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1 14:2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仓储是供应链企业中物流服务的环节之一,企业物流服务客户所有的物料、半成品、成品都必须通过仓储进行管理及有效地控制。根据行业仓储管理的实情并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的要求,对仓库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达到仓库储放货物一目了然的效果。要实现这一效果,必须先要发现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予以改进提高。
仓储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①首先没有自主产权的仓库,其次缺乏广阔的仓库资源为公司选择。使公司仓库分布零乱,影响仓库的整体规划与管理。②仓库不同,基础设施也不同,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为了集中出货,经常出现货物转仓的情况。增加了货物搬运频率,降低了货物的安全性,增加了无效搬运操作。③仓管员不能明确自身职责。仓管员应按照仓库管理制度规定对入库货物进行点收,确认数量,将当天入库的货物入仓并按区域标识摆放。把好入库的质量关,要求对货物的外观,包装等进行验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验货不仔细,责任心不强。
仓库运作流程设计分析仓库运作流程是从仓库接受仓储任务开始,进行验货准备、接收入库、分类存放、保管、发放及储存安全的整个作业过程。仓库作业既有装卸、堆垛、搬运、配送等操作过程,同时也有储位安排、货物验收、分拣、单证记录、系统录入等管理事务。仓库的运作主要包括:入库,备货,出库和盘点等日常管理。其中和客户相关的主要是备货和出库,备货又可理解为出库的一部分。所以重点介绍。
出货流程设计优化
备货流程备货是货物仓储管理的延续,是出货前的准备,通常是公司客户业务人员利用电话或传真通知仓库配送中心客户代表根据客户订单要求,按指定货物、指定数量将货物挑选出来,为将来配送到指定地点作准备。备货作业流程:①配送中心客户代表通知配货仓管员领取PICKINGLIST(配货单)一式二份。②PICKINGLIST(配货单)分三种:空运货物、不需任何换板及附加作业的、出货需要更换电源线的部品。③仓管主管安排仓管员(每组2~4人)、叉车司机配货。④所有配出部品全部放在一楼作业区。⑤按单需求逐项配货:配货仓管员核对货卡的供应商、入仓单号及P/N,在核对实物无误后核销货卡取货,并立即清点所剩库存数是否与货卡结余数一致(不符立即通知仓管主管处理)。⑥配整板部品安排叉车司机把货放在作业区,不足一板(一板多箱)拆板取货。a配散货时,对已经提前包装好的(称重、量尺寸)部品一定要核对单上需求数量是否和包装数量相符(相符取货、不符另外按单需求取货)。b整板和散货销卡取货后必须清点尾数是否与货卡一致,散货需开箱的一定要重新封箱并在胶纸上签名和日期。c货物放在作业区后需要更换电源线的根据PICKINGLIST上备注配出所需电源线型号及数量按PICKINGLIST上备注的P/N取出原有电源线更换所需型号的电源线并用胶纸把开口处粘好。⑦扫描完成后,配货仓管员必须在PICKINGLIST上注明所配部品存放仓位、板数、称重/量尺寸纸箱型号、换卡板数量等信息并签名,扫描仪数据导入电脑,对照PICKINGLIST一一核对所扫描数据,确认无误后E-MAIL给配送中心客户代表,并电话确认。⑧在配货单上记录配货仓管员、贴标签仓管员、扫描仓管员的姓名。⑨在配货登记表上完整、准确地记录每项作业。⑩整理当日配货单、更换卡板记录表、电源线记录表确认没有遗漏后集中放在仓管部指定位置,第二工作日把更换卡板记录表查明出货目的国家后返回配送客户代表。
出货流程出货是公司客户业务人员利用电话或传真通知配送中心客户代表根据客户订单要求,按指定货物、指定数量将货物配送到指定地点和指定的收货人,是仓储管理的节点之一。出货作业流程:①配送中心客户代表通知仓管主管领取DistributionList(装车单)。②仓管主管根据先来后到、先急后缓的原则(特殊情况除外)安排仓管员装车。仓管员某供应链企业仓库管理问题及出货流程设计优化孟军齐1陈江林2(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2.深圳联合利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科学接单后核对车牌、柜号,然后核对配货单无误后根据部品存放的仓位安排司机把车停泊在指定车位;如装车单和配货单不一致应及时通知仓管主管或配送客户代表处理,根据配送处理结果再进行装车作业,最后仓管员要求司机在DistributionList(装车单)和装卸作业单指定位置签名。③仓管主管安排装车仓管员和叉车司机装车。仓管员装车时查看车厢是否完好、干净,如有异常及时通知主管/部门负责人处理。
篇2
1、煤气罐着火时应拨打119并迅速疏散屋内人群(不用担心小题大做,哪怕虚惊一场也好过追悔火场)。
2、在煤气罐受热时间较短时,应立即关闭煤气罐的阀门并及时切断电源。
3、若煤气罐着火时间较长或已有明火出现,切记不可关闭阀门或用冷水浇灭!可能会引起爆炸!
4、在此情况下应立刻逃离至安全场所,并等待消防队员前来对着火的煤气罐进行处理。
5、在消防队处理时,也应先对煤气罐进行均匀冷却后,再进行灭火。
6、切不可将着火的煤气罐倒在地上!因为当煤气罐直立时,无论是否装有减压阀,一般都不会发生爆炸。
篇3
年假是企事业单位最长的假期之一,由于期间的流动资产运用较平时有较大不同,所以如果能把握好这期间的资金运用节奏的话,能给企事业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一般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在中国民俗的大背景之下,几乎所有的单位在过年期间基本都会放年假,一切的经济活动陷入休眠期,此时单位的流动资产处于上个会计年度的期末与下个会计年度的期初之间,不与外单位发生经济往来。那么,在这期间该如何处理单位的流动资产呢?
