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范文
时间:2023-03-27 17:2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材和教学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占据了很大一块,说实话,诗词的讲授很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底,它需要一个老师有深厚的积累。诗歌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1)把握不好每首诗歌的讲授重点,本来以为诗歌的讲授无外乎抓住其思想和表现手法,但是后来才知道不同的诗歌讲授的重点其实是不同的,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一问题;(2)教授方法的选择,既然每首诗歌的学习重点不同,那么讲授诗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的认识,我是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之前意识到的。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对教授的知识做了一定的修改。所以在讲授后面的诗歌、复习诗歌专题时,我不但注重学生对于课内这首诗歌的理解,还会更加重视让他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这也是我本文中要讲的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知识的学习有时候需要全面,但是全面地讲尚且不易,而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接受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与其教给他们很多但是每一次都只是点到即止,还不如每一次都选择一个点作为重点让他们掌握,效果会更好。以下,我将就必修四第三专题的诗词来具体讲一下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二、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课外知识的补充穿插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二次消化课内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的知识。穿插恰当的话,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也就会相对更加明白自己需要掌握什么。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有很多种,以下,我将从文本切入来讲。
1.手法角度切入艺术
首先接触到的是李白、杜甫的两首诗歌,李白《蜀道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诗人怎样表现蜀道难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本诗运用的手法主要有衬托、夸张、烘托、动静结合。说多不多,但是四个手法说少也不少了,所以在穿插课外知识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将每一种手法作为一个切入点,找来其他运用了相同手法的诗歌带着学生一起赏析。
2.诗人诗歌角度切入
杜甫的诗歌《登高》看看只有四联八句,但是学习的内容真得很多,整首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写景和抒情共同组成,所描写的景物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悲情。这些都是课内知识的教授。那么这种情况下,课外拓展就可以考虑从同一诗人的诗歌切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穿插讲一下律诗的特点。
3.具体意象切入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雨霖铃》很好地运用了悲景写悲情、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但是在选择这首词的课外拓展时,我没有选择这些手法进行巩固,而是选择词中出现的几个意象进行课外拓展分析。
篇2
【关键词】音韵学;诗歌;押韵;平仄;对仗
诗歌鉴赏是近些年来语文教学和高考的重要内容。运用音韵学知识鉴赏诗歌,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诗歌的不同形式和内容,学习诗歌写作的风格,而且还可以掌握音韵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提高做题的准确性,以便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首先,在汉语音节中,元音占主要优势,这对把握诗歌的句式特点有重要的作用。汉语的音节十分规整,把这种规整的音节运用到诗歌当中,会构成诗歌整齐和谐的韵律之美。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押韵的字是“哀”“回”“来”“台”“杯”,根据平水韵,“哀”“来”“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韵腹是ai;属于平声韵;“台”“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韵腹是ei;属于平声灰韵。两组字的韵腹并不相同,是不是不押韵呢?当然这首诗的韵脚是押韵的。在唐朝的时候,诗律规定,韵、灰韵这两组字可以合韵,所谓合韵,就是相邻的韵可以相互通押,首次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段玉裁。明末清初古音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对这种韵脚不和调的情况做出了说明:“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夫其果出于“叶”也,作之非一人,采之非一国,何“母”必读“米”,非韵“止”则韵“祉”韵“喜”矣!……其矩律之严,即《唐韵》不啻。此其何故耶?又左、国、易象,离骚楚辞,秦碑、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诵,往往韵与诗合,实古今之证也。”
