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31 22:1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体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万里河山红帜荡,东南海域兴波浪。
钧岛南沙被掠抢。
同声抗,主权神圣谁能让。
民富国强军力壮,痛击菲越开一仗。
誓把贼人全埋葬。
歌嘹亮,升平四海乾坤朗!
·七律/捍卫领海
一轮朗月照西窗,不尽江河万古长。
忍看南沙群鬼舞,静观东海寇猖狂。
韬光不让雄师动,养晦添来墨客伤。
何日一声军号令?屠龙神剑灭豺狼!
·七律/登岳麓山
瑟瑟秋风草木衰,湘江碧透落雁乖。
人生兴达开杯醉,世事愁来笔底排。
篇2
银月东流去
乘风烟雨飞
北望送梅香
恰逢春花归
2012。13。18
其二
山山落雨飞
昨夜春花归
不见复送人
银月驾云追
2012。03。18
其三
春花辞旧岁
笑迎芬芳飞
梦里尽飘落
忧喜亦忧悲
2012。03。23
篇3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广州市试题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回答问题。(5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黔南州试题
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______字统领了上阕景物。(1分)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襄阳市试题
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富有感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苏州市试题
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5分)
北风卷地白草新,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容,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希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________”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1分)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怡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浙江台州市试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这从“______”一词可以看出。(2分)
2.两首诗(词)的主人公见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河南省试题有两道题,命题思路是从整体把握到局部探究。第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总体把握情况,考生只要抓住“客”“乡书”“归雁”等词,就能正确感知诗中“思乡”的思想感情。第2题是有限制的名句赏析,从“表现自然理趣”的角度命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广东广州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从词、句入手,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古诗词阅读赏析句子类试题,多围绕名句设题,而这里要求考生赏析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并非名句,这对在学习中注重名句赏析的师生来说,是一个提醒:在备考中,应全面理解作品的意思,弄懂作品的每一句话。
贵州黔南州试题考查全面,题型经典。第3题题干中的“心理”一词,对答题角度有限制,命题细腻,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筛选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湖北襄阳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品析词语题,在内容上有呼应。第1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辛酸与愤懑情绪的理解情况,第2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理解程度。设题紧扣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起伏跌宕、前后对比鲜明的特点。
江苏苏州市试题出得出入意料,考查了不常考查的长诗,试题有创新,十分灵活。
篇4
诀窍一:审诗题,掌握答题信息。
解答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生必须有很强的标题意识,把标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破解诗歌奥秘的关键点来看待,从中寻得诗歌思想感情的蛛丝马迹。标题,即诗歌的眼睛,包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等。认真研究诗歌的标题,分析其所蕴涵的信息,对考生提高诗歌鉴赏题答题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可以这样说,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例如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首先从标题入手:“春夜”点明季节和时间,即春天的某个夜晚,“洛城”点明作者当时客居洛阳,“闻笛”点明作者听到了笛声。具体是写笛声的情况还是写闻笛的感受,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我们就很好理解了。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客居他乡的游子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又如鉴赏杜甫的《客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等,根据标题就可以判断《客至》是写客人到来的情况或诗人的心情,《登岳阳楼》是写诗人登楼所见或所感,《旅夜书怀》是旅途中的诗人在某个夜晚时心情的抒发。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篇5
1.析炼字
我们鉴赏古诗的语言,就是认真品味那些言近旨远、字简意丰的词语,真正理解它们的情致理趣。在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
(1)分析“炼动词”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
(2)分析“炼形容词”
①单用。如“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轻”描摹“梦魂”,化无形为有形。
②对用。如“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对“宽”,写出了思乡不得之悲哀。
③叠用。形容词叠用作用有二,一是韵律感,一是强调。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阴阴”摹景之神,音调抑扬。
2.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歌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歌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的品味。
(1)生动精练
如“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独”既有“孤独”之意,又有“孤傲”之骨;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又表现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
(2)含蓄深味
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表面上写野草闲花、夕阳西下,燕子飞入百姓人家这些景象,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抒发了世迁的慨叹。
(3)清新明丽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语言清新生动。
(4)平淡质朴
须注意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等。
(5)绚丽多彩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想象奇幻。
(6)豪迈激越
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慷慨激越,豪放壮美。
