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话范文

时间:2023-04-05 12:0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童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童话

篇1

一、目前小学童话文本的教学现状

1.不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形象思维多于逻辑思维。儿童在文学鉴赏的想象力和对形象感受的深刻性,是成人不可企及的,他们通常会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有时他们会抒感体验,身体力行那些有趣的情节。他们通常会与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分享喜怒哀乐,有时甚至会达到忘情的程度。原本这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天然优势。但是,教师在实际的童话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是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和情感体验。

2.缺乏心灵交流

在儿童的眼里,世界的万物都是有生命并且是充满爱的。看到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他们就觉得是雷公电母来了;看到波涛汹涌,就以为有妖怪在兴风作浪。小学童话文本教学,教师不能一味地告诉学生"真理",更应该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很多教师在教小学生时,没有保持一颗童心,没有像孩子一样投入到文本中去体会、去想象、去思考,缺乏与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这样的教学,直接把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扼杀在摇篮里,很难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小学童话文本的优质教学策略探究

童话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摇篮,为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整个小学阶段,童话文本的优质教学是尤为重要的。而现代化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讲台,更是学生发展个性,表现自我,超越自我,培养能力的场所。因此,要以人为本,努力创设一个全新的童话教学的课堂。笔者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概括出童话文本的优质教学策略如下:

(一)大胆创新,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1]然而,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文本,大胆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收获丰富的知识,这是想象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应从不同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比如在讲《世界多美呀》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世界上美丽的自然风光,讲讲砍伐森林等破坏自然的现象。发散学生的思维,不仅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学生对世界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为破坏自然的行为感到可耻。其次,应创设鼓励想象的氛围,这是想象的情感基础。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氛围,有时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应该鼓励学生想象女孩几次划火柴看到的美丽幻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如《小露珠》结尾"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大家想把小露珠留住,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植物和动物对小露珠的恋恋不舍之情。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童话文本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教师在童话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复述童话

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有四大功能:记忆、想象、理解和推理。没有记忆和想象就谈不上思维和发明创造。因此,记忆和想象的发展与培养是我们开发大脑潜能的第一目标。记忆力对儿童掌握知识至关重要,复述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的时候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详细复述、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无论什么样的复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色彩和艺术形象,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童话文本的理解程度。

2.表演童话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教学的作用,可以将儿童语文能力的训练置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表演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化抽象为形象,突出重点。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表演才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应满足学生适当的个性化表演,把学生对于故事的体会表演出来,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把表演作为一种形式。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互相点评,相互指导,及时反馈,多加鼓励,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更能深入地体会童话文本的内涵。

3.续写童话

孩子对于美好的童话,永远都是意犹未尽的。教师在教学结束的时候,要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不自觉的联想童话的后续情景,为文本作个"续编".比如《丑小鸭》文末,可以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天鹅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想象的能力续编故事,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对文本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个性化的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2]要让学生对童话人物以及文章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地朗读。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分角色朗读

通过不同的角色去体会文章中不同形象的特点,能够加强与文本的理解和沟通,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去,领略其中的含义。像《狼和小羊》中,狼和小羊的言语都很有特色,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通过师生朗读、男女生朗读、小组朗读等方式,使学生体验了不同形象的特征。

(2)感情分明的朗读

感情分明的朗读,就是要读出文本的感情基调,读出褒贬,表达出爱憎分明的感情来。如《风娃娃》中风娃娃"吹风车""吹船帆"是好事,学生应该读出赞许的情感;"吹衣服""吹小树""吹风筝"是风娃娃好心却做的坏事,有些学生觉得风娃娃是好心,这也不能怪她,读的时候可以读出可惜的语气。总之,可以让学生自由解读,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3)有表情的朗读

学生在朗读时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充分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运用与迁移。如《小露珠》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通过面部表情的运用,略带些笑容,读出小露珠当时的心情。

(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的"哈姆雷特"是同一个,即文本原意。但"一千个哈姆雷特"就需要读者去发现,去体会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也应当向教师指明这个方向".[3]在童话教学中,教师更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加深理解,应倡导结合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多角度、多元化的理解文本,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弊端。但我们必须明确个性化阅读是开放式的,而不是不管学生的放开式。个性化阅读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学完《三袋麦子》一文后,可以提问学生,你最赞同小猪、小牛、小猴中谁的做法,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给出一个答案,学生答得有道理的均可。因为这三者的做法都是可取的,关键看学生从哪个方面去想了。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童话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好小学童话,自身的童话素养至关重要。

1.童真的语言

在小学阶段,学生是天真爱幻想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孩子的这个特点,如果像教高中生那样去对待小学生,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尤其在教童话文本的时候,教师就更应该用童真的语言与之交流、沟通。同时可以配上一些表情和肢体语言,学生随着教师富有童真的言语充分地发挥想象,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走进童话的海洋。