事业性单位资金最重要的管理原则是稳健。基金、股票、黄金、外汇等投资形式,虽然预期收益比银行存款大,因为风险较高,均不在考虑之列。按照规章制度,资金只能存入银行。但是同样是银行存款,不同的存取方式,不同的存款类型,取得的收益是不同的,这里大有讲究。根据不同的时期,资金需求也就不同。单位事务繁忙时期,银行业务往来数目繁多,细碎零乱,所以每天都要存取,这段时间自然需要把资金放在银行存活期存款。但是由于春节前后期间的特殊性,可以根据历史统计数据,预测春节期间可以暂时不用的资金金额和日期,转存银行定期存款或购买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七天通知存款”最低起存金额为5万元,目前的年利率1.49%。而我国现在的普通活期存款的利率只有0.5%。也就是说,如果在年假之前,单位会计可以把单位帐户年末结存的所有流动资金,改为七天定期存款,那么,这七天就会多出一些利息。相对于个人少量的存款金额,这当然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但是,如果资金较多的大型企业,若资金基数多达上亿,那其中的利润就很丰厚了。而有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间短至31天,但收益率高达4%-6%,是活期存款利率的10倍左右。
推广到平时,也可以对资金存储制度做出一些改革。其中比较可行的,是根据往年每个季度的用度开支对比,结合考虑当年的预算、通货膨胀、汇率浮动等因素,做出下个季度的预期发生额E(x)。设总流动资产为Y,为保险起见,可以将约一半备用流动资产即:0.5{Y-E(X)},也就是被用到几率较小的一部分办理六个月的短期自动转存业务。选择银行的本息自动转存业务,这笔资金就将以利滚利的方式,按照约定的时间自动转存,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动用的话,就避免了单位会计老去银行转存的麻烦,简化了程序。比如:有10万元,先存6个月定期,假设到期利息为1650元(100000*3.3/100/2=1650)。到期后,如果不用这部分钱,之后的半年将继续连本带利自动转存,利息分别为1677.23元(101650*3.3/100/2=1677.23),转存一年后利息总计为3327.23(1650+1677.23=3327.23)元,比存10万元的活期多出2827.23元(100000*0.5/100=500,3327.23-500=2827.23),这部分次活跃流动资金,我们可以称之为三线存款。
剩下的约30%的备用流动资产即0.3{Y-E(X)},因为有可能要用到,所以办理相对三线存款较短的定期存款,比如三个月定期存款等。这档资金用到的可能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需要一定的管理。特别是在月末或年末,银行面临着存贷比考核的压力,可以与银行签约短期协议存款,协商的利率可以超出同期存款基准利率,银行也很感兴趣。我们称之为二线存款。
篇4
[关键词] 公共管理; 职业活动; 伦理; 道德
工业革命使社会治理活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历史进入19 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采纳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经验, 因而出现了文官制度, 使得政府中的公务活动成为正式的职业活动。到了20世纪, 政府中的行政管理作为职业活动被世界各国迅速地接受。目前, 在全世界范围内, 人们普遍把行政管理当作专门的职业化的社会治理活动加以看待。然而, 在社会治理活动职业化的过程中,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曾经影响行政管理活动主要从属于科学化、技术化的原则, 导致这一职业的伦理规定丧失了生长的空间, 行政伦理学的研究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美国出现“新公共行政运动”这一要求变革社会治理方式的思想运动, 行政伦理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 关于社会治理的伦理思考是与人类追寻后工业社会治理方式的进程一道启动的。现在,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其中, 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应当是怎样的。在一定程度上, 公共管理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治理活动都更加依赖伦理的引导和道德的规范。
一 公共管理活动的职业体系
公共管理的职业体系是职位和岗位的结构体系。与以往的管理体系一样, 职位和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具置, 规定了公共管理的权力、职能及责任和义务。职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纵向关系而言, 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横向关系而言。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 都是由职位和岗位构成的职业体系, 直接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以往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行政管理的名义下所形成的职业体系也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但是, 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公共管理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管理的意义上告别了以往治理体系的权力定位或法律定位, 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科学化、技术化原则的职业体系, 而是在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科学构造职位和岗位的职业活动体系。正是这一点, 决定了同样由职位、岗位构成的公共管理职业体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来说,“命令—服从”的行为模式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的行为模式所取代。
职位和岗位都是职业体系的形式方面。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不同不仅在形式方面, 而且在内容方面。对于内容来说, 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关系。虽然在一般的意义上, 这些职业关系可以归结为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三大类。在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中, 这些关系总会以极其具体的形式存在于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公共管理的职业关系越是具体, 就越是包含着道德的内容。比如, 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职务、岗位之间的关系时, 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忠于职守、忠实地履行职务以及岗位上的责任和义务; 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 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睦共事、互相支持;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时, 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平等待人、公正处事、真诚服务, 以求得广泛的合作……这样一来, 公共管理在形式上是分工—协作的体系, 在内容上则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尽管都是在管理, 但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失去了实质性内容的管理, 而公共管理则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 拥有了伦理本质。
由于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着权力关系, 所以, 权力关系赖以生成的等级系列依然会存在。当然, 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已经实现了对等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 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等级关系改造成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系列, 从而使个人之间在人格、权利等实质性方面达致平等。尽管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关系只是形式上的, 却反映了权力关系的本性。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关系的地方, 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等级。只要公共管理还需要权力, 它就不能消除这种“等级”。因此,作为个人的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这一合作体系中也会遇到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问题, 并且会成为他进行日常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比如, 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需要执行上级命令和维护政府利益;政府外的公共管理组织需要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服务于社会和维护社会利益。无论是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 还是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 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 特别是如何把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 必定是一个时时都会碰到的难题。公共管理中存在着无法完全解决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尽管如此, 公共管理者却不能无所作为。事实上, 在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中所派生出来的一切主动性、积极性, 都会外化为公共管理者自主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实际行动, 进而使公共管理者不同于以往各种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治理者。做到这一点, 从根本上说, 就是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只要公共管理者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表现出充分的自觉, 按照自己对其职业特殊性的正确理解去处理上述各种矛盾和冲突, 他就会无愧于公共管理这一职业, 并且总会达致最佳的从业效果。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 对于官吏的要求长期存在着争论。“官本位”文化的思路在终极追求中是要无条件地“忠君事主”;“民本位”文化的思路则反复申述“民贵”“君轻”的主张。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以制度的形式消解了所谓“贵”与“轻”的争论。但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往往是通过间接的、迂回的途径来认识和了解公共利益的, 往往在公共利益的要求与实现之间存在着“时滞”。特别是那些已经实现了职业化的社会治理者, 缺乏积极回应公共利益要求的热情, 往往表现出我们称为“官僚主义”的那种对于公共利益的冷漠。所以, 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的过程中, 在人们期求更为进步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过程中, 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方式需要由更加灵活的、积极的和主动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
对于公共管理来说, 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制度是其赖以展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 与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不同, 治理者的职业并不只是简单地充作体制和制度的构成因素和实现途径, 而是体制和制度的必要补充。由此看来, 统治型社会治理倡导官吏忠“君”爱“民”。在君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 要么要求盲目忠君, 要么要求理性地贵“民”轻“君”。这两种选择都要求官吏在“君”与“民”之间作出选择和取舍。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君”“民”的矛盾和冲突是无法调和的。所以, 矛盾之中会出现上面两种对立的主张, 要求官吏在两者之间择其一。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官员和公务人员以体制和制度作为行为选择的终极标准, 被动地接受体制中的程序驱使, 对人民、对公共利益表现出极度的冷漠。他们在公共部门中工作, 与在工厂中工作一样, 都具有工业社会特有的色彩, 属于形式化了的职业活动。与此不同,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发生在合作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时代。在这种条件下, 社会在整体上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因为, 一切矛盾和冲突主要来源于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通过交谈和讨论能够取得共识、消解矛盾和冲突, 那么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就是运用权力促进交谈和讨论。
二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角色
