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汇报范文

时间:2023-04-06 09:1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本汇报

篇1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在老师的推荐下,来到无锡有限公司,公司是由原无锡有限公司改制而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是主要开发、生产、销售办公设备、投影仪、银幕成品和零部件的专业公司。建有投影仪生产线两条.银幕生产线二条,书写板等生产线一条.并拥有全自动模板车床及真空镀膜机等整套菲涅透镜生产线,光学冷加工,机械冲压、表面处理和注塑等设备。所生产的投影仪有反射式、折射式、透射式三大系列近30个型号,银幕也有电动遥控幕.支架幕、壁挂幕三个系列50多个型号,并具有自主独享的专利技术。我的岗位是成本会计,这对于一个既将毕业的大专生来说,无疑是种挑战,同时也是种机会——一种让自己专业知识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其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成本核算是根据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各费用要素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出个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会计告诉我,我们单位材料成本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产品成本计算采用分类法。计划成本我们都了解,分类法则是为了简化某些特定企业的成本计算工作,在产品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基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在核算上,它是先按产品类别设立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出各类完工产品成本,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算各类产品中的成本。

因此,第一天会计就提问我,要计算某项产品的成本,首先考虑那些因素,我的回答是:原材料的成本、人工成本、生产中的合理损耗。我的回答是从财务角度来分析核算,而成本会计的核算,往往是给购货方报价,报价中还应该考虑与该产品相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这其中就包括:运费、出口退税(适用于进出口单位)国税、地税、汇率等等。

一些新的概念突然跑到脑袋里,对我真的是一种挑战。以前总是羡慕成本会计,心里也想有天可以尝试,可如今身临其境,却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所作的工作就是一边学习公司的业务处理,一边试着自己处理业务。单位会计核算采用的是金碟财务软件,当我使用财务软件时,发现系统中我的名字已经被主管设置好,我主要负责登记转帐类记帐凭证,首先是采购部门将购原材料的增值税发票对应入库单(送货回单),我将仓库交来的记帐单与之对应,最后将审核完毕的原始凭证登记入帐。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

经过这次实习,为以后在单位更好的做好工作打下基础。我学到是我大学中难以学习到的。就像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采购部等其他部的同事相处好,那样工作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能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篇2

地点:4408教室

实习目的: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熟练运用各种成本计算方法,提高成本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会计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内容及过程:本次实习共三项内容:

1、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2、各种成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计算方法

3、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分析

一、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本次实习的重头戏,是中心环节。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等七个板块进行了练习。

1、材料费用方面,用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通常是按照产品分别领用的,可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直接成本”项目,但有时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如表1-4铸造车间对煤进行的分配和表1-5组装车间对304进行的分配。

2、人工费用方面,分配工资和福利费应划清计入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和不计入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工资和福利费的界限,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如表2-14中,按生产工时将工资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

3、辅助生产费用,是为企业的基本生产服务而发生的费用,最终要分摊到各受益单位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交互分配法对供气车间和机修车间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分配,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要分两次进行:

(1)、交互分配:以(总费用/总劳务量)作为分配率在辅助生产车间内部进行分配。

(2)、对外分配:以[(总费用+转入-转出)/对外劳务量]作为分配率在辅助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4、制造费用的分配,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工时比例、定额材料比例、直接材料比例等)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

5、废品损失计算,这是一种非常规的,存在于特殊的企业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在核算时,将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发生的费用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将受到的赔款和废品残值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然后结转出净损失。

7、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时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企业应根据月末在产品数量的多少、各月数量变化大小、各项费用变化大小和定额管理的基础的好坏,选择使当地分配方法。在本次实习中,我们采用的时约当产量法,将在产品折合成产成品数量后,按比例分配,计算出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成本。

二、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时第二项内容,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生产组织经营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具体确定计算方法。,其中品种法时最基本的方法,其核算程序与上述所列成本费用归集分配的程序基本相同;而分批法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时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

三、第三项内容是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这是一项将报表数据转化成有用信息,帮助使用人改善决策的工作。没有固定的分析程序,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两种。在本次实习中,采用的是比较分析法,通过本期与上期、本期与上年同期、本期与历史先进水平相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从而制定出降低成本和费用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良策。

心得体会:

篇3

实训内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以及编制成本报表

第一天的成本会计的综训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很累,因为它并不像财务会计那么繁杂又要做分录又要登账,还要编报表,成本只需要计算,你只要知道该怎么计算就好了,因为又不用我们用笔算,只要你知道方法一切都好了,一天下来我知道了其实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它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一名会计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先说企业吧一个企业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它自己的成本资料,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只有进行成本核算才能够给企业进行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指明方向,如果连问题都不知道出在那里又怎么对症下药呢?再来说对我们自己来说吧,如果说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来说连成本核算都不能做好又怎么在企业之中立足呢?

可是到第二天我就觉得好累,因为一直都要看那些数字让人觉得好疲惫,我想可能这就是视觉疲惫吧,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好多问题,好多平时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以前在课堂上老师说的许多话我都不是很明白,觉得好空洞哦,可是通过综训我懂得了很多,也许是因为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因吧,还有一些过去在课堂里的一些错误,有些是一些简单的细节问题,但是我想有一句叫做细节决定成败的名言,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我觉得事实的确是这个样子的,要注重细节,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特别是对会计人员,所以实训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

篇4

__乡辖 12个行政村,总人口1.27万人。全乡参保总人数8511人,农村户籍8481人,城镇户籍30人,其中重度残疾参保人数53人,截止8月底,银行托收6186人,金额711600元,经办机构自收234人,金额30300元。银行托收未成功423人,经办机构未收125人。60周岁以上享受养老待遇人数1619人,参保率达县下达任务数的93.6 %。

