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酒店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0 16:1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星级酒店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中国星级酒店的发展概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其产业形态呈现多元化特点,产业规模也得到不断扩大,酒店整体实力、服务水平、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善与提高。据统计,当前我国星级酒店已经超过16000家,拥有客房170多万间,直接参与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00万人,低、中、高不同档次,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酒店管理体系已经逐步建立。
2.中国星级酒店的特点
纵观中国星级酒店的发展历史,高档酒店,如四星、五星酒店的发展规模、发展数量一直在稳定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星级酒店出现了最大规模的增长,超过100家五星级酒店开业。通体看来,星级酒店具有较高的客房出租率,经济效益较为良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星级酒店中高星级酒店的客房数量比重数量较高
2010年,我国四星级客房有35.00万间,占全国客房总数的21.25%,出租率超过75%,五星级客房有12.68万间,占全国客房总数的11.35%,出租率为68.33%。
(2)星级酒店中高星级酒店营业收入远超过低星级
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北京四星级酒店的营业收入约为501598.65万元,占所有星级酒店总收入的29.68%;五星级酒店的营业收入约为865421.66万元,占总数的49.65%,四星级与五星级酒店的数量仅仅为我国星级酒店的23.8%,但其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0%之多。
(3)最高级别的酒店基本被国际酒店集团所垄断
在全国1.6万家星级酒店之中,有52家国外酒店管理集团,85个国际酒店品牌进入到中国市场,超过600家酒店受到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当前全球排名前20的酒店管理集团基本全部入驻到我国。
二、当前中国星级酒店在营销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1.营销与销售误区
酒店营销是以达到客户所提出的合理要求为目的,以给酒店创造利润为终极目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经营活动以及销售活动。营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为了和顾客建立长久持续的关系和信任,并不是几张传单,也不是靠嘴皮子的推销或传销。而我国一些星级酒店管理者认为营销就是销售,总是希望在数量上去争取更多的顾客,而忽视其真正意义是以满顾客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以酒店产品为出发点以量取胜。甚至很多的大型酒店管理人员认为酒店不愁客源,花更多精力在营销上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增加企业成本,这种营销短视行为不可能为顾客提供长久的服务质量,最终会使顾客流失。
2.忽略内部营销
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繁荣,使得各个星级酒店的硬件设施的差距逐渐缩小,而服务软件设施在酒店营销竞争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因此,酒店只有不断推出高品质、非常规、有个性特点的服务,才能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酒店员工对于打造这类服务具有核心作用,所以酒店不能轻视员工,而要把员工当成酒店内部宾客,首先重视内部营销活动的展开。现今中国的酒店管理正是位于往高素质高质量管理前进的转化阶段。大多数酒店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都是一些非专业人员,高级管理人才十分稀少,这种现状极大阻碍了内部营销的展开。实际上,理论知识丰富且实践能力强的酒店管理人才难以寻找到,而刚从旅游类专业毕业的应届生只有有限的专业知识而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难胜任酒店管理人员这一职位。酒店营运是具有服务性质的行业,酒店的每个工作人员都会面临与客户当面沟通的场面,所以酒店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情绪态度、素质文化都对酒店的效益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站在长期发展角度,这不但会对酒店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还会给酒店的口碑以及酒店未来的发展带来影响。
3.不重视发展酒店延伸产品
酒店延伸产品是指酒店在宾客购买实际产品和服务时所提供的附加利益。酒店延伸产品体现着一种超值享受,如酒店看小孩服务、外汇兑换服务、接机服务等。一些星级酒店管理人员认为,对于一般客人来说,只要酒店的硬件设施与服务做得好,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所谓的延伸产品,只会给酒店增加负担和成本。但是,随着酒店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家酒店提供一种产品时,很快另外一些酒店都可以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不可专利性导致酒店之间可以相互模仿,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就基本相同。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转换酒店品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酒店延伸产品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迎合顾客求异求变的心理,提高顾客对酒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而且还可以降低开发酒店新产品的风险。
4.酒店定位不清晰,品牌形象模糊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星级酒店的营销管理仍然停留在初级的营销手段上,在营销的各个方面都较为保守,没有突破和学习融合。与此同时,营销管理有的没有及时了解酒店在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分析酒店具体的市场环境,有的分析不够深入,定位不够明确,最终导致酒店经营的战略比较含糊。对于消费者而言,一个酒店的品牌形象会直接影响到酒店在消费者心中的评价,它对于消费者购买酒店的产品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保持优秀正面的品牌形象是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基石,还是吸引消费者眼球以及促进消费者对酒店产品进行持续消费的源头。但是,中国一些星级酒店对于酒店形象的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在品牌塑造和宣传方面的投入,而是盲目地把精力放在同竞争对手的比拼上。宣传也总是依靠单一的广告手段,忽视酒店公共关系的重要性,使得消费者与对其宣传的品牌没有深刻的印象,最后导致品牌形象模糊,没有被公众广泛接受。
三、对我国星级酒店营销管理若干建议
1.深化酒店营销人员对营销与销售的理解
酒店营销人员需要加大对营销的理解,把推销、传销等概念区分开来,营销不是销售,它是一个系统,而营销包括了销售这个环节。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和预测、对市场定位以及细化市场、分析探究消费者的行为是营销工作的主要内容。企业通过自身拥有的服务和产品吸引顾客注意力、寻觅客户,就是销售,它是一种从内部向外部延伸的方法。营销把创造行为作为重点,重视构建长期持续销售的机制,十分关注满足客户的需要以及促进企业的长期经营,这是一种重视战略的思维。而销售主要是把销售力放在主要地位,讲究销售的方式和技术,关注商品的销售状况以及销售目标的完成,这是一种侧重于战术的方式。酒店的人员必须全面深刻认识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帮助酒店在市场中营销自己。
2.强化星级酒店从业销售人员培训
2013年国家制定的一些制度与措施大大局限了酒店行业的发展,尤其对星级酒店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酒店市场营销在酒店行业竞争中尤为重要,而酒店产品的销售还必须依赖营销人员去完成。目前,我国从事酒店工作的服务人员普遍存在从业技能、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酒店推销人员很是稀缺,往往利用旅行社等中介机构帮助销售酒店客房。因此,处在酒店营销最前沿的销售人员面临着严重挑战。搞好当前的营销工作不仅需要销售人员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及相当的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目前,营销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文化程度、业务素质偏低,部分职工缺乏责任心,这些都已成为制约酒店营销工作创新与发展的“瓶颈”。所以,酒店需要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重点,注重培训制度建设,积极探索酒店内部培训管理,建立自己的专业酒店从业人员培训基地。
3.增强品牌意识,打“质量战”而非“价格战”
当前我国星级酒店若想跻身于众多优秀酒店行业之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甚至与国际接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服务质量,而非通过降低价格等方式竞争。首先,酒店品牌可以说是企业的象征与标志,因此品牌的选择要独具风格、恰如其分;在品牌确立后,必要的品牌注册及相应的保护工作应该充分进行。其次,酒店要尽量保障质量稳定,这是品牌立足与发展的根基,因为任何优惠都比不上始终如一的优异服务质量,它是维系顾客与酒店之间的纽带。最后,共性中求个性,个性中追求无微不至,尽量做到管理详尽、服务周到。
4.发展酒店新型营销渠道,加大酒店产品销售。
篇2
