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2 14:2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磁场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磁场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的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掌握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产生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

3.掌握安培定则,并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以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

能力目标

1.通过磁场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对磁感线的引进,使得学生了解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对磁场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由于前面学习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在学习磁场知识时会比较容易的接受.但是在学习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以及相关的几个特殊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教材给了有关的插图,在“媒体资料”中,提供了相关的磁感线分布的三维动画,教师可以参考使用,有助于学生对磁感线空间形象的准确把握.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解磁场的有关概念时,可以参考电场的相关内容进行类比,如:电场线描述电场──磁感线描述磁场.在以后几节的学习上,可以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分析电场与磁场的相同之处,找出不同,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磁场磁感线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有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

3.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磁场的方向.

4.掌握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引进虚拟的磁感线教学,对学生进行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的方法论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磁感线图像的对称美、形式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采用演示实验法引入,直观教学、利用电场对比教学.

2.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磁场的存在,类比电场理解磁场的性质及磁场的描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和方向性.

(2)掌握安培定则及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2.难点

磁场的空间分布与磁感线的对应联系.

3.疑点

(1)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2)描绘磁场的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

4.解决办法

(1)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地反映磁场的存在,突破本节教学的重点和疑点.

(2)利用与电场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导线和开关;电源;铁架台;细铁屑;玻璃板.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先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磁场的存在,再通过实验演示,学生思考总结磁极之间、电流之间、电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通过类比电场、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磁感线的意义及分布规律.

2.课外组织学生阅读材料“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深化对磁场的认识.

利用课外时间,要求学生做一做“验证环形电流的磁场方向”实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的教学分为两部分:1、理解磁场客观存在.电磁极间相互作用,推理磁场的客观存在,由演示实验进一步得出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电流与电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2、对磁场进行描述、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场是有方向性的,用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显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可用安培定则来反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现象的国家,早在战国末年就有磁铁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其中之一,指南针的发明为世界的航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利用磁场的仪器或工具随处可见,如我们将要学习的电流表、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等等.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为攀登科学高峰打好扎实的基础.今天,我们首先认识磁场.

2.磁场的产生

在玻璃板上放两辆小车,小车上各放置一条形磁铁,通过演示实验(如图)观察到,磁体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且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发生力的作用,显然这一力是场力,但磁铁并不带电,不存在电场,它就是另一种场──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常见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周围都存在着磁场、除磁体周围有磁场外,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观察演示实验(如图)看出,当通入电流时,小磁针转动,说明电流周围也有磁场、磁极与磁极之间、电流与磁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通过演示实验看出都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这种特殊物质发生作用的.

3.磁场的性质

在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放置一些小磁针,发现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各不相同如图所示,这表明磁场中不同位置力的作用方向不同,因此磁场具有方向性.

与电场对比,在电场中,我们利用检验电荷的受力情况来反映电场的方向性,规定正电荷受的电场力方向为电场方向.

在磁场中,我们利用小磁针来规定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4.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反映电场的方向性,我们引进了电场线的概念.同理,在研究磁场时,我们引进磁感线来反映磁场的方向性,磁感线是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即为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利用磁感线,我们就可以比较直观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

不同的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是不一样的,常见的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如下:

(1)条形磁铁的磁场

取一块玻璃板,在其上面撤上碎铁屑,下面放条形磁铁,轻轻敲击玻璃板,碎铁屑等效于无数个小磁针,形象地显现出磁场的方向,即为磁感线的平面分布情况(如图),所以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如图.

(2)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见图.

(3)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见图.

a.通电直导线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b.通电环形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4)磁感线的特点

a.磁感线是不相交的封闭曲线.

b.磁感线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c.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

(四)总结、扩展

1.磁体周围,电流周围都有磁场,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其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流和磁体有力的作用.

2.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可用磁感线直观形象地反映常见磁场的方向,但须注意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

3.通电螺旋管内部的磁感线是平行轴线分布的.其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至S极,其内部是由S极重新回到N极的封闭曲线,所以螺旋管内部磁感线最密、磁场最强.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磁场

一磁场的产生

1.磁场的客观存在.

2.磁场的产生.

(1)磁体周围.(2)电流周围.

3.磁场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

二磁场的方向

1.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为磁场方向.

三磁感线

1.磁感线的概念.

篇2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设计导语时,我采用汉武帝时期“五利将军斗棋”的故事引入,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精彩的画面,悠扬的音乐,配以生动的解说,我看到学生的眼睛是亮的,脸上充满了好奇,我知道此时学生已进入情境,马上趁势引导:“棋子并没有相互接触,为什么会互相排斥或吸引呢?”利用这个问题抓住了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

2. 充分体验,突破难点。

磁场这节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分组进行的不多,演示实验较多,我设计了把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演示实验不是让老师单独唱戏,要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的调动,让学生多体验,多实验。学生有能力做的,老师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动口说出实验结论。

