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考试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27 19:0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考试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辅导员考试试题

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考核体系 启示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丰富化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要求下,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项考核是合理评估辅导员工作成效、促进辅导员不断自我完善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强化辅导员考核,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高等院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宿迁学院辅导员考核体系的现状

宿迁学院自建院以来,积极探索建设一支符合公办民营本三类院校特色和要求的辅导员队伍,以更加灵活的管理理念实施改革,院系两级紧密结合自身特点,致力于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职业化、精细化,在打造“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条例和岗位职责,探索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辅导员考核体系。

该体系对辅导员考核的原则、内容、方法、考评和奖励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学生测评相结合、基础工作考核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等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定量考核、学生测评与绩效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将辅导员纷繁复杂的工作过程和每学年实现的工作目标分别作为“基础工作”和“工作绩效”两项一级考核指标,各占30%和70%。一级考核指标下设二级考核指标,其中“基础工作”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辅导员计划、总结、工作手册等的完备情况以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情况等“工作记录”考核和执行学院各项制度情况、履行职责情况等“学生测评”考核两项二级考核指标;“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下则按年级的不同将分管学生的缴费率、不及格率、处分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毕业率、就业率和考研考公率等纳入“班级工作”二级考核指标,同时对专业分工取得优秀、工作创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员进行奖励加分,对有通报批评的辅导员进行减分,一并纳入“其他工作”二级考核指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领导考评、辅导员自评、学生测评等方式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根据最后得分情况,每年级取前两名授予“优秀辅导员”的荣誉称号,予以表彰鼓励。

目前,在科学考核体系的引导和激励下,宿迁学院辅导员队伍发展迅速,学生工作实效显著,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院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级过关率等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二、宿迁学院辅导员考核体系的探讨

宿迁学院始终着眼于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辅导员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实现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考核工作对辅导员履职情况的鉴定、激励和导向作用,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1.高度重视考核工作,不断完善考核制度

辅导员是面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科学的绩效考核结果有利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可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宿迁学院在打造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始终把辅导员考核工作作为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辅导员考核工作,制定《宿迁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不断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对工作不称职的辅导员进行批评教育,对仍无改进的辅导员调离工作岗位。

2.密切贴近学院需要,始终明确目标导向

工作范围广、责任重、压力大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特点,而考核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由于高校办学方向、发展阶段、总体目标的不同,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不尽相同,其考核的侧重和权重就需要执两用中。宿迁学院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发展任务被细化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之中,在考核之前就首先明确了考核对于辅导员的目标导向性,通过激励政策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保证考核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做出公正的鉴定,并达到逐步实现总体目标的目的。

3.注重量化考核指标,旨在加强可操作性

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考核通常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德、能、勤等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更多的“隐性”成分使得对于辅导员的考核较难量化,长期以来,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评价,考核指标缺乏操作性,考核结果主观性较大。学院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将辅导员计划、总结、工作手册、谈心记录、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等量化为对基础工作过程考核的二级指标;就业率、毕业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考研考公率、不及格率、缴费率等被纳入工作绩效考核的二级指标中,并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尽量实现考核对于辅导员工作态度及工作成效做出准确评价,大大增强了考核的可操作性。

三、宿迁学院辅导员考核体系的启示

1.明确把握考核原则

正确把握原则是保证辅导员考核工作公平、合理的关键,在对辅导员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三公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

考核是评定、测量辅导员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的一项工作,因此,考核首先要具有全面性,全面性不仅要求考核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还要求考核的主体也要来自各个方面,只有全面真实地了解辅导员工作内容情况,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其次要坚持科学性原则,高校职能部门要结合学校及辅导员工作的各方面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标准、方法、权重,将考核内容细化为各级指标,将“隐性”工作量化为可操作性考核项目,注重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规范考核程序,确保考核工作科学、具体、可操作。

再次是公性的原则,即在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全过程中,始终把公开、公平、公正贯穿于考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制定考核细则时坚持公平原则;在考核过程中对所有的辅导员都要按照规定进行考核,且考核内容、标准、方法和结果要公开;对考核的结果从多角度进行公正地评判,各项考核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另外还要坚持考核的激励性原则,对辅导员的考核首先要明确目的、注意导向,考核只是手段,考核最基本的功效是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鉴定,进而起到导向型作用,而目的和导向是为了更有效地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2.科学设置考核内容