(7)沉郁顿挫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国难家愁、羁旅多病,但悲苦中昂扬着一种奋争的精神。
3.对应考点解说
(1)炼字型鉴赏题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以2009年四川卷高考题为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示例:“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饱含热爱之情。
(2)语言鉴赏题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其答题思路是: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是: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例如诗歌: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平实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再如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这里“相近”是提示语,要耐心揣摩。
答案: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涨重。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篇6
一、主旨情感型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优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远a}}} e丽碑如os}印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例:(2011山东滨州卷)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思念故乡。
二、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2011四川内江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 先流。闻说双澳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澳炸般舟,载 不动,许多愁。 问: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答: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困中考加油站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三、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2011甘肃兰州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兰溪掉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答: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澳滩,(拨鳍摆尾)啪啪瑞跳。
四、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2011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篇7
【关键词】诗词歌赋;语言文学;意境美;工艺美
中图分类号:H1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89-01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丽需要我们沉下心去体会,那种安静、忧伤、动情的阅读都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最佳答案。放目远观中国诗歌文化历史,我们目之所及的全都是一幅幅宏伟雄壮、惊天动地的画卷。中国诗歌永远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意境美与工艺美就是它的灵魂。本文主要从我国诗词歌赋意境美与工艺美两大特点入手,来深入了解中华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诗词歌赋的意境美
(一)清新明丽之美。说起清新秀丽之美,那就不得不提李白、谢灵运、孟浩然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们所创作的山水诗,大多用清新秀丽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清新动人的山水画,在我们眼里,他们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中来”,要多唯美有多唯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也是农家生活里的别样风景;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将夜晚的清静和月光的皎洁表达得诗情画意。
(二)唯美含蓄之美。含蓄的美,多为表达人的情感,写景时又有别样的空灵悠远之美,语言干净深刻。所表达的情感也耐人寻味。《诗经》中“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段佳句,一直被人传唱,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赋予它深刻的内涵。看似写景,实抒情。《望江南》中,“天上月,遥望一团银,夜久更澜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虚实结合,实写夜凉风起,凉意渐生,来烘托后面的负心人带来的心意渐凉之感,写景部分语句干净简练,意境油然升起。
(三)气势磅礴之美。气势磅礴必然伴随着奔放雄壮的阳刚之气,它的浑厚,侧重在对景色描写时的磅礴和大气,旷达侧重于对人的精神烘托,一般多采用夸张、直抒胸臆、想象等表现手法,具有着满腹豪情的浪漫主义特征。例如曹操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著名的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直被人朗诵至今,当作警句鼓舞人心。
(四)悲壮沉重之美。沉重悲壮的美多带有一种悲天悯人、感叹身世、怀才不遇的情怀在其中。著名的有屈原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陈子昂的经典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共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此等等,通过对现实情怀的书写,表达自己的无奈、愤慨之情。
二、诗词歌赋的工艺美
诗词歌赋的工艺美,大多体现在诗歌的体式上。对于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的尽善尽美,也更加烘托出了意境的美感,两者相辅相成。诗歌的体式可分为两种,那就是近体诗和古体诗。其中古体诗也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之分;近体诗则分为绝句和律诗。在唐朝之前,诗人所作诗歌皆不受体裁、字数以及声韵对仗的限制,诗人可以自由发挥,这就是古体诗;然而自唐初以来,诗歌在这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在近体诗上绝句与律诗的区分,是句数的差别,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它们都要求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要求工整对仗。诗歌发展到如今,有了成熟的文学样式,都要求具有体制、格律、音三大特征。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比兴、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的文艺美发挥到极致,也使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融,达到了浑然天成、自然和谐之美。
三、结束语
中国古代诗歌的美感,是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不可替代的一抹抹清流,晶莹剔透且日久弥新,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欲横流,但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扬,我们还是可以找到自我,充实内心。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诗词欣赏要领[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33-234.
[2]于华东.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5):614-618.
