------

我们说好绝不放开相互牵的手

可现实说光有爱还不够

走到分岔的路口

篇10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名赶末班车回家的军官被一位妇女拦住。军官有些生气,妇女连忙解释:她在行人渐稀的街头看到一个小男孩,他是和小伙伴们玩战斗游戏时被派到街角站岗的,他的指挥官说过,没有命令,不能撤退。妇女明白,这个时候,已经忘记这件事的孩子们可能早已睡在热乎乎的被窝里,她就劝孩子快点回家,但执拗的孩子坚持要接到命令才能撤退。无奈中,妇女想请军官帮忙。军官没说什么,脸上充满着柔和而又肃穆的神情。他迈着军人的步伐走到孩子面前,敬了一个军礼,报上军衔后道:你已经出色地完成任务,我命令你立刻撤岗回家。孩子信服地看了军官一眼,回7一个军礼,欢快地离去。

寒冷寂静的夜空见证了,漫天熠熠闪耀的星斗看见了,浩瀚的穹宇下,三个生灵为一个诺言,有一刻庄严的相逢。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有多少人读过,或者说有多少孩子读过,读后又有什么感想呢?

有多少人了解:沧海桑田,能将相信的事改变;曾经许下的诺言。就一句缘分太浅,说散就散。

承诺时,都会信誓旦旦。也许当时承诺的人觉得诺言很简单,可是,不知他想过没有,短短的一句话,那是盛满了言必信的铮铮誓言。承诺容易,守诺却不简单。那个小男孩因为信守诺言,在寒冷的冬夜,执拗得没有“命令”就不肯“撤岗”。小男孩把“指挥官”的话,演绎了自己的行必果。小男孩之所以守候着诺言,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胜任站岗的任务,才答应7“指挥官”,在他心里,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