2.自身形象的打造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要求教师首先博学多才,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其次,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再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要仪表大方,讲究卫生,还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最后,教师应树立一定的威信。没有威信的教师只能跟学生成为益友,而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就必须树立威信。总之,教师注意自身形象的打造,才能使童话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教学工具的恰当使用

有研究表明,视觉神经对大脑的控制比听觉神经大25倍。因此,教师在童话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运用教学工具。通过试听设备,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点明主题,还能吸引注意力,加深记忆印象。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写字或画"图""表"增加效果。也可以用投影仪、PPT、录像、海报等方式强调教学重点。但要注意的是应适时、适当、适度地使用教具,以学生理解为主,以教具为辅,以免学生分心。

篇2

关键词:童话;音乐课堂;创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3-1

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童话。每次讲到童话故事,连最调皮的小朋友都会端正坐姿,睁大眼睛听得入神。学生似乎更愿意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分辨是非,领悟生活的真、善、美。童话故事是想象力产生的不竭源泉。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下面就《小老鼠》一课的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谈一谈怎样通过创设童话般的课堂,带孩子走进音乐的世界。

一、童话引入:兴高采烈进课堂

低年级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培养和发展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小老鼠》一课的教学,我从十二生肖的故事讲起,大屏幕上出现动画片中极为可爱的老鼠形象,它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孩子们则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我的一言一行。儿童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

儿童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儿童喜欢的活动。在教唱《小老鼠》前,我首先让其按照“X X X | X X X |”的节奏朗读这个童谣。“鼠妈妈要考考小老鼠们,看哪只小老鼠最聪明。”刚说完,孩子们就自己分组练了起来,主动学习的欲望都很强烈。我来回走动,并引导他们拍手打出二拍子的强弱规律。不一会儿,全班都能较好地掌握了。我及时又用手势引导孩子尝试用声调的高低快慢表现小老鼠的淘气与尴尬,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对于儿童的这种活跃、好奇,我及时给与了表扬和鼓励,学习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

二、节外生枝:因势利导也精彩

在处理歌曲“小老鼠”中,我鼓励孩子讲讲自己对猫看见小老鼠在偷吃油的感受,猫是怎么想的,猫是怎么叫的,学着猫叫“亲爱的小朋友,我是怎么叫的呢?”本想他们的猫叫一定是响亮有力的。谁知,一个女生软绵绵的,“喵――喵――”我趁机说:“这是一只温柔的猫,它看到老鼠在灯台上的样子,叫一声‘喵喵喵,多危险’”。在演唱时我就带着孩子适当延长了音调。又一个调皮的男生起立,短促的“喵喵”边叫边笑。我又解释道:“啊,这是一只可爱的猫,它在跟老鼠逗着玩,甚至还跟老鼠做着鬼脸闪着眼睛。”我灵机一动,就带着学生在“喵”上作跳音练习。第三个学生很大声地“喵”了出来。他的理由是猫看着老鼠偷油很气愤,它要摆摆自己的威风,吓他们个鼠窜。这正是我原先设想中的情景,带着孩子做歌曲演唱的渐强力度训练。

的确,音乐并无统一答案,更无“标准答案”。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往往领先于教师,并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这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是一种生成性的知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善于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乐海中自由畅游。对于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特见解,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创造意识,我们都应该加以鼓励和保护。

三、即兴表演:叽里咕噜多欢欣

儿童歌曲来自孩童生活,反映孩童生活。引导儿童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儿童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小老鼠”的故事继续前进,我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才能使学生真切的融入我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我请上了自告奋勇的“老鼠”,表演小老鼠深夜出来想尽办法偷油吃,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加以想象,通过神情、动作来表现。表演的孩子入木三分,其余的孩子则将歌曲演唱得很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欲望得以很好的释放。此时的大家是完全融合了。

即兴表演是想象力放飞的蔚蓝天空。“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即兴表演。”即兴表演为想象力发挥创设了一个宽广的空间,这是学生对外在事物的感受溶入了想象,表现出来具有个性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孩子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创编歌曲:小小作家逞英才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儿童身心和协发展。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待孩子感受好歌曲后,我带着他们找出歌词的规律,那就是三个字一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属相“小兔子”的特点运用音乐节奏进行创编。孩子们再次分组讨论了起来,而我一会儿被这组叫去参谋,一会儿又被那组请去欣赏……一阵热烈的讨论后,都迫不及待地展示了自己的创作。其中一组唱到:小白兔,白又白,长耳朵,竖起来,爱萝卜,爱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还边唱边舞了起来,那种成功的喜悦完全体现在他们自信的歌声中。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功利化;表演化