(一)经济性、成本性为酒店的管理前提最早的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简单来说就是为宾客提供舒适的床和简单的早餐。省去了会议,娱乐等复杂设施和服务环节,在酒店的装饰,硬件配套设施和人力资源上本着经济适用原则,更加突出酒店的功能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其管理成本。
(二)服务标准化、快捷化为酒店的管理宗旨国内最早的经济型酒店是锦江集团旗下的品牌酒店——锦江之星。严格的服务质量标准、快捷的服务理念,为其赢得良好的口碑,开业之初入住率达到90%以上。虽然省去了诸多复杂的辅助服务产品及配套设施,但是在服务程序、质量标准上都与锦江集团的服务标准是一致的,这也是经济型酒店区别于其他级别酒店的优势所在。
(三)个性化、特色化是酒店的管理文化近几年经济型酒店发展迅速,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仅仅依靠低廉的价格并不足以留住宾客并获得宾客的认可。因而寻求个性化、特色化的企业管理文化在经济型酒店行业中悄然成风。事实证明,个性化、特色化的经济型酒店在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宾客追求个性化的服务,特色化的酒店设施蔚然成风。
(四)连锁经营、特许加盟是酒店品牌延伸的管理控制经济型酒店通过实行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形式实现品牌的快速扩张,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的形式,使得各连锁店在品牌形象、服务标准、物资配送、市场推广等方面实现统一、协调,从而带来品牌效应、营销成本分摊、预订系统共享、培训和管理技术共享以及采购优势。
二、吉林省经济型酒店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性概念不明显,成本控制不合理目前市场上的经济型酒店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品牌连锁型酒店,二类是本土经济型酒店。品牌连锁酒店因其自身由酒店集团的创立发展而来,积累了多年的酒店经营和管理经验,因而在成本控制和管理上都占尽先机。本土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一直都在跟随者品牌经济型就的步伐,对于经济型酒店的概念并不明确,因而在选址、装饰和配套设施上盲目跟风,想当然的规划酒店的布局,随意选择前厅的管理软件,造成了经济型酒店“不经济”,成本降低“降不低”的现象。
(二)客房服务员年龄趋高,管理宗旨难以达到预期从走访的经济型酒店调查得知,吉林省经济型酒店客房服务员的年龄普遍偏大,从事客房打扫的服务员平均年龄在45.3岁,这些人员多为退养、退休、离休和部分利用农闲时间进城打工的农妇,本着经济型酒店“经济性”的管理成本原则,许多经济型酒店免去了岗前理论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的程序,直接进入到了技术培训层面,在没有进行企业的服务宗旨、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系统的基础培训下,盲目上岗,在加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不高,自然会出现上令下不达,服务水平下降等情况的出现。
(三)综合专业人才欠缺,产品开发缺乏科学性经济型酒店中综合专业人才欠缺,在走访的经济型酒店调查得知,其管理人才主要分为三个类别:其一,是从星级酒店转到经济型酒店的管理人才,这些人员具有星级酒店的管理经验,但由于两种酒店的级别和类型不同,在管理上容易出现不符合经济型酒店的实际情况的管理状况。其二,是从其他行业和专业进入经济型酒店的管理人员,这类人员虽然具有本专业的优秀资质,但经济型酒店仍然是他们新接触的领域,对于所有的工作流程和管理都需要从新认识,容易出现进入工作状态慢或在管理过程中其建立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其三,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学生。他们了解酒店业的发展状况,熟悉经济型酒店的运营模式,有的甚至在经济型酒店实习过,能够很快发现经济型酒店存在的问题,但是经济型酒店的运营中往往需要的是旅游与规划、旅游与设计、旅游与财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一旦两者分开,容易造成管理意识不一致的效果。
三、吉林省经济型酒店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一)政策先行,明确行业概念从近几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上看,我国越来越重视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针对目前市场上经济型酒店层出不穷,档次级别混乱的现象,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行业中率先明确“经济型酒店”的行业硬件标准。对经济型酒店的配置、规模、客容量等进行数量化的规定,以量的角度,明确行业概念。鼓励旅游学者对经济型酒店的概念进行理论性的学术探讨,通过经济型酒店管理人员的实践验证,对行业概念进行不断完善,进而达到规范经济型酒店行业,净化市场,减少顾客投诉的目的。
(二)建立客服培训中心,降低管理成本以政府或相关部门牵头,高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针对经济型酒店从业人员的对客服务培训中心的专门结构,降低经济型酒店企业管理的相关成本,由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输入经过培训过后的对客服务人员。高校教师可通过中心了解经济型酒店的人力资料配置及掌握相关人力资源培训数据,并可通过中心的反馈,完善自己教学。经济型酒店也可通过中心的培训得到企业所需的相关基础人员,并减少了会议室的硬件配置、减少了人力资源培训的人员费用,大大降低了经济型酒店的管理成本,也能够有效减少对客服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校企合作,多学科培养实践型人才多学科,多角度的培养实践型人才,达到真正的校企合作目的。众所周知,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学科,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如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饮食、历史、地理、数学、生物甚至化学等,高校应利用其拥有的教学资源,为企业量身打造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的实践性人才。可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市场需求走向,为企业“量身定做”,把学生推向企业和市场,让学生能够适应企业更多的岗位并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酒店实习;高职院校;实习管理;经济型酒店实习
随着酒店业态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酒店业态呈现,如星级酒店、民宿酒店、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等。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地点也随着酒店业态的发展,由单一的从星级酒店实习到各个业态实习。其中在经济型酒店实习就存在相关实习管理问题。
一、学生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对经济型实习酒店评价体系不健全
对经济型实习酒店评价是对现有合作实习单位过程性的判断。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够发现不足,寻求合理的改进途径,有利于实习单位对学生发展重视并可持续培养,与院校合作将会更加密切。部分院校在实习改革过程中,把酒店为学生提供住宿、餐食放在第一位,但管理培训相对滞后,安全事故责任不够清晰。经济型酒店实习酒店评价体系较为片面,考核目标相对模糊,以分数高低评价酒店的优劣,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二)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有差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现有大部分教材都是以高星级酒店为蓝本,相关知识点和标准都与星级酒店相关,对经济型酒店介绍几乎为零。已经实习的学生也常有反映,称星级酒店操作实际与经济型酒店操作并不一样。同时,有些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从未涉及的。比如,作为经济型酒店餐饮部运营管理、厨房运营管理、经济型酒店销售技巧等相关知识,课程设置中均未提及。
(三)学生实习期间缺乏过程性教学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有完善的教学设计、教学计划,进入经济型酒店实习后,全权由酒店进行培训,企业主要着重于实际操作的培训,学生也能在其中获得运营过程中管理知识,但院校作为学生的第一培养人应当继续在实习期间给予学生专业方面指导,让学生了解在实习期间应该学会什么知识,同时也应考虑学生未来就业规划,应当与企业共同谋划学生的职业生涯。
二、经济型酒店实习问题分析
由于经济型酒店通常房间数量较少,人员配置也相对较少,大批量进新人已经是过去式,老员工关系比较稳固,有排外现象。新到店的实习生总是会因为被分配到一些较辛苦工作,而去抱怨;另外,酒店业往往更注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才,忽视有系统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实习生。导致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找不到归属感,会认为学无所值,从而对所学专业产生错误的认识。到了酒店,进入实习阶段,在前厅由于员工忙于工作,无法系统教授实习生,学生在帮不上忙时只能站在一旁;在客房就是清洁房间等劳务工作,有时还会碰到刁蛮的客人、偷懒的同事,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很多实习生对以前在学校学习的系统性的酒店管理知识就会觉得没有用武之地,也会对酒店服务职业产生鄙视心理,从而影响就业方向。
三、积极探索新模式,完善经济型酒店实习管理
(一)建立三方评价机制
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会设立实习院校档案记录或保存各校的实习生管理与评估制度、实习生手册样本、实习生表现总体情况等, 实习结束后, 实习酒店会表扬优秀实习生并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 学校可以此为依据, 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 从而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不仅需要院校评价极端、酒店评价院校,同时要建立学生评价酒店和院校的机制。
(二)制度建设
