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复习资料范文

时间:2023-03-20 00:0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复习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篇1

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

加:

1、自西向东拨动 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逆时针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顺时针 方向转动

2、中国东西大约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 北纬40度,东经116度 。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

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 指向标一般指北方。

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

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

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篇2

关键词:引导阅读;课本素材挖掘;并联法;串联法;归纳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1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特殊阶段,既承载着巩固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责任,也肩负着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升学考试的任务c要实现这双重目标,就要求教师在短暂的复习阶段有实现优质高效教学的措施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无疑是实现优质高效总复习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近几年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在总复习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对课本的使用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复习资料取代了课本。新课一结束课本即被抛到一边,教师照着—本或几本复习资料展开复习,学生跟着教师和资料转。由于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多以地、市为组织单位,各地的考试科目设置及学科的考试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复习资料的版本众多,质量良莠不齐,追求篇幅而不重视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复习资料制约学生学科思维形成的后果,课本所贯穿的课标思想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科内涵也得不到充分挖掘,最终导致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使总复习教学成为单一的应试过程。

二是习题影响了回归课本。进入复习阶段后,许多教师都把习题当成学生落实知识的法宝而实施“题海战术”,课前练习、随堂练习、反馈练习、课后练习等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忙于完成练习任务。我们并不否认复习过程中习题对巩固知识的重要作用,但许多习题仅是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既占据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又削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结果是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而素质和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三是考试削弱了回归课本。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考试侧重点,这就使得受到考试压力而习惯围着试题做文章的教师们顾不得去对课本的内涵进行挖掘,把备课时间大多花在琢磨考什么试题上。另外,过多的单元考试、模拟考试、联合考试等也用去了不少时间,使得复习因时间紧迫而“冷落”课本。

四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了回归课本。尽管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提出了很多年,但应试教育仍然在部分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坚守的也还是“考分高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这必然影响复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挖掘课本内涵的积极性。

事实上,课本虽然并不尽善尽美,但现行初中义务教育化学课本是专家团队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下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编写而成的,既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考虑内容的科学性,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还在突出时代性、关注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有充分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素材宝库。学生要实现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知识的巩固,都离不开课本这一学习参照的样本。可以说,课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介质与载体,而且这种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学生在新课学习阶段对课本内容的把握很多还停留在粗浅的层面,若复习时教师脱离学生学习实际,感兴趣于课本素材以外的“广征博引”,貌似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或分析问题的能力,实则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教师的复习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围绕着课本素材去展开,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目标的确定性。当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散在课本不同地方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时,就会使学生感到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当教师要求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文字对问题作出准确的描述时,就会使学生体会到课本陈述的严谨性。当师生一道对课本的图片、表格等作出全面的剖析时,就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丰富内涵。取材于课本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学科的“味”之所在,更快地建构出自己心目中的“化学形象”。

教师在初中复习阶段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机会“回味”课本的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使学生理解化学学科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化学学科知识框架,提高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我们倡导在初中化学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在新课改以来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此,从以下几方面举一些实例来说明(以下使用素材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加深理解

阅读课本是复习中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的形式之一,在使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化学用语,加深对相关概念、原理的准确理解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复习溶液有关概念时,引领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叙述,分析课本实验设计,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结合过去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较好地理解“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还能体会到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必须以“在—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里”这二点为前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较自然地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对学习初期形成的诸如“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其他任何溶质”等一些片面理解也会消除。

复习过程中适当通过课本阅读来解决问题的内容还包括新课学习时所做的实验现象记录、活动探究的讨论结果、课本图片、课本“资料’栏目等。学生在认识变得更深入的复习过程中去阅读课本,与新课学习时的阅读课本相比,能更有效地将零散、孤立的东西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联系,使相关知识变成彼此间相联的整体,实现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达到强化记忆、增强理解、启发思维的效果,温故而更好地知新。

2、强化对课本素材的挖掘

我们并不提倡简单使用课本素材,更看重的是对课本素材的挖掘使用,举以下几方面的例子具体说明。

2.1 注重对课本素材内涵的拓展挖掘

例如,在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课本里有一幅插图(如图1),在复习时,让学生从这幅图里找出能得到的信息,再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拓展延伸。学生从图中不难发现该图形象地说明Mg、zn、Fe、Cu四种金属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区别:有的有气泡冒出,并且冒出气泡的快慢不相同,有的没有气泡冒出,并由此判断出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但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出隐藏着的另一个信息: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必须要在同一条件下才能比较(比如相同大小形状的金属、相同的酸、酸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也要一样等),让学生体会到在化学实验中必须重视“对比”的条件。

又如,在复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时,课本上有物质电离以及溶液之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它们隐含的信息是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使学生最终理解“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能发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借助该图分析反应前后离子种类的变化,不难发现,反应前后减少了H+和OH-,增加了H2O分子,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反应后离子种类的减少。借助该图使难于理解的内容形象化,从而顺利突破难点,解决大多数学生在复分解反应这—重点内容上理解和应用的“瓶颈”问题。