(一)加强领导。为保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有效落实,我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职责,分工到位,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各村年终目标考核。各村委会设1名协管员,负责本村政策的说明解释,核实参保人员信息及保费收缴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今年年初,我乡召开了由全体机关干部和村委会书记、主任、会计参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代扣代缴工作部署会,会上进行政策讲解和业务培训,并对现场参会人员答疑解惑,会后各村及时召开群众党员会,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张贴漫画等多种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广泛宣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代扣代缴工作。各村小组要上门入户,宣讲代扣代缴相关政策,引导城乡居民与县居保局签订代扣代缴协议,要求各村委会在3月底前完成签订协议,并督促参保人及时预存保险费,确保代扣代缴成功。全乡共发放宣传单8000余份,张贴漫画30张,悬挂横幅29条,已签订代扣代缴协议共6610人。

(三)强化推进日常工作。我乡严格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做到公开、公平、合法、合规,使符合参保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参保条件的一个不登,组织乡村干部深入开展调查摸底,确保所有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基本达到全覆盖。

一是代扣代缴工作。对已签订协议的人员详细信息进行核实,参保缴费人员当年缴费档次、基本信息、收缴账户以及户籍地址等有变更的,及时做好核实修改。二是待遇人员养老金发放。对全乡60周岁及以上人员的参保资料进行认真审核并在系统中做好待遇核定,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三是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认证工作,为了及时掌握我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领取人员的动态信息,不断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功能,劳保所工作人员深入村组,对养老金领取人员进行生存状态认证,因重病、高龄、住院、瘫痪、重残等行动不便的,主动入户进行认证,对已死亡人员在系统中做好终止发放。四是做好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每批次社保卡在卡管系统中做好入库,打印花名册下发至各村委会协管员,并签字,确保发放到位,不漏发、不错领。全乡共发放社保卡8376张。五是认真做好档案整理工作。为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规范、调阅方便,参保人员和待遇人员分开整理,进行编号,参保人员100号装一个档案盒、待遇人员50号装一个档案盒,我乡集中人力、时间在7、8月份提前完成了对参保人员的档案资料整理归档。

(一)参保人意识不强。年龄30岁以下人员思想上认识不到位。一方面认为缴费时间太长,政策有可能变动,另一方面认为15年的参保年限待45岁参保也不迟。

(二)基层经办人员不足。由于新农保参保基数大,需求高,任务重,村级协管员多数年龄偏大、业务水平偏低,且身兼数职,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导致全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效率下降。

(三)户籍人口存在数字偏大。各村普遍存在着死亡未销户、出嫁离婚未迁户口、有户无人、整户外流无法联系或者有人无户、户口转移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了全乡参保任务和全覆盖目标的完成。

(四)社保卡使用受阻。一方面是社保卡制作进度慢,仍有部分参保人员的社保卡未制作出来,直接影响了代扣代缴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部分待遇领取人员年岁偏高、知识水平偏低,不能熟练使用社保卡来领取和查询养老金,且常保管不善易丢失。

(五)代扣代缴进展缓慢。一是部分群众对代扣代缴政策、工作流程不了解,主动存钱积极性不高,要等村干部来催才交,不催就不交。二是迁出、出嫁、死亡等这部分人未及时清理,从而影响代扣代缴率。三是没有社保卡的参保人交钱困难,这一部分人大部分是年轻人,长期不在家,没有信用社账号,导致这一部分人代扣代缴不了,只能由村干部代收。

1、进一步宣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大力宣传代扣代缴优势,提高参保续保率,顺利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2、加强对社保卡的宣传解释工作和服务工作,让居民认识到保管社保卡的重要性,了解社保卡的使用、挂失、补换卡等操作流程。目前__乡在冻头垇上、森塘张家、性田村部、大沙蔡里、新溪大桥已经安装POS机,方便老年人领取养老金。

篇5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意义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教学师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乒乓、商务、数控、舞蹈等,体现“校本课程”“校本化”的特点。学校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以及与社会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丰富教学实践,凸显“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

2、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自身科学课程观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行动研究能力的获得、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类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行为的实施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师。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的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则要求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拓展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依托课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组成了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智慧型学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组织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责任人,提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要求,教导处负责将要求落到实处,负责具体的计划制定,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具体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立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导,以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为目的,因此它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和反映学生的需要。我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情况作了深入地分析之后,决定以知识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突破口,以艺体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重点,逐步向实践类型、综合类型的拓展型课程延伸,构建具有普小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后,由单一走向多元,增加科技环保、嘉定文化、少先队自主性探究活动等探究学习活动内容,逐步增加探究型课程的比重。

3、组织力量开展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在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为了让每个教师尽快适应和掌握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这一个新课题,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由分管校长亲自主讲,并专门编写了校本课程培训材料,同时还聘请专家和学者来校讲课,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对一部分有条件的教师进行“送出去”培训,学成之后在校开展自培,使更多教师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技能。此外,还进行了探究型课程的培训研讨活动。通过对教师的专题培训,统一了认识、更新了观念、激发了热情,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和提高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设计、组织、调控和评价等能力。

(二)实施过程

1、启动实施

在启动实施阶段,我们分为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

1)自主申报课程,教师人人参与。

起始阶段,学校要求教师们根据自己特长,自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类型人人申报一门校本课程,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并列入学校考核之中。我们不要求教师拿出非常详尽完善的方案,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在人人动起来的基础上再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2)列出“课程菜单”,学生自主选择。