篇8
一、整体意识
1. 阅读时要着眼于原诗整体
尽管命题时有具体考查点的限定,不是就整首诗来作全面赏析,但就阅读而言,首先还是要着眼于整体,切忌孤立、片面。先要在整体把握、领悟的基础上,再去思考设定的问题,最后还要把答案“代入”到整体中去通读,看与原诗的诗意、意境以及情感等是否一致。因而,答题时一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通读原诗读题第二次通读原诗答题结合答案和题目,第三次通读原诗确定答案。
2. 答题时要着眼于考点整体
《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具体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是角度较广的开放性还是角度较窄的聚敛性的命题,考生答题时都要注意从考点具体要求的四个方面来整体思考。因为就诗歌本身而言,这四个方面没有绝对的分离,而是相互体现相互融合的。譬如语言与其它三者:形象要靠语言来勾勒,意境要靠语言来营造,思想感情要靠语言来表达;而要做到这一切,语言又得借助于一定的表达技巧。而且,命题时也往往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互有渗透。比如2004年湖南卷的古诗鉴赏题是对一句诗的片断赏析,其中就涉及了内容、感情、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考查。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兼顾这四个方面,不仅会更好更快地读懂原诗,也会为准确答题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
二、审题意识
所审之“题”,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题干表述与提问;二是诗题、作者、写作背景和注释之类的其它相关信息;三是引导语。
“引导式”的命题形式,实际上为考生的作答提供了相当充分的引导与提示。一般而言,引导语会对赏析的思路、方法、角度、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做一些含蓄的暗示和指向,并隐含着赋分点与采分点。因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引导语,对准确答题显得尤为重要。考生答题之前一定要深入分析引导语的内容要点、表达思路、赏析重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一一对应完成赏析。例如2006年湖南卷的古诗鉴赏题,引导语中不仅提供了赏析的基本方法,也设有思维的激活点。引导赏析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绘形、写神和关键字句,而参考答案也正是按照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暗示来设计的。
三、规范意识
要体现赏析的特点,不能写成简答题,这是湖南卷三年来的命题强调点之一。因而,考生答题时,要注重从三个方面强化“规范”意识。一是语言运用方面,要尽可能遣用符合赏析特点的精确性语句,要运用赏析所特有的解读、分析、评价式的语言,摒弃精细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主观、空泛的抒情。二是语言表达方面,要简明扼要、准确精当、要言不烦、详略得当、连贯顺畅,以免表述繁琐、漫无边际、含混不清和平淡无奇。三是语言书写方面,做到书写规范,避免错别字甚至病句的出现。
四、术语意识
篇9
摘 要: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在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要在借鉴古代诵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树立科学的诵读观,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诵读中积累、感悟、思考,在涵咏体味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兴趣;对话
作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方式,吟诵是作者本人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文的最佳途径。然而,迫于应试的压力,古诗词教学中重讲轻读、重分析轻吟诵的问题较为普遍。这样长期的“无声的教学”打消了学生开口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更无法真正走进诗文,体会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针对这些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经验,对中学语文诵读教学进行如下探讨:
一、勿先入为主,应以趣味引导,激发兴趣
在诵读教学时,执教者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诗文内容作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的画作异同点,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究画中人在这种情境中的情感态度。
另外,在诵读教学时也可以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给学生营造诗意盎然的读诗情境,拓展学生想象的范围,可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强化学生的“入境悟情”意识,增强诵读效果。
二、根据生情,灵活组织诵读形式
(一)听读、范读
这种诵读方式较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拥有娴熟的朗读技巧的执教者可以进行泛读,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声音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带入特定的声音境界,共同营造师生“和谐共振”的对话空间。
(二)自读、美读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诗词学习要以学生的自读和美读为主,在自读中感受文字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在美读中与诗句对话,与诗人对话,更与自我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读、美读,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自读。教师在布置诵读前尽量提出一些要求。不过对诵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让诵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自主自发的心态。
三、重视语感训练,力求吟咏成诵
(一)语感训练
语感的不确定性在于每个对象的个性、天赋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诵读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围绕“读”这个共同的学习方式展开,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诗句,积累审美体验,丰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涵咏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和绘画美。
(二)吟咏成诵
诵读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的吟咏体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还是为了在吟咏体悟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把精炼含蓄的诗词内化为丰富的文学素养。因此,吟咏成诵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知人论世与文本“陌生化”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常见语文老师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人写作技巧的分析和鉴赏,这样的做法固然无可厚非,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诗词教学流于“盖棺定论”。学生一看到陆游、苏轼的诗,就会油然升起一股豪迈之气,在遇到《钗头凤》《江城子》这些婉约风格的诗作时就容易陷入困惑甚至不知所以然。
由于古诗词强调并依赖于感性,这就使得诗词文本比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更能容纳更多的直觉因素。在阐释古诗时,我们应当采取开放的、多元思考的方式,既要考虑知人论世,又要注意避免先入为主,让学生与文本保持“适度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多种视角融入对古诗的多元解读,从而激活学生对古诗的深层探究。
五、结语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古诗词是古代语言的精华,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诵读教学和现代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是执教者,还应是身体力行的学习者,让诵读成为习惯,融入生命,让诵读涵养人格,陶冶性情。
参考文献:
[1]龚晓云,成镜深.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法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0(4).