3. 类比迁移,突出重点。

难点突破了,接着我采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以根据它们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们,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感受科学的力量。“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感知空气流动(风)的存在?怎样感知电流的存在呢?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啊!”学生很自然的说出了看到树叶的晃动知道有风,看到灯泡亮了,电风扇的转动,知道有电流的通过。同样可以借用一些别的物体来认识磁场,刚才小磁针偏转的实验就说明了对小磁针产生磁力作用的就是磁体周围的磁场。学生顿悟,很容易地解释出“五利将军”斗棋的奥秘。接着进行小实验“让小磁针排队”,让几只小磁针在条形磁铁周围排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磁体周围的确存在着磁场,然后让学生观察磁场中各个不同点的小磁针指向的不同,引导学生得出磁场具有方向性的结论,同时告诉学生,人们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的磁场方向。并利用下载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磁场具有空间性。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英语;词汇教学;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中职学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中职院校的学生们所获得的教育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更加“生活化”。他们需要快速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好积极的面对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生活”。作为社会主要交流语言之一英语,英语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学习科目之一,在英语学习之中,词汇学习又是英语知识学习的基础。所以作为中职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英语词汇教学。

一、教学实践问题解析

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中职学生构成更加复杂,各种问题更加突出。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面对这些问题,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中职学生经过几年的初中英语学习已经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量持续增加,内容难度不断加深,多数学生会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中职学生面临词汇学习上的多方面困难,中职教师词汇教学举步维艰。

(1)中职生英语词汇学习主动性不强。多数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更不用说能够通过课外阅读来加大英语语言输入。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缺少主动学习的意愿。

(2)中职生英语词汇学习速度慢遗忘快。中职学生由于学习畏难心理的影响,部分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受其母语的影响,很难掌握正确的英语拼读规则和构词规则。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记忆方法,往往会花大量时间记忆单词却效果不佳。而且多数学生对学过背过的单词遗忘快,不能有效回忆出单词的音形义,更不用说有效地运用了。

(3)中职生英语词汇学习方法不当。多数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策略,往往是机械式学习记忆英语单词。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脱离语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很难在实际运用中有效理解和运用已学单词,特别是学习英语短语时中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出现。

二、常用教学策略

(1)“多彩”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词汇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学方法是“教师智慧”转变为“学生智慧”的途径,选择适宜的、多彩的教学方法,可以缩短“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之间的距离。英语词汇学习主要包括理解、记忆和输出三个阶段。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单词的意义和用法。英语教师就要丰富自己的词汇教学方法,加快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英语单词information,如果按一个字母为组块的话,学生得记住11个组块,大于能力范围;但是,倘若把单词根据音节分成四个组块in-for-ma-tion,学生就能够相当轻松地记住四个组块,拼写单词。除了这个组块的记忆策略,还有一个经常在课堂使用的联想策略。让学生记住lute(琵琶)、flute(笛子)、pollute(被污染)、salute(致敬)、absolute(绝对的)、resolute(坚决的)六个单词,毫无相关的单词,想要记住绝非易事。可是,若把它们组合成一首小诗,这些单词就有趣好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坐着弹lute(琵琶)一个站着吹flute(笛子)/青山绿水没pollute(被污染)/来往行人都salute(致敬)/长久的爱是absolute(绝对的)/绵绵的情是resolute(坚决的)。当然,这些不同策略适合不同的学生,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使用这些方法,至于学生吸收后会怎样使用这些策略方法就因人而异。

(2)“记忆”是英语词汇学习的基础。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词汇知识的学习,而词汇知识的学习又是以“记忆”作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激发学生词汇记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转换科学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效果。在词汇记忆过程中,机械性记忆是必要的,但机械记忆最容易遗忘。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性记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单词。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发挥联想力,进行联想教学,对有关联的单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巩固。联想记忆能够增强记忆效果。另外,英语词汇的构成有着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词汇的拼读规则和词性等分类指导学生进行记忆。词汇记忆的过程是伴随着遗忘的过程,因此,长时间缺乏复习巩固会导致词汇被大量遗忘。教师应当定期指导学生进行复习记忆。复习记忆过程中注意复习方法,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3)“突破”是英语文化学习的关键。英语知识是一门外来语言文化知识,对它的学习必须要突破本土文化背景的影响,养成跨文化意识。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一定是存在于相关的语境交流中的。离开语境,词汇学习会变得相当困难,因为学生缺少吸引并理解相关词汇的环节,纯粹的机械记忆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必须要结合一定的语境进行词汇教学,绝对不可以孤立单个地讲解迫使学生机械记忆。英语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多,不同单词在不同语境中含义可能会千变万化,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具体语境猜测词义。另外,英语词汇的产生和运用受到英语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较大,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联系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英语文化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力,促使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差异,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式思维影响英语思维的发展。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和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下的词汇学习,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4)发现”是英语词汇积累的重要方法。知识来源于“学校”,其实主要也来源于“生活”,拥有发现的“眼睛”,是学生获得词汇的前提。当你自己发现的,会记得特别牢固。当你使用过的单词,不会轻易忘记。在英语课堂上,我给学生讲过两个故事,分别是花生酱故事和厕所故事。花生酱故事是:一天在超市购物,一个外国的顾客在问中国销售员“Whereisthepeanutsbutter?”可惜,销售人员不懂英语,一个劲地问“:什么,什么?”外国顾客是一遍遍重复“peanutsbutter”,可怜的销售人员还根据英语的发音,问道“:皮带?”后来边上的一位懂英语的大学生上前帮忙,和销售人员讲外国人是想买花生酱。厕所的故事:那位外国友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他没有懂英语的人帮助他解围,只能无奈离开。一位外国游客急着想上厕所,问一个中国大妈“Whereisthetoilet?”可是大妈听不懂,还打了个手势让小伙子写下来。大妈估计心想听不懂,总看得懂吧。只可惜,外国小伙子写的是英文“toilet”。最后,大妈还是无奈地摇摇头,外国小伙子也只能另求高人了。给学生讲完这两个真实事件,我还不忘记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了,你们能提供帮助吗?提醒学生多多留意身边出现的英语单词和句子,譬如在食品包装袋、车站、风景区、超市等等。其实目前生活中往往有好多英语提示语的存在。而恰恰这些简单常见的英语词汇正是学生实际有用的内容。