童话作为一种以表达儿童情感或体验的文学样式,应以儿童的视角为出发点,将儿童的语言作为表达形式,应具有叙述性、神奇性特征。童话的精髓就在于其表达了儿童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天真、稚嫩、纯洁、无畏与美好,所以童话故事广受孩子们的欢迎。这就使得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在为童话中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能尽情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而获得乐趣。同时,他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对童话世界的体验,结合日常生活,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体会到童话中所蕴含的美好的精神品质。童话也因其神奇的魔力广受儿童的喜爱,成为了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课文形式。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虽已普遍意识到童话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该认识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并未落实到实践上,在教学时,教师还是未能从儿童的特点及需求出发,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功利化以及表演化两种趋势。如何避免出现这两种趋势,让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中绽放它应有的魅力,笔者接下来就来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故事教学的相关想法和认识,希望能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功利化

功利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受语文工具观思想的影响,将童话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一种手段,另一种是童话教学目的过于死板僵硬,即每篇童话教学中,教师都要模式化地告诉学生一个人生大道理,从而完成所谓的道德劝诫以及思想教育的使命。

首先,对于第一种表现形式,其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语文教学被当作是政治课的反拨,语文工具论的思想可谓是深入人心。80年代有所改变,在教材的编纂上,相关的教育者采取了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逻辑顺序,这种改变固然有其好处,但是仍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以童话教学为例,这样的教材编纂模式使得童话教学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内涵与其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作用。

语文课文都选自不同形式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文学类型以及不同的内容,其教学功能自然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文类型以及课文内容的不同来恰当地定义课文的功能。童话作为深受儿童喜爱,并且与儿童的心灵极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其工具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应根据童话的内容,适当选择其工具性与艺术性所占的比重,否则便会适得其反,让童话教学沦为另一种负担。

其次,对于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形式,即过于强调童话的道德教化以及思想教育功能。这种现象即存在于教材的选编上,也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如童话《小猫钓鱼》就意在教育学生做事不可三心二意,《神笔马良》与《卖火柴的小姑娘》意在揭示旧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丑恶。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过于强调童话的这种教化功能,而往往忽略了儿童本身的精神体验,且所谓的道德教化一般是从成人角度出发的,成人看到这类童话就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而这并非是儿童本身的体验与想法。事实上,儿童的想法与成人的想法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而童话是基于儿童的视角进行写作的文学形式,童话在儿童眼中应是美好的、有趣的、神奇的,热情的,远非成人眼中的科学、理性以及冷静。以《小猫钓鱼》为例,儿童眼中的小猫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蜻蜓、蝴蝶游戏,而并非专心致志地钓鱼,小猫愉快地玩耍正是小猫天性的表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将钓鱼这一项工作强加于小猫身上,从而将其变成成人世界严肃且重要的事情呢?而对小猫钓鱼时的三心二意的批判正是对化意识的反映。

童话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不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还有认识功能以及审美功能,而这些功能都是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的,尤其是审美功能,通过童话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对生命有所感悟,才是其最为重要的功能。

二、教学形式表演化

童话以叙事为主,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其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非常偏爱让学生就课文进行角色扮演。安排得当的角色扮演的确有着突出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特点,有助于其理解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师的教学形式表演化、形式化,甚至有滥用之嫌,最后演变为一遇童话必表演的模式。首先,过多的表演化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对该教学形式的兴趣,参与度与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次,许多教师让学生角色扮演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在没有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另外,教师在安排表演任务的时候总是偏爱让学习成绩好或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去表演,成绩差的学生只能看别人表演而不能亲身体会,这样看似课堂教学热闹非凡,其实只是教会了学生童话故事表面的知识,而未能让学生感受到童话故事的寓意。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甚至有些教师将这种教学形式作为教学展览的专用模式,使得表演式教学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童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表达,其内容更为契合儿童的特点与需求,因此,童话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非常重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以一种更贴近学生真实想法的方式展现其所学童话的真实内涵,让童话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对于小学语文童话的教学,笔者仅在此做两点反思,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加完善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学青.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1(Z1).

篇4

一、把握童话审美功能,营造童真氛围

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本身极富美感,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如多彩斑斓的风格与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个性化的叙事方式、富有想象与幻想的故事情节、富有哲理的思想情感等,这些都是极具趣味与生动性的审美对象,可营造出美丽、生动的童话王国,呈现极富真善美的童话世界,可滋润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健康而快乐成长。

第一,在文本内容方面,童话故事富有主题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一般而言,童话常见的主题是“自然”、 “顽童”、“爱”这三大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以自然为主题的优秀童话故事,如《小河与青草》等,可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学会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其次,以爱为主题的经典童话故事,可让学生体会深深的爱、温馨而伟大的爱。而顽童主题童话,如《哪吒闹海》等,可让学生体会冲破约束的自由感、勇敢的美感。