2.2 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素材命题

在训练题和考试题命制时,注重应用课本素材也是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的有效手段之一。也可以选择一些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素材进行命题,以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要求学生以课本第三单元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为背景命制一道选择题,教师先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原理,阅读课本关于“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的相关内容,依据质量与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选项设计,最后综合提炼学生的设计,形成以下具有四个选项的选择题: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电解产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O2。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B.氢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氢气和氧气的密度比为2:1

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课本关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以及质量与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都能变得更加清晰,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提高。

2.3 充分利用零散的课本素材进行知识的整理

学生参与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课堂讨论交流,这种交流需要基于问题而展开,课本素材就可以作为挖掘问题的“原材料”。课本图片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平台。

例如,在复习“酸的通性”时,学生很容易背出酸的五条通性,但不能灵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对应酸的五条通性的实验或图片,学生不难从课本的上下册中找出四幅与酸的通性有关的图片,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把分散在课本不同地方的几张图片(如图4所示)集中呈现出来,要求学生讨论归纳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能得出酸的哪些性质。可以用:“这幅插图有什么实验现象?隐含了什么化学信息?描述了酸的哪些化学性质?你能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感知知识内涵,理顺思维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学生对课本中零散的知识整理归纳的方式,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还使学生掌握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3、建立课本知识间的联系

如果回归课本只是要求学生去翻书,或把知识简单地重复罗列,是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不会有好的复习效果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课本知识间的联系。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3.1 采用“并联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引导学生把分散在课本里具有并列逻辑关系的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时,可以借助物质的分类,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内在联系进行如表1所示的“并联”回归。

再在表1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各种化学反应类型按物质的类别进行归类,如表2所示。

使用这种方法能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了简单的罗列,学生不但对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物质的分类更加清晰,更有意义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3.2 采用“串联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把分散在课本中具有隐性联系的相关知识同时“串联”呈现,让学生回归课本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以某一种物质为核心,将它各方面的知识和与它相关的物质串联起来。以Fe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复习为例,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

①关于铁燃烧:铁燃烧的现象有哪些?生成物是什么?铁能代替红磷作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检验物质吗?某一铁丝不能在刚收集的一瓶氧气中燃烧,原因有哪些?

②关于铁生锈: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是与什么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铁锈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③关于除铁锈:要除去铁表面的铁锈可以用哪些物理或化学方法?用什么物质除锈比较简单?除锈过程发生了什么反应?

④有关铁的置换反应:铁与稀HCl、稀H2SO4。或一些可溶性盐发生的置换反应,生成物中铁的化合价是多少?H2、C可与铁的氧化物置换吗?工业上用CO还原铁的氧化物也是置换反应吗?

⑤一些含铁物质的颜色:单质铁的颜色?还原性铁粉的颜色?铁锈的颜色?含有Fe2+溶液的颜色?含有Fe3+溶液的颜色?Fe(OH)3沉淀的颜色?

学生回归课本,找到了这些知识的落脚点,不但再次熟悉了相关知识,更体会到了各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实现了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完成从熟到巧的学习过程。

3.3 采用“归纳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把课本中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对比、归纳,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

例如,在复习“探究性实验”时,课本利用磷燃烧探究的实验有三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5所示)。

三个实验都用到了白磷或红磷的燃烧,燃烧的现象相同,但实验的目的和结论各不相同。复习时,要求学生归纳各实验的目的、现象和结论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如图5中的第一个实验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是为了消耗瓶内的氧气,从而使瓶内气压减小,通过倒流到瓶内的水的体积来推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该实验装置不能漏气,瓶内红磷必须足量;第二个实验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消耗了白磷和氧气,但生成了新物质五氧化二磷,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该实验装置不能漏气,但白磷的量不影响实验结果;第三个实验是探究燃烧的条件的,铜片上有白磷和红磷,水中也有白磷,通过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通过热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与足够的氧气接触。该实验中白磷的量不能多,否则会污染空气。

篇3

中考前夕,我在南师附中听了一节南京树人国际学校王志洪老师的市级地理公开课,课题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复习课,这一节内容原本出自人教版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本节内容在南京市当年中考指导中没有做出过多要求,一般在中考前夕由于课时有限,很多地理老师都采取精简教材内容的方法,将重点知识点“拎出来”给学生重点消化,对于那这些考点中没做安排的“无用”的知识点就一带而过,但是王志洪老师仍然在课时很紧张的情况下,利用一个课时的宝贵时间复习了本节内容。

二、案例描述

(略)

引入(学生分成四组,分发学案)

(开门见山)老师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带领学生快速简要地复习农业的概念、分类和地位,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相关的填空题。

师:我国各地的自然化境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业的分布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课件展示P100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师:(点击鼠标)在图中闪烁出现东西部地区的分界线(红色线条)。

师:(提问)谁能说出这条分界线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学生举手回答(十分踊跃):400mm。

师(拓展提问):这一条分界线还有哪些地理意义呢?它又经过哪些重要山脉呢?