人的道德生活来源于人的社会角色。只有了解和确定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才能判定他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道德的。比如,一个公务员做出的某件事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一个普通公民做出同件事却不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在很多情况下, 是因为我们先行对他的社会角色作出了定位。我们说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偶尔不一致, 也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经常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 偶尔不一致能够得到理解和原宥, 而经常不一致则会招致他人的批评和鄙视, 甚至遭到他所在群体的排斥。
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如血亲关系中的角色; 有些角色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如做学生等; 而更多的角色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职业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形式,正是人的选择的结果。就是说,普通的社会角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理所当然地形成应有的角色意识,并且准确地扮演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则不同。它需要人们通过自觉的选择和主动的学习,才能够获得准确的定位。
人们选择职业有着复杂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人们选择某一职业, 可能因为生活的需要, 可能来自生存的压力,可能出于兴趣爱好,也可能属于理想追求……当人们定位职业角色时,会在职业导师的引领下进入职业角色,也可能会在职业活动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职业感觉。但是,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人,都需要借助于自觉的职业选择和积极的职业学习, 才能够使自己融合到职业中去, 成为真正的职业活动者。这个过程, 就是从业者在职业序列中准确地找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位置的过程。职业活动的舞台是职位和岗位。职位、岗位是人的社会角色的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是职业化了的社会角色。同时,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的社会角色,在每一职位和岗位上都会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人类社会活动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更多地表现在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地规定职业活动中职位、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即通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活动程序等等方式, 为每一职位和岗位确立起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 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 只要是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 都会通过职位和岗位来明确界定人的责任和义务, 有效地配置权力。这也是近代社会“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形式, 但该行为模式没有注意到人的职位和岗位直接地构成人的多元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就是说,任何一种职业, 任何一类专业化社会活动, 任何一个组织行为体系, 都不仅以整体的形式构造组织化的人的社会角色中的一部分, 而且在组织成员个体那里担负着社会角色, 甚至首先在个体那里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对于人来说, 每一个职位、岗位都不仅是特定的组织行为体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而且直接地根源于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职位和岗位具有二重性, 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有同样的二重性。一方面, 责任和义务属于特定的职业和组织行为体系;另一方面, 责任和义务又属于整个社会。对于每一职位和岗位上的从业者来说,他的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体系内会以职务的形式出现,在面向其直接归属的行为体系之外时, 则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务与职业在从业者这里只是社会角色的二重归属。在从业者与他人的联系中,职务与职业都是直接的。因此, 当管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成为职务—职业—社会之间的单线联系模式的时候,责任和义务便被片面化、形式化和缺乏道德的内容。我们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社会治理者只对社会治理体系负责而不对社会治理活动的对象及后果负责的情况。比如, 就政府而言,下级官员只对上级官员负责, 政府所有的官员都只对政府负责。只有政府才对社会负责,政府官员丧失了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和义务的向度。政府对社会负责,却很少对它的官员负责。因为,政府的官员仅仅是政府的“雇员”,以至于政府的官员在政府中也时常会感到“不平”。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把单线的责任、义务模式改造成双线的甚至多线的责任、义务模式。还以政府为例,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要求政府官员一方面对政府负责, 另一方面直接对社会负责; 同样,政府既对社会负责,也对其官员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不仅仅是雇员。他们在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过程中获得了在政府体系中享有自主性的资格。如果说, 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政府视其官员为雇员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成为政府行政执行的工具, 那么, 公共管理条件下的政府则使政府官员成为拥有自主意识的人。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若把这种区别变成革新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动力, 不容置疑的起点则是在理论上把握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的双重直接关系。
三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
职业活动规定着人的行为。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开展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会有某种定型化的、重复的和连续的行为。他的行为总和构成了他的职业活动的基本内容,进而证明着他的职业角色。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与职业的关系是被决定或被规定的关系,即职业决定和规定着人的行为。但是,这种决定与被决定、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仅仅具有行为形式方面的特征。从实质上看,它是反向决定和反向规定的关系, 即人的行为决定职业。特别是在充分自由地选择职业的情况下,人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考察人的职业角色可以发现,有的人选择了某一职业后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 而有的人虽然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当长时间,却始终游离于这个职业角色之外,并不是合格的从业者。这种与职业角色的“和合”与否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所以,正是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否是合格的从业者。对此,笔者认为是“行为决定职业”。
在职业活动中, 人的行为形式可以同一, 但人的行为实质却会各异。对于那些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无法量化的职业活动来说, 在同样的职业行为之间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在社会治理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因此, 当人们选择了社会治理这种职业的时候, 还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职业规定,实质上的职业规定则涵育于他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就是说, 社会治理者的职业角色主要由他自己的职业行为所决定。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正是通过人自己的行为选择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人愿意做什么样的人, 不只是由自己的愿望决定。只有当自己的愿望转化为行为, 他才能成为自己愿望中的人。相对于做人来说, 既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那么人就更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能否成为某个职业的合格从业者。
自从有了职业活动,人的职业角色就开始由人的职业行为来决定。然而, 在近代以来的整个工业社会中, 职业活动的形式方面总是受到制度性的强化,使人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被决定的特征。同样, 在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 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由于治理者自主性的丧失,也使治理者的行为主要显示出受决定的一面。这种现象并不能否证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意义。相反, 它证明了人的行为的受动性、被决定性和被规定性是由于历史造成的, 是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限制了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工业社会的结束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的职业活动在形式方面的规定开始弱化, 在实质方面的规定受到强化。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作用。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突出地反映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的主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选择的意义。
公共管理职业的一切实质性的内容, 都是由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直接决定的。如果说选择公共管理职业的行为决定了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形式的话,那么当一个人成为公共管理者的时候, 怎样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 怎样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则取决于他的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某一行为或许多行为, 都不能决定其职业角色。决定其职业角色的, 只能是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的、稳定和持续的公共管理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是公共管理的服务本质得以实现的途径。公共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安排无论怎样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 都不是服务的现实。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者的具体行为, 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才能够转化为现实。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 他的职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规范, 他的岗位服务和任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结构决定。当然, 一些特殊岗位和特定职务也会由法律作出规定, 但对于公共管理体系而言, 却不是基本现象。职业和岗位、职务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权力规定,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将以综合统一的形式出现。这一点也是公共管理行为区别于以往社会治理行为的基本特征。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 社会治理行为主要体现着权力意志; 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理想的社会治理行为应当主要反映出法律精神。公共管理行为既不是权力意志的作用,也不是法律精神的显现。公共管理者把他在职业和岗位、职务上的权力规定和法律规定统一起来,作为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的支持力量灌注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所以, 在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权力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权力和法律所支持的和试图达到的是实现服务的精神和服务的原则。这样一来,我们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所看到的, 就是以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为旨归的、权力和法律的综合统一。它在根本上结束了“权力归结为法律”或“法律受权力统驭”的争论。