第二,在作品形式方面,童话有着具体而形象、明快而简洁、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可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由语言来准确把握鲜明形象,增强感性认知。如《北风与小鱼》一文中,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语言轻快简洁、形象生动,未过多铺垫与修饰,却可体会到小鱼勇敢的形象。

第三,在写作手法方面,童话往往运用了拟人、幻想、夸张等表现形式,塑造出生动的形象,编织出奇异生动的故事情节,极具荒诞之美、奇妙之美,可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如《北风与小鱼》一文描述道“北风呼呼地吹着。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梧桐树落了叶。”“鸟儿躲进了窝。”“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表明在强大的北风面前,动植物受到了伤害,有的害怕,有的退缩,这就滋长了北风的气焰,使它很“得意”。

第四,在文本意境方面,经典的童话作品描绘了美好而新奇的意象,展现出富有儿童情趣的意象世界,可滋润儿童心灵,放飞儿童想象,使其体会意境之美。此外,由作品风格看,童话分为抒情与热闹派别。其中,抒情派童话,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无尽追求,如《青蛙看海》。而热闹派童话,或热闹欢快,或诙谐轻松,或幽默滑稽,譬如《狐假虎威》。

二、把握童话审美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根据童话文体审美特点及儿童审美心理,发掘出童话所蕴含的审美因素,优选教学方法与手段,营造富有审美情感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文本意境,实现师生、生本的对话交流,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情趣,使其学会发现与创造美,形成完美人格与健康心理。而若想提高童话审美教学有效性,教师则需把握童话审美教学特点。

1.创造性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审美教学极富个性色彩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多种体验,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这不能脱离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引导,要求教师依照不同童话作品,优选教学方式,巧妙渗透审美教育。同时,教师需要把握审美切入点,组织多种语言审美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真实感受,强化学生审美体验。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交流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活动,加深文本理解,增强阅读与实践体验,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体会形象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并学会创造美,提高创造能力。如教学之后,教师可布置练习:狼扑向小羊,要吃它,小羊会甘心情愿让狼吃吗?结果会怎样,你们可否接着往下说说,给故事编个结尾?编好后,试着写下来。

2.情境性特点

在童话审美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此,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情境性特点是教师需要把握的,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篇5

一、童话在德育中的价值

童话是一种与童心世界、与童年生命离得最近的儿童文学样式。它与儿童有一种投缘、一种天然的契合,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载体。其多样性、生活性和启迪性的表现特征,特别是平等和谐、自由想象、非功非利的游戏精神等,为实施小学德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童话具有鲜明的道德观念

童话是儿童天然的精神食粮,承载着童年的梦想。而童话对真、善、美的追寻,对良好品质的颂扬使其潜在的德育价值彰显无疑,童话开启了儿童对于道德智慧最初的认识。如金近的《小鲤鱼跳龙门》,通过小鲤鱼怎样去寻找龙门,螃蟹怎样帮助鲤鱼们剪掉水草,小鲤鱼们怎样创新跳跃方法,最后跳过龙门这一有趣的故事,体现了合作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孩子们在读童话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道德认知,懂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并且体验到同伴间那种深深的友谊。形成无私相助的道德情感,有助于孩子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践行道德。

(二)童话具有生动的道德形式

德育追求无痕,而没有痕迹的道德教育寻求丰富的形式,寓教于乐。童话非但为孩子所喜闻乐见,且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童话的教育功能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其童话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童话可以当歌唱,童话可以当诗吟,童话可以当戏演,童话可以当画画;童话可以用来玩(童话游戏),童话还可以用来吃(各种动物造型的糕点),童话甚至可以用来穿(童话人物造型服装)等。这些形式各异、生动有趣的童话,既满足了儿童对美的需求,润泽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同时又陶冶了他们的性情,让他们带着童话中真、善、美的种子,走向未来的生活。

(三)童话具有广博的道德内容

如果我们蹲下来问孩子们。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会报给你一大串童话人物的名字:孙悟空、奥特曼、青蛙王子、神笔马良…当我们煞费心机地寻求德育榜样时,当我们为自己选定的道德榜样或太成人化,或太政治化而自不满意时,如果我们放眼古今中外童话佳作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个鲜活的、富于儿童天性的、易于他们接受的崇拜“偶像”。那里有活泼可爱、奋勇向前的小鲤鱼(金近《小鲤鱼跳龙门》),那里有贪玩淘气、乐于助人的匹诺曹(科络迪《木偶奇遇记》);那里有自强不息、珍爱生命的丑小鸭(安徒生《丑小鸭》);那里有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老太婆(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徜徉在童话的世界里,儿童总是情不自禁地被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立场来理解道德事件,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童话是道德教育鲜活的资源库。