学生思考同组讨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课件展示八上课本P39图2.2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生:(课本翻至P39观察该图),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经过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师(过渡):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差异是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差异。(指导学生回看图4.13)

请说出东西部的农业部门有什么不同?(老师指图)

生:共同说出东部的主要农业部门(种植业、林业、渔业)和西部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牧业)。

师:我国农业的另一个地区差异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异。(课件展示P101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师(提问):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呢?(课件投影展示表格)

生:回答(秦岭―淮河一线)。

(师指图4.14逐条指出表格中的各项内容,学生分组说出答案,并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师:我国农业南北方的差异在我们学习的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有着具体的体现。(课件展示八下P4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生观察投影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扩展):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各个地理区域的农业都存在着差异。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显著的差异。边讲解边展示投影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比较表(学生对照学案中的表格)。从自然特征、气候类型、地形类型、牧区名称、牧场类型、代表牲畜、农业分布区、种植业类型几个方面比较。

生:两组同学由前到后逐一说出答案(个别回答有误的老师引导看书找出答案)。

(学生根据回答和投影答案填写学案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的表格)

师(展开):我国农业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地理区域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在八下第六章至第八章中我们所学了新疆、黄土高原、台湾、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等几个地区,这几个地区的农业也存在着差异,以下我们进行简单的比较。看表格(投影表格)――我国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

生:(另外两组同学)翻阅课本,参照课文内容说出表格中大部分的答案。

师:第三组同学在表格中新疆的农业发展条件学生分析不够全面,说出有利条件忽略了不利条件,其不利条件是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需要说明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对于台湾的农业一栏能将“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东南盐库”、“森林之海”和“亚洲天然植物园”几个美称也一并说出来非常好。第四组同学珠江三角洲一栏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就是本节P107的基塘模式。(展示投影P107图4.22基塘模式示意图)。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作物熟制应该都应该是一年三熟。

(学生根据老师纠错后的答案,结合老师投影显示填写学案中的相关表格)

师(再次展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农业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世界地理部分我们学习了欧洲西部、美国、东南亚、印度和巴西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涉及农业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怎样呢?我们也来比较一下。

投影展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西部、印度、东南亚)的农业差异图表。

师: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阶段已经复习过,请直接按要求填空(快速翻阅复习资料的相关章节)。

生:四个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美国农业部分用顺口溜的形式出现:高度机械专业化、畜牧位于东北方、南部棉花种植广、中部北部小麦旺、中部平原玉米香、大豆世界高产量。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学生按课件出示的答案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师:以上我们比较了我国农业的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和世界地理部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差异,农业发展之所以存在地理差异是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为了使各个地区的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师:课件展示四个表格,答案部分用红色字体突出闪烁。师生共同重点总结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

……

三、案例评析

我市初中地理学科为考查学科,虽然分值不多,但是在以分数定胜负的现实面前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课时又很紧张的情况下,许多老师面对中考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通常中考前夕很多老师都会感到每周两个课时已经很难满足复习的需要了,想方设法提高复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的目的。然而因为课时不足,有些老师往往在考前就采用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围绕考点对中考考点中较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的“无用”知识点进行删减,以达到节约复习时间的目的。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一些章节被删减后,学生的知识产生系统性缺失,有时还会造成知识衔接不上、断层等现象,复习效果反而不佳。部分老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练习,致使师生都非常疲惫。

虽然王老师复习的这一节内容并没有多少知识点出现在当年的中考考点中,但是,王老师仍然用了一个宝贵的课时来复习这一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内容。听完这一节课才知道,王老师的这节课实际上是以复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切入点,立足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比较,延伸到更小范围的农业地区差异(省区)和扩展到更大范围农业的地区差异(世界范围)比较。实际上在我看来,王老师设计的这一个课时的复习内容,其目的不只是复习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体系完整的条件下将初中地理三本书(七下、八上和八下)的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学案在课堂上边复习边练习,几张表格的内容就已经囊括了众多的中考考点,重点图的比较练习是这一节课的最大亮点。如,四大地理区域图、南北方地区图、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图、美国图与印度图、欧洲西部与东南亚图等。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其割裂,为了复习而复习。

学生在整节课中动用了三本书和一本复习资料,还要不断地回答问题,看起来学生整节课上都很繁忙但是收获颇丰,这比课后做几张复习题的效果要好得多。不过,这样的一节课在课前老师和学生还是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和预习,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否则在课堂学生活动将难以开展,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所以要想在复习中利用这种方法获得好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学生的基本学情来设计合理的方案。

篇4

一、资料选择要合理化

这些年来,中考复习资料门目繁多,教师本人要多看几种资料,然后认真筛选,精心指导学生选择一本合适的资料使用,彻忌多。一本较好的复习资料,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内容丰富。内容应包含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的所有知识。②理论系统。系统而简明地叙述有关知识,方便理解与记忆。③例题典型,忌多。④习题新颖、全面。习题首先要全面,各种题型和知识点都能覆盖;其次是题型要新颖有趣,能吸引学生去做,去钻。习题忌多,否则吓倒学生。⑤方便使用,难度恰当。以课本为起点,逐步加深,达到巾考要求即可。忌难,以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基础知识要系统化