篇4

1什么是StudioPhysics

RPI将其特点归纳为[2]:集成化的理论讲授和实验课,精简的讲授,高技术强化的学习环境,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以及师生间的高度互动.麻省理工学院(MIT)可能是使用StudioPhysics最具影响的学校,它对StudioPhysics的定义是[3]:一种对大学新生进行大学物理教学的新模式(For-mat),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物理现象发展出好的直觉和概念模型.这一教学模式的中心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是利用网络连接的电脑和桌面实验装置,在高度合作和亲自动手的环境中学习.

2StudioPhysics的具体实现

StudioPhysics的最大特点是将传统授课和课堂活动(In-classactivities)融为一体.下面,我们就教室、课堂讲授和课堂活动三方面分别介绍.标准的StudioPhysics需要在一个专门的StudioPhysics教室中进行(参见图1).这一教室除了具备我们一般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之外,在每一张课桌上都有网口和与LabProDevice相连接的USB接口.通过LoggerPro数据采集软件,可以将桌上实验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从而方便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课堂规模为48人(实际上可以为60~90人,主要受教室限制).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主讲教师,一名研究生助教,一名本科生助教.助教的作用是在课堂活动期间巡视课堂,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StudioPhysics仍然分为StudioPhysics1和StudioPhysics2(相当于我们的大学物理1和2).总学时为120左右,每周两次课,每次2学时.StudioPhysics中包含的授课形式是:主讲教师首先在课堂的第一部分内,以传统授课形式介绍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概念,并随机解答课堂提问.然后学生在教师、助教的协助下开始本次课的课堂活动(In-classactivities).要求当堂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采集处理.这种授课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设计好课堂实验和活动的问题,同时由于教师只作重点和总结性的讲课(一般每次课不超过40min),因此学生的课前阅读成了StudioPhysics的一部分.课堂活动(In-classactivities)是StudioPhysics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StudioPhysics区别于传统物理教学的根本所在.课堂活动的设计是与同一课堂内容紧密配合的.课堂活动一般由两部分构成,桌上实验与数据采集及其分析;根据实验和课堂内容设计的练习,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澄清概念及其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内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完成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则可以课下完成.

3StudioPhysics标准化进程

目前,RPI的StudioPhysics的课堂活动涵盖了近50个实验.其中力学18个,电磁学24个,波动(机械波和电磁波)9个,近代物理部分有5个.这些课堂活动是与他们的教学内容相配套的.RPI在实行StudioPhysics教学形式的同时,他们的教材采用了Halliday,Resnick和Walker编写的《FundamentalsofPhysics》(第8版).该套教材采用了基于网络的课程管理系统eGradePlus.出版该教材的JohnWiley出版公司,同时出版了和该教材配套的eGradePlus:WileyPlus.该系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并通过网络布置、提交、批改作业.值得一提的是,Resnick是PRI的荣退教授.由于StudioPhysics是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从1993年RPI实行StudioPhysics教学的同时也使这一教学形式标准化.对于StudioPhysics1和StudioPhysics2分别由两名课程主管教师负责课程设计、考试安排、教案准备.所有的教师遵守标准的教学大纲,统一的电子教案,所有的学生完成相同的课堂活动,相同的作业,标准化的考试.但这并不影响主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个性发挥.

4StudioPhysics教学实例:磁场

学生在上课前必须预习教材第28章“磁场”第1—第3节.上课时,老师先讲授30min.课堂活动:(In-classactivity):磁棒的磁场.课堂活动设计的目标: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磁棒的磁场.利用HallProbe测量磁棒轴线上的磁场,与根据由假设的正负“磁荷”产生的磁场公式(该公式由点电荷的电场公式类比得出)计算的结果作比较分析.实验器材及软件:磁棒,米尺,指南针,HallProbe;LoggerPro磁场数据采集软件和Excell磁场数据处理电子表,电脑.具体的过程:1)测量磁棒的长,宽(L,W),见图2(a).2)不考虑内部磁场,将磁棒设想为两个极性相反的“磁荷”,令D=L2-W2[图2(b)].利用测得的W、L,可以计算出D.假定“磁荷”产生的磁场类似于点电荷的电场,Qm代表“磁荷”量,这样x方向的磁场可以表示为Bx=Qm4π1x-D2-1x+D2.这是一个武断推测的公式,为此需要测量一些实际位置的磁场.3)测量Bx与x的关系.利用HallProbe测量轴线x上的磁场,由LoggerPro收集记录并给出B-x线.将测量的L、W及第一个磁场测量值,输入事先设计好的电子表格,从而计算出Qm4π.然后利用由此计算出的Qm4π,计算出所有对应点的Bx,画出Bx-x线与测量的B-x线作对比,讨论它们的误差.