(四)童话蕴含丰富的道德智慧

欣赏型德育模式作为更高境界的德育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具体目标就是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儿童的天性是爱美的,他们总是用一颗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对于美的事物的欣赏,对于美的情感的体验都能够帮助儿童更加自主地构建自身的道德系统。童话的美是一种原始美、稚拙美、纯真美、欢愉美,这种美总是能使儿童在最本真、最自由的状态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个过程,不仅能净化儿童的灵魂,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而且能帮助儿童以美的标准自觉地塑造完美人格,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二、小学童话化德育体系建构

运用童话构建德育体系,即用童话和童话精神来开展道德教育,我们权且称之为童话化德育,其体系应该包括目标、原则、途径、措施四个方面。

(一)童话性德育目标

童话性德育旨在让小学生接触童话,在快乐的童话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纳并领悟道德观念,提升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童话性德育原则

童话性德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1.渗透性。相对于压迫性的灌输,渗透是一种柔化的、有温度的教育,它所造成的影响潜在地隐藏于各种显性活动的背后,或融合在生活或学习活动氛围之中。因而,教育过程中应使童话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谐相融,借助童话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需求和向往,成为无声的命令,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知行统一。

2.广泛性。童话是个巨大的德育资源,学校应具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利用童话美、趣、智、乐特点,开展多样化童话德育实践,如校园文化建设、各科教学活动、各种主题教育、课外兴趣活动、社区家庭实践等,丰富其表现形式,扩大童话德育的影响面。

3.生成性。间接性和内隐性是童话化德育的特点,童话化德育也因此而变得灵动和鲜活,生成性极大。正如每一个孩子对童话的喜好和理解各不相同,他们对于蕴含在童话中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使得童话化德育没有固定的最佳的模式,但却存在最适合某一个学生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老师依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情况灵活实施、现场生成。

4.深刻性。传统的道德知识传输使学生暂时记住各种道德准则,而童话化德育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将是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由于启动了学生的自省自悟,因此,德育效果深刻而持久。一些特别优秀的童话,不但对于孩子的今天具有强烈的“润心”作用,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直至影响并伴随他的一生。

(三)童话性德育途径

实施童话性德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成效的关键所在,一般可以从以下渠道展开。

1.环境建设彰显童话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童话的多种表现形式,将童话育人的目标呈现在学校的任何一堵墙、一条路,甚至一棵草。如我们金近小学的广场布置,极富童话性。广场正中,树起了金近先生的汉白玉雕像,雕像的两侧静立着两条活泼可爱的小鲤鱼,鱼嘴上各挂一串水泡泡,上面写着两条标语,分别是“你跳龙门我叫好,我跳龙门你喊棒”。文字很浅,朗朗上口。广场的东侧,是一个童美园,园里有许多孩子们用石头画成的童话故事,如小猫钓鱼、小马过河等。广场的西侧是一个金近童话作品园,园中的植物都被修剪成金近笔下的童话故事主人公,有爱听童话的仙鹤,打猎人与狐狸等。小小的广场到处书写着童话的生动有趣、活泼有情。

另外,长廊童话、厅堂童话、教室童话、草坪童话、墙上童话、地面童话无不昭示我们尊重童心、培植童真、激发童趣的德育理念。

2.学科教学凸显童话

学校充分利用童话,结合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通过童话看动画片,讲童话故事,画童话角色,扮演童话人物等形式,创设情境,使道德知识具有生命力。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道德价值的内涵,加深了对道德观念的理解,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在数学、科学这些理性的学科中,我们应用童话来模拟生活、还原生活,加大并渗透道德教育分量。如利用童话编助人为乐应用题,利用童话编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故事等。在促进和提高孩子理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其精神世界的同步发展。

3.课外活动渗透童话

学校利用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活动等,引导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模拟生活,摆脱“被学习”、“被教授”的被动德育,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结合书香校园活动开展“花开叮咚”童话书自制,结合“四好少年”活动,开展设计“四好”卡通形象等。学生在这些精彩纷呈的童话活动中,享受活动的快乐,体验人生的真谛。

4.学校精神浸润童话

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诠释学校精神,童话化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如有一所学校的校训“我真、我善、我美、我新”,新颖别致,又富于童心,尽现童话特色。此外,学校还在校歌、校服、校园标语及校园道路命名等方面,赋予一定的童话色彩。

(四)童话性德育的实施措施

措施是完成目标的制度和保障,童话化德育体系的实施措施是多方面的,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营造童话化德育氛围

开展童话化德育,首先必须让学生能够经常接触童话,这样才能从中提取德育养分。学校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地点,让童话广泛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让校园每一个角落弥漫着童话的芳香。如将童话故事放在学校广播里播放,童话音乐还可作为上下课的铃声。环境布置中运用童话不但可以陶冶性情,还可以美化校园,体现办学意图等。学校教学中运用童话,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2.丰富童话化德育形式