尽管公共管理者在其职业行为中用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统一了权力和法律, 但权力和法律在他的职业行为中毕竟是一种客观力量。无论行使权力和执行法律或受权力支配和法律制约, 这种客观力量都会对他构成压力, 使他的行为选择受到约束。公共管理者怎样才能超越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呢? 应当说, 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和法律的地方, 社会治理者都会遇到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对此,以往的社会治理者往往不得不加以接受。公共管理者采取的则是积极应对的态度。他们把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所拥有的、作为制度力量和体系力量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力量。这样一来,公共管理行为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行为,而是发生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就是说,当公共管理体系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仅属于制度和体系的时候, 还只是相对于公共管理者的“客观精神”, 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秉承和尊奉。一旦这种服务精神转化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公共管理者也就获得了自由和自主。这时, 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不再是受着某种外部力量驱使的行为,而是由他自己的意愿主使的行为。在人的一切行为中, 只有道德行为是最自由、最自主的行为,职业行为亦然。
篇5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第二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实行政府、社会、企业共同负担的原则。
城区(含开发区)范围内所有发生生活垃圾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等均应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
第三条市物价局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具体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的征收管理工作。
第四条建立主管部门、专业队伍、市场运作紧密结合的征收机制,对不同的收费对象采取不同的收费方法。
(一)居民及暂住人口应交纳的生活垃圾处置费: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可由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委托物业公司按年度定期代收。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由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专业收费人员按年度定期直接收缴。
(二)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经营者等应交纳的生活垃圾处置费:开设有银行账户的由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与缴费单位签订缴费协议,通过银行定期收缴。无银行账户的由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专业收费人员按年度定期收缴。
(三)城中村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由获鹿镇政府负责代收,开发区范围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代收。
第五条收费规范
(一)由个人交纳的城区居民3元/户月,暂住人口2元/人月。
(二)由单位交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按上年末在岗职工人数(含临时人员)计收,计收规范1.3元/人月。
(三)由经营者交纳的
1.医院(不含医疗垃圾)宾馆、酒店(客房部分)按床位计收,收费规范2元/床月(缺乏五张床的按职工人数计收,计收规范1.3元/人月)
2.中等专业学校0.5元/人月;
3.农贸、集贸市场按摊位计收,收费规范5元/摊月;
4.桑拿、洗浴、美容美发等休闲娱乐场所按经营面积计收,收费规范0.5元/平方米月;
5.长、短途客运车辆按座位计收,收费规范0.5元/座月;
6.商业零售企业按营业面积大小计收,收费规范0.3元/平方米月;
7.餐饮业按营业面积大小计收(含餐厨垃圾)收费规范0.7元/平方米月。
(四)单位和个人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渣土,按实际发生量计收,处置费不高于5元/立方米,运输费不高于15元/立方米。
今后收费规范,将根据经济形式发展,上级政策要求和法律规定顺序,经上级物价部门批准后适时进行调整,不再另行发文。
第六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为经营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收费主体为鹿泉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所收费用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的建设、运行等支出。
第七条对受委托代收单位可按实际征收额给予7%10%代收手续费,专项用于征收业务费。
第八条对拒不缴纳或弄虚作假少缴纳生活垃圾处置费的单位和个人,市城市管理局可依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方法》建设部令第157号)相关规定予以处分。
第九条征收单位和征费使用单位及其有关人员违反价格政策和生活垃圾处置费专款专用规定和有关财务规定的由财政、物价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并视情节对单位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按规定给予纪律奖励;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篇6
第二条本市范围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居民应当按本办法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以下简称垃圾处理费)。
本办法所称的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中的单位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本办法所称的垃圾处理费是指采用焚烧、填埋或者其他技术手段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而发生的费用。
第三条市城市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城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市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工作,并具体组织征收特区范围内的垃圾处理费。
宝安区、龙岗区城市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城管部门)负责组织征收本辖区范围内的垃圾处理费。
财政、物价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垃圾处理费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区城管部门可以委托供水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代收其用户的垃圾处理费。
第五条市、区城管部门委托收费的,应当与代收单位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委托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委托单位和代收单位的名称;(二)收费项目、标准和期限;(三)代收手续费用的标准;
(四)代收的垃圾处理费上缴财政专户的程序;
(五)代催、代收欠费的义务;(六)其他需要约定的内容。
第六条垃圾处理费实行政府定价,其收费标准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城管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对按照前款规定的收费标准征收垃圾处理费确有困难的,市物价部门可以按照已确定的收费标准,结合相应的征收方式,确定折算标准。
第七条市城管部门确定特区范围内的不同用户按照收费标准或者折算标准征收垃圾处理费。
宝安区、龙岗区人民政府确定本辖区范围内的不同用户按照收费标准或者折算标准征收垃圾处理费。
第八条市、区城管部门委托单位代收垃圾处理费的,代收单位应当按照市物价部门确定的收费标准或者折算标准代收垃圾处理费。
第九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以及福利院、养老院、残疾人企业,免缴垃圾处理费。
申请免缴垃圾处理费的家庭或者单位凭有效证明材料到市、区城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市、区城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后应当将免缴垃圾处理费的家庭或者单位书面告知代收单位。
第十条依照本办法征收的垃圾处理费,应当及时、足额上缴财政。财政部门应当设立专户管理垃圾处理费,专款专用。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垃圾处理费。
上缴的垃圾处理费不足以支付垃圾处理实际所需费用的,不足部分,特区内由市财政补贴,特区外由所在区财政补贴。
第十一条市、区城管部门委托单位代收垃圾处理费的,应当向受委托单位支付手续费。
手续费由财政部门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返还代收单位。
第十二条支付给垃圾处理单位的垃圾处理费用标准,专营协议已有明确约定的,从其约定;无专营协议的,由财政部门会同城管部门、物价部门核定支付标准。
第十三条垃圾处理单位应当按照实际垃圾处理量申报垃圾处理费。
市、区城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根据垃圾处理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垃圾处理量和支付标准,出具垃圾处理费用拨付意见书,并分别报市、区财政部门审核。
财政部门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向垃圾处理单位拨付垃圾处理费用。
第十四条垃圾处理单位应当按季度将垃圾处理情况、垃圾处理费用使用情况书面报告市、区城管部门。
第十五条代收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缴代收的垃圾处理费,不得隐瞒、截留、坐支和挪用。
篇7
公共管理的职业体系是职位和岗位的结构体系。与以往的管理体系一样,职位和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具置,规定了公共管理的权力、职能及责任和义务。职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纵向关系而言,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横向关系而言。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是由职位和岗位构成的职业体系,直接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以往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行政管理的名义下所形成的职业体系也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但是,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公共管理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管理的意义上告别了以往治理体系的权力定位或法律定位,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科学化、技术化原则的职业体系,而是在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科学构造职位和岗位的职业活动体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同样由职位、岗位构成的公共管理职业体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来说,“命令—服从”的行为模式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的行为模式所取代。
职位和岗位都是职业体系的形式方面。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不同不仅在形式方面,而且在内容方面。对于内容来说,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关系。虽然在一般的意义上,这些职业关系可以归结为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三大类。在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中,这些关系总会以极其具体的形式存在于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公共管理的职业关系越是具体,就越是包含着道德的内容。比如,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职务、岗位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忠于职守、忠实地履行职务以及岗位上的责任和义务;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睦共事、互相支持;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平等待人、公正处事、真诚服务,以求得广泛的合作……这样一来,公共管理在形式上是分工—协作的体系,在内容上则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尽管都是在管理,但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失去了实质性内容的管理,而公共管理则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拥有了伦理本质。