制度是基础,为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制度建设完善与否是高职酒店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首先,合理制定实习计划和大纲。实纲又要保持先进性,根据行业的发展与培养目标的提升,有计划、有步骤的改进。其次,每月与学生电话沟通,并召开月度工作会议,集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和获得收获。制定《实习管理手册》、《指导教师手册》,建立完善指导教师例会、汇报、考核、看望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汇报渠道等。
(三)实习管理后续工作
学生在经济型实习结束后, 学校与实习生、酒店管理人员召开实习座谈会, 听取实习生的实习感受、实习收获,颁发酒店资格证书与奖学金,并与实习酒店交流思想, 了解实习生和酒店对实习过程的意见。实习反馈制度的建立, 方便学校及时向实习学生和酒店了解实习情况、实习问题, 有利于学校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四)对酒店考核方式多元化
受高职教育理念的影响,实习考核由终结性评价逐渐向过程性评价过渡,在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实习所学知识、酒店培训情况等给予综合评价。也可尝试由单体考核转变为小组考核,或第三方考核。
(五)加强酒店培训
不仅需要岗前培训,对实习生进行完整的入职培训。将酒店的酒店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告知学生,并通过案例使学生理解牢记,同时这种培训能够使学生能够融入酒店环境。同时当学生实习到半年时应进行提升管理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者需要部门基层管理者替代酒店基层员工。需要他们将酒店对客服务意识、基层管理知识结合自身长期的服务管理经验传授给实习生。并开展相关联课程,如督导管理类课程。
本文主要以山东省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经济型酒店实习管理为代表,具有科学性地就经济型酒店管理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山东省酒店管理高职学生在经济型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秦炳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2]蒋作明,孙扬,酒店实习生心理演变与指导策略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例,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6.07
篇4
1创建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1各院校实训场地容量有限
目前,成都市已经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各类服务技能实训室的建设,但由于专业招生人数或资金投入的限制,通常能开展的实训项目非常有限,主要限于某几项服务技能操作的实训。
1.2各院校资金投入有限
高职高专院校都试图模拟酒店真实的工作环境,以便能较好地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就业后能更快融入真实就职的酒店环境。酒店环境的营造,需要投入的金额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虽然国内院校中已有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先例,能通过国家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从各级政府、学校获得934万元的投入[1],但成都的非旅游酒店专业院校少有能够为某一专业投入数百万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由于投入资金有限,现有院校很难开展酒店管理专业的各种技能和能力的全面实训。
1.3校内实训基地受各院校选址限制
校内实训基地受学校校区地理位置限制,很难保证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酒店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客源和经营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成都现有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区多分布在市郊、区县,有些院校所在位置甚至处于离县城、主要商务区、居民区较远的街区,若在校内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的酒店,很难吸引真正的顾客,也难以保证正常运营,不能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营运场所环境,而且还会增加学校建设的负担。
2创建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可能性
2.1同一片区的不同学校可以利用共同的实训基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成都市高职高专院校分布具有片区性,同一片区的不同学校可以利用共同的实训基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表1为成都市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方向)的高职高专院校或酒店类的独立学院的地区分布表。从表1可以发现,成都市通常有两三所院校在同一大区域,这为开设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创造了可能性。
2.2高端酒店项目的规划建设为酒店管理专业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形成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根据各项规划,成都各区县都有1所以上五星级或高端酒店规划项目,这为分布在各区县的院校开展真实酒店实训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各郊县的高端酒店由于缺乏充足的客源,接待设施利用不充分,完全可以利用闲置接待设施作为学生实践教学资源,酒店的职业经理人也有富裕的时间为学生进行经营管理类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各郊县的高端酒店由于当地居民缺乏专业训练,很难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来提供服务,因此,经过专业培训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成为酒店招聘员工的不二选择,同时酒店也为学生兼职提供了机会。
3酒店管理专业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必须使用生产经营型实训场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训练情景,同时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酒店,可以进行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几大基本部门的服务与经营管理实训。结合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办学的特色,笔者认为在成都建立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它们各自具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3.1自建经营型酒店进行实训教学
在旅游酒店类专业院校修建经营型酒店,周边院校利用该校酒店的教学资源进行实训教学。这种模式以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四川烹专)为代表。该校有1所四星级标准的酒店———龙庭大酒店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该酒店由学校出地、企业出资修建,酒店部分日常基层服务岗位工作可由学生按实践教学计划分批次进行顶岗承担。酒店内可以进行的实训项目涉及前厅、客房、餐饮、会议、康乐等相关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是:第一,实训基地在院校内,便于学生的实训,更好地保证学生实训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维持教学秩序与安全;第二,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实训的师资既有专业实训教师,又有酒店员工进行以老带新,教学经验更丰富。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是:由于酒店岗位有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较多,每个学生分到的实训时间有限,很难让学生全面体验到酒店真实营运的各种状况。适用条件:这种模式更适用于专业的旅游酒店专业院校,酒店管理相关专业学生多,校内实训基地使用率高,主要的酒店岗位都有学生从事相应工作,例如四川烹专酒店管理系除了有酒店管理专业以外,还有餐饮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酒店管理系以外的系部还设有烹饪工艺与营养、厨政管理、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不同岗位的学生顶岗,能够保证校内酒店各部门营运的正常运转。
3.2校企合作进行实训教学