孩子是感性的,更是好奇的,他们对教育形式的要求是多变的、灵动的。学校要充分正视儿童的心理,像玩魔方一样,把童话做成各种有趣的“模样”,教师要像能干的厨师,把童话做成色香味美的各种糕点,让孩子从中点选。如演童话剧、跳童话舞、唱童话歌、画童话画展等,另外,还可以用童话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少先队活动等。久而久之,童话中所蕴含的做人道理便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一种道德信念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篇6

关键词:童话教学;问题;原因;建议

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概述

1.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定义

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还没有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明确的定义,总结前人的研究可以把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定义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学生童话文体。第二,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晦涩的课本知识,利用自己编造的或者已经存在的童话故事进行教学。从上文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定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所提到的童话教学指的是教学内容,是童话文体,后者所指的童话教学说的是把童话当成一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本文中论述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主要是指的第一种定义。

2.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各种优势决定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必要性。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自己的调查研究,可以把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必要性分为以下几点:(1)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符合儿童心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学生逐渐从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在这个时期对小学生实施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与这个时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2)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感。通常来说童话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形象生动、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童话故事中的语言非常优美,这些都对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童话故事学习中学生能够在虚幻的世界中自由地翱翔,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引对童话故事进行理解、吸收、再造,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感悟和理解创造出自己心中童话的意境。(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原因

1.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三年级以上的课本中童话故事的数量要远远低于较低年级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数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教材的编制者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认为,在较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具有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好奇心更加强烈。

2.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小学语文童话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注重对童话文体阅读技能以及作文技能进行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对童话的背景、童话内容的深刻意义进行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对童话故事本身了解非常缺乏,也就很难发挥童话故事的众多优势,这个时候童话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一般的记叙文违背了童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教学的目的。此外,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过分注重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说教,于是教师会过多地分析童话故事中人物勤劳勇敢、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性格。这样做就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童话故事本身的内容,失去了童话故事的魅力。

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点是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对童话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明确。第二点是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对童话教学的教学方法掌握不熟练。教师对童话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就会导致教师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建议

1.对童话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建议

在实际的童话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童话本身的讲解、加强对童话故事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童话本身的内容,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对童话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建议

鉴于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理解童话教学的目标,教师自身应该在平时加强童话教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中结合童话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气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当课堂气氛过分活跃时教师可以利用感悟法教学适当地降低课堂活跃度;当课堂气氛过分沉闷时,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表演法提高课堂活跃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继承;现状;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较多,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从中找寻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技巧。小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片面的吸收外来文化而忽视本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可取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些许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形式单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是除此之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及内容较少,无法很好的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局限。其次,教学方法亟待创新。古诗文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教师的引导方法与教学思路没有及时进行拓宽,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不明显,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时期,教师应非常明确教学的主旨与目标,按部就班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不利,这些都应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改进。

2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2.1重视基础教学,从汉字文化继承开始

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古诗词、文言文、戏曲,因而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应从基础开始,不要拘泥于形式。汉字是民族的瑰宝,它的演变过程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它是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的基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汉字文化教学着手,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趣味。汉字变化多种多样,通过基础偏旁部首的整合都能很好的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进行文字演变的展示(如下图),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可以通过笔画的增减来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博大精深。如“人”字加一横就是“大”,“大”加一横就是“天”、“夫”等等,诸如此类的汉字非常之多,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字典,拓宽学生对汉字的认知。

2.2重视氛围营造,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如古诗词、插图等都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展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词与白话文不同,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来营造较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下,更好的融入古诗文的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将每一首古诗当做一个故事来讲解,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环境下感受到作者诗中蕴含的深情厚谊。如古诗《悯农》,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农民种植作物的辛苦,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条件允许的话,语文课上可组织学生进行画国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古诗文中的情境呈现在纸上,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2.3以教材为中心

语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轴线,即便是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也不能偏离教材。现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制都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与筛选,它能够很好的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多种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及选择来进行深度开发,从中挑选出适宜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材料。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爱国机智的王二小、聪明的华佗与司马光、勤奋好学的王冕、坐井观天的青蛙、骄傲的空缺等等,透过这些角色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反思与学习,学会明辨是非,树立勤奋好学、戒骄戒躁、爱国奉献等优良的品质。

2.4拓宽教学思路,将课堂进行延伸

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年龄与识字量的影响,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都需要通过大人的辅助才能实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适宜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如定期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可以彼此分享自己的读本,教师可在校内图书馆中借出读本来填充传统知识的空缺,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寓言故事》、《西游记》、《成语大全》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故事中主人翁的事迹来学到一些较好的品质,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

2.5教学生活化,弘扬区域文化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充分延伸到课外学习中,鼓励学生课余品读鉴赏传统文化。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王安石《元日》这首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春节文化给学生进行渗透讲解,人们喜欢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也独具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集中表现在人们对节日的尊重与喜爱。

3小结

传统文化的形成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较多的文化精髓与人文情怀,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小学生可以更好的树立科学的三观,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教学工作者应正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性的加以改进与创新,改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的进行新思想、新方法的吸收与接纳,真正的发挥出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品质优秀、道德高尚、文化水平较高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冯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02).