5StudioPhysics的特色

从上面的教学实例不难看出,本次课的内容是大学物理的基本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容易一笔带过.而在StudioPhysics的课堂活动中,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探究物理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的主动学习,使研究性主动学习成为有的放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StudioPhysics的特点总结如下:1)主动学习.StudioPhysics成功地将教学主体从教师转换为学生,不但要求课前预习,课中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请教教师,还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学习目的.2)学习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在StudioPhysics课堂里,学生自己安排实验,优化过程,采集数据,分析原理直到得出科学结论,其实就是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达到科学探索的目的.3)在集体中学习成长.3人小组中,每个人必须积极思考、密切合作、相互砥砺、共同提高.通过具体问题在同一环境下的集体学习,不需要教师的指点,同学也会自觉取长补短.这对于人的成长是很有益的.

篇5

反馈与矫正是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需手段。“反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外在表现,并获取其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学习中的困难、缺陷、进度、理解程度等。“矫正”是指针对从学生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诊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实施补救措施,也就是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正确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显然,二者相辅相成,反馈为矫正提供依据,矫正为反馈服务。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馈的有效途径与矫正的良好方法。

一、注重师生交流,畅通反馈渠道

要顺利实施反馈矫正,师生间就必须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常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渠道和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上课前“未雨绸缪”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编写意图、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还必须研究自己所要面对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能预测到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发挥学生主体及教师主导作用,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思考,逐步学会换位思考,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案。教案编写要以人为本。备课时,应与同组其他教师共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并不断反思、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得失,优化自己的教案。

(二)教学中“察言观色”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首先,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眼神、表情等外在表现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准确及时地调节,对一些问题及错误及时加以矫正。否则就会出现反馈不及时以至于要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其次,也可通过提问、练习,板演、分组讨论等环节进行教学反馈与矫正,这些方式得到的反馈信息具有简洁、及时、准确的特点,还可暴露思维过程、揭示思维方法,这样便于有效矫正。最后,在教学反馈和矫正时,既要注重情感交流,还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适时适度的手势,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使教师的讲解激情满怀,且重点突出。

(三)课堂外“亡羊补牢”

反馈信息,还可从课后作业、周练、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中获取。首先,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使其系统化的重要途径,是课外反馈的主渠道。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尽量做到全批全改,注意分类统计、分析研究,并做好记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讲评,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测验和考试所反馈的信息更具有集中性、比较性,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提取很多有用的信息,如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多,教师要注意整理归类,及时总结教学工作中的得失。最后,课后反思、小结。下课后,对上过的内容,教学流程,重难点问题的处理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及时总结梳理,并适当记录,这样既便于下节课的教学矫正,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及教学经验。

二、找准问题实质,按需“对症”矫正

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个人认为,做好教学问题的矫正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反馈问题的主体来看,针对具体问题,采用个别、集体、自我、相互矫正

1.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

教师在作业批改及试卷评讲时经常会发现,有些试题错误率很高,一个班几乎全错了,还有一些试题只是个别同学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个别同学的问题,可利用课间或自习课等时间进行个别矫正,不宜课堂集中矫正;对于大面积、群体性问题要在课堂上集中矫正,找出错误的原因,精讲辨析,理解内涵与外延,让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简单问题自我矫正,一般性问题相互矫正

在练习及测试评讲时,如概念、公式、条件等简单问题可以让学生自我矫正;个人思考有障碍、困难时,可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

(二)从反馈教学内容来看,对于概念、规律、方法、技能等应采用不同方法矫正

1.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

物理上有许多相关的物理概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由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经常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简单化,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偏向角”、“弦切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应对照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比较概念,找出其异同点。至于利用两个概念求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需要适当练习,逐步矫正。

2.规律性问题重点矫正,方法性问题专题矫正

例如,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问题,可先借助带电粒子做类平抛运动进行基本规律的推导,如加速度、沿电场方向偏移量、速度偏向角等,再进行推论性规律推导,如速度偏向角和位移偏向角关系,不同带电粒子经过同一个加速电场和偏转电场后的轨迹等。由基础到一般,逐渐深入,层层推进,这类规律性问题要重点矫正。在讲解如何处理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题时,一般方法是:定圆心、找半径、画轨迹。而定圆心又有不同方法,如中垂线法、角平分线法、量取法等等,这类问题可以通过专题讲解及训练来矫正!