其次,运用音韵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诗歌当中的韵脚和平仄,增强诗歌当中的节奏美和音乐美。汉语语言的特点之一是有声调,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声,在古代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声。关于四声的最早记载是《南史・陆厥传》: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敲,汝南周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在四声之初,只有少数人掌握,正如《梁书・沈约传》中所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齐梁以后,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诗歌创作的需要,关于四声的知识逐步普及,诗人在诗歌当中广泛运用,出现了“音韵蜂出”的盛况。而古代诗人十分讲究诗歌当中的声调、平仄,把它运用到诗歌当中,经过精密的组织安排,可以形成一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丨---丨-,丨--丨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丨丨---丨丨,丨--丨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丨丨---,-丨--丨丨-
这首诗是一首仄起平收的诗,与律诗的平仄相比是有区别的。从平仄的规律来看,七言诗的仄起平收式应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近体诗中,对平仄的规律的掌握,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粘”和“对”来把握。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粘”是指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只是近体诗的一般规律,但有的时候,有些诗句是可平可仄的(即“一三五不论”,也就是说七言诗中的第一、第三、第五的平仄可以不论),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这句,“竹”是入声,属于仄声,“莲”是平声,这就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规律不符,但“竹”“莲”是五言诗中第一个字,所以它的平仄可以不管。有些诗句中的平仄就不可以变更。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音韵学上出现一个“拗救”的解决方案。
第三,诗歌中还广泛地运用对仗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整齐、均衡之美。诗歌中主要有两种比较常用的对仗是借对和流水对。借对中有借音和借义两种情况。所谓借义是利用汉语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语言特点,构成对仗。例如:杜甫《九日》“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中“竹叶”本是酒名,指竹叶酒,诗人借用“竹子的叶”之义,与“”这一植物相对。借音指同音字相对,多用于颜色。例如: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中,借“清”为“青”,与上句的“白”字相对。除颜色外,还有在动物方面借音的,例如:杜甫《哭李尚书峄》:“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中,借“第”为“弟”,与“呼儿”的“儿”相对。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的两句,从形式上来说是对仗的,但在意思上却是相承的。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古代诗人通过音韵学的知识发现诗歌的韵律与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一东之韵宽洪,二冬之韵稳重,三江爽朗,四支缜密,五微蕴藉……”等说法。通过了解这些韵律,便于我们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音韵学,我们知道宋代有三十六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可以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诗人选择不同的字母,其所要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喉牙音属于见组、影晓匣喻,这些音从发音特点上来看,都是从口腔后部发出。这一类的音节所要表现的感情比较厚重、深沉、悲壮。齿音属于精组、照组,在现代汉语中有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它们都从舌尖发音,而且在发音时都有气流经过发音部位,造成摩擦。这一类的音节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比较悲凉的意境。舌音属于端组,知组,这一类的音主要是从舌尖中和舌尖后发出的,其所要表现的是比较轻快、活泼、明亮的感彩。唇音属于帮组、非组,这一类主要是从双唇和唇齿间发音,其表达的是朦胧、苍凉、浑浊的感情。如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七言绝句律诗中,属于齿音的词有“生”、“成”、“深”、“身”、“情”、“怅”、“江”等共十七个,并通过一系列词,如“枯”、“恨”、“深”、“长”、“情”、“怅”等字眼,诗人利用齿音,表达了自己的凄楚、辛酸、无奈和怅惘的感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韵学的发展及应用,对于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熟悉音韵学的韵律、平仄、对仗,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部结构及诗人运用这种手法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篇3
尽管算不上头条,但以下这条新闻还是登上了各大新闻网站的显要位置:华盛顿奇才中锋伊坦・托马斯进行了心脏手术,以修补一条严重破损的大动脉血管,手术即使没有生命危险,也将对其职业生涯构成严重威胁。
手术后传来的消息非常乐观,尽管这一长达4个半小时的手术需要撬开他的胸骨,但托马斯目前健康状况和情绪均比较良好,赛季末重返篮球场还是有可能的。但是对于那些偶尔看看篮球的球迷们来说,必定有一个问题萦绕在他们脑中:为什么一位在7年职业生涯中场均仅得6分5个篮板得球员,却能让这么多人像对待亲人或朋友那样给予他如此深情的关爱?