在教师申报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老师申报的拓展型或探究型课程进行归类整理,列成“课程菜单”,并在“课程超市”开张之前,再次在学生中间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后根据学生的喜欢程度和学校需要确定具体开设的课程。去年全校共开设了10门校本课程,今年增加到15门,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从而使校本课程能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3)开设“课程超市”,分层分步实施。

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是我校学生“走班”学习的时间。学生们纷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我校的“走班”学习分为校级和年级两个层面。校级层面的校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跨年级、跨班级,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形式最终确定学生名单,便于培养和选拔特长生。年级层面的校本课程实施采用学生自选课程自选老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学生走班流动的形式,既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促进了各年级各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又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几年来,校本课程的开课率达100%,学生参与率达100%。涉及的课程内容丰富,分成艺术、体健、综合、活动、学科应用五大类。其中艺术类校本课程有舞蹈与体操、器乐、合唱、日记画、彩墨童谣、儿童画、少儿书法、剪纸、中国结编织等;体健类的有体育游戏、乒乓、田径“三棋”、少儿武术等,综合类的有心灵的春天——心理游戏、绿色小卫士、中国传统节日等,活动类的有嘉定之旅、园艺种植、变废为宝巧制作等,学科应用类的有文明礼仪教育、演讲与口才、几何大探秘、童年的梦——童年故事创作、趣味日语等等,可以说精彩纷呈,师生全员参与。

2、总结提高

在多年的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后,我们发现一门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的课程,其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他的良好个性是否得到一定的发展,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开展教材的整理、修改和编写,并努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团队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团队的力量,为此,课程开发方面,在广大教师全员参与,人人开设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学校个性化特色项目,结合现有资源,重点扶持少儿乒乓、游泳、环境科技、艺术体操等校本课程,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实现校内外联动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努力打造特色,并以此带动其它学科。数学组的“数学小天才”,语文组的“古诗文阅读”等校本课程的合作开发都颇具规模,逐步实现由以个体为主的开发形式转向团队、个体多元开发的格局。

教材的编写方面,努力构建以团队合作为主,以个体为补充的校本教材开发的新格局。在广大教师原有编写的校本教材基础上,通过分管牵头、骨干领衔,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集中智慧、力量和优势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一类是围绕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进行校本教材的团队合作编写,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分层次、分项目编写,形成教材开发的几大拳头产品,促进学校特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特色化校本课程教材。如以朱彩英老师为带头,由多名科技、劳技等学科老师合作编写的自编校本探究型教材《身边的绿色》等。另一类保留原有的适合个体开发,初见成效的校本教材,再进一步完善修改,形成个性特色。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规范运作、科学评价。

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我们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具体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对教师的评价,视过程与结果并重,将目标取向与目标达成相对照。既关注教师平时实施开展的过程:如看课程目标和方案的制定、看上课过程记录、看平时抽查情况,又关注课程实施的效果:如看学期总结、看教材编写、看获奖情况等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既有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又有学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学生问卷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

1、转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尊重学生意向,确立和开设一系列课程超市。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加强所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个人需求的社会性发展。在课程选择上,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以此改进学习方式。

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研制校本教材,开展“智慧杯”校本教材展示评比,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力度。全校共编写了三十多门教材,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团队合作编写的,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以同伴互助的形式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培养了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舞台,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课程的整合、开发、建设中发挥着聪明才智,贡献着才学与能力,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创造着事业的成功。

3、开发、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要适应学校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需要。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篮球房、电脑房等,尤其充分利用普通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一独特平台,发挥辐射效应,使得乒乓、游泳的校本课程规模队伍日益壮大,形成特色课程,丰富“智慧育人”的内涵,彰显学校特色。

篇6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意义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教学师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乒乓、商务、数控、舞蹈等,体现“校本课程”“校本化”的特点。学校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以及与社会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丰富教学实践,凸显“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

2、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自身科学课程观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行动研究能力的获得、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类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行为的实施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师。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的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则要求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拓展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依托课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组成了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智慧型学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组织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责任人,提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要求,教导处负责将要求落到实处,负责具体的计划制定,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具体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立开发类型。

篇7

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条件的日渐改善,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中占据鳌头的主体模式,已经慢慢成为了居民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日常所需的饮食材料和生活用品,同时也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居民的工作、生活创造了一个便利的条件。

随着连锁超市数量在各大中城市的不断蔓延、增多,各连锁超市面临着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考验。连锁超市经营者为了立足于这个竞争行业,将目光的重点放在了物流领域,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成为了各个连锁超市实现经营目标,提高利润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是连锁超市发挥其经营优势的关键。为了完善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更多的经营者建立了一套适合连锁超市的运营机制,即能使其在经营各环节中节省开支,增加利润点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因此,加强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是各个连锁超市在经营管理中,实现利润增长的关键点。

尽管国内外的各连锁超市都已经在物流成本控制问题上做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且有效地降低了各个经营环节中的物流成本,但是在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被忽略的细节,以及一些没有完全改善的地方。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择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意义

物流成本占连锁超市经营过程中的总成本很大的部分,因此,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是连锁超市增加利润,提高经营业绩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总结和分析了连锁超市经营过程中存在物流成本控制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连锁超市的利润,增强超市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的意义如下:

1、理论意义。从连锁超市行业迅速的发展,且对物流成本控制管理的日趋完善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就指出了在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各个学者指出的问题所在比较片面,解决策略不够完善。本论文总结了各个问题的所在,并且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各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对物流成本控制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2、现实意义。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连锁行业也采取了相应的手段进行完善经营方式来提高利润收入。降低物流成本控制对连锁超市提高竞争力有着重大的作用。通过对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各个连锁超市发现各自经营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时存在的被忽略的问题,能够及时对这些问题经行改进和完善,并且提高各个经营环节的运营进行的效率,从根本上提高超市的经营利润。