篇8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关爱留守儿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实际工作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1.关爱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感受到学校就是家,老师就是朋友。

2.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其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4、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5、关爱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主要队伍成员:XXX

四、主要措施

(一)做好基础工程

一部温情电话、建立一个活动场所、指导留守儿童写一封家书、督促留守儿童读一本好书、发动室生给留守儿童送一次爱心温暖。

(二)发挥班级主阵地作用

1、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关爱主题

(1)学习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留意多问,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与进步。

(三)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

1、学校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级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四)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

2、开展体验活动课。留守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附:

(五)工作安排:

2月份:

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

2、讨论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成立关爱小组队伍.

3、留守儿童基本信息摸底更新.

3月份:

1、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2、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对留守儿童进行各项相关安全教育.

4、参加全县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

4月份;

1、对留守儿童进行健康、安全、学习、德育等教育.

2、组织留守儿童参加艺术体操展演活动.

3、组织学生、教师帮扶留守儿童活动.

4、开展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特困生帮扶活动.

5月份:

1、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

2、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周”.

3、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4、开展留守儿童文体活动.

6月份:

1、继续开展关爱活动.

2、迎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中期督查考核.

7月份:

1、开展我与父母有话说视频活动.

2、开展素质测试活动.

8月份:

1、暑期大家访活动,开展“读好书”活动.

2、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继续开展健康安全教育活动.

3、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九月份:

1、新学期欢迎留守儿童“回家”活动.

2.成立留守儿童兴趣小组.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完善留守儿童基本资料.

4、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

5、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十月份:

1、组织留守儿童参与“给国旗敬礼”活动.

2、逐步充实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3、组织留守儿童观看感恩电影.

4、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

十一月份:

1.开展师生结对和班级结对活动.

2、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3、开展学校留守儿童自理生活能力比赛.

4、督促留守儿童读一本好书.

5、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学生谈心活动.

十二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代表座谈会.

2.开展师生给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

3、组织留守儿童向父母写信,汇报本学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元月份:

1.开展留守儿童“元旦”联欢会.

篇9

童话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世世代代所有的人终有一天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恐惧、死亡、不义、绝望、从童年进入成年、寻找伴侣、追寻生活的意义……童话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色彩,它们远比识字课本和有关“现实”的那些教材更为全面,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刻。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将其担忧、内疚和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现出来。童话犹如梦一样,它帮助儿童宣泄不安、恐惧、仇恨等情感。

童话中也往往具有邪恶的力量,它们是儿童内心“邪恶”冲动的投射,最终会被儿童“学好”的欲望所压倒。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莱姆说:“那些摒弃传统民间童话的人认为,如果在给孩子讲的故事里有怪物,这些怪物必须很友善;这些人忽视了孩子们最熟悉最担心的怪物,他们自己身内的怪物。这个怪物有时迫害他们。闭口不谈孩子身内的怪物,将它藏在无意识中,孩于就无法围绕着它编织他从童话故事意象中知道的幻想。没有这些幻想,孩子就无法更好懂得他身内的怪物,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控制它。结果,孩子对自己的焦虑毫无办法,远不如他听到过给这些焦虑以具体形状并显示如何战胜怪物方式的童话。如果我们害怕被吃掉的恐惧以巫婆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通过将她放在火上烧死的方式摆脱恐惧。”

现代父母不愿承认他们的孩子有诸如杀人或其它野蛮的欲望。这些父母认为,让孩子接触关于善和理性的故事,他们的孩子就可以成为善良与有理性的人。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贝特莱姆警告说,不让儿童接触有野蛮和残酷行为的童话故事,他们就无法宣泄他自己的可怕冲动。而听到童话里也有这些坏事,孩子便会发现他不是唯一想干这些坏事的人,从而产生一种解脱感。童话中的怪物和犯忌行为从负的方面使儿童感受到人性中的美德,尽管他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幻想中的邪恶愿望。故事结局对妖魔鬼怪的惩罚,可以帮助儿童减轻内疚和懊悔心理,使他觉得他自身的邪恶冲动已被清除了。

童话故事不只是可以宣泄负面的情感,而且还可以让儿童在无意识层面上深刻地习得人类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许多人格心理学家都曾分析过童话所具有的富含象征意义的主题。他们指出,虽然儿童不能有意识地理解这些象征的意义,但这些象征对铸造孩子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铸造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童话所包含的民间智慧已深深植根于儿童的无意识之中,即使儿童后来长大成人,这些无意识中的内容依然会存在于心灵深处。