队友卡隆・巴特勒轻描淡写地对记者们讲述了其中一条原因:“对于社区公益事业,他非常热心,时常前往监狱给犯人们演讲。他非常聪明,天生就有写诗天赋。在队里他是队长之一,尽管没人指派他担当这个角色。”
这个汉子回馈给华盛顿特区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这里是首都,”他曾经对我说,“很多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对于很多事情和思想都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们就是我想与之为伍的人,这就是我想置身其中的地方。”
但是他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有意识地将自己视为首都传统的一部分,既充满浪漫情怀,又不乏极端思想――其实他是个激进主义球员。“为了捍卫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总是不惜一切,”他说,“我崇拜曾经的巨星运动员,就像比尔拉塞尔,・阿里、吉姆・布朗(NFL纽约巨人队巨星)、托米・史密斯和约翰・卡洛斯(同为NFL球员,并分别在1968年奥运会上赢得200米金牌和铜牌)还有贾巴尔,他们站在他们所处的位置,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并将其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篮球并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就像拉塞尔曾说过的那样,‘没人能只是把我简单定义为一名娱乐人物,我是一个坚持自己信仰的人,你们必须因此尊敬我。’还有一句名言,支持着我的生命,那就是‘我要畅所欲言,因为如果封住我的舌头,我的自尊将会流血。’”
两年前托马斯出版了一本诗集,书名叫做《不止是名运动员》。从那以后,他在诗歌方面的天赋,以及在大小人群中畅谈政治的习惯让他很快成名。如果说他在球场上只能算二流的话,那么在麦克风前,他更像个投篮神准的得分后卫。
我是从一些时髦诗人那里第一次听到伊坦在诗歌和政治方面的才能的,不过他们对篮球的知识近乎为零,甚至分不清谁是勒布朗・詹姆斯,谁是埃塔・詹姆斯(蓝调音乐艺人)。他们给我打电话说:“你得见见这个身高2.08米的大个子,这家伙太让人吃惊了。”
我问这个人是谁,他们回答:“伊坦托马斯。”我问:“那个篮球运动员?”他们反倒问我,什么是篮球(有一定夸张成分,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多职业运动员都想尽办法将自己与崇拜自己的球迷们隔离开,并不包括托马斯。阿里曾说:“我永不会看不起那些看得起我的人”,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托马斯。
在他进行手术前的几周里,托马斯抽出不少时间在公开场合谈论了有关“吉娜6人案”(在路易斯安纳州的吉娜小镇,有6名黑人高中生因殴打一名白人同班同学而被控意图谋杀)的公正问题、撰写一本有关诗歌和政治的书,并在9月的一场反战集会上朗读了一首诗。在10000名最亲近的朋友面前,他向布什总统倾诉道:
如果他说他是基督徒,这并不意味着他信奉基督
因为他虽是总统,并不意味着他很明智
你得仔细研究他的演讲撰稿人写了什么
利用欺骗手段他让你们都相信他的正确
你亏欠我们所有人
每个无法再见到自己儿子的母亲
每个被你毁掉生活的丈夫
那些永远无法品味妻子甜蜜之吻的男人
只能用死亡的痛楚抚慰残酷的现实
寡妇们的惨境由你创造
让痛苦与折磨成为常态
你的手上沾满着他们的鲜血
我希望他们的一惨状在你的梦中挥之不去
那些被你夺取生命的呐喊中的灵魂
时常让你在夜里惊醒
棺材的形象在你的脑中跳舞
你的良知也被唤醒
总司令先生
你欠我们的英雄更多
你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登上了一座我们都知道会沉没的船
坟头上的每一枚勋章
就像抽在你脸上的每一记耳光
不论你怎么想
人的生命是无比宝贵
尽管如此
你还在进行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
你不知道何时结束
你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那么弥补创伤又从何谈起
篇4
现在的中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往往没有阅读散文、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强烈。原因就在于诗歌作品中没有小说那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他们不懂得也不能够从诗歌当中体味那种纯正的文学趣味,因而教师对诗歌鉴赏的指导往往显得特别重要。学生能够独立地鉴赏诗歌了,那么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种类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够鉴赏。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读诗的兴趣呢?