数学是一门系统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讲授新课上,不太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课本原有的各章节的复习,虽有一定的系统性,但课本各章节的编排是兼顾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年龄特点,各章节有的内容重复,有的知识分散。因此在总复习时,应注意对教材加以综合,突出其内在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复习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初中数学课程可分为: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五大块。在复习时,可以利用提纲式或图表将所学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理等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例如在复习四边形时可列出 这样有利于学生比较性地理解,事半功倍。复习时彻忌知识散乱,不系统。

三、重点知识要强化

初中数学的所有内容都是基础知识,都应该学好,但其中的知识点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时要认真钻研考试太纲,仔细研究教材,将教材内容分为不必复习、粗略复习和重点复习三类,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于重点知识要反复强调,还要进行专题复习。比如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形、四边形等。对于课本知识在复习时彻忌一刀砌,不分轻重,这样增加学生负担,浪费学生的时间。

四、例题选编要精化

复习课的例题要精选,题目要有代表性、层次性、可变性、针对性。要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目标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薄弱环节。编选例题时彻忌计算繁,难度大,甚至超纲。在复习方程、统计与概率时,常采用题组的形式,即把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小编写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题。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用题组形式。解下列方程:(1)a/b=tanA(2)(1+x)2=5x+5 (3)x2-2x-1=0 (4)3x2+2x-1=0本题组系统地表达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以题组的形式编选例题,能很好地将问题深入,覆盖知识点的各种情况;有利于铺设台阶,让学生阶梯式地掌握知识。在复习综合证明时或几何计算时,最好编选一些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例题。例:如图,在矩形ABCD中,M是AD边的中点,P是BC边上一动点,分别作PE∥CM,交BM于E,PF∥BM,交CM于F。

(1)证明:BM=CM

(2)证明:四边形MEPF的周长为2BM

(3)当P点在BC的中点时,判断四边形MEPF的形状,并加以证明

(4)要使四边形MEPF是矩形,AB、BC应满足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这道题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能将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特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几何证明、探究题。问题的难度是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五、解题教学要多样化

一题多解,既能使学生广泛地、综合地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又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解题的最隹途径。 如解方程x216x+60=0,我讲解了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又如: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右图,按规定∠A应等于90度,∠B、∠D应分别是20。和30。,王师傅量得∠BCD=142度,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为什么?

要求学生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结果同学们叙述了7种不同的证法。

1)结BD利用三角形内角各求得∠BCD=140度,得出解答

2)延长DC交AB于E,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得∠BCD=140度得出解答:

3)延长BC交AD于F,解法与2)类似;

4)过点c、作AB的平行线CK,交AD于H,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互补的定义,求得∠BCD=140度,得出解答;

5)类似于4),过点c作AD的平行线DP,交AB于T,得出解答;

6)过点D、c分别作AB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得∠BCD=140度,得出解答;

7)类似于6),过点c、B分别作AD的平行线,得出解答;

我比较了各种方法的异同,并鼓励他们对待同一问题就要这样去寻找多种解决途径。

一题多变,就是引导学生在解答某些数学题后,再进行观察、联想、判断和猜测,对数学题的内容和形式、条件和结论等作进一步的探索,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如变题设、变结论,找条件、探结论等。加强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视野开阔,同时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在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有这样一题

如右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圆O交BC于D,过D作DE上AC于E

(1)求证:BD=CD

(2)判断DE与圆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变式1)将AB=AC与BD=cD互换

变式2)将过D作DE上AC于E变为DE切圆O于D,探究DE与AC的位置关系

变式3)如果点0是AB上一动点,则有A点在圆O内和圆O外两种,那么BD与CD是否还相等,DE与圆0的位置关系是否变化等。这样的变式训练可以帮助同学从题海中跳出来,从而节约大量的时间,因为时间对初三学生来说是多么的珍贵。

六、作业、考试要适量化

复习中的作业教师先要准备好,要充分注重质与量,忌多,忌难。因为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业题应以基础题为主,适当布置少量的有一定思考性的题目和综合性的题目,分量要适当,应让85%以上的同学能顺利完成,作业题要有梯度,对不

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

有的教师认为,应把考试题目出难一点,把标准定高一点,把分数压低一点,让学生的压力增大一点。动力就强一点。这好象很有道理,但实际效果并不隹。因为初三学生本身就有升学的压力,处于紧张的复习期间,家长、学校、各科任的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够很了,再把分数压低,只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没前途。不是数学学习的料,对数学学习心灰意冷,失去信心,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复习过程中考试的密度不宜过大,难度接近中考即可。这样样学生看到好成绩,就会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更大了。