由于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着权力关系,所以,权力关系赖以生成的等级系列依然会存在。当然,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已经实现了对等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等级关系改造成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系列,从而使个人之间在人格、权利等实质性方面达致平等。尽管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关系只是形式上的,却反映了权力关系的本性。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关系的地方,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等级。只要公共管理还需要权力,它就不能消除这种“等级”。因此,作为个人的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这一合作体系中也会遇到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问题,并且会成为他进行日常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比如,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需要执行上级命令和维护政府利益;政府外的公共管理组织需要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服务于社会和维护社会利益。无论是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还是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特别是如何把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必定是一个时时都会碰到的难题。公共管理中存在着无法完全解决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尽管如此,公共管理者却不能无所作为。事实上,在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中所派生出来的一切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外化为公共管理者自主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实际行动,进而使公共管理者不同于以往各种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治理者。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说,就是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只要公共管理者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表现出充分的自觉,按照自己对其职业特殊性的正确理解去处理上述各种矛盾和冲突,他就会无愧于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并且总会达致最佳的从业效果。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对于官吏的要求长期存在着争论。“官本位”文化的思路在终极追求中是要无条件地“忠君事主”;“民本位”文化的思路则反复申述“民贵”“君轻”的主张。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以制度的形式消解了所谓“贵”与“轻”的争论。但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往往是通过间接的、迂回的途径来认识和了解公共利益的,往往在公共利益的要求与实现之间存在着“时滞”。特别是那些已经实现了职业化的社会治理者,缺乏积极回应公共利益要求的热情,往往表现出我们称为“”的那种对于公共利益的冷漠。所以,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人们期求更为进步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过程中,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方式需要由更加灵活的、积极的和主动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
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制度是其赖以展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与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不同,治理者的职业并不只是简单地充作体制和制度的构成因素和实现途径,而是体制和制度的必要补充。由此看来,统治型社会治理倡导官吏忠“君”爱“民”。在君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要么要求盲目忠君,要么要求理性地贵“民”轻“君”。这两种选择都要求官吏在“君”与“民”之间作出选择和取舍。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君”“民”的矛盾和冲突是无法调和的。所以,矛盾之中会出现上面两种对立的主张,要求官吏在两者之间择其一。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官员和公务人员以体制和制度作为行为选择的终极标准,被动地接受体制中的程序驱使,对人民、对公共利益表现出极度的冷漠。他们在公共部门中工作,与在工厂中工作一样,都具有工业社会特有的色彩,属于形式化了的职业活动。与此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发生在合作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时代。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在整体上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一切矛盾和冲突主要来源于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通过交谈和讨论能够取得共识、消解矛盾和冲突,那么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就是运用权力促进交谈和讨论。
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角色
人的道德生活来源于人的社会角色。只有了解和确定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判定他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道德的。比如,一个公务员做出的某件事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一个普通公民做出同件事却不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先行对他的社会角色作出了定位。我们说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偶尔不一致,也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经常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偶尔不一致能够得到理解和原宥,而经常不一致则会招致他人的批评和鄙视,甚至遭到他所在群体的排斥。
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如血亲关系中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如做学生等;而更多的角色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职业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形式,正是人的选择的结果。就是说,普通的社会角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理所当然地形成应有的角色意识,并且准确地扮演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则不同。它需要人们通过自觉的选择和主动的学习,才能够获得准确的定位。
人们选择职业有着复杂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人们选择某一职业,可能因为生活的需要,可能来自生存的压力,可能出于兴趣爱好,也可能属于理想追求……当人们定位职业角色时,会在职业导师的引领下进入职业角色,也可能会在职业活动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职业感觉。但是,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人,都需要借助于自觉的职业选择和积极的职业学习,才能够使自己融合到职业中去,成为真正的职业活动者。这个过程,就是从业者在职业序列中准确地找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位置的过程。职业活动的舞台是职位和岗位。职位、岗位是人的社会角色的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是职业化了的社会角色。同时,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的社会角色,在每一职位和岗位上都会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人类社会活动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更多地表现在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地规定职业活动中职位、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即通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活动程序等等方式,为每一职位和岗位确立起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只要是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都会通过职位和岗位来明确界定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配置权力。这也是近代社会“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形式,但该行为模式没有注意到人的职位和岗位直接地构成人的多元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就是说,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类专业化社会活动,任何一个组织行为体系,都不仅以整体的形式构造组织化的人的社会角色中的一部分,而且在组织成员个体那里担负着社会角色,甚至首先在个体那里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对于人来说,每一个职位、岗位都不仅是特定的组织行为体系中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直接地根源于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职位和岗位具有二重性,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有同样的二重性。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属于特定的职业和组织行为体系;另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又属于整个社会。对于每一职位和岗位上的从业者来说,他的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体系内会以职务的形式出现,在面向其直接归属的行为体系之外时,则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务与职业在从业者这里只是社会角色的二重归属。在从业者与他人的联系中,职务与职业都是直接的。因此,当管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成为职务—职业—社会之间的单线联系模式的时候,责任和义务便被片面化、形式化和缺乏道德的内容。我们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社会治理者只对社会治理体系负责而不对社会治理活动的对象及后果负责的情况。比如,就政府而言,下级官员只对上级官员负责,政府所有的官员都只对政府负责。只有政府才对社会负责,政府官员丧失了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和义务的向度。政府对社会负责,却很少对它的官员负责。因为,政府的官员仅仅是政府的“雇员”,以至于政府的官员在政府中也时常会感到“不平”。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单线的责任、义务模式改造成双线的甚至多线的责任、义务模式。还以政府为例,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要求政府官员一方面对政府负责,另一方面直接对社会负责;同样,政府既对社会负责,也对其官员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不仅仅是雇员。他们在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过程中获得了在政府体系中享有自主性的资格。如果说,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政府视其官员为雇员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成为政府行政执行的工具,那么,公共管理条件下的政府则使政府官员成为拥有自主意识的人。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若把这种区别变成革新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动力,不容置疑的起点则是在理论上把握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的双重直接关系。