我想,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抒情的、叙事的;象征的、非象征的等等,首先要解决字词疑难让学生熟读。鉴赏诗歌可以是—个先喜爱后理解的过程。如我们读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不理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什么典故,也可以不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指的究竟是爱情还是别的什么,先让学生读下去,体会其意象美以及语言形式美。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也是如此。
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点拨的内容因诗而异。有的可以是背景知识的补充介绍,如理解食指的《相信未来》,就需要让学生理解诗人所处的“”时期的恶劣的现实环境;理解《死水》则需要把学生带入1925年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中。有的是诗歌意象的拓展与描述。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就需要给学生描述一幅隐士生活的图景,使学生沉浸其中;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则不仅要有春天江边色彩斑斓的景象,还可以拿北方的春天与之对照,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有的是语言形式的点拨,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叠字和倒装句式的妙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贴切而优美的比喻等等。有的是对诗歌主旨与艺术技巧的探索,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通过用典含蓄地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再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托物言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教师应该通过这样的指点和引导,把学生的阅读鉴赏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产生对诗歌探索的兴趣。
第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继续朗读吟诵。不少同学甚至教师认为,读诗的目的在于理解,理解主旨,理解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做到这些就算完成了鉴赏的任务。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诗的本质属性是抒情,读诗就是要受这种情感的熏陶。理解只是第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一遍遍地诵读,就使自己的情感一次次地受到激动和陶冶,对诗歌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读诗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有的诗歌,人们早巳熟读成诵,但仍然喜欢一遍遍地去读,原因就在于一遍是一遍的感受,一遍有一遍的新的体验。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很明确,表现手法也清楚,但就是愿意反复去读,尤其是有了一番新的生活经历之后去读,更是越读越有滋味,越嚼越有味道。这就是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培养起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篇5
此次研讨磨课的方向是Book6 Unit2 Poems阅读课教学的研讨,我们针对这个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二、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这篇阅读课文除去八首诗歌外,本身并不长,对他们来说主要还是词汇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对生词进行适当处理,以解决阅读词汇障碍。高二学生已经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已经有一些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并积累了一些阅读的方法,但对诗歌这一体裁还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如何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把诗歌学习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另外,还需特别注重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关于一些简单的诗歌类型,学生可能对诗歌知识了解不多,所以在warming up部分就应该让学生对这个话题有所了解,使学生对这课的话题有心理准备,同时课堂问题和任务的设置要有梯度、有层次,要善于吸引学生,并且要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完成任务的信心。
四、集体研讨磨课过程实录
(一)第一次研讨磨课
通过对选修六poems单元主课文“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的阅读和讨论,初步确定我们这一次阅读课的重点目标是帮助学生欣赏简单诗歌,了解简单诗歌的几种不同类型,理解一些简单诗歌的内容并能自己尝试写简单形式的诗歌,比如押韵和排比句式。在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探讨中,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确定把词汇放在辅助地位,不对其进行深入处理。
1.在导入的设置上:选取播放“Right Here Waiting”这首歌曲
选取理由: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会事半功倍。学生都喜欢听优美的歌曲,而这首经典歌曲是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的,选取它作为导入等于切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激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和探究课堂内容的欲望。另外,这首歌的押韵比较清晰,可以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押韵,熟悉“rhythm”和“rhyme”这两个单词,为下一步阅读诗歌寻找押韵打下词汇基础。
2. 在篇章处理上:适当整合,合理取舍
这篇文章段落比较清晰,并以斜体字区分诗歌和文章主段落,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确定先阅读文章主段落,找出五种不同的诗歌类型,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再进一步欣赏和体会诗歌。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读一段段落兼读诗歌所带来的思维混乱,使文章结构更显清晰。在对A——H八首诗歌进行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应该有所取舍,而不是一把抓,可以有重点地选取几首诗歌来处理,这样既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也能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因此,我们选取了A、B和H三首诗歌重点处理。