篇6

关键词:电磁场与电磁波;优秀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18-02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信息类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类本科学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很大的作用。所以,2014年成功申报成为长春理工大学优秀课程。本文主要总结《电磁场与电磁波》优秀课程建设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探讨。

一、《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内容的调整

1.教学大纲的调整和修订。①根据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电磁场与电磁波》在内容体系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为此修订教学大纲,学时数由原来的理论64学时改为到理论48学时+实验8学时,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打下应用基础,同时既突出基础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尽量避开繁杂的推导,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②为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增设8学时实验课程。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用的实验指导书,保证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层次分明,学生实验兴趣得到提高,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2.课程内容体现学科前沿技术,理论与工程不脱节。《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前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微波技术、天线、光技术、雷达技术、电气技术、电子对抗等的基础,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为:承上启下,重在基础,开拓创新,引领未来。电磁场主要让学生掌握分布参数系统的主要理论、分析方法、长线理论及常用传输线,为以后从事微波电子应用技术、通信工程准备必要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理论严谨,逻辑性强,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从课程内容上,主要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体现学科前沿:①《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工程性很强,因此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经常从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电磁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出发,将能反映近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一些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工程内容,引入课堂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建立习题、精选前沿内容作为选修内容方式,将相关内容引入本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同时,建立网络课程,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不断充实课程资源,完善网络教学,不断收集最新的科技成果补充到网络教学中。②加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根据实验教学的要求,保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让理论课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兴趣所向。与上述教学内容改革相适应,自编出版相应的实验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指导书》,并在教学中采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公式多,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采用多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总结一些有成效的举措和经验。

1.采取小班授课,让学生积极参与。针对学院通信系大珩班的高要求,对大珩班采用小班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讨论、测验等方式,同时给学生有在同学面前讲解习题、大量练习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2.采用隐性分层,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前提,采用隐性分层法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电磁场相关教学,使各层次学生学有所成,感受到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乐趣。

3.采用实例进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大班授课的课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大理论课堂教学投入,把可以在课堂上演示电磁波的相关内容制成动画,把前沿科学技术制成视频带入课堂,使课堂内容直观、充实。

4.采用理论实验相结合。加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实践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根据实验教学的要求,保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让理论课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兴趣所向。

三、教学手段改革

1.电磁场与电磁波程采用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概念抽象等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形象化的动态过程演示,根据《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内容的发展修改课件,加入录像实例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中需要规范的板书,使课堂的条理性和层次性更加清晰,因此进一步把传统授课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恰当地组合,扬长避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把相关教学课件、教案、大纲等上传到网络课程,在课后巩固环节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4.完善试卷和成绩分析。根据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关于试卷评阅与归档的管理办法》,课程组要求教师明确试卷评阅教师责任,采取统一评分标准和集体流水阅卷的方式进行评卷。阅卷完成后,必须进行试卷和成绩科学、客观的分析,组织课程组教师对考试结果进行总结经验,指导教学。坚持对试卷归档,统一管理,保证试卷归档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近3年,《电磁场与电磁波》考试成绩分布基本合理,成绩单记载清楚、规范。试卷和成绩分析科学、客观,并能反馈指导教学,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实验教学环节建设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是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电子学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组整合实验课程和教学内容,形成从基础训练到系统设计的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相关知识,为射频电路设计、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相关领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1.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为了适应开放实验室的要求,实验教材既有实验理论教学内容,又有实验操作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层次分明,既包括基本部分实验内容、设计性部分实验内容,也包括综合性部分实验内容,添加探究创新的部分内容,提高学生实验兴趣,激发创造性的思维,达到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

2.加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实验课和理论课的结合与渗透。根据实验教学的要求,让理论课教师参加实验教学,保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开放实验室。利用国家级实验中心的优势,建立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网上预约系统自主预约,进行实验。同时,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把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实验考核方法、仪器设备使用手册、器件数据手册等教学资源制成网络课程上传至网络,让学生自主下载学习、交流,开阔思路。

五、优秀课程教材及相关资料建设和选取

1.教材选用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等教材。①谢处方、饶克谨,《电磁场与电磁波》(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②蔡立娟、陈宇,《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指导书》,长春理工大学校内教材,2010年。

2.参考教材。①钟顺时,《电磁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型规划教材;②焦其祥等,《电磁场与电磁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③王新稳、李萍,《微波技术与天线》,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材;④冯慈璋,《电磁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高等学校教材。

3.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课程梯队提供大量的辅助教学资料。例如,制作《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课件,推荐课外辅导书、指导光盘等,建立习题库等。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充知识面,学院资料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院资料室现藏书两万余册,期刊一百余种,其中与本课程相关书籍或期刊500余种,许多参考书配有参考课件、光盘,可供学生课堂内外使用,效果良好。另外,学校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收集、阅读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长春理工大学《电磁场与电磁波》优秀课课程组将继续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前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生与社会。

参考文献:

[1]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1-13.

[2]李慧,刘克平,尤文.自动化专业精品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06-308.

[3]蔡立娟,陈宇,杨立波.浅谈“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0):136-138.