高校辅导员考核内容的确立是以其工作职责为依据的。在确定考核内容时应注意遵循全面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考核内容应该涵盖辅导员德、能、勤、绩四大方面,还要注意差别化,针对不同岗位及分管年级的不同应制定出不同的考核标准,考核在等级之间应有鲜明的差别界限,不能“一刀切”;同时兼顾单个辅导员特殊职责或其他工作。其次,考核应尽量贴近高校实际发展需要,立足于辅导员具体工作,选择必须要考核的项目,并针对这些项目科学设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制定一些考核的量化指标时,必须深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针对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以便于考核者的打分及对辅导员进行工作指导。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明确指标之间孰重孰轻。即权重赋值。根据高校及辅导员工作实际情况,分析把握影响辅导员工作的主要的、关键性的项目,并赋予重值;根据不同的考评对象对不同的考评者的考评结果赋予不同的权重,只有这样得出的被考评者的总成绩才更客观、更有效。

3.合理确定考核关系

在明确考核原则、设置考核内容之后应该进一步确定考核关系,即谁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对辅导员进行考核的主体应该包括其工作所直接面向的学生群体、院系领导以及合作同事。学生群体是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接受者,因此学生应是考核主体的主要力量;辅导员的工作还直接面向院系分管的领导和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可由学生工作领导协同各系学生工作分管领导,以及各辅导员面上工作的相关部门负责领导组成考核小组,对辅导员的基础工作及专项工作的表现做出评价。

4.严格遵循考核程序

考核是对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及工作绩效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考核程序是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或步骤按照先后顺序衔接起来的过程,遵循考核程序是考核过程公正性的体现。毫无疑问,每位辅导员都期待一个合法、合理、合情的考核过程,因此,对于辅导员工作考核,要求严格遵循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公正的考核程序要求在科学考核方案的基础上确定考核的执行者,成立专门的考核机构;进而运用相应的考核办法具体实施考核,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鉴别,汇总和分析考核记录,并作出考核结论;还要进行及时反馈,管理部门将考核结果反馈给系部及辅导员,一方面表彰优秀,另一方面激励辅导员更好地改进工作,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利益挂钩,增强辅导员贯穿执行考核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落实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建立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有利于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因此,高校应该在明确所遵循的考核原则的前提下,根据院校实际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合理确定考核关系,并按照制定的方案、实施考核和运用考核结果的程序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从而使高校辅导员加深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不断激励这一群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辅导员的考核与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贯彻《规定》落实政策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好[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9.

[3]王克斌,梁金霞.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2005,(11):101.

[4]程贯平.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篇2

【摘 要】 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现状,提出了基于“学生成长需求”视角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措施。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构建思路;有效的进行工作考核;建立辅导员多元化的工作评价体系。

【关键词】 学生需求;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措施

高校辅导员队伍优化发展和建设,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重要的着力点。构建科学而可行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单从理论而言,既汲取和创新了高校辅导员研究思路、也丰富并发展了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实践研究。从现实意义来讲,它不单单有利于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能很好的总结学校学生学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建立一整套可行、高效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要积极贯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在体系设计上反映辅导员在各阶段内成绩和成果的同时,还要能够反映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对辅导员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旨在结合课赛组重点项目“新常态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来探索准入机制下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为此,我们针对高校学生和辅导员两大主体对“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在陕西省范围内选取10所高校,发放问卷,回收率达到97%,形成了相关课赛的调研报告分析,以此为基础探索学生成长需求导向的辅导员评价体系构建,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1、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教育部2015年在官网上公布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修订稿,第一章第三条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是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最为权威的解释。由此我们对高校辅导员做了进一步的定位分析,高校辅导员在身份上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是服务学生的践行者。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就业指导等;

2、考核评价方法

考核评价也被称为人才测评。关于考核评价,一般来说,是指考核主体按照工作要求或绩效指标的相关规定采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以此来评判员工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工作职责的践行情况以及员工的发展状况,并由考核主体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考核评价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下属员工,其目的是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并以此作为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胜任工作的能力。同时与员工的准入机制挂钩,将来作为对员工晋升、激励、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现状