篇10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有效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41
高三学生大多偏向理科,如何提高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让学生积累有关常识,并通过学会有关常识、合理的想象去读懂诗歌,从而为分析与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打下知识基础,取得较大的心理优势。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视积累,掌握方法
进行有关常识积累,包括常用意象的寓意、各种题材诗歌的基本特征、常用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的积累。但是这种积累并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它是为了运用而积累,为了更好地读懂和分析诗歌做铺垫的。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诗词,让学生在简单的问题解决中明白积累的好处与积累的重要性,利用好课内时间因势利导。以柳永的《雨霖铃》的课堂教学为例:
首先,了解意象。让学生了解“寒蝉”“长亭”两个意象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通过意象不仅可以获得作者的情感,还可以了解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以及诗歌的题材类别等其他更多的内容。
第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文中搜集与“寒蝉”“长亭”两个意象有相似或相关意义的意象。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结论中都提到了“秋、秋风、西风、黄花、梧桐、黄昏、杜鹃……”以及“柳、舟……”等常用意象。
第三,强化训练。比如:1. 就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一句,让学生说出意象的含义。学生是这样解释的:“细草”和“微风”都有卑微、渺小之意,“危樯”和“独夜舟”有漂泊、孤独、伤感之意。2. 就《独不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一句,让学生说明“寒砧”“木叶”分别表达了哪种情感。学生是这样解答的:“寒砧”就是捣衣砧,它表达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木叶”表达凄凉之情,曾经读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就是指木叶。
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利用复习资料将意象归类,比如归成动物类、花草景物类、器具类等。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和不同题材诗歌基本特征的积累,做法也类似于此。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这些都整理到笔记本上,以便于复习巩固。
二、合理想象和联想训练
一个学生能不能想象是他能不能读懂一首诗的关键。因此,在复习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必让学生逐步展开想象,并且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将想象进行到底。
首先是选择课文里的名篇名句进行想象扩展,注意点是紧紧抓住文题,调动生活常识。刚开始的时候,情况可能并不好,得仔细引导、纠正。例如,对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进行想象。黄某同学是这样想象的:风很急,天很高,猿在悲哀的鸣叫,小岛很干净,沙子洁白,鸟儿在飞来飞去。黄某同学的想象比较的直白,于是,提醒大家联系题目,调动自己的生活常识再想象,记住诗词皆有画。黄某同学之后是这样联想的:作者迎着紧急的风登上高处,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高高的天空下鸟儿在白色的沙渚上盘旋翻飞,耳边不时能听见猿的哀鸣。他的这一次想象不仅立刻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一幅立体的画,而且使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也顿时显现。
三、巩固和强化,融会贯通
尽可能让学生做到准确审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恰当地组织语言去回答问题。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中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真题演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甚至融会贯通并获得答题能力的提升。以《定林》赏析为例:
定林(宋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1. 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2. 仍:又。
22.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第一步:抓住题目与注释,合理想象。因为水平本就不高,我们的学生中能够把整首诗想象通畅的应该很少,所以即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笔者也对他们不抱很大的希望。于是,笔者让学生一句一句想象,遇到难懂的句子就按古汉语一样字字落实,仔细充分地考虑后,效果出乎笔者的意料。最后,从同学的想象中总结出一下四句:
①王安石在游定林的过程中,用甘甜的泉水漱口使老病的牙齿都感到清凉,坐在空旷的山间使烦躁的胸襟都得以安宁。
②作者在水边脱了鞋子洗脚,把被子铺在岩石上睡觉。
③只留云相对住,又值得和月亮相互寻找。
④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没有的,悲惨的虫子也喜欢音乐(有个别同学认为应是好的声音或音乐)。
虽说这样的想象并不完全正确,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敢于表达已是进步了,更何况还能比较通顺地表达出来。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学会准确审题,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弄清答题方向,而后让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积累、组织恰当的语言回答问题。
第22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大多数同学说这题回答第三联的表现手法。这个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我肯定了他们的正确选择,同时向他们提出质疑:回答问题时只写上表现手法就够了吗?题目中是否还有一个关键信息没读出来?有眼尖的同学马上回答说:简析。另有同学说:要回答表现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接下来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调动积累、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答题。林某同学回答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和“月”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山间自由生活的喜爱之情。