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微波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材;教学团队

“微波工程”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场与波方向的骨干课程。我们以“微波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探索“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建设等。编写适合现代教学需要的教材,并研发相应课件,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更新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条件,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硬件环境。在多年的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引领本科课程教学、以科学研究提升本科课程教学、以工程实践充实本科课程教学;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教材建设,使教学水平与质量获得全面提升。

一、“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都开设“微波工程”的系列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微波固态电路”和“电波传播与天线”等课程。“微波工程”系列课程是后续课程“通信原理”、“雷达原理”、“电子对抗”和“卫星通信”等课程的前导课程。

随着专业的调整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在体系结构的设立和内容的衔接上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各门课程在体系上相对独立,授课内容缺少相互联系与沟通,造成有些内容讲授重复,而有些内容又没有讲到,缺少系统性和继承性。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应用的“矢量分析与场论”、“特殊函数与数理方程”等工程数学的知识较多,内容广泛、跨度很大、概念抽象、公式烦琐,电磁场的分布和计算非常复杂,因此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一本书、一个黑板和一支粉笔),教师难以讲述清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给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动画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引入,以及对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的需求,给“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如何做好它们之间融合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实践环节方面,由于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相对其他课程要昂贵得多,因此每门课程都组建配套的实验装置不现实。如何解决实验经费不足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也是下一步改革值得探索的问题。

另外,新的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出现,特别是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和该系列课程的渗透与融合,为使学生及时掌握这些新技术,应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该学科现代教学的需要。

二、建立适应现代教学的“微波工程”系列课程新体系

在充分调查研究我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微波工程”系列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在相关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我校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和探讨“微波工程”系列课程之间内在联系,重组、综合达到整体优化,构建新的“微波工程”系列课程新体系。同时探索适合“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现代教学的方法,广泛吸取其他课程的先进教学手段和经验,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和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一整套教学方法。

“微波工程”系列课程改革和建设以“坚持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指导原则,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对微波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构筑面向21世纪微波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新体系。“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微波固态电路”和“电波传播与天线”4门课程以及相应的实验和创新环节。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我们将“微波工程”系列课程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国家精品课程“微波技术基础”为核心,带动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形成了“微波工程”课程群。在新体系中整合了各门课程的内容,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和“微波技术实验”合并为1门课程,同时增设了“微波工程仿真实验”内容和微波射频系统综合设计与实践环节,以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系统优化的能力。

打破微波工程传统课程界限,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以微波工程的专业知识模块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构筑微波工程系列课程新架构:(1)将“电磁场与电磁波”中的“导行波”模块作为“微波传输线”的基础理论,纳入“微波技术基础”课程中;(2)将“电磁场与电磁波”中的“电磁辐射”模块作为“电波传播”基本模型,纳入“电波传播与天线”课程中;(3)在“微波技术基础”课程中引入了“微波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和“基于HFSS的微波虚拟仿真”模块;(4)在“电波传播与天线”课程中引入了“智能天线”模块等。新架构强化了微波工程基础、突出了现代微波工程技术需求。

三、形成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在“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建设中,以国家精品课程“微波技术基础”建设为核心,进行了实践环节的重点建设,共投入经费500余万元,建成有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室、微波技术实验室、电磁与微波虚拟仿真实验室,并利用国防科研的条件保障建设项目投入600多万元,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微波暗室,可进行电波传播和天线特性的测试。自行设计研制了“微波测量线CAT系统”,进一步研发了“微波长线测试系统”,完善了软件测量系统,开发了基于微波网络分析仪的微波器件网络参量测试实验范例以及基于微波训练系统的微波有源电路设计开发实验范例,建立了微波工程仿真软件平台,开发了10余种步进式微波虚拟电磁仿真实验范例。

利用相应的硬件保障条件,建立了微波工程“一转变、二突出、三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由一般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转变;突出实验的开放性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做实验与选做实验、课程设计与系统设计、课内基础技能培养与课外自主开发课题的三个有机结合。对实验和实践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改革,把实验和实践教学分成若干层次,建立了“三层次六类别”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分步骤、系统化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一层次为基础技能培养,由各课程的实验课完成。其中基本实验有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微波技术实验。总计6个基本实验和3个选做实验。第二层次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它由3个课程设计和1个基于工程设计软件的综合微波系统设计组成。第三层次是为部分优秀学生设置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实验室,特别是创新实验室或大学生科技中心,完成自己拟定的课题或参加教师的科研。

四、立体化教材、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建设

根据该学科的发展,研究“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去重消繁、除旧布新,不断纳入新的理论与技术,同时编写出版独具特色的系列精品教材。根据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整合,编写出版了反映微波工程课程改革的立体化教材,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微波技术》及其配套教材《微波技术学习与解题指南》、《微波技术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微波技术—测量与仿真》,已被国内20多所院校作为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出版了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系列教材《现代微波技术基础》和《微波测量与实验教程》,出版了国防科工委“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天线技术》以及《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材,并编写了《双导线传输线的阻抗测量与阻抗匹配实验》、《微波工程射频训练系统实验》、《微波虚拟仿真实验》实验讲义。

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并开发研制相应课程的课件。在满足课堂教学的同时,所开发的课件应具备网络远程教学功能,为面向新世纪“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套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建立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微波技术基础”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包括课件、电子教案和国家名师授课全程录像、微波工程仿真软件、大纲、习题、学习要点等,近5年访问次数达3万人次,教学资源已被多家教学单位下载,供兄弟院校在教学中使用。同时,建有“电磁场与电磁波”省级精品课程网站。为配合教学,积极开展了微波工程系列课件的开发,所完成的“微波技术CAI”和“电磁场与电磁波CAI”课件分别获得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多媒体课件一等奖,被30多所院校使用。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团队建设

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目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强化教学后备力量的培养。充分发挥团队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的作用,注重梯队建设,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课程组为纽带,形成科研和教学梯队。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为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增强团队整体承担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努力形成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局面。团队高度重视国际交流,积极推动学生联合培养和教师国际竞争力培养。