就实地调查的各高校来看,基本已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与之相应的辅导员考核办法。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职务聘任挂钩,同时在准入机制中渗透。被调查的各高校大都建立了以学生工作部门为主管,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考核评价体系。虽如此,但对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对辅导员工作态度和效果的反映上未能准确的把握。

2、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辅导员队伍也日渐庞大。基于这种新势头的不断发展,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该队伍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建构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系统评价体系,已俨然成为各大高校积极探索、急迫解决的问题。综合课赛组实地考察、调研以及相关资料文献的查阅来看,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以行政量化指标来考核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不科学。高校辅导员,在最初被认定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随着高校进一步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呈现出“多元化的转变,在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教学辅助、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指导等重要职责。这就造成高校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被动角色”。因此,职能部门在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制定考核制度时,也未能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与专业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的界限。

(2)忽视了学生这一核心评价主体,考核视角片面化。当前,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基本都是以之前F有文件为主要标准进行修改而设定,这一评价体系的制定者也大都是上级机关。而辅导员教师和其工作对象――学生却没有真正参与。行政、人事在制定相关工作评价考核标准时,必然会存在从主观的层面进行思考,他们认为管理的标准化才是根本。

(3)评价结果反映不真实,考核反馈片面化。对于任何一种评价体系而言,其终极结果落实到评价结果的反馈上才算圆满。但是,就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现状来看,则片面注重具体事项完成情况的评价,忽略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种评价结果必然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增大,专业化效果不显”等状态。

三、基于“学生成长需求”视角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1、当前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需求分析

何为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需求,即:大学生将某个阶段自身在一定时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投射到辅导员身上时,便产生了对辅导员的需求。大学生对辅导员的需求不是短时间内产生的、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渗透的过程。大学生对辅导员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把握学生成长需求并从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角度开展工作,将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效能。离开了大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辅导员职业也就失去其专业发展的意义。

(1)思想引领的精神需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工作的这种特殊性深刻表明:明确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总体需求,对做好辅导员工作具有方向性作用。据课赛组调查数据显示,36.5%的学生认为学院辅导员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和知心朋友;19.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是思想的引领者;还有14.7%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是学习的帮助者。另外,有2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院的辅导员是行政工作人员。合计来看,在71%的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是作为知心朋友的角色存在,学生期望辅导员能够给予他们在成长、成才路上的引领。

(2)就业、心理、学业等实际性需求。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青年学生各个方面发展不稳定的特性。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方面普遍感到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增多。无论是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方面都期待辅导员能够给予中肯的帮助。因此,辅导员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成为专业知识丰富、专业能力多元的专家型辅导员,使辅导员工作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3)因地制宜的培育需要。现代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各高校所集聚的学生个体也随之呈现出差异。因此,在这种差别化的背景下价值取向也就出现不同,步入新的环境、接触新的群体,不同的学生无论是在价值观、个人需求还是行为表现方面都会呈现很大的差异,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对辅导员的需求就得建立在对不同学生个体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心理情况等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帮助各具差异的学生处理不同情境中遇到的不同问题。

2、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基于学生需求新视角,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构建的问题,我们课赛组认为,应该“以生为本”,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来构建辅导员评价体系。

(1)明确改进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思路。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设定,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很重要。Brumbrach(1988)认为:“工作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它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考核评价其一是为了鼓励、激励,其二是为了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工作做出改进。对此,在对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中应重视对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

构建合理、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应着眼有利于未来工作的提高,结合高校辅导员职业态度,知识技能,个性魅力等考核影响因素,以构建一种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人员激励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辅导员队伍为目的的考核管理模式。

(2)有效进行工作考核。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构建要达到手段、目的和方法三者统一的状态。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考核制度和方法都应以高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中心。辅导员工作考核的目标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作评估目标。二是工作的管理目标。三是工作的发展和开发目标。通过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鼓励辅导员努力工作,以考核的方式,促进辅导员队伍合理流动和动态平衡发展。在考核中,辅导员本人可以通过自我横向比较,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积极调动工作的热情。考核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考核的方式来带动和提高辅导员素质、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3)建立辅导员多元化的工作评价体系。所谓“多元化”,在这里是指高校辅导员评价考核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考核评价视角的多元化。就高校目前现状来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教师,平时与学生群体接触也最为密切,可以说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对象是学生。因此,在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上,除了学工部、人事部、院系领导的参与,也需要拓宽工作评价的视角,作为辅导员工作最核心的群体学生应该被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之中。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探索适用于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实用途径就必须坚持转变思路、利用工作考核目的建立多元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2014.3.27.