七、解题格式要规范化

解题格式规范,就是层次要清晰,表达要准确,步骤要明朗。解题时,要有理有据,层层推进。以确保数学的严密性。例如解分式方程就分为1)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3)验根。学生在解题时通常忘记验根。又如分式的化简求值,应先将分式化简,然后再代数求值。几何证明题更是应步步为营。在总复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时要做好榜样,彻忌解题的某些步骤省略。因为教师的板书就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如果教学时教师不注意,为了多讲几道题,虽然讲出来,但没有写出来,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所以无论是讲解例题,还是评讲习题教师解题都应规范化。

八、复习方式要多样化

篇5

关键词 初中科学 高分人群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要提高初中科学高分人群,要靠老师教授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1授之以“鱼”:合理安排学习活动

我校有教师教学六步法:三次备课、分层授课、全批全改、个别辅导、阶段测试、分析调整。

三次备课这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核心。分为备教材、备学生、定教法;定教案、改教案、查教案;反思、小结。

在备学生这个环节,笔者觉得是培优的突破口。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在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道较难的挑战题,让有能力的同学尝试完成。

分层授课中,尤其是在目标分层中,我们要做到三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问题、不讲学生一学就会的问题、不讲学生讲了也不会的问题。

在如何解放优秀生的问题上,分层作业是一种较为妥当的方式,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因人而异。我们大致可以把作业分为:基础类、培优类、提高类。

选择完成“提高类”作业的同学,可以适当的减免“基础类”的作业,让优秀生不在基础类的作业上重复做无用功。同样对于这些极具特长的学生,我们要有单独的一套评价体系。

所以在教学上,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授之以“鱼”,教师需要准备要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2授之以“渔”:引导学习科学方法

陶行知:“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学习要有信心、决心和恒心,除了“三心”之外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学习的几个意识:

学问意识:相信很多教师都跟同学们再三强调过学问意识,善于在问中学、学中问的同学,往往都善于动脑,敢于发言。其实,每一次问和答的过程,对于大家都是一次提高的过程。育才六步学习法的最后一点也正是多想多问。

学习意识:古人说,“学而时习之”,其实,这个习指的就是不断练习反复练习的过程。因此,学习就是要学还要习,也就是要充分的练习。

超前意识:作为优秀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优秀生都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在此前提下更要超前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功课。

3授之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于一体,且是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很强的科目。因此,在学习科学时需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近几年来,中考科学试题中常常出现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还有小实验,而且实验题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中考卷中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表格设计、物理电路图的连线(滑动变阻器必须将其连在阻值最大处)、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画图时要注意海水始终成弱碱性)……实验考查的内容占50%之多。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

学校方面可以在每学期组织相应的活动, 如科学实验社团,开展“超级实验室”,育才杯科学科技节,育才杯实验技能竞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授之以“梯”:合理搭建学习支架

整合就是合理搭建学习支架。这里的整理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指的是对材料的整理,各种学习材料、教辅资料、试卷练习等等,数不胜数,而这些都是宝贵的复习资料,应将它们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其次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每节课后、每天放学后、每周休息时,我们都应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便于记忆和运用。记忆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5授之以“时”:给予从容学习时间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他们善抓机遇,不放过任何一次

机会;懒散的人是时间的仆人,他们虚度年华,常常感叹生不逢时。帮助学生学会安排时间,挤时间是一门学问,叫统筹学。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总复习方法

在九年义务教育即将结束之夕,对三年初中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总复习,很有必要。初中数学总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而且初中三年数学学习之后的一个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求纵不断线,横不断面,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了科学有效地安排好复习,使学生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归纳、消化、提高,进而有一个质的飞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初中数学总复习五法,在此,丢个砖头,愿与同行探讨。

一、制定复习计划,逐步完成初中总复习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而且,复习是一个长而且艰难的过程,初中学生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是有必要的。初中总复习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根据学生实际而制定。此外,计划应该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律,既要有总计划也要有小计划。例如,在安排学生练习作业的计划可以这样制定,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模拟试卷的制订。为了学生自身发展,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以做到师生共同努力很好的完成初中数学总复习。

二、教材是方向,复习要以教材为基础

以课本为主,特别是进入新课改的年级,问题设计的角度可能要新,对能力考查要求比较高。根据这些特点,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应在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复习基础上,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千万不能丢下课本,以资料为主。否则将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之中去,在题海中苦苦挣扎,以至于把学生弄得疲惫不堪,得不赏失。在充分利用教材时我们还应该重点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地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不清就会思维混乱,错误百出。概念也是学好公理、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方法以及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概念不清,计算、推理就会发生错误。因此,在复习中要充分认识、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复习,把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放在首要地位。

2、准确记忆,灵活运用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是进行推理、论证、计算的依据,它们本身的证明方法一般又都具有代表性,因此,不但要牢记,而且要记准,同时也要掌握它们的推导、证明方法,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否则,若记不住,推理论证计算无从说起;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用了配方法,这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再如勾股定理证明用了割补法,不但在平面几何中很有用,在今后学习的立体几何中更有用,这对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则采用的是间接证明的同一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明方法。若记不准,推理论证、计算就会出现错误。对于它们的典型推导、证明方法不掌握,数学基本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用了配方法,这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再如勾股定理证明用了割补法,不但在平面几何中很有用,在今后学习的立体几何中更有用,这对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则采用的是间接证明的同一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明方法。