多年来,团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青年教师专业素质进行培养,通过教学实践、参加国家及省部级教改、科研项目和课程建设,不断提高青年的教学、科研能力。团队始终明确一个理念,即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必须紧紧抓住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放,全面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及管理办法》、《青年教师试讲制度》、《组织开展本科教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评选工作的办法》等规定,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团队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名列学校各院系前列。通过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培训或学术访问,达到整体提升教学团队素质的目的。同时团队还严格把关,对调入或留校的每一位申请者进行严格考查,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以及本人的发展潜质决定是否留用。

经过几年的实践,上述措施已产生良好效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包括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黑龙江省骨干教师等。此外,团队还按照教育部关于“教授上讲台”的要求,安排全部教授为本科生讲课,并将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传授给青年教师,从而使学生能听到学科、专业带头人的课程,了解学科前沿知识、领略科研成果。在完成本课程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同时,还接纳了国内多所高校的教师来本专业进修共计20余人次。“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赵春晖,张朝柱,赵旦峰. 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的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优化[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15-18.

[2] 吴宁,冯博琴.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9.

[3] 李九生,叶强,王秀敏.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30(4):63-64.

篇8

由于学校BBS网络教学平台的运行受阻,经同学们提议建立了“11数学精英”“12化学”两个QQ群。学期初我们就发现,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程、教案感兴趣,问及原因是他们想了解总体的教学内容和老师讲解的重点。大学物理课程因其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其中有各种版本的教学课件、教材和学习指导书。利用群共享空间笔者将教学课件、不同教材特点说明、指导书名录、章节总结、课后补充习题及时上传,学生课后下载,既免去了课上听讲时的忙乱和应接不暇,又可以比较完整的了解教学要求,在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学生反映,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课后的自学。网络也为课后的答疑和讨论开辟了新的通道,学生学习、作业中的问题,及时提问,教师可以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好为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提供了及时反馈。实践表明网络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使得教学形式更为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网络联系的密切使得师生间的交流从课上拓展到课外,增加互动环节,对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科学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到了良好的反馈和指导作用。

二、小组学习机制的引入

学生之间由于彼此知识的差异、自身原有知识与当前学习知识间的差异,在学习和对话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激起认知上的不平衡。在以理解和达成一致为目标的交互式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彼此对比认知结构的不同,产生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教师作为主导者,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时机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自主研究、合作讨论的积极性。在这个试图达成意义一致的过程中,理解的责任为小组成员所分担,减轻认知能力差距带来的压力,为小组成员提供情感支持。作为小组对话的领导者,教师针对学生已有水平提出适当的问题,在其产生困难的地方提供纠正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内容。例如,每一章内容的归纳总结,重点习题的分析,以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内容准确、逻辑严谨、认证和分析顺理成章,但多数学生依然是忙于记录,来不及思考,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在学期初就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在学习的每个阶段练结归纳。各章结束时,每个人各自完成自己的小结,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一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表达对重要知识点、问题分析的理解,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讨论方式尽可能地使全班学生参与进来。代表小组的发言者肩负着责任,能够更加认真地准备讲解,这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课堂交互式教学的探索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仅局限于课堂上单一讲授或仅采用PPT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的探索初衷之一。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基础上,根据具体课题设计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问题,层层递进,相互渗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和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物理图像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知识意义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的追求。在一些具体课题的教学中,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例如,交流电的产生讲授:问题1:是不是所有导体通电后在磁场中一定会受到力的作用?交流讨论:通电,垂直于磁场的金属杆运动,说明受力;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场方向,可以使运动反向。但其平行磁场时不受力。问题2:磁场对通电矩形线圈如何作用?分析:安培力对线圈各边分别作用,合力矩使线圈转动。问题3:过了中性面后,如何使线圈继续旋转?讨论: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电流方向。在两种方式中,改变电流的方向容易些。问题4:怎样才能使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就及时改变电流方向?分析讨论:用两个半圆铝(铜)环构成换向器,两个半环分别接线圈的两端,两个电刷接电源的两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经学习小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课堂上,小组代表发言,同学补充,教师总结,使得这一知识得以顺利掌握。在这个环节,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学生有兴趣有疑问才有继续探索的热情。如果问题本身毫无新意或超过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结果必然或是不屑一顾或是知难而退。因此,教师的备课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恰当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响应预测。学生从最初的被动听讲、忙于笔记到逐渐适应问题的逐步分析,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专题讨论,必然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如何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使得这一教学方式得到有效的实施,的确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们的对策是课堂精讲,把一些易学易懂的问题和思考题,放到课后的自学点拨中。比如每一章的阶段总结和习题课,我们是在指导学生总结和典型习题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做出点评,强调或纠正其中的问题,教师的归纳总结和补充练习则放在课后教学文件的传输中。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效果

参与我们实践的11级数学专业和12级化学专业教学班的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大有收获,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学习的热情高涨,形成了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学习气氛。这是让我们最为高兴和期待的。大学物理教学班期末考试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交互式教学模式下考试结果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2013—2014第一学期大学物理2-1大学物理2-2全校平均及格率56.8%全校平均及格率65.3%教学班及格率82.8%教学班及格率98.7%教学班平均分71.0教学班平均分83.4特别是经过第一学期的适应、磨合后,在第二学期的期末物理2-2考试中,11数学、12化学两班及格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7.3%,平均分分别达到了84.7和82.0分。整个教学班的成绩居全校第一名。