[2]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新修订[Z].2015.

[3]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W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5] 胡建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

[6] 张剑虹.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七个误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

篇3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摘 要】在研究生教育实施收费制度之后,必将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农业院校缺乏优质的学生资源,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整体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从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方式及其业务考核制度、课程组建设及课程承担方式、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以逐渐适应收费制度下对农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

关键词 研究生;教师队伍;农业;收费

作者简介:王志英(1975—),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与管理。

0 前言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开始实施收费制度[1]。研究生教育从“公费”转向“自费”后,对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增大。而农业院校中就业前景十分看好的热门专业相对缺乏,并且受田间试验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优质学生资源相对不足。面对研究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和农业院校的学科特点,要发挥收费制度下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激励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管理教师、授课教师、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逐步提升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1 加强研究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研究生辅导员,既是研究生政治上的“领路人”、生活上的“贴心人”、学术上的“同行人”,同时又是主管部门的“救火员”[2]。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强化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具体措施体现在:

1.1 完善选拔,强化培训机制

近年来,随着廉政建设的深入和高等院校招聘制度的完善,用人单位能够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人,严把研究生辅导员的“入口关”。

但参加工作之后,很多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果不好。分析原因为:纵向上,与到公司或企业工作的同学相比,研究生辅导员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强度不成比例;横向上,研究生辅导员与同一个学校的本科生辅导员相比,各项考核指标都是针对本科生教育出发的,晋职晋级制度并不倾向于前者,而前者的来源层次又高于后者,造成了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悲观。作为农业院校,应该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学农、爱农教育;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专项培训体系,进一步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明确定位、健全考评制度

从工作定位上进行明确,将其从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研究生辅导员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

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业绩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应该有利于竞争氛围的营造、有利于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学科、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做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3 提高待遇、稳定队伍

目前,很多研究生辅导员想方设法进入到学校的管理部门,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变化较大,所以,学校应该从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例如,允许研究生辅导员参加教师系列的职称晋升,并在条件上有所放松,以稳定队伍。

1.4 改革工作方式

目前,多数学校都是按研究生的年级配备辅导员,因为学生的年级相同,同一时间段进行的都是同样的工作,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更集中。这种工作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导致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接触不够。建议更改为,每名研究生辅导员负责若干个专业的所有年级的研究生,这样研究生辅导员可以对专业有更多地了解,与研究生导师有更多的接触,就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团队专长、导师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培养计划,对研究生设计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研究生辅导员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科研工作,真正做到学术上的“同行人”。

2 加强授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2.1 教师引进和再教育制度建设

受地域、经济、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某些农业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竞争力较弱,因此,农业院校更应加强优秀教师的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再教育投入,以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战略的需要。

2.2 教学过程管理

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本科生教学,特别是有行政兼职的老师和一些大专家授课的课堂,经常出现由于教师出差等原因停课的现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课程组建设,对课程承担模式进行改革,一门课程由多名同时教师承担,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调整上课顺序;另一方面,一门课程由多人承担,每位教师的授课时数缩减,教师就会将自己的学术精华传授给学生,使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得到提升。这么设置另外一个的好处是大幅度地压缩课程教学学时,用一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一年的课程学习,研究生就可以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田间试验。对于一年一季的北方来说,农业院校中三年制研究生就有2个种植循环,田间试验得到的结论可信度更高。

2.3 考核方式

坚决杜绝教师以综述性论文的形式作为期末考试试题的形式,避免考试的随意性。解决方案是:对于公共基础课,要求闭卷笔试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高于80%,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闭卷笔试所占比例高于50%;每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还应该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技能、论文撰写、科研信息获取与整理等5项中的2-3项,使课程的综合成绩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能力,更好地与研究生的奖助学金评定挂钩,与研究生收费制度配套。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培养要求导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独到的科研见解。为使导师适应新形势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重新构建导师遴选指标体系,并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管理。