(三)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物流成本控制的问题研究

物流成本控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连锁超市为了提高经营业绩的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解决的重大问题。控制好物流成本的管理,从而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可以使连锁超市更加完善自己的每一个经营环节,提高利润,而且也可以提高连锁超市在零售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占据有利于连锁超市持续发展的地位。

国外的有关对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见解,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进驻中国的国外大型连锁超市的成功案例中,就可以看出,经营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宣传效应和经营地位。国外的文献对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研究的领域大致和国内相同,基本都指出了物流成本的控制主要从采购、库存、配送中心等几个方面进行。同时,国外的文献也提出了对物流成本控制的新看法。

赛义德.默罕默德.阿加扎德(XX)提到了准时制的经营方式,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物流管理的控制,提高供应商和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他认为物流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尽可能使用准时制。高效的物流管理确保原始设备制造(oem)供应商不仅能够同步和及时地向公司提供所需的零部件,而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让公司满足所需的产品贮备需求,而不是让公司自己生产这些零部件。

米尔.萨曼.皮什瓦伊,哈迪.巴塞瑞,莫森舒克.萨贾迪(XX)对提高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措施提出了三项建议,他们认为:(1)库存货物的价格应保持不变,使库存水平在美元的估算中保持不变。(2)使库存水平可以平滑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减轻周期性变化的影响;(3)用利率来估算库存资本成本,应当保持不变。

2、国内对于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文献对连锁超市在经营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都指出了其问题的所在,并且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分析,但大多数文献都是针对超市经营环节中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进行分析,而对各个环节中的物流成本控制问题都进行分析的很少。现就对国内学者对于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

(1)连锁超市经营各个环节中的物流成本的构成以及其重要性

物流成本在连锁超市经营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影响着各个环节运作的经济效益。国内学者对于连锁超市的各个经营环节中的物流成本的构成大致分类相同,同时,物流成本的控制是连锁超市健康运营的必然选择。以下文献为各个学者对经营环节中的物流成本构成的见解:

罗齐(XX)认为,物流系统是构成连锁超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连锁超市经营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在于有无强大、有效的后勤支援系统,其中以物流配送系统为最重要。国内的连锁超市公司,或者投资成立自己的物流中心,或是与知名物流供应商合作,以此掌握强大、有效的后勤支援系统,充分发挥物流配送的功效, 为超市带来竞争上的优势。

曲丽娜(XX)认为,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为:①采购及加工成本。指连锁经营中发生的订货费用和缺货损失,以及对购进商品进行再加工而产生的加工费用;②仓储成本。指物流配送中心库存商品占用资金应支付的利息、储存中的损耗、保险费以及库房建筑物、仓库、机械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通风照明费等;③配送及运输成本。指在物流配送(如分货、配货、送货)及运输过程中所发生的包装费、运卸费等;④人员工资及办公费用等。

马、王建(XX)认为,存货持有成本是指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费用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连锁超市处于销售末端,面对的是灵活多变的消费者,销售对象的高变化率,要求其灵活应对。因此,合理的库存是保证其不缺货,提高顾客忠诚度的关键。在存货持有成本控制上,应采用成本性态分析,找出存货成本与业务成本间的规律性,确保在适量库存的前提下成本最低。另外,还应注意在核算存货成本时,要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计入物流成本,使物流成本核算更准确。

杨琳华(XX)认为,物流配送作为联系连锁超市各经营环节的纽带,对超市的正常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形式,是根据各个连锁分店的补货要求和时间计划,对统一采购的各类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分割、包装、组配等作业,并以最合理路线迅速、及时、准确、安全送达制定地点,是一个局部物流,是物流活动在小范围内的整合。

(2)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连锁超市的管理者在物流成本方面都做了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但经营各环节中还是存在物流成本控制不到位或者遗漏问题所在的地方,国内文献对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隐形成本的忽略、配送中心的不健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董兴林、马媛、刘广东(XX)认为:企业物流成本按其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得到反映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部分。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XX.10.08—XX.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XX.11.23—XX.0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XX.01.11—XX.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XX.03.12—XX.05.03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

XX.05.04—XX.05.12 毕业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罗齐.连锁超市物流系统功能与构建战略分析.物流技术,XX(3):p8-10.

[2] 曲丽娜.浅析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对策.商场现代化,XX(10s):p113-113.

[3] 马,王健.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经济论坛,XX(12):p84-86.

[4] 杨琳华.共同配送——突破中小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瓶颈”的途径.消费导刊,XX(1):p7-8.

[5] 董兴林,马媛,刘广东.我国企业隐性物流成本的构成与核算.中国市场,XX(23):p106-107.

[6] 曹前.连锁超市采购过程中隐性成本的构成及控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XX(9):p83-84.

[7] 赵志江,侯金柱,于淑娟.超市物流配送中心模式的合理选择.商业时代,XX(23):p12-13.

[8] 姜文婷,赣州国光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优化探讨.毕业论文.江西理工大学,XX:p4-5.

[9] 许艺真.对内资连锁超市存货管理的思考.商业会计:上月,XX(23):p26-27.

[10] 刘晔,郭跃.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对策分析.企业经济,XX(7):p17-18.

[11] 李传博,韩丽姣.降低超市物流成本的途径.税务(辽宁),XX(10):p24-24.

[12] 沈慧峰.沃尔玛物流的研究及对中国零售业建议.硕士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XX:p7-8.

[13] 赵静.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问题研究.硕士论文.首都经济大学,XX:p13-14.

[14] 叶平浩,刘莉琼.我国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人才研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报,XX(2):p42-45.

[15] 曹前.连锁超市在采购运输过程中的隐性成本的控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XX(32):p35-36.