五、结论

篇9

【关键词】电磁场与电磁波;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门知识密集、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且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的技术学科,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卓越计划”所要求的。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培养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所在。电子信息类各种专业课程中,《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信息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的前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是学生学习微波技术、天线、光技术、雷达技术、电气技术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属性、分布参数系统的主要理论、分析方法等,并为以后从事微波电子应用技术、通信工程准备必要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教师的课堂讲授,由于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和缺少实验,学生不仅分析电磁现象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而且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笔者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从几个方面去探讨《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提高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数学推导繁琐、公式繁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很多学生把这门课当作沉重的负担,学起来易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必备的基础理论部分,坚持严格把关,奠定坚实基础;在理论教学时,适当增加近代分析工具的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纯粹的理论课程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虽然《电磁场与电磁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电磁波的应用已广泛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身边的电磁场应用的例子,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对掌握本课程有很大帮助。比如,可在绪论中讲解电磁炉的原理,指出对应的理论部分。对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比如手机短信的发送、传播及接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大量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很好的贯穿理论知识,还可让学生切身感受学好本课程的必要性。

三、应用启发式教学

高等数学是《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先修课程,尤其是矢量代数、矢量微积分、微分方程与特殊函数等是本课程必备的数学基础。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界面上自由电荷面密度为0时,静电场电位的导数满足,另外,电位是连续的,单从数学上看这两个关系式似乎不能同时成立,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角度认识电位,上述的边界条件是成立的。再如关于电流环轴线上的磁场,通过计算得到其方向是沿着轴线方向,这里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磁力线是闭合曲线,但电流环轴线上的磁场始终沿着轴线方向,怎么才能闭合呢。类似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物理等知识进行解答,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的一些内容包括介质的极化和磁化、电磁波的传播、反射和透射等内容,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和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引入多媒体技术授课的同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板书授课模式。在一些关键性的公式推导过程中,板书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这种授课方式相对来说速度较慢,可以让学生绷得很紧的大脑神经得到适当的缓冲,也有适当的时间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果。因此,要把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调整好讲课速度,重点难点体现在板书上,以引起学生注意,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取百家之精华,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研制多媒体课件。课件中绘制的图形和动画要达到立体化、动态化、色彩化的效果,使授课内容丰富,紧密与现代科技发展相关联,并根据课程特点、专业需求以及每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电子教案进行实时修改。

五、加强实验教学

电磁场电磁波实验是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飞跃发展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1)加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实践课和理论课的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根据实验教学的要求,保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让理论课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兴趣所向。(2)试增加实验教学,修订实验计划和大纲,编写实用的实验指导书。为了保证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实验内容应不但具有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还要具有研究创新性;不仅使学生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适应开放实验室的要求,实验教学既要有实验理论教学,又有实践部分,即包括基本部分实验内容、设计性部分实验内容和综合性部分实验内容以及研究创新部分内容。使实验的教学层次分明,使学生的实验兴趣得到提高,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六、总结

总之,笔者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结合《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特点,改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法与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2]吴朝建.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全开放实验教学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l,2l(1):108一111.

篇10

关键词:创新 《电工基础》教学 应用

创新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欲望强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职业学校《电工基础》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个性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操作者,必须树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在《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安排既要源于教材,又要不囿于教材,强化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注重充实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要改变现有教材中对知识点的陈述性排列结构为小课题探索研究性矩阵结构,强化知识点的建立过程教学,将平铺直叙、权威定论式描述方法改变为论证求解、层层剥笋、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问题研讨方法。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上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材权威诊断性知识点的继承性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现象、总结规律的开拓性学习。

如我在设计“电磁感应现象”定性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教案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并通过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创新设计导体运动、磁场不动的实验和磁场运动、导体不动的实验,独自进行验证并评价观点。把操作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自主探索发现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规律,让学生分享创新发现的成功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原有的教学手段诸如挂图、幻灯片、录像带等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手段创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便于创设情景,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认识,特别在谁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在《电工基础》绪论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职业的挑战将更加复杂多变,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职专生要有关注自身未来前途命运发展的危机感,从而增强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教育学生要胸怀爱国之志,增强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紧迫感。列举本校优秀毕业生的自主成才的具体事例,从而激励学生增强创业成才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15-2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以思维训练为目的,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激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对学生的创新观点及合理想法进行评价。

四、进行教学评价创新,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走出单一以分数评价的误区

更新传统的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学生学习质量好差的绝对静态评论标准,代之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取精神、课堂协作、学习行为表现、自主探索能力、成绩上升幅度等发展过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相对动态评价标准。力求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

我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以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个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为评估依据,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在做学科成绩评价时,将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时的行为表现、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是否积极完成作业等作出定性评价,按照20%―30%的比例纳入考试总成绩,作为平时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成绩分数,以解除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改变原来的“辛勤耕耘者未必有好收获”为“辛勤耕耘者一定有好回报”。让理论基础较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潜力分或教师的心理期待发展分,从而保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上进心,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