弗洛姆认为,童话以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社会习俗,尽管儿童必须到长大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些习俗。

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给儿童,并教给儿童对付类似的邪恶行为的办法。儿童在听或读童话时,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这些教益,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当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这些教益将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自动地促使儿童如何反应,因而它们将会使儿童(甚至他长大成人以后)大受其益。这些无意识层面的教益还可能是在意识层面上产生自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识的重要前提。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画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21-02

一、儿童画的特点及意义

儿童有不被世俗污染的心灵和天生的真情,当他们拿起画笔画画时,那种自由自在,大胆活泼充满童趣的夸张的形象,表达了他们那颗纯真的童心。

儿童画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从2-4岁的涂鸦期,到5-8岁的图式期,再到9岁之后的写时期,能充分体现他们每个阶段的绘画特点。儿童在画画的时候,不像成年人那样考虑要画什么不应该画什么,怎么表达,画什么颜色等等,他们随心所欲的把想画的自己亲身体验到的事情全都画下来,没有逻辑没有思路,有的是他们的真实情感。这正是儿童画的精髓。儿童的性格也能在画中体现出来,有的儿童比较内向,不爱表达,画画比较仔细,画面干净整洁,有的儿童活泼好动,敢于表达,他们的画面则比较粗旷、天马行空、大胆用色,画面内容比较丰富。有的儿童喜欢黄颜色,有的则喜欢红颜色。他们画的形状,形象的大小、喜欢用的颜色,涂色的方式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特点。儿童通过引导,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才能真实的反应孩子的性格,有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儿童们通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天真、质朴的观察和富有浪漫情趣的表现,使他们的幼小心灵与外部世界建立了一种亲密的联系。儿童们的求知欲,对事物的形体、色彩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儿童画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开展儿童画活动,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发育,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审美情操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校外儿童画评价误区

(一)传统式的单一评价

传统的美术课堂对儿童画的评价是单方面没有回馈的评价孩子画完画,教师对儿童画的好坏进行单方面的评价,这样很片面,同时也缺少互动环节,儿童的表达能力也收到了局限,这样做不仅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要让学生不仅学到会画,更要学到会欣赏,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二)以画的“像不像”来评价学生作品

这种评价方式是将成人的评价标准强加于儿童作品上。教师尤其是家长在表扬一幅作品时,常常用“画得真像!”来作为褒奖。其实,用“像”与“不像”来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是片面的,它不能全面、深入地诠释作品的含义。中国画坛巨匠山人,用他的简练、美丽、生动的变形,创造出许多无名的花、鸟、鱼、兽。为了更好地表现神态,就不能拘泥于对象的自然生长形态,必然要做出大胆的更改。处于涂鸦期和象征期的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它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正是儿童对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我们不能用像不像来评价儿童作品的优劣。

(三)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

在听课或讲课过程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一部分学生画面比较整洁干净,涂色匀称,画面效果好看,老师喜欢这样的作品;一部分学生的作业比较脏,画面很乱,或线条抽象,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还有些家长更不注意评价方式,孩子满怀信心画了将近两个小时完成的作品请父母看时,听到的却是指责声,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打击,也许以后再也不想大胆尝试作画的乐趣了。我们培养的对象不是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美的情操,陶冶儿童的人格。儿童绘画结果只是评价的一部分。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说:“以鼓励为主是评价绘画成绩,帮助儿童树立和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进一步巩固兴趣的有效措施。”

三、对校外美术教学评价的建议

(一)改变传统评价模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1)新的评价方式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等互动的多种形式。只有采用了多种评价形式,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个性,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儿童的全方面发展。

(2)引导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评价也应有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精益求精,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体验成功的乐趣,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学生参与评价,能更好地燃点起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美术教学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作品这一环节总是放在最后一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评价作品既可以在结束时评价,也可以在孩子绘画过程中进行评价。对于过程中的评价,有的认为此时评价会打断孩子的思路,对孩子的绘画产生干扰,但这种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构思表现,但一个人的想法毕竟是有限的,创作的思路和表达的方式也是单一的。此时介绍个别孩子的创作思路和独特表现,在画画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推动作用。孩子会从中得到启发,努力超越自己原有的创造思维,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如果把这种评价推迟到孩子作品完成以后那就缺乏意义了。因此,在绘画过程中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如果说校外美术教学的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那么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任何一种教学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它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界限。所以说,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评价时,应注意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倡导多元评价,注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学生的自评,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与能力;通过同学互评,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欣赏中激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友谊;通过教师的点评,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家长积极参与评价,往往是被教育者忽略的。同时,学生对教师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评价教师有助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教师的进步,更好的教好学生。

参考文献:

[1]芭巴拉・荷伯豪斯.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3):122-152.

[3]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