三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
职业活动规定着人的行为。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开展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会有某种定型化的、重复的和连续的行为。他的行为总和构成了他的职业活动的基本内容,进而证明着他的职业角色。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与职业的关系是被决定或被规定的关系,即职业决定和规定着人的行为。但是,这种决定与被决定、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仅仅具有行为形式方面的特征。从实质上看,它是反向决定和反向规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决定职业。特别是在充分自由地选择职业的情况下,人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考察人的职业角色可以发现,有的人选择了某一职业后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而有的人虽然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当长时间,却始终游离于这个职业角色之外,并不是合格的从业者。这种与职业角色的“和合”与否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所以,正是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否是合格的从业者。对此,笔者认为是“行为决定职业”。
在职业活动中,人的行为形式可以同一,但人的行为实质却会各异。对于那些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无法量化的职业活动来说,在同样的职业行为之间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在社会治理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因此,当人们选择了社会治理这种职业的时候,还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职业规定,实质上的职业规定则涵育于他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就是说,社会治理者的职业角色主要由他自己的职业行为所决定。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正是通过人自己的行为选择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人愿意做什么样的人,不只是由自己的愿望决定。只有当自己的愿望转化为行为,他才能成为自己愿望中的人。相对于做人来说,既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选择做什么样的人,那么人就更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能否成为某个职业的合格从业者。
自从有了职业活动,人的职业角色就开始由人的职业行为来决定。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整个工业社会中,职业活动的形式方面总是受到制度性的强化,使人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被决定的特征。同样,在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由于治理者自主性的丧失,也使治理者的行为主要显示出受决定的一面。这种现象并不能否证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意义。相反,它证明了人的行为的受动性、被决定性和被规定性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是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限制了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工业社会的结束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的职业活动在形式方面的规定开始弱化,在实质方面的规定受到强化。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作用。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突出地反映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的主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选择的意义。
公共管理职业的一切实质性的内容,都是由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直接决定的。如果说选择公共管理职业的行为决定了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形式的话,那么当一个人成为公共管理者的时候,怎样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怎样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则取决于他的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某一行为或许多行为,都不能决定其职业角色。决定其职业角色的,只能是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的、稳定和持续的公共管理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是公共管理的服务本质得以实现的途径。公共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安排无论怎样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都不是服务的现实。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者的具体行为,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才能够转化为现实。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他的职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规范,他的岗位服务和任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结构决定。当然,一些特殊岗位和特定职务也会由法律作出规定,但对于公共管理体系而言,却不是基本现象。职业和岗位、职务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权力规定,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将以综合统一的形式出现。这一点也是公共管理行为区别于以往社会治理行为的基本特征。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行为主要体现着权力意志;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理想的社会治理行为应当主要反映出法律精神。公共管理行为既不是权力意志的作用,也不是法律精神的显现。公共管理者把他在职业和岗位、职务上的权力规定和法律规定统一起来,作为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的支持力量灌注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所以,在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权力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权力和法律所支持的和试图达到的是实现服务的精神和服务的原则。这样一来,我们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所看到的,就是以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为旨归的、权力和法律的综合统一。它在根本上结束了“权力归结为法律”或“法律受权力统驭”的争论。
尽管公共管理者在其职业行为中用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统一了权力和法律,但权力和法律在他的职业行为中毕竟是一种客观力量。无论行使权力和执行法律或受权力支配和法律制约,这种客观力量都会对他构成压力,使他的行为选择受到约束。公共管理者怎样才能超越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呢?应当说,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和法律的地方,社会治理者都会遇到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对此,以往的社会治理者往往不得不加以接受。公共管理者采取的则是积极应对的态度。他们把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所拥有的、作为制度力量和体系力量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力量。这样一来,公共管理行为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行为,而是发生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就是说,当公共管理体系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仅属于制度和体系的时候,还只是相对于公共管理者的“客观精神”,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秉承和尊奉。一旦这种服务精神转化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公共管理者也就获得了自由和自主。这时,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不再是受着某种外部力量驱使的行为,而是由他自己的意愿主使的行为。在人的一切行为中,只有道德行为是最自由、最自主的行为,职业行为亦然。
在人类发展史上,并不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出现自由自主的行为,职业行为尤其如此。在以往世代的职业活动中,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自由自主的行为。在社会生活领域,虽然人们有着强烈的追求自由自主行为的愿望和热情,能够真正实现的并不多见。所以,“圣人”才会受到神化,“驭风而行”的自由境界才会那样令人神往。总的说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更多地表现在人的自由自主的行为上面。在社会生活领域,宗教活动和审美追求,有时甚至能够使自由自主的行为变成现实。在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时代,在私人领域甚至管理活动中,都有对自由自主行为的追求。到了工业社会的后期阶段,这种追求已经形成了文化氛围,但还不是公共领域特别是社会治理活动可以追求的目标。所以,管理型社会治理者的行为完全是权力和法律驱使下的行为,既不自由,也不自主。然而,公共管理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能够转化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因而公共管理活动能够超越权力和法律,公共管理者能够获得自由和自主。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活动是行政管理职业化的延续,并且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活动。它既不同于农业社会那种完全依赖于权力作用的社会治理,也不同于近代社会那种权力与法律共同作用下的社会治理,而是用道德来统摄权力和法律、再运用权力和法律来实现它的伦理本质的社会治理。对于公共管理这种职业活动,我们需要从伦理的角度深刻认识和自觉建构。正如启蒙思想家对“法的精神”的呼唤为整个近代社会提供了制度设计的基石,我们对“伦理精神”的思考将发现通向未来社会的阳光大道。
篇8
【关键词】水处理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的发展,饮用水源的污染日益加剧,饮用水的卫生和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中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污染成分也越来越复杂。采用常规的水处理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深度处理,一些作用单一的材料和方法已不适用。所以,来源广泛且容易再生,能反复利用的活性炭倍受关注,其发达的细孔结构和特异的表面特性使它不仅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氧化还原性能、电性能,而且还可以与其它材料联合应用,作为催化剂及催化剂和生物的载体.所有这些结构特性使活性炭在水处理技术中得以广泛应用。
一、生物活性炭的净水原理
1、工程菌的再生作用
吸附饱和的活性炭经过驯化培养的菌种处理后,可恢复吸附能力。生物的再生作用是由于工程菌的降解作用可使活性炭表面和水中的有机物浓度降低,破坏了原有的固液平衡关系,产生了逆浓度梯度脱附,从而使活性炭得以再生。再生处理只要求恢复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但不一定能形成生物活性炭。
2、生物活性炭的协同净化作用
由于大多数细菌的大小均为微米量级,故工程菌主要集中于炭颗粒的外表及邻近的大孔中,而不能进入微孔中。工程菌能直接将活性炭表面及大孔中吸附的有机物降解掉,从而使活性炭表面的有机物浓度相对降低,造成炭粒内存在一个由内向外减小的浓度梯度,有机物就会向活性炭表面扩散,可逆吸附的有机物会因此脱附下来而被微生物利用。另外,细胞分泌的胞外酶和因细胞解体而释放出的酶类(纳米级大小),能直接进入BAC过渡孔和微孔中去,与孔隙内吸附的有机物产生作用,使其从原吸附位上解脱下来,并被BAC表面上的工程菌所分解,从而构成了吸附和降解的协同作用,即BAC具有的双重功能。这样就能保证BAC在生物降解和活性炭物理吸附的双重作用下长期稳定地运行,已有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Mark等对吸附用和生物载体用的活性炭进行了研究[3],结果表明BAC运行稳定,有机物的去除率主要是靠生物降解的作用。
生物活性炭的形成
BAC的形成有两种方式:工程菌人工固定化与自然形成。人工固定化BAC是人为投加已经过筛选、驯化的工程菌,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自然形成的BAC无选择性,生物相复杂,所以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环境,生物降解作用较小。在协同净化作用上两者也有很大差异:
1、生物降解与活性炭吸附协同作用的起始时间不同
人工固定化BAC对有机物的降解自始至终是物理吸附和生物降解协同作用的结果,即处于稳定期;而自然形成BAC需要经过驯化阶段、增长阶段才能达到稳定。
2、物理吸附作用的时间不同
人工固定化BAC一开始就存在工程菌,在物理吸附的同时又有生物降解作用,工程菌的存在也不影响物理吸附作用,所以有机物在 被吸附的同时就被降解掉,这样就大大延长了活性炭的吸附饱和期,即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
水处理中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应用分析
1、饮用水源处理
以生物活性炭为中心的深度处理技术是提高饮用水水质的最主要技术之一,在降低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提高后续消毒功能、去除原水中的微量持久性有机物、改善感官指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物活性炭能够迅速地吸附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同时能够富集水中的微生物,生物活性炭表面吸附的大量有机物也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2、生活污水处理
BAC技术在生活污水处理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由于BAC法结合了生物降解和吸附两个过程,对于去除非离子合成表面活性剂(NISS)非常有效。Alexander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了BAC技术对生物降解和活性炭吸附两个过程的优化主要体现为:微生物活动对活性炭起到了生物再生作用,其比例达到20%~24%;活性炭的存在也减轻了废水中有害物质对微生物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BAC法处理生活污水在高负荷时能够表现出稳定的处理效果。
3、工业废水处理
(1)印染废水
对于染整类生产企业所排放的生产废水,由于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染料、助剂及其他化学类物质,具有废水色度高、COD含量高、难于生化处理等特点,采用“酸化预处理+生化处理+絮凝过滤+生物活性炭”的综合处理流程,染整类废水经过处理后基本可以达到生产回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国内已有多家生产企业采用此种工艺,运行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用于生化后续处理,可以保证出水色度、异味及有机耗氧物的稳定达标,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BAC技术与其他工艺相结合也可以处理难度较高的工业废水。
(2)制药废水
制药废水由于含有有机物种类多、浓度高、色度深、固体悬浮物浓度高、组分复杂,且含有难降解物质和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而成为废水处理中的难题。胡妙生采用厌氧生物活性炭流化床来处理制药厂生产氯苯胍和络硝眯唑两个车间的排放液,试验发现,与其他工艺相比,该工艺停留时间短,耐冲击负荷大,在高进水负荷下出水稳定,COD去除率达80%以上。比利时Gent大学研究的生物活性炭氧化过滤器系统(BACOF),在处理制药废水上取得了良好效果。经处理后的制药厂出水中,COD去除率在70%以上,处理后出水的COD低于25mg/L。废水中对硝化菌有害的微污染物被去除,使得难生物降解的含氮化合物被硝化。制药厂废水经生化处理后的出水对鱼类有较强的毒害作用,而再经BACOF系统处理后的出水,在检测范围内对鱼类既无急性的亦无慢性的毒害作用。
(3)含油废水
李伟光等采用人工固定生物活性炭处理含油废水,油去除效率达80%~95%,COD平均去除率达53%,出水油质量浓度小于5 IIl=玑,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颗粒活性炭和传统的二级气浮工艺。李安捷等用果壳颗粒活性炭为载体的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工艺,在好氧条件下净化采油废水。结果表明,果壳粒状活性炭投加质量分数为15%时处理效果较好,最优化水力停留时间为5 h。借助有机物的表征参数COD、UV抓Uv410、有机酸以及GC/MS分析方法对该工艺净化采油废水中的有机物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对COD的去除率为25%45%,、和有机酸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9%、73.6%和51.5%,油去除率达100%,但很难去除长链烷烃。研究还发现.由于采油废水中含有某些高浓度的无机离子,占据了活性炭吸附活性中心,从而对活性炭吸附和降解有机物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采油废水温度较高也是影响生物活性炭处理效果的一个因素。
总结
由于经BAC工艺处理的出水水质优良,近10年来,国外对BAC技术机理及工业应用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加。除以上所述,BAC技术的最新应用研究还包括处理胶片废水,石化工业废水及食品废水等。随着人口增长、饮用水源污染的日益加剧和应用水质?标准的提高,对BAC系统的深入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可以预见,BAC技术作为一种优水质、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处理技术,在我国必将获得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灵芝。 超临界水氧化在环保中的应用[J].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2007(02)
[2] 郭建民,徐晓军,魏在山。 粉煤灰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 云南冶金. 2002(05)
[3] 顾新,范敏。 超高分子聚合物在高炉煤气洗涤水中的应用[J]. 冶金动力. 1996(01)
[4] 项成林。 钼酸盐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性试验研究[J]. 净水技术. 1998(02)
篇9
关键词:期货公司;资产管理;模式
一、背景介绍
期货公司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自2012年10月正式获批到现在已经历了近2年的市场检验。不论是IT系统建设还是人才队伍搭建都积累了许多经验,期货公司资管业务也开始逐步走入正轨。但是,期货资管在业务模式与发展战略层面,也面临着越来越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国内外期货类资管机构的发展历程入手,探索中国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路径。
二、竞争格局
目前,国内可以开展期货类资产管理业务的机构主要有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三类机构,这三类机构主要开展的为期货类通道业务,帮助期货私募机构实现阳光化运作。而期货公司目前除了提供通道帮助期货私募实现阳光化运作外,还基于自身的研究和交易团队自主开展交易。
(一)信托公司
早在2011年7月,银监会的《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为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提供了法律依据,至此,期货私募有了合法的阳光化通道。但是,由于信托公司之前并未接触过期货类业务,所以在和期货私募合作的过程中存在IT系统对接及风险控制标准难统一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制度层面,信托参与期货市场只能进行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交易进一步限制了期货私募的操作空间。另外,在结构化产品发行方面,信托通道也存在困难。
(二)基金公司
在银监会信托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后三个月,证监会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明确基金公司专户可投资商品期货,基金专户投资期货不受限制后,目前已经成为期货私募阳光化的主流通道。
(三)证券公司
证监会2012年10月正式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及《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也放宽了“小集合”的投资范围。“小集合”投资范围基本和基金专户一致。因此,也成为期货私募阳光化的通道之一。不过,由于放松投资范围和比例的时间较晚,未成为期货私募阳光化的主要通道。
三、目前业务模式
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推出不仅改变了期货公司高度依赖经纪业务的经营状况,而且还为期货公司研究业务提供了投资与研究一体化的机会。目前,各个期货公司虽然在资管业务上各有侧重点,但总体归纳而言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
(一)自主发展
(1)传统现货背景公司。基础雄厚的传统现货背景公司在商品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有优势,部分公司更是在期货资管业务开闸前已经通过另设投资公司的方式试水了期货投资,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交易人才和实盘交易经验。永安期货是这类公司的典型代表。永安期货以低风险商品期货套利对冲为主要交易策略,注重产品的绝对回报。据了解,永安期货目前的“一对一”资管产品规模超过6亿元,而其管理的基金专户产品规模已接近20亿元。
(2)股东实力较强券商系公司。另一类采取自主发展策略的公司是依托强大券商背景的券商系公司。这类公司在IT系统建设和金融工程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因此,这类公司在资管产品设计上普遍采用量化策略和程序化交易手段实现投资目标。广发期货目前其策略组合中有量化对冲、套利、单边趋势和高频等多种策略,公司资管产品已接近16亿元规模。在已发行资管产品中,自主策略产品规模超14亿元,这些产品目前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5%~20%,最大回撤不超过3%。
(二)通道模式
(1)“通道”业务概述。证券类私募规模的急剧膨胀客观上催生了私募阳光化的需求,私募基金的信托阳光化模式下,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使得资金安全性得到提高。同时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可选择托管银行和管理人等,做到分工负责,完善制度制衡,信托公司还可以提供客观的业绩记录,进行日常信息披露,为受益人提供流动性安排。信托通道的出现为证券私募的规范运作和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在证券私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所谓“期货通道业务”,是指期货公司将交易席位出借给期货私募机构,帮助期货私募机构发行阳光化产品,并协助其完成募资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期货公司向期货私募提供通道,收取一定的过桥费用。在通道类业务中,期货公司没有主动、系统地进行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交易结构安排和风险控制措施,不直接参与投资交易业务。
(2)期货公司通道类业务主要面临的问题有:第一,竞争激烈。信托集合计划、基金专户、证券公司小集合产品开展“通道”业务时间较长,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而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开展时间较短,各项业务还处在摸索过程中。第二,技术含量低。由于通道类业务技术含量低,业务开展初期由于牌照红利有一定利润,但长期看,随着参与“通道”业务机构逐步增多,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将通道费逐步拉低。第三,政策限制。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开展受限于只能进行“一对一”服务等因素,无法发挥集合理财的规模效益。另外,由于“一对一”的限制,也无法设计分级类产品,产品规模明显受限。第四,无客户积累。“通道”业务不论是资金还是客户都在期货公司外部,期货公司无法有针对性地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长期来看,无法完成资金、客户的积累。
四、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模式初探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获批对期货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投资者需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风险分散、提高收益。然而,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起步晚,缺乏资产管理经验,客户对期货类资产管理产品也普遍缺乏了解。因此,期货公司要强化优势补足劣势,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业务发展模式。
(一)专业期货私募孵化机构
期货公司将来可以为期货私募提供系统化的IT信息系统、融资中介、研发支持、风控结算与托管、产品发行与品牌营销推广服务。期货私募所对接的不仅仅是一家期货公司,而是期货公司背后的全金融业务链条。这种业务对接就要求期货资管部门要有更广阔的业务视野和集团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为私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1)IT信息系统。期货交易竞争的维度一般包括策略开发和执行速度两个方面,近年来期货私募广泛应用的量化和高频交易技术更对交易系统的执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期货公司应加大在IT信息系统上的投入,在人员配备上和资金支持上给予IT部门以倾斜。
(2)融资中介。由于部分期货资管产品是结构化产品,期货私募客观上需要期货公司提供稳定和低成本的优先资金支持。因此,期货公司应在优先资金门槛、优先资金性质、资金杠杆、优先资金收益率、优先资金流动性、劣后收益税收、发起设立的时间周期、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给予期货私募提供服务。