学校通过与附近酒店开展合作,进行酒店服务与管理的相关实训项目教学。学校与酒店的合作项目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学校派专业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到酒店进行短期的各种服务岗位实训,另一方面由酒店方派职业经理人为学生进行经营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同时酒店可以合理安排部分学生在酒店业务旺季时担任兼职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有:第一,酒店是真实正常运营的企业,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酒店的工作环境,兼职或顶岗实训的学生可以在工作中培养问题处理的能力;第二,学校只有少量的资金投入,即可使用高端酒店的实训环境;第三,酒店的职业经理人能够以真实营运的酒店经营管理经验为例,为学生进行经营管理类课程教学;第四,酒店能优先接触学生,并甄选聘用到高素质学生作为酒店员工。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有:第一,酒店不受学校直接管理,必须通过相应的机制,确保学生在酒店得到充足的培训与理想的实习效果;第二,酒店的职业经理人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成为合格的培训师;第三,酒店在业务旺季不能很好接待学生的实训任务。适用条件: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非旅游酒店专业院校,此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少,校内实训条件不理想,将学校原计划用于校内实训设施建设的经费,作为培训费支付给酒店方或酒店职业经理人,取得的培训效果更为理想。如果该区域有几所学校都将该酒店作为实训基地,甚至还可由当地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牵头,在酒店内专门设立实训生培训部门,有专门的负责人对所有学生按标准程序进行培养,学生实训效果应该更为理想,从而提高该地区酒店服务行业整体水平。第二种模式是成都绝大部分非旅游酒店类高职高专院校选择的理想模式,在酒店的实训课程的开发应该由酒店与学校共同进行,实训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标准等都应该由双方共同商讨确定,以便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4酒店管理专业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内容
篇5
【关键词】 如家;经济型酒店;酒店管理;经营模式
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最大的特点就是房价便宜,其服务模式为“B&B”(Bed and Breakfast)。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欧美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产业。国内,随着1997年锦江之星的诞生,开始出现如家、速8等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家并不是中国经济型酒店的第一人,但却是第一个用连锁复制的经营模式打造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家构建的连锁意味着规模经济,意味着快速扩张带来的市场份额,意味着标准化的统一,统一的品牌、质量、服务模式、客源销售网络和管理系统。
一、合理的定位
1.市场定位:中低档市场。2001年,携程创始人季琦注意到一位网友抱怨在携程上预订宾馆的价格偏贵。他对携程网上订房数据情况做了分析,发现国内酒店的现状是豪华的不够经济,经济的不卫生、不实用。季琦利用携程的销售网络和行业优势整合经济型酒店资源,联合首都旅游国际酒店集团将自己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嫁接,并结合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技能,共同赋予如家高起点的基因,以一套全新的理念和套路来演绎经济型酒店的中国之旅。准确的市场定位锁定了中低商务人士和休闲旅游人士。
2.目标顾客群:中小企业商务人群和休闲游客。中小企业商务人群和休闲游客偏好经济的价位,同时也要求方便卫生的住宿、一致的产品以及周到的服务。目前,中小商务人士占到了如家客源的75%,中国经济型饭店的平均水平是37%,可见如家的备受青睐,当然这得益于它产品的顾客导向和品牌忠诚度的打造。
3.产品定位:关注顾客的核心需求。传统的战略设计关注的是顾客评价的差异;星级酒店致力于提供“食、宿、购、娱”全方位服务;大量的社会旅馆、青年旅馆为了给顾客带来经济实惠,住宿环境比较恶劣。如家引入了国外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形态,摆脱了这种竞争思维,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如家对一些非关键环节尽可能少为。如家不追求豪华宽阔的大堂,但要求非常整洁;星级酒店用中央空调,如家则用分体式空调,冬天则使用暖气;如家甚至将星级酒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餐厅也大大简化,只占地50~100平米,且不对外服务,把更多的空间变成客房;高星级酒店的员工客房比是1:1-1:2,由于如家舍弃了多余的服务设施和管理人员,一般是每100间客房设30~35名员工。为了推行“适度生活、自然自在”的品牌理念,如家加强了客房的卫生标准,提供“二星
级的价钱,三星级的棉织品,四星级的床”,并在房间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
二、打造多元的业务系统
1.自建直营店。如家采取租用和改造陈旧学校、厂房等,大大缩短了酒店的建造周期(通常6个月可达到可租状态,星级酒店2~3年),减轻了急速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再用加盟的方式,扩大酒店的网络布局和提升酒店规模经济,自建直营是如家强化品牌,构建网络的重要手段。
2.特许加盟店。如家对加盟店的控制也非常严格,从外观到硬件、流程管理等方方面面,都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执行,甚至经理的委任都是大权在握。按照CEO孙坚对连锁的了解,如家将进入高速扩张阶段――连锁的精髓就在于规模效应,如果想在大规模扩张时把风险控制到最小,就要找到一套复制新酒店的模板。“理想模板”是:一个清晰的定位,一套紧密围绕定位建立的标准操作手册以及一套有关日常运营的酒店管理系统。只要资金充裕,如家就可以“按动电钮”,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复制出一家家新“如家”。从本质上讲,如家只是借助了受许人的资金力量来运作经营,这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品牌的连续性以及战略的一致性。
3.客源销售系统。客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预定房间,包括中央预定系统(800免费电话和因特网预订系统)、会员网络、公司账户或旅行中介等。如家通过其自主版权的酒店管理系统(即PMS包括前台、客房等模块)可以及时获取每家分店的业绩和运营信息,如日入住率,平均房价,RevPAR(每间可借出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业收入)等,在集成数据的基础上,每日分配每种渠道的房间供应数,最大化利润。各分店共享同一个分销平台,及时更新信息。
三、切实执行标准化
1.质量标准化。为了承诺的“不同的城市,一样的如家”,如家打造了16本标准的酒店运作的章程,对所有住宿服务项目做出详细规定,能够保证各地如家酒店尽可能用比较一致的标准服务顾客。如过去为保证浴巾的清洁度和舒适度,避免硬脏黄的现象,只能凭各店店主的主观判断,为此如家做了不少试验,将浴巾反复清洗、烘干100至120次,试验出必须让分店强迫更换的一个数字。
2.细节标准化。支撑如家这台高速运转的利润机器的,是其内部很多不为投资者和住客所知的秘密――细节管理标准化。从客房服务员、员工以及客房物品的摆设,都可以反映出如家的细节标准化体系。这一系列严谨的管理细节可以保证如家在高速扩张中不致于失控。为了确保标准的有效贯彻和履行,如家学校和人力资源部提供了相应的培训支持。各店不仅必须按标准执行每一个步骤,员工还要每天学习16本标准手册和自己有关的部分,其内容囊括了从服务、管理、硬件到客房等你几乎能想到的一切关于酒店运营的细节标准,从台风应急预案到台面胡椒瓶如何摆放的大小事情都有规定。这16本手册,如家的雇员人人必看,力求做到有关规定烂熟于胸,而且还要每月就此考试――孙坚称之为“我们的管理圣经”。
3.管理标准化。如家采取了直营+特许加盟方式,特许加盟方式又采用了特许+管理的方式规避风险,有效控制。所有加盟者可以提供物业,进行分红,不能参与酒店的经营,店长则由总部派出。针对分店的管理,如家提出了“外部五角”、“内部三角”的理论。外部五角是指行业、产品、价格、服务和营销,是显性的,可以被观察和复制,也易于被对手模仿;内部三角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核心竞争力、有效的管理管理层、员工以及顾客,这些是隐性的,是看不到也是难以抄袭的部分。如家在店长层面,推行了KPI(关键业绩指标)管理,通过销售、客源、成本、客源结构四个方面考核每个分店店长的工作。如家现行的这一套质量和标准的检查评估系统,简直就是一场关于自查和互查的全民总动员。
四、统一的客源平台
如家在建立之初之所以能打开市场,与携程的网络营销优势密不可分。从2004年起,如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客源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模块就是CRS,即中央预订系统,提供电话和网络预订。现在,约15%的房间出售是通过CRS的中央免费电话实现的,一旦预定成功,CRS马上会自动将信息反馈给分店。
如家通过以上措施步步为营,仅用了7年时间就超越了业内10年才能达到的成果。如家作为行业标杆企业,正用实际行动带动着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走向成熟和完善,在试图建设一个成熟、高效、协同的系统来支持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战略发展。国内的经济型饭店则可以如家为榜样,在自身企业的定位、业务系统、经营管理模式、客源平台等方面吸收经验,得到启示:第一,善于发现和抓住市场机会,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第二,打造标准化的经营管理系统,以规模与速度取胜。第三,利用连锁技术,创造品牌优势,推动口碑传播,培育忠诚顾客。第四,强强联合,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滚动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李业.论我国发展特许连锁经营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经济荟萃.2000(6)
篇6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81-02
从1996年到2009年末,中国住宿业市场上共建成现代意义上的连锁品牌经济型饭店303个,已开业饭店数超过3757家。2009年底和2010年初,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好,部分地区的经济型酒店的出租率甚至重新上升到85%以上。从2001年至今,我国经济型酒店整体规模年均增速远超50%,这在世界经济型酒店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随着经济型酒店市场日益成熟,一度被速度所掩盖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是开店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市场定位上的同质化,经济型酒店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经济型酒店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加上全球化的经营、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一、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酒店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酒店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是跨越时空的战略工程,这些论断己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经济型酒店将面临着一个大的发展,但经济型酒店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却不能同步跟上。