三、不断总结,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课效率的高低及复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在复习方法的选择,因此,教者应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出学习方法。例如,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把整个知识进行分类并总结为各个专题复习:(1)数与代数式;(2)方程、方程组及应用;(3)函数概念和几种常见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4)关于线段、直线和角的问题;(5)关于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的问题;(6)关于四边形的问题;(7)圆的知识;(8)统计学知识;(9)中考试题分析与训练。这样分类的复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注重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经过对基础的巩固复习,知识点的整理疏通后,综合的模拟训练就成了复习过程中的重点了。模拟训练时可以从省、市、县调研试卷、综合练习册、自编试卷中精选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评讲。以便把学生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因为前面通过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的模拟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以及模拟试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以对中考命题趋势的准确把握和中考信息的判断为基础;以摸中考题路、题型,抓中考重点、热点为核心;以讲授审题方法、解题规律、点拨应试技巧和思路为切入;以知识迅速积累、能力快速提升为目标,达到提高学生中考总成绩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第三,根据近几年中考命题情况进行复习。

五、查漏补缺,达到复习最佳效果

篇7

1.“导学案”以文本的形式将课堂知识体系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所有教学要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同时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为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此外,“导学案”还可以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材料、随堂记录本以及学生的课后复习资料,可利用的方式和价值多种多样。

2.“导学案”中的教学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通常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经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对比分析、读图析图、归纳总结等一系列缜密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成。因此,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的自学行为,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

3容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很容易能找出知识的主线,形成知识脉络。此外,每个“学案”中都附有课堂检测题,可以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检测和反馈,从而帮助教师准确、全面地掌握课堂教学的效果。

4.“学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学案”规定的内容,加之,“学案”的设计本身就具有层次性,且学生之间还可以互帮互助、合作探究,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非常有利于杜绝有些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参与的现象。

“导学案”使我的教学方式实现了重要的转变,它有着许多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导学案”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慎重。有的问题很简单,答案一目了然,这类问题就没有必要编写到学案中去,“学案”的设立在保证“梯度”的同时,还应具有探究的价值。因此,我对“学案”的定位可以形容为“跳一跳,摘桃子”的高度,要让学生通过“学案”,学会怎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对照教材抄写答案的教学资料。

2.“导学案”的特色就是容量大、效率高、拓展深。由于初中地理课时少,加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层次,阅读教材的速度慢,不知道如何从各种文字、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探寻答案。因此,在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到课程进度较慢的尴尬,内容设置过多,就难以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保证了课时,又达不到大容量、深拓展的要求。多次实践的经验告诉我,问题的症结还在学生,对于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方法和能力,教师还需要多加引导和训练。

3.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采用“导学案”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选择性的使用“学案”。此外,教师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个性化的设计,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学情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延伸,既要培养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又要彰显教师的个人风格,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篇8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知》(皖教基〔2018〕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2018年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考试报名

2018年中考报名工作由各县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应届毕业生由就读学校根据本校学籍管理系统在籍在校学生名单组织集体报名。历届生或同等学力者,到各县区招办报名。在我市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根据本人意愿,可在流入地就读学校报名参加考试录取,也可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录取。在县区外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我市户籍学生,自愿回我市县区报考升学的,到户籍所在县区报名参加考试录取。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须集中设立报名点,接受回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的学生报名。

市直有关学校及市经济开发区学校初中毕业生中考报名工作今年仍纳入谯城区统一管理。

二、考试办法

(一)命题

2018年全省统一中考命题由省教育厅根据《201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统一组织。

(二)考试科目与分值

由省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化学。具体分值: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其中听力测试30分),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共150分,物理与化学合卷共150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与化学实行闭卷考试。思想品德与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允许携带教科书等相关材料。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正版学生字典。各学科考试均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2018年初中毕业体育考试和理科实验操作考试满分值分别为60分、15分,考试成绩均计入中考总分。

2018年阜阳市国学经典教育考试满分值为100分,按考生考试得分的10%折算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具体事宜按《阜阳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国学经典教育考试工作的通知》(教基〔2018〕100号)执行。

生物和地理学科结业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安排在5月20日前后进行,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听力残障学生中考免试英语听力的有关规定具体如下:

1.免试对象。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纯音听力检测结果为每侧耳的平均听力损失都等于或大于40分贝〈HL〉的听力残障考生。

2.申请程序。(1)学生本人提出免试书面申请(一式两份,申请表见附件1);(2)县区中考体检指定医院出具听力检测证明;(3)学校核实签署意见;(4)县区教育局审核批准。

经县区教育局审核批准后的考生可免试英语听力。县区教育局要将免试的考生名单登记造册(见附件2),于5月25日前报市教育局基教科备案。

3.听力免试后英语成绩折算方法。考生英语考试成绩=考生英语笔试项目成绩×英语总分值与笔试项目分值的比值,2018年免试听力考生的英语成绩=考生英语笔试项目成绩×1.25。