3.1 导师遴选指标体系

导师的遴选指标体系应该包含指导教师的思想素质、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涉及到导师的职业道德、身体状况、业绩条件等各个方面。目前,面临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需要导师在生活上给予研究生更多地帮助,这就要求导师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作为支持。

3.2 培养过程管理

首先,明确导师的职责,规范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包括实验操作规范性教育、大型仪器使用培训、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全方位对研究生进行指导。

其次,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及考核、研究生出勤、原始记录存档等措施,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管理职责。

第三,通过开题、中期考核、科研、学位论文撰写等培养过程的管理,构建适合于北方高校的农学类相关专业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

3.3 鼓励年轻导师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

学校应该从工作量核算、成果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鼓励年轻导师和即将成为导师的青年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科研,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

3.4 改进科研成果分配制度

学校应对有研究生参与科研成果的排名和奖金分配进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要求导师必须允许研究生参与奖金分配。

参考文献

[1]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N].光明日报,2013-3-4(3).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即学以致用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从目前社会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不少毕业生难以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实践能力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重要目标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明确公共部门管理的特点、内容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协调、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培养实践能力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大学生真正走向社会,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重要素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现代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如果高校教育与实践脱节,与社会脱节,与培养实践能力脱节,培养的学生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也难以真正为社会承认。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缺乏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大多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但是难以培养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课堂也运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对象有一定的素质要求,对于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实践训练、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奏效,无疑于纸上谈兵。学生在这种教学中难以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全面的、立体的思维视角,更难以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的素质——实践能力。

(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培养的,目前高校校外实践基地普遍设立容易但建设不够,而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更是少之又少。有些大学由于缺乏相应的渠道与资源,而经常是变换实践基地,利用师资渠道或学生渠道联系好后派学生前去实习或调研,时间短、经费少,而且实习单位并不愿意接受,反而认为是一种负担,学生实践活动主要限于毕业实习或暑假社会实践,而基于课程的社会实践更是难以开展,最后大多让学生自己找单位,由于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关注,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指导不够,使得实践环节从必要环节变成了走过场。

(三)课程的考核评价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评价考核机制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对激励学生主动提高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教学考核机制并不科学健全,主要表现在:重视试卷考试,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重视结果考核,忽视过程考核。

虽然现在的考试形式以及考试试题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但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是一种应用性学科,再完善的考试形式也仅限于理论环节,而很多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没有实践环节,学生就没有一定的实践锻炼经验,这样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能力,无法测评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很容易变成一种单纯的知识考试。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四个层面

(一)打通校际渠道,建立多方合作的实践平台

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政府、高校等的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这首先要求高校要转变观念,真正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多方面开拓各种社会渠道,获取稳定的校外资源,同时也应当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横线联系,打通校际渠道,打造稳定的、多元的校际实践平台,使得实践活动不单纯是一个高校的孤立的问题,而是稳定的、校际联手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社会实践常规化,也才能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从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环节

由于学生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体验和工作经历,有些教学手段的开展就受到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当全面统筹,课程教学应当实施三个环节:理论(课堂)——实践基地——理论与实践互动,在课堂上主要进行理论教学,而在实践基地中,由于经过调研和一定程度的工作体验,学生能够提出实践中的问题,并且也能探索运用理论来解决某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以及理论与实践互动性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从而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使理论思维获得了升华。

(三)“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训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有一支实战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队伍,所以高校应该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创造条件“走出去”,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对流或为政府等其他公共部门做咨询顾问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另外,还要充分重视间接的实践知识和经验的获取途径,即“请进来”,邀请政府官员就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最突出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和实践上的最新动态,做到理论上与实践上都能与时俱进。

(四)健全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健全需要高校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如果是辅导员,则要让辅导员了解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了解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内容,最好做好社会实践的前期工作如做一些宏观调查如关于公共部门的人才市场调查、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调查等,使得社会实践贴近专业,实践内容充实,目标明确;其次,要有时间保障,就是说学生一般要有半个月以上的实习期,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下去,发现问题,完成理论与实践对接;最后,要有经费保障。学校要充分重视,拨出专款来保障学生顺利赴实践基地实习,因为许多单位并不愿意对实习仅有两周的学生发放酬金,因此,学校就要重视学生实习费用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

[2] 彭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困境与改革出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