首先,用工来源存在问题。先从全国的情况看,在员工来源上,2009年应届毕业生、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其他来源的比例比2008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显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对解决城市新增就业人口方面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原酒店从业人员及农民工的比例有所减少,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在员工来源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次,员工专业素质较低。目前,多数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者都是依靠多年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各岗位员工都缺乏系统培训,专业水平不高。经济型酒店发展速度快,但由于培训不足、流动频繁、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员工的服务技能差、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低等问题。
再次,培训需求及培训机制存在问题。很多酒店对于自己的培训需求把握不准,因此进行的培训也很少能够准确地对症下药。很多经济型酒店除了入职培训这类例行的培训外,几乎没有做过系统性的培训需求分析,这使得其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培训投入不能带来相应的回报。因此,经济型酒店的“人才危机”问题未能通过培训这一方式得到很好的解决。
薪酬管理缺乏科学性。大部分经济型酒店在前期建设时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后期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聘用了大量没有经济型酒店从业经验和学历的廉价临时工。“重硬轻软”的策略使得它偏向投资硬件,为了保证利润额反向压缩人员成本,而缺乏有效的薪酬管理。
最后,激励实施者缺位。照理来说,激励通常都是指由上至下,一层一层来实施的。那么,经济型酒店中普通员工的直接激励者则是领班、继而是主管、部门经理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控制工作程序和服务质量外,普通员工却很少得到这些直接领导者的关注和关爱。
二、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完善职业发展规划
人才储备是适应未来经济型酒店发展的长期人才战略,而人才储备的最佳人选就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和酒店工作岗位中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经济型酒店可以根据自己市场发展的需要,每年有计划地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年轻的从业者中挑选优秀的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教育,并提供一些“见习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助理”等岗位,丰富其实践经验。
为了适应经济型酒店的特殊需要,可以从综合素质良好的优秀员工中培养和提拔人才。在酒店职位发生空缺时,优先考虑内部提升或轮换。这样,能够激励被提升的员工,并让其他员工看到希望,同时,内部的员工熟悉本公司文化,容易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所以,围绕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提拔重用人才是不断提高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构建科学的经济型酒店人才管理体系
经济型酒店在人力资源方面所增加的投入无非是通过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来把那些对酒店发展有用的人才凝聚在一起,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使酒店员工认同酒店,并使员工真正融入到酒店中。因而,经济型酒店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科学的经济型酒店人才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是企业发展、经营、生存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开发只有强化管理,导入企业内部竞争机制,进而健全人才管理体系,才能推动经济型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实行经济型酒店的人本化管理,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特别是在酒店人才培养的机制上,通过培训、激励等手段,为员工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氛围。采取相应的措施,向资源配置型的有效人力资源开发方向转变,选对人、用足人、留好人,实施超前培训,建立人才库,以保证酒店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经济型酒店人才培训机制
随着经济型酒店的快速发展,培养经济型酒店专业人才已成为经济型酒店市场的当务之急。从星级酒店引进的专业人才大多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综合能力比较强。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最关键的工作是使这批人才尽快了解经济型酒店的特点,熟悉经济型酒店业务,尽快融入新公司的企业文化氛围之中,实现引进人才的良好“对接”。
对于很多从其他行业引进的管理人才,他们同样是发展经济型酒店所必需的,且他们多数在自己专业的领域内经验非常丰富,对这部分人才更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吸引和留住人才一直是酒店服务行业的难题,经济型酒店相对更难留住人才,因此,完善引进人才机制,制定引进人才培训制度,提供公平、有竞争力的晋升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建立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开发创新模式
人力资源成为企业中唯一不断增值的资源,只有进行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才会使企业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这也是经济型酒店成功发展的根本。
机制创新是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保障。建立激励机制要分清激励对象,了解对方的需求点,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要努力创造一个令员工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尊重、关心和信任员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努力做到人员与岗位相匹配,才适其位,人尽其才,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工作绩效考核。还要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有归属感,不至于频繁流动。
其次,还应建立以绩效为依据的薪酬分配方式,划分明确的薪资等级。根据经济型酒店现有岗位和企业发展战略,对各职位、职级进行规范的划分,对各岗位的薪资标准进行细分,制定一套适用于经济型酒店的严谨的、系统的薪资标准。
总之,经济型酒店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只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作用,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各种手段,才能有效地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发展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需求。
(五)实施多元化的经济型酒店员工激励策略
激励是经济型酒店引才、留才的重要手段,经济型酒店要吸引、保留大批人力资源,必须改进激励方式,加强各种激励手段的创新。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激励,也就是说激励要符合经济型酒店的原则要求,符合经济型酒店的目标要求。由于激励是为了鼓励员工向实现经济型酒店目标的方向做出努力,因此,判断激励是否有效,必须分析激励所产生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完成经济型酒店的任务,实现经济型酒店目标。
结束语
随着国内经济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大众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据观察,现在不是经济型酒店在找客人,而是客人在找经济型酒店。常年90%的客房入住率,让传统酒店羡慕不已。物美价廉、安全舒适、快捷方便、时尚节约型的消费方式不仅迎合了普通旅客的需求,也满足了一些会展商务活动的需要。因此,只要找到适合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扩张,国内的经济型酒店管理行业就能不断地升级。而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因此,研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经济型酒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柯云芜.我国饭店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剖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4.