(三)考试时间

2018年全省统一命题科目的考试时间是:6月14日至16日。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6月14日上午8:30—11:00语文

下午3:00—5:00物理和化学

6月15日上午8:30—10:30数学

下午3:00—5:00思想品德和历史

6月16日上午8:30—10:30英语

三、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及运用

2018年我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以分数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分数附等级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合卷)、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体育、理科实验操作等考试成绩均采用等级与分数共同呈现的方式。学生每科目成绩(含体育和理科实验)以县区为单位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中排名为前15%(含15%)的考生成绩为A等,前15%—40%(含40%)的考生成绩为B等,前40%—70%(含70%)的考生成绩为C等,前70%—95%(含95%)的考生成绩为D等,余下的考生成绩为E等。

四、综合素质评价及运用

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内容为依据,全面反映初中生发展状况。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评价内容的5个方面均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为优秀等级,D为不合格等级。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各县区教育局要按照准考证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Excel电子文档形式刻录成光盘,并在5月25日前报市教育局基教科。

五、阅卷工作

我市中考阅卷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行网上阅卷,市、县区教研部门具体实施。由市教科所牵头,统一制定评分标准、细则和操作办法,确保阅卷质量和效益。中考结束以后立即开始组织阅卷。各县区阅卷、登分、统计、公布分数及查卷工作必须于6月30日前结束,并向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提交中考成绩。市教科所要加强对中考阅卷工作的总结和试卷分析,在考试结束后一个月内向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交试卷分析报告及相关材料。

六、有关要求

1.加强统筹协调,规范过程管理。市教育局成立中考中招工作领导小组,在市中考中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科室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中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工作方案,由招生部门具体实施。市教育局将依法建立中考中招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中考宣传机制,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争取多方理解和支持;认真制定中考实施方案,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布。各县区教育局要建立相应组织,切实负起中考中招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对中考要做到组织严密、管理科学、操作规范。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中考改革工作的宣传,要及时将省、市中考有关文件精神传达到各中心学校、初中、完中。

篇9

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措施: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地理教师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1七月降临,阳光学校的阳光格外的灼热,多么希望小雨如期而至啊!我的教学工作已经由“忙碌”转变为“轻闲”,比往年延迟一周的中考终于结束了。本学期我主要承担八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下面对我本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教学工作方面

今年是地理学科加入中考大军的第二个年头,去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中考成绩很不理想,在全旗三所中学里垫底,让我心里有很大的压力,因此本学年地理教学工作有所改变,初二上学期把所有课程讲完,本学期以复习为主。在复习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教学复习计划欠妥

初二的学生6月29日进行地理科目中考,复习任务非常紧张,打破了常规教学顺序。由于复习时间较少,期间学校的很多活动打乱了复习计划,导致第三轮复习时间偏少,综合型题目训练不足。

2.脱离课本,基础不扎实

与去年的那届学生相比,缺书现象并没有很大改观,初二2班、初二3班有1/3的学生课本丢失,临到考试也没有借到书,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没有以课本为主,而是以复习资料为主,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大多时间是凭感觉做题,手里没有书,不会的题目就直接“拿来”不加以思想和分析,当时是会做了,也记住了,过后又都忘了。

3.教学准备不充分

学校要求初二年级使用导学案,而为了中考,教学容量较大,导学案并不太适用,在资料和导学案同时使用的情情况下,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刚开始阶段运用导学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但是,由于是复习,有些学生对内容掌握的较好,而有些学生则几乎和没学过一样,讨论起来比较费劲,不能同步进行,使教学进程受阻,有好学生吃不饱,中等学生吃不好,差学生吃不到的困惑。同时,每周课时比较多,在选材料、选题方面不够仔细、认真,没有做到精选。最后,由于初二年级多媒体不能用,在利用课件展示地图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理学科是离不开图的,而学生手里没有书,只靠教师手绘难度较大,时间上也不太允许。

4.培优补差工作不到位

地理加入中考对我们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既要培养“苗子”,又要抓平均成绩。而班级理学生层次高低不齐,给教学带来困难。为了能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成绩,本人几次制定潜能生辅导方案,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都不幸“流产”,一方面是占用学生活动时间,学生不情愿,把老师的辅导看成一种惩罚一样,积极性不高,迟到、缺课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学校今年教室紧张,只能在初二4个班轮流进行辅导,而有些班主任不配合,以占用学生打扫教室卫生为由,把我们的辅导地点一改再改,最后放在会议室,结果三天两头的会议致使辅导活动不得不停止。在优等生辅导方面的主要措施就是“吃小灶”除了课堂上同学们共同要完成的任务外,额外再发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的资料和试题,加以拔高,并且只要学生做了的,老师都给予批改,效果还不错,就是有些同学不太主动学习,可能是其它科目任务也很重,时间上不太允许。