(3)研发支持。期货公司在商品基础研究领域建立了系统的研究框架,研究报告有助于期货私募拓展视野和完善投资逻辑。并且,资管业务获批后,期货公司研究逐步从传统研究向投资研究一体化转型,这也为期货私募提供更好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4)风控结算托管服务。由于期货交易的杠杆特性,风控水平成为投顾选择通道的重要参考因素。期货公司应搭建全面自动化、数字化的事前、事中、事后风控系统。另外,期货公司还应当为私募提品净值结算和联合银行提供资金托管服务,保证客户资金安全。
(5)产品发行与品牌营销推广。期货私募最终要形成品牌效应,而品牌的形成,需要有时间和专业团队去支持。因此,在资管产品募集、路演、推广的过程中,期货公司若能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期货私募品牌的推广而且期货私募还可专注于交易。
(二)专业资产管理机构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至关重要,期货资管业务的发展必然要顺应财富管理行业的结构演进,市场需求的急速变化,以及监管环境的特点。最终,满足以客户为中心的资产配置需求,以期货类资管产品为代表的另类资产管理服务机构必将在未来的资管机构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
(1)依托强大投研能力的基本面交易。基于商品基本面研究的主观趋势交易和商品套利交易一直是期货公司的优势领域。在资管时代,期货公司要强化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另外,期货公司原有的研究部门应强化对资管部门的支持力度,向投资研究一体化转型,为资管部门提供数据、信息、策略、研究支持。
(2)以量化策略为核心的程序化交易。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建立起系统化的量化模型是一种有效研判市场趋势的手段。程序化交易是量化策略的实现方式,据国外机构统计,有超过60%的期货资管产品是采取程序化交易的方式进行交易。这种交易通常由计算机系统产生的系统信号来做出交易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随意性。
(3)以组合配置为核心的FOF。FOF(Fund of Fund)是一种专门投资于其他投资基金的基金,是结合基金产品创新和销售渠道创新的基金新品种。期货FOF模式通过对市场中的期货资管产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及尽职调查,利用投资风格差异、策略互补构建基金。FOF的组合投资方式决定了其收益回报较为稳定,这种低波动风险与高收益结合的投资方式对专业机构投资者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参考文献:
[1] 隋东明.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境外经验借鉴与思考[J].资本市场,2010(10).
[2] 王兵.期货CTA业务模式及配套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 屠霆.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对冲基金行业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4] 邹功达.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建议[N].期货日报,2013-12-04.
篇10
【关键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难点;应用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对人们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污水处理方面的问题一直未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污水排放的危害,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使污水的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破坏着人们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污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在城镇中大力推广和应用污水处理技术,更好地解决目前城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改善水质,提高对生活废水的处理率,为城镇人民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清洁的水资源。
1.城镇生活污水的影响
在城镇中,水资源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废水,这也是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的难点所在。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进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要求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用品,这些化学消费品一旦被排放到水中,将会对水资源造成恶劣的影响。当前,城镇生活污水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多样,处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给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必须不断改善污水处理技术,否则将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此外,在很多城镇生活废水中,还掺杂着一定数量的工业废水,这使得城镇生活污水的成分越来越复杂,也加大了生活污水的处理难度。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在处理难度和处理要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往被认为容易处理的生活污水,现阶段在处理难度和处理技术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采用较为先进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措施才能够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降低城镇生活污水的危害。
根据相关专家的统计,生活污水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在处理难度和处理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必须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妥善地处理。例如,经卫生间排出的废水就与普通的生活废水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对环境的污染方面危害更大,一些污染成分的含量也更高。卫生间废水通常在晚上较为集中,有着相对稳定的排放时间。再比如,厨房里的废水也有着较高的污染成分,污水处理的难度和要求也比较高,很多城镇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厨房废水的排放高峰期无法满足污水处理的需要,相关的设备和处理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满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需求。总而言之,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与城镇居民的生活规律息息相关,因此,在污水处理方面,需要与当地居民的特点和排放规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使污水处理技术更符合当地城镇生活的要求。
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难点
当前,根据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要求的变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污水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危害程度更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也在逐步加大,这些生活污水中有很多复杂的成分,在处理难度上有很大的变化,由于这些污水的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对环境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处理技术,不断引进和推广新型的、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满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需求,并确保这些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关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但是,很多城镇的污水处理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满足现阶段污水处理的要求,在处理技术和处理设备方面还有待改进。
2.2污水处理方法和技术的选择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污水处理方法和处理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做支持,这也是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城镇的发展程度和经济水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城镇的经济条件不足以购买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很有限,这就限制了污水处理技术在这些城镇中的发展。
2.3很多污水处理方法和处理技术在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当前,我国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很多污水处理技术未经受过实践的检验,只是在实验室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起来可能达不到预先的设想。
2.4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污水处理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与城镇当地的自然条件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应用处理技术和处理方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温度、风力和土壤等方面,都可能会对污水处理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使污水处理技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污水处理技术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3.1膜分离技术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膜分离污水处理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很多污水处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技术在处理污水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主要采用微滤的方法或者是超滤的方法,对污水中难以降解的微生物进行处理,可以对生活废水中的微粒以及其他的化学因子进行有效的降解,并且能够防止这些微粒附着在管道内或者是其他污水排放设施内,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与水平。经实践证明,这种污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城镇污水中的膜污染,将废水中难以去除的微粒进行清除。
3.2强化一级处理技术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相比,强化一级污水处理技术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污水处理方法。此外,这种污水处理技术还有着简便、经济、成本低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悬浮固体,使处理过的污水能够达到排放的标准,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共同使用,会发挥更好的效果。但是,在利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中的难点问题。在处理污泥方面一直是困扰着这一技术的难题,如何有效地处理其中产生的污泥,如何将这些污泥资源化,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3生物处理技术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这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用,利用新陈代谢的原理将污水中难以处理的物质降解为无害的物质。根据生物处理技术要求的差异,我们可以将生物处理方法划分为多种类型,需要根据不同技术的特点和污水处理的要求合理选择。例如,对于厌氧处理技术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对于能源的消耗也比较低,可以有效处理城镇生活污水中的低浓度的水,但是这种处理技术需要克服对温度的要求,否则就会增加成本投入,限制这一技术的推广与使用。
4.结语
水资源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做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才是解决城镇生活污水的治本之策。为此,应当加强对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的研究,使生活废水得到有效的转化,使这些废水能够再次利用。此外,应当注意污水处理过程中对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确保污水处理技术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安宁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趋势[J].天津化工,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