[2] 贺湘辉.酒店培训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9.
[3] 李翔.“学生员工”:饭店人力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J].中国旅游饭店,2002,(7):26-30.
篇7
一、客户关系管理内涵及其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格雷厄姆(Graham) 对客户关系管理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即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处理其经营业务及顾客关系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价值观[1]。因此,客户关系管理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和思路如何在市场上及顾客的大脑中创建和发展你的企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饭店管理集团进入我国,在饭店的经营和管理中就引入了“客户第一”和“客人永远都是对的”等一系列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和思想,并在酒店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建立了客户资料管理功能[2]。酒店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使酒店能够针对客户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增强客人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客人的忠诚度,增加回头客,减少酒店的促销宣传的投入,为酒店节约开支,增加收益。另外,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还可以通过口碑效应,吸引更多的客人前来消费,树立酒店的良好形象。
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在客观上要求酒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重庆市高星级酒店面临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渝府发[2008]131号文件《关于加快“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太阳”工程建设的意见》[3]中指出在未来4年将在旅游企业扶持、星级豪华游轮打造、五星级酒店与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等方面,招商引资1000亿元,以此为都市旅游的快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234”是“太阳”工程的核心内容,其中提到在以主城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内扶持“30家五星级旅游酒店”。目前重庆酒店业整体创新水平较低,个性化服务和主题类酒店优势并不十分的明显。在酒店内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加之各类档次的酒店相继建立,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强化酒店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人的忠诚度就更加重要了。为此,笔者参与了重庆市高星级酒店客户关系管理调查。
二、重庆市高星级酒店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高星级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的调查对象是重庆市四五星级酒店的员工,包括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直接服务于客人的部门和人力资源部和市场部等部门。调研活动于 2012年4月12日~18日期间在重庆市主城区的部分酒店进行,前期调查了26家四星级及以上星级的酒店,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296份,收回问卷280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4.5%,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为90%。样本特征结构如表1
此次调查遵循的抽样总体原则为分层随机抽样。调研酒店员工既要调研到酒店直接服务客人的部门即前厅部、客房部和餐饮部等部门,又要调研到负责培训的人事部和客户关系维系的部门即市场部等部门,每个部门调查若干份,尽量做到部门总监、经理、主管、领班和一线服务人员都能接受调研,并按照比例进行调研。要求调查人员在抽样时,注意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有“选择”地进行调查。
通过对接受调研的26家高星级酒店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目前重庆高星级酒店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服务理念和经营理念的问题
在接受调研的员工中,多数人认为客人选择酒店看重的是专业的服务和便利的交通,同时也认为这些将是影响客人再次入住酒店的因素首要因素。酒店服务专业和交通便利对客人选择酒店当然也很重要,但是维系客人的忠诚度最重要的是与客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可见酒店员工的服务理念还是停留在“产品导向”的服务理念上,还没有转变到“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上。
另外约有15%的受访酒店员工表示不会对客人推荐酒店的其他服务。而向客人推荐酒店的其他服务,一方面可以增加酒店的销售量,增加酒店的利润;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提高客人的满意度。可见酒店在强化员工主动促销意识方面还不够,在服务的主动性方面还强调得不够好。
(二)客户档案管理和信息共享问题
在酒店建设客户档案和信息共享方面,虽然接受调研的酒店都是四五星级酒店,却依然还有13%的员工表示,酒店还没有建设好客户管理档案。
另外,在有客户档案酒店中,约有74%的酒店用管理系统来存档,其余26%的酒店依然沿用传统的客户管理档案形式,即纸质或者电子文档来管理客户档案,没有很好地运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酒店客户管理水平。
在使用了酒店管理系统的酒店中,只有近70%的酒店有专门的客户管理系统,可见酒店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好。而在酒店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操作流程复杂,员工操作起来不方便。另外,在酒店客户信息共享方面,约有一半的酒店没有实现各个部门客户信息共享,从而造成每个部门的员工很难对客人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服务。
(三)员工对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的态度和看法问题
在调查中,有近79%的受访者能够认识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能够为酒店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大部分受访员工同意根据需要调整服务流程,且多数员工支持开展对客人个性化服务的培训,也对酒店强调对客服务意识表示赞同,但对预先了解客人信息再对客人提供服务方面,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持中间态度,不明白提前了解客人信息可以更好地提供对客人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客人的满意度,不明白掌握客人信息后可以更好地服务客人的重要性。
受访员工对自己工作的酒店满意度只有70%左右,相对较低。一般而言,提高员工对酒店的满意度才能提高客人的满意度,因为有了满意的员工,员工才会更好地工作,才会有满意的顾客。
三、改善重庆市高星级酒店客户关系管理建议
针对重庆市高星级酒店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酒店管理部门参考
(一)合理规划客户关系管理目标
高星级酒店要搞好客户关系管理,需要明确长期和短期的目标,根据企业现有的情况和管理水平,根据竞争对手的实力,制定自己的努力方向[4]。应该让酒店全体员工树立“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一切以客人为中心,并在具体的工作中去贯彻落实这种服务思想和理念,提高员工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予以鼓励,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二)建立并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高星级饭店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工具,没有先进的客户管理系统,光靠人工记忆来了解和分享客人信息,是很难做到个性化服务的。高星级酒店应该积极购进国际主流的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或者专门的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客户档案数据库,并使酒店每个部门在为客人提供服务前,能根据各自的权限及时方便地查看酒店客人的信息,真正实现各个部门之间能够信息共享,并在每次服务后,将每次的服务信息都及时地保存到系统中,并有专人负责维护系统信息。
(三)关爱员工
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要使酒店员工更好地贯彻一切以客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首先就是要关心员工,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目前高星级酒店的一线员工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其他行业工资水平比较,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酒店应尽量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另外建立合理的员工晋升通道,切实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通过促进员工的发展来提高员工对酒店认同度。另外,也需要让员工知道公司的发展动向和发展理念,让员工认同酒店的企业文化。只有让酒店的员工满意,才能让他们全力为客人服务,让更多的客人满意。
参考文献:
[1]杨永恒.客户关系管理:价值导向及使能技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倩,崔久玉.论五星级饭店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1.8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太阳”工程建设的意见[EB/OL].2008-12-22 ,
cq.省略/zwgk/zfgw/126789.htm
[4]许业银.浅谈对酒店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1.30
篇8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工学结合;酒店管理专业
引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近年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武汉工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采用了“2+1”和“3+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通识理论、专业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等课程。第三年学生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习工作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在学校、酒店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毕业时能达到高级服务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的水平。“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第四年到酒店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具备从事与饭店业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能力。武汉工商学院选择管理规范、客源充足、为实习生提供免费食宿的五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学校和酒店签订实习协议。实施“2+1”和“3+1”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生三赢。
(一)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酒店通过岗位的工作,更好地熟悉和掌握酒店生产、服务和经营情况,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学生与工作单位联系,了解了酒店的用人标准,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职业生涯。优秀的实习生顺利度过了实习试用期,毕业时能得到晋升的机会,优势明显。通过“2+1”和“3+1”的工学结合模式,收获很大。