[16] 陶春柳.连锁超市供应链优化对策.中国物流与采购,XX(16):p64-65.

[17] 冯文龙.沃尔玛物流成本管理的启示.成都大学学报(社会学版),XX(3):p20-23.

[18] 锐智.沃尔玛零售攻略.南方日报出版社,XX:p112-115.

[19] 刘娜.物流配送.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XX:p97-99.

[20] seyed-mahmoud aghazadeh, XX “improving logistics operations across the food industry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vol.16, no: 4, october.pp.263 – 268.

[21] mir saman pishvaee, hadi basiri and mohsensheikh sajadieh. XX “supply

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保险;缴纳;成本;政策

近年来,社会保险缴纳问题逐步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高昂的缴纳成本使部分小型企业望而却步,而大型企业则不得不减少社会保险缴纳项目。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对企业内部保险缴纳机制的优化必不可少,同时政府职能机构对相关政策调整与优化也至关重要,对未来阶段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实际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社会保险缴费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赡养结构老化推高制度缴费成本

老龄化问题的产生导致我国养老体系结构骤然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促使社会环境压力增加,传统养老金机制的运行使各地区产生严重的养老金亏空。为进一步解决该问题,虽各地区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根据现阶段老龄化增长速度,截止2050年初期阶段,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将再一次提升,其中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可达到全部老龄人口的24%以上。传统赡养结构对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单一,解决方法一成不变,难以切实发挥出老龄化人口解决优势,促使老龄化问题对养老赡养体系的影响愈发严重。

(二)刚性支付责任带来了高费率依赖

为解决养老金机制运用压力过大问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将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替代模式养老体系进行优化,实际养老金替代率达到66%左右,相比于部分发达国家高出20%。而我国医疗方面保险报销则相对更高,达到81.9%,远高于德国等发达国家。虽我国养老运行机制在各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由于消费水平较高,社会经济环境未能达到高福利水平,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运行对高费率的依赖性逐步上升,社会保险综合费负呈现不稳定问题。

(三)缴费与负担能力倒置现象突出

社会保险是保障国民收入稳定的一种机制,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协调作用。而在各地区实际发展过程中,却仅将其作为一种费用支付工具,导致出现基数确定机制不合理问题,低收入群体成为承担缴费压力的重要群体,而高收入人群却可坐享其成,享受低成本高收入待遇。该问题的产生直接导致社会保险不平衡问题产生。以广东地区为例,该地区2015年实际赡养率为0.27%,相比于全国平总数低出24%。而广东地区相比于东北地区则低出50%以上。广东地区及浙江地区实际缴费率较低,而平均养老金收入约为3.6万元,远高于全国及东北地区平均水平,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地区,养老金费率常年居高不下,养老管理长期处于资金亏空状态,以至于部分地区长期出现养老金延迟发放问题,最高延迟期限可达4个月以上,对社会保险机制的运行产生严重影响。此时反观广东及浙江地区,对养老金的发放始终能够保持在符合相关规定标准范围内,这便对养老金机制运行造成严重冲击。

二、政策建议

(一)夯实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对于缴费基数低于实际工资且实际工资高于缴费基数下限的用人单位和职工来说,夯实缴费基数将带来缴费成本的提高。对于缴费基数高于实际工资且实际工资低于缴费基数下限的用人单位和职工来说,夯实缴费基数将带来缴费成本的减少。同时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是,考虑到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如果将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纳入缴费基数统计口径范围,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从而避免对低收入群体造成制度性挤出效应,有利于征缴扩面工作的实际开展。

(二)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虽难以实现,在社会机制的发展必然向统一化的方向进行,保障社会大环境下的养老金管理统一对实现养老金的公平性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就长远发展而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计划运用势在必行,但对养老金问题的解决仍存在争议,因此便需在相关制度措施执行落实前,对地区费率进行统一,并通过经济平衡机制将养老金的资金管理做规范化划分,保障各地区的养老金亏空问题及养老金保险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各地区养老金费率大致应控制在18%以下,以保障养老金统筹管理的合理性。

(三)策略性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成本

在社会保障成本的降低方面,可选用策略性计划对缴费成本进行控制。采用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方式加以控制,从而降低社会保险对保险费率的影响。首先可利用财政分配筹资工具对支付力度进行提升,使国有企业受益提高,保障改革待遇,确保社会保障基金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有所增值,同时应注意对开支费用的节省,降低企业缴费压力,改变基础缴费框架,使保险赡养结构更为合理。其次可通过对不合理社会保险项目的削减来增加可调动的基金数量,从而使企业在固定周期内能够拿到相关的保险福利。最后可将棘轮效应有效应用于企业保险成本控制中,以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络,以此将社会保险机制进行统一,避免出现缴费不平衡及费率不同等相关问题。

三、结语

企业社会保险缴纳成本的提升使企业在社会保险机制方面的投入逐步降低,同时对企业发展经济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对该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从企业保险缴纳管理机制方面入手,同时当地政府机构也应及时地对相关政策机制进行进一步调整,使其适用于现阶段社会保障机制的方法,继而推动社会保险缴纳向全面化及规范化发展,以此通过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纳成本的方式对社会保障机制运行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软实力;多元投入体系

Abstract:Protec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nhancing Beijing’s culture soft power. The key problem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in Beijing is capital deficient. It’s very urgent 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capital input system of government leading and driving social capital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Combined with Beijing’s practical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four typical patterns of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take the different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culture soft power;diversified input system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3-26(5)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提升名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任务非常艰巨,风貌保护、房屋修缮、人口疏解、环境整治等资金需求量巨大,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投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建立社会多元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改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税收减免、资金补助、贷款优惠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中来[1]。这些国内外典型模式可以为北京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融资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1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动力机制分析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体现,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一种兼具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重价值的资源。这种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带动了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社会资本也因此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三大动力:

1.1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产生经济价值的市场动力

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物质类文化遗产往往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这既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高要求,同时也使得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本的投资。社会资本对历史文化遗产投资主要产生三个方面的经济回报:一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带来的直接经济回报。社会资本在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开发为旅游景点或者引入文化休闲、创意设计、特色商业、商务会所等多种业态来获取经济收益,而且在这种经济收益中附加了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往往要高于一般性建筑物载体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二是文化遗产的品牌影响力促进社会资本品牌价值的提升。利用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有些文化遗产的直接保护性利用的投入与经济回报难以实现平衡,但是文化遗产的品牌影响力可以拓展到社会投资主体的其他业务领域,促进企业其他业务领域市场竞争力提升和社会品牌价值提高。三是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方式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可以获得一定的直接收益。

1.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文化名城是全人类的财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公众自觉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各类型慈善基金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法国有大约350多家基金会服务于文化遗产领域,仅文化遗产基金会一家投入就相当于政府投入的一半[2]。

1.3政府政策引导的激励机制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税收政策是激励社会资本进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推动力。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均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规定公司或个人向文化遗产保护慈善基金会捐赠可以获得税前扣除,企业投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可以进行税收减免,等等。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我国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来,但与国外相比,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引入社会资本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北京市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上看,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

2.1改造成本与投资回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旧城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受人口密度大、居民搬迁补偿期望值较高等因素影响,旧城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成本相对较高,人口疏解、房屋修缮、市政设施改造等资金需求量巨大。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旧城提出整体保护的要求,建筑高度、容积率都有严格限制,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内严禁大拆大建,只能实行保护性更新,其保护更新所得收益很难弥补前期的巨额投入,同时政府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利益补偿机制,导致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2.2房屋产权复杂,改造协调难度大

由于客观历史原因,北京旧城范围内房屋产权复杂,涉及到系统产(军产、宗教产、教育产等)、直管公房、代管产、代经产、售后公房、私产、混合产权等多种产权,甚至同一院落房屋由众多产权单位、众多使用单位构成,整体腾退改造难度大。据统计,北京现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只有40%左右对外开放,大部分被机关团体和居民占用;大部分四合院落都属于多元产权主体。地方政府协调各种产权主体利益都面临很大难度,对于社会投资主体则更为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积极性。

2.3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约束

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文保单位保护的途径比较有限,现有政策法规大多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文保单位的保护,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强,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也影响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虽然北京市已经尝试通过转让市区级文保单位使用权筹措保护资金,但目前尚无法律条文可依。另一方面,四合院产权关系复杂,但四合院产权交易制度尚不完善,使得产权交易困难,导致社会资本介入院落保护利用的通道不畅。

3国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典型模式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文化发展乃至城市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日益提升,国内外各类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都在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了产权售让、文化单位自治、契约模式等一些较好的模式与路径[3]。本研究结合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探索若干适宜社会资本进入的发展模式,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3.1企业主导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其他区域“捆绑式”开发模式

为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积极性,国内外许多地区通过建立容积率转移、容积率奖励等制度,对参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开发企业在其他区域给予一定的建筑面积补偿,保障企业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实现一定的投资收益[4]。如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过程中,为保护“新天地”传统风貌,采取容积率外推方式,将“新天地”地段的容积率损失转移到周边写字楼和住宅地块,“新天地”成功转型成为集传统风貌与文化休闲、现代商务于一体的高品质区域,并带动了周边写字楼、住宅价格的全面上涨,弥补了“新天地”地块的亏损,实现了项目的整体盈利[5]。

在该模式下,通过容积率转移,在容积率移入区实现较高经济回报弥补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较低经济回报甚至是亏损,从而激发了企业参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得企业有机会获得某些具有较高价值地块的优先开发权,从而实现企业更大收益。该模式实施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制定严格的转移容积率核定标准和转让规则。不同区位、不同用途土地的地价均不同,容积率在移出区和移入区的价值衡量标准不同,需要设定好兑换标准与规则后方能进行顺利转移。美国使用“开发信用”进行兑换,根据保护区的重要性、稀缺度和难易度,确定开发单位的开发信用,越是控制难度小的地区,每个开发信用单位所包含的面积就越多。如严格限制开发的保护区域每16公顷一个开发信用单位,湿地每32公顷一个开发信用单位,农用地每81公顷一个开发信用单位。台湾则以每年地方城市的土地公告现值为基准,设定价值转化公式的方式进行。二是根据移入区综合承载力设定转让上限。过量容积率转移容易造成移入区环境恶化、城市管理失控。台湾1999年颁布的《古迹土地容积率转移办法》明确规定了不同区位的移入区所应承受移转的容积率上限,一般不超过该土地基准容积的30%,在城市更新区和特殊地段,可放宽至50%[6]。三是建立移出区与移入区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由于涉及中心区与郊区、中心区内部不同地块之间的利益调整,容易出现相互掣肘。通常对于移出区的补偿利益应大于所有权人就地直接开发的所得利润,对于移入区的开发利益应大于正常开发所得利润,即实现开发企业、容积率移出区、移入区三方共赢。