以上为第一次磨课内容,即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整合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导入方式。
(二)第二次研讨磨课
第一次试上完课后,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所备的课内容多,基于本校学生的英语基础,他们接受和反应的速度较慢,导致40分钟内上不完,留下了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输出部分,即writing任务没有呈现出来。所以,在课后的集体探讨中,首先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由此我们对整个教学过程重新梳理了一遍。
1. 简化和增删教学步骤
(1)确定导入歌曲在上课铃响之前的几分钟反复播放,这样既帮助学生提早感受课堂气氛,融入课堂情境,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2)导入时呈现诗歌《水调歌头》、《西风颂》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作为预热欣赏时花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翻译其中文意思,再呈现了中文翻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文翻译上,而没有关注英文诗歌本身的语句,从而失去了对英文诗歌的感受。所以,我们讨论决定除《水调歌头》在与学生探讨完押韵之后快速显示一下中文,其他两首都不再注释中文,让学生能够完全地沉浸在优美的英文诗歌之中。
2. 规划板书
整堂课的板书比较混乱,没有规划,在一番讨论后,我们重点选取了与阅读课话题最为相关的rhyme/rhythm/poem/poetry/poet/convey呈现在黑板中间,使其清楚明了。
(三)第三次研讨磨课
第二次试课完整地处理了所有教学内容,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 调整写作内容,清晰课堂指令
首先是最后输出部分writing任务的设置。第三个任务是根据屏幕所给的苹果和医生的图片,让学生写一首简短诗歌。其中的关键是学生要了解苹果跟医生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如果学生不知道这句话是比较难去想象这两张图片之间的联系的。由于这次试课的是普通理科班,课堂生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决定最后一次试课时只保留前两个写作话题。此外,在writing任务分配时,口头上示意四人一组完成其中一个诗歌创作任务显得指示不清,为了让每一组学生都清楚明白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把两种类型的诗歌写作句式分别打印在小纸片上,决定在下一次课上分发给每一小组,这样在做group work时学生就能根据手上的纸条进行诗歌写作,使任务分配具体落实到每一组。
2. 规范课堂指示语
通过两次课堂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有一些不经意的口误,比如“these is other poems do make sense”,“which group to show your poems?”等,我们都一一做了修改。虽说课堂提问用语有可能随实际情况发生变化,但是在备课中,我们必须设计好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语和可能使用到的每一句课堂语言,尽可能细化教学设计,以精确简洁的课堂指示语与学生交流。
(四)第四次研讨磨课
经过两轮的上课、讨论和修改,这一次的试课呈现地比较完整流畅,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有效,结果到writing任务环节时课堂时间还有富余。如何丰富课堂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1. 从学情出发,充实课堂
Writing任务的两类诗歌写作句式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To my ________, thank you/ You were always there to ______ me./ …/But most important/ You were always there to ______ me”排比句式到了最后一句学生的基本填词都是“love”,而“Spring is …/ Summer is …/ Autumn is …/ Winter is …”句式学生虽能完成,答案却比较单一,有新意者少,做到押韵者更是寥寥无几。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两三个学生展示之后已经差不多是全班学生的一致情形了,再让更多的学生来汇报创作成果成了一种无效的重复和拖延时间的表现,因此,我们又把之前待定的苹果和医生的图片重新添加回来,另外又增加了一个诗歌写作模式,主题是“The Middle Exam”,句式为“If I / I will / If w / We will / If / / …”。选用这一主题的原因是它贴合学生实际,if句式又能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生活。
2. 改变提问形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篇6
【关键词】 搭脚手架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48-01
今年我校推行“魅力课堂”的教学改革,这为消除传统问题提供了主动解决的机遇。记得中学教改的先驱,原山东兖州一中校长,现兖州市人大专职常委的杜金山老师,在我校魅力课堂培训会上讲到“支架式教学”,他说,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者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所作的形象化比喻,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诗歌教学历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必修课程中入选了唐宋名家名篇,而且我们这学期选修课中也专为唐宋诗词开辟了一块丰腴的园地。反观我们自身多年来的诗歌教学,不少是采用解读意象、知人论世等较为直接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塞入诗歌中,而这一做法的直接结果是,诗歌的诗性的丧失和美感的沦落。学生不是爱上了诗歌,而是仅将它当成升学、考试的一级台阶,一旦目的达到,就不吝弃之。从某种程度上说,尽管学生与诗歌认识多年,实际上,他们对诗歌知之不多,积淀薄弱,导致理解困难重重,更别提在轻松愉悦中欣赏沉醉了。
下面我就结合实例谈谈如何把支架式教学的五个部分渗透到诗歌导学案中。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在自主探究诗歌“意象”这一环节,我选取了“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写出带月的诗句,试说诗中月有没有诗人情感?什么情感?文人们为什么选用月来表达这种情感?加入主观情感(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以月寄托相思之情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的物象“月”是古诗词中最常见学生最容易引发审美主动性
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如在备写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时,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感知诗人感慨今非昔比的愁情。我设置了下列问题情境:
①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可作者为什么希望它“了”?
②“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心中到底在怀念什么?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词的前6句中,你认为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词眼?