(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酒店资源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酒店以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场地、设备及培训基地,也可以提供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指导工作,弥补实习操作教师经验的不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幅度减少学校的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实习生良好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及能力,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酒店节约成本。校企合作为酒店节约了人工成本,增加了收益。实习生每月能获得酒店的生活补贴和免费食宿,成本比正式员工低很多。校企合作使酒店拥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解决了酒店人员流动频繁、服务管理质量无法稳定的问题。酒店对选择的实习生进行培养,有针对性。酒店对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重点培养,从优秀学生中选拔管理人才,培养骨干力量,优化内部结构,激发内部活力。另外,酒店与学校合作学到了新的管理理念,逐步认识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差距,改变纯经验管理的方法,有利于酒店稳定人才队伍,获取知识型人才,促进酒店提升管理效率,提升文化素质和服务质量。
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了培养方向和培养的具体规格。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酒店需要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并集理论、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载体和关键环节。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虽然进行了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课程改革仍存在问题。例如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过于笼统,设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相关度低,项目的实现程度与训练价值缺乏职业性。因此,应深入调研酒店,分析职业岗位需求,确定知识和能力结构,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和内涵要素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要素和方式途径不一致。例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教学安排与教学实际相脱节。实践中发现,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酒店标准要素的融入支撑,缺少酒店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渗透。学生顶岗实习时,酒店质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怎么对星级酒店的标准规范不清楚?”学生也质疑:“知名品牌酒店怎么管理上,不以人为本?”学生发现所学的内容与现实不一致。这样的质疑,影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酒店管理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近年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目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结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同时传授适用、够用的理论知识,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有些学生看来,在学校、在课堂、在书本,要义是听老师讲,按要求完成作业,离开这些到酒店参加实践,就不是学习,就不是符合学生身份的简单劳动。有学生将学习一元化,将生产、社会实践与学习完全割裂,限制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推进。
(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题,而师资队伍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保障,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专职教师队伍沟通酒店与教学改革的桥梁,是酒店管理专业围绕酒店进行专业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和验证教学水平的实践者。教师通过调查及实践,了解酒店业的人才需求,把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对课题体系、课程结构、课程授课内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适时的调整。但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酒店从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特别是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可以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也是一种战略选择,是快速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保证。兼职教师可以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改善教师队伍能力结构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双赢。
(五)人才培养途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即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出发点,课程体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核心,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保证。因此,建立深层的校企合作能够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但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不足,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只有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专职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适应酒店管理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六)保障机制。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培养出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实施工学结合中,存在安全保障、合作机制等制度建设缺乏滞后的问题。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同时,应从实践看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内容中,存在角色“泛化失位”的问题。企业不太欢迎指导教师经常到企业,认为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企业强调学生的技能生产,很难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需要改革,革除不利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机制,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可以制定准确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有效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完善的酒店管理专业保障机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经历了从“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到“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过程,随着工学结合的深化发展,应更加关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2] 赵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78-81.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4)
[4] 李娜.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6):54-55.
篇9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精细化;成本管理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酒店也不例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多,因此,这几年,酒店数量呈现出攀升趋势,经济型酒店需要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才可获取市场。
1.关于经济型酒店精细化成本管理理论基础研究
企业长期发展,离不开成本管理,企业常常是通过提高产品或是服务价格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就这意味着,企业将成本控制所存在的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样的做法,企业确实可获取一定的利润,但是,价格的增长消费者迟早会停止购买,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成本管理精细化,所谓的精细化陈本管理,指的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开展经营活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留住更多的顾客,企业从中获取利益,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择精细化成本管理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1]。酒店是一个以服务为核心的行业,顾客的满意程度与酒店的发展息息相关,酒店经营者采用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模式,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使顾客再次光顾,从而获取更多的顾客。现如今,我国很多兴起的酒店都为客房配备了新的设施,或是推出各种优惠活动,给顾客享受到酒店的各种服务,一直以来,经济型酒店都走低端路线,性价比比较高,因此广受欢迎,经济型酒店数量逐年增加,证明了精细化成本管理所获取的成效。
2. 我国经济型酒店成本管理现状
2.1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酒店在管理上都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随着酒店经营理念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酒店当中。传统的酒店管理方式对成本管理不予重视,而且酒店管理者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在成本管理方面,都是将成本核算等工作全部交给酒店的财务人员负责,酒店全体员工没有成本管理的意识,因此,更不会参与到成本管理当中。
2.2传统成本管理思想全面性低
酒店在成本管理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就是每日进行经营成本等各项费用的核算,从酒店的细节上降低成本,将重点放在财务信息上,并没有认识到除了财务之外其他方面的信息[2]。多数酒店在经营中都没有设立成本管理体系,不知道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去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现在,大多数企业呈现的状态就是成本管理失效,根本不可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2.3信息化成本管理工作不符合要求
另外,在酒店成本管理中,酒店财务工作人员只是通过软件对酒店每天的收入情况进行统计、核算等,并没有对酒店的经营情况做详细的分析,找出提高利润的有效对策。加之,大部分酒店都不具备一个科学的信息化流程,在管理上出现各种问题,无法掌握客户、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