3.2居民、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产权合作开发模式

国内外一些地区通过采取产权入股、产权托管、产权租赁等方式,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遇到的权属复杂及其带来的收益分配问题[7]。如苏州市西山镇明月湾村为保护10多处明清古宅,采取政府成立股份公司,政府以修缮费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费用入股,私人古宅按完好率、文物价值等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并作价入股。入股后户主搬出古宅,古宅产权不变,交由股份公司将古宅整治修复后以通票形式开放经营。为确保私人户主利益,公司前期采用固定租赁金的方式实行保底分红,赢利后实行按股分红的经营机制。广东深圳客家文化珍贵遗产大万世居的保护、开平碉楼修缮整治也采取产权租赁或托管模式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产权合作模式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一般来说,该模式适用于古建筑群的开发,在这种模式下,社会投资者可以实现古建筑群的整体性开发,从而获得规模开发效益以及整体品牌打造带来的更高附加价值;居民则可以依托资源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改善生活质量。其实施过程中需关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要有良好的盈利前景及盈利模式。历史街区或古建经过准确定位、特色化运营以及宣传营销能够实现持续盈利,为产权所有者带来稳定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产权所有者参与的积极性。二是项目实施必须有一家牵头单位。该牵头单位可以是政府性质的国有开发公司,或是一家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社会企业,政府应在税收优惠、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扶持。三是建立规范的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在房产评估、修缮费用分担、收益分红、退出等环节都需要建立利益引导和约束机制,保障参与方的投资收益。

3.3政府引导的非盈利性基金会运作模式

组建基金会是国际上筹集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一种重要途径。许多西方国家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吸纳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资金,用于遗产保护和文化振兴。如日本1990年创立了艺术文化振兴基金,由政府出资500亿日元,民间捐款120亿日元,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许多文化和艺术团体提供了资金支持。英国国家信托组织是英国最大的遗产保护慈善组织,拥有43万名志愿者,通过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遗产经营收入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遗产保护[8]。国内一些城市也正在积极探索非赢利性基金会保护模式,如无锡市于2007年4月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实行政府引导、民间运作,首期募集资金超过2 480万元,通过委托国联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对基金运作,主要用于资助保护文化遗产的企业和个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相关专著出版、编制公布地方保护法规、资助吴文化节系列活动等。

该模式成功运作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需要有最初的资金注入来启动该项目。国外主要通过政府资金、捐赠、集资或借贷。北京市可以利用旧城保护专项资金、部分土地出让金、旧城改造中收取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跟进。政府财政投入只是启动资金,而社会资本才是基金资金的主要供给方。发达国家多采取个人捐助减免所得税、注资资金会的私人机构所得税减税、资金会运作项目所得税减税等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三是组建专业化团队负责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运营。四是基金运作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包括基金的资金筹措、项目评估、投资、预决算、退出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以保护好投资者的投资权益。

3.4政府或国有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模式

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信托、项目融资等手段直接融资的方式是国内外大型文化遗产项目开发过程中采取的一种方法。如郑州市以信托方式吸引民间资金用于商代遗址保护,于2005年4月公开发行“商都建设项目贷款资金信托计划”,居民可在农行网点购买该信托产品,委托一家专业信托投资机构将募集的资金向项目开发公司放贷,统一用于商代遗址保护等政府投资项目。

运用该模式进行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需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债券或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收益率,才能调动机构或居民个人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债券发行主体一般为政府投资的国有投资开发公司。企业拥有的国企背景、在城市基建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及政府的财政担保,将保障项目投资的安全性,降低外来投资者的风险顾虑。三是投资项目要确保有一定的收益,能够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4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建立政府资金引导机制,出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的扶持政策

一是参照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等成功经验,尽快设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由市政府拨付启动资金,专业化机构运营管理,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跟进,用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支持。二是进一步拓展“微循环”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负责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企业、个人和原居民多方共同出资参与修缮。三是研究制定社会资本参与遗产保护的财税政策。对直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企业及个人进行所得税前抵扣;对捐助现金或房产到遗产保护基金会或公益组织的公司或个人,可以申请所得税的减免或抵扣;对参与保护活动的企业或个人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提供优惠贷款等方面扶持。

4.2针对不同类型保护项目采取不同的社会资本进入模式

不同的社会资本进入模式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借鉴上述研究的四种典型模式,结合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同项目,进行分类引导。

对于成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改造,应该积极吸引具有较强实力的开发企业以历史文化街区与其他区域“捆绑式”开发模式参与保护。在该模式下,可以通过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企业优先提供市域内其他价值较高的开发地块、或者提高企业开发其他地块的容积率等方式,保障企业在其他地块的较高收益来提高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积极性。近期,可考虑在区县内部开展历史街区与非历史文化街区地块捆绑开发试点,远期应从市级层面统筹新城建设与旧城保护,进行跨区县异地补偿。

对于产权复杂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可以采取居民、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产权合作开发模式。其中,对于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相对规模较大的四合院群落等可以在积极引入大型开发企业的同时,采取产权作价入股的方式吸引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及个人参与。对于预期收益不太明朗,经营存在一定风险的项目,可以采取产权租赁或托管方式由政府或开发公司统一修缮利用,定期向业主支付租金。

对于公益类保护项目或旧城景观维护类项目,可以采取政府引导的非盈利性基金会运作模式。该模式适用范围包括:一是具有较高保护价值,同时又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文物修缮工程,包括文物古建的一次性大修、长年持续性修缮等;二是博物馆、文化馆等大型公建的日常运营和其他社会文化公益活动。三是历史文化名城景观环境的改造项目,包括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卫生维护、园林绿地建设等。

4.3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

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相关文件,健全实施配套细则,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立法工作,积极开展历史建筑保护性利用准入标准、旧城人口疏解、四合院房屋产权交易等相关政策创新。

强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城建、规划、文物和房管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专家顾问、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形成制度化的保护决策程序。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的投资服务体系。结合北京市正在推进的固定资产投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现有的旧城改造项目审批机制以及重大项目区县属地协调服务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朱海霞.中外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39-43.