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千古名句,想一想,它究竟名在哪里?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围绕一个“情”字,引导学生从现象、因果关系、情感变化及程度层层深入,进入精神层面思考。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诗句含义探究中,我没有在导学案中,以“用了什么修辞?诗人有何慨叹?”的传统探究题的形式出现,而是让学生改写为散文:一首悲歌,两行清泪,送给匆匆的光阴,送给渐行渐远的梦想。高堂上的你依旧洒脱,可不羁的眼神中,已布满沧桑,奈何朝阳变夕阳,青丝变白发,在镜前远送流年。
将古典诗词改写为散文,并不是为了形式的改变创新,而是在一字一句的描绘中,我们的思维更为细密,思想情感的触角渐行渐远,伸向了诗人的眉眼、诗人的笑泪、诗人的生命中。这样,避免了部分学生抄袭,给学生搭设了独立探究的支架。
4.协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指导学习的度,把握的较有分寸。在他们活动的过程,我只是点评,没有过多的支配他们的自主探究,但也不是放任自流,从他们的研究内容看,基本是围绕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范围进行的。导学案中我设置了这样的合作探究体:描绘出诗题 “春江花月夜” 中涉及的各种意象(50字左右)。美景背后有共同的人生的思考吗?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要求25分钟后一小组展示)这样必须小组协作,个体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从难度来看,个体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篇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种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这首诗表达出什么样的主旨?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值得品味的内容却很多。题目中看似有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即找出这首诗歌的主旨。很明显,诗中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天空中的飞鸟比作移动的音符。但凸显主旨的句子在后两句,“一粒石子”想要“花纹”,这“花纹”又比喻什么呢?石子本来就是平凡的,但它也要有属于自己的花纹,这体现了人追求美的天性。
答案:哪怕自己平凡得像一颗石子,也总希望有一点花纹,这是人追求美的天性;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技法指津】
现代诗歌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想要把握现代诗歌的主旨,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知根源
读现代诗歌,首先必须了解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知道作者的经历和性格,这对理解诗歌的主旨很有帮助。如要把握《再别康桥》的主旨,就要知道诗人徐志摩的生活经历,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主旨。
二、品味意象知情感
意象是指包含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择取、改造、提炼以后,凝注了诗人的主观情意,被艺术地反映到歌中去。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
比如,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挥手的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笛声与雾里的挥手都是只能体味却无法触摸的印象,淡然朦胧;月夜与离别则带给人一种伤感;“没有年轮的树”即没有出生的时间,也没有死亡的日子,看不见来处,也不知去处。这些意象叠加起来就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乡愁。只有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明辨手法知内涵
诗歌中表现手法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当诗人描绘某一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这些手法之中,特别要注意象征。象征能最充分表现诗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诗的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陌生化。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篇8
像冰一样的羽毛.
上面还有星星蓝色,
闪烁着无奈的光芒.
像枯萎的秋叶,
幽幽的飘落,
像断翅的蝴蝶,
翩翩的零落.
是痛苦的记忆吧!
这么的不情愿.
天使的宿命,
缚束着天使的双翼,
挣扎,只能带来无限的痛苦
和满天零散的羽毛.
还有一滴痛苦的泪
淡淡的蓝,
化成了万里晴空.
皎洁的羽,
化成了朵朵瑕云.
在天与地的交接处,
歌曲,悠扬,
天使,轻拨竖琴,
奏出一首悲伤的曲调,
篇9
一、弧长、扇形面积、圆锥表面积公式
在教学“圆的计算”部分时,对于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圆锥表面积公式,学生反映记忆不牢,掌握不好。我编写了一则故事,一首歌诀。让学生开怀一笑,轻松记住了公式。请看:
故事中有谐音有对话,一时间成为学生的口头禅,不经意间记住了公式。
歌诀:弧长扇面锥表歌
弧长扇面与锥表,
弧nπR扇添方,(nπR2)
弧长要分180,(l=■)
扇面要分360°(S扇形=■)
锥表锥侧加锥底,(S全=S侧+S底)
锥底不用多言语,(S底=πr2)
锥侧底周母一半,(S侧=■Cl,C=2πr)
πrl侧面积。(S侧=πrl)
■
二、海伦公式
海伦公式是三角形面积公式之一。
已知三角形三边为a、b、c,求其面积S。令p=■(a+b+c),则S=■。
处理这个公式,我巧妙运用了谐音,便让学生记忆深刻,永久不忘。
谐音:三边和,一半劈。根号劈,劈叉,劈叉,劈叉。
三、拱桥问题
“拱桥问题”是“圆”一章的重要类型题。
例:如图,拱桥呈圆弧形,跨度AB=60米,拱高PM=18米,当洪水泛滥到跨度只有30米时,就要采取紧急措施,若拱顶离水面PN=4米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解:令圆心O,连OM,易知O、M、N、P在同一半径上,连OA、OA′,设半径OA=x
AB=60 PM=18
AM=30 OM=x-18
在RtAOM中,得:302+(x-18)2=x2 得:x=34
可知OA=OA′=34,OM=16,ON=(PM-PN)+OM=(18-4)+16=30
在RtA′ON中,得:A′N2+302=342 得:A′N=16
于是:A′B′=32>30,所以不需采取紧急措施。
此问题解决的主要思想是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我把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为:
三字口诀:圆心令,半径连。河面宽,拱高垂。勾股用,方程得。
篇10
关键词:诗歌教学; 以学定教; 教学实践
前言: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古诗如此,新诗亦如此。无论文言与否,诗歌所传达给我们的永远是生命的体验,是一种生命力的跳跃。学习诗歌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文学的极致,进而培养了一颗关怀万物的心.可见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引导人们与之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给人们带来各种情境的艺术体验.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的鉴赏力,提升鉴赏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对诗歌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只注重其语言和知识因素,学生能识记和翻译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对学生鉴赏思维的引导和培养,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应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尊重其思维和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对知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而教师则从学生的教导者变为指导者和咨询者。