二、业务学习方面

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是我一直的梦想和追求,因此工作之余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是少不了的。本学期除了参加学校每周五的教研培训外,更加注重本人创建的“一线地理教师交流群”的组织和交流活动,由于我校地理教师少,不得不想办法与全国各地学校的地理老师进行专业交流。同时为了在今年的鄂尔多斯市初中教师业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本人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课程标准》等,通过学习,对教学管理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本人继续阅读我校订购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从中获取地理教学的经验和方法。

本学期还参加了鄂尔多斯市教育学会地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仪式,并在康巴什新区一中和鄂尔多斯市一中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三、努力的方向

1.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2.研究中考,把握中考动向,抓住重点、难点。

3.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听同教研组老师的课,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取长补短,

同进步。

5.继续教学方法研究,取长补短,形成本人的教学特点。

6.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7.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2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地理学科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地理科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中掌握地理事物事物发展发生和变化规律。

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自然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地理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地理思想、地理方法,从而达到学习地理、应用地理的最终目的。

1、多教一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

地理思想是在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地理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地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学生在学习了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地理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地理知识探索有效途径。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

地理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示、推理而形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地理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地理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通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讲难题时,我常常会让学生上讲台上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大家去理解,去判断谁是对的,谁的方法最简单。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乐与表达并与大家辩论。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地理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地理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地理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

高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地理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地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地理学习有推进作用。以生为本,破除教师中心,要始终成为地理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我认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地理,乐于学习地理,才是重要的。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3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安顺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4光阴飞逝,转眼间,又一个学期了,回顾__年的地理教学工作,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自己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将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二、提高学生素质,力抓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首先是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认识、理解。故此,还进一步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工作效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出成绩。

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及其联系纽带——交通输业等方面。在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通信、邮电、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如: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5本学年我担任八年级的地理课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教导处计划、学科组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积极完成了本学年的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轻视地理学习,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配套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玉树“地震”,火山,嫦娥探月,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尽力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四 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2.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化归思想作为中学数学中最为基本的思想之一,一直受到广大数学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它几乎贯穿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而且统领着众多的数学方法,但是,就目前对数学化归思想研究的现状来看,较为普遍的是对化归的原则进行例说或是从解题的角度对化归的各种形式进行概括,却不能结合初中数学思想对化归思想的本质、内涵及其教学策略进行系统的认识。

中学数学中几乎处处贯穿着化归思想,如:将未知量向已知量的转化,将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将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转化;将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转化,将多元向一元方程转化等,都是化归思想的体现。这些思想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如果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掌握化归思想有利用教师充分运用化归思想进行教学,初中数学不再是一对一式的习题教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完成作业,解决难题。

二、初中数学中的化归思想

(一)对初中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进行重新梳理

化归思想作为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它不仅贯穿教材始终,而且统帅着众多思想方法,对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化归方法对逐章逐节学得的知识进行消化、提炼、整理,就可得到系统的知识,将零星的知识编织成一张有序的、主次分明的知识网络,收到化厚为薄,易懂、易记、易用的效果。

(二)运用化归思想的教学实践

例1 已知a,b∈R,求证2a2+2b2ab+a+b-2。

分析:只要证2a2+2b2 -(ab+a+b-2)0。

令f(a)=2a2+2b2 -(ab+a+b-2)

=2a2-a(1+b)+( 2b2-b+2)。

这样,就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

以上的解题思路充分展现了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三)在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存在的问题

1. 对化归思想使用途径的理解偏差。

在教学过程中,化归思想不仅仅隐含在解题的过程中,还蕴藏在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例如:三角函数的概念就是将三角函数化归为代数中的比值;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就是点到点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相互转化;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就是将线线平行转化为线面平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就是六个三角函数的相互转化;对数的运算法则就是将复杂的乘、除、乘方、开方的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加、减、积运算等。

2.重视各种具体的解题技巧,轻视基本的解题思想方法。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往往是每个题目的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或证明,一个例题总要给出好几种解法,结果对同一问题的解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巧。教师在备课时就不再认真地钻研教材,落实好教材中所体现的通用解法,而是翻阅各种复习资料、杂志去寻求巧法妙解,无形中忽视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削弱了对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

3.重题型归类教学法,搞题海战术,视解题为“对题型,套解法”。

题型归类教学法的特点是把教学中的所有训练题分成许多类型,针对每种类型,教师通过一两个典型例题讲授这类题的解法,然后出一些同类型的训练题,要求学生按照例题的解法去做。通过这种接受解法、练习解法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记住这一类型题目的解法。这种教学法表面上看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短期效益,但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首先,教师往往不管学生是否弄明白了这种解法就马上出题练习。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套解法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创造性思维品质得不到培养。其次,这种方法势必使教师把研究题型归类、搜集各种题目、寻求一类题目的统一解法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主课题,无暇顾及教学改革,不去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而是尽其所能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的题型,偏题、怪题有时也被作为有新意的题型介绍给学生。题型、方法越多,学生记忆的负担就越重,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苦而无趣。第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见多识广,必然大搞题海战术,从而压缩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结果把概念形成的生动过程变成宣读、死背定义的过程,忽视了结论的推导,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

4.片面理解“展示思维过程”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