[2]周剑虹,王建新.浅论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投入[J].未来与发展,2011(7):12-15.

[3]徐嵩龄.西欧国家文化遗产管理制度的改革及中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2):87-100.

[4]沈海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发展权转移[J].中外建筑,2006(2):50 -51.

[5]刘夏夏.上海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借鉴“发展权转移”制度的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1(3):79-83.

[6]叶茂中,郭烽.台湾旧城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策略初探[J].山西建筑,2006(10):21-22.

篇10

关键词: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68-02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各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受到各国历史习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的密切影响,所以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国情特色。日本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起步早、体系完善,通过研究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必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演进

虽然日本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不明显,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农村仍然落后于城市,因此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成为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二战后,日本经济和社会处于混乱状态,养老金给付水平普遍较低,覆盖面较窄,其保障功能相对有限。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逐渐走向全面恢复,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发生急剧变化,致使原有的家庭内部养老问题日益突显;同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使社会养老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而当时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大企业劳动者和公务员等为保障对象,覆盖面只占全体就业者的1/4,中小企业劳动者、自营业者、农民等还没有被纳入到养老保险制度当中,因此,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就成为社会保障的中心议题。在此背景下,日本国会在1959年4月颁布了《国民年金法案》,开始将原来处于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的广大农民、个体经营业者依法强制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要求凡是年满20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日本农民、个体经营业者必须参加国民养老保险。到1970年,日本又推出了“农民养老金基金”制度,作为农民加入国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日本在1959年批准通过了《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在1961年4月以前,全部市町村中的农民、个体经营业者等无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国民必须强制参加医疗保险,至此日本在全国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障以职域划分,为农民和没有固定职业及稳定收入的人群建立了医疗保险,并且以区域为划分单位,由地方自治体对此类保险费征收和管理负责。因为农户和个体经营业者等没有固定收入,所以他们须每月定期到本地的社会保障事务所缴纳国民健康保险费,保险费率根据每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到1961年,日本基本在农村建立起了以养老保险和国民公共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由于日本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建设比较重视,因此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差别很小。日本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主要由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济制度以及农村扶贫救济制度组成。例如,依据日本《生活保护法》的规定,凡是家庭过去所得扣除国家规定的各项最低支出标准仍收不抵支者,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构成、年龄、性别、所在地区类别等相关因素,确定被资助者的最低生活费标准,所包括的补助种类主要有生活、住宅、教育、医疗、分娩、生产、丧葬等,从而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最低生活费”保障体系。随着日本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之间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在不断缩小,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和平等化。农村的社会保障内容也在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基本符合农村生活的现实和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在农业灾害救助制度方面,日本的农业保险是日本政府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风险,保障农业再生产的稳定经营,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支持形式。通过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相结合的模式,日本组成了由中央政府农林水产省、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市町村农业共济组合共同构成的三级联动的农业共济保险体系。

二、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别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出台了许多有关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至2013年底,我国所有县(市、区)都已经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到2013年底,全国实际五保供养人数为454.5万人、有敬老院6.4万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87.3万人。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救助的农村特困人数为1 637万人。2002年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3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所有的县(市、区)也都已经全面展开,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8.52亿人,参合率超过97% 。大部分地区解决了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难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社会保障不管是在保障水平、保障内容,还是条件机制等方面,与城镇社会保障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仍然以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五保”为主要保障形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日本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本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已经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和平等化。虽然具体的社会保障模式并不相同,但都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于我国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积极发展国民经济,奠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坚实基础。日本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时期也不是很长,但日本的发展状况却要远远优于中国,主要应该归功于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根据IMF2014年1月公布的数据,日本的人均GDP约为40 442美元,而我国的人均GDP刚刚达到6 629美元,日本的经济基础为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做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准备,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还无法完全满足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因此,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是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国民收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增加,才会有效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且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提供动力源泉。而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农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减轻社会保障机制运行的压力。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虽然农村的社会保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渐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日本,国家税收是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大部分或全部来源,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本人三方共同筹集。与日本相比,我国政府财政中用于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还是相当低的。今后,政府应该明确三方的合理筹资比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并且要增加筹资渠道。可以通过开辟新税源,或是将土地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得的一定比例纳入法定的社会保障基金之中。总之,就是要通过更多的政策支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并且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扩大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第三,加快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有力支撑,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打破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从而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一”。通过对日本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演进的分析发现,社会保障制度由城市扩展到乡村,由工业扩展到农业,最终实现城乡统一,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不是两个独立运行的系统,而是在制度形式上是统一的,因此应该把城市和农村纳入到统一的社会保障的总体框架之中。此外,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必须转变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重城市轻农村的导向,加快在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缩小差距。一方面,削减政府在城镇的不尽合理的福利开支,取消或降低城镇居民的福利补贴,如食品补贴、交通补贴、水电补贴、住房补贴等;另一方面,转变长期实行的重城轻乡的政策,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使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第四,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有赖于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国情,借鉴有益的经验。首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代表国家行使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权利的主体,与民政部门配合制定有关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规划、收费标准、支付标准及实施办法。其次,应该成立具体经办农村社会保障的办事机构,由其负责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运营和支付,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此外,还应该成立农村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由多方代表组成,负责检查、监督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并将有关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告。

参考文献:

[1] 陈淑君,张茜.完善新农保基金监管体系的设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

[2] 黄梅.论日本养老模式对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启示[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3] 王宇熹.国际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改革政策评析[J].商业研究,2012,(8).

[4] 梁宏志.中国社会养老制度城乡一体化研究――基于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农业,2014,(1).

[5] 李振军.“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J].学术交流,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