1.探究性教学与接受性教学相结合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2],并对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教学更为侧重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过程,可以锻炼及展现学生的自身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广泛的进行对资料的搜集,再通过课堂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当然,接受性教学在诗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很多知识如名词术语、概念之类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的系统的基础知识等,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进行学习。
2.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
发散思维是指在给定的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联想、猜想、推想、合理想象等思维活动来开拓思路,从而产生更多的信息的思维过程。辅合思维则是指根据给定思维,通过比较发散思维得到的多种结果,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对一句诗句,学生可以通过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对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和感情可以得出多种结论,再结合作者背景、身份、历史情境等展开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追求的并不是结论是否正确,而是学生获得知识,得出结论的过程。
3. 建立整体教学观念
在诗歌的教学中,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会着重让学生背诵一些名句,不利于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每首诗歌的思维一般都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诗歌的完整性,从诗人立意的角度整体对诗歌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中融合诗歌的“情”“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针对以上教学方针,在诗歌的教学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 建立学生主动参与,勤于研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生活面、阅历都比较窄,因此,学生想要真正能领会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感,首先就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先简单对学生介绍诗歌及作者,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书籍等方式收集与诗歌、作者相关的资料,并总结归纳诗歌产生的条件、背景,当时作者的情况等。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而丰富的资料,能更为深刻的理解诗歌,与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勤于探究的习惯。与传统的单凭教师课上讲授相比,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对知识的掌握更为详细全面,同时,让学生总结归纳诗歌相关资料,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
2.展现诗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白话文来说,诗歌的语言更为含蓄、深奥,学生对语言文体不熟悉,就对其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诗歌教学应能够展现诗歌自身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对诗歌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会花费时间,把诗歌全部翻译成白话文来讲解诗意,既枯燥又缺少美感,不能使学生感悟和欣赏到诗歌的魅力。所以,教师应采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获取知识:
2.1 吸引法。诗歌文辞优美,许多成语、名句、典故出自其中。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在教学中导入相关背景、民间故事等,必然能使学生产生追根求源的兴趣。
2.2 开门破题法。一些诗歌本身就具有设悬手法,能使人遐想万千,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直接从题目入手,就此引入诗歌的整体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求知欲,从而调动思维,主动学习。
2.3 情景感染法。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想要学生感同身受,就需要教师设计导入相应的感情氛围。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富有激情的描述性语言、多媒体画面的展示、相关乐曲的播放等来创造情境,能使学生更直接感悟诗歌中情感,快速有效理解诗歌的内容。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境表演法等,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多变,运用多种方法展现诗歌魅力,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思维,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3.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悟”性
“悟”是体会和感悟,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使其能体会和感悟诗歌意蕴。因此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融入诗歌的意境中,体察诗人创作时的感情,想要表达的主题,并鼓励学生说出自身的感受,持之以恒,自然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除此之外,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感染学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诗歌接龙、诗歌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悟、体味诗歌的美好。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托课堂或课外活动,发动、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开展原创诗歌比赛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4.总结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掌握合理的方法和技巧,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对学生多加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在诗歌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发现美、判断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丰富文化知识修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