3.开展经济型酒店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对策
3.1对价值链进行研究
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首先就要对价值链进行研究,全面分析经济型酒店现在的价值链状况,掌握价值链上的各项经营活动的信息,尤其是要掌握酒店经营成本、盈利以及资产等方面的情况,找出价值链现存的问题,将其一一解决。在经济型酒店中,价值链包括两个部分的价值链,一个是外部价值链,另外一个是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主要的内容有顾客、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这三者,而内部价值链,包括的内容则比较多,包括了生产制作、市场营销、销售、采购、后勤以及质量保证等。在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中,对于外部价值链、内部价值链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一一分析,合理安排、统筹。
在精细化成本管理中,首先就要求详细分析价值链,至于掌握价值链个方面的信息,才可科学的安排各项工作,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3.2合理安排流程
科学合理的安排酒店工作流程,是降低酒店成本的有效途径,在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下,首先要求最大可能性降低酒店的装修等费用,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不同,主要是以提供住宿为主,在装修方面只要简单、实用即可,消费者一般对酒店的卫生要比较高,因此,酒店要重视卫生这方面,装修时营造出舒适、温馨的环境就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降低装修所花的费用。其次,要从人工方面入手,为了降低成本,经济型酒店可招聘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员工,聘用该员工之后,要进行一人多岗的安排,一个员工可以负责2-4个客房,这样就可有效降低在员工上的花费[3]。再者,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可有效降低酒店成本,现在,社会上所提供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在饮食、通讯以及交通等各方面都为酒店创造了经营财富,酒店实行业务外包,大大降低了设备的投资费用,是一种理想的降低成本的途径。最后,由于经济型酒店的各种设施都比较简单,没有开设美容、娱乐等多项服务,装修时可采用中央空调,节省费用的同时,更可增加获取利润的空间。
合理安排流程是酒店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主要对策,从酒店装修、人工等各方面着手,保证优质服务的同时,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3.3构建员工成本意识
现在,大多的酒店员工对信息化成本管理的认识度不够,因此,酒店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中,员工并没有主动配合,参与到相关的工作当中。所以,增加酒店员工对酒店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认识至关重要,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精细化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最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爱岗敬业。除此之外,还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好,必要时可为员工开展培训工作,使员工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
酒店员工的成本意识,直接影响到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质量,提高员工对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认识度,使其自觉遵守酒店规章制度,在岗位上努力工作,为酒店贡献出一份力量。
3.4大力促进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
最后,在酒店精细化成本管理下,还要求大力促进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优化价值链。信息化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客源管理系统,酒店若是没有建立客源管理系统,应及时建立,以及存在客源管理系统,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优化。现如今,酒店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表面意义上的竞争,以及涉及到技术上的竞争,建立客源管理系统目的就是为了维持酒店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留住顾客。另外,对经营管理人员还起到监管的作用,将采购等各项流程简易化,从而达到降低采购费用的目的。
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建立客源管理系统不但可通过该系统留住顾客,更可将采购简单化,有利于酒店的发展。
4.结束语
酒店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比较突出,必须要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落实经济化成本管理需要从4个方面出发,首先,要对加之链进行研究,其次,是合理安排流程,再者是构建员工成本意识,最后是大力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宿舍,从这四个方面出发,促进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作者单位:东阳市横店影视城国贸大厦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廖兆光,肖莺.经济型酒店的竞争态势与创新对策[J].商业时代,2010, (3):98-99.
篇10
关键词:电力运行;用电管理;电能损耗;节能措施
1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提升,为了满足人们在该方面的相关需求,重点加强对于电力系统的优化布置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不仅仅要提升其电力系统的构建水平,后续运行以及用电管理同样也需要逐步优化,提升其运行流畅性效果。在当前电力系统运行和用电管理过程中,电力能源的损耗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需要在后续发展中注重对于节能方面的高度关注,促使其相应节能措施较为适宜可靠,体现出较为理想的全面性效果。
2电力运行和用电管理中存在的电能损耗问题分析
结合现阶段电力系统运行以及后续管理基本状况,其虽然相应技术手段以及具体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其中电能损耗问题就是最为常见,并且威胁较大的一个内容。当前电力运行和用电管理中出现电能损耗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电力设备运行不当带来的电能损耗。对于电力系统的具体运行而言,其存在电能损耗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类电力设备的运行很可能会表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缺陷,这些电力设备的能耗损失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相应电力设备的选择不当,其难以承担具体电力输配电任务,比如对于变压器设备的选择应用,其存在类型或者是能力方面的偏差,必然会导致其整体电能损耗增加,甚至会威胁电力系统运行流畅性;此外,相应电力设备自身运行不理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故障隐患,同样也极有可能会导致电力系统的运行电能损耗增加。
(2)线路方面的电能损耗。从电力系统的运行中线路的布置和运行,其中表现出来的电力能源损耗问题同样也是比较明显的,这种线路方面的电能损耗主要就是指因为导线电阻的存在,导致其在电力输送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电力能源浪费,由此带来的隐患问题同样也是比较突出的。随着当前电力系统设计范围的不断增加,相应线路方面的电力能源损耗问提同样也越来越突出,占比也越来越高,并且这种线损问题的存在不仅仅和距离存在着直接联系,往往还和电力线路中具体导线的选择密切相关,导线材料选择不当,或者是存在明显质量隐患,必然也就极有可能带来一些明显电力能源损耗问题。
(3)管理不到位带来的电能损耗。结合当前电力系统的用电管理工作执行,其同样也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和问题,很多用电对象和内容都得不到较为理想的监管和控制,具体协调管理技术手段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如此也就必然会导致电力系统的运行及其用电管理可能出现明显问题。比如对于当前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一些违规行为,很多不法分子就是钻了管理不到位的空子,导致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窃电行为,不仅仅给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带来了威胁,还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电力能源的损失同样较为突出。
3电力运行及用电管理节能优化措施
为了较好提升后续电力系统运行及其用电管理中能源节约水平,必须要重点围绕着上述各类电力能源损耗问题及其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不断优化改进,其中较为有效地措施和手段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恰当选择应用电力设备。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运行中涉及到的各类电力设备,必须要结合其基本应用需求以及自身运行特点进行恰当选择,保障相应电力设备的应用能够在节能方面具备理想的作用价值。基于此,对于各类电力系统运行设备的选择都需要考虑其节能效果,优先选择节能型电力设备,避免采用一些传统老设备而影响其能源节约效果;此外,还需要详细分析电力系统运行方面的基本需求,了解相应电力系统设备在各个不同环节和区域的具体运行特点,进而也就能够有助于采取较为合理的电力设备进行构建,确保相应电力设备的应用能够较为匹配适宜,避免了电力系统中因为具体设备不匹配而可能出现的各类能耗损失问题;最后,对于这些电力设备的选择应用还需要考虑到后续长期应用效果,在避免其经常维护管理的同时,促使其能够在长期运行中均能够表现出理想的节能表现,如此也就能够最终充分提升整体节能水平。
(2)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对于电力运行及其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保障其整体节能性效果较为突出,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具体运行模式的优化,促使其相关运行规模以及具体内部运行状况能够较为合理,整体流畅性较为突出,最终也就必然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高效运行效果,避免了能源消耗和损失问题。在此过程中,针对线路规划进行优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需要详细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运行的各个方面基本需求,如此也就能够有助于采取较为合理的布置方式进行具体电力系统的规划,保障各个方面的基本用电需求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并且能够确保相应电力系统的运行能够较为流畅,避免出现一些冗余线路,保障各个线路构成单元都能够具备较强实效价值。
(3)恰当选择导线材料。对于电力运行中能源的节约控制,还需要从线路方面进行控制,确保其导线材料的选择能够较为合理,尤其是对于导线材料的基本类型以及具体参数指标,更是需要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高效运行效果,能够降低线损问题的出现。在当前具体运行中,铜导线材料的应用具备较强的导电效果,出现的能耗损失问题是比较低的,应该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的经济条件进行恰当选择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系统运行及其用电管理工作的落实,相应节能工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提升电力能源的节约效果,重点加强对于电力系统运行及其后续管理中各类能耗损失因素的全方位控制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后续优化创新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周俊峰.电力运行及用电